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25)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其四衢道,亦有三義,一除惑四道,即是四諦。二初學所觀道,即四念處。三幻主所住道,即四識住。今依第三,或可通取,義亦無失。

幻師在四衢道(十字路口)做幻化的事情。解釋的這些大德,對四衢道有三種解釋法,經文是這麼提的。

第一個說法:四衢道代表四聖諦。上次已經講了,能除掉我們見惑、思惑的聖道,就是四聖諦。你要修四聖諦,去思惟苦、集、滅、道,然後每一個項目三轉,就有十二種行相。第一轉我們已經講好多次了,道理要先懂。首先要已知其道理,知道苦後,知道其觀照法之道路則好修行;其次要已證,去證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內心這些不正常的妄心、習氣、毛病;第三要已斷,斷我們內在的習氣毛病。苦諦證得,再往後推便是集諦、滅諦、道諦,也都要能已知、要證、要斷。

四衢道的第二個說法:初學所觀之道,即四念處。初學所要觀照的道理,是四念處法門。這四念處,不管你學打坐,還是學對身體、心理的控制,都要好好來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般在修四念處時,觀這身、受、心、法,這身體的不淨,一般人不會去觀白骨觀。古代的世尊弟子初期常常在修這個白骨觀,要把身體看成像死屍一樣。死屍它會淤青、會膨脹、會長蛆,蛆會吃腐屍的肉,然後露出骨頭,這種是小乘禪觀行者所修的,最後可能厭惡這不清淨的身體,將自己肉體視為假相。有些人就是會對身體很執著,執著異性容貌的美麗與肌膚的滑嫩等,這都會造成偏愛的欲心,放不下就麻煩。你放不下別人的身、自己的身,都會造成淫欲心重。

小乘行者禪觀從厭惡自己的身體、別人的身體這麼起修,所以要觀身不淨,七孔常流不淨。我們如果是打坐時,可以觀身的變化,不見得要像小乘行者觀身不淨,直接觀身的變化、氣機的變化,所以修行還是從修身開始。有很多人說修行是修心而不修身,但你身體不突破,色身沒有氣機,再怎麼修也沒有辦法成就。有了氣我們可以以氣得定,如果你把氣練起來了,平常看大家的行為或言語,就比較能看得開點;如果沒有氣的話,你跟一般人一樣,也常會發脾氣,常會看不慣。初步修行有氣可以幫助你腦筋裡面被壓住一下,反應慢半怕,這樣比較不會隨即發作妄習,但這種也是不究竟的。如果老來,氣沒有了、體衰了,這種氣就跟世間禪一樣,是會退轉的,故佛法最終不以氣得定,而是要以慧來得定。

這個以慧得定,你就要學習般若(praj#2)智慧,這種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說這個是很簡單,但要做到就很難。以前講般若經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現在加三個字,變成「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要得般若智慧就是練這個功夫!哪個修行人雖自己說自己修得多好,但就是放不開自己所面對的一切境,您雖不能也不願去每個道場親自去聽其法,但可以從網路上知其人之言行,若不講經說正法律,一直虛論、妄言,這種人一定沒研讀《金剛經》,更不可能觀《大般若經》,所以不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所以你慢慢的,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用這種心態去對一切境,然後就能夠慢慢的得定。

如果你僅自修倒還簡單,把這種定力用在生活起居上,只要不去管別人家就好了,反正別人好壞跟我沒有直接關係。剛開始眼睛看了、耳朵聽了,都會不以為然,修到最後都是無所謂了,別人怎麼樣,做得好、做不好,講什麼好話、壞話都是無所謂了。但是當你要去行菩薩道時,又要去跟眾生交往、攪和,這時才正式可測試你,到底有沒有真的修到般若智慧具足。

