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2005.07.09. 第 13 講(7)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四)、經文大意
經云:「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歷經千辛萬苦,幕前幕後投入不少人力、資源,千呼萬喚的「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一書終於出來了,擺在結緣區與大眾結緣。這一本書拿到手後不要隨便亂擺,因書面上有十三個種子字,都是諸佛大菩薩的種子字,要置於清淨處所。身邊有修行的朋友若有境界了,可參考本書,免落於自我肯定、錯認境界!我有位同事他有一些身體的變化、也通靈,最近看了我們網路上的《楞嚴經》,才知道修行原來是這樣,感到非常震撼,原來自己什麼都不是!從前也許覺得自己很特殊、很了不起,看了「楞嚴經五蘊魔相」,才發現自己竟然連門都未入!
無知就會貢高我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以為得到什麼果位、修到哪個境界、已成佛作祖了。為什麼要深入經藏?我們沒有佛的智慧,但起碼我們可以研讀佛的教導,若有人有心向道、想實修,請你們介紹他看這一本助道書,使其導入正途,避免走入邪道,你的功德無量無邊。如同我們講《金剛經》的四句偈,讓大眾知道修行過程就是如此,沒有這些過程就什麼也不是,莫要發妄言!
《金剛經》已講到第十品,累積的資料相當多,我們要開始著手做校對的工作,把內容盡量文言化,將來《金剛經》的出書可能要分上、中、下或上、下冊,如何依《金剛經》來修行是偏重將經義運用於修行上,很少人這麼講《金剛經》,我們是要讓人瞭解懂了《金剛經》的經義後,如何應用在生活起居上?當然在再度看稿,身體狀況好、又有靈感時,還會再加添更多資料﹔上課時的思緒較鬆散,網上文章的結構要嚴謹些,出書更是要再大加整理一番,由《金剛經》的定位開始整理起、講《金剛經》的緣起、五時判教,再慢慢一品一品地導入《金剛經》正文,能做多少是多少!
一切法都是由身體的、心裡的感覺所出,或是無始劫來諸佛菩薩所承受如來的法而流傳下來的。今人說法可以方便加點調味料,但還是要依據經典,基本原則不能背離,不要畫蛇添足,更不可違背修身、修心的原則。另外,每每讀到《金剛經》前面的或後面的咒語,我都很頭痛,若要念原音,你們也許不懂,我現在要著手把咒語導正回梵音,但還是讓你們依據中國字來唸,以後法爾所出的讀本,就會與外間不同,你們要學回歸原音的咒語。
為什麼咒音的準確性這麼重要?就拿法會來說,很多修禪的人開悟了、或心眼開了,參加法會時很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甚至被控制,因為法會除了我們這些會眾外,還有很多人以外的層次,所以容易出狀況,需要把咒語回歸原來的梵音,讓護法神、護法菩薩都聽的懂。雖然很多菩薩已經有語言通,什麼語言都懂,但有的天神、護法神不懂,天龍八部它們沒有此種通,所以持咒音準很重要。有時自己一股腦兒的作功課,卻未必達到應有的效果。知道補闕真言的由來嗎?補闕真言是有個人發願唸一萬遍的《地藏經》,唸完了迴向,到了閻羅王那兒卻不收,因為其中大半都在打妄想,這下功德沒有了,他死後不解:「我唸了一萬遍的《地藏經》為什麼沒有功德?」所以地藏王菩薩就寫了這則補闕真言,要他每次唸完後就唸一則補闕真言,來彌補打妄想、唸錯的地方,這樣閻羅王才勉強同意收下,所以持咒、誦經要如法,少打妄想。
有人說末法時期科學發達有利於密咒發揚,因為資訊取得容易。像現在到印度只要七、八小時就到了,有些資料印度找不到,或許傳到尼泊爾、西藏,再回傳過來,都有跡可尋。我現在先著手幾個《金剛經》的小咒,還未決定是否要恢復所有的梵音?因這麼一來外間可能會認為我們的版本是錯的,但真有錯誤還是要改正過來的。另外,修行人話莫多,不要去得罪其它的眾生,言多必失,無形中可能引來災禍或不必要的病痛,大家要多留心!一個人發生身體的傷害或不如意,都是有因有果的,要反省是否造了什麼口業?違犯了什麼戒律?這是正式上課前的題外話。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四句偈後的第十品是非常殊勝的,講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後,世尊開始講:於所有法有所得不?說了那麼多法,一開始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之後又言道無眾生可度、教我們要離四相、要無住相布施,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要觀一切法是非法、非非法,世尊的法層層推進,到了第九品便開演四果的修行法門了,之所以未細談要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分別要修些什麼,是因這些都早已在《阿含經》裏闡述過了,不需在等同大學程度的《大般若經》裡講小學課程,世尊因而帶過。
