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3)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邪定者有二義,即:(1)錯誤之禪定,又作邪禪。據《解脫道論》卷二分別定品所載,定有二種:邪定、正定。所謂「邪定」,即指不善一心之錯誤禪定。(2)邪定聚之略稱。即指造作五無間業之人;此等眾生以造作惡業之故,必定墮於地獄,必定處於邪中。

邪定者有二義。(1)第一個是錯誤之禪定,什麼叫做錯誤的禪定?也就是依止外力,不從內心去清淨自己,面對真如性所現起的境界去得到定,這裡面包括很多,上面我們講了好多的層次,錯誤的邪定。根據《解脫道論》卷二〈分別定品〉所載,定有二種:邪定、正定。

所謂「邪定」,即指不善一心之錯誤禪定。什麼叫不善一心?就是不知道怎樣去改善你的心地,不知道用定力去消除你的習氣毛病,你就一直在真如性上用功,所以這種修世間禪定的,雖然有一些進展,但是不究竟。所以簡單的講,不善一心,就是不去改造自己心地裡面的習氣、妄想,執著這些毛病,這種統歸為錯誤的禪定。

所以,很多人一學到或者一談到打坐,就講他自己有什麼能力、有什麼通,都不去講他心地裡有無去除種種貪、瞋、癡,淨心有沒有進步,不去談這些。一談打坐,就講能力怎麼樣、怎麼樣,這些都是在邪定中所起的一些現象,這在《般若經》裡面都談到,要把它去除,不要執著,何況不是好的東西,更是要拿掉。至於「正定」,是指以五根或者八正道、七菩提分、四聖諦等等佛法所講的,用在你的禪定上,這就是所謂的正定。

(2) 第二個是邪定聚之略稱。即指造作五無間業之人。上次已經講過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無間業,此等眾生以造作惡業之故,必定墮於地獄。因為他造這五種重罪,所以一定會下地獄。地獄有很多種,時間永遠沒間斷的在受報,色身一死又進去,痛苦無限,我們以前都講過。

這個邪定聚,不一定是指修禪定的人,是你一定會處於邪定,所以堕於地獄。我們在講禪定,是講打坐或者是什麼修行,所起的種種這些心的變化,跟你面對心所起的種種現象,你的心能夠安住。這裡的邪定聚還有一個,就是指你造了五無間罪的話,這個定不是指禪定的定,是指你必定會處在邪中,故行為、心思、所作所為都不是正確的。

 

五根定主為:(1)信根(śraddhendriya),信三寶、四諦等之道理者。(2)進根(vīryendriya),又作精進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3)念根(smātīndriya),憶念正法者。(4)定根(samādhīndriya),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5)慧根(prajñendriya),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者。此五者皆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稱為五根。

正定,就是用五根定,主為「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這三十七道品,是修小乘的人一定要用功的。我們舉出這五根來講。

(1)信根(śraddhendriya),學一切法,當然以信為主。信三寶(佛、法、僧)、四諦(苦、集、滅、道)等之道理者。信,我們既然皈依三寶了,要對佛法有信心。我常在講:「人在困難的時候,可以測量一個人的信心夠不夠。」你說:「我發菩提心,我要度眾生!」如果是度得很順利,當然信心很有;但如果碰到障礙了,行不行?因為我們度眾生之間還要學法,還要學一些東西,那諸佛菩薩要給你法的時候,有時候會測試:「到底你夠不夠資格來學?到底你耐力有多強?是不是碰到障礙就轉方向了?是不是碰到了什麼不如意,就改變信心了?」這種人有很多。若像這樣,菩薩衪怎麼教你更深的法?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要虛心,要有信心一直學佛。虛心是對自己、對眾生謙卑,信心是對佛菩薩不能失去信心。在痛苦的時候,那都是你業力感召的;有時候是要讓你受到很大的苦難,看你有沒有退轉?像你現在身體不好,有的人就馬上閉關,那我從來沒有缺過一堂課,有病照樣要上課。就看你耐力夠不夠!這個就是無形中,在培養你的禪定力,培養你對法能否自在如意。所以,逆中也是在修。不要說:「每一天都是很順利,所度的眾生都非常美滿,道場愈來愈多」……等等的,這有時候是負面的!這有時候是毘那夜迦在作怪,會讓你迷失掉!因為我們到底不是修到幾地、幾地的菩薩。所以,我們有很多要學,在苦難中對佛一定要有信心。

