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24)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榖、庫藏等身。」

這裡面包括:動物身、珠寶身、金銀財寶、庫藏等……,這些都是幻師幻化的。怎麼來詮釋這些呢?如果只簡單照表面意思來講,就是把名相略作解釋。但是經文裡面,還隱含很多意思,所以這些翻譯的大德,便將裡面的深意一一引申。

 

別明幻事,謂上總標現作種種幻化事業,而不別釋。故今別釋。真諦大師釋雲,四兵譬因緣珠等喻果,由四兵故能為珠等。或可四兵喻有情類,末尼等者喻非情類。總釋意雲,賴耶幻師,七識弟子,住四識住,積集種種名言等種,而生三界、五趣、四生、情非情等種種諸果。地前迷者,執有真實有為無為種種諸法。地上悟者,覺知如幻無實諸法。而諸教中,說業為幻師,四聖諦等為四衢者。凡論幻師,有其三種。一能造幻故名為幻師,即惑業等。二者如幻故名為幻師,即是菩薩。三造幻主故名為幻師,即八識也。今依第三,或可亦取惑業,或可通說三種,義亦無失也。其四衢道,亦有三義,一除惑四道,即是四諦。二初學所觀道,即四念處。三幻主所住道,即四識住。今依第三,或可通取,義亦無失。

解釋裡面所說,別明幻事,每個名相分別代表不同的幻化事物。總標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標示一切會化起的種種事業,所以用「總」表示,而不別釋,不必要一個一個來解釋。今別釋,現在要一個一個講,所以真諦大師解釋說,四種兵──象身、馬身、車身、步身,這是古代的四種軍隊,有的騎象,有的騎馬,有的用戰車,有的步行,這些就是所謂四兵。譬喻說果,譬如說是因緣所產生的珠寶等等的,以此顯示它的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潛意識的業因的話,一旦因緣來了,應緣了,然後就會受報(執幻故),此中產生的法就是果。

上面已經講過,幻師幻化諸寶諸物,就像我們的業力一樣,都不真實,但是都會化成真,因眾生執妄為真。像因緣來時,腦筋裡會映現,阿賴耶識裡本來就存在的事物,或者是外在因緣(外緣跟內緣)所形成的事物。內緣就是種子因,外緣是外境來的人或事、眾生等。悟了,什麼影像都一樣!有的人到聖地去,途中自性映現一些情景,這情景在兩千多年前已存在了,像這種是外來的因緣,然後在你的自性中映現。所以幻化事本來就是隨緣而作,你執著真或假都不對,我們要以實相觀觀它。實相觀的話,就是因緣起法,看成無住,就不執著。這種不執的能力,就是我們要修、要培養的。有的人要千錘百鍊才能做到客觀,有的則是當下一句話「放下」,就能放下。

所以如果你不能夠很警覺、很超然的觀這個法,不管內心起或外緣所現都不去執著,對於所現的這個果的影像,你都執著為真,它當然就愈來愈真!如果你看了不執著,聽了也不執著,化起也不執著,過一陣子它也就沒有了。所以也許是有點消息,也可能是什麼,但都不要去在意:「是真的嗎?假的嗎?還是什麼……?」在那裏推敲半天,都是多餘的。看了就看了,大略知道意思,真真假假不要太在意。如果是真的,隨著因緣、時間過去,該成就業相的,一切你所感受的事情也就會現。如果是虛幻不真的,它不久就滅,最後也起不了什麼果。修行的人就是這樣,面對一切因緣法時都要客觀、不執著。這種能力是在《解深密經》境界之菩薩,所必要學習的。所以在前面開頭的第二品,即說要「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作有為時,不做有為想,也不要做無為想;作無為時,不作無為想,亦不要作有為想。這樣就是隨緣,要能學到這種能力。

四兵故能為珠等。譬如四種兵,當然有人是騎象,有人是騎馬,有人是乘車,有人當步兵,你要把它想成哪一種?如果人是人,如果動物就動物,或者包括到一切珠寶,都是它所變的、幻化的,譬喻為果。或可將四兵喻有情類,將四類士兵看成是有情類,而將末尼(mani)寶珠以後的種種物相看成是無情類。我們眾生本來就分兩類,在《楞嚴經》裡講得很清楚,眾生包括無情類與有情類。有情類是有感知、有覺受;無情類一般人很難去理解,只有學佛法,佛講了我們才懂。無情類就是金銀銅鐵、樹木花草……等等。把金石草木類,末尼寶珠當作無情類。如果講四兵,當然就是有情類。所以這一段將四兵跟種種珠寶,作更深一層分析,這些大德的見解也有代表性。

總釋意雲,賴耶(ālaya)幻師,七識弟子,住四識住(四處住─色受想行),積集種種名言等種,而生三界、五趣、四生、情非情等種種諸果。總的來解釋,賴耶是幻師,這阿賴耶可以看成是幻化師,因為上面的經文就說幻化師在四衢道(十字路口),來來往往的人多,所以他就在那裡玩起幻化事。當然幻化師能夠幻化,至少是證到五陰(色受想行識)魔相裡的識陰魔相,所以會幻化。此外,阿那含果者有五神通,所以也會幻化,阿羅漢更是會幻化;一般的小菩薩是不會幻化,因為心還不淨,所以要修到八地菩薩才有六神通,也是跟阿羅漢一樣。

