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08.27.   第 15 講(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一)、前言

今天開始上第十四份的講義,也就是《金剛經》的第十二分,等於是過了三分之一,已經講了快二年。這一分的經文很簡單,但是裡面也充滿了很多的解釋名詞,還有它的意義,昭明太子取為「尊重正教分」,這裡的尊重是指有《金剛經》地方就是有佛在,天神、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後面也提到,凡是存放《金剛經》的所在都有佛在。尊重弟子的弟子,當然是指出家眾,像佛子、佛弟子;這裡面含著很多對法的尊重、對修法人的尊重、對講法人的尊重,都全部在這裡面。

上第十一分中,世尊再第二次較量有為相、無為相功德,若有人以此恆河沙數之恆河,其各各恆河之沙數已甚多矣,更何況各恆河中沙數。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恆河沙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不如持《金剛經》或僅持四句偈等之人所得福德為多,更不如以《金剛經》或四句偈等義理為人解說之人所得之福德。再次世尊闡述光有布施而無般若智,不能脫離一切福業,終得有漏之果,不能得出到菩提,更不能趨向如來菩提。

回想在第十一分中,世尊再第二次較量有為相、無為相功德,以恆河沙水中的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每一粒沙又是一個恆河,這沙數佛世界是無量無邊的多,如果以這麼多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不如一位持誦《金剛經》或持四句偈好好修行的人,其所獲的功德要大得多,因為一個是有為相,一個是修無為法。

若有一個人,還可以把《金剛經》或四句偈的意義向別人宣說,這個功德更大,可以自修還可以利他,這福德是更增長,功德是最大的,這是在第十一品之中所說的。

有形相的布施不是不做,還是要做,因為要廣結善緣、要捨掉慳貪,然後我們要修《金剛經》裡面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要修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發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最後不執著有眾生可度!在過去的十幾分之中,學了很多的佛法,《金剛經》的理念一直在告訴我們,學了什麼法都不要執著、證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這麼一路上來,真的能做到持誦、受持,受持是去做、讀是依著經文在讀,誦就要背誦,在這方面的行持、修持,為眾生講《金剛經》,又真的能夠做到這三樣,這功德是無量無邊,是在第十一分所講的。

我們要有一個概念,學《大般若經》、學《金剛經》就是要圓滿我們的如來菩提,但是第一個要先做到出到菩提,初地菩薩一定要修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證到小乘的自我解脫,然後再往上就用六波羅蜜修證菩提道,尤其是《金剛經》裡面常提到三個波羅蜜的,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三個主要度到彼岸的法門,來成就智慧,就可以證到如來菩提。所以能誦《金剛經》的人,當然最後就能夠證到解脫的智慧。

本十二分中言受持正教、天人尊重,佛之清淨法身虛空界,但無形無相,未為天、人、阿修羅等所見,不知尊重、供養。若有大乘經典如《金剛經》或四句偈等,有如佛塔廟,有佛應化身、莊嚴佛土,當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供養。此處世尊明白言出,有《金剛經》處即如塔廟,當為人天所尊重、供養。

第十二分中言受持正教、天人尊重,如果你真的受持《金剛經》,因為它是真正的佛法,不偏向於大、小乘,小乘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大乘的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你都學了,就是戒律、智慧與布施,這福德都修了,能夠這樣去受持《金剛經》,就是真正做到正確的佛法,你也學到了;學到了以後,世尊明白告訴我們,有《金剛經》在,就有佛在,所以天神、阿修羅甚至於我們人都要尊重,還要供養。

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觀念,一般欲界天神的神通,不過四禪定的天神那麼多,普通這裡講的天神,大概是指欲界天,沒有到色界、甚至於無色界的天神,因為色界天以上,除了梵天跟我們比較有關係以外,再上去諸天都是自行修證、入定,因為梵天總管我們四大部洲,人類都是由梵天來管轄的。再過去的徧淨天、少淨天、光音天是屬二禪天,二禪天以上的都是有須陀洹的境界與天神,這跟人間的來往就比較少,大部份在雨天曼陀羅華或者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大概都是梵天以下的這些天神,他們也還是在修行。尤其欲界天,他們對佛的清淨法身,還不能夠體會,而修大乘佛法的人,他可以感覺十方虛空都是有佛的法身遍佈,心淨就可以感覺佛的法身清淨與衪相應。

為什麼在第十二分會講,有《金剛經》在就是像有佛在?《金剛經》雖然是指一部經典,不管是用過去的白氈或者是貝葉或者是其它的紙張所寫出來的經典,變成有一個形相,這有一個形相,我們天、人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就把它看成是有《金剛經》在,就是有佛在,甚至於只寫出四句偈的也是一樣;有經典在就代表跟佛的塔廟一樣,因為在古代建立一個塔、蓋了一座廟,都是來供養佛,這是有形有相的佛。天神、人、阿修羅,以這有形有相的塔廟當做是佛、佛身或者莊嚴的佛土,因為有一個形相,他就會生起供養的心、恭敬的心。

我們道場有一部《金剛經》在三尊佛的背後,這並非是一個道場而已,雖然我們道場不像一個寺廟,但也是一個方便的寺廟,這一部《金剛經》也可以正式化成一個塔、一座寺廟,諸佛菩薩以外的天神、阿修羅、人都應該恭敬、供養,也就是等於是有佛住紮在這裡。

還有一個概念,有《金剛經》在或者講《金剛經》的地方都是成佛的道場一樣的,聽《金剛經》的、講《金剛經》的,未來都要成就佛道,所以這個道場是非常殊勝,也應該受天、人、阿修羅等等的恭敬、供養。對於《金剛經》或者大乘經典,我們要有一個尊重的心,這是成佛最殊勝的一個佛法,要尊重!你拿到一部經,就要在內心裡面很虔誠的把它好好放好,最好把它放在佛堂、佛龕上面,如果太多不好放,起碼要放在書架上、放在書房裡面、放在乾淨的地方,這是尊重經典,因為有經典就等於有佛在。

以大乘佛法來講,虛空無處沒有佛的法身在,但是我們以有形有相的經典來代表佛,這樣去尊重經典,也就是心中有佛。有《金剛經》的地方、講《金剛經》的地方,講的人或者學的人,都是在有生之年好好用功,可以成就佛道,當然講的人是佛菩薩的加持,代佛宣說《金剛經》、《大般若經》的義理,聽的人也是為自己成就佛道而聽。

