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32)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

前面講過「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所以愚夫對於離言法性的真諦,是不能了知的。菩薩主要學習度眾,要能夠言說,當然一切法不是只有語言,種種法都屬於一切法,有為、無為,你要訓練一位菩薩能夠從空無、不想作有為法、永遠住在無為法中,讓祂走出來,就說一切法離言法性,認識離言法性。言說相,也是法性,有法,除了無為法以外,還有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你度眾生言說,或者做一切佛事等等的,做了以後也不要執著。若你做了還執著,等於是做了有為,等於還有有為的現象、果報。若你做了無為,那沒有做事,除了心應緣以外,沒有什麼眾生能夠體會,除非到菩薩境界者才有辦法體會。菩薩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而有所言說。

為什麼菩薩的境界,是由諸佛來教導?祂們用心就可以相通了,不必用語言。而對一般眾生則都要說,不說他們不懂。說就是有為法,但有為法說了,你離言法性,不執著,不去講這個法性有或沒有。有而你離言說,或者做了不再執著等等的,也是等於沒有。所以,法性本空,是隨緣而有。我們知道一切都從空性而起,從空性應緣。譬如你要說法,說法就是起心動念再講出口,這也是應眾生緣、虛空緣。虛空有眾生,不一定只有人,你會應眾生緣。這兩個都產生法性,法性就有法相。你認知它一定從法相認知。

離言法性真實義為何?離言法性甚深,故不可說,不可思議。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廣百論釋》中言契經云:「諸法從緣起,緣法兩皆無;能如是正知,名通達緣起。若法從緣生,此法都無性;若法都無性,此法非緣生。此緣生法是有二種:一者遍計所執,二者依他起性。此中意明。遍計所執自性非有,不說依他。若說依他都無自性,便撥染淨二法皆無,名惡取空,自他俱損。此妄分別誰復能遮,得正見時自當能遣。」

 所有自性還沒有分以前,都一個空性,在空性中無從看,都沒有東西。等你六塵相現,然後才會產生六種心,每種心都是一個心性產生,心性起時法相已起,法性起後,看你什麼相,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讓你產生六識,這些就屬法相。你現在做了一切有為法,離開這個法相,心性跟空性沒有兩樣。小菩薩當然心還不淨,大菩薩祂們大部份都是心清淨了,只是還有微習,沒辦法現出與如來一樣的神通力及智慧。至於示現在人間的菩薩,大概都是毛病還多多。所以,你要能夠做一切法,又不要執著一切法,這樣學習。

 

第二於境不了,言於一切法離言法性者,即是一切有為無為諸法,自相離名言故。或可有為無為無二真如,名為離言。於此法性,不能了知。

這裡提到,「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是屬於第二個要點──「於境不了」,執著的人在一切法的境界上亦無法了解。不知道一切有為、無為諸法,都是自相離名言。如果是無為法,你一切自相離言說,可能很容易了解,反正是無為法;而有為法,說了法又能離言說相,自性離言說相,言說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因緣,所以,我們要看這個因緣之間,如果也能離言說相的話,等於無為,跟無為是相等的。一邊是有為,空性是無為,凡夫才一直執著這兩個有差異。菩薩則不然,菩薩是做有為沒有有為想,等於無為;住無為也不住無為想,因為祂可以應緣,在這兩邊法起法滅都很自在。所以要學習這種能力。不然你剛開頭,總怕講錯話,度了一個人,好度還好,不好度就罣礙,搞不好還吃不下飯,那就非常的苦惱。

要學習有為、無為無二真如。空性只有一個,不會因為你有為,空性就變有為,真如就變有為;不因為你住無為相,有為法就不能動。有為法隨因緣都在起滅起滅,世間相都是這樣。只要你心止住了,有為、無為與你何關?因緣就因緣,你心安住就安住了。但我們往往無法斷煩惱、習氣,所以才會隨外境種種因緣而起滅起滅。就真如來講,空性它真如性,空真如,不空的真如性,那就能應緣。應緣以外,這個不真的真如性分為二個:一個是熏習的邪真如,邪真如也會應緣;還有一個淨真如,真正的自性是這個。邪真如是我們養成的習氣──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這些都是不正常的習氣,不正常的習氣比淨真如還會應緣。這個清淨的自性知道了,有因緣了,邪真如就接著下去,讓你有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千萬個念一直下去,我們沒辦法解脫就是這樣來的。

你要了解這個離言說、離執著,什麼都沒有執取,所以,一切真如相,離名、離言說相,也就是離名字與離語言文字相。於此法性─離言法性,不能了知。你要從修空觀、修解脫,這麼去做,不是不做事,可以做事,不是不去度眾生,可以去度眾生。度得好不好沒關係,度不好頂多跟他結了怨,下一世還他而已。所以要自在!像菩薩祂們就很自在。而剛學習菩薩道的人,總怕講錯一句話,怕得罪這個人。其實也不是你怕就能不得罪,照樣得罪!得罪以後,如果真的還有業報在牽引,還沒辦法解脫,那受報就受報!一般學到《解深密經》的人,大概都有初步的智慧跟福德。慢慢練,在剛開始打開心扉,心很敏感時,我們常執著外面的對或錯、好或不好、好人或者壞人,或者心正、心不正等等的,這些你都能夠感知,但又放不下,放不下就會掛礙,這些也都是你要學的,要學會放下,離名、離言說相。

 

