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9)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幻師幻化一切動物身、一切奇寶影像,現在引申有幾個名詞,幻師、弟子、四衢道、阿賴耶,這一段經文就討論四樣東西。上一次講到四衢道,是譬喻苦集滅道四諦,見惑、愛惑,或心的煩惱,或身體的執著,這些都可以用幻師、幻弟子來譬喻。要超越煩惱,就要用苦集滅道四聖諦來修持。

今依諸教釋此經者。所言幻師有其四釋:一、十住毘婆沙論Da0abh9mika-vibh2s2-02stra言,以業為師。二、瑜伽師地論Yogac2rabh9mi言,以惑業為師。三、梁攝大乘論Mah2y2na-sa3parigraha-02stra、唐攝大乘及大品經等言,以菩薩為師。四、瑜伽八十四言,八識為師。

今依諸教釋此經者,所言幻師有其四釋,每部經會談到,所謂之幻師,有四種解釋。

第一個《十住毘婆沙論》Da0abh9mika-vibh2s2-02stra,講「以業為師」。略稱為《十住婆沙》、《十住論》。da0a是十的意思,bh9mika是住處、住持、生成,常譯為地、住。vibh2=2 毘婆沙,意譯為廣解、廣說、勝說、種種說;也指律、論之註釋。02stra,這裡是論,有時翻做師,將經典所說之要義,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稱之為論。此《十住論》共十七卷,乃龍樹菩薩所撰,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係簡括《華嚴經.十地品》(十地經)經文大意所作之詮釋。漢譯本中,羅什大師將十地稱為十住。

在《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之分別法施品第十三中,有云:「於妻子眷屬,及與善知識,財施及畜生,應生幻化想。一切諸行業,是則為幻師。」它講以業為師。為什麼以業為師呢?業都是幻化出來的。為什麼聖人祂不會執於化現?祂心能不動,或者是業力幻化成一切相,祂也不去執著為真,這些下面經典會講,有智慧者的做法不一樣;而沒有智慧的人,內心隨緣幻起一切人影像、一切事、或一切念頭都執著為真,執著為真就是當下有反應,這正是聖人跟凡夫的差別。聖人祂業當然還是有,但它起反應以後,祂不去執著它為真。

以幻師所幻化為例,如果你當時看到幻師幻化,而能夠控制自己的心,認知說那個是假的,不認為真的,你就不會隨業緣去流轉。為什麼幻師的弟子會當真呢?他相信他的師父很會變,變出來都是真的。因為當他一摸它也有體溫,它也會跑、也會跳,確實跟真的一樣。但是有為法無常,到最後還是會滅。經典後面講,沒有智慧的人就執著這些為真。引申到我們的業力也是同樣情形。為什麼我們的業會隨緣應現?現起幻師、現起人物影像,或哪件事情?這在《毘婆沙論》裡面說道,正是以業為師,因業師就會幻化。

佛祂心裡面則是隨過去、現在、未來的心在變化,所以祂就算知道很多事,也不會去執著為真。普通聖人也可以做到,但應現的範圍比較窄小一點,心中所現的一切宿命通、天眼通、所看的外世界、或者世界中的一切眾生,觀照後祂也可以安住自己的心不以為真。如果是沒有修行境界的凡夫,內心則隨他自己的習氣毛病,跟所遇到的人事物這麼去造作。造作之間就是幻化師,如果有靈通力的,可以知道前因後果,以及為何現這些境;如果沒有修行的就不知道。每天的生活所面對人事物都當真,這樣的話,他就是很「有心」的在生活,所謂有心就是說:「把內心的境界跟所面對人事物都當真,沒有辦法客觀去控制自己的習氣毛病」,所以當然天天都是在造業及現煩惱。如果過去的業因化成現在的果,不就是幻化師嗎!

所以《十住婆沙論》裡面講以業為師,因為它會變化,如果是比較有境界的,控制自己內心妄想,對於幻起來的影像,不去執著它為真。要知道,「有為法無常」,有為法是沒有根,它會慢慢消下去。一般人沒有這種修證的話,都以內心所現的境界為真,其實那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業,經感召幻化而起的。過去所造的業因,現在緣俱足了,所現的現象,是一種果報;如果你去執著它為真,隨緣去發作,那就果報現!如果你能夠控制,稍微安住這個心,果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許會躲開這個現象。所以種種過程之間,就是業的變化。你懂得佛法、懂得心,你就比較容易控制,不要讓它去成為真實果報。

第二個,《瑜伽師地論》,Yogac2rabh9mi是講「以惑業為師」。yogacāra是瑜伽行之意;bh9mi是地,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其第六十品有講「惑業為師」:「如幻士眾中,示種種形類,異生處流轉,現多身亦爾,煩惱業緣因,令種種諸行,數數而積集,如幻化所起,雖遭是眾幻,然無智所覆,常於諸行中,樂著曾無厭,既自幻惑已,坌灰泣傷歎,於不應憂悲,橫生諸悲惱。」業當然有淨業、不淨業、白業、黑業。惑業就是不淨。因為分為白、黑,也就是淨、不淨(或稱為染)。淨業也是染,例如受善報;當然惡業受惡報,更是不淨。這邊提到的惑,可以參考上次所講的苦寂滅道、見惑、修惑。

見惑是以五根對六塵加上你的習氣相應,所以這種幻化的習氣現起應緣。修惑是你內在的,五根色身加上心,它應緣會現起影像或心念,這些也許是來自外緣,外面有實際的眾生;也許來自內緣,是你自己心中的種子,心中的種子所現起來時,就像是幻化師幻化的。假如你過去曾殺過人,這個過程它會再現,雖不是今生的事情,是過去世哪一世所幹的壞事,也會再現,這是內緣的種子,一有因緣,它就現起來。現起來時,你對它有沒有恐怖感?能否控制,不要讓它繼續再發展下去?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就跟幻化師所幻化的一樣,而你執著為真。

