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5)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斷煩惱有兩種,一為聖者生起無漏智,徹底斷除煩惱之種子,使不再生起,此稱無漏斷或畢竟斷;一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相對觀上地與下地,而斷下地之煩惱,或壓抑煩惱之現行,此稱有漏斷或損伏斷。依《俱舍論》卷21載,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斷惑可分為三斷,其以見道斷者,稱為見所斷,又作見道所斷、見斷;以修道斷者,稱為修所斷,又作修道所斷、修斷;如無漏法亦可不斷者,稱為非所斷,又作非斷、不斷。

一切煩惱有二種,也有二種對治法,一見道斷,二修道斷。見道斷者,以見道為對治。修道斷者,以修道為對治。見道darśana-mārga,即見諦道、見諦,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可入聖位。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大部份是從心修,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

修行就是要用對治法,對治者於佛教中,則指以道斷除煩惱之謂,對治梵文為 pratipak=a,意為站在對方,也就是處於煩惱的另一邊,這就是對治,英文解釋是the opposite side , hostile party , opposition,其中,以「道」為「能對治」之法,「煩惱」等為「所對治」之對象。據《俱舍論》載,欲斷除「修所斷」之煩惱,有四種對治之道,可順次配於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等四道,分別下列述之。即:

(1)厭患對治─首先深厭惡欲界生死之苦與煩惱惑業之集,意欲要除滅之,故又作厭壞對治。

(2)斷對治─眾生了知一切煩惱惑業能招生死之苦,故修無間道以斷除惑業。以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以斷除煩惱。

(3)持對治─從無間道之後,入於解脫道,則能攝持所斷之煩惱,不令更起。以保持擇滅之得,實以真智之揀擇力來斷滅煩惱,令其不失。

(4)遠分對治─從解脫道之後,入於勝進道,能令所斷之惑永遠乖離。深觀四諦之理,以更遠離前所斷之煩惱。

先來談對治離─一般修行人以能治之淨法與所治之妄執相對,而拂除人、法二執,此種離脫煩惱法,稱為對治離。反之,稱為究竟離,即究竟脫離妄執。如此則無所治之妄執與能治之淨法,歸於絕對平等之理。世尊所說大乘諸法都是屬於「究竟離」。起信論謂,染法與淨法皆為相待之法,而無有自相可說,故一切法自本以來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乃畢竟不可說者。

所以對治離猶如應病投藥,故對「空」而說「有」,對「有」而說「空」,然皆未能究竟;究竟離則自真理之立場看待一切,因此能所、染淨等一切相對觀點皆遣除,體達人、法二執本來不可得,究竟而脫離妄執。所以說對治離符合依言真如,究竟離符合離言真如之旨。

講義文上言,斷煩惱有兩種法,一者為聖者生起無漏智,徹底斷除煩惱之種子,使不再生起,此稱無漏斷或畢竟斷。一般人沒有煩惱現起,不見得就是證得無漏智,只是說煩惱起來,可以不受它的影響,或者是短暫的受影響,過一陣子就看開了,這種還是不究竟。

應該要修到像佛一樣,內心起心動念沒有煩惱法外,所起法都是白業、白白業、淨業,這是我們修行的最後的目標。一般人沒有辦法。即使是菩薩,有時候微習、不淨還是有起,只是說念起而能不隨、不作,這種解脫還是有念,而且這個念還是妄想的念,不是因緣的念。真的有因緣的念不能說不好,你面對有因緣來了,佛性會感應,會用心性聽祂講什麼話,這種感應不能叫做妄念,這是你的佛性的感知;問題就在於,感知後能否不再有妄想執著,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不執的話,就是這裡所謂聖者起的無漏智。一點點的煩惱習氣都沒有,這是徹底斷除,不再生起。平時不生起、不會亂想,有因緣念起時亦不執著、不隨,真性主行,無妄想相隨,這種就是證得無漏智、斷一切煩惱,這叫做畢竟斷。

一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相對觀上地與下地,而斷下地之煩惱,或壓抑煩惱之現行,此稱有漏斷或損伏斷。觀眼耳鼻舌身意,觀色身香味觸法,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等,這種不能控制才要觀,能控制都不必觀,所以這麼相對的觀上地或下地。菩薩有分地前菩薩、地上(登地)菩薩,分水嶺在於有沒有開悟?心有沒有打開?心沒有打開,你沒有登地;開悟心開,心開這個色身破,色身如果能夠破,就法身活起,法身現起這就是地上菩薩。這種人是相當於無色界的境界。世間禪定的無色界境界,沒有身但還有心,心如果不知道怎麼去清淨、用無漏智斷,仍修不到解脫,這種過了幾百兆年以後,還是要輪迴的。

下地若是菩薩位是低階菩薩,若講五十四位階,係指地前菩薩,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四加行,這些都是地前菩薩。你下位到哪一個位?如果十住是很低,十行是高一點,十迴向好一點,四加行如果色身束縛破的話,就登地菩薩。所以地地都要修觀想,各階層有各階層的煩惱,都能修觀行滅除。開始修學的人,是煩惱今天、明天、後天的事情;修得久一點的,就是觀心裡面的掛礙事,過去、未來世的事情,都有掛礙。所以說是相對的觀上地與下地,而斷下地之煩惱,或壓抑煩惱之現行。

你開始起修,還未破色身束縛,所修的都是調伏法,你把它壓伏等於壓抑,這樣是不究竟的。若是開悟的人,心扉開了、法身活起了,則覺心可以真正的面對第八識,面對它來修就很好修。所以這時候要修無漏智來斷它,只要管住這個心念,一起心動念都能夠警覺,不讓它繼續動下去;或者是慢慢練,練到心清淨了,隨緣感知種種心念,但不隨喜惡而起煩惱,不執著善境界,這樣就慢慢形成你的畢竟斷、無漏斷。

剛開始修時還不行,不行就要用石頭來壓它,壓抑煩惱的現行,(現起心作用叫做現行)。身體穴絡如果氣不通,煩惱就比較會多起現行。所以第一階段修行是靠氣得定,以氣得定這世間禪跟佛法都是一樣的。等到你靠慧得定時,那有氣沒氣就已經不重要了。