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

這種人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會執著幻化師所幻化的寶物、人物、車馬、大象等的,所變化出來的東西,決定實在是有為法或者無為法。也就是,認為真的有的人,就會執著有為法;如果修到空觀的人,眼明手快,能看破幻化師所幻的這些幻化相,認為:「我看到了,你是在變化的,這是假的」,所以就一直否定它假,不承認他所化出來的東西為真,這樣也是執著。你說他沒有真實相,但他確實化出人、大象、馬、士兵、七寶等等的物件,難道真沒有?有啊!因此一直執著沒有的,這樣也不對。有一些阿羅漢聖人,就是這個樣子,祂反正什麼都不管,「你有也好,沒有也好,跟我沒關係,我都不管」。要轉入菩薩道的話,則要學《解深密經》,就是要這個樣子,不住有為、不住無為,練習這種功夫。

所以你看到幻化師所幻化的東西,或者你聽到了,不管真的或者假的事情,語言文字的話,這種人大概都會有所執著。我們應當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不能說沒有。以前跟你講業障來時,你觀它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的說法,就是怕你太執著業障,所以跟你說沒有、沒有,不要執著,放下!等你功夫練多了,心也能夠安定一些,當你知道有冤親債主來了、有障礙來了,因為你前面有練過功夫,這時就知道要怎麼去處理。沒有練過功夫的,一回生、二回熟,沒有人教你,你要自己去摸索。若你去問人家,人家教你怎麼解決,你就學了一個法門。有的人都是不問,都自己解決,碰到問題自己解決,然後覺得有效時,就成了你的經驗,經驗也就變成一種智慧,知道下一次要怎麼用了。當然也不是每個毛病都可以如法炮製,但離不開一個重點,就是把全身氣脈打通就會好了。

那你該用什麼方法?自己去想,當然十八般武藝都可以搬出來試試看。如果要自己誘發真炁,可以用閉氣、寶瓶氣這麼去試試看。氣很旺的人,感冒或者碰到障礙時,只要花兩個小時在那裡練寶瓶氣,把丹田誘發起來,一切障礙都對你沒有辦法,你也不必再用什麼法,譬如拜佛、唸經等等的,都不必用,你只要躺在那裡休息練氣。但如果你沒有氣機,就沒有辦法,你氣不通,障礙一來就卡住了,卡住了就只有待宰的份,所以才要動刀、動棍,用上一切法,但也不用去想有沒有障礙,反正把不通的地方打通就好。因緣果報複雜,每一天都在變化,你知道有東西、有因緣來了,所以才會發生這些事情,因此也不能說沒有。

現在你也知道是真有這回事情,以前跟你講,好像騙小孩一樣。小孩子看到一團黑影,有的是出生就會看到這些,你說:「沒有,哪裡有!」他明明就看到,也許是眼花、也許真有那個東西,但你不能讓他害怕,要打破他心裡面的害怕,所以你說:「裡面有?櫥櫃裡面有?我打開給你看!」一打開,沒有!所以對於還不成熟的人,就是要這麼騙他,你不能講:「真的我知道有,但你不要害怕。」如果年紀那麼小,或者初學佛法的人,這樣容易就能不害怕,那麼佛法也太容易修了,要解脫也太容易啦,其實沒那麼簡單!你要練,練個十年或二、三十年,大、小事情經歷多了,夜路走多了,就是真見鬼,當然也就不害怕了。

所以,這段在告訴你,那些人會執著,不能作到離言說相的,都是看有為就執著有為,說無為就一直強調無為,就沒有理解因緣法,這樣他就決定實有有為、實有無為,就偏執一邊。

 

第三正明起執,謂諸愚夫,以不了知,法性理故,於有為等,執為實有,如執象等。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第四隨執起說,準上應知。

第三個要點是「正明起執」,真正辨明為什麼會執著。因為你心有病,你無智慧,所以只看到有人在變魔術,變出來你就說真的有,執著那個境,說有為;有的人則很容易知道人家是在變魔術,甚至也可以抓出他怎麼變。當然現在的魔術,都不像古代的變化師,古代證到識陰魔相者都會變,如阿那含祂就會變,阿那含是見性、空性。自性見性的人就會變,住識陰魔相時就會變。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至識陰魔相者懂得心怎麼變,也可以無中化有。

所以,我們講一般的魔,為什麼可以有不可思議的變,魔天在第六天上面,那裡另有一個魔天,除了他化自在天(福報天)外,另有一個魔天。魔天是心不正的。通常到第五天化樂天的天神,就有這識陰魔相的境界,就會神變了;而第六天的天神不用變,就把第五天天神所化的,變成他的,人家化天宮、城堡、化什麼,他就把它接收過來,所以叫做「他化」,讓他自己來接受,所以是「自在」心,住在裡面。所以一講會變,是確實真有那回事,並非像現在魔術師都變是假的、用道具的。幻者所變出來的人,就一定是讓人摸了能感覺到體温,但也可以在你面前馬上消失掉。

你執著有為也不行,執著無為也不行。反正你變我看到了,我也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然而無明的人,他執著有為,一看到人家變得好、變出來是真的,就認定這些個東西永遠不會再滅掉。變出來的東西不會滅嗎?一切都是因緣法,因緣過了就滅了,心不加持在所變的東西上面,它就變不見了。所以,幻師是用心力在變。不像阿彌陀佛化出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是已經成佛的如來所化的,那個是不會滅掉的。一般則只是變魔術,不管變多久,到最後第七天都會化掉。