弟子執著幻師所化為真,一般人也都是這樣子,所以迷糊的所作所為,以業為師,它是幻師幻化,它最主要在心方面。剛剛講,見惑都是五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面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塵境去執著。如果發作,你也可以說它是在變化,最重要就是心的變化。修到修心的境界,你心就會變化。所以有的隨種子變化,有的事隨你的心念在變化。五陰魔相裡面,修到行陰區宇時,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微細的種子,在一剎那之間,有八、九百個念頭在那邊轉,所以非常地可怕,只有到具有五神通的人,才能夠看到那麼微細的種子在晃動,而有六神通(亦即另有漏盡通)的,才可以不受它的影響,才可以解脫於它的變化。所以說對於以業為師或惑業為師,善於變化的這些業,你若要能控制得了,能控制它不迷糊掉,這樣也可以解脫。

第三個,梁朝所翻譯的《攝大乘論》,Mah2y2na-sa3parigraha-02stramahāyāna,音譯為摩訶衍或摩訶衍那,指大乘之教法。yāna意譯作乘。parigraha,是攝取的意思。本書係解釋古印度大乘《阿毘達磨經》之〈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漢譯本有三,其中陳代真諦大師所譯的,便稱梁譯攝大乘論。另二者分別為後魏佛陀扇多與唐代玄奘大師所譯。所以要分辨是哪個譯本的話,可把朝代安在前面來稱,也就是《梁攝大乘》,或《唐攝大乘》。在《梁攝大乘》、《唐攝大乘》及《大品經》(就是《大品般若經》,六百卷的《般若經》),這三部經論之中,講說「以菩薩為師」。

為什麼說以菩薩為師?菩薩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祂善於控制變化,善於控制變化才可以為徒弟、為眾生開解:「你不要受這些心的變化所動!幻化師是假的,無論他怎麼變,你只要有能力不執著它為真,你就不會受報、不會有痛苦。」人若沒實際在業報中受苦難,都不會死心;一般人往往有「期望」和「逃避」這兩種心態,致使在面對變化時,容易迷糊掉。菩薩就是專門開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讓大家知道。這等於是老師,不是幻化的師。不過,再來菩薩,真正的菩薩,(不是小菩薩、假菩薩),祂是一定會變化的。

比如說,在《付法藏因緣傳》卷四記載,優婆毱多尊者,有一個弟子,未證到阿羅漢的境界,卻自以為是阿羅漢。於是尊者就令他去另一聚落參訪。尊者先變出一座森林,然後他的弟子就走到這個森林。在道路途中,尊者又變出一隊商人與五百個強盜,並且商人讓這五百個強盜追趕、搶奪這些商人,並且還用刀砍殺這些商人,砍得血肉遍地、慘兮兮。這個自稱阿羅漢的弟子,剛看到大家追趕時,已經躲在大樹的後面,等再親眼目睹強盜殺害商人,這麼殘忍,他更起了害怕心。阿羅漢是沒有恐怖心的,面對好壞的現象都能不動;而內心不清淨的人,貪生怕死,害怕不如意的事情,亦有種種的恐怖心,無法安住這個心,怎麼解脫?當然他也不是阿羅漢!所以他自知非阿羅漢,但仍作念:「我非羅漢,但是阿那含。」便繼續往前走。

這害怕心考過了,得知不是阿羅漢,接著師父就考這弟子男女關係。先幻化成一個女孩子,問他:「大德,我可以跟您一起走嗎?」他說:「不行!世尊戒律說男女不能走在一起。」女孩子就問:「那好,您走前面,我害怕,我走在您後面,保持距離,這樣總可以吧?」「好,這樣可以!」然後尊者就變一條大河出來,兩人要過河時,女孩子就問這比丘:「大德,您可以背我過去嗎?」比丘說:「不行,戒律有說男女授受不親,不能夠碰到異性。」女孩子央求:「不然這樣吧,我怕被沖走,所以走上游,您在下游,如果我被沖走,您要救我!」比丘同意了。

結果女孩子果真溺水,被水沖走,(當然是安排好的),高聲呼叫:「大德,救命!」比丘看見女孩子被水沖走,就心想:「世尊戒律有說,不可見死不救!」在危難之間,碰觸異性沒關係,(大家都是有慈悲心的),所以趕緊去抓她。南傳修行戒律是很嚴格的,二百二十七戒,連看都不能正眼看,他從來就沒碰過異性的肉體,從來都沒碰過的話,一碰難免都會反應,感受到:「這皮膚怎麼那麼細膩!」然後就心旌動搖,同時他自知不是阿那含了。一碰觸異性就心動,自然是沒有阿那含的境界。

過了河,這女孩子就跟他講:「大德,我的肉體您都碰過了,我就是您的人了,不管怎樣,我都跟著您!」這比丘剛接觸時就動過心,現在一聽:「那更好,既然是我的人……」,遂起了淫欲心,抱著她就到樹林裡去。正當抱著她要行欲時,優婆毱多就現出原形出來,罵他:「你說你是阿羅漢,看到人家打打殺殺你還有恐怖心,安不住;接觸到異性,你又起了淫欲心,現在還要行淫,你根本就連斯陀含都沒有,是什麼阿羅漢?先懺悔,好好修,不要嘴巴說你是阿羅漢…。」弟子生大慚愧心,低頭無語。尊者便帶他回僧坊,教其懺悔,為說法要,果然證到阿羅漢道。可見真的菩薩要會變化,才能降伏、調教這些弟子。菩薩是會變化的,不會變化的不是真菩薩。

