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2005.06.25. 第 13 講(5)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三)、名詞解釋
6.清淨心:
吾人之心本來清淨,亦即心性本淨之意。又作性淨心、本性清淨心。為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大乘則將此心稱為佛性、真如、法界、法性、如來藏心等。依《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對自性清淨心之解釋,謂心於無始以來即為無明染法所覆,然以性淨不改之故,稱之為「淨」;以無有無明染法與之相應之故,稱之為「性淨」;復以中實本覺之故,稱之為「心」。
今天講到「清淨心」,心本清淨,只是我們無始劫來每一世都有無明熏習,又熏習一些習氣、毛病、執著黏附,貪、瞋、癡、慢、疑種種汚垢,而自性不垢、不淨本就是清淨心,若有一個不清淨心,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心,這是上一回已經說明過的。
清淨心又作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清淨,離垢離障之義,指遠離障礙菩提之煩惱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門而發起之三種清淨心,即:(1)無染清淨心,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貪著自身之心。(2)安清淨心,依慈悲門,拔除一切眾生之苦,遠離無安眾生之心。(3)樂清淨心,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之心,而令眾生得菩提常樂。增進此三種心,即可成就妙樂勝真心。
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清淨、離垢、離障是為清淨心,隨順是自性功能隨著因緣在應緣,能夠無有主觀意念去障礙它即是隨順。隨順什麼?是隨順覺悟的心,菩提就是覺者、覺悟的心。一有妄想心、有執著心,就不能隨順。人家要這樣,你就有意或無意的不跟別人一樣﹔或者腦筋裡的真心,覺得這個因緣應該這麼去應對,但你卻打了第二個或第三個妄想,希望這麼做、那麼做,這也是不隨順真心。隨順你的菩提覺性去做事情,剛開始也許不順,但最後都會圓滿。隨順是門很高深的學問,是配合你的覺性來運作,隨順菩提就是清淨心;如果你想東想西,認為自己的推理是正確的,常跟你的覺知心唱反調,這樣就不是隨順菩提。
我們的心,一般來說都會避重就輕、衡量得失或考慮人情世故,依此行為模式,清淨心、隨順的菩提就發揮不了它的本來功用。修行是要修掉我們的妄想、習氣、毛病、執著,讓我們的清淨心、隨順菩提心去運作,這樣才會自在!當清淨心運作時,是好是壞都不管它,像禪宗的行者就比較自在,祖師大德生氣就生氣、棒喝就棒喝、該說好話就說好話,是隨順覺性在運轉,最後結果就會得到圓滿結局。
清淨心是三種隨順菩提門、清淨、離垢離障之義,既是菩提門,這個心是清淨的,是遠離一切汚垢、障礙,這礙障就是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清淨心是能無所不辦的,不管多困難,最後結局都會圓滿的達成!要達到這個層次,定要遠離障礙菩提之煩惱心,如果你的煩惱心還很重,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種種心不清淨或是困於思考邏輯、執於所學的知識、所熏習的人情世故,有這些煩惱心,就不能離礙。
清淨心本來率直,隨順菩提門也早就掌握整個因緣,該怎麼運作?該怎麼運轉?它都會發生。在《金剛經論》四句偈的「空性」那一段,真心悟得妄想心不相隨時,真性主行,真如自性掛帥、是清淨心掛帥,不要用你的煩惱心去障礙它,想東想西、瞻前顧後、避重就輕、要求圓滿,要是有這些心,不見得真的會圓滿,交給覺性,隨順菩提、覺悟的心、讓清淨心去運作,反而可以威靈莫測、無所不辦,所以你愈執著、事情愈擺不平,愈放得開,這隨順菩提法門或者清淨心,它自己就會去運作,到最後不可能變可能、不如意變如意,結果總是圓滿的!
這清淨心是一個覺悟的心,覺悟的心是會隨順一切因緣去運轉,遠離你的煩惱、障礙、汚垢,讓清淨心去運轉。簡單來講就是無為法,用有為就是你的煩惱、障礙,用無為法就是讓清淨心、隨順菩提法門自行運作,如此很多事情不管時間多久,到最後都會圓滿。當然一開始也許定力不夠、也許身體會不舒服、也許心會不寧,但要保持平常的心,讓隨順菩提心或清淨心自己去運轉,無為法到最後是無為常為,可以發揮最聖最靈、威靈莫測的威力,自己可以從生活中慢慢去體會,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為什麼發揮不起來?因為妄想、執著太重,沒有放下!