每一部經典裡面的圓融佛法,都可以讓我們成就,一切佛都是從《金剛經》這部經典出來的。你把《金剛經》學好了,要能夠去受持、要去做,如果光聽不做,那也沒辦法,你要去受持;光說不練、光聽不練,是沒辦法,教你要空四相也空不了;教你要布施以後,無住相布施,不要去罣礙;教你不要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樣一直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內心就能夠莊嚴清淨,到最後就能成佛。

當然這個佛是初步的瞭解義理,也沒有煩惱,還沒有真正到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果地佛,要學的還很多,起碼你還沒有神通,只有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毛病,但還是要再進一步的去學,尤其是後面的這些咒語、如來的咒語、手印、再增加定力、各種三昧,開發出四無量心、四無礙解,就是對於經典的義理能夠講、能夠理解。四無量心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然後開始學很多的智慧,慢慢用功後才能像如來地的佛一樣的。

這裡《金剛經》雖然在講成佛,這佛只是覺悟,如來有十號,佛僅是十分功德之一,做到內心清淨了,但是,神通變化還要從別的經典去學;《金剛經》主要還在莊嚴、清淨自性、斷掉我們的習氣毛病。第十二分雖然只有簡短的三、四行,這裡面的名詞倒不少,沒有出現過的名詞,我們還是要解釋一下,增加你的見聞,對名詞的瞭解。

 

(二)經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最後這一句,如果沒有仔細的去解釋,有時候你不瞭解「若尊重弟子」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弟子主要是指出家眾、佛子、佛的弟子。剛剛講的這一段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裡面也包含很多的意思。我們先看第三段的解釋名詞:

復次,復次沒有提出來講,就是上一次講到能夠為別人講《金剛經》,這福德勝過以無量無邊的恆河沙世界七寶去布施,功德還要大的大。現在繼續再講《金剛經》的福德,所衍生出來的這種莊嚴,莊嚴經典、莊嚴道場的理念,上面提過現在又提出來講,稱做復次。

 

(三)解釋名詞

1. 隨說

隨說梵語anuvyavahara 狣平防向扣先,anu 是隨,vyavahara是說,亦即由有「經」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語」,由「語」而有「言說」,是名為隨說,也可說是隨意起而說是經(金剛經)。

以後把羅馬拼音與梵文都列出來,你現在要慢慢去看這些梵文、慢慢去習慣看這些,因為以後要學咒語,等一下教的楞嚴咒也要觀想,一邊觀想一邊唸,你就可以入定。

隨說,anu 是隨,vyavahara是說,前面兩個字是隨,後面四個字裡面有五個內含的字,就是說的意思。要怎麼樣開始講經說法?都要透過意念,不可能嘴巴自己講,嘴巴要講一定要第六意識驅使它,第六意識要開始講,要透過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之間的交換,把一些想法、一些思考連結起來,然後第六意識就叫你的嘴巴開始說,有一天能夠打開你的心眼,可以仔細的去觀想念頭與念頭之間的交往過程。

我們現在腦筋沒有打開的,我想的就是只有一個念頭,不是的!要知道第六、七、八意識間的運作,第八意識是根本的,你所學的、所要講的或者你的佛性所感知要講的,都從第八識的佛性發動,發動以後起了一個根本影相或者念頭現起來了,然後第七識抓到它,抓到它就執著,就會現在心裡面,你就嘴巴還沒有講,腦筋就現出一個念頭,又抓住那個念頭,就知道我要講這個念頭裡面的意義。

有時候也不必有什麼神通,你只要抓住這個念頭講出來,同學就會說:某某人講的這一段,好像在講我,我心裡面的困擾,講出來剛好正中下懷,解決我的問題!說法的人說:我沒有啊!我不一定看到你的問題,只是看到我心裡面的念頭要去講什麼、就講什麼。心眼沒有打開的,第六、七、八意識之間的交通,顯現出來的念可能就看不到,你就是迷迷糊糊的,只有一個念頭要講就講或者用想的,用想的看不到念頭,只是用主觀意念去想,我要講什麼?這還是用有為的心去想的,沒有真正用你的佛性或者你的心性所感知的一種境界在想、在講。

當然要演說的這種境界比較難,釋迦牟尼佛每一次要講經說法,衪都要先入定,然後觀眾生因緣,他們在罣礙什麼?要想知道什麼?知道了以後,就請另外一位與會的菩薩或阿羅漢當主角去發問,上一次講的佛法不可說,因為佛法到究竟以後,沒有因緣其實不必起心動念去講佛法,那為什麼要講?就是有人請法,有人有問題提出來,才開始對這問題來說法,究竟的佛法是這樣,所以才有所請法,請法以後才說,就像我們《金剛經》第二分,須菩提尊者開始請法,菩薩摩訶薩或者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他要如何降伏其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心要安住在哪一個地方?這兩個大題目,是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去做的,世尊之後才開始一分一分在演繹,應該如何來安住你的心?如何來調伏你的心?一直在闡釋大乘的修行理念。

隨說,亦即由有「經」而有「想」,有「經」是要講經說法,一看到經典腦筋就像我剛剛講的,第六、七、八意識之間的思想過程,然後你想,想是第六意識抓住第八意識;而沒有修到這境界的,是用他所理解的來想,想了以後才開始說話,所以是有「經」而有「想」,一看到「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眼睛看了、有經了,你要開始思考,這事要怎麼來講?你的理解要怎麼講?想了以後第六意識開始叫嘴巴張開,於是剛才腦筋裡面所想的那些意義,把它講出來,在想與講之間都有一種清楚的,你可以觀照到的過程。若還沒有到心眼開,在講與想之間好像是一回事情,其實這中間有分段的作業,第六、七、八意識之間,都會有之間的一些互相起念、執著它、開口開始講的三個過程;你能夠這麼去了解,由有「想」而起「語」,看到經文懂了以後,還是要經過想,想了以後才講出來。

