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20)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續)
言積集草葉木瓦礫等者,辨幻所依,謂喻諸種子積集在本識中也。或可三種薰習在賴耶中,草葉細寶,譬於善種。木石等麤強,喻諸惡種也。言現作種種幻化事業者,總明幻事,由草葉等諸幻事起,由善惡種生諸果也。
幻師要幻化一些事還是要有一個緣,沒有緣他化不起來,所以依據草木來變化其他的東西,這個就是一切法從緣而起之義,所以聚集了這些花草、樹葉、木頭、瓦礫等等,故言積集草葉木瓦礫等者。辨幻所依,謂喻諸種子積集在本識中也,你要化起一切相,都要有一個依緣,就像我們八識幻化有相,主要是依自根本依緣,根本依緣就是第八識的種子,每個種子有一個因緣果報的勢力,所以這個是其所依。幻師他要幻一切事、一切物還是要有依緣。
或可三種薰習在賴耶中,我們知道阿賴耶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能藏是自性薰,所藏是已屢薰成種子,儲存種子後即是執著為真。故所藏就是各種子,種子是剛剛講的依緣,然後執為真就起幻化。那怎麼變為種子呢?阿賴耶識它有一種可薰性。你所造的業如果是很嚴重的、意念很強的,那這種子就很厚重。《瑜伽師地論》、《俱舍論》言,由三因緣而成重業者,即:
(1)由意樂而成者,即造業之動機為強烈之煩惱;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業必重。此處意者是指惡業喜作之意,樂者是指善業喜作者。此意樂二為強烈心識及行善急切等,當然定業感召必然。
(2)由加行而成者,即行為無間斷而鄭重造作者,是為重業。造惡者屢作不止,可說無間斷薰習,當然就成就定業;修佛法執善勤奮,使自性起煖動,薰久成性,道果由是而成定業。
(3)由功德田而成者,即造業之對象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為重業。父母福田,有孝養父母,感召天地,必成善重定業,有迕逆必成惡之定業。佛、法、僧三寶具有無上功德,能成就眾生,使生一切功德,又眾生供養之,則生無量福報,稱功德田,故必成善定業。反之,對於三寶不敬順,所感召果報亦是惡之定業。
上記三因緣之任一種業,必屬重業、定業,否則造其他之業,即為輕業、不定業。比如說你去殺人,這種殺的動作、業力,在你腦筋裡一定很氣憤、很恐怖等等,讓你的記憶非常深,所以一次就夠重了!至於普通一件小事情,例如你怪罪人家、討厭某人,由於習氣尚重,所以一天想好幾次,每想一次它就加一層,就慢慢形成一個種子,然後每天想,越來越厚重,這就是可薰。
聖人祂是能反面操作,有不好的念頭祂都管住這個心,不讓它再想。禪定也是在修這種。面對今生的人事物,要能夠發生就完了,不要再去想、不要去執著,免得每想一次就薰一次。我們八識有此可薰性,薰久了就變成一個厚重的種子,以後就隨緣發作。隨緣發作就像變化師一樣,化上面所講的種種動物身,或者七寶,甚至於家裡的穀類、財物等等,這些都是用變化的。
草葉細寶,譬說是善種,比較微細的可以說是好的種子,或者這些珠寶也算是好的種子。木石等麤強,喻諸惡種也。那瓦礫、木頭、石頭,這些都是比較麤強的,可以譬喻說是不好的種子。所以我們所作所為離不開善惡業,幻化師依這些因緣幻化。幻化師就譬喻我們的第八意識一樣。
言現作種種幻化事業者,那是誰來變化種種念頭、種種影像呢?總明幻事,由草葉等諸幻事起,由善惡種生諸果也。幻化師他能夠知道種種幻化事情,都是由善種、惡種所生的果報,所以所幻化的事情就是我們的果報。現在的魔術師還是比較差勁一點的,他是用道具;古代修行人修到識陰魔相,就可以有神變、變化,起心動念依種種因緣,他都可以幻化出一些什麼東西。(之前的行陰魔相則是有宿命通,可以觀照到眾生的因果跟你自己的因果。)這跟我們的第八意識一樣。第八意識有因緣了,種子就隨緣變化,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這麼起的。有福報的人就受這個福報業,造惡業的就貧賤或有病痛等等。都是由我們第八意識幻化師所幻化的。
所以從這段譬喻可了解,我們的業力就是這麼幻化起的。那聖人何以能不讓幻化的種種果報現?主要是祂控制這個心,觀所幻化的心念、影像為空。實諦就是觀空,因為「實」是真的,真諦,真諦它是空無;幻化的它是俗諦,俗諦我們觀它有法而不執著,無執的話你才能夠自在,聖人就是這麼修的。所以你心裡一個念頭、一樁罣礙的什麼事,只要能夠轉,就不受第八意識變化所迷惑。有的人很怕某些動物,比如說蛇啦、或者蟑螂啦,連蟑螂也害怕。蛇當然是比較奇特一點,有的人從小就很害怕這類蟲、蛇,甚至胡思亂想──這個蛇如果讓它跑到衣服裡面的話,會怎麼樣、怎麼樣……,越想越可怕,所以從小就有這種不正常的觀念。也沒真正碰到蛇,也沒發生這種事情,但就是一回薰、兩回薰,薰多了對蛇就更害怕;當然也可能是過去世的因緣,曾被蛇咬了或被蛇怎樣了,潛意識裡有這種種子,所以對蛇特別害怕。
