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23)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幻師於四衢道幻化諸寶諸物有智慧的人觀幻師之所作是為諦實。真諦、俗諦的實相是怎麼樣?就是知道真是真、假是假,而能夠不執著一切相,這是菩薩所應修習的。因為文中出現諦實,所以我們介紹各種有關「諦」的名相,給大家認識。「七諦」已經介紹過了,「十諦」現在講到第六個。

名相越多就展現佛法越微細的一面。所以一般在修解脫、修空觀的,有時候不去懂太多的名相;至於菩薩,就要學種種的名相,因為要先自己懂粗的名相、微細的名相,然後才能教導眾生。每個人的修證境界不同,在過程之中,難免都會對某種法有偏愛,或對某種法,覺得沒興趣。這都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一生之中都沒進展,只修一種法,當生就不會有更大的成就。很多人常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對,自修時可以,因為八萬四千法門只有取一法來修就可以入門,不一定要八萬四千法門全懂。但是有境界、悟入了,你就要慢慢由空轉有,這裡的「有」是真有、實諦有、實諦的有。前面的空是在講無為,才能修到解脫境界;等到空境證得了,你還是要學習有為法,進入陀羅尼門學習諸咒語。各階段都有它的必然性。

 

(6)事諦─為正見之眾生說,若迷於四諦將起苦果之事;即說苦諦。

(7)生諦─若迷於四諦將造集,能生後苦;即說集諦。

(8)盡無生智諦─若解四諦則能滅染累;即說滅諦。

(9)令入道智諦─為正見之眾生說應解達苦等;即說四諦中之道諦。

(10)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為大乘可化之眾生說成就大乘如實之行德。

  

(6)事諦─為正見之眾生說,若迷於四諦將起苦果之事;即說苦諦。

第六個是事諦,佛法常講「理事體用」,尤其在禪宗都以這種理事體用的概念在講。理跟事是相對的,體跟用是相對的,理即體,事即用。所以上面講到「相諦」,就涉及一切法的法相、名相。在四諦來講,就有悟到空,它的體,然後泛做一切事。所以在泛做中,於事諦也不能執著,這才能叫諦;如果還會執著的,就不能叫諦。什麼叫事諦?為正見之眾生說。正跟邪是相對的正知、正見也就是所知、所見都能夠正確的導向究竟。究竟亦有分聲聞的究竟、菩薩的究竟等,不要看到究竟就覺得是最後了,如果僅是聲聞的究竟那還不夠,要再轉成菩薩的究竟。這種知見都是很正確,不會走錯路。

這次去大覺寺繞塔,叫你們都要發願:「請求世尊協助我──斷除貪、嗔、癡、慢、疑、邪見」。這繞塔方法是我去後的體會,知道要怎麼繞塔,所以寫在網路上,教導同學這麼唸、這麼做。貪、嗔、癡、慢、疑、邪見這六個是根本煩惱,然後衍生成二十個隨煩惱,再化成八萬四千無量的煩惱。有個同學後來就說:「唸了貪、瞋、癡、慢、疑,一到唸邪見時,卻起不了念頭唸。」我五年前也是一樣。當時在2003年去繞塔時也唸:「祈請世尊協助我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到邪見詞時也一樣唸不出來,你唸不出來代表你沒有邪見,所知所見都是正確的,所以你唸不出來。如果你唸到邪見時唸不出來啊,跳過去,這樣從此行法的過程間,多少能體會到,自己大概不至於有邪知、邪見。能夠不有邪見,就是過去累劫薰習下來的,有經過諸佛、釋迦牟尼佛等親自教導,所以當然不會有邪知、邪見。一個動作、一個念頭,有時候無形中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可以了解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修行要有正知、正見,才好對眾生開示;如果知見都不正,甚至落入邪知、邪見後,你還把這些概念轉給眾生聽,那就是在造業,並沒有功德、福德可言,因為您斷他人的慧命。很多邪知、邪見、著魔的人,所傳播的都是這些錯誤知見,明眼人一聽、一看就知道是不對;但是迷糊的人,外道種性者還好,邪道種性者就沒辦法分辨對錯。外道種性者只是修世間禪,雖也想斷煩惱,但只是斷得不究竟而已,還不至於害到人的慧命;邪道邪師則是跟你講些有的、沒的,違背戒律,違背佛法所講的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認為有一法可得。