謂諸愚夫,以不了知,法性理故,於有為等,執為實有。愚夫不瞭知這有為法的道理,或者變魔術的道理,所以會對變出來的這些大象、車馬、士兵、七寶等等有所執著。因為他看到實際有那個東西,一摸又是真的有血有肉有實質,便更執著那是真的。如執象等,例如執著有大象等等的,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因為他看到了也聽到了,所以堅固執著。如果自己執著還沒關係,還會隨起言說,隨著去對別人講。唯此諦實,餘皆癡妄。把這當成真實的,把所看到的有為法變出來的東西,當成是真實的。別人跟他講那是變出來的、是假的,他也都不相信是假的。有的人是看一眼就清楚了,有的人則是看了就迷糊掉。就是這樣子,他很執著為真,然後以此為實際的現象、物相,其他都不真,人家怎麼講都不相信。

若執著無為也是一樣,如果你執著無為,知道那是人家變出來、化出來的東西,看到後就把它否決,認定那些有血有肉的東西只是變出來的、不真的。你說這一段不存在嗎?也不能否定他不存在,是存在!所以,學菩薩法的人,管你真、管你假,我看是看了,我懂了,那樣就好了,不去加以語言文字表示,更不去執著。你不去說,就沒有執著;你說了,就有執著。你說了有為法,也不去執著。你做了什麼事,如果特別強調、特別去講,一講就是執著。所以,無為法不容易,都不能講、不能執著。上面講的,已涵蓋執著有為與執著無為。

第四隨執起說,準上應知。這上面已經講過了,不再講了。

 

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遇到這二種人,執著有為或者執著無為的人,你都要提醒他:「你應該好好再去觀察。」怎麼觀察呢?如果執著有為法的人,人家化起東西以後,你明明知道他幻化,你說他是真的化出來、有血有肉,是真的,那你仔細觀察,這個東西化出來可以永遠存在嗎?你再繼續觀察,它可以存在多久?一切因緣,當緣滅了,法也滅了,它不會永遠存在。所以對於喜歡有為法的人,就叫他再仔細觀察,觀察一段時間再看看。如果,你是執著無為法的人,那也要觀察,當下就要觀察:「所變化出來的東西,是假的嗎?」你說它是假的,但所變化出來的這頭大象,牠還是可以踩死你。所以,也不能執著沒有。

執著有為法的人,你要他往後觀察;執著無為的人,叫他現在就仔細觀察。兩個都要觀察。那不執有為、不執無為的菩薩,則不必講,反正祂也知道,這個化、這個因緣法現的有為相,有為相,最後都會滅,也不必去講,不必執著真、假,也不必執著有為、無為。所以,離言說相,就沒有什麼好去談的。一切佛法到最後,都要講這種圓融、空有不二的道理,這樣你才能自在去行菩薩道。

第五勸彼重觀,以未能覺,非實義故。

上面說愚夫唯此諦實。有的是把有為法變出來的東西當真,那他要再仔細觀察。有的是認定無為法,專守空、守虛無,否定一切現象,那他也要再仔細去觀察:「真的有耶!」所以,無論是執著有或執著沒有,都不是實際的意義。我們因緣果報也是像這樣。譬如哪個人出生受什麼業報,一般人在修解脫,因此說:「沒有!沒有!」你懂佛法了,知道都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不去執著它,那有或沒有就沒有關係,還是這麼天天過生活,天天可以這麼隨緣去度眾生,也不會去執著有、沒有,這樣才能自在。

 

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

眾生,還沒有成就如來以前,都可以稱是眾生,一般講眾生都是講六道眾生,而菩薩雖然是聖人或者準聖人,但還是沒有完全成佛,所以還是要示現在宇宙間的世界。只有如來才可以入大般涅槃,法身遍虛空,不再來受生。唯有如來可真正不受生,其他菩薩則還要隨時來受生,然後行菩薩道,經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

前面段落講的是執著有為跟執著無為者,這裡講另一類人,非愚夫者。這種人不是愚夫,也不是惡慧者。我們講愚夫是執著有為的;惡慧則是指有智慧但不夠,包括世間禪定的人或者執著偏空的人,執者一切相為空,所以專說無為。無論是執著有或沒有,都是不完美的。

第三種人就是現在所提的善慧者,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一提到聖,就是指已經有解脫智慧的。以前我們學的不夠多,有時候會執著誰才是聖人、賢人。但《大正藏》八十四冊中提到孔子、顏回、老子,也是菩薩來出生的。但為什麼祂們講的法,跟佛差那麼多呢?原來是當初要教化的那些人,只具備那樣的程度,所以祂們雖然懂得多,但是示現在人間的,例如孔子,也只能教儒家思想,教導你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那時候剛開始,對象是小學生,就教他們這些,而老子就講禪修、無為。所以這都是因應當時人們受教的水準,來示現應該以何種樣子教導眾生。

我們無知,就會批評哪個人怎麼樣。要知道連釋迦牟尼佛,衪也都示現過六道眾生來教化同類。所以也不會說現在畜牲道就不好。對菩薩而言,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祂們也不會認為只有示現在好的境界才好,而不好的境界就不好。所以當我們智慧增長了以後,就會體認到,以前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在作怪。你自認信佛就比較高明嗎?也沒有!你要真的修到佛教的最高段,那才高明;如果你光信了佛,也皈依了,也受戒了,但是你都沒修到菩薩的境界,還在執者有為或無為,這些都還是沒有究竟。所以,《解深密經》在教我們,菩薩要學習對一切因緣法,不去加以批評或怎樣,是要度人才講,不去度人也不講,看在眼裡就好。這樣就是離言說相,也沒有什麼好壞對錯,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只要一提及「聖」字,其意涵就代表已經有解脫的能力。如聖諦,見了真正解脫的道理,自己能夠做到解脫,所以聖見、聖智有了,那麼他一定能夠解脫。現在,自己解脫還不夠,要訓練你當菩薩,除了自己解脫之外,要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別人,讓別人知道了也能學得解脫。然而你做了等於沒做,要學這種功夫。做了什麼?沒有做!不要有做了一點點功德或者小事情,覺得很圓滿就很高興。沒有什麼好高興的。如果還有高興的心,就是心還沒有清淨。該做就做,做完了就好了,不要執著。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是因為已得到種種的聖智聖見,所以就有出世間的智慧。我們修行的第一階段,都要學習出世間的智慧,要跳出三界,你連三界都跳不出去,怎麼有能力去度眾生?所以要自己先有智慧,要出世間。