由「語」而有「言說」,是名為隨說;語當然是嘴巴動,言說是一句一句連接起來的、大篇幅的這種辯證,把意思闡述清楚,這樣講起來就是隨說。有的人說這裡的隨說,是有人問、你講,像我們固定每個禮拜講,你們禮拜六來聽,有時有人問:四句偈是什麼?你就開始講!地點在哪裡?不一定!也許在郊外,也許在哪一個地方,時間、地點、人物不確定,但是只要有因緣就要說。我們講的是因緣,是人、事、物、地點,都是有因緣具足時,隨經義而把真實法講出來,讓大家懂得,這樣就是隨說經典裡面的一句一偈,甚至於重點僅在講四句偈而已。

這邊所提的四句偈,於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都偏向成就果位的小乘四果;在經典裡面提到這個偈,後面也有解釋,有六個字一句的四句偈、有八個字一句的四句偈、最長的有二十六個字,印度的這種題材裡面,又有一種就像我們的詩詞一樣,有五言、七言,每一首詩有四句,這模式是一樣的。

隨說,也可說是隨意起而說是經(金剛經),剛剛講的人、事、物、地點,有人問、你就講,或者是固定的講,像現在我們已經講了一百多次了,才講了十二分,當然以後整理出來,可以給大家一個完整的《金剛經》理念,這是修大乘佛法,成佛的一部重要經典。

 

2.世間

世間梵語loka 吐一,音譯作路迦(發閩南音),即毀壞之義。Laukika 吁丁一,即世俗、凡俗之義,亦稱世間,略稱世。世間指被煩惱纏縛之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之一切現象。又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為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二者。此外,《佛性論》列舉世間三義,即:(1)對治,以可滅盡故。(2)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3)有顛倒見,以虛妄故。

世間梵語 loka 吐一,悉曇音譯作路迦(發閩南音),就是世間。世間有很多的意義,即毀壞之義,因為世間是有為形成的一個世間,裡面有土地、有人、有眾生這些,既然是因緣湊合而成的土地、國土或者世界或者是人,這些都會毀滅掉的,真正的世間就是毀滅的意義。誦《楞嚴經》、楞嚴咒裡面有 loke-loke,loke 就是於或者在的意思,ka 變成 ke,變成 loke-loke,世間一切聲聞僧伽,第一句話就是這樣。

第二個梵字,是指 Laukika 吁丁一,即世俗、凡俗之義,等於是說我們世間裡面比較通俗的習慣、生活這些,這兩個字都可以當做世間。世間既然能夠毀壞,它有基本的一種有為、有漏的形相,世間指被煩惱纏縛之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被欲望所纏縛,色界被所修行的那種善境界所綁住,無色界是被心、感情覺受、妄想所綁住,所以每一界都有它煩惱的根本。欲界天跟我們人一樣的煩惱無量、欲望無量;色界天還有這個身體也是煩惱,修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也有各個境界的那種執著,會變成一種煩惱,就會有果報;無色界就偏向於想、行、識,這五陰後面的念頭、宿命通、因緣果報的道理以及心的神通變化。

若沒有斷掉五陰時,在哪一界就有被哪一個煩惱所纏縛的這種有為法,所有有為法都是有漏法,有漏就是沒有擺脫生死輪迴的,稱做有漏;這一切現象都是屬於世間現象。我們談世間,又不去看這些意義,好像只有我們這個世界,但是仔細的去談它,就有很多的涵意。把世間拆開來述說,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世」有遷流的意思,「間」也可以說是空間、間隔的意思,有空間就有人活在我們的地球上;所謂有天,在欲界天裡面或者三十三天忉利天,在須彌山的上面;色界天就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天界。若破了色身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心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

世間有三界九地,九地就概括我們這個「間」,世間有過去、未來、現在與所要出生在人間、天上或者哪一界的天上,這是世間的「間」有間隔的意思。有的把世間想的小一點的,就跟我們的世界一樣,這世界有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界有三界但有九地,九地就是五趣雜居地(欲界)、離生喜樂地(色界初禪)、定生喜樂地(二禪)、離苦妙樂地(三禪)、捨念清淨地(四禪),再上去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總共有九地,這與世間講起來是一樣的。

世間與「世界」一語同義,世間也好、世界也好,包括有情眾生與國土(器世間)二者,有情眾生有解脫的、沒有解脫的;沒有解脫的是六道裡面的,有解脫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有情,是我們一般沒有解脫的人在講的,這裡有六道、還有我們居住的國土或者天神所居住的天宮,這都是在器世界裡面。

此外,《佛性論》列舉世間有三義,即:

(1)對治,以可滅盡故:因為它有煩惱可以滅盡、可以對治,有對治就可以滅盡一切的煩惱執著或者我的執著、法的執著,這是世間;如果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就沒有世間,你還沒有解脫,所以還有煩惱、有個性、習氣,你要用修學佛法來對治它,讓它能夠滅掉,滅掉就成為阿羅漢或者菩薩、佛;這是第一個要對治,可以滅盡的。

(2)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一般人與聖人也是一樣的,聖人是因緣感召起的念,但是他是清淨、無黏的,我們凡夫甚至於天神,是念念生滅不止住,是不清淨、是不靜住,還有煩惱、還有執著在。

(3)有顛倒見,以虛妄故:第三個意義,比較迷糊的這些下界眾生又有顛倒見,雖然天神也是有顛倒見,初禪、二禪、三禪的境界也是有執著,但是起碼生在天界比較好,在人界或者畜牲界、餓鬼界、地獄界,這些都是顛倒所造成的,都是執取虛幻不實在的法。在《佛性論》裡面說,世間有這三個現象。

又二種世間即指:(1)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2)器世間,又稱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三種世間即:(1)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假名者,乃於十界、五陰等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2)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指由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形成之世間。(3)國土世間,指器世間。即眾生所依之境與界。

每一部經典都有舉出它的意義,其實講起來都是眾生與器世間這兩個主要的意義,二種世間即指:

(1) 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是在講有情世間,有情是指六道裡面的眾生,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三界九地一切眾生。

(2)器世間,又稱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另外一個世間是器世間,是講國土的。這裡的器是可以涵蓋我們有情眾生的地球,別的世界是講星球,我們都對外界講星球,對我們這個世界講地球,其實結構是大同小異,每個星球與我們這個地球的結構球大同小異,像月球也有泥土、也有風化、不風化的這些石頭,結構都是大同小異,都是地大形成的。器世間、器界、器,都是在講我們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或者國土。大略來講世間有這兩個,一個是有情眾生、一個是器世間。

有的人用三種世間來解釋,這三種世間其實是把眾生世間,再加一個眾生有什麼煩惱?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再把它分出來,就變成多一種世間。三種世間即:

(1)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第一個就是眾生世間,眾生世間是一個假名的世間,是安了一個名相。學了《金剛經》,其實這種假名都不要去安上:「世界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就會有一個客觀的心,去面對這些境或者這些人,都不會在意它,到底有沒有這個東西?有沒有這些眾生?學《金剛經》就是在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它確實是存在的,但是不安一個假名給它,不叫它這是什麼名字?那是什麼名字?都只是一個東西、一個形相在那裡而已!不起心動念去執著它,它就是這樣子!

