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3)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續)
獲得六無為境,能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意指一乘之人,觀自心畢竟空性,離有為、無為二界之扼縛,了悟萬法乃一實真如,於諸法無能所本末,而住於虛空無垢之菩提心位。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差別,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獲得六無為境,能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如果能從虛空無為一直修證到真如無為,這六無為境證得到的話,自性法身就平等無畏,對一切法就沒什麼好壞、對錯、善惡等分別心。阿羅漢、辟支佛礙於法,不能自在,所以執著偏空,求得一心不動的這種涅槃;菩薩已更進一步,突破善、惡、有為、無為的概念,所以一切法自性平等,對自性來說,一切法都平等。自性不會分別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沒有所謂好壞,法就是法,是因緣而起的。像先前講過的善法,用在對待、教化有柔和心的人,那種比較簡單,反正你講他就做,能順緣而修;但對於一些過去有善因緣而今生迷糊了,造作惡業、不善的、為非作歹的卻又有因緣來學佛法的,那麼你就要現忿怒相。
像穢跡金剛神咒這類的,就是專門在破解這些桀驁不馴的對象。甚至有的天神有時也會一念迷糊、不護持佛法。例如當初世尊要入滅了,那個蠡髻梵王就不下來朝禮,而且還如如不動在天宮享受天樂,當時雖有很多金剛神、菩薩、呪仙諸大眾要去把他抓來,卻都沒他的辦法,鬥不過他。世尊本來是無所謂,對一個成佛的人而言,旁人恭敬祂、尊重祂,祂也不會多一塊肉;旁人看不起祂,不來朝拜,祂也無所謂。但是身邊太多人為此煩惱,所以祂慈悲故就從左心化了一尊大權力士神王佛─穢跡金剛神,去梵天天宮,三兩下就把蠡髻梵王降伏後帶來。
所以穢跡金剛是比較勇猛的法,個性柔弱或者優柔寡斷又有菩薩心者,有時候便要學這個穢跡金剛法。穢跡金剛是火性尊,所以脾氣還沒有滅掉的人,來修此法就更易犯暴躁,脾氣越來越壞,這樣不行。若證到空、無相、無願的人修這個法,才能彰顯慈悲心度眾,因為現忿怒相是要度化他而非要毀滅他,所以現忿怒中帶有慈悲。所有現忿怒相的金剛明王都是這個樣子的,好比十一面觀音,祂有三面相很兇惡的、三面相柔和的、三面相是如來的像。
如果你悟到一切法都無所畏、不害怕,這是真正得到解脫。《心經》也講「無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無有罣礙就無有恐怖,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妄想,才能得到究竟涅槃。所以阿羅漢是得無所畏,無所畏不是用講的,是要用境界來考驗的。有沒有害怕心?有沒有恐慌心、……怎麼樣的。所以優婆毱多尊者很多徒弟,動不動說自己亂說是得阿羅漢,師父就會加以用神通測驗。或者有一個弟子,祂已證到阿羅漢果,但其師父只是阿那含果,偏說自己是阿羅漢,這阿羅漢徒弟有成就以後,很愛惜這個師父,不忍師父沒證到阿羅漢就入滅了,且還自以為阿羅漢,那不是完蛋了?所以祂就設局考驗師父,讓師父知道他非阿羅漢。
因為阿那含已經會識變了,師父自以為會變就是阿羅漢。於是徒弟說:「師父,您會不會變?」「當然,我會變!」「那您就變一隻大象出來。」「變大象還不簡單。」師父就幻化出一頭大象。「您那個大象太小了,要大一點!」就再變大一點,徒弟說:「還不夠大,再大一點,要像房子這麼大!」師父問:「夠了吧!」「還沒還沒,師父,您要觀想大象向自己衝過來!」然後師父心一動,大象就立刻向自己衝過來,等到衝來他面前時,早已忘記這頭象是自己變化出來的,心裡嚇一大跳,會被嚇到就是有所畏,有所畏就不是阿羅漢!這下子師父才醒悟說:「唉,我真的不是阿羅漢。」這徒弟就是如此點化師父。師父知道自己不是阿羅漢了,就認真再修,修到對任何事都不恐怖,無論要生、要死、要怎樣,都無所畏懼、不恐怖,這樣證到一切法自性平等時,就大無畏了。
