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2005.08.20.   第 14 講(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名詞解釋()

4.實言

實言者是佛果位者才能所知如實而言,因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大智者,所說當然實而不虛。所以說由於佛語真實決了義故,真實知見故,稱為實言。實言者為佛依實知、實解、實見、實證者而說,非是疑惑心中語故。日僧親鸞大師據此分別,稱為五實,即:(1)真實決了義,佛語不虛妄,故稱真實;決擇正理,究竟明了,故稱決了。(2)實知,指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謂彌知一切事法差別之相,乃佛之智,故稱實知。(3)實解,謂四無礙。四無礙,即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此四者皆契實而解,故稱實解。(4)實見,謂佛眼。佛眼能究竟如來藏中之性相為常,知見一切諸法,其所見契實,故稱實見。(5)實證,謂大涅槃。即萬德圓滿之大般涅槃真實之極果,故稱為實;證得實果,故稱實證。

「實言告汝」的「實言」,有時候我們講話會刻意有所保留不講實話,但也有不經意沒講實話時。本來要講實話,但話一出口卻變了調,無心說謊,然而說著說著就不自覺灌了點水或減點斤兩,講完後自己也不解,我為何要如此說?舉個例子,譬如買了一棟八百萬的房子,講出口就變成九百、一千萬。當然這並不傷害他人,但是自己事後回想,明明八百萬怎麼講成九百萬、一千萬?自己也覺得奇怪?這是潛意識裡好面子,有時在一個人不經意講話時,能看出一個人潛意識裡藏有什麼心態?

《金剛經》云:「如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在這五種言說裡,今天要解釋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如實言」,因為它先出現在第十一分。何謂如實言?最基本的解釋就是照實言說,就像剛才舉的例子,八百萬的房子就講八百萬,這是如實言;然而在修佛法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

在第十一分中第一次提到「如實言」,到底是根據什麼實際來說呢?實言者,是佛果位者才能夠依所知而如實的來說,因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大智者。上一次我們講到,祇陀園精舍的樹葉,到底有幾葉?恆河水中的沙,到底有多少粒?一般人無從知曉,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知道!大智慧所了知的有各種義,佛如實的把它講出來,所說當然實而不虛。

更由於佛語真實決了義故,真實知見故,稱為實言。佛所體悟的境界是究竟的,祂也能澈底的瞭解其意義,故而講出口的,就是祂如實的知見;那麼在還未究竟的世間禪定,甚至於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境界,他們雖有五神通,但所知還是侷限在能力範圍內。他們所講的雖亦是實言,但因為所知所見還沒有決定了義,故其言說不能稱為如實言。譬如去俄羅斯,造訪的是莫斯科、列寧格勒這幾個大都市,回來就稱說瞭解的俄羅斯就是如此這般。你看到的是大都市的部份,卻還不瞭解鄉下的民情風俗,即使所言不虛,真是你所見到的,然因並非絶對瞭解其義,也不能夠稱為如實言;只有佛的知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講出來的話才能稱作如實言;一般人所講的雖是真話,但是因為知見受限,不能稱為如實言。

實言者為佛依實知、實解、實見、實證者所說,其中若缺少一項,所講的話就不能稱做如實言,這是與修行境界有關。外道的知見、世間的儒道思想,也是就其所知而言,即使有的自稱是真理,但證得的知見一旦有受限,所言又豈是真理呢?這些都不能稱為如實言!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佛因為無所不知,祂所講的並不是心中有所質疑、不能肯定的話,這是如實言的一個重要基礎。《金剛經》是大學程度的佛法,再往上去就是神通變化、真言的部份,這已經是最高的修證。

在如實言方面,日本有一位和尚親鸞大師,他把上面所講的真實、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這些分別不同的領域知見,把它稱為五實言,一種實際的言說,即:

(1)真實決了義,佛語不虛妄,故稱真實決擇正理,究竟明了,故稱決了:第一種是真實決定瞭解其意義的,否則菩薩有菩薩的知見、阿羅漢有阿羅漢的知見、阿那含有阿那含的知見、世間禪行者有世間禪行者的知見,光一個開悟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也不能說誰就不對,只是他沒有如實言。講出來的就是他自己體認的境界,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就是如此,並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沒有真正做到如實言。

佛語不虛妄,沒有虛、沒有妄、是真實的,因為衪徹底瞭解了,無所不知的瞭解其意義,衪能夠選擇決定正確的佛理。又不同層次的菩薩、小乘行者、世間禪行者、欲界天境界、稱言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宗教,知見受限於看不到世界的形成,難免有如是說法。其實三界九地二十八天,每天的天主都是菩薩,菩薩有三不等,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知見上還是受限制。有的經典講初地菩薩只能觀到一百個世界,這知見、能力是受限制的,雖然也是誠實講自己所知道的,但這不是決了義;若能夠觀到大千世界也還不夠,因為只侷限在我們娑婆世界,要到法身菩薩才能觀到十方一切佛刹土。佛法上的實言,非如字面所示的不打妄語,一定要知見夠多、夠廣,於時空的過去、未來、現在都沒有侷限、一切悉知、悉見,才是真正的決了義而說。

(2)實知,指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謂彌知一切事法差別之相,乃佛之智,故稱實知:是要能一切都知道,大大小小、雞毛蒜皮的事,無所不知。因為每件事都有因才有其果,這是佛要證到一切種智,無有一切種智,就沒有辦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哪一個微細的眾生,是怎麼來出生?都有他的因果!佛有一次如廁,看到一隻蛆,這隻蛆以前為人時也曾出家過,為著一句不當的話,墮落到廁所裡成蛆。若有宿命明,無始劫以來無論多長的時空,十二類眾生所有的因緣果報,衪都能如實知,自然就能如實言。

