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2005.08.13.   第 14 講(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一分是「無為福勝分」,這一段經文較簡單,是倒回來講布施,並比較布施的福德及為他人解說《金剛經》乃至於四句偈的福德何者為勝﹖能夠解說無上正等正覺的經義,比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的七寶來布施,其功德還要大得多!這一分看似講無為,其實不是的,是在講中道,標題是梁太子所下,也無所謂好不好,反正大家都如此引用。

福德即非福德性,行了很多培養福德的事不要執著有福德想,因為福德只是建立修行的一個無上正法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是聽聞不到正法,學習正法後,所作所為就不要貪著,這是菩薩摩訶薩應有的心態。
 

(一)、前言

世尊在第九分中言得聲聞四果時應抱持無所得想,第十分中世尊闡明如來昔在然燈佛處實無有法可得,繼之世尊舉出莊嚴佛土之真實法,聲聞四果聖人得內心清淨,內心清淨方為莊嚴佛土,菩薩當行內心清淨、莊嚴佛土事,並無有莊嚴佛土想,如此才是真莊嚴佛土。菩薩既以清淨內心為莊嚴佛土,那應如何來清淨內心﹖世尊告訴我們菩薩要生清淨心,要不住六塵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便能真正生起清淨心。世尊在引喻菩薩生清淨心、莊嚴佛土後,以否定如須彌山王之身者是大身的說法,間接烘托無形無相的清淨法身方是最大身。

《金剛經》的重點在第九品,是講到聲聞四果的境界,修到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果想、修到斯陀含沒有斯陀含果想、修到阿那含沒有阿那含果想、修到阿羅漢沒有阿羅漢果想,在修小乘四果之際,雖有所得但也不要有得到什麼想。

第九分言及這四果修行的人,都以持戒清淨來斷內心的三結、淡薄三毒、甚至於斷五下分結、終至永斷貪、瞋、痴三毒;末世在這些戒德具足的出家眾裡,只要有一人守清淨戒,佛法就不會滅。第九分看似平常,但隱含無量無邊的經義,要修四果一定要具足戒,戒德具足才有辦法修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小乘聖人雖然沒有菩薩度眾的智慧,但也是佛法的基柱;菩薩在還未成就大菩薩的境界前,因方便故,內心還未清淨,沒有辦法解脫,而聲聞四果只要到阿那含以上的境界,其修證是非常殊勝的,故而在世得到這些果位,就代表佛法能延續下去。

接著第十分有四段,第一段言要學真正的佛法,無有佛法可學,所以世尊以前在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可得。無所得不是沒有學、沒有證,體驗很多但不執著一切法,是有學、有證但都要放下,學佛法的心態就是要這樣。繼之引申第九分的小乘四果位,都是在清淨內心,清淨內心就是莊嚴自己、莊嚴佛土。

第二段經文講莊嚴佛土。莊嚴的意義為何?是修內心的妄想、習氣、心病滅,斷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求得內心清淨,便是莊嚴自性清淨。在莊嚴自己的內心清淨之際,也就是在莊嚴自性佛土,如同莊嚴諸佛的佛土一般。莊嚴佛土的真實法,因聲聞四果的聖人要得內心清淨,內心清淨才能稱為莊嚴,修行就是在做內心清淨的工作。莊嚴佛土者雖是在做這工作,但無莊嚴佛土想,如此才真正做到莊嚴佛土,有莊嚴佛土的心就是行者心已不淨,此種抱著不淨心要莊嚴佛土,經云即非莊嚴佛土。學一個法、做一件事,沒有抱著我在修心、做善事的念想,這種不淨心,才是真正在做莊嚴佛土的工作。

第三段經文談到莊嚴佛土是要清淨內心的工作,菩薩當行內心清淨、莊嚴佛土事,而無有莊嚴佛土想,這樣才是真正的莊嚴佛土,即執行實相觀義。而我們要如何清淨內心?就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總結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麼來做真正清淨自心的工作。

第四段經文則討論身的大、小,只要有形有相不管多大身,總是有一個極限,不能說是最大身,無形無相的清淨法身遍於虛空界,才是最大的。經文雖沒有直接講出來,但以討論須彌山王的身非大身來隱喻。須彌山王的身高總共有十六萬八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祂的身長比色界四禪天的天神還大,比五淨居天不還果的聖人(最高的有一萬六千由旬的身高)還高。在娑婆世界裡,不管是聖人或是天神,須彌山王的身是最高的, 所以世尊就問須菩提尊者:須彌山王的身到底大不大?須菩提尊者就講:是大!但有形有相的身雖然很大,十六萬八千由旬還是有一個數字極限,這就不算大,無形無相的清淨法身才是最大身。同時也是告訴我們清淨莊嚴佛土,就是在修法身清淨,修法身清淨才可以得到最大身,因為法身遍滿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這只有佛與法身菩薩的境界才有辦法做到。