無我相,是自己本身不要執著有一個我;無人相,沒有另外的一個人或者是三個以上的眾生相,要這樣拿掉假名,你看這個人就不成一個人、看這些眾生就不成為眾生,自然就可以說:「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很自在的讓它存在那裡,但是不會去罣礙、不會去執著它,這就是不安一個假名上去;一旦安一個假名上去,這個人是張三、那個人是李四,也就現出你心裡面有這個人的存在,這樣就沒有辦法客觀,學了《金剛經》要先超越這些名相,不要執著!

這裡講的,眾生世間是有一個假名在,假名者,乃於十界、五陰等諸法上假立名字,各個不同。這個假名遍於十界,十界就是從佛開始,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總共有十個法界。十個法界裡面,上面四個都是已經解脫的聖人。

五陰,在十法界的聖人或六道眾生,於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之種種法上再假立名字,才形成各個不同。諸佛菩薩看眾生,並沒有眾生想,衪已經做到了空四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沒有假名。我們下劣眾生的天神、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這六道眾生,因為內心有執著,就有假名的存在,才顯現各個不同的一種境界存在那裡,這是眾生世間。

(2)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指由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形成之世間:五陰世間就是五蘊世間,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形成的世間。色身肉體的五根面對六塵是色陰,你的感情領納作用是受陰,再過來是想、行、識,這些造成眾生裡面的一種癥結、毛病,主要是講還沒有破掉色身,或者是破掉色身,去掉身體以外還有受、想、行、識等蘊之毛病,諸佛菩薩就沒有這些毛病,對於世間的眾生或者一切器世間,都可以不執著有、沒有,這樣衪可以自在無礙!

(3)國土世間,指器世間;即眾生所依之境界:第三種的另一個就是國土世間,是指器世間一樣的,是為眾生所依的境與界、所依的這個世界。

另據《華嚴經》舉出三種世間,即指:(1)器世間,指三千世界,此乃如來所化之境。(2)眾生世間,指如來所教化之機眾。(3)智正覺世間,指如來能化之智身。

華嚴經》是世尊證悟以後,開始對菩薩所講的一種華藏世界,裡面也是舉出三種世界,這裡的世間就擴大了,因為衪是對菩薩講的,不是只在我們這個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六欲天、四禪天、四空處,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個銀河系。以華藏世界來講,世間就概括三千世界,三千世界就是一如來所弘化的那麼廣的世界,也可以看成三乘十的九次方,那麼多的銀河系是一佛所弘化的,在同樣一釋迦牟尼佛或者毘盧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來講,這裡的世界就擴大了那麼多倍,眾生不是只有我們娑婆世界,還要包括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那邊的眾生與我們一樣。阿彌陀世界當然跟我們不一樣,阿彌陀世界是沒有三惡道,但是我們毘盧遮那佛所弘化的這一個娑婆世界,與其它的世界一樣的,都是有三惡道;每一佛的福報,或在因地菩薩修證時所發的願不同,每一佛的國土、所居住的眾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一樣,我們娑婆世界或者毘盧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是有六道眾生。

另據《華嚴經》舉出三種世間,即指:

(1)器世間,指三千世界,此乃如來所化之境。

(2)眾生世間,指如來所教化之機眾:這裡的眾生世間,指三千大千世界中如來所教化的機眾。

(3)智正覺世間,指如來能化之智身:如來化身主要都是要度眾生才化的;毘盧遮那佛於每過一段時間就化一佛出現,才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其實都是毘盧遮那佛清淨法身所化的。

若沒有這些融會貫通的知見,有時候我們會搞得很迷糊,怎麼這個佛會跟那個佛一樣的?釋迦牟尼佛又是毘盧遮那佛所化的?過去拘留孫佛或者尸棄佛、、,其實嚴格講起來,都是毘盧遮那佛本法身所化的。哪一眾生修行於未來要成佛,其實與佛的如來法身相應,很多都是衪所化的。你看到經典,有千萬億佛的名號,都是同一稱號,在還沒有成佛以前,才有張三、李四、王五這些名相,一旦修證到心清淨了,與佛菩薩一樣的自在、法身清淨時,也可以稱號毘盧遮那佛,怎麼千萬億都稱號毘盧遮那佛?因為還沒有成就才有分別,成就了以後,其實都一樣的!大家的法身清淨,這位佛與那位佛不都一樣?只是要弘化時,衪會現於不同時期、不同的一種相、一個人的樣子。

《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三世間就擴而大之,你要全部瞭解世間的意義,要有前面所講的兩種世界的說法,以及後面《華嚴經》所講三種世間的擴大說明,到佛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

另據《華嚴經探玄記》所舉,論及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這兩個意義是一樣的,當然一樣!因為眾生世間有五蘊身,所以同於五蘊世間。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之分類,只是一個正報、一個依報,其實講起來還是一樣,正報講的是他的身,若出生做人,那就是人,出生做天神就是天神的身。依報的器世間,你是人,就居住在地球上,你是天神,是四天王天的天神或者忉利天的天神,就居住在須彌山上,是欲界夜摩天以上,到他化自在天,你就居住在欲界虛空的那個天上,離日、月很遠、很遠!為什麼稱為夜摩天?因為它離太陽、月亮太遠,太陽照不到就沒有光,又為什麼它自己有夜呢?就靠它自己本身的光,所以稱做夜摩天。