你心裡現起什麼念頭,不正當的或者貪愛的,這些都是第八意識所幻化,像幻化師一樣。那你要怎麼去安住這個心?能夠安的住就是聖人!所以《解深密經》第二品,就講勝義諦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的空觀,就是你對一法,不管是世間幻化的或者果報產生的任一法,你都能夠不動心,這種不動心就是禪修的功夫。要怎麼觀它能不動心?一切法離不開好壞、恐怖或是貪愛。我們往往對於好的會貪愛,對於不好的會恐怖、逃避,那這樣就沒辦法住勝義諦相,就沒辦法做到有覺有知而不動心,能不起第二念、第三念。修行就是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像這部經後面所講的,能觀一切法是幻化不實在的。回歸到空,不執著那些境,這樣你就不被幻師所玩弄,不被你第八意識幻起所玩弄。這部經就從開頭講的有為無為,導入這個境界。
諦實satya,審實不虛之義。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載,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稱為諦。諸經論關於諦之種別,有諸多異說,如唯一之真理,稱為一諦;此外又有真俗二諦、空假中三諦、苦集滅道四諦,及七諦、十諦、十六諦、二十五諦等。
這裡提到諦實satya。剛剛講諦有真諦、俗諦。真諦它是空無,為什麼要修空無?你不先修空觀你就無定,所以一般修行一定要先修空觀智,對一切境界、一切幻化的事,或你內在所感召的一切念頭都能不動心,這樣才能安住在空性上。或者根本否定一切、一切法,把一切都說沒有、沒有,因為你功夫不夠,所以說一切都沒有。比如說,有冤親債主來了,你說:「沒有,沒有這回事情!」有的人說看不到,看不到當然就不會相信;有的人說可以感覺得到,感覺得到又要把它當作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先否定。
一般人剛開始修還沒感覺,等知道有境緣來了,知道了的就是心眼開、打坐有點成就了,所以障礙來了就能知道。知道但是不能當真,一當真你就會心慌意亂,遇到不如意就想一些什麼不好的,或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你就更心慌意亂,剛好都是受果報之現象;如果你觀它沒這回事,把它不當一回事,雖然身體不舒服,就吃吃藥、看看醫生,或者把氣打通就好啦!修行人都是這樣,障礙一來,氣就不通、身體就病、心就亂;你要把身體的氣機打通了,心也不亂了,身體也不會很受苦,也可以自在的工作,生活都沒有受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是要有實諦功夫的。
如果你再進一步修行,有菩薩的境界,就觀有為、無為都不執著。你知道這些因緣會產生一切念、一切現象,知道更好,因為你已經把功夫練好了,沒有妄想執著,所以雖然知道有事,也不會隨因緣把幻化的東西當真。等於是有覺、有知,但不執一切法,這樣就是菩薩。所以解深密經是在講菩薩法,講空有不二的道理,不是在講修解脫的絕對空觀,而是要用智慧來解脫的。如果以字義來講,就是審實不虛之義,叫做諦實satya。sa是諦,而t就是ta,也就是如如,ya則是乘。所以你懂悉曇字母的話,就可以分解:sa諦-ta如-ya乘。
如果是小乘的就修真空,如果是大乘的就修俗諦。俗諦是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有之諦理,指世間之事實與俗知之理。菩薩才有辦法做到俗等於真、真等於俗,真俗二者平等,真假等觀、真俗等觀,真俗等觀就是二者平等。《解深密經》訓練菩薩之法就是──讓你不執著無為(空),也不執著有為。如果你執著有為,那你就住在俗相上,你就沒有解脫的能力。所以要這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做了等於沒有做,然後空了等於沒有空。這兩個能自在運用的話,這是菩薩的智慧。修行要有過程、要有階段,這《解深密經》所談者,已經是唯識裡很後面、很高的法了。
諦實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哪一個東西可以真實無誤、永遠不變?只有這個”空”才是不會變,這才是實諦。一切有為法會變,諸法唯識所變,為什麼變?依緣而變,變完了,緣滅法滅,依緣而變、所生的法,緣滅時法也滅了,所以說無常法就是有為法。雖然幻化師幻化了這些東西,但有其時效,到最後還是回歸到原來的草木、瓦礫、木頭,假的不可能永遠如真的,只是欺騙大家的眼目一下子而已,不可能永遠存在,至多是七天即化滅。如果有所變而能永遠存在的,那個是已成佛的如來才有辦法,像阿彌陀佛祂用祂修證的功德,幻化出西方極樂世界,此世界是祂化的,不是大家的共業產生的。至於我們這娑婆世界(Sah2-lokadh2tu),是大家阿賴耶識的共業所幻化的。所以永遠不變的事實,就唯有一真理──空。諦實是講這個空體。