我們凡夫的八識叫作阿賴耶識2laya,「藏識」,因為它是不淨。這裡面有不淨法、淨法,不淨法是惡,淨法是善,這兩個都會造成因緣果報,所以總稱為染法。染法現起它因緣果報的相時,就是幻化。如果你在打坐中,現起過去世所造的哪一件業,過去已經過去了,是那一世所做的,也許是一百世以前,或者是五十世以前所造的業,它現起來時,就是幻化起來的。因緣起而因是掃到它,它就幻化起來。所以把阿賴耶識看成在四衢道變魔術的幻化師一樣,然後此等弟子看到幻化師所幻化的人、寶物、庫藏……等等,都認為真。「七識弟子」,進一步講到,第六識、第七識都等於是幻化師的弟子。既然阿賴耶識(八識)當作幻化師,阿賴耶識是第八識,那第七識、第六識等等的,等於是幻化師的弟子,因為它會執著阿賴耶識所幻化出來的業緣為真。就像上面所講的,別人有智慧的,看了明明知道是幻化師所化的,四兵或者珠寶……等等的,但這裡幻化師的弟子無明,就認為是真的。

住四識住,指「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分別稱為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積集種種名言等種,把一切你所面對的名相,把它聚集起來,所以這是苦集滅道裡面的集諦。何不言識識住,識本身是生識用的,故不能自稱。四識住就是罪業因,然後積聚業因而住,這就是業因。如果現果,就是今生,所以今生所現的苦,就是集諦裡面所現的。當然還有的沒現,有現的就是當生的苦,所以是積集種種名言等為種類。「四兵譬因緣珠等喻果,由四兵故能為珠等,或可把四兵喻有情類」,再來,阿賴耶識裡面的因緣,所現起來的種種物相珠寶等為果,末尼等比喻為非情類,這一段跟上文所言,頗為近似。「而生三界」,這一段重覆。「五趣」,既然阿賴耶識會幻化一切,然後六、七識執著為真,它就會產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的果報。如果在欲界、色界裡,還包括人、阿修羅、畜生、地獄等等;天、阿修羅合稱一趣,再加上人等等,總共為五趣。

「四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卵」就是母親會生下蛋,由蛋來化成受胎的。「胎」就是人或者大部分哺乳動物。「濕」都在濕的的地方蘊育,有一點溫度它就會化成蚊蟲。「化」從一個東西化成一個東西,例如:如果你是人,死時要變餓鬼,要化成餓鬼就出生餓鬼;你要入地獄就化成地獄眾生相;你要生天,我們的肉體有一個神我,脫離肉體就化生天上,這些講起來都是化生的。如果是胎生的,就是有血有肉的;如果是化生,會變那種比較沒有實質物質重量的形像。所以你可以想像,你看到的鬼神、佛、菩薩這些好像有那個樣子,但是它沒有重量。當然化生時,壽命盡也有再化生的,像小昆蟲有一些也是一階段化成一階段,到最後變成蝴蝶、蟬、蛾等。「情非情等種種諸果」。以前在講《楞嚴經》,就提過這些有情、無情、四生等的果報現象,可以參看。

「地前迷者」,地前之修行者,或者不修行時又迷失了,為什麼會迷失?因為他還不究竟,所以見種種幻化師所幻化的,或者是我們心裡面所幻化的,就會去執著。所以「執有真實有為無為種種諸法」,你說沒有法,一切在心中現起影像、念頭、或者是你看到的一切,不管是建築物或者是六道各個現象,一般還不瞭解真正佛法,都會執著它為真,會說:「我看到什麼…」,如果看為真,然後起而行動,就是進入有為法。如果看到了認為真實,卻沒採取行動,只安住我們的心,是以無為相對。我們要有為還是無為呢?這個是很有意思。比如說,要利益眾生,無為中,你自性清淨應緣,它也在用,所以是無為常為。

在《金剛經論》裡面講,當要「空性」時,有講到「無為常為」。無為不是字面義上的不做一件事,無為是以空性應緣,不用我們的主觀意念、念頭起法。如果用主觀意念的念頭起法用的話,就是有為。所以我們用空性應緣,應緣中它會產生法,該會產生法的還是會產生法。所以法,說它有,又沒有一個主宰;說它沒有,又起了法相,這個法就能夠很奇妙地擺脫外力的糾纏。所以你要學解脫,要返回到空性,不要講哪一個影像、哪一句話、哪一個什麼法相是對是錯,不要去講這些,把它歸到零。要有能力歸到零,能夠歸到零的話,你的自性就靈活。人家這麼打過來,你要空,應對它,就閃過去了,有沒有閃?沒有閃,不必閃,但這個境界對你來說是沒有影響的。所以像這種比較高深的、實證的功夫,你要到心靈開了,或開悟自心了以後,自然就會體會,原來這些聖人解脫是不用一法的。