另據《華嚴經探玄記》所舉,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同義。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之分類係等於正報與依報之分類。而所謂「世間」,僅通用於迷界,「報」一語則通用於迷悟兩界。更上去的天界離太陽更遠,這些都是他居住的依報;如果是色界天的天神,到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這是更高的天,這些天宮是他的依報;一般講依報,我們人有福、祿、壽,天神吃的、穿的都是一念之間,他想變什麼就變什麼,很自在!主要是在講居住的地方,是謂依報。我們人不行,出生要活幾歲是註定的,出生以後有飯吃、沒飯吃,要幾千億財產這都是註定的,出生要有多少婢女?幾個太太?有多少牛羊?這些福報都是依你過去世所造的因果而決定的,這些都是你的依報。

正報是身,不管是人的身、動物的身、餓鬼身、地獄身或者天神的身,這些都是正報,依報就有不同,天神所住的天宮就是它的依報,而所謂的「世間」,僅通於迷界,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報,世間通於迷界是有聖人及沒有解脫的眾生,聖人也是在這個世界,阿羅漢居住在世間的很多,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的人、畜牲、鬼類眾生、還有地獄眾生。

「報」一語則通用於迷、悟兩界,因為佛有佛的國土,是有祂的依報,是清淨的莊嚴場(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我們的依報是不清淨的世界,所以「報」一語則通用於迷,就是沒有解脫的眾生,悟是已經解脫了,則為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而聲聞、緣覺有什麼報?是得到清淨的解脫,也就可以自在。

九種世間來自十法界,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以上為迷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以上為悟界)等合稱為十界。其中除至高絕對(出世間)之佛界外,餘者九世間均屬相對界,還是有世間性,故附以世間之名,而稱九種世間,因為還沒有脫離世間,還在世間裏面,雖然心清淨了,但是沒有得到真正佛的報土,成佛的才有祂的報土,也就是佛淨土,我們一般人是進不到那裡,如果佛要示現讓你看祂的清淨佛土,你才可以看得到,我們一般人都還是在這娑婆世界,或者是在天上,在這個銀河系裏面的世間。

九種世間是在講九法界一樣,所講的世間有兩種世間、三種世間,這範圍的大小,是依經典所講的對象來分,如果是光講人,就是兩種世間,分三種只是把我們人的身體與感情覺受、五蘊,加進去再分一個世間,變成三種世間,而在《華嚴經》所講的,這世間就擴大到三千大千世界。講到九種世間就是在講十法界,即指佛界以外之九界,又作九世間,佛並不在這世間裏面,因為佛是有真正的佛淨土所居住的一個報土,那是真的清淨。菩薩則是在我們這世間裏面去度眾生,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解脫不再去輪迴,還是居住在我們這個世間,是離不開這個世間,所以稱為是九種世間。

 

3.一切世間

一切世間sarva loka 屹楠 吐一,指一切有為、有漏之穢土,為五蘊(陰)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之總稱。《大乘起信論》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所以一切世間均無常,不能久留。

一切世間 sarva loka 屹楠 吐一,sarva 就是一切,指一切有為、有漏之穢土,是不清淨土,為五蘊(陰)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之總稱,所講的是人、眾生、器世間的總稱。在《大乘起信論》裏面也有一段經文,言道:「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意思是不能得到永遠都是這樣,因為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會滅,一切有為相都會滅,這個肉體也會滅,滅掉再改變其它的肉體形相,也還是一樣的會滅,所以須臾變壞,總是不久,也許你說天神的壽命很長,但是在無量的時空之間,很快的飛逝過去,最後還是會衰敗,於一切世間均無常,不能久留。

 

4.出世間

為「世間」之對稱,出世間lokottara 吐人柰先,意為超世間,略稱出世。梵文loka吐一(世間)+uttara珈柰先(超、上),超出世間之意;即出離有漏繫縛之無漏解脫法。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於苦、集、滅、道四諦中,苦、集二諦為世間法;滅、道二諦為出世間法。又為解脫而修之四諦、六度等,皆稱為出世間法。據《華嚴五教章》之說,若以修道之階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稱為世間行,以其僅僅斷除煩惱之故;四地至七地稱為出世間行,此四階位之人既已了斷煩惱,又斷除「知障」;八地以上則斷除「體障」或「治想」,稱為出出世間行。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記載,外道、凡夫之智,稱為世間智;聲聞、緣覺之智,稱為出世間智;諸佛、菩薩之智,稱為出世間上上智。

出世間為「世間」之對稱,世間就是芸芸眾生、還沒有解脫的迷界眾生所居住的,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悟界。出世間 lokottara 吐人柰先,這是兩個字去連接起來,loka 是世間,uttara 是超、是上的意思,連接起來中文翻譯即意為超世間,略稱出世,從世間裏面超越出來,真正梵文的意思是超、上。

你們也可以順便學習梵文,梵文 loka 吐一(世間) + uttara 珈柰先(超、上),是超出世間之意,簡單講就是出世間,即出離有漏繫縛之無漏解脫法,是悟道了,得到聲聞、緣覺的悟境,那就是出世間了。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修證到了,是超越了世俗。世間若表有漏(煩惱、不清淨的),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菩薩法則是出出世間,是不住涅槃,不懼怕生死,是超越出世間。

佛法裏面有世間法、也有佛法,出世間是佛法,若以修行的佛法而言,於苦、集、滅、道四諦中,苦、集二諦為世間法,還有因緣果報的現象;滅、道二諦為出世間法,滅去以前所造的煩惱因,或者因緣果報牽扯的業力,把它滅掉或者是不受它的影響,那就悟道了,則為出世間法。又為解脫而修之四諦、六度等,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皆稱為出世間法。

據《華嚴五教章》之說,若以修道之階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稱為世間行,是聚居在世間,所以這不是開悟以後就不得了了,開悟以後內心還是亂糟糟的心不清淨,仍然聚居在世間,世間就是有漏法,還是有煩惱。以其僅僅斷煩惱之故,在初地是歡喜地,二地是離垢地,離了污垢,雖然離了污垢,但是內心還有煩惱心的起滅,到三地才是明地,心能發光;四地是焰慧地,才會產生智慧、斷煩惱,焰慧地智慧無量時,才能照破一切煩惱,四地至七地稱為出世間行;此四階位之人既已了斷煩惱,煩惱障已經斷了,又主要是斷除「所知障」,煩惱障斷了,所知障還沒有斷,所以神通變化還不能無量現起,八地以後就有了。 八地以上則斷除「體障」是法身體的障礙,或「治想」是可以治理一切的妄想、煩惱,這樣所知障也斷、煩惱障也斷,八地以上稱為出出世間行,是為聖人、菩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Lavkāvatārasūtra),楞伽(Lavkā)是一山名,阿跋多羅avatāra是登陸、登入的意思,《入楞伽經》是在楞伽山裏面所講的一部經典。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記載,外道、凡夫之智,稱為世間智,聲聞、緣覺之智,稱為出世間智;諸佛、菩薩之智,稱為出世間上上智,也可以稱為出出世間智。我們講到世間、一切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也順便說明一下。

