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4)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續)
稠林者gahana,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林。《法華經》方便品:「入邪見之稠林。」《十地經》舉出:諸有情心(sattva-citta)、煩惱(kleśa)、業(karma)、根(indriya)、勝解(adhimukti)、意樂隨眠(2śayānuśaya)、受生(upapatti)、習氣相續(vāsanānusandhi)、三聚安立(tri-rāśi-vyavasthāna)等十種近稠林行(gahanopacāra,gahana +upacāra,gahana密不透露的,upacāra沉思默想 )之名。《大寶積經》亦舉出十種稠林之名,即:心行稠林、煩惱行稠林、意樂勝解行稠林,根行稠林、種種界行稠林、隨煩惱行稠林、死生行稠林、三世業報稠林、習氣煩惱行稠林、諸根行稠林。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則以貪瞋癡三毒為三種稠林。
上次留下一個名相「稠林」,今天把這個稠林解釋一下。稠林在佛教的名相裡面也是煩惱的代名詞,稠林者gahana,又作謎,也就是密茂之森林。密茂的森林進去以後就迷失掉,故佛教比喻眾生的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林。所以稠林等於是煩惱了。種種邪見、好辯論等等的,都有如入稠林一樣。
《法華經•方便品》:「入邪見之稠林。」你有邪知、邪見,進入這森林中,這森林很茂密,都看不清楚,那更是迷糊了。所以說有邪見的人,看不清楚佛法的道理,就像進入茂密的森林中一樣,在裡面迷失掉走不出來。菩薩《十地經》裡面也舉出,諸有情心(sattva-citta)、煩惱(kle0a)、業(karma)、根(indriya)、勝解(adhimukti)、種性(gotra)、意樂隨眠(20ay2nu0aya)、受生(upapatti)、習氣相續(v2san2nusandhi)、三聚安立(tri-r20i-vyavasth2na)等十種,都是「近稠林行」,接近稠林之行(gahanopac2ra,gahana +upac2ra,gahana密不透露的,upac2ra沉思默想 )。
「諸有情心」(sattva-citta),有情眾生之所謂有情,就是受五蘊身所影響,色身執著為有我,感情覺受俱煩惱,想、行、識諸心也認為這是我。有情是sattva,心是citta。「煩惱」(kle0a),這kle0a在往生西方淨土的咒裡面有。kle0a它是二合字,第三轉音(i)和第七轉音(e)都可以讀。「業」karma,r 不發音,所有r接二十五字門,都是有涅槃的意思。五句門的第一個字ka,就是業。業裡面有我,有我就是我執重。你懂悉曇後,現在來做這些語詞的分類,就很有意思了。這r是法塵、這ma是我,我中有a,a者本不生,所以要無我觀。造一切業,遠塵離垢!ra 裡面也有涅槃的意思,所以就遠塵離垢,要遠塵離就成無我,所以是karma,我所造之業要能能力觀為法中”無我”。
再來「根」(indriya),應該要安大空音進去,就是iandriya,我們自根本來是不會造業的,但如果加上分別心,它就會被污染,所以六根不淨。其實六根之本,是不會造業,是我們的執著,讓它蒙受其不明。
「勝解」(adhimukti),mukti是解脫,這裡加adhi,在知見上有特殊的了解。adhimukti,有的只有讀muki,ti不發音,你要照翻譯的唸,他如果有翻漢字,你就要唸mukti,每個都有漢字的音,你就要唸,這就是二合字。
「意樂隨眠」20ay2nu0aya,隨眠也是一種煩惱,像睡覺一樣,人睡覺就迷迷糊糊了。所以你很喜歡進入如迷糊糊狀態,就是意樂隨眠。
「受生」(upapatti),「習氣相續」(v2san2nusandhi)。「三聚安立」(tri-r20i-vyavasth2na),這上次講了,三聚安立,這三種就是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如果不修佛法的正定,都是煩惱聚,不然就是邪定聚。
所以講這十種名詞都已經接近稠林之行。稠林之行,後面有跟你解釋,gahanopac2ra,gahana+upac2ra,gahana密不透漏、密不透風的意思,upac2ra沉默、沉思、默想,把這兩個湊在一起,就是你堅定的妄想執著,胡思亂想,就像稠林一樣密不透風,這是稠林的解釋。
另外在《大寶積經》亦舉出十種稠林之名,也許你聽過《大寶積經》、也許你不知道,密勒日巴尊者他能夠去修行,就是拿著這一本《大寶積經》。他曾經造了很重的業,去學外道的邪咒,叫做黑咒,去加害自己的親戚和村民,因為他的財產被他的叔叔、伯伯侵占了,他非常生氣,就去學這黑咒,造業了,然後下冰雹、鬧水災,把他的村民都害死了,還好他有這一部《大寶積經》,他就一直在讀這《大寶積經》,他的師父為了磨掉他的業力,要他從山下把搬石頭到山上,然後到了山上又要他把石頭搬下去山下,在這麼不斷的一來一往間,折磨他,習氣、心地和脾氣都是要用這樣的苦行來消磨掉。