所以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是方便說,一如幻師幻化一些事物。你知道是幻化的,那敢不敢用它呢?後面會講,你還是要依它來開示,讓大眾依理去修行,悟到聖智、聖見。我們要的是聖智、聖見,有這聖智、聖見的話,你就可以離言說相;沒有聖智、聖見的人,一落入言說相,是落入有為法,執有為法則沒完沒了。他自己都沒有解脫,所以都講些過程間的怪力亂神種種現象,來當作是修行,他沒有跟你講這些都是幻化而成的,不能執著為真。所以我們用經典來開示大眾,用意在於讓大家了解佛法是在講什麼。包括業報是怎麼起,然後你如何依佛法來對治它?你若不對治,智慧不夠的人就沒辦法解脫。講經說法者,講了後就不必太執著,講完就放下,不要再思考。
上面經典講的,你如果認為這些所變幻的寶物、動物都是真實的,然後也去跟別人講:「我所看到都是真的」,那就是你沒有智慧。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再好好的去思維、去觀想。如果是已成為菩薩者,祂知道這是一切離言說,不落於語言文字相,對所幻化的這些事情、念頭、影像,不要執著為真。看是看了,也不執著,這樣慢慢的就有解脫的能力。但是要隨緣跟人家開示。並非說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就不必講了,也不能這樣。所以你還要回過來對大眾開示,開示完你知道幻師的譬喻,你當然不會執著,所以講完了放下。
像開始講經說法的人,當然不是說把道理搞通了才上台去講,像我從民國73、74年開始,就要講經說法,剛開始是看到經文就即講而出、那是依自己的體驗、及一些名相以外的東西來講,比如說你心裡的感受,或者對種種因緣所起的念怎麼起的,都可以看得到。一般心開的人,對於自己念頭的轉換都可以清楚覺照,可以看到七識執八識法塵之過程。有時雖是沒有人事物的因緣,是剛講的只有內緣,也就是我們累劫薰習進來的種子,它會冒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八識的,叫做種子起現行。種子現行這是從八識起,第七識見分看到它,它自己產生一個七識相分,把這個念頭抓來這邊,有的人在第七識知道它時會審慎思量、會思惟,如果它不思惟就交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還是有一個見分,看到它後產生六識自己的相分,也是自己的念頭,再起分別而意會其法相。第七意識的念頭如果你知道後但不起想,那還維持跟這原先念頭一樣,這就是一境性,從八識心起,至六識認知,而七六都無再起妄想相隨,這就是內心法塵一境性。
若第七意識見後不想,交給第六意識後,就去分別為善惡、好壞,然後念頭無量而起了。因為第六意識分別心是很強的,好的你就喜歡、壞的你就討厭,好的就要佔為己有、壞的就要逃避,大毛病就現在這裡,這是大毛病。修行要先控制第六意識的分別,你每天面對人事物,把好壞都放下,不去安一個好、一個壞。好人你就喜歡,不好的人你就不喜歡,你覺得不好,其實人家也不是不好,是每個人的習氣使然,不合你意你就受不了。是誰在受不了?是我的執著在受不了。為什麼佛對每種人都能接受?祂坐在那裡都不動,你怎麼樣祂都接受,沒有好人、壞人之別。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我們第六意識心太強,就有好人、壞人之分別想。
我們在認知裡,總覺得修行人要完美才對,尤其出家眾如果有人不完美,在家居士修得不好者就會見怪。一般總認為出家眾是專業的、專科的,應該修得比居士還好才對,如果修得比居士還差,則未究竟的居士們可能就會見怪。往昔有位法師從佛學院畢業,被我們請來跟大家開示,她不會打坐,這兩條腿就掛在拜墊上,就坐在那裡跟大家開示。有同學就受不了了,心想:「哪裡有這種法師?」因為你少見多怪,也修得還不好,所以就會見怪。當然僧伽、僧伽尼,一舉一動都像是代表世尊,一般的居士也都把他們看成佛的化身一樣,如果你心還不清淨,看到某些現象就會不敢苟同,質疑:「怎麼會這樣!」就會起見怪分別心。
這就是自己在分別。縱然你不分別,但是你第七意識會想:「這個好、這個不好」,一件事情在內心裡打妄想,這個也是煩惱。所以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是不清淨;這兩個意識修清淨了,你就回到諦實、空觀,沒有執著。要這樣的!所以內心要修行,修什麼?如果你很用心在念佛,其他都不做,那不是真修心。念佛是要念,但是面對人事物時,你起了什麼心態馬上要警覺、知道,最好不要起什麼心態,眼睛看一個人,當然知道是有一個人,再來即使知道他所做所為怎樣,也不加以辨別說好或不好,能夠這樣,你就是在修心。如果你天天念佛、誦經,都很用功作功課,但是對於吃的、住的、人事物,都有你一大套道理講,那不是在修行。
修行不是只在誦經,很多同學都很用心誦經,對,那是個積善根的方法,你若不誦經、念佛,就沒有善根發起,但跟修行沒有直接關係。修行就是當下對你這個心去觀照,你最害怕什麼,便把它拿掉。阿羅漢都修到無恐怖,這個恐怖(bhaya),要修多久?一想到恐怖,一定就是不好的?今天我還在跟某某人講,恐怖不見得就是不好的,每個人都會恐怖,是從山上掉下去才恐怖嗎?被殺了才恐怖嗎?不是這樣,善境界也會恐怖,為什麼?你放不開。看到未來事情要發生,自己的、國家的、或者什麼的事情,這是宿命通,宿命通不是很好嗎?你還沒有修到恐怖去除的話,知道越多不是越煩惱嗎?