《金剛經》由第三、四、五分起提出修行的用功方法,先發心要度眾生,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卻無眾生可度;建立起這種觀念後,菩薩摩訶薩要離四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四相就要開始修內心、要建立福德,第一個福德是布施,一方面以布施來建立善根,二方面修內心去四相,以清淨自性;這麼一直修上來,有一點樣子了,才談到第九品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並進而闡述四果的莊嚴以及用功的方法,最終以得到清淨法身為目標。 

要修莊嚴佛土、清淨法身,都要以無為法才能達到,無為法就是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應。小乘根基、有為法根基者,會偏向於喜歡有為法;若是大乘根基,會偏向於修無為法。在有為法有十八賢位(有學),在無為法有九種阿羅漢的名稱與次第之間(無學),共二十七位賢聖,端視你修行的境界如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所要傳達的非常殊勝的經意。

現在進入第十一分的「無為福勝分」,讀起來好像很平淡,但其實《金剛經》每一段都含有殊勝的意義,要深入探討後,才能挖掘出含藏的義理。我們每天唸恆河、恆河沙、恆河沙數,到底是代表何意義?以恆河、恆河沙數這麼多數量的財物來做布施,福德雖然很多,但還遠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甚至能為他人解說的福德來的大!
 

第十一分中,世尊再次較量有為相、無為相功德。若有人以此恆河沙數之恆河,其各各恆河之沙數已甚多矣,更何況其沙數。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恆河沙數之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其福德還不如持《金剛經》或僅持四句偈之人所得福德為多,更遠不如以《金剛經》或四句偈等義理為人解說之人所得之福德。世尊再次闡述僅有布施而無般若智,不能脫離一切福業,終得有漏之果,不能得出道菩提,更不能趨向如來菩提。

在這分中,世尊又再次較量有為相、無為相的功德,提出布施、不住相布施、或布施後不執著,以及用《金剛經》來修行,甚至於為人解說,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功德,並肯定後者是大得多!有為相是財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來行布施,有所做、有所行、甚至於有何境界,都要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不做就不得成就如來菩提,但做了執著卻又卡在那兒,故菩薩摩訶薩要做,做了後就放下,放下後也不必提,這樣就是在修無為的境界。《金剛經》算是大學程度的課程,闡述空、有不二的道理、不即不離,不離四相、不即四相,抱持中道觀。所以你不應只是聽,要學習能夠瞭解它的深義,能融會貫通、用在修行境界的心地改造上,日後若能行法布施、為他人解說,所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

若有人以此恆河沙數之恆河,恆河的沙已經不得了,但恆河的每一顆沙粒又當作一條恆河,而這各個恆河自身又有無數恆河沙,各個恆河之沙數已經非常多了,更何況一個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在十方虛空的各個世界,每個世界中都具有很多的恆河,每個恆河的沙是無量無邊,如此到底有多少?我們不懂,但佛都知道,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恆河沙數之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如此此人福德是很多,但還不如一個人持《金剛經》,或僅持四句偈的福德多。四句偈就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身可以證得須陀洹果,空心可以證得斯陀含果,空性可以證得阿那含果,空法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可以說是小乘聲聞四果行者在修的,雖然與大乘菩薩修持《金剛經》路徑不同,但兩者並沒有衝突。於修到後再轉入菩薩道,可謂殊途同歸。有的人今生在修大乘佛法,但過去生已經學過小乘四果位的修證,如此本身就有定力、也能開發智慧。

然而要為他人解說經典也要如法,有些知見、行為不正的人,甚至於根本未受菩薩戒的外道也在講經說法,歪道更不講,他是著魔了,也不可能去受菩薩戒,這些人說法都不會如法的;居士身要能講經說法,一定要先受過菩薩戒,很多人不清楚,憑著一股熱誠,自認看了幾本書、聽了一些人的解釋,自己沒有修證就去講經說法,若是講些勸人為善的因果道理,如了凡四訓倒也還好;若要開演法筵、解釋經義,最好要受過菩薩戒。出家眾自是另當別論,只要因緣成熟也受了具足戒,就可以講經說法,大部份出家眾都受過具足戒。

從前的出家眾,首先要好有幾年的沙彌戒,其間還有戒要守,考察、再考察,德行不錯了才能受具足戒。現在不同了,落髮沒幾天,正巧哪裡舉辦受具足戒會就能去了,末法時期方便也沒辦法。受了具足戒、又修行證得一些智慧後,再講經說法的倒也可,如果未受具足戒,出家個二、三年就四處去講經說法,這樣是不如法的。有時候看人家太過方便行事也覺得無奈,雖說每個人所造的業是要自己承擔的,但我們自己要懂,不要去做不如其分的事!