一切種智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嚴格講起來有這三種智慧。道相智,是修行上的各個層次都要懂;一切相智,是所有的相,包括有形、無形、有生命、無生命,它們的過去未來都能夠知道。比方無情眾生如木頭、花草之類,衪都能夠瞭解過去的因緣如何,如今才會變成無情類。

謂彌知一切事法差別之相,事法差別就是一個因綠果報。此物為何形成?是有其因,彼事為何發生?亦有其果,事法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見,是彌知、是全部都懂了,一切事法的差別相。法是種種現象界裡的大小事情皆有所不同;哥哥出生智慧高、弟弟出生智慧低,為什麼?不是同一父母所出嗎?這是他們潛意識裡哪一世的因緣造成智慧高低有別。

這智慧是天生的,來自過去的因緣,並非後天所學到的世間智;真正的智慧會表現在讀經典上,或判斷事理條理清晰,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做的對不對?如不如法?這些都是智慧,勉強不來的,要從這種地方來觀察。有智慧的人,用眼睛、耳朵去觀照他人的智慧高低,愈有修證的人觀眾生的智慧愈是一目瞭然。

佛則是具一切種智,更不用說了,什麼事情都能夠如實知、如實了、如實言,這就是佛智。而佛在如實言之前,也就是我們上次講到的「說法」前,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請法!佛基本上不會無緣無故說法,是有緣才說。衪不會主動去說法,因為衪是在如如不動之間,沒有法的執著,不住一切有為法,但有人發問,衪就要講。上次我們講了說法,底下又說了一個不可說、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法有生滅,因而不用說;法本性空,是無法可說,是以不可說。

有六種法不應該說,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其實總共一切法都沒有什麼可講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說法四十九年?是有請、才有說!宣說之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些是說法時的一種實際而說,那麼為什麼不可說、還是說了?《金剛經》亦言:佛有所說法不?雖然是說了,是因為有因緣請法衪才說,說完了也滅了,只是後人去記載、去學習!

(3)實解,謂四無礙。四無礙,即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此四者皆契實而解,故稱實解:對佛理沒有完全瞭解的人來說法,說歸說也沒有契中真理;修到快成佛的人,於大菩薩的境界就有四無礙解。因為這四無礙解,他也可以自說、自利,然後將其廢去。佛法沒有一個絶對的,說是方便說,建立一個正法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要把它破解掉,沒有破解掉就不是佛法。

學佛法學到什麼?莊嚴佛土者,佛說非莊嚴佛土。不是莊嚴佛土,這樣才是莊嚴佛土。對佛法若是沒有這種瞭解,就只是半吊子。世間一切法沒有絶對的,我方便說、你方便瞭解,但最後又怕你執著,又再把你破去:「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是怕你執著,不講你又不懂,懂了後又怕你執著它,所以再將之破解掉。很多人說奇怪?我聽課都聽得懂,但是回去後腦筋一片空白,那就對了!為什麼?因為你當下瞭解,但是當下不執著,等到有一天你要用時,你自然會用!因緣起,即依自己的修證去應那個緣;緣滅了、過了,我依然自在無礙!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又說:「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問的東西我告訴你了,講了以後又再把它破解掉,這世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法!譬如心煩,我教你一個方法,唸佛!把那個「煩」化解掉,「煩」化解掉後,就不必執著一個唸佛的念,一直放不下,那也是一種執著!當然我們要往生時,心要安祥,總是要有一個依靠,沒有依靠就像在大海中隨波漂流,無有一浮木可以抓,沒有安全感,既然沒有安全感,你就抓住一個佛號,在心裡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唸,便覺得踏實!

一位開悟的行者,從前是唸佛的,為要回復到清淨的自性,這個唸佛的念頭,也要把它捨掉放下,否則找不到空性。等到悟了一段時間、幾十年過去了,這從前唸佛的習氣不會滅,還是會唸佛的。佛法懂了後,就產生四種無礙的智慧,這四無礙的智慧,是在玩弄世間一切相,講白一點,是在寂靜之間為了要度化眾生,才在世間相裡說空、有,不空、不有,隨你怎麼說都成,端視對方的根基。這個人的毛病在哪裡?依他的毛病去講,去破解他心裡面的執著,都是在用這四無礙智,其實你都自在無礙,沒有一個絕對的法可以說是佛法。

四無礙智、四無礙解,一個是法無礙解,每一個法都能夠正面講、反面講、側面講,總之依眾生根基來講。法不是絕對一個法,八萬四千法門才可以適應一切眾生的根基,你抓住一個空體、懂得佛法的真實義後,可以依眾生因緣去講!我們以前講過了,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有些人說法時不是清淨心說法,為什麼?因為他們自認為懂了,自以為是的批判某段經文,這些都是不清淨說法。你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對象是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還是大學生?不同對象所講的是不一樣的!

不要在經文上斤斤計較,截取一段來批判,這是你心有執著,不是法或經文本身有什麼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知見不夠!拿名相來說,在高深的大學部講名相,為什麼要演譯?為什麼要說明?因為你們都是插班生,沒有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這麼學上來,所以才要回過來再跟你們解釋。很多人說我佛經都看不懂、聽不懂,那是因為你沒有基礎,一個名相之中又有名相,當然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如果你從頭、從幼稚園學起,現在當然能一聽就懂!