所以你在修心中心法時,是很辛苦地在熬腳痛,這就是在磨你的心性。腳痛但是心很自在,不以為意,能夠二小時、三小時、四小時、六小時這麼的熬下去,你就會成就。所以心很重要!心不柔和,是沒有辦法成就任何法的。所以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讓它怎麼柔和。你現在在學悉曇,悉曇也是在學發音怎麼柔和,怎麼有慈悲心,怎麼唸能夠比較接近心地柔和、語調柔和,讓眾生聽了能夠歡喜。所以你懂得越多,唸起咒語來就越不一樣。像上面的有情諸心,sattva的唸法就有很多種,有的比較輕鬆柔和,有的就唸得比較硬。在悉曇學裡面,就是很注重這個發音,所以你要把悉曇學好,就要懂得發音的道理,那二十四種或是七十二種讀法都要練習。
《大寶積經》也有舉出十種稠林的名稱──「心行稠林、煩惱行稠林、意樂勝解行稠林,根行稠林、種種界行稠林、隨煩惱行稠林、死生行稠林、三世業報稠林、習氣煩惱行稠林、諸根行稠林」。第一個,「心行稠林」,心微細的法塵叫行,你心微細的心起,讓你形成種種思維,形成一種稠林,讓你陷在煩惱裡面,你會去做,所以是心行。第二個,「煩惱行稠林」,心最好不要動,有動就是煩惱,如果你進入不好的思維的話,就是煩惱行稠林。
第三個,「意樂勝解行稠林」,你的心意非常執著於法的勝解,去分析、去怎麼樣執著好的,這種行為也是一種會障礙你,變成一種煩惱。所以你說,這樣就不要學佛法了嗎?是要學!但是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學,是用你的正解、用你的證悟的心,好好的去體悟──是這樣、是那樣。不是用你思維的心!如果你心眼沒有開,只用思想去這麼想、想、想,而且很喜歡去想,去追求這個勝解,這種心念、行為,也是煩惱。
第四個,「根行稠林」,諸根(六根)所面對六塵境所起的煩惱,你控制不了,也是一種煩惱。有些事情別人看了無所謂,你看了就心不痛快;人家聽了無所謂,你聽了就是不爽快。這都會引起煩惱,這就是根行稠林。
第五個,「種種界行稠林」,界者有六根入六塵之十二入,產生六識心是為十八界之煩惱法。這個界也可以說境界了,如果是三界,只有三種,三界裡面細分下去的話,就有善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四空住定、有無想定,有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三乘共有,也有一乘佛法,這種種的境界,你要是很執著,變成一種思維,那是煩惱,當然這煩惱是比較好一點的,但是你執著還是一種煩惱。
第六個,「隨煩惱行稠林」,我們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疑、邪見,這裡引申有二十種隨煩惱,這是比較細的,根本煩惱根留下來的,都是比較細的,無慚、無愧是二中,還有開悟的人心不定,有八種煩惱,一般人十八加二,還有十種其他的隨煩惱,這在唯識的表裡面的五位百法裡都有,所以隨行煩惱是一般的凡夫眾。
第七個,「死生行稠林」,能生就能死,死後就再生,這等於是六道裡面的煩惱,這不是你能控制的,這是你的業力在控制的。
第八個,「三世業報稠林」,三世業報就是你的正報,出生為人,你的依報(福、祿、壽),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受報,在受報的時候,有生、有死這些也是煩惱。
再來第九個,「習氣煩惱行稠林」,每個人都養成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行為模式,這也變成一種煩惱。
第十個,「諸根行稠林」,依諸根起的超能力,這諸根行和上面的根行有什麼不一樣?這邊偏重有修行的境界,色陰魔相就是五根所現起,比較不一樣的小神通,你執著的話,法就變成一種煩惱,這是《大寶積經》裡面所提出來的。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七裡面也這樣講,貪、瞋、癡三毒也是三種最主要的煩惱稠林。以上就是把稠林的內涵稍微說明一下。
復有五門。一業惑趣寂。如《瑜伽論》第一百云,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不定法聚者,餘非學非無學法。《智度論》第四十五意同瑜伽。
復有五門,以下總共提到有五門:一業惑趣寂門,二斷不斷倒門,三堪不堪任門,四著有無等門,五可不可治門。門就是一種特別、一種論說。
第一個是「業惑趣寂門」。你所造的業,會影響能否趨向於寂靜,就是邪定、或是正定及種種的定,參見《瑜伽論》第一百卷所云。
第一種,「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無間業上面已經說明過了,犯了五種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等,已經斷掉了善根,正定沒有了,有的只是邪定,所以邪定就會發起邪行。不具足善根的定是邪定,邪因緣來,你就邪法相應,所以就一直造業,執邪為定。
