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36)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續)
以下開始講何謂八種分別。
八分別者:
一者自性於一切法分別自性如色聲等。
二者差別謂即於彼分別可見不可見等。
三者總執謂即於彼色聲等上計我有情舍軍林等。
四我分別。
五者我所分別於諸有漏有取法上即計為我或計我所。
六愛分別。
七者非愛。
八俱相違如其次第於妙非妙及俱離事所生分別。
第一個,自性分別。一者,自性於一切法,具分別自性,如色、聲等。也就是意識對於現在六塵之境,自性而起分別。自性是我們一切法的起源,自性有自己的或者自然應緣的,自己的空性上自然應一切緣。《楞嚴經》裡面也有講:「五蘊非因緣法、非自然性。」這次上網的文章<心地法門悟道次第偈>,告訴各位修行的次第。先悟無心,悟無心的都是明心;然後要了自性,了什麼自性呢?自性應緣的時候,你馬上能知,主觀客觀馬上分別:「這一念不是我、這一念不是你」,這樣即能知的話,你就能客觀的守真觀妄,這樣就不會執著。最後法滅,因為因緣法最後都會滅的。能夠這樣的話,就悟真性、了解真性。
性是心之體,性不會有心念頭,自性應緣沒有心念頭。一起了心念頭,就是外面的事情,用心反應、起心動念。心起就是妄!不隨妄心,要隨真性,真性要怎麼樣不知道,你就隨著它。不必告訴你左轉、右轉,就告訴你要這樣、要那樣,隨著它去做,這個都是清淨心,不是隨你的妄習去做。自然性是有因緣才會應緣的;沒有因緣起的法,都是妄想,此乃非因緣、非自然性。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這樣子。現在你修到明心、修到見性,見性歸見性,還沒有到能空性。
修到性空,就有阿那含果的境界。你知道自性功用,但還現不起神通,是因為還沒有空掉妄習。自性還有很多的應緣、隨緣在變化。你要把自性也空掉,就會現五神通,這是比四禪定的天神,還要高的境界。svabh2va,自然性發起即謂應緣。自然性應緣,都依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你應緣之間,第一念會起分別,才能了知色聲香味觸法。這是第一種分別,也是我們五根面對六塵境的分別,其實也是修行的第一階段。修行第一階段,不能這麼分別自性的話,就會被六塵境所迷惑。
第二個,差別分別。二者差別,謂即於彼分別可見、不可見。也就是去分別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善、不善、無記,過去、未來、現在……等。五蘊也好,或者六根面對六塵,皆屬可見,你想見就看進去了,你不想見就不可見,不起分別是為無所見。什麼叫看進去?如果你不住離言法性的話,就是看進去。你看到一個人,不管是幻相,或者是心念、影像,你一講出來,就是看進去了。
有的人為什麼「有看沒有到」?看也看了,同樣跟你看一樣的東西、一樣的景色,但是他不會講,不會講就不可見!那不可見,不是沒看到嗎?有!有看到,但有看沒有到、有聽沒有進。可見當然有分別,不可見就無分別。為什麼無分別?不去說有、說無。上根智慧的人,就有這種能力。世間一切相,是一直在進展沒有錯,但你不一定要去加以分別。這樣就是可見、不可見的差別相。如果你認為可見是看到了,不可見是看到了又不屑去說,這種也可說是不可見。另外一種,是根本就看不到,看不到當然就不可見。所以此差別分別,總共有三種現象。
第三個,總執分別。三者總執,謂即於彼色聲等上,計我有情之舍、軍、林等。總執就是在那色聲等方面,計我有情、房舍、軍隊、樹林,如果全部執著為有的話,先起分別才有下面的動作,自然性開始應緣的話,要起分別。對於可見、不可見這些現象,一般人說可見,那是真的看到了;說不可見,那根本就看不到。再一種是可見但不說、不執著,這相就等於不可見。你起了分別以後,全部執取,這樣的話,不是只有分別。執取就會計我,先有我,才有人、才有眾生,人我、眾生、有情。你有這種對立的分別,那分別執著就很強,再由於積聚多法,總執為因,分別轉故。又於舍、軍、林等,及於飲食、衣、乘等想事,所立捨等假想施設。就有各種認知,如有情、眾生、房舍、軍隊、樹林等等。如果這裡在講幻化師所幻化的,就有大象、馬匹、步兵、戰車、七寶、種種的財穀等等,即你總執所看到的這些色、聲、香、味、觸為真實。