所以,對初學的人,要叫他修無為法;學得有境界的,悟到空的,要鼓勵他修有為法。《解深密經》就是在教導菩薩學習無為有為、有為無為。在做有為、無為之間,都是為眾生。為自己則沒什麼有為、無為可做,反正都是自在,沒有什麼祈求;在利益眾生間,則有所作為又不會執著。所以該用無為,自然就會用無為;該用有為,自然就用有為。用有為、無為中,又不去執著有為、無為想,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自在。

在處此事諦時,就是菩薩能夠為正見之眾生說。如果一個人迷於四諦將起苦果之事對於苦集滅道不懂,比如說滅不錯,滅做到了,但是沒有真正入佛道的話,修到空解脫會執著空,所以聲聞就會執著空,沒有做到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起迷惑,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沒有搞清楚,思惟得不究竟,就會得到苦的果,也就是苦諦。剛剛講的理事體用,是聖人的境界;這裡的事諦,是在講眾生無明時,迷惑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會自己嚐受苦果。有因就有果,是必定的,因緣果報這四個字是連在一起講的。因有了,緣來了,果報就現起。一般凡夫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做一切事都違背苦集滅道等真諦的話,就會自受苦果,會陷入苦諦。所以苦諦不究竟的話是苦諦究竟的話就變成離苦之智慧。

上一次講到三轉法輪,如果證到認知苦諦,苦諦第一轉──已知苦諦的真理,一轉,知道:什麼叫做苦?為什麼世間有苦?苦又分為身與心的苦。到底怎麼苦?八大苦?還是十六大苦?種種煩惱所起九十六種皆是苦,無量無邊,你都去思惟,知道苦的真理。苦它是由我們過去、今生所造的業感召的。

如果世尊再二轉苦諦的道理的話,你要已證。已證──自己去證身心的苦,肉體的苦、心底的苦,都是苦,所以證就有分種類、大小、身心……等等。打坐就腳痛,這是身的苦,為什麼身會苦?其實是心覺得苦,所以身它就苦。有的人打坐很能耐痛,他就不會覺得苦。所以同樣的苦,有的人可以忍受,有的人則忍受不了,這些都要去體會。去證、證知!等於去體會,要體會自己對苦的種類、方面、程度……等。上次講到多少、大小,或者強弱、…等等的,你要去體會──自己有什麼?世間人有什麼?別人有什麼?我沒有什麼?要自己去思惟,去體會苦的道理。如果真是體會了,也能處於苦中觀其是無常法,是集諦所生,就當要離苦,得苦類智,能離苦的智慧。

三轉時,知要斷苦的因,或者是苦現而不執為苦。果報所現的苦,苦現時,不要執著苦,這樣苦就證斷。所以斷身的痛、斷心的煩惱,你就已經悟到苦諦的真理。一般凡夫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所作所為,都是跟眾生善惡之間互動,就進入收集一切的苦的集諦中。

 

(7)生諦─若迷於四諦將造集,能生後苦;即說集諦。

第七個生,是說什麼呢?有四諦就有生,所造所為就有生,像十二因緣觀一樣。若迷於四諦將造集集業,能集諸業是因緣法,像十二因緣觀──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會有生(受生),有生跟這個生諦一樣的,就是再造集諦集諦就是收集作種種事情、果報的因,收集因成集諦,要去認知它。過去無明造業成集諦之因,今生學佛後,知道苦諦,當離集諦。你的習氣就是過去所收集的,一個動作、一個觀念、一個嗜好、一個厭惡心態、…等等的累積,變成你有一種個性,這種個性是集諦所成,它是有因,有因就會產生果。所以一個人如果脾氣不好,會常常得罪人,你罵人,人家也罵你。你們觀念不正確,作一些行為,常常會被罵,被人家糾正,這就是過去的因,你有沒有去思惟這個現象?生活跟人互動,不高興就罵、或者是反駁、或者是得罪人家,這是在造業。為什麼會造業?有的是過去的因,造成你的個性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愛講話卻講不出好話,講的都是得罪人的話,就乾脆不要講,就閉嘴修禁語。禁語是最好的修行,你不講話就不會得罪人!所以以前有一個皇后,召見禪師來請教佛法,她高高在上坐,禪師在底下坐,然後皇后就請禪師建議如何修行,禪師也不得罪她,對方是皇后,所以便說:「老夫守不語戒。」不講你,是說我!一方面我不要講妳,講了不中聽,或者你程度差,聽了煩惱,反而怪我,說修行就要不講話。所以就說自己說:「守不語戒,不講!」也暗示說:「我守不語戒,你也可以守不語戒。」修行第一階段都不要講話,閉嘴!眼睛看了,耳朵聽了,不管是好、不好,都不要講話,起碼不會得罪人,不會造惡業、結惡緣。