第二種,「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我們說定能產生一切法,如果你是正定,邪因緣來你不接受,能夠安住,當然就不會受影響。謂學、無學所有諸法。「學」與「無學」之並稱。學,即有學,指雖已覺四諦之理,但因未斷煩惱,故仍須學習戒、定、慧三學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後之阿羅漢果外,其餘四向三果等七者皆為有學;相對於此,證得阿羅漢果者,已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學習,稱為無學。
第三種,「不定法聚者,餘非學非無學法」,至於不定法聚者,是與其他的非學非無學法,不學佛法來斷內在的習氣,非無學,也沒有修到道無學位的法。《智度論》第四十五,講的和《瑜伽師地論》差不多。
二斷、不斷倒門,如《智度論》八十四云,為破顛倒分別有三,能破顛倒名為正定,必不能破名為邪定,有緣破、無緣不破,名為不定,具說如彼。
第二個是「斷不斷倒門」。倒是顛倒,如《智度論》卷八十四〈釋三慧品〉云:「我觀眾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為欲破顛倒故,分別有三。」能破顛倒分別有三種,有的是能破除顛倒,有的是不能破除顛倒,有的是不一定能破。當中,能破顛倒分別者,名為正定,你有智慧能破掉一切顛倒想,這就是正定。若不能破顛倒想者,名為邪定。若有緣才破,無緣則不破者,有善因緣就能破顛倒,無善因緣就不破,名為不定。到底要破不破?還不定。
所以我們說用般若波羅蜜故,能究竟涅槃,為什麼能究竟涅槃?因為你不執著一切法,所以就是遠離顛倒,才能究竟涅槃。《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個字,是《大般若經》的概說,你用一切法,但要遠離一切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後就開始一直講,沒有一切法,沒有十二因緣,沒有三十七道品,解脫也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樣一直修,修到無有恐怖的時候,你當然就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覺。只要用一法,就是顛倒想,就不是正定,這是《智度論》裡面所講的。
三堪不堪任門,如《大菩薩藏經》第五卷,云何正定聚,由因力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諸如來為說不說,堪任法器;若為說法,速得解脫。云何不定聚,由外緣力如法教授,可得解脫。不得如法教授教誡,不得解脫為如是等得義利故,諸佛世尊出興於世。
第三個是「堪不堪任門」。堪任不堪任?如《大菩薩藏經.卷五》講:「云何正定聚,由因力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諸如來為說不說,堪任法器。」《大寶積經.卷三十八》裡也說:「云何名為正定之性?謂由因力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諸如來為彼說法。若不說法。如來如實知彼有情前世因果堪任法器,隨應說法令速解脫。」云何正定聚?由其因力,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所以能夠得到正定。「因力」乃萬物生成時直接之力,為「緣力」之對稱。若諸如來為說不說,若是堪任法器就說;就是得正定聚的人,為初學眾生說一切佛法,讓他們能夠得正定,為菩薩說一切法,讓他們住在正定中,在這種慢慢的薰習之下,或許慢慢成為堪任的法器,如果說的話,一定能讓後學眾生速得解脫,不說有的已經做淨了,你不必再提什麼了,修到好之後,沒有人說,你會發現這一切菩薩的心,都是這樣子。
為什麼說不定聚呢?由外緣力如法教授,皆靠外緣的力量方便教導一些法,可以讓他得到解脫。能不能解脫,則要看他的智慧、跟他的福德,所以叫做不定聚。如果是正定,是堪任法器,講的話他會懂、能做到;不定聚是你用外力、外緣的力道,如法教授他,怎麼得解脫?這種也可以得到解脫,如果不得如法教授教誡,那就沒有辦法,就會得到邪定聚,不得解脫。為如是等得義利故,為了要希望讓這不定聚的眾生得到解脫,所以諸佛菩薩就示現,出生於世間來講經說法。如果沒有佛出世的話,你看這些能夠解脫業力的法,講來講去,沒有一個人有這種智慧,可以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了,這是佛出現於世的最重要目的。
所以你今生能夠聞到佛法,是非常的幸運!如果你去一個道場,他不是在講真正的佛法,只講打坐、講一些有的沒有的,練氣當然是很快,這樣叫修行?有的把你導到去做善事去了,天天就是叫你做好事,除了做好事外,就沒有什麼了,你要慈悲、要做好事、要去幫助人家,積聚福德,這不是在講究竟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讓你得解脫,怎麼得解脫?從心裡面去轉你的執著!有為法要怎麼去面對?無為法要怎麼去面對?如果執著哪一個,都不對!