在《大般若經》裡四無礙解就四無礙解、四無量心就四無量心,你問四無量心是什麼?四無礙解又是什麼?高中就講過了,你現在在大學部還在問這些?不懂就要請教人,或自己去查小乘的法門,或親近某些在演譯經典、解說經典的菩薩。法不管正法、邪法或者不正、不邪的法,你都要能夠出入自在,所有佛法的義,有了義、不了義,你也都要能無礙的去接受。

了義,是在講空、無、涅槃寂靜的道理;不了義,是在講世間因果報應的道理。有一些小乘的行者,修到業力黏不到他,他就說哪有因果?對他而言,他的認知是沒有因果。為什麼?因為一切因與緣動不了他,他的內心清淨,沒有業與之相應,他可以自在解脫了!但這道理不能去對小學生講,因為他們沒有達到那種解脫知見,他們還會造業。這些阿羅漢們已經不造業了,內心的種子對業緣也起不了相應,祂自在了。在自在之中,不能說世間何嘗有因果?如此說便是造業!心裡面可以這麼自我瞭解,但是不能四處宣說:沒有因果,…,這樣是撥無因果!不去修正這種概念,而讓一些眾生產生誤會,這也是造業!

了義、不了義,都能夠如實的去解說,也有方便解說、也有真正以空義解說。對還沒有究竟的人,要講一些不究竟的佛法義理,讓他們能懂。佛法,是依每個眾生的根基去講,所面對的是大眾,更有必要把各種有、空或不空、不有的中道,所有的境界都講清楚,讓大眾可以依經義吸收,能夠懂得什麼義理,就自己去接受、吸收。

四無礙解,一個功夫練就的人,就有這個能力,說高、說低、說圓、說方,都依眾生的根基來說。你說空,諸法皆空,初級根基的人聽不懂,什麼是空?他沒有證到;若你跟他說內心裡的煩惱是看不見、抓不到的,既是如此何不把它看成空,不要受它的影響,這樣他比較容易理解;回到家後,兒女、先生、太太跟你吵架,就把他們所講的話,當成一陣風吹過,轉眼成空,不理會、不相應。不相應也是空的一種變化相,看你的對象為何?要讓大家都能夠如實的瞭解。菩薩都有方便智慧,可以觀眾生根基,再以這四無礙解來講,讓每個人都能如實的受用。

辭無礙解:十二部經的每一種體裁都不一樣,稱謂十二部(1)契經(sūtra,又作長行)。(2)應頌(geya),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3)記別(vyākarana),又作授記。(4)諷頌(gāthā),又作孤起。(5)自說(udāna),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6)因緣(nidāna),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7)譬喻(avadāna),以譬喻宣說法義。(8)本事(itivrttaka),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9)本生(jātaka),載佛陀前生種種大悲行。(10)方廣(vaipulya),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11)希法(adbhuta-dharma),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12)論議(upadeśa),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

所以一行者要表達出你對佛法的瞭解,可以用唱誦、偈語、長誦、短誦或如實說、依義而說、譬喻而說等等不同表達方式,都可以這麼去解說!還沒有修到一個境界的人,我常教他不要賦詩,有的人修到一個境界,過去的哪一世是文人會做詩、填詞,難免心血來潮就要舞文弄墨。還沒有究竟以前,要把這些習氣暫時壓住,等到真的有成就了,那時你要唱誦就唱誦、想寫偈語就寫偈語,想怎麼表達你對佛法的瞭解,都能隨心自在無礙。

有些經典裡,宣說一段道理後,中間會穿插一段偈語、歌誦,便是這種情形。歌誦是比較難,要有音韻及字數的配合,把前段經文重新排列組合,再以另一種文體表現出來,這也是一種智慧,到大菩薩以上就有這四種無礙解,這是語辭方面的。

樂說無礙解:樂說不是喜歡說、不請而說,不請而說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講,因為你已經了悟了佛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不講。但有眾生請法,那你就要講,講時是很願意、很高興的,把你的所知所見、如實的講出來!很多人懂了一些,就很愛惜自己的知見、捨不得講,一旦講了大家都懂了就不希罕了,心裡不是味道!

在《楞嚴經》裡有個典故,提到一位菩薩(周利槃特迦 Ksullapanthaka),過去某一世出家後大概有一點修證,結果捨不得把他的知見教給大眾,他在這世就得到了愚癡、沒有智慧。愚癡到什麼程度?出家人第一個學的伽陀(gatha)四句是:「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每個出家人就要先學這四句話,一句裡梵文也沒有幾個字,他記住第一偈的前面幾字就忘了後面數字,才一句話怎麼記也記不全。有人這麼笨嗎?這位菩薩就是如此!後來世尊怎麼教他?世尊就告訴他,你也不用背了,就拿根掃帚,天天打掃環境,心念「拂塵、除垢」一語,把圾垃集中再裝進圾垃桶去,天天就做這個工作。他在掃、掃、掃之間悟道了,把所有心裡的圾垃集中在一起,然後裝在圾垃桶,再把它倒出去!

釋迦牟尼佛是調御丈夫,有各種能力度化眾生,你是什麼根基?就用什麼法來度你!這位菩薩就在掃地之間悟道了!一位真正了悟的行者,他懂的是沒有一法可得,既然如此又有什麼是值得敝帚自珍的?一有眾生請法,就要非常高興的去說,把所知、所見、所理解的,全部講出來!這四種都是契實而解,故稱實解,即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但要確實懂了,才能夠去依此四解而說。

(4)實見,謂佛眼。佛眼能究竟如來藏中之性相為常,知見一切諸法,其所見契實,故稱實見:實見是實際看到了,這又牽涉到每個人根基不同,所見的範圍不同,當然從了義到實知、實解,每個境界都有所不同,只有佛才能夠真正圓滿。佛以佛眼能究竟如來藏中之一切性、一切相,看這些為常,也能夠知見一切諸法,而且所見都如實的契實,故稱為實見。

