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2005.07.23. 第 13 講(9)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3.「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每一分論述的主題看似獨立,其實前後常互相呼應,例如第四分的第一段是與第六分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相呼應。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處無有一法可學、無有一法可得;而第十分到什麼是莊嚴?「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承接第九分的修證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內心清淨是莊嚴,沒有清淨是不夠莊嚴,從表面的清淨引入,到斷盡內在的習氣毛病,那是真莊嚴,也是真正的莊嚴佛土。先天外表的俊美或後天打扮整潔整齊,這是表面的莊嚴,遠不及內心完全清淨且證得阿羅漢果的真莊嚴。
到底自己內心清淨了多少?自己心理有數。比方說家裡或道場隨時可能有障礙會發生,這時內心不夠莊嚴的人,受外在因緣的影響,往往開始起鬨,被利用來考驗家庭或道場的棋子;但內心清淨的人,不管外面是晴是雨,都能平靜如常,這是真莊嚴。我們出這本《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也有許多障礙,開始發行流通後,馬上有因緣反射回來,道場就淨空了,之前養病掛單的、有緣、無緣的都做鳥獸散了。這些人生病心不清淨,有障礙時更是受到影響,雖說在不同層次的眾生聚集的環境下,心不夠清靜的難免會被影響,但若把持不住而跟著起鬨,就要自我警惕是不是修得不夠好?
所謂莊嚴者是清淨斷盡內心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毛病。修行無它,佛法、心地法門都是在講修心,自己有什麼毛病?自己要反省!內心的清淨程度要依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一步步的往上走,真正做到莊嚴。菩薩與阿羅漢是不一樣的,菩薩不在莊嚴、不莊嚴間起分別。菩薩要度眾生,有時候沒辦法像阿羅漢般一刀兩斷、當下直入徹底清淨內心,永遠住此莊嚴清淨中;但菩薩可以產生六神通,依著種種因緣,說是演戲也好、假藉因緣度眾也好,在真真假假中隨著因緣去應作。第十分的第二段講菩薩摩訶薩,雖然在行莊嚴佛土事,但不要執著此莊嚴佛土相,做完了就放下。
今天要講的第三段,是之前也提過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接著是很重要的經典句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聽到這句話就悟道了,悟是悟,但內心一下子做不到徹底的莊嚴、清淨,還要潛默將養、認真修了十五年,理事圓融後才廣開法筵度眾。世尊在每一分中所教的法,都不離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不離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現在我們要怎麼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運用在修行上來生起清淨心呢?
世尊剛開始講要度無量無邊眾生,要度十二類眾生,度了十二類眾生入無餘依涅槃,最後又說:無有一眾生可度,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教我們要無住相布施,無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行了布施也是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與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的道理一樣。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然,我們修六波羅蜜,做了很多波羅蜜工作,都是為了要讓我們生起清淨心、莊嚴自性,要讓我們像一位菩薩摩訶薩。然一切法無所得、無所學,我們學一切法,對於修行過程中的種種境界,也一樣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般若波羅蜜所講的,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總之,對於世尊所教導的一切法,都要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這種心去對待﹗