第四個,我分別。四我分別。剛剛講的只是去分別個體,如:房子、軍隊、樹林等,如果加上一個我來分別的話,就有好、惡……等等的感受加進去。一般人,可見、不可見之間的分別,我的執著還不是很強;等到起分別了,再現起我們內心的不淨,這樣就有喜、怒、哀、樂的種種情見加進去。到第四階段的話,就顯現出你的個性習氣,你的貪、嗔、癡、慢、疑毛病,都會顯現在這裡面。
第五個,我所分別。五者我所分別,於諸有漏有取法上,即計為我或計我所。一般講「能」、「所」──能分別、能執著,能是主動的;所分別、所執著,所執著就是對象。如果主動分別的話,還是我們真心反應。我只知道這是人、這是聲音、這是……,還沒有加上我喜歡、不喜歡;如果加上執取,那就有好惡心起,好惡心起的話就是妄有。真心反應都不是真的了,何況好惡心起妄有?所以能所現起的時候,你取善惡相,就有有漏、有取法。有漏法就是不清淨,不清淨就有善的果報、惡的果報在內,叫做有漏法。你能夠離言法性,對一切境不說有、不說無,不說好、不說不好,都抱持一個平常心態,也就是學到無漏智慧。一般初學的沒有這種智慧,還在分別,所以一定是處有漏法中。喜歡做善事,盡量少做壞事;喜歡看到好的東西,將它取為自有,你還是有喜愛心。
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病死,這十二因緣觀是一個接一個來。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你由後往前推,不要來受生就不會犯有,不要有就不要取,不有取就不要喜愛、恨心,不要喜愛、恨心,你六根對六塵不要有覺知好壞的感受,不要有覺知好壞的感受就是你對一切現象、一切法,不要起分別。不要起分別,住離言法性,就沒有什麼好、不好。偏偏人都做不到,所以才從分別心開始,就有喜怒哀樂的覺受。該取、該愛、該恨、該怎麼樣……都來了,所以才會有後面一連串的因緣法現起、果報現起!
如果你連分別都不起,就沒有名相。離言法性的話,有什麼名相?就沒有什麼名、沒有什麼相。人就是一堆人,不去加以分別某甲、某乙,管他是某甲、某乙,反正就是一大票人,不起分別。他的名稱只是一個人的總稱。如果再細分下去,是某甲、某乙,而某甲你喜歡,某乙你不喜歡,裡面恩恩怨怨都來了,就看進去了。一起了分別,再有名相,就是上面所講的分別於執著有漏法,就是起了名相。所以名相最好不要加以安上去。比如說你在打坐,突然間現了一個影像,影像就是影像,你也看到了、也瞄到了,但不是很用心的看它,影像就在那裡,你也不加以分別說,這是護法神、還是鬼神、還是你家裡的祖先。懶得去管它是什麼東西,這個就是離言法性。
有沒有看到?有!有看到,你為什麼不動心?沒有必要去分別。這樣你自然就能安住你自己。我們會造有漏業、會有取捨,都是起分別心太強,然後又要看得清楚、看得怎樣,當然什麼事情都會發生。所以在有漏、有取法上,計為我、計為我所。「我」就是主觀意念的能夠分辨善惡、好壞;「我所」就是我對分別善惡、好壞的人事物,起了一切法。後面就有主觀妄想的我,還有一個客觀你所看的這些人,但是你卻把它主觀化、妖魔化、神聖化。如果不加以評論的話,有也好、沒有也好,就是有見沒有到,沒有什麼可分別的。這是第五種的分別。你有我、有我所,再來就有愛、不愛的分別。
第六個,愛分別。六愛分別。愛分別,這個愛只是一個代表,後面還有恨、情、仇種種感情的作用。憂喜苦樂都包括在這裡面。你看著有為法、有漏法,你抱著什麼心態、分別心,你就有什麼反應。
第七個,非愛分別。七者非愛。非愛就是討厭。愛有愛的執著,恨有恨的摧殘、破壞,因為你不喜歡就起厭惡感。你看新聞報導,本來跟你風馬牛不相關的,你卻去湊熱鬧,愛的人站一邊,討厭的人站一邊,兩邊就叫來叫去、罵來罵去,到底在幹什麼?不知學佛法,處無明就是這樣子。我們學了佛法,覺得何必這麼愛恨交感。不管是跟我有沒有關係,或是過去有關係,今生也要盡量淡薄,不要攪和進去。
