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5)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整段偈語:「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離言無二義,這種道理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愚癡的人,他沒有辦法做到這個樣子,所以他們愚癡迷惑,學到有、世間相現起,他就非常執著一切相是有,因為他的能力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千個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他認為是有,於是就執著有相。如果是證到阿羅漢,空相證得了,他則說一切都沒有,所以才能解脫。證是可以這麼去證,但後面還有一段你還沒有證到,如果以這個先入為主,進入空理,去說空理而否定一切法,那也是進入戲論中。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我們說明過很多現象,如果正定那是對的,但一般人沒有佛法的薰習,若非不定就是所得的定都是邪定。因此都流轉在極長的生死海中,受極大的痛苦。「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最後你因為違背這種正確的智慧,所以當生牛羊等類中,將會出生到畜牲道裡面去。

 

言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者,此後有二句明能生惡趣失。謂彼愚夫非但違於無二真義,復違如是正智及論正智,即是證無二智。論謂言論,即說無二聖教言論。由此復違正智論等,當生牛等諸惡趣中也。

「言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者」,如果你對佛法不了解,那就違背正確的智慧。正智論就是「離言無二義」、「離言法性」。如果能夠懂離開空、離開有,要這樣來認識法義的話,你就很客觀,不會執著這空、有二義。所以離開言說相的話,沒有二義,這是佛所說的真實義。我們學佛法都有階段性的,如果是進入圓融菩薩道的時候,就一定要懂得這句話。

此後有二句明能生惡趣失,我們所謂惡趣,是指地獄、餓鬼、畜牲,你如果是違背了離言無二義,或者離言法性做不到,你落入樂著一切有為法,或者樂著一切空理都不對。尤其是違背這二個正知見的話,會落入惡趣中。謂彼愚夫非但違於無二真義,空、有這無二的道理,愚夫之人不懂,所以,我們從開始這段經文就在講,幻化師在四衢道中所幻化的一切動物,大象、馬,或者士兵、車輛等等的,愚夫都把它執著真。明明看到是化的,你還是執著為真,這就是愚夫。假若你說,這個人是幻化的,幻化的雖然能走能動、有血有肉,但你說這一定是假的,不承認化出來的法是真的,這樣也還是執偏空之理,這是惡慧。

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不要去講對錯,你安住你的心,離空、有這二義就是了,佛法就是在告訴你這種道理。所以,愚夫他們非但違於無二真義,不能夠無二義,二種正智。

復違如是正智及論正智,自己看不清楚或者看清楚又故意執著你所知所見,所以,就是違背了佛所說的正法,又喜歡去論一些你所執著的都對,這就是沒有證到無二智。如果能夠證到空、有都沒有分別,都不去執著,就是證無二智。論謂言論,即說無二聖教言論。佛法從三乘教開始講起,人天教、聲聞教、辟支佛到菩薩,人天、聲聞、辟支佛、菩薩、佛總共有五乘共有,人天把它歸在比較低階的修行,人天就是善行,不去講它,起碼就是三乘。五乘最基本,五乘共法,撇開人天不講,人天就是善行。三乘教就聲聞、辟支佛、菩薩。《方等經》是跨於聲聞跟辟支佛的。

到最後只有一乘,一乘佛法是講成佛的,一乘佛乘。你現在在學《解深密經》就是在學這一乘佛乘。所以,不要去執著有、不要去執著沒有,無二聖教言論,當然修行過程要經過這些,你到一乘佛法的時候,就不能去執著二聖教聲聞、緣覺,那人天這種教義更不能夠去執著,這不是我們真正佛弟子要去做的,除非你的根機不夠。所以,有一些菩薩專門就是在講這種人天佛教,讓你出生好人家或者出生做天上的天神、欲界眾生。不是說菩薩不好,是菩薩沒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教育這些人:「你既然不能得解脫,你就去人天道」。你既然能得解脫,你再往前走,就走入菩薩道。

如果不行,那就住在逐空的解脫道裡面、入涅槃,這是沒辦法的,哪一些人根機成熟,便要學哪一種法。如果,你是當佛教的菩薩,你應該什麼法門都要懂,不要只教一種法。你說你學了一種法,這種法是哪種密法或者顯教的法門,你只弘揚一種法,那你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是什麼法都要懂,看眾生根機給他適當的教化。所以,你所教化的範圍圍就很廣,低到人天果報,中到聲聞覺緣,上到菩薩道,你看哪個根機、知見、智慧在哪個階段,你都適當的給予教化,這樣才是正確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不管在家或者出家的師父,執著一個法,你們有智慧可以分辨,那就是代表他們的境界,就是五乘共有,或者三乘共修,還是只有一乘佛法?這是因果的道理,勉強不來的。

所以,論,不要去講無二聖教言論,由此復違正智論等,因為你在違背正智論等,所以,等於在毀謗正智論、大乘等等的,所以,你很有機會墮入三惡道中。當生牛羊等諸惡趣中也。我們無知常常會犯錯!不懂,我們就少講話,等到你修到哪裡,就知道──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那樣。現今我們造了很多業,毀謗這個法、那個法、顯、密教,好在世尊慈悲,講了很多讓你脫離三惡道因的咒語,所以,你要趕快去修,懂了以後就不要再犯這個毛病。譬如〈佛頂尊勝陀羅尼〉那是消除三惡道的。我們以前造了無量業,也許是生入牛羊群中,趕快去持〈佛頂尊勝陀羅尼〉,趕快去修持,那以後就不要再犯了,不然你違正智論,當生牛羊等諸惡趣中,又犯了三惡道的業了。