能受持《金剛經》乃至於四句偈,其所得的福德,要比用財物遍供一切佛、甚至布施一切眾生,其功德要大得多,這種福德無量無邊,不是一般的有為相、有為功德可以比擬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再次闡述,僅是有相布施還不如受持、甚至為他人解說《金剛經》或四句偈,因為若沒有般若智慧而行布施,就不能脫離一切福業。做善事有善報,善業還是業,業無論是善、是惡都是要受報。行善若不能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一旦受福報,非生天即來人間為王侯,享受榮華富貴,再不濟也是個富商巨賈,飽暖思淫欲,權貴中人造起業來更勝小老百姓一籌,如此好處沒有得到,最後反而淪墮了!

行無量無邊的布施,若不能以般若智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就得受好報,得有漏之果,這就是以不清淨心行布施。然菩薩摩訶薩不布施也不行,代表你沒有放棄慳貪。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從初發菩提心、到伏心菩提、得到明心菩提,甚至走到出道菩提,從有漏果裡面走出,進入無漏智慧,就可以得到小乘的解脫。大乘是要追求如來菩提的,與小乘暫時解脫超出三界不同,菩薩是要成就無上的如來菩提。在修行過程中,若不能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所作所為都是無所有、不可得,就不能趨向於如來菩提,這是第十一分的大意。
 

(二)、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經文很簡單,是在講恆河中的沙與那麼多沙數的恆河,到底多不多?當然是非常多!如果一個人以這麼多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所具有的七寶來布施,當然福德是非常多,但如此慷慨的布施,竟還不如受持《金剛經》、四句偈,或為他人解說的福德來的多,所以修無為法成就《金剛經》的經義,比做有形的布施,其功德要無量無邊的大。此是修智慧解脫與修福業果報之分別處,若能為他人說《金剛經》或四句偈,賦予人慧命,自利利他此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名詞解釋

1.恆河

恆河梵名 Gavga又作恆迦河、恆伽河、殑伽河,意為「由天堂而來」之河。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恆河發源於西藏岡底斯山脈,在喜馬拉雅山頂四二○○公尺之高處,向東南奔流八百公里,於東孟加拉與布拉馬普得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流長約二五一公里,兩岸約有一五○○公里之地,作為神聖的朝拜地區,河岸兩旁建築寺廟無數,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禮。  

恆河梵名 Gavga,又譯為恆迦河、恆伽河、殑伽河,主要意義是「由天堂而來」的河。古代交通與科技都不發達,人們遙望恆河像與遠天相連似的,與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想象力不謀而合;另有一傳說,恆河是從天神的腳或某部位所發展出來的河。

從前曾講過,為何佛都出現在印度國內附近?因為這個國土是南瞻部洲的中心,一切大修行者都出於這一帶,南傳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也沾到一點邊,我們中國也沾了一點,再往西方的歐洲、美洲就太遠了,所以彼處的精神生活就差一點,偏重物質生活。在古印度、中國、東南亞附近,真正修行的婆羅門教、或者道教,禪修的境界都比較高。

恆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發源於西藏岡底斯山脈,在喜馬拉雅山頂四二○○公尺之高處。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是世界的最高峰,有很多聖人、天神、阿羅漢、仙人都寄居在其深處,就算爬到聖母峰頂,以凡夫肉眼也不能得見這些仙人。

由此山發展出四條河,恆河是由喜馬拉雅山的高處,往東邊偏南奔流而下,到八百公里的地方,於東孟加拉與布拉馬普得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這是一部份。另外還有三條河,也是從此處走入其它不同方向,進入不同的海洋,這不是對印度而言,下面還有說明。

恆河流域流長二五一○公里,在中間一五○○公里的南、北兩岸間,都被視為神聖的朝拜地區。有去過聖地的人就看過,在每個清晨都可以看到恆河聖地兩岸,虔誠的人們朝拜的朝拜、沐浴的沐浴。恆河於印度人而言是聖河,河兩岸建造了許多大大小小不同宗教的寺廟,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更不在話下。如今佛教在印度式微,佛教寺廟大概只剩下菩提伽耶的大覺寺,其他佛寺可能都變成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寺廟了。

嚴格來說,不管婆羅門教、印度教,其修證也到色界、無色界的境界,享有天神的果報,只是沒有佛教的解脫知見,不能悟得解脫。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度了無量無邊的外道?因為這些人的禪定根基好。外道也是一種不錯的世間禪定,有根基再授以解脫的道理,很快每個人懂了就悟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與天神唯一的不同,前者解脫三界,後者未脫離三界。這些外道天神未接觸過世尊所講的經典、未聞佛理,一直以來他們獨尊《吠陀經》,信仰吠陀天啟,如天主教、基督教般,相信有位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創造了宇宙,這些天神在這種信仰下修持,無論證到何種境界,不識本源就都還在三界內,未得解脫。

