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200
5.07.16.   13 講(8)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2.「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者要先自我莊嚴,才能莊嚴佛土,但正莊嚴佛土時,又不要有莊嚴佛土想,也就是不執著有無在莊嚴佛土。須菩提尊者指出世尊的教導,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為莊嚴佛土。

莊嚴,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上回講到一切法無所得,學佛法是沒有什麼可得的,同樣的觀念,要延伸到莊嚴佛土上。修行,內心的莊嚴比表面的莊嚴還重要。人的莊嚴有不同的層次,初淺的是外表的莊嚴,男的瀟洒、女的貌美,但這並不代表心清淨,有時還可能因此自以為是、薰習很多壞習氣、甚至為非作歹,像阿修羅道的人或阿修羅道天神,女眾都長得很美麗、很莊嚴,但心地不清淨,起碼瞋恨心重、妒忌心強,這是外表的莊嚴。

一般而言、外貌佳是前一世有拜佛、唸佛、或是莊嚴佛堂所得到的果報。每個人的眼睛都喜歡看美好的事物,一個人長相英俊瀟洒或美麗端莊,是比較佔優勢,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納。根據科學統計,臉孔長得瀟洒、漂亮的,在職場上求職,比長相平凡的人容易的多。能力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外表條件的優越起碼先佔了三分優勢,薪水也可能多一點,這是西方的研究報告。當然追究起來還是前生的因緣果報,我們不要因為長相莊嚴,便習慣他人的阿諛奉承,反而造就出驕慢心、貢高我慢,這會變成阿修羅,表面莊嚴、內心不清淨、不莊嚴。

進一步到了內心的莊嚴,雖然外貌平凡,但內心清淨,這種莊嚴就表現在氣質上。我們常看到有些人雖貌不驚人,但人臉龐很清澈,讓人覺得很舒服即是。當然最好是長相俊、美,氣質又佳,內心柔順平和,三毒清淨、沒有貪、瞋、痴心,三毒都清淨了,這是最完美的,如菩薩、佛般。

如何利用本段經文來修行?之前我們曾在解釋名詞時,從佛土的莊嚴、佛堂的莊嚴、表面嚴飾的裝飾,講到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心地清淨的程度,這種清淨才是真正的莊嚴!菩薩修內心,有無莊嚴佛土?當然有!但菩薩行事不為莊嚴佛土而行,並不是為了要莊嚴佛土才去行善事、行修行事、修內心的清淨,而正行了莊嚴佛土事時也不生莊嚴佛土想,如此才是真正的莊嚴。

「須菩提!於意云何?」世尊這麼問?「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尊者就答:「不也!世尊!」須菩提自問自答:為什麼不呢?「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因為須菩提尊者智慧第一,學空觀、中道觀第一,所以世尊這麼問,他馬上這麼答。

上禮拜談到,世尊於清淨的然燈佛所沒有一法可得,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然。我們菩薩也要這樣修,行諸善事卻無行善想,臨諸境界亦不執取境界,清淨內心而不辨染淨,儘量做,但不執著,如此便是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修行者,即非修行,是為修行;清淨內心者,即非清淨內心,是為清淨內心。如此用三段論由實相觀,由入空觀,再返回中道觀,既不執著有、也不執著沒有,這是修行到了大學程度時所要做的功課。

這裡談的是人道層次的莊嚴,當然,菩薩摩訶薩累劫以來都在修行,修行要自我莊嚴,除了要讓內心清淨外,身體、服裝也還是要整齊、清潔,不要讓人望而生畏。有些外道或修小乘的行者,並不在意世俗的看法,頭髮不理、衣著邋遢,倒也自覺自在,這不是真正的莊嚴。有的阿羅漢真不在意這些,衣服好幾年不洗的也有。從前有個修世間禪的行者,天天打坐,從不洗澡,衣服也不換,大家從他身旁走過就聞到臭味,但他內心莊嚴,怎見得?在他往生時就看出來,他坐在那裡羽化了,他雖然不是學佛法,不懂得解脫道,但他有世間禪定的功夫,他的中陰身羽化的時候,整個身體發出香味來,這是有內心的莊嚴。

莊嚴要由內做起,先自我莊嚴,再表現於外,如此才能稱得上是真莊嚴佛土。若光修內心、卻完全忽略外在的環境,這樣表裡不一也不是很好。一個內心真正莊嚴的人,因著於對諸佛菩薩的虔敬,通常會對外在的佛堂、家裡的佛龕要求嚴格,能力許可的話,會希望供養最鮮妍的花、頂級的香。自家也好、道場也好,或是義工在道場工作都是一樣的,內心清淨、莊嚴的人,一定會盡力讓佛堂、道場也能夠清淨、莊嚴,這樣他的心理也覺得舒適、安祥,所以我們供花、供水、供菓,保持道場清淨、整潔,是內在莊嚴顯於外的表現;若是你的佛龕上總是一層灰,雖說諸佛菩薩的法身無處不在,但如果連表面的佛龕都不莊嚴的話,護法神、護法菩薩就不降臨,因為此間穢濁,所以即使正修空觀什麼事情都不往心上去時,基本佛堂的莊嚴還是要維持。我們看任何一間寺廟衰微時,都是先疏於維護,看起來就不莊嚴。我們在清淨內心的同時,莊嚴佛土、莊嚴自己的道場、莊嚴自己的佛龕都是要做的,這是清淨心反映在行為上的莊嚴,行為的莊嚴是真正的莊嚴佛土。

