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2)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又修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爲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自在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爲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爲十地之體,是三乘極果故。二倶捨不定相者,正邪倶捨,無定無亂方是應眞。已上知正定邪定相。

上一次講到寂用皆隨智門,所有寂用皆隨智門,皆是佛以祂的普光明智慧而用。有這個大智慧為進修之體,所以所有寂用皆隨智門,就是說如果有所用法,是以寂然的身,產生一切的妙用。怎麼用?就隨自己的智慧來變化。這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做的,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諸佛祂普光明智發心以後,達到根本沒有什麼無明,是一切諸佛普光明智。

至於接下來要怎麼用呢?一身寂多身,這個身如果能證到清淨解脫的話,一方面可以化成無量身,這是對自己來講,一身寂多身;反過來,多身寂一身,寂你可以看成是入空相,可以看成一切法不起作用,在定中增定,不是只有在那裡不動,一定會變化,在變化中不動,所以一身寂多身。你從無,或者只有在一中化無量身,這在如來境界的話,是很簡單的根本普光明智慧。祂會用在幻化上,用多身寂一身,是說外在眾生無量無邊,你如果是把他攝受進來,變成一身,那他也可以感受到心淨。

我們說菩薩給予「無畏施」,怎麼給?就是攝受眾生他們入自己的空性中,眾生就不會有煩惱,也不會再驚慌失措,尤其是心安不住的人,就可以安住了。這個就是自己本身之間跟眾生的關係。所以祂用同身寂別身,用同樣一個身,讓它寂靜、入空,可以讓別身也能夠寂靜,或者讓外面的眾生,別身寂靜,跟你的身一樣。

這些文字相,講起來是很複雜,其實就是說當你證到心空法了的時候,你的心擴展到無量邊,周圍之間的眾生和你的心量是相等,所以你沒煩惱、很寂靜,眾生也沒煩惱、很寂靜。當然這個都是因緣的有為,如果不是真正繼續在修的人,雖然一時間受到諸佛菩薩的攝受,諸佛菩薩的空、無畏的施與布施,但是過一陣子,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所以這個不是究竟。但是這麼無數回的攝受,要是用功的人,就可以這樣慢慢的上進。

所以菩薩和佛為什麼會有無量的神變?從上面講的這些四聖諦、八禪、九次地定,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以及四空處定,這八定加上最後一個滅受想定。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加最後這個,總共是九次第,是這麼按部就班的證上來。在修禪定之間,你不要有邪定,過程之間都算是正定,但是還是不究竟,要繼續往上修,再修到滅定。

四種滅定,聲聞滅定,上面所講的,緣覺滅定,菩薩方便,再來已經可以得到根本普光明智,然後開始要用這些智慧來化。所以一身寂多身,你一身清淨,外在的多身也能夠清淨,多身讓它集於一身,當然是能夠清淨,用同身寂別身,同樣的身來安住,或者是空性現起別人的身。這過程之間,要是是大菩薩,光攝受就可以了;小菩薩有時候用一些有為法來幫眾生,不然眾生心不淨,要怎麼讓他寂然?怎麼讓他安定?這些,有時候需要適度的去用一些有為法。用的時候,別身寂同身,外在身、各個身都能夠寂然,跟自己的身一樣。

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四種情況,同或者是別,同是同一體性,大家都入一空理,別是在各個分別相中,你還是可以安住。如果大家趨入同一空性,當然是只有一個。諸佛十方如來無量無邊,如果同一入空性,諸佛就是一,沒有二,如果分開來,各個佛剎土中都有一佛,但是分開來,也是可以各個佛的自性同樣寂然清淨。這種要共入一空性,或者化無量邊的身,而也能夠寂靜,這個你要用自在,啟用自在,先住定,先清淨,才能寂,寂然才能用,用了要自在。這自在包括,一身寂多身,多身寂一身,同身寂別身,別身寂同身,這些情況,都是主客之間的變化,在變化之中,你又要能夠自在。