無漏智就是智慧具足,不隨境轉就是慧得定。如果定慧具足解脫,那是真阿羅漢的境界。所以壓抑煩惱的現行,在下地的這些聖人,都還是壓抑它,所以稱為有漏斷或者是損伏斷。損伏在悉曇裡面叫做損減損減,佛教名稱裡面也有損減損減,烏9就有損減的意思。伏就壓抑它,為什麼?還有東西會起才要壓抑它。所以這樣就是拿石頭壓草似地修法,這樣子是不究竟的,因還有草!草壓住了,有時候是不長,有時候是從旁邊冒出來,春天來的話它就冒出了。所以你氣沒有它就冒了,你境界不夠用功,煩惱就來了,這是相對的,是不究竟的。前者是究竟的無漏智斷一切煩惱;後者是用壓抑的,乃是比較下地的地前菩薩所修。

依《俱舍論》卷21載,世間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離不開人、事、物,離不開心跟境,心境和合就會產生六識,所以就有六根塵的問題,六根面對六塵會產生六識,六根入六塵就是十二入,然後產生六識,就形成十八界(或稱十八處),代表世間萬法。六根入六塵境,產生你自己的心,存在著一切事物,天天就是面對這些事情(十八界)。由斷惑可分為三斷,其以見道斷者,稱為見所斷,又作見道所斷、見斷。如果你知道修行的道路(見諦者、見內心境者),知道你自己的習氣,知道六根入六塵要怎麼控制,這就是第一階段所修的見道所斷,或稱見斷。因為這是五根面對外境的煩惱,其實五根本身沒什麼習氣來發作,都是你內心的習氣而已。

根分做「扶塵根」跟「清淨根」。你六根對六塵時,如果心不淨,那這扶塵根會變不淨;如果六根入六塵是心清淨,那這六根也是清淨,這就叫做清淨根或者勝義根。勝義根你要找它是找不到的,就像我們在講勝義諦相這是有法無住,有這種能力的話就是勝義諦相。如果你六根入六塵,心清淨了,都是依勝義根來作用而已,勝義根發揮作用,它就沒有在造業,只是在認知塵境,僅認知沒有什麼問題吧?好比說「我懂事情、我知道這件事情,但我不參與造作」,那就無業可說、沒有造業。

所以六根不淨的話,就要用見道手段,是對外境來作離相而修。然後第一階段修完了,內心會產生念頭,念頭感知過去、未來、現在,這內心有時又會起煩惱,所以這時候我們要作「修惑」工作。上次講過見惑,見惑修完了才能夠修修惑,修惑就是思惑。思惑就是內心裡面的妄執性,所以這是真修心。見惑是心加外境;思惑是自己內心裡面的煩惱還不淨,故要加以修整。這些修惑斷是第二階段。

修行都有次第的,像開悟也是一樣。開悟了後你自心煩惱要修,包括外來的所知所見,引起你個性的反應,還是要修!尤其禪宗講的「悟後起修」,更是如此。如來禪是次第修的,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慢慢漸修,悟到的話,也許他心就比較淨一點。像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這麼一直打坐去習這樣修上來,然後進入菩薩初地、二地…,是這麼漸修的,這是如來禪。

中國禪宗所講的祖師禪比較銳利,用任何方便法都可以,等悟了以後才修。祖師禪它用一個法,只要能把色身束縛突破,用什麼法都可以,像六祖祂去廚房中縨舂米,他個子小綁個石塊,然後用一個很長的棍子去舂米,這樣弄了三個月,無意中讓他身體氣通了,氣通就開悟,開悟是怎麼個開悟法?就是經絡打通、筋絡連貫在一起,噼哩叭啦所有穴道都打開,打開就進入心靈的狀態。像這種狀態發生,不是在那邊打坐、熬腿,來將腿痛克服、將心煩慢慢克服,不是這樣!禪宗的祖師禪,是不擇手段讓身體束縛突破了,以後再來修此心,所以這種人都要有點智慧。沒智慧的人就容易變成神經病一樣,因為有超能力,心能感知虛空一切境緣,若安不住此心的話,當然會現出神經兮兮、胡思亂想,對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事放不開,放不開就會執著,一執著就會好事變壞事。

一個念頭執著、二個念頭執著,人家看你就像看精神病人一樣。以前我們有一位居士大德,他說:「有一個念頭叫我去高雄。」那時候已經是凌晨兩、三點,已沒有車班了,他還請計程車去到高雄又回來。我問他:「你去高雄有幹什麼嗎?」他回:「沒有,就一個念頭要我去高雄。」三更半夜要到哪裡去?已經三更半夜你還要到哪裡去?很明顯你把內心的一個妄念當真,因為這個念有時候不是你的,是外來的眾生來干擾你、玩你、耍你。這個就是說自己念無所謂、想一想,但是另一種念會玩你時,一定要讓你去做,你沒有知覺就去做,那不是精神病嗎?你說他這個境界怎麼會是神精病?因為境界控制不了,當時沒人跟他講:「諸法虛幻不實在,不要當真。」

當然他上課有聽聽不懂,那時候是在某精舍。他過去世是修世間禪定的,所以他可以進入四禪都不出定吃飯,不曉得入定多久,到身體打通的話,出定了卻不知道要怎麼吃飯,還打電話來問說:「老師!要怎麼吃飯?」連吃飯都不知道!表示他過去生還沒投胎以前沒有吃過飯,入定了,也就不知道怎麼吃飯。我說:「吃飯還不簡單,只要拿東西來塞到嘴巴裡面就吃了。」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吃飯,忘記了。他小時候就知道很多事情的能力,「別人都沒有,我怎麼有這些能力?知道很多事情!」所以當自己有精神病一樣,都不敢出去,而且又沒遇到善知識跟他開導,等到年紀稍長以後還是一樣,這心就不正常。

以修道斷者,稱為修所斷,又作修道所斷、修斷;往內心開始修時,你才能夠修道斷,成為修所斷,斷你內心的心念、個性、執著、習氣,所以有時候又叫做修道所斷、修斷。如無漏法亦可不斷者,無漏法是無可斷的,故稱為非所斷,又作非斷、不斷。無漏法說修到空了,空、不黏了還要斷什麼?或者是沒有煩惱了,境界來了,心可很自在的應緣,也不會知道煩惱,也沒什麼好壞、對錯種種念頭,這種還要修什麼?還要斷什麼?也沒有什麼可斷!

