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09.24. 第 15 講(3)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三)解釋名詞(續)
9.供養
上次我們解釋了身分供養和心分供養之別。今天則繼續就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對象來做說明:
二種供養:據《十住毘婆沙論》說,有:(1)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指已發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說法或廣或略。(2)財供養,飲食等四事供養。據《大日經供養法疏》說,有:(1)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2)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
二種供養:根據《十住毘婆沙論》,提出兩種供養:
(1)法供養:法,指的是講經說法供養大眾,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指已發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說法或廣或略,這是法供養。能說多少是多少,但先決條件,開法筵要受菩薩戒,菩薩才能講經說法;未受菩薩戒者最好不要講經說法。法供養的功德是最大的,為什麼功德最大?財施只是解決他人生活上的問題,或供養出家眾、父母、師長是滿足孝道;法供養則可讓人由心地裡解脫,這是最大的供養,非一般人能做的。自己道理懂了,熏習日久,有若干程度的修證,方能行法供養。
(2)財供養: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
另據《大日經供養法疏》的說明,《大日經》是大日如來也就是毘盧遮那佛所說的經典,後人就這部經典所寫的一個供養法的說明,其中提到有兩種供養:
(1)理供養:法的究竟,稱做理。講善行是法供養,講初級的打坐也是法供養,進一步的法供養是講經說法,講小乘、大乘的經典﹔但若講到空、無相這些道理則是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要悟得解脫的是法供養﹔理供養則是會理入證,怎麼從心地裡面去斷煩惱、習氣,以得到空無的心?真實之理就是悟到空,面對因緣時自性應緣,應緣完了就完了,無有諸習氣毛病相應,大乘菩薩或是阿羅漢悟到空的境界後,能夠把這些道理講出來,就是理供養。
(2)事供養,與財供養一樣,供養香花、水果或者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等,都屬於事供養。我們學到兩種供養,最基本的法、財、理、事,意思都差不多的。
三種供養:據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供養。(2)法供養,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說,有:(1)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養。
三種供養:其實是由上面兩種供養所衍伸出來的;據《普賢行願品》疏抄之說,有三種供養:
(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供養﹐尤多見於密教。珠寶、花果、燈燭這些都屬於財供養,而行財供養所得到的福報,當然也是屬於物質類,會增加你的財寶。
(2)法供養:提起法,就只有菩提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是自利、利他兩種利,這是法供養。
(3)觀行供養:用修道的一些道理、心地法門來觀行。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此種華嚴觀行供養,也就是《華嚴經》常講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作所為於法界性裡一切唯心造,這是佛達到的境界,衪都能夠確實的掌控,從空裡化有,所以要了知諸佛怎麼化?就觀法界性,法界性本空,空中可以化有,如何化有?一切唯心造!你怎麼觀想,它就怎麼化,這就是周遍含融觀。
心量夠的話,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都可融合,然後觀想供養,世間的所有物,化多化少,端視你的心量。心量觀並仰仗咒力,七粒米也可化成如須彌山多。我曾講過,法會時,清香一柱可以化千萬億柱,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諸菩薩摩訶薩,你心裡面這麼觀、這麼持咒,它就真的化無量無邊,供養了虛空一切諸佛、菩薩。心能力夠的就這麼觀想,但觀想之中不可打妄想,否則供養就化成了不清淨物。
有一位法師,在做這些觀想供養時,剛好下雨,他打了妄想,想到他的鞋子在外面淋雨,一想到鞋子,他本來要化給眾生吃的食物,全部化成鞋子,這下糟了,這些眾生瞋心起來了,把他整了一頓。所以在修觀行供養時,不能打妄想。有時候修禪或修密法的人,這個心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層次的眾生,或收到一些障礙你觀想的訊息,若定力不夠就乾脆別觀想,把東西擺在佛堂前,唸咒就好。本是要觀無量無邊的食物化給眾生吃,若觀到不淨之物就很不好!