所以這一切事情上面,如果對苦諦不知道,你就會收集很多的業因,集諦一般就是這樣成就的。所以能生後苦一切的業,因緣具足時就會產生未來的苦,後苦!俗語也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時就受報。像你們一生順利者,要錢有錢,要吃東西有東西吃,然後家庭美滿,這也都是過去所造的善業。所以以下講四種人:

(一)、「生好、老也好」。為什麼這樣?出生時、年輕時、壯年時都過得不錯,老時也不錯。生好是過去因,老好是現世繼造善業。不是說你生為好,就不用做善業,還是要繼續造善業,所以老了才會好,這樣一生都是好的,甚至於下一世還繼續好。

(二)、「生好、老不好」。生好是過去世造的善因,但今生不知做繼作善事、不知修行,所以老就不好,你們自己也有經驗,過去做的風風雨雨、事業、福報…等等都不錯,也許到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以後就不行,倒的倒,沒飯吃的,什麼不如意都來了,這是今生不知道繼續做善事,所以就不好。

(三)、「生不好、老好」。生不好當然很很苦,老了變好了,那就是他今生雖有苦,但是後來做很多善事,所以老來轉運,不再受苦。

(四)、「生不好、老也不好」。過去世沒有做善事,今生也不知道做善事,所以一生之間都是勞勞碌碌、痛痛苦苦地過日子,下一世還是一樣地過苦日子。

人的命運離不開以上這四種。所以不管今生過得好或不好,都樣做善事。今生過得好也不要高興,要趕快做善事修行,修心養性,然後能幫助別人儘量幫助別人,有錢就出錢幫助人,沒有錢就多出力量,做善事不一定要錢,你出力也是做善事,所以有一些團體專門鼓勵人在做善事,就是這樣子,就積福德嘛。當然跟我們講真正的佛法是不一樣,真正佛法是一定要求解脫,做善事是隨緣而作,做了就忘記了,不去刻意做善事,一直修自性清淨,一直修解脫道。所以要懂得勝義諦跟十二因緣觀的,愛而取、取而有,一樣的道理,我們要破它,就要產生智慧,如果學佛學了半天,光喜歡聽但不想做,十年、二十年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性習氣,這樣的話,學佛法是沒有用,學了不是真的學,是聽聽就忘記,沒有真正去認真做。

所以知而後能行最重要,不知當然就不知道,不知因果原來是這樣。對於很多苦命的人,要鼓勵他多唸佛、多去做善事,這樣他命運才會改變,否則光幫助他、拿錢給他,那有什麼用?他錢花完了,照樣還是苦。所以真正要教導眾生,幫助是可以,適度幫助可以,最主要你要讓他學佛,認真學佛。所以《大般若經》裡面講的方便,是「方便波羅蜜」。如果你光用方便的話,只有施捨而沒讓他學佛,這不是真方便!

有些密教的大師都是這樣子,一看,「唉呦……,他不學佛,他只要來問怎麼看風水,公司怎麼賺錢」,上師就幫他作法,讓他賺錢,讓他把風水改一改。改了半天,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對方發達、順了以後,就忘記你,也不知道要修行,這樣子的以利鉤之的方便,就不叫真方便。不要藉口說「以利鈎之」,鈎之是起個頭,你當時想:「我以利鈎之,跟他看風水,跟他治病,跟他幫助事業發展……。」但是你後繼無力,他發達以後就忘記你、不修行了,事業愈做愈大,愈跑愈遠,是你害死他的!