 

自下第二,釋超過尋思所行相。於中有二:初長行廣釋,後以頌略說。就長行中,復分為六。一菩薩問,二爾時下世尊略答,三何以故者菩薩徵問,四我說下如來廣說,五法涌當知下喻說,六如是法涌下舉法同喻或可結答。或可有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喻,六合。依真諦記:一菩薩問,二如來正說,三譬說,四合結,五偈頌。就初請中,文別有三。初標有所請,次陳所請事,後正陳所念。

自下第二,釋超過尋思所行相,不能用思維的心來說明。甚深非愚之所行,不是愚癡的人能夠去做的。於中有二,初長行廣釋,後以頌略說。長行就是經文,經文有很長的說明,也就是長行;後來就用略頌,就是現在我們在講的這幾個句子。就長行中,復分為六個部份,我們從第二品開始講起,講到現在分為六個部分,從這裡舉出來解釋。

這段經文有六部份,一菩薩問,第一個是菩薩先問,當然還是菩薩答。二爾時下世尊略答,第二個爾時以下,由世尊略答,我們還沒有看到世尊答,都是菩薩問,世尊答的話還沒有介紹到。三何以故者菩薩徵問,第三個菩薩在問為什麼這個樣子。四我說下如來廣說,第四個這段經文裡面的,有關爾時或者何以故也好,以下由如來廣說。五法涌當知下喻說,法涌就是法盛,有的翻成法盛,有的翻成法涌,就是法像泉水一樣的湧出來。在法涌當知以下,則為喻說。六如是法涌下舉法同喻或可結答,法涌菩薩再舉出譬喻說,或等於做一個總結回答。現在我們看到法涌部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喻、六合。這跟上面有點一樣,但上面有舉幾個字的經文來稍微說明一下,這裡卻根本不去講內容,只舉出單一一字來說明這一段在講什麼。第一個是問,第二個是答,第三是菩薩徵詢,第四個是解釋,第五個是譬喻說,第六個是合、總結,把上面的道理再合攏起來說明。

依真諦記,則是分為五段:一菩薩問,二如來正說,三譬說,四合結,五偈頌。第一個是菩薩問,第二個是如來正說,第三個是譬喻之說,第四個是總結總合,第五個用偈語再重說一次。所以,同樣是一段經文,每個大師解釋的時候,分段當然不一樣,這我們不要去管它,我們不是在做研究,我們是在研究經義、經典的義理,所以不必說誰怎麼分、怎麼分。就初請中,文別有三,開始在請問的時候,他說文章有三種內涵,第一個標有所請,第二個陳所請事,第三個正陳所念,就是正式的來陳述他所有的概念、觀念。大略我們已經了解,這些大師他們解釋三段、五段、六段的說法,都離不開這些經文自己的解釋。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第一段是菩薩問、菩薩答,到現在才正式的進入菩薩問、佛來答。法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下對上問話或回答用「白」。

 

此即初也。言爾時者,發問時也。法涌菩薩(Dharmodgata)等者辨問答也。解節深密皆云曇無竭,依智度論名為法盛,故九十七云問:曇無竭菩薩因緣云何?答鬱伽陀(udgatap.p.udgam)秦言盛,達磨dharma秦言法,謂此菩薩在眾香城隨意說法,令諸眾生廣種善根故名法盛。真諦大師記云:曇無竭菩薩若存天笠正語應云檀蘭Dharma無竭多udgata,此云法上。然此菩薩住居八地,依法身上起故名法上。一云曇者,梵音此云法也,言無竭者此即漢語,胡漢並陳故云曇無竭。大唐三藏翻為法涌,菩薩法辯用而無竭猶如涌泉,法喻雙舉故名法涌。

此即初也。這一段的第一部份叫做初,言爾時者,那個時候,就是發問時候也。法涌菩薩(Dharmodgata)modgata就是涌或者有的翻成盛,就是很多的意思,在〈藥師咒〉裡面也有這個字,samodgate也就是涌出來或者藥效產生、非常興盛之意。udagta是過去分詞,udagtam很多很多的來,叫做涌、盛。

法涌菩薩等者辨問答也。《解節深密經》裡面,這是另一種《解深密經》的翻譯、摘要,取出幾品出來翻,沒有全部翻,法涌菩薩翻成曇無竭,無竭就是不盡,曇是法,就是法不盡,不盡就是一直出來、一直出來,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他的思維,他講經說法都演譯非常深遠,講得沒完沒了的。所以在《大智度論》第九十七品裡面,他問:「曇無竭菩薩因緣云何?」這菩薩有過去世的因緣,那曇無竭菩薩祂過去世的因緣是什麼呢?當然這個是論,所以要自問自答,問是假設別人不懂,會提出這個問題,然後菩薩做論自問自答來解說。《大智度論》裡面就是在解說《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裡面。要是《大智度論》你全部看完,你什麼法都懂。你要講經說法、概念、修行的次第、走的路對不對都在裡面。

