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8)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上一次講到幻師,他所顯現的幻化術都不是真實的,但是智慧不夠的人就會把它認為是真的,以為自己所看到的變化都是真的,他不知道經過變化,這些物質、人物都是假的。引申到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我們會受業力的牽引,也都是因為認為一切業為真,所以就會隨緣去受報。我們要了解,經典此處所舉的譬喻,正是在講一切因緣果報的現象,都跟幻師所幻化的一樣,虛幻不真實。幻師會變,而一般證到阿那含、阿羅漢者,也有幻化的能力,只要有識陰魔相境界就會變,這都是有為變。這種跟佛菩薩應化不一樣!幻變是不實在的,所以是主動的有為,是自己主動要變的;而應化是無為的,例如眾生憶想佛,佛就從空、法身中,應眾生的憶念,現一個應化身。當然這個應化身也是幻化的,但它是從無為、空法身、無相中,應眾生之憶念而現起的,非主動的化現。

幻化對象也可以講身,也可以講物品,像這一段經文所講的,可以化做大象、馬……等等的動物身,也可以化做種種的珠寶,這些都是變化的。他的弟子或者一般沒有智慧的人,看到幻化師在變,都認為是便成真的,若是真的就不應該幻滅。在《楞嚴經》的識陰魔相也有講,如果你還沒修到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識陰魔相,也可能被這些會變的人所欺騙,這些幻變者不修心的話都是魔類,也都會變,像魑魅、魍魎老來成魔也會變。所以對幻化的相不能當真,道理就在這裡!你在修行過程中,看到佛像或者不好的像,不要執著。當然不好的相你會害怕,你不會執著它;但是佛菩薩的好相,你也不要執著,因為魔也可能化成佛菩薩的像給你看,你如果認假為真,執著它是真,那就會著魔,魔會在你沒有防備之間控制你,然後讓你也會神變,也有神通,也有超能力,這樣您就迷失而淪墜了。

 

若依真諦大師金光明記,幻師即是阿賴耶識無始已來能造虛妄。幻弟子者喻七識也,微細妄法賴耶所造。中即阿陀那,麤者六識所造。又見惑為師,愛惑為弟子。又心煩惱為師,皮肉惑弟子,四衢道者喻四諦之理。

1.有關金光明經內容概述

真諦大師是一位專門在翻譯的菩薩。《金光明記》是在解釋《金光明經》。每一部經都含有顯密二教的義理,都非常殊勝。修到最後,要有基本的空觀、無相觀,才有辦法進入密教;不是光唸一個咒、學幾個字就是在學密教。你要先進入悉曇。悉曇的領域非常廣,而且你光看經典還未必懂得它在講什麼。這些跟發音、寫法都相關。裡面有大空音、重空音、涅槃音等等,不是只有五十一個字母學會就完了,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仔細的去分析每一個咒語,會發現都離不開「阿」本來的「不生」義;而種種字母又都包含了麁顯、耎密。麁顯的aiueo、五句空音、鼻音,你看得懂,表面怎麼發音你知道,一看就懂;但是隱藏在裡面的,柔軟的、祕密的音,你就不知道。像「盎伽」這種鼻子音等,就是大空音、重空音,一看就懂得;至於涅槃音,也都包含在耎密範疇裡,不易察覺。所以學悉曇要全部學,不是看個梵字入門就叫學悉曇,那是還沒有入門呢。

若依真諦大師的《金光明記》,金光明經裡面有提到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有一個咒語,以及要怎麼去修持。比如說你是初地菩薩,你持初地的咒,你就能夠修得更快一點,再進入二地。二地持二地菩薩的咒,乃至於十地菩薩有十地菩薩的咒。這個以後有機會大家去翻譯,慢慢來,把它真正翻譯出來。這些都很難翻,要先研究這個咒是誰譯的,然後他習慣用哪個漢字音來譯某個梵字,這些都要慢慢把它考訂出來。《大正藏》裡面是有古僧大德所列出來的梵字,但是否完全正確,則還要再考證,因為他們倒底是古代的日本人,有時候不懂得漢字或古代的官話、吳音、漢音,河洛音、唐音之別。這個音很重要。如果有系統把它找出資料出來,可以寫成一本指引,讓人家遵循怎麼來學悉曇。

《金光明經》裡面有很多的咒,裡面也有提到釋迦牟尼佛前生捨身餵虎的事蹟。祂當皇子時,三個兄弟中排行老么,看到餓肚子的母老虎帶著七隻小老虎,餓得奄奄一息。大哥、二哥看了,同情是同情,但沒有動作;老么皇子就決定要犧牲自己去救小老虎。因為母虎饑餓時,又沒東西吃,就可能把小老虎也吃掉。照《金光明經》講,釋迦牟尼佛過去發願要捨身一千身,當下這正是最後一世捨身。人要佈施這個肉體是最難的,你佈施錢財、佈施房子、佈施國王位,好像很簡單,包括佈施你的太太、家眷、奴婢……,那些都是身外物的,但要佈施你的肉體,那就不簡單!有多少人可以真的這麼做?