 

5.四句偈

本經文中所提四句偈是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相關的偈語。原四句偈為伽陀,梵 gatha丸卡,譯作偈頌、偈,為韻文體之經文,凡四句組成之頌皆稱伽陀,字數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故經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

四句偈有(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阿菟吒闡提(梵 anustup chandas狣平泑云刡屹),即處中偈。(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初偈。(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摩羅(mala 交匡),即後偈。(4)以六字以下為一句之四句偈,稱為周梨荼。

四句偈是第二次出現了,第一次出現是說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小乘四果的修證,這裏我們再仔細的把四句偈的原義說明一下。本經文中所提四句偈是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相關的偈語。

原四句偈為伽陀,梵 gatha丸卡,ga上面有一橫是發長音,念ㄍㄚ - tha有h要出氣,念ㄊㄚ - a又加長音,念gatha丸卡。四句偈譯作偈頌、偈,為有音韻文體之經文,不管一句裏面字數多寡不拘,凡四句組成之頌皆稱伽陀。一般我們所講的長誦,就像《金剛經》這麼一直念下來,譬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在講四句偈,或者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也是四句偈,原來我們在前面所講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在講空身時,梵文應該也是用四句偈來說明它的意思,所以才變成四句偈。

有很多人只會講四句偈的意義,但沒有真正講到《金剛經》裏面所提到的四句偈,此四句偈是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為小乘四果的修證道理,《金剛經論》有的翻做是《金剛心陀羅尼》這一部經典出來時,現在大家也慢慢的都懂了,《金剛經》所講的四句偈即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現在我們要去懂這四句偈的本來意思為何?

四句偈往往能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所以有混合體的,很多經文,譬如這一次有去參加齋僧大會的,頌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前面都是講一段經文,世尊再重複這個經義,即是用偈頌的方式講出來,這就是混合體的,長句再加上偈頌語。像《金剛經》就很少這樣,把義理講完了沒有再重頌,不用偈頌語來說明那個經義,剛剛所舉的那兩組四句偈,也是經文裏面的意思,不是再重複它的意思、用偈頌語再重新念一次,也是與長頌文一樣的,都是在闡釋裏面的意思。。

故經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你把佛法作成四句偈,讓人家能夠懂得佛法的真實意,讓他悟得解脫,甚至於悟得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那你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所以古代的修行,都是簡單的把佛法用四句偈來顯現出它的意義,而你能夠把它解釋給別人聽,其功德是無量無邊。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言:「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我們修六度波羅蜜,是對自我修證,如果要度眾生,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讓他懂、讓他悟得無上正等菩提,才是真實的波羅蜜多,假使你懂了,能夠講給別人聽,你懂了就超越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真正度到彼岸了,是名真實波羅蜜多,真正的、確實的能夠度到彼岸!

說明四句偈的內涵有:

(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八字一句然後連結四句的,這是一種體材,稱為阿菟吒闡提(梵 anustup chandas狣平泑云刡屹),即處中偈。

(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初偈,是比較短的,更短的還有四個字、五個字。

(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摩羅(mala 交匡),即後偈,是比較長一點的。

(4)以六字以下為一句之四句偈:稱為周梨荼,梵字是哪幾個字還找不到,在原來的資料也沒有寫出來。

 

6.天

天梵語 deva-loka只向- 吐一,音譯作提婆,與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義。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勝之有情,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若指有情自體時,稱為天人、天部(複數)、天眾(複數),相當於通俗所謂「天神」一詞。

天梵語 deva-loka 只向- 吐一,deva 為天,loka 是世間,是為天上界的世間,以後讀誦經典常常會出現 deva,devarsi 就是天仙,稍微去熟悉一下,以後去念大部的楞嚴咒,才會慢慢的熟悉這些梵字語。音譯作提婆,念成北京話的提婆,那就差太多了,念台灣音的提婆,還比較靠近一點。與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義,天上雖然是天界,還是屬於有輪迴的,所以還是屬於天世間。

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勝之有情,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處定,這天界裏面是比人還要好,比阿修羅道也好得多,比畜牲、餓鬼、地獄更是不用講了,六趣是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而五趣是把阿修羅分出來歸到天道去,不管是五趣、六趣,反正都是迷界的眾生。

天趣、天道、天界等等或是指彼等所居之世界,這些天神所居住的世界;若指有情自體時,稱為天人;天部是有好多的部屬,單一位自體就是講天人,天部、天眾都是複數,是講很多的天神,相當於通俗所謂的「天神」一詞。

天之世界,乃於距離地上遙遠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為四大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等及其眷屬之住所)、三十三天(忉利天,天主稱釋提桓因,即帝釋天)、夜摩天(焰摩天)、睹史多天(兜率天)、樂變化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及魔天),合稱「六欲天」,為「屬欲界六天」之意。此經文處指天係指梵天以下,包括六欲天等天神。一般而言,雖楞嚴咒中有請二禪天天神來加護,但第二禪天以上天神,較不與人間發生往來關係,故於諸經中,甚少有關色界天人之記載。然欲界六天之記述則頗為詳備。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種身色光明,清淨微妙,無肉身(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等相,可隨意變現各種長短大小粗細等形象。其髮柔軟潤澤,其齒白淨方密。其去來行步,無邊無礙,緩急自如。兩目清澈,久視不瞬。