清淨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門而發起之三種清淨心,菩提是覺悟的心,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當它要發動心意念辦事時,自以慈悲為懷,不會傷害對方、分別親疏,哪一個是比較親近的?哪一個是親近人的冤親債主?沒有這些觀念,都是一視平等、慈悲為懷!這又是怎麼達到?是方便!不是用激烈的方法,是漸近、方便的,依此三種法門而發起的清淨心,是具足智慧,含有無量慈悲,以方便、漸近來驅向它最後所要達到的功用。
清淨心不是只有一個心,清淨心是可以應一切因緣而達成某種功用的。菩薩為什麼一方面可以無為,一方面還能度化一切眾生?就是靠清淨、無為的心;大菩薩就不一樣了,大菩薩另有神通變化,可以用神通變化製造因緣,化現一些人、事、物來度化眾生,這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我們還不到能化的境地,只能儘量的斷除煩惱、障礙,去除內心的不清淨,讓這清淨心能夠發揮自性應緣的功夫,這樣就已經不錯了!
這三種清淨心,指:
(1)無染清淨心:完全清淨了是能夠不起心動念,若感染世間諸多汚垢,還有不清淨的法,就非清淨心。清淨心是起碼要能把個性、習氣、毛病都放下,雖還有些微細的習氣,但念起馬上放下,生了一點擔憂心馬上放下,不煩惱,交給清淨心去作主,這就是無染的清淨心。這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貪著自身之心。既無染著,就無一己的喜怒哀樂、無有種種貪欲、自求快樂,沒有這些的這種心就是無染清淨心,修行就要做到這樣子,如前所言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慢慢去練,練到有無染的清淨心。
(2)安清淨心:依慈悲門,拔除一切眾生之苦,遠離眾生不安之心,亦即給眾生一種無畏的精神支柱,讓他們心安的這種清淨心。不是用咒印等有為法,都不必用,只要把清淨心顯現出來,別人來通電話、跟你講講話,他心就安了,他的身體就好一點了,煩惱就沒有了,好像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放下了,眾生無形中遠離了不安的心,清淨心的威力是不可思議的,這是安清淨心。
(3)樂清淨心: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之心,而令眾生得菩提常樂;不為自己,都為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得到菩提智慧,常住空寂常樂之間,這清淨心除了心安以外,還能夠產生快樂心。
清淨心有這三種隨順菩提門,增進此三種心,就可以成就妙樂勝真心。在真心現起時,不見得是悟到心空,當它最聖最靈、無所不感知時,當妄想念隨之紛紛而來時,不與妄念及諸染法相應,讓真性主行,磨練你的清淨心,依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三個隨順菩提門法去增進它,你的真心就能夠更微妙、威靈、快樂而且殊勝,自性心安詳,他心快樂,也是能住在涅槃境界之中。
清淨心是可以影響到別人的,自己清淨外,人在哪裡,一個範圍之內的眾生心,自然也能夠安住。若是有覺,但心不清淨,就沒有妙樂勝這種真心,並不是真正的清淨心。很多人動不動能覺知,但感知了自己又心慌意亂,使得有形、無形的眾生也不得安心,這就是沒有修到清淨心。要得到清淨心,一定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磨練,心眼剛開或是初開悟的行者,心不定、感知的多,但因染汚未去,心不夠清淨,真心雖現,妄想猶隨,如此便不能利益周遭眾生﹔真得到了清淨心的人,其所在之處的人、事、物及各類眾生,都能因之而安詳!
像某法師在做法會時是不講話的,但只要他一出現在法會道場,往那兒一站,十方虛空也隨之安詳,這就是清淨心!有的人開口講的是頭頭是道,但沒有這種安定眾生的力量,所以清淨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一出家修行就有的,也不是在家居士就沒有的,端視自己如何去修持?有禪定功夫、能夠捨棄內在諸般妄想、習氣,捨棄一切唯我利己之心,無為清淨,只為眾生,離垢離障,對眾生慈悲、方便,就能夠得到真正的清淨心。
心本清淨。在我們還沒有一念無明淪墜以前,心本來是安住於清淨的。當初為什麼會迷糊了?如同《楞嚴經》裡面所講的,眼睛凝視虛空,虛空本無相,瞪久了眼發勞、累了,於是產生光影幻相,你誤以為真,起心動念去執那個境,心念一起就開始造業,一造業就淪墜,一淪墜就此沒完沒了,輪迴不已!天神也是如此,人類階段性的滅亡後,第一批來的光音天的天神們,他們飛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看到美麗的樹木、花草,起了貪愛的心,摘花的摘花、吃菓的吃菓,一接觸了地球的因緣,要飛也飛不起來了,德行一代代的慢慢衰敗,到人壽二萬歲時,又有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一系列的五濁惡世現起了,這是心本安住清淨,一時無明、迷糊掉的例子!