這兩個法門,你說要從哪一個開始?有的若是光修慧,會修得比較慢點;有的光唸佛,二、三十年習氣毛病還是改不了。因為身體都念不出氣機!方法有問題,沒抓住唸佛要點。所以起先修行人以氣得定是很重要的。但以慧得定更是重要,到最後能得阿羅漢就要得俱解脫,就是以氣也可以得定、以慧也可以得定,這樣才是俱解脫,才是真正的阿羅漢,還要具有六神通哩。身體有氣機的話,大部份可以現神通的,但心不淨就不行,所以真神通只有真阿羅漢果得者才有;如果沒有氣機,身體沒有起變化,是現不起神通的。所以身體氣機打通了身體經絡,人的身體此時就會飛,故要學神足通能飛就很快速的可以學習到。真的經絡打通的人,有的說自己開悟自心了,我問:「你說開悟了,那身體經絡有沒有全部通達呢?」他說他也不知道!身體通是什麼現象?躺在那裡,身體一直要浮起來耶,因為你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氣體,所以躺平時會一直要浮起來。這個時候來學神足通是很簡單,但要配合你的心地清淨度,然後身體有氣就可以飛了。

不講是神足通,神足通最好修了,來講講宿命通。你要觀我們這個阿賴耶識裡面,過去儲存下來的東西,你還是要有氣機,不然怎麼會觀到過去一世、七世、十世甚至二十一世?就算你是由持咒得到這種宿命通能力,也是佛菩薩給你加持的,如此你也可以得到宿命通。要看你持的是什麼咒語,通常都是可得七世,到二十一世就很多了;如果百世、千世、千萬世,這是開始有在現起神通了,但這種人要是真正修 養性有成者,現在人已沒有了。那什麼叫做真神通呢?宿命通要能知道八萬劫,也就是現在算起,過去八萬劫,與至未來八萬劫,這當中所有眾生的因果報應你都要能知道,這才算是真正有宿命通,否則不要說是誰得了宿命通。所以一般常聽人家在講:哦,這個人有神通。有什麼通?他有天眼通。他天眼通是看什麼?看鬼神!」這是天眼通嗎?

怎麼天眼通只在看鬼神眾生呢?天眼通是在看三千大千世界,3×109這麼多的世界!每一世界裡面是一個銀河系,等於有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這才是真正的天眼通。當然也有小天眼通,《般若經》裡面也有講,菩薩用淨肉眼,肉眼不執著一切相,不執著一切境界,就有可能觀到百千由旬,甚至於百千世界,最少一百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至七公里,佛教是以六到七公里來講。反正差不多就是古代印度,一頭牛拉著車走一整天的距離。所以不管怎麼樣,總是一個數字,光肉眼淨菩薩,就要看得到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肉眼淨可以觀到三千大千世界,那你就不要天眼淨,你不必得天眼淨,是真有天眼通了。所以每一個五根六塵的神通變化,都跟你心的不執著、跟心的清淨度有關,否則就是著鬼神之通了,要小心認知。

一個人的修行,沒有心清淨而有神通,那一定是著魔了!好在現在沒有真正有神通的人。這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在現今東南亞比丘眾,大半以神足通為多,常常有高人飛來飛去。我們可以想像,為什麼東南亞這些出家人可以做到?他是專心在修行、打坐、淨心。不管世間事情,就保持釋迦牟尼佛過去那時候的修行方法,每天吃一餐,然後其它時間就打坐,這種用功法,你說不成就也難。現在末法時期,在家眾為了賺錢,一天撥兩小時打坐已經嚇嚇叫、很辛苦了,這樣怎麼會有成就?而出家師父有的也不打坐,可能趕經懺或者做做法會,不走修行打坐的路線,這就本末倒置了。若要講經說法、要怎樣的,一定要有身、心的成就,身心不成就,你講的都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不會很相應。總之,以氣得定,如果修得好的話,就一定會有神通,這樣還不夠,要以般若智慧來以慧得定。