當你有神通,能夠觀到你未來還會出生動物、還會墮落地獄、還會怎麼樣……,哪一年要幹什麼,哪一年要發生什麼,哪一年要怎麼樣,那不是都「剉咧等」(台語)嗎?好事當然很好,偏偏世間事有好也有壞。面對種種境而你心中要能完全沒有罣礙,這就是在修行。所以你在修斷掉自己內心裡的妄想習氣,也是在修行;有善境界了、有神通了,知道未來什麼,有看到什麼外太空世界,你不會害怕,也不會起貪愛心,那也要真修一番。所以有為、無為,都在講這個事情。為什麼般若智慧不執著一切善境界?一路走來,善境過程很多,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你要回到清淨自性。
所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不要執著,無色界的境界也不要執著,阿羅漢的境界也不要執著,這樣才可以走入菩薩道。菩薩道過程之間,離不開般若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只有這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六字真言,你要唸「嗡、嘛、呢、叭、彌、吽」也是六字;而「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字則是顯教的。對於壞的不要執著,好的也不能執著,這都是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個字是《大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在禪宗則叫「不即不離」四字真言,好的、壞的現象都不去抓它,不去逃避它。一般人對於不好的都會想逃避。
像我們今天在講爬雞足山,有人就說:「我有懼高症,不能去爬!」你要知道,修行就在轉這個懼高症,如果你把你一生裡面最怕的懼高症都轉過來,那你修行就有點成就了。你為什麼會怕?一句話,就是怕死!如果你能不怕死,心想:「死了就算了!」你就不會怕。所以你要這麼去思惟。有些人也只是把一本經典唸到快破掉了,還是沒瞭悟佛法在教什麼。我們看很多人在佛海裡攪和了二、三十年都有了,總不知道在幹什麼。在居士眼中來看,每位出家師父應該都要有成就,要度無量眾生,偏偏未必是這麼回事,他們似都很忙,不確定在忙什麼事情。
所以你要度眾生,也要先成就自己、有智慧、要修得有定力,什麼東西、事情都無所謂。如果你是孤家寡人一個,一人吃飯就全家飽了,那你還會罣礙什麼東西?只是說現在有些出家眾,較為會罣礙父母親,不照顧父母親也算不孝,經典上也講,不能出家就對父母親不顧了,還是要照顧沒有錯,但是不要變成煩惱、變成罣礙。應該是已經放下一切了,才叫做出家!相對的,如果是身沒出家、心出家,那就像我這樣,我身沒出家、心出家了──家裡事情都不管,小孩子上學、大小什麼事情怎樣的……,都無所謂。所以有時候我們在探討:「你心裡有沒有恐怖?有沒有罣礙?」你有沒有去思惟這些?這才是真正修行哩。
所以經典講的這些都沒有錯,但關鍵是──你要如何用在你自己的思想、行為上。如果你還有執著、還有害怕、還有期望,這些都是不好的。像以前有一個同學很怕蛇,去美國迪士尼樂園玩,有一個守衛,看到這個東方人怎麼頭髮會白白的,看起來很像外國人,就一時興起,拿了隻假蛇在她前面晃啊晃,竟把她嚇得跳得很高,有點快哭出來了。後來我就跟她講:「這蛇是真的嗎?」她說:「不是。我知道是假的。」「那假的為什麼要怕成這樣呢?你去抓它、去看它呀。連假的蛇都可以讓你害怕成這樣的話,那真的蛇你更害怕。」接著往前走,走、走,又有一個小朋友在玩假蛇,她就上去跟它抓、看。本來她連摸都不敢摸的。像這樣就是真正在修行,把心裡面所罣礙的都推翻掉,把心裡面所害怕的故意去面對,這是實際修行該作的。
所以,你如果有懼高症,更應該爬到台北101大樓往下看,剛看會害怕,看久了腳發軟,發軟抓住再看,最後也不會怎麼樣嘛!所以就是要這樣,一次、兩次、三次……,訓練你自己。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是職業的高空工作人員,多少都會害怕,但是你知道這是虛妄不實在的──掉下去是自己想的,還沒有掉下去,自己就想像要掉下去了,那也是害怕。我們去美國大峽谷,一看下去是很深,有的人就不敢靠去旁邊看,為什麼?他已經先想到,如果掉下去會怎麼樣,所以不敢靠近去看。這些是心裡的毛病。所以你要這樣諦實回到空觀,這麼去思維你的行為模式、你的起心動念。
你都會罣礙,才會常常起心動念。為什麼阿羅漢他不起心動念?菩薩起心動念,都不是為自己的事情,都是為別人的事情。你起心動念都是你的事情,不然就是你家裡的事情、爸爸媽媽的事情,這些都是罣礙。等到有一天,你真的成為真菩薩了,你想的都是別人,想哪一個眾生在哪裡痛苦、哪一個眾生在哪裡苦難,要怎麼讓他離開苦難;不會是想自己的事情,不會想自己家裡的事情。居士當然要想父母,但光想也沒有用,每個人生老病死都是必經的,你要想的是,怎麼讓他能夠走得好結局。不要說你孝順就很好了,你盡到孝道了,其他的呢?有一天該走了還是要走,你罣礙也是要走,到時不要自己的思想、心情都變得很不好,那這樣也會亂。