第八個,彼俱相違分別。八俱相違如其次第於妙、非妙,緣淨妙、不淨妙,緣可意、不可意,都能俱離事境,可說是好壞俱離事所生分別。俱相違分別,如其次第,於妙、非妙及俱離事,所生分別。愛有愛的分別,不愛有不愛的分別,起了各種行為,這行為都是相違背的。俱相違,如其次第於妙、非妙,及俱離事所生分別。愛就有愛的分別,接著下來做喜愛的動作,喜愛動作難免都要據為己有,難免都要想辦法拿到手,拿不到手怎麼辦?就把它(他)摧毀、謀殺,社會新聞都是這麼來的。這是愛得太離譜。真正愛的話,應該祝福他,應該讓他幸福;有人卻偏不是,一定要佔為己有,所以才會有情殺、謀殺的事情發生,到最後妙、不妙的事情都來了。如果你不喜歡的、討厭的,討厭有討厭的作法,還是一樣。愛,得不到,你把他殺掉;恨,你討厭他,也把他殺掉。反正就是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相違背,這都是在造業。俱離事所生分別,能夠離開事物、人物、事情。本來應該這樣,但是你違背,該怎麼樣,你沒有怎麼樣,這就是俱相違、俱違背。
上述這八種分別,比較沒有持處,沒有像「十二因緣觀」講得那麼清楚。十二因緣觀有其次第可以思惟。修小乘的法,是比較有方法的;而修《解深密經》,則告訴我們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幻化的事情。十二因緣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下分別講述。
「無明緣行」,根本無明是我們無始劫薰習的不清淨心,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習氣。越無明的人,不淨心越重;越清淨心的人,不淨心越少。不管有、沒有都是無明。無明會誘發出你的行,行是什麼?微細念。什麼叫微細念?有宿命通的人,可以觀腦筋裡面心念、影像,這種心念、影像一剎那有八、九百個。這一剎那大約七十五分之一秒,已經包括有八、九百個念頭,跳得很快,但是有宿命通的人,可以很微細的這麼觀幾百個因緣,這些都是我們果報的根本。宿命通就是從這裡面觀,知道過去世也是從這裡面觀,知道未來世也從這裡面觀。誰有能力觀到那裡?除了進入行陰區宇的人。因為還不淨,進入行陰被微細心念蒙住了、掐住了,看不清楚這個跟這個互相的因緣,很多都是互相有因緣。
微細念緣你的心來看他,所以起了心識。一般人可以看到心識,但這邊所謂的一般人也是要開悟的人,或者有初禪境界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心念,不然你看到什麼?第六意識心。這裡講的心,都是行陰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轉到第七意識,再轉第六意識。第八意識是超時空的,有神通、沒神通,他都可以這樣子。一般不修行的人,這種能力比較小,也看不到它,就算他看到種子,行陰,然後現個念,見分,第七意識看到它,見分起自己的相,第七意識的相分。如果這個是心念,你可以在這裡妄想,妄想也要第六意識反過來分別它,才知道那個心念是什麼,不然就是一個法,這個法是什麼東西?不清楚!所以要第六意識回過來看,這個也是審慎思量的心。我常常講,你如果真的開悟,打破黑漆桶,根本的行陰現,它照到第七意識的見分,看到自己產生心念,然後第六意識見分又看它,自己產生分別,才可以看懂一個完整念頭之間的關係,那才可以看到心識發展過程。
「行緣識」,一般講這個識是指真心,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遍時空,可以看宇宙世間的一切事物,能夠現實看到才是真心、真識才顯起。還有哪一個識能夠真實看到呢?這是我的眼識,看到人物、東西;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是不是可以現實量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第八意識是現量,前五識是現量,其餘不是。第八意識雖然是現量,它只知道這是東西、這是聲音、這是香臭味、這是味道、這是軟硬堅實,還沒有分別接觸以前的感覺、這是心識。還沒有分別以前,這些只是一個法塵,要加上第六意識它才能起分別。分別這東西是硬的、這東西有一點冷,所以這前五識一定要加第六識才能分別,沒有加六識就起不了分別名相。