一切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使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法,也是一樣無一法可得。離四相、空四相,而沒有離四相的法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既不能離、也不能即,有離、有即都不對,這也是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菩薩摩訶薩以生起清淨心為目標,生起清淨心就要做到莊嚴佛土,而最徹底的莊嚴佛土,就是要獲得第十分最後一段所講的,非是大身的清淨法身。《金剛經》從第二分後所開演的一系列法都是頭尾呼應、息息相關的。《金剛經》言簡意豐、結構緊密,是幾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真懂《金剛經》,就等於懂了《大般若經》,與懂了《心經》,也等於懂了《金剛經》或《大般若經》是一樣的道理。
上段既然佛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是為莊嚴佛土,不執取表相莊嚴佛土,亦不執內心清淨的真莊嚴佛土。由此義故,佛說大菩薩應像這樣去修,應這樣去生起清淨心,做了什麼該做的事,不應去執著諸法。最後世尊再回到現實的人間來,指出菩薩摩訶薩不應該住於色相而生其心,同樣也不應該住世間一切聲、香、味、觸、法生心,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上一段,既然佛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我們嚴飾佛堂,供養頂級香、花,表達禮敬諸佛的赤誠心,這是要做的,但這還只是表面的莊嚴佛土;不執取表相的莊嚴佛土,內心清淨,修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莊嚴佛土。清淨內心的過程,就是往莊嚴佛土的路上前進。但無論表相的莊嚴佛土也好,內在清淨的真莊嚴佛土也好,不管做到了或正在做之際,都不要去執著我做了多少?能做儘量做,做了就不要去執著、罣礙我在做什麼?譬如對道場的付出、對佛教的護持等,每一天都在做,做了後又不去想,一想就有所住而生其心,就不是菩薩摩訶薩,就不能夠自在,做歸做、做了就忘記是最好的。
智慧高的人,聽了一句話就可以做到,智慧差些的,聽了十幾年也做不到、甚至還退步。因緣來了,就是考試的時候,考試要考得過。地前菩薩或地上菩薩要不退轉,多大的障礙都要往前走,就是醫院手術剛完了,也照樣爬起來再去弘法,這就是不退轉(位退轉、行退轉、心退轉這三不退轉);要不退轉還真不容易,阿羅漢不來人間受生,都還達不退轉位,能位不退轉是真已經證得有點樣子了,是十住位的第七位(不退住位)了。我們天天在人、事、物間應接,也知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卻為什麼還修不好?就是沒有發起要生清淨心,或者已經發起要生清淨心,卻還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當然對境會亂、會退轉。一般退轉是無可厚非的,不用太在意,很多考試沒過的人說要懺悔,那也不必﹗無論做對、做錯都是因果,錯就錯了,心平氣和地承受後果就是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道理懂了,就要儘量撐著不讓自己退轉,儘量不執著內在的煩惱為煩惱、不執著肉體的苦痛為苦痛,由降低在意的程度,慢慢做到不在意。
由此義故,佛說大菩薩應如是去修,應如是去生起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我要斷盡內心的妄想習氣,要斷身見、戒禁取見、疑這三結,斷掉對身體的執著、不去守不是佛所講的戒律、不亂起疑心病,比方說冒起一個念頭:最近不順,是不是祖先的風水不好?這念頭一起就要把它打死,不要尾隨流轉,猜測祖先的風水不好、或怎麼的?不要有疑心病。
修任何法一入門時,要斷疑生信;《金剛經》後面的偈讚:「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是很好的偈語,最好背起來。「斷疑生信」,疑心病一起來,立刻打死它,譬如懷疑這個人要害你,打死疑心!真的要害你,也不能有這疑心病;那個人做了什麼事,是衝著我來嗎?不要有這疑心,人家不一定對著你。疑心病一起,馬上把這念頭打死,不要讓它有繼續發揮的餘地,把心封死掉,如此你會修得不好、不能清淨自心?不可能的!你就是太縱容它,它起一個心,你就被它牽著鼻子走,胡思亂想、相續生心,這不行的!
斷三結、淡薄貪、瞋、癡三毒,斷五下分結的身見、戒禁取、疑心病、貪、瞋,控制這五個毛病的微細、微微細的習氣,當然是還未能徹底永斷,要到阿羅漢的境界才是永斷三毒。一切皆由貪、瞋、疑而起:疑,我們方才談到了;貪,是你的欲望,受到財、色、食、名、睡種種,或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所引誘,你抵擋不了去依附那個緣,才會迷糊掉;瞋,我們都有一個老大心態,對上不如意時,只得摸摸鼻子:我職務比你低,沒辦法!對下不如意時就發作:你是下屬,竟忤逆我?要知道一切因緣無風不起浪,一定有因、有緣正在炒作,才會有事發生!要學習怎麼去控制瞋心,把逆境看成考驗,由上而來的不如意也好、由下而起的不遂心也罷,都能坦然的承受,不要被一些因緣果報的假相所迷惑,這樣就能清淨。當然道理懂是懂了,潛在不清淨心的種子還在,境界來了或身體比較疲勞時就要發作了!最親近的家人、尤其是夫妻間最容易發作,為什麼?因為太親近、沒戒心,不小心宣泄出來,反正夫妻沒有隔天宿仇,也就算了!其實這就是不清淨心還沒去掉,要警覺!不要讓這種心發作!