釋迦牟尼佛過去發願要佈施一千身,這時已經經歷九百九十九生,至此最後一生。最後一生,發這個願、起這個善念,要犧牲自己時,祂就憶想起過去,祂也曾經發願要佈施肉體,已經做了九百九十九次了,這一生如果完滿剛好就是滿千,所以祂更積極的去做。等到哥哥們走遠了,就跳下去山谷出現在老虎面前,但是虎媽媽卻不吃祂,可能沒有血腥味或牠太累了,所以祂不得不拿樹枝刺頸部,讓血流出來,血流出來小老虎還是不會吃,但老虎媽媽聞到血腥味,兇性就來了,真的把祂吃掉。《金光明經》裡有談到捨身餵虎事,其它的地方也有談到此事。

《金光明經》也有提到,持寶髻如來的咒,就可以讓所有動物往生天上。寶髻如來也有譯作寶勝如來。世尊祂另外一世出生做流水長者子,他看到水池枯竭,裡頭的魚都因缺水而快死掉,就找大樹取枝葉,拿到池上抵擋水分蒸發,又請求國王借祂二十頭大象去挑水,又找食物來餵飼。接著思惟:「曾聞過去空閑之處有一比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其經中說,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勝如來名號即生天上,我今當為是十千魚解說甚深十二因緣,亦當稱說寶勝佛名。」等於是忽然想起過去世,曾學過寶髻如來的咒,就開始唸,也為之講解十二因緣。

當天這一萬條魚同日命終,並且脫離惡趣往生忉利天。這些天神為了表示感謝,都來流水長者子家裡放光與散擲真珠、瓔珞、曼陀羅華,國王看到了以為有什麼人玩法術,怎麼天空發光?問了才知道是哪戶人家在發光。國王就派人叫喚長者來問,看是什麼事情發光。長者子回答說,大概是那個水池裡的魚族都投生忉利天去了,又因為感謝而來加持發光。以上這也是《金光明經》裡面提到的故事。也有提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是一個咒,然後引申到出寶髻如來的咒。本經裡包含很多的密咒。

2.幻師即是阿賴耶識能變現

《金光明經記》講,幻師即是指阿賴耶識,如果表面上看,經典說幻師會變化,就跟我們的阿賴耶識一樣。我們阿賴耶識也會變。為什麼你會來受生?阿賴耶識變現,但是我們要了解,阿賴耶識不是只有藏識,它亦是不淨識,不清淨的人才叫做阿賴耶識,阿羅漢以上的不叫阿賴耶識,叫做阿陀那識。阿羅漢執著阿陀那識,因為他悟到空,所以會執空。凡夫、七地以前的菩薩,因其汙染法,都還是稱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的菩薩跟阿羅漢,已清淨,叫做阿陀那識;如果成佛了,叫做如來藏識。所以阿賴耶識,它「內變根身」,我們五根跟肉體由它而變;然後「外變器世界」,外變器世界不是它變的,那是眾生共業,是大家一起變的。

3.內變根身外變器世界

前幾天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的科學家在地底下幾百公里,製造一個大型強子(Large Hadron )對撞器,互相撞擊,模擬這個世界剛開始爆發那一剎那的能量,研究這個世界如何產生。他們講一億年,其實不只一億年,一憶年以前的世界怎麼發展,以經典來講,已經多久了?三千佛要出現,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然後現在「賢劫」也一千佛,現在是第四位釋迦牟尼佛,未來「星宿劫」還有一千佛。現在賢劫已出現第四位之釋迦牟尼佛,在未來還有一九九六位。每一尊佛的弘化期大概五億七千六百萬年。這樣算來,我們的地球已經過了「一零零四乘以五億七千六百萬年」那麼長的時間,所以科學沒有辦法去證明。

但是這個地球存在那麼久,人類階段性地都會毀滅了、再來,毀滅了、再來,來的是光音天(二禪天的光音天,他們講話用光互相溝通,沒有聲音用光),二禪天的光音天那邊,有一些比較不入定、或者定力比較退失的天神,就想到處走一走、看一看,所以來到地球,地球被汙染導致人類毀滅以後,萬物反而重新又長得特別好,花花草草未受汙染,所以不曉得過了幾千萬億年後,這些天神下來一看,啊,這世界太美麗,起了凡心,摘花、摘果,這樣跟地球結緣,一食世間物就不會飛了,吃了地球的東西就不會飛了。所以過去的仙人,道德水準八萬四千歲時,那個時期要飛太簡單了。可惜越後來,道德又復衰敗,凡心亦越來越壞,當然就飛不起來了。

天主教、基督教講的亞當、夏娃,那也是這麼下來的,那不是創意創造的,那是光音天天神下來。你會覺得很奇怪,不是人而有一個身會飛,不是我們這個肉體,好比你閉著眼睛想,也可以想像出爸爸、媽媽的影像一樣,天神他們只是一個影像,沒有實質的重量,但是吃了地球上的東西以後,慢慢地,人的習性都慢慢出現,所以說就變成人的樣子。這些來龍去脈你要看經典,當中有許多都在講這個源起,講這個世界怎麼起來的。剛開始怎麼起?人為什麼會迷糊?天神為什麼會迷糊?看這些敘述,可以增廣你的知識。因為佛的智慧無量,佛眼才看得透徹,能講出這些事情。