這裡怎麼回答呢?鬱伽陀(udgatap.p.udgam)秦言盛,達磨dharma秦言法,謂此菩薩在眾香城隨意說法,祂在古代的印度地方有一個地方叫眾香城,他在那個地方隨緣述說佛法,令諸眾生廣種善根,故名法盛。所以,菩薩祂的所知所見,都依你的根基是什麼料子,祂就跟你講什麼法,從人間道,講到解脫道、講到菩薩道,要成如來的都依眾生根基。你說你智慧很高,不是一下子就跟你講很高深的法,你還是要從頭學。最基本還是要跟你講,當然你吸收的比較快,有智慧的聽一句就懂十句的,那這一句還是要講,講了他吸收很快,當然進展就很快。

如果,根本沒有善根,今生才接觸到佛法開始學的,你就要跟他講:「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從這五戒開始修。善根、什麼料子,就給他什麼法。到愈高的境界,也要講出個所以然,人家才會信服。所以,叫做法盛大菩薩,祂是菩薩摩訶薩。一般菩薩摩訶薩,八地以上,八地菩薩一般來講都有神通了,我們講真正的神通都在八地菩薩現起的,因為祂心清淨,不動地菩薩,可以發起六神通,而且神通比三界裡四禪天的天神五通的範圍還要大、還要深入。

一般的,譬如天耳通,一般只是聽到眾生聲音,而菩薩摩訶薩,除了聽到到眾生微細的聲音外,還知道你過去講過什麼話、現在講什麼話、未來講什麼話,不是只有當下。所以,神通是三不等的,你不要講世間禪就有五神通,五神通那個有五神通的內涵,阿羅漢有五神通的內涵,再加一個漏盡通。八地菩薩因為他智慧大,祂的神通更是比聲聞乘的神通還要大。你這麼比來比去,你就知道,為什麼如來的一切神通大於一切菩薩?因為菩薩摩訶薩還有很多死角還沒學到,心還不是完全清淨。

菩薩摩訶薩比那個解脫的阿羅漢神通更高段,這在《解深密經》,或者在我們編的《禪修講義基礎篇》裡面就有提到。《大乘理趣六般若羅蜜經》就有提到大菩薩的神通內容,那才是真正更大!所以,菩薩摩訶薩應該講了很多,令諸眾生廣種善根,這個很重要。有的剛初學的,智慧不夠,你就講「心中心法」、大乘佛法多好多好,或者這些非常高深的《解深密經》、《圓覺經》、或者《楞嚴經》,就不對機。菩薩話不是亂講,而是要懂各種人的根基,他如果不行,就不能強講。對愚癡、凡愚的人不能講高深的法,如果講深法,那這個菩薩就造魔業,魔業不是不好的業,因為你的對象不對,這種初學的,你怎麼跟他講深法?譬如,不要執著魔術師所變的是真的,你說那個不對,你要學《解深密經》裡面的離言無二義、離言法性,這種很高深的法,那你等於是在造魔業一樣。

當然,如果對象是比較高智慧的,你不會只跟他講淺機的,因為你是菩薩不至於這樣不辨程度,你既然是菩薩自然懂得他的根基。一個人先問什麼問題,你就可以判斷他在哪一個階段,你就有能力教他再來要怎麼走,什麼法門是適合他。這要因人而教化。有的同學就會跟我抱怨:「別人講什麼、問什麼,您就跟他談很多,我問什麼您卻都不講!」有這種人?因為,你太喜歡胡思亂想,我再跟你講,你不是更迷迷糊糊的?所以,要你放,不要執著!所以是因人而教。一個人愛講話,你再跟他講很多,那他不是煩惱更多了嗎?你不是救他,是在害他。這種人應該讓他修空觀,空空的、笨笨的,什麼都沒有了,空觀!等到空空、笨笨,什麼都沒有了,你再棒喝下去:「什麼沒有?一切世間因緣法很多,都是真實的!怎麼會沒有呢?」把他拉回來現實的世間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每一個弟子都被維摩詰居士駡過,看你是執著在那一個階段,他就可以駡你;你是什麼大菩薩的話,你應該什麼都懂,被教化的人當然比你淺,你看得清楚他的根基,要給他種什麼善根,要有這種能力才夠。這裡講菩薩的名字叫法盛,真諦大師記云:曇無竭菩薩若存天笠正語,如果用天笠(天竺)國的印度話來講的話,應云檀蘭Dharma無竭多udgata,此云法上。法很高,然此菩薩住居八地,八地大菩薩,依法身上起故名法上。為什麼叫法上呢?八地菩薩是法身大士。登地菩薩就有法身,但法身不清淨、不淨。法身本來是無相,哪有什麼所謂清淨、不清淨的呢?每個人沒有開悟也有法身,也有一個無相的身,也有一個本來就清淨的法身,但因你的習氣比較多,法身跟你的習氣二個攪和在一起,就變成不淨的法身。

所以,有初地菩薩的法身,有二地、三地……到八地,八地才是有點樣子,但還是不能跟九地、十地地比,不能跟如來地的菩薩比,更不能跟成佛的如來比。像八地以上就可以稱為法身大士,大士就是指開悟的人,才能稱為大士,開悟的人祂一定有一個法身,證得法身起,那這法身到底清不清淨?清淨、不清淨依什麼來分?初地沒有化身,所以可知祂尚未清淨;二地菩薩沒有化身,是有點清淨,但不夠清淨,三地菩薩明地,明地心會發光,表示心有點樣子,但祂只有一個化身。所以,三地菩薩,你想祂,祂就化一個化身出去,但祂本人不知道。