而菩薩行了莊嚴佛土事也不執著:是我在莊嚴佛土。不要有這種想法,因此須菩提尊者才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這樣才是真正在莊嚴佛土。出家師父自不待言,有他們的特定穿著方式。我們居士首先要從自身莊嚴起,非出家眾菩薩頭髮要理得莊嚴,修行人以短髮為佳,不要留太長的頭髮,更不要留長髮尾巴,也不要有留鬍鬚之舉,菩薩臉上最好是乾淨俐落。居士穿著不須華麗,但真居士以穿居士服最佳,若穿一般世服,則以整齊清潔為要。身上的裝飾品與佛法有關,如念珠、護身寶物等,不要佩戴世俗人的飾品,認為這些裝飾品時尚精美,其實是很俗氣的。

出家師父他們有固定的穿著,穿的是那身福田衣、工作衣,工作與睡覺是同樣的穿著,衣服不能多,穿得好也不行,有貪心之嫌。這些戒律裡都有規定,我們沒有受具足戒,不清楚這些規矩。那我們佛教徒、居士呢?我們首先要從自身莊嚴起,要讓人看起來覺得簡潔、莊嚴。出家眾菩薩沒有三千煩惱絲,我們在家居士的頭髮則要理得莊嚴,以短髮為佳,不要留太長的頭髮,甚至長髮尾巴;也不要留鬍鬚、鬢角,菩薩臉上最好乾淨俐落。想想看、除了佛、菩薩所用的一些表法三昧耶法器外,每位菩薩的穿著、法相,大多很乾淨俐落,可有見到頭髮凌亂的?只有一些仙道、外道才比較不在意這些。

居士衣著不須華麗、也不需多。有人說要穿好幾種顏色的居士服,居士服就是居士服,穿那麼多顏色做什麼?我們不必唱高論:修內心就好,不要執著這些。菩薩要先自重,無謂引來他人的彈謗,自行規範自己的服裝、行為,莫讓外間覺得學佛法的看來都陰陽怪氣的,如此也是守護佛教徒的形象。真居士以穿居士服最佳;若著一般服飾,以整齊清潔為要。

身上的飾品應與佛法有關,比方念珠。念珠的材質有好壞之分,像菩提子、檀香木、或較講究的琥珀、玉等。其實哪一種都好,千萬不要有越貴重就越殊勝的分別心,只要我們唸得精誠,這念珠自有避邪的力量。念珠不是裝飾用的,是拿在手上全心全意地唸、唸、唸,把精神力量唸進去了,它就有驅邪的力量。某位上師天天都在唸手上的那串佛珠,精神力量進去了,有人卡到鬼神,他只要把這唸珠給病人戴上,鬼神馬上就跑了。居士不宜著戴世俗的裝飾品、或擦指甲油、點指甲花,追逐時尚流行的打扮,這些看起來都是不莊嚴的。一個人若氣質好,內心清淨、心地平和、柔順,自有無須人工修飾的莊嚴。

有些閉門自修的出家師父或居士,是真能散發出這種莊嚴的氣質;另有一些師父,內心雖是自在的,但天天為了眾生擔業、勞心勞力的,外表看起來就難有莊嚴的氣質。我第一次在大直、內湖那兒看到師父時,臉黑黑的、不怎麼像修行人的樣子;後來他結夏安居、休養三個月,這三個月內專心修行,不必為眾生操勞、南北奔波,再見到他時臉色紅潤、修行人的氣質就出來了。出家師父好命的是可以結夏安居三個月、充充電,否則只付出、光用刀而不磨刀,疲憊之餘就難有莊嚴的氣質,但即使如此,內心裡並沒有什麼事情能令他煩惱的,要這麼的修。

何為真莊嚴?修行人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者是真莊嚴,以此莊嚴,方名真莊嚴佛土。一個人若今生未得果位即無莊嚴佛土可言。菩薩亦要清淨自心,始得莊嚴;唯正莊嚴時,又無有莊嚴佛土想。菩薩最自我莊嚴者首推清淨心,內心清淨是真莊嚴。內心清淨行者顯示於外有二,一為無事行者,其內心清淨,形貌清澈無染,即仙風道骨之謂;二雖內心無染,但度眾多勞,其顏容未必清澈,然心地等同莊嚴。

何者才是真莊嚴?真正的莊嚴是內心的清淨。修行人得到須陀洹果,須陀洹斷三結 (身見、戒禁取、疑):身見,沒有身體的執著,打坐時失去身覺,甚至不把這肉體看成是我的,有這種最基礎的修行;再來沒有守不當戒律的執著、也沒有疑心病了。往上二果斯陀含更清淨,三結斷外,貪、瞋、癡三毒也淡薄了。三果阿那含是斷五下分結 (即三結再加上貪欲、嗔恚)。阿羅漢果者是真莊嚴,如何真莊嚴?貪、瞋、癡三毒斷盡,斯陀含還未永伏、因果還沒有斷,阿羅漢真的是貪、瞋、癡都斷了,這才是真莊嚴。

內心清淨的程度和所得到的果位,是互為表裡的。內心真莊嚴就是在莊嚴佛土,我們的自性佛土愈清淨,就愈接近如來淨土,而自性土清淨到極致,就與真正的如來莊嚴佛土一般無別。小乘依序由四果、大乘菩薩則依十地逐地清淨自性,如此慢慢地接近如來莊嚴佛土。我們瞭解了表相的莊嚴和內心的莊嚴,內心的莊嚴尤其是要去掉一切心裡的毛病、執著、個性改變了,那才是真的莊嚴佛土。