這過程又有聲聞、緣覺,又有菩薩道,三乘共有的法,這三乘教,天台宗判教,把佛法分成四種境界──「藏、通、別、圓」。「藏」,依三藏、經律論去學的,你只有學,沒有辦法證,讀很多大正藏,沒有實際去修證,所以成就有限。「通」,三乘共通。這聲聞、緣覺、菩薩是共通的法。很多人是先小乘再走入大乘,這是三乘教,也是通教,通於小乘也通於大乘。你們講《方等經》和《般若經》這些,都是要學解脫的,但是還不究竟。「別教」就特別為菩薩說的,佛法也特別,跟通教來講,尤其是法身菩薩,有開悟的且法身現起來的這些地上菩薩。這三乘共通的,地前菩薩也是菩薩,聲聞、緣覺、十住、十行、十回向,祂也是菩薩,別教是針對法身開悟的菩薩,地上菩薩、十地菩薩以上講的,就開始教個別的法,別教一乘佛法。至於「圓教」,一般人在講的《華嚴經》、《法華經》就是圓教,以通了心性,能起神變兒行菩薩道度眾生者,當然就能行圓教之法。
解深密經更是圓中之圓,是在訓練菩薩怎麼圓滿修行的境界,不執著一切法,空、有都不執著,然後可以產生神通變化,要怎麼去變?你們學《解深密經》就是要學怎麼去變的,現在我們還在學基礎的課,教你不要執著有為、不要執著無為,在修行禪定之間,慢慢的你的正定聚,有正定就修養成正性,正性就能步入解脫的境界,以後你要能化,由空無中化起,要怎麼化?這一部分就很深了,不是一般經典可以看到。我們的目標在後面,現在是把這知見搞清楚一點。為什麼一直在講不住一切法,作有為不作有為想,作無為不作無為想?離言法性,該講就講,該讓眾生悟就悟,就學這些法。所以諸佛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入是真正要去作到的。我們學的大乘佛法的概念,都是佛講的,如果佛不出現的話,就沒有這些經典了,修來修去都只有世間禪定,再怎樣都沒有辦法解脫!
云何邪定聚,邪定聚mithy2va-niyata-r2=i,一切眾生分為三類,其中,決定入於邪中者之類聚,稱為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見際。略稱邪定。為三定聚之一。即指造作五無間業者必定墮於地獄,必定處於邪中,故稱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備成佛之素質,亦無法證悟,故《成實論》卷二載,邪定者必不入泥洹。是有情性煩惱所蔽,不修淨業,識性薄弱,愚癡深厚,住邪見網,非正法器,若使如來為說、不說,終不堪任證於解脫,具如彼經。
再下來是邪定聚,什麼是邪定聚?等於是再重複進一步的說明,邪定聚mithy2tva-niyata-r2=i。後面這niyata-r2=i是聚。一切眾生分為三類,其中決定入於邪中者之類聚,稱為邪定聚,再怎麼修也沒有辦法轉入正性,他的邪性已經成立了。所以他所修到的定,或者他的性都是邪的、不好的,縱使他有所定,也是不對的定,所以又稱必邪聚、邪見際,略稱邪定。邪見─見於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本身為邪定。邪定聚是三定聚之一。也就是說,造作五無間業者,再怎麼修,這邪定聚已經成立了,必定墮於地獄,必定處於邪中,這是指他的業,連定都沒有了,因為他已經造了惡業,所以一定墮入地獄,沒有定可以脫離,故稱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備成佛之素質,亦無法證悟。故《成實論》卷二記載說:「邪定者必不入泥洹」,邪定聚者必不入於涅槃。
但是我們佛法說沒有一種絕對的。你一世、百世或是百千萬劫不能入涅槃是對的,但不是指你永遠都沒辦法入涅槃。有一天你心念轉了,遇到了善因緣,遇到佛出世,聽經聞法後,也懂得真正的道理,你的命運就會轉。所以講佛法,不能講絕對怎樣、絕對不能怎樣。像祖師大德所說,佛有三不能:一是不能度無緣眾生,二是不能度盡一切眾生,三是度眾生非一期。
三是度眾生非一期,也就是說你今生不能得度,不代表你以後永遠不能得度,這一世不行,下一世、哪一世你出生了,佛也出世了,有因緣你接觸到佛所說的法,你也可以得度了,所以說不能得度,也不是說就沒有希望了,不是說你入邪定聚去了,你就沒有希望了。有這種看法的話,你就比較能夠自在了,今生不能成佛沒關係,以後還有機會。他如果造五無間業墮入地獄,那也就認了,就去地獄,有朝一日地獄果報盡了再出來,還是有機會成佛的,這種種都是因緣!哪個時候造的善因緣,誰知道呢?過去造的惡,不是永遠都不能夠翻身!學佛法不能絕對的說怎麼樣、不怎麼樣,這裡雖然說,不具備成佛之素質,亦無法證悟,那是果報業力還沒有消盡以前是這樣,以後他造了新的善因,也是有機會的。
