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0)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上次講到定、不定、邪定共有三種不同的現象。學《解深密經》是要學正確的正定,不要學邪定,也不要學不定。以下再把五逆邪定、八邪邪定相關資料補充一下。

 

《新華嚴經論》云,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以無明為父,貪愛以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

在《新華嚴經論》裡面講:「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這裡講的五逆邪定相者是指什麼呢?像一般修行境界,剛開始的話是五教,五乘功教,這包括人間的善行,人間人天教,所以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教。再來三乘功法,三乘包括聲聞、緣覺和菩薩。再上去一乘,一乘大乘就是佛乘,叫一乘教。至於二乘教,它告訴我們說,無明會起貪愛,十二因緣法最初的無明,每個人造業都是根本無明發起,尤其是貪愛心。「能所覺心諸結使」,能所,看佛法的要認真看,每一句都有意思。能覺各個結使,然後所覺各個結使,前面是主觀的,後面的這是被動的。被你看到的這些結使,我們有一個覺知的心可以看到諸結使,被你看到的那個就是所覺的結使,名為五逆。

以無明為父,貪愛以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這五逆以無明為父,以貪愛以為母。無明是根本,貪愛是習氣,貪愛為母,覺境識為佛。如果你能夠依佛所教的,能夠覺悟無明,能夠覺悟貪愛,對境不迷糊,當然就是覺悟了,就是佛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覺性,覺性就是佛性,要能夠覺。諸使為未成阿羅漢前,種種的這些結使,如果能夠覺這些結使,當然就不會為它所害,就可以成就羅漢道。陰集名為僧,如果是積集而成的,而形成中陰所現內在的一些種子,這裡的僧不是指出家衆,而是陰聚合為僧(sa3gha群集),只要是修行的人,都可以作為一個僧和合。如果你還不成就,這時還沒有成就羅漢道,所以是還有一些習氣在,有陰聚集。無間次第斷,不管是修行,居士也好、出家眾也好,都要不間斷的依十二因緣觀,能觀一切法,次第的斷。

 

如楞伽所説。五根正定相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二倶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

如楞伽所説。五根正定相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在這裡舉說,如楞伽所説,五根正定相者,五逆就是不用談了,你要用五根來得正定。五逆不對的,當然是得邪定;如果用五根正定相,那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信、進、念、定、慧」要常常記得。這五個字後面都可以加一個「根」,根就是有緣,沒有根就沒有緣,根就能夠成長善根。信、進、念、定、慧,剛開始從信開始,有信心了,對佛法產生信心,有正確的知見,把握了方向,知道了次第,然後開始修行。有精進的根,你就能夠發芽成修行長遠。然後產生正確的念,產生念力,念不動,定就有了,產生種種的定力。定中不是不覺,念覺而不住就有定,也能夠繼續覺,不住就有慧。

所以信、進、念、定、慧,這五根產生五力,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這些構成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對治你的心。如果心有邪定,那是上面的,面對貪愛無法抑止。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我們這幾堂課都在講正定、邪定、不定相,現在繼續講這個。因為你要初得定,然後才能由定中生慧,才能進入解深密經裡面的不住一切法,住有為不做有為想想,住無為不做無為想。

二倶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二倶不定相者,邪定也不是,正定也不是,那就是二倶不定相者,兩個都稱不上。二倶不定相是什麼?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也不入邪定,也不住正定,正邪二事總無性故,再也不住邪定。因為他有正知見,也用正定得定,但也不去執著正定,觀它一切法無性。上面有講了,這個無性性,你造了一切業,就養成了第一個性,這是一個種子,種子就產生它的真如性,如果是正,就是正真如,如果是邪,就是邪真如。

不管是正真如還是邪真如,遇緣它的心就開始起法,這種子變成是一種正真如性、邪真如性,碰到外在因緣,它就開始起法。所以這兩個,說一也是一,說二也是二,為了解說方便,有的把它寫成兩個字,無性性,第一個性就是真如性,真如性有正真如、邪真如,第二個性是動能的,我們說能量的、能力的,應緣要起動能的力量,才能起法。你學《解深密經》、學正法,要觀不管是邪真如邪定,或是正真如正定,這兩種自性都是無性。無性是什麼意思?無性就是在講一切法無住,都不要去管它,不要住在那個性相上,大乘菩薩是這樣的去培養、去教他。

 

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依正智所行動用倶定,為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即此正性為正定相。更不作二倶離不定相者。正邪倶捨,無有定亂,方至眞也。深著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衆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其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