要到什麼時候才不再退位、退轉?菩薩八地是心不退轉﹔在十信位初地到十住位七地以前是菩薩位不退轉﹔而十地菩薩位的第一地菩薩始能行才不退轉。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天神為什麼會退轉?天神當然會退轉,天神沒有菩薩的境界,他們來到地球,一看到美麗的事物起了貪愛的心,一執著就淪墜了!雖然每時每刻都有無量的眾生被救度,但是眾生還沒有到不退轉位,依然又迷糊掉!所以度歸度、迷糊歸迷糊,歷史就這麼重覆又重覆!世尊說:度盡無量無邊眾生,不要太在意到底度了多少?因為實無眾生可度!否則你自己都沒有辦法清淨自在。
心雖為本來清淨,惟於現實中,被吾人之煩惱所覆隱、染污。又吾人之煩惱乃本來所無,係如客之自外來始有,故稱客塵煩惱。所以指無疑淨信之心、遠離煩惱之無垢心、自性清淨之心。
雖然我們知道此心本來清淨,本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清淨,卻熏習了一些煩惱,真心被煩惱所覆蓋、汚染,於是一念覺是真、二念起是分別、三念起是煩惱。這些煩惱本來是沒有的,是後天由外熏習了的,它非清淨心本來所有,如同親友來家作客暫居般,是依附在清淨心上的煩惱,而清淨心無形無相,如何依附?這煩惱也是無形無相的,沒有青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想抓它也抓不著,念起才有,念滅就消失了,這客塵煩惱是我們每一個人依自己的個性、環境、習染所熏就的。
無疑淨信之心,這沒有懷疑的、淨信的、遠離煩惱的無垢心,才是自性清淨之心。自性本來清淨,即使被客塵煩惱覆蓋住,它仍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在還沒有清淨以前,要慢慢學習當真心現起時,相信這第一念覺,相信它但不執著它,知道一下就好了,有第一念覺而無其後第二念、第三念的思量計較,若有,就又回復到凡夫的境界了。若依著個人的個性、習慣、經驗、學識、背景、父母師長的教導等,一路思考下去,要怎麼做才能圓融完美?就是隨妄想流轉,都要放下、放下!
第一念覺是真,第二念起是分別、妄想,你要少生第二念起的妄想,學習到起了心念,和未來有關的不置可否,不加以分辨真假,看心自起又自滅,保持不起心動念去相應﹔若是與過去有關的,做錯、做對﹔行善、行惡,在念中若再回鍋生起了,你也不起心相應的面對它,如此便可慢慢揣摩清淨心是什麼樣子?清淨心可以覺知過去所行的善、惡事,清淨心也可以感知未來的因緣,你不要起第二念想去分辨它的真、假,只這麼看著它,滅了就滅了,過了幾分鐘、幾小時,忘了就忘了,不要再回想,這樣才能夠自在!不要去分辨你的覺知的真假,覺知是真的也沒有用,好事真的是好!壞事真的就不好?一回到清淨心,好事慢慢就會出現,壞事慢慢就會轉化,用智慧、慈悲、方便來微妙的轉一切境,這就是所謂的清淨心。這一段經文在講清淨心生起者,如何發起清淨心?有隨順菩提的三種法門的清淨心,它是可以自利也是可以利他的清淨心,這是更深一層清淨心的解釋。
7.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之心為妄心,應無所住而生之心即覺知的客觀心體,即是真心之謂。面境能生其心是真如性之性用,能無住心及是非心,是體空不黏、覺而不住之心,此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又《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即指無執著之心。
應,應該這麼去做,雖則做不到也要行,菩薩摩訶薩就是要這麼做去,修心也是要這麼修去。什麼東西應無所住? 妄想心!讓妄想心無所得住﹔若有所住即是妄心。知道應該無所住而產生的那個「無所住」心,正是覺知的心、是客觀的心。這句話雖然只提到一個心,但其實在講兩個心,應該讓妄想心無所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就可以產生覺知的心、一個真實的心,這個心是能客觀感知外境的心、感知內在因緣的心,本處雖然只提及一個心,實則討論一個妄想心和一個覺知心。
無所住之心所生的心是真心,它可以感知外在因緣所現的境,以見、聞、嗅、味、觸的自性來講,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這個真心面對色相認知了以後,不住於相而再起一個妄想心,無所住而生的心是覺知的心,也就是我常講的第一念的心。我看到一個人,眼睛看了是透過第八意識認知了這個人,人就是人,不要再進一步加以分辨他是好人、是壞人?他心地好不好?他怎麼樣?不要去起這些後續的念頭,看是看了,眼睛看了知道是人,或者裡面的那個意根也知道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不管好人、壞人,不要再去起心動念,生好惡迎拒的分別心,這些念頭都不必要,眼睛看了,眼識認識這個人,僅止於第一念覺,那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覺知心;若有所住而生其心,那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進入了妄想、煩惱境界。
面境能生其心,這是真如性之性用,我眼睛面對這個境,看到這個人,看是看了,更深一層的意根也了知這個人是好人?是壞人?第八意識感覺了,就到此為止!這是我們眼根見性真如的功用,是意根真如的功用,要學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很重要,六祖就是聽到這句話悟道了。能夠運用這句話是最好,不能夠用也要熟記於心,但凡看到、聽到一個人、一句話、或覺知一件事,正要發作打妄想時,驀然省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去揣摩真心感知境界時如何?以及妄想心要發作、或脾氣毛病要被誘發相應時又是如何?那些都不是你的真心,是妄想煩惱心,你要認識應無所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諸境後,所產生的那個心,是真心覺知外境,一旦認知就好,勿做停留!