《大寶積經》卷三十八提到:「云何名為邪定之性?謂有情性,煩惱所蔽,不修淨業,識性薄弱,愚癡深厚,住邪見網,非正法器。若使如來為彼說法,若不說法,終不堪任證於解脫。」是有情性,煩惱所蔽,因為他有sattva,有情見,有情的個性,有情的自性,因為他是有情,所以他具足有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讓他看不清楚了。這煩惱所及的話,所作所為都是不好的,就不會去修淨業、清淨的業識,因此都是修不好的,所以心和性都非常的薄弱。心不靈光、沒有智慧,自性又是邪因緣,所以沒有定力,一下子就妄動、妄動,就受影響了,這種人就是愚癡深厚,住邪見之網。
邪見的人,如果能夠學習般若智慧的話,不要執著他的所知所見為真,慢慢就可以脫離。如果他今生真的是意志力薄弱,愚癡很深厚,佛法就是薰不進去,就被邪見之網所網住,網住了當然就沒辦法脫身,所以說非正法器,不是正定,不是正確、正知見的法器。若使如來為說、不說,終不堪任證於解脫,這種人因緣還不成熟的時候,在邪定聚之間,無論你講什麼話也沒有用,看到佛經所講的,他也受用不了,就算讓他看到大藏經,有看也等於沒有看,有時還會曲解其說法,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沒有辦法得到勝解脫。
這講來講去都是因果,你種了不好的因,就算有佛出現,你也沒有辦法得度。像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祂度了很多人沒有錯,這些都是有善根的人,但是當時還有很多沒有受度的人,一定無量無邊,這是因果的道理。
四著有無等門,如《無上依經》彼第一云,世間中有三品眾生,一者著有、二者著無、三者不著有無。
第四個是「著有無等門」。如《佛說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第三云,世間中有三品眾生,世間眾生可分成三類:「一者著有,二者著無,三者不著有無」。第一種「著有」,說一切法有。第二種「著無」,說一切法空、沒有。第三種「不著有無」,既不著有也不著無。人就可以分這三類。
執著有為法的,就執著有為法;執著無為空的,就執著空。執著有為的,就是我們之前講的愚夫,執著一切幻化,將幻師所幻化的執著為真,或執著其業識幻化為真,所以對於果報就只說有,亦沒有辦法解脫。要知道,雖然果報是有,但你在受報的時候,就須觀它為沒有,這樣你才能慢慢的解脫出來。但如果你真的否定一切法,說一切都沒有,這也是偏空,這也不好。若能不講有、也不講沒有,這是第三種人。
著有者,復有二種:一者背涅槃道、無涅槃性,不求涅槃,願樂生死。二者於我法中,不生渴仰、誹謗大乘,乃至廣說。
如果講有的人,又分為二種。第一種,「背涅槃道、無涅槃性,不求涅槃,願樂生死」。這是一般的人。一般人很執著有為法,看一切法都是真的,看到真實的人、動物、世間的一切相,都認為是真的,這還無所謂,因為你看到的都是真的,雖然你不能作到佛法說的「看到等於沒看到」的這種功夫,這沒有關係。不好的是,你把心裡所想的,或心裡所映現出來的影像,當成真的。這些影像都是你過去薰習的,無始劫以來,你薰習到很多的影像,如果修到一個境界,天天在作夢,其實天天都是在回憶過去世的哪一件事,哪個人作了哪件事,都是在夢中了解這些。
人家是在禪定中了解這一些,我們修大乘法的不一定在定中。你修到心比較清淨、不執著了,你在睡眠中比較好的狀態之下就會進去,會現出很多的影像,如果是方格式的,一個畫面、一個畫面,那是很粗淺的,慢慢的修,慢慢能夠進入有動作的、且連續的,那就越來越深了。世尊要觀一個人的因緣果報前後,過去、現在、未來,祂當然是觀連續性的,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從頭到尾都看完,看一齣戲,一個人的一生,中間有很多人、事、物的交錯,你要看這個人發生什麼事、那件事,如果你要知道,馬上就知道,要知道馬上就有,就只有佛,這底下會講祂的隨意念。
一般的人,像我們在修佛法的,你看到夢裡哪件事,裡面有誰,你也可以知道你跟誰之間是什麼因緣,因緣大概如何?是什麼事情?大概都會知道。當然不會一生之間都給你看,都是片段、片段的,但是片段、片段的,總是和以前一格一格看不一樣。一格一格是停在那裡,你說做夢又不像是在作夢,作夢是很曖昧、不清楚的,進入驚嚇就驚嚇,進入恐慌就恐慌,它是胡亂編、胡亂演;但像這樣在夢中所現的,都是比較清楚,有影像、臉譜和所做、對話都會現,可是你如果執著這個為真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得涅槃。你心裡所現的影像、心念都是假的,這過去世的,誰知道真假?當然是假的,你認為是真的就變真,你認為假的才能入涅槃。這種「著有」的人是背涅槃而行,沒有涅槃性,心不能安住在空寂之間,就是沒有涅槃性。