再下來看《增一阿含經》裡面講的,阿含(2gam),把梵文寫出來你就很清楚,gam是來、去,2是寂靜。讓你來去或者輪迴在幻相裡面的這些心意念的果報,都能入空寂的這種道理,就是2gam。你說阿含道,阿含道你要聽得懂,最後要念gam,為什麼唸gam?台灣話唸「含」,古代的官話是河洛話,台灣話保留很多古音,所以可以讀出這個2gam的音。s9tra是經,裡面這個sa是諦,u是譬喻。古代沒有什麼長短音,所以你把它看成長音也可以,長音是9,損減之義。一切世間法,你把它損減到都不執著,恐怖恐怖損減損減到不恐怖了,那不是成就了嗎?貪愛貪愛,貪愛到你不貪愛了,那不是成就了嗎?再來,s9tra這個ta是如如相,ra是塵相,塵相中有a的觀念,a是本不生,所以能遠塵離垢。
所以2gam是有一個法,是什麼法?這個經典能讓你成就寂靜的道業,所以2gam s9tra就是阿含經。可見每個悉曇字結合起來,編成的字都有它的意思,你懂悉曇就是有這個好處。這樣幾個字,也把佛法講完了,你要看那麼多佛法嗎?你誦了那麼多經也不去思惟。你誦經是積福德,讓你跨進一個因緣法,什麼樣的因緣法?讓你能夠接觸到善因緣。某些人能夠開啟智慧,引導你修行的路怎麼走。如果你已經走入修心的境界了,你接著的重點不是一直再讀那個經,已經把一部經讀到快爛掉了,你還在讀那部經?除非你是真的沒有從裡面得到好處,誦經誦時都是打妄想,唸是唸,裡面妄想一大堆,你唸那個經哪沒效,表示你沒有真正唸下去。
好了,唸得下去就一定有功德,有功德你就會有因緣,很奇怪的,不管直接因緣、間接因緣,你就會碰到善知識。善知識如果不想開口就是因緣還不成熟,如果他想要開口,一定會指出你的缺點、你哪裡不對。菩薩不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是這樣沒有錯,但因緣成熟了,就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大張嘴巴了,該講還是要講。《解深密經》的這一段就在講這樣。為什麼要讓人家得聖智、聖見?因為要讓後人得聖智、聖見,若不講那別人怎麼知道如何得到聖智、聖見?所以菩薩再回過來說:「雖然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要以無為法來觀它,但我懂得道理了,我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有為法來教導大家,讓大家得聖智、聖見,得解脫。」
第一關你證說一切法不執著、修無為,等解脫了以後,無為修的很好了、有解脫能力了,你再過來要跟教你的菩薩一樣,再去教別人。「我不應該講,但我還是要講。」釋迦牟尼佛隨緣而說法,講完了問你:「我有沒有說法?」你不能說:「有」,因為祂只是隨緣說明《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解深密經》前面第一段在講有為、無為,第二段在講幻化師的事情,都是在講這些道理。幻化師就是我們第八意識幻化的。那我們現在第一個階段在修自己,如果修得有成就,那就是菩薩了,菩薩就要把有為法當作幻化的事情去跟別人講,也要讓對方學到聖智、聖見,然後要能離言說,離言說法性。
要讓人家懂就要說,在說之間又要離言法性。什麼叫離言法性?說完了就忘記了、忘了。所以某堂課,你講解某部經典,講完就算了,不要去在意講的對、講的不對,世間法裡面沒有什麼對不對,只有講了有無契機,所謂契機就是聽的人能否受用,而不在於你道理很高很高,名相講的很多,但大家都搞不懂在說什麼,回去又霧煞煞。菩薩在看《般若經》的話,那些每一個名相都是境界,那個境界祂們一聽就懂,因為在小學、初中已經薰習過了,所以在講大學的課不必再講。比如說「九九乘法」,我講九九乘法,光提這個名稱你就懂了,不必再從1×1=1、1×2=2這麼開始解釋,你一聽九九乘法就懂是什麼。
般若經也是一樣,講初禪你就有初禪的概念、講二禪你就有二禪的概念、三禪有三禪概念、四靜慮有四靜慮的概念,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這些名詞在大般若經中,都是這樣只有名相而已,沒有跟你詳釋什麼叫四靜慮?什麼叫做八背捨、九次第定?這都是初中、高中講過的,所以進到大般若經,就是在講說許多名相,讓你知道,得到了什麼境界,你還是不要執著,須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一直在訓練你這種智慧。那這樣你還會恐怖嗎?你對好的境界還會執著嗎?你現在的這些五蘊魔相不是真的神通,無論是可以知道未來、知道過去,或者可以超距離的聽、或者是超距離的看,這些都不是真的神通,所以不必執著這些。縱使有神通,五通、五眼了,你也不能執著,所以學佛法就是要這樣。