如果他沒有做那麼大事業,也許他會修行,人在不利時才會想要修行。如果是生活過得很好的話,會想修行,那是過去世有因緣,經典中提過很多天神下來投胎的,玉皇大帝事前就會告訴他:「你去吧,到時候我一定下來幫助你,讓你不會迷失掉!」不然天神下來了,都去出生婆羅門家,出生在富有人家,家長又說:「我要有後代,我捨不得你出家。」所以把人看得緊緊的。當然只有求這些菩薩,(玉皇大帝是二地菩薩),請菩薩下來幫助他,不會迷失掉。你看我們印度朝聖專欄的文章,很多都在講這種故事。人在順境中,很容易迷失掉;生病了、家境不如意了,他才會想要修行,解脫這種痛苦,才會這邊跑、那邊跑,有的跑得不對了,還跑到邪道去,接觸的都是外道、邪道,搞得也沒有究竟,也沒有解決痛苦。

像這些我們要懂。苦集是怎麼一回事情。今生有幸接觸到佛法,就好好去做,不要在迷糊中還是怨天尤人、埋怨生活不如意……,這就是你過去的業力。無知就會說沒有因果,學佛就在講因果而已,這些都是因果!前世好,今生出生就會過得好,如果不繼續用功,不繼續幫助別人做善事、供養諸佛菩薩,以後就會不好。所以才會有這四種的命運。生諦知道了,集諦就造成一切因果的因。

 

(8)盡無生智諦─若解四諦則能滅染累;即說滅諦。

第八個盡無生智諦,生就是一切業力,那你要怎麼把它除盡?修行讓它沒有生的這種道理。生是生煩惱或者來受生,生是上面接下來講的。所以,若解四諦道,則能滅染累。染者指作煩惱、隨煩惱,或依所緣之諸法而稱為不善、有覆法。或指與無明相應,而能染污善心、淨心之法。諸染污之法,即有罪、有覆之法,故為諸智者所呵。累者指,亦指煩惱惡業,因煩惱惡業能染污、繫縛心,故稱塵累。

此滅諦,你要滅一切的因,甚至於目前的苦,再追溯到過去的因,都能滅除、離垢最好。所以染法是不淨。沒有脫離因果,就叫做染法。染並非絕對都不好,只要你去做善事就有受報,那就沒有脫離三界輪迴,在佛法來講、解脫道來講,這還是染法!淨法,就一定不會再來受生,是解脫的法,那只有波羅蜜。所以善事要做,不要執著,才是淨法。如果你做了善事,就脫離不了因果,就是染法。

在佛法來講,不是鼓勵人家修善行,但你不做善行又沒有根基,所以叫你去做,但不要執著,所以稱為布施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這個樣子。染以後會變成我們的塵染、累贅,變成我們的業力,累積起來,就變成我們無量的業因,所以你要把它滅,滅苦、滅集,這樣你做到了,就是所謂的滅諦。這些法都是對著苦集滅道在講。所以怎麼滅?不是你說要滅就滅。所以才要打坐、才要修心。打坐,坐不下去,你只有拜佛。因為你心不定,或身體氣不通,所以打坐腳就痛、坐不久。但你身體沒氣,氣怎麼進到腦筋去?氣不進到腦筋去,怎麼修?臉都不會改變澄清。那一定要拜佛、唸佛嗎?我們有人就要修斷食。斷食是比較銳利、比較直接,不是一般人能做。

但是看看我們一位同學,斷了兩個多禮拜,前後兩次,她身體當然也有改變,瘦下來了,而臉相也有在改變澄清。有的人是在真修打座啊、拜佛啊、誦經啊,臉永遠都沒有改變。什麼叫做「臉改變」?如果一個人的心清淨的話,這個臉像佛的臉一樣,非常清澈、非常莊嚴、亮麗,如果你不勞累,然後氣通的話,你自己看看自己的臉,或摸了是會光滑的,你看我之前十幾、二十年,皮膚也好、臉也好是滑潤,不像現在這個樣子,現在已經把它超用過度了,連自己看都不滿意。沒辦法,我命不好,無法像你們可以悠哉悠哉、晃啊晃。命不好,不是沒飯吃,是要做啊!一個責任問題──要做。所以你說:「老師休息啦!」我也願意休息,若有人來幫我做事,我當然就可以休息,當然你要幫我把事做得好,不是做完了我還要再來做一次,那沒有用的。

所以您們一定要讓氣走到腦筋裡面去,臉才會改變。這次我們從印度回來,看到另一位同學,我說:「妳有用功喔?今天臉看起來很清澈。」她說:「對啊,我知道老師要回來,所以我前幾天就趕快用功。」有用功、沒用功,看得出來,騙不了人的。所以你說:「我用功是用功了,為什麼沒有改變?」這是你內氣不夠,氣產生不出來,再怎麼修都修不到腦筋裡去,腦筋沒有氣進去,這個心就不會柔和、是不柔軟,也沒有去除煩惱,沒有轉成很平和、很柔順,臉是不會改變的。如果你還有這個毛病,也許你知道,也許不知道,知後要改變方法修行。如果都坐了幾年都沒有改變,就表示用功方法不是很對。

