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2005.05.21. 第 13 講(3)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三)、名詞解釋
4.莊嚴
今天開始講「莊嚴」,莊嚴梵語 vyuha,意為嚴飾、綺飾等義。莊嚴在《金剛經》裡出現好幾次,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為莊嚴」,「莊嚴」在佛教上是什麼意思?大家聽到「莊嚴」,就會聯想到看起來很好看、很美麗,或是有攝受的力量,可以把你的心安住。「莊嚴」可以分成表面的與內心的兩個層次來講,一般而言由表面上來看,「莊嚴」是嚴飾,像把佛堂裝飾的很漂亮,或把自己妝扮的很漂亮,都是所謂「莊嚴」,而佛教出家眾所穿的袈裟,或是密教所用的道具、法器、佛幡,都是一種裝飾,讓氣氛能莊嚴,所以一般所稱的「莊嚴」,有嚴飾、布列的意思,即布列眾寶、奇寶、雜花、寶蓋,或是幢、幡、瓔珞等等,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就稱為「莊嚴」,這都是表相。
在佛殿寺院等殿堂內,以幡蓋、花鬘等來裝飾,或是在柱上、欄楯上雕刻,牆壁安放大佛像,(如印度大覺寺的牆壁,雕滿了各種佛像,佛像還結了種種的手印),或是在寺廟周圍的欄杆、欄楯上,雕刻天人的物像,或天女飛翔的形像,以裝飾表相來莊嚴道場,凡此皆是為了表示對佛的尊敬、崇敬,使敬拜者產生虔誠的敬仰之心。
以印度的阿旃多窟院(梵Ajanta )為例,在正面安置很多的佛像,也有很多佛塔形像,在天井、四壁繪上佛陀一生的傳記,並有各種花紋裝飾,佛背後的背光,是以蓮花為中心,雕繪種種的連珠、連繩、連弧、連辦、忍冬、唐草(忍冬、唐草亦可作為中藥入藥)等的花草浮雕,並且還有寶冠、瓔珞、環釧,這些都是為了讓人看起來覺得端麗,屬於表相的莊嚴,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初學者,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莊嚴佛堂、佛像。
現在講精神層次的,有的房子看起來就能攝受人心,有的佛堂一進去就讓人肅然起敬,自然生起恭敬心,這些都不是有形的,而是無形的心地清淨,所以內心的莊嚴,才是真正的莊嚴。《金剛經》所講的「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不必用表相,要用「空無」的心來莊嚴佛淨土。內心「莊嚴」,就是指三毒清淨,六根本煩惱淨盡,如此的內心清淨,自然就能莊嚴佛淨土,真正的佛淨土不在於表相,是在於你內在的空無的心,遍滿十方虛空,我們要再深入談「莊嚴」,就必須談到內心裡去。
諸經中不少就佛菩薩等成就諸種功德法門,以嚴飾其身格而說莊嚴。佛、菩薩成就種種功德、種種法門,來嚴飾祂們的身格,菩薩格或佛格,這種才是真正的莊嚴,所以無相的「莊嚴」,才是真正的莊嚴。「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國土」,非莊嚴國土的那種「空」,才是真正的莊嚴,也就是我講的,當你到了某道場,你的心自然而然的就被攝受而肅然起敬,五體投地的頂禮諸佛菩薩,這就是諸佛菩薩修種種的功德法門所造成。
有段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公案,梁武帝塑造了很多世間的有相功德,諸如蓋佛廟、裝飾佛殿、供養出家眾等,這種表相的莊嚴功德,相較於真正成就一位阿羅漢果,或者是成就菩薩道的修行人,其功德要小得多,這就是認知上的不同,如果我們內心能夠清淨,自然就能夠莊嚴我們的功德。
《大般涅槃經》裏面第二十七卷提到「莊嚴」有兩種,一種是智慧的莊嚴,另一種是福德的莊嚴,智慧的莊嚴就是菩薩累劫所修,有的人即使書讀不多,但他對事情都有圓融超然的看法、知見,不會執著也不會拖泥帶水,這就是智慧莊嚴,此是學不來的。這是累劫修的種種功德法門來嚴飾你的身心,所成就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才是真莊嚴。另外一種是福德莊嚴,福是供養諸佛菩薩,種諸善根而福德無量,德則偏向於行為上的戒律來成就,而有了布施、有了供養、也守戒,自然能成就你的四威儀,這也是一種莊嚴。所以我們要在意的是內在的智慧、福德,而非儘是在表面的裝飾。