若是佛如來、觀世音菩薩,你千萬億人同時想衪,衪化千萬億人出去,衪可以不去理他,因為衪在定中,衪要知道、不知道都可以,衪們的能力夠,當然也可以知道。三地菩薩不知道。像上悟下本法師,我問他:「某人說,他在修法中,你去過?」上悟下本師:「我不知道!」知道的話,就是不簡單的菩薩,不知道,當然就是小菩薩三地菩薩,修到五地菩薩才三個化身。但是,像有人自稱可以化身去跳舞,你想,會當菩薩的人,他會去跳舞嗎?連吃飯都懶得吃了,還會去跳舞嗎?這真的是無知的人亂創造。五地菩薩已經很高了,不知道要修幾阿僧祇劫,才能修到五地菩薩?

初地到八地菩薩要修一阿僧祇劫,現在有幾個方便,一個是你要唸〈大悲咒〉趕快天天持〈大悲咒〉,你的心就能夠從初地直驅八地。你〈大悲咒〉持很多了,心是不動了、沒煩惱了?對!但是你的智慧不夠、神通不夠,所以還不是真八地,只是心是不動而已;心也不是完全不動,小事情可以不動,比較大的事情還是會動,就亂七八糟了,還不是完全不動。真正八地不動地,就不動,虛空一切因緣來,祂都能不動,何況是人世間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情?我們修行,認識佛法,義理要懂,聖者祂們的境界要懂,這樣你才不會走錯路,或者亂講話,說你:「不得了了,修到哪裡哪裡了!」多懂祂們的境界,你就不會胡說八道,犯了大妄語。

前幾天來了一個mail,說他看虛空宇宙都是在他的眼底,我說:「不得了了,你有沒有打大妄語?虛空多大?你到看到有多大?」我們不用想也知道,他說的虛空是在講天空,他不知道虛空有多大。如果懂虛空多大的人,不敢講這句話!你說這個銀河系,你看一個銀河系就已經不簡單了,何況講虛空、宇宙?宇宙是我們一般不懂的凡夫在講的。他的宇宙就是我們所指的木星、土星、金星等的,那個還不是只有一個銀河系而已,科學都還沒有辦法走光,還看不光,你不要講宇宙。虛空是無量無邊的廣大無盡,沒有盡頭的,我們當然懂他,但你要跟他講:「你這樣講,這樣有沒有在打大妄語?」你們看虛空,虛空本來沒有顏色,你看那藍藍的天空,什麼藍藍的天空?空就是空,哪有什麼藍藍的?藍是因為水蒸氣聚集在一起的,你以為都看到眼底。但虛空本來就無相,哪有什麼可以看到什麼東西?所以有時候,無知就會依你的知見亂講。

依法身上起,為什麼稱為法上呢?因為八地菩薩已經證到法身清淨了,不是最清淨。最清淨是佛。祂是法身有清淨了,所以從法身上來講,稱為法身上。一云曇者,梵音此云法也,言無竭者此即漢語,剛好發音跟漢語意思都通,下面翻無竭陀,胡漢並陳故云曇無竭,無竭是永遠不盡的,剛好符合漢語,所以曇是法的意思,後面是無竭,合指「永遠不盡的法」,所以你要看音或意思都可以。胡漢,(胡指天竺國),胡語、漢語並在一起講,所以稱為曇無竭。

大唐三藏,即指唐三藏,翻為法涌,菩薩法辯用而無竭猶如涌泉,菩薩祂們對於法都有無量的辯才,你只要一出口,祂都有辦法把你辯倒、把你導正。你逐「空」,他就用「有」把你反駁掉;你逐「有」,他就用「空」把你否決掉。你永遠都會講輸,因為你是來求法、來問法的,所以,一問一定輸掉的。因為祂們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像湧泉一樣。法喻雙舉,法跟譬喻雙舉,涌泉就是一種譬喻,用泉水來代表你法的湧出,你的法湧出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盡的在噴。所以,法跟譬喻這二個一起舉,故名法涌。這段是在解釋菩薩名字的來源。

 

【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於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

這中間,法涌菩薩自己講,在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在聚集大會,在講《解深密經》的時候,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東方,太陽出來的那邊,再過去、再過去,有七十二個恒河裡面沙那麼多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七十二個恒河,七十二個恒河裡面的沙是無量無邊。這只是一個概括的數字,因為太大了,所以不能講。所以,往東方去七十二個殑伽(Gavgā恒河)沙等世界外,那邊有一個世界。很多的經典,只要一舉例都舉恒河,這裡不是講恒河,是講恒河裡面的沙。只是一個概括的數字,因為太大了,所以不能講。