praj#2翻成「般若」是耎密音、隱藏r之音,本來實有四音──paraji#2各一個音,這是麁顯讀法,組合起來讀praj#2。現在由此可見到pra唸成pan的音,這比較奇特,所以你要愈學愈多,懂得愈多。我們在翻譯咒語時,如果這隱藏的音搞不懂的話,你抓不到這字是什麼梵字。像這個para還好一點,不是四個字全現(即para),就是三個字(pra),如果它寫二合就是(pra,唸還是唸para,不能用英文唸(拚音),所以你學到現在慢慢懂得加他摩多(母音)的聲音來發音,故不能唸英文的半音,para要唸para不能唸英文的pra順便再講一個字,連尊者Maudgaly2yana巴利名 Moggall2na),當中ma+uda+uo,所以變成mo不是本音,是已轉音,漢字譯為「」。然後d不唸出來,而這個l變成n的音,所以整個合起來就唸成mogan犍」(」的閩南話發音就是gan)。最後lya(發音似梁),又接鼻子音,因此譯作連。連聽起來像moganlyan這就是耎密音的變化。

那為什麼要耎密音?耎就是你說話柔軟,用鼻子音出聲,除了講話緩慢、柔軟,還有跟菩薩祈求時,就比較能夠相應。粗顯耎密在持咒語上面是很重要。我在美國上課時,跟他們同學開玩笑說──你要求佛菩薩來幫助你,你不能說:「喂,來幫助我!不行!你一定要柔軟:菩薩,請您來幫助我……」,這不就柔軟了?所以你要請一個人來幫你,如果口氣很不好,麁顯堅硬,人家聽了就算要幫你,心裡也不歡喜,你要柔軟的才好。密法裡面,包含了很多耎中又帶著隱密的字音。像藥師咒:「 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 三沒揭帝 莎訶 」(o3 bhai=ajye bhai=ajye bhai=ajya -samudgate sv2h2)。當中samugadesa是「如是的、這樣的」;mud是「安然的、愉悅的、快樂的」;gate不是去來的去,是「發起」之意。mud的原形是mus你去reader查字,跟上頭例子一樣,本來是ut碰到後面的g所以變成ud。在samudgate之中這個d沒唸出來,這就是隱藏。所以這個要實作的,非常如意的讓它發起它的效果。很簡單的咒,你這麼一直唸,你的身體就會健康,你的病就會好。想到什麼就跟你們講,你們也要記起來。

最後阿羅漢能夠得到俱解脫的話,就真正是阿羅漢了。以氣得定的定解脫,應該有神通,阿那含就有五神通了。進一步的以慧得解脫,是向阿羅漢,然後俱解脫的話就是真正的阿羅漢。為什麼宿命智在修行上那麼重要呢?釋迦牟尼佛快要涅槃時,阿難尊者很難過,因為阿難尊者那時只有證到斯陀含果(二果),感情作用還沒有完全去掉,所以就傷心得哭哭啼啼,這些大阿羅漢就提醒他:不要再哭啦,趕快把握時間,問世尊四件事!

第一件:以後結集經典,第一句話要安什麼?世尊說:「如是我聞。因為阿難尊者是侍者,每一個法會都在場。至於有人翻譯成:「聞如是」,是有間接聽到,不是直接聽到的意思,如果你參加法會,世尊講的當然自己聽到,你沒參加法會,我聞如是就是間接聽到這件事。

第二件事是:如果世尊入滅以後,每個人都是自以為是,世尊已經不在了,沒有人當僧團頭了,因為僧團裡面每個都是師兄弟,誰也不服誰,誰大?誰小?要以誰為師?世尊說:「以戒為師」。要以戒為師,才能成就戒法身,所以世尊說「以戒為師」。

第三個問題是如果世尊入滅以後,比丘非理違犯戒,不受調伏怎麼辦?」世尊說:默擯。默擯就是默默的排擠他、排除他、不理他。如果在一個團體裡,大家都不理你,那一定很難過,每個人心裡都對你不以為然,你會受不了的。修行人的心是很敏感的,心能感覺──那個人對我不好、這個人對我很好、哪個人怎麼樣……,你都會有感覺。如果你修得好,如如不動,不去管他對你好、不好;有的人修不好,知道這個人對你有成見,你就覺得動作什麼都不自然,講話也很靦腆。所以默擯有默擯的效果,等到他承認犯戒、改進了、學好了,再接受他進入僧團。