修行人進到識陰魔相時就會變化,如果是到四禪天有五神通,那也會變化,到阿羅漢更是會變化。但是世尊有規定,阿羅漢不能現神通、不能變化,因為神通變化對於化導眾生沒有用,一點幫助都沒有!假使弟子心不清淨,師父光會變化給他看有什麼用?也許弟子會更執著於師父之能變化,心想:「我只要學這個變化!」他沒有把修行的目標搞懂、搞對。修行就是修這個心,修如何放下、如何清淨而已,不是在學如何變化。至四禪天天神就可以變化,魔也很會變化但他心不淨,因此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要學的。所以,世尊怕大家誤導這些後學的人,認為會神通變化就是在修行,這樣豈不完蛋了?所以禁止阿羅漢現神通,除非要入滅了你才可以現神通,表是你已證到阿羅漢,飛入空中,然後自己用三昧真火火化自己,這樣才可以。可見說以菩薩為師,菩薩是幻化師,這是指大菩薩會幻化。

第四種關於幻化師的解釋,在瑜伽八十四講,說是以八識為師。亦即於《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四卷提到:「云何識如幻事,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它也講是以我們會變化的八個識為師。這跟前面的惑業一樣的,或者跟後面第三個的菩薩譬喻也一樣,第八識懂得它的話就會變化,無中生有。所以你修到一個境界,小小的感應變化是會有的,你也會變。比如說會化一個菩薩像,讓人家在定中或者夢中可以看到。所以這些就是第三種所說的菩薩為幻師。至於前面不清淨,第六第七識,就是以業為師或者惑業為師。所以「八識為師」這個說法,可以蓋括兩種──以業為師、以菩薩為師。

言四衢道者有其三釋:一、增一阿含及雜阿含十五卷云,四諦為四衢。二、雜阿含第二十等,說四念處為四衢道。三、瑜伽八十四,以四識住(catasro vij#2na- sthitaya`)為四衢道也。四識住又作四識處。謂「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分別稱為「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亦即在五蘊之中,第五之識蘊依著於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蘊,攀緣愛著之,隨增喜貪,且以色、受、想、行等四蘊為其住處。如「色識住」即心識依色蘊生愛著而依住,乃至「行識住」為心識依行蘊生愛著而依住。此一「識住」之情形僅限於有漏之五蘊;若於無漏法中,則無「識住」之作用。又依大毘婆沙論之說,識住僅限於有情生命,而不通於非情之生命。

再下來所謂四衢道,有三解釋。上次已講了,四衢道有苦集滅道的意思,這裡經典再深入譬喻,指出四衢道有三種解釋──四諦、四念處、四識住。

首先,在《增一阿含經》裡面,指四諦為四衢。阿含,2gamagam是去,2是寂滅。走到寂滅境界的這一條路,就是阿含、阿含道。「含」要讀做gam,要讀做台灣話。阿含經講指向寂滅、涅槃境界的佛法,包括佛陀早期所講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北本大般涅槃經》云: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迦葉!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者二十五有,滅者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所以戒律修到心能夠控制,不隨業流轉,就是解脫。二十五有者:(1)地獄有,(2)畜生有,(3)餓鬼有,(4)阿修羅有。(5)弗婆提有,(6)瞿耶尼有,(7)鬱單越有,(8)閻浮提有。四洲為四有。(9)四天處有,(10)三十三天處有,(11)炎摩天有,(12)兜率天有,(13)化樂天有,(14)他化自在天有,(15)初禪有,(16)大梵天有,(17)二禪有,(18)三禪有,(19)四禪有,(20)無想有,(21)淨居阿那含有,(22)空處有,(23)識處有,(24)不用處有,(25)非想非非想處有。(後四空處定)

《阿含經》總共有四種型態──《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於是依照世尊所講的阿含內涵,分成這四類。《增一阿含經》是後來增加出來的一種,小乘的經典。

《阿含經》主要是以巴利文來講。巴利文算是印度較下階級人所共通的語言;梵文Sanskrit則是剎帝利、婆羅門專屬的語言。剎帝利k=atriya就是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是從事軍事、政治的階級。婆羅門brāhma5a是專司祭祀者,祭祀當然要唸梵文。所以皇宮貴族要借靠婆羅門,婆羅門要皇宮貴族供養,互相依賴。皇宮貴族與婆羅門這兩類,才有資格學梵文。這兩種人是四階級裡面上好的。至於另外兩種人商人之類的吠舍vaiśya ,與賤民階層的首陀羅 śūdra,都屬於下階級的。

不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打破了這階級界線。只是,如果專講婆羅門、剎帝利才聽得懂的梵文,那麼低下的人就會聽不懂,所以當時便以巴利文在講經說法。箇中差別是──講阿含經都以巴利文來講,講咒語陀羅尼時則以梵文來講。巴利文有時候跟梵文差不多,但是已簡化很多讀音,該唸的不唸出來,如果梵文有轉音它就不轉音,這就是語言文字被簡略。比如我們剛談到śasa=a這三個梵文字母,已在巴利文中變剩一個字母,就是sa一個字音,而沒有像梵文把śa=a sa分得很清楚,這三個字明明形狀不同、意義不同,不能為了發音簡省就把三個併一個。巴利文本身也有慢慢改變之處。《增一阿含》跟《雜阿含十五卷有提到,四衢指的是四諦。

第二個,在雜阿含第二十品,則對四衢道解釋作四念處。四諦、四念處有什麼不同?內涵不同。四聖諦是苦集滅道,是針對理念的了解,先把解脫的道路搞懂。如果你選錯路,去修世間禪定,沒有修苦集滅道的思惟,那你當然走錯路了,修不到解脫。應能在四聖諦裡思惟──目前的苦,痛苦或者是幸福,都只代表這是一個業,是現道,所現出來的道。或者,所謂的幸福,最後也許會變成不好的結果,因為太幸福、太有錢了,容易作怪、造惡道業。所以這個現象,大概都是人生八大苦的呈現,這個也是現業所。發現、思惟如果你現在是不痛不癢的人生,過去大概沒有碰到惡因緣或造什麼大的業。