另一部經典《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四「相好品」裏也列出:「菩薩有發心、修行、資財等三種莊嚴」,發菩提心也是一種莊嚴,不發菩提心就沒有莊嚴,如此說來,如辟支佛、阿羅漢以下的這些聖人、賢人,他們都還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夠莊嚴。修行也是一種莊嚴,光修行這件工作就使你莊嚴,雖然是表相的誦經、禮佛、拜佛、打坐、禪修,但過程中都是莊嚴,都是讓你的心慢慢的轉向清淨,所以修行也使你成就莊嚴,這是修行莊嚴功德。
資財不是你的財產有多少?而是要成就菩薩道,為了度眾生而儲存的資糧。這資財是指資糧,也就是成佛的糧食你到底儲存了多少?越多就越莊嚴,如果你的資財存得比較少,會表現在你的心地、行為上,可能就沒辦法那麼莊嚴。所以從發菩提心、在修行、度眾生、利益眾生之間所培養的資財,這就是一種莊嚴,所以大乘的莊嚴與小乘的莊嚴是不一樣的。
另外在《大方等大集經》卷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中,也列舉了戒瓔珞、三昧瓔珞、智慧瓔珞、陀羅尼瓔珞等四種莊嚴;我常在講牛乳的五味層次 -- 牛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閱讀、研究經典是第一層次(牛奶);守戒是在第二層次(乳酪),第二是嚴持戒律、守清淨戒,這種戒瓔珞會讓你成就莊嚴,光讀書是不夠的,光讀經典還不夠莊嚴,這是《大方等大集經》裏所講的。
第三種層次生酥,三昧瓔珞莊嚴是要學正定。三昧就是正定,即真正的禪定,而不是學世間的禪定,正定是不住一切法、不執一切境、不被一切境界所迷,能由其中解脫出來的這種正定智慧,才是三昧瓔珞莊嚴。熟酥層次是智慧莊嚴,就與《金剛經》、《大般若經》裏講的一樣,讓你智慧成熟,學習空、有不二,學習空性對於世間一切相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必去執著對、錯、善、惡這些事情,而是要學習心中無礙,自在無礙的去面對一切法。有了定以後,就能產生智慧是謂智慧瓔珞。將智慧用在解脫煩惱上,用在度眾生的方便法上,就是一種莊嚴。有的人禪修後智慧開了,加上經典也看多了,融會貫通後所講出來的道理都不會偏離世尊的本意,最起碼八、九不離十,也不會差的太遠,不致於曲解世尊的意思,這種智慧是來自累劫修心中的定、斷煩惱而自然產生的智慧,這才是真莊嚴。
再下來是我們講的最後一個莊嚴是陀羅尼瓔珞,就是醍醐層次,也是五層次中最高的陀羅尼瓔珞門,到最後簡潔的幾句話,就可以讓你成就心地虛空莊嚴,修行人最終還是要從菩薩道走入金剛乘。金剛乘就是金剛如來,由剛開始的金剛菩薩,慢慢進修到金剛如來十地。不同的經典,對修行位階的描述有時會不同,有的經典把如來地統視為一,而《佛地經》裡把如來地分為十個位階。如來是還沒有真正成佛,還沒有如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雖也有如來的心地,但功夫、福慧還不足,所說的、所瞭解的知見尚不及釋尊,所以如來十地還是有所差別。
《佛地經》言,如來二地時還是有極微細、微細的習氣未淨盡,有的十三住,上一次有位美國的居士來,他說有十三地的菩薩,我一聽覺得奇怪,那有十三地的菩薩?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十三住,從十地菩薩之前的二位,分別是種性住、隨性住,從初地到十地,加上這兩住是十二個,第十三住就是如來住,住於如來之一切德行,但是十三住裏還要再細分為十地,這如來地要分成十個等級,到了如來六地,無量神通變化俱足,到果地的如來十地就真正成佛,這是十三住謂如來住。
如來住不能說是菩薩,因為祂是佛的境界。如來內心的神通變化還有等級,才有十地不同的分別,這是在《佛地經》裏講的,現在很少人會去看《佛地經》,因為這是闡述佛的境界,都是光、都是心淨遍十方虛空佛剎土,完全超乎我們想像的境界。但不管如何,菩薩地後,一入金剛菩薩,就要學陀羅尼。有的陀羅尼是遍十方虛空,心地清淨就能學到,或者從《大藏經》裏去學。有時看的是中文的轉譯,沒有直接看到文字的原貌,會有些困擾,因為每個人用的漢字都不同,因此發音也不同!同樣一部經,五、六個人翻譯、用的中文字都不同,讓人無所適從,不知該以哪一個為主?透過字典考查,查得到還好,查不到就很糟糕!不知該是哪個字音?我們最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考證、研究!