第四件:以後初學的人來要學修行,要怎麼教他?」世尊說:以四念處教他。所以您可看出四念處是多重要!四念處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第一個法門,與身、受、心、法有關,教你如何打坐、如何呼吸,如法觀身受心法等四法,把這身體突破,養成有氣感。如果身體有氣感時,慢慢就能進入修心境界,這心還包括對身體的痛感。以腳痛來講,通常我們身體有氣就很歡喜,腳痛就很煩惱,所以要觀它受是苦。受就是覺受,這個覺受就是我們心所體驗到的憂、喜、苦、樂的感覺;哪件事你看了高興、哪件事你看了討厭……等等,這些就是感情領納作用。我們開始修行打坐一定腳痛,在當時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你只要觀這個痛,覺知苦是無常法。我們現在不能夠排除痛,問題就在這裡──把痛跟自己心綁在一起,不能超然來觀此痛。

要認知這個痛,這要很有技巧。你打坐修心中心法,雙盤二小時到極限,你要再追加五分鍾、半小時,繼續雙盤,這會是很痛,也剛好修四念處,觀這個就是痛,誰在觀它,不去管它,只能注意這痛感。如果說我在痛,那你一定更痛,你只要認知它這是痛:哦,原來痛是這樣!」不能再用更多的話說:「我覺得很痛、我覺得受不了……」,這樣你才能從痛裡面抽離出來,要這麼去觀。釋迦牟尼佛當時在教這四念處的法,就講這些道理。所以你以後如果要打破打坐的時間、腳痛感的話,你可以用這四念處去觀受是苦,這個痛是苦沒錯,但不要連結「是我在受苦」,那就心亂了,試試看,很奇妙的。

你若感覺「哦,這就是痛」跟「我感覺我在痛」這兩者的意義不一樣,所以你真的要打破身體,就要打坐,從基礎這麼練起來。覺受有憂、喜、苦、樂、捨這五受。憂、喜是心方面,苦、樂是身方面,捨是平等法,sama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憂、喜、苦、樂這四者。身心平等,憂喜平等,苦樂平等,諸法都平等平等。這個你們要去體驗,從身體的痛裡面去磨鍊。等你的身體有氣感了,覺受受到控制,定力增強,氣會進到腦筋裡去,進到腦筋裡會開發你的心,翻出妄想、妄念。妄想是你主觀的想,妄念是八識心田所現出來的法塵,你控制不了的,飄飄飄出來,你會認識它,但這也是無常。

無常就是不會永遠停在那裡,因緣滅了,它就滅了,飄過去了。但你掃到它,它又起來了,你不理它,它又下去了,是這麼一直在變化著。所以既然無常,就不要太在乎它,要學習心不執著妄想、妄念,讓它自在自在的起滅起滅。這時候你要練習禪觀,有念起時就觀,沒有念起時就觀呼吸,呼吸跟身體有關,所以觀呼吸。所以南傳的安那般那數息法,你專心這麼用功用功,有時候對你幫助很大。所以你們修心中心法的二小時以外,也可以利用時間來打坐,不管南傳坐法,或者是單盤、雙盤,認真觀呼吸,這樣一步一步,覺知「身、受、心」,你都一定要去體驗。最後見「法」時,當觀法中無我。不管因緣怎麼起滅,不要把」攪和在裡面,不要說我在當主角,若你把這種當主角的心移植進去的話,你的心就亂了。

譬如說你觀了一個不好、恐怖的影像現起,然後你自心說:「我很害怕」,一害怕當然亂。如果你說:「那個影像是恐怖,但我不恐怖」,說不恐怖就不恐怖,這就有點樣子了。就像我們觀痛,痛就只是痛,一般人卻把「我」也加進去,說是「我在痛」,當然會更痛。如果說一個恐怖的鏡頭,你說:「哦,是恐怖,但『我』不恐怖!」這樣安住此心的話,你就不會害怕。這些法是代表一切,怎麼做到法無我?你就要做到這句話──「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要能夠這麼觀。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更熟,你就是做到以慧得定,是有慧解脫知見。如這定解脫、慧解脫二個都得到,就是俱解脫。俱解脫有了就有阿羅漢的境界,但還是不完美,一定要現神通,六神通現起才算是真正的阿羅漢。