如果,認識法身無相,那你就要盡量把一切法放下、把一切煩惱放下、把一切苦難也放下、把痛苦也放下,這樣你才可用清淨心接受到佛的法身。如果你天天想的都是苦難、障礙什麼的,你就會忘記佛到底在不在。提醒你對佛、法、僧一定要有信心,所以愈是在困難的時候,愈是要有信心。要知道,就是因為你的業力很重,所以才會出現種種較大的逆境,那更是要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加持,加持是要使你更用功,不是讓你逃避或者轉彎去改信別的宗教。這種人很多,這種飄搖不定的人很多,當然這也跟過去的因緣有關係。如果你過去有佛教的正知見因緣,你所接觸的都會是正法,永遠不會變來變去,這是絶對的信根具足,當然這是累劫修上來,不打折扣的。

(2)進根(vīryendriya),又作精進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修善法,不是勇猛的去做功課。有的人一天早上起來做功課,中午做功課,下午也做功課,都一直在佛前唸佛、拜佛,一用功就十幾個小時。這裡講的是善法,因為一切成就如來菩提,都不離善法。所以,我們《金剛經》裡面講,你行一切善法,能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說你誦經不好,誦經是積你的福德、智慧,開張你的菩提智慧;但是真正用功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眾生之間,該給予的時候就給予,該協助就協助,該指導他而說法的就說法,隨時隨地都在精進。所以,你有信心的時候,這五根接著下去,自然就產生五力,五種力量。

(3)念根(smātīndriya),這個念不是指起心動念,這個念的意志力。憶念正法者,不要去憶念邪法、不正的法。你熏習好的法,變成一種正念,這正念很重要。同樣一件事、一句話,有的人聽了可以很清楚的去理解、去做,有的人聽了半天他還是執著他的想法。你熏習好的法,做事尚可執著你的想法,但修行就不應有你自己的想法。修行要放空,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能太執著己見。憶念正法是念根。念佛,我們現在說念佛,等於嘴巴在唸佛,其實這個有時候不是等於嘴巴在唸佛,這是憶念,這個念是憶念、觀想。所以剛講過,你如果碰到苦難、心不寧的時候,你可以觀想佛像,觀想菩提迦耶大塔的世尊,也許衪飄來一句話給你,你當下就悟了:「原來我要放下,我煩惱這些都是多餘的!」這是憶念。

所以,隨時隨地能夠憶念,當然很好,在困擾、煩惱的時候,更是要憶念佛。這樣你不清淨的心、碰到障礙的心,還可以跟佛的心相連,這樣你自己就會產生智慧。如果沒有,衪也會給你一句話、或者一個念頭,知道怎麼化解你當下那個苦惱,這比你在那裡胡思亂想,要管用的得多。所以,聽這個名相要善用它,不要光記名相,你要知道怎樣去利用你的念。當然這個正法,離不開戒律、離不開解脫。所以,以戒得定,以定得慧,以慧得解脫。昨天初級班上課,我也跟他們講這些。你要有五種修行的境界,以戒來得到戒法身,以戒法身來得到定法身,以定法身來得到慧法身,以慧法身來得到解脫法身,以解脫法身來得到解脫知見法身。這個知見就是你的智慧、你的概念,你已經是有菩薩的般若智慧。這些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修上來。念,要憶念正法。

(4)定根(samādhīndriya),這個定根,是法界的根本。測度、測量,你有這定來測量法界到底有多大,轉成意的根。所以,你進入那種禪定之間,可以去測量法界根本是什麼東西,這在定中可以測量,這是定根。所以,為什麼翻成定,你可以知道它的來源,因為每個悉曇字母都有它的意思。何謂定?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這個心,把它放在空無的境界上,這個一境就是指空無、不執著的境界。這個心你不可能不感招一切因緣,有因緣來的時候,你一定會感招,感招的時候,你要安住這個心。有非人、鬼神來,你也能夠感知,然後也要安住這個心。這個一境,就是一切法無所住,心止於一境。你沒有空性的磨練,要心止於一境是比較難。