往東方有七十二個伽殑,這伽殑(恒河),很多的經典一談到舉例就一定舉恒河,他不講恒河,都講恒河裡的沙。恒河已經無量無邊的多,這世間中稱恒河的河已經很多了,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才稱恒河而已,在宇宙之間有很多的恒河,那為什麼呢?後面有専章在討論這恒河,在談經的時候,在引經據典的時候,你要懂這個典故。為什麼不舉長江、黃河呢?這個恒河的水就比較乾淨或怎麼樣嗎?不是的!是這個河的名字永遠不會變,其他的河會變,那一個好事分子看不順眼,可以把長江或者黃河的名字改一下,或者朝代不同了,或者一百、二百年以後,名稱會改。所以,你現在看地理名稱,過去的大鎮叫什麼名字,現在不是了,所以它就要註明。譬如現在的武漢,在過去叫什麼,三國時代叫什麼,你不舉過去,你現在看歷史記載,會兜不起來,所以名稱會變,因時間改變會變。但這恒河不會變,後面會談到這些。

有七十二個恒河裡面的沙那麼多的世界,在東方過去、過去,那個世界叫做具大名稱,他們的世界中的如來稱為廣大名稱。他講:我於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我在先日(前天)在七十二恒河沙數外的東方世界,那個具大名稱的世界,從那個佛國土來這個地方。那走了多走?下來這幾段很有意思,可以讓你學習到這些大菩薩怎麼發神通、神足通,一念之間就到了,哪怕是在七十二個恒河沙世界那麼遠、那麼遠,不知道多少銀河系,衪起心動念就到了,來參加這個《解深密經》法會。

 

自下第二陳所請事。此意說言,外道聚集論勝義諦,竟不能決,故知勝義超尋思境。於中有四:一陳往來處,二見其聚集,三諍論不決,四顯不決相。此即第一陳往來處,文有兩節。初言從此等者,顯其往處;後云我於等者,辨其來處。此明法涌從此世界,往彼名稱世界助化眾生。

自下第二,上面講六段,這是第二段在陳所請事,他要請佛說什麼事。此意說言,這意思是說,外道聚集論勝義諦,竟不能決,當然此處我們尚未看到正文,這裡他先提出來解釋。

在那個大名稱世界裡面,廣大如來的那個地方,有很多的菩薩他們在討論什麼叫勝義諦?搞不懂。這些外道聚集在論勝義諦,但是竟不能決,不能夠決定到底哪個道理是對的,誰講的對,沒有決定性的結論。表示說外道沒有那種智慧來判定哪個道理是對、不對。所以你在學《解深密經》,剛講的偈語已經告訴你──「離言無二義」,這是甚深微妙法,凡夫不懂。外道當然是凡夫,雖然他天道、壽命久遠,但就是不能解脫,故不能決。故知勝義超尋思境,所以可知,非常殊勝的義理,應該是超越你可以去想、可以去思維的那種境界。如果勝義諦可以用心去想、用嘴巴去講,那一定不是勝義諦。所以,第二品在講勝義諦品,在講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什麼都不去執著的相,這是真正的勝義諦,但外道不懂。

於中有四。這些解釋經文的菩薩實在不簡單,經文光提到這樣,他們就能夠解釋成這幾點,也許他們已經有神通力,可以觀已經有天眼通、宿命通,可以觀這個菩薩從大名稱世界來,祂所講的這段話內涵是什麼,所以他才能解釋出來。他說,外道在談論勝義諦、勝義諦怎麼樣怎麼樣,不能夠決定,以上這當中有四層意涵。

一陳往來處,法涌菩薩講這段話,就是說:我從哪裡來。對佛講、對大眾講,當然佛知道衪從哪裡來,因為衪要講哪一部經,十方虛空一切世界哪個佛都會知道,普通佛都會發光、發瑞光,這個光是不打折扣的遍虛空、盡法界,都會有光明,所以不管是無量恒河沙外的世界,都可以看到,那這些菩薩他們不清楚,所以,問祂們的世尊:「這個瑞光是什麼光?」世尊就回答:「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過去七十二恒河沙外,有一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現在的佛是釋迦牟尼佛,現在衪要講《解深密經》,所以你們趕快去聽。你們去的時候,要記得幫我問候釋迦牟尼佛:「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等等的,看經典都有這一段,衪講這段話,是關於衪從哪裡來。然後,衪為什麼要問這段話?

二見其聚集,是法涌菩薩衪看到他們具大名稱世界裡面,有些的外道在談論勝義諦相,談了講了好久。

三諍論不決,為什麼會有諍論?因為都不懂才會有諍論,如果你懂了,那諍論什麼?如果,小學生跟中學生一定會有諍論,因為智慧、學習內容都不一樣,所以,你談的跟他談的內容不一樣,因為知見不一樣。佛法也是一樣,你是人天乘的,你去講佛法,怎麼能跟涅槃聲聞乘去講?當然講不過!講不過的,他又說他的最好,好在這些羅漢不會跟他們諍辯,因為他們都無漏了,你愛怎麼講就去講,反正你就是不懂。所以,大概都是外道比較低階的人,常喜歡去辯論,喜歡表達他非常殊勝看法的那些人,都是喜歡辯論的人。如果你懂的話,實在慚愧了,為什麼?因為你再怎麼講,都沒有釋迦牟尼佛那種圓融的智慧,那又何必講!