像這種如來的根本普光明智,是成就一切神通變化的基礎。你有光明,心自然清淨;如果沒有清淨,就現不起普光明智慧。佛還有一個普光明清淨一切智。在咒語裡面,有一個咒語,就是用祂的普光明寶智慧,來清淨我們人世間的不清淨,可以用在結界上。再下來等空法界無礙,用如同別寂用自在等等的法,等空法界無礙,這是跟空相等。如果跟空不相等,就是還沒有修到空觀。一切法從空化起,像《華嚴經》就在講神通變化的境界,你就是要懂得這些。一般人都喜歡拜《華嚴經》、拜《法華經》,拜只是結個善緣,你仍不懂經文義理。你學佛法學到最後,有成就了,然後再去看這些,你才知道它是怎麼化、怎麼變。不然剛開始你就只是白紙黑字,字是看得懂,但是義理什麼?不知道!這是很深的。

所以你等空,等空之間,又化無量法界,空和法界不是兩回事嗎?但又要能夠無礙。所以要能夠神變的菩薩,都是在學這些。不管怎麼樣,第一階段都是在修空觀,十八空或是三三昧,這證得了,你才有能力化!怎麼化?不是憑空想。如果憑空想去化的話,跟外道沒有什麼兩樣。佛法在進入陀羅尼門的時候,你就可以化。等空跟法界,能夠「空有互換」無礙,這個就要用到密法。結個手印、持個咒,然後你就可以住空,也可以化一切法界,變化都無礙,自在重重,自在就是隨意而化,一重一重,沒有障礙。

上一次我們講玻璃鏡的互相映照,如果有兩三層的玻璃鏡,彼此對面互相照,就有千萬重的境界會現,在神通變化上來講就是這樣,重重互映,但又重重沒有互相障礙,這種能力就像海藏比丘是也。如來還沒有成佛以前,有一世是海藏比丘,就會像這個樣子。這在《新華嚴經》裡面解釋了,有時候海藏、法藏這些大比丘,都是菩薩。

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爲進修十地之體,聲聞、緣覺、菩薩這不同的三乘,一定要學空觀,才能夠進從初地到菩薩十地。所以聲聞、緣覺,這是小乘法,方便修,諸佛方便說法,他們是修空觀,專門修空觀。菩薩才開始修「空有不二」這實相觀。實相觀是比空觀再進一步,空、有二境不二,這樣你才夠從初地到十地。

像《金剛經》裡面講,須菩提尊者是《金剛經》裡面的主發問人,他已經證到初地菩薩,所以前面的偈語講,極喜無眠,極喜地(初地)證得,所以增加他的智慧、光明,朝著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等等,都是修空觀。聲聞、緣覺他也是在修空觀,菩薩是在空有之間去修空觀,但是他所修的是實相觀,是空有不二的實相觀,比小乘修的空觀,還要更進一步,這就要有智慧。

所以你要修一切法空,我們修行有分次地。身空,身空完了,心空,心空完了,自性應緣的要空,到最後,一切法要空,這樣可以證到阿羅漢的境界,或是菩薩的境界,修行離不開這四個,這是《金剛經》裡講的四句偈,這在《金剛經論》裡面所說的。所以不同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以一切法空爲進修十地的體,你就要學這空體,以無性為理,以十地為體。無性,我們說無性性,無性性就是真如性,無記性是種子,有種子心,就會成為真如性。

這真如性有正的、有邪的,正的是好的,像諸佛菩薩修的,邪的就是我們習氣毛病養成的。所以正的、邪的,都可以稱為真如性。真如性會依種子的自性,發芽和作用,但因為是虛幻的,所以我們要看它為無性性,以無性為修法的根本。菩薩修行的過程之間,不是沒有法,但要觀它為無性之理,不是沒有空,空要觀它空以後也不執著空,這樣就慢慢能夠圓滿菩薩十地。所以《解深密經》在講的也是無性性,都是十地住地,這三乘所修的極果,到法雲地,法雲地是十地最高。

二倶捨不定相,邪定也沒有,正定也不執著。正定不是很好嗎?證到了也不執著它,那邪定更不能執著!正、邪都不執著,就是二倶捨不定相,不定相隨緣要幹什麼?隨緣造作,造作完了又不執著。菩薩是修這個惡慧-正定,外道是修這個-邪定,菩薩離法緣性,修正定也不執著,修邪定也不執著,兩個都捨去,這樣你還修什麼禪定?修是要修的,但不要卡在任何一個關頭,都要捨。這就是《解深密經》或《金剛經》在講的般若智慧。正定可證但不可得,邪定更是不要去得到。無想定也可以說是邪定,一些外道、邪道、魔道,他們都有定,他們的氣上來時也都很旺,也沒有念頭,也都有定,但是他不知道那是氣壓腦筋,讓他起不了念頭,那個也不是正當的定。