其實在天神境界,只要一些解脫知見的修證就很容易能超出三界,因為世間禪定是在開發真如性的功用,由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四空處定,各個境界都有其真如性用生起。這些天神都在體會真如功用,不明白要如何從業緣間解脫出來,只要有人授以解脫知見,不再修練真如性用,學習斷絕與眾生間的因緣牽扯,每個人都能悟到無生法忍。佛法的可貴處在於它能讓你瞭解心的不可思議,我們的心無始以來如何不斷地與眾生夾纏不休、結下種種因緣關係,這要如何來擺脫?能做得到觀一切相不真不假,抱持一種如是因緣起、如是因緣滅,這樣就能超越一切法,也才能得到解脫,眾多宗教中只有佛法才講這些道理。
 

印度教視恆河為聖河,傳說由仙人之祈求,恆河水自毘濕奴(Visnu)之腳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亦視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說妙法。其流域一帶稱恆河平原,即印度大平原東半部。當時之印度文明由恆河上游展開了吠陀时代(Vedic Period)、其後依次發展出梵書時代(Late Vedic Period)和恆河下游的古奧義書時代(Upanisad Period),繼續吠陀末期之哲學思想。至釋迦牟尼佛應世,恆河兩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動之重要區域。其地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故印度人視為神聖之地。

佛教徒去印度瞻仰八大聖地,多半會去恆河兩旁的寺廟,看到他們在沐浴、禮拜,順便去掏些恆河沙以為紀念。恆河沙有什麼特別?待會兒會有所說明。恆河為什麼被印度視為聖河?印度教是演化自古代的婆羅門教,其教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又歷經激進份子的修正,而成了今日的印度教。印度教既是多神又是泛神論,崇敬所有的神衹,恆河之所有被視為聖河,是因為傳說中由仙人的祈求,恆河的水自保護神毘濕奴 (Visnu) 之腳尖流瀉而下,似從天而降!古代看山高四千多公尺是蠻高的,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亦將其視為福水。恆河的水雖和黃河一樣黃而混濁,但當地人不認為是髒的,為何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以恆河的水、恆河的沙為喻,而不是別的河?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佛陀當時常到恆河流域周邊的市鎮去宣說妙法,這字不簡單。所謂就是解脫道,不妙雖有神通變化,卻無解脫之見!妙不在於妙不可言,妙在能解脫三界輪迴。除去菩薩為要度眾,要學習空、有不二的法外,就基本的佛法而言,都是以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為禪修基礎,從心地裡去斷五陰、四相,修得內心清淨,以戒成就,這就是真正的妙法。而非妙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何境界?有何現象?發起什麼神通?有神通也沒有用、不得解脫!菩薩為要度眾,有了初步的定力,也培養無量無邊的智慧後,才能四處去講經說法,這麼生生滅滅地度眾生,修小乘有小乘妙法,修大乘菩薩有大乘菩薩妙法。

在恆河流域高山處入平地一帶是平原區,故稱為恆河平原,亦位於印度大平原的東半部。最早的印度文明發祥於印度河流域,史稱印度河谷文明(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約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當地土著,影響印度文明的中心從印度河流域移轉到恆河流域,由恆河上游展開了吠陀時代。其後依次發展出梵書時代(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前七百年)和恆河下游的奧義書時代(西元前七百年至西元前五百年)。在吠陀時代還沒有佛法(世尊約是在西元前五百二十九年開始說法),當時的人們信奉婆羅門教,獨尊《四吠陀經catur-veda》。此經有四部,依完成的順序分別為《梨俱吠陀rg-veda》、《沙磨吠陀Sā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與《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此四吠陀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分別被稱作《讚誦明論sajhitā vidyā》﹑《歌詠明論mantra vidyā》﹑《祭祀明論brāhmana vidyā》和《禳災明論śāntika vidyā》,內容主要為讚頌吠陀諸神的史詩,更與宗教和祭祀儀式有關。據史載《吠陀經》在當時的幾百年間,由仙人、婆羅門教的祭司、僧侶和天神協同彙編成書的。

佛法裡密教的部份含了不少與婆羅門教相通的法,於顯教的解脫理論而言,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是《吠陀經》裡面所沒有的,這些是釋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南的菩提樹下打坐所證悟的。祂在第一週開始回想無始劫來的生生世世,出生為何人?經歷了些什麼事?這麼一直去回朔無始劫來的種種!然後開始思惟:為什麼會在那麼多的人、事之間不斷地輪迴?原來就是有因,有因就有果,祂又思惟要如何從因果間跳脫出來?於是祂始創了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思想,甚至於在心裡的演繹過程中,再用十二因緣觀去斷每一節之間的關係,還用禪修與智慧,配合三十七道品,截斷因與果之間的連結線,只有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與神通力,才能觀到這些解脫的道理。

婆羅門教的眾天神即使證到四禪天、無色界的四空處定,為什麼不能也來觀世尊的這些理念?最主要的盲點在於他們的宿命通,僅止於八萬劫內,八萬劫外的過去、未來,他們無法觀到,有看到說有、沒看到說滅,故會執著一種斷滅,無法如實探討在無始的時空間輪迴的根本。釋迦牟尼佛因已證悟到佛的境界,祂的知見能觀照到無始無終的虛空之間以及無量無邊的佛剎土,任一個有情、無情類眾生的因果報應都能知道,祂才會回頭來思考,為什麼眾生不斷在其間輪迴?要如何擺脫輪迴的根本?