簡單的幾個梵字,就代表佛的心,或單一一個梵字,就含攝某尊佛的德行、形相和修證,這都是莊嚴!如果大家心地提昇了、清淨了,慢慢進入陀羅尼門的時候,要去學四十二字陀羅尼,要去記、要去背,四十二字,每一字都代表一個意義,如果你能夠記住這四十二個字的意義和形相,僅只是去觀、或唱它們,就可發揮莊嚴的一面。在中心《楞嚴經五陰魔相解說》這本書的後面,我們用十三尊佛和菩薩的心字,做成了兩頁全開的版面,一個看起來是表體中間上面有毘盧遮那佛的梵字,旁邊兩邊上面是六尊佛,下面是六位菩薩,加上毘盧遮那佛,總共是十三尊,分別印在書面的兩邊,看起來是很嚴肅。
你認識的每個種子字,就等於是一個咒、一個真言,或一個佛身;又說佛沒有身,因為祂入涅槃後就如虛空一片沒有了!如果要畫像,每個畫師畫出來的各個不同;若是用梵字當代表,是祂的種子字,每一尊佛、菩薩的種子字都不一樣,每個種子字都有它代表的意義,在四十二字母裏祂選擇那一個字當祂的種子字,也就是祂的德行莊嚴偏向於該字的意義。陀羅尼瓔珞是佛法裏的醍醐,也是最高的層次!
這裏所提到的戒律的莊嚴、正定的莊嚴、智慧的莊嚴、咒語的莊嚴,都是在內心上、修行上的所謂莊嚴。在《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虛空藏菩薩品」中也提到菩薩有二十大誓莊嚴,當你願心起要發大誓願的時候,會產生二十種莊嚴,因為後面還有很多關於莊嚴的解釋,在此就不再贅述了。佛法修到最後一定要莊嚴,以前所講到的賢、聖二十七位,十八位有學位,九個無學位的賢聖,是包括修行的位階;這個莊嚴也是一樣,佛法要求的是真正莊嚴,我們也不厭其煩的用經典來對莊嚴作各種解釋。
在「虛空藏菩薩品」這一品裏面提到,菩薩只要發大誓願,就有二十種莊嚴,這是因為菩薩於因位時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所累積之功德,用這種功德來嚴飾祂的身格,這就是莊嚴。當有一天想發大願了:未來我成佛時,我要眾生怎麼樣?我要的佛剎土怎麼樣?、、、,是隨你發誓、發願成就莊嚴的身、莊嚴的國土,這也是莊嚴。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祂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就開始發願,願所有得到初禪的人怎麼樣?得到二禪的人怎麼樣?、、、,總共有四十八大願。另外還有普賢十大願,當然你也可以自己發願,但是要到心地成熟才可以,不要隨便亂發願,還沒修到那個境界,不要強發願。
菩薩莊嚴是以心淨莊嚴為主,心淨自然就莊嚴,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淨是真莊嚴。如果只是表面的嚴飾,弄得富麗堂皇,但沒有實質的內涵,心地不清淨,智慧也不夠,就像是台灣早些年買賣股票、炒做房地產的暴發戶,知識水準不夠,但突然有錢,把家裏裝飾得華麗而俗氣。所以真正的莊嚴,是要從內心發出,不在於金、銀、琉璃、瑪瑙等珠寶,只要心地清淨,你雕一個佛像,那尊佛像看起來就非常莊嚴,雖然只是一塊木頭,沒有什麼裝飾品,祂自然莊嚴;當你心地清淨時看佛像,祂也是清淨、莊嚴的樣子。
以清靜心和智慧來莊嚴佛土,才是最莊嚴的方式。菩薩有智慧莊嚴,菩薩的智慧是累積的,漸漸得到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就是如來最後得到的薩般若,薩般若就是一切智慧。另《大智度論》裏面還有提到般若莊嚴,般若就是指智慧,這智慧是什麼?是對法不即不離的智慧。這智慧不是一般人腦筋裏的那種世間智慧,是能夠自在無礙面對世間一切因緣果報關係的那種智慧,這種般若智慧能夠嚴飾原本清淨無相的法身,能有智慧維持法身清淨無相,就是般若莊嚴。