出世間以後,你再入世間。先出世間,再出出世間,也就是從出世間再出來。要能從出世間出來,不要一進去就不出來了。出世間就是阿羅漢聲聞乘,阿羅漢他們因為智慧比較不夠,在這裡要休息二萬劫,才再入世間。如果智慧夠的話,直接可以從出世間出來,再入世間。剛開始是要出世間,最後還要出出世間。等到有聖智、聖見,就有空的解脫能力,並且再從空解脫能力中跳脫出來,不要執著在空當中不動。能再入世間,入世間就是要度眾生,度眾生就是兼具有為、無為二者的修為。無為就是守空寂,有為是視因緣度眾生,藉由講經或者做什麼的。有為、無為這二者,本身沒什麼兩樣,都要自在無礙。現在只講到出世間的智慧,但《解深密經》要訓練你要有出出世間的智慧。

 

自本段下,第二辨其悟者覺境非實,於中有五。一明悟人,二明覺境,三明覺相,四明起說,五勸不重觀。此即第一明能悟人,言若有眾生,非愚夫類者,簡異地前愚夫異生,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正出覺體,已見勝義,真如聖諦。或可謂已見四諦真如,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即是正體後得無漏聖智。

從本段以下,第二個要辨明的是悟者能夠覺境非實。眼明手快、有智慧的人,知道是在變化,或者知道業力來了、因緣果報來了,身體不好或者什麼毛病都來了,他都會知道。知道就好了,不去執著它為真,也就是覺境為不真實。對於幻化師所幻化的這些物相,他知道它是變的、是不真實的。於中有五,裡頭包括五個重點。

一明悟人,明白指出這樣是悟的人。眼睛知道,能夠善觀自己起心動念,能夠善觀週遭之間因緣的,這個就是悟的人。

二明覺境,明白指出所覺的境。己經悟的人,對於所面對的境界一定清清楚、不會迷失。如果還沒真正悟的人,境界一來了,就迷失掉了,因為執著進去那個境中,沒有辦法客觀看待因緣所起的境。一般人修得還不夠好,就會這樣子。如果你真的是開悟了,對於起心動念與週遭因緣的起滅,都能夠面對,也都能覺知。如果不知道,境界一來就陷進去、就迷糊掉了。可能等到進入憂喜苦樂之中,搞了半天才醒過來:「我剛剛為什麼那麼迷糊?」因為你不是真開悟,所以不知道那個是因緣。開悟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心是不是自己的。比如說:「我從來不起心動念,怎麼忽然有這個念頭來?這個念頭顯然不是我的!」沒有開悟的人,就無法覺察這種現象。

像我們那位同學,隨時在看他的念,也不知道這個念是他的還是別人的,這就是沒有開悟的人。開悟的人,沒有在想也不會去想,不去想才能看清楚是別人拋給你想的是什麼念頭。若連你自己都在胡思亂想,那別的念頭插進來,你怎麼會警覺?好比地震時,你在開車,你一定不知道有地震,因為你也在動中。當然,如果地震大一點,你是會知道,因為連車子都會被甩出去。那小地震你知道嗎?不知道!如果,現在你坐在那裡都不動,微微的動或者地震還沒有起緣,你可能就有感覺,晃,一點點你都有感覺。你的心也是一樣。你常常胡思亂想,那麼鬼神或者冤親債主給你念頭,你自然以為是你的念,何況你又執著,怎麼能分辨得清楚?

修行第一個關卡,是你悟了以後,你要覺那個境。你若不覺那個境,老是陷進去,有什麼用?那這樣更糟糕!不知不覺的人還無所謂,知道了以後又陷進去,那更離譜。不知不覺的人,不曉得有人在影響他的念頭,不曉得有人在搞怪,那生病就生病,心亂就心亂,還無所謂。如果你知道了,又沒有定力面對人家給你念頭,那你不就神經兮兮?表現在行為上,人家看了就感到怪怪的。到最後,大家把你判成精神病。其實不是真的精神病,但也進入相同的狀況,真真假假搞不清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醫生沒辦法,當然就把你當成神經病,給你服藥,醫治你,讓您不再亂講話。這樣的話你就是不懂佛法。

懂佛法的人,知道週圍的人與眾生,彼此都是同一個心。而且心遍虛空,你的念諸佛菩薩、鬼神都知道。所以,起心動念要起好心,不要起不好的。你如果對哪個人不舒服,起心動念那個人也會知道。你不要說你是偷偷恨他。你在那裡恨得咬牙切齒,那個心都遍虛空,騙不了人的,對方一定會感覺到。這跟你愛一個人一樣。你愛某人愛得要死,光在這裡坐著想,想得要命,對方在遠方也能感受到你在愛得他要死,於是他也就在想你。這二個如果互相愛的話,當然沒話講,愈攪愈緊。我們輪迴就是這樣,愈攪愈緊,所以生生世世來輪迴,所以才有五百世的因緣,修得五百世的同船渡,修得幾百世的共枕眠。