八識是超時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所以為什麼你死掉的時候,可以超時空感召過去跟你有因緣的?我們說中陰身(補特伽羅pudgala),就是如此。上一次《金剛經》講的十種無明,我們不要有那十種無明,十種無明會讓你輪迴。所以你要超越十種不清淨的pudgala。你如果心清淨,因緣就不會這麼一直輪轉下來。你開始認識了前五識是真心,但是不能夠認知,都要第六意識來分別。如果不加以起心動念,只是知道但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第六意識分別一定要加進去,才有功用。
「識緣名色」,色聲香味觸法,表示我們的外法塵,如果心來認識名相,這是起分別了。心來認識色相,那是眼識的功用,加第六意識心,這是色相、這是聲相、這是什麼香味等等的。所以識緣名色,緣名色是初步的分別。
而「名色緣六入(處) 」,處就是根塵和合,就是所謂處(2yatana),這個處跟我們接觸的觸不一樣。前六處為六根,係屬主觀之感覺器官,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內處之稱;後六處又稱六入,是為六境,屬客觀之覺知對象,為心、心所之所緣,稱六外處。
「六入緣觸」─六根接觸到六塵境這個是觸,根一接觸到塵的話,「六入緣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內根,進入外六塵境是為六入成「觸」。
「觸緣受」,你的覺受,眼睛看到什麼而喜歡,耳朵聽到什麼而喜歡,憂喜苦樂這種覺受就產生。
「受緣愛」,所以有覺受起,則生喜愛、厭惡之心,「受緣愛」一般講好的就緣愛,如果緣不愛的、討厭的,討厭也要採取行動,愛也要採取行動。
「愛緣取」,有愛就想佔有,你摸不到幾億的錢,你當然不會想佔有,但如果你摸得到且不管偷幾億人家都不知道,那你到底摸不摸、拿不拿?不拿白不拿?考驗你的心到底是否真正不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能夠做到這樣也不錯了,該拿才拿,不該拿就不要拿。重點就在這裡。愛緣取,一定會有動作去取,一有動作取就是造業。
「取緣有」,這就是造有漏業,取有善的、不善的。做善業、不善業都一樣。你去幫地球做資源回收,這是善業,善業就有善報;你去取人家的東西,不該有而佔有,那是不善的。這都是犯有漏業,所以取緣有。
「有緣生」,有「有」就有生,有此有漏業因,則要來受生。
「生緣老死」,有生就有老病死,有生就會老,時候到了就會生病、死亡。
這樣總共是十二因緣,這些是小乘修行人在思惟的。大乘修行者很簡單,就看自性,看起心動念是什麼心態,把它管住就好,不去想這一套。小乘修行者就要去想──我要怎麼擺脫愛?不要犯「有」,要去想怎麼來做,每個人有一套去做,總是要離開這些「有」,要知道在哪裡斷。
所講是十二因緣,從前面無明緣行,到最後的「有」緣生老病死,就像心經裡面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都是在講這個大乘的因緣法。
《心經》裡頭,不講太多的道理,但是把這些名相兜在一起,你想了解《心經》,就要懂得這些名相的意義。比如講到十二因緣觀,無眼、耳、鼻、舌、身、意,你就知道沒有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六塵;無苦、集、滅、道,沒有四聖諦。就算是你用過什麼法,到最後都破解掉,所以到最後「無智亦無得」,也沒有所謂般若智慧,也沒有所謂得到什麼。如果這樣的話,你就是菩提薩埵、菩薩、覺悟了。當然《心經》是由六百卷《般若經》濃縮而來的法,兩百六十個字,雖然很簡潔,但你要演講起來,每個字都要去引申其義理,例如這六根、六塵、六識、五蘊等等法,都在裡面。
十二因緣法在小乘裡面怎麼修?如果你真的不能夠觀自己的自性,也沒有到初禪境界可以來觀自心,那就要用十二因緣法從後面名相修上去。就在那裡打坐自己想:我怎麼能夠不來老病死?人一生最後總是要死,我怎麼能不死?一個人有生就有死,要不死一定不要來受生,就不會死,所以要不來受生。為什麼來受生?往前推,因為你造了有漏業,所以就會受生。那我怎麼控制這個有漏業?過去已經造的就控制,未來則不要再造新的,這是相對的。新的儘量不要去造,因為造就又加一些來出生的因緣。那舊的呢?舊的要還,有的債已經來了你就要還,至於還沒來的就等待。怎麼等待?就是念起、念滅的時候,不要執著它。很多人很執著過去看到什麼,看到就看到,不要當真,當真就會再來。你一當真,它還是會再現。所以為什麼叫你觀離言法性,不要去說有、不要去說沒有!幻師所幻化的事,要這麼看待;自己業力所現的,也是要這麼去看待。不要太執著有或沒有。