我們了解阿賴耶識,外變器世界,就知道是大家的共業創造這個世界;內變根身,則是你除了父母親的遺傳因子以外,都是你阿賴耶識的種子所造成。所以過去有一個女孩子,她當妓女然後賺了錢,有善心去供養寺廟的佛,人家就笑她:「妳這種錢也拿來供養!」然後她就非常傷心、非常懊惱,想不開,就把手指頭剁掉一個,後來死了以後,對於自己做的自殘行為印象很深,於是在出生時,就少掉一根手指頭,所以這代表的是什麼?阿賴耶識記住了。所以你對於身體的殘缺,很在意的話,下一世就一樣再來一次,所以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有時候你不記憶,外表也會現,很奇怪,因為阿賴耶識已經記得,即使你不在意。

4.阿賴耶識善於記憶後表現於基因裡

講一個例子,我們同學斷食以後,有的人這鬢角上頭兩邊,慢慢地毛都脫下來,為什麼脫下來?一定過去是動物,這裡長了兩支角的地方,所以頭髮就掉了,掉了以後慢慢它又長出來,阿賴耶識它記得很清楚的。七世它不會忘記。所以為什麼自殺的人是痛苦,還要死七次,就是這樣子。或者你過去學的東西,如果每一世都這麼薰習的話,你會記得很清楚。你現在學梵文,如果學得很有興趣,書也看得懂,那就表示你過去有薰習過,所以溫故知新,很容易接受。有的人看不懂就是看不懂。所以你要懂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記憶裡,它會變化。剛剛故事講,後來這個女生她死後再來出生一男生,出生以後少了一個手指頭,然後又因為他前世誠心供養佛的功德,考上狀元,而此狀元再回到那個寺廟,感覺似曾相識,那位寺廟住持才跟他講過去她的因緣,九指狀元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你所做的善事、惡事都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隨緣去發作。

5.輪迴眾生遇業緣總當真

上面這一段經文,講幻師在幻化一些東西,就是在講阿賴耶識它的變化。在變化一剎那之間你把握不住自己,就隨緣去受生,尤其在彌留狀態,該墮入地獄道者,直接就去了,或者是畜生道,有因緣也去了,所謂因緣就是動物公母在交合時,你有因緣就會受感召,然後去受生。如果有因緣出生人道,父母親也一樣,他們在交合時,跟你有緣你也可以看到光,你就趨光而去了,你也不知道去的是好是壞,反正就入胎了。

能當人還算不錯了,如果當動物就不好:每出生一次動物,智慧就差一點,因為阿賴耶識就蒙蔽,於是記憶力也不好,對神通也不好──宿命通現不起來。兩個禮拜下來,各位〈佛頂尊勝陀羅尼〉唸了那麼多遍,你如果過去善惡道業果報消掉的話,你應該可以知道一些過去生的事情,依你的清淨度知道多或少。如果你唸完,也沒有什麼現象產生,這表示你唸得不夠、唸得不對、唸得不誠心。每個人應該要能體會到這些。顯教經典中的雜密(經中附有咒語),它的功用很大。經典講的清清楚楚,「一切生處憶持不忘,常識宿命」,為什麼你沒有這些現象?表示你沒仔細把這個咒語、梵音唸好,所以你無法契入精髓,當然效力就打折扣了。以上這些,都是跟阿賴耶識的功用有關。

6.道理懂得要離相猶難

接下來再講,阿賴耶識無始已來能造虛妄,為什麼叫虛妄不真實呢?你過去所造的業,只是一件事情、一個影像。這影像真實嗎?已過去了!但一般人看見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這種種壞事影像現起時,就執著為真,不知道那個已經過去了。你會說:「哎呦,我知道啦,這些都是影像,虛幻不實在!」但是你又做不到真離相,那種似真又非真、似假又非假的狀況,你沒辦法把握住自己,還是會迷糊進去。所以修得不夠的,沒有辦法安住這個心。你說:「唉,我道理懂了!」道理懂了,就是做不到,是吧?道理懂了還要做得到!所以意解跟實證是兩回事情。你聽了沒有去做或做不到,這都是沒有究竟。很多人聽經聞法懂了,懂了也只是:「呦!是這樣啊。」聽完你要去證解,要實際的證悟並且考一下,考通過以後,你才是真的證解。

昨天跟同學還在討論嗔心。潛在的嗔心不誘發出來,你怎麼知道你有沒有?還有,境界來了你看得不順眼,或者是什麼事情讓你惱恚了,於是潛在的種子就發作了!你說你平時很清淨,什麼事情都看得開,但境界來時就看不開。境界來時,就陷進去、迷糊掉。雖然阿賴耶識它是不真實的,不真實那你為什麼看不開?就是平時沒有修禪定,沒有真正磨練。所以你要了解,這邊講虛幻不實,是沒錯,但是你做到了沒有?這就要你從禪修中,自己去體會,然後從一切幻象中解脫出來。比如說,你今生做了比較壞的事情,你能否修到再回想起來時,沒有罪惡感?

如果你破戒了,貪嗔癡慢疑、殺盜淫妄……等等都犯了,你覺得有很深的罪惡感,心一直執著這個幻象為真,那就不妥了。通常進入《解深密經》、或者《大般若經》的境界,都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都在講不要執著對、不要執著錯,反正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經典講歸講,但你有沒有辦法做到?如果理智的話,今天講那你做得到,但在迷糊、要死不死時,又做不到!所以學佛法可讓你在沒死以前,要先學習死亡一次,怎麼死?就是打開窠臼,法身活起來,阿賴耶識會出來,中陰身現。還沒死就先現!它現了,你才會知道,中陰身這麼敏感,敏感到什麼事情都知道;但若什麼事情都知道,你又沒辦法安住,當然還是要輪迴!