 

(9)令入道智諦─為正見之眾生說應解達苦等;即說四諦中之道諦。

進入第九個令入道智諦。第八盡無生智產生出來了第九令入道智就產生出來。所以智慧產生出來,才能達成真正解脫的目的。苦集滅道的道,至此就得到了。所以道諦,一般來講是聲聞的解脫,還不是菩薩的究竟。因為苦集滅道主要是初步修行、要有境界的,解脫境界一定要做的。但這些對菩薩法來講,對《解深密經》的境界來講,還是只有做一半,不是究竟。怎麼進入道智諦,能為正見之眾生說應了解通達苦諦等法!你要認知苦的道理,認知集因果的現象,然後儘量用佛法修心養性,才能夠進入滅諦、得道諦、道智諦。

「苦等」就是「苦、集、滅」三個包括在一起,用苦等代表。也就是說四諦中的道諦你做到了,做到有什麼現象?過程有什麼樣子?在《阿含經》裡面都會講這些,所以修的好不好?你自己知道。比如說道諦我得了,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煩惱?或者冤親債主來了,有沒有能力避免他們的干擾?維持身心安詳?如果你都做不到,你說已經苦集滅道三轉十六行法都做完了,那是騙人的!出家眾更要懂得四聖諦,善思惟苦諦是什麼。已知當要證,已證當要斷!思惟集的道理,已知集的道理,證你到底還有什麼因果?因果是習氣啊,你要怎麼斷?到已斷因果是不簡單,煩惱來時不煩惱,障礙來時不讓障礙得逞,要有這個能力。所以不是光在文字相上執著,是要用你的心去印證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苦集滅道就是沒有完全的去體會、去證、去斷。後面的(6)(7)(8)(9),剛好即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四個法。

 

(10)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為大乘可化之眾生說成就大乘如實之行德。

最後第十個法,指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這是總說。如果苦集滅道證得的阿羅漢,祂要轉成菩薩道,要學菩薩法然後慢慢地要得到如來的智慧。所以這是包括一切,最後這個要花很久的時間去修,不是你修今生就可以成就。苦集滅道四諦,是可以當生成就的,由其在古代,末法時期就難了。你只要認真打坐用功,是可以成就的,佛說現在的時間點可以修到三達智聖者;但菩薩道要得如來智諦,則要三大阿僧祇劫,就算沒有三大阿僧祇劫,也要兩大阿僧祇劫。所以講是講,後面這個已是非常久遠的事情。為大乘可化之眾生,說成就大乘如實之行德。我們在學《解深密經》,也是大、小二乘法都要學。如果你已經對《阿含經》很懂,而且也實修有境界,當然就可以直接轉入菩薩道。

有的人說:「我過去有修過。」過去有修的話,你就有那個根基。你不要輕視苦集滅道是小乘法;《大般若經》裡面世尊有講,如果是大乘菩薩,卻對苦集滅道這些小乘法,都不知、不證、不斷,那這菩薩不是真的。一個人如果今生沒進入《阿含經》裡去研究,但行為、知見、解脫智慧,生來即已具足,這才是真菩薩。有的人生下來就不愛講話,也不會去犯錯,就是這麼長大的,長大後又有機會學佛,有機會往前進,這就是宿緣、善根深厚。有的人則是生下來就愛講話,苦惱、病痛一大推,這個就是過去的惡業於今生所現。所以第十個起如來智諦,就是久遠學菩薩乘而得到的。以上把十諦講完了,接下來看《瑜伽師地論》怎麼說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開展四諦而為七諦、十諦,依此闡明迷悟、因果之理。其中,七諦與四諦之關係如下:愛味諦(集)、過患諦(苦)、出離諦(道)、法性諦(滅)、勝解諦(道)、聖諦(滅)、非聖諦(苦集)。十諦與四諦之關係如下:起初之一切苦諦等五者,係顯示八苦,表苦諦;其次,業諦與煩惱諦係表集諦;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與正見諦係表道諦;最後,正見果諦則相當於滅諦。