能無住心及是非心,沒有是非的心,沒有住於其上再生一念的心,是體空不黏、覺而不住之心。體空不黏是證得心空,對一切境不沾黏。是什麼在黏?是你的妄想、習氣毛病在黏境。體空可以覺知一切境,心可以感知見、聞、嗅、味、觸諸真如性,看到色、聲、香、味、觸六塵境,也就是可以用心覺一切境,但依體空不去黏所接觸的外境,不住於其上而生心,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觸而不知軟硬堅實、舔而不知酸甜苦辣,如此是體空現了,接觸外境而不黏,不住於其上而生心。
此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的意義相同,有了覺知的心,覺知有相,而以空來體驗它,即觀一切色相都是空,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把自己的內心化空是比較簡單,但要證到心能化空外境,把真正有形有相的東西化成沒有時,這就不是一般的修證!反之要在空中化出一個有相、化一個真的人、化一個真的房子,這也要到識陰區宇的時候,心才會有神變能力,這是大菩薩的境界。現在我們在學習解脫的法門,要觀我們的五根六塵相應的時候,應無所住而產生覺知的心,一旦有所住所產生那個心,就是妄想心,這兩個心要分辨清楚!
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不去執著,讓你的真心、真如自性自然生起。修行人心眼開了,有覺知的心,看到一個人,你的真心會感知這個人是好?是不好?但其實好、不好跟你也沒關係,不要再起分別心,這樣慢慢去學習,自己的心會愈來愈超然,便可以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所生的心是靈通的心,能知一切境而不執;此心人人皆有,只是未能個個彰顯。但光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眼睛看到這個人、耳朵聽到這句話,到此為止,那還是很初淺的修行境界﹔要更進一步的讓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潛意識裡的那個真心,還能看到這個人的內心裡去,看出在他的自性之外,到底還裹覆了多少染污?懂得多了後,還要訓練自己能放得開﹔若放不開忍不住要講、喜歡講,就和坊間在枱面上亮相的那些人沒兩樣了。
要去培養出真性覺知的能力,不光表面上眼睛看了、耳朵聽了應無所住,不去分別好壞,計較對錯,不光如此! 還要有一個更覺知的心去深層感知六根與六塵的相應,比如他人的一句話,要能感覺這人講話時的心態,出發點何來?要能看到話裡面去、看到心裡面去、看到形相裡去。《金剛經》表面的文字意雖簡單,卻有分好幾個層次,你修到哪一個層次?若是落在看到、聽到負面的外境而不惱,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充其量只顯現如如不動而已﹔要培養更進一步深入覺知外境的能力,同樣的仍然要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感知後就放下,這種感知是自然生起的,不是用思考妄想去生造出來的,讓心無論處於何境都能無所執著﹔心一有所執著,就無法有效掌握一切。何謂有效的掌握一切?即是有效的化解一切不必要的因緣,這是要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法門慢慢學習、做到。
無論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或是第八意識的覺知心,都不可存有絲毫的執著,當然也不要有第六意識妄想分別的執著和第七意識執著所感知的種種妄想為真,才能回歸清淨心,有了清淨心才可以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才能面對諸境任運自在,隨時讓真性主行,讓它自在逍遙的去運作,不必用你的妄想念,就用無為法。什麼心念都不起,坦蕩蕩的去應緣,也就可以如實體悟真理,以有為的世間事,去成就無為的解脫境界,這都要靠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做到。
又《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怎麼生清淨心?看到什麼都不要於其上生心,不要在音聲上、氣味上、酸甜苦辣的味道上或軟硬堅實的物件上去生心,也不要住在第八意識感知外境的因緣上而生心,慢慢地去磨練你這個心,不僅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等這六識,還有一個覺知無量的心要去開發出來,總歸一句話就是無執著之心!當六根面對六塵境,六識加以分別,第六意識起時,不要住在那上面生心,事過境遷所落謝下來的法塵影像,也不要再去回鍋、反復想;第七意識起了妄想,更不必在這上面生心,即使是好一點的第八意識的覺知心,覺知了什麼後,也不必住在這上面生心,都不要去執著,全部放下,清淨心就是這麼磨練出來的!