釋迦牟尼佛在面對天魔考驗時,祂都不出一個念頭、不出一個法,就自然的安住在那裡,天魔對祂都沒辦法。天魔也是幻化師,幻化天兵、天將、天魔、天子、天孫來搗蛋,世尊都是不把它看成真,所以幻化的都起不了作用。我們要學習,在無為中,它會有能力去擺脫一切的外境,不管是有為、無為。下麵所講的幻師所幻化的,離不開主觀能夠幻化的心識;弟子是比較迷糊一點,會執著所幻化的為真。所以大概地前菩薩,以及還沒有入地的菩薩,都是會迷糊的,因為他們學佛尚淺,修證的境界不高,難怪會執著。所以這些人都常常講:「我看到什麼、我體會到什麼」,都很執著、放不下。

地上悟者,地上就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怎麼劃分?如果色受想行識五陰滅盡了,即證阿羅漢,五陰盡是阿羅漢。如果加一點菩提的話,他可能證得辟支佛,辟支佛道,如果是這樣,不列入菩薩位,因為祂是修小乘,自修而已,但也已經到了十信位。以次第而言,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位,還有四加行(prayoga),然後才是十地。故總共有五十四位階。如果加上後面的如來地(共有十地),那就成了六十四個位階。從十地之初地這裡為界,之前的就是地前,叫地前菩薩;之後是入地或稱地上菩薩。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有什麼不一樣?地上菩薩無身,無色身;地前菩薩有神我身,這個神我身跟阿羅漢、辟支佛一樣,所以還有一個形象。

地上菩薩只有一個心識,所以地上菩薩一入滅可以遍虛空,入無餘依涅槃。地前菩薩因為有身,那要怎麼跟虛空等齊?不能等齊!所以他們進入有餘依涅槃,不能遍虛空盡法界。地上菩薩一般都可以用心識,心識還不淨的話,當然就不夠寬廣能入十方虛空,但無論天上、人間、地獄,祂都可一動念頭就到了。阿羅漢不列入菩薩位裡面,所以十地是菩薩位。小乘是論果位,這裡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果位。而菩薩沒有果位,上述這些都不算是什麼位,只是方便將其修證之心的內涵列出。所以有果位的,只有阿羅漢、辟支佛跟如來,這三種有果位。菩薩是講幾地,幾地就是你修行的心愈清淨,位階就愈高。在八地不動地的話,應該是心已經如如了,神通變化也會無量現起。

一個人如果開悟的話,他直接面對自己的心起、心滅,自己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開悟的話,心眼也不開,所以你的念頭就是思惟、就是想,看了就是僅此一個念,哪裡有什麼「我一個念,在看另外一個念」?看不起來!這就是身還沒打開。所以身沒開的話,就是一個修行的瓶頸。如果起心動念自己還不能知道的話,你要怎麼修?沒有辦法!所以身體一定要在打坐中,讓它能夠心打開。如果開悟當然是打開了,起心動念都清楚,外緣來了你也知道,然後你自己內心有什麼習氣跟它相應也知道,然後又知道如何安住於空、無執中。這就是有時候佛菩薩給你的加持力,你會冥冥之中說:「唉呦,這個事情來了,有一個心亂糟糟,但有一個心又有很安詳,定在那裡,好像跟我沒有關係一樣。」這麼去體會到底有幾個心,你要是能這樣就知道,於修行上就比較容易做、知道要怎麼做。

覺知如幻無實諸法。地上菩薩是已開悟的,他覺知一切法是沒有實際的。為什麼講沒有實際呢?如果有實際的話,它應該不滅,所以實相有時講空相,它不會滅,空哪裡可能滅呢?不可能!空應緣產生有相,那是會的,因為有相是無常,是依諸法因緣而起,所以這個會滅,空性則永遠不滅。是有緣來,空性起,空相如果指虛空無相,為了說明,所以安一個空相給它,所以沒有實際的法是空相。如果實際的法應該不滅,但我們知道因緣所起的法,緣滅了,法就滅了。我們《金剛經》講到「因緣」這個名詞時,「能作因,所作因」,你都懂了以後就知道,諸法要起,有助緣、有增上緣……等等,不管它怎麼起,都無實,因為它是因緣法,所以最後都會滅,既然滅就沒有所謂實了。

而諸經教中,在釋迦牟尼佛種種教導中,或者是各個教派、宗派(佛教分了很多教派),說業為幻師,有的說業力、業緣、業因,是為幻師,因為它會幻。四聖諦等為四衢者,上面經典講幻師在四衢道,變幻四兵、七寶、庫藏等等的……。有人說這四衢道裡面,眾生來往很多,這裡面包含苦集滅道,在講四聖諦,因為四對四,衢就是道路,四聖諦就是四條能夠走到解脫路的,當然也可以講道路。所以他說四聖諦等於是四衢道。

回過來講幻師,凡論幻師,有其三種,幻師大略分為三種,包括:惑業、菩薩、八識。一能造幻故名為幻師,即惑業等,因為他能幻化,幻化就是無中生有,就是用念力讓它從無中化成一個東西,化成一個人、一匹馬、一隻象。你若還沒成就,就去學這種幻,就會忘記求解脫道。如果你修到瞭解脫道,你再來學幻,那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有時候會變現。菩薩要利益眾生,更要待心清淨以後,能善於變化,你不變化就不能感動芸芸眾生。你用嘴巴辛苦講了半天,不如你現一下靈異,喔,效果很好,每一個人就信服,非常信服。信服歸信服,到底他要不要修到清淨?那又是一回事情。所以若光學能力,就會變成:「哎呦,最好是這個能力可以教我」,這樣子學佛到最後都走錯路。