再來,「意指一乘之人,觀自心畢竟空性,離有為、無為二界之扼縛。」一乘就是佛乘的人,有因緣法起滅起滅,到底還是空的,就因為空性才會應緣、才會起法。這一切法是虛幻的、是因緣的,所以不必在意,你要這麼觀畢竟空性。要離有為、離無為。所以如果你作有為法,不作有為也不作無為想,你不要說自己在作有為法。如果你如如不動、不動心,應一切緣,你也不要說自己在用無為法,也不要說無為,你無為中其實有著有為動、有為相。像世尊入涅槃了,法身遍虛空,但是祂又有千萬億應化身,隨時在動,如此有沒有涅槃?當祂證到畢竟空,法身遍虛空時,誰在想祂,祂就化一個化身出去。
這無為之中有著有為之用,怎麼講它是無為或有為呢?所以不能講這種絕對性。在有為用時,菩薩不要怕說作有為想。問題是,菩薩有階級不同,所以有的人還沒修到無為,就拼命在用有為法,如此自己就沒有辦法證到解脫。所以從有為入門的,不管是持咒、不管是念佛,如果有一點境界的,若不修空、不修無為法,就沒有辦法悟得解脫,自己今生也是虛耗了,這很可惜。有時候很難去說對錯,他的因緣就是這樣子,他的個性(講個性比較通俗一點)、因緣就是這樣,喜歡執著有為。最好是證解脫以後,再回過來學有為、無為兩邊皆不執著,這樣就是菩薩,是真正的菩薩。到《解深密經》的境界,就強調有為、無為都要修證,修證到才住自性平等,對一切法才能無所畏,無所畏的話,就能夠自在無礙的利益眾生。
所以就觀自心畢竟空性而言,如果還要觀者,就表示還可以再修,因為修的不夠,所以才要觀自心畢竟空性;如果證到畢竟空的人,這句話就不用講了。你要觀自己的心畢竟空,然後離有為、無為兩種境界──涉入有為,不要被有為綁住;如果住入如如不動的無為,也不要被無為綁住。兩邊被綁住都不對,所以該用就要用,有時候不該用也要用,用完了就放下,管它好不好。萬一須受報的話,果報來了再去受,這樣很自在啊!菩薩本來就是要這樣子,不是綁手綁腳、畏首畏尾、怕東怕西。到一個層次以後,佛法搞懂了,本來有不能得罪人的,這時候就不怕得罪人了,因為要度化對方,或者要維護佛法的真理、真諦,所以你要去打擊他,且不要有罪惡感,大菩薩是這麼做的。了悟萬法乃一實真如,這是菩薩的徹底覺悟,一切法乃一實真如所現的因緣法。因緣法是緣滅則一切法就滅了,你不要再執著。
所以,「於諸法無能所本末」。一般講「能所」,「能」就是講我們的心,「所」就是我們的作為──還沒修好的話就是我們的習氣,修的好就是菩薩的有所作為,(此種有為皆是為了眾生,不是為了個人的喜怒好惡。)「能」是心,心來讓你作有為想、作有為法。如果我們在修,是心要斷,而習氣也要斷,如果不斷,它這個「所」太厲害了。所以此處提到「能所本末」,「能」是本,「所」是末。但如果菩薩悟得的話,就沒有所謂的本、所謂的末,也沒有所謂的能、所謂的所,都是平等平等。因此祂才能自在無礙的這麼神通無量。你要悟到空、要起神通變化無量的話,就要突破這些觀念,不然礙手礙腳,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不能心動、不能犯戒,神通變化也就現不起來。
「住於虛空無垢之菩提心位」,就是有為相之中,要把心安住在空、無垢的菩提心位,菩提就是住一切法而不被一切法綁住,也就是已有空性現起,故因緣來時都能自在無礙。要觀,是可以用我們的般若智觀它,有法但不執著;甚至觀與不觀都無所謂,都不執一切法。所以有時候你知道有事了,但連它是什麼也懶得去理、去管,不去思維、分辨,這樣也自在。過一陣子,心又安了、平了,過去了,至於什麼事?修的不夠究竟,因此不知道到底是何事。如果大菩薩就什麼事都知道,還能夠安的住;小菩薩則是知道有事,但到底是什麼事?不知道,迷迷糊糊地安住此心──過去,過去就過去了;來了,也僅知道是來了而已。這就是還沒有修到《金剛經》裡講的「空身、空心、空性」之「空性」的境界。
修到空性時,行者一定一切事都要知道,進行何事、怎麼發展、什麼因緣、是誰的事、……,這些都是要清清楚楚。能到這裡就很不簡單,已經是三果阿那含果,三果就有五神通,五神通祂就有能力可以觀,所以當然祂知道前因後果。(相較起來,在四禪天的行者,雖也有神通,但若不修佛法,不懂解脫的道理,則雖知前因後果,但沒有辦法超脫。)所以真正修佛法的人,得阿那含果者,對於一切事進展都知道,但都不動心,那空性也有了。剛剛講的,空性有了,所以沒有罣礙。如此進一步空法,真的把一切法都不執著,證得真如無為,那就是真的阿羅漢了。這阿羅漢是什麼事情都知道,而且又能看的開、能夠化解、能夠解脫、能夠去辦道,無所不辦。