正邪俱捨,無定無亂方是應眞。你沒有定,所謂沒有定,就是不執著正定,也不執著邪定,這兩個都全部都把它去除了、捨去了,那你這樣不執著的話,就無所謂的定,也無所謂亂。定就是因緣來了,你起法應緣了,也無所謂亂,沒有亂,你就因緣來了,起法安住,這樣要有法。如果沒有法,你就像石頭放在那邊,沒有感覺。所以修大乘佛法的人,要有感覺,要隨緣應化,應化中又不亂,不亂中有定,定又不執著,這樣才是無定無亂方是應眞。什麼叫方是應眞?方是這樣,才是我們自性空,能夠應真因緣,這樣有沒有法?有法!有法,你又不執著的在定中,也不會犯著慌亂,這樣佛性才是真正開顯。

如果你是正定,也許它就是九次第定,心可以映照、觀看十方界,但是還是偏執。邪定當然是不正當的定,沒有經過上面所講的八定,亦即沒有正見、正思惟、正業、正精進、正定……等等的。所以修禪定中,四念處或總共三十七道品,每一個法,都是讓你到走到最後那裡的。以上之正定邪定相,講了那麼久,就下一個結論,正定是怎麼樣,邪定是怎麼樣。我們不取正定,也不取邪定,這樣才是方是應眞,這不就是實相觀嗎?實相觀就是在講這樣子。

 

八邪定者謂八邪行之定,「八正道」之對稱。即身、語、意等所犯之八種誤謬。又作八邪支、八邪法。略稱八邪。即:(1)邪見,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聖人等之見解。(2)邪志,又作邪思惟,指欲、恚、害等之思惟。(3)邪語,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4)邪業,指殺生、不與取、邪淫等。(5)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6)邪方便,又作邪精進,指為惡事所作之方便精勤。(7)邪念,指不如法之觀念。(8)邪定,指非正定之定。以上八者,乃凡夫外道所常行,求涅槃者悉皆捨離。

補充上面所講的八邪定。正定是從八正道來的,你不是從八正道來,就是八邪定。所有的法如果沒有正,當然就是邪了。你沒有正確的認知,所得到的那個境,境界可能一樣,但是內容、目標不一樣,所以就會變成邪。八邪定者,謂八邪行之定,「八正道」之對稱,八邪定是身、語、意等所犯之八種誤謬。有時候阿含經裡面稱為八邪支,支就是我們要修行用功的目標、方法,八種邪支就是八種不正的法,或稱八邪法,略稱八邪。

(1)邪見,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聖人等之見解。第一邪就是邪見。這幾天都在教某位大德相信因果,以前他是講沒有因果,現在是講信不信因果,他是講他要因果,還沒有講他信因果。不信因果就是邪見,為什麼是邪見?你自己沒有正確的知見。一舉一動、一件事,都有因、有果,是你自己沒有智慧分辨而已。你自己要思惟,有兩個因果,你要注意聽。

第一種因果──你現在要吃飯卻沒飯吃,就一定是過去少佈施的因,你不同情別人,沒有給人家方便,所以淪落到現在不好的果。第二種因果是好的因果──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你,但是你還是會到這裡來,這不是說你願不願意做,而是有因果,你曾種一個善因,即使每次被人罵了就說不來,但三天後就又來了,這沒有因果嗎?這一定有因果,過去你一定有種跟諸佛菩薩的善因。但是後來誤入邪境,不信因果。有這兩股力量在牽扯,拉扯得你迷迷糊糊、頭昏腦脹。所以你要信因果、要思惟,不要有邪見。

有的人修到阿羅漢了,如果有五神通,他可以觀八萬劫裡面眾生的因果,但八萬劫以外的他看不到,於是他會說斷滅了、沒有了。這在《楞嚴經裡面就是這麼講的。所以阿羅漢講話要非常小心,不要說沒有因果。他有能力擺脫業力的牽扯,是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證到空了,但是不能去說沒有因果。是有因果,但是他有能力不受它影響,這樣豈是沒有因果?因果還是在!哪一天你證到阿羅漢,業力牽不住你,你再去殺了一個人,犯重罪,有沒有因果?照樣下到地獄去。因為你講得很簡單,過去你内心觀到的業力都可以擺脫,但是你造新業的時候,業力很強,你殺人,還是要下到地獄去。