所以這種無漏智慧慢慢薰習以後,每個聖人都要自然形成這樣子──看是看了、聽是聽了,都無所謂,沒有自己太強的主觀意念,所以這個不必斷,也無所斷,故說是非所斷、不斷。不斷你的心又會有所感覺,感覺完了因為你沒有憂喜苦樂的這種覺受,所以很自在。知道有事情,知道就好了,沒有什麼可斷不斷,這種無漏智慧生起的話,就有這種能力,這個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要五、六年的禪修時間,等到他悟了以後,那是完全清淨。

菩薩慢慢修、累劫修,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普通是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悟了以後,還有兩大阿僧祇劫。以前我們講過,好在菩薩已經沒有分別心了,所以一天跟三大阿僧祇沒有兩樣、沒有分別心。這個第一大阿僧祇劫,是從起修到開悟,開悟就破色身束縛,若法身活不起來則不叫做開悟。世間禪那種什麼見光,或者能見到一點外世界、具有什麼通的,都不算開悟,有什麼通的都是沒打開。而開悟後進入地上菩薩(初地),即開始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修到八地後,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

八地菩薩才有定力,才真正是無漏智形成、具足。所以這個時候慧、定具足,就跟阿羅漢一樣,但是阿羅漢那種慧,跟菩薩的那種慧不一樣。阿羅漢的慧是解脫的智慧;菩薩的智慧是既能自利(解脫),又能利他(辯才無礙、說法無礙)。你要讓一位阿羅漢去講經說法,祂可能講得不是很完美;如果是大阿羅漢當然另當別論,像我們在《解深密經》前面所講的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菩薩,如果是一般阿羅漢,祂的智慧只是具足解脫的智慧與定力而已,這種得小智慧者還不夠大,不能稱大阿羅漢。如果真正是地上菩薩的話,到八地是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利他就一定會講經說法。在密教裡面也是一樣有講經說法,顯密這兩個可以跨在一起。所以修菩薩道你要講經說法,你要接觸大眾,(不像阿羅漢可以自己在石窟或房間裡修行,那種就不易受人迫害),當然因緣也就複雜許多。

但菩薩不能夠跟人家鬥法,阿羅漢也一樣,像《金剛經》所講的忍辱仙人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既然是菩薩,看得開一切,所以用坦蕩蕩的心去面對一切因緣,好就好、壞就壞,人家要打要殺就隨便他,菩薩就是這樣子,度眾也是一邊在修智慧,一邊在修忍功、無為。因為你要求自在,不能用一法,到究竟清淨前的話就是這樣。還不清淨的話,有時候你駡,我跟著你駡,駡完以後心好像比較哀傷一點,雖沒有罪惡感,但這樣也不行,這還不究竟。等到究竟時,八地以上,當然就有神通,因為他心清淨,還可以十方國土來去自在的,但這還是要修忍辱法的。

所以第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八地到成如來佛(果地佛),這樣子又耗掉一個大阿僧祇劫。這「阿僧祇」(asa{khya)有人看了就很頭痛,那是不可數的五十三位數裡的一個數字,等於是一個數字後面有五十幾個零,那是不得了的時間。還再加乘一個「劫」(一劫乃一萬六千八百萬年)。好在就算如此,菩薩祂也不計較時間,菩薩沒有時間觀念,因為已經悟到平等。講到平等,一秒等於三大阿僧祇,彼此沒有不同。菩薩不會去顧慮時間,所以祂生生世世一直這麼在六道裡輪迴。而菩薩也不見得生生都出世做人的!

現在好一點,如果說你當生真的開悟了,可以趕快誦大悲咒,誦、誦、誦……,就可從初地直趨八地。以前觀世音菩薩聽到千光王靜住如來在誦大悲咒時,自己就是從初地直趨八地,當然,那是菩薩,所以如來唸的咒祂聽的懂;我們是連菩薩也沒來唸給我們聽,因為程度差太遠了!大家現在來學梵音,一邊還在考證內容、發音的正誤。其實登地菩薩以後,都不在意時間過了多久,因為心已經平等平等。要是有無漏智慧的話,就不會再執著時間或地點,所以出生到畜牲道也好、出生到地獄道也好,反正都無所謂。我們心還不淨時,一句話錯了就有果報。有的人害怕,一聽到講經說法講錯一句話就墮入五百世狐狸身,便不願意講經說法。

其實狐狸身五百世還算短,萬一入無間地獄那不是更糟?但縱使是無間地獄,終究還是會出來,出來就出來了。所以有慧、沒慧就差在這裡。有的人看到公案中五百世狐狸身就很害怕,這個就是沒有智慧。如果你已經是真正悟的人,六道中哪一道不是一樣嗎?如果你修到須陀洹境界,斷三結使,就不下三惡道,不下三惡道代表你心清淨了點,嘴巴不會太胡說八道、亂講話,起碼就可以避免一些三惡道的因緣。在人道、天道來來去去,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常會有的事情。你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十方世界來來去去,你要去哪個世界都可以。但八地之前,沒有這種能力,因為心還不夠清淨,起不了神通變化。以上是附帶告訴各位,至少要三大阿僧祇才能修到果地佛(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等的)

 

如何斷煩惱?有四種情形,此謂斷惑四因。其中,前三者係斷見惑之因,後者係斷修惑之因。見惑有苦、集、滅、道等四諦所斷之別,其四諦亦各有二類,苦、集二諦下有自界緣惑、他界緣惑二者,滅、道二諦下有有漏緣惑、無漏緣惑二者。

如何斷煩惱?有四種情形為所修因,「遍知斷、能緣斷、所緣斷、對治斷」,此謂「斷惑四因」,即斷惑有四種因。前三者(遍知斷、能緣斷、所緣斷)是斷「見惑」之因,最後者(對治斷)是斷「修惑」之因。但因我們並非在講《阿含經》,而且苦集滅道這些概念以前也稍微講過,所以這邊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介紹即可。

據《大智度論》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乍見似為矛盾,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悉檀者是siddh23,有修業成就之義,此等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1)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例如,人類係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

(2)為人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

(3)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

(4)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見惑以四聖諦來講,有苦、集、滅、道等四諦所斷之別。其四諦亦各有兩類,一類是智忍或者智法忍,另一類是類智忍或稱類智法忍,也就是前面在講的忍法,或《金剛經》所講的忍辱波羅蜜。當中,「法忍、法智」是在欲界中修;「類忍、類智」是在更上去的色界、無色界二界中修。智忍則是由很明顯的六根、六塵、六識中修;類智忍則是對微細心去修,故於色、無色界中修。