上一段講到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見,你就會想到八正見。八正見是阿羅漢學解脫的基本的法,學菩薩空有不二也是基本的法,得到的總相。

八邪就是八正定的反過來,它是從後面倒過來。我們一般是從正見、正命、正思惟、正定、正精進、正念、正業、正語,依此意識及末那所作。意識是第六意識,末那是第七意識,意識和末那其實這兩個漢字差不多,那為什麼一個翻意識,一個翻末那呢?如果兩個都翻一樣,就很難去分別。第六意識的識是分別識,第七意識是有人它就會胡思亂想,這種末那識,所以是審慎思量的意思。這些八邪定是依意識或末那識來造作,等於是造業。

依正智所行動用倶定,為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如果你用正見、正命、正思惟、正定等等的八正道來修的話,你當然就可以得到各個的定,這叫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剛剛講的無性性,就告訴你說,一切法不要用想的,一切法有相觀它無相,要觀它無相不要分別,所以有相就變成無相。所以,不動念是第一,對一切法無思。有思就一定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相,有相就容易有思維。如果加了一個「無」在前面,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就是正性。正性就是正真如性。正真如所現的法,當然就是白業。白業你又不執著它,這就是正性。所以正性是會發出功用的,但是你不要執著它。所有的真如性,如果不發揮作用,那就比石頭還差了,石頭你打它,還會產生聲音,所以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對佛法要了解。

即此正性為正定相。更不作二倶離不定相者。正邪倶捨,無有定亂,方至眞也。你如果是要無思維、無相、無分別所得的正性,就是正定性。所以,可知一切法,但是不要住,不要觀一切法為真,不要觀幻師所化的相為真,不要觀業力所變化的為真。我們修行過程之間,或是人在過日子之間,難免都會碰到障礙,障礙來的時候,應對、應對,不要太分辨真、假。一說真,你就覺得全身無力,障礙來了,就全身無力,自認一定打不過人家,要修忍辱,然後越想就越沒力氣。不要想這些!知道有境界,有這些不好的東西來障礙,你就去處理。身體不舒服,該吃藥就吃藥,該看醫生就看醫生,不要去想深一層意義的問題,這種定就是正性正定。

也不要說:「我就是什麼都不管了,反正我認為什麼都說沒有、沒有!」明明你的身體就有問題、就是沒力,你還在那說:「沒有、沒有」,也不會因為你講沒有就真的沒有。當然如果是全身氣脈通的人,他是可以自己馬上去化解,也不用找別人幫忙。但氣脈不是一直能夠具足的,人老了一定會氣衰,也不能從頭到尾氣都不衰敗,不衰敗就變仙人了,仙人就死不掉了,變成仙道眾生。佛法是講心的,要修心,有氣也不執著它,過一段時間,氣慢慢消失了,或者是閉關,諸佛菩薩幫你把氣脈重整了,重整以後,變成正常人的情況,回復到凡夫相,凡夫是有氣但不強,比別人多一點,不會說沒有。這些都有過程,你經過了就會知道這是哪個階段、哪個階段。

再來講二倶離不定相者。也沒有邪定、也沒有正定,這兩個都不定。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看正定、邪定這兩種境界,總沒有性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即此正性為正定相。二倶不定相者,都不去做邪定、或者正定,而是兩個都離開了,離開了正定、邪定,這有一個可能,就是不定。所以說不定相者,正定把它捨去,邪定也把它捨去,所以正邪俱捨,無有定亂。你如果把心練得好一點,就無所謂定,也無所謂忍,邪定不起,正定也不起,就放下,無有定亂,方為正業。

正邪倶捨,不取正定,也不取邪定,然後無有定亂,方為至眞。也就是說你有定,不要去執著那個定,你不執著定,又不會入胡亂,心又不亂,一般人執「定」的人,都比較會觀因緣法為空,所以心像石頭一樣不會動,阿羅漢就是像這樣。所以我們學《解深密經》,學菩薩法的人,「定」不是在於作風,不是在得氣,不是在用八正道,把心規範好,讓它不動,而是在於說──我雖不用這些定,但我在戰中的時候,也不會出差錯,這種才是真正的方至眞也,真正的真性所現,至真也。

所以很多人喜歡「定」,不喜歡「亂」。既然不住一切法,一切法無住,所以定也不一定要住,亂也不會住,當然一定要不住,正定也不住,等於是在沒有設防的城市下,你在亂糟糟的情況之下,你的心還可以安得住,這才是真正的佛性。這《解深密經》或是《華嚴經》,又或是大乘經典等等,就是在訓練你這個能力。光訓練心的能力要做什麼?你要產生神通變化,就要從那裡面來的。你如果說:「我要定、我要定,我捨不得去動這個心」,那你就不會動心,不會動心那要怎麼玩神通?就玩不起來。