大菩薩隨時要警惕,要生起清淨心,不應執著諸法,諸法在這裡是指所有你做的事情。善事也好、惡事也罷,都不要執著。做錯了,以後當心莫再犯,已經錯的,總有機會受報的,屆時坦然承受就是了!因果不能不發、不能不受報,哪怕證到阿羅漢、佛的境界,還是要受報。只是修得好、心清淨者,於受報時不起瞋恨心、不起再造業的心,能夠坦蕩蕩的去承受。菩薩摩訶薩要生起清淨心,斷三結、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甚至於阿羅漢的斷五上分結(色界結、無色界、掉舉、慢、無明),或永斷三毒,這是真的得到了清淨心,清淨心得到了就真正的莊嚴佛淨土了。
最後世尊再回到現實的人間來,指出菩薩摩訶薩不應該住於色相而生其心。色相包括一切有形、肉眼得見的物質,好看的、不好看的、喜歡的、不喜歡的,不要在這上面去作文章,同樣的也不應該住於世間的一切聲、香、味、觸、法上生心。須陀洹的境界就是在做這項工作,也是清淨內心、初步的在莊嚴佛淨土。菩薩摩訶薩對於六塵境不應該生心,要能不入流!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是從須陀洹學起的,甚至於從欲界天的天道善行學起,腳程快的就進入修心的境界,走得慢的停留在行善布施的階段,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行善救災;哪一天因緣成熟了,就會開始進入清淨內心、莊嚴佛土的階段。你們現在已經在修心了,修心修的快還是慢?方向對嗎?是不是從色、聲、香、味、觸、法下手?下面就是在講最初淺的修行。
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第一階段者六根門頭面對諸塵境,見、聞、嗅、味、觸、心性等僅讓其自性現其境,覺知後不起心相應,只有覺知,沒有生起妄心、習氣、心病等心意相應。見性,見一切色相僅是色相,不要有好相、壞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色生心;同樣聞性,聞一切聲塵僅是聲塵,不要有順耳、逆耳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聲生心;嗅性,嗅一切香臭之塵僅是香塵,不要有香、臭、刺鼻、嗆鼻等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香生心;味性,舌根接觸一切味塵僅是味塵相,不要有酸、甜、苦、辣等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味生心;觸性,觸知一切物相僅知是物相,不要有軟、硬、堅實、冷、熱等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觸塵生心;心性,對於五塵相僅知是五塵相,不起分別心,就能沒有好壞相、順逆耳、香臭味、酸甜苦辣、軟硬堅實冷熱等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色聲香味觸生心。修行初步階段就是在做這件事。
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第一階段者六根門頭面對六塵境,你的見、聞、嗅、味、觸、心性的真如都是發揮它的作用,僅只讓自性現其境,覺知後不起心相應,只有覺知沒有生起妄心、習氣、障礙心病等心意與之相應,是第一階段要做的,也就是我的覺知,依六根面對六塵境的時候,見、聞、嗅、味、觸、心性這六種真如性,它都會如其本來的功能去認知,這是色相、這是聲音、這是香臭味、這是酸甜苦辣的味道、這是軟硬堅實、冷熱外物的感覺、這是我起心動念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妄想、知道真心等等,只要讓它發揮真如的功用就好,不要有第二念!
《金剛經》從開始就在講這些道理,現在正式提出來了,怎麼做?見性見一切色相僅止於是色相,不要有好、壞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色生心。眼睛看到這個人就討厭,我今生跟他也不是很熟,為什麼討厭他?也許是過去生所熏習的,知道了,就不能再有這個心,再難看、再不喜歡,見到了也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問個好,不要說我不喜歡這個人,看到他掉頭就走,這樣要住色不生心也難了!知道這個人向著你或者不向著你,跟你合得來、合不來,長得漂不漂亮、帥不帥,反正人就是人,看了不必去分別。喜歡的人天天都希望有他的消息,不喜歡的聽到了就要生氣,何必如此?何苦分別心這麼重?這些都是住色生心,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了。他的動作你不喜歡、他的做作你不喜歡,看在眼裡就好,為什麼要批評?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分別心!看是看了,讓你的見性看到東西就好,不要再生分別心、好壞想,這樣心才不會亂動,第一階段表面的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所接觸的外塵境都看不開了,永遠都修不進心眼,修行怎會有進步?更別提不住於第二階段的神通異能而生心了,神通異能那是更難斷、更難轉﹗