佛眼可以觀照到十方一切佛刹土,以所見來講,從東方過去無量恆河沙世界外,有一個世界名為什麼?此世界的佛名號為何?衪正宣說何經?佛都能如實得見!在宿命通方面,無始時空的一切眾生有情類、無情類,衪都能夠如實見,衪都能夠講得出來。我們大多的人是如實不見,所以自己胡說八道是不成的,要依經典來講,因為我們的知見太渺小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末法時期的眾生,需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5)實證,謂大涅槃。即萬德圓滿之大般涅槃真實之極果,故稱為實;證得實果,故稱實證:就實證而言,實證是要有果位的,一定要得解脫、要得涅槃的。實證不是證到眼睛可以看到什麼?耳朵可以聽到什麼?這些都沒有用!實證是心地清淨幾許,是否不受外在因緣的影響?是否解脫了?有阿那含的解脫境界,就生五淨居天;有了阿羅漢的三毒斷盡、三毒永伏的境界,就可以斷三界輪迴;再者有菩薩的境界,一方面學解脫、一方面修智慧,未來就可以成佛,這都要實證。最怕是一些沒有實際的修證,卻自誇有多大修證的人,說來到底這些人的問題還是出在智慧上,愈有智慧、愈有修證的人,愈有自知之明,不會在檯面上大肆宣說這些。

真正的實證,即萬德圓滿得到大般涅槃真實的極果。在還沒有真正到釋迦牟尼佛這種果位佛以前,實證是有:小學程度的實證、初中程度的實證、高中程度的實證、大學程度也有實證,這些都還沒有究竟,還有盲點,還有疑惑。還沒有成佛以前的大菩薩,修證很高了,為什麼還不能講無量的佛法?因為差一點,也就是沒有全部見到上面所講的這些,對於佛法是不是真實的決了義?是不是能夠知見一切智?是不是能夠實際了解一切法?是不是能夠看得到全部佛法空、有不二以外,遍十方虛空一切世界與眾生?這實證是最後的、是五實之一。

要證得實果,才能稱為實證,以前的這些方便的、階段性的瞭解,不能講是實證。釋迦牟尼佛講如實言,就要有這種內涵,什麼都能夠知道,講出來的佛法,無論知見、深度、廣度,都是圓融的。與其做了無量無邊的布施,不如去持誦《金剛經》、四句偈,依義修行,若能夠為他人解說,這種功德比你以無量無邊的恆河沙七寶供養一切諸佛、眾生之功德要大得多。就是因為衪已經成佛了,所以如實的告訴你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這是這一分最後一個解釋名詞。

 

(四)、經文大意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本段中世尊第二次重申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或四句偈等,比以七寶滿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行布施,其福德要大得多。世尊問須菩提尊者:「如恆河水中細沙本無量無邊,再以如數沙的比較,以一沙比一恆河,如數之數,你意云何,是諸恆河沙,是否有夠多呢?」當然如此多數的恒河與其水中之沙,是無量無邊的多,唯佛所能知見。但須菩提尊者雖不能知見,但也能臆測如此之數是無量無邊的多。

本段中四句偈就是空身、空性、空性、空法這四句,也能夠依義修行,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種果位的,比用滿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七寶來布施,前者的福德要大得多!修行又比布施的功德要來得大,修行中修《金剛經》、修四句偈,又比修其它小乘經典的功德要來得大!《金剛經》是要成佛的基本理念,讓你能夠去瞭解經義、依義修證、能夠自我成就,在未來能夠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功德才大。布施只是培養一些福,還沒有做到德,要福、德兩足尊,才能夠圓滿佛道。

經文:「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世尊問須菩提尊者:如恆河水中本來就無量無邊的細沙,而恆河裡的一粒沙,又代表另一條恆河,那麼多的恆河裡,又有無數無量無邊的沙,這麼多數目的沙,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是否夠多呢?這裡是講恆河水中的沙,不是岸邊的沙。恆河水中沙本來就無數無量無邊的多,而恆河中的每一粒沙又是一恆河,這一恆河又有無量無邊的沙,如此重重累計下來,多不多?

當然是無量無邊的多!多到多少?可以數出來嗎?唯佛所能知見,餘之不能及。上一次我們講到法身菩薩,證到法身清淨的十地菩薩能知,但須菩提尊者不能知,因為他只有阿羅漢的境界,但他也能臆測此數是無量無邊的多,我們用腦筋想,也是無量無邊的多。一條恆河有二千五百一十公里,這裡面有多少沙?當然有無量無邊的沙,一顆沙又化為一條恆河,另一恆河之中的沙也是無量無邊,累計下來當然是無量無邊的多!

須菩提尊者答說:「是相當的多,世尊!不用說僅以恆河來說其量就甚多了,不可盡數,更何況諸恆河水中的沙呢!」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具無量無邊的恆河,每一恆河又具無量無邊河沙,所以其沙是無量無邊的多。

須菩提尊者答說:「是相當的多,世尊!不用說僅以恆河來說,其量就甚多了,不可盡數,更何況諸恆河水中又有無量無數無邊的沙!」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佛所弘化的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1×109 ×3 1是一個銀河系,銀河系本來就非常寬廣,何況三千大千世界更是寬廣,在無限虛空之間,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佔一個點而已。故不能思量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共十方,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只有佛才能知見,我們不能知見。每一世界具有無量無邊的恆河,每一恆河又具有無量無邊的河沙,當然其沙是無量無邊的多!

世尊再告訴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我現在如實言地告訴你,若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雖以布滿在如此多的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以用來布施,所得福德是為多不?」須菩提尊者答說:「真的是非常的多,世尊!」

世尊再告訴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我現在如實言地告訴你,若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雖以布滿在如此多的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來布施,所得福德是為多不?」供養一件珠寶有一件福德,供養那麼多的珠寶,當然其福德是非常的多,須菩提尊者說:「真的是非常的多,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尊者說:「若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金剛經》中,甚乃至僅受持其中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並且能為他人說其無上義理,而此講述《金剛經》義理之福德,勝過前者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以布施之福德。」

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導入正題,佛陀告訴須菩提尊者說:若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金剛經》中,甚至僅受持其中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懂了依義去修持,先不講去為別人演說,自己修《金剛經》、四句偈,其功德也比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去供養還要多。再者又能夠有能力去為他人解說《金剛經》、四句偈的無上義理,而此講述《金剛經》義理之福德,更遠勝過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來布施之福德。一則是有形有相的布施,一則是自我修證到無形無相、不執著,又把所修證的為他人說,一燈燃千萬燈,讓大家能朝如來菩提前進,這功德才是大得多!