若今生有病痛,或者不如意,或者心不能開朗……等等,則都是過去所薰習的,等薰習的開始現出來了,你人生就要覺得痛苦。無論是八大苦、十六種苦,經典裡面講的可以再細分的各種苦,皆因你心不清淨才會感覺痛苦。如果你學習滅道,得到解脫道了,照樣它雖然還是痛苦,但是你不覺得痛苦。像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祂過去殺了人,所以日後還是被人用石頭、杖棍等打死,但是他被打死不會覺得痛苦,肉體的捨報是一種解脫,打死是還人家的業,然後死了以後他就成為不受生的阿羅漢,他不會覺得痛苦的。

像世尊也會受某些業報。祂過去曾為某國家之剎帝利,參加摔角時,對方婆羅門(即提婆達多前身)以條件交換,用財物利誘祂勿出力,但事後又不兌現承諾,兩次皆如此,至第三次,剎帝利憤恨嗔心一起,直接壓對手頭腰,並折斷背脊,令對方撲地而死。所以,以這樁貪財瞋恚撲殺力士之罪緣,除受地獄苦外,後雖成佛,仍須由此殘緣,而受背痛之報(詳佛說背痛宿緣經)。所以當祂在吠舍離Vai02l1,天魔請祂入滅時,祂答應魔的請求後,馬上法身的神力就消失了,人就只剩肉體了,落入剩下凡人的身,祂就受報,背痛不能走路。阿難就問:「怎麼剛剛好好的,現在卻不能走路?」世尊回答:「剛剛天魔叫我入滅,我答應了!法身已滅。」

先前祂曾思量該不該入滅,也問阿難三次:「修到這種四神足境界的人,壽命就有一劫,何況成佛的人……。」祂連續暗示三次,不知阿難在幹嘛,聽了也不會趕快請佛住世,經典講是阿難被魔控制,所以無法動口,無法起疑心思考說:「為什麼世尊一直講這個話?」然後魔知道阿難沒有請佛住世,所以馬上就從天上下來請佛入滅。佛沒有辦法,因緣就是這樣,所以佛就答應祂入滅,一入滅色身就開始受報,受報祂不會覺得痛苦,然後祂神通還在,祂後面依然可以起變化、怎麼變化,祂還是會變。這一段就是發生在吠舍離,「思量壽命處」這地方。

然後阿難就開始攙扶祂,沿路走了三個月。這路有多遠,要走上三個月?我們開車從吠舍離到拘尸那城(Kuśinagara),大概是十二小時至十六小時,那時候路不好,如果今年去的話,應該路會比較好。全條路通的話應該不要花那麼多。如果像我們現在用高速公路的話,時速一百一、一百二,甚至只幾百公里,那不用兩、三小時就到了!距離五百公里,開車實在不用花上幾小時,就算路不好要開十一、二小時,那當年世尊祂是走三個月。也就是慢慢走。但是肉體的痛苦會有,聖人心不會覺得痛苦,凡夫才會覺得痛苦。

對於苦,我們要思惟:「這痛苦是什麼?」就是過去聚集起來的,那不只是今生,今生只是再加一點,整個都是累世所形成的。今生如果不修行,不明因果,將造更多惡業!你這輩子有沒有造業?鄉下人更有機會造殺業,以前無知啊,到處亂殺動物啊,爬到樹上亂抓鳥巢啊,這種事大家如果在鄉下住多少都幹過。以前沒學佛不知道因果報應。像破壞鳥巢者,如果出生做人,你的家庭也會被人家破壞,這是過去聚集果報的因。過因一件接一件,無量無邊的種子在我們腦筋裡面,腦筋裡面因緣成熟了,它就會幻化。

所以每個人碰上流年不利時,業力它就會幻化。你說:「咦,之前生活得都很好,為什麼今年流年,就那麼不好?」不是你有修行就不會現業力,阿羅漢也照樣有業力纏身啊,但祂面對流年不好時,反應出來的這種身體不健康等等,會很坦然去面對、沒有怨言,這就是他解脫、自在的一面。反觀我們一般人,更要深刻思惟,現在的痛苦是怎麼來的?有飯吃、沒飯吃,有一餐、沒一餐,或者是身體有病痛等,都是由過去的業因,聚集起來變成一個種子,隨緣而現起。隨緣就會現恩愛、快樂、或者是冤家一對…等等,都出現在今生,讓你承受。於是你會思惟:「喔,過去的種子會變為現在的現象,一切都是痛苦的,我怎麼來滅掉這個種子?」

種子不可能被你滅掉,而是要一件一件去還。釋迦牟尼佛累劫修菩薩道,都把業還光了,所以祂心內沒有這些種子,故說完全清淨。我們還有,阿羅漢還有,菩薩也都還有。聖人祂可以觀它粗的業報的種子,在現時,要怎麼去滅?滅有兩種,第一種是滅種子,當然舊有的種子要滅是不可能,頂多新的不要造,而舊的要慢慢還。第二種是相對的,面對法不執著,面對法不執著的話,你就有解脫的能力了,雖然有種子,沒關係,它現起時你坦然去面對,因為一切因緣都是無常,所以短暫之間的不如意與身體的病痛,都會過去。你這樣看的話,你心平氣和。如果自在的話就隨它去,有辦法承受就隨它去;那沒辦法時,看醫生也要看,吃藥也要吃,去找人幫忙啊。

你的福報如果不錯,冥冥之中就有菩薩給你安排──這種事情找誰、那個事情找誰。如果沒有善因緣,過去沒有結緣的,你找不到這些人,這些跟你過去所集的業也有關係。所以你跟人家相處時,要儘量幫助人家,結善緣,以後你碰到苦難也是有人幫你。像你現在多去參加助念,等到你要往生時,就有很多人來給你助念。因為你種過這樣的因。有的例子很奇怪,他的父母親,或者阿公、阿媽要往生,以他這樣修佛法的人來講,應該人脈很廣,可是如果他的長輩福德不夠,就會是──打這個電話去,人不在,打那個電話去,他有重要事情,那個打電話去,都沒有人要來。像這樣,你也不要怪人家,你的果報不夠,這都是因果。