如果不是為了講給各位聽,不必講,講給各位聽都是依經典來講,不必發表個人的高見。現在很多人寫書,都不依經典來講,然後浪費人家的錢去印,印出來又騙人家的錢去買。現在我都不敢賣書了!以前我印的講義,那個講義還好,我們都是引用釋迦牟尼佛經典的文字,有時候加幾個字,來對文言文做說明。我現在也了解到,真正的佛法是不可以用錢買的。所以,你也就不要買了,你要嘛就直接看經典,看不懂就求其次,就看古德的解說、出家人的解說。像我們雖然有《金剛經》或《解深密經》的解說,但我們都還是依據古聖大德的解說,來加以說明,也不能自己亂創。古德在解說經典,那種用心跟細膩,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怎麼那麼多的東西!一部經,你看我們這部經要講多久?不知道,已經上幾年了,現在才到第二品,還在這裡兜不出來。光《勝義諦品》講到這裡,才沾到一點邊。

四顯不決相,那個世界的外道,也是碰到這種的問題,「離言無二義,離言法性」,諍論不決。現在把他們沒有結果的事實,把它顯現出來,顯其不決之相。

此即第一陳往來處。我們這二句經典,一個是發問,另一個是講祂從哪裡來。這裡先講祂從哪裡來,文有兩節,有二段。初言從此等者,顯其往處,後云我於等者,辨其來處,後面講來處。上面講哪個世界、住處,祂住的地方,說明法涌菩薩是從具大名稱世界來的。此明法涌從此世界,往彼名稱世界助化眾生。彼名稱就是來到我們這個世界度化眾生。這段內容顯現出來龍去脈,時空之間的交錯,讓讀者有概念。

 

問:從此乃至發來至此者,說何處所名為此耶。有三說:

菩薩自問自答,問:從此乃至發來至此者,說何處所名為此耶,哪個地方叫做此?哪個地方叫做彼?只要寫出文字就有漏洞,只要有漏洞就依其理解而說,現在有人解釋,現在有三個就有三種說法,如果有十個就有十個說法,有二、三個就少一點,總是有不同的看法,這種組合大概有三個,有三說:

 

一云此者娑訶世界故。解節云從此娑訶世界向東最遠。真諦大師記云:娑訶(sahā)世界者,娑訶是梵王名,此云能忍。此人見他勝事常生隨喜,不超嫉妒,能忍許他有勝德事,故名為忍,非關忍辱說名忍也。由此娑訶領千世界即是千界主,從主立名號曰娑訶也。

一云此者娑訶世界故。這個娑婆世界就指我們這個世界,翻成中文叫做堪忍,我們這個世界是很痛苦的,在這裡的人要學習痛苦的忍受。在那種非常愉悅舒服的世界裡面,他們果報很好,像是生活在天上或者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非常的殊勝,有的根本沒有三惡道,這跟他們的業力所顯現,或者他們的如來發願要成立的哪種世界都有關係,所以,有很多沒有三惡道或者根本沒有女人,有的就只有聖人。像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起碼都要有須陀洹以上的,不入三惡道的,你不是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很簡單,你起碼要斷掉瞋心、斷掉身的執著、疑心病,你不能有疑心病,佛來接你,你才放心的跟著衪去,你有疑心病,在彌留狀態,佛來接你,你起疑心:「這是真的還是假的?」起懷疑心的話就完了,去不了了!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娑婆世界。

向東最遠最遠的地方,在真諦大師的《解節深密經》說,云從此娑訶世界向東最遠。真諦大師記云:娑訶(sahā)世界者,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梵王的名字,梵王是在哪裡?在色界天的初禪天,初禪天,梵王應該是七地菩薩,為什麼?因為初地菩薩是四天王天的天主,二地菩薩是忉利天的天主,不是我們所有世界只有一位菩薩去當天主,不是!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是無量無邊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有的人福報要去接那個天主,你說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他去度那一天的天子,有的是累劫都來人間當菩薩的、繼續修,所以,你去那邊的,你可以想像他天主一當的話,時間就好久好久,有的人就不去當,發願每一世都要來人間行菩薩道,增加智慧,累劫修智慧,成佛時間會縮短。六地菩薩,耶和華菩薩在他化自在天,那是欲界天,有欲望的眾生居住的地方,再上去就沒有欲望,沒有男女的欲望、沒有情色的欲望,吃的欲望也不多,所以,就入定了。

初禪天的梵天王叫娑訶,他有三天,最高是大梵天,他是裡面的王,然後梵輔天,梵輔就是這些天神當輔助幫助梵天王來管理這些天神跟人間,裡面的天神叫梵眾天,總共有三天。大梵天王的名字叫娑訶,因此就以其名字來稱我們這個世界的名字為娑婆。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主人,這世界不是耶和華創造的,要真的講也不是梵天王創造的。最高的是梵天王,梵天王他慈悲心比較重,還有忉利天子、玉皇大帝,這二位天神是我們佛法的大護法神,所以,釋迦牟尼佛只要到天上都有他們二位左右跟著,下人間也跟著下來,這二位到現在都是佛教的大護法神、天神。我們說為什麼叫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以梵天王的名字,此云能忍、堪忍。