瑜伽YOGA是前行、前加行是修行的最初境界《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作的論,祂把修分成十七個地。地是沒有果位,但是分成十七個境界來講,包括初禪怎麼樣、二禪怎麼樣、三禪怎麼樣、九次第定往上又是怎樣?這一部論,上次在開頭講序論時就有提過。《瑜伽師地論》裡有兩品,都是照著《解深密經》的內容抄上去的,所以裡面包含了《解深密經》後面比較高深的佛理。它在卷四十六裡面講,開展四諦而為七諦把四諦轉成七諦或轉成十諦,依此闡明迷悟,四諦之苦集滅道,或前面所講的七諦,以及剛剛所講完的十諦,內容怎麼變,都只是境界、心地狀態劃分不一樣,或者名相、名稱不同而已,其實內涵差不了多少。

迷是怎麼樣?悟是怎麼樣?因是怎麼樣?果報又是怎麼樣?都在講這些道理,所以佛法講起來,就是在講因果而已。如是因,如是果。你今生修行也是造善因,得解脫果,或者得菩提智慧。你沒有修,怎麼會有菩提的智慧?所以講來講去,都在講因果。如果你過去的因已經糟了,今生修行,要怎樣來滅掉對因的執著?要先滅掉你內心的習氣毛病,心病、執著、個性、毛病、…這些,都要推翻掉,不要執著「這樣好、這樣不好、這樣對、這樣不對」種種觀念。你要懂得苦諦──今生的苦、煩惱,就要知道集諦,是我們累劫養成的習氣毛病,這些都要斷都要滅,如果光說不練,光聽不去作,也沒有用。

有人智慧高的,聽一句他就懂怎麼做,而且會在生活起居、與人互動中,好好去運用。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毛病,看起來像不錯,但是到緊要關頭總會現出你的習氣,很自然流露,你未必知道。比如說,你有不屑的心態,對人或對哪件事,有時候你沒察覺,但你自然就會流露出那種動作、表情出來。這就會被看得出,這人還對某種事執著,還有某種習氣毛病。也就是──99%都不錯,但是對某一種事情很不以為然,無形中就會表現出來!這是為什麼?就是你沒有滅掉集的因。所以自己要思惟。也許你自己不覺得,我看了我就會知道,你還有這樣、還有那樣,有時候不好提醒你,要看因緣教化。

譬如你對喜歡的人當然是語言柔軟、眼色和悅;對不喜歡的人就講話不一樣、動作也不一樣,這就習氣。所以集的因要斷很難,但是你要知道、要警覺,打坐時要思惟。如果說,看某人就覺得不可理喻,你還存有這個想法,打坐時不妨多想:「這個人也不錯啊,有什麼不好?不好都是我在妄想的。」要這樣轉自己心意,不是叫那個人要改好符合您意。如果有一天你是菩薩,你講話他會聽,那你直接教導他,是吧!你還不行時,你先轉自己。

聽說有的人只有聽我的話,別人的話都不聽,來道場亂搞,不知道規矩,他不學佛亂搞,想的都是自以為是的就去做,人家講他,他就問:「是誰說的?是張老師講的嗎?」如果你跟他講:「是!」他就摸摸鼻子:「喔!」如果你不敢講是張老師講的,他就有理由:「你講的,你是老幾?我不聽你的!」這樣子都是心有病。他也不知道人家講他,是因為他行為不對。你沒在正式道場待過,我們這裡是很開放,你去真正出家道場的話,是中規中矩,走路都要有威儀的。像你不是香積組,就不要到廚房去,什麼還有自己拿東西在廚房裡煮的,道場是十方的,怎麼可以這麼做?自己要有智慧去分辨,不要人家講了,你還振振有詞問:「誰講的?」香積組的人才能夠入廚房,不是香積組的就少去,有時候我也會去監督一下,看看香積組誰在煮。

所以人家跟你講了這些觀念,你自己要思惟為什麼這麼講?問一問,不懂就問,你不清楚,就不要怪東怪西,怪這個人、怪那個人,人家講你還要跟你結惡緣,不講你又看你愈迷糊下去。所以迷跟悟,智慧不一樣就在這裡。有的人一想就知道該不該了。哪裡沒你的事,哪裡就少去,少去不該去的場所,你來道場就到佛堂用功,吃飯就在飯廳,其他區域跟你無關的就不要進去,這個也是修行。講修行那麼難?很細。看看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這些都無所謂,當然再怎麼修,都沒有用。我講了你們有這些毛病的,你要去思惟。迷、悟就在一念間,因果也在一念間