所以從因果之間,你也可以增長很多的智慧。那個人,為什麼隨便叫一下,就有那麼多人來幫忙?而且一個傳一個,很快就來很多人。你叫的,都是碰壁、碰壁,更奇怪還有的電話都不響,明明打過去了,有人在,電話就是沒響,這都是業障!你不知道這樣的話,有時候會覺得很痛苦、很煩惱;知道的話,你要去面對,就瞭然於心──原來因緣不具足,因緣不具足就是這樣子。所以關鍵在於──苦也知道了,集也知道了,你要怎麼用修行的方法,來滅掉你無明時所造的種子?修行是要用功的。一方面練,一方面思惟。思惟用佛法的種種來面對問題。

這個就牽涉到四諦的三轉:已知、已證、已斷,共十二轉。要先「已知」,你這麼思惟,懂了就是已知;然後「已證」,使自己習氣不與因緣相應,有初步的解脫;再來才「已斷」,斷是除去的意思,連根都拔除習氣。以苦為例,先是知道苦的種種,再來,慢慢看它不痛苦,剛開始不可能,忍啊忍,還在忍就不是真正的解脫,忍到最後,有痛苦卻不覺得痛苦,很自在去承受痛苦。像我最近這兩年,身體也不好,天天也還是工作,也過了兩年了。平常心的去面對苦,碰到苦也不以為苦。這樣修到最後,就可以是已斷,真正解脫了。佛陀初講四聖諦給五比丘聽時,有的人智慧高一點,馬上就證到須陀洹,或者是斯陀含果,講兩次他已經可以斷苦集滅道,像憍陳如尊者就這樣子,講三次就證得阿羅漢。

為什麼他們腦筋這麼好?因為他們打坐修行的因,種得很深厚,好比柴薪已經曬得快乾,然後有一個火種,啪一下子點火下去,它當然就會燃燒;如果這個樹木剛砍下來,濕氣未除,要怎麼燒?給你點火都點不起來,這就是你沒有用功。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六年的打坐用功,這皮包骨的結果,那是祂的基礎工夫,然後捨棄了苦行,吃得比較夠,然後去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就開悟、證悟了。每一件事,你都要去了解道理,然後初步的修證,到最後完全的斷,就斷苦、斷集、斷滅、斷道,得真正的解脫。所以,如果做到的話,就證到解脫道。

佛法不講解脫道的話,那不是真佛法!所以不管講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最後一定要導大眾進入解脫道。如果只是從頭到尾僅教人家作善事,不教人家怎麼悟解脫,這樣講起來不是真正在弘揚佛法。初期可以方便法引導,對方根基不夠、福德不夠,讓他先去做做善事、推動環保、當當義工,以佈施、消業為起頭,但這絕不是目標。目標是要教他認真地觀這個心怎麼解脫,觀這個痛苦,到最後痛苦時,都不覺得痛苦,這要去知、去證、去斷。這樣經過三轉的話,你苦集滅道都徹悟了。這是修行的理念跟方法,方法是在第三個(滅)與第四個(道),前面第三是方法,後面是結果。

那回過來講,四念處是什麼呢?四念處也是在實踐方面的,它不是講理念。以世尊的教化次第而言,苦集滅道先懂,十二因緣觀要懂,再來講三十七道品,當中第一個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這四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意念來思惟。觀身不淨,小乘的修行,以厭惡自身的、別人的肉體為入手處。為什麼?我們最容易迷糊的就是淫欲心,若你能在打坐修行之間,觀異性不管多英俊或多美麗都會死掉,死掉以後就會起膨脹,膨脹以後就會流血水,流血水以後就會腐爛,蟲來咬,到最後看到白骨,這麼來觀身不淨,你就會厭世俗所謂的美好,不眷戀肉身。有很多天神在幫修行人走入修行路,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引導。

我們講過好幾個故事。有些天神下生人間,不管是主觀業因或者協調來投胎的,福報都不錯,所以可能迷失,須要有人來提醒。最近我看了幾個故事都這樣。有人沒有子嗣,就去求樹神、或寺廟這些神,神祇祂們有福報沒錯,但是要賜人家生兒育女的這種事,就未必有辦法!沒有子女就是沒有子女,沒有因緣呀!像善覺大富長者就頗有智慧,知道:「這哪裡可以是求就有了?你叫我這麼去求,我不去!」所以等他真去求時,是拎著大斧、簸箕、杴鋤、鍬钁、刀鋸去開條件的!威脅說:「你是神樹,號稱『所求願一切皆得』,如果讓我有兒子,我就供養以作報答。如果不能如願,我就把你砍了,把你的廟拆了!」

這位依賴廟或依賴樹的神靈,就趕緊往上稟報,報到玉皇大帝那裡去,請求幫忙解決。玉帝就看看有哪個天神快死了,先徵詢他:「你要不要去這戶人家投胎?」天神他還沒死以前,知道後果,所以擔心說:「我不去!去那裡投胎的話,會迷糊掉,尤其出生好家庭,有錢有勢的話一定迷糊掉。」玉帝應諾說:「沒關係,你去!到時候我幫助你出家修行!」都是這麼談好條件才下來。一到適當時機,承諾的天主就使出變化,讓下生凡間的當事人,忽然厭惡週遭的異性。比如說讓這些美女,一睡覺就醜態百出,滿臉眼屎、唾液,給人看了覺得不淨。

但大乘修行不一定是觀身不淨,或觀氣怎麼轉,觀怎麼樣……。大乘修行人如果過去修過的話,比較能夠瞭知淨與不淨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哪有什麼清淨、不清淨?所以他不必去觀什麼膨脹、什麼不好看、什麼腐爛等等;他的腦筋能理解,這本來就是虛幻不實在的肉體,還有什麼淨、不淨?所以不必經過這一關。小乘以前沒修過的,還是要經過此階段這麼去觀,才會看破;如果大乘菩薩就直接觀心,觀心就看「受是苦」,腳痛當然苦啊,因為你這肉體的痛,這一關沒有破掉的話,你身沒有破,所以起覺受,觀受是苦,慢慢地在痛苦時,你的心會慌亂。有人打坐都坐得好好的,因為坐不夠久,腳還不覺得痛;等到腳痛,心就開始慌亂、安不住。可見這個心無常──腳不痛它就覺得很不錯,腳痛的話心就亂了。無常、好、壞,隨時都在變化。再來觀「法無我」,一切法中無我的話,你為什麼執著?打坐時,就修這個四念處。