7.今生沒有體悟就選個淨土歸

所以今生修行的人,要進入那種開悟狀態磨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練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對、錯、好、壞什麼都不執著,真的這樣才是解脫。若有生之年沒辦法學到這樣,你就要有一個歸處,希望往生哪個淨土,就要趕快唸那個佛的名號或唸哪個咒,因為你還未究竟。所以佛法有好多條路,你自己不行,就要倚靠佛的力量。如果剛講的你都做得到,你就是菩薩,你去、不去哪裡都一樣。如果你不行,沒有開悟也沒有果位,你就選擇去個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去個東方琉璃光世界,或者去彌勒淨土,或者是哪裡……,總要選一個。選了哪個你就要修那個法。顯、密教裡面都有法可選。顯教通常是唸佛,而唸佛既可算是顯教也可算是密法。你要怎樣都好,總要找個方法去修證,臨命終要走時,要安住你的心,不要被虛幻的阿賴耶識的念給侵陷了。

8.篤定往生最好有人助念

如果有人助念比較好,有人助念你也心安,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專心跟著唸,不會胡思亂想。如果因緣不具足,今生沒有跟人家結善緣,從來都不去幫人家助念,到時候可能就沒人幫你助念。你不要自認為說很有辦法,能找到很多人來給你助念,因緣就是這麼微妙。有的同學的長輩往生,電話打那邊沒有人接,打這邊電話沒有響,打那邊怎麼都找不到人!為什麼?他父母親的福德不夠,不夠到時就找不到人助念。所以這很奇怪,是吧?另一種,你看他今生也沒什麼修行,但是福德還不錯,因此他的家屬隨便找一找就有多人來助念了,不管唸得好不好。助念唸得好不好也有關係?沒有禪修底子的人去唸,跟有禪修底子的人去唸,就有不一樣。同樣是嘴巴在唸,有禪修的人有清淨心,然後嘴巴誦出來的佛號也是清淨的,亡者當然心可以安住,不會迷失掉,安心等佛來迎接。這些道理你們也要懂一下。

9.幻師阿賴耶,第七識為其弟子執妄為真

上面講幻師是阿賴耶識,他會幻、會變化,下面講他的弟子。幻弟子者喻七識也。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其它七識是弟子。當中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識,這五識不會造業,只會看、只會聽。至於你看、聽了不爽,那是你的業,不是這五識的錯。你罵人、造業,是你耳朵聽了以後,你心不淨引來的業,這跟眼耳鼻舌身沒有關係。所以不淨的人,五識就不淨;清淨的人,五識就清淨。五識它本來就不垢、不淨,是你第六意識自己烏漆麻黑的,而第七意識是幻想很多的。所謂汙點,就是分別心、執著心,第六意識煩惱無量就是這樣。文中說會變的是阿賴耶識幻師,而他的弟子看著他變,執著幻師所變的為真,這些弟子正是前五識、六、七識,執業為真。

微細妄法賴耶所造。我們的心,六、七識是粗的心,第八識是微細的心。所以修心分好多等級:粗心、細心、微細心、微微心、微微細心……,再細分則還有更多、更細微。若六、七識相比,第六意識可以講是粗心,第七意識是細心。第六意識是你主觀的妄想、妄執性,第七意識是你腦筋裡面的妄念,是你無法左右的妄念。忘想跟妄念有什麼不一樣?一邊不想,但是妄念一直出來,那是第七意識的一種法塵。至於想明天要幹什麼事,昨天做了什麼事,今天發生什麼事,執著你今天的、昨天的、現在的種種事,這些是你主觀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執性太重。你雙腿一盤,老在想那些,不好好觀呼吸,這種心控制不了,你就是打坐也是沒有用的。

10.佛法已聞當能證到

打坐你不觀呼吸,光想昨天發生什麼事、今天辦公室發生什麼事,如果跟主管吵架,更不用打坐了,雙腿一盤,在那裏一直妄想:「他罵我這一句,我回他哪一句……」,這是比較粗的心。如果你是去思惟佛法,聽聞佛法後去思惟:「佛法怎麼用在我的身上、心上?我哪裡有死角做不到?」這種思惟還是好的,但這還是主動在想。有一種念,是你不想它也出現,這種就是妄念,這妄念來自哪裡?來自於第八識,第八識怎麼會出現在第六識裡面?第八識就是會現起法塵,法塵中有很多過去世自己所造的業,善業、惡業都一樣,會一點、一點現起。這一點如果被你掃到了,它起現行,起現行你又看不到它,除非你開悟。不開悟就看不到它,但看不到它,它還是起來了,起來時,第七意識會看得到它,所以當中間隔一個意識,你抓到然後現在你心中。

11.妄想妄念要善分別

所以,你打坐到一個境界的話,雖然沒有特別去想,但這些念頭就一直冒出來,這些念頭也不是你去想的,也不是今天、昨天、明天的事情,也許是好久以前的事情,或者上一世的事情現起,都是你不念而現,稱為妄念。所以妄想與妄念有所不同。妄念你是壓不住它,你還有執著,要清淨的話,你要去掉執著性。第七意識的執著性要去掉,才不會執著到第八識的種子。第八識的種子是沒辦法完全滅,但是阿羅漢、八地菩薩為什麼能解脫?因為祂們看它不真實,不會被它迷糊掉,所以雖然心未完全清淨,但是也能解脫。至於釋迦牟尼佛的心則是完全清淨,沒有一個汙染業緣。