其中,七諦與四諦之關係如何?七諦──愛味諦(集)、過患諦(苦)、出離諦(道)、法性諦(滅)、勝解諦(道)、聖諦(滅)、非聖諦(苦集)。那麼,苦集滅道這四諦,跟上面這七諦,諸法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以下把它相互對照一下。

1、愛味諦是集諦。你有愛,然後執著,就是比較收集因果的因,你犯了什麼喜愛的毛病?你做了什麼行為?都造了因,所以一切因都聚集在一起,這是集諦。

2、過患諦是苦諦。集了以後因緣成熟又產生果報的現象,所以過患諦就是苦諦。今生有的人生活不如意、身體病痛多,就是苦諦來了。這些都是由前面愛味諦所集來的。你說:「我今生沒有害人、沒有做怎麼樣啊,為什麼會這樣?」那是過去世所集來的。所以你思惟,不要只思惟現在。很多人說:「我不信因果!」你不信因果,因果還是照樣繞著你;你信因果,因果也是繞著你,但是你可以學習──過去的因怎麼來,習氣毛病怎麼轉,不好的因如何轉,不善的念趕快轉,轉了以後,天下太平,眼中沒有一個不好的人、不好的事,什麼都好!隨緣!隨緣!這樣你哪裡會有煩惱?也不會跟人家結惡緣。如果你處處語言、肢體、行為都不管束,都覺得無所謂,無所謂你就集愈多業,然後苦就愈現。所以說苦諦是過患諦。

3、出離諦是道諦。心出離行為出離你就得真正的解脫

4、法性諦是滅諦。你要懂得法、懂得自性怎麼樣,就是要用法來學滅一切因,或者坦誠地面對苦果,把苦不當苦,這樣的話就是滅諦。

5、勝解諦也是道諦。道理懂了,也做到內心沒有煩惱,身體病痛也無所謂……等等,就是悟了道諦。所以七諦與四諦之間,有稍微重疊之處。

6、聖諦也是滅諦。聖就是解脫、就是空,是滅一切法,這就是聖諦,所以它把聖諦掛在滅諦裡面

7、非聖諦則包含苦、集二諦。如果以菩薩法來講的話,上面講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非聖諦也就是不住在解脫的空的裡面。菩薩就有這個心,能解脫但不脫離群眾,發心度無量眾生,這樣祂也是在世間裡面。講苦諦、集諦兩個,那是講一半,還沒有究竟的人的現象。

至於十諦與四諦之關係,以下也把它統整一下。起初之一切苦諦等五者,前面這「世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說成諦」五個是苦諦。如果一切苦諦,則有八苦,表苦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基本的生、老、病、死這四苦,加上愛不得──你喜愛的偏偏要分開,怨憎會──你討厭的人偏偏會在一起。又有求不得之苦、五陰熾盛苦。一家人也不會永遠在一起,像男生被調去當兵,做父母的就很思念,現在比較好,可以用電話打來打去,過去哪裡有這樣?過去有的人,若有神通當然沒話說,無距離之隔;但沒有神通的普通人,思念、別離,種種都是苦。

此外又有求不得之悲苦,沒事找事也苦。比如一下雨,就想說:「唉呦,那些曬稻穀的人就糟糕了!」如果沒有下雨,就想:「唉呦,種田的人缺水無法收成」,這樣也煩惱,什麼都煩惱。常常杞人憂天的,更痛苦。好比說這幾天台南傳出看到蚯蚓又大量湧現出來,然後太陽一照又死了一大堆,有人就懷疑:「是不是地震又要來了?」有人一看這報導,就害怕:「唉呦,糟了!」憂悲苦惱不斷。不管你怎麼樣,該來總是會來,不該來就不會來,也不因為你憂愁它就不來,也不因為你怎麼樣它就改變。所以,有修行的人就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便坦然去承受憂悲苦惱。無論國家大事、家庭的事、親戚朋友的事、自己的事都一樣,儘量淡薄,這樣你就沒什麼煩惱。上述這是基本的八大苦,佛法要講更細的還有,九十幾種苦都有。