你今生做過的,如果真有害人、放火的事,你最清楚,但你又不能講它是真的,你如果太害怕說是真的,那你一定受報。你說:「沒有,我沒有做!」什麼叫沒有做?就是你心坦蕩蕩,沒有罪惡感,該受報就受報,但不要罣礙。阿羅漢就是這樣。阿羅漢過去也可能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幹過,但為什麼阿羅漢可以解脫?祂就是觀這些過去所造的業,跟自己沒關係,因為它已經過去了!但你要有這個能力,不是講了就算,要去練,從今生練起。
今生如果你犯了很重的五逆罪,或者是四重罪(殺盜淫妄),念頭隨時會起來,你對著它,跟它沒關係嗎?有關係,但是你看著它,好像彼此沒關係,要練到這樣,這樣在死亡的時候才不會害怕、不會有罪惡感,不然就隨業緣而轉去受生。所以關鍵在於你死亡的那一剎那,要把握得住;把握不住的話,照樣被這些虛妄的法迷惑,你光說不受報但照樣去受報。對於過去已造的業,沒辦法消除,只能盡量觀空,觀其虛妄不實在;對於未來新的東西,不要再去造,不造新殃,新的過錯不要去犯,守戒不犯。
如果你可以做到這樣,過去可以觀空,未來不去新造,那「有」倒回去就「不取」,不取冒出來過去的妄想、念頭,不取新的喜愛不喜愛的東西,起碼這個有就不會再犯。這邊思惟都有兩方面,一個是過去的事情,一個是未來不能做的事情,這十二因緣觀要分兩邊看。你不要光修我未來都不造業,但過去造的業呢?過去造的業,你要對它都沒罪惡感的這麼去看它,面境要練這個心。怎麼練?觀它虛妄不實在。
這個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胡思亂想,氣掃到它現起來的。你們修那麼久,常常會進入夢境,夢境夢到你這一世幹了什麼事情,做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這麼一世一世在輪迴;你會做這個職業,一定過去做好幾次了,所以今生常是重操舊業。比如說你過去有養過動物,重新涉入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養牛、養豬後殺牛、殺豬,過去種種業緣,雖然今生不做,但你仍會現起那個境。現起那個境時,你就看著它,怎麼殺、怎麼造業,把它看成作夢一樣,不要執著。
殺動物可能還比較不可怕,殺人那是很恐怖的,包括怎麼陷害、怎麼殺等等……,如果影像現起,你要能夠觀空、觀它不是真的,這就更要功夫!不然血淋淋的影像,你光說沒有、沒有,但眼前就是你動手殺的啊,那些影像會像連續劇一樣的現起。剛開始,可以現畫面一個定格,慢慢你的能力越來越強了,就會看到像電影畫面一樣會有移動。所以有宿命通的人,為什麼可以知道前因後果,就是因為氣很旺,所以看到故事是連續的。
剛開始的人就只是看到定格。我以前跟你講定格,定格裡面有幾個人物,這幾個人物跟你現在的誰有關,你常常會看到這幾個人在裡面,這表示你過去跟他們很有因緣,所以今生又湊在一起,也會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過去世他當阿嬤,他當媽媽,他當女兒,他當兒子,他當……,就這麼一直在繞,一直在裡面輪迴。所以無始劫以來,我們都這麼無明,一直在裡面繞、繞、繞,繞到現在,好不容易聽到佛法了,知道原來每一世都繞得很熱鬧、很迷糊,那你要怎麼跳脫出來?所以要觀,於境不要執著,不要再造新的東西,這個「有」不要再犯。
再往上推,就是愛的問題,感情作用的愛與恨你不取。我們一般人,都是因為對人喜愛、對東西喜愛,才會想去佔有。你現在還是要回歸兩面,一個是過去的影像會現,一個是目前你對境界的人事物,有沒有愛?有愛就想要造「有」業,像你說念珠很好,你就要珠寶類的念珠,才覺得夠力、夠漂亮;或者特別喜愛哪一種念珠,這也是一種執著,這也是受愛所影響。當然經典裡面有講,你取什麼念珠來念,功德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取菩提子念珠來念,根本沒功德,為什麼?「菩提本無樹」,你要什麼功德?沒有功德的功德,那個才是最大!