修行除去了身見、戒取見、疑心病就證得須陀洹果。證得須陀洹果或證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行者,能不能有證得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第六品闡述四果行者不能有得四果想,所以第十品也就問:於所有法有所得不?當然是無所得!連四果都無所得了,世尊所說的法,或世尊從前在然燈佛處所學的法,還有什麼所得?都沒有!接著世尊話鋒一轉談到莊嚴,為何要討論起莊嚴來?心地清淨就是莊嚴,得須陀洹果的行者,就有須陀洹程度的莊嚴自心、莊嚴佛土﹔同理,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行者,內心的清淨莊嚴也都能襯其果位,也就可以莊嚴佛土,然而即使是在莊嚴佛淨土,也不能有莊嚴佛淨土想,這是接下來所要講的。
世尊在教導諸法的同時,也教我們不要執著,上一講我們補充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正法在用的當時是一個法,用過了、得到了,就要放下。所以身見已除、得須陀洹果者,不能還來講身見。修行的第一關在去除對色身的執著,你們天天煩惱身體病痛,這邊不舒服、那邊不舒服的人,一方面是業障,二方面是疏於保養、營養不良,當然生病是要治療、要想辦法克服,但也不要過於在意,造成心慌意亂。我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很健康,腦袋裏常會出現很大的響聲,同學們比我還急,介紹我到各處看診,我現在都不去了,因為看完了還是一樣,除非我不工作,天天運動、遊山玩水,要工作就難免氣不通順、出現腦鳴。
這兩天我學陳同學在腰部綁了一條長腰帶,我昨天綁了後不吃東西,這腦鳴也降下來,我綁了兩天覺得還不錯。本來我的右腳血氣不是很通順,三、四個月前又抽過筋,這一兩天綁了這條帶子,氣好像比較通了,不會有久坐僵硬無氣的感覺。這跟磁能環有點相應,但磁能環用久了需要補充大量的維他命。腰帶的原理是利用物理現象,腰帶綁著有股壓力,氣會聚集在腰部,在能夠忍受的範圍內綁緊些,讓它產生反彈的力量。腰部是腳和身體的中間點,我們身體的死角在腰部,綁上後對血氣不通者、長期站立工作者、在電腦前久坐工作者應會有所幫助。楊同學要去為大家量身訂做這腰帶,我們健康教室又增加一樣產品了﹗
1.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如來在無量阿僧祇劫之前的古佛然燈佛所學了什麼法?一定學了很多,但有所得否?沒有!這說得過去,為什麼?只有佛法才能這麼講,因為首先要知道,所修學的眾法都是在斷內心的毛病,毛病斷去了這法就不能算是一個法了。這跟學世間法是很不同的,學世間工藝要記的滾瓜爛熟、熟能生巧,那是有為法,佛法剛好倒過來。比方說你生了病,服藥痊癒後,還需要再記得病痛時的種種嗎?還需要再繼續服藥嗎﹖不需要了﹗對你來講等於是忘記了,忘記這能醫之藥與所醫之病﹗學了斷去疑心、斷去身體的執著後,就不必再學、再記得了。同樣的、學習如何斷瞋心、斷淫欲心,當下有用,斷去後就不算是一個法了、忘記了、無有一法可得!
很多同學看網路文章或是聽聞佛法,當下聽懂了,知道怎麼用,回過頭去就忘記了。為什麼會忘記?因為不必用,回歸清淨﹔待要用時便由心生起,所以是無法可學。尤其是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薩,更不能有我學到了什麼之想?因為所學的都是要你放下,放下貪瞋癡慢疑、放下件件心病、諸般個性習氣、種種情見執著,到最後都要放下、推翻掉,無所執才能回到自性空。
佛法與一般世間法的不同就在這裏,學到這無上心法才有辦法解脫、超出三界,所以若哪位菩薩說他在哪一位佛處有所學,顯然並非是有正知見的菩薩。過程之間是有所學、有所得,若沒有你怎能步步向前呢?但每走過一步,那個法對你而言就沒有用了,若不是為了要教別人,也不會再想起它;或反過來講,你學了許多法但都不去用,等到要用時便應心而生,如此有學也等於沒有學。講經說法有需要時便信手拈來,下了講臺後也沒什麼可講的,甚至講完了,是無法可說!金剛經後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教了我們前面幾品的法後卻問:「如來有所說法不?」沒有!如果你認為有,那你還有那個毛病,心裡還希望用那個法,一旦用完了,就把心病連同心藥一起放下,無有一物可得,才知道世尊為什麼要這麼解說?要學一法就棄一法,學到了就把它擺脫掉,不能想我學到什麼?要學到無為!到最後無為了。
2.大乘如來菩提是尊是妙,因能體會諸法非實有性,修行過程中一切真如性所現之現象,都是非實有性,諸法性是無性性,所以就無一法真的可獲得,因諸法無實性故,一切法與虛空等,所以於法實無所得。像這樣往昔如來在修十八空、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十地菩薩、預流法、一來法、不還法、阿羅漢法、獨覺法、菩薩摩訶薩法,甚至於三藐三佛陀法等皆是非有實性,所以無有法可得。
大乘如來菩提是尊是妙,於法實無所得。要有所得都是小乘法、有為法,因為小乘法還是在用真如自性所產生的功用,當然小乘對佛法的認識是有的,修空、修無為,但即便得到受想滅盡無為,這無為還不是真如無為。大乘佛法所講的是如來菩提,是要得到與如來一樣的菩提,而真正的真如菩提或是真如無為,是無一法可學、無一法可用,這才是最尊最妙的!