釋迦牟尼佛快入滅時,阿難尊者非常傷心,因他未證得阿羅漢,所以還會有感情作用,痛哭流涕、捨不得。旁邊的這些阿羅漢,就來跟他講:「阿難你不要光哭啊,你要請教世尊這幾件大事。」要阿難請教世尊四件事情,包括:「以後佛不在了,那麼出家眾初學的來,誰教他?要教什麼法?」也就是問:「新來的出家眾,要怎麼教他?」世尊答覆:「教他四念處。」四念處是打坐最基本的要領。觀身受心法,大小乘都一樣。但如果你沒接觸到《阿含經》的話,就不知道觀身受心法的內涵。你說:「我在學打坐,我在學怎麼樣……。」其實做的方法也差不多,只是沒有去看比較完整的理論。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都有完整的概念,比如說「修到哪裡就有什麼狀況」。像「十六殊勝境界」──打坐以後會產生十六種殊勝的境界。十六殊勝,從身體會震動、不震動,到呼吸的長短,這是在講身體,然後到這個心之喜樂憂愁,然後再至心不動,然後心到最後會脫離,心脫離就死掉了,中陰身脫離就死了;那時候你不能死,要再回來執著肉體,這樣跟呼吸有關,它就喘息(呼吸),喘息長短自知。所以呼吸長、呼吸短也要知道,身體有動、沒動也要知道,然後心生歡喜、心生憂愁、心不動,或者中陰身要出離、要死掉,然後再回來執著肉體。不死掉你才可以再修心啊,但有人在這裡一死掉就羽化到天上去。種種微細的心病至此還是沒解決,所以要再練心。你要是懂的話,就不會以得少為滿足。總之,這裡是講把四衢道看成四念處。

第三個,瑜伽八十四,以四識住(catasro vij#2na- sthitaya`)作為四衢道也。《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四品,把四識住解釋為四衢道。識是心,四個心能夠住,就是四識住。四念處修到身受心法都安住,就是四念住。身安住了,感情作用憂喜苦樂安住了,心不亂動,心念安住,一切法虛幻不實在你都安住了,就是法住。所以四念處是修行還沒有究竟的,四念住就是修好了,這個就有成就。而四識住──識是心,四種心要能夠安住。哪四種心?還是色、受、想、行這四種。四識住又作為四識處,怎麼叫識呢?就是攀緣色、受、想、行四蘊。第五個是識,這裡講的識是第八意識,六、七識不清淨所以才會執著色、受、想、行。如果第六、第七意識清淨了,你第八識清淨心現起,這個時候不是阿羅漢就是菩薩了。

講一下色、受、想、行四蘊。skandha是色身、蘊,你唸到<悉曇十八章>裡面第十七章阿索迦章,用大空音唸skandha,它就是講蘊,或者是身。究竟的人,對色、受、想、行四蘊所產生的魔相不執著。我們《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這本書裡,就是在講這四類超能力。一般人沒有修行,就沒有這些境界──五根起神通變化,感情作用會超感,或者念頭會成就一切心法,或者看到微細的因果輪迴的行陰,起宿命通。所以這四種蘊所產生的異相,是善境界,但不能執著。在五蘊魔相裡面就是講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對這四蘊能夠安住,不受它幻化欺騙,或者不執著為真,那就是四識住。色陰魔相者,超遠的能看到,或者能聽到跨時空眾生的聲音,甚至讀到他們的心念等等,這是五根現起異能。若你對於接觸到的境界,不去執著它,而且能安住,甚至不再現起,那就是色識住。為什麼你在打坐,會產生很多的幻象?有的人說:「這樣很好,是我有境界!」以修行來講,就是你心浮動才會有境界產生。五蘊身、心如果不淨,就有妄執,妄執於這個業會幻化,現在在講幻化師,業會幻化,就現出那個境,當然這個幻化不見得不真啊。

比如說你觀一個字,bhrū3勃嚕唵,一字金輪咒,你觀、觀、觀,觀到它會發光、現光明,為什麼別人看了沒有發光,你看了就發光?別人看了沒有發光,有時是心沒開,所以當然看不到它會發光;你心開了,或隨因緣變化,所以給你看到它發光。你要看,就要從沒法看到,然後到有看到,然後再至沒看到,過程是要這樣。所以你先有色陰魔相,然後慢慢修到沒有色陰魔相。你進入受陰魔相,可以知道每個人的心,起心動念都可以知道,再來你慢慢修,就修到沒有感覺,為什麼?你不攀緣就沒感覺。剛開始打開的人都很敏感,所以一定會有感覺。所以色、受、想、行、識,每一個都一樣,是不清淨、妄執才會現起魔相。

《楞嚴經》講的叫做魔相,不要看到魔就怕,魔相就是代表善境界。但一般人都是專練善境界這功夫,那就完蛋了!佛法它告訴你,這些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因為你不淨、你妄執,所以才現這些魔相。如果你從來沒有魔相現起,就是沒有基礎、沒有入門,一入門了以後就開始有魔相了。遇到善境界,你不執著,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是不執著!不執著就度過去了。所以度過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行陰魔相,到最後進入識陰魔相。到識陰魔相你也不屑去起變化,不像幻化師一樣去變化,這樣的話,你就可以直接修入阿羅漢,或者走菩薩道路。