大菩薩為什麼不能成佛?祂心裡還有一些微微細的習氣,是還有!起碼祂度眾生的心、習氣還在。你說:「有度眾生的心不是很好嗎?」對,很好!相對於完全清淨者來講,有所執著還是算不清淨。所以菩薩有一個執著的毛病,就是不得不度眾生,祂對眾生很罣礙,哪一個眾生不度,祂就覺得很罣礙。所以要修證到什麼都不執著的話,有為、無為都不執著,那已是佛之清淨法身,隨緣應化。所以,這些都是《解深密經》裡面的意涵,很深啊!以上我們了解了,這個幻弟子,就是講第六、第七意識,跟前五識,但它執著第八識之幻化。每一個種子都會起,起是過去的影像,過去所造的影你一執著真,就有如這些幻弟子把師父所變的都當成是真的,執著為真,當然就沒有辦法解脫。

12.識之名稱因內含不同名稱有異

所以微細妄法賴耶所造,有時賴耶即是阿賴耶之簡稱,微細的妄法也是賴耶。2laya阿賴耶,你看梵字la,這是一切相的意思,而ya是乘,寶乘之意,什麼寶乘?就是解脫的佛法,這個寶乘又有涅槃義,ya是有涅槃音,因為它是九個遍口音的第一個,所以你對一切相證得涅槃的話,就進入2長音,那不是寂靜嗎?或者a是本不生義,2長音是寂靜入涅槃義,而它又可以產生一切法、一切因果報應,也可以入涅槃。那聖人為什麼可以入涅槃?因為祂對一切相不執著。凡夫為什麼會執著變化,然後會去當真,然後去出生投胎?就是因為他執著一切幻象為真。所以這裡你要懂得阿賴耶2laya,其長短音與字之間的組合深意。

然後,中即阿陀那識2d2na。如果微細的呢,是第八意識裡面,是阿賴耶裡面;然後再來中細的,這個中細是阿陀那,2d2nada就是佈施、給與,na是一切名、一切名相,a還是a字觀,所以這個a產生一切名、一切相,a也可以入本不生義,你知道這些用a開頭的,具有兩種法──一個是表世間相、一個是表出世間相。你要去懂得2d2na,它具有微細的法塵,但有能力不執著,所以是學到空理者。剛剛講到,得阿陀那識的人,是阿羅漢或者八地菩薩,祂對這個空已經悟了,雖然是還有微細的法塵,但祂可以不執著它,所以才有辦法解脫;但是反過來,仍是執著空,所以就有執偏空的毛病,有偏空的毛病就不究竟。阿羅漢或辟支佛有悟偏空理的毛病,祂對一切法的態度是:「反正我都不理你!」所以祂也不進去緣起法裡度眾生,只管住心裡面的法,當它都是不真實的,以這樣而得解脫。

13.菩薩學不偏空有、不執有無

菩薩不是學這個,菩薩是入世間的,不離世間的,然後跟眾生攪和在一起,然而又不會執著空、執著有,兩邊都不執著。這種就是《解深密經》所講的「勝義諦相」。本經第二品開宗明義所講的。勝義諦相就是指這種能力,什麼能力?一切法無住──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就是做一切有為,不作有為想、不作無為想;作一切無為(也就是空)時,不作無為想、也不作有為想。因為空之間會產生一切神變,不管是主動神變,還是被動神變(應化),都還是做很多事情度眾生。要到菩薩的境界,就有千百億化身,就是無為中做有為用,自己法身又不動。諸大菩薩、佛的境界就是這樣。

所以這幾句話你看懂了,微細的妄法就是賴耶所造的,中的這些妄法就是阿陀那識所現,的就是第六意識所造。剛剛講的,分別心太強,就是第六意識主觀意念執著,又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去分別好壞。世間法沒有什麼好壞,都是你自己心在分別。某個人講了這一句話,本來無所謂,是不痛不癢的話,但心不清淨的人聽了,就認為在諷刺他或污辱他,不斷執著這些,這個就是自己在分別;心清淨的人,被罵也好、被怎麼樣也好,都無所謂。一切的色相、一切的聲音、一切的香味……等等的,都是第六意識起分別,以至於煩惱無量就是這樣子。這裡講的麤的外相都是六識,六識本身要加前五識去所造。

14.見惑與修惑是次第修斷

又見惑為師,什麼叫見惑?上一節我們就講很多了,見思二惑,我們修行的重點,一個修外境,一個修內心,見就是五根面對六塵你執著,這是見縛(相縛),所以若眼睛看到一個人,你喜歡就產生歡喜心,看到討厭就產生厭惡心,這就是見縛。所以見不只是用眼睛看,還用耳朵聽、…,因為五根涵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透過五識,你執著,產生分別心。所以見惑是對外境修,你是否要關閉你的眼耳鼻舌身?雖然這方法仍不究竟,但第一關就是要關閉;修到後來,即使不關閉,你對所見、所聽、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都能照單全收,而沒有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見惑滅。所以,你修的到底好不好,就由這些人事物來磨、來測試,不然你怎麼知道你修的好不好?每天的人事物,你是不是很自在的去應對?如果自在應對,沒有什麼好壞分別想,隨緣這麼去應對,見惑就沒有。