我要你止於一境,你根本不止於一境,根本執著你所聽的、看的,所怎麼樣,這根本沒有辦法。習氣的關係,智慧也有關係,每個人累劫修的。有的人修了進步了,有的人愈修愈退步。因為你行菩薩道,每一次來,退轉一點、退轉一點,相信在座者每個應該都是男生,只因起了某種原因,有人就轉為女生。如果今生就把內在的這種習氣毛病,尤其是瞋心、嫉妒心能夠去除的話,下一世還能夠再轉回男生。因為經典講的,墮於女生的,大概都是嫉妒心最強,嫉妒心會引起瞋心,瞋心來,什麼修行都忘記了,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這個要控制,把它心止於一境之中不去發作。

(5)慧根(prajñendriya),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者,這裡面,慧根不是只有空觀,空是安住止於一境,希望入空。定,從定得慧,從定中那種空慧再來觀世間事,再來觀你周圍之間的種種因緣,或者在禪定之中去觀自性所起的種種現象,這就是能夠了知。了,是清清楚楚的知道,而且是如實的真理,真理有二個是如實的空,在《解深密經》不能講只有空才是空理,如實的不空,該如實空就是空,這我們本來要修行的體性,有因緣來了,如實不空,有因緣來,它一定要相應。

所以,自性會起因緣跟它相應,這樣不空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之中你又執著它,如實能夠了知,那站在空理這邊觀這些有相,這樣的話你就能夠自在。很多的不自在,就是你不能如實的空理觀世間事,每件事都依你的喜怒哀樂在那邊引起煩惱。所以,有一些事情,我看了很簡單的事情,你卻看不清楚,你就用你的思維:「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沒有如實。你如果能夠如實的了知真理的話,有為、無為都一樣的,你都自在,沒有你心裡面的好惡,哪一個都好,天天面對這些人事物你都自在。

此五者,你去思維,皆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稱為五根。所以你離開這個去修定,那就是邪定。你不念正法、善法,都去玩那些有的、沒的,不去消除心裡面不正常的心,則這些也是邪定。世間上也有這些人,你說他有能力,他能力確實有,但他就是不會去規範行為,不會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他的生活跟沒修行的人沒有兩樣,甚至喝酒、吃肉、開豪華的車子、譁眾取寵。這種人你看像修行人嗎?所以,有能力不代表有真正的定,真正的定就要依這五根去做。正法不離戒律。

定根不離把心止在空境,智慧對一切法能不執著,這是智慧,沒有我們的好惡心。每個人發生每件事,我說不要看事情表面,要看這事情是在教你,要學到什麼。如果佛菩薩要保護你,把你關在一個温室裡面是最安全的,或者關在深山裡面的山洞裡,不會跟人家交往,那你一定修得很好,沒有煩惱,但這種定力是假的。所以有時候衪要考你,就挑出你心裡面最脆弱落的部份,製造一個因緣,讓你們二個吵架、鬧不愉快。智慧高的人,當下就解脫出來,三秒鐘,就解脫出來、不黏了。偏偏我們習氣太重,沒辦法,不能如實、客觀的去了知真理,光在那裡鑽牛角尖。你要講做人的道理,可以講一大堆,但也離不開我們學的這些名相。

因為佛法都是有名稱,有名稱才能夠講,不是講了半天也搞得不清不楚的。觀念好像是懂了,但是這裡為何要安一個什麼名相?菩薩、佛衪講經說法,都是講名相。在這名相裡面,都是講這件事情怎麼樣,那件事情怎麼樣,叫什麼名字,什麼名稱。所以,你既然是菩薩你就要記很多的這些名相。以前剛開始學空的時候,看到這些實在很煩,那麼多名相,又不想記東西;等到你氣機消退了以後,你自然就要記這些東西。

因為這些今生薰習的,下一生會用到。你要薰一個東西,要薰七世,那你再來的話,就是專家。如果你是一個鋼琴家,你出生七世,每一世都學鋼琴,那一出生下來三、五歲就很會彈鋼琴,因為腦筋裡面已經種太多了,人家講一你就知道二。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奇怪,我看大藏經裡面這個悉曇,怎麼腦筋一閃就會出現什麼、什麼?應該是過去有學過。不然怎麼會知道男聲音,再加中音,再加女生聲音的韻母,就要轉到哪裡!」

 

《十地論》第十一云,論曰:眾生三聚行,稠林差別五種。一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二善行惡行因差別,如經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三惡道善道因差別,如經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四外道聲聞因差別,如經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為不定相故。五菩薩差別示現,如經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皆如實知故。捨可化眾生名妒,不施他財名吝。過能生他苦、惡行不轉,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