苦、集二諦下有「自界緣惑」、「他界緣惑」二者之名相。對於由接觸之十八處界(六根、六塵、六識)等因緣,所產生的迷惑,自己都要去斷。過去的「集」是因,造成現在的果是「苦」。苦、集這二諦都是由自己身、心接觸到之因緣,或者是他界緣所產生的迷惑。滅、道二諦下有「有漏緣惑」、「無漏緣惑」二者,既然能夠控制苦、集二諦,這時候就進入「滅」了,如果完全滅,就得到真正的「道」(解脫道理)。所以靠近得道的境界,後二者(滅、道)就是無漏智的薰習,但還不全淨,是以有漏修無漏智,用無漏智斷有漏惑,這樣輪流的在用功。禪修過程都是這樣子,你先用經典、用心念控制,來斷你對一切法的執著,這就是有漏修。以有漏的智慧來面對種種的迷惑,而且能夠脫離種種煩惱。

所以初期之有漏智、有漏法是需要的,不見得是不好,不然你不知道怎麼修下去。你說唸佛,唸一句佛號來控制心,令你的心不隨緣去流轉,那這句佛號就是有漏的智慧,才攝得住你的妄心。如果你連這唸一句佛號這種有漏的智慧都忘記,那你就很慘了,你就隨妄想一直流轉,隨業力去發作,一直生氣啦、或者是幹什麼壞事,依種種的憂喜苦樂覺受,隨緣去發作,造業完了才在後悔,這樣也不行。所以開頭時,有漏智慧也是一種法,慢慢修到有點無漏智慧抬頭了,這時候就是用有漏修無漏智,無漏智來斷有漏妄法,是這麼互相不間斷的修上來。到最後滅、道二諦時,無漏緣惑盡。後面繼續講,要怎麼來做到見惑斷、修惑斷?或苦、集、滅、道四諦怎麼來離斷? 

 

 

 

斷惑四因

苦諦所斷煩惱

見惑

← 自界緣惑

(1)遍知斷

 

← 他界緣惑

(2)能緣斷

集諦所斷煩惱

 

← 自界緣惑

(1)遍知斷

 

← 他界緣惑

(2)能緣斷

滅諦所斷煩惱

 

← 無漏緣惑

(1)遍知斷

 

← 有漏緣惑

(3)所緣斷

道諦所斷煩惱

 

← 無漏緣惑

(1)遍知斷

 

← 有漏緣惑

(3)所緣斷

修道所斷煩惱

修惑

 

(4)對治斷

 

(1)遍知斷─即斷除見惑中之苦、集二諦下之自界緣惑,與滅、道二諦下之無漏緣惑。自界緣惑,係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為對象而起之惑;無漏緣惑,則為以無漏法之滅、道二諦為對象所起之惑。此二惑均為迷於四諦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緣(所迷之對象)之理,則惑即可斷除。例如苦諦下之惑,由遍知苦諦之理而斷;集諦下之惑,由遍知集諦之理而斷。

第一個是遍知斷。「遍」是無所不到,六根接觸六塵,有所念、有所行、有所怎樣的。遍知斷,即指知道了以後就要能夠去斷除;也就是斷除見惑中之「苦、集」二諦下之「自界緣惑」;故說苦諦下之惑,由遍知苦諦之理而斷;集諦下之惑,由遍知集諦之理而斷。與斷除見惑中「滅、道」二諦下之「無漏緣惑」。

關於這一部份,你要先去認識「苦諦」。苦諦簡單講,它當然有很多境界,也要有苦智忍、苦智法忍。你要今生所面對的因果報應,有時候沒有那麼苦,諸如你還年輕,家庭還有財產,生活也還算安逸,當然不覺得苦;等到老了,老病死接連出現時,你才驚覺人生果真是苦,光有錢也沒用,因為還是會生病、還是要死亡,所以無常法都苦!這些都跟你過去所造的業有關,所以因果很複雜。最近有同學看到一篇文章後很有感受,所以用mail傳來傳去,也傳到我這裡來了。

那篇文章在講什麼?有個人某天午睡時,突然靈魂就出去了,走著走著,走到很熟悉的道路,看到有一間房子,然後就進去了,人家煮了一碗他很喜歡吃的芫荽麵,吃一吃就回來了。回來就醒過來了,嘴巴還有香菜的味道。於是循著夢中的記憶去追查,才知道他夢中是回到前世的家裡去,做夢那一天剛好是他前世的忌日,所以他的媽媽就煮了他最喜歡吃的食物祭拜他。而且也在這個家的木櫃裡,發現許多文稿,他拿起來看才發現:「我去考試時,所寫的也是這個。」原來,他今生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都是以前筆記裡面的文稿。所以考試時,他所答出來的東西,都是他過去世所薰習的。

因此今生沒有天才,你做什麼事情都要七世薰習。我們知道「七」是宇宙裡最大的數目,怎麼講?你說八、九才是,不是!八是二的四倍,九是三的三倍,十是五的二倍或二的五倍,不算最大!七是最大,所以七世薰習,今生的天才都是七世以前薰習的。有的鋼琴家出生二、三歲就會彈琴,不是他今生學習的,是他過去就是音樂家、鋼琴家。所以你學佛法也一樣,如果你今生才開始薰習,會覺得很累,一毛、一塊這麼慢慢存起來是很累!如果你宿世有學過,一聽就聞一懂十、觸類旁通,這是過去世所薰的。

所以《金剛經》上說,能夠來聽此經者,都是已供養過千萬億佛,才有因緣來聽此《金剛經》。這種聽,不是說只有聽,而是要聽得懂、聽得有興趣。如果第一次來聽的,就根本聽得真不知道在講什麼、聽得沒有興趣,這類就是過去沒有很深的因緣。每個人過去多少都有修行,有修行但他出世後,也未必會接觸佛法,反而接觸的不是乩童就是桌頭,或者頂多從打坐、練氣功這一類的開始來修。

進一步講,如果你作不好的事情,比如自殺事,也是一樣。自殺為什麼會連續七世?這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使然。你薰習了自殺的那種痛苦,無意中阿賴耶識就會驅動你自殺七世,之後識神對此才會慢慢淡薄。不然只要出生做人或者動物,(動物也會自殺),都無緣無故的就去尋短,或如動物要自殺則是撞牆、跳山崖自殺。所以聽了佛法後,萬萬不要去鬧什麼自殺。當然,修行也是一樣,對於今生的習氣、過去的習氣,都要先修──眼耳鼻舌身遇到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不再起迷惑、不再執著!然後去思惟:現在的「苦(不如意、痛苦) 」,都是過去世所「聚集」的因,所聚集的因都是造業,在十八界跟你自己心裡面所產生的。

再來就是斷除見惑中「滅、道」二諦下之「無漏緣惑」,斷除指無漏智慧之因緣。因為無漏智慧有時候會執著空,會執著善境界。你修行一定會有境界,不去斷除的話,則會執著此等境界,並且迷失在後面的滅、道二諦之下。所以你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一切善境界都不執著,正如《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中所說的,都要超越,這樣就可以真正得到初步解脫!