菩薩亦如是莊嚴佛土,開悟的菩薩未能如阿羅漢般斷盡貪、瞋、癡三毒,因為他志在累積智慧成佛,所以心地不見得如阿羅漢那般清淨,阿羅漢內心雖清淨,但解脫智慧只練就一半,主要靠定力使心清淨、斷盡三毒;而地上菩薩要與眾生應接、為眾生煩惱,眾生的障礙又成為他自己的,如此在因緣業力牽扯間磨練自心的定力、成就最圓滿的解脫智慧。菩薩解脫不可無慧,定、慧等持,如此才能接受挑戰,不去執取境緣而生煩惱,能自在的行菩薩道,才是真功夫。諸佛菩薩就有這種能力,週旋眾生間而心清淨,即使身有障礙或示疾,任何時候心裡是自在無礙的,也要是這樣才能夠得到莊嚴。

一有莊嚴,又不能有莊嚴佛土的想法,也就是菩薩應緣行事發乎自性,無心而為,不要有我在做什麼、我為了什麼而要做什麼的這些意識;一落於念就有法執,無法修到有觀、假觀、實相觀這三個境界。一個人若今生沒有得果位就無所謂莊嚴佛土可言。果位反映內心清淨的程度,並不是你有怪力亂神的異能,或真得了神通就有果位,像四禪境的天神,它得到五神通也沒有果位;而阿那含得了五神通,在天上或來人間一還,他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修行的方向對了,要得果位就快得多。修入內心是最重要的,心淨則土淨;若是內心沒有辦法淡薄、斷去貪、瞋、癡、慢、疑等毛病,那你這塊佛土就不淨、沒有真莊嚴。

菩薩最自我莊嚴的就是清淨心,這清淨心會外顯於貌。有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周圍的居士或出家師父,有些人是表面功夫、腳跟站不穩,境界一來內心就煩惱無量、沒辦法自在。而內心清淨的修行者表現於外又有兩種:一為無事行者,外表一派仙風道骨,其內心清淨,臉上清澈無染,這類師父不會用心力去與眾生的業障戰鬥、去轉業,他只是修自己、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他們不是不去做,而是還未到一個水準,心眼還沒開,業力也黏不上他。心眼開的人,多少會去沾黏他人的業力,要能化解,否則累積多了沒化解,身體會出狀況;另一種師父有時看來出塵絕俗,有時卻又染上一臉塵俗疲態,這些是在度眾、磨眾生業的修行人。眾生有障礙,所以他有障礙,色身勞累、有恙便顯現在形貌上,然而他內心的清淨程度並不低於無事行者。你們可以這樣去觀察,轉眼識成妙觀察智。

有關莊嚴且見《阿育王傳》中云:爾時宿羅城中有一商主,名為天護,於佛法中生敬信心恒樂施與。欲入大海求於珍寶,而作是言:我今入海安隱得還,當於佛法作般遮于瑟,護佛法神當擁護我。即便發引到於寶所,大取珍寶安隱迴還。時有羅漢比丘尼入定觀察,彼長者竟為作不,觀見必作。重復思惟,誰為福田?知有一萬八千羅漢,二倍學人及以生死持淨戒者,當為福田。又觀此眾誰為上座,而是上座為是羅漢、為是凡夫?知非羅漢,乃至復非須陀洹人,乃是淨持戒人,名阿沙羅。我若發悟必受我語,即往僧中語上座言:「上座!何不好自莊嚴。」上座意解,謂嫌髮長衣服垢膩,即剃鬚髮淨自澡浴。比丘尼念言,上座不解我語。後日更至上座前,亦作是言:「何不自嚴飾。」上座謂為衣色不正,便更染衣而來僧中。比丘尼復至上座阿沙羅前,又作是言:「何不好自莊嚴。」上座瞋言:「我淨澡浴、著新染衣,有何不莊嚴?」比丘尼言:「此非佛法中莊嚴,佛法得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是名莊嚴。」又復問言:「上座!汝聞天護長者入大海還欲作般遮于瑟不。」上座答言:「已知。」又問:「福田之人可有幾許,汝為知不?」答言:「不知!」比丘尼言:「作福田者純阿羅漢有萬八千,在學地人淨持戒者二倍,羅漢汝為上座,云何以此有漏之心,最初受他供養恭敬。」上座聞已,便欲悲泣。比丘尼言:「何以悲泣?」上座答言:「我今年老,云何能得盡諸漏。」比丘尼言:「佛法現在令人得果不擇時節,大善丈夫之所讚歎。但能修行必能盡漏,一切時中常能與果。上座今可往那羅拔利阿練若處,尊者多今現在彼,當教授汝。」於是上座便往其所,尊者毱多即出迎接,以水與之使令洗腳。上座言:「不見長老優波多終不洗腳。」諸弟子言:「此是毱多。」即時洗腳而入,尊者毱多教化檀越作好飲食洗浴眾僧,洗浴既已。優波毱多時使維那打搥揵,作是唱言:「恭敬解脫,羅漢悉入禪坊。」時阿沙羅睡不覺唱,輒入禪坊,入已復睡。眾僧作制,其若睡者擎燈供養。時阿沙羅最為上座,先在前睡。維那即便捉燈著前而三彈指,阿沙羅覺起而擎燈巡坐供養。尊者毱入火光三昧。萬八千羅漢亦皆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羅見已歡喜,覆自慚愧即說偈言:「和合共一處,跏趺如龍蟠。咸皆在地敷,定心而端嚴。皆入勝三昧,光明如燈樹。稟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尊者見阿沙羅其心調順,即授以法,得阿羅漢,與籌著窟中

現在講一段阿育王傳,給在座的女同學一個鼓勵。女生或比丘尼,今生有無希望證到阿羅漢果?有的!真的有人當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之所以引用這段故事是要傳達三個觀念:一則什麼是莊嚴?二則凡事皆是有因有果,三則真正阿羅漢如何度眾生?真得阿羅漢果要有神通,沒有神通就不能稱為阿羅漢,所以我們修行懂了點皮毛,有了點小靈通,就妄自肯定,這是犯了大妄語!