我們用自己的真如性次第向前地修佛法,用五根六塵或見、聞、嗅、味、觸的各種真如自性,超一般人能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的真如性,甚至八被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再往前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陀羅尼門等,接近佛的境界就有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等,這些是佛的境界,得了不執著它,才是最聖最妙的!
不提佛、菩薩的境界,就以前面這些世間禪定的境界來說,它為什麼不尊不妙?它的真如是練得最極致、發揮最大威力的,世間禪定是練得的。四禪境有五神通,為什麼有五神通?行者住於定中,心有若干程度的清淨,並非完全清淨,尚未進入潛意識裏去除微細、微微細、極微細的習氣,但僅此程度的清淨,行者就可以其心力產生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是有所得的,一住於所得就不能往前走,因此也就不尊不妙。
大乘如來菩提是尊是妙,因能體會諸法非實有性,一切法沒有真正有其自性,要記住「非實有性」這句話,這是《大般若經》裏的辭語。那麼什麼情況下才有其自性?當因緣來的時候﹗有人出現在我眼前,我的見性才發揮功用;眼前無人了,我的見性不會起作用,也不實存在哪裏,正是所謂的無性性,一旦有性了一定是有因緣,所以我的眼才會起見性,起見性看完了也就滅了,過程之間所起的法性、法相是沒有實性的,若有實性就應該不會滅。何謂實?永遠不滅謂之實﹗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起的,因緣滅了它就沒了,因緣由生到滅之間有無實性?沒有﹗有實性就不會滅,因此一切法都是「非實有性」。那麼什麼法才是有實有性?唯有空性是實有性,一切有為法都是非實有性,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屬於這一非實有性。
同理,修行過程中一切真如性所現的各種現象亦非實有性。短暫的境相是有,但它不會永遠存在,緣滅它便隨之而滅,一切真如性所現的相,都是非實有性,即大乘佛法所標示的「諸法皆空」,因為因緣的撮合才生出眼前這個法、現這個相,它不會永遠存在的,因為無實性,因緣滅了法也沒了,怎能夠說它是有實性呢?都是非實有性!若是這麼去認知、去理解、去觀一切法,那心裡還有什麼煩惱呢?現在所碰到的事情是因緣而起的,不去執著它,經過一天、兩天、一星期、兩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到最後它都會滅了,過程之間所顯現的是你的業力,但業力不是永遠的,它有因緣、也會滅,所以它是無實性。
在逆境中你沒有用一個法去滅它,只要抱著一種心態:它存在不久!你也落得自在。身體有病痛,該治療就看醫生,要吃藥就吃藥,用方便法試試看也可,能好最好、不能好也一樣天天吃飯、睡覺,坦然以對。該好時它自然就會好了,要將它看成是無實性,與它和平共處也無所謂。要記得這一句話:「非實有性」,大乘佛法觀一切法是非實有性,若能對一切法都不在意,順逆不拘,以平常心去應對,如此就是解脫的行者。
對生活上、色身上、業力牽引上的種種有為法,都要這麼去觀它﹕它沒有實性,一定會滅的﹗唯一不滅的就是我們要找的空性。這要記住了!所以就無一法真的可獲得,若學佛法有所得,那就枉費世尊講了那麼多的大乘佛法。要有所得都是小乘法、有為法,有所得即非真。佛法是要得一法便棄一法,放下後有什麼可得到的?並沒有!沒有一個真的法可以得到,因諸法無實性故,既然所學的法無實性,自然也就沒真得到什麼,一切法與虛空等。一切法由空性而出,從空現出的有相是有為法,但我們也要瞭解大乘佛法所講的如實空的體,它的體是存在著,要承認它,而我為什麼沒有?因為太多胡思亂想、太多執著、心病多也就看不到它,那要怎麼看到它?也看不到它,可以看到就不是真的空。
我們常常講要有兩個心,但覺知也不是空,那是第八意識的覺知,連那個空也要把它空掉,才是真的無頭可斷了,如《圓覺經》裏所開示的。地上菩薩還有一個覺知,這個覺知可以覺知眾生心、覺知一切境界、覺知過去、現在、未來,什麼都可以覺知,但覺知那麼多做什麼?但凡還有個覺知心在,就會被抓住,連這個覺知的心也要砍掉,慢慢的不覺了,不想覺了、不主動去覺,除非是有因緣來,要度眾生、要用神通你才覺,否則不去覺!但度人不是現階段的事,現在我們是在學解脫,要自我了斷都還來不及了,怎有餘力用神通去度人呢?這裏要觀一切法雖性起,它空、有兩面同時存在,正學解脫的你要偏於空的這一面,觀一切法與虛空等齊,莫去執著有相的另一面。
故於法實無所得,一切法終究只是因緣起滅而已,不要去執著它,也沒什麼可得,如同往昔如來在修十八空、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卅七道品(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卅七解脫道的法門要修學,最起碼要學四念處;七菩提分是要解脫、成佛所用的七個覺悟的法門;八正道是用於行為、戒律、知見上很重要的根本!八正道本應放在七菩提分之前,因七菩提分是要成就解脫的最高覺悟法門。)、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五眼、六神通(證得空才能修學神通,才有五眼、六神通,這似已離我們太遠了,至少是行陰區宇、識陰區宇的境界,或是已證到空的菩薩,自然現起神通,具五眼、六神通。)我們正是要在因緣生滅之間次第學習這些「過程」。
只有大菩薩、佛才具有的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比四無量心還要大)、十八佛不共法(不與聲聞、緣覺相共,世間禪定的天神更不用講了)、一切智(無所不知)、道相智(修行過程中,哪一個境界有什麼現象,都能懂得,然而不經歷過怎會懂得?釋迦牟尼佛從雪山六年再加上開悟後所證的法,都是道相智。)所以當有人提問某個境界,已經超過你所能回答的範圍,你真不懂時,要承認其境界是比我高,是需要另外去參訪了;不要不甘承認自己比人差,要與人等齊,或自誇超人一等,這是增上慢人,差就差有什麼關係?承認自己低些又何妨?