上兩節講的修惑,修惑就是修心。如果沒有開悟自心,心也沒有打開,你看不到你的心,怎麼修心?修不到心!如果你起心動念,自己知道「我在起心動念」,有一個覺知的真我,可以知道自己在起妄想,這樣正好修心。反之,你在生氣時,都無法覺察自己的嗔心起來了,那怎麼修?修不來!你就隨緣去發脾氣了。所以如果未到初禪的境界,就無法有覺有觀。初禪要能夠覺、能夠觀。用你的覺知的心,去觀照你的妄心,包括習氣、毛病、貪嗔癡慢疑……等等的。例如你聽到一句話不爽快的話,你這個嗔心冒冒冒,你客觀地看著它,它就下去了;如果你迷糊掉,光注意這句裡面的內容,沒警覺自己的嗔心已起,當然就爆發出來了,脾氣就發作出去了。

那麼,你知道有脾氣但是你控制不了,與你不知道有脾氣而控制不了,相較起來,前者也僅好個一點點,對不對?你跟人家到底還是結怨了,因為你生氣以後,人家就不高興,人家不高興,就跟你就結怨,於是,本來前面就僅這一條了,這裡又加上一條,成了兩件事!兩件以後,你如果生氣罵他,然後他記在腦筋裡面,以後他要罵你,因為因果嘛,所以你罵他、他罵你,這一來一往,是果報!所以,你被罵時,你也要安住。不受因果左右,就是如此,這樣好一點,自在嘛!有的人就不是這樣,明明你自己先罵人家,別人當然罵回來,結果他就更生氣,更生氣然後又罵回去,又加了一條,共三條!這樣一直加、一直加,沒完沒了。所以不修行的,永遠沒有辦法解脫,就是此理。一生到底造多少業,跟這個、跟那個,牽扯無量,接觸的人越多,造的業越大。所以只要墮落一世,就沒辦法超生,除非你有善因緣,有佛菩薩在跟你引導,不然你都會迷失掉。

15.無覺無觀修心難

講到覺觀,你一定要讓你的心,一起心動念都要知道,如果不知道,這個身心真的是沒進入修行狀態。有的人宣稱:「我打坐可以很久!」但為什麼現不起這個道行?有的打坐也沒有很久,但是他有這個能力,這跟過去世都有關。過去世你是修打坐,一入定就幾千萬億年,氣是有但不旺;密教或者是大乘菩薩法,以及練氣功的,那個氣很強。氣很強如果走不對路也沒有用,開不起這個識心。如果氣強把身體束縛打開了,你就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卻不知道學佛法,那就完了!甚至還把鬼神通當做你氣的本源,很多都是這麼樣練的,一生就報廢掉了。如果你因緣不錯,學到佛法,知道:「哎呀,這些都是色陰魔相,要趕快放下、丟掉!」但因緣差的,修到有能力看外境一些異相,或者看得到、聽得到別人的心,(用什麼聽?用心聽,不是用耳朵聽,這個就是覺觀),他還是執著不放。

但至少,你今生要把身體束縛打開,如果打不開,身沒有成就啊。先要證到空身,再來還要修心,心也要空,然後自性也要空,然後法也要空。修行就離不開這四個階段──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如果你第一階段沒有辦法突破,就沒有辦法得到初禪之覺觀,這種就氣不旺,要繼續練。有時候打座氣就是不夠,你不如練寶瓶氣,不如去抱一個重物去跑一萬公尺。首先你就是要這麼出力、用力,氣才會越來越膨脹。如果靜的不行就用動的,今生總是要有一個究竟,不然你沒有辦法進去。有的修了十幾、二十年,身體那種氣的感覺就是沒有。說沒氣,有啊;說有氣,為什麼心現起不來?心眼打不開?因為走的徑路不對,都在身體表面,都在奇經八脈,它不走中脈、它不走內臟,沒辦法到腦筋裡面去。你心眼打不開,第二階段的修心就是沒有覺觀。以上這跟實際的修行境界都有關。

16.見惑為師,愛惑為弟子

回過來講「見惑為師,愛惑為弟子」。如果要做壞的話,這見惑當然是首要,你如果看了、聽了、聞了、嗅了,或者身體接觸了,都不在意的話,你沒有什麼大障礙。第一階段修行,偏偏都要碰到這些,大乘小乘都一樣。心眼開、不開都一樣,修的都是這樣,這個是首要的。如果你五根對六塵,都已經不是很在意,那就會進入弟子(這個心)方面去處理。所以這裡講到愛惑。見、聞、嗅、味、觸,接觸外塵境以後,總是會起愛恨。這個不是只有愛,當然有愛就有恨,愛恨情仇,這代表一種受陰的魔相,入憂喜苦樂受。你身體突破以後,會產生一個覺受,覺受憂喜苦樂會現。憂喜是心,苦樂是身。產生了什麼愛恨情仇,我們都要捨,要入捨性,捨一切憂喜苦樂,觀之平等平等。觀平等的話,平等性建立,這個是第二階段修行。以修行的毛病來講,這像是弟子,弟子的毛病比較小。上面講對外境,對外境你五根對六塵,很執著,它會為師。如果產生憂喜苦樂,這種愛惑就是次要的弟子。最首要的他是這麼解釋。