所以這兩個邪見,一個是不信因果、第二個是不信功德。所做善事都有功德沒錯,但是學解脫的人不要執著功德,這在《金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了。須菩提問世尊,為什麼不要執著功德?因為沒有功德、沒有福德。菩薩不應該執著功德、福德,不執著不代表你沒有功德福德,所作所為都是因果,怎麼會沒有功德?你做好的,當然會有好的功德,但是這功德會化成無形無相的莊嚴,這很重要!如果你把這功德化成有錢、有地位等,這功德沒有什麼大用。

菩薩修功德,我們這邊講的,有殊勝的功德相,本經開宗明義就講過佛的功德相怎麼樣,菩薩的功德相怎麼樣,阿羅漢功德相怎麼樣。這功德相就是做了很多的功德來的,修很多內心讓它清淨來的,這些都有它的功德相。所以圓滿的時候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你要相信,所以你要盡量去做功德,但是做了不要執著,一執著馬上受十二因緣果報,馬上把它花光了,那你就無法成佛了。做功德後就放下,做功德後就放下,這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大乘佛法都要有這樣的概念。菩薩做了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都沒有去執著,也不去講功德,很怕去提功德。

很多人就喜歡投眾生所好,就用功德來教大家,這對比較淺機的學佛人都是如此。提到放生,放生有功德,不用吃素,只要放生就可以,很多人就願意參加。但問他:「你要不要成佛?」他說:「要!」你跟他講:「要,那就要吃素、要受戒、要盤腿、要修行、要打坐好幾小時。」他一聽就打退堂鼓:「那算了、算了!等我退休再來吧!」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不要這樣子,雖然以利鉤之是可以,但可能就無法把他們從小學帶到大學,帶到研究所。只告訴他小學的功課:「放生有功德」,他就一直去做放生、去放生,但是你沒跟他講說:「功德做了以後要忘記,不要執著,要有實相觀。」你來不及跟他們講這些,為什麼?因為他們智慧不夠。他們不修行怎麼會有智慧?光是買動物去放生,就忙得一蹋糊塗,哪有時間再來談要修心?如果不教他:「你要斷三結,要淡薄三毒,要怎麼樣……」,只是教他去做善事,去做好事,只是講那些,他們就永遠不會成長、不會進步。

我們自己本身學佛要有正知見,不要有邪見。當然我們是信有因果、有功德,信父母恩,無量無邊的浩瀚,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希望累劫生生世世再結為兒女父母。你可以今生就把他超渡完了,不要累劫再糾纏在一起。很多人說:「我下一世要再出生做你的子女或是什麼的」,這種願力很強,有發願都會成就的。你為什麼不說出生去做佛的子女,去求得解脫,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出生去做人世間互相輪迴的父母兒女?你要小證,最好讓他們今生也能夠去清淨國土,不然也把他們送上天界,方便法──天界、六欲天,隨緣啦,你要當誰的兒女?很多啦!我們大家嘗為六親,都互相有做過父母、兄弟、姐妹、伯叔、兒女。

要相信有聖人的這種見解。你說:「我沒有看到聖人。」末法時期,更不容易看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聖人;末法時期,你如果善心修行,有時候你會碰到。但碰到,祂也不見得會示現給你看,祂只會幫你忙,幫助你們修行。所以我告訴過你們,當你們在皈依的時候,唸到「皈依僧」,你不要只想到皈依世間的出家師父,不是的,虛空之間也很多賢聖僧眾、修行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一大堆。所以你心量要大,常常唸:「皈依僧,統領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在這之中,觀想虛空之間,很多和合僧,和合聚在一起。譬如金剛菩薩或是大僧聞眾,他們還是在利益眾生。

所以要相信這四個,要相信因果,要相信所有作為都有因果。要相信父母恩大,沒有父母就沒有你。要相信虛空之中確實很多的人都是聖人。如果你前面都加個「不」,那就是邪見。所以你證到阿羅漢的時候,也不能說沒有因果,這要小心。