8.須彌山:
須彌,梵名 Sumeru,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修迷樓山。略作彌樓山(梵 Meru),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須彌,梵名 Sumeru,又作蘇迷盧山,有很多翻譯的名詞都不太一樣,看梵文還比較好一點,須彌翻成中文比較常用的是妙高山,是非常殊勝微妙的高山,到底有多高?我們下面會有說明。有的人說沒有須彌山。我們不可以因為自己沒有神通力、沒有天眼通,看不到須彌山,自生我邪見,便自不量力說沒有須彌山。經典裡到處都提到須彌山,《金剛經》裡就提到多少次的須彌山?說沒有須彌山是智慧有障礙。有無礙智就是佛講什麼話,我們都不會產生懷疑心,雖然我看不到須彌山,但也沒有懷疑,認為沒有須彌山。
在這個須彌世界有一個須彌山,須彌山周圍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都有人類,其果報各不相同,我們住的南瞻部洲,是在須彌山的南邊。古代有的人解釋「須彌山」把它看成是世界第一高山,那是喜馬拉雅山嗎?並非是!喜馬拉雅山高約八、九千公尺(8,850m),不超過一萬公尺。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里六百公尺,一由旬起碼有二十四公里,二十四公里再乘以八萬四千,你看有多高?約兩百萬公里高,地球遶一周約三萬公里,是約六十七個地球的周長。所以意譯作妙高山,也有其它的名稱如有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
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有的是謂七大香水海),而形成華藏世界裏面的一個須彌世界。釋迦牟尼佛或是毘盧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是謂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重重復重重,總共有三千大千世界,雖然現在科學很發達,可以上月球、可以探照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等,但還是找不到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這另外三個人類所居住的世界。外太空人常常來我們地球,但我們卻去不到它們那裏,即使到了月亮、木星、火星,拍了照回來,也找不到人跡。世界的寬廣是不能以有限的科技來了解的。釋迦牟尼佛有天眼、有佛眼,祂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只限於我們這個小世界,是宇宙一切佛剎土祂都能看的到,對於世尊所闡述的,我們都應有無礙智,深信不疑。
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係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層係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係由無量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若以一個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如此便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小世界裏面加一千的千,拿到三千的千這裏來,因為有小、中、大三個,所以是三個大千世界,小千世界是一千,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世界,把小千世界當一千好了,把它放在三千大千世界,這樣就等於是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這種算法與前所述是一樣的。
依印度這種說法,從三個千大千世界tri-sāhasra–mahā–sāhasra–loka -dhātu,梵文直接翻是就是三個千的大千世界,他的解釋是小千世界裏有一千個世界,中千世界裏面也有一千個小千世界(1×106),一個大千世界又有一千個中千世界,一乘以十的六次方(1×106)再加一個三千,是一乘以十的九次方(1×109),這種算法與印度的算法是一樣的,因為有三個再乘以三,是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所弘化的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僅祇是我們這娑婆世界的教主。
華藏世界的教主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祂可以應化無量無邊的佛,到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世界去。每一位佛都在一個世界裏弘化,每一位佛又有一定的弘化期,這一位佛的弘化期盡了,又有另一位佛遞接上來,所有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的法身所化出的。聽起來或許有點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感覺,唯有能進入華藏世界,進入天眼或佛眼的世界,才能得知世界是重重復重重、一層又一層、無量無邊的。