你不懂因果,不明白這樣的可怕。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求解脫,要懂這些道理。知道每個人都相互有因緣,但今生不能迷糊,今生要客觀,要有為、無為都能安得住。你不能否定有為,你跟這個過去有因緣,過去有緣是過去的事,今生在學佛法,就是要求解脫,不能再迷糊了。既然有緣,大家就一起修,大家求解脫。如果過去是惡緣,這惡緣你要忍耐、要忍辱,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不要再吵來吵去,再結惡緣。今生還不完,下一生還是要再來。懂得修行的話,就是管住這個心,對境界要能夠清清楚楚的覺而後住止。

三明覺相,先覺那個境。你要先覺那個法相。境跟相有什麼不一樣?相,就包括很多;境,是一個你對一個境會產生什麼相?善念頭、惡念頭、喜愛的心、不好的心,後面接著一大堆的念的那個念,就是相。境它不會變相,境是一個境相,是一個境。你看到一個人,這是一個境;看到一個念頭,這是一個境。但是,你起了對這個人好、喜歡、或不好、討厭的心,那就是你心裡面所產生的惡心或善心的相。這個每個人不一樣。菩薩看事物就沒有什麼好相、壞相,反正都一樣。不住有為、無為,還有什麼相!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就是這樣子。也不說YES,也不說NO,看也看了、聽也聽了,都不去加以評論。所以,要明覺相。

覺相,要覺知自己對什麼人有意見。為什麼要有意見?表示你心不平。即使是對哪個人有一點善意、善念,這樣也不行。知道自己的心態就好了。知道自己的心態,你要回歸到過去的因緣。今生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很親切,這不必有宿命通,就會知道是過去哪一世有善因緣。或者你看到哪個人,雖不認識,但一點小事就可以大吵一架,那一定是過去世有惡因緣,他只多看一眼就不順眼,二個人就吵起來了。你要懂得這些法相,也不要讓習氣毛病發作,要盡量控制自己,這就是在修行。你有沒有覺?有覺就能夠做到這樣。沒有覺的話,你就會有什麼相,好相、壞相都讓它發作,善惡心念都會起。覺相之後,歸回到有為、無為這二相,你如果不執著它的話,看了就看了,有為就有為,無為就無為。

四明起說。你如果起言說,開始講話的話,就開始執著。你執著有為,就有有為的毛病;執著無為,就有無為的毛病。菩薩要不要講呢?如果你開始講經說法,講是講了,講完就忘了,不要執著。起說又分為依執起說與因悟起說。依執起說是指說了以後,執著有為就有為,執著無為就說無為,以此為諦實,其他都不真,這樣第五個你就要教他要重觀。如果是因悟起說,有善慧的人(不是愚夫也不是惡慧的人),已見聖諦,具有出離世間智慧的人,他當然要去講,要真實的敍述有為、無為,講了之後他也放下了,不會去執著。

「我講有為、無為,你們很執著,一直在想有為、無為,但我講了半天,下課後我都忘記了。」如果你有上述這個講者的境界,你就不必再去重觀。也就是過程之中,你已經理解了這個幻化師所幻化的幻境、因緣跟那個相,你不能否定那個相,變是有為,然後,因緣滅了,它也沒有了,回到無為法性空,這樣你也不必講。你證到你有善智慧,你反而可以運用你的所見、所聞來說法,說法完了,你也不去執著。像這種人是有出世間的智慧,都不必再去講、去觀,有為、無為都沒關係。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言若有眾生,非愚夫類者,簡異地前愚夫異生。剛講出世間的智慧之人,已經很明瞭這些有為、無為的現象,也已經超越了地前菩薩(地前菩薩仍未開悟),更超越那些愚夫異生。已見聖諦,已得諸聖,至種種的聖境,聖境就解脫了。出世間慧者,正出覺體,能夠真正的指出你所覺悟的道理。能以空性面對幻化師所幻化的一切業,而且也知道他化出來的東西有那個東西,對此都很清楚。已見勝義,真如聖諦。勝義就是──空的如來藏面對不空的如來境,都能夠如如不動,這就是見勝義。或可謂已見四諦真如,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即是正體後得無漏聖智。這樣的話,才是得到出世間智慧,跟地前菩薩跟異生類愚夫都不一樣。地前菩薩是還沒有正式開悟,還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修行,他還在地前行菩薩道。

 

依《成唯識二》,復次釋出世間智,唯是正體。初約一義,後明二義。故第九云: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煩惱),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餘智則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

《成唯識論》第二卷,唯識宗裡面很重要的一部書。復次釋出世間智,接著解釋這出世的智慧。唯是正體,出世間的智慧是空,一切法依空性而起,唯有空性才是起一切法的正體,不是從有為裡面去出一個有為法出來,沒有這回事情,都是從空無相的空體,我們的真如空性去現一切法。你有了出世間的智慧,已經能夠明瞭哪一個是本體、哪一是幻化出來的。如果,你不起心動念,你知道「空」是這個樣子,然後,因緣來了,你起心動念,你知道「有」是這個樣子,知道怎麼應緣。如果,你還沒有了解你的空性,然後起心動念都是妄想,你會把那個認為就是我,那就是不清不楚的愚夫類。出世間智慧為正體,初約一義,後明二義。第一部份先講一種意思。