所以《金剛經》講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性」,這樣才是最大。不然你說金銀銅鐵有兩倍福,木頭幾倍福,越來越往高的金剛鑽,有幾倍福,跟世間價值的觀念相當,福報越多,到菩提子念珠根本都沒有福。菩提子有福的話,那怎麼叫菩提子?菩提本來就沒有執著東西了。這些你愛不愛?我們難免都有習氣。比如做木棍,班長去做一個有香氣的,還是愛啊,其他的木材又硬又沒有味道,如果偏偏要去做一個比較高級的,還是離不開這個「愛」。
我們的行為、思想,隨時都會犯到十二因緣裡的哪個死角。修行要看兩邊,過去、未來的愛,過去造好事就喜歡;過去殺人放火,你就不喜歡,厭惡也是愛的一種。愛不是只有正面的,愛恨情仇都是連在一起講。因為此處在講名相,所以只能取一個當代表。例如一講到眼耳鼻舌身,就用眼識來代表;一講六塵就用色相來代表。愛就代表你憂喜苦樂這種感覺。你怎麼不愛?盡量捨去對身體穿的、吃的喜好,盡量都無所謂,有什麼就做什麼。
往上去就倒過來。愛是有感情作用,受是憂喜苦樂的受。如果你憂喜苦樂控制得好,那你這個六入就不怕了,看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沒有起你的覺受想,覺受不起的話,是學佛法的基本。在五蘊魔相裡面,受陰盡,才是十信位的初位。十信位的初位,是菩薩道裡面的第一個位階,是幼稚園小班。一個人修到感情都沒有了,沒有說對這個人比較好、對那個人特別討厭,反正對大家都平等平等,憂喜苦樂都沒有,這境界很高?高是高,但這是菩薩幼稚園的小班!你說受陰魔相時不得了,可以看到諸佛鬼神,去印度朝聖,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什麼,看到什麼有什麼用?佛教菩薩位門檻還沒有入門,連十信位的初位都還沒有進入。
為什麼?因為那是色陰魔相,色陰魔相外道也有,不限於學佛法者。五根所面對的六塵,可以超能力的看到、聽到、聞到、…等等,都是還未入菩薩位。等到你可以看到不執著,可以聽到好壞聲不執著,可以聞到香臭味不執著,才算有點樣子。水溝裡有臭水溝味,很多眾生都活在裡面,它一到你身邊,你就覺得這臭水溝味是很可怕,這是你起了分別心,才覺得可怖。你喜歡香的,天龍八部裡面乾闥婆神(gandharva),祂們就是吃香味的,祂們一過來的話,就會有香味,你就喜歡,以為菩薩來了,其實來的是天龍八部裡面的乾闥婆,食香神。
對於五根所面對的境界、異能,都不執著它的話,這受陰才盡,沒有憂喜苦樂的感覺,這才是菩薩初位。如果是色陰魔相的話,連初位都進不去。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金剛如來十地,總共六十四位階。六十四位階,你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都要走過,才能成佛。所以實修境界,跟理念、跟佛法,都要融解在一起去探討。比如說你可以看到光、可以看到佛菩薩,同學在打禪四、禪幾時,說看到虛空都是賢聖僧一大堆,但是回過頭來看,你的憂喜苦樂盡了嗎?你看待憂喜苦樂,有沒有平常心?能否憂不憂、喜不喜、苦不苦、樂不樂?如果沒有的話,連幼稚園小班都沒有進入。
要用功,就是從心裡面去用功。你對周圍人事物之間的喜怒愛樂,要儘量擺平,不要有喜怒哀樂感。以平常心對一切人、一切事,都沒有好壞之感,這樣的話,受沒有了,六入盡的時候沒有受,受沒有了再往前推,就是你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語言,舌頭吃到酸甜苦辣等等觸的時候,不要有分別想。你不要分別──這好吃嗎?這顏色好嗎?是不是五行?五行俱足很好,但很好也是執著。所以這樣一直推,名色沒有,沒有分別心,心也能夠不動,心不動緣行,行也就沒有什麼分別,這樣才回到根本無明一點,要不要破?如果破掉的話,就沒有我執、法執。