一般我們不太會去看《阿育王傳》。世尊入滅以後,把佛法傳承信物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接著衣缽不久,就交給阿難尊者,自己在印度雞足山入滅盡定(距菩提伽耶約百里),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再把衣缽傳承給衪。在此同時,阿難尊者就把佛法一直傳下去,傳給商那和修尊者,再傳給優婆毱多尊者(第四代),而阿育王傳卷五就是談有關優婆毱多尊者教導弟子的故事。

我曾打妄想:若有人能為這位沒有好相佛,但善於教導徒弟成阿羅漢的優婆毱多尊者立傳,把衪教導徒弟的各個方法寫出來,應是很好的。衪觀察弟子有什麼習氣?要怎麼破解他們的執著?適時顯現神通,助其成就佛道!世尊在還未入滅前就曾預言:在衪入滅一百年後,會出現一位無好相佛(也就是沒有三十二好相、八十種隨好相),衪雖未具足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但教導徒弟、眾生的能力與世尊差不多。

有關莊嚴且見《阿育王傳》卷五中,云:爾時宿羅城中有一商主,名為天護,於佛法中生敬信心恒樂施與。欲入大海求於珍寶,而作是言:我今入海安隱得還,當於佛法作般遮于瑟,護佛法神當擁護我。即便發引到於寶所,大取珍寶安隱迴還。

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他開始對佛教並不友善,曾要毀滅菩提樹,但奇怪的,菩提樹被砍掉後,隔天又長出來,他非常的懊悔,開始護持佛法,到處興建佛寺,成為印度史上護持佛法最力的國王之一。《阿育王傳》卷五中有一段:當時宿羅城中有一商主,名為天護,於佛法中生敬信心,恒樂布施供養出家眾。有一天,這位商人想入海去尋找珍寶,他發願:我此番出海若能平安尋寶而回,就要做佛法般遮于瑟(pañca-vārsika-maha無遮大會)。般遮就是五,五年辦一次的大供養,不分階級、種族、僧俗,這一天都可以來受供,在印度古代他們是每五年辦一次無遮大會。

時有羅漢比丘尼入定觀察,彼長者竟為作不,觀見必作。重復思惟,誰為福田?知有一萬八千羅漢,二倍學人及以生死持淨戒者,當為福田。

天護長者發了願,希望佛教的謢法神來擁謢他,就出海去尋寶,最終順利的取寶而回。這件事情被一位得到阿羅漢果的比丘尼知道了,她入定中觀察,究竟這位商主何德何能、有何善因果能夠實現願望呢?沒有入定觀因果的能力,就表示沒有阿羅漢的境界。

彼長者竟為作不?這位商人回來後,真的會實現他的諾言,辦一個不分階層、廣納供養的無遮大會嗎?觀見必作,觀的結果這個人一定會做。為什麼會做?因為有那個因,他就必定會做。重復思惟,誰為福田?想了許久,究竟背後有什麼善因緣、有誰在支持他呢?觀到了!原來有一萬八千位他以前曾供養過的羅漢,還有兩倍、三萬六千位尚未證得羅漢果位的在學地人,以及無論生死都要嚴持淨戒的人在謢持他,做為他的福田,他才有辦法平安取寶而回,實踐辦無遮大會的諾言。

又觀此眾誰為上座,而是上座為是羅漢、為是凡夫?知非羅漢,乃至復非須陀洹人,乃是淨持戒人,名阿沙羅。

羅漢比丘尼又觀了,在這幾萬名護持天護長者的人中,到底誰坐第一把交椅呢?這位上座是羅漢呢?還是凡夫?凡夫是指還沒有得到解脫的人,雖有修行境界,也許是世間禪定,但還沒有得到阿羅漢果者。觀的結果,知道帶頭的上座,不是阿羅漢,也不是須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者,乃是一位名阿沙羅(āsāra為驟雨)的淨持戒人。所以修行好的,不見得做上座,也不見得修得差些的,就不能做當家、住持,端視個人福德。這位比丘尼阿羅漢就想:他只是持戒的修行人,也沒有證到阿羅漢果,我要怎麼讓他能得到阿羅漢果呢?

我若發悟必受我語,即往僧中語上座言:「上座!何不好自莊嚴。」上座意解,謂嫌髮長衣服垢膩,即剃鬚髮淨自澡浴。

我若發悟必受我語,我若要讓他開悟、解悟,一定要先讓他接受我的話,由於羅漢比丘尼有意要栽培他成就,就前往這個有一萬八羅漢,三萬六修行人的道場去了。她對上座說:「上座!你怎麼不好好莊嚴自己呢?」上座會意,自以為懂了,以為比丘尼嫌我頭髮太長、衣服邋遢、渾身不淨,就把頭髮理了、鬍子刮了,洗過澡再出來!