昔日禪宗祖師大德們很豁達的,每個人的因緣不同,門下也許有人入門較晚,但境界很快就超前了,當自己的知見不能解決他人的問題時,祖師大德會教人去參訪某某禪師,他的法契合你,要如何去親近?不像現在,不論自己行不行、契不契合,都把信眾抓得牢牢的,不讓他們去別的道場。上回我也說了,我從不過問你們去其他道場一事,你們想去親近哪位師父、去請教什麼,若能從他處得到些利益,儘管去請示沒關係,要對機,對機就好。
釋迦牟尼佛以及每一位要成佛者,當生都要從最基本的善行起修、直至成佛,其間所有的過程都要走上一遭,而《大般若經》的名相也是在講這道理。有天你忽然對大乘佛法有興趣,不喜歡《阿含經》、不喜歡安那般那數息法,就是喜歡看《金剛經》,這也都是以前修過了,今生你修行的定位就要定在大乘上,又因你今生還未能成佛,所以過去修學過的還要不要學?可以不學、不證,但要去瀏覽,這些舊識對你而言會很簡單、一看就懂,譬如要如何得須陀洹果?經典講的要去掉身見、戒取見、疑心病,去掉這三個則可以成就須陀洹果了。
你若常被我罵,但從無瞋心、恨心,那就有點須陀洹的味道﹔如果被我罵了回去就生氣,做夢還咬牙切齒,那別提懂多少佛法了,根本是阿修羅一個﹗我就扮這個黑臉,天天罵、對也罵、錯也罵,你要都能夠笑嘻嘻、逆來順受,這就是你所修證的,我都看在眼裏。有時不是故意要罵你,不管是要測試你、或是因緣促成真要罵你,你能被罵得心甘情願,都不會生氣,回去好好反省為什麼犯這個錯誤?起碼這瞋心就沒有了!
世尊在其他經典裡開示:「斷一瞋證汝得須陀洹果!」戒取見是比較容易守的,不去守世尊沒有講過的不當的戒律,如不吃油、不吃鹽等行為。修心較修身難,瞋心沒有了,身見和疑心病大概也不會有了。有幾位瞋心較重的同學,被我罵了幾次後,也在改變了,有些人是怎麼罵就照單全收,這是瞋心已經去得差不多了,要再往前走。瞋心沒有了,貪心還有沒有?貪心沒有了,因緣果報懂多少?智慧眼開出來了沒有?沒有開出來就是不夠用功!