天之世界,乃於距離地上遙遠之上方,距離我們地球或者是四大部洲另外三個有人類的地方,而天界是在遙遠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為第一天四大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等及其眷屬之住所,都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在東、南、西、北各據一方,在齋戒日都會下人間來考察人間的善、惡,與忉利天的太子一樣,都會下人間來考察善惡)、第二天三十三天(忉利天,翻成中文就是三十三天,天主稱釋提桓因,即印度所謂的帝釋天主,我們稱為玉皇大帝)、第三天夜摩天(焰摩天)、第四天睹史多天(兜率天)、第五天樂變化天(化樂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第六福天、魔天;魔天是在第六天,你要超越天魔的考驗,斷掉淫欲心,進入色界天就要修梵行,若沒有斷淫欲心,是還在欲界六天裏面,是受到天魔的管轄,沒有斷淫欲是在它的勢力範圍裏面。)合稱「六欲天」,為「屬欲界六天」之意。

此經文處指天,係指梵天以下,不是高天的,包括六欲天等天神,梵天王是管理我們四大部洲的。在梵天王以上的、二禪天以上的,一般而言,雖楞嚴咒中有請二禪天天神來加護,但第二禪天以上天神,較不與人間發生往來關係,因為已經修行到一個相當的境界,故於諸經中,甚少有關色界天人之記載。如果你有求於他,有一些天神慈悲心重的,也許他就會來人間加護我們。

第十二分的經文裏面就講到:「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那麼高天的天神不可能跑來人間,二禪天的天神在人類毀滅以後,他無聊才會再下來人間與地球結緣,採花摘果吃了地球上的食物,本來是會飛的就飛不起來,於是充當起亞當、夏娃就這麼來了,慢慢的淫欲心也越來越重,男女根發起來,就又有男生、女生之別,人類後代越來越多就這麼形成了,這是在《阿含經》裏面所講的。

然欲界六天之記述則頗為詳備,這是在《阿含經》裏面所講的,看到有記載的我們把它列舉出來。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種身色光明,其光明都是清淨微妙,無肉身(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等相,沒有我們這種實質的肉體,他們的肉體是非常的微妙,是會飛行的,可隨意變現各種長短大小粗細等形象,天神的衣服只有幾兩、幾兩,身高那麼大但是所穿的衣服非常的微薄,用凡間的磅秤來磅只有二兩、三兩、四兩那麼輕的,身體可以隨意變化,其髮柔軟潤澤,其齒非常的白淨、四方、很緊密。其去來行步,跟我們又不一樣,是無邊無礙,緩急自如,走快走慢、要跨多遠就跨多遠都隨他意。兩目清澈,久視不瞬,不需要眨眼睛,不像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久了過一段時間就要眨一下,才能潤滑你的眼球,不然就會乾澀,他們都沒有這些形象,我們稍微去瞭解一下。

天神所吃的都是意念食,想到什麼食物就現出來了,這當然是虛幻不實在的,是意識吃就吃、吃了也飽了,這是飲食自在。這裏雖然沒有講吃食,確實也是如此;一上生天上的天神,在天上享受榮華富貴,不能修行就是這樣,要吃有吃、環境又好、身體又自在,也就不會想修行。我們人有病苦、有煩惱、有八大苦,才會想去修行。

欲界諸天仍有婬欲,其成婬事之法,夜摩諸天互執兩手,兜率天彼此憶念,化樂諸天相互熟視,他化自在天則須共語,魔身諸天僅須相視。諸天之壽量竭盡時,必呈五種衰敗之相,稱天人五衰。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天人,於壽命將盡時所表現之五種異象,稱五衰相。

在欲界諸天仍有婬欲,越高天的淫欲心越淡薄,第一天、第二天男女天神的行淫跟我們人類沒有兩樣,只是他們沒有排出污穢物,只有排出氣,淫欲心在於氣充滿,氣充滿就有一種熱惱,身體發熱、心就煩要發洩。在第三天夜摩天以上的,淫欲心就越來越淡薄,其成婬事之法,夜摩諸天的男女天神互執兩手,就心滿意足了,熱惱不見就沒有了;第四天兜率天則彼此用心意念去憶念;第五天化樂諸天是用眼睛相互熟視,也就滿足了,熱惱起來男、女天神互相熟視,淫欲心就沒有了,最高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則須共語,也就滿足淫欲心了。第六天有他化自在天,是福報天,還有一天是魔天,是魔所居住的天界,魔身諸天僅須相視,用眼睛相視。

諸天之壽量竭盡時,必呈五種衰敗之相,稱天人五衰。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天人,於壽命將盡時所表現之五種異像,稱五衰相。

通常分大小五衰相,大五衰相為:(1)衣服垢穢,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於福盡壽終之時,自生垢穢。(2)頭上華萎,諸天眾寶冠珠翠彩色鮮明,於福盡壽終之時,頭上冠華自然萎悴。(3)腋下汗流,諸天眾勝體微妙,輕清潔淨,於福盡壽終之時,兩腋自然流汗。(4)身體臭穢,諸天眾妙身殊異,香潔自然,於福盡壽終之時,忽生臭穢。(5)不樂本座,諸天眾最勝最樂,非世所有,於福盡壽終之時,自然厭居本座。以上五種大衰相顯現時,天人將死亡。

通常分大、小五衰相,大五衰相為:

(1)衣服垢穢: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銖是表示輕柔,古代廿四銖為一兩,天衣是輕巧得很,此高貴華麗的妙服是非常的輕柔、是光潔常鮮,天神的衣服本來是非常的美麗,於福盡壽終、衰相顯現之時,開始自生污垢、污穢不去。

(2)頭上華萎:諸天眾本來是寶冠珠翠、彩色鮮明,於福盡壽終之時,頭上冠華自然萎悴、萎縮、憔悴。

(3)腋下汗流:諸天眾本來是勝體微妙,輕清潔淨,於福盡壽終之時,兩腋自然流汗。

(4)身體臭穢:諸天眾本來是妙身殊異,香潔自然,於福盡壽終之時,忽生臭穢,開始發臭了,從上到下一直發展下來、從外的衣服、到頭上冠華、腋下、到身體,最後是心理不樂本座,開始不正常的發作了!