前天有人打電話來說,他打坐的時候,若不起心動念,就覺得很不自在,沒有找一個念頭就覺得很怪。我回答說:「你平時太愛講話了、太喜歡動念了,所以心一平靜下來,就覺得很難過。」一個愛講話的人,你不讓他講話,他的心就會很難過,愛講話心就愛動,心愛動當然就愛講話,修行就是讓這個心不要亂動,那這涅槃性才會顯露出來。執著有的人,是不求涅槃的,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的。
第二種,「於我法中,不生渴仰、誹謗大乘,乃至廣說」,在真正的佛法當中,沒有很渴望的景仰佛法的高深,徹底的能解脫的好處,對於方便法就誹謗,誹謗大乘法。你有能力自己自修,自己得涅槃,證入阿羅漢;那行菩薩道要度眾生,每個眾生都是業力很重,怎麼讓他得度?沒有!沒有就用諸佛菩薩的手印、咒語來教導他們。等於我們是牽線,讓諸佛菩薩和眾生中間拉一條線,你教他方法、教他咒語、教他什麼,仰仗諸佛菩薩加持,然後讓他們得解脫!像這種方便的法,我們無知的時候就會毀謗,有的還會毀謗大乘經典不是佛所說的。
二者著斷無者,亦有二種:一者行無方便,二者行有方便。行無方便,復有二人: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種異學外道;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堅著我見,不愛正理,我說此人同彼外道。復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觀空生,於有無二見,是真空者,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淨解脫門,如來顯了開示正說,於中生空見,我說不可治,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
第二種人就是執著斷無者。「斷」是斷滅,「無」就是認定一切法沒有,一切法斷滅。此類斷滅者,又分二種,一種是行無方便,一種是行有方便。
你執著空無,如果有方便是幹什麼?是階段性的!空無是有階段性的,你不會執著空到底。一般修行就是這樣,第一階段要先修空觀、無相觀、無願觀,修到了,你才可以說世間有法、因緣法,懂得因緣法就是這樣,然後你也能夠安住,那就不怕有為法了,所以他就能住方便。如果沒有方便的,就堅持到底,從開始他就一直說沒有、沒有,修行到最後也說沒有,這種就會變成是一種斷滅見。所以學佛要證得無上正等覺,佛說不能有斷滅相,如果有方便那還是對的,如果沒有方便,偏執一切法斷、無,那就偏空了,就不好了!行無方便者,又分成兩種。
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種異學外道」。如果再把外道細分的話,經典上提過,最多有九十六種,不知學佛法的外道法。向外追逐得涅槃,其實不能得涅槃。從外面去追逐一些什麼能力,幹什麼、又或是苦行等等方式,想要得涅槃,都是沒辦法的。這在佛法來講,就是外道法。
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堅著我見,不愛正理,我說此人同彼外道」。雖然是去受戒,也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對佛法也很信仰,但是就是太堅持所知所見,這堅執我見,這我見很深,就會阻礙了真正佛理的了解。佛理它是很靈活的,你沒有方便就不靈活,就沒有辦法做到解脫,所以你會堅持你的意見,你的所知見,對佛所講,佛真正在教我們法的時候,是有階段性的,這個階段教你什麼,你做到了,下個階段再教你什麼。剛開始教你五乘共有,五乘就是人間乘、天道跟三乘加在一起,每個人都是從布施、從善行、從善根發起,一期一期教起。
有的人根基比較淺薄,做什麼法他就是卡死在那裡,接觸的法就是那一些法,其他更深的法他聽不進去。譬如說你對佛法要有信心,但像有的師父就一直跟你講放生:「放生是有慈悲心的行為,最大的慈悲心就是放生」,但都沒教你要怎麼解脫的法門。沒有教你一邊要放生,一邊要去求解脫之見,他只是一直講要去做善事─放生,他要你花錢做好事,他不叫要專心去修心養性,所以你有信心是沒有錯,但是有的人聽進去了、深入迷了,就變成了你的邪知見,不愛正理。
這種佛法,像上面那樣,跟外道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樣而已,佛教徒也有很多知見不正的。佛法是走到哪裡就要做到那裡,你善根具足了,你就要往前再走,就要修空觀,你修空觀證得了,有解脫能力了,就要往前再走,不要執著空,你要回來有處,學空有不二,學因緣生諸法,證到以後,有因緣就起法,因緣滅了法也沒了,這樣您就不會是佛弟子,卻是做外道行的人。