菩薩摩訶薩所生起的清淨心,第一個是善心、虔誠的心、第二個要有須陀洹的心、第三個要有斯陀含的心、第四個要有阿那含的心、第五個要有阿羅漢的心,五個層次,你在哪一個層次?須陀洹是五根對六塵境都不動,眼睛看了,好、壞照單全收,不加分別。做到了一根清淨,其它五根也應該都清淨了,這是《楞嚴經》裡所講的,因為我們五根都是同依附在阿賴耶識上,我們的六自性真如,也同樣在阿賴耶識上,任一根清淨了就代表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已經清淨了,既然眼睛可以照單全收,我的耳根也一樣,好話、壞話也都能入耳無礙。六根中你抓任一根來修,清淨了!其它五根自然也都清淨,不會有眼睛修得清淨了,耳朵還聽不順耳的情形。
《楞嚴經》裡講的二十五圓通法門,六根、六塵、六識加七大,任一門都可以依之而修。六根,你抓一根出來修,一根清淨,其它五根都清淨,其實眼根清淨就是第六意識清淨,就是意根清淨,最重要的是意根清淨,眼、耳、鼻、舌、身在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時是無所謂的,會有所謂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太強,你自己要撿擇。這裡講六根真如性的功能、六自性最重要的是心性,心性裡夾雜一個分別心,第六意識有分別、了知這兩個功能,分別是你的習氣,講好聽些是分別事物的真相,這是什麼東西?這人是某甲、這人是某乙,分別心特別強的,某乙我喜歡、某甲我不喜歡,這就是你的習氣在發作,也是第六意識的毛病。了知了、分別了後,也不要把你的心病加上去,要讓眼睛的見性見一切色相時,止于色相,不要再有好、壞色相想,這就是初步的不住色生心。
若不修見性,要修聞性,耳根最圓通,也是可以!同樣的聞性聞一切聲塵僅是聲塵,不要有順、逆耳想,這就是初步的不住聲生心。從耳根下手也可以,不要光聽「觀音法門」,全身氣充滿,說我在修心,但人家駡了你後一肚子的氣,兩、三天都吃不下飯、很在意,這就是沒有做到不住聲來生心,不是只有逆耳的要當心,連順耳的也要警覺。
從前有位師父,修得差不多沒分別心了,徒弟就考他,師父:「所有的師父我都觀察過了,他們修得當然都很好,但師父您修得更好!」這師父一下子失去警覺性,心裡一高興就大笑了十幾聲,被徒弟考倒了,考什麼?「你修得更好!」聽起來多舒服?一動心就是住聲生心,又怎麼能生清淨心?人家誇你好,要嘛表面笑笑、不動心!要嘛根本不必有反應,就是這樣子!人家要是批評你不領情,領情?領情就動心了!我修第一關的清淨心,還沒有到菩薩摩訶薩的境界,菩薩摩訶薩為了度眾生,有時心不清淨也要自在,我現在修自己都來不及,大菩薩還做不了,要趕快修小乘的羅漢果,清淨佛淨土才是最重要的!心能夠清淨後,才能想要怎麼來度眾生?再進一步的磨練!這裡都磨不好了,怎麼去講經說法?怎麼去應接無量無邊的善惡眾生?這不是簡單的事情!
聞性,聞一切聲塵僅是聲塵,不要有順耳、逆耳想,比方說看政論節目,聽了不順耳的也不要在那邊跳腳,人世間往往如此,指鹿為馬、積非成是,還爭得振振有辭。其實電視台各有政治立場,所謂的名嘴講了不符合立場的話,廣告就沒了、抗議的電話也馬上湧進來,他們也是為了幾千塊的車馬費在演戲,他們難道不知道是非嗎?你別天真了,不要住聲塵去生心,修行就是要如此。
嗅性,有的人無所謂,有的人就比較敏感。就拿點香來說,這是泰國香、那是尼泊爾的香,這香味比較自然,那個太濃嗆。還有報紙報導,說哪一種香可能會致癌,不用那麼在意!生死有數,該死就會死,有些不抽煙的人得肺癌死掉,有些老煙槍抽了一輩子,也沒得到肺癌,命運不單只外在的緣,要有那個因,才會成果!所以不要住香生心,聞到香味時不必覺得好,聞到臭味也不必覺得難受,換個角度想,偶而聞一下臭味,有時候可以醒腦,就像臭氧,它可以刺激你的呼吸器宮,讓你得到足夠的氧。
我的鼻子已經沒有什麼知覺了,點一般的香是聞不到的,太香了才會聞到,也是一味性,香、臭都有點不分。嗅一切香臭對香塵僅是香塵,不要有香、臭、濃、淡等相想,這就是初步的不住香生心,當你修到第二層次見性開的時候,另一世界的香、臭你都可以聞到。有一回以前的一位女同事來道場,在四樓佛堂,她問我:「張老師,你有沒有聞到一股香味?」我說:「沒有!」 她說:「我怎麼聞到有一股很香的味道?」我回答:「大概妳跟法爾有緣,給妳信心,妳要認真修行!」第二階段心眼打開時,香的、臭的,別人聞不到,就你聞得到。這臭味哪兒來的?是有一些非人,有溺死的,或生活在陰暗的臭水溝裡的,就帶著一種味道,當然一般人是聞不到!