回過來講,阿含經2gam有四種類,現在講的是《增一阿含經》,它記載說:如來所說之理法,佛法裡面分兩類:理事兩種。「理法」一定要修空或者無相,「事法」就世間俗諦,亦即剛剛講的俗諦─世間事。所以佛法離不開世間覺就是這樣,你要得理法、空證,你還是在世間裡面去磨練,不是躲在深山裡這麼閉著門打坐修行,那種沒有人干擾,(有干擾也是一些鬼神、山精鬼魅來干擾你,其他沒有人干擾),這不適合修到空解脫。所以它這裡講,如來所說的理法,是要讓你得解脫的知見,是真實不虛。所有經典除了講因果的道理,(因果是你自己不懂然後所造的因、所現的果報),真正的佛法,說的是解脫法。
你要知道,佛是轉法輪。很多人還不懂什麼叫法輪,以為那邊刻的那個就叫法輪,不是!一定要講解脫道,不講解脫就不是在轉法輪。有的團體講了半天,沒有在講解脫,都在講人間的愛、布施,有沒有在講如何斷你內心的煩惱?愛也是一種煩惱,所以轉法輪一定要解脫,入小乘阿羅漢,入大乘菩薩道。菩薩道是未來要成佛的,入小乘是暫時休息入涅槃的。所以如果講的法,不涉及解脫知見的話,那個不是真的佛法。那人間菩薩也可以去度人間的眾生,他是講天道的道理,不是講解脫。天道的道理是轉什麼?轉正法,正法跟佛法有什麼不一樣?正法是正人要修的,先修善行,有善行才能修解脫道,五戒、十善這是正法。
轉輪聖王就在轉這個法,轉輪聖王轉正法輪。所以祂正法輪有四種:有金輪(金輪是最好的)、銀輪、銅輪、鐵輪,離不開諸善行。轉輪聖王統治四大洲。(這四大洲不是我們須彌山那個四大洲,阿育王只有四分之一轉輪聖王,所以四大部份他只有統領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就有多大?包括波斯灣到印度洋到泰國這邊,等於我們世界的四分之一)。轉輪聖王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就轉十善法、轉法輪,祂的法輪是「正輪、正法」。佛才有辦法轉法輪,祂轉的法輪就是「解脫」的法輪。所以任何道場說是在轉法輪,如果不是轉解脫道的話,那不是真的佛法。雖然佛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都有,但是真正一定要講到第二層次的解脫以上,才是轉法輪。所以如來所說的理法就是法輪,真實不虛,才稱為諦。
那你要轉解脫法輪,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是小乘的解脫法輪,離不開觀因果、觀內心的念頭、觀你對外境的感受,然後把它歸零,如果你不能歸零的話,有自己的執著、善惡、好壞、美醜,都是沒有解脫的。你這麼去思惟的話,還有什麼話講?就是要對治你內在那顆心,對種種事情、對哪個人的感受,(有感受就不對),怎麼把它拿掉,就這麼回事情,這樣就是在修行啊!當然,你要先去思惟:「為什麼今生會有痛苦?為什麼會來受生?」這在苦諦裡面。而因果就是集諦,這兩個造成你現在的現象。如果你不再受你的行為、你的恐怖心理所左右的話,你已經滅掉因果輪迴那個種子的業力、那個力量。
它的因你是去不掉的,只是滅掉它的動力、勢力,它為什麼有動力、勢力?你越害怕、越喜愛、越貪,當然動力越強;如果你回過來斷掉你的貪愛、厭惡、討厭的心等等正負不同心態的話,回歸到零點,你就知道,業左右不了你,緣來了也不會讓你迷失掉。譬如說你有嗔心,還有瞋心種子的話,過去你障礙人家家庭,這個冤親債主出生在鬼神道,碰上你了,也來障礙你的家庭。祂有靈通知道,你不知道,所以跟著你回家,然後在你家裡製造矛盾。本來夫妻恩愛,為什麼會矛盾?祂先影響你的念頭,怎麼影響?當然是負面的:以前都看得慣、無所謂的;現在不行了,要嚴格,要有所要求。比如說以前女孩子大概都這樣子,先生回來幫他拿拖鞋,然後到門前換衣服,日本人都這樣──衣服拿過來、包包拿下來、鞋子擺好讓先生穿。
以前都是這樣做,都沒有問題,現在突然冤親債主丟給你一念頭:「我為什麼要這麼服侍你?你是老幾啊?我也是人、我也一樣,在家裡又不是閒著!洗衣、煮飯……,忙得半死,為什麼你回來我就要服侍你?然後你就在那裡看報紙!」它都給你這種怪念頭,然後你就覺得有道理,越想越不平,種子開始萌芽了。哪一天,先生回來時你就不甩他了,接著兩個就吵架了。但如果你沒有瞋心的話,便能很自在的生活。反正中國人的倫理、日本人的倫理就是這個樣子,你照舊就好;如果你認為不對,那心裡會痛苦。你順其自然,你服務人家,也覺得很愉快。
我最近常常在思惟一件事──我很不習慣人家來服侍我,又不是七老八十。但我在想這個事情時,一個念頭進來:「你要讓人家積福德!」原來是他做這個事情有福德。要不然,其實來講,洗碗我自己會洗,也是洗了幾十年,前一陣子我還不太習慣給人家洗,只有給羅媽媽洗;現在很多人要洗,好吧,你就洗。既然是積福德,大家去積,我不知道什麼道理,知道道理以後,那洗就洗嘛,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對他有好處,如果對他有善機緣,能夠製造一個善因緣,使他能夠上進,那也好啊!