有位同學很用功,雙盤修法修到滿,兩小時、三小時、四小時,有空就修,氣進到腦戶穴裏去了。他以前開發程式要想三、四個小時,現在不用了,不到一小時就可以想出來,或在睡覺時突然間邏輯搞通了,有這種智慧時,學世間法一學就通。民國72年時政府大力推廣訓練電腦人員,我去讀了半年的夜間部,公司沒有叫我去,是我自己去學,白天上班晚上上課,上完了要寫程式,都是邏輯性,我是外行人去搞這個0與1,三更半夜睡覺時在想﹕這個邏輯要怎麼走才通?有時靈光一閃就解決了,原來是這樣子!像這位真正本科的同學,從禪修中開發出智慧後,就更容易找出邏輯,不用白費力繞遠路。電腦語言很有意思,同樣的目的地,有人繞一大圈才到,有人走捷徑、三兩句語言也能通,要怎麼個走法?都在你的腦筋裏,看你由禪定中開發出多少智慧﹖自性能否時時應現﹖
一切相智要學都會了,這是佛才具有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是一般人的聰慧。你問什麼祂都能回答,這一塊木頭為何在此?它以前是甚麼?它哪一世犯了什麼錯才變成木頭?這一塊木頭現在為何為我所用?也許是哪一世有緣,都有因緣的,什麼事情都有因果的。有位同學打妄想:我發願要中六合彩、大樂透,然後捐給法爾去買一個道場。我問他:你福報夠大嗎?是打妄想比較多吧!從前有個商人發願要出海取寶,知道他出個海有多少人在護持他嗎?一萬八千位羅漢,另加兩倍守戒清淨的人在護持,他有這種福德所以船開出去,才沒有被龍捲風、漩渦、海浪給吞噬,最後拿到珠寶平安生還,所以不種善因,沒有人護持,你不會得到什麼善果。凡事都是有因有果的,只是我們沒有神通,釋迦牟尼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祂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具有的。
十地菩薩、預流法、一來法、不還法、阿羅漢法、獨覺法、菩薩摩訶薩法,甚至於三藐三佛陀法,無上正等正覺的種種法,聽來儼然境界高妙,然諸法皆是非有實性,既然非實有性,你證到了後抓住它,你得到了什麼?不要有得到想,沒有什麼可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什麼?是不偏空、不偏有,守在中間的中道觀,我看了、聽了佛法,懂了、體會了,等於沒有看、沒有聽,如此有什麼可得?無有一法可得,學了三藏十二部經,最後無法可得,上根利智的人一懂,就馬上悟道了。
無法可得是得法而不執,並不是過程之間毫無體會可言。你說成佛、成阿羅漢了,剛剛所講的這些名相,你有體驗嗎?證到阿羅漢了,阿羅漢有六神通你有嗎?若是證到六神通,得到了阿羅漢果,才能說我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心中也沒有得阿羅漢果想,如此才是真正學到了佛法,對一切大、小諸法都要如此看待。為什麼這裏才提出真正的佛法?前面所提那些斷欲望、瞋心、愚癡病等善法,是最基本、最淺的法,現在這裡所提列出的佛法,是終級要修的境界,連最後的三藐三菩提法都非有實性了,那還有什麼法可得?初級的小善法就更不需執著了。無法可得你可得要去體驗,不是不去體驗光說無法可得,你成佛了,這不行的!是犯了大妄語,要得到了後才去悟出真的沒有什麼可得。
修學大乘佛法就該這麼去認知,經歷一切境界,而認為一切境界無有一法可得,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或禪宗所謂的不即不離,若執著有一法可得,即不是在修學菩提道。很多人讀過「菩提道次第廣論」,你學了卻放不下,證到的境界放不開,就在這菩提道上迷失了!有讀心的能力,眾生心都可以讀到,卻捨不得放棄,就沒有菩提道的種性。而你有異能不去用它,把敏感度降到最低,不該用、沒有因緣心就不要亂動,不要去管別人的心在想甚麼?慢慢地、這能力就沒有了,沒有就是度過去了,這樣才能解脫!
菩薩為什麼無所不知?因為祂不理你們﹗祂真要理你時,祂才看看你在想些什麼?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正面的、精進用功的,也許感動了祂,偶而幫你加持一下﹔若是負面菩薩也不會和你計較,會整治人的都是些護法神、怒目金剛。釋迦牟尼佛在修行時有天魔來搗亂,世尊沒有修理它,一百年後,第四位祖師優婆崛多尊者出現,當時他還沒有大成就,在講經說法時魔來擾亂,由空中擲金塊、珠寶,聽眾貪心遂起,顧不得聽法搶成一團,尊者入定觀之,觀到了原來是天魔波旬做怪,不得不整治了它。
佛為什麼不整治魔?佛和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不因你是壞人就修理你,會修理人的都是護法神。犯了戒律、做錯了祂就修理你,修理你還好過最後受果報到地獄裡受苦,你要知所警惕、迷途知返,從前做錯了,趕快改正過來。大菩薩與佛是如如不動的,無所不知但不在意好壞,除非你智慧、知見夠,功德圓滿了,祂認為你孺子可教,幫你加持一下,讓你進步﹔若是不夠用功,祂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你有無用心的在懺悔。