若真修到平等觀,色、聲、香、味、觸、法都平等了,即便是毒藥也不成為毒藥了。所以有人在釋迦牟尼佛飯裡下毒,祂吃了沒事;達摩祖師也曾被下毒六次都沒被毒死,第七次還是藉機假示圓寂,其實也沒真死,因為衪們貪、瞋、癡斷盡,修到內心徹底清淨了就能轉境,毒藥也等同沒有了,更別提一般人所謂的食物過敏了。
在道場看到許多有毛病多的人,叫他吃這個,不行,我吃了會胃寒,叫他喝那個,不行,鼻子會過敏或身上會發癢,反正幾乎沒什麼能入口。這裡我要告訴你們,想法多、禁忌多就代表業障重。只看一個人過敏性有多少、執著有多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業障有多重?不講修行,就講身體好了,一個人的身體本來就會抵抗外來的東西,無論好的、壞的,細菌與否,只要有異於身體的,都把它當成敵人來攻擊,這叫做過敏。譬如你喝牛奶會過敏,為什麼別人不會?你要有智慧去訓練,我飯後少喝一點,試一次、試兩次,幾次後慢慢增加量,到最後腸胃就適應了。不要對一個食物有反應後,就連相關的食物也敬而遠之。過於自我防衛,在業力上來講,就是業力太重、看不開了!沒有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味性舌根也是一樣,接觸一切味塵僅是味塵相,了知就好,不要有五味(酸、甜、苦、辣、鹹)的強烈分別心,喜歡酸的就無酸不吃、喜歡甜的就無甜不歡,這也太偏激了!五味養五臟(心、肝、脾、肺、腎),最好能保持平衡。對於不喜歡的就一點也不吃的人,此強彼弱,身體一定不會健康!例如酸是益肝,食酸易生津,津液內溢而強肝,但酸吃多了會造成肝太盛,肝木過盛則脾土受剋,就會影響到脾;其他如甜味益脾、苦味益心、辣味益肺、鹹味益腎,五行以中和為貴,過與不及都不好。不要偏向哪一味,你特別喜歡吃哪一味,就有一臟器過盛,另一臟器偏弱。所以依照自己身體的需要和四時的變換,該吃什麼就吃什麼,搞不清楚的人就乾脆別挑揀,端出酸的我就吃酸、拿來甜的我就吃甜,苦茶雖苦也硬著頭皮喝,反正什麼都吃一點,淺嚐即止,什麼都不吃過多,這就是初步的不住味生心!
再來講到觸覺性,我們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觸覺性觸知一切物相僅知是物相,或觸知到溫度僅知冷熱就好,不要有軟、硬、堅實、冷、熱等相想,這就是初步不住觸塵生心。夏天來這邊打坐,如果沒開冷氣的話,快四十度了,前幾天台中班有一位學生來這邊,自己精進打禪三,在蒸籠裡面打坐,也是考驗他的耐性。其實能夠流汗也無所謂的,正好修心!看自己是否住熱生心?或住冷生心?又或睡覺的床舖,是否硬的嫌太硬、軟的嫌太軟?當然修行人睡木板床舖、榻榻米是最好的,就是老骨頭了也不變形。像坊間的水床、柔軟的彈簧床,久睡對上了年紀的人都不適合,但偶爾在外做客,睡一下也不妨。不要人家好意讓你睡上好的軟床,晚上你就偷偷的睡地板,或要求換一個,不要太在意這些,這都是在修你的心,當身體接觸到外物時,是否能不住觸塵生心?
前面這五性都是回歸到第六個心性,心性裏有第六意識在分別,好不好?有沒有符合舒適的原則?都是你自己在分別,若不能把第六意識的分別破除,前五識不會修的好,要能把第六意識管的死緊,讓它一陣子發揮不了功用,分別心就會慢慢淡薄下來。這是要短兵相接、肉搏交戰的,不把心打死,你就輸了!要狠下心來把它壓死,不通商量,別和它討價還價!
很多人有這個經驗,打坐的時候有兩個心,一個想換腿、一個說不換,一個說該換腿了,受不了了!一個說不能換!今天一定要忍,兩個心在交戰!真、妄心要分清楚,太容易投降的,第一階段的五根對六塵境就會修不好。關鍵在第六意識的心,我們現在不是在講第六意識的分別,而是在講第六意識的心,這個心可以感知諸外境,第一個層次是感知見、聞、嗅、味、觸、心性等,僅讓其自性現其境,而由第六意識來分別好壞,這是你的習氣,若沒有分別就回復到清淨自性的第六意識,只知道了知,這是色相、這是聲塵、這是香味、這是酸、甜、苦、辣的味道,這是軟、硬、堅實、冷、熱的外境事物,只是如此了知,不會去去生好惡的分別!了知是你的自性,至於好不好?喜不喜歡?那是你的習氣、那是假我。
心性對於五塵相僅知是五塵相,不起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能沒有好壞、順逆耳、香臭、酸甜苦辣、軟硬、堅實、冷熱等相想,若不加以控制第六意識,它就隨著這些塵境在起分別、生執著、迎欣拒厭,這第一階段的不入六塵境就修不好,沒有破掉色身、沒有破掉第六意識對六塵境的執著,也進不了須陀洹的境界;即使修到須陀洹還是凡夫境,因為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並沒有解脫,就更別提後面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了。