所以阿羅漢哪在乎你跟他抹香油?既然阿羅漢對這種物質、對這種香味已經不在意,怎會在意什麼?在印度,抹香油是很尊重的,你一去到哪個道場,這些徒眾看到這個出家師父、修行人修的不錯,就供養、抹香油。恭敬佛時,也會用油抹祂的身體。像我們在印度那爛陀大學那個寺廟旁邊,看過一尊黑佛像,大家都用油擦了祂整身,你摸上去都是黏答答的。他們的恭敬心就是這個樣子,在佛像上抹油。你認為祂是修的不錯,要供養祂,要跟祂抹油。
像這樣,你心裡面盡量的思惟。不好的你當然要拿掉,恐怖的你要去研究:「我為什麼有這種心態、會恐怖?」然後對於貪欲的你就斷掉,思惟:「這有什麼好貪欲的?」如果不是為了活下去、工作,連吃飯都不必吃了,真正的維持色身運轉是要的,但是太追求美食也不好,吃多了在身體裡面都有副作用,垃圾一大堆,還要來減肥,很麻煩。所以平時就要控制:瘦的要多吃一點;差不多的就好了,不要再胖了;胖的人要讓他少吃一點瘦下來,這是要去斤斤計較的,其他實際上沒有什麼計較的。
諸經論關於諦之種別,有諸多異說,唯一的是真理,唯有一諦,「佛諦」──解脫、空觀。此外有二諦,是「真俗」二諦。也有三諦,是真實之間你又為了有能力去受祂把你拖下水了、影響了,所以在真實之間又加了一個假,就有「真俗假」觀。這個「假」就是中道,這是我們這部經在講的。幻化師所幻化的這些事情是真嗎?你說不真,確實有這個事情;那我能當真嗎?不能當真,所以要觀假。你的業力也是這樣,業力是因緣幻起的業報,你說是真嗎?修行人不能當真,所以要觀假,觀假我才能拿起來用。如果你是悟道了,不會再利用它去教育別人的話,你這菩薩做不來。
所以你說有為法不好,有為法做了以後用無為法破壞。問題是,你練到該用有為法時,比如說要持咒,要做一件事幫助別人的病痛、障礙之類的,關鍵在於,做了以後你還有沒有斤斤計較?什麼叫不斤斤計較?下面就會講,你要執著它有,這表現在哪裡?表現於去講,能把你所用的有為法去說,說出來就是你沒有觀它假。你修無為法,不是什麼都不做;當然如果到如來境界的話,誰憶想祂,祂就化一個化佛出去幫助他,這是很簡單的事情。那我們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是用嘴巴講,讓人家去思惟,從內心裡面有煩惱則斷煩惱,有恐怖則拿掉恐怖,教你這些方法。我教你這些方法,教完了,我又不能去執著它,要放下,不能說。所以有些人知道什麼事而喜歡講,做了什麼事情而喜歡講,那都是還有法的執著。你法執沒去除,怎麼解脫?
所以《解深密經》下面在講這些道理。今天發的講義,就有提到這個道理。你要利用佛理,讓人家有聖智、聖見,得到解脫的智慧;你自己講了以後,若還執著它,那自己就反過來,為了成就別人自己也跳下海起不來,不行!所以你要練到:「我隨緣開示、講經說法完了,我放下了,講完就放下了,不是我怕去拿這個法起來講,而是我講完了就放下,等於沒有講這些道理。」這才是最究竟的。所以菩薩沒有學這種功夫的話,那你講了就黏、講了就黏。有幾位同學就是這樣。他有能力可以用心力、用法去幫助別人。我有時候在課堂也講,你修到那個境界,我不會講說你有什麼境界,只是告訴你如何往前走,你要做什麼事,沒有肯定你修到哪裡,這不能講,一講就不對,一講你就死掉了,就卡在那上面,
你自以為說:「我須陀洹,我有須陀洹果想」,……那就完了!《金剛經》告訴你:「須陀洹不能有須陀洹果想,阿那含不能有阿那含果想」,如來祂也沒有祂成為如來想,沒有這種觀念,這樣才會越走越大,越修越高。這不懂的人,沒有到那個境界,強說他到初地、二地、三地,這都是法的執著。你對法有執著,那還有什麼地?沒有地!地上菩薩都已經從地前菩薩薰了好久了,都不執著了。所以空假中三諦,這是天台宗比較喜歡用的。你懂不懂真俗、空假中,都沒關係,你只要這麼一路走來見招拆招,見法去法,不執著一法即可。有這個能力用一用,用完了就忘記它,下一次再碰到什麼境界,突然間想用什麼就用,用完了就忘記它,
當然所謂忘記就是不要去講。真的全忘記嗎?不可能忘記。我們腦筋雖然說一回薰、兩回薰,才會記得清楚,那是還不究竟時會這樣,不因為你薰了21遍的咒語你就自己會唸,只有到無忘失法的話過目就不忘,聽經聞法一聽就不會忘記,因為你心清淨來聽的當然都是這樣。我們現在心不清淨,所以看了記不起來、聽了記不起來,記不起來你不要去強記,你是要反過來去斷掉你內心的那些執著,你要讓東西記進來,你的垃圾不倒出去怎麼記進來?你要這麼去思惟,為什麼你記不起來?你罣礙這個、罣礙那個、貪生怕死,然後習氣毛病一大堆,你腦筋裡面塞了那麼多垃圾,你要記東西進來,怎麼記?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等到我東西都清光了再來記,這不可能,所以我們學過的咒語當然還是要薰,如果心眼開薰的比較快,薰了一個禮拜大概自己就會念了,腦筋自己會唸,比較長的《佛頂尊勝陀羅尼》,你薰了半個月不行,就薰一個月,一個月不行,就薰兩個月,它一定也會背、也會唸。你們要去參加禮拜天戶外法會的,趕快複習一下。不然忘記了,讀起來就會很生疏、僵硬,都沒有融入那個氣氛裡面,這不大好。不要再等薰一兩天大家才會順,我們去石門水庫只有半天,只有一個半小時,沒有辦法薰,所以你要趕快在家裡複習複習、要薰。
大概有了這個因緣,我現在每一天要誦一遍,來佛堂這裡誦一部經。我普通都誦穢跡金剛咒比較多,因為它短,心它自然就會念,然而一切眾生要利益的話這個也夠了,除了很多的眾生要利益它們的話,才要去用這種大部頭的,如《佛頂尊勝陀羅尼》或者什麼這些咒語。那這種就要依儀軌來,好好的在佛堂依經典這麼去唸、去誦。所以法法對你自己來講是相等的,你學什麼都一樣。但是要你利益眾生的話,法就有不一樣。所以你也要學會用一次就可以度幾千萬人那種法。比如說你誦地藏經,地藏經利益你自己可以,或者利益很多無形眾生可以,那你要冥陽兩利的話,這個就要做法會,做法會大家一起誦,一起得其利益。
也許你還沒想到這裡,認為:「我自修都來不及了,還要想利益別人?」有一天你到這個境界時,你要知道,不是可以看到的才度,看不到的也要度,那你的法就要改變、你的作法要改變。修密法的人,開始接觸密法,上師就會跟他講:「你要觀想,在持咒、誦經時,周圍很多親人都一起來了,周圍之間很多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來了,你觀的話,它真的就來了。」你說:「來了?來了,它不回去怎麼辦?」如果你還有這個心的話,你還不是菩薩,還怕死。外道的或是鬼神道的,都喜歡講這種事。來就來!哪一個道場沒有這些眾生來來往往?