這一段是第二次講布施與修持《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

 

()、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1.「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本段世尊在討論恆河水中之沙,世尊告訴我們:恆河水中沙有無量無邊,若以一沙一恆河,恆河水中又有其沙,這樣推演下去,其恆河中沙有夠多吧!沙數雖然是一不可說天文數字,此數值到底有多少,也僅證得佛果位者或得法身菩薩者始能知之。三賢、聲聞聖人尚無從知悉,何況是我們凡夫。

本段世尊在討論恆河水中之沙,世尊告訴我們:恆河水中的沙有無量無邊,若以一沙一恆河再推展開來,恆河水中又有無量沙,這麼推演下去,不是一倍,是無量無邊的倍數,是不可說的天文數字,這數字到底有多少?只有證到佛果位者或者法身菩薩才能知道。有些菩薩可以知道下雨的雨滴數,但於十方虛空一切佛刹土的恆河沙數,就不是一般菩薩可以知道的。

三賢、聲聞聖人尚無從知悉,何況是我們凡夫?聖人、聲聞、緣覺三賢是還沒有究竟、沒有解脫,因地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行者的知見仍受侷限,不能知道這些事情,何況我們凡夫更是不知道。

我們對於不能知,佛亦未明言之事,就毋須猜測,即使猜測,猶是不知。孔子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去猜測,心則如如,這是學佛法者的健康知見。有些人不知,強要去思維,自下定論,即成妄語或斷見,此非學佛法者應有的知見。佛子應抱持如是心態:知則知,不知亦未見經文論及者,不必費心傷神。否則行者不知而思維說,即成妄語,強效先知,非學佛者應有的知見。

我們對於不知道,佛也沒有明講的事情,就不要去揣測,再揣測還是不知道,修行人的一個大毛病,聽不懂就非要弄懂,這就是執著!像這種不是去研究就能夠懂的大問題,乾脆就放棄、讓心死掉!一看到這段經文,佛、法身菩薩都可以知道,我也要知道。其實這種雞毛蒜皮、根本沒有義理、沒有了義的,佛不僅沒有講,而且也不能講。為什麼?現在的恆河沙隨時都在生生滅滅,過了二千五百四十九年,這中間變化了多少?所以佛不會講出一個確實的數字!然而佛知道為什麼不講?一講又變了!經過二千多年,早已變化無量數次。

時空之間的世界,隨時都在生滅變化,像這種就不能講,不能講就不要去揣測。看到一句佛法的名相,不能確實瞭解也就算了,有一天你自然瞭解,還沒有進去當然不瞭解;即使進去後,今年看的,又會與二十年後再看的又不一樣!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告誡你們,即使修到有一點樣子了,也不要白紙黑字去寫書,日後自己看了都要汗顏,怎麼會寫出這些東西來?

如同成長般,剛開始的所知所見,都侷限於兒時的知見,有一天長大成人了,再回頭一看,才驚覺自己兒時的無知,本來就是無知!我們還沒證到佛的境界時,都是由學習去揣摩經典、去瞭解意義,不懂就放下,不必去猜測!若是當下懂了率性脫口而出的話,也只是當下就眾生因緣果報的情形而言,非但不是絶對的,也毫無意義可言,和真正的佛法更是沾不上邊。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因因果果,牽一髮動全局,隨時隨地都在變化!對於大事情不必去揣測,看經典懂就懂,不懂就放下,當下看懂了,也不必牢牢抱著不放 因為現在懂了,以後還會更懂,更懂了就推翻先前所懂的一點點。我們在還沒有成佛前的知見,並不能像世尊所說的了義、實證、實知、實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說的。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才是正確的態度。知道了不可說,不可說有人問就要說,不然就打妄語。沒事不能說,有人問就說,超越修證以外不懂的,就說我不知道,要是這種態度!西方人士比較有這種實事求是的習慣,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知道。有時候會聽到人說,你是博士怎麼會不知道?博士不是什麼都要懂的,博士是面對一個問題,他可以運用所接受的學術訓練,實驗研究找出對策。他和一般人的不同在於他更容易去找出對策、解決問題的人,不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超人。

學佛法只要開悟後智慧是無量的,這腦筋可以衝擊它,從前沒看過的經典,拿起來翻翻當下便可以融會貫通,為人解說。有些人講經往往名句堆名句、名相砌名相,拾人牙慧,引用此人、引用彼書。其實當基本智慧開了,靈光一閃,義理便如實的從心中流露出來!

釋迦牟尼佛要參看誰的?祂是首先成佛的,祂所講的經典從何而來?都是從祂自性裡流露出來,以祂的神通力與諸佛的心相應,自然宣說出無量無邊的經典。每位佛都可以講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經典,為什麼我們除了典記(把佛本身成佛的因緣與其願力寫出來,例如藥師佛有《藥師佛本願經》)外,看不到其他成佛所闡述的佛法?因為不是在娑婆世界講的,是在祂的世界講給祂的眾生聽的。每尊佛都可以宣說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有的世界眾生福德較好,不像五濁惡世眾生,心地壞得一蹋糊塗!尤其減劫未法時期,貪、瞋、痴、慢、疑、邪見深重,釋迦牟尼佛教化得很辛苦,當然也更代表祂的慈悲心偉大,這才是真正大慈悲心!