回過來講四衢道的第三個說法:幻主所住道,即四識住。變化的主人,他所住的道路,也就是四識住。四識住有欲界心、有色界四禪之心、有無色界四空四識、有聖人的解脫心識,所以說幻主所住道,就是四識住。你住在欲界天的種姓,你就可能會出生到欲界天;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心,你就有可能出生到色界天;四空處定就生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種定;如果你真的解脫了,幻主有時候幻化的話,他可作有為不作有為想、不作無為想,作無為不作無為想、不作有為想。所以每個菩薩也都是幻主(幻化的主人),會變魔術的主人。有的變了以後不執著,也有的變了以後很執著。我們一般人都會執著:「我在用有為法,怎麼樣變化?」菩薩們千變萬化,但不會執著祂會這些變化,所以這就是祂們不執著有為、無為。

後面講的:今依第三,或可通取,義亦無失。三種方法都可以互通,這四衢道的義理都講得通,幻主就是在所住的道路十字街口那裡變化。你說四衢道是四聖諦;你說四衢道是四念處;或者是實際幻師所在的地方,用識陰魔相在變化,這些都講得通。經典解釋是依每個人的根基,要怎麼講都可以,它義理不會有偏失。

 

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知曉。

本段是第二愚者妄執實喻。於中有五,一明能執人,二顯所執境,三正辨起執,四依執起說,五勸彼重觀。

經典講的是愚者執實喻。第二種愚者,頑固但是智慧又不夠,所以會把幻師所幻化的這些人事物、寶物(軍隊、車馬、象、珠寶)等等的事情,將之執著為真,這樣當然是愚癡的。有為法所犯的錯,一般人看來是真,因為無常最後還是會破滅,所以它說是愚者妄執為喻,妄執實際有這種的譬喻。於中有五,當中這愚癡有五種意涵:一明能執人,二顯所執境,三正辨起執,四依執起說,五勸彼重觀。

一明能執人,第一個,能執取幻境的人。我們知幻術其實都不真,過去造的業,留滯在我們腦筋裡,等到再緣起時,一執著它為真,就會去出生,又輪迴在六道裡。所以這是講妄執的人。

二顯所執境,第二種,顯現出所執的境。有能執的人,當然有所執的境,他對這個境有對象,如果把心裡所幻起的法,或者因緣感召所現起的法,很明顯的去執取它的話,這是愚癡、頑固、看不清楚因果。學佛法就在練這個功夫──怎麼面對一切境而能不動心,能夠不抓那個境。

三正辨起執,第三種,能夠正確的去分辨哪個境界,然後你開始執著它,所以這就是所謂一般的人,能執的人跟所執的境發起時,你卻很認真的去辨別這個法本是幻,卻認為是真,然後執著它。

四依執起說,第四個,執著的人接著下來就會講出來。我們修佛法,為什麼有的人就不想講,有的人喜歡講,這個就要看每個人的心性。你如果開始修無為法,你也不喜歡去講這些事。每個修行歷程或者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難免都有這些因緣起諸法,由佛菩薩去加持你所做的這些事,但除非為了讓眾生起信,否則不去講那些有的沒的。有的眾生無明,(一如此處所言之愚癡、頑頓者),你若講太多神通、太多異能之事,他就只看到這些事,他不知修行是要從內心去斷除這些習氣毛病,所以會被誤導走路邪途。