如果那樣,觀世音菩薩三十二變化身,妙音菩薩三十三變化身,就變不起來了。所以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修行的必然性。你修到正定,你就說很好,八正定,八正道永遠下去,就是阿羅漢。證到阿羅漢就要轉向,不要去執著那個正定。證到亂,你當然不會亂得太離譜,所以「正」跟「亂」都能夠捨去,俱捨。所以俱捨也可以說是平等,平等法。捨不是只有捨去的意思,正捨去、邪捨去,觀平等,正、邪就平等了,一切法就平等了,產生什麼法都是一樣的,我們要學習這種能力。

深著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衆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習行。如果深深的去執著邪法、邪定,所謂的邪法──八邪,把這八正道的法錯亂的用,就成邪法,所得到的是邪定。你心不正,用什麼法都可以得定,只是那個定是邪的,不是真正的。我們學菩薩法的人,不管正定相、或者是邪定相,都要把它放棄。如果是明取相衆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眾生會喜歡求種種的法,把它帶入你的禪定中,也打坐,或是你的無為相等等的,總是要安住這個心。還取諸相名為邪法,如果要設定說:「我要用一個法,要來得到定,不管這個法是正的、還是邪的」,則這在修菩薩道來說,講起來都是不好的,所以它說叫作邪法。

所以真正講起來,以《解深密經》的說法,阿羅漢和阿那含他們所得的定,是不正確的。你說:「我觀了貪、瞋、癡都不動,什麼業力來了都可以擺脫,不會再犯貪、瞋、癡的毛病,所以不可能下三惡道,不可能在惡道中再輪迴,所以可超越三界。」像這種的話,以佛法來說,就是邪法,不是全邪,也邪了一半,但總比世間禪要來的好,這裡的邪法不是說很不好的,而是惡慧,偏執空離,這種也是不對的。所以邪定相習行,有些人有這種毛病。比如說有人打坐,不喜歡動念頭、思維,因為要他思維,他就很痛苦,這過程中是這樣的,你回到自性清靜的時候,是不想有念頭的,自性要靜,但這個靜不是凈,自性凈就是成佛、成如來了。

自性要靜,為什麼要靜?因為它不想動,正定也不想動、邪定也不想動,反正我都不動,所以這種人修到這時候就不想動心,講話也不喜歡講話,生活人情更沒有興趣。前幾天,有人說他現在生活都沒有興趣,不知道要做什麼!修行會有這個階段,修到自己的心慢慢死掉;心死掉,就是對什麼都沒有反應,對人沒有好壞想,對事沒有好壞想,對要吃的東西也沒有好壞想,什麼都沒有分別心了。到這時候,沒有動力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沒事做?沒事做!有的人就想不開了,說:「那我就先再見了!」怎麼再見?一個人好好的,怎麼再見?就會尋短見。

二十幾年前,有一個人他到這個境界,他就說:「活得沒興趣了!」就跑到大山頭,準備好木炭火材就要自殺。這在《楞嚴經五陰魔相》裡面,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就是說你過去修得轟轟烈烈的,修到心死掉了,轟轟烈烈沒有了。沒有了,也就是一種定力了,有定了。你過去會慌亂,會不知道是什麼現象,所以心會慌亂,慌亂之中,你要一直去安住它、安住它,終於安置住了。安置住,那麼外境人、事、物什麼,都對你沒有意義了。往前看,到底那是什麼東西?路還很遙遠,完全看不清楚,再想一想自己怎麼會走過去,過去的這一段路到現在,怎麼那麼幸運?如果自己再來出生的話,還有這麼幸運嗎?可以走過去這些嗎?於是就開始心慌意亂了,想說乾脆死掉算了,入滅了,求自我入滅。

很多人都是這樣,求佛法,過程都是一樣,等到你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時,就等待因緣,吃飯、睡覺、過日子,就是等待因緣。一方面也是增加你的定力,一方面也是正定、邪定、邪法,什麼法都好,反正就是盡量的不去執著它。過一陣子,機緣來了,也許會更進步,也許是新的考題又來了,一層又一層的考試會來。如果你是學真正的佛法,考試以前是考你內心裡面亂七八糟的,現在是進一步的考你清醒,到底是執著多大?考你看周邊人事物,這種對不管認識、不認識的冤親債主,到底執著有多大?有沒有放下?現在就再考什麼?你有執著正定嗎?但是邪定也不能有,有時候學邪定也不錯啊,但是你是不是會很執著正或邪呢?