現在回過頭來講密教的行者,「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差別相」。修真言行的人,也是真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祂成就菩提心時,一念之中就具足六種差別無為。「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這不能光講,而是要這麼做到。所以密教的修行,跟顯教沒有兩樣,若境界達到的話,功夫都一樣。但是也並非光持咒就能怎麼樣,因為持咒者若沒經過像阿羅漢祂們之修行歷程──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沒有這麼去走一趟的話,光說自己已經怎樣怎樣,也是不怎麼樣!等於說,有持咒是沒有錯,持咒有境界、有消息沒錯,但你還是要這麼走一趟過來,然後大家最後的結果,都是得到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這才是究竟。
所以顯、密並沒有什麼不同,這是佛說的。只是走的路徑有異。如果你一開始走修行路,就接觸到正確密教的法,你會節省比較多的時間;如果你修禪宗,這麼摸摸摸,摸到心清淨了,清淨了以後還是有路要走,還要在有為之中求清淨,路途還很長。禪宗講起來,先期修行手段傾向否定一切,觀一切法都空,對一切因緣都不搭理、不執著。但這樣也只是修到空解脫而已,最終那畢竟空的境界還未達到,真如無為的境界也還沒有得到。所以很多禪宗行者不明究竟,往往陷在這裡就結束。要知道,空、無相、無願以後,還有陀羅尼門與很多法要學的。所以顯、密兩條路我們都要搞懂,而且不要去批評人家。每個人有其因緣,更不可能說你要他們怎麼樣他們就聽話,有時候你再怎麼引導,對方不想動就是不想動。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
上面是在講有為,以下開始講無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有為當然具有為相,有為一定就有名相;若是無為,以其無為根本就不必講了,還有什麼名相可講呢?但為了跟「有為」互相比較,所以不得不講一個「無為」的名稱出來。否則「無為」根本就沒有法、沒有東西,要講什麼呢?是故,為了解釋說明,本師釋迦牟尼佛祂就假設施句,將之列出個相對的名詞。有為跟無為並舉。這裡還是菩薩間相互問答,大家也都在聽,而佛則在一旁尚未講話。這一部經開頭主要都是大菩薩在發言討論。
「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關於假設施,先前已經解釋過了,無為法是有體設施假。懂這些名相,有利於你對佛法的瞭解與解說。有空體的人,空性現的人,他是有體,有什麼體?有空體,但它仍是設施假,不能說它有,所以說是設施假。一般的有為法則沒有體、沒實體,但是它隨著有情的人,(不是愛情的情,是情見的情),安立作無體隨情假。有情見的人起法是謂隨情假,無有空體則入無體設施假。設施,就是假設施與一個名詞,無體設施假用以跟有體的有為法相計較。
所以,「有體設施假」這是無為法所現性用,「無體隨情假」這是在講不究竟者現有為法之性用。有為法無體,因為它是虛幻的,它是空性應緣後所起的那些法,那些法是沒有一個實相的,它是會滅的,故稱其為無體。至於有體,則如剛剛所講的常住不動,這是空體,這是常體。常是指永遠存在的,也只有空才有辦法永遠存在,所以說是常。有體設施假與無體隨情假,二者差別即如上述。這裡講無為,無為法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講經說法,所方便假設的一種名相。
若是本師假施設的句子,你執著它,就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何以故?一講無為法,你就一直鑽牛角尖說:「我要修無為法、修無為法!」結果什麼法都不接受,那就變成遍計所執。本來無為法是有法不執著,那是真實解脫,現在你卻把它變成說「我要執著無為法,因為我沒有解脫,我要求解脫」,這就變成一味執著,還是跟凡夫一樣。這是遍計所執性。我們人具有三性,這「遍計所執性」是凡夫性。第二個是依他起性,是聖人、半聖人(例如聲聞阿羅漢)的境界,大菩薩有大菩薩境界,但還是比不過佛;第三個證到圓成實性的話,就是佛的境界,佛是最清淨、最圓滿的覺性,能成就一切相、現一切法又不執著,心中含容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又不罣礙,只有佛才能這樣。
「若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如果你執著本師假設施句的話,就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如果你講無為,卻還現起執著無為心的話,那跟有言辭所說的這種執著,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這樣不是真正的成為實相的真正無為。上述意思大略是這樣。所以講到無為法,要知道這是世尊方便所說的假設施句,這樣就好了,不要再去執著無為。