比丘尼念言,上座不解我語。後日更至上座前,亦作是言:「何不自嚴飾。」上座謂為衣色不正,便更染衣而來僧中。

比丘尼阿羅漢一看,此人不解我意,你道我說的莊嚴是表面的嗎?我是教你內心要莊嚴,既然你不明白,改日再來!便對上座說:「你不懂我指的莊嚴是什麼意思!」就轉身回去了!過幾天又來到上座面前,因為還是想成就他為阿羅漢,此人福德不錯,若還是個未解脫的凡夫就可惜了。她又對上座說:「怎麼不仔細裝飾好自己?」這回上座又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穿的衣服顏色不對,便花了工夫把衣服重新染好色,再來到僧團中。

比丘尼復至上座阿沙羅前,又作是言:「何不好自莊嚴。」上座瞋言:「我淨澡浴、著新染衣,有何不莊嚴?」

比丘尼又來到上座阿沙羅的面前,對他說:「怎麼不好好莊嚴莊嚴自己呢?」這回上座生氣了,三次就把瞋心考出來了!他怒道:「我頭髮也剃了、鬚鬢也刮了、連澡都洗了,還穿上才染新的衣服,能做的都做了,還有什麼不莊嚴的?」

比丘尼言:「此非佛法中莊嚴,佛法得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是名莊嚴。」

羅漢比丘尼這才說了: 「佛法的所謂莊嚴,不在於形貌的修飾。何者才是真莊嚴?是要得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方為真莊嚴,上座你要好好的修內心。」終於把話講開來了!

又復問言:「上座!汝聞天護長者入大海欲作般遮于瑟不。」上座答言:「已知。」又問:「福田之人可有幾許,汝為知不?」答言:「不知!」比丘尼言:「作福田者純阿羅漢有萬八千,在學地人淨持戒者二倍,羅漢汝為上座,云何以此有漏之心,最初受他供養恭敬。」上座聞已,便欲悲泣。比丘尼言:「何以悲泣?」上座答言:「我今年老,云何能得盡諸漏。」比丘尼言:「佛法現在令人得果不擇時節,大善丈夫之所讚歎。但能修行必能盡漏,一切時中常能與果。上座今可往那羅拔利阿練若處,尊者多今現在彼,當教授汝。」

羅漢比丘尼又問上座:「你有聽說天護長者入海取寶生還,要辦一個般遮于瑟(無遮大會)的大供養嗎?」上座答:「這我知道。」阿羅漢比丘尼又問:那他辦這個無遮大會給這些種福田的人,到底有多少人你知道嗎?上座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沒有神通,老實回答:「不知道!」比丘尼言:「這些種福田的人中,純粹阿羅漢有一萬八千,在學地人(有學位的)淨持戒者更達二倍之多,你不是羅漢卻來作為上座,如此以有漏之心,來接受一萬八千羅漢的恭敬、供養,以你的福德受得起嗎?」上座聽了極為汗顏,便痛哭流涕了!

阿羅漢比丘尼問他:「為何哭得如此傷心呢?」上座無望地回答:「我年紀這麼大了,還怎麼能修得阿羅漢、斷盡種種煩惱呢?不可能了!」比丘尼言道:「修佛法要得到果位是不在於年紀的大小、修行時間的長短,因之菩薩聖眾盡皆讚歎佛法殊勝不可思議,如果沒有證得果位就當上座,是有損你的福德的。無論如何、但能修行必能斷盡煩惱、達阿羅漢境界。一切時中常能與人果實,任何時節都可能得到果位的!只要因緣一具足、說證就證了。現在指條路給你(因為阿羅漢比丘尼還是沒有教導他證果的能力):上座可以往郊外那羅拔利處(阿練若是野外的叢林),尊者優波毱多現在正在那兒作育英才,他可以教導你成阿羅漢!」

於是上座便往其所,尊者毱多即出迎接,以水與之使令洗腳。上座言:「不見長老優波鞠多終不洗腳。」諸弟子言:「此是毱多。」即時洗腳而入,尊者毱多教化檀越作好飲食洗浴眾僧,洗浴既已。優波毱多時使維那打搥揵,作是唱言:「恭敬解脫,羅漢悉入禪坊。」時阿沙羅睡不覺唱,輒入禪坊,入已復睡。

於是上座依言前往,參訪大善知識優波毱多尊者,尊者多出來迎接。他有神通,早就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了,看到上座風塵仆仆,就拿水給他洗腳。上座開口:「我要看不到長老優波多就不洗腳,見到了我才肯洗!」旁邊的弟子們告訴他:「給水讓你洗腳的正是優波毱多尊者!」上座聽了馬上就把腳洗了,跟著大家入內。尊者毱多正在教導信徒們做好吃的東西,眾僧洗浴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了,優波毱多讓維那打搥揵,這麼唱起來:「要恭敬解脫道,已得解脫的阿羅漢皆入禪坊。」因緣就是如此誤打誤撞、不可思議!時阿沙羅睡不覺唱,他打起瞌睡來了,沒聽清楚維那在唱些什麼,迷迷糊糊地就跟著阿羅漢們進入了禪坊,才一入禪坊坐定,又接著睡回去了。

眾僧作制,其若睡者擎燈供養。時阿沙羅最為上座,先在前睡。維那即便捉燈著前而三彈指,阿沙羅覺起而擎燈巡坐供養。尊者毱入火光三昧。萬八千羅漢亦皆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羅見已歡喜,覆自慚愧即說偈言:「和合共一處,跏趺如龍蟠。咸皆在地敷,定心而端嚴。皆入勝三昧,光明如燈樹。稟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尊者見阿沙羅其心調順,即授以法,得阿羅漢,與籌著窟中。

僧團有一個規定,在禪坊裡禪坐,誰打瞌睡就要拿燈供養大眾。這是處罰睡覺、不精進的人,當然這項罰則除了阿沙羅外大家都知道,阿羅漢是可以從來不睡覺的,一上座就入定了。這時還未得羅漢果的阿沙羅坐在最前面上座,打瞌睡了也是第一個被看到,維那提燈來到他的面前,三彈指把他叫醒,告訴他僧團的規定,阿沙羅便接過燈來,巡邏供養大眾。這時尊者毱多在定中入火光三昧,萬八千羅漢亦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羅還是有善根,被處罰拿燈巡邏,見到這種境界歡喜不已,自覺慚愧而說一偈:「和合共一處,跏趺如龍蟠,咸皆在地敷,皆入勝三昧,光明如燈樹。稟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