在娑婆世界、小世界,或是講一個銀河系,最高的神是大梵天王,他是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的初禪天天神與人道及其下最高的天神;二禪天以上的天神,是不管人世間的俗事,進入二禪境界,就懶得管這些下界眾生的事,因他沒有菩薩心腸,只管修自己的禪定。在二禪天以上也不受大梵天王管轄,大梵天王是管轄到初禪天、六欲天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以及四大部洲的這些天神與人。

梵書就是古代的悉曇文字,悉曇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年歲久遠,難免歷經許多演變。我們所知的悉曇文字還不是最古老的,再往前一代、再往前二代、三代,無法知曉是否還有更古老的悉曇?因為時空太久了,但有一個原則,大梵天的文字就是梵字,大梵天所具有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是我們這世界因緣和合成立時就有的,雖然簡單但每一個字都代表無量的密義,後來才慢慢演變出一些語詞。悉曇之後是蘭扎體(北傳轉成尼泊爾文、藏文)、天成體,再下來就是最近的巴利文,變成羅馬拼音,一代不如一代。除非有一天我們人類再滅了,大梵天再下來傳一些古梵字,歷史又再重覆,不然末法時期,文化、天書都是逐漸失傳!

印度的文明,依著恆河的上、中、下游發展,到釋迦牟尼佛應世來下生成佛時,恆河兩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動之重要區域。當時許多婆羅門教徒都為釋迦牟尼佛所攝受,因為沒有一個婆羅門信徒能夠辯贏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當時的國王大都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其他的宗教也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影響。此外恆河的兩岸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物產豐富,都是印度人視恆河為聖地的原因之一。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再的提起恆河呢?
 

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佛何以常言恆河沙等。因恆河沙多,餘河不及爾。另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不然提中國黃河其沙亦多。《大唐西域記》卷四窣祿勤那國條:「彼俗書記謂之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 

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恆河並非最長,它只有二五一○公里,還遠不及中國的黃河、長江。黃河全長四千六百餘公里,為中國第二大河;長江全長五千七百餘公里,為亞洲第一大河,那麼為什麼佛要常常提到恆河,而不講黃河、長江呢?因為恆河的沙很多,黃河的沙雖也很多,但不及恆河沙細,餘河不及爾,其它所有的河大概都不及恆河的沙那麼多,所以要談到無量無邊,當然以恆河的沙來講是最為恰當的。 

恆河與黃河都是黃色的,都是有泥土、有沙,黃河的沙粒也許比較大,所以算起來就沒有恆河的沙那麼多。這只有佛的佛眼才可以觀照到,一粒沙、兩粒沙,到底有多少量的沙?只有佛最清楚。有人說這又怎麼可能?因為你沒有佛的知見,就認為是不可能,有了無礙智,就會相信佛是清楚的知道,恆河的沙到底有多少顆!恆河因為沙多,所以常被世尊用以比喻。 

另恒河是佛的出生處以及弘化的遊行處,而且很多弟子都眼見恆河,故以之為喻大家都親切,能立即體會;若是提及中國黃河其沙亦多,沒有到過中國的人就無法想像,到底多到什麼程度?就像我們沒去過印度的,也難體會恆河的沙。即便去過的,也只是在二五一○多公里的幾百公尺中走走,到此一遊,也算見識了恆河,其實並不了解它。此外玄奘法師在描述西域風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記》卷四中,如此描述窣祿勤那(國家名(srughna)位中印度境)國境中的恆河:「彼俗書記謂之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 

在印度一般的書裏記載,恆河的水是福水,每一個人出生做人,一定有無量無邊的罪業,堆積了很多罪業的我們,只要在恆河裏沐浴,就可以把這些罪業洗滌掉。居住在印度恆河流域的人,生活並不富裕,甚至在我們眼裡看來是非常的髒亂,但是他們樂天知足、心地純潔,不像此間或西方文化發達的國家,人心險惡、殺盜淫妄、造業不息、犯下種種無量無邊的惡業。當然並非現今印度恆河流域的人士就不造業,減劫末法時期的眾生,根基日淺,福報日差,這是必然的,只是相較而言,這個地區相對的會比開發中的國家要好的多。 