《十地論》是講十地菩薩的論說。第十一云,論曰:眾生三聚行,三聚行就是指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稠林差別五種,稠林在經典裡面,常常用來譬喻我們的煩惱,煩惱差別有五種

第一種: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有涅槃的法,那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一定要證到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為樂,使你入涅槃的法。至於無涅槃法,可以分成一個是根本學不到了涅槃的,另一個則是菩薩不入涅槃的,因為菩薩懂得涅槃,是用智慧來得涅槃,所以,衪不一定要入真正的涅槃、寂靜,衪再來受生,來度眾生,度眾生之間衪有智慧,保持衪的心了知如實的真理,所以,不起煩惱。以上,這裡講的是有無涅槃法。

三乘中一向定差別,一乘之中定也有差別,聲聞阿羅漢分九級,菩薩乘分十地,所以,在這三乘之中,一向定就有差別。就像我們同一班之間,每個人的定當然也有差別,只要有相就有差別。你既然在涅槃法、無涅槃之間,你說世間禪定有沒有定?也有定!但那個是不正當的邪定,沒有究竟的定。所以,我們佛法是不認同它的,我們要求的是真正依種種內心的清淨法,四念處、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等等的修上來的。所以,你修不同的法,當然有不同的差別定,到最後得到的,如果成佛了,當然沒有什麼差別了,這個佛跟那個佛的能力也沒有差別,智慧沒有差別,神通沒有差別。

如經所言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這十地菩薩經論裡面所講的,如果你是真的菩薩的話,應該知道這個眾生實際所得正是屬於正定、邪定或者不定;但因為你不是菩薩,所以,會跑去外道邪、道去跟著學習。你如果是遇真正邪道、魔道的師父,也看不清楚,因為自己本身就沒有正定。所以,沒有智慧就是這樣。我們學佛法或學正定的,你來看外面這些宗教,假藉宗教的名義,卻做些跟宗教本質不一樣的,講到定、法、修心,都沒有一樣好像是對的。你如果能夠這樣分辨,你雖然不是菩薩,你也有接受佛法的薰習,所以你才能夠看得清楚──哪一個是對的道場,哪一個是不對的道場。那你如果是菩薩,可以看這個人他所修的定,是正的呢?還是邪的呢?或者是根本沒有定的。

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我們一直在講這三個名相,讓你懂得更多,你未來要當菩薩,《解深密經》是在訓練菩薩,還慢慢到第八品學神通變化,所以這些你要有正定,有正的定,你往後才能夠以如實空的體,去化什麼身,應化身起什麼身的。前面講的,我們才講到第二品,還遠得很。中間在講怎麼修行,都是大菩薩在講的,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在講的,教你什麼《瑜伽行》要怎麼修。

第二種:善行、惡行因差別,如經所云,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你所做的是真正善的行為,還是不好的行為是有差別的。什麼叫做善行?什麼叫做惡行?如果以經典在說的,你有企圖心所做的善行,也不叫做善行,叫不淨善行、不淨行。佛法所說「淨」很重要,你若做善但是有目的的去做,則叫不淨。所以,做一件事情,不要有目的去做。譬如你懂「心中心法」,有人來求法,不管他的根機是上、中、下,他有所求你就給他,給了他你不要想要從他得什麼好處。什麼好處?灌個頂要紅包,這叫不淨行,譬如本法師幫我們灌頂,我們要供養他紅包,他就轉去做善事。甚至,「心中心法」是無上法,連紅包都不要了,這樣更是淨行。

所以,善行,你要善於分辨它的淨、不淨。惡行,當然有惡報,不好的行為,就有這差別。所以,如經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善行有善因,惡行有惡因,有這些的差別。你得到的定,就有正見正定相,有邪見邪定相。正見就是你的知見正確,同樣一個法、一個件事、一個句子,你看了都不會看偏離,這樣你有正見。譬如你在學打坐禪修,經典一直告訴你,要用般若智慧觀一切相,如實觀實相,如果你抓住這句話,你就有正見,以這種正見來修行,你就有正定。