若有為是屬於無體隨情假,那無為也是假設施句,但是有體設施假。若是執此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設施假,即便是言詞所說法,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之法。若真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法,也就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之法,不能成實法故,所以說非為無為法。既是言詞設施法,就如唯識宗護法大師(Dharmapāla,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所說,是屬於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之見分而起我執,或緣第六意識對一切法境,於我、法起執。即此二識遍計度諸法而執無實之法為實法,有能遍計之義,為前五識及第八識所無者。故說無成實故,非為無為。
若有為是屬於無體隨情假,那無為也是假設施句。有為法是不實在的,沒有一個體性的,是會滅的,是依自性所現的。那個自性所現的法,那個法性是無體的,它的法性是無體;空的法性是有體,一切法的法相從法性現,這法性是由因緣而起的,因緣而起法性,產生法相,這緣滅了,法性滅,法性滅法相也滅,都過往了、沒有了,所以這種緣起法是不真實的,在聖人來看,這些都是不真實,不真實但因緣確實有,造了業就有因緣,天天發生什麼事情都有因緣,就是會起法。所以,要觀它無體隨情假,保住你的心不應緣,能夠如如,這樣就能夠解脫了。既然有為是屬於無體隨情假,那無為也是假設施句,只不過它是有體設施假而已。
若是執此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設施假,即便是執取言詞所說法,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之法,你一執著,就是屬遍計所執性的法。在《金剛經》中世尊問:「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尊者回答說:「沒有!」如果你執著佛有所說法,就是謗佛,為什麼?因為你執著有一法了。釋迦牟尼佛在講空、無、講實相觀,你聽完了還說祂有所說法,就是謗佛。祂只是方便講,你不懂才講給你聽,懂了就沒有什麼金剛經不金剛經的,什麼都沒有了,等於祂沒有講,要這麼來體會。那有所說當然是屬遍計所執,如果你一直不放,就真的是凡夫;聖人祂就不會遍計所執。這裡是菩薩對菩薩問答,如理請問菩薩告訴另一位菩薩說,雖然釋迦牟尼佛有講經說法,但是是方便說的,故不要用遍計所執性去聽,不要去執著,不然就不是大菩薩。要訓練至有為、無為都不執著。
若真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法,也就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之法,不必說不是真的、不是假的,有說就有說,你一執著就變有說。不能成實法故,所以有所說就不能成為實法,實方便法,亦不是真正的法,何以故,要您親自所證、內自所證,證到時又會無所說,所以光聽講不能成實法,故說非為無為法。不能說提到無為,然後你就真的認為有一個無為法,而這法是要您去證,不證就一直追逐一個無為法,還是落於妄執而已。
真正真如無為也不是什麼都沒事做。像四句偈中,在講空性時,你說無為,心要空掉,要住入無為;但又講無為常為,為什麼無為會常為呢?就是你住空性中自性還是自己會應緣,空性應緣,雖現實境應緣之中你不想做何事,你的自性會去做,神通是這麼起的。有時你不想管事情,但你的自性應緣了,這個因緣你不得不去做。
釋迦牟尼佛祂的法身遍無量虛空,那千萬億人同時憶想祂,祂就化千萬億個化身出去,祂有沒有在做?祂也沒有說:「我要做、我不做,是你們想我,我才化身出去的。」祂有沒有在做?無論有沒有在做,祂的法身還是一樣不動。這種成佛的境界我們要懂,不懂的話,學了半天,還是不懂佛、菩薩是怎麼來救人,怎麼來幫人,怎麼來利益有情的。好像祂一定要搞得很忙一樣,跟你同樣忙──幫一個人就手忙腳亂,幫兩個就不知道怎麼弄了,祂沒有,祂這個空無的心很自在!所以為什麼要學佛法?學佛法就是學放下、學放下,不去搞那個鬼神通、搞那個靈知靈覺,之後你在不動之間化多少化身出去,你是不知道,那不是很好?你也不會罣礙!