(5)不樂本座:諸天眾本來是最勝最樂,非世間所有,於福盡壽終之時,自然厭居本座,不想坐在天座上面,坐不下去了,是壽命快盡、快完了!以上五種大衰相顯現時,是天人即將死亡。

小五衰相:(1)樂聲不起,諸天音樂不鼓自鳴,於衰相現時,其聲自然不起。(2)身光忽滅,諸天眾身光赫弈,晝夜昭然,於衰相現時,其光不現。(3)浴水著身,諸天眾肌膚香膩,妙若蓮花,不染於水,但衰相現時,浴水霑身,停住不乾。(4)著境不捨,諸天眾欲境殊勝,自然無有耽戀,於衰相現時,取著不捨。(5)眼目數瞬,諸天眾天眼無礙,普觀大千,於衰相現時,其目數瞬。以上五種小衰相雖已顯現,如遇殊勝之善根,仍有轉機之可能。

小五衰相:

(1)樂聲不起:諸天音樂本來是不鼓自鳴,於衰相現時,其聲自然不起,外面的這些天樂也起不來了。

(2)身光忽滅:諸天眾本來是身光赫弈,晝夜昭然,於衰相現時,其光不現,身體的光忽然滅掉、沒有了,本來是身光赫弈,晝夜昭然,第二天三十三天大概是在太陽的旁邊,月亮的光當然是比較不強,也是可以照到,夜摩天就月亮照不到,所以那邊沒有什麼白天晚上,四大天王、忉利天就有晝夜,都是身體發光,而沒有太陽照射是自己身體發光,夜摩天的天神更是自己身體發光,不必靠太陽的光,於衰相現時,身體的光也發不起來、不現了。

(3)浴水著身:諸天眾本來是肌膚香膩,妙若蓮花,不染於水,就像蓮花葉瓣,水是沾不到葉子花瓣,沾到葉子、花瓣就變成水珠或滑落下來,身體就是這樣。於衰相現時,浴水霑身,水份就可以沾到身體了,停住不乾,停在那裏不會乾掉。

(4)著境不捨:諸天眾本來是欲境殊勝,本來什麼事情都可以看得開,自然無有耽戀。於衰相現時,取著不捨,很執著這些殊勝的境界,這就是天神也會退轉,世間禪定的色界天,也是一樣會退轉,都是以定來入定,雖然他們不執著這些,定中的壽命一萬年、一萬年的過去,因為慢慢會起念頭、起煩惱,這裏所講的天神境界,還是開始去執著了!所以我們人剛開始修是很執著,執著人、事、物,執著身體的境界,慢慢修到對外境的人、事、物不執著,對內心的一切煩惱不執著,若是沒有解脫,到最後又回過來去執著,那就是退轉了!

行者一定要修到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八地菩薩是心不退轉,那時候才是真正不受諸天神衰相現時的現象一樣,所以世間的定力是會退轉,得到天神的果報還是會退轉。再者你今生光做善事,生到這些天趣,也沒有去瞭解佛法的道理,又怎麼解脫?怎麼看開心裡面的各種執著?怎麼斷掉心裏面的各種煩惱、習氣、毛病?若不懂的這麼去做,不知道眾生與眾生之間的因緣牽扯,又不去懂這些,沒有辦法徹底瞭解,像我們上面所講的:觀世界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把世界看成在那裏但跟我沒有關係,你沒有去學到這種功夫,出生到色界天,禪定力衰退,還是會去輪迴,要去瞭解、要懂得真正修學佛法是在學什麼?

(5)眼目數瞬:諸天眾本來是不眨眼,現在小五衰相,眼目也會眨了,本來是天眼無礙,普觀大千,當然這裡講的是比較高的天,於衰相現時,其目數瞬。這次在齋僧大會所誦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翻開來可以看到初地菩薩是第一天的天主,二地菩薩是忉利天的天主,三地菩薩是夜摩天的天主,四地菩薩是兜率天的天主,五地菩薩是化樂天的天主,六地菩薩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七地菩薩是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八地菩薩是二禪天的天主,九地菩薩是三禪天的天主,十地菩薩是四禪天的天主,所以所有的天主也都是菩薩。

第一天的天主只是觀一百個世界而已,而能夠觀大千世界則是比較高天的天主,一般的天神不見得可以看得到,只有菩薩看得到,在這裏所講的我們要稍微加以瞭解一下,如果生天的人真的就有天眼通,那四禪天產生天眼通又是如何?沒有那麼簡單的!照道理來講,天神沒有什麼大的天眼通,但是他身體可以飛行、眼睛可以遠看,像千里眼能看幾千里、幾千萬里,那是可以的,可以看一個銀河系的世界已經是不得了了!那種看幾千萬里倒還無所謂,或八萬由旬可以看得到,或者是八萬由旬的兩倍、三倍、十倍都可以看得到,那還是在我們娑婆世界裏面!

第一天的天主可以觀看一百個世界,一百個世界有一百個銀河系,這個量就大了,一般的天神沒有這種能力,這裏所講的可以普觀大千,或許是沒有寫清楚,我們還是把它提出來講,但是我給你們解釋的,能夠觀大千世界則不是一般低天的天主,應該到第五天、第六天左右了,但是只有天主,天神是不見得有。當然化樂天的天神,若修證到識陰魔相就會變化,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他不變,但是他以化樂天這些天神所變化的,把它拿來當作他的天界、天堂或是什麼的。

於衰相現時,其目數瞬,在小五衰相就是他會眨眼睛,眼目也會眨了。以上五種小衰相雖已顯現,再下來就是大五衰相,如遇殊勝之善根,仍有轉機之可能。有的天上的天神也要去結善緣,譬如以前有一位天主,他知道壽命盡了,他有神通知道要去輪迴,要輪迴到哪裡也不知道,知道要死了,他就跑到人間來求釋迦牟尼佛度他、他不想死!世尊慈悲的答應他,教他把眼睛閉起來,然後跟著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的識神閃神頓了一下!同時在某一個地方有一隻小鹿就出生了,識神頓了一下又回神過來,那一隻小鹿出生以後就死掉了,於是他擺脫天神去出生到畜牲道,因為他有善因緣,還好他知道跑下來求釋迦牟尼佛,這是遇到殊勝的因緣,他又去做天神了,而且做了天主,這是善因緣。

很多天神若碰到哪一位佛下生人間,並且有這種善因緣來人間求法,他也可以永遠的住在天上,這是殊勝之善根,仍有轉機是該死不死,跟人一樣,人的壽命有時候該死,碰到善因緣他就不死,如果沒有善因緣就依照你的宿命,該死就死了,依報是幾歲就幾歲。今天就講到這裏!

(2005.08.2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