到了一個境界,沒有什麼對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很自在的,次序要自在,昨天我們師父叫我出去吃飯,我天天在守齋戒,叫我出去吃飯,跟我講了好幾次,吃了以後有沒有罪惡感?如果沒有罪惡感那就對了,如果吃了以後有罪惡感,就睡不著覺的、就陷入破戒的罪惡感了。做菩薩跟做阿羅漢是不一樣的,做菩薩要學習不管是正定、邪定,都要能夠自在,到時候受報也自在。這還只是小事情,只是吃個飯。如果是殺了人,犯了殺戒,犯殺盜淫妄四大罪,犯了以後,當然不是一直犯,但是總是會犯,犯了以後要能安住,要怎麼安住?境界來了,菩薩考了,還能自在。今天提這個事,你要能夠自在,菩薩就是在訓練這個。這樣的話,正亂無有,方為至真,至真就是我們自性本來真實的樣子。

所以沒有所謂的好、不好,所以沒有所謂的正法、邪法,所以沒有所謂的正定、邪定,就是隨緣這麼的去走,讓事情的運轉一直下去,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要度眾生,這度眾生絕對不能忘記,做什麼事都要度眾生。不能為一己之好,然後去做一些不管是正的、還是邪的,這都是不對的。就算是有正邪的作為,都是為了度眾生而做。這裡就是告訴你,如果你要練習到這樣的話,就要邪定相習行,如果是眾生樂求諸見,而把他導入正定的話,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法就是邪定相去變成習氣、行為。

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現在開始講正的,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諸法包括所有的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正法、邪法、正定、邪定,一切都包括在內,就是諸法。那你修菩薩道的人,要觀它是空、是無相、是無性、是無作。我們剛剛講的這個,無相是最後尾,因為相是由性發生,無性不是沒有,是有應緣但不觀它為真。性就是會應緣,怎麼會無性呢?因為有性也要觀它無性。有性、無性要不要成為相。暫時不要講無了,要講有相、有性。有性應緣,所以有性,就是有相,有相不能觀它有相,要觀它無相。有性應緣產生有性,這個性不能認它為有,所以把它安作無性。這性要不要應緣,是在於誰?是在於你的作意!

作意就起心動念,如果我不作意,這法起不來,如果我不設防理你,作意就會發生作用,所以先有作意,產生有性,有性遇緣就產生有性,這些都要把它安一個「無」在前。無作、無性、無相,不是從有之中說沒有。菩薩法就是這麼學的。不管是面對境、對一切,這樣你才可以慢慢適應,你才可以慢慢和眾生在一起。如果你學阿羅漢,阿羅漢只想入定,不想理人,他懶得和人說話,他只想內心安祥,入涅槃就好,非常舒服就好,但是那種是邪思、邪定,不是正確的定。《解深密經》是在教菩薩的、未來要成佛的,所以告訴你這個念頭,你要觀一切諸法空,是無相,是無性,是無作,要有這種認知,而且又能做到的話,就是聖道。

其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生滅法是有了,但是你不跟它們和合,和合就是把它們黏在一起相應。像眼睛,你不可以阻止它看,但是眼睛看了以後,你的自性產生見性,產生見性,就產生所看到的影像,對所看到的影像你不加以分別,沒有分別,分別很難奈何你的。看完以後,不要再有更進一步分別。更進一步分別就是分別:「這個好嗎?這個喜歡嗎?這個不喜歡嗎?」那就完蛋了!所以聖人,不是說不能面對一切境、不能對一切法,是都可以面對,但就是觀它無相、無性,都是一場空,你的心不能與生滅法相和合。

生、滅,簡而言之就是法生起與法滅去,但是一切法生滅不是這麼簡單的。它怎麼起?怎麼滅?這個在大乘經典裡面提到,有六結使。這生滅法,就是六個毛病,很久沒有講了,再說一次。動也是一種毛病,看到一切法在動,所謂動相不是一直動,這裡有一個黑板,黑板就是一個動相,有物、有形、有行為,都是動。如果以黑板來講,有相就是一個動相,因為它有一個黑板在這裡。你看這個黑板好像都不會動,但是黑板裡面的分子,中子、電子它是在動的,只是我們看不到。所以靜中有動,慢慢的,靜中有動。

如果他可以靜止,我們用聲音來講,聲音制止就是靜了,有聲響就是動了。那動、靜、根,誰來了解它?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才知道那一個是動的,哪一個已經靜的。這六根面對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根面對六塵就是六塵境了,六塵的時候,如果都不起作用,如我剛剛講的,法空或是無性、或是無相、或是無作,都安一個「無」,這樣的話,你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起作用。剛開始有作用,那是動相,慢慢的不起作用了,就是靜相。