每一世界最底層是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亦是所謂地大,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地大;所有世界的形成、業力的牽引都是由風大開始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形成的風大,是大家阿賴耶識的業力,風輪開始轉動,轉久了慢慢會出現水輪,水輪後慢慢產生金輪,金輪現後地大就發生了,過程之間會產生火,因為所有的動能都會產生熱量,有了熱量就有火大,四大的出現便化成這個地球,而須彌山即位於此小世界之中央。
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山基有純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夾道兩旁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間之門、牆、窗、欄、樹等,皆為金、銀、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風四起,無數之奇鳥,相和而鳴,諸鬼神住於其中。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為帝釋天所居住之處。
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閻浮提,有譯南瞻部洲),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山勢直上無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山腰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四天王管轄四大部洲,同時也考察人間善惡,守護四大部洲的人類。在須彌山的山基由純金沙構成。此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夾道兩旁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與阿彌陀佛世界似乎有一點相像。其間門、牆、窗、欄、樹等,皆為金、銀、水晶、琉璃所成,這要有神通才能看得到,不祇有四天王宮,天上其他各天天宮都非常莊嚴,周遭花果繁盛,香風四起,奇鳥和鳴,眾鬼神居於其中。
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翻成中文),亦即忉利天宮(梵文),帝釋天所居住之處為中央的宮殿,須彌山頂的東、西、南、北各有八天,八乘以四是三十二天,這三十二天是誰來住?有一些宗教並不斷淫欲,也還有吃的慾望,他們修了善行幫助別人,有足夠的福德,死後都到這邊去,所以我們對於宗教不要有太多的分別心,雖然我們信的是佛教,但光說不練、心修的不夠好,飲食、睡覺、淫欲心不斷,也許你的果報只能生到忉利天宮,忉利天宮天神的行淫跟人類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沒有污穢物,沒有精子、卵子這些排洩物,有的只是氣,固定時間氣滿了,淫欲心便起,忉利天宮有一個交合宮,男女就到彼處交合,氣洩完就心平氣和了,跟我們人一樣,飽暖思淫慾,產生一個周期性的循環,都是受這淫欲心所影響。
忉利天宮、四天王天以下的天神、鬼神都一樣的,到了夜摩天上去、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去淫欲心就越淡薄,夜摩天是男女摟抱一下,熱惱就沒有了,再上去或牽牽手,到了他化自在天,熱惱上來眼睛看一下對方就滿足了,這是耶和華菩薩的世界,第六天是天主教的教主。所以要分辨修得好不好?不在於怪力亂神的神通,端視淫欲心有多強?睡覺的慾望有多長?貪吃的心有多重?有這些毛病指標都離不開這個欲界。
三十三天的居民有基督徒、回教徒、道家眾等(並非現今地方上普偏劃符咒、做祭改的窄義道教,而是如從前般打坐修行,練精氣神、有色界、無色界境界的道家之流)。三十三天很廣大,這些人有操守善心、行善助人,但不斷淫欲、食、睡,便生到三十三天。想生三十三天也是不簡單的,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以生下世尊的福報,才得生到三十三天;悉達多太子逃出皇宮所乘騎的那匹名為健步的馬,牠帶悉達多太子一路奔馳出逃,以此福報死了後也才生到三十三天(忉利天),所以能夠生至三十三天,也算很不錯了,它是在須彌山頂。
根據《華嚴經》所闡述的,須彌山的山形不像我們的山是尖的,它是下小上大,好像香菇的型態,其勢直上無曲,頂上寬廣,容納三十三個天宮,東、西、南、北各有八天,中間是玉皇大帝居處,第二天主就是中國人尊稱的玉皇大帝,祂的壽命雖長但非無盡,有多長?至少千歲,四天王天一日夜凡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日夜,凡間一百年,一百年乘以三百六十天,再乘以千歲,有三千六百萬歲。
這個時間用人壽的概念來看是很久遠,但以天界的時間觀來看,也是世代交替,天主也要換人。我們不要以狹隘的心胸去分辨宗教的高下,有些人沒有宗教信仰,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他生活簡單,自修內心,淫欲心淡薄,這種人也許死後往生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去了。宗教是讓你有學習的目標和方法,大家彼此共修,研讀經典,現在我們有經典可以依循,要打坐修行、求得解脫,不是祇求欲界天的境界,欲界天只是基本的要求,要比欲界天更高,若是淫欲心、貪睡的心、飲食的心都沒有斷,你還是在欲界天裡轉。
阿羅漢是一個禮拜出定去拖缽一次,辟支佛是兩個禮拜出定去拖缽一次,一週只吃一餐,我們三餐吃不夠,還要吃消夜,這如何解脫?我們要練習守六齋日,說不吃就不吃。末法時期要出聖人是越來越難了,有神通的人觀以前的人類是吃素的,不吃眾生肉,後來伏羲氏發明了火,大概可以燒烤生肉,便大開殺戒,什麼肉都吃了,德行越來越不好,這都是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為什麼末法時代眾生就越來越苦了。