(2)邪志,又作邪思惟,指欲、恚、害等之思惟。第二個是邪志。志有時候是當作志氣。志氣是來自於思惟、想念,所以又叫邪思惟,不正當的貪欲心、瞋恚心、害心。若你常常在想這些,這都是邪的。我們修行,就是在善思惟,善思惟什麼?思惟:「我有什麼欲望?我應該怎樣把它拿掉?為什麼我有瞋心?對什麼事有瞋心?對哪個人有瞋心?」這都要去思惟!你不要說:「我要控制脾氣,我要控制脾氣!」倒不如去想一想,想一想道理:「我為什麼常常和這個人吵架?一定過去很多的因緣。我不會喜歡發脾氣,但為何只對這個人發脾氣?」

當然做事情例外,做事情當然有對有錯,如果是人際關係之間,你會有瞋恚心,瞋恚心來自於嫉妒心,有所嫉妒就會起瞋心,那你要思惟嫉妒什麼?感情嗎?男女之間的感情?或嫉妒人家地位好、富有?嫉妒人家兒女美滿、成績優秀而我們沒有?這樣你會變成心理不高興、不平衡,會發作。所以你要去思惟,那根源才重要,不是表面的發脾氣。表面的發脾氣,為什麼發?你要去想、要去解套!思惟就是解套,如果你想通了,你就會想:「我怎麼那麼笨!我為什麼被這個關卡卡住!」

如果你有這種思惟的心,去追蹤貪欲心、瞋恚心、或者是害心,就會發現,嫉妒心引起殺心,男女三角關係都是這樣引起的。你愛他,他又去愛另外一個,常常就是這樣的三角關係,常常就會嫉妒,嫉妒一來就動念頭:「要怎麼來殺他!」所以這個害心很嚴重,你看不順的、不喜歡的,不管怎樣,都不要執著他,執著它就是害心的起源,這很難嗎?你要修忍辱的話,就是這樣的去修!一般的人就是這麼的想:「我不喜歡這個人,把他幹掉,眼不見為淨,把他處理掉就OK了!」尤其是黑道的人更是這樣子,他們心胸更狠。

我們修行人,有沒有這種害心?有時候也是會起來。明明你沒錯,他卻講你,然後你就會見怪他,見怪他,你如果害心沒有滅了話,就會在心裡暗自詛咒:「不順我意的人最好是在地球上消失!」這就是害心。我們修行人不能這樣,有這個念頭起,我們要趕快想:「我為什麼有這個念頭?要趕快懺悔!」所以修行就在控制這個。你還沒成就以前,還沒有什麼通啊、什麼靈啊,人家罵你,你都認了,反正你也敵不過他;等你修到一個程度後,身體有一點靈通力了,能知道過去、未來、知道……什麼,譬如某人也沒有什麼修行,但是他來污辱你,你會不會氣他?這時你害心就起來了。

當這種心、這個詛咒的心起來時,你就要小心:「哦!原來我還有這個毛病,我的心還有害心。」害心這是很嚴重的,我們修忍辱法、修成佛的人,不能有害心。你要思惟:「我為什麼對這種人有害心?」這表示你腦筋裡根深蒂固的害心還很重!像這種,把你的思惟變成意志力,變成意志力的話就是邪志。當我們想到貪欲心、想到瞋恚心、想到害心,想起來我們就要心驚膽顫:「哎呀!我怎麼還有這種東西?」不能讓它形成一種力量,力量就是志,想著:「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

譬如你害心起,害心起你這注意心,你說害心起就怎樣,你要殺他嗎?殺人?當你在想的時候,不要有形成這個志,志如果是正志不是很好嗎?我要上進,我一天要打坐多久,我要怎麼來用功,這是正志,是好的,讓你精進的動力。邪志是不好的,關於其他的欲望,譬如說名、色、財、食、睡。今天教授問我:「你食慾好不好?」我回答:「我食慾好的不得了!很煩惱耶!」現在動脈都浮起來了,都摸得到了,以前動脈連摸都摸不到。