17.身見先除,才能修心

又,另一種解釋是「心煩惱為師,皮肉惑弟子」。反過來講,心煩惱為師,就是講到修心。心如果煩惱,是主要的師;對皮肉執著,就是弟子。所以說修心比修肉體還要重要,修肉體就是指修身。像你盤腿不舒服,這皮肉上的腳痛,你不熬過它,也沒有辦法修心;但若你面對這個痛,可以忍受了,忍受也是在修心,所以這兩個都是相互的。還沒有突破空身這一關以前,你要真正修心是沒辦法,但是你粗的心,對於忍受這種身的痛、腳的痛,你也可以慢慢忍受。剛開始你痛得要命,坐半小時就痛得要命,慢慢你坐兩小時才痛得要命。以前的痛是椎心之痛,現在痛歸痛,但已可以看著它痛,好像這個腳不是我,這就有點進步,但這種進步如果沒有進到心裡去的話,修行就還是卡在第一關。還是沒有成就!所以修心是師,修皮肉是弟子。以上乃是由其輕重緩急之別,而建立這些說法,你要看主要是針對什麼來解釋。

18.四衢道者喻四諦之理

最後提到,四衢道者喻四諦之理。四衢道前面有講過,幻師在四衢道十字路口人多之處幻化。如果你去四衢道邊設一個塔,給大家供養拜拜,功德很好,因為來往的人多。同理,幻師當然也找四衢道來幻化。但四衢道在此處又有另外的解釋。只要經典提到的,你都可用腦筋去思惟,內涵多廣、多深都由你去思惟。菩薩智慧越高的,祂對每一句都可以提出來講,每一個字也都可以提出來講,這個就跟每個人的悟力有關。如果你還沒有修到空觀以後階段的,對這就會覺得很瑣碎,講這些是有什麼用?還是喜歡簡潔,像禪宗一樣,提綱契領一句話打發,能夠一個字表示的,他就不用兩個字,能夠兩個字表示的,就不用四個字,能夠不講話最好,光點頭、搖頭,總之他心就是不想動。

只有菩薩才是怎樣動心、動嘴都不會影響祂的自性清淨。講一大堆表現了祂的智慧,又不迷失自己。有的人講多了會累、會傷神,甚至凡夫若胡思亂想,想多了都要神經衰弱。但菩薩不會,菩薩智慧越廣,則講經說法越引越多。你看《華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一句經文,然後每個字又再講十句,然後十句裡面每個字再引十喻,第二段裡面的次要的再講,一個次要講十句,這麼一直下去,這種智慧只有佛才有!你對一件事情可以聯想到三個層面,已經不得了;我過去早期時,也可以想到五、六個,但現在想不到那麼多相關的。要是每個字都可以想出十個解釋,這只有佛的智慧才有辦法,所以光是《華嚴經》的一個標題,祂就可以講好幾年,因為引申再引申,申論再申論,所以沒完沒了。

19.心空了才能有耐心接受

你如果沒有那種智慧理解,聽了就愛睡,也聽不進去。因為那是佛對菩薩在講的,菩薩才有那個耐力、定力、吸收力。你沒有到那個境界,《華嚴經》你看多了會累,《華嚴經》每一天看一品你就很累。我早期在讀《華嚴經》時,讀了好幾個禮拜,還在讀諸鬼神的名字,你如果耐不過這一關,你就讀不下去。讀、讀、讀,風神、河神、樹神……,一直唸一直唸,唸到累得把書本闔起來。那些神靈的部分占很大的位子,為什麼要那樣呢?這些都是在守護這部經,你沒有通過祂的考驗,你就看不到後面。你也不要不耐煩,想說:「哎呦!這些不用看了,馬上跳到後面去看吧!」跳到後面,你依然看不懂,佛法微妙就在這裡。你要有耐心,要尊重每位神靈。你如果修證越高的話,你越尊重這些神,根本不會自以為是的說:「我要成阿羅漢、我要成佛」,然後看不起天神、鬼神。

那些天神有時候跟佛抱怨:「這些修行人跟阿羅漢,為什麼看不起天神呢?」那種人是只修一半,所以還未臻完美。你如果像佛,對眾生也平等觀了,也不會區別說:「我是佛,你是什麼…」,沒有這種分別想。反而是修得越不好的,分別心越重,包括分別「你是什麼教徒,我是什麼教派;你是天神,我是阿羅漢;你是…」,有這些想法的,表示都只修一半。修證越高的,尤其像佛是福德最完美者,所以連這些神,無論大梵天王、天神、還是每個鬼神等,都樂意來護持祂。佛祂不去做任何不利眾生的事情,所以這樣的人在世間,豈不是常常要被欺負嗎!看經典的故事,你可能會很疑惑:「佛既然神通無量,為什麼不這麼手一揮,就把惡人打掉?還讓他們這樣欺負!」祂不會!所以祂照樣也給人家冤枉。