前面所講的是第六意識對五塵境,初步的不住色、聲、香、味、觸生心,修行初階就是在做這件事。如果你連這件事都不著手去做,只喜歡上課聽經,聽完了回去習氣、毛病還是照舊,道理懂一堆,嘴巴也能講,但永遠在見、聞、嗅、味、觸、心性上面打轉生心,生不起清淨心,心地永遠沒辦法莊嚴。做不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會有莊嚴的樣子?不會有!猶是凡夫的境界,
第二階段行者入於色受想行陰等魔境中(識陰除外),對於六根真如性之見、聞、嗅、味、觸、心等自性,所現起的異能,超時空地起見、聞、嗅、味、觸、心等自性真如性用,當性用起時,亦應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修行過程間,所產生的善境界,能超現實地見、聞、嗅、味、觸、心等了知一切境,都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後用識心體知一切境時,亦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而生其心,此人就喜歡知什麼說什麼,這樣不能去除法執,所以還是凡夫天之修證,不能得解脫知見。
第二階段行者入於色、受、想、行陰等四種魔境中(識陰除外),所產生的一種超能力,如果你身體沒有破,就不要看第二階段,因為對你來講只能意解,不能證解。心眼開了、有一點超能力,就有第二階段的這些境界,這就更敏感了,不只是人的層次、世間相的層次,是跨三度、四度空間的層次。眼睛可以遙視隔見、鼻子可以聞到異香、臭味,耳朵可以聽到非人、鬼神、甚至菩薩在對你講話、或菩薩用意念與你溝通、或是冤親債主故意用意念嚇你,製造一些境界讓你心亂如麻、讓你生活在恐懼中。真的出去會被車撞死嗎?就不要出去了!搞得緊張兮兮的,境界越高,進入心靈的狀態時,就有第二階段的色、受、想、行陰等四種魔境。
這是六根真如性之見、聞、嗅、味、觸、心等自性所現起的異能,這裏稱之為異能,還不夠資格稱為神通。你的心沒有真正清淨,斷去三毒,就起不了神通。五下分結未斷,也起不了五神通。阿那含才有五神通,阿那含已經比四禪境界的天神內心更清淨,因為他是在修內心的心地境界,所以他會現起五神通,連四禪境界的天神都已經有五神通了,更何況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果一定是有五神通的,他雖有宿命通,但還未斷掉眾生之間因緣果報的牽扯,對於貪、瞋、癡的癡,還未能真正認識清楚,未能證到脫黏、斷眾生因緣,讓心感召懸絕,所以在行陰區宇才有一點宿命通的魔相,色、受、想這三陰根本是沒有神通,只能稱為異能或者是魔相。所謂的魔相是一種善境界,但是不能去執著,一執著就會著魔,這是《楞嚴經》裏世尊所開示的。若是沒有那些魔相,就無所謂的境界,那你的身體根本連一點樣子都還沒有,是色身沒有成就,沒有氣機,心眼當然也打不開。
超時空地起見、聞、嗅、味、觸、心等自性真如性用,眼睛可以遙視隔見,這並不是天眼通,天眼通可以觀一個大千世界,所有的障礙物對你而言都不成障礙,這裏見的異能是可以超時空看得更遠一點,也許台灣、也許哪一國、也許這個世界,這是色陰魔相。聞的異能是耳朵可以聽到異次元的音聲話語,比方說鬼神的講話聲,但不一定聽得懂在講什麼。你聽到兩隻螞蟻在講話,但不知道牠們在講什麼,這不是天耳通,天耳通是小螞蟻在講什麼話你都能懂得,跳蚤被你壓到了在哀叫,你也要聽得到,那才是天耳通。心不清淨沒有通,還沒有到阿羅漢果的五陰滅盡,這些都不是神通,只是善境界,雖是人家沒有而你有的,但這有也不是真實的,不過是你的真如自性所現的相,還是要斷除去掉。
嗅性可以聞到來自異次元的香、臭,味性是指酸甜苦辣,修的好變成一味性,沒有感覺了。有的人吃到苦瓜就覺得很苦,我們吃了并不覺得苦。感覺很苦的,表示你的兩個心都不好:有形的心臟不好,心沒有力量;無形的心也不好,執著太重,兩個心都不好,才會怕苦味。生病時能甘之如飴吃苦藥的人,應該不至於執著很重,業障較多的、執著較重的人,才特別怕苦味。有人說靈芝很苦,因為怕苦就不吃靈芝,失去了治療的機會,不幸過世了,為什麼會這麼怕苦?是業障!對某一味道特別討厭、完全不碰,就表示你特別的執著。若是一味性,吃什麼東西就都沒有味道了。以前有位同學,他斷食幾次後,吃到酸、甜、苦、辣都沒什麼味道,那真的是一味性。我們吃到酸、甜、苦、辣都可以感受,看成是食物的本來味道,若能從苦中去吃出甜的味道來,那真的是沒有分別心了,這與你的自性、心地都有關係的,而超時空起味性的真如性用也有這能力。