回到無法可得的觀念來,不管在佛那裏學了什麼法,終歸是無所得,你經歷過了很多的境界也是無所得,這是修學大乘佛法應有的認知,否則學的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這種無所得法是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得諸法。天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無想天;人就是我們了;阿修羅不屬人、也不屬天,是介於其中的一種非人眾生。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它因地行了很多善事,但心不清淨,有忌妒心、瞋心,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有些人看到人家有一點成就,心裡就忌妒,見到別人錢出得多、也不高興,樣樣都要比人強,力有未逮時情緒便差了,這種瞋妒心重的,就是人中阿修羅。阿修羅好戰,無聊時就去忉利天找天神鬥,他們也有神通,打輸了就把身體化成藕絲般細,躲在藕孔裏。
大悲懺裏有句話: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這麼提醒我們?平時心情都很好,看人、看事情都心平氣和,為什麼今天突然忌妒心起?見不得別人好?是阿修羅在影響你,這時你要馬上警覺,不要鑽牛角尖、愈想愈氣、翻老帳,從前看得開的舊帳今天卻過不去了,一併抓出來清算、沒完沒了的,這就是阿修羅來了,或者是毘那夜迦來了。這些眾生都有無量的神通。尤其是四禪以上,五通具足的阿修羅能把月亮都抓下來,或舉起須彌山來。大鬼神都有這種能力,但這些不是我們佛弟子、修正法的行者所要學的,我們學的剛好是無為法、是沒有法的法,因為一切法無實性,學了、體會了便棄之,這樣才能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有為法是無常,我們學的這個無實性的法、不執一切的無為法,才是最尊最妙的。
無所得法是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得諸法,因他們都認為所得諸境界實有其性。他的眼睛能觀十方一切世界,你告訴他這是假的莫要執用,他可放不下!這些天神之流的神通都是修練來的,他原只能觀一個世界,慢慢地練,可以觀千個世界、一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一切世界,他的天眼通功夫越練越大,他認為這正是所要學的,把真如自性發揮到極致。能聽、能聞、心能感知一切境,能知過去、未來、也可以飛,具足五神通,卻忽略修心,捨本逐末的結果,反而讓內心的不清淨被壓住,失去打開來大掃除的機會﹔而我們修佛法的人、地上菩薩要恰好相反,要觀修行過程中的層層境界皆是無實性,不執為有,也不去在意神通的有無。我們的內心還未清淨,大事未竟,正要藉此機會,趕快清除內心微細、極微細、微微細的習氣,甚至於斷去根本無明,這些若斷盡了,即使我們不去學神通,最後照樣都會現起的。
我說無實有自性真如發起所現的種種境界,你或許覺得奇怪:明明就看到了,怎說沒有?我們不否認境界的存在,因為它或是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種子、或是因緣和合所生。前者是阿賴耶識被掃到後所現起的境,已經是過去式了,怎好當真﹖後者如我們眼前所見的山河大地,是因緣聚合而有此境,但緣有滅時、它不是永遠的,阿僧祇劫以後這世界就會滅掉,所以不能執著這境是真的有、永遠有!一執有就會感召,感召天、人、阿修羅的果報不等。若是做了很多的功德、善事,但瞋心、忌妒心不去,你可能就出生到阿修羅道;若是守了五戒不犯,又不想生天,下一生可能再世為人。
能生天不好嗎?由修解脫道的觀點來看確是難言好!若是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等等的超能力,證到身見沒有了,有二禪境界;證到氣充滿身體,以禪樂為食,可能就是三禪境界;證到一境性,甚至於產生五神通,你不放下,會感召四禪天的天神境界;破掉色身進入四空處定的境界沒有一個身,誰也管不到你了,但是你的業力裡還留存著某種執著,也就感召空無邊處,有兩萬大劫的天壽;感召識無邊處,心可以觀過去、現在、未來,有宿命通,這種餘習感召四萬大劫的天壽。若是證到無所有處定,心對一切都不在意,但種子尚在並未斷,就會感召六萬大劫的天壽,雖無定處可去,但這麼虛虛恍恍的,在天上、人間、地獄三界來去之間,耗上六萬大劫的時間。
若是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學到佛法,不能觀一切法無實性而將之放下,會感召最高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得到八萬大劫的天壽,這可不得了了﹗要耗掉五百三十七兆多年,處在虛緲、幽微的狀態中。然後定力慢慢的衰退了,五百三十七兆多年後,定力退盡,又感召因緣,再去輪迴了!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八萬大劫就這麼虛耗在天上,如此能言好嗎﹖何況生天後不一定果報完了就回來做人,要依你的因緣果報,也許出生到畜生道去了,有可能又出生為另一類的天神。所以我們不要留存有一切法的執著,不然就會感召天、人、阿修羅等的果報,甚至於感召仙人,今生肉體不滅,氣旺,活上個幾千萬歲的。若是不守戒律、淫欲心不斷、廣行淫欲,入了魔道做魔子魔孫,得個魔道果報。