《十地經論》卷三說,也有三種供養:
(1)利養供養:這與財供養大同小異,只是名稱不同,指衣服、臥具等。
(2)恭敬供養:是指沒有實際可以得到好處的,例如香花、幡蓋等,這只是尊敬,花供養只是讓衪能夠聞花香、幡蓋能夠遮太陽、遮虛空之間的不淨物,是屬於心地的恭敬供養。
(3)行供養:修行上的供養,行供養是指信行、修行、戒行等供養,發起信心信仰佛法,產生十種信心,同時化成行為,這也是一種供養。持戒、修行也是行為上的一種供養。
三種供養分財、法、觀行;另外有利、恭敬、行供養三種,可稍微瞭解一下。
三業供養:《法華文句》記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1)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2)口業供養,口發言稱頌諸佛菩薩功德。(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
三業供養:《法華文句》記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
(1)身業供養:是用身體至誠禮敬諸佛菩薩,稱為身供養,一天禮拜五百拜、一千拜,其實就是成就你自己的色身。
(2)口業供養:是從口中發言,讚嘆諸佛菩薩的功德,例如學偈語,如文殊菩薩一樣唱誦,把對佛菩薩的感激之恩、讚美之詞寫出、在佛堂、佛前唸出,這都屬於口業供養。
(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的憶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這是心不錯亂,憶想諸佛菩薩美好的一面,是謂意業供養。
四種供養:(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2)據理趣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瑜伽教之供養。
四種供養:
(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大日經》是密教的兩部主要基本經典之一,另外一部是《金剛鼎經》。要修學密教就以這兩部經典為主,毘盧遮那佛的心法,手印、咒語都在其中,與一般所瞭解的初淺密法不一樣,當然它也有儀軌的部份,例如如何供香?起法唸什麼咒﹖點香、合掌、禮拜唸的咒都不同,雖複雜但只要心誠敬,依照儀軌去進展,就會進入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這四種供養中,香花是屬於財物類供養,合掌就是我們一般的雙手合十。合掌約十一、二種不同的合掌法,如虛掌、半開幅的蓮花掌或全開幅的蓮花掌等等,密法裡皆代表不同的意義。慈悲供養則是待人接物慈悲以對,運心則是以心運想來行供養。
(2)據《大乘理趣般若波羅蜜經》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瑜伽教之供養。
1.菩提心供養:發菩提心也是一種對佛的供養,為什麼?因為發大乘心,佛最歡喜,你發了菩提心修自己,就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證得出到菩提,再
利益眾生、行菩薩道、追求如來菩提,這是菩提心供養。
2.資糧供養:有兩種,一種是財施供養諸佛、另一種是給出家眾,供養佛法僧三寶,以培養資糧。供佛可以得智慧,行菩薩道之間要有智慧能夠講經說法。而利益眾生,也是一種儲存資糧的供養,因為眾生是你未來要成佛的助緣,你利益、度化他們,除了可以學到很多外,更能除去自己的微細習氣,是培養你成菩薩、成佛的資糧。
3.法供養:把所學、所印證的解釋給人聽。
4.羯磨供養:在諸佛、菩薩面前做法會、誦經,是屬於一種法供養。以每天誦的經典供養諸佛菩薩,也可從中得到些佛法的概念﹔另一方面,參與法會的無形眾生也能得到啓示,因此法會是可以利益到很多層次的眾生。
羯磨也是一種法,大多偏向於修行上的指導。授戒時羯磨和尚大多主講戒律、規矩、或佛理,是要有阿闍黎(上師)的資格才可為羯磨,並非人人可為。《大乘理趣般若波羅蜜經》是很高深的經典,這四種供養是比較大乘方面、是四種瑜伽教之供養,要有傳承、有上師指導,才能去從事這些行法。
四事供養:(1)據《增一阿含經卷》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2)據《無量壽經》說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3)據《善見律毘婆沙》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
四事供養:
(1)據《增一阿含經卷》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最通俗的講法,就是四事供養。
(2)據《無量壽經》說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彩繪幡蓋或一條條的懸繒,是遊行時所攜的裝飾品。幡蓋是給諸佛、菩薩、出家眾遮陽、隔塵用的;燃燈、大量的散花、或點各種的香,這是在《無量壽經》提到的供養。
(3)據《善見律毘婆沙》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與四事供養唯一的不同是加了房舍,把卧具擴大為房舍!
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說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等五種供養;另加閼伽(淨水,忍辱),即為六種供養。
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說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照破黑暗,表智慧)等五種供養,以不同的方式來表徵六波羅密除了忍辱外的各種修行;要持戒就以香塗手,手也許做了惡事,塗了香表得無缺戒香身﹔供養花鬘代表布施,對上是供養諸佛菩薩;燒香,表精進用功,佛前燒香誦經、做功課皆可;供養飲食,表徵具足禪定力,不飢不渴了,自能斷去飢貪渴愛﹔然以飲食供養佛菩薩只是象徵性的,我們學打坐要能以禪悅為食,吃多了會影響修行;燃燈是照破無明產生智慧。
另外加上閼伽(淨水,代表忍辱),即為六種供養。修忍辱法可以悟得無生法忍。前面所講的這些,其實還是以忍辱為最重要;修忍辱當然要用智慧,用智慧才能自在的去行忍辱法。無我,也是用忍辱來成就的,《金剛經》云:「無我,得成於忍」,菩薩能夠悟得無我,則此菩薩勝前菩薩,以滿恆河沙等無量無邊的世界七寶,去供養諸佛菩薩,所得功德是非常大。五種供養再加上忍辱供養,即為六種供養。
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說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另據《大藏法數》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
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說有花、香、瓔珞(珠寶)、末香、塗香、燒
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音樂)等十種供養,是合併前述的所有供養,都是對諸佛菩薩表示供養的範圍。
另據《大藏法數》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種供養,以上是增加我們對供養的概念。我們一般家中是水果、香花、蠟燭、燃燈,若是對出家眾、師長、父母,則再加上四事供養,若要莊嚴道場,可以供養幡蓋、彩繪、布條等,尤其是遊行時更適合。
此外,佛前之供物稱佛供,神前之供物稱神供。供養梵天、帝釋天、功德歡喜天等,則稱供天或天供。供於亡者,稱追善供養。專供餓鬼者,稱餓鬼供養。慶祝佛像開光者,稱開眼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又就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
此外,佛前之供物稱佛供,神前之供物稱神供。供養梵天、帝釋天、功德歡喜天等,則稱供天或天供。供於亡者,稱追善供養。
追善供養:是祭拜、供養祖先,追思亡者望其能往生善趣。
餓鬼供養:專供餓鬼者,農曆七月的燄口法會就可稱餓鬼供養,是在供養孤魂野鬼。
開眼供養:慶祝佛像開光者,稱開眼供養。關於佛像開光,佛像造好請回來後,最好趕快開光、供在佛堂上,不然也是有過錯。將之收藏起來或擺設在書架上都不是很好。當然有的人說佛像已經彫刻好,要開什麼光?或說不必了,佛的法力無邊,尤其禪宗更是方便,把它請上去,拜一拜就安座完畢。密教對此可講究了,有很正式一套開眼供養的儀軌﹔我們顯教比較方便,唸一唸香讚、心經、大悲咒,再回向就好了。
開題供養(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我們印了《金剛經》,稱《金剛經》供養,印了楞嚴咒,稱楞嚴咒供養。抄經供養功德很大。現在就簡單了,印刷術發達,只要出了錢,印一萬本、二萬本都很簡單。從前要抄寫一部經可不容易,要全身沐浴潔凈,穿新衣,再一字一字專心的抄寫,這大部頭的經,要多久才能抄一部?是不簡單!後來紙張發明了,一種粗糙的圖刻版,用的是竹紙或石頭,彫刻後能印多一些。兩千多年前,在貝葉上刻一部經是很大的工程!現今科技發達,印部經快多了。照道理一部經印了後,應供置於佛前做一個儀式供養,然後再流通出去才是。
鐘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我們是方便的居士道場,若是叢林,在清晨四點鐘一定要叩鐘,唱誦楞嚴咒,每一個叩鐘的人一定要會唱,聲音宏亮地唱楞嚴誦,每唱一句就撞一次鐘;以後我們做觀音法門,要規劃一套楞嚴誦的叩鐘偈。叩鐘是鐘供養,有時候有人來拜山要叩鐘,或法會也要叩鐘、某位菩薩、某尊佛生日了也要叩鐘,這都代表一種供養。
叩鐘好像只是撞響一下,其實這個鐘聲可以振盪十方虛空一切不乾淨,甚至利益很多的眾生讓心清淨。觀音法門裡有時用一百零八下的叩鐘,身體有障礙的話,光聽這一百零八響,障礙就趨掉了,所以這個鐘雖然是供養,但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能,這裡只是指慶祝時叩鐘的鐘供養。
以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
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招請千僧,設齋以供養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傳說此種供養之功德無量。又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諷誦文,稱供養文。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以燈明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於日本,在書寫經典之後,以之供養、宣講,稱為供講。
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經典裡提到,無遮大會或齋僧大會都要設一百個高座,請有德行的高僧大德、出家眾上座接受供養,這功德非常大!在此間,七月份的齋僧大會算最多,其它時候就比較少有此類供養。古代的印度有無遮大會,動不動就供養上百、上千的出家眾,招請千僧設齋以供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
傳說此種供養功德無量,為什麼呢?因為供養對象都是有德有道的修行人。能夠供養一位行者就已不錯了,何況這些修行人持戒清淨,起碼有須陀洹以上的境界﹖早期有很多出家人修到類阿羅漢、類聲聞阿羅漢的境界,如今末法時期到底是少一些,因為要證到阿那含、阿羅漢,應該心都清淨了,有五神通,甚至於六神通,這些很不簡單!現在的人有一點小通就不得了,已看不到真正五神通具足、六神通具足的聖人了。無論如何,出家總是功德無量,我們供養他們,這個功德當然也是很好。
出錢、出力去印經、齋僧,做種種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諷誦文,稱供養文,例如疏抄。諷誦文是由古印度傳來的,像這次禪三清晨放的大覺寺的三皈依,就是諷誦文裡固定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面是巴利文唱的經文﹔其它又如法會所唸的疏文,其中有你的大名,這也是諷誦文。
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佛像不一定是彫塑的,可以是臨時造作或畫的。以明燈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在日本,書寫經典完後以之宣講、供養稱為供講。這些名詞因為談到供養,我們就把它例舉出認識一下。
10.塔
塔梵語stupa肸扔,音譯作窣睹婆、窣堵婆、窣都婆,略譯作塔婆、偷婆、兜婆、佛圖、浮圖、浮屠、佛塔。意譯作高顯處、功德聚、方墳、圓塚、大塚、塚、墳陵、塔廟、廟、歸宗、大聚、聚相、靈廟。塔者為「頂」、「堆土」之義。
塔梵語stupa肸扔,每個翻譯的人所採用的名詞都不一樣,若對梵字有研究,相對地譯者翻成哪一個漢字,就知道差不多是哪些字、該怎麼唸。譯作窣睹婆、窣堵婆、窣都婆、卒都婆。這些譯成漢字,用河洛話來唸音都差不多,若用北京話來唸就很不一樣。塔或略譯作塔婆、偷婆、兜婆、佛圖、浮圖、浮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一命比建造七層塔供養佛的功德還要大,這是從利益眾生來講)、或佛塔。
意譯為高顯處,比一般土地高出的地方,把它做成高聳而明顯的某物,稱為高顯處,藉此紀念某一事情、某一人、或供置佛陀的特定物件以資紀念;又譯作功德聚、方墳、圓塚、大塚、塚、墳陵、塔廟、廟、歸宗、大聚、聚相、靈廟,塔者有時亦稱為「頂」、「堆土」之義,所以stupa可以稱為是頂,或是一堆高出平面的土,亦是此意。
原指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所建造之建築物,然至後世,多與「支提、支帝」(梵caitya)混同,而泛指於佛陀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過去佛之經行處、有關佛陀本生譚之聖地、辟支佛窟,乃至安置諸佛菩薩像、佛陀足印、祖師高僧遺骨等,而以堆土、石、𣆤、木等築成,作為供養禮拜之建築物。
原指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以供後世紀念所建造之建築物,然至後世,多與「支提、支帝」(梵caitya)混同,而泛指於佛陀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最初的鹿野苑,到後來的像靈鷲山、祇園精舍、廣嚴城等)、般涅槃處、過去佛之經行處、有關佛陀本生譚(事跡)之聖地、辟支佛窟(修行處所),乃至安置諸佛菩薩像、佛陀足印、祖師高僧大德之遺骨等,而以堆土、石、木等築成,以供置佛陀或哪一位辟支佛、阿羅漢的的舍利子、頭髮、衣冠等聖物。
這一期網路上有篇我們一位台中同學的文章,她跟父親遊陜西、新疆附近的絲路,到法門寺去瞻仰佛的佛指舍利子,寺裡有一個是真的釋迦牟尼佛的佛指舍利子,一個是阿羅漢的手指舍利子,另外有兩個假的。她這人還有一點靈性,對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佛指舍利子,很自然地就頂禮了,當下非常的感動!這是理智的我,跟祂裏面的我合一﹔她對阿羅漢的手指舍利子,虔誠心是有,但就不似前者那麼感動,另外兩個假的就沒有什麼感受,所以靈性高就可以判斷出真假,越是有修證的人,祂的頭髮、牙齒、衣物,都有不可思議的靈力。
最先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有兩位從斯里蘭卡來的商人供養佛陀,並且自然的唱誦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當時佛陀身邊還沒有僧團,商人供養佛陀最好的蜂蜜、甜食,上等人家才能吃到的東西,佛陀剪下一撮頭髮餽贈給他們,這兩位商人帶回斯里蘭卡去供養,現在這個髮舍利還在,每一年固定一天讓大眾來瞻仰、供養、禮拜。這些都是有心人建造塔,來放置供養的舍利、聖物,這類建築物都是屬於塔。當然有錢的人可以建一座莊嚴的塔,沒錢的把沙石堆成塔也是可以的,雖說難以長久保留,但是心誠所建的塔,就有不可思議的福報。
然據《摩訶僧祇律》、《法華義疏》記載,則應以佛陀舍利之有無為塔與支提之區別,凡有佛陀舍利者,稱為塔;無佛陀舍利者,稱為支提、支帝。據此,則安置佛陀舍利之拘尸那、摩揭陀等八塔為窣堵波,另如迦毘羅城佛生處塔、佛陀伽耶菩提樹下之成道處塔、鹿野苑之轉法輪處塔、祇園精舍大神通處塔、曲女城邊三道寶階處塔、耆闍崛山大乘經處塔、菴羅衛林維摩現疾處塔、沙羅林中涅槃處塔等「八大靈塔」則皆屬支提。
然據《摩訶僧祇律》、《法華義疏》兩部書籍所記載的,則應以佛陀舍利之有無,作為塔與支提之區別,凡有佛陀舍利者,才可以稱為塔stupa;無佛陀舍利者,安置阿羅漢、菩薩、聖人的舍利、物品,是稱為支提、支帝。
據此準則,則安置佛陀舍利之拘尸那、摩揭陀等八塔才能稱為窣堵波,另如迦毘羅城佛生處塔、佛陀伽耶菩提樹下之成道處塔、鹿野苑之轉法輪處塔、祇園精舍顯大神通處塔、曲女城邊(世尊於三十三天為摩耶夫人講經說法完了,於十一月十六日從忉利天所下來處)三道寶階處塔、耆闍崛山(靈鷲山)宣講大乘經處塔、菴羅衛林維摩現疾處塔(維摩詰居士示疾,文殊師利菩薩付佛所囑去問疾,這個塔就在王舍城,王舍城也蓋了一座阿育王石柱,兩地相距約一小時半的車程)、沙羅林中涅槃處塔等八處為「八大靈塔」則皆屬支提,沒有安置佛陀舍利,但是與祂一生的事跡、生活起居、講經說法都有關係的都屬於支提。關於塔與支提要稍加分別一下。
若以所納藏之物而言,則塔之種類有:(1)舍利塔,又稱佛塔,即窣堵波之本義,為安置佛身荼毘後結成之舍利所建之塔。(2)髮塔,為供養佛髮而立之塔。(3)爪塔,為供養佛陀指甲、足趾之塔。(4)牙塔,供養佛牙之塔。(5)真身塔,供養高僧之肉身者。(6)灰身塔,即高僧荼毘後,收其遺燼,築塔以藏之者。(7)碎身塔,非安置全身或全部遺燼之塔,而係僅納藏荼毘後遺燼之一部分。(8)普通塔,又稱普同塔、海會塔,即收納眾僧遺骨於一處之塔。(9)三界萬靈塔,即合祀所有有緣無緣之遺骨者。(10)楳塔,為祈求五穀豐收而在其中收藏稻穀之塔。(11)一字一石塔,即在每一小石上刻寫法華經等經文中之一字,而埋至地中,復於其上建塔。
若以納藏之物而言,則塔有不同之種類:
(1)舍利塔:又稱佛塔,即窣堵波之本義,為安置佛身荼毘後結成之舍利所建之塔,為安置舍利所建之塔。
(2)髮塔:為供養佛髮而立之塔。
(3)爪塔:為供養佛陀指甲、足趾之塔。
(4)牙塔:供養佛牙之塔。
(5)真身塔:供養高僧大德之肉身者,為肉身不壞,是未經火化的真身,腳不算由頭至臀,如果坐著有兩、三尺高,坐壞以後瘦下來,還要再縮小,所以我們一般看到的肉身菩薩都不高大,在真身上再安金帛,便永遠不會腐爛,這是供養真身的塔為真身塔。地藏王菩薩的九華山有真身塔,台灣汐止的彌勒內院,也有慈航法師的真身塔,其它還有很多的地方都有肉身菩薩。釋尊是荼毘的、火化了,祂的舍利子及未火化前的指甲、腳趾、頭髮,都可以供養。
(6)灰身塔:即高僧荼毘以後,收其遺燼、骨灰,築塔以藏之者。真正修得好、守戒清淨、有氣功底子的,大概燒出來都有舍利子,尤其是童真入道、修學打坐,死後火化一定有舍利子的;居士修行的,起碼要七年以上的清淨身,打坐有氣了,也可以培養出舍利子,不然就都是骨頭,像石灰般打碎後堆在一起,當作骨灰塔一樣的。
(7)碎身塔:非安置全身或全部遺燼之塔,而係僅納藏荼毘後遺燼之一部分,以為代表追思之意,是謂碎身塔。
(8)普通塔:又稱普同塔、海會塔,即收納一般眾僧遺骨於一處之塔。僧眾往生後火化,安置在一起的,這種塔稱為普通塔,不特別紀念誰。
(9)三界萬靈塔:即合祀所有有緣、無緣之遺骨者,只要檢到的都可以歸到一處,不管修得好、不好,只要看到的,發慈悲心把它們收納於一塔,是謂三界萬靈塔。
(10)塔:是用木頭去搭建的倉庫,為祈求五穀豐收而在其中收藏稻穀之塔。
(11)一字一石塔:一字一石即在每一小石上刻寫《法華經》等經文中之一字,而後再埋至地中,復於其上建塔,把它收藏起來。或是每一個人的發心不一樣,有的刻標題、有的刻經文,就看你的發心,而有這種心量,就會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建造塔是有為的心量,會得到諸佛菩薩有為的加持。
若以建材而別,塔之種類略有下列數種:
(1)磚塔:現今錫蘭、緬甸、西域等地所遺存之塔大多為磚塔,以磚為建材所搭起之塔。
(2)木塔:洛陽之永寧寺塔等,均屬木造之塔。
(3)石塔:這是比較多的,用天然的石材雕塑為塔。印度自古大都是用石材造塔。於中國,如大同雲岡石窟中所存諸塔亦多採用石材;山東濟南神通寺之四門也是石塔,係建於隋煬帝大業七年(西元611年)之古石塔;河北房山雲居寺之北塔,有四座造於唐代之白色大理石塔,這表示雲居寺也蠻古老的,幾位法師有神通,知道佛法的經典會滅於某些朝代的昏君,中國在歷史上有四次佛難(三武一宗法難),經典都被這些昏君燒掉了,所以有先見之明的法師們,就發心用石頭刻經,雕刻好後把它封藏起來,才有現在《房山石經》的出現!
《房山石經》是在三十幾年前,在北京郊外房山縣的雲居寺被發掘出的,後山共有九個山洞埋藏石經,發現的人將其偷印出來,是為《房山石經》,後來由北京華夏書局出版,然後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九時九分九秒,再把它全部埋藏回去。
唐朝有很多日本僧人遊學到中國,攜帶回國的經典仍然保存於日本,才有日本的大藏經(大正藏),保存得蠻完整的,中國的龍藏、乾隆藏、卍字藏還是有,但是抄抄寫寫總難免有訛誤,所以以古代的石經來相互印證,也可以校對一些錯誤的咒語或者是經文。
(4)玉塔:世間所存極少,是為稀有貴重的,國內無一存者。
(5)沙塔:《法華經方便品》、經律異相記載有「童子聚沙為塔」之故事,可知古代印度造塔風氣之普遍、建材之廣泛。然以沙材虛鬆不堅之性質,故無長久存留之沙塔遺例。
(6)泥塔、土塔: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記載:「或有起石廟,栴檀(是一種樹木)及沉水,木䓅并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7)糞塔:在印度有把牛糞與泥土攪和在一起,做成一個塔廟,還蠻堅硬的。其實牛糞是混雜未消化與已消化的草,牛有四個胃,前面三個是假胃,後一個是真胃。假胃有細菌,牛因為沒有辦法分泌胃酸消化吃下的草,只有靠假胃的細菌來消化它,消化後會產生揮發性脂肪酸,與我們人的脂肪不一樣,它是揮發性,碳鍵比較短,兩、三個或者是三、四個,這種很短的碳接連在一起的酸,很容易揮發掉,牛就利用這些酸來合成牠的肌肉、脂肪,與我們人不一樣的。
我們人是吃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來合成蛋白質,牛是吃牧草、稻草,再加上細菌,細菌也是一種蛋白質,裏面也有一些氨基酸,這細菌繁殖很快,也很快就死了,最後進到真胃裏去再被吸收,真胃就與我們人的胃一樣。牛胃的細菌都在第一胃、第二胃、第三胃裡,牛吃下的草,經過消化反芻後才到真胃裡去,所以牠解出來的糞便其實是乾淨的,除了死掉的細菌外,就是這些未消化或已消化的牧草纖維,從前中國還拿它來當燃料,印度是拿它當建材來蓋房子、塗抹牆壁,還夠堅硬。
據「大唐西域記」卷一所記載,佛陀在世時即曾預言,於其涅槃後兩百年將有迦膩色迦王,於犍馱羅城東南造立浮圖。佛陀涅槃後二百年,果有迦膩色迦王出生,某日出遊到城東,看見四童子疊牛糞為塔,高約三尺,不久風吹雨打頃刻消失,國王一看很失落,希望繼續保存糞塔,乃於原地發心建構真正的寺塔,原本的糞塔搖身一變,成了今日著名的雀離浮圖塔。
(8)鐵塔:工業技術較發達後,開始有鐵塔、銅塔,經典所記載最著名之例,為納藏《金剛頂經》之南天鐵塔。
(9)銅塔:阿育王在印度建了十幾根石柱塔,阿育王原是反對佛教的,他曾在菩提伽耶摧毀菩提樹,第二天,信眾用牛奶灌溉,樹枝瞬間便長出來,顯現神蹟,感動了阿育王,後來他虔信佛法,所有佛陀走過的足跡,他都建塔以資紀念。中國的吳越王錢弘俶,也仿效阿育王造塔之故事,自後周顯德二年(西元955年)開始,前後十年共鑄造了八萬四千座,高約二公寸(約五公分)之銅塔,內藏《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寶篋印陀羅尼經》、《心咒經》,頒施諸國,遠近稱美,世稱「錢弘俶塔」,鑄的雖是小銅塔,但有恭敬心就有功德。
這部《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寶篋印陀羅尼經》,最主要是造了七層塔,再把經或咒供置於內,這個塔就變成有佛的法身在裡面,然後對著這個塔虔誠禮拜,治病、求什麼都會應驗。台灣有一位退伍軍人,在三十幾年前得了胃潰瘍,三十幾年前胃潰瘍是大病,也不手術,醫生告訴他不行了,等同回家待死,後來他翻到大藏經,翻閱這一部經典,這一位退伍軍人真的去做了,是用銅造了七層塔,把這一部經典供置於裡面,很虔誠的禮拜了兩個多月,他的胃潰瘍就好了!因為這樣,他把親身經歷寫給大乘精舍,大乘精舍就花錢為他助印,這一部經典才開始在台灣廣為流通。
(10)金塔:應該是有錢人才能做的,於《法華經》方便品、《寶篋印陀羅尼經》、有部(佛教分佈下來有很多的派別)尼陀那卷四等諸經典中,佛陀均聽許以貴重的金材造塔,且印度自古即有以金材造塔之例,惟限於材料珍貴,並不普遍。現在台灣有很多媽祖的金身,都是用999純金鑄造,但鑄造金塔就較沒聽說過,有的話也應該不大,金材多半是用以雕塑神像。
(11)銀塔:與金塔同屬罕見之造例。據「出三藏記集」卷八所記載,在華氏城有一婆羅門,曾於其宅造一座高三丈、寬八尺之銀塔,並於塔之四龕各安置一尊高達三尺餘之銀像。這是屬於比較稀少的,有錢能夠發心建造銀塔也是好的。
(12)水晶塔:這種材質更少了。如今科學先進,可以用高級玻璃去壓縮出水晶,現在水晶也不是很貴了,有天然的水晶、也有人造的。日本「阪本實藏坊」之水晶舍利塔為著名之造例,屬日本國寶。
(13)玻璃塔、硨磲塔、瑪瑙塔、琉璃塔,及諸寶間雜嚴飾而成之多寶塔:見於《法華經》方便品、寶塔品等之記載。表示當時的雕刻藝品,已經有點發達了,所以這些材質都可以雕塑成塔。
(14)香塔:如果你有心要製塔,這可能是比較簡單的。現在香料很多,即以香之粉末拌水為泥,作成小窣堵波,高度常達一、二十公分以上,塔中安置手抄之經文、咒語,供養禮拜,稱為「法舍利塔」。早期印度很多人做這種香塔,若漸積聚無數小香塔,即可造成大窣堵波集中奉置。
在「五陰魔相解說」一書裡,正文前第四頁彩頁的建物,是1881年挖掘出來的,當時周圍並沒有很多窣堵波,現在則已是一片窣堵波了。很多人看到經典,知道造塔的功德大,有錢的就疏通管理人員,在裏面造塔,台灣也有人在裏面造了一座迦葉塔紀念,很多同學都在那兒照過相。
據經典所載,造塔功德是很大的,造了塔以後,將手抄之經文、咒語安置塔中,正心誠意供養、禮拜,可以開智慧、治病。但你若不發心,也就不會有很大的改變。有人懷疑為什麼拜了那麼多卻沒有效果?除了誠心不夠外,也可能是方法不對、儀式不對。光是誦經,經前的咒語、經後的咒語都沒唸,即使有唸也唸不對,這些都有關係的。末法時期,經典還好,咒語就很紊亂了。我現在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校對咒語。顯教的義理,《金剛經》徹底了解也差不多了,再加上一部《楞伽經》或《楞嚴經》,把要明心見性過程中所有的修行境界都涵蓋了,而利益眾生一定要用咒語,以密為用。
關於塔的說明,主要是增加知識。起碼對於常聽到的塔廟,能有一個完整的概念,知道只要正心誠意徒手造塔,材料不拘,安置經、咒於其中,好好地去禮拜供養,是很好的功德,若能夠更進一步在印度的八大聖地造塔,其功德更是無量!
(2005.09.24 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