我與萬八千羅漢在此禪坊聚合,他們雙盤跏趺坐有如蛟龍蟠紮於山岩,如如不動,定心而端嚴。個個皆入殊勝的火光三昧,猶如燈樹般大放光明,看起來像是人,又好像是燈樹發光,每一位都近前去瞻仰,內心真是非常的羨慕。阿沙羅生起了進取心:就稟氣、形貌而論,大家都差不了太多,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這樣?應該向你們看齊,我也要修證到這種境界!這是多尊者借用萬八千羅漢的禪定力,進入火光三昧,造就勝景,讓阿沙羅生起精進心。

尊者見阿沙羅的懈怠心調伏了,就傳授他法門,阿沙羅很快的就得到阿羅漢果。我常在思考,這位優波毱多尊者是怎麼教導的?無論張三、李四來求見,他都可以教導他們修證到阿羅漢果,幾乎與世尊同等功力。原來尊者度人的手法,是先把此人的習氣、毛病誘發、凸顯出來,然後讓他改正過來,再隨機教導他合適的法門,內心清淨證得阿羅漢果後,神通自現。我們可以去思惟一下這整個過程,當然首先要心清淨,阿羅漢是一定要貪、瞋、癡三毒永斷!斷了後要怎麼產生神通?漏盡通一得,還要有五神通後,才能得到真阿羅漢果。

優波毱多尊者在初要出來度眾時,就在地上挖了一個長三十六尺、寬二十四尺的洞,尊者每度一個人得阿羅漢果時,就要他把一只長約四指的筷子丟到洞裏去,當這個洞塞滿筷子時,就是尊者入滅的時候了。阿沙羅成就阿羅漢道後,與籌著窟中、也依樣丟了一只筷子入窟中。

這一段故事讓我們了解,女生當生成就的也是有的,龍女成佛即是一例。當然龍女成佛,依經典所述,還轉了一下男身才成佛。然而阿羅漢道,雖現比丘尼相,還是可以成就、具足神通。再者有神通的行者,一定善於觀察世間的一切相,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其因果,不要看人家富有,一定是有種福田的護持者,是誰給他種福田?他本身更是甘願地去種福田。

阿羅漢比丘尼入定中去觀,看到一萬八千羅漢、三萬六千學人、持淨戒者,而上座是一位無果位的凡夫,這有點不成話,所以生起要幫他成就阿羅漢果的心;不計麻煩、三會阿沙羅,讓他了解莊嚴的實義是要成就果位,並不在於外表的修飾。而優波毱多尊者,以其特別的神通力,先製造因緣讓阿沙羅暴現嗜睡的毛病,雖然看起來是歪打正著,其實並非巧合,是尊者度眾的手法,讓阿沙羅看到殊勝的境界,於是激發起阿沙羅上進向道的心。如果大家都抱著比下有餘的心態是不會長進的,要往上比才知自己的不足,自省自問:為什麼我不能與他們等齊?激發上進向道的心,才不會因循苟且、得少為足。

阿沙羅有幸參訪到優波毱多尊者而即生成就。一位成佛的大善知識就是要能如此,讓人從最關鍵的毛病上去改正,如果你貪心重,祂就破解你的貪心;瞋心重的,就製造機緣讓它發作,好斷掉它!要教導一個人,就要善觀其秉性;禪宗祖師大德也有此能力,故意製造一些話語、境界,讓你的習氣發作,再加以改造、對治,如此慢慢地習氣、三毒等就改掉了,所以修行如能得遇大善知識是最好的,可以節省很多的修行時間,但你本身也要具此福德。這故事若要再詳究下去,或許這位阿羅漢比丘尼,在哪一世又與這位上座有著因緣關係,所以她會生出想助其得果之心。總之,阿羅漢比丘尼讓阿沙羅、也讓我們學習到更深一層的莊嚴的意義。

於是阿沙羅還於本國,比丘尼見上座來而語之言:「今始端嚴。」上座答言:「蒙汝恩故,今得端嚴。」爾時長者天護即作般遮于瑟(無遮大會)。聚集十六萬八千羅漢。復有二倍學人淨持戒者。時此眾中阿沙羅最為上座而為咒願。所施極少受果報勝。長者問言。佛種種說法。云何九十日。正見上座作此二語。上座答言。子為欲發汝本善根故。汝今知不。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時。我之與汝俱為商主。莊嚴船舫得入大海。大齎珍寶到於沙壇。即以珍寶聚於沙上。為毘婆尸佛作塔。有天神言。過七日已。當有大浪水。將汝安隱至閻浮提。而作供養。我之與汝以造塔緣。九十一劫不墮三惡八難之處。常生人天重以斯業。又於今日我得羅漢。而汝遭值最勝福田得供養是一萬八千阿羅漢等。此非少施果報極多也。長者子。生死長遠何以不入佛法出家。時長者子即便出家得阿羅漢。(文終)

阿沙羅證得阿羅漢果,於是回國了,比丘尼見上座回來了,對他說:「如今看起來才是真正的端嚴!」上座答言:「承蒙您的指點之恩,如今才得以真正端嚴。」那時長者天護就作了般遮于瑟(無遮供養大會,簡稱無遮大會),這供養不得了,聚集十六萬八千羅漢,復有二倍學人淨持戒者,共有三十三萬六千位還未得阿羅漢果位的出家修行者。