3.再以五蘊身而言,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生諸法,也都是虛幻不實,所以色蘊所起諸根等異能,不能執取為真。心覺知能遍知一切人事物,當要認知此非有實性,去除此等覺知心,觀此心通力為無所有、不可得。想心能入融通妄想,融入一切物性中,也要觀此等想心無有實性,觀此想心無所有、不可得,不為一切物性所迷。行陰微細深廣,了知眾生因緣果報本元,行者當觀其非實有性,方能不為一切業緣所攔截,而擺脫眾生顛倒因,脫離眾生因緣牽扯。在識陰時行者能不去亂動此識心,不擅起幻化、神變事,而觀此識心非實有性,就能擺脫諸天、仙道、魔道之感召。至此最少能超越五陰魔相,而得出道菩提,證得阿羅漢果。往後亦然,六十聖位地地高升,當觀一切法無實性,所以無一法可得,如此方能直入菩提道中。
再進一步的以五蘊身來講,觀一切法無實性,若是執著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生諸法,也要觀它是虛幻不實在,對於色蘊所起諸根等異能,五根六塵所現的色陰魔相,你要去面對,當你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生起,也就有超能力,切莫執取為真﹗一執取為真,就在色陰魔相裏度不過去,這是連佛法都沒有入門,外道都是卡在這裏,更別提有什麼果位。
心覺知能遍知一切人、事、物,但也能認為此非有實性,這是進入受陰魔相的境界。入受陰魔相就有種種的覺知,當色陰魔相稍微破開、或是心眼稍微開了時,就有能力去觀,或用心去感覺外在眾生的心,但也不要在意它,要認為此非有實性,去除此等覺知心,觀此心通力為無所有、不可得。這是第二階段的受陰魔相所要斷的。
若真的受陰魔相盡了,就有意生身,想到哪裏,心就能化出一個意生身前往,或行善、或為惡,這是在受陰魔相,偏偏自己是不覺的。你雖不能自主掌控意生身的活動,但它的起心動念是依你的習氣在轉,比方你氣某人,想到他便氣得咬牙切齒,你不知道一個意生身已經到他那裡在整他了,造了業還不知,如此情況下,沒有神通倒還好些。當然業報還是有的,並不是你沒有神通、起心動念便無所謂。你恨某人每想一次心就絞一次,又再想一次再絞更緊,想了一萬次,糟糕了!這業緣絞得死緊了,下一世再見面時,兩個就打起來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社會新聞裡常有的甲看乙一眼,乙不痛快,兩個人就砍殺起來了,追究因果,這兩個人為什麼會這樣?一定是有它的因果!所以修行要懂這些,不要去怨恨一個人、也不要去愛一個人,愛恨情仇都是纏縛你的鎖鏈、都是輪迴的根本,要保持一個平常心!
再來的想陰魔相,你心想什麼它就會實現。在想陰魔相裏你的自性可以融入所有一切眾生心,也可以融入所有無情類眾生的自性裏去,你想變什麼,就能變什麼!這可厲害了,你窮極無聊一顆心在那裡研究,如果那個鐵塊能夠跟我合在一起,冤親債主來怎麼打都不礙事,讓它打!想多了,想心能入融通妄想,可以融合物性,兩兩相通,甚至還可以貫穿過去、現在、未來,是很可怕的!
我有位同事最近寫電郵來,說對着一個境念頭一直涌現,他想:好了、好了,不要想了!還是不行,還是一直想。這種想陰魔相是很可怕的,可以貫穿過去、現在、未來,想的速度如飛輪般快轉,不及看清。他想的還很合理、連貫,叫它不想也停不住。有個解法,把我相抽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一抽離了,你就能止胡思亂想。你們以後修到這個境界,如果心一直飛快的想,要停也停不住時,就把我由其中抽離,看它還能想些什麼?因為有一個我在裏面,所以它一直心念電轉地想,以我為主的、煞不住車。過去世的事太多了,未來的果報也是何其多,你不要說想的全是假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一進入想陰魔相,融入一切物性中,融入一切妄想,但也要觀此等想心無有實性,觀此想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一直鑽進去了,不要因為這個心那麼容易融入一切物性中,就玩上癮了。我叫湯匙彎它就彎,我叫人浮起來他就浮起來,你跟他合一了,懂一點就好,玩下去是沒完沒了的,要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再在修行上用這個想心,不為一切物性所迷。
一進入行陰是非常微細深廣,這時慢慢開發出宿命通來了,心清淨,想陰已經沒有了,不再能障礙你的自性去觀那些幽緲存在於第八意識裏的東西,那些無始劫以來與眾生恩恩怨怨、好好壞壞、因因果果的一切。你要去觀、去了知眾生因緣果報本元,但也還是要觀其非實有性,才能不為一切業緣所攔截,一旦被攔截就未能達到脫離因緣果報的解脫境界。在行陰區宇是沒有辦法斷的,行陰區宇已經有宿命通了,為什麼斷不了?因為不知道眾生與你之間的因緣根基在哪裏?其實是在阿賴耶識的樞紐裏面﹗僅只知道我跟這人有緣,是善緣、是惡緣,以後還會和他出生做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惡緣是互相索債報仇,彼此攪得雞犬不寧;善緣是愛的難分能捨,生生世世不願分離,如此是永遠沒有辦法解脫的,你不懂就迷迷糊糊地一直輪迴下去,懂了就會暗自驚心業緣的可怕!