上次講過,有一個大陸網友,他說參:「我是誰?我是誰?」結果冒出:「我是一點無明!」他無明是只有一點而已,我們人的無明是好幾點,不是只有一點,這個一定是再來菩薩。為什麼?這是菩薩在訓練他,進入身體爆炸的狀態,然後搞得心慌意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受不了就跑到外面去亂逛。那篇小參,你們看了嗎?實際修行就是這樣,沒人教導你就是這麼亂,心慌意亂,若有人跟你講:「這是什麼現象、那是什麼現象,你要怎麼去做」,把氣打通就沒事了!氣不通的話,這裡逼那裡,那裡逼這裡,什麼都會看到、聽到,這樣會搞得心慌意亂。有一點無明,就是我存在,那這一點無明要怎麼拿掉?修行就是要觀這十二因緣觀。
小乘《阿含經》裡面的法,都能很切實、明確的讓你去修。一到大乘法的話,都在講名相,為什麼?因為你小乘法都修過了。既然是大乘法,菩薩跟你講一點無明,你就知道一點無明是什麼;跟你講十二因緣,你就知道十二因緣是什麼;跟你講四聖諦,就知道四聖諦是什麼。四聖諦是空不能執著,十二因緣觀是空不能執著,十八空、二十空亦皆不能執著一切法。就好比說,你已在小學讀過一加一等於二,二乘以二等於四,所以現在只跟你講九九乘法這個詞,你就知道在講什麼,這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大乘,就不須把名相重新解釋。
那為什麼這裡對於八個分別心,還要再拿出來講?因為很多人並未從《阿含經》一部一部讀上來,所以古德祂們在解釋名詞的時候,難免都要提出來再講。這邊《解深密經》雖然是很深,有時候還是要把低淺的、幼稚園程度的,拿出來給大家複習複習,讓你們從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修行概念。
《宗鏡錄》所示之八種妄想。八者即:(1)自性妄想,謂執根塵等法各有體性,不相混濫。(2)差別妄想,謂妄計色等有可見可對之色,有不可見可對之色,有不可見無對之色。(可見可對色者,即青黃等色,眼可見,亦可對。不可見可對色者,即聲香味觸四者,雖不可見,而有對於耳鼻舌身。不可見無對色者,即意識緣過去所見之境,皆不可見,亦無對礙。)(3)攝受積聚妄想,謂妄計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攝持聚集,而成一切眾生。(4)我見妄想,謂於五蘊法中,妄計有我。(5)我所妄想,謂於五蘊法中,妄執我身及所受用之物皆為我所。(6)念妄想,謂妄分別可愛之淨境而緣念不斷。(7)不念妄想,謂妄分別可憎之境,不起緣念。(8)念不念俱相違妄想,謂於念不念愛憎之境,違理分別。
《宗鏡錄》是唐末五代的永名延壽法師(904∼975)所編,在卷七十六開示了八種妄想:「自性妄想、差別妄想、攝受積聚妄想、我見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違妄想。」
(1)自性妄想,謂執根塵等法各有體性,不相混濫。自性(svabh2va)本來應緣,你不加以分別,就無所謂之妄想、不妄想。自性是自然應緣,那是有因緣;如果沒有自然性應緣的,那是你的妄想。內外因緣,內因緣就是你第八意識的種子、法塵,不然就是行陰裡面微細的念。所以要先看,也沒有人來、也沒有冤親債主、也沒有佛菩薩來到你周圍,但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這就是依一個種子的因來自己打妄想,當然這些都是你過去做過的,比如你昨天才做過,你跟誰講哪件事,你很在意,所以今天再想一次。你太在意,今天想兩次,想兩次就薰兩次,想一千次就薰一千次,這個心就越熏越黑,這個是內緣的因緣。
外緣的因緣,一定有實質的人物來。這個人包括非人、諸佛菩薩、鬼神。反正就是眾生,有這個東西來障礙你的身體,堵住你的氣,因為你過去對祂做了不好的事,今天祂可以來欺負你,因為祂在鬼神道,有功夫、有神通,祂可以追蹤到你,你不知道,只有挨打的份。實際有的人事物是外來的。外來的為什麼會找上你?還是有內緣,這個內緣就是內在的種子因。因為你過去哪一世跟祂搞不好,所以今生祂在鬼神道,剛好找上你,而且實際來到你家、你周圍。這時候你的自性就應緣,應緣就是真的自然性所發的。你怎麼去面對它?祂給你的法,你覺得心不安,覺得恐怖、恐懼,這是定力不夠。