釋迦牟尼佛禁止所有弟子現神通,一現神通不是被駡就是被處罰,像蓮花色比丘尼變成轉輪聖王,去迎接釋迦牟尼佛從忉利天下來。(如果她以比丘尼的身,人家不會讓他靠近的。她變成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只是比較不明顯、不明確,跟佛比起來是差一點,模糊模糊的那個相)。所以大家沒有阻礙她,只是懷疑哪冒出來的輪王?她到世尊面前,好像第一個拜見釋迦牟尼佛,世尊駡她說:「為什麼要現神通?你不是第一個見我!第一個見我的是須菩提(Subh9ti,《金剛經的主角,是解空第一,所以跟釋迦牟尼佛問答金剛經)!」

當時須菩提尊者本來在縫衣服釦子,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回來,祂本來也想去迎接,但一想不必了,就直接入空法身,一入空法身馬上就遍虛空,結果成了第一位接觸到釋迦牟尼佛的人。所以你要學佛法,就要知放下一切,回到空性,你就可以跟佛、菩薩的真心相應,不是執著有相。如此以空見佛,你會覺得心很安祥、沒有煩惱。所以我們要求佛菩薩加持也一樣,不要嘴巴喃喃唸唸有詞,你放空,諸佛菩薩都知道你面對什麼、碰到什麼障礙,只要你心保持清淨,祂就給你加持力。要學這種法!所以這裡講,愚癡的人,依執起說;不執著的人,則事情過了就過了,不再去講。

五勸彼重觀,第五種,如果執著起來的話,你要告訴他:「重新來觀這個境──是真的嗎?可以執為真嗎?」如果修無為法,剛開始好像有什麼境,但一過了就忘記這件事了。至於幻師的弟子,則是對幻師於所變化的事事物物,都認為是真的,像這種人,你就要教他重新觀、仔細觀。

此即第一明能執人,謂諸愚夫五蘊假者。真諦大師記云,愚癡凡夫者,嬰兒凡夫,即是闡提(一闡提icchantika)。惡慧種類者,聰明凡夫,即是外道能起見者。今解愚癡者,出無明體。

此即第一明能執人,謂諸愚夫五蘊假者。能執之人,不講幻師,講愚癡的人,觀自己身體──色、受、想、行、識五蘊身為真。五蘊即是「色」(色身)、「受」(有感情領納的作用)、也有「想」(思惟),也有「行」(深層、微細的因果輪迴種子,在我們腦筋裡面),還有「識」(我們的本心),總共這五個法,都不是真的有我,既不是真的我,又會依之起神變。佛也會現這五蘊,只是祂不執著為真。凡夫則是執著之外還會妄想。所以五蘊假者,告訴我們,能執的人,要觀五蘊身為虛幻不實在。所以《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般若(praj#2),就是你對一切境能脫黏、不執著,沒有這種能力就沒有般若的智慧。

愚者對於幻師所幻化的這些事情,或者變化出來的寶物、象、馬、動物等等,這些都執著為真。反過來講,我們八意識田所幻化出來的業報,就是離不開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身都是不真的,都是假的,但立在因緣上。所以我們上《金剛經》時講過:有因沒有緣者,它起不了果。現在色、受、想、行、識都是假立,雖在因緣上會現起一切相沒有錯,但我們修佛法的人要看它是不實在,不要執著為真。執著的話,你就會輪迴。要實相觀它:有緣無執,要做它的主人,要能夠這樣才不會受輪迴。所以以上講,假者愚夫執取它為真。

真諦大師記云,愚癡凡夫者,嬰兒凡夫,即是闡提(一闡提icchantika)愚癡凡夫就是像小孩子、不懂事的凡夫,這些人大概都是一闡提。icchantikai-cch-an-ti-kaI有涅槃音i`n有大空音an,這個tn是第四句門的第五個字。後面ka沒有譯出漢字音,是隱藏的音。一闡是一闡提。一闡提是什麼意思?就是失去善心的人、沒有善根的人,無善根者就是惡人。失去善心的人能不能成佛?這個公案在古代吵得轟轟烈烈。喜好辯論者尤其喜歡討論這些──極惡之人能成佛嗎?「失去善心、善信的人怎麼能成佛?」所以有人認為:「不可能!連上天堂都有問題,還想成佛?!」