那「自界緣惑」在講什麼呢?自界緣惑,故若能斷其能緣之自界緣惑,則他界緣之惑自然斷滅。自界緣惑係僅以自己所居止的境界(如人是在欲界)為對象,而起的迷惑。比如你眼睛看不到外太空,不會煩惱外太空怎麼樣;但你眼睛看到了周圍的人事物,你會煩惱、會起迷惑。如果你放不開的話,對任何事情都會起迷惑。你如果天天對電視所講的這些人事物,包括什麼在爆料的,或者什麼做一些亂七八糟事的,還很執著的話,就是會迷惑。如果你聽了都當作無所謂,或者比較極端的把它當放屁一樣,都無所謂,那麼你就是已經遠離了這種自界迷惑,不被世間的亂象所迷惑。事實總是事實,還沒水落石出以前,我們也沒神通知道真相是什麼,那你何必去煩惱這些?要學會不去搭理這些煩惱。如此這般,他界緣惑就起不了作用了。

自界緣惑係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為對象而起之惑,無漏緣惑則為以無漏法之滅、道二諦為對象所起之惑。此二惑均為迷於四諦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緣(所迷之對象)之理,則惑即可斷除。

「無漏緣惑」,則是以無漏法在滅諦、道諦之間的一切對象而起惑。這些對象都比較好,但你一執著就不好。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沒有境界?都有境界!四空處定有沒有境界?有!但如果沒有用無漏智慧來超越它的話,就變世間禪定,你還是要輪迴,無法解脫!所以苦集滅道,苦智忍跟類智忍都是在忍這個,智忍是對色界天的四禪,類智忍是對四空處定來忍,第一種忍法就是你得到空無邊處定的話不要執著空,那就會進入識無邊處定,如果你得到識無邊處定,可以用心力想過去你發生什麼事?你得什麼果報?宿命通現起你的哪一世。

像你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以後,如果你畜生道的因都滅掉了,你應該作夢也會夢到很多事情,而且這種作夢,不是像你還沒有修行前,都是夢的昏昏沉沉的用自己的昧心在想,不是!而是好像在看事情、看電影一樣,看電影裡面又有你自己、有別人,又有現在的你的同修或者你認識的人,就是這一票人在那裡攪和來、攪和去,只是時空不一樣。那心是用過去的心可以看,如果你可以現影像,那就是夢中也可以現、定中也可以現影像。像這樣,若看到好的就高興,看到不好的就很煩惱,那就是執著。無漏智慧還沒有圓滿時,就會起煩惱。

好比說現在給你知道──與這個人有因緣、與那個人也有因緣,且有的因緣很深,你如果沒有超越這個因緣深的,父母親的情愛還好,夫妻間的情愛你把握不住那就完了,再結個婚吧,所以很多對佛法不懂得就是會這樣子:你沒有通還無所謂,有通了攪在一起,每一個都是過去世的太太,有十幾個,這個就是不學佛法!你懂因緣,就要去超越因緣,不能執著這個因緣。你說這個因緣比較深、那個因緣比較淺,無論因緣深或淺你都要平等觀!當然因緣深的不要迷糊掉,也不要說如果因緣好的話,你就對他好一點;因緣比較淺的話,就對他比較不好一點、不照顧一點,這樣你的平等心又沒有了。所以親疏因緣難免都會碰到,都要平等對待。像這些你要不要超越?不超越就死掉了。所以你的無漏智慧,在道、滅二諦,還是要斷。此二惑(自界緣惑、無漏緣惑)均為迷於四諦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緣(所迷之對象)之理,則惑即可斷除。

再過來,四空處定──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第三個無所有是你不主動想,有因緣來就想,想了又不執著,所以是無所有處定。光會不想,但你處非非想時,不會用無漏智慧超越它的話,有想時還是有想啊!你不知道斷因,則這個集諦仍沒有滅。「集」是集一切因果的因,你沒有滅,你光知道但是你沒有修佛法把它滅掉,也還是沒有超越,沒有修到滅諦。所以集諦知道過去因果。因知道了沒有超越它,沒有用「滅」來滅它,則因還是因,甚至因會變為果,果又為變為因,因因果果總是牽扯在一起。好比說你若知道對方跟你過去有「姻緣」,也就要讓她修的好一點,自己解脫了、她也解脫了,那不是都解決了?不至於說,過去的因還在那裡,而是大家都解脫了。再來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雖說不想,有時候還是會想。說是有想又非主動去想,是有因緣才想,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世間最高的禪定了。

所以這四空處定,就是在「滅、道」之間去修,這是善境界,善境界你也要突破,不突破的話你怎麼得到解脫道?所以說要離色界縛、無色界縛,沒有辦法縛,這就是你無漏智迷糊掉了。就是在滅、道二諦時,你面對善境界,甚至於神通或異能現起時,你迷惑掉、迷失掉了。在善境界迷失,也還是迷失。剛開始,苦、集二諦,是在世間六根、六塵、六識中迷失掉,當然迷失得更離譜;後面的迷失倒還好一點,迷失是升天而已,結果仍沒解脫,這種迷糊掉跟下界的迷糊掉,最終結果還是一樣,還是一直處在輪迴之中。因為就算是在上界,修行沒有解脫,就還是會受輪迴,只是說他會在天界的時間非常非常久,像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天壽命為八萬大劫 (537兆年),這種時間在我們人間看來是很漫長,但他們在定中卻是過得很快,總歸最後都還是要輪迴。

所以你看世尊的兩位外道師父,第一位是修到無所有處定,第二位是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但這兩位的未來,一人是受報以後直接下地獄,另一人是升天以後還做了一個小國國王,再下來就入地獄。所以修到天界最高的禪境,還是要下地獄,何況其他還沒學佛法的?我們要懂佛法,然後要知道怎麼來斷因為世間人事物所造成的煩惱,以及修行過程之間善境界所造成的誘惑。後者這個講誘惑比較具體一點,因為你看到可以有宿命通、也有天眼通、也有什麼通,這種境界多好啊,但你不知道去斷結的話,就忘記去修把你內心的種子滅掉、不起因果報應,所以無法像佛一樣完全還光了、都清淨了。