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喜歡祂的弟子現神通。釋迦牟尼佛也是逼不得已,才現神通。當初,祂在中南部各個國家遊歷,六道外師一直請祂比擂臺,各國國王也都巴不得趕快看兩方怎麼比?但世尊就只說:「好,好,你去準備。」有時候講此事時,其時間還沒到,所以世尊第二天就走掉了,到另一個國家去了。這樣群眾議論紛紛,都傳言釋迦牟尼佛要跟六外道比功夫、比神通,所以人就愈聚愈多,國王、大臣、一般民眾,通通都跟著世尊,一路到舍衛國時,釋迦牟尼佛不再拖延了,祂說:「好,正是這時!」果真要比神通了。為什麼是這時候呢?因為上自國王,下至販夫走卒,該來的、有興趣的都來了,一聽到要比賽神通,大家都來了,眾生無量。這時只要大大現一次神通,就能降伏這六外道,以及無量國王、百姓,使大家都被折服。

我們說第一個能造幻的就是幻師,不像現在。現在的魔術師都是用道具,道具變的只是他功夫好,我們看不出破綻。古代有神通的幻化師不是這樣,無中真的生有,講來就是識陰魔相裡面的心動,它就成就,所以心清淨大部分,此等人都可以幻化。即惑業等,反過來講,我們阿賴耶識所現的幻化事,其實就是我們的業,我們迷惑,見惑、思惑裡面的業,也是會幻化來的,所以幻化師跟我們造幻(等於是業所幻)的一樣。

二者如幻故名為幻師,即是菩薩。第二個,幻化師也可以如幻,故名為幻師。那能幻的應該是菩薩。為什麼叫幻呢?因為所化的是幻的,所以叫做幻師。菩薩為什麼是幻師?菩薩是覺悟了,然後能夠悟一切法的緣起,能夠體會諸法無實性,又可以悟到空,又以空能夠化成有,有這個能力,方能名為菩薩。為什麼菩薩要化?祂不是吃飽太閒了要化,是為了度眾生才化。如果說要度哪個人,感動了觀世音菩薩,感動了其他的菩薩,祂們會示現,(說示現,其實不是示現,祂的法身不動,祂的應化身隨緣而化),表示應化身現。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應化身,但是確實是真的,有血、有肉、有體溫,所以這樣眾生就一定很感動。

一方面是佩服祂的神通變化,二方面如果是適時來解除你的苦惱,那更是像再造之恩,一直要想圖報。學佛學得有境界就想圖報。如果你學了半天都沒有動力,再學也是自己清淨自己心地的工作,這樣就是還沒有成就。如果有成就,你自然會想:「我應該為佛做一些事情,好好報答佛恩。」最大的報答就是度眾生,因為佛就是在度眾生。你幫祂多度幾個眾生,等於是最好的報答。所以我們說報佛恩,最大的報佛恩就是度眾生,協助如來度眾生。如來本來就在度一切眾生。有的眾生比較淺機的,要用講的,如來不可能示現一個個講,因緣不具足的話,祂怎麼示現?所以一般都是透過人間的菩薩,或者透過居士、出家眾來講。

剛開始在講經說法,常會像被幕後菩薩在操控一樣,講到自己所想、所認為是對而其實不對的,就會講不出來,因為有些是違反因果,或者是不該講出來的。不是你知道都要講,有些講出來會嚇人,會怎麼樣的,…,你就不能講,這時就會噎到。這才知道,這是不該講或是不能這樣講,不是想怎樣講就能講。真正在學講的人,都有護法神、菩薩在那裡監督。你動了念頭要講什麼,祂已經先知道:「哎,這個不對」,就馬上制止你,怎麼制止我們是不知道,反正就是說不出來口,就會噎到,開始這樣幾次後就知道「對、不對」,就知道這句話不能講。所以諸佛、菩薩會借大眾來宣講佛法。

有時候我也會鼓勵一些人,可以的話要起來學講,你既然能講出口,不管你本來懂或不懂,反正講了以後,你就知道原來是這樣,是菩薩在教你這麼講、這麼講……,你就會了,別人聽的也會了。所以到某一個程度,就是學講,要能教學相長,就是這樣。今天我回了一個郵件,這一個郵件來已經一、二個月了,找時間現在才回。來信的人說他以前自己看經典,認為說自己知見很好,什麼……都很不錯,結果一看到我們網路上的五蘊魔相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修行還沒入門!不知道的人,自以為有些什麼能力、現象的,就覺得修的不錯了,但若把五蘊魔相解說一書看完的話,就會發現:「哇,連色陰魔相還沒有進入」。如果進入了色陰魔相,然後至受陰盡,才是十信位的第一個。你要如何辨別已經入佛法裡的第幾位了?受陰盡就是感情領納作用沒有了,你的憂喜苦樂已經沒有了,這時才入佛門,喜歡對錯都批評的人,憂喜苦樂沒盡,也即是沒入佛門。