定力不夠怎麼辦?念佛、拜佛,或者聽聽咒語,我們現在三個咒:<大悲咒>、<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每天聽二十一遍,它就跑掉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有辦法,練習自己的定力,用自然性,面對面去面對它戰鬥,所謂戰鬥不是真的打,是定在那裡讓它打,它打你不死時你就贏了,打不死你是指──你不會生病,然後心也安祥。這個就是氣要旺、神才能定。如果氣不旺,會被打得要去看病了,為什麼?氣不通嘛,這裡塞住、那裡塞住,丹田也沒有氣,什麼都沒有,就病懨懨的,當然要去找醫生看病了。
內在的妄緣,那是非自然性,非自然性就是五蘊虛假,所現的法都是虛假的。為什麼講虛假?因為它是過去的種子、過去的法塵。過去的東西都是虛幻的,你執著它就真,不執著它就虛幻。只是過去的種子,實際上這個人沒有來,那你在害怕什麼?真正有人來了,實質的因緣來,這是自然性反應。假設你過去殺了這個人,這個人沒有來,殺人的這種影像,出現在你的心中,你看到了就害怕,為什麼害怕?因為你殺了人。
但是這個人有來嗎?沒有!沒來你卻先害怕,這是非自然性的反應,不是你真性反應,是你的妄心反應。所以很多精神不正常的,大概都屬這一類。如果真的有來了,它在你周圍之間跟你搗蛋,讓你心神不安,你懂佛法就可以去面對它,當然還要配合醫生的藥,才能安住你的心。因為你不知禪修,禪修的人就是在練這個心定。打坐中練腳痛,腳痛之間,有境界就練對抗你的心力,所謂對抗不是真的對抗,就是修忍辱法。它對你身體不造成大傷害,而心靈也安定。如果安不定,趕快可以念佛,念個十分鐘,你心也定了。因為你在念佛,佛號發光的時候,他越走越遠,靠不上來,所以念佛很重要。不管你修到多高的境界,最後一定一句佛號不能放棄。
你不要說只是淨土法門才念佛。我們人最後都是靠一句佛號安住這個心。甚至於你要往生的話也是一樣,不管你是要唸阿彌陀佛、釋迦如來、藥師如來……,一句佛號往生,在要走不走的時候,不要慌亂,若一慌亂又沒有助緣幫你念佛,你一迷糊又執著那個境,就不知投生到哪裡去了。沒有實際戰鬥經驗的人,常常犯這個毛病。有實際戰鬥經驗,在有生之年,二、三十年,三、四十年間,不曉得打戰打了幾千遍、幾萬遍,怎不會駕輕就熟?一定駕輕就熟!在你往生的時候,你會用,如果再加上助緣,就比較更有把握。為什麼這些大山頭的大和尚,走的時候,因緣那麼好?因為他在有生之年,付出很多,所以他的徒眾,幾萬、幾十萬、幾百萬,每個人都來助念,當然不會迷失掉,因為他結的善緣太多、度的人很多。
所以你修行到一個境界,就要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話,大家感念你,不管你要不要,臨終時他們都來送你一程。如果自己有一點差錯的話,至少還有他們幫助你;如果真的修的很好,他們助念對你來講,只是錦上添花,沒有什麼大意義,因為你自己都能夠生、能夠死,何必他們多念!但是修行是很真實、騙不了人的,你在有生之年要練,要怎麼練?你一定要進入「那個狀況」才能練,不然你光兩個腿一盤,就只一直在那裡痛、痛、痛,連四小時雙盤沒有辦法,六小時更沒辦法,光是痛而已。如果你能夠突破這樣的話,你自然就能夠進入修行真正境界,單槍實戰的這麼去磨練出來,有能力了,走的時候就不一定要有人在旁邊幫你助念。
執根塵等法,各有體性,不相混濫。我們自性本空,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識)依附在自性上,面對外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每個都有它自己的體性。空性為主,根性、耳性、鼻性……,接著外面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六種自性,自性跟自性兩個互相搭配應緣,起一切法。應緣以後,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妄想。不要互相混合雜亂,如果混合雜亂就是妄想。我眼睛看是看了,不要加以說這個人好不好;聽是聽了,沒有要度眾生的話,就把它看成是耳邊風,不去執著它好壞,這就是不相混濫,自性歸自性,照樣可以見聞覺知,但不會有自己的妄想念起。八種妄想今天先講到第一個。
(2009.03.0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