洗滌完了後,罪業自然就消沈了,清洗了我們這些罪咎,不被惡業牽引,死了以後自然能夠生天。在東南亞、印度,即使一般沒有修行、打坐的人,也都把這肉體看開了,沒有薩迦耶的邪見,把這肉體當做是我的。我們中國人最糟,活著執著這肉體是我的,死了還要埋葬在風水好的地方,還要把屍骸埋葬在龍穴、虎穴、什麼穴的,永遠沒有辦法解脫。 

在東南亞的泰國、斯里蘭卡這些老百姓,由於佛教的薰習,都有把這肉體看成是假的觀念,死了不當回事,簡單的架起幾根木頭來,就把屍體火化掉了,再把骨灰丟入恆河裏去,如此就得度了。靈魂先得度,肉體隨波逐流也適歸其所,因為他們平時就虔誠的禮拜、不造惡業,死了後,生天當然就很有機會,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這是他們的觀念,就因果而言,生時雖困苦潦倒,但是一顆善良的心不造惡業,死了後生到六欲天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另佛出閻浮提,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流水。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另佛出自閻浮提,我們這銀河系裏的四大部洲都有人類,只有南瞻部洲的閻浮提有佛的出現。閻浮提有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五陰滅盡是十信住,要修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才是位不退轉。七住大菩薩是六十聖位階的第十七位階,位不退轉已經很不得了了,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住紮在這條河,它所帶的龍子龍孫無量無邊。 

不要看輕龍、天神,自己還沒究竟就生分別心,在《華嚴經》的第一會後面,都是在禮敬天上的神衹,別不屑去拜這些神,你的品德或許還過不了這些神的境界,分什麼道教、婆羅門教、基督教,好像把佛掛在口邊,就高人一等似的,不應如此!毋需把佛掛在嘴邊,心地能達到哪一天界的清淨度,你就生到那一天界去。縱然天天把佛掛在口邊,心地卻不清淨、口業連連、屢屢犯戒,如此你連哪一天界也生不上。所以我們知見要正確,雖然大梵天以下還在慾界,色界天、無色界定也沒有超出三界,但是他們內心的清淨度,你及得上嗎?初禪天有覺有觀,二禪天可以現無量光,甚至於有天眼的修證,三禪天氣充滿色身,四禪天是一境性,可以現起五神通,反觀你自己什麼通都沒有,應不應該小看這些天神? 

《楞嚴經》裏的楞嚴咒,祈請了二禪天遍淨天的天神來加被,為什麼不請三禪天以上的天神?三禪天以上大概不管人間俗事了。天神的心地是善良的,可為修學佛法者的護法,是佛教的護法神。當你的心地清淨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境界,有佛教理念、有世尊的解脫知見時,若還用分別心看待這些天神,有大小、高低之分,除了顯示自己有慢心外,我相、人相、眾生相都沒有破掉,當然更沒有佛的知見。所以你要解脫,不想生天當天神是可以,但也要容納這些天神的境界,不要有分別心,一有分別心就是第六意識沒有破,更遑論去四相! 

一個徹懂佛法的人,心是很謙卑的!行菩薩道的菩薩心是慈悲的,即使有阿修羅、魔、魑魅、魍魎來障礙化度眾生,也不會生氣,更不會用一法去對治,是怒目金剛、護法神等才會出手修理眾生。當年天魔波旬(pāpīyas)障礙世尊成道、弘法,世尊慈悲,亦無以一法對治,是留待天竺的四祖優婆多尊者來化度。菩薩在學佛、要成佛,當然更不能去學一些戰鬥的法,要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廣度眾生,不擇良莠。《金剛經》裏提到忍辱波羅蜜,菩薩要以慈悲心等觀諸法,面對逆境用忍辱來對治障礙你教化眾生的對象。 

在還沒有學佛以前,天道、人道與解脫道似乎涇渭分明,大相徑庭;但真懂佛法後,就能敞開心胸,接納一切種族、一切宗教。每個人修行層次、途徑的不同是因緣的關係。外道修打坐、修禪定、修天道,氣很旺,若因緣成熟,接觸到佛法的解脫知見,一轉念,成就會比我們快;我們修學佛法,雖聽了很多道理,奈何色身不配合,打坐打不來,心地進展得很慢,所以不要有看低外道的觀念。事實上,每一天的天主都是高低不等的菩薩,四天王天、忉利天、…與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都是菩薩,色界天的天主也是菩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等天主各是七地、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所教化。但無色界沒有形、沒有相、沒有國土,那裏就沒有菩薩了,這些天主以佛法教導他們的天眾,讓他們悟了,也可以在天神的境界裡悟得解脫道。 

閻浮提的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四邊有四流水,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恆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這四條河皆出北山,其中恆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入南海、婆叉河入西海、私陀河入北海,四河中以恆河最大。四河在遠古諸多人等所寫的經書中,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其它三河並未被稱為吉河,也不是具足福德的。 