此人見他勝事常生隨喜,這個梵王,他看到好事情,他就要隨喜,隨喜就是心裡高興去做一點,或者讚嘆人家或者自己也做。隨喜有很好的福德。你沒有錢沒關係,你讚嘆他:「你做這種事情很好、功德很好。」這樣你就有果報,出錢有出錢的功德。你要懂得這些,你看經典就知道。我看這個很有感慨,聽說世界船王歐納西斯,他在菲律賓的馬尼拉海邊,蓋了一個很漂亮的別墅,蓋好以後,從來都沒有去住過一次,但裡面請了很多人去整理、打掃,都是住在別墅裡面。這些人大概是在過去歐納西斯在做功德的時候讚嘆過歐那西斯,不然,今生怎會有這樣的果報。所以,隨喜功德是很好的,不要嫉妒人家。

不超嫉妒,嫉妒是最傷人的,會讓男生變女生,女生入地獄。所以,嫉妒心是不能有的,嫉妒心會起瞋心,瞋心來了就會迷糊,什麼話都講了、什麼業都造了。所以要心平氣和,人家做什麼好事就隨喜,不要嫉妒。我們這個梵天王,能忍許他有勝德事,他人有非常好的德行,「你修得好,我讚嘆你,我不會嫉妒你」,二禪天的天神,就修得比他好,所以,才會上二禪天。三禪天的天神,比他修得更好,四禪天比他修得更好,那這些聲聞、緣覺比他不知道修得好幾千萬億倍,他都不會妒嫉,都隨喜讚嘆:「你很用功,你得到很好的果位。」這個我們要學習,不要光聽他的故事,有時候要反省我們自己。

他人有勝德事都能夠容忍,能夠不去嫉妒,故名為忍,非關忍辱說名忍也,不是有關於忍辱的那種,而是不嫉妒人家好事情的那種忍。不是人家駡你,你不能生氣,要去修忍辱波羅蜜的那種,那種是很粗淺的。我們在講忍辱波羅蜜,指的是忍冷熱環境,忍不舒服的種種飢餓或者人家的辱駡等。那位來信的十四歲的小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能像忍辱仙人一樣忍人家割他的身體,都能夠很自在,我為什麼沒有那種忍功?」我回他:「那是三地菩薩在修的,你現在是地前菩薩,你修外在環境的忍熱,人家駡你、你忍一忍,你修這種是很粗淺的忍,怎麼能夠跟人家拿刀子來割你身體,你還沒有瞋心那種忍,那是三地菩薩在修的。」

為什麼知道是三地菩薩?因為六波羅蜜是六地菩薩各修一個,然後,當然,這中間要互相交叉,在初地菩薩要先布施,你開悟以後,第一個還是要先布施,跟眾生結緣、供養諸佛結緣。第二個持戒,不管你地前菩薩還是地上菩薩開悟修,還是要持戒,你先持再有成就也可以,或者你身先成就再來修,怎麼修?還是先持戒再修,二地菩薩修持戒。三地菩薩就是這樣布施、持戒,修忍辱法,要度到彼岸,他這時候的忍辱不是只有人的層次,更高,虛空之間所有眾生因緣都要忍,不然會受到他的影響。四地菩薩精進。五地菩薩修禪定有成就。六地菩薩修般若波羅蜜,修到這裡的人,地前菩薩來修到這裡也要開悟了。先開悟再來修這六波羅蜜,也是要花差不多的時間。

你覺得開悟再來修好像比較快,也沒有,因為心是很難修的,而且登地菩薩不是只修你自己,別人的身體也變你的身體,別人的煩惱也變你的煩惱,因為你懂得多、境界也高,接觸的範圍也廣,你修你自己也等於修別人,他成就等於你也成就,他不成就你就在那裡,能力不夠,也要再練、要練。你要度一個眾生,這個眾生起了瞋心,你不能安住自己,也起了瞋心,你就被他影響。所以,你不能學到空觀的話,後面的眾生有形、無形就是跟你一起修,你後面背了一大堆,如果沒有很大的定力、智慧,會修得很累。也因為你如果是正規的修上來,你應該有那些智慧、能力,應該不會太離譜了,才會這麼一直修上來。

那七地以上修什麼?七地以上的菩薩就有方便波羅蜜,這一定真的開悟了,登地菩薩慢慢修,修修修,修到有七地的境界的話,他就有方便波羅蜜,方便方法度眾生,開發很多方便法門,他不會很執著,他知道你一下子走不到那裡,若硬要把你塞在那裡,怎麼可能?所以要用方便!一個人可以打坐四小時,你說他可以你也應該可以,但是人的根機不一樣,怎麼說他可以你就一定可以?像這種人你看他不行,那你就給他方便,你要教他方便法,但讓他目標是不變,因此方便很重要。《大般若經》世尊講的,你方便可以,但目標不能變,你要走到這個成覺者,那走直線最簡單。哪個人可以做到?沒辦法!沒辦法,就繞著圈走,最後又走回原點,那麼這樣也不對,也不是方便!