六根哪一個時候才能夠完全是脫離呢?它分兩個,一個凡夫境,凡夫境就是在處理這些凡夫的現象,所謂勝境,不能講是勝境,應該是異境。有異境的話,你這六根會有能力體會到超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什麼叫超世間呢?就是說有一個香氣,普通人聞不到,沒有燒香卻有香氣,一般人聞不到,你可以聞到,就是六根起異能了,這就是魔相,屬於色陰魔相裡面的東西。或者,一般人眼睛頂多可以看見兩公里遠的東西,你卻可以看到六百公里外的東西,這就是你的見性起異能了。有些則是鼻子、舌頭有時候變一味性。

前幾天去看陳醫生,他說他有病人吃東西,不管是吃到什麼東西,都只有感覺到鹹的,事實上東西都有酸、甜、苦、辣的味道,但是他只感覺到鹹的一味,又或是什麼東西吃進去,都只有甜味。很多的味道,你怎麼吃成一個味道?這就是一味性,只有一個味道!這在生理上來講,是身體已經出差錯了;在修行上來講,就是舌根已經沒有分別了。酸、甜、苦、辣有什麼分別?就只有一種感覺,修行就是這個樣子。

動、靜、根這三個毛病,這不是很好嗎?人就是生活在這種,看到動就動,看到靜就靜,凡夫境界,超能力的境界,他都會執著,這就是色根引起的色陰魔相。如果你能修到這裡,並超越了,就是進入心的狀態。心是覺了,用心可以感覺很多的事情,不必看,不必跑到幾十公里、幾千公里去看,你心可以感覺。這心很厲害的!所以你要感覺一個人跟你之間的關係,這兩個心有沒有互相的諧和或同心,或是心在不在。心怎麼會不在?心不在,第一個可能就是他生病了,所以他心不能遍虛空,沒有這個能力了;第二個就是他心被抓走了,沒有心了,三魂七魄,剩沒幾魄,所以你感覺不到它了。

我們心是沒有距離的,你只要打坐好好觀他一下,有沒有觀到他?如果有的話,大概都是沒事的,心很安詳就是沒事;如果發現觀不起來了,那他的心跑到哪裡去了?第一個是生病了,第二個是受到驚嚇,魂跑掉了,一定有問題。這時候如果你沒有神通觀到影像,沒有觀到他起居生活的影像的話,那就只好打電話問一問,又或是不必打電話也沒關係,你的心會做法,觀一觀,把他勉強想出來,你心清淨了,然後一直觀他。又或是迷迷糊糊的觀不出來也沒關係,把所有能夠清淨的梵字都翻出來用。佛的梵字、種種你學到的梵字,都拿出來觀,把他清淨以後,過一陣子再來觀,就可以把他觀起來。觀起來就是代表他的障礙已經煙消雲散了。

你不要問這是真的、假的?真的、假的你可以自己打電話印證看看,他會回答說:「剛剛頭暈沉沉的很不舒服,現在感覺好多了。」他現在舒服多了,就是你剛剛用有為法在作法,所以現在舒服多了,找回了他自己。被外人欺侮也是一樣,像冤親債主,現在是清明時節,大家都去掃墓,去荒山野外掃墓,大多是不乾淨的地方。如果你是比較敏感的人,回來都會生病,有的人生病是這麼感召來的。所以這個覺,如果你修行修不到這裡的話,這覺等心,就是心的能力,不是人家來跟你講、打通報,那都不算,那是人家或鬼神來跟你說、打pass,那都不能算是你的能力,你頂多只算是高級乩童而已,鬼神在旁邊,他說什麼你就說什麼,修行不能這樣,修行不能搞這樣。修行是要以直接的心,去離這個覺。

諸佛菩薩連眾生起心動念的心都知道,虛空之間一切世界都知道,你沒有那麼大的功夫,但你小功夫總要有一點點吧!這個也是一個毛病,你不要說覺很好,覺而不定就會亂,覺而定不離也會亂,沒有菩薩心,都不對!講到這裡,不管是正定、邪定都不能有,兩個都要捨掉,所以進入覺的話,是真的開悟了,有這個覺的能力,但是八識心沒開,也不是完全地上菩薩。我們說地上菩薩心眼開,地前菩薩心眼也開,但是就是沒有開出第八意識,窟窿沒有打開,所以沒有辦法清凈微細的習氣,就是那個樣子。再怎麼修,有能力修,但是個性、習氣就是動不了,這沒辦法的。每個人的過去因和要成就的果,是相對的。如果八識進不去,進不去你也有覺了,進去的話,這個覺更大了、更亂了,因為不管你要不要,都會感覺很多事情!那要怎麼安住?就要學定,讓它不覺!先不覺,要淡薄。所以有的人接到電話就會生病、接觸到病人就會生病,什麼都來了,是有覺、但是沒有辦法脫黏。