如果你說把這個自性、煩惱根,依附在石頭上,也不會冷也不會熱,石頭有石頭性,我們自性有這個心性,這二個一個石頭一個心,這二個疊在一起的話,你的心就像石頭,外面下雨、下雪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在五陰魔相裡面的想陰魔相者就會這樣認知。因為沒有正知見,他就想要依靠在石頭上得到定,或者依在哪個壞的東西裡面去得定,那種定能叫做定嗎?不能。因為所有的物相,雖然都是很久很久才看得到磨損,但是其實它是隨時在變化的。所以,你只要不執著一法去學這個定,那是最根本的正定。我們大乘佛法,都一直在講這個實相觀的定,所以,你有這種知見,你所得到的這個定,當然是正定。

如果你用起心動念去想,要怎麼樣得到定,那種行為邪因緣得到邪定,就像剛才講,你依附在樹木上、石頭上,或者依附在哪個看起來好像永遠存在的東西上,都不可靠,因為世間上沒有一個永遠可以存在的東西,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最後也會滅掉。同樣的道理,一切法是因緣起。緣盡了,就滅了。所以,只有空無相的體,才是真正的。那我們要學這種定,不要執著。你不執著一法,你就不會犯錯。譬如說我們在修參話頭,或者觀什麼東西,那是方便,不是究竟,那是我們定力不夠。我們有一位同學,本來在修心中心法,後來因為身體的關係,沒辦法修,他持心中心咒,到最後他告訴我,還是念阿彌陀佛最簡單,對!

因為我們不能成佛、成為大菩薩,所以我們的心,是還沒有絶對的定性,難免要抓一樣東西或是一句佛號、一句「阿彌陀佛」來修。所以不管你修密法或者打坐,或者修什麼法,這個念頭一定都不放。我們都不是大菩薩,示現的都是人間菩薩,那定力都還不夠,定力不夠,還是抓一句佛號比較穩當。以後要往生的時候抓一句佛號,還是阿彌陀佛比較簡單,碰到障礙,哪來得及背那麼長的咒語?道理一樣,這是我最近感受到的。

你用什麼法不能安住,例如你唸穢跡金剛咒或者什麼咒,都不能安住,到最後就轉回來,用阿彌陀佛佛號就安住。所以,不要小看釋迦牟尼佛在入滅前講的《阿彌陀經》,對末法根機淺薄的眾生,用簡單法就好了。你用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麼唸,不是光在嘴巴唸,一定要唸進去腦筋裡面,它裡面自己會轉,這樣你在障礙之間,就好像是水中抓到一塊大木頭一樣,你一抓住,心就比較踏實,很奇怪的障礙也會化解掉,所以,學什麼法都好,度眾生什麼法都可以教,到最後,對他來講唸佛一定不能放,阿彌陀佛一句佛號。

第三種:惡道、善道因差別,如經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故。善道是人、天,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牲。這六道之中,因為你所種造的因有差別,所以你所現的定就有差別。如經言五逆邪定相,雖然你學定,學什麼禪定,但是,你造了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如來)身血、破和合僧,你犯了這五逆罪,你一定是入無間地獄的。或者是我們依五根正定相,信、進、念、定、慧來得定的,這是五根正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

第四種:外道、聲聞因差別,如經云,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為不定相故。外道指世間禪定的,大家現在一般在講的外道,或者你心裡面在想的外道,你想的那些根本不是外道,真正在印度修行的,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境界都還不錯,有世間禪定,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只是他們沒有得到究竟解脫的那種境界,卻把它當做是解脫。而我們現在所講的外道,已是邪魔,不能講外道,所以我們稱他們是邪道。邪道就算是有定也是邪定,因為行為不正,因為那個氣很旺,不是靠智慧來得定。

當然我們修行過程之間,難免有一段時間,都是靠氣來得定,以氣得定,世間禪就是以氣來得定,但這種氣是會退失的。所以,為什麼佛法高明在於以智慧來得定?有智慧,你有氣沒氣都沒有關係,用智慧看開事情。所以,初學的人,他沒有氣,他看不開一件事,如果有氣的話,稍微能安住這個心。譬如你開始修「心中心法」,沒有氣的話,你很痛苦,什麼行為都不對;等到修了一、二年,有一點氣,脾氣毛病也改了一點。世間禪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可以入定氣不退失千萬億年到幾兆年。