有一天到了八地菩薩以上,發願:我的世界永遠不要有三惡道!哇!出生在你那兒的眾生都是道德水準較好的,相對的你就比較輕鬆,講一些真正解脫、真正成佛的佛法就好了。不像世尊要苦口婆心的從五戒、十善、心地講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等這些戒律,讓你一步步修上來!所以讀經也好,自己修證到哪個境界也好,在深入經藏時若看到震動你心的經句,就把它寫下來!早期我編講義,都是看了大、小經文,覺得這句對我以及未來眾生有用,就把它摘錄下來,否則那麼多的經文,要全部瞭解,很多都是重覆再重覆的。讀一部經懂了,再去讀其它的大乘經典其實就大同小異,只是名詞有別。寫下來的就代表你對這句話有所感受,累積多了,感受的東西就容易記得,也容易依之修行,進而依之成就。

看不懂是時機還不成熟,不必在意,不懂就不懂;又或者十幾、二十年後,有天忽然看到一句話,注意到它了,以前也看過為什麼沒印象?功夫、時間還不到家!為什麼以前看不到《金剛經》,只聽過師父口頭的片段解釋、開示?以前看不到經典,現在可以看《大般若經》、《金剛經》?因為根基成熟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化,為什麼要分五個時期?也是把淺根基慢慢帶到成熟時,祂才開始講合適的經典!《華嚴經》講完祂就封關,不再講那麼深了,改說《阿含經》,因為菩薩該聽的都聽過了。《華嚴經》在他化自在天講完後就不講了嗎?其實祂還是繼續講的,但是到色界天、無色界處去轉法輪。為什麼?因為龍樹菩薩去龍宮,看了這經典覺得太深奧了!不是芸芸眾生的福德可以瞭解的,所以憑腦筋背回來,但只把背的其中八十卷,停在欲界天的他化自在天所講的部份說出,實在可惜!

當程度已經超越欲界天的天神,色界天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是如何?怎麼《華嚴經》沒有講呢?有一天真的修到手印、神通,想到龍宮去看《華嚴經》也未嘗不是沒可能,有沒有這能力就看你自己了。專心修下去!沒有家眷的人要專心修行,法都是要靠用功,逐漸加碼,一天六小時、十二小時、十八小時這麼用功上去,日久功深,幾年後就真成就了。你持的咒、印能夠發揮無上威力時,哪裡都任你行,要到龍宮手印一結就去了。問題是你們聽了咒、印的威力好生欣羨,但就不去痛下功夫,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打妄想,是不是丟掉你們這個大包袱,自己好好去閉關、修一些神通、再成就自己?想想還是不行!起碼要把我所知道的先寫出來,再來想到自己吧!先把我計畫要出的書寫出來,讓有需要的人能參看,至於自己以後再說吧!所以還是在這裡,沒想要休息,也沒能閉關好好唸咒、修行!

楞嚴咒已經教各位了,你們都光說不練,不好好修!楞嚴咒的咒心若能修得好是很殊勝的。經典云:一切佛皆由楞嚴咒心所出。末法時期這些咒語為魔所障,被改得面目全非。本來不太想去請《房山石經》,現在好像不請不行了,因為這些一千多年前的經碑保留得很完整,對於校勘木刻本的錯訛,是難能可貴的考證依据。例如大悲咒,字、音莫名增減、扭曲,現在大部分的人唸的根本不對,難怪沒有人真正唸了幾次後就證到八地菩薩的。其實咒語的每一個字都有其意義,現在市面上、網路上的版本,有些是自以為是的斷句、甚至隨意加減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算來大正藏裏的正確性還高些,只是日本人的發音走了音,所以翻成梵字的字也錯了,這些都要花很多的精神去校正,所以真的要很小心,不要去胡亂改咒語!

楞嚴咒咒心只有幾個字,《房山石經》版的咒心與大正藏的咒心,只差「無畏金剛輪」這幾個字而已,其它都幾乎一;不管無畏放在金剛輪處還是金剛手菩薩處,都是一樣的效果。你去觀想那個梵字,能唸、能觀想得起來,就可以產生神通變化。哪一天我把它整理出來,整套印出課誦本,讓大家認真地來唸一唸。此咒可以抑制身體的大小病痛、著魔、天神、天龍八部、外道等等的作怪。很多病痛問題也不用求人,自己就可以解決,有怪病、遇到魔障,認真唸一、兩遍就好了!

回到正題來!我們不懂就不懂,不要去揣測,不要去想恆河沙到底有多少?讀經典看不懂也放下,現在聽了這句話不懂也不必問,有一天自然就會懂。哪一天?就是開悟那一天!開悟後智慧銳利,經文自己一看就明白;沒有那個境界,別人就是再說得舌璨蓮花,你也沒辦法受用。自己有境界了再來參看別人的境界,再來讀經典,就可以得真實受用。現在有不懂的就放下,不知道的也不必問。有人說這豈不是違反教育的原則,不懂的就要問?學佛法和學世間法就是這麼不同,學佛法要親自走過一遭。你用有為的心來問,即使明眼人坦然向你言說,不是過來人,你還是聽不懂的。過來人聞一知十,一點就通,經文一看就恍然了悟,所有過去的失連、不解處,剎那間全連起來、全懂了。

還沒到釋迦牟尼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境界,想有何用?何況根本也不是如你所想的一般。有些人不知,勉強要去思惟,以自己有限的智慧、有為的知見去下定論,如此所言,若非胡言亂語、即是斷見。所謂斷見是還有某程度的知見,但僅以當時的修證所看到、知道的為見解;然而即使是斷見,也起碼要到識陰滅盡時,阿羅漢的境界,行陰區宇的阿那含境界還談不上呢!更遑論尚未斷盡貪、瞋、痴三毒,猶在世間禪定、甚至什麼境界也沒有的人!行者不知而思惟說,即是胡言亂語,勉強要仿傚先知,這不是學佛者應有的知見。