出世間智是何義?佛說知苦,以總相、別相知故。阿毘曇說知一切法,如總相知、別相知。總相解、別相解。總相觀、別相觀。當知亦爾。所以知一法總別相,就能依此而解,而觀修,最後得出世間智。關於總別二相,即一般與特殊之分。總攝全體,稱為總;特別指部分,稱為別。據《大智度論》載,諸法有二性,一為總性,一為別性。總性如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別性如心之識性、火之熱性、水之濕性等;又如人好作諸惡,稱為惡性;好作善事,則稱善性。推而廣之,諸法皆有總相與別相之分,如馬為總相,白馬則為別相。就觀想、觀念等言,有總觀與別觀相對。

《成唯識論》故第九云: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要先斷這六道輪迴,才是有出世間智慧。落在欲界六天,那還是太離譜了;你修到色界的境界,也還是在世間;你修到無色界境界,也還是在世間。因為這些人天壽命久遠,但是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不知道哪一個真、哪一個假,不知道正體是什麼,沒有出世間的智慧。所以,佛法過一段時間就要示現一下,五、六億年再出現一下,讓有德行、過去學過佛法的人能夠覺悟,不要再墮落在六道裡面。那在沒有佛法時,大家都迷糊了,都一直在六道裡面打滾。所以,下一次是彌勒菩薩示現成彌勒佛,那已經是五億多年以後的事情,五億多年還很久。

如果你上天去了,到耶和華上帝那裡去,天壽命有九十三億年,在那裡覺得很不錯,但死了以後還是要再輪迴,因為你沒出世間的智慧。如果平均五億年出生一個佛的話,那你損失掉十八位,十八位佛出現,你沒有辦法去跟佛學習或聞到經典。所以為什麼學佛法的不喜歡升天,就是這樣,升天去,到欲界還好,如果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八萬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壽命,根本都在那裡入定、虛過。所以,不學佛法,就不懂佛教是什麼;或者學佛法不究竟,也不懂佛法在幹什麼,以為做做善事、打打坐就是在學佛。你看有沒有做到這道理。你有出世間的智慧,先求自我解脫,有自我解脫能力了,你再來學《解深密經》的菩薩道,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修行都是有階段性的。

有的人光說不練,說菩薩很好當,但自己心性不好,貪瞋癡慢疑還很多,還冒著名要當菩薩,被鬼神附身,搞一些超能力,(也不能說是超能力,鬼神一附身就有了),要講道理,沒有佛理可講!要講什麼解脫,沒有觀念!網路上常常有網友來問,前幾月有一個來問,說他丈人是乩童,以前很落魄時到處拜,就被捉去當乩童,乩童幫人家做善事,降乩的這些鬼神都也在做善事,誰來問事,他答得都很準,要化解病痛或者解決事情,都可以幫人家化解,但人家問他怎麼修?卻講不出道理,也不知道修行是離不開我們這個心地。起心動念、喜怒哀樂都是你的毛病。是在修這個心,修到你起心動念能夠警覺,你的種種煩惱、習氣毛病能夠淡薄一點,修行就是在修這個。

一個開悟的人把心打開,很敏感,脾氣要發作了他也知道。對這個人好也不行,對那個人不好也不行,一切都要能夠安住,平常心、平常心。修行有多難?講起來就那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做起來那麼難?你不知道,只要你習氣來了,你覺知那個境,但是你那個相沒有搞清楚,那就危險,又迷了。你知道了,知道這個人的心好不好,有感覺了,但是你不知道接下來如何安住自己這個心。要講感覺,一大堆天神、鬼神他們都有感覺,但為什麼沒有出世間智?照道理來講,在修行的各種宗教的人,他們有沒有靈通、神通?有!為什麼他們無法出世間?他們就是不去安住這個心、不去控制這個心。

所以,喜歡算命或者預知未來的人,就不是在學佛法的人。學佛法的人,對於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不去在意,等到發生再來調理、面對、處理。處理完了,最後也沒有像你當初想像的那麼糟糕。佛法是在講這個轉命!不是在講你算命算得很準,未來哪一年、哪一天你會怎麼樣。如果你真的算那麼準,在色界天、無色界天,也許六欲天的天神,都能知道。那你有什麼不一樣的境界?你是要跟這些三界眾生不一樣!也就是你對這些因緣果報的現象,都要能夠擺脫、能夠做到,這才是真正學到佛法。學不到這個境界,就是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你跟他們還不是一樣嗎!雖然,你是佛教徒、受了菩薩戒,有時候你還是沒有進入真正菩薩,還是在地前菩薩。當然地前菩薩,無可厚非,智慧還不夠銳利,習氣毛病還很多,沒有錯!但是,你起碼要知道該怎麼上進、怎麼突破,短短幾十年生命,能夠趕快學佛法就學佛法,趕快轉就轉。

學佛法就是跟一般世間的眾生不一樣,學佛法就是要知相、解相、觀相、修相、離相,要能這樣子。所以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也講過,沒有一個人講要真正來怎麼修。放生功德很好,做善事功德很好、有菩薩心,但到底自己要怎麼解脫?都不講這些。經典上講得很清楚,《法滅盡經》裡面講的,出家師父要信眾供養多,不能去講他們不愛聽的話。往往要投其所好,信眾愛聽,才會再來。只講信眾愛聽的話,怎麼修行?把佛法講的很粗淺,不講解脫道,所以佛法會滅,就滅在這裡。如果,有幾個出家眾很負責任講解脫道,講解脫戒經,不管是有一個人在聽或者十個在聽,把他製造成一個菩薩或者十個菩薩,佛法就不會滅掉。大家都不講,到最後當然就會滅掉。所以,你要有出世間的這個智慧,要先斷世間漏習,要斷你內心的習氣毛病。