但我們要了解因果,一闡提僅代表在一段時間裡面他是不行,但不代表以後在另一段時間點也不行。懂嗎?如果這樣壞就壞到底,不會變成好,那這樣因果就不是因果了。像我們現在受苦難,都是因過去所造的業,所以現在要受苦難。但是你聽到佛法了,趕快去種很多的善因,藉由這許多的善因,你的命運就會轉!所以一闡提icchantika不見得就是沒有救了,也許未來哪一世他也會成佛。再大的惡人,他死時,若善心發起能夠唸佛、能夠修佛法,雖然有惡報,但也不會說永遠迷糊掉。

所以所種的善因,永遠都存在,有它發揮作用、成果報的一天。我們聽聞佛法,知道佛法就是講因果,至於其它的種種佛理,都是用以闡述這些因果道理。然後你要知道怎樣對治你的習氣毛病,從因因果果裡面脫離出來。佛法先講因果的道理,然後再教你很多方法,教你如何從裡面解脫出來,這就是佛法。廢離這些,都不是佛法。所以不是光講一些怪力亂神,或是什麼神通的,不然通來通去,你還是沒有跳脫輪迴!所以有神通不代表你會脫離輪迴。你要認得定解脫、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就在修這個;然後你還要學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得一切智,這是菩薩道行者,也可以得到解脫的。

上面講到惡慧種類者,聰明凡夫,這種凡夫比較聰明,但是專門執著外境,世間禪定就是這種惡慧凡夫,凡夫就是還會輪迴的,不是天神就不輪迴,欲界是照輪迴,那是一定的。色界天呢?天壽久一點,但天壽盡了還是要輪迴。無色界定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空處定,定力衰退照樣去輪迴。這些都還是凡夫!所以凡夫不是只有指我們人笨笨的,連天神都是凡夫,因為祂們沒有得徹底解脫。比較好一點,就是他修到色界、無色界,有一點定力了,但還是不真實。

我們常講,世間禪定都是以氣得定,第一階段也是一樣,都是以氣得定,你沒有氣就定不了,人的行為跟心性都是浮動的,愛講話、愛說有的、沒的。而修到空觀的人,他就不喜歡講話,也沒有必要講話,如果沒需要或沒人問他問題,他都可不開口講話。所以你看到那些不講話的,你更要尊敬、恭敬祂,你不要說「這個人都不理人家」,修行人就是住在空時不愛講話,也沒有什麼話可講。度過了這個關卡,他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不講話,你要度誰?所以,以前沒有講的,你要補回來,不要怕!以前沒有講的,說不定後來變得特別多,講得特別多。像吃飯一樣,你吃太多就早一點「再見」,你吃得少就慢慢吃,就吃得久一點,人家少吃者活到100150歲都有,因為你吃得少,得病、發病的機會就少。當然,初步以氣得定的人,也是會吃得少或不吃,像仙人一樣他們都是這樣子,根本都不吃,吞吞口水他就飽了,以津液為食。

外道能起見者。就是不好的智慧,一闡提icchantika的人,你說他沒有智慧?他智慧很高,但就是不學好,用他的智慧去害人、去為非做歹,或者去傷害善良的人等等。愚痴的凡夫是二相的,icchantika有一點智慧但不是好的,或是聰明的凡夫。為什麼叫不好的智慧?就是沒有脫解的那種智慧,所以他說是外道能起見者。外道不是不好,是他的知見不夠完美,所以修了以後會入世間禪定,或者執著外面的神通變化;內道行者就要自己修心養性,從內心去解脫出來。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喜歡弟子現神通誘惑人,如果現神通誘惑人,大家看到哦!你有這能力,我來跟你學的,是要學那個能力。」學這些卻不斷除內心的習氣毛病,這樣豈不是誤導眾生了?