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是如何打通自己的身體?真的要有成就,一定要心眼打開、色身打破,其它的就不用去研究了,都是揣測、沒有用!所以不要打妄想、不去揣測,讓心如如!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麼罣礙,不是很自在?這是學佛者的健康知見。不要用第六意識去思維臆測,恆河沙到底有多少?一粒沙又化成一條恆河,總數又有多少?不要去打這妄想,知道無量無邊就好了!經典沒有講是有原因,因為已經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就不必去說。世尊為什麼沒有講?因為時空會改變,講出了一個數字,也不是永遠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經典的起始句都是什麼?一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是這樣用一時帶過,不能講!一時就是時空不一樣、不能確定!佛子應抱持著:知則知,不知也未見經文論及者,就不去費心傷神的態度。徒思何益?猶無正解!有些人錯將自己的思惟當真,還沾沾自喜於這個創見,更寫書去誤導他人,當真是自誤誤人!
 

2.「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本段世尊指導我們,財施不及自修《金經剛》或講《金剛經》、四句偈義等法施來得福德大。以七寶布滿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來做為布施,其福報當然是無量無邊。注意世尊說以那麼多無量無邊七寶布施,所得只有福,不具有德,尚屬有漏果報。而認真修持《金剛經》或持四句偈行者,所得是福德具足,但尚不圓滿。福者是有漏法,行者僅知財寶布施,所得為有漏善行,當得感召有漏果報。而修持《金剛經》或持四句偈行者,是莊嚴自己,又能莊嚴佛土,以佛之福德為己之福德,亦能自求解脫知見,所以修持《金剛經》或持四句偈行者功德具有福與德。要能勝於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者,當要能於此《金剛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並為他人說《金剛經》或四句偈甚深微妙義理,而此福德始勝前無量無邊七寶布施所得福德。

本段世尊指導我們,財施不及自修《金經剛》或講《金剛經》、四句偈等法施來得福德大。以七寶布滿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來做為布施,其福德當然是無量無邊。要注意!世尊說以那麼多無量無邊七寶布施,所得只有福,不具有德。佛說:得福多不?並沒有說:得福德多不?因為德是修莊嚴、清淨內心。以財寶布施,具有福報,不具有德行,具有福報尚屬有漏果位;而認真修持《金剛經》或持四句偈的行者,所得的才是福德具足,然尚不圓滿。  

這一幾件事,福是有漏法,若行者僅知財寶布施,所得到的是有漏善行,當得感召有漏果位。有心去供養阿羅漢、辟支佛,僅僅一碗飯,就可以讓人榮華富貴;反觀現在大家好像都供養了不少,卻沒有榮華富貴,可見供養的都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末法時期即便是出家眾,要修到阿羅漢境界也不簡單。阿羅漢一入定,要一星期才吃一餐,現在好像很少聽說有哪位師父一星期才吃一餐,也許有,或都藏身在深山裡,顯然大多還沒有真正得阿羅漢,但他們出家了,可以成「類聲聞」,類是好像,好像就是還沒有真正得到聲聞果位,難矣!

修持《金剛經》或四句偈,是要自我莊嚴,也是在莊嚴佛土,而莊嚴自己、莊嚴佛土,有何福報?有!以佛之福德為己之福德而修行,有何果報?修得好,釋迦牟尼佛的福報就給你。世尊曾言:若一個人真正認真修行而被餓死,是無此道理!因為認真修行是不怕沒飯吃的,能認真修行也有成就,自然就有天神供養,不是直接有形來供養你,是讓你自然到時候就有人來供養,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福德嗎?你也沒有去布施,去做些什麼,為什麼自然就有人送錢、米、菜來?這就是認真辦道、清淨自己,也沾到了世尊的福德。

一方面除了沾到世尊的福德外,也能自求解脫知見。莊嚴自己去斷掉貪、瞋、痴、慢、疑,當然就有解脫知見,所以修持《金剛經》或持四句偈的行者,其功德是具有福與德。不要光修自己的福報,要能更勝於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者,因為修持《金剛經》成就自己外,是福德具足,要比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的人,其功德要大得多,所以要修持《金剛經》,要真正去受持四句偈。

能夠進一步的懂了,有修有證,能夠圓滿自己的智慧,進而為他人講述《金剛經》,甚至於只講四句偈的意義,把《金剛經》的義理濃縮到小乘的修行:清淨內心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次第,把這妙義講給大家聽,如此你的福德也勝過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去做供養的人。這麼說起來還要不要修布施呢?乾脆我們來修《金剛經》、持四句偈,為別人闡釋就好了?還是不行,還是不能荒廢布施,不能放棄布施波羅蜜!

我們如何於布施、自修持與法施中取得正理?若行者僅行於布施,會得有漏果報,不能超出三界;然行者若捨布施而轉自修習,則走入小乘自了漢之修持。故行者未究竟前,當以布施波羅蜜多廣結善緣,建立大乘根基,再行修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自求內心清淨,繼以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羅蜜多,悟得《金剛經》中成佛妙義。行者修持《金剛經》有成,當將其甚深義理及四句偈自修持義理,廣為眾生宣說明白,以期眾生亦能成就自心清淨,莊嚴自己,莊嚴佛土,達自覺、覺他之目的。行者能如此三管齊下,除布施外,以自利而後利他之修行,當已種下成佛之善因,未來世亦當得悟如來菩提,成就佛果位。

我們於布施、自修持與利他法施中要如何做,才能取得正理與平衡?《金剛經》並非只強調要修《金剛經》、持四句偈,為他人闡釋就好,在《金剛經》裡面還有講布施波羅蜜!然而於布施、自修、法施利益眾生三者之間該如何來做?一個行者不能光行布施,因為布施僅得有漏果報,不能超出三界;但行者也不能捨布施不為,而轉自修習,只修自己會走入小乘自了漢的修持。 

在行者還沒究竟以前,當以布施波羅蜜多來與大眾廣結善緣,建立大乘根基。大乘根基來自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其中布施是排第一。布施另有一個意義,是不求人間福報,因為這是有漏法,但又需要去做布施,怎麼辦呢?那就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行布施的自己、所布施之物、所布施的對象無所有、不可得,是為三輪體空。去做布施但不要有布施想,布施者,即非布施,是為布施,做了而不罣礙做過這些事情!