這四識四個心,如果能夠度過去就是「住」,住就是清淨,不會再妄執,所以色陰再現不起幻境。你說這樣你要利益眾生,要不要現起幻境?那是有為法。你要觀、要主動、要想,那是因為你要度眾生,不能說你心不會變化。是會變化,但要真真、假假,說:「沒有,沒有……」,事情卻解決了!這是很奇妙的事。有時候,只是觀一個梵字、觀一個咒語、觀一個什麼…,它就起作用了,事情就解決了。佛菩薩是這麼在做事的。反觀很多人用有為法,一定要在當事人面前表演給他看;真的菩薩祂不會現給你看,但是祂會冥冥之中幫助你,而你也不知道菩薩到底有沒有來,有沒有幫你,真正菩薩是這樣子的。祂起心動念,一個念頭、一個梵字、甚至於中國字都可以,說清淨,就清淨,字掃過去,眾生心都清淨了。

障礙到底有沒有?你說有形,明明就看不到;你說無形,有的人身體比較敏感就感覺得到。有時你心裡有一點毛毛的,有一點雞皮疙瘩,這就是不清淨的眾生,所造成的障礙;你用梵字把人家清淨,過幾天他就能清淨。清淨是第一步,第一步不見得身體會馬上好,但是那讓他身體不好的因已經遠離,遠離了他再來調理就比較快。如果一般人沒有這種概念,然後自己土法煉鋼,方法不對,又沒有把氣打通,障礙就永遠控制你,沒有辦法改善。所以你懂得這些,就知道是要先控制因。因是指背後的冤親債主,你能夠把它隔離,或利用佛法來感動它,或用你的福德去感動它,這樣問題才容易解決。因為冤親債主它也會看,你對這個人講的話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佛法。你講,不只是人跟人在講話,它也在一旁聽!

你可以這樣跟苦主說:「唉呦、這因果啊,是以前你不對,所以現在身體才會有病痛。不用怪到別人,要怪到你過去造的業,業力是很公平的。但是這樣冤冤相報,仍是沒完沒了。你過去欺負他,他現在也會欺負你,但你又要報復,這不是沒完沒了?還是懺悔、和解比較好!」所以要跟兩方講這種很淺顯的道理,大家都能聽進去。之後,冤親債主漸漸不再障礙的話,要調理好就很快。不然今天解決了,明天又不行了。很多因果病就是這樣──今天好像有點好了,兩三天以後又不好;或者這個病好了,兩三天以後又生另一個病,永遠給他沒完沒了。你要知道,像這種就是因果病,要趕快找這地方去調理。

什麼叫每個人都要找這地方?哪一個人願意找不對的地方!那是你的因緣。如果有佛教的因緣來找佛教,沒有佛教因緣怎麼找都找道士……,因緣就在那裡,永遠事情都沒有解決!因為他們不是用慈悲心去開示眾生,是用強迫的!道家的符咒法,是保護這個而殺了那個,人家當然不甘願。有一個同學他的阿公在當道士,救了很多人,被救的當然很好,但被人家欺負的就不甘願。所以他阿公死了,這些眾生都回來找他的後代報復,一家族幾個月內死了四、五個人,連這同學他自己都害怕:「再下來是找我的話,怎麼辦?」

佛法不能這樣,佛法要冤親都平等觀。「要承認過去的無明,無明才會造業、才會打架、才會吵架,導致現世這些業障都沒完沒了。所以更要修心、養心。」開示的人能這樣勸慰的話,每個人都會聽得進去。事實上,佛法的道理沒有很深,但是要讓兩造都心平等。這樣,因不作亂的話,當事人再來調理身體就比較快。總之,每個人修到哪一個境界,不管是身、受、心、法,都會有他不同的身心變化與感受,如果你沒有這些體驗的話,你沒有辦法去體解很多佛法所講的道理。頂多知道表面上的名相與說明,而無法真正運用到實修上。所以,如果色、受、想、行能安住的話,即四識住。

四識住,「在五蘊之中,第五之識蘊依著於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蘊,攀緣愛著之,隨增喜貪。」心依照色、受、想、行這四蘊攀緣,攀緣就產生色、受、想、行、識的魔相。這五蘊魔相,世尊每種都各舉十個為代表,你不見得每個都會發生,但是總有一、兩個發生,不然你就沒有那個境界。有時候無知的人就想的太天真,最基本的色陰魔相都沒有突破,已經在想後面的魔相。像最近來一個郵件問說:「我要怎麼控制想陰魔相?」這就是不知道想陰魔相是怎麼樣。想陰魔相是你想什麼都會化為真,你要害死人,執著它,人就死掉了,這可以去想嗎?不能想!你或許會想:「能把仇人害死,不是很好嗎?」現在害死人,你以後還是要還他一命,還要被害死一次,這是因果。所以不是你有能力害死人你就很高興,以為可以任意修理人家。你今生害死多少個,以後就要還人家多少命,所以這個想不能亂想。

想陰魔相裡,你去探討每個物性,比如說木頭是堅硬的,你就想說:「我的心如果依附在木頭的話,天氣冷也不怕,天氣熱也不怕,那不是很好?冷氣都不用開了!」確實是這樣,你依附在礦物、依附在木頭,心依附在那裡,當然不會熱、不會冷,但是你的心會死掉,往後那世會變木頭、變礦物,下一世有可能變這樣,所以這些不能亂想!如果起心動念現異相,比如一些學日本忍術的就專練心力,練這心的力量,想陰就會讓它更敏感、發揮最大的威力,但是就修到有為法去了。不能否認,你自性有這個能力,你訓練它就會越來越強,但這樣就會迷失自性。

我們說要清淨自性,你偏不是,是在訓練它往另一面去走,發揮它的能力,這些都是魔相,應該都要放下、放下、放下!不要去用它,不然你起心動念,想陰魔相都會成就,這樣你有沒有跳過因果?沒有!因為你玩心,玩心就沒有跳過因果的糾纏,反而陷進去。所以這個是對佛法認識不真實,於是走錯路。你的識會執著色、受、想、行這四蘊,所以隨增,就會產生喜貪。因為你隨緣,有歡喜心生起,有好境界就會貪求,這樣的話,前面就度不過,就會進入執著的境界。以色、受、想、行等四蘊為其住處,直接就不動,如「色識住」即心識依色蘊生愛著,乃至「行識住」為心識依行蘊生愛著而依住。依它而住,這就是魔相的執著,跟前面講的安住是不一樣。