問題是你能夠化幾個?三地菩薩化一個,五地菩薩化三個,那你要化千萬億個,起碼要八地以上。如果你連一個都不能化,那你還不到三地菩薩,心不明,還有罣礙、還有障礙。剛開悟的人沒有清淨法身也沒有應化身,開悟的人習氣很多、微習更多。所以剛開悟是還沒什麼了不起的,只是看到你自己的心,胡思亂想、亂七八糟一大堆,還會攀這個緣、攀那個緣。別人還沒開悟者,也還不會攀虛空眾生的緣,而你因為開悟了,所以會攀虛空緣眾緣,什麼事情都知道,知道卻又放不下,因此才要修啊,要修放下、放下、再放下。
所以學佛法很簡單,就是在清淨你的心而已,就是這麼一回事!很多不懂學佛法的,去學外道法,好像可以搞出一些怪力亂神能力就不得了,那種不得了的,最後都不了了之,甚或著魔結尾。好比我們看到有的小孩子,「小時了了」,一、兩歲很聰明,什麼都很懂,但是「大未必佳」,長大之後跟人家一比也沒什麼差別。所以你要學佛法,不要去玩什麼東西、玩什麼能力,都不能玩,只能學放下、放下後還是放下,什麼都不能玩。像經典這裡講的也一樣,本來無為就無為,只告訴您修行要入無為、住無為,偏偏你有所執著化教言語,一執著無為,就變成一種執著遍計所執言說相了。
既然是言詞設施法,就如唯識宗護法大師所說,是「屬於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之見分而起我執」。唯識宗護法大師(Dharmapāla。Dharma是法,pāla是保護,合起來譯為護法),乃古代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護法大師說,語言設施句或講經說法方便說的佛法,是屬於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之見分而起的我執相,還是有執著,第八識聽聞到了、見到了所說的無為法這個名相,然後第七意識去執著有一個我而希望無為,但一執著就不是假設施句,就不是真實的實相觀,就犯了遍計所執性。
「或緣第六意識對一切法境,於我、法起執。」第七意識只是思惟,第六意識的毛病更多。於我、法起執,我執以後再思惟,第六意識這個法境,裡面有一個我,所以對一切境,於我、於法就起執著。我們知道,破第六意識可以滅我執,破第七意識可以滅法執。我執又有兩類:俱生我執、分別我執;法執也有兩類:俱生法執、分別法執。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是累劫這麼累積下來的,這個毛病多深啊,很可怕。而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則是今生薰習的,較容易破除。所以講到第七意識的執著,或第六意識的妄分別執著,便可理解,凡人的第六意識是最糟糕、最壞的,存在有法的執著、我的執著。第七意識稍好一點,我的執著比較淡薄,法的執著還是沒有滅盡。
諸法破除的次第,第一個先破分別我執,分別我執是今生所薰習的,故比較容易破。再來要破分別法執,這排第二位,破除今生所薰的法執,要破到對於今生的所做所為、好壞都不執著。一般都是執著好的作為而厭惡過去幹的壞事。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壞事幹盡,不曉得殺了多少生命,如小時候爬樹摘鳥窩,破壞人家家庭,什麼事情都幹過,所以對這些要怎樣修到沒有罪惡感?分別法執要滅,就不要想起過去幹的壞事,能懺悔的懺悔、趕快拜,拜五百、拜一千拜、趕快拜懺,但如果你還是不能自在面對它的話,你還是會有罪惡感,若還有罪惡感就表示分別法執沒有滅,所以犯戒不犯戒,你都要慢慢的去適應,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接著第三個才破俱生我執,這與生俱來無始劫對自我的執著,不是說破就破。怎麼破?破掉你無數劫以來,心裡面有一個實我的這種觀念。最後第四個俱生法執滅了,就證阿羅漢了。這次序是這麼修的。
「即此二識遍計度諸法而執無實之法為實法。」「遍」是無所不到,「計度」是推想、憶念、思惟這些法。上述兩種意識遍計度諸法,執無實之法為實法,執持那些虛幻不實的法而當作實在的法,這就叫做遍計所執。凡夫無論大凡夫、小凡夫,都是這個樣子。小凡夫是毛病大一點,是不學佛,什麼都不懂;大凡夫好一點,是道理懂了一點,但是懂得不透徹。萬一不透徹又加上邪見,那就很可怕。而且如果只是自己悶在心中還無所謂,但如果是把邪知邪見又推廣發揚,到處宣揚,然後又搞一些怪力亂神,收的徒弟很多,那造業就更重了!不懂的,造業還少一點;懂一點,然後不究竟、又摻雜邪知邪見,還以盲導盲,那就更糟了,因此等人悟後迷,其實非真悟,實誤也。