像在舍衛國,曾有一個外道的女弟子,名為戰遮(也作旃遮、旃沙,全名為Ciñcā-mānavika),她師父因釋迦牟尼佛弘揚正法,導致婆羅門供養少了,因此因緣而吃虧了,於是她要替師父報仇,怎麼報仇?拿一個臉盆綁在肚子上面,用衣服蓋住,偽裝成懷孕的樣子,跑到眾人面前說:「沙門何故不說自家事,乃說他修行事?汝今獨樂,不知我苦,汝先與我通,使我有身,今當臨月。」意思是:「我是被釋迦牟尼佛你弄大肚子的!」釋迦牟尼佛也不辯駁,雖知此事不是真的,祂也不辯駁,別的人就很緊張,氣死了。沒有智慧的人就相信,有智慧的人說根本就不可能。梵天釋提桓因看不下去,變一隻老鼠,跑進她衣內,啃斷綁臉盆的繩子,臉盆就匡啷匡啷掉下來,大家才恍然大悟:「噢!原來妳是騙人的!」

所以聖人祂不會去欺負眾生,連菩薩都這樣,所以要有護法神守護。所以護法神是看你的福德修得很好,而來護持你,不是因為你有什麼怪力神通來護持你。像魔他出手,就是要害人、要障礙人家修行,有誰要護持他?除了他的魔子魔孫以外,誰護持他?沒有!而這些聖人、這些菩薩,有很多護法神、天神,上至梵天神,或者五淨天裡面的聖人(如阿那含果的)下來幫祂。當初世尊修行時,也是五淨居天的天神,以神通變化,示現什麼、示現什麼……,這樣誘導祂來修行。所以你懂了佛法之後,就知道要修這個心,把這個心修到越沒脾氣、越沒對錯、越沒分別、怎麼樣……。給人家欺負,不當它是欺負,而看成是一種因緣。此外自己也不去惱怒人家。這樣修的話,哪有什麼對錯?人世間修行,哪有什麼對錯?只有修不好才有對錯,修得好的就知道是因緣,事情會這樣就這樣,該那樣就那樣,不是很自在嗎!修不好,所以才會懊惱,才會執著這樣對、這樣不對,這樣就很傷腦筋。

20.懂四聖諦者如手中沙

四衢道這裡譬喻為四諦。修行離不開認識因果。所以從苦、集開始看,如果你懂得苦、集,然後能夠了解它,能夠做得到,這是你解脫的一個最根本的要法。你今生所現的身心之苦,是現世報,有的過去了,有的還沒來,有的現在正在受。過去的苦業這是因,你要認識它,不要怨天尤人;你認識它以後,你知道這是過去的因所致,所以今生出現身痛、心痛、心煩、精神異常等,每一樣都是過去的業,你要承認、要懺悔,不要懊惱,不要怨天尤人,這樣就是認識苦的真理。苦的真理,是從你過去所造的業因來的,然後一加二、加三,一直加上去。想想你今生跟哪個人互動結了惡緣?跟哪個人互動結了善緣?這些都是業,以後也會現──結惡緣就是以後要吵架甚至打罵,結善緣就是陷入愛得要死要活這樣,這是業集。

能悟四聖諦者,到底有多少?世尊曾手執土沙,問諸比丘:「您們說此手中土石為多?還是大雪山土石為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接著世尊就說:「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

我們對於四聖諦亦未能證得、悟得,今生有幸要好好思維四聖諦法。集之前,苦是先身心的苦報;集是現在有的現了、有的還沒現。那我們怎麼修?就是要修到讓不好的行為、不好的心念,使之斷滅,這就要用方法了。滅,要滅你內心的妄想,要把內心的執著滅除。既然要滅,最好是把所有的種子都滅掉,能夠這樣的話即是如來佛了,目前我們還做不到!做不到你就修啊,修到是有種子,但你看它不以為意。比如說現在生病了,你瞭知生病很痛苦,卻能安住心隨緣去生病,這樣也是克服你對病痛的執著。如果你想逃避,也是這心執著厭惡這個病,你才會想逃避。你如果願意逆來順受,隨緣找一些方便法來處理,然後無形中認真的懺悔過去的業障,這樣的話,你慢慢的心會平靜。

雖然不是惡因滅,初步的聖人沒有辦法滅,能滅就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若起的這些業因,要怎麼去面對它?有表面的面對、潛意識的面對,然後心眼打開了去面對,這也是分好幾個層次的修行。如果你沒有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從表面人世間的因,你就已經應付的不得了;然後心又有靈通,又接觸很多外境,又知道周遭很多如意、不如意的事情,你很難有辦法去滅。滅是佛法裡面的種種方法,你既然還沒有清淨,你就用方法去把它解脫、看開,或者依你個人的程度不同,去選擇方法。像有人選擇守戒律,有人選擇依大乘佛法如《般若經》、《金剛經》,以智慧來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沒有這回事情,我管你是什麼境界!到最後,如果這個都做到了,把內心的一切煩惱都控制了,那你就得道了、知道了!

所以說,為什麼這段經典裡面,要提到幻師所幻化的一切現象,還有幻師的弟子,所為、所善都是它。要講不好的,也是師啊;所善、好的,當然也是師啊。次要的,次惡或次善,可能都是講弟子,弟子是比較次要的。然後現在師父又在四衢道這裡,在變幻。四衢道它引申是學四聖諦,來控制幻師所化的現象不要太當真,個人起心動念想的也不要當真。你如果身體不舒服,知道不舒服,不要太當真,方便法去處理處理。這次雖然只有講一段,裡面內容聽了,應該知道怎麼修行,所以佛法離不開每一天講的都是這樣,雖表達方式不一樣、名詞不一樣,原則都差不多、差不多。

2008.09.1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