我們阿賴耶都有黏的工夫,這個黏很不好,黏就是阿賴耶的執著。你說:「我沒有執著啊!」你是沒有執著,但是「根本的我」在執著,超虛空的在執著。所以你這個覺要慢慢的放下。佛法講正規是這樣,要放下、或者是不執著。像馬居士自己發明一招──把這個「關」了。你要感覺,就把它關掉,就不感覺了。對他來講,這一招很有效,本來以前很敏感的,現在就比較不敏感了。現在他是小事不敏感了,但是大事當然還是敏感,還是有感覺。這就是要斷他的毛病。修行不是說有覺就好,像外面的外道和邪道,他們很喜歡這個覺。覺未來、覺過去,不是很好玩嗎?然後跟這一個講一講「你未來會怎樣。」跟那一個講一講:「國家事會怎樣。」結果就像超人一樣,讓每個人都佩服得不得了。但這對修行有用嗎?一點用處都沒有!修佛法的人是不去玩這一個。是要讓你的覺淡薄一點,不要一直黏、一直會黏。

不覺的話,會怎麼樣?不覺就有空,空就證得!網路上那位十幾歲的小朋友在講空:「怎麼證空?怎麼破空?」他佛法什麼都不知道。只是看到空,就要破空;有相要破相,證到空。這裡是在講空離,邪定也不要執著,正定也不要執著,這兩個法都捨掉,然後回復到你真正的佛性,去感覺、去應緣,然後又可以安住你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空!所以空不是不知不覺的空,不是絕對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的空,是虛空一樣的空。虛空也不是完全的空,虛空還有許多水晶體,你看到虛空是一片藍色,這藍色是水晶體所聚集。哪裡有虛空就是虛空?當然水晶體也變成虛空的一種物質,去看也就沒有,遠看就是一大片藍色,所以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你的心也一樣。

等到你證到空的時候,事情有是照樣要有,吃飯也是要照樣吃,事情也是照樣會來,不會因為你證到空,業力就不會來了,業力也是照樣來。要來,我就當沒有。有吃飯,吃飯吃飽就好,不吃會餓,還是照樣要吃,就這麼平實得去過生活。所以這空有兩個階段,一個是你對障礙、對超能力,你不要一直想要有這個能力,要用般若智慧不斷把它放下、放下,這樣就會進入空。如果空對一切法,有為、無為都能自在,不受他影響時候,這就有空證了,證得空了。證得空以後呢?永遠都這樣嗎?也不行!這樣就一直空空的,所以在這時就要破空了,你沒有證到空,你要破什麼空?等執著都沒有了,等一切都自在了,沒有什麼事可以再讓你起煩惱的時候,這時才是真正的空,真的很空了,很空了,你就要回頭。

有為、無為這邊是什麼都不離的絕對空。如有冤親債主來,你被修理了,為了解脫、為了不起煩惱,你就一直否認說沒有,被打的頭破血流,也一直說沒有,這就是不願意去談這個事情,這樣你才能安住你的心,不是說你無覺,因為你在這裡就已經覺了,你五根就會起覺,你感覺有無形眾生,心就毛毛的、心就怕怕的,怎麼會沒有覺?但是你不能怕,你根本就不用怕他,如果你怕他,你就觀想它也是眾生之一,有什麼好怕?而且它也不會歪七扭八,它不會設計你。比來比去,無形眾生比人好多了,它只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而已,有什麼好怕的?不像人很壞、腦筋很好,所以做一些怪里怪氣的事情,想方法設計人。

修行第一階段,當然是修絕對空,有都要說沒有,這樣久了以後,你有定力了,有定力以後你就回到「滅」的境界,滅就是有相、有法,有法、有相才是世間的事情,有法、有相你可以客觀看著它,客觀觀他,這就是滅的境界!滅不是沒有,是──「有那個相,但是我有能力把它滅掉;我有感覺,但不受他影響」,這就是滅的境界。所以我們的毛病,六結使眾滅,好不容易把它把破了。