講到這點裡也指出,一些上師幫人家看風水、賺錢、幫人家把公司搞得有聲有色,你愈搞他愈離譜,因為錢多了,他還想修行嗎?沒有達到目標,這樣不叫方便,你害死他了,所以你不要幫人家看風水、賺錢去,這樣至少他可能因為沒辦法賺大錢,還可能乖乖去修行。你若幫他弄得好偉大,他還會想去修行嗎?哪一個在富有的環境下,會要去修行?除了釋迦牟尼佛。他當太子,有那麼多的女眾陪著他,他還是要出家,這是有宿世因緣。如果他沒有那種根機,你說你要讓他來學佛,你要先以利勾之,那你是勾不住的,真勾住是要能把他帶來,真的到時候走修行路,這才是對的。

你不是,你幫他看風水,解除障礙,讓他賺大錢,有錢他忘記了,以前還一年來幾次,到後來都不來了、不見了,因為他事業大發、太忙了,這個就不是方便。方便就是一定目標不能變,我可以讓你這麼繞繞繞,但後來你還是走到修行的路上。譬如,你不吃素,要你吃素,你受菩薩戒一吃素,家人就反抗了,那你怎麼辦?就先吃鍋邊菜,或者怎麼方便法。不能告訴他:「你受了菩薩戒不吃素,你要下地獄!」嚇死他了!學佛法是要求解脫,你偏又把他綁死,還沒有開始修就被你嚇死,愈走愈退步,到後來就乾脆不信佛教,改去信基督教,反正信天主還可以吃葷,還可以上天堂。

菩薩要方便,七地菩薩有很大的方便,沒說好、也不說不好,你自己看著辦,有業力你要自己去担。我跟你講,我就要負責。菩薩講話要很小心,講錯一句話,要擔相當業力,不要說哪個事情一定好或者不好。再上去修「願」波羅蜜,八地菩薩才能夠發願,為什麼?因為他是法身大士,才能發願。他發願什麼?發願我要度眾生?什麼發願度眾生,度眾生是發菩提心就要開始發願,所以不是這個。八地菩薩法身大士,祂是發願:「我未要來成佛,我的世界一定是怎樣怎樣,我要度的眾生怎麼樣怎麼樣,看到我的人我一定要度他……」等等的大願,想什麼就發願什麼。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選這種有六道輪迴的地方來?有大成就的人,才會選這種最難度的人來度。哪個佛對、哪個佛錯?不能講對錯,是衪一念之間,衪在想什麼──未來的世界怎麼樣!這是八地菩薩在發願的,祂的願力就會讓祂很快成佛。所以不是我們這些「希望事業成功、身體健康」等等的願,這種願不是真正的願,不要以這個度到彼岸,沒有。八地菩薩才能發那種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你說四十八願很多?你去看它的內容,衪說:只要修到初禪天的人,有境界,我就讓你成就。所以,你只要修到初禪的境界,阿彌陀佛就會示現來教你,讓你入二禪、三禪、四禪,這是衪的願力。當然,你也要憶念衪,因為衪在另一個世界,你想衪,衪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有很多都跟三界禪修有關。那藥師佛三十二大願,衪想的都是眾生的病痛,怎麼顧眾生、醫眾生,所以,衪想的都是這些,所以,衪三十二條前十二條都跟眾生疾病什麼有關的。你以後修到八地菩薩,你也可以發願。

九地菩薩就有力量,「力」波羅蜜。因為,有陀羅尼、咒語,心又清淨,這種佛法的力量產生出來了。到最後十地法雲地,產生一切智慧,講經說法,遊歷虛空一切世界,到處去講經說法。所以,菩薩不是只有在我們這裡講經說法而己,八地菩薩以上就到處走,十方虛空所有世界都會去,祂不是一個人去,祂是化很多身去的,八地菩薩已經有千萬億個化身。雖然一個本尊,祂可以化衪要弘化的幾個佛剎土的世界,衪可以化很多的化身出去度眾生。祂化出去是一個佛,或者等流身,或者六道眾生一樣的,或者化成什麼,或者聖人什麼的。你要懂得這些聖人,祂們的神通是怎麼變化的,你學《解深密經》要懂得這些。

所以,十波羅蜜是菩薩道要學的。地前菩薩是先學六波羅蜜,地上菩薩還是要學前面的六波羅蜜,再加後面四波羅蜜都要修,不是光修一個,同時修、交叉的修,六波羅蜜不是只修布施就布施,布施裡面你要學無住相,你用般若波羅蜜來行布施,這六種互相的一起修,叫共修,你有看《大般若經》裡面,這些概念應該都有。

由此娑訶領千世界即是千界主,這初禪天,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在三千大世界裡面有一千個世界由他在管轄的。初禪天概括幾個世界,二禪天概括幾個世界,四禪天我們這個風災頂,概括多少宇宙之間的世界。你修到四禪天的時候,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滅了,你滅不掉,為什麼?因為你是在風災頂,風災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地球會滅了,先水災、火災再來風災,來回七次,到最後,我們世界就沒有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要一千九百九十六個佛都出現了以後,我們這個世界才會滅,滅的時候這四禪天在風災頂,它不會滅。因為他概括很多的世界,滅了以後去哪裡?你說滅了以後很好,滅了也不會很好,也是依業力感招到另一個時空的地點去。

如果,你是地獄道就感招到另一個地獄道去,如果是人道就感招到另一個人道。所以,虛空之間的一切眾生一切不增不滅,總量不增不滅。有的變石頭,有的變成什麼,量都一樣,螞蟻很多、動物很多,也許是上面的天神太多,下來下生的,大家交換角色,不是你永遠都當天神,六道裡面天神也會輪迴。以上講,他領千世界,從主立名號曰娑訶也。以他的名字來立我們這個主要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這個是因為談到他從哪裡來,來到哪裡,先提出這一段。

2009.05.06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