從以前我的食慾就很好,從小時候到現在,就算我感冒,我依舊吃的下,我一生之中沒有幾次吃不下的,所以食慾很好,現在很煩惱。有的人什麼都不貪,不貪錢不貪什麼,但就是貪嘴,貪吃而已,這很煩惱耶,什麼都好吃,吃到你自己會怕:以前是花生,現在是蠶豆,一口接一口,無法停止,越吃越好吃。你有時候要去思惟一下、控制一下。你一控制,它就會改變觀念,你越吃它就越多,你減下來一碗也吃了,三碗也吃了,那何必吃那麼多碗?吃多如果能夠成佛的話,我一定會鼓勵大家盡量的吃,偏偏成佛的人是不吃飯的,要成佛是不吃飯的,所以你也要少吃飯,阿羅漢七天吃一次,辟支佛十四天才出定吃一次,這些自己要思惟,不要變成邪志。

(3)邪語,不正當的語言,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個。在天道十戒裡面,這是口業,妄語,大家去受過戒的就比較清楚。大妄語就是你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卻說你已經修證到怎麼樣、怎麼樣,這是大妄語。小妄語就是你不講實話,避重就輕,覆藏自己的罪行,這就是小妄語。兩舌這大家都很清楚,聽到這個話就去那邊講,聽到那個話就去這邊講,挑撥是非,就是兩舌。一個人只有一個舌頭,為什麼會變成兩個舌頭呢?就是愛講話,辯來辯去。惡口就是口出惡言,惡口是不正當的惡口。

如果你為一個人好,你出聲罵他,但起碼你的心是正確、是好的。就算跟他吵架,也是為了要糾正他。菩薩就是常常犯這個毛病,但菩薩如果是看不開,就會很煩惱:「我為什麼要罵他?」像我罵了你們以後,我的心很坦蕩蕩的,不會對你怎麼樣,不會對你作記號,不會說:「你不行!你怎麼樣、怎麼樣的」,不會的!我罵了你以後,還是跟以前一樣。所以菩薩不要認定說這個人沒救了,就對他打點做記號,不理他了,這不是菩薩該做的。

不犯於惡言、惡口,我們這裡沒有白怒目金剛、黑怒目金剛。怒目金剛是最慈悲的,為什們慈悲?因為他要眾生學好的心非常強。哪一個人不喜歡大家喜歡、能夠相處融洽?但必須要扮黑臉,扮黑臉就是怒目金剛,因為大慈悲,希望你馬上更好、學好,所以不惜犧牲自己的形象,來教導眾生。所以像十一面觀音的臉相,裡面有很多是善顏、善目的,也有怒目的等等的,所以你不懂密教,就會以為怒目金剛是殺氣騰騰的,是很恐怖的,一定是很威猛的。其實他們的慈悲心非常的大,希望你改變快一點,改變多一點,而示現這種怒目金剛相。綺語就是講一些沒有誠心誠意的拍馬屁的話。

這四個口業,這在唯識、戒律裡面都講過。如果沒有合理的都是屬於邪語,就不要去犯。有時候聽實際的例子,像某人講話也許是無心,但人家聽了就會很刺耳,為什麼?因為他內心的本性還沒安住好、沒有柔軟,加上他就是這個習氣,自認為:「我講話就是這個樣子!」但人家聽了,就覺得他心不誠實、沒有安祥,講出來就是怪怪的。其實他沒用腦筋在講,但人家聽起來就是很奇怪:怎麼會講這種話?這種就是自己要去思惟:「講這句話人家會有什麼感受?自己要如何改進!」

如果什麼話都不講就好了,人家講什麼都說:「阿彌陀佛」,能這樣就好了!這句話永遠都不會錯。不用再去講一些有的沒有的,接受了,接受就接受了;講「阿彌陀佛」,不接受,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跟你講話的人,都心平氣和,但你心想什麼?大家都不知道!講這些雖然是很粗淺,其實真正的修行就是在這裡面去學,幼稚園就是在學這些。你學了《解深密經》,學到《大般若經》,又回過頭來講這些,等於是在給你複習。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學習?認為空空就是一片虛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唸了半天,好像很高貴,學佛法很高貴,但是這個基本都沒有做對,你們要去思維這八正道,你們要自己去想!