佛法剛好都是背道而馳的,過程是有這一段,但到最後,一定要練這個心入聖見,對事情的看法,不被它黏住。你自己要得到解脫,你要先把你的五根先解脫。六塵本來就是六塵,你五根面對六塵境的時候,你要怎麼不在意?不要被它轉,不要聽進去、不要看進去。在座有的學得很快。同學之間的境界有高低,你境界高的時候,但你不要忽視那些境界比較低的。有時候他做的不對或者怎麼樣,你還是要回過頭來以平等心看他,跟他要有互動。如果可以的話,以後你學多了還可以指導他。如果你修得好的話,卻跟別人格格不入,心想:「我不管你」,這樣反而加劇內心的執著。

面對同儕也是一樣。修得好的,會去容納對方、接納對方。如果每個人都修得很好,那我們就把大家請到佛桌上面坐了。就是因為還在修,難免大家都互相還有疙瘩。那我們更要互相包容。你早點把心病拿掉,就甚至包容都不必包容,因為你已把習氣毛病丟開,用正定來面對一切事,那還有什麼人事物放不下的?過了就過了!如果你學解脫道、涅槃法,那是聲聞,所以外道不能得究竟解脫的,世尊的二位外道師父就是這個樣子,去參訪他,一個得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個是無所定天,衪的師父講道理衪馬上證,也覺得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還執著有一個清淨的東西,要追求那個清淨的東西。你不清淨,煩惱要丟掉,對!但,反過來去追逐一個清淨、不煩惱的東西,這怎麼會是正定?這不是正定。如果真有正定的,不管什麼善惡、順逆、淨不淨對他來講都一樣,「離言法性」不必說、不必講,知道也不必講,一講就是執著,做了不去講就不執著,做了講就是執著。

所以,佛法很簡單就是這麼一回事,所有名相講來講去,每一段可以講同樣的道理給你聽,只是名相換來換去,境界不同。所以,我們知道外道是什麼,聲聞是什麼,他們的種性、因不同就有差別,就有八邪。八邪就是八正道裡面反其道而行,就是八邪定。懂佛法名相有一個好處,你可以深入去探討它的意義在哪裡?「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你去思惟,在過程、行為之中,是不是依這個在得定?如果這樣的話,你的定是正確的,叫正業、正定;如果反其道而行,你雖有見,但都是錯誤的,譬如有人講無相念佛,好像世界上佛法只有無相念佛最好,其他都不好,這種就是邪見,佛法講的是法法平等,哪有什麼好不好!契機就是好法

所以,哪一種人適合修什麼法,就是好。你認為很好的,別人聽起來不見得好,別人不受用。不受用的法,怎麼說好呢?如果你有正知見的話,佛法很容易理解。如果沒有正知見的,常常教到一個名相,都自已在那裡分別,寫了好幾本書,推銷他自己的最好。你不能這個樣子。學佛法要客觀,知道對方是什麼料子。你如果是菩薩的話,會知道誰適合什麼,修什麼定,你說外道定不好,但這個人沒有定,要他怎麼辦?你讓他學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世間禪,一定要讓他先學。打坐,先現起有覺有觀,再導入二禪、三禪、四禪。如果他能開悟最好,若沒開悟,但你要幫他導入去斷除內心的三結(身見、禁戒取見、疑),淡薄三毒(貪、瞋、癡),斷掉五下分結((身見、禁戒取見、疑、貪、瞋)、五上分結(色界縛、無色界縛、掉舉、我慢、無明),他就能夠證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所以,過程之間,眾生在哪一境界的,還沒有到那個水準,你也要方便,所以,邪法不見得就是不好。有同學在開玩笑說:「先把幾個人送去邪道場,到鬼神那裡,充充氣,好不好?這樣比較快!」如果,你有正知見的話,去那種地方,你的心會格格不入。當然,如果沒有正知見,就會搞得身體有氣,還覺得蠻好的。但這種不是定,你要學的是要有正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執著一切。但那種場所的人都執著氣,那你怎麼談下去?我們說「物以類聚」,你跟他們聚不起來的。所以,還是要自己用功,多打坐,種善因,多做善行。如經所云,八邪之邪定相、正位之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為不定相故,如果不做八種邪定,也做不到正位正定相者,你就是另外一種定相的,第三種。

第五種:菩薩差別示現,如經所云,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為不定相。所謂菩薩就是還不清淨,如果清淨就成佛了,還不清淨才可以示現菩薩。如經言,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如這部經所講的,菩薩會示現妒嫉心、吝嗇心、不好的行為,但是,不轉邪定相,有這些你就沒有辦法轉你的邪定。你說菩薩現這些,就得不到正定,那怎麼辦?因為菩薩會示現這一面的,但祂是有能力不去轉這個邪定相,不管祂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祂本身現不好的一面的,其實這是大慈悲者,譬如忿怒金剛,衪為什麼要現忿怒相?