佛當生最後受的果報,即就是跟祂以前出生做小牛有關。當時,牛媽媽在河邊喝水,(那一條河就是迦屈嗟Kaku66ha(),又稱拘孫河,那一條河的西岸就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滅的拘尸那羅),祂是小牛,故意在那裡跑來跑去,把水弄髒了,害媽媽喝到髒水;而這樁把水弄髒的事件,就是祂最後要受報的一件事。初時,世尊祂在吠舍離(vai02l1)那邊決定,預計三個月以後要入涅槃,接著阿難就攙扶祂,一直走到拘尸那羅來,為什麼在施那羅要喝水?因為路上有名淳陀者供養太好的東西,祂福報已經不行了,吃壞肚子,然後就脫水。關於這個,有的說是因吃到有毒的東西,有的經典講不是,因為這個是很誠心的供養,所以煮太好的東西,祂受不了就下痢,下痢又脫水,走三個月到施那羅這裡來。祂跟阿難說:「我想喝水!」阿難就去最靠近的這條Kaku66ha河取水。經典上說──又告阿難:「我今患渴,汝可往至迦屈嗟河(Kaku66ha),取淨水來。」阿難答言:「向有商人,五百乘車,從河而過,其水必濁,恐不堪飲。」如是再三,勅於阿難,阿難然後持鉢而去,既到河上,見水澄清,心大怖懼,身毛皆竪,而自念言:「我於向者,見諸商人,五百乘車,經此水過,意謂猶濁,不言便清,致令屢逆如來之勅。」即持水歸而以供奉,作如是言:「甚奇世尊,向見商人,五百乘車,從河而度妨於前後,十日之中猶未應清;世尊神力,俄爾之頃,而便澄潔。」世尊即便受水飲之。

也就是,阿難一去取水,所看到的都是髒水,原來是剛剛有商人駕了五百輛車度過去。阿難想說:「這個水如此髒濁,怎麼可以拿回去給世尊喝呢?」因為阿難還沒究竟,看不懂因果,就空手而返。世尊就跟他說:「沒關係,你再去取水,那個水一定會清淨,你要把水舀回來,我要喝水。」然後阿難就再去了,再去時,梵天看不下去。如果再讓水呈現污濁貌,阿難一定又不拿回去,世尊就沒水喝,這是因果;所以梵天就用祂的神通力把水變清,而阿難看了很高興,就把水舀回去。舀回去世尊就喝了,接著便告訴阿難:「你舀來的水,你看是清淨,我喝還是髒的。」然後便跟他講過去的因果。

所以說大小事情都有因果,連這麼不懂事的小牛,牛媽媽在喝水,牠跑來跑去,也有因果,要還加五百倍的!一隻牛在跑變五百輛車牛在跑,跑過去的水有多髒,本要好久好久才會清淨!世尊知道果報,還是喝了髒水。所以像這種因,你如果不懂、不去思惟、不去想說「我該怎麼來控制這個輪迴的因」,那怎麼解脫?修行要先把道理搞懂!一切的因果報應,都是過去所造的。你要怎麼來練──面對過去所造的業,能夠沒有煩惱?如果能練到,就是苦集滅道,而這不是絕對沒有煩惱,是縱使有煩惱起來也不覺得煩惱,因為內心還不完全清淨;我們要修到快成佛那樣──因果報應每一個該還都還光了才能真成如來佛。

阿羅漢只是解脫、不再來受生,但祂內心裡面還有很多種子還沒有受報。你看很多最後身的,像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最後還是被人家用石頭砸死了,為什麼?因為他過去曾殺人,因此這一世也被殺。那還有沒有受報的種子?還有很多。但是祂已經成阿羅漢,祂可以控制,有煩惱不起煩惱,就是無漏智慧。如果是完全清淨,無漏智慧具足的話,什麼都不用斷,因為心內每個因果報應都已還光了,就真正像如來佛不來受生。所以我們在最前面第二品講的,菩薩的最後身,最後身就是要成佛了,最後身也就是補處菩薩、補處佛,要成佛了。像悉達多太子出生修行到所有果報都還了,跟祂有緣的眾生都度了,無緣眾生也度了,然後入滅,入滅去做更大的事情,去度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這是《解深密經》裡面第八品所講的,法身化無量應化身,去度一切眾生的能力。所以,下界的修行跟上界的修行,你都能夠遍知而斷的話,起碼就能夠解脫了。

例如苦諦下之惑,由遍知苦諦之理而斷;集諦下之惑,由遍知集諦之理而斷。你今生為什麼會有痛苦?你自己感受不到痛苦,你的父母親為什麼會有受苦,起碼就是生老病死後面的老苦、病苦,這些都有其因。不來受生就不會生病,也不會死亡。那出生天上,應當是比較不會生病,但是壽命盡時,還是有五衰相現起,還是要死。因此,要懂得這些道理,並且知道要怎麼來修、怎麼來斷。集諦是集因果的因、迷惑,我們要以思惟、認知來斷。

 

(2)能緣斷─即斷除苦、集二諦下之他界緣惑。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為對象而起惑,為他界緣惑。他界緣之惑為自界緣惑之所緣,故斷能緣之自界緣惑,則所緣之他界緣惑自亦斷除。

第二個是能緣斷,即斷除苦、集二諦下之他界緣惑。前一個遍知斷,是關於自己的理解跟修行;這一個能緣斷,是關於你自己跟別人之間的牽扯關係、因緣。有分直接跟間接的:直接的是直接找上你;間接的是你無聊、看電視,引來的煩惱,例如看到什麼地震、災禍…等,所引來的煩惱。你看了不會自在,看了就會傷心、就會哭泣、或怎麼樣…,這些都是你還不究竟。世界到處都有苦難,尤其是裟婆世界,(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有苦難),在我們這不好的世界裡面,苦難一定有的。畢竟是裟婆世界!那你更要能夠面對這些因緣,來斷苦集二諦的他界緣惑。

你今生不僅是自己會生病,還會有別人加諸在你身上的痛苦,不管是語言或者是行為方面的,等於是你都必定會接觸到外界的。你從中直接感受到的,大概都是集諦裡面的因。所以苦、集這兩諦,你思惟懂了以後,面對外界人事物跟你之間互動所引起的痛苦、歡樂等等因緣,你都要能夠斷掉。你修色界禪定還沒究竟以前,在欲界定;如果進入初、二、三、四禪,這是色界定。當中種種現象你有沒有超越?沒有緣你不會去看到、聽到、體會到;有因緣了你感受到還有這個現象,那你有沒有超越?要超越、要去斷!