若入中沐浴、洗滌者,諸罪、垢惡悉皆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有人問這種說法是迷信嗎﹖我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為什麼呢﹖若不信,先決條件你的心地已經生不起敬信心了,所以就算再怎麼洗也沒有用;而那些篤信的人,即使他們造了惡業,只要有悔意,希望獲得救贖,入恆河沐浴就可以淨盡諸垢。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其間還有無形的護法神、天神在守護著。 

有些密教行為是不能以我們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婆羅門教裡祭祀、咒術的部份,與佛教裏面的密法是息息相關的。釋迦牟尼佛還未證悟前,也在婆羅門教裏拜師學藝,他學了很多《吠陀經》裡阿闥婆吠陀這部份的秘咒,其實除開如來的密咒外,神教的咒語大都是相通的,很難分出婆羅門教與佛教。而如來的密咒是婆羅門教裏所沒有的。 

有一位密婆羅法師,他從前是受婆羅門教、印度教的薰習,唸這些咒語唸得覺得沒意思了,所以他開始投入佛教,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種解脫知見,不想再去唸這些咒語。現在末法時期修密教者,很多人都在學一些財神、度母的密咒,若沒有辦法接觸到《大般若經》,甚至於如來的密咒,那是很可惜的!因為所學的密法至多在菩薩境界,與婆羅門教沒什麼兩樣,分不出差別。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婆羅門教是如此廣大、龐雜的神教,開玩笑套一句現代的術語,產品種類多元化,才能夠於佛教式微後再次振起,幾千年來立於不墜之地。 

而反觀佛法在印度正法住了五百年、像法一千年,總共一千五百年,傳到中國來、傳到日本去、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而今印度本土卻沒有佛教(信眾約印度人口1%),只有一個菩提伽耶的大覺寺,是佛教與婆羅門教共存的。其管理委員會,雖是號稱佛教與婆羅門教各有一半的管理人員,其實還是由婆羅門教在掌控全局。所以在今日的印度是沒有真正的佛法了,如今印度佛教修習的也是婆羅門教的密咒,與尼泊爾、日本的東密、藏密一樣。反而顯教在大乘根基的中國給延續下來了,這也是因緣,你們之所以能在此聽聞到佛法,還是與顯、密之間歷史文化的進程有關。 

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恆河常常被世尊拿來比喻,除了上面這些道理外,它的名字永遠不會被換過,其它的河流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朝代,可能就被更名了,而恆河世世不轉名,除了我們這世界要毀滅,也就是在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世以後,那時恆河自然也隨同毀滅了,否則這恆河永遠都在。所有的佛要出世,都是在世界的中心,也就是印度恆河的附近,下一位彌勒佛會出生在恆河流域的曲女城,也就是現在的摩耶夫人寺廟(桑卡西亞)往東約100多公里附近,是為彌勒菩薩出生成佛處,而再下一位佛會在哪裏出生,則是要由彌勒佛來宣示,但也離不開這附近。恆河是不變的,恆河沙又有它特殊的意義,所以世尊用恆河沙為譬喻,不取餘河
 

2.恆河沙

恆河沙梵語 gavga-nadi-valukanadi為河水,valuka為沙,全意即恆河水中之沙。又作恆邊沙、恆水邊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玄應音義》卷二十四謂,恆河之河沙至細,同水而流,以手掬水,沙滿手中,若急把沙,還隨水出。恆河沙粒至細,其量無法計算,故諸經中屢見以恆河沙為喻,喻難以算計之數。此河俗稱福水或福德吉河,一般認為以河水沐身,可除罪垢,於今仍有爭相投水洗身之風俗。

恆河沙梵語 gavga-nadi-valuka gavga 為恆河名,nadi為河水,valuka為沙,全意即恆河水中之沙。我們沒有看到原文的話,一想到恆河沙,大概錯覺的以為是沙岸旁邊的泥沙,河岸的泥沙與土沒有兩樣,沙與土不可混為一談。恆河沙其實就是恆河水中的沙,在梵文裏面是這麼講的,恆河裏面的沙到底有多少?乃自恆河沙數。又作恆邊沙、恆水邊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 

《玄應音義》卷24謂,恆河之河沙至細,太細了所以較不會沈澱,隨水同流,以手掬水,沙滿手中,若急把沙,還隨水出。連一點沙都沒有撈到,因為它太細了。恆河沙粒至細,其量無法計算,故諸經中屢見以恆河沙為譬喻,喻難以算計之數,這是我們凡夫眼所及,佛當然能夠清楚的講出來,祂也不必去講。若有人問及:「世尊!常提起恆沙數,恆河沙究竟有多少?」祂就會明白的說,為什麼不講?佛法是無所執著的法,你不講、不問,佛知道也不會講:這與我們修行很有關係,外道或者一些不懂佛法的,常常犯了這個毛病,他心裡面有一些靈通,不是神通是靈通,他懂些皮毛卻喜歡去講,因為他沒有佛法的修證,講了就代表有法的執著,這個人就很難解脫三界,因為他有罣礙! 