二取隨眠(煩惱),如果有一種人,他把起心動念,不管是靈通也好,感知也好,或者真正的習氣毛病,都隨著它,這在佛教的名詞中,稱為隨眠,也就是煩惱跟隨於後。為什麼?因為隨著你的心意念,這麼迷糊進去,像睡覺一樣,故稱隨眠。一直在善界裡面,一直迷迷糊糊的一世又一世的。對於這些你應當要警覺,不隨自己的心或者外境這麼去轉,這樣就是有智慧,能斷世間的種種因緣。倘若取隨眠的話,就是世間本,離不開三界。因此,我們不取隨眠,要取出世間的智慧。不執著有為、不執著無為,當然最好,不然起碼先執著無為,執著無為才能斷世間。

唯此能斷,獨得名。你如果隨眠世間本斷的話,你才能夠得出世間的名號,叫出世間。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能夠出世間的名稱依二個而立,一個是體無漏,你的空性上根本沒有煩惱,漏就是煩惱,沒有漏就是沒有不好的功德,沒有不好的、是清淨的,叫體無漏。另一個就是證真如。體無漏(沒有煩惱),跟真正的真如有什麼不一樣?無漏,是它真如當然還在,但是旁邊卡了很多的舊債,我們說舊債,就是心還不淨,阿羅漢心猶不淨,但起心動念不受它的影響,所以他不怕死,沒有恐怖。沒有恐怖就沒有因緣果報了嗎?有,他還是有,但是他不怕,阿羅漢是這個樣子。菩薩也是這樣,更不怕了,甚至還可以進來世間面對因緣果報,練習這個更不怕的心,所以,體無漏還不是真正的真如性現起。

證到真正的真如的話,只有佛了。證真如的話,是心也清淨的,沒有業力、沒有因緣果報,該還的都還光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之間,曾造了很多的業,而在最後一世,該還的都還完了、還清了,衪就不再來受生。最後受報的有三件事情。

一件在吠舍離被魔要求衪入滅,衪跟阿難講:「一個稍微有修道的仙人,就可以住世幾劫幾劫,何況一個如來,如來要活多久都可以。」衪跟阿難講了三次,阿難三次都聽不懂,這也是眾生福薄,沒有辦法再留住世尊。魔王在天上一知道,馬上就下來請世尊入滅,因為祂有他心通。魔王講:「世尊您在開悟的第一天,我請您入滅,您說僧團還沒有成立,佛法還沒有建立什麼……的,現在都做好了,現在您可以入滅了。」有的經典講,是阿難被魔王掐住脖子,所以講不出話。因緣就是這樣,你要請佛住世,真正的請佛住世,只要有因緣,衪就有理由住世。

像廣欽老和尚,他因緣盡時,要往生了,大家都很捨不得,一直幫他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自己也很辛苦在唸佛,到最後沒辦法,觀世音菩薩說:「好,你再留好了,但是,你不能再留到台北,到南部開一個妙通寺。」因此祂又多住世一些時日。每個人的壽命,有眾生要他留的話,他就活;緣盡了,就盡了。像釋迦牟尼佛也一樣,經典是這麼講的,阿難被天魔掐住,所以回應不了世尊的提示。衪第一個法身入滅以後,這報身(肉體)開始痛,腰酸背痛,阿難扶著衪,走了三個月,一直走到拘尸那羅去入涅槃。

阿難就問世尊:「您的腰為什麼會痛呢?」世尊解釋說,是過去某一世跟人比賽摔跤,比賽摔跤對方有一點不按正當的方法,雖然,最後世尊還是贏了,但是,還是有點瞋心,心裡不舒坦,比賽結束了還把對方又抓起來摔一下,結果,摔傷對方的腰,所以,此報還是要還。祂示現,成佛也是要還果報。

再來就是喝水。衪曾出生做小牛,母親在河中喝水,結果小牛在那裡跑來跑去,把水弄髒。本來是一牛頭的業,但因為衪有犯上(母親),所以要以五百倍來償還。因此,世尊那時要喝水,有五百馬車過河,把河水都弄髒。世尊受供後一直在瀉痢,瀉痢瀉得受不了,口很渴,因此要阿難去拿水,走到拘尸那羅快涅槃的地方,我們去看過那個地方,阿難第一次去,看到水那麼髒就空手回來,世尊說:「沒關係,你再去拿,你再去水就乾淨了。」阿難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去了,水真的乾淨了,為什麼乾淨呢?因為梵天王捨不得,如果水不乾淨,阿難就不拿回去給世尊喝,所以梵天王在天上,馬上用神通讓水清澈,當然這水清只是表相,像魔術師所化一樣是表相。

阿難很高興把水拿回來給世尊喝,其實那是變的,變的東西不真實,就是這個樣子,世尊喝完水才跟阿難講:「阿難!你剛拿回來的水,你看它是清的,我喝下去還是髒的。為什麼?因為梵天王怕你不拿水,把它變成是清的。」接著就告訴他這個故事:「過去我有世出生是頭小牛時,牛媽媽要喝水,我在那裡跑來跑去,果報加五百倍,最後這一世還完了,就沒有欠人家了。所以,照喝髒水!」因緣果報歷歷不爽,都還光了這才是真正的證到清淨真如性,有幾人能做到?過去的佛都這樣,所以衪們能夠入般涅槃,遍虛空盡法界都是衪的法身。其他的人,大菩薩還沒有成佛,或者中菩薩、小菩薩等等地前菩薩,也都還是無法做到。