《楞嚴經》裡面講五陰魔相,至受陰盡時,你也不會高興,也不會生氣,也不會煩惱,也不會怎麼樣地,看到一般人高興的事你不會高興,看到一般人會悲傷的你也不知道悲傷,心裡已經很平常心,像這樣的話,才是十信位的初位,這還沒有跨到菩薩的第一位階。所以在色陰魔相,眼睛可以看到三度、四度空間,耳朵可以聽到異言,眼睛可以看到鬼神或者什麼,這些都屬色陰還沒有盡,也沒入佛門六十四位階的第一階段。所以不深入經藏,不懂得這些的話,有時候你看電視上通靈的一大堆,每個都能看到鬼神、看到什麼,其實他們不懂佛法,不知道修行到底什麼境界才是對,這類人很多。所以各位懂的話,有機緣當然儘量講給人家聽。剛剛講說如幻,所以叫做幻師,也就是菩薩。

真正的入地菩薩是何境界,在此再加以說明一下,依經典所講初地菩薩,即可見佛所放之光明達千個世界(千個銀河系)。那麼一般人禪定中所見光明要是有點距離,如百、千由旬(數百、數千公里)等等,那自己也是入地菩薩位了嗎?不是的!若是所見不及千個世界的佛光,較小範圍也能看得到光,那是佛菩薩加持讓您看到的,但不是您真的修到菩薩的位階了。所以有些人住色陰魔相時,五根都有異能,能見局部光明,若此時沒有起邪知見,也僅知是佛菩薩的加持力才能達到見光的境界,所以知道後就不要自滿,甚至是自欺欺人,說自己成菩薩、成佛。

再說第三,造幻主故名為幻師,即是指八識也。第三種造幻主,對自己幻師來講,他是製造幻化事的主人,所以既然是造幻主,故名為幻師。名為幻化的主人,其實就是第八意識。我們說心力、念力,來自於第八意識本心。第八意識是我們的本心,所以本心才有這個能力。第七意識是妄想,是住胡思亂想,無實際的動作。第六意識是妄分別,既然是妄,妄怎麼會產生真的幻化相?不可能。所以是要有心清淨的人,你要化起東西才有辦法。不管化這個心力要做的佛事,是真是假,當下念起,做了就做了。比如說我們這次在印度,遊覽車車窗被打破,整面碎裂但沒有掉下來。車一開動時,我就起個念,觀兩個字──ra3(代表清淨)、bhr93(代表智慧發起),請菩薩給它安住,然後車子到處跑數天,碎片真的都沒掉下來。

說這個是起的心念所產生的嗎?不知道!但是無形中就起這個念,做了這件事。如果心愈清淨的人,要化出一個活生生的人、動物,都可以做到,何況是此種小事,幻化師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不要用第六意識妄分別來幻,這幻不起來,用第七意識幻,也幻不起來,一定是要用第八意識心來幻化,但引導要幻化的識心,還是要由第六清淨識來前導。第八意識跟我們阿賴耶識業的種子一樣,它也會幻化,主觀意念借第八意識的能力,就能幻化。日本的所謂忍者,也在學習這種第八意識的念力,有的人把大塊的木頭(如樹幹),曬乾以後觀想:「木頭著火!著火!著火!」當然不是剛開始觀著火,就能發火,要在那裏觀很久很久,一個月、二個月、幾個月以後,有一天啪地一下,真的木頭就著火了。這種就是用我們第八意識幻化,跟我們第八意識裡種子的能力一樣。

密教的上師他當然修到心清淨,或者未清淨也能持咒、結手印,請諸佛菩薩加持,就是佛菩薩的垂跡加持身,這名詞有上過悉曇的應該都知道。垂跡加持身加持,祂本尊是不動的,法身是不動的,你祈求祂,祂感應了,就現應化身,應化身所化的就是垂跡加持身,要前來加持。不是加持你,是令你做什麼法就成就。所以不是說修到大菩薩才在度眾生,是成為地上菩薩就須廣度眾生,但因功夫還不夠,所以要進入陀羅尼門,借諸佛菩薩的三密來加持眾生。這次悉曇課的講義,有講到「十二密印」,一切法從十二密印手印化起的,那要怎麼祈求?你要結手印,要唸告白,你唸了就一定感覺有菩薩到,除非你功夫還不夠,心不夠清淨,菩薩說你還不行,不能玩法。不然你一唸,應該馬上有感覺。當下在唸,佛菩薩當下就到,然後你再結手印、持咒,無所不辦。這是我們初步度眾生,沒有能力時,假借佛的垂跡加持身加持而用。

現在你也懂得──「大空音怎麼唸」、「加其他的母音怎麼唸」、「怎麼借別人的音變自己的聲」、「怎樣轉自己的音變他人的聲」,明白這四種現象,而且又能分「麁顯耎密」,所以總共就有八種發音情況。如果學悉曇密教,不學到這裡,會以為唸一唸咒就在學密法,是吧!?你現在學會了,學會就要正確地唸,不能像以前那樣唸。以<佛頂尊勝陀羅尼>跟<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為例,有同學說:「老師,您唸個教學版吧,唸慢一點,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唸。」我說:「好啊好啊」,但就是沒那個機緣去唸,原來就是在等待。等學到這「麁顯、耎密」兩大類,然後又知道各有四種不同的唸法,再來唸,才真正能夠契入密法裡的祕密聲意。