你如果不執著的話,就住處。安住心不動,色陰它不會再起幻化,也不是魔相的超遠見,也不是天眼通,也不是肉眼見。假如說,你現在會看到高雄的家人怎樣,這種不是天眼通。天眼通是能觀整個世界、三千世界,要能觀到這麼大。一般則都只是色陰眼根見性產生魔相,小小的神通力而已,不是真的神通。我們不去執著這種小小的神通,所以要讓你的色受想行識能夠安住不亂動。在這裡如果住加一個處,你安住在那裡就變成一種執著,你要超越它就安住,最後一個識能夠住的話,情形僅限於有漏的五蘊,有漏法不清淨,所以有漏。我們要能夠安住這個心不亂動,那是無漏智,這是後面所講的:「此一識住之情形僅限於有漏之五蘊;若於無漏法中,則無識住之作用。」所以在無漏法中沒有識住,心不要安住在各個境界上,要安住在空無的、沒有煩惱法的這邊。

《大毘婆沙論》裡面則說:「識住僅限於有情生命,而不通於非情之生命。」。其實這還是有待認證,比如說植物,像向日葵,它是有生命不能否認,那它有沒有心?太陽走到哪裡,它就跟著太陽轉,所以才叫向日葵。太陽在正中,它的花正向太陽;太陽在西邊,它就臉向西邊,你說它沒有心,它怎麼會動?所以進入想陰魔相的人,就善於知道植物、動物的物心。有一些神,喜歡花花草草的,就會躲進裡面。你說它有沒有心?它是鬼神嘛,進到花草裡面去,住在裡面,像樹神一樣。樹神的外觀是一棵很大的樹,然後他的福報是當樹神,給人家供養、拜拜,然後他依樹為住家,不是我們想像中在樹上蓋個茅草住,而是他的身可以融入樹木裡面去。

以前有一個同學在台北,看到颱風將來前有人在鋸樹,鋸比較大的樹,他可以看到那個樹神在痛苦的樣子。你說這幻象,我們看不到它,他就可以看到,為什麼他可以看到?因為他之前是走宮廟的,走宮廟的氣旺,就會產生色陰魔相,宮廟的鬼神給他的氣很旺,旺到他的見性會顯現出魔相出來,所以會看到。當然開悟的人也可以看到,但是因為他懂得佛法,或者有佛菩薩在保佑,所以他很快就度過去,看不到這些。頂多有時後超空間可以看。所以我常常講,古代畫龍真的就是那個樣子。你說真的?假的?龍不是永遠都那麼大,有時候化成很小的,所以在印度龍跟蛇是同一類,他們沒有稱呼龍的,都叫蛇nāga那伽),蛇大一點就是我們所謂的龍。

在以前空海大師所拜的師父,被皇帝請求去祈雨,於是他就到一個水池旁邊持咒,裡面就冒出一條小蛇出來,再持咒下去,就變成很大的龍。龍都會變,變的時後就要吐水,乾旱時一聽見咒語,祂要吐水,一吐水天就會下雨。所以像這種,雨水一直不下,突然間閃出個畫面有龍頭在吐水,就代表明天一定下雨。你說這是幻相,幻相是幻相,有時這個見性亂跑,一掃到哪個角落、時空,剛好看見龍在吐水。牠一吐一滴水,雨就會下好多。像最近鬧水災的事情,似乎是有人功夫不夠,才會搞成反效果,讓颱風在原地附近兜轉。颱風在山裡多轉一天,你看這會造成多少雨啊?反而若是本來速速過去的話,你看高雄這次很快過去,也沒有什麼障礙,頂多倒一些樹木或招牌。結果一打轉,就算沒被風吹壞也被水灌壞了。南投這次最嚴重。所以你要看,想擋住颱風當然也可以,但要看心力夠不夠。

有時候報導氣象的人會覺得很奇怪:「這個颱風怎麼那麼怪?它明明是這麼來的,到了後怎麼那樣轉彎?」從這就可窺知,一定有高人在阻礙它進來。如果像這次一個颱風來了三、四天不走,在那裡繞繞繞,有可能是作法的人功夫不夠,功夫不夠想管事情,結果搞壞了。以後有這種颱風轉向情況,有可能是有人在動手腳,悲天憫人,「哎呦!這颱風一進來,會鬧風災、水災,會……,不妙!」如果是水夠的話還無所謂,如果水不夠,又把颱風趕走幹什麼?不讓它進來,那完了,颱風沒有帶來雨,那今年乾旱囉!沒有受颱風,反倒受了乾旱。所以最好是風調雨順,由道德水準感召這些龍,讓祂該吐水下雨,就吐水下雨;不該吐水下雨就不要亂吐,不然會造成水災。

所以人福報不好時,道德水準低落,這些龍情緒也不好,於是該下雨祂不給你下雨,不該下雨祂就給你下雨。因為眾生無明造業多,龍心不悅,確實就是這樣子。所以劫末人壽十歲時,人類滅亡。為什麼三劫(刀兵劫、瘟疫劫、飢荒劫)中,乾旱是最後?因為天龍見人性殘忍而忿責,不降甘雨,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由此植物不長,致使人、動物因饑饉而亡。龍心不悅,不下雨,乾旱殺死人,這是經典所講的。歷經七年後,所有人類都死光。這就是經典講的三劫滅。階段性的人類滅是這樣,然後世界再慢慢的恢復原狀,天神再下來受生。以上這段講到有情生命、無情生命是很複雜的,如果以大乘佛法的角度來看的話,無情眾生也是十二類眾生之一,未必說心就不通於無情。

(2008.09.2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