(4)邪業,第四個是邪業,由貪、瞋、癡而起之不正的身業;如殺生、不與取、邪淫等皆是。邪業,業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所報的業。邪業它是指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不與取是人家沒准許你拿,你就拿了。尤其你去受戒,道場裡面的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一拿的話,就犯了偷盜罪。道場和寺廟裡的東西,不是好像沒有人的,是常住的,是有人供養的、有人怎麼樣的。你要拿不是說不行,但是一定要講一下,有些你可以拿,有些你不可以拿。你講了以後拿,就不算是偷;人家不給,你取了就是偷。邪淫,如果不是夫妻,行淫欲就造邪業了,造了不好的業力。

(5)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第五個邪命,專指你的職業。你為了賺錢養身,如果選了不如法之生活方式、職業,就是邪命。譬如你以前不學佛,就去養家畜、去養什麼東西來賣給人殺,這就是不正當的職業。生活上的,做正當的職業叫正命;做了不對的職業,就叫邪命。像以前有一個養鰻魚的人,學佛以後,養鰻魚怎麼辦呢?他就很認真的去學佛、去唸佛,不久以後,他就正命了,脫離了養鰻魚的職業。所以你信佛法以後,諸佛菩薩會慢慢改變你的命運。你會做什麼,都是和過去有因緣的,今生學佛以後,知道那個職業不好,就儘量不要去做。

(6)邪方便,第六個是邪方便,又作邪精進,指為惡事所作之方便精勤。因為你要精進,有時候為了精進,有時後認為轉個彎方便一下,但這種過度的方便,或不正確的方便,可能淪為惡事所作之方便精勤。精進本來很好,但是你為了達到精進的目的,去破壞人家的行為、或時間,或是家裡的安寧等等,就不好了。

(7)邪念,第七個是邪念,指不如法之觀念。什麼叫如法?什麼叫不如法?這就牽扯到智慧!有智慧的人,可以起心動念都是對的;但是智慧不夠的人,起心動念都不對的,觀念都是不對的。這是佛法裡面修的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辦法! 你說有的人為什麼那麼笨?就是因果關係!所以他觀念就是不正確,不知道怎樣對,也不知道怎樣不對,都搞得迷迷糊糊,這就是沒有正知見,就是邪念。

(8)邪定,指非正定之定。第八個邪定,跟我們這段所講的比較有關,指非正定之定。譬如說去學自發功、香功、什麼功的,氣很強,氣很強壓住腦了,壓住腦而心不動了,不會起心動念了,你就以為這是入定了,這不是定,因為你腦筋混混沌沌。所謂的定,就是說你在打坐之間,腦筋很清楚,但周圍之間的人、事、物,都跟你沒關係。不管外在多麼的吵雜,你的心一直很安定。所以打坐的人是腦筋越敏感、越清楚,不是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不是這樣子的。是都很清楚的,只是他對週遭在做的事情,都不會去罣礙。如果在定中都無覺知,那不是和石頭沒有什麼兩樣嗎?

所以入定的人,譬如入二禪境界的人,別人要下課了,他也知道,只是出不來,他控制不了這個身體。周圍之間的人在做什麼、在唸三皈依、在唸迴向偈了,他都清清楚楚的。就像在做夢一樣,定中也可以做夢?夢中的情景都清清楚楚,但你不會說自己在作夢。真正的做夢就迷糊了,才會做夢。所以你進入這個階段性,你要講宿命通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進入夢境之中,影像的出現,是誰、是誰,但是你不會想是在作夢,好像是真實的事件一樣,腦筋很清楚,在觀過去世的因緣,看來看去,知道自己過去世跟這個人是什麼因緣,跟那個人是什麼因緣、什麼因緣,累劫都是這麼因因果果的一直在輪迴。

如果是很曖昧不明,像故事在編造,又編得迷迷糊糊的,那就真的是夢。但是你說那不是夢,要怎麼辦?不是夢,也不必加以在意,也不必非常執著──知道了彼此過去的因緣又放不下來,這樣就沒有正念了。既然佛都已經講了:「嘗為六親」,你就可以印證說:「哦!對呀!都嘗為六親」,那要怎麼樣呢?今生就是這樣子了。你不要說:「我過去和很多人都是有夫妻緣的,今世就全部娶回家。」這就是不懂因果,不懂學佛法就是要解脫出來,還一直去攀緣。

我們修行的人不管過去什麼因緣,今生就是大家一起學佛,盡量的超越三界,盡量的互相提攜,盡量的互相勉勵,互相的走過這一生,希望下一生不要再來受生。如果不得已再來,那是菩薩發願,如果不再來,若非去兜率天,就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其他淨土。要證到阿羅漢比較難,你要出家到深山裡面去修行,天天打坐二十四小時,這麼的一日復一日用功,將八正道的方法用到你的心裡面去思維,把心裡面的東西拿掉,才有機會證得。