還有一種是增上慢人,悟什麼就執為究竟而成為慢心,是為增上慢。本來就很傲慢,慢得沒有道理、沒有道理的在慢上再增加。「在正法中觀空生,於有無二見,是真空者,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淨解脫門,如來顯了開示正說,於中生空見」,空見就不能執著,空見一執著就完了,就有傲慢心起來,空無一人、空無一物,對人都不尊重。「我說不可治」,像這種人證到空觀以後,就要直上無上如來菩提,什麼法、解脫門都做到了,但是他以為空就是究竟了。「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為什麼不驚怪?因為這種人已經是我慢心很重。「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一個毛髮把它分成十六等分,連一點點也不行。所以沒有方便行的人就會犯執著之病,一個是外道,一個是雖然在佛法中,但是堅持自己的我見、不愛正理,第二種在佛法中,有增上慢的,學空觀學得太好了,就執著空不放,就有這些毛病。
行有方便,亦有二人: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不著有無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著生死。如闡提(icchantika)不行,無方便如外道;不行有方便,如二乘。具說如彼云:阿難!若人貪著三有,誹謗大乘,名一闡提,墮邪定聚。若人著無,行無方便,墮不定聚。
再來行有方便,也有二種人,第一種是聲聞乘,第二種是緣覺乘。
不著有無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著生死,如果你是聲聞乘、緣覺乘,那就比較偏重空無,如果一個人他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就是最利根的人,這種人適合修行大乘,這種人是不愛生、也不愛死,不怕生、也不怕死,不執著生死;你執著生,就怕生,你絕對不來生,也是執著,所以真正上根基的就不怕生,不怕生就不怕死,這樣就會來受生,這是最上利根的,適合修大乘。
再下來如闡提,整個名詞是一闡提(icchantika),有的人翻成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不能夠行方便法,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斷善根了,不可能涅槃了,不可能是指現在不可能,但以後還是有可能。不過,以後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沒有善根的人,不能行方便,無方便如外道。如果修佛法不能方便的話,你會覺得好像做人很彆扭,堅持要怎樣子、要怎樣,走起來就會變成很怪里怪氣,或是不通人情。有一些專修小乘的人,他守戒就守成這個樣子;大乘菩薩他知道守戒的要領,哪個時候該守,哪個時候可以方便,只要方便不要變成隨便就好,所以真的菩薩是以心為主,看你的心有沒有安住?不是你行為的結果。一闡提不行方便,他沒有方便就像外道一樣,像外道人他們執著戒律、執著什麼時,他們也是很堅持的。
不行有方便,如二乘,二乘人他不行有方便,所以他就是學偏空,具說如彼云,這裡舉經典來說:阿難!若人貪著三有,誹謗大乘,名一闡提,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你貪著修行的境界──禪定,然後毀謗大乘方便法,大乘對大眾、對眾生善導、善誘,依根量做、不同方法來教導他,所以有很多的方便法,毀謗大乘就滅了成佛的根行,就成一闡提,這樣很容易墮入邪定聚,一定會墮入無間地獄。
修行就是要少講話,少聽、聽不懂就不要講,不要講這不對、那不對,尤其是毀謗大乘。大乘法很簡單,依佛的咒語,或者依什麼可以讓眾生起方便的成就,有的人就會說:「哪有那麼好康的事,我打坐了幾十年,要證得阿羅漢都不簡單了,而你只要這麼念幾天的咒語,念幾萬遍的咒語就能成就什麼?」這是知見上有了錯誤。提到大乘,密法就是大乘──密教,不是只有學《般若經》、《金剛經》的就是大乘,那是大乘的中間,還不是最大乘。若人著二乘無行、無方便,也不做、也不行方便,墮不定聚,依他的行為,會進入不定聚裡面。
復有著無,行有方便,不著有無,行平等道,名正定聚。