再下來觸覺性,陰靈、陰神來了你就感覺頭發脹,菩薩來了你也感覺氣脹,佛菩薩來了你感覺心很溫暖,用身體的觸覺感知外境,不必用眼睛了。這個人靠近你,你用身體或用意念去感覺他,他抱持的心態是好、是壞?有護法神、有菩薩、有冤親債主、有毘那夜迦、有阿修羅,感受都不一樣,都可以用心去感知。這裏在講觸覺,你的身體一定可以感知,感知以後不要說出口,一講出口就犯了執著。身體可以比照眼睛,五根得以通用,心根通其它五根,意根亦化成六根,六根回歸到意根,就是心根,所以一化六、六成一,都是一樣的,古僧大德都是修證到這個境界,六根互用。
有的人一接觸到佛法就拼命往前走,盡量找時間用功,要擋都擋不住;有的人聽歸聽,十幾、二十年下來,一顆心老讓它放逸流蕩,就是不肯起修。你不肯撥時間出來修也沒關係,如果能在行住作臥、待人接物之際,如實的把心管住也好,這樣也是在修行。但兩方面都不肯去做,三天兩頭來我面前晃:「老師!我來了!」課是上了,聽進去與否是另一回事;聽了有付諸行動嗎?又是另一回事。
觸講完了,你用身體去感覺外境的來者是善、不善?是冤親債主?是陰神、還是陽神?是菩薩?是佛?心更是超能力了!不起心動念,真心可以遍十方虛空,一起心動念就回到現實的娑婆世界,所以教你不要打妄想,教你要莊嚴,清淨法身才是真莊嚴!為什麼素法身還不夠莊嚴呢?因為心還不清淨,所以法身雖是現起,但在未將內心的習氣毛病斷盡前,是無法真正莊嚴起來。所以天神、鬼神們不尊重你,即使你有些異能,就像外道之人,也沒有人要護持你,如果像菩薩、阿修漢一樣內心清淨,天神、鬼神都要向你禮敬的。
這個心可以擴大到遍虛空、十方世界,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因為我們的心不像諸佛、大菩薩那般清淨;開悟的地上菩薩沒了色身,這法身又無形無相,要進入無色界報身也還沒有圓滿,未有如佛般三十二好相、八十種隨好相的報身,只有一個心意念,一旦起心動念就回到現實的人生,現出和凡夫沒兩樣的世間相,這也就是起了所謂的意生身。一起心動念,諸佛、大菩薩都可以看到你,但一般天神、鬼神是沒有能力看到你,欲界天的天神只會變化、沒有神通。
心性真如所起的功用有很多層次,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事,尤其剛開悟的心更是敏感,老要向外攀緣,你要一直把它收回來,什麼事情都不要管,到最後什麼都無所謂、都不住了;而不是愈修知道得愈多,與你有因緣的、沒因緣的都要知道,愈修愈成了凡夫。菩薩入定了就不去管這些,有因緣才應機度人,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度的,因為我們沒有大菩薩的神通力,所以不要好高騖遠,現在要先把自己修好,修自己是要捨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要讓你的心清淨,故而要捨一切法!
當自性起用時,亦應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見、聞、嗅、味、觸、心都有超時空的異能,沒有這種現象就無所謂修入了什麼境界,至此你才能了知,原來我們見、聞、嗅、味、觸、心性的能力是那麼強!了知了以後就進入五陰魔相的色、受、想、行陰之際:想陰魔相挺麻煩的,想陰區宇可以想過去、未來、現在,有時自問自答、不能自拔,或用想陰去討論佛理、一問一答,妄想動得沒完沒了;識陰魔相會神變,這更不得了,有欲界天的第五天、第六天的天神境界,想變什麼它就變什麼。現在雖不到那種境界,但六種見性有沒有起一些功能?有的話能認知嗎?認知了能不執著嗎?若不能,就是敗在沒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又或者是做不到《大般若經》所講的觀一切法無實性、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禪宗所謂的不即不離。
凡夫天不知道要捨去這些真如性的功能,反而執之發展,才有天界的果報;在修空觀的階段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生起清淨心,不要用真如心去應一切因緣、起一切性用,要回到自性清淨,就是有因緣來也不去相應,這樣才能如實修到空觀。空觀不得其它都免談,因為未能解脫。解脫做到了再去修無相觀,有法無主,可以去成就一些事,因為無相觀就可以從空之間的無為,進入有為的性用,進而利益眾生,有為、無為用完了以後,又要無所住而生其心!