這些是「有能遍計之義,且為前五識及第八識所無者。故說無成實故,非為無為。」前述那種無所不到、胡思亂想的遍計所執性,不會發生在前五識及第八識!為什麼「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也不會造業!?眼睛看一下會造業嗎?五識不會造業,造業是你的第六、第七意識心!眼睛看了,看好看壞,只是看到這個東西而已,本身沒有好壞想;有好有壞是你的第六分別識在起作用,或者你審慎思量的第七識在胡思亂想。
前五意識看到一個人,第六意識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再加以思惟──「他過去跟我怎麼樣、好壞、因緣、恩怨情仇……」,這兩類加進去,然後就在那裡作怪、醱酵。所以,從看到一個人到最後產生造業,這業跟眼睛是沒有關係,跟眼識也沒有關係,都是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的毛病。所以說前五識不會造業,但是你若六識、七識不清淨,諸識它也是不清淨。你想眼睛本來清淨的啊,但上網看這些網站,包括好的網站、壞的網站,眼睛會去瀏覽,看是看了,再第六意識分別,有色情、有黑色、什麼的,…,而第七意識看多了覺得很好,很好再去看,今天看完了明天再看,屢次都想進入那些網站看,跟眼睛有什麼關係?是你妄識想要看的,所以才有機緣造業。眼耳鼻舌身諸根不屬造業,但是你六、七識不清淨,它也一樣不清淨、受輪迴,可說是難兄難弟。所以你六、七識清淨了它們就清淨了。
像我們上禮拜《金剛經》講,菩薩心高超所以祂們所看的都是好的,都是淨色,都是清淨、美好的色相,不會看到不好的。那一般人呢?真正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如果有幻象起、有色陰魔相現起,也不會去看到斷頭斷手斷腳、車禍撞傷的種種眾生;但是為什麼電視台上那些現身說法的人,看見的都是斷頭斷手斷腳?他們就是那類學外道、學一般鬼神教的,這跟學佛法的不一樣。你心清淨,所以看的都是淨色;如果你還常看到什麼斷頭斷手的鬼神眾生,那表示心還不清淨。真正佛弟子應該一輩子都不會看到那些,在我們可以看的範圍內,看的都是另一種形相的人、物,也許是菩薩化的,也許是佛化的,反正就不會看到不好景象的東西。
再來,第八識會儲存一切的善惡,不清淨者的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不清淨還有大不清淨、小不清淨之別。相關的種種名詞,你要看很多經典才有辦法分別。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因為它還不清淨,所以才叫做阿賴耶識。六道輪迴的眾生,第八識叫阿賴耶識;七地以前的菩薩,八識也是稱阿賴耶識。雖然七地位階菩薩已經很不錯了,只剩下一點點毛病,但這一點點毛病就仍是不乾淨,所以不乾淨的八識都叫阿賴耶識。六根、六塵、六識,六根面對六塵變十二入,然後產生六識,總共有十八界(十八處),就產生世間萬象。所以光修世間禪有何用呢?照樣還是落在十八界裡面,根本沒有修心得清淨自在,雖會用自性、真如性去反應,去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去看到過去未來的因果等等,但心不淨就是不淨。
如果已經是成就初步清淨了,得空證者,如《解深密經》所講的,這時這些聖人的八識就叫「阿陀那識」,就已成聖人了,祂沒有不淨的法,故這時候不再叫阿賴耶識,這時候因心清淨,故稱作阿陀那識,這是《解深密經》裡面講的名詞。(阿陀那識這個詞,是從《解深密經》裡面演譯出來的。)那起碼要到八地以上菩薩,或者是聲聞阿羅漢的境界,此八識才能夠叫做阿陀那識!那成佛的話呢?成佛就一個識──「如來藏識」,如來藏識就是十方虛空都在如來心中,心跟十方虛空一體,眾生跟佛一體,那要看什麼?不用看了!都是你家裏的東西,猶如家裏米缸放在哪裡,鈔票藏在哪裡,你都清清楚楚。如來的心是含容一切眾生、一切世界,所以這就叫如來藏識。我們是有,有但看不到、不認識,為什麼看不到?你還有那麼多烏漆抹黑的東西存在這裡,六根六塵六識蓋住你的佛性、如來藏性,所以我們本質雖有但卻發不起神通、智慧。聖人有,但還不圓滿;那我們凡夫更只有多少億萬分之一,實不知道。