這跟一般的宗教不一樣。一般的宗教,都在追逐天界安樂的果報,當然佛教也有往生天界的鼓勵,因為你既然不行,那你就唸一個咒,升天去了,總比你墮落到三惡道好吧?所以我們度眾生,也要看眾生的因緣。面對的是菩薩種性者,你要訓練他成菩薩;面對這個是很難教化的,今生已沒指望要成就,那麼你把他送到四天王天、忉利天,總是好吧?否則他就可能墮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惡道畢竟都不好呀!所以,你在行菩薩道時,不是只有一法可用,你要成為菩薩、要度人成為菩薩。那到底有幾個人堪為菩薩?沒幾個!所以你最後會降低標準,然後擴大你的因緣。你願意行菩薩道的話,只要有因緣,就會視對方的根基,來鼓勵他修何種法。

不要光說「心中心法」很好,就要求大家都打坐兩小時、四小時、六小時、然後怎麼樣……的。萬一對方不行,你也不用一直叫他做。反正唸「尊勝陀羅尼」,唸完時就可以升天了,生兜率天也有。唸尊勝陀羅尼者,要往生兜率天很簡單,二十一遍天天這麼唸,死時能往生忉利天,或者更好的兜率天。到兜率天等彌勒菩薩下生,你跟著祂下生,最少還可以悟到阿羅漢。因為祂下來成佛,你在祂的加持之下,隨便怎樣修都是阿羅漢;如果發大心,且過去有因緣,則再修個菩薩,就更簡單。一般人聽經聞法很吃力又做不來,所以才會在雜密經典裡,有這些咒語出現,以專門利益那些根基不雄厚的人。讓他們唸一唸就能升天了。你會問:「生天上不是不好嗎?」「對啊,是不好!但總是比你迷惑、掉下三惡道,還要好啊!」不過你真正在修禪定的,這裡在講如何得到無漏智慧,這是要修到阿羅漢境界或者阿羅漢以上。

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為對象而起惑,為他界緣惑。所以你在欲界裡面的善行,色界天裡面的四禪定,生起種種現象時,你迷惑掉、執著了,這都是為他界緣生所起的迷惑。他界緣之惑為自界緣惑之所緣,外世界你會迷惑,也是你內心不清淨才會迷惑。上面所講的遍知斷,是自己六根、六塵、六識自界所產生的因緣迷惑;現在這是被外界所產生現象,引起你內心的不清淨,故而迷惑掉了,自界、他界互為因緣。故斷「能緣」之自界緣惑,則「所緣」之他界緣惑自亦斷除。所以你如果斷除能緣之自界緣惑,那自然就能夠斷掉所緣之他界緣惑。由此可知,如果你自心第一階段都修不好了,那要修斷掉他界緣惑,怎麼可能?你六根看到六塵人事物都要跳腳了,那怎麼有能力去斷掉你對初禪、二禪、三禪所現起的這種境界的執著?你不可能去得掉!面對周圍的人事物都還在執著,怎麼可能對比較高層次的禪修放得下?一定還是執著不放!壞的都還在執著了,那好的一定更執著,這樣我們就沒辦法走過去!

 

(3)所緣斷─即斷除滅、道二諦下之有漏緣惑。有漏緣惑以無漏緣之惑為所緣,故斷「所緣」之無漏緣惑,則「能緣」之有漏緣惑亦自然斷除。

第三個是所緣斷,即斷除滅、道二諦下之有漏緣惑。不管是自界緣還是他界緣,反正我一切因緣都能斷,這已經是進入滅道二諦。而有漏緣惑以無漏緣之惑為所緣,故斷了所緣之無漏緣惑,則能緣之有漏緣惑亦自然斷除。因此,開悟的人很好修就是這樣!你起心動念、妄想也好,(妄想是自己起的,緣惑是有外因緣產生的念),起心念時,你有一個覺知,觀照它,看這個心起滅、起滅,那修行不是很簡單嗎?人家講一句話你還會生氣,你還有生氣的種子,它會冒冒冒,結果你的覺知看著它:「你再冒!」這生氣很好玩,你聽到一句話不痛快,這個生氣的心就一直冒起來,然後你的覺知看著它,還可以看著它而說:「你再氣、再氣、再氣呀!」再氣再氣,意思就是說:「不跟你狼狽為奸!」這樣,它就沒有力量了;反之,如果你迷糊掉,跟它鑽進去了,就真的生氣了,心性兩個狼狽為奸,當然就發脾氣出來。如果種子它在冒冒冒,而你以一個覺知去看著它,又不去跟它說好、不好,只是一直看著它,它就沒有力氣,就下去、下去、下去,不見了!

你有沒有體會到這樣:生氣的種子可以看到?你心開了,就可以體會是這樣,這樣修起來就很簡單,也不必用經文、也不用提醒自己,就直接看著它,「看你在幹什麼!」因為一切心念它是無實性,這無實性它是待不久的,都是依緣,而且緣不可能不盡,所有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不管因緣多長久,最後都要滅,何況我們心念!心念都是一二三四五六排好了,第一字、接第二字、接第三字……,第一字完了才第二字起,第二字完了才第三字起,第三字完了才第四字起,第四字完了才第五字起,到第五字的話,四三二一字相都滅了,是不是?所有心念都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字如果是一,一是二的因,二起來了,二是第三的因,二起的話一滅了,三起的話二滅了,你的念頭是不是這樣進行?當你看到完整的五個字成為一個的念頭,你看完時不執著,因為它是依緣,緣是無實性,無實性會滅,所以它就滅,無漏智慧是這麼薰習的。