時此眾中阿沙羅最為上座而為咒願,因為阿沙羅已經得到阿羅漢果,可以名正言順為上座,坐在最前頭,為天護長者念咒、發願。極少人像長者天護這般、布施一點點,但果報卻是那麼殊勝!長者問阿沙羅上座:「佛說種種法,為什麼要湊足九十日?」上座答言:「子為欲發汝本善根故。」是為了要讓你發起本有的善根,最少要九十天,天天為你說法,才能發起根本善根;所以當你聽到一句話、一聲梵唱,或看到一本書、一篇文章,就發起了善根要修行,並沒有九十天,這代表了過去世已經熏習了很多,這佛的幼苗一接觸到因緣,馬上就發動了。

現在為了要讓你引發本來的善根,汝今知不?天護長者當然不知道,阿沙羅既已證到阿羅漢果,也有神通、有宿命通了,他觀出與天護長者之間的因緣:「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時,我和你都是商主,乘坐了一條美輪美奐的船舫入海,攜持大批珍寶到了沙壇,把珍寶聚於沙上,為毘婆尸佛作了一個塔。」為佛作塔的功德是很大的,他們供養珠寶作塔,有天神出現對他們說:「過七日後,當有大浪會把你們安隱的送到娑婆世界的閻浮提去。」

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Vipaśyin)佛時,我和你以造塔的功德,才有今天這一盛會,同時以此功德,佛以大浪水將吾等安隱送至閻浮提(娑婆世界)這有佛法的地方來,在過去九十一劫之間,不曾淪墮於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的三惡道,也沒有出生於八難之處(八難是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鬱單越洲、北瞿蘆洲、長壽天、聾盲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二佛之中無佛處等八種,是我們人間的八種大難,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墮落到沒有佛法的地方。此銀河系裏的四個地方有人類居住,我們在閻浮提的娑婆世界是有佛法的,雖有很多的苦難;另外三個地方的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瞿蘆洲,他們福報很好、壽命很長,死後還會生天,但在那兒沒有佛法可聞,所以沒有佛法的地方列為八難之一)。

在過去九十一劫之間,我們從來沒有墮落過、常在人天;若不在天上為天神享受榮華富貴,至少在人道為為商賈、衣食不愁。今生天護重操舊業、仍為商主,而我則出家修行,非常慶幸的遇上大善知識指導我證到阿羅漢果,成就了阿羅漢道。天護你的際遇真好,能有機會供養一萬八千阿羅漢等,你的佈施雖不多,卻得到了無比殊勝的福報啊!能夠供養佛菩薩乃至得果位行者的福報是非常大的,供養一位阿羅漢果者比供養一百位阿那含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供養一位阿那含果者又比供養一百位斯陀含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供養一位斯陀含果者比供養一百位須陀洹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我們懂得這因果,就明白為何少施而果報大?能夠供養到真正得到果位的行者,是很殊勝的因緣,供養辟支佛一碗飯,當生就得以榮華富貴。

天護長者之子,生死長遠何以不入佛法出家?長者子,你老是追逐這些有情、富貴、佈施供養,雖然福報大,但仍在生死間輪迴,不得解脫,長遠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何不乾脆出家來修學佛法?天護的兒子聽了便出家,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至於是否成為優波毱多尊者的弟子?後文應該會講到。

這一段故事雖冗長,但啟發我們幾點:因緣果報都有它的因和果,所種的善因、供養的福德,到最後都會得到真正的果報;修行當然是要莊嚴,但不要單單注重表相,以內心的清淨、得到果位才是真正最莊嚴。即使還未有果位,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也要有點樣子,自己要有一個目標。

得到阿羅漢果要貪、瞋、癡、慢、疑斷盡,尤其是貪、瞋、癡三毒永斷。有的人現在在接受測試、考驗,被考得很受不了;想一想要斷盡這貪、瞋、癡三毒才有辦法成就道業,才有莊嚴可言,沒有境界就沒有接受考驗的機會,有境界才是考驗,尤其現在在讀誦《金剛經》,《金剛經》裏也講的很清楚了,讀誦《金剛經》的人如果被他人羞辱、欺侮了,也許按照我們現世罪業應墮三惡道,今生剛好有這些善知識,現起瞋心來修理你,而你也能夠忍辱、修忍辱法,你的罪業就消了。忍辱不是隱忍不發、積怨在心,要做到在忍辱的當下內心並不覺得自己正在做什麼特別的忍事,很自在平常的去忍辱,所謂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也!不要一邊忍,一邊覺得難受,心上一把刀,要把那個忍辱的心拿掉,要怎麼蹧蹋隨便你,我很自在的,蹧蹋到不能再蹧蹋時,我就成道了!不要有一個忍辱的心、生忍辱想,這樣才能夠成就莊嚴!

無遮會梵語 pabca-varsika-maha,乃王者為施主,凡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意譯為無遮大會。又作般闍于瑟會、般遮跋利沙會、般遮婆栗迦史會。直譯為五年一大會、五年功德會、五歲會、五歲筵。般遮于瑟會,除指無遮大會外,依十誦律卷五所載,尚有紀念佛陀五歲剪頂髻而設集會之意,故又稱為五歲會。此法會廣行於印度及西域地方,多擇春季,會集遠近諸僧,行種種之供養,長及三個月。依高僧法顯傳竭叉國之記載,可見其行事之盛大;又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十四、西域記卷一屈支國、梵衍那國等皆有關於行此法會之記載。