證到阿羅漢是已沒有煩惱,那習氣毛病也都沒了嗎?不會,不可能的,或多或少而已。這個就是說,我們要知道這些道理,要盡量去做,盡量去控制自己不好的心性,盡量超出三界。修到能夠控制了,不代表你因緣果報的種子沒有了,有,還很多,那還要多久才能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再繞。好在我們沒有時間觀念,菩薩證到平等、平等法,有為無為皆平等,時間一秒跟三大阿僧祇劫也都平等,所以你就不會去想這些。剛開始,有的人喜歡打妄想:「我要修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那我何必修?我還要修多久啊!算了!」這表示他還沒有修到真正的菩薩境界。

有菩薩境界的話,時間一秒跟三大阿僧祇劫是平等平等,祂不會去想時間的問題,天天就是在度眾生,世世出現在六道度眾生,就是做這些事情。總有一天他智慧夠了,該還的也都還了。你在行菩薩道之間,就像你還債一樣,你有一百個債務,你出現一次還一個,還有九十九個。因為你在學佛法,總是比以前造業少了。以前無明,隨你心性這麼高興、不高興,什麼都做;現在知道在修行,要守戒,不管守得好不好,守得怎麼樣,今生總比前一生還要少造業一點。你有這種心的話,就知道,該還就還、隨緣還,還到最後沒有幾樣。你要知道人家是這麼成佛的。成佛是很困難,你不要聽到外道亂講,哪個是佛再來,哪個是什麼再來,那些都是著魔的。你要聽正法、聽道理,成佛是很困難,但你不做那更糟糕。所以還是要做,修多少算多少。

我常鼓勵各位,有生之年能夠盡量學多一點,身體一定要讓它有變化,這樣心裡好修行。你都沒辦法打破色身的話,炁也沒有、什麼現象也沒有,這腦筋都轉不過來。雖知道做錯事,但每次都做了才來懺悔。不是你懺悔就沒有果報。譬如你殺了一個人,然後懺悔,好啦!就算給你去方便有餘土修行,那就沒有報應了嗎?不可能,帳還是掛在那裡,還是要去還。很多證到阿羅漢的會被打死,就是因為過去殺了人。好在祂心也已經自在了,被打死跟自己死掉有什麼差別?死就死,有什麼二樣?像目犍連尊者,祂自己知道差不多該還了,以前殺人要被人打死,所以趕快去還。已經悟道的人,他不在乎怎麼死。我們要學習出世間的證到真如聖諦。無漏還是不見得是清淨真如,還有分別。

或可謂已見四諦真如,我們說這變化師在講的苦集滅道這四諦,修行都是依這個來得到心裡的清淨,阿羅漢是這麼修上來的。現在《解深密經》在訓練你,更進一步的,不要一直執著無為。你得到了解脫道,要更進一步訓練到,所作所為當中,有做等於沒有做,你訓練這種功夫,這功夫比阿羅漢還更高。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苦集滅道得四真如得到以後,又得到了跳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智慧,那就觀因緣、觀內心裡面的種子,有因緣你能夠控制得好,不要讓因緣隨緣去發作,都不要再造業,這就是出世間的智慧。尤其是有修有證的人,到一個境界,當然都控制得比較好,不然眾生都嘗為六親,有因緣才會湊在一起,但,湊在一起是學佛,要超脫三界的,大家互相提攜、解除煩惱。

你要有超離三界出世間的智慧,要得到正體,真正的空性,那空性正體隨因緣起法,但是你觀它不真,就像在看魔術師在變化種種情形一樣,都知道是假的,但不去說是假的,不把它打破。我承認它存在。我們對因緣果報現象也是要一樣觀之,承認它存在,但不能夠去說真,也不能說假,都不許說,這樣才真正的得到解脫體、解脫正體。此智具斯二種義故,這種智慧具足這證真如,是根本的,體無漏,只是說無漏智慧,不是說他真的無漏,體無漏智。他還有毛病,只是他能看它而不受它影響,所以,能對於心內不淨的識心起滅起滅,不受其影響,這就可以說是無漏,但還不是真正的清淨無漏。清淨無漏,是證真如體的才是真正清淨無漏。

獨名出世,若具足這二種意義的話,那可以叫做出世間,餘智則不然,其他的世間智慧,像初禪的智慧有覺有觀,光有覺觀也沒用。你還有喜俱禪、樂俱禪、一境性等等的境界,你還是不能具足無漏的智慧。很多有神通的天神,像四禪就有五神通,他為什麼不能夠具足無漏智慧?因為他不練、不修這種「觀一切法不執著」的能力,所以,內心不淨,還有因緣果報。若他的神通更大,可以觀十方虛空三千大千世界,也很執著那個是真的。所以,你能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不得了了,你不如一個菩薩──還沒有神通,他也什麼都無所謂。你有神通沒有用,菩薩在八地前都還沒有神通,到八地以上才有真神通現起,他只是法身現應化身,可能有一個、二個、三個,距離千萬億化身還差太多,但總比世間禪定者還要好,因為祂沒有煩惱才能有應化身。

你不要看功夫高就以為好。知道過去、未來,知道什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但他心裡面沒有解脫。有的你看他的德行、行為都很自在,人世間沒有什麼欲求,除了度眾生以外,沒什麼欲通,那比你有什麼通都好。他心裡面的無漏,不是你什麼自性所現出來神通能力。像魔術師到識陰魔相,他會變那麼多,變那麼多有什麼用?還是沒解脫!所以我們要學出世間的智慧,不要去學那個不是出世間的智慧,因為他們不能夠超出世間。所以,餘智則不然。十地中無分別智,十地之中最高最高沒有分別智慧。地地菩薩都有不同的境界,到十地法雲地時,那再翻過去就是另十地的如來地。我們光在菩薩道,就要修很久了。

2009.02.0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