你說:「這個來了不回家怎麼辦?」你既然是道場就要開放,家裡跟道場有時候一樣,你在家裡誦經,哪裡還有說:「我這是道場,還是自己居家……」,沒有那個概念。來就來,回就回。如果你沒有辦法知道它來,或者它沒有回去,那你也不用罣礙;如果你有這個能力知道它來,別人來還沒有走,在哪一個房間裡面,你也不能講,你講了別人不知道的會怕。講多了就是犯了法執,說出來都不對。如果說你知道這些,有時還會變成行為上的障礙。以前有一對來學心中心法的夫妻,太太可以看到鬼神這些眾生,然後看到它後走路要停一停,一直閃一直閃。誰旁邊有眾生,她就講:「你旁邊有什麼……。」
你自己有辦法就把它度走,沒有辦法你就閉嘴,不要講那些有的、沒的,讓人家害怕!很多事情不能講、不該講,你不講又沒有人知道你有此能力,半桶水響叮噹。要學裝滿東西,不要學那個半吊子。佛法什麼都不能講,周圍有無都一樣,很多人喜歡講,也許很多人沒有這個心態,不是求名聞利養,但是你講這個,讓人家知道你有這個能力、你有怎麼樣…,其實這個也沒有什麼能力,你能夠看到而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用!你能夠感覺,也能夠化解事情,那是最好;不會化解事情,卻專把這些講在前面,讓人家另眼相看,到最後問題也沒有解決,有何用?所以不必講這些,修行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要看淡這個。
那苦集滅道是四諦,大家較熟悉,還有七諦,(七諦後面有列出來),還有十諦、十六諦、二十五諦,經典看的多,它內容都有講。你要分多細?菩薩是要懂得越多,所以分的越細,祂也有能力去懂得越多。如果是一般開始學的,跟你講「空、有」兩個字就已經霧煞煞了,你還要去講什麼三諦、二十五諦?剛開始修行的人,對於唯識很不習慣,包括我在內也一樣。但是唯識都在講心,心你不仔細講,就搞不清楚。等到你空觀證得,要轉入無相觀時,你自然就會接受這些名詞,接受這些繁瑣的一大堆名相。不然你怎麼講?你一上台,講來講去就是空有兩個字,當然也是可以引經據典、講一些故事,這樣也是很完美的一場演講沒有錯。但是比較高層次的人,為什麼佛法重心最後都是在名相上?因為它分的很細,你的智慧越高,就能夠講的越細,你的心空,就能夠接受越多的名相,這是相對的。
所以過程之間,有個同學已經修到在學空觀時,我說:「你要不要學一些唯識、一些有為法呀?」他說:「不要!不要!我現在斷掉我內心的煩惱都來不及了,我不學這些。」跟我十幾年前的情況都一樣。那哪個時候會轉,你也不要去煩惱,佛菩薩都跟你安排好,哪一個時候該轉你就會轉。屆時,你不喜歡的就會喜歡。比如說我以前對密法也很有成見,覺得這個持咒驅鬼神辦事,這種事不究竟。現在搞懂了,是要懺悔!我們無知才會亂批評。為什麼要學咒?菩薩是人格完美,人格完美不能去跟人家對抗,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跟人家打架、吵架?沒有!那沒有誰來保護,就靠這些天龍八部、梵天、帝釋天來保護。因為你自己不能生氣,自己不能用這些不完美的法,如果有人糟塌你你就要承受,你這樣想的話,一個完美人格的人怎麼去跟人家吵架?怎麼跟人家鬥法?不可能!所以要有人保護,發心保護的都是這些鬼神、天龍八部、天神。
現在搞通了,以前無知,亂批評密教、批評什麼的,無形中都在造業。所以人都在長進、會思惟。你進到哪一個狀況,你才會了解,裡面原來是這個樣子。我們以前無知,所以要懺悔,好在我們有誦《佛頂尊勝陀羅尼》,不然毀謗大乘要下三惡道。不管怎麼樣,隨時都要唸《佛頂尊勝陀羅尼》,不然哪天一不小心講錯一句話就完了。你不要說已經唸了兩個月了、唸了多久了,不怕了;你隨時都會再犯錯,隨時都在造業。所以趕快隨時都要記得再唸,不要以為說上次好不容易唸了兩次的十五天了,已經都唸得很OK了,很OK之後你又沒有很完美的人格,這個嘴巴守不住、心還不清淨,還是在造業,所以不要放心說你已經OK了,隨時都要再唸。後面這七諦、十諦,留待下次再來講。
(2008.10.0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