佛已經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你不問、祂不講,你要請法、祂才講,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大德,你參問了、他才講;你不問,他雖然知道很多事情也不會跟你講,一講就有法的執著,所以佛法本無可說。當佛證悟時,原是隨即就要入寂滅的,因想眾生根基如此淺薄,怎麼能夠聞得佛法?於是大梵天王、天神眾,趕快下來頂禮世尊,懇求也提醒世尊,當初在行菩薩道時曾發願,將來成佛後要度眾生,懇請世尊不能入滅,因為有人請法也就不能入滅了,世尊就慈悲住世,轉大法輪,首先度五比丘,有了一個開始,就有以後的四十九年的說法。 

世尊唯一一次不請自說的,只有一部《阿彌陀經》,也是因為憐憫眾生,在末法時期沒有一個殊勝的法,可以讓眾生得利。除此外,其他所有的經典、所有的法,都是有人請法才講的。所以我們也要常常發願,請求諸佛菩薩常常住世說法,這是我們佛教徒的責任,否則諸佛可以住在那裏不動,因為祂不執著一切法了,你不執著、祂更不執著,你不想學、祂當然更不想說了,所以你要有這個心,要常常為眾生請法,有請才有說,這是很微妙的。 

此恆河俗稱福水或福德吉河,一般認為以河水沐身,可以除罪垢,於今仍有爭相投水洗身之風俗;每一天清晨,印度人都要投入恆河去洗澡。
 

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例如《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遍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阿彌陀經》:「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無量壽佛經》卷上:「無量大聖,數如是沙。」等。 

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例如《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遍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阿彌陀經》:「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無量壽佛經》卷上:「無量大聖,數如恆沙。」等,大乘菩薩的數量如恆河沙那麼多,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世界有一恆河,恆河的沙是很多,那如恆河沙裏面的恆河就更多,在各恆河之間的沙,更是無量無邊的多,在所有十方佛剎土都有恆河,不是祇有我們娑婆世界才有恆河。
 

3.恆河沙數

恆河中沙有幾許,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恆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答有若干數。婆羅門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即答今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恆河沙數。 

恆河中沙有幾許?世尊常常以恆河沙數來作譬喻,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證到法身清淨的菩薩,當然跟佛的知見、神通力差不多了,只是菩薩為什麼沒有成佛?他的智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還沒有圓滿、還不像佛那麼有智慧,但是他證到法身清淨,到底恆河沙的數目有多少?菩薩也能知其數! 

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恆河沙?我們十方虛空一切微塵數,一個世界有多少微塵?一個佛剎土有多少微塵?十方虛空有多少佛剎土?是無量無邊的,以祂們的智慧都能觀照到,這神通力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更何況一個恆河裏面的沙數有多少? 

這裡舉一個例子,有一回佛在祇桓精舍外的林中樹下坐,祇桓精舍是講《金剛經》的地方,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前,他是來踢館、測試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有多大?這位婆羅門有慢心,認為有了神通又怎麼樣了?你真的比我行嗎?我來考考你!他問佛:「此樹林中的所有樹木總共有多少葉子?」 佛即時便回答有若干數。他聽了心中懷疑,但自己本身又沒有神通,無法驗證佛的答案是否正確。他也很聰明,不能證得就用方便,他偷偷跑到一棵樹旁,摘下一些樹葉藏了起來,又回到世尊這兒來,問佛:「好了,現在此樹林中的樹葉到底還有多少?」釋迦牟尼佛隨即告之現在少了多少葉,被你摘去了。 

這下他大吃一驚,心內暗忖:樹林裡所有的樹葉有多少我不懂,但是所摘下來的樹葉,就是這個數。婆羅門見識了世尊的神通力很是折服,生大敬信心,就皈依釋尊出家了,求佛出家後很快證得阿羅漢道。釋迦牟尼佛要度一個人是很快的,只要讓他生起信心,再點破他的執著在哪裡?然後讓他心量通達、心開意合,與佛法相應自然就解脫了。 

在祇桓精舍林中的樹葉到底還是少量,以是事例故知,佛能知恆河沙數,同理可以推廣到恆河沙數的數目,佛一定是知道,為什麼?恆河沙數的量,總是不會比宇宙之間的所有世界還要多,虛空之間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佛都能以祂的智慧悉知悉曉,更何況恆河沙,在二五一○多公里之間水中的沙粒,那還是個小數目!在這一分的名詞解釋裏,我們省略了福德,因為之前已經解釋過了。今天就解釋這三個名詞:恆河、恆河沙、恆河沙數。

( 2005.08.13. 講於 法爾 )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