這期網路上的悉曇文章看了嗎?第一部分就很重要,是教化大眾對古漢語、漢字的重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將咒語都翻成漢字,然而現在很多專家,都不去用它,因為用了它就漏底、兜不起來了。但確實應該用這些漢字的中古音,才能找出真正的唸音,而且這些唸音還牽涉到耎密麁顯與四種發音法。好比說第一種的大空音,<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當中的愣迦囉âla{k2r2、愣訖哩諦âla{k4te,要唸 alaa5,不會再念alanalan是一兩個月以前的唸法,這個月開始認識大空音,就知道第一句門第五字要唸「盎」。整個唸âla{k2r2 la{k4te,裡面除了大空音以外,k4k為什麼唸ki?因為借4i音讀第三轉音,所以要唸成kirite,此亦剛剛所講的,借後邊母音來唸。四種發音,第一種是「大空音」,第二種是「加他人的摩多母音來發音」,所以剛提到k要加i,正是借4的母音來發音,所以la{k4te變成alaa5kirite,念到大空音一定要頓一下,才能順轉鼻子音。

如果沒有學到這個,或者有時連上師都不完全懂這些,就唸不出真正的悉曇音,末法時期不易契入真正的密教,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在念咒語,常會碰到這些特殊的字,又如:者懶覩cal2{tu,這個l2{比對中文來看,對或不對你就知道了。現在有些人不是這樣唸。al2{有時候字典查出來,甚至寫成這樣alamk4te,為什麼?因為現代不管是否為大空音,都把它改成m,認為這是鼻子音,有唸就好了。我們學密法不能這樣,這裡一定是要用{。愣訖哩諦ala{k4te這裡a{唸「盎」,者懶覩cal2{tu這裡2{唸「安」,所以者懶覩ca+ l2 + an + tu,大空音會唸了。簡言之,第二、三、四句門的第五個字都要唸安;第五句的最後一個字(ma),要唸作庵a3。這些很重要,不然你學密法,沒有真正體會進去。

回過來,今依第三,或可亦取惑業,第三就是什麼?第八識。第八識是幻化主,也可以說是惑業,迷糊了所以才會幻化。惑有見惑、思惑。見惑是對外境,你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產生境的執著。思惑是內心,有時候叫做修惑,這是真正在修,就是對外境的執著要斷,不執著。所以你說修修修,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修,除了心清淨以外,你的業力幻化起來時,你不受它影響。幻化師幻了,你不執著為真。這一段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講,幻化師幻成四兵、七寶、庫藏等等的動物身、寶物……,我們的阿賴耶識也像這樣幻化。所以唯一不一樣的,就是──你對幻化相有沒有執著。

像我剛講的,有的同學這次去印度,他到哪個聖地就映現什麼東西,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映現。映現了你看一下、懂一下就好。當然說,能寫出來給人家看看也不錯,不是表示你執著,那是要使人家提起興趣,令文章有可讀性,這也算有功德。有些讀者就是要看一些比較特別的,才會有興趣;如果談的聖地都是石頭,堆了一堆又一堆什麼的,講來講去都是這樣,那外行人根本沒興趣朝聖。我們為何去了又要再去、去了又要再去?跟過去的因緣有關,這是第八意識所種的種子,因緣很深。

所以它說,我們依第八識造幻主,能夠幻化的主人就是第八識,第八識也就是我們取了惑業。或可通說三種,三種都可以講,造幻,造幻主、或者幻師,三個都可以講。因為阿賴耶識就扮演這三個角色,義亦無失也,如果這樣講的話,三種名詞都來講第八意識的話,都講得通,因為它有因緣,在腦筋裡面的阿賴耶識。它化起那個境,所以是造幻;它會幻化,所以是幻主;它會造一切幻,所以就是幻師。

其四衢道,亦有三義,講到四衢道,上面有講四衢道可能引申為四聖諦,四聖諦是走向解脫的道路(m2rga),跟四條通道一樣的,這也說得通。但是它這裡又有講,四衢道也可以用另外三種意思來講:四諦、四念處、四識住。

第一個,除惑四道,能除掉我們疑惑的四條道路,即是四諦,「苦、集、滅、道」剛好g42四條道路。你去過鹿野苑(Mrgadāva)也知道,世尊就是在鹿野苑初轉四聖諦法輪,你也學過「轉法印」怎麼結。初轉法輪就是在鹿野苑。四聖諦就等於四條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三轉法輪,每個法每次都要講三遍。