最後講到第五個識心,就是我們這個心,這是心性,能夠體知一切境,你要知,特意的去用這個心,就可以知道許多事;不去用心,那就知而不覺,知道有事卻不想要去知道這事情是什麼?不去探討那還無所謂,假使有一天需要去深究,就要能夠自在,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知道了要能放得下,懂得愈多、愈是要謹言,更不能為了名聞利養而開口。修行在這個階段、十幾、二十年間,要能自甘寂寞,不必下筆,不須開口,一落言詮就有執著,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祖師大德們講的很清楚,開悟的人要裝聾作啞、潛默將養,不必要讓人家認識你,好好的去修自己的內心,生起清淨心,客觀的用你的真如性去面對種種境,懂也好、不懂也可以不理它,懂了後就放下,不必去講,這樣是很自在的。
若有所住而生其心,你就會忍不住知道什麼要說什麼,甚至不知道也要說,聽了別人說的也要轉述。修行要修口,盡量少講話,應該說的才說,沒必要講的要守口如瓶。心在亂了、哪一個人在生悶氣了、哪一個人家裏碰到障礙、哪一個人又迷失掉了,雖是無所不知,還得裝聾作啞,免得講出來傷人。看不開要出聲的話,就不能去除法執,一切的輪迴根本就在這裏。
我的執著滅了,照理來講,我相、人相、眾生相都空了,接著再斷掉一切真如,還未徹底清淨前,還留有一些微細的、感應欲界天、色界天,或無色界定,再把這些善因緣空掉,這些法的執著都沒有了,真的是可以得涅槃了。而天神為什麼做不到?因為它只是在練真如性,可以見光了、再練成可以見七寶光、繼續練到可以見百寶光,真如性的功用愈練愈強,卻忘了貪、瞋、癡、慢、疑還沒有斷盡。真如功用,不能否認的是有,但一昧追逐外境,又有什麼用呢?天神定力退失盡、五衰相起就死了,死了後照樣依果報去輪迴,若是沒有修證到須陀洹的境界,從前有那個因、還未受報的,還有可能下墮到三惡道去。天壽雖久遠,定力會退失,並非生天做了天神就此高枕無憂。因此,表面的清淨並不意味內在那些微細、微微細、極微細的根就斷了,天神沒有斷輪迴的關鍵就在此!而阿那含、阿羅漢為什麼可以斷輪迴?他們修內心,不去玩真如性的功用,迴光返照去挖內在的垃圾。佛法是要心地清淨,養成般若的智慧,有了不黏一切境的工夫,就可以不去受生,要有那種永遠保持空的、不執一切境的能力,才能解脫!
聽課聽了那麼久,分得出內道、外道在修些什麼嗎?心地法門就是在清內心的垃圾;外道則是追逐神通、真如性的功能。由可以看一個地球、兩個地球,進而可以看一個銀河系、兩個銀河系,到四禪境界更可以看一個大千世界的銀河系,是很大性用沒錯!但內心不夠清淨,不如一位斯陀含,更不用講阿那含以上了。真是佛教徒就應如是去修,佛陀教導我們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讓你去掉分別心,猶有法執就還只是凡夫天的修證而已。凡夫天包括欲界天,欲界天是不修禪定,只修善行,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業,每修一善成就都可以生欲界天。
開始修清淨行、斷淫欲心、修禪定,就進入色界天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若不修斷貪、瞋、癡三毒,就沒有解脫;若沒有修斷五下分結,那更是沒有清淨,這些都是凡夫天。破了色身後,只有一個心進入無色界境界,若不知佛法的真實,不去除心的執著,你還是又走錯路,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中!沒有再回過頭來斷內心的這些執著,終是落於凡夫天。壽命最高達八萬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不得了!起個心念、現起意生身後又滅了,就過了一萬年,五百三十七兆多年,起完五百三十七億個念頭後,終是要去輪迴了,這就是凡夫天的修證,其實很悲哀!不得解脫知見!
解脫知見又在哪裡呢?首先要斷去內心的一切妄想、習氣、毛病;再來對一切境不要有所執著,這一切境包括凡夫的外境和所有修證的善境界、超能力的境界。這不是很平淡嗎?修行無它,貴在能自甘寂寞,便能智慧日長,最後有解脫知見。
我從民國六十八(1979)年開始念《金剛經》,到現在九十四(2005)年講《金剛經》,才真正徹底瞭解釋迦牟尼佛在講些什麼?昭明太子將之分立為三十二分雖有方便處,卻又難以避免的裂解了原始結構的緊密性。其實《金剛經》的段落環環相扣,其中相互呼應、銜接的高明,令人讀了深感有興趣、有福德,好好的把這一部經講完,也就差不多了!
(2005.07.23.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