其次,業諦與煩惱諦係表集諦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與正見諦係表道諦。如果你能夠聽聞佛法,而且佛法裡面涵蓋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你若想求出世間的話,一定要守戒律修行,正法就是戒律。世尊轉的法輪,是講解脫的道理。轉輪聖王就是講正法。轉輪聖王以什麼治天下?就是以戒律,叫老百姓要守戒。最基本的有十善,如果你要成阿羅漢,則要守兩百五十戒;或者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圓滿做的好,今生一定證得阿羅漢果。

為什麼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剛開始的苦諦都不去用功。你看過去修行人,雖然南傳的坐法看起來很簡單,但一坐下去就是一天、兩天、三天不起來。你們都捨不得這樣做,怎麼會成就!為什麼他們都可以這樣?過去的人就專心在修行,還沒有悟道以前,日中一食,就一天托缽一次,吃完了就坐,也沒有什麼功課,也沒有什麼拜佛,也沒有什麼持咒。要學阿羅漢,不是誦經、不是持咒,是觀這個心,是守戒律,讓行為、威儀非常如法、如律。然後坐下去就是一天,能坐一天當一天,過去哪裡有躺下來睡覺?所以古代的人悟道快就是這樣,因為他們用功的時間長。

現在你打坐有一小時就覺得不得了!打坐兩小時就稀有了!而且每天能不間斷就更厲害了!人家二十四小時,扣掉托缽、吃飯三小時,還剩二十小時在那裡打坐。如果你真的要有成就,像我們這一位師父現在很認真在拜佛,動,當然是很好,動的時間以外,你不如就打坐。南傳的坐法,你這邊動右腳撇出去,累了左腳撇出去,每天坐個二十小時。看!馬上就會有阿羅漢產生的。所以這個是真的。苦集滅道,你體會它之後,然後徹底的去觀:「我的腳為什麼會痛?我的肉體為什麼會痛?誰在痛?這些都是無常法,無常法是苦,苦時心意觀苦,即能悟無苦。」這個是在座上修。至於拜佛,當然每個人體力不一樣,量力而為。這一位師父發生車禍,所以體力比較虛弱,但虛也可以練出來,因此現在可以拜三百拜了,以前沒辦法,從來沒有拜過三百拜,現在已經進到三百拜了。

我們以前在斷食時,每天還要拜五百拜,那時候在三重湯城裡,所以大家都嚇到了,現在一談到斷食,只有初生之犢不怕虎,才會常講:「哎,老師辦斷食喔!」老生每一個都靜悄悄,談到斷食趕快跑。當然累是累,但是過了以後你會有受用,所以斷食時,你還可以拜五百拜。當然是一天以內,不是一下子。有人在斷食時,體重減的速度慢下來,這時就要起來拜佛,就算沒一千拜,那五百拜也好,燃燒脂肪了就會再瘦下來,體力也會再產生,如果再兼用南傳的坐法打坐,觀呼吸進出、進出,身體就會起變化。

所以斷食的人不要光斷食。第一個,要勤練寶瓶氣,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大小腸都沒有髒東西堵塞在那裡,練寶瓶氣很容易發動契機。第二個,要打坐,把睡覺、休息的時間撥一點出來打坐,你會覺得,以前打坐時間沒有坐那麼長,我們現代人被時間觀念限制了,過去哪裡有什麼時間觀念?沒有!一坐上去肚子餓了才起來托缽,證到阿羅漢以後,一入定就是七天;證到辟支佛,一入定就兩個禮拜,二七日祂才出定托缽一次。佛根本就不必吃,偶而隨緣,出去走走、看看有什麼人可以度,所以祂會出去托缽,祂是可以不吃飯的。

所以我們了解因果,就明白──你多下一些的功夫,就得比較快的果報。如果你說慢慢來就好,一生又一生,日日蹉跎下去,那麼你今生要有什麼成就也很難。再來菩薩則不一樣。你看再來菩薩也沒有什麼用功,他怎麼進入那個狀況?那是過去累劫修的,有佛菩薩在因緣到了來給他加持,自然就進入那個修心狀況。如果你過去不是親近過佛菩薩的話,今生靠自己修,又沒有了解用功的方法跟程度如何影響你的果報,你就會捨不得或者狠不下心來,把你的肉體好好的操一下。我們對出家師父特別寄望,因為一成就就可以影響很多人,教化很多人,所以要多用功。不像在家的居士,大小雜事一大堆,染緣、雜緣一籮筐,不容易用功。最後,正見果諦則相當於滅諦你有正知見得到的智慧相當於滅諦。今天整個把十諦解釋完了

2008.10.29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