這聲音在干擾我的時候,我已經對這個動相可以安住了,可以安住的話,你心也定了,耳朵也靈光了,不再受他們影響了、安住了。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安定,有這個安定久了以後,你就會跟著發通,會看的到,這就是進入色陰魔相,進入色陰魔相,你如果不執著,就進入心的狀態了,前面是身,後面是心,五根就是身,進入覺就是心了。所以身在這裡修,修得好就進入心的狀態,用心感。但心感也不是每件事情都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所以真、假都不理它,管它是真、是假。假的你不理它,就不會中計;真的你不理它,剛好就不會亂,就是這樣子。慢慢修,就得到空,空觀證得,再相對的空觀再證得,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實相觀」,證到大乘佛法講的「中道觀」,就是在講這個滅的境界。

眾滅見生,見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滅滅再來就是生滅滅已,這生滅、生滅這兩個,因為這六根,一個生一個滅,眾生,眾生把它滅掉了,就見生,見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滅生都沒有了,要怎麼滅掉?滅掉生滅滅已,這六種生滅法,已經去除掉的時候,你的佛性就顯出來了,你真正的佛性就現出來了!所以這裡講,生滅滅已,佛性現前。佛性現前是怎麼樣呢?就是正定、邪定對你來講都一樣了,沒有什麼正定、沒有什麼邪定;沒有什麼正法、沒有什麼邪法,反正一切法都是因緣法。所以你可以這樣去面對一切世間相的話,這就是《解深密經》所要教我們的重點,也是小乘迴小向大的一個教導方法。

談到這六結使,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的話,你會覺得很稀奇。我們從十幾年前,就一直在講這個道理。這六結使從哪裡出來?真的找還找不到,但是你要去看《楞嚴經》裡面的,「觀音圓通法門」的修證。觀世音菩薩祂是依這六個結使在演變的。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經典本身沒有寫得很清楚,但上圓下瑛法師有稍微提到。上圓下瑛法師是民國初年的大法師,他所註解的《解深密經》有提到,解釋得很好,但到最後也只是簡短帶過,只有寥寥幾字作代表。經典二十個字,他用十五字解釋。演譯要全部懂,一定要是要過來人,才能夠講的好。像諸佛菩薩講經說法,為什麼祂們一個字可以講好幾年都講不完?因為祂們有那個智慧,如果沒有那個智慧,你光是用參考別人的方式,你再怎麼講還是有限,我們世間人就是這樣。

昨天有一位中國大學的博士,中國大學也是佛教界中很大的大學,他也是很用功,他到上海拿到我們五蘊魔相的書,如獲至寶,密密麻麻的做註記,到處貼來貼去尋找來源出處,非常珍藏,因為他的指導教授要他把五陰魔相做演繹,當作是他的博士論文;如果是要講五陰魔相的境界,書裡都己經提到了,他抄一抄就可以交了,但是他不是為了要作報告,而是因為這對他的修行有很大幫助,可以了解到修行,在哪裡有什麼魔相、什麼善境界,境界這麼一關關的。這「動、靜、根、覺、空、滅」之間所現的魔相,都是五陰魔相會現的。所以你要懂得這動、靜、根、覺、空、滅的道理。

修行就分為兩階段,一個是身的問題、一個是心的問題。身體方面,就是認真打坐、認真練氣功,讓身體的氣更旺、更通,這方面,你們可以跟馬居士討論,他常常在這邊講身、心的問題,可以增廣見聞,他的氣旺,這是天生的邪氣,但學到正法以後,然後灌頂修心中心法,他在修法的過程中,對於氣不通的地方,都會不斷加強,有時候會自己拉長打坐時間、增加打坐次數,把氣不通的地方打通,打到滿意為止。你說他怎麼可以那麼精進?因為他氣很旺,可以保護腳,讓他的腳比較不痛,又或是痛過幾天就比較不痛了。這跟每個人過去的背景和過去的因緣不同有關,很難講,但有些人是就是進不到心裡。

心是用你的心眼去感知很多事,像先知一樣,知過去、知未來、知很多事。知道與自己有關的,也知道與自己無關的,一大堆事情。但跟自己無關的,也招攬了很多,那是很攀緣、很雞婆!這跟個性有關係,所以會搞得亂七八糟。所以覺、空、滅這層次,才是我們修行更重要的地方。如果你沒有修到這裡面來,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很多東西。單單只是叫你正定、不要執著,邪定更不用去執著,然後就坦蕩蕩的面對一切法,沒有什麼對、錯,訓練這種工夫,就很多人做不到。所以第二個勝義諦相,就是在講「不住一切有為法,不住一切無為法」,什麼都好,隨緣造作。訓練你具足幫助眾生的能力,對眾生是解除他們的困擾,對自己也是慢慢培養神通變化的基礎。