苦,你要認識苦,如果認識的話就是已知苦。釋迦牟尼佛講什麼叫做苦?就今生你所出生在人的境界的話,這個肉體是苦。為什麼會苦?出生就是痛啊,接觸到空氣就痛啊,所以哇哇地哭起來;然後生病也是苦,我們現在能體會生病真的是苦。光要操勞這身體,都不給它保養,一天用上七、八小時,又疏於打坐,所以現在變成這個結果,就是苦。所以你們如果打坐坐不久的,雙盤盤不久的,就會有這些顆粒狀的氣結。我前陣子雙盤退步到剩下半小時,這回按摩了快兩禮拜,今天從上座到下座,剛好可以雙盤一小時。所以肉體氣不通,它會阻礙你的經絡,鬱結在穴道,讓你怎麼打坐就是坐不來!現在體會就是,如果不能長坐的人,有空的話,就要拿著按摩油,摸你的腳,哪裡痛,就一直給它搓搓搓。會很痛!但不要捨不得搓,能這麼揉開了以後,明天就會好一點。所以你要忍啊!這個就是苦,你要認識它,認識它以後要知,知了以後要證。

三轉的第一轉,讓你知道道理,認識苦是什麼道理,如果你現在是處在苦的狀況,你應該知道。你生病了,你當然知道生病很苦,但是你要知道生病為什麼是苦?因為體力不佳、疏於保養……等,那這個來源是什麼?都是我們阿賴耶識所化的,有許多病都是冤親債主所造成。苦,你知道苦是今生所受的,阿賴耶識所現出來業力,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會、愛別離、五蘊盛……等等的,或者是憂愁,下雨就憂,為天下憂,乾旱也憂,為要雨水者也憂,所以永遠沒有辦法息苦,這種人比較神經質就會這樣,所以這個就是苦。

然後第二轉,你要去證。你有什麼心病?你有什麼習氣?你有什麼毛病?就是已證知。證知不是證到什麼,是認識你自己有什麼東西,這很重要。要證知自己有什麼,是吧?上次我也講了,你的毛病到底是什麼種類?毛病的大小、類別、多寡,都要能證知啊!有的犯在貪,不至於貪錢,但會貪吃,這也是貪,什麼都要好吃,想吃種種美食,這也是貪。所以每個人毛病不一樣,自己去體會到底有什麼毛病;如果連自己都認識不了,那怎麼修?又如對錢看得不在意,但是很在意面子,這也是一種毛病。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你都要自己去證知。

第三轉,你證了以後要斷。有什麼毛病,全部斷、斷、斷!全部都做到了,你的苦諦已經證得了。所以先面對今生,所反應在身體的、在心裡的東西,都把它處理好;再來處理腦筋裡面,阿賴耶識幻師的。集諦是不是幻師的?是幻師。幻師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一切種子的因都存在裡面。那你懂了,就知道今生不要再集不好的,要集就集好的。所以,修這個苦,認識苦,證到苦,斷掉苦,也是在集好的因,這是善緣,所以一定會有善果。善果就能改變腦筋裡面不好的,並加好的進去。所以這樣下來,你慢慢也做到三轉。

再來,四諦的集諦,要如何認知?要知也要證,能證知你腦筋裡到底還有什麼業、什麼因。如果你常作惡夢,或者祖先墮落到地獄道,或者常常一談到地獄就害怕,就可能還有地獄因。你有沒有這樣?有這樣的話,你還有地獄因。如果你沒有地獄因、餓鬼因的話,談到鬼神就跟談到人一樣,有什麼好可怕?地獄就是一個形象、名稱,有什麼可怕?如果你談到地獄就害怕,就表示你有這個因在裡面。要認知它,去證知你還潛存什麼東西。比如說誦<佛頂尊勝陀羅尼>,你每個禮拜之中,每天都出現一、二種動物,表示你還有出生做動物的機會。

所以我們要認知它,集諦是我們過去所造的因果積聚在一起的,下面會講到積聚。你認知它,知道在潛意識裡,腦筋裡有什麼種子、有什麼因。好在有機會唸<佛頂尊勝陀羅尼>,要多唸誦以消業。你也不要心想:「哎呦,我有唸過就好了!」你從法會唸過到現在,不曉得又造了多少業,又講錯了多少話!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唸,不要太放心!隨便講一句話都可能有錯,一錯的話就有因果。雖然說我們修行人因果來了要坦然相對,沒有錯,但是如果講錯了很重要的話,講到會下地獄的呢?有很多因果我們搞不清楚,以及是否招感三惡道的報,你也不清楚。

昨天我看了一部電視電影,剛好是講耳聾。有個小孩子出生就耳聾,他媽媽也是耳聾,他外公是完全的耳聾,一出生就耳聾。但這外公非常自傲,外公說是「耳聾的自尊」,耳聾就耳聾,大家很自卑,他就很自尊,說耳聾不是一個疾病,他認為也可以看,也可以思想,也可以達到他所要的,不妨礙生活與所求,哪有什麼不好!然而小孩的爸爸是完全聽得到的,而媽媽則是後來才聽不到的,這個小孩子也是一樣,這時還是有點聽得到。這個故事開始就在法庭裡辯論,辯論耳聾的文化。耳聾該不該裝電子耳?不曉得要花多少錢。這個案子在法庭裡面開好幾次聽證會。有的說:「耳聾就讓它耳聾,讓他學習手語。」有的說:「既然他還可以聽得到,你為什麼不讓他聽到聲音?」在聽聲音,那表示電子耳在聽的,不是你本身可以聽的,它是埋晶片在裡面,感應聲音,然後怎麼樣刺激聽覺器官,使他可以聽見。這些人,有要讓他保持耳聾的,如媽媽、阿公;有的要讓他裝電子耳的,如爸爸,因為爸爸是聽得到的、耳聰的,所以爸爸希望他也能夠聽到聲音。就這樣,演一場電影一小時四十分鐘。