據《立世阿毘曇論》卷二數量品記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外圍有八大山、八大海順次環繞,整個世界之形相團圓,有如銅燭盤。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環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八山之山名順次為:由乾陀(Yugandhāra)、伊沙陀(Īsādhara)、訶羅置(Khadiraka)、脩騰娑(Sudarśana)、阿沙干那(Aśvakarna)、毘那多(Vinataka)、尼民陀(Nimijdhara),鐵圍山(Cakravāda)。七海之前六海名稱,即隨其所環繞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鹹海,其外有鐵圍山。須彌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閻浮提、鬱單越,各位於鹹海中之東西南北四方,吾等眾生即居住於南面之閻浮提洲。
須彌山外圍有八重海,有八大山,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最靠近須彌山的第一重山最高,從裡山的一圍直往下降,二圍、三圍、四圍降到最後,八萬四千由旬,到了第八重山,是已經快靠近水面了,到最廣、最邊緣的地方就是地獄,也就是鐵圍山的地方。聽慣了下地獄,我們臆想地獄一定是在地球的下面,不是的!因為須彌山有八重山,每下一重山就低一點,到了第八重山,那附近的邊緣地區就是鐵圍山,地獄就在鐵圍山處,好幾重的地獄也都在那裡。
據《立世阿毘曇論》卷二數量品記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外圍有八大山、八大海順次環繞,整個世界之形相團圓,有如銅燭盤。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環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每兩個山與山之間有一個海,八山之間隔著七海,為七重海。
八山之山名順次為:由乾陀、伊沙陀、訶羅置、脩騰娑、阿沙干那、毘那多、尼民陀,鐵圍山(Cakravada,Cakra是輪,也是圍,輪與圍是一樣的。)最下面最邊緣地方就是鐵圍山,是第八個山靠近第七個海。七海之前六海名稱,即隨其所環繞之山而得名,這個海的名字,就以這座山來命名。在第七山之外於第八山之間有一個鹹水海,其外有鐵圍山,地獄就在鐵圍山這裏。須彌山有四大部洲,名為弗婆提(東勝神洲)、瞿陀尼(西牛貨洲)、閻浮提(南瞻部洲)、鬱單越(北俱盧洲),各依次位於鹹水海中之東、西、南、北四方,吾等眾生即居住於南面之閻浮提洲(南瞻部洲)。
10.佛說:
佛以金口自宣說法,為顯金口之法,以別於三乘、天、人之說,諸經卷首多置此二字,藉以證明佛所說法乃真實之教。又菩薩之法,若受佛之印可,亦視同佛說。
佛以金口自宣說法,為顯金口之法,以別於三乘、天、人之說,故安一個佛說,諸經卷首多置此二字:「佛曰」,藉以證明佛所說法乃真實之教。又菩薩之法,若受佛之印可,亦視同佛說。很多菩薩,透過佛的神通力加持,有的會起來代問一些法,甚至代宣說一些法,於是佛透過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菩薩來宣說法﹔當然有的時候是菩薩自己說的,有的是阿羅漢自己說的,但也都是世尊所印可的,若是說錯了世尊會校正他們。
《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世尊說:「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當初說:「是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世尊就校正他:「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身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那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跟佛差不了多少,這麼講的話,一看到轉輪聖王也就是佛了?所以不能以外相、色相來觀如來,要以心地、空無的心去體證如來心,這是最好的,不要以形相,但是也不要不以具足色相來觀如來,一個人說他是如來,又沒有具足三十二相,他是如來嗎?所以現在自稱是佛、自稱是什麼聖人的這些人,沒有具足三十二相,肯定不是佛!當然我們也不要一定以三十二相來看他是佛,轉輪聖王就有三十二相,魔也可以化成莊嚴的三十二相,所以不能光以三十二相來看成是佛。
佛以金口自宣說法,為顯金口之法,金口代表祂所講出來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金口自宣說法都是真實的,但是因為三乘、人、天各不同的對象,所說經典的經文內涵都不太一樣,大乘法就是講大乘,像《大般若經》是講空、有不二的實相境界。
11.非身是名大身
有形、有數即是有限量,無形無數即不可言大或量,所以大身者若言有身即是有限大身,無相才是真大身。初禪梵眾天身長半由旬(梵語 yojana,一由旬約中國40里),梵輔天身長一由旬,大梵天身長一由旬半。二禪少光天身長二由旬,無量光天身長四由旬,少音光天身長八由旬。三禪少淨天身長十六由旬,無量淨天身長卅二由旬,遍淨天身長六十四由旬。四禪天無雲天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長二百五十由旬,廣果天身長五百由旬。五淨居天無煩天身長一千由旬,無熱天身長二千由旬,善見天身長四千由旬,善現天身長八千由旬,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由旬。此等天神有身長即有限量,不稱為大身,無相身才是大身。