我們以佈施與大眾結這個緣,將來他可以向你學佛法,而不希望因彼此間布施的因緣,結了這種有漏法:我給你一千,下次你還我兩千,這樣沒有用!我給你一千種了這個緣,以後我有成就,你來向我學佛法,也就不涉及有漏果報的關係!所以不要在物質上結有漏法,要結在清淨法緣上,廣結善緣以建立大乘根基,將來行菩薩道時才有度眾的對象。否則就像學了一身的武藝,卻沒有傳授的對象,有什麼用?如何行菩薩道?所以修行不是只誦《金剛經》、修持四句偈就好,還是不能省略布施波羅蜜,繼之行者一邊自己修持《金剛經》,乃至修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求內心清淨、解脫,再以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羅蜜多,悟得《金剛經》中成佛的甚深義理。

布施是廣結善緣的第一部份,供養諸佛是希望諸佛菩薩來加持、希望護法菩薩來護持。忍辱波羅蜜是修一切法之中最為重要的法,這與經典懂得多少無涉!只要學一個忍辱,一切佛法得成於忍,佛法要如何學到?唯一忍辱!在修五陰魔相並沒有談到忍辱,但修到阿羅漢後,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就有三十種伏忍法,降伏對一切外境所生的心,及內心所起的一切煩惱,都是用忍辱,唯有忍辱波羅蜜這個法,可以讓你成就佛道。

於布施波羅蜜做了,以般若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忍辱波羅蜜剛開始用吞忍、按奈的忍,忍下來,修到最後沒有忍的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修忍辱不要去觀對方的身份、年紀、輩分,要打破身份高低、年紀大小、輩分先後的分別,對誰都有一種忍辱的心,這可很不容易!有的人對上可以忍,無奈他就是比我權威;對下可不成了,你是我的部屬,還囂張什麼?嚥不下這口氣,然學佛都是要忍!修得好就有成就,因為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疑種種毛病,都要用「忍」字來忍。忍的境界很多,各個不同:瞋心是忍;慾望是忍;不如意的失望還是忍;因果輪迴之心與心的牽扯,要練到能感召懸絶更是要忍!各種境忍辱波羅蜜都可以用得上。生氣用忍倒是容易體會,讓你造成輪迴的根本、兩心之間互相牽扯的拉力,是否有辦法忍、不理會?對方來感召,我不相應,不受你感召,這是忍,這才是真正修佛法解脫的忍!

懂得愈多、感應愈多,如果不能忍,知道了許多卻忍不住想講,比如我有什麼境界、你有什麼事將發生等等,表示你對世間的一切相沒有忍!修佛法有個階段是萬分寂寞,不欲為人所知、要能自甘寂寞、潛默將養,這還是忍!《金剛經》裡僅提及布施、忍辱、般若三波羅蜜就能讓人成就佛道。最重要的,一切法得成於忍!能悟得《金剛經》成佛的大道理,要修四句偈,而修四句偈讓心清淨,就要修布施、忍辱、般若這三波羅蜜。

當行者修持《金剛經》有成後,所謂的有成,必須要證到《金剛經》三段論這甚深義理:「實相,觀它非實相,即為實相」,這種空、有不二的道理。證到了、真解脫了,真的可以承認事實之間一種因果報應的眾生相、世界相,才算是修持《金剛經》有成。有成了,也了知修行過程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諸境界,與心地清淨才能得到的果位,就要廣為眾生宣說明白、解釋清楚!要有這種菩薩心,自利而後利他。自利有了不去利他,一進入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再想要發菩提心,又是二萬劫、一萬劫過去了!所以當生若有成就,要順理成章的跨出去幫助眾生,不要住入寂滅,在二萬劫內清淨自性無所事事,浪費成佛的時間。

行者能如此三管齊下,做了布施後放下,不去罣礙,再要廣結善緣,供養諸佛菩薩,以自利利他之修行,種下成佛之善因。成佛不在布施、自利,要成佛是種在菩提心去度化眾生的行為上。當然度眾生,自己身心也要練成熟,心要能擺脫種種的業緣,要練得金剛身、金剛心,否則光有利他之心,一走出去就撞得滿頭疱,障礙連連,菩薩道這麼難行?不到不退轉位會讓你退轉的!

有菩薩心,身心也要配合成熟,身還是要練練方便法,讓身能運轉自如;心當然更要經過千錘百鍊,逆來順受,練到天蹋下來都無所謂,要修無為法這麼去承受,才能種下未來要成佛的善因。未來的哪一世能成佛,不知道!是阿僧祇劫以後的事,但要成就菩薩是比較簡單,經典裡的菩薩好多,十方國土來來去去。只要有心要行菩薩道就不錯了,至於何時成佛?毋須罣礙!因為還沒有佛來為你授記:未來當得成佛,號某某佛,於何世界成佛,所以只要用心就好了!第十一分的無為福勝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但其中也能學到許多知見!

( 2005.08.20. 講於 法爾 )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