賓頭盧(Pindola,全名Pindola-bhāradvāja)尊者為什麼不能入滅?因為祂在有生之年現了神通,所以世尊說:「不能現神通,我已經告誡過了,結果你又現神通,好!你不要入滅了,你就留在世間,如果誰在做法會要供養聖賢僧的話,你就出席,代表僧眾被供養。」所以我們每年的齋僧大會,最裡面有一桌,碗筷都擺好,就是沒人坐,那要做什麼?就是等賓頭盧尊者來應供、來享用。怎麼知道祂有來?很奇怪!每次工作人員都會發現──筷子都有動過!本來還沒吃時擺這樣,等到其他人轟轟烈烈吃完了,就看見那桌的筷子,是有被動過了,擺不一樣的位置,也沒有人員去動呀,這就是祂來過了,只是你看不到。如果你看得到,你當然知道祂來了。

所以我們說修行不要去講神通,不要去講什麼能力,這些對你解脫都沒用!但是修行過程之間,我們的自性有那個能力,所以才會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等境界。在四禪天就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了,會現起五神通,不用講得到阿羅漢,僅四禪天的天子就有這五神通,不過沒有漏盡通,他們是修出來的。而阿羅漢是心清淨以後,有人教如何發神通,只要一個概念,他一下就能發起,不必練。世間禪定的人則要練很久。以宿命通為例,是一直倒回去觀想,今天在這裡聽課,你來是怎麼來的?你坐車來的,那你還沒有坐車以前做什麼?上班,上班在做什麼事?這麼一直想,讓你的阿賴耶識一直回想。

我們一般都很會忘記,但他們就是利用這個心一直想,這個心愈想就愈靈光、記得愈多,所以回想起來就很快。昨天晚上、白天發生的,往前再一天,再往前,一直推推推,到你來出生以前的種種,你都可以記起來,宿命通是這麼練出來的。所以他們達到以後就一直在觀這些,到最後也能開發出宿命通。但阿羅漢的宿命通不一樣。所以你們學佛法,這種實證的功夫也要去懂,你不一定要去證,但講起來時你要會懂。如果你真的要專學阿羅漢道,那你就不必學菩薩道,因為菩薩道是要度眾生的,阿羅漢是心自我清淨,所以他當下可以得果位。菩薩是希望未來得如來的果位,所以不希望現在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雖然不得果位,你的心也要清淨,儘量清淨。

聰明凡夫,即是外道能起見者,所以外道修行禪定的人,自性可以有很多功用,這是四禪八定裡的東西。聰明的凡夫就是外道,外道跟我們修心、內觀,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去執著自性對外境有什麼能力,否則縱使可以看到天上、人間、地獄、千世界、千萬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還是凡夫。世間禪定四禪定的天神就有這能力。像剛才講的就是聰明凡夫,但他沒解脫,只是比一般凡夫聰明一點,但還不夠聰明、究竟。所以他們都是以所知、所見以為皆真,不能脫離輪回。

學佛法剛好是要背道而馳,一看到幻化的心,都要當成沒這回事,即使真有幻化的事,也當成沒這回事,這樣才能夠安住這個心。不然你隨幻化的心轉,或者因緣感召的心在起滅起滅,你就定力不夠,還是會去輪迴的。所以,所謂外道,是指世間禪定的人,他在初禪有初禪的現象,二禪有二禪的現象,每個禪定的階段,都會現起一般人所謂的好現象,但從修佛法的角度來講,只是一種過程、現象而已,你若執著它就會起見,會起你執著即謂起見。我們修行,過程或許十分熱鬧,但不要執著那個境,才能夠走過來。所以這邊講的是外道的起見,講聰明的凡夫執境。

今解愚癡者,出無明體。經典裡面的愚癡者,就是從根本無明上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根本無明而現愚癡的,心是本來清淨後來黏無明,為什麼會無明?習氣毛病蓋住它了,所以根本無明就。以十二因緣觀來講,一直往前推到無明的話,無明破了,你心就明,有明你心當然能解脫,所以說愚癡出自於無明體。無明就會做出很多的傻事,甚至於我們人世間的人會自以為聰明,其實都是造業,所以這個還是出自於無明之體。

2008.12.10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