如果你起一個念就很執著,那你怎麼解脫?所以念起你會執著它,一定因為是有喜歡的、厭惡的、或者害怕的,所以你才會執著它。如果講一個不痛不癢的事情,你可能不會執著。像你如果還執著明天天氣如何、還罣礙「要不要帶雨衣、要不要帶雨傘?」你當然就放不下啊!如果說:「明天天氣好不好,跟我有什麼關係?看著辦!」頂多出門時有雨,那就穿雨衣嘛!別人家一講明天天氣,你就在那裡想,明天天氣到底好嗎?不好嗎?不好的話我要穿雨衣嗎?或者拿雨傘嗎?或者準備洋傘嗎?你打這些妄想,光是「明天天氣」這四個字就把你搞亂!你有無漏智慧的話,看一下「明天天氣」也不理它,馬上「明天天氣」這四個字就消下去了。為什麼消下去?反正到明天時再看著辦,不會去執著天氣是好或不好。像這樣,一切因緣自起或他起,不執著才有辦法修到滅;如果滅也得到的話,道諦就得了。

滅、道這中間,就牽涉到有漏智慧的因緣,不要迷失掉。剛剛講,有漏智慧也不是不好,有時候要會用,但不要迷失掉。最終是要培養我們的無漏智慧,無漏因緣慢慢會越來越強。無漏緣就是什麼都不動,你講好我也沒有什麼高興,你講不好我也不會煩惱,反正都無所謂,這種無漏智慧慢慢圓滿時,一切有漏法就覺得沒有意義,用不上了。以前還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唸了半天來破你內心的煩惱,現在連唸也不必唸了,為什麼?自然就清淨、自然就沒有煩惱。所以現在的氣象報告,對你來講,應當已沒意義才對。反正明天不好,不好就看著辦;明天好,好也看著辦。除非說要出遠門,預備一下;或者有要去團體旅行,天氣不好那就不能去;如果私人的行程,好、不好有什麼關係,要去照樣去,不因為說天氣不好就改變行程;若是團體,諸多不便,才要考慮改變行程。

所以你有沒有形成無漏智慧?在有漏、無漏之間,都不能迷惑掉,他緣起有緣、無緣、有漏、無漏時,都不要迷失掉,這樣便可以斷所緣之無漏緣惑。先斷有漏緣惑,得無漏緣惑,無漏緣得了也要斷,能緣之有漏緣惑自然就斷除,最後無漏緣都滅了,你有漏緣當然也就滅了。這過程不可能是絕對說先得無漏,一定先得有漏,有漏不要迷失掉,要用時偶爾用一下,然後慢慢培養出無漏緣,但不要變成一種執著,一執著就迷惑掉了,變成無為法的執著,那就糟糕了。修無為法是好,但不能以無為法為修究竟果,要究竟還是要有為、無為都要一起來用。所以《金剛經》第二十七品就講到,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應該有斷滅相,這就是告訴你,不要住在無漏緣惑上。

 

(4)對治斷─即指修惑唯以對治道斷除之。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對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對治。

最後一個是對治斷,指修惑唯以「對治道」斷除之。苦集滅道,或者苦集滅道高層次的類忍智,也是一樣有八忍,一個是色界四禪、一個是無色界四空禪,這個八忍或者八類忍智,都是讓你斷一切煩惱法的,所以叫做對治斷。修惑是講心,見惑是你的心依六根面對外境人事物,產生六塵的喜怒哀樂去煩惱。真正要斷是修惑,這是修心。剛剛講過,修心很簡單,你如果真的打開心眼要修這個心,看著它起滅、管住它,擒賊先擒王,管住這個心,它不會隨因緣去發作,修起來就很好了。

所以剛開始你要控制你的習氣,它還會起滅起滅,但是你控制幾次以後,它就不起滅了,不起滅就自然可以面對世間的一切現象。如果不度人,光是自修的話,你很容易得安祥、愉悅,天天都是非常快樂、住涅槃境;但你要行菩薩道,就要跟人家互動,你要度他,有時候罵、打都來了,但是這個心還是不動。你說:「罵人家,怎麼心不動?」你有兩個心,一個真心,真心不會動,罵人家是嘴巴在罵,你的心真的不會動,因為真心的你是沒有習氣。所以普通一個沒有修證到空的人,他在發脾氣時,那種嗔心非常強,你在周圍之間,就可以感受到,自己也要發脾氣。而一個有空性現起的人,在度眾生時,他發脾氣不會嗔恨到周圍,大聲是很大聲,但是虛空沒有什麼嗔心,你們去體會一下。

所以你如果是心扉開了,你的親人在周圍發脾氣時,不要講發脾氣,比較淡薄一點的憂鬱心也好、嗔心也好、嫉妒心也好,起時,你都會感受到。所以,心不是只有你,心是大家共有的,只是有的人被身體束縛搞得不清不楚,認為我就是我。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平常心、不要煩惱,你一煩惱別人也煩惱,你高興別人也高興。當然還不究竟以前,還是給人家高興,不要給人家煩惱;如果究竟的話,永遠保持一個平常心,沒有什麼煩惱、也沒有什麼高興,反正就是平常心,所以在修惑上唯以對治道斷除之。

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對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對治。這個在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對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來對治。因為上上品的迷惑是很重,所以你只能用淡薄一點的力道,即下下品的道去對治它;而下下品比較微細、微細的惑,你要用上上品的道對治它。解脫道越高的,越能夠控制你比較不好的習氣。就習氣而講,上品當然指比較重的。講不好的,上品也是不好,下品比較淡薄;講好的,上品當然是好的,下品的惑是比較淡薄的迷惑。

那為什麼下下品的迷惑,要上上品的道來對治它?因為,越微細的越難斷!你知道嗎?你要控制你的脾氣不發作,剛開始很好控制,你要控制到看到一個人講一句話、做一件事,雖你不以為然,但你的心都不起一絲一毫不以為然的心,這很難!雖然不發脾氣,但妄心會閃一下。如果某人有妙觀察智的話,他就知道你的心發了零點一秒的脾氣,一般人則看不出來。你要練到,真的對一件事沒有好壞分別,沒有什麼可以動心來生氣的。

這個心你可以感受,這很難去說明清楚,因為你在生活交互作用之間,你總是要應對,應對就大聲、小聲都有,但心永遠都感覺到它是不動,那不動怎麼來印證呢?是要在境界上,當冤親債主來時,你心真的不動;不是在你人事物之間好像不動就是很好。你行菩薩道不可能不動,生氣還是要罵人;但是境界來時,你那種既有的解脫能力,本然就存在,不必用什麼法;那應對之中你又隨緣,吃飯、做事,以及跟眾生的人事物所發生的事情,還是如常的去應對、運作,這樣才能自在。總之,以上是講見惑、修惑、四諦跟斷惑修惑之間,各種斷除的過程。

2008.08.2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