我們禪宗講「老婆心切、恨鐵不成鋼」,用講的不行,就用打的。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對方能早日成就,打要打,駡也要駡。如果,你只有守住你修行的好榜樣,那善根具足的人,可以被你度,但那些心不清淨的人,你也拿他沒辦法。而且若你捨不得打、也捨不得駡,那他業識怎麼轉?他不會轉,如果能轉他早就轉了,就是不會轉,所以需要有些人來駡!所以,菩薩有時候在暗中考你也是這樣,凸顯你的短處、毛病。因此我們不怕事情發生,只怕事情發生以後,你無法正確面對。你是否能客觀地、平常心,去面對它;還是說很執著,又陷入另一個茅坑的死角裡面,又去鑽牛角尖?差別就在這裡。如果菩薩他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就是指走正確正定的一面。離此二為邪定相及正定相的,那就是另外一種不定相。皆如實知故,菩薩應該如實知,你在做惡行,你沒有正定,但你心裡應該清清楚楚的。

捨可化眾生名妒,如果你捨棄可化的眾生,就稱之為妒嫉。如果看你這個人,他好像無可救藥了,你就不度他了,那你就是有妒嫉心,拋棄了可化的眾生,這個名叫妒嫉。在密教也是這麼講,什麼叫失菩提心?就是你不去度眾生,就是失菩提心,你犯重戒。在密教裡面犯戒,通常不是很大的問題,犯戒頂多懺悔就好了,但若你失菩提心,也就是不想再度眾生,那就是真的是大問題,那真的失菩提心!所以,一個菩薩如果捨棄化度眾生的心,這裡叫妒嫉,不想度他。為什麼不想度他?妒嫉他成佛嗎?妒嫉他以後修得比你還好嗎?反正,有一不正當的心,就一定會生起其他的痛苦。如果你有財,不施他財,叫做吝嗇。

過能生他苦、惡行不轉,如果有過錯,一定會生起其他的痛苦,其他的惡行就不能轉。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菩薩波羅蜜,波羅蜜是度到彼岸,波羅蜜相,我們一路走來就是在修這個波羅蜜相,那是菩薩要學的。相違邪定菩薩,相違就是不要做,不要去做邪定的菩薩,這樣稱為法師方便成就智。為什麼叫方便?因為你不執著邪定,你知道但你不去執著,那是方便。如果你一直執著這個邪定,你依這個妒嫉心、吝嗇心惡行,做了又去執著,那變成真的邪定。如果做了有能力不去執著,那是法師的方便成就智。

菩薩修學度眾中過程之間,尚未到達八地以上,這菩薩沒有神通,那他怎麼用神通去折服眾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難免都會犯這些邪定相。你犯了邪定相沒關係,不要去執著它,執著它就認為這樣很好、很好。又有人是認為:「我不能犯這樣、不能犯那樣」,其實犯跟不犯都不要去執著,這就是方便智。你若怕犯,也是一種要避免的心,那你就不會進入邪定相;你若犯了,又認為這個無所謂,那你不是就進入邪定相。這樣不好,所以做的時候,當下如如,那就是法師方便成就智。

我們看祖師大德為什麼每個人都那麼自在?他也可以打架、棒喝,什麼都來,過了以後,他也很自在,這是方便成就智慧。當然,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有的人駡了一下,整個心都揪在那裡,甚至駡了之後搞不好還在佛前求懺悔,心不自在,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你不是還很自在的話,做不出來。當然修行在這個階段裡,是不會去惹事情,都要把心管得死死的,求正定。有正定了,有初步的定力了,玩這個才不會著相。不然你就得到邪定相。要自在,不是因為你的喜怒哀樂而要來駡人或打人,是要來度他,沒有私人的目標或者好處。你駡人家有什麼好處?不是為你自己的喜怒哀樂來發作,純粹是為他好,犯了這個邪定,但是不執著的話,就叫法師方便成就智,這是另一面的智慧,猶如忿怒金剛,是另一個表相。

2009.04.22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