你會想、會動,才可能有神通變化;你現在都不想動,就只想要這樣的安詳,那怎麼起神通變化?不可能的!你想一想,也許你就可以飛了;你想一想,也許就可以幫助別人了,這不是要動心嗎?你說:「我不能動心,我一動心,心就亂了。」那是你對佛法還處於前面的階段,你還在學習。所以佛法永遠是學不完的,原因也是在這裡,佛法是真的非常好的,但是要看你本身走到哪裡,你要懂得它。

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看到「聖」字出現,就知道是指已經有解脫的能力,這才叫作「聖」。其心不與生滅和合。我們現在在講生滅法,這裡的生滅,就是在講生滅法。一提到生滅,你就要連到「動生」,動生以後,你要練到對動相不執著,那就「靜生」,靜生以後,再練到對其境、對心寧的安靜都不執著,那你就「根生」,五根就會發起異能,這能力就自然會現。如果你還現不起來,就是你氣還沒有很旺,未能逼得你五根起異能。

昨天有一個人跟我提到修行的一個現象,說有一個人修到可以用自性觀他的五臟六腑,五顏六色和行動,後來就一直在觀丹田,後來就是氣打通了,全身氣脈就通了,以前可以觀到的能力都沒有了,想要再看到五臟六腑的能力也沒有了,這是什麼道理?所謂的魔相,就是你氣不通所造成的,這不是你真正的見性所看到的。若是見性所看到的,你就可以看到千世界、萬世界、千萬的世界了。為什麼叫魔境?魔境就是色身有異狀。假如你身體氣充足而均勻了,那就是很順的。如果你氣不足,手、腳都沒氣,都只聚集在身體軀幹裡面,你練出來的氣已經膨脹到這樣,練出來的氣比你身體面積還要大,本來應該到手、到腳,但它沒有,它就被逼衝到頭部去。頭部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當氣逼到頭部的時候,「根大」就開始發通了。為什麼發通?所有的氣太多,只聚在一處。如果聚集在耳朵,就逼得它耳朵超能力就現了,就可以聽好遠好遠,連針掉下去、線掉下去他也聽得到,這是什麼?這就是魔相。

為什麼是這樣,這是因為氣沒有導順,所以逼聚身體某一根的部位,它就發通了,這叫什麼通?所以這不是通,是魔相,是這裡氣很多。假如有一天,你把這塊不斷的觀通後,要看自己五臟六腑就看不到了,那就是氣順了。你氣全部順的時候,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為什麼過去會看到?過去會看到是不正常的!所以你會感覺這邊氣很旺,因為手被堵住、腳被堵住,所以這邊氣很旺,知道嗎?你把手甩一甩,把氣打通以後,氣就沒有了。所以真正的神通、異能和魔相,你要搞清楚,不要一窩蜂的以為有多好。這些被鬼神灌氣的都是這樣子,然後灌很強,氣被逼到腦筋,然後你就可以幹什麼、幹什麼。像這位十幾歲的小朋友,就是可以看到什麼光、什麼光的,一大堆的,為什麼?因為氣都被逼到這邊(頭部),眼睛光波長改變,就可以看到什麼、什麼的。一旦氣導順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後來叫他去皈依,他也很聽話去皈依,皈依完後,這些氣就慢慢的散掉了,諸佛菩薩把它化掉了,現在還留下一點點給他,不然他會洩氣:「什麼都沒有了?」現在他說:「唸佛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功夫。」我告訴他說:「以前那些都是不對的。」所以以後你接引弟子,如果遇到有人有這種現象,你不要跟他說:「很好、很好!」但是你也不要嚇他,要想辦法趕快幫他把氣導順,這些氣導順的話,歸入正經十二脈、奇經八脈後,整個身體可以容納,水溝就通了,它自己就會流動,屆時可以看到什麼?沒有了!能看到的都是用心來看了,六根就失去作用了,這時已經通過動、靜、根的境界了,這些都沒有了,通過去了,就進入心靈的境界,心靈的狀態,就是要觀空,學空、學滅(相對的空是滅)。這六個字很簡單,道理很深,但跟你的修行境界是很match(相稱)的,你要去體會它。

今天講到「不與生滅法和合,名為正定」,如果生滅法和合,你看不開,正定就還沒得到。不管動也好,靜也好,根也好,覺也好,空也好,滅也好,不管是哪一個境界,你都能夠坦蕩蕩的去面對它,就是真正佛法所要學的定。

2009.04.01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