你說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弘化的範圍,阿羅漢可以看到、八地菩薩可以看到,甚至於四禪天的天神也可以看到,我們就是沒辦法。那虛空有多少佛剎土,我們也說不出來、數不出來。所以我們所知道的,佔不到多少億萬分之一,太渺小了。我們對佛的境界要瞭解,要懂得佛是什麼樣子,才能知道祂的神通變化有多大、智慧有多廣博。因此一方面不要動不動就說我要成佛,沒有那麼簡單,認為「呷三把芹菜」就要成佛;一方面當然對自己也不要太洩氣,畢竟未來我們也可以成佛。總之,以上解釋了不少名相,各位要大概瞭解一下,這樣整部經典讀起來就比較能契入。
【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
「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有為當然也是墮言詞。「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假設離開無為、有為之名相、意境,不去說一點點無為、有為的話,這無為、有為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前面所講的種種無為相、有為相,你只要離開辯論或執著的話,便無犯著上面所講的遍計所執。如果有為,真的是墮於語言文字。但若你離開有為、無為,連一點點都不去談論的話,還有什麼相可說?沒有了。沒有的話就如何呢?當然就──解脫的解脫、究竟的究竟;那還沒有究竟的呢?所以接下來,就要對這些還沒有究竟的說法,所以接著佛就要講經說法。
兩千五百多年前這一大事因緣,只有一位悉達多太子成佛,其他都沒有人成佛。成佛的因緣,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那麼祂當然要說法度眾。當初釋迦牟尼佛證悟時,還沒去度人,天魔就先下來要求:「我承認你成佛了、證悟了,但是請你入涅槃。」佛說:「我現在僧團還沒有建立,佛法還沒有弘揚,眾生還沒有得度,我怎麼能入滅呢?」因此就沒答應天魔。雖祂本來也曾想入滅,為什麼?倒不是魔去講的,而是祂剛證悟不久,便有想到:「唉,這種解脫法,眾生哪有智慧堪能接受?算了,還是入滅吧!講也沒人聽得懂啊!」祂就有這個心意。
此刻梵天王知道了,趕快下來人間請求說:「如來,您不能忘記當初行菩薩道的本誓。您當初怎麼發願的?正是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現在好不容易,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了,結果竟說要入涅槃,您忘記當初的誓言了嗎?」祂不是忘記,而是有感於:「眾生智慧太低淺了,我講的他們不會接受,乾脆入涅槃算了!」但好不容易一個人成佛,一旁都有這些天神在守護,怎麼能讓祂忘記,不行,趕快再提醒祂,而祂才同意:「對啊,即使再困難,也還是要度眾生。」所以,就開始思維人為什麼會輪迴。上一次講了,就是過去造很多因,然後執著為真,於是就隨因緣這麼一直沉淪。那要怎麼脫離這個因?所以一定要講緣,「因」是滅不了的,但可以控制這個因不能形成「果」,訣竅就在這「緣」字上做文章。
繼續思維,發現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然後再思維要怎麼解脫?就提出了「因緣法」,十二因緣觀。下來的階段再怎麼修?便引出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讓眾生真正解脫的法門。所以七天裡面祂腦筋轉了很多法,頭一兩天是呈轉過去每一生所發生什麼的事情,跟誰有緣、當中發生什麼事,無所不現,不僅是八萬劫以內,而是無始時空裡,祂曾發生過的大小因緣果報,都這麼想一遍,然後才理解因果原來是這樣,眾生一直墮落、無法解脫就是這樣;再來便思維要怎麼解脫,所以至第三天、四、五天就想出這些道理,道理想通了,就開始要去度眾生。這過程是這麼樣子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講經說法,「然非無事而有所說」,祂示現於世,示現今生投胎來做悉達多太子、來修學佛法、來證道、來轉法輪、來建立僧團、建立僧團後入涅槃,都是有其因緣。所以一般去參訪聖地,也是依這「出生、證道、轉法輪、入涅槃」四個重要事蹟來參訪,相關的幾個重要聖蹟也要去看看。總之,祂示現是以一大事因緣而現,不會平白出生一個悉達多太子,是累劫修到了祂該要成佛了,然後來教化眾生,來讓佛法再現於世間,都絕非無事而有所說的。