當你進入行陰區宇時,或者腦海中一直顯現過去世曾看到的畫面,會知道現在的某某人,就是以前的誰,其實都差不多是同一批人攪和在一起。無緣的、緣淺的,是黏不住的,緣深的就會老是兜合在一起,所以你在公司裏上班,這個人幫你、對你好,那個人整你、對你不好;生活中這個人愛你、那個人恨你,你若有宿命通去觀,就知道為什麼?那是你從前幾世的夫妻、幾世的同學、或幾世的師生關係。
天天在整你、咒你的上司,可能是以前修行哪一個地方得罪他了,他也有福報,才會來當你的長官。我有一位長官以前是天天修理我的,我觀他以前是個穿白衣服的印度外道。我們元音老上師以前也是穿白衣服的,一切都有因緣,沒有因緣我怎麼會去見他?這些出現在夢中、腦海中的境相,都是宿世的事,再一直窮究下去就有宿命通了。你懂這些因緣就好,不要觀它是真的,要觀它是無實性,否則怎麼解脫?不要說此人跟我有緣,就要結婚了,那豈不要結婚幾百次了?要盡量去擺脫!有緣得見宿世故人最好是能將之導入修行,大家都修行是最好的,不要觀它為真,懂得越多越不能去執著為真,才能真的擺脫眾生顛倒因、脫離眾生的因緣牽扯,否則是不得解脫的。
進入識陰區宇的時候,行者要能不妄動此識心去變化。一到識陰區宇心想什麼,就會變什麼,要有神通變化也就在此!樂變化天的天神,為什麼會出生到欲界天的第五天?他的心會變化;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也會變化,但是他不去變化是樂享其成,把第五天樂變化天的天神所變化的據為己有,成為他化自在天的,這些天神都是會變化的。阿羅漢更會變化,因為是禪定的四禪天以上的境界,具足了五神通。入識陰區宇的行者若把心用在變化上,樂此不疲,會感召這類天神為侶。
《楞嚴經》裏的五陰魔相,為什麼需要看?因為你是要求解脫,是要學無上心法的,並不是要修天道,修天道就是打坐,心會變、就去變了,變一所房子、一座天宮,或從心裡去變一個人、或一堆人出來,又或在一堆人中又冒出你自己一個人出來,極盡變化之能事。識陰魔相裏都是在講這神變,心還不清淨不要去玩神變,若已悟到解脫了,為要度眾可以去變,不要為好玩而變,否則會感召這類天神或仙道眾生為侶,魔道眾生也很喜歡變化,有不可思議變的都是魔。
何謂魔?不一定是刻板印象那麼負面駭人的,魔是要讓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它不希望你脫離六道輪迴,所以要一直障礙你,把你留在這裏大家在一起,有恩有愛、恩恩愛愛!一個人能解脫,魔為什麼要障礙他?因為這人解脫後,能宏宗演教、說法化迷,讓大家都解脫。所以為什麼每過一段時間,一定要有佛出世宏法?因為大家都迷糊障礙掉了,佛出來宣講這種法大家才瞭解,原來一切法都不能當真才能解脫!
當識陰能變的時候更要小心了,不擅起幻化、神變事,當觀此識心非實有性,自能擺脫諸天、仙道、魔道之感召。至此階段最少能超越五陰魔相,起碼有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得到出道菩提,從一切因緣果報裏脫出來,但只是初步出來,還不究竟,未臻圓滿的如來菩提自性,要再繼續用功,才能得到小乘的解脫,是謂出道菩提。證得阿羅漢果後也是一樣,六十聖位要如是地地往上高升。證到阿羅漢、辟支佛,只到十信位住,六十聖位證到第十;受陰盡時是十信位的初位,才是佛法六十聖位的第一位階而已,如果你的感情作用沒有放下、淫欲心不斷、瞋心不除、憂喜苦樂心不去、什麼都看不開,那你還是欄外人,連佛法的門檻都沒跨進去!
聽起來很難!色陰區宇才只是小小的托兒所,還沒進入幼稚園呢﹗受陰盡了才進幼稚園讀小班,感情作用都沒有了,受陰盡還要跨入想陰區宇、行陰區宇、識陰區宇,小學也才只是阿羅漢的境界,五陰滅盡證到十信位住,終於小學畢業有一點基礎了,再下去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才能進入十地菩薩,菩薩有十位階,還要進入金剛如來十地,真是前路迢遙!所以沒讀過《楞嚴經》的行者,就像是沒看過地圖便上路的旅人﹔而那些自覺了不得、有能力幫人辦事的人,原來是還未入門的門外漢!大家學了那麼久,入門了嗎?瞋心滅了嗎?愛心滅了嗎?憂喜苦樂的心滅了嗎?要反躬自省!
往後亦然,六十聖位地地高升,都得觀一切法無實性,得到了就要放下,再往前走!是無一法可得,如此才能直入菩提道中。學了無量法,到最後無一法可得,才是在學佛法﹗不要去想、去說你得到了什麼?外間常有人說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又是真佛、又是什麼的,不要去講這些無謂的話,不要講得到什麼果位,也不要說自己、或是別人修證得有多好,這些話講了就表示你還有所執著,心地清淨、心無所執就自在,學佛法是學自在!世尊在依然燈佛所那麼久,有沒有學到什麼法?是沒有法可學,沒有一法可得﹗(待續)
(2005.07.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