從因果上講,為什麼會耳聾?沒有學佛法不知,經典已經告訴你,毀謗大乘就會眼瞎、瘖啞、耳聾,這是果報。那我們有沒有毀謗過大乘?像我以前不知道,說這個密教不好,持咒驅鬼神辦事,現在懂了啊,是真要懺悔。咒語有什麼用?修行者如佛陀都不能跟人家吵架,那沒護法神守護怎麼辦?這一定要護法神來做某些事。修愈高的,愈不能跟人家吵架,要安忍、慈悲,這慈悲也會感召天神來護持,不必祂講話,或者怎麼樣祈求。所以,雖然釋迦牟尼佛曾被人家污辱、誣衊,但都是由梵天王、帝釋天王,主動下來處理這些障礙。佛陀祂自己沒神通嗎?不會化解嗎?連菩薩都會化了,佛更會化,但是祂不能化,要去面對那個業力。我們修解脫道也是要像這樣子,佛陀是一個榜樣。

所以三轉,我已經提過好幾次了,你去鹿野苑,就一定會記住:世尊祂講了什麼?《無常經》與《三轉法輪經》。講了四聖諦,三轉法輪。三轉法輪第一轉是對阿若憍陳如(Aj#2ta Kau57inya)講的,所以「五比丘迎佛塔」以憍陳如來命名。過去的因緣就是這樣,這個故事講起來很長,憍陳如既是《金剛經》裡面的歌利王,也是某世的忉利天主。所以這歌利王也好,忉利天主也好,都跟釋迦牟尼佛有因緣關係。當時釋迦牟尼佛是忍辱仙人,憍陳如是很暴虐的歌利王,壞也有壞的好處,可來考驗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忍辱波羅蜜,是否修得一級棒。因此釋迦牟尼佛也說:「我如果成佛,我第一個要度你!」這也就種下了未來憍陳如第一個聞到法的因。

還有一世就是憍陳如做忉利天主,然後釋迦牟尼佛是年幼的王子,割肉餵祂的父母親。當時因為鄰國國王入侵,他們就逃難,本來準備糧食一個禮拜,要到另一鄰國去,結果跑錯路了,變成要走兩個禮拜,到後面那個禮拜沒有飯吃,祂父王就要拿刀子殺祂母親,給自己跟兒子吃,結果兒子在背後看到就說:「不行,您殺了媽媽我也不吃。」「要不然怎麼辦?」「您割我的肉,您們倆老去吃。」這麼孝心感召忉利天主下來,試驗祂是否為真,是否如此孝順。就變作護法神要吃祂剩下的體肉,考問祂:「你後不後悔?」祂說:「我不後悔。」不後悔怎麼證明?「如果我真的不後悔的話,我的肉全部再長回來。」果真如此。歌利王割身體那段也是一樣,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有絲毫瞋心,當然就這樣;如果我連一點嗔心都沒有起的話,你所割我的肉就再長回來。」這當然是菩薩會變,祂知道緊要關頭祂不要變,祂要忍,要修忍辱法。

還有很多因緣,使得憍陳如成為第一個聞法者。你去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裡面很多故事,都可以學到因果觀念。所以,無論是最後一個得度的須跋陀羅Subhadra,或者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都有它的因果。這些都是集諦裡面的東西,你要去認識它,然後自己思慮,證到自己還有什麼因緣果報在裡面,然後要斷,這個斷是不要再造新的惡因,而舊的因要到滅才能沒有。所以你學佛法、學小乘法,是實修的法。

我們兩部經裡頭,其咒語為什麼都要唸三遍?第一遍已知,第二遍已證,第三遍已斷,你要懂這個道理。人家都唸一遍,你怎麼要念三遍?冥冥之中就會現出這種概念。像這次印度走到哪裡,要做什麼法會,不是我想的那個樣子,是隨那個因緣,就做什麼法會。到哪個地點做了什麼?次序是怎樣?到另一處又變怎樣?有的是誦哪部經?有的又是誦哪部咒?你們如果都記起來最好。所以這很有意思,冥冥之中會學到很多東西。這都是因緣。所以不到那個境,不感知那個境,不知道那個聖地是什麼聖地。

想到時跟你們分析一下,這個桑奇大塔,塔是st9past9這個二合字音,要唸su + tu,這個s要借tu的母音u來唸。所以悉曇到底唸對了沒有?到底有沒有唸進去?不要唸英文的方法,s僅半音。所有二合的字都有要發母音,除非它耎密,像這娑訶sv2h2,這個v2不唸,藏起來了,可以唸娑訶,有人是這麼唸的。如果它全部翻出就是娑婆訶,那是全部唸出來,是麁顯的。而娑訶是隱密的。所以這裡等於順便跟你們複習這些密教的唸法。今天講到四諦,四念處、四識住留待下回講。

2008.11.12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