我看到你們很多人,有的人是長大,有的人是退步。我看到以後,還是要講一講,有的人修行修的好好的,忽然就起了其他的嗜好,像楊大德喜歡拍照,拍照會讓你忘記修行;有的人喜歡去做糕餅,一做就忘記打坐修行了。這都是毘那夜迦在引導你,反正就是要障礙你修行,定力不夠的就會被它轉了。像現在我只有在吃飯、睡覺和在道場工作以外,沒有什麼是有興趣的,今天有大德送了有很多漂亮的花的郵件來,說花季開始了,我看了幾十張,感覺很無趣,就把它關掉,要看到哪個時候?反正就是花,管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外觀,有什麼好看的?你說我們出去禪修,當然出去散散心是不錯,但要到哪裡去禪修?想一想還是待在道場比較好,比較實在,捨不得休息。

所以如果你本身還是很發心,這發心不是說想亂搞的發心,而是想做這個、想做那個,那是心還不定,那是學佛還是有障礙,放不下。如果說又變成是一種嗜好,比學佛還要精進,你今生就已經退轉了。毘那夜加就是專門在做這種事情,把你帶入到你喜歡的事去!有的人喜歡名聲,它就讓你到處演講,到處講經說法,信仰的人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然後供養多了,你就迷失掉了。有的是障礙你打坐,一打坐你就昏沉、昏沉。那天有人問說:「為什麼打坐就一直昏沉?」我問他姿勢有沒有擺對,他說有擺對。有擺對,那為什麼會昏沉?昏沉一定是有外力來干擾,外力就是毘那夜迦。

毘那夜迦也是一個天神,你好他就好,你不好他就變不好還害你,來阻礙你來修行,它是正逆都可以做。順的就是把你捧得高高的,然後讓你失德,讓你的德行失掉;逆的就是來障礙你打坐,不讓你打坐。我跟他這樣講以後,他第二天打坐,真的看到有一個人,帶了很多法器,呼吸之間就進來了,然後就塞在他的胃部了,就看到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像進來,但是他氣很旺,趁著氣很旺的時候,就打嗝把它送出去,氣旺的人,一下就可以打出去,然後把它送走以後,他還感到傷感,也許是過去的因緣,也許是其他因素,來障礙他,障礙不了又捨不得走。

所以修行之間,你這個定要正確,修行的定要清清楚楚,而不是迷迷糊糊,只是等到時間到了,你才下座。第二個是你打坐的時候,氣分佈全身,也都很均勻,沒有哪裡太多、哪裡分佈太多,否則就會有五陰魔相,氣全積在頭上,頭部有眼睛,逼著你可以看到現實世界以外的東西,耳朵逼著你聽到另一類眾生的聲音,就是幻聽,這是你氣不通所造成的。有些人有打坐才有這個現象,那還好;有的人不是,是有障礙,是鬼神來障礙。鬼神它也可以給你灌氣、給你什麼的,讓你有些神經神經的,又有一點靈通力,但那都是假的,都不真實的,所以這些都是屬於邪定。

你雖然知,如果正確的,你要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或者無想定,(佛法是不學無想定,只有外道才學無想定),然後色受想滅盡定,色受想滅盡定後,阿羅漢已經證到沒有感情作用了,不起心動念了,入那種定中。就像迦葉尊者,現在就進入色受想滅盡定,等待五億多年,現在在雞足山。所以世間禪定的定,也算是我們要學習的正定。但是你如果是其他不正當的、沒有究竟的,卻把它當作是正確的,那也是一種邪定。我們對四禪八定,不否定它,但世間禪定,但那不是究竟,如果你執著它究竟,那就是錯誤的。非正定之定,所以鬼神通,鬼神定,或者是仙人的定,或是什麼定,你要仔細去分辨何者非正定。

以上八者,乃凡夫外道所常行,求涅槃者悉皆捨離。這等於上次提到的八邪定的補充,與八正道相反的。修行思維之間不正確的話,都是邪定,就是八邪定。在佛教解釋名詞裡面,凡所有外道所常行的,求涅槃者卻不是真正涅槃的定,都是邪定,苦行也好,什麼也好,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2009.04.15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