什麼身最大?有形有相的身再大也不為大,因為不管多大總是還有一個形相的極限,須彌山很大,八萬四千由旬而已,宇宙很大、大到多少?三千大千世界,既然言說三千大千世界,就還有一個範圍,那宇宙有無量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呢?這就無法言說、不能去講了,這種虛空之間無相無量可謂最大,因為所有的相都收納在虛空之間,虛空最大,虛空是沒有、是空無,所以不是身的身,不能說大小、道長短的身才是大身﹔若能衡量數算有一個多大身的身,就不會是大身。當世尊一提到身體的大小,須菩提尊者馬上說:非身是名大身,如果身體有形有相、可以算數譬喻,儘管再大,也不是大身!這裡讓我們瞭解空才是大身﹔每一天的天神都有一個身高、一出生就有一個天壽,天神的身雖大,但還是有限度的,所以不能說是最大身。
有形、有數即是有限量,無形、無數即不可言大或量。有一個說法叫阿僧祇,阿僧祇(asajkhya)雖不可數,但還是有一個數字、還是有一個量、有一個範圍,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此處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若是不可數就沒有了,無限量就是最大量,所以大身者若言有身即是有限大身,無相才是真正的大身。要進入觀如來的身有多大?以空去觀!才知道如來身是大到無量無邊,盡虛空界都不能容納,若僅大到三千大千世界的華藏世界,那還是三千大千世界而已,畢竟還有一個範圍,所以無相的身才是大身。
初禪梵眾天身長半由旬(梵語 yojana,一由旬約中國四十里,一里大概六百公尺,四十里大概二萬四千公尺),即一萬兩千公尺高。梵輔天身長有一由旬,就是四十里;大梵天身長一由旬半,六十里,大梵天王是我們這個世界裏面最高的天主,在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之上,四禪天的大梵天是統帥我們四大部洲的,他可以化成每一個出生到那裏的天神。樂變化天的天神也會化,當修行到識陰境界時你也能化,化作人、化成一個房子,什麼都能化,心量修證多大都能化,像阿彌陀佛的心量能化出一個不會滅的西方極樂世界。在管世間事的這些天裡,最高的是大梵天王,梵是心清淨之意,梵天是斷了淫欲心了,才能進入初禪天以上。
修得更好的是二禪天,二禪少光天身長二由旬,無量光天身長四由旬,少音光天身長八由旬,這個天一層一層上去,為什麼它的高度是加倍上去?這個身高與天界的高低及其壽命都有連帶的關係。有的人知見不夠、貢高我慢,天神與學佛分得很清楚,你是天神、我是佛教徒,你是鬼神、我是佛教徒,有的天廟不想去拜,這種觀念是分別心還很重,我自己從前也曾經有段時間是這樣。其實你能夠修到二禪天的境界嗎?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看不起人家?須陀洹也是二禪天的境界,只是他破掉對身的執著,去掉疑心病,去掉不該守的不好的戒律,能到二禪天的境界就去掉了身見,二禪天的天神們一入定後就沒有身見了,色身對他們來講不是一個累贅,懂得這些後,該不該尊敬天神們?要禮敬諸天天神!
在《楞嚴經》的第二部分就是在禮敬,禮敬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再來就是天神們,還有天龍八部也要禮敬,因為鬼神還是有他們的福德,我們都要禮敬,它不作怪我們都要尊重他,它作法害我,我就可以用楞嚴咒去除。在楞嚴咒的後面有提到,哪一個梵天、沙門外道、甚至阿羅漢作法害人,就可以用這楞嚴咒把它化除。楞嚴咒的前部分都是先禮敬聖人、賢人、天神、鬼神之類的,但若這些禮敬的對象不安好心作法害人,可用楞嚴咒心將之摧毀。三禪天以上的天神似不管人間事,所以楞嚴咒裏不談三禪天。三、四禪天都已經是一來果的境界,大概都不管人間事了;二禪光音天的天神還會到娑婆世界來遊蕩,才會跟地球結緣,三禪天以上的天神壽命久遠,不下來人間。
三禪少淨天身長有十六由旬,無量淨天身長有卅二由旬,遍淨天身長有六十四由旬,這加倍的意思就是天宮的高度,都是加倍的高。四禪天無雲天身長有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長有二百五十由旬,廣果天身長有五百由旬,廣果天是色界天最高的,另外一個是無想天,如果你打坐不想起心動念,很厭惡這個心的心起心滅,那可能會出生到無想天。無想天是沒有一個天,與四禪天相當,所以也稱為客天;廣果天的壽命有五百大劫,再上去就是五淨居天,在哪裡?搞不清楚、看不到!只有佛眼才看得到,菩薩眼看不到,天神的眼更加見不著。
五淨居天最低的天是無煩天,無煩天身長有一千由旬,是廣果天的加倍;無熱天身長有二千由旬,無煩、無熱天這兩天是比較鈍根的;善見天身長有四千由旬,善見天就有天眼可以觀十方一切世界;善現天身長有八千由旬,是世界善於出現;色究竟天身長有一萬六千由旬,是高的駭人、無法想像了,但此等天神有身長即有限量,不稱為大身,無相身才是大身。
在人間的阿羅漢天上人間隨時都可任意來去,有一天一位阿羅漢跑到色究竟天去,那裏的天神跟他講:「這裏都是不還果的聖人,是究竟涅槃處所!」這一位阿羅漢就下來請示世尊:「色究竟天是涅槃處嗎?」世尊就對他開示了:「它只是不還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並非真涅槃處,真正涅槃是在心裏面,得究竟涅槃解脫的,不在天上!」
在《楞嚴經》行陰魔境裏,都把所證到哪一天的境界當做是涅槃,所以有五個假涅槃處,這是因為知見不夠,認為我所證到的天神境界,壽命久遠了,我的神通看起來已經超過它的範圍,由於看不清楚八萬劫內外之際,而以為已經得永生、涅槃了,其實並沒有!在行陰區宇裏,有這五個假涅槃處,是因知見不夠而造成的。
(2005.06.25.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