復有著無,行有方便,不著有無,行平等道。有「無著」行,不去執著有或沒有的這些行為,以平等道,這種人就可以得到正定聚。《解深密經》一定會講這個,不執著有為、不執著無為,不執著有為行,是建立平等道。平等什麼呢?有為無為都平等,由因緣來決定,是行有為法、還是行無為法。在行有為法之時,你又能以無為之心、性去面對,保持一個平等性,這種定才是正確的。學佛法要學這個最高的,知見要搞懂。然後,放不開煩惱,就要先建立煩惱的空觀,如果有能力了,不一定要否定一切因緣,就是不執著有、無,建立平等道,就是得正定聚。
五可不可治門,如《央掘魔羅經》(A{gulim2lika)第二卷:「爾時,大目犍連以偈問言:云何世間病分別說三種,或有醫治差,或不得醫治,或復有病人雖得醫不差,是故諸病人分別有三種。爾時,央掘魔羅A{guli-m2lya以偈答言:是義則不爾,不應說三種可治、不可治,唯二無有三。若作三分別,亦是聲聞乘。若諸聲聞乘,佛說蚊蚋乘,以彼無智故,分別有三種。所言邪定者,謂彼一闡提;正定謂如來,菩薩及二乘。
第五個是「可不可治門」。到底習氣、毛病有沒有辦法去轉?可不可以治?就是心病有沒有辦法醫?看看哪一個有救、哪一個沒救?如《央掘魔羅經》(A{gulim2lika)這一部經。有去印度朝聖的人,應該都知道央掘魔羅尊者這個人,他把人家的手指頭割下來綁在頭髮上,導遊孔達拉先生有講過他的故事。這一部經第二卷云:爾時,大目犍連以偈問言:「云何世間病分別說三種?」他問央掘魔羅(那時已證阿羅漢了)說:「為什麼世間的病分三種?」──醫治差,或不得醫治,或雖得醫而不差。
第一種是「醫治差」(醫治就好),「差」就是「瘥」,病痊癒的意思。「差」用台灣話來說才聽得懂,古代的人、比較早期的台灣人,「差」用台語發音就懂了,但用國語發音就不懂得它的意思了,其實對話意思就是:「你有比較好吧?」你看古代的經典,常常有這個字,這個是真正的河洛話發音,就是「好」,「醫治差」如果北京人來看的話──「醫治差」就糟糕了,醫治差就變成是醫術不好的意思。第二種是「不得醫治」,病人未得醫治或沒時間醫治。第三種是「病人雖得醫不差」,病人雖得醫但是醫不好。
有的治的好,有的治不好,有的是有治了,但是不會好。所以治病有分這三種,大目犍連問這是為什麼?這時候央掘魔羅以偈答言:「是義則不爾」,你不應該是這樣說,「不應說三種,可治、不可治,唯二無有三」也不是這個意思說有三種,只有可治、不可治兩種,唯二無有三,應該是只有兩種,沒有你說的可治好、不可治或是治了不好這三種,只有這兩種,沒有你講的三種,應該只有兩種,唯二無有三。
「若作三分別,亦是聲聞乘」,如果把三種分開來講,可治好、不可治或是有治了不好,這樣跟聲聞乘一樣。「若諸聲聞乘,佛說蚊蚋乘,以彼無智故」,聲聞乘沒有智慧,佛以譬喻說,好像蚊子、蚋蟲一樣,他們根本是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會分別有三種。「所言邪定者,謂彼一闡提」,邪定就是一闡提,這是失去善根的人,一定會受惡道的。然後如來、菩薩及二乘,如來、菩薩及聲聞、緣覺這二乘,才能夠真正得到正定。
以上這五段在說明上次講的「正定聚、邪定聚和不正定聚」的內容。
偈重錄:「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再來看一下偈語。「佛說離言無二義」,佛在講經說法時告訴我們說,嘴巴閉住,不用嘴巴來講,你一切法就沒有兩種意思。不會去講空、講有,把這兩個意義在那裡攪和來、攪和去,不必在那談論。「甚深非愚之所行」,這道理非常的深,不是愚痴的人所能做的。「愚夫於愚痴所惑」,愚痴的人因為智慧不夠,不懂因果,看不清楚,被自己所知所見所迷惑。「樂著二依言戲論」,所以會被世間有、沒有這些法給迷惑。喜歡空的人,就一直標榜空:「空!空多好!沒有煩惱!」喜歡有的人,就抬槓說:「怎麼會沒有?世間一切法那麼多,怎麼會沒有?」所以這兩個辯來辯去,都是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我們上面所講的都是在講這一句,正定、邪定跟不定,「流轉極長生死苦」,彼或不定或邪定這種人,一定會流轉極長生死苦海中,一直在輪迴。「復違如是正智論」,如果違背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正知見的話、這些言論,「當生牛羊等類中」,你一定會出生在畜生道裡面,牛羊等類中,是因沒有智慧故。
下一次繼續講這一段所提到的偈語,之後就要進入另一個主題,外太空的人來請問佛法,來請教佛陀什麼叫勝義諦相。
(2009.04.2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