無遮會梵語 pabca-varsika-mahapabca是五,varsika雨可淋、傾雨 之意, mahamahat轉義,意為大,乃王者為施主,凡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意譯為無遮大會。在印度的曲女城,曲女城名稱的由來,是有一位修證到有神通的仙人行者,他向國王索求一百位公主中最漂亮的一位,但是國王不答應,只答應把最小的女兒給他,這一位仙人行者沒有去掉瞋心和淫欲心,就使出法力,把另外其他九十九個女兒的腰都扭曲了,此城故名曲女城。曲女城是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從天上下來的地方;未來彌勒菩薩要下生成佛,也是在此處附近。

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時,遊學到曲女城這地方來,剛好此城有一個無遮大會,也有一場文才擂台,評比有關唯識論的論文,玄奘法師就寫了「唯識頌」,貼在無遮大會上。因為這是個王者為施主,凡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當時有很多賢聖人在場辯論,但沒有人能夠駁倒玄奘法師所寫的「唯識頌」,國王非常高興,就把他留下來了,在那裏住了好幾月。後來法師覺得時候差不多了,應該把所學的經典帶回中國翻譯,弘揚回傳中國。這是一段與無遮大會略有關係的典故,順便一提。

無遮大會又作般闍于瑟會、般遮(五)跋利沙會、般遮(五)婆栗迦史會,直譯為五年一大會、五年功德會、五歲會、五歲筵。般遮于瑟會,除指無遮大會外,依十誦律卷五所載,還會頌經、有剪髮儀式,另有紀念佛陀五歲剪頂髻而設集會之意,故又稱為五歲會。此法會廣行於印度及西域等地,多擇春季,會集遠近諸僧,行種種之供養,最長及三個月,要九十天,也就與長者所提問的:「佛種種說法,云何九十日?」有關,當時的人以這麼長的時間去做供養、植福田,在無遮大會上進行經典、論文、修學佛法的評比賽事。

依《高僧法顯傳》竭叉國之記載,都在講這無遮大會,足見其規模之盛大;又《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十四、《西域記》卷一屈支國、梵衍那國等,皆有關於此法會之記載。對無遮大會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剛剛提到玄奘法師在無遮大會上大顯身手,玄奘法師在十三歲就已經公開講經說法了,他似是菩薩再來,肩負著把佛法傳到中國的使命,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很多,包括《大般若經》六百卷,都是他翻譯的,他的功德是很大的。

 

3.「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段既然佛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是為莊嚴佛土,不執表面莊嚴佛土,亦不執內心清淨的真莊嚴佛土。由此義故,佛說大菩薩應如是去修,應如是生起清淨心,應緣行事而不執著諸法。最後世尊再回到現實的人間來,指出菩薩摩訶薩不應該住於色相而生其心,同樣也不應該住於世間一切聲、香、味、觸、法上而生心,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段既然須菩提鑽者代佛言: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是為莊嚴佛土,不執表面莊嚴佛土,亦不執內心清淨的真莊嚴佛土。既然是菩薩摩訶薩,在行莊嚴佛土一事,無有莊嚴佛土想,這樣才是真的莊嚴佛土,所以終歸一句話,菩薩做什麼事情,做了就是了,不要去度量分辨做了這事情有什麼好、有什麼不好?度眾生也是一樣的,度了就度了,不要有度眾生想,更不要有度盡眾生想,一落於念就成執著。

由此義故,佛說大菩薩應像這樣去修,應這樣去生起清淨心,當機應緣做了什麼該做的事,也不要去執著諸法。菩薩為什麼能夠自在?度眾生又不要有度眾生想,才不會被因緣黏上;莊嚴佛土不要有莊嚴想,才不會被果報黏上;行了什麼財施或有相布施不要有佈施想,才不會被功德所黏上。若是要求得阿羅漢果,不要求得神通,只求斷三界的果報就好了;而菩薩是要求自在、求解脫,修習如來的智慧,行所有事而不執一切因緣,才不會被黏住,被黏住了就有果報,雖說是善的果報,又要去受這個果,也就沒有辦法解脫了。

最後世尊再回到現實的娑婆人世來,指出菩薩摩訶薩不應住於色相而生其心,同樣的也不應該住世間一切聲、香、味、觸、法生心,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建立「破四相」的觀念,破四相後又不能執著在破四相想,不要執著布施、不要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種種布施,布施後不要存心、留意,否則一執著就有果報,又被黏住了,這個觀念一直不斷地重複,在《大般若經》裡講境界,或在菩薩六度波羅蜜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種種度到彼岸的法門,你用了什麼法門?用了後要放下,不要執著,這樣才能夠地地高升,境界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這是一般外道或不懂佛法者,所無從理解的一種非常殊勝、高深的佛法,你能夠聽這個法,不是今生才種的善因,是從無始劫以來、從千萬億佛所已經種了善因,你才能夠接受這種觀念,聽了起敬信心,也才能夠去修證這門真正的無上如來菩提法門,一切法都是從《金剛經》出來的,一切佛也是由《金剛經》的這種概念所學習出來的!今天我們又學習了莊嚴的實義,從自身的莊嚴、佛堂的莊嚴、住家佛龕的莊嚴,到你自己本身內心是否莊嚴?內心莊嚴了沒有果位,也還不是真莊嚴,要真正的證到阿羅漢果,才是真莊嚴。

而阿羅漢果的判定是以有無神通為依據,阿沙羅被優波毱多尊者一調教證到阿羅漢果後,馬上就能夠說出與天護長者之間的因緣,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都能夠觀出!阿羅漢果一定要有神通的能力,即使阿那含果也有阿那含的神通力,哪怕你心自在,但沒有阿那含果的五神通,就不要講是證到了阿那含果。修菩薩道沒有神通沒有關係,小菩薩沒有神通是必然的,菩薩有智慧,智慧要慢慢的學習,然而證到大菩薩的境界,一定還是會發起神通的。

(2005.07.16.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