「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佛以何種事情示現呢?講的那麼多法,目的都在於教化眾生以聖智、聖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現等正覺。這聖智、聖見,在上面解釋名詞時已經說過了,能夠有解脫知見的、使令空性現起的,不執著於有為或無為的,這樣才叫做現等正覺。對自己來講,是離名言相;對眾生來講,雖然講了法,不只自己離名相、言相,聽的人也離言法性,連眾生也要離名相、言相,不要聽了就執著,這樣才是有現等正覺。
講的人一邊也學了,得到等正覺。真正會講的人,本來就有能力離言法性。那對別人講,就是要令他們也現起等正覺,所以也是能悟離言法性。這個講的過程,好像是有事情、有因緣在其中,你總不能說它什麼都沒有吧?但要觀之為「假」,故安立一個假的名稱給它,稱之「無為」。到底有沒有說?你一說「有說」就「有為」,就不對機!要知道,這些所講的法,最後是要讓聽者如何?讓聽者「用聖智、聖見,離言說現等正覺」!所以,我講歸講,你不要聽我講的這些話,你要用你的智慧、你的聖見、離言說相,證得無上正等覺,不要執著我在講什麼!我在講什麼,你不要去執著它,你要做到以聖智、聖見、離言說相,證得正等覺,這才是說法者、聽法者的目的啊!
所以就像「以手指月」─指月錄,古僧大德所有的語言文字、公案、名相或者世尊所講的經典,不過是像「手指」一樣。手指頭共同的指向是月亮,是要讓你「得月」,這個月亮就是目的,是要讓你現正等覺,絕不是要讓你去執著所講的這些語言文字相。所以你聽了,聽就聽了,不要執著。很多人說:「我聽了當下懂了,但是過了就忘記了。」忘記就好,只要於要用時記得起來用就好。當你還未到要講經說法時,你不用記太多,否則記太多也會變成一種執著相。反正你懂了的話,到時你自己也是會講的。
例如這裡的「聖」是代表什麼?要記嗎?不必!那「智慧」是什麼?是解脫的智慧。你不懂的話,就以為智慧是一加一等於二的那種智慧,你會解釋到那裡去,把智慧講了半天,還是沒有講離言說相、現等正覺,這樣你就是自己也搞不懂,也無法讓眾生懂。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體會大道的話,講了半天,雖也號稱在講經說法,但講了半天反而讓大家更執著,豈不是背離正道更遠?又例如談到種種境界──初禪、二禪、三禪……;談到種種名相──三十七道品、種種法、一大堆名相,陷在文字相中,有所執著,亦即沒有究竟。當然過程中要學那些沒錯,但應該要學會了就放、放了才能學到新的,最終目的在於追求無上等正覺的那個目標。
所以這兩位菩薩在問答之間,講有為不要作有為想,也不要作無為想,講到無為,也不要說:「哎喲,這不要講了,都無為了還講什麼?」無為也要闡述啊,闡述什麼叫「無為境界」,六無為、八無為、九無為有哪些。你不要去執著就好了。所以經典中由這兩位菩薩的對答,也正可訓練大菩薩,就是要做到這樣──觀一切法,聽歸聽,懂了就好了。如果你證到無忘失法的話,自然就會記得一切經典;你現在還沒有到那種智慧,連煩惱都還沒有斷掉,記太多有什麼用?
譬如一個人很會講經說法,但行為還顯現世俗欲望,比如說還會抽煙、喝酒,那人家就會起疑:「修到無為、修到佛法的很高境界了,無欲望了,怎麼還會想抽煙、喝酒,那不是很奇怪嗎?」這就是講經者沒有把佛法的道理搞懂!所以好像修得很不錯,許多境界都有,但是他實際上沒有證正等覺,沒有離開欲望,連最粗淺的欲望都沒有離開,這樣怎麼算證道呢?真正證得的話,就會瞭悟:「哎呀,人世間財色名食睡都沒意思,要不是為了講經說法度眾生,留在人間又有何意思呢?」確實沒意思。難怪悟道的阿羅漢都入滅去了。所以這裡經典顯現──不管講有為也好、講無為也好,其實都是方便說,因此你要用聖智、聖見、離言說去了解,最終要學到正等覺。
(2008.08.0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