智慧不足,境界來,你就起心動念煩惱了,法身沒有了、幻滅了,都是煩惱身。以前也跟你們提過,只要不起心動念,心空一段時間,那法身就現了﹔法身一現、心光遍滿十方虛空,無相可顯!我們今天誦的《金剛經》有一句:「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為什麼祂可以悉知、悉見?因為你一起心動念,形象立現,法身就幻滅了﹔若你不起心動念,就如虛空一般,此時你的法身現,心光遍十方虛空,雖然你自己看不到。所以無因緣來時要保持心空、保持一個清淨心,讓法身現起。
我們要以智慧來嚴飾法身,就是要擺脫一切的煩惱、不起心動念,這是所謂的般若莊嚴,只要起了煩惱心,這法身就幻滅了,也沒有智慧可莊嚴,我們要從實修的角度去體會,而不是從字面上去解釋什麼是般若莊嚴,要用我們的般若智慧來實踐智慧莊嚴!般若智慧是什麼?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心煩惱起來,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無時無刻不在磨練這個心,讓它不再隨緣起滅,只要能不隨緣起滅,法身就現起,心光自然遍照十方虛空。諸佛菩薩皆如此,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在《大智度論》卷八,般若莊嚴又分為兩種:
(1)已莊嚴:是已經莊嚴了,表示已得到般若智慧,可以觀破一切的煩惱,讓法身永遠的清淨。已莊嚴是指行者能修習智慧,讓所修得的智慧如同所穿的瓔珞、寶物般,莊嚴我們的心、莊嚴我們的身,是謂「已莊嚴」。
(2)未莊嚴:還沒有修到智慧是未莊嚴。還在做、尚未達到,是所謂的「未莊嚴」。「未莊嚴」是指行者還未能修得智慧,如同無有瓔珞嚴飾其身般,未有真的莊嚴。未莊嚴者大概都只會在布施、做善事,沒有真正去學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而未能真正的莊嚴其身。
世親菩薩在《淨土論》中也談到二十九種莊嚴。世親菩薩是無著菩薩的弟弟,出生在西元第四、五世紀時。無著菩薩是大乘佛法教派的創始者之一,他剛開始是學小乘的空觀,卻不解「空」的真正意義,因為小乘都是用思考的,像《大般若經》裏所講的十八空,這麼去思考,什麼是內空?我的內心對外境不會去執著它,我不起心動念,內在空掉了;外空呢?內在空掉了,外在的相也同時空掉了,是外空;兩邊都空掉了,是所謂的內外空;是這麼一層層思索上去,到無相空、自性空,什麼都空,是用理念去瞭解。
他思考不出真正「空」的意義是什麼?非常痛苦,很想自殺,後來碰到一位小乘的師父跟他說「空」的意思,他還是似懂非懂,但至少不再想自殺了;他有神通,後來直接跑到兜率天內院去,向彌勒菩薩學空觀-《瑜伽師地論》,雖然講的是四大,但心有空、有不二兩面,其中包含了空義,他數次以神通到兜率天去,學到空觀後,就開始宏揚大乘的空觀,這大乘佛法是從無著菩薩開始的。
世親菩薩早期也是學小乘的,在《無量壽經》裏面的優婆提舍這個人在「願生偈」的偈語裏面所記載的,阿彌陀淨土有國土、有佛、有菩薩這三種莊嚴,阿彌陀佛國土裏沒有三惡道,在那裏的人就跟天上的天神一樣愉悅,環境非常莊嚴,嚴飾的莊嚴。天境雖然也美妙,但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種表相嚴飾的莊嚴,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有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蓮華等嚴飾之,來形成國土,這是表相的一種國土莊嚴。
內心的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心空遍滿十方虛空的這種莊嚴,再來是發願往生西方去的這些菩薩內心的清淨莊嚴,國土的莊嚴,寶物嚴飾的莊嚴計有十七種,再加上佛的莊嚴有八種相,菩薩的莊嚴有四種,總共有二十九種莊嚴,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會分別在