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09.10.   第 15 講(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三)解釋名詞(續)

7.人

人類或稱人間(manusya亙平併),音譯摩奴沙、末奴沙、摩奴闍,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稱人間界、人界、人趣、人道或稱世間。印度原語與漢譯之語,皆以複數來表示;蓋人之欲真正為人者,必須與眾人接觸,謀眾人之幸福,此亦大乘佛教菩薩精神之基礎。又 manusya 係自 manas亙凅(末那,即思考之意)語根衍生,即認為能思考者是人,此想法見於八正道第二之「正思惟」,其所以特重般若(prajba,睿智)與意識問題,即由此種佛教觀點而來。

「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人,人類或稱人間,梵語 manusya 亙平併,音譯是漢語的音,用普通話不見得很準,但是可以讓你了解,漢字的哪一個字有可能翻譯成哪一個字母,像末(ma 音)奴沙(台語發音),以後看到這個字你就可以揣摩,漢字的哪一個字大概是羅馬字的哪一個字,譬如「末」或「摩」,都有可能發成 ma 的音。

人類或稱人間,是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的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這六道眾生裡面的一道,亦即三善道(天、人、阿修羅)裡面的一道就是人;三惡趣是包括畜牲、餓鬼、地獄道。若把六道說成五趣,就是往生時,你的阿賴耶識要趣向哪一道?這是因緣與所造善、惡業的關係,你要趣向善道、惡道,要到哪一道去?這就是五趣。

六道、五趣,這些名詞要記一下,不要講五道,講道就是六道,講趣就是五趣,這裡面是把阿修羅道歸到天趣。阿修羅是有天之福報,但是沒有天之德,他妒忌心很強,戰鬥心、瞋心都很重;所做的善行與天道差不多,與這些天神差一點點,很會布施,有時候連布施都要跟人家比較,人家出一萬他要出四萬,人家出十萬他要出一百萬,反正輸人不輸陣,凡事總是要爭一口氣,這種人就是有一種好勝的心,是屬於阿修羅道的。我們供養最主要是誠心,不在於多少,當然能力夠,很誠意的發心去供養,但不要住法生心,《金剛經》就在講無住相布施,供養以後就要放下,不要太在意!

人是六道、五趣、十法界之一;十法界就是自佛而下,有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總共十個法界。也有人講九類眾生、九個法界,這是把佛如來排除在外,因為佛已經成就如來佛。很多其他的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在內有十個法界、十類眾生,而人是十法界之一,當然在阿彌陀佛世界是沒有三惡趣的。

人也可以擴大稱為人間界、人界、人趣、人道或世間,這些都是指人類。印度原語與漢譯語皆以複數表示(manas或manusya)。人不是單一的,必須是複數的原因在於此,人之所以為人者,前提是必須與眾人接觸。要出生做人一定是與大家結恩怨等因緣,恩是善緣、怨是惡緣,無論因緣是善是惡,心一被感召,你就有機會出生做人,這是眾生顛倒因。若你不想出生做人,就儘量不要與人結恩怨。結怨自是不用提了,結恩、結善緣雖可,但要放下、不要執著,如此便可不受感召而去出生做人或生天。一生天去、天壽長遠,盡了後還是要輪迴,因此最好不要感召天上的因緣,直接跳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迴。我們今生有幸聽聞到佛法,目標就要這麼設定:立志不為人也不生天,要超出三界!超出三界就跟我們的心很有關係,是心裡所有的習氣、毛病、妄想讓我們沒有辦法脫離三界,而佛法就是要讓我們由內心去斷除種種習氣、毛病、妄想,放下恩怨情見,如此才能夠解脫。

人也須謀眾人之幸福,此亦大乘佛教菩薩精神之基礎。有一類人是菩薩化跡於人間,所做的事情都不是為自己,都是為度化眾生,為眾生幸福、離苦得樂而做。凡夫可出生做人、做天神,人、天神都要再輪迴;凡夫也可證得解脫,達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居住在人間、不管人間事;唯有菩薩寄居人間,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忙碌,付出他們的心力,使眾生能解脫,這就是菩薩所當為。同樣的肉體,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人,卻有要做凡夫、有學做聖人者、有要出生為天神、有再來的菩薩之別。

又 manusya 衍生自 manas 亙凅屹((半音)(末那,即思考之意)之語根,即認為能思考者是人。動物只能意會,表示粗淺的意念,我們會胡思亂想,是由於左腦發達所致。人的右腦是影像儲存區,打坐中會產生影像一直翻出的,那就是右腦的功用。人類在四百億年的演進過程中,右腦的功能逐漸減弱,左腦日益發達,形成思考複雜、煩惱增多,離解脫的境界更遙遠的後果。

認為能思考者是人,此想法見於八正道第二之「正思惟」。思惟要正,就是沒有邪見、邪念。三十七道品裡的八正道,是我們修行解脫的一個很好法門,另外如四念處,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或十二因緣觀,不要小看小乘的這些行法,你雖然在行菩薩道,是要用智慧來得到解脫,好像不必修這些,因為以前已經修過了,今生讀一下就懂了,也能做到了就好;若做不到,卻說是菩薩,這是假的菩薩。《大般若經》裡告訴我們,一位菩薩的心地、智慧是離不開這些小乘的修行,若是沒有阿羅漢、阿那含,或斯陀含、須陀洹的境界,那這種菩薩是假的,雖然講起佛法天花亂墜,然而所作所為看不見心清淨,這就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是離不開心地的清淨。

正思惟,是特別著重在般若(prajba,睿智)與意識問題,jba 是智慧,pra 是清淨、近似智慧,有些英文是從古梵文演譯過來的,像剛剛講的 manas,把後面的 as 拿掉,就是英文的人man,梵文懂多了也許學西班牙文、羅馬尼亞文就容易些,西班牙語的前身就是梵語。英文雖較遠些,但有些字根還是跟西班牙語相關連。

般若與意識問題,也就是由「正思惟」來想,為什麼會輪迴?要如何不再去輪迴?就是要讓心不與眾生心相應,眾生心在發作,不要跟他攪和,這樣才有辦法脫離三界輪迴,這是從佛教的解脫觀點所設定的正思惟。

 

8.阿修羅

阿修羅(asura狣年先),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法界之一。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等。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係屬戰鬥一類之神格,經常被視為惡神,因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修羅道為六道、八部眾、十界之一,天龍八部眾是八種鬼神裡面有一個是阿修羅。阿修羅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a 是不、也許,sura 是神、端正義。為何翻成不端正?因為他的鬥爭心、妒嫉心很強。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戰鬥一類之鬼神,很有神通力,經典提到他們常跟帝釋天(玉皇大帝)的忉利天天神打仗。阿修羅有能力一手舉起八萬四千由旬的須彌山;戰敗時,他們的身可化成很小、很小,比芥子還小,或遁入蓮花的蓮藕絲裡。

阿修羅的神通變化無量,嫉妒心、瞋心很重,常被視為惡神。他看到你在修行,會來考考你,讓你起瞋心。在大悲懺前面有一句偈語:「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當你突然間要發脾氣,要想一想:是不是阿修羅來了?修行無論晴天、雨天、颱風天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當然還沒有究竟的人,颱風一來,心就亂了,打坐打不下去,這是心還不淨。要練到晴天也不必高興,陰雨天、颱風天也不需鬱卒,不受外境的影響,雖說天地同根、萬物同體,但不要跟它同根、同體,要劃清界線,否則如何超出三界?你若沒來由的想要發脾氣,有可能是阿修羅在作怪,要能馬上警覺,保持一個平常心,做不到就要修法去克服。有時阿修羅也當作是魔類,這裡是當惡神。

毘那夜迦(vinayaka)一種天神,也會以各種情況來考你,製造順境讓你迷失。在《佛心經》的「佛心決定相」裡,於順、逆有六種毘那夜迦,讓你產生六種不同的心態,順境可以讓你出名、發財、受大供養,最終迷失掉;逆境可以讓你頭昏、生病,沒有氣,修法不能修,障礙你修行。還沒有到一個究竟,處順、逆境都要警覺,順境毋須高興,也能障礙你修行。這毘那夜迦是另一類惡神,而阿修羅主要是讓你生起瞋心、惡心。這些阿修羅道的,常與帝釋天(因陀羅神、帝釋桓因)也就是欲界天第二天(忉利天)的玉皇大帝爭鬥不休,封神榜這類的神話,內容亦非完全子虛烏有﹐仙與仙、阿修羅與天神的爭鬥不休,以致經典上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與阿修羅道戰爭的名詞。

據《增一阿含經》阿須倫品載,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口縱廣千由旬。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瞋、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80)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1)身行微惡,(2)口行微惡,(3)意行微惡,(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迴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據《增一阿含經》「阿須倫品」所記載,阿修羅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也有八萬四千由旬,阿修羅與須彌山等高。其口縱廣有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這嘴也蠻大的。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多經典舉出,是由於瞋、慢、疑等三種為受生之因。瞋心與懷疑心有什麼不一樣?胡思亂想、疑東疑西了後,就容易生起瞋心。障礙來時,也會有這種情形,忽地冒出一個念頭:某某人是否做了不利我的事情?若沒有智慧,馬上就鑽牛角尖起來,開始胡思亂想了,大概是這樣、大概是那樣,愈想愈真實,其實什麼事情都沒有!疑心病不滅,是連須陀洹都沒有得到,還會淪墜的!只要初始的疑念一起來,就要看破它。

這裏講到阿修羅的瞋心與慢心,斷三結是身見、戒禁取、疑心病,疑心病不斷,連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戒禁取還好些,身見是色身沒有突破,能把腳痛、身體病痛忍受下來,把這個身體看成不是我的,到斷了三結境界才是須陀洹,如果你這些都斷不掉,疑心起瞋心,態度傲慢,亂發脾氣,雖然你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有這三種毛病,頂多是做個阿修羅,阿修羅就是這麼來的!

瞋心、慢心、疑心病不能有,要尊重眾生、尊重僧寶,侮辱僧寶是很嚴重的事。你們天天唱誦皈依佛、法、僧三寶,知道是甚麼意義?出家頭髮一披剃,是代表釋迦牟尼佛,僧寶都代表釋迦牟尼佛,不是你個人喜歡這位師父、不喜歡那位師父,都是你自己的無明!沒有智慧修佛法是很辛苦的,一個不正當的念起就要警覺了,哪裡還可以打妄想、胡思亂想下去?第一念覺或是第一念起,接著不能與妄想相隨,這疑心病就起不來。身體不舒服,一定是有因緣,但也不能胡亂生疑心。尤其心不清淨的人,真、假都還搞不清楚,胡思亂想、疑神疑鬼,那會想說佛沒有在照顧你,其實是你不讓佛來照顧了!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為什麼會出生做阿修羅?

(1)身行微惡:行了一些小惡事。

(2)口行微惡:造了一些不是很嚴重的惡口。不是造很重的口業,亂罵、毀謗這是重罪,這裡是屬於比較微小的過失。

(3)意行微惡:意念上生出一些不算嚴重的惡念,並非想殺人、放火這些重大的意念。

這身、口、意三業,大錯是沒有,小錯常常犯,是謂微惡。

(4)起憍慢:沒修好,起什麼憍慢心?要真是三果阿羅漢是有五神通,也還沒證到漏盡通時,他起憍慢心還有點道理,我們憑什麼要起憍慢心?比人家吃素多了十幾年就起憍慢心嗎?光吃素這樣一個善行也解脫不了,有什麼可憍慢的?心有一點靈通嗎?能感知一些事情也未究竟,要憍慢什麼?心還是沒有清淨!所以千萬不要起憍慢心。

(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迴諸善根:這些都是和人比較修行境界所起的慢心。一個沒有慢心的人,內心從來不跟人比,別人修得好是別人的事,自己修得怎麼樣是自己的事,有啥好比的?何況修行也不是自己說了算,端視你心清淨到哪個境界?得到了什麼果位?不是你自己自誇會如來藏、開悟了或怎麼樣了,是要取決於您的德行好不好?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三業清淨的人不會去批評同儕、出家眾,去批評出家眾是罪大惡極,罵了一位在家居士較無所謂,頂多是結個相看兩相厭的惡緣;罵了出家眾的,那果報真是千萬倍!

供養一位出家眾,或是供養出家眾裏悟道的人,那可不得了!一碗飯供養他,你幾生、甚至幾百世榮華富貴,這一碗飯拿去施捨貧窮、沒飯吃的,下一世他頂多多還你一些米;同理你去侮辱出家眾,所犯下的罪業也很大,何況是侮辱到有修有證的行者,所犯下的罪業更是滔天。有因緣就多親近出家眾,沒因緣就保持距離,何必去跟人攪和,天天犯身、口、意惡業,太沒智慧了,要趕快誦經懺悔! 

(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這五個都是傲慢心,(9)起慢慢都是不好的,只有這(10)迴諸善根,還有一點善根可以得到阿修羅的果報。如果是天神這些慢心會少一點,身、口、意三業也淡薄些。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曲調,曲音自彈出,這是阿修羅具有的褔德。這與天神是一樣的,思食得食,心想物至。在小五衰相現的時候,樂聲不起,原本諸天音樂不鼓自鳴,要聽天樂也聽不到了。阿修羅聽的雖非天樂,但他們的琴也可以彈出所喜愛的曲調、樂音。

阿修羅因業力之牽引,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即:(1)卵生,謂若於鬼道中以護法之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種阿修羅從卵而生,為鬼趣所攝。(2)胎生,謂若於天道中因降德遭貶墜,其所居之處,鄰於日月,此種阿修羅從胎而出,為人趣所攝。(3)濕生,謂有部分較下劣之阿修羅,生起大海之心,而沈住於水穴口,朝遊虛空,暮歸水宿,此種阿修羅因濕氣而有,為畜生趣所攝。(4)化生,謂有一種阿修羅執持世界,其勢力大而無畏,能與梵王、帝釋天、四天王爭權,此種阿修羅因變化而有,為天趣所攝。

阿修羅因業力之牽引,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即:

(1)卵生:謂若於鬼道中以護法之功德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種阿修羅從卵而生,為鬼趣所攝。

(2)胎生:就像人住胎十月後出生,阿修羅道也有胎生。若於天道中因德行有虧而遭貶墜,就從胎而生,所以我們人中也有阿修羅,譬如這個人好爭鬥,但有福報,有可能就是阿修羅。如果是從天道下來人間出生為人,要考慮到是否脾氣不好?因為阿修羅是瞋心重,才會出生到阿修羅道。我們今生修行就是在斷這個瞋心,貪心、淫欲心都包括在內,所以佛理懂了後,就是在修這個心,如果真是阿修羅來出生為人也不妨,正好可以好好的修心,這是人間阿修羅,從胎而出,為人趣所攝。

阿修羅雖然出生做人,其所居之處,鄰於日月,日月在須彌山頂旁邊高一點點。欲界天第三天的夜摩天,就看不到月亮、太陽的光,表示夜摩天比八萬四千由旬還要高,所以看不到太陽、月亮的光;我們地球還看得到太陽、月亮,光也照射得到,夜摩天的天宮沒有光源,但是他們本身會發光。

(3)濕生:謂有部分較下劣之阿修羅,道德行為更低劣的阿修羅,生起大海之心,水性大、波浪大而感召沈住於水穴口,白日於虛空中飛行,夜晚便回到水穴裡,此種阿修羅因為濕氣、水氣而得以存活,為畜生趣所攝。

(4)化生:這是真正我們所講的阿修羅,與天神一樣是化生,死的時候從肉體裏化一個形狀出去。長期臥病在床的人,覺得生病很痛苦,吃了嗎啡、麻醉了還好些,到了能脫離這個肉體時,覺得脫離肉體是很舒服的。有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剎那,反而覺得解脫、不痛苦了。

化生者謂有一種阿修羅執持世界,其勢力大而無畏,連須彌山都可以舉起來,驍勇無懼,與梵王、帝釋天、四天王爭權。梵天王是我們這個小世界裏最高的主宰,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天裏面最高的是大梵天王,再下來是六欲天、四大部洲、畜生道、餓鬼道以及須彌山最外圍有鐵圍山的地獄道。大梵天王是統御我們這個銀河系裏的下劣眾生,二禪天以上就超越祂的管轄範圍了。在我們守的六齋日裡,梵天王、帝釋天的太子、四天王天都會下來考察,所以這六天我們都要守戒,就是這個道理。在還沒有修到二禪境界以前,都歸屬梵天王所管轄。

阿修羅常生起戰鬥心、忌妒心,率兵眾與梵王、帝釋天、四天王爭權,雖常落敗,但屢敗屢戰,因為瞋心永遠沒有辦法平伏,瞋心惱人,阿修羅的苦惱就在此。此種阿修羅因變化而有,為天趣所攝。若把六道講成五趣,阿修羅道就歸到天趣,胎、卵、濕生就不在其中。阿修羅無論在何道,男皆醜陋,女俱貌美,應該是供佛、拜佛才得到容貌的莊嚴,但為什麼出生到阿修羅道?因為妒心、瞋心太重了。

我們修行第一個要斷瞋心,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斷一瞋許汝證須陀洹果」,不要以為須陀洹沒有什麼,要證到須陀洹果也是不簡單的,要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到的六塵境,與內心所起的境界,都沒有罣礙,要不入流,要修到這樣有多難?但證到須陀洹果,還得天上、人間來回七次,一次不是幾千年而已,只是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就要九十三億年,更何況二禪天、三禪天?不知要幾千萬億年,要如此往返七次。所以我們學佛法有一個好處,就是我今生證到須陀洹果,我繼續從心裏面再用功,證到斯陀含果,淡薄貪、瞋、癡;三毒淡薄了再繼續用功,滅去身見、戒取、疑心病、貪、瞋這五下分結,雖然沒有徹底斷滅,但滅得差不多了的境界,就證到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就可以化起五神通,唯未斷掉因果輪迴,這細的病沒有斷掉,要到阿羅漢境界時,才有辦法徹底的與眾生劃分界線,這時才是三毒斷盡,才能成就阿羅漢道超出三界。所以今生能不能夠成就?可以的!又怎麼成就?要發大心!起而行!要從內心開始用功,不是祇有聽課,回去後好好整理自己的一塊心地,停止胡思亂想起,懷疑心起、打死它;瞋心起、照破它,這樣才能夠地地高升,何必去等待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要發大心,不要說我下一世再來,就當沒有下一世了,今生好好的從內心裡去做!

 

9.供養

供養(pujana朮介巧)),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身體行為為主,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故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別。據《遺教經論》記載,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屬身分供養,又稱四事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屬心分供養。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屬於財供養。此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

我們天天講要布施、要供養,供養是對上,譬如法師、出家眾、長輩的供養,布施是對下,不能說我布施師父。供養師父,相對的師父的福德也會分給你,這樣誰划算?不要認為供養法師,覺得自己功德很好,你去供養他,他還得把自己的修行功德抓一把給你,所以你要抱著感恩的心去供養他,不能抱著像是施捨的心態,雖然有的師父比我年輕多了,我照樣還是要跪著,很虔誠地奉上供養,這是供養僧寶。

我們不要有貢高我慢心,要持恭敬心、謙卑的供養!現在幾乎沒這種機會了,從前能讓你供養到一位辟支佛,那可不得了了!一供養後你的命運馬上改變,在經典上常常可以看到這些事例。譬如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緣,祂長得非常醜陋,因皮膚上長了疥癬,有一位富家小姐看了就生厭惡心,不想供養這一位比丘,但是她的婢女倒很虔誠,端了一碗飯供養祂,婢女供養對了人,不久後她的身分就變了,嫁到富有人家,成了少奶奶,榮華富貴源源不絕而來,是一碗飯供養到辟支佛。

經典言,供養一百位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斯陀含,供養一百位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阿那含,供養一百位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阿羅漢;就算不依經文,就拿凡俗的勢利眼、報酬率來算,也是供養越有修證的行者越好,得到的福報越多。但當然我們還是要有平等心,看到落魄的乞丐也要布施,不應只對上、不對下,然對於有修行、有修證者,要把握機會去種善根、種福田。

供養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或者是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身體、行為為主的身分供養,例如義工出錢、出力的,即屬於身分供養。供養後又發展出純粹的精神供養,名為心分供養。

有一經論在論《遺教經》,所謂經論就是後人菩薩在註解佛說的經典。據《遺教經論》所載,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是屬於身分供養,又稱四事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這三種供養是屬於心分供養:

不共心供養:不共心供養是聲聞、菩薩的德行,不共於一般凡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供養,所以叫作不共心供養。譬如說菩薩能無所住而供養(無住相布施),不求一切福報的無執供養,而一般人就做不到這樣。又菩薩有時供佛以自己身體,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又就一般供養來說,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量不一樣,有的人看到一尊佛像,就是拜一尊佛像;有的人拜一尊佛像,他心裏就把香花一束或香花一朵,化千萬億、無量億,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個心量就大了!一朵花你不會去幻化,一朵花供養一尊佛,你這心量太小了。在求大悲水的時候,要發起大心,同樣一支香要化成千萬億,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虛空之間的佛你都供養了。不要小看這麼一支香,你心量大供養就大、心量小供養就小。

無厭足心供養:心裡一直要去作供養,永遠沒有滿足、也不會厭煩;當然這是初基的過程。修到一個境界後,善事、供養都不想去做了,回歸到寂滅,最是安靜,再之後就要去行菩薩道,還是會去做供養。初學者更是要去做供養,去除慳吝外,還種無量福田。

等分心供養:初學者比較會有不平等心,譬如這位我喜歡我就供養,那位討厭就算了,分別心很重。等分心供養,要有大家都有,供養的內容大家也都一樣。若是這一位師父有名,供養五千,那一位是小師父,供養一千,你還有分別心,一律平等供養是在破除你內心的執著,不重老參、不輕初學,不要有分別心、有輕重,並非人有輕重,是你自己的心有輕重。

當然你對某位師父特別有好感,比較喜歡供養他,也許是過去世的因緣,但既然你今生學佛,要學平等觀,要盡量平等,這是你內心修證的問題,與所供養的對象是沒有關係的。或許你說我沒有能力全數供養,那也可以降低金額平等供養,盡量大家一致。供養多少師父也不會在意,一百、二百他們也是很歡喜,並不會因此看不起你,但是我們內心的心量如何?

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這三種供養,都是不同的心量,代表你修到哪裡!這三種供養是屬心分供養。

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屬於財供養,古代僧團都是依之辦道。另據古代的戒律僧團是不能去賺錢,所以要靠信眾的供養,同樣也是給眾生積福德、種福田,這些都是屬於財供養。

此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讚歎供養是讚嘆這一位法師莊嚴,更能夠唱一些讚偈也是不錯的,寫一些心裡面讚嘆的話,這一類是屬於讚嘆供養。講經說法是法供養,是要有能力對一些比較淺基的人去供養法,是謂法施。

禮拜供養是禮拜、頂禮,必須是你心裏面,把這一位師父視同如佛一樣頂禮膜拜。一般師父是不會讓你頂禮三拜,都說:「一拜」,雖說一拜但我總還是拜三拜,他說他的、我拜我的,這是我們自己的心,不要人家說一拜,你就正中下懷一拜就好。他是謙卑,不希望你把他當作佛來禮拜,也有的人認為自己修得不夠好,這一拜承受不起。其實我們的五體投地只有佛才能承受,有修行的人五體投地一拜下去,鬼神都不敢讓你禮拜,它們福德不夠,都趕快退開,所以對一般宮廟裏的神像,如果你受了菩薩戒就不要去頂禮,要用問訊的就好了。

有些人觀念不對,藉這個機會說明一下,在對佛菩薩供香、上香時,要舉到眉毛的上面,不要讓鼻子吸到香味。有的人當面平舉,香的味道飄到鼻子來,都被您偷吸走了,舉到眉毛上,是要讓香煙從頭頂飄過去。有個典故,有位出家師父去觀賞蓮花,護法神跳出來怪他:「你為什麼偷香?」師父辯白﹕「我才沒有偷香,那剛剛那個人在聞香,你不去罵他,我只是觀賞蓮花,你就罵我?」護法神說﹕「那個人是普通人,你是受了戒的,不一樣!」受了菩薩戒,行為更要當心,香要舉在眉間以上,不能聞到這香味,這是要供佛的!這是對佛、菩薩才這麼舉香,對一般的亡者、祖先只能放在胸前拜一拜;也許你對祖先、亡者心存恭敬,但要知道他們並不是成佛了,也不是菩薩,禮儀還是要與拜佛菩薩有別。

密教則有塗香以洗清罪業、除去煩惱之說,並有供養儀軌(供養法式)之制定。初時甚而有以塔、廟作為祭祀對象之供養,稱塔供養,至後世,一般對死者亦行塔供養,亦有以其他供物作為回向之情形。

密教用塗香以洗清罪業、除去煩惱,並有制定一套供養儀軌。關於這一點,我們修禪的或是修無相心密的,有時候覺得密教的供養儀式很繁瑣,又要這樣、又要那樣,法器一大堆,壇場的東、西、南、北各角落都要特別擺設。像我們修心中心法就一概不必,心空就是壇場,多利落!從前元音老上師聽完二祖說法後,覺得很相契,下課後就跑到寮房去見二祖,二祖問他﹕「何不修心中心法?」老上師猶豫﹕「心中心法是密法,密法儀軌繁瑣,覺得不太適合我!」二祖說道:「修心中心法沒有這些儀軌、不必設壇場,心地空就是壇場。」老上師聽了就開始修了,心中心法是適合禪宗學人來修的無相密法。

一般密教不管是藏密、東密,都要擺設壇場,其實密教的儀軌還是有其意義。當你心地真的清淨了以後,還是要回過頭來學這些。你現在不喜歡的東西,不見得以後永遠都不喜歡,所以不契合、覺得繁瑣,是境界還沒有到。你現在修空無,但是空完了、自己解脫了以後怎麼辦?還是要回到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只是轉個角度就進去了,要進入另一個金剛藏界或胎藏界時,還是要學這些,所以密教裏有東、南、西、北、中五方,五方各有特定的顏色,壇城依法擺設後,五方佛、各部菩薩、金剛聖眾都會現起如實的境況,你心清淨了,才有能力見到並進入壇城的世界,一個超越人的層次的世界。

初時有以塔、廟作為祭祀對象之供養,我們建一個塔、一座廟宇作為祭祀的對象,稱為塔供養。像我們道場建的這一座七層塔,雖然很簡單,裏面有佛像,也安置了一部《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寶篋印陀羅尼經》,我們頂禮、供養這塔,其功德無量無邊。至後世,一般人對聖人或亡者亦行塔供養,除了紀念祖先外,建立一個塔廟供養菩薩或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些小乘聖人,也是有福德的;亦有以其它供物作為回向之情形,把所供養的東西轉向法界眾生,這些都是屬於供養,供養是很廣博的,我們下一堂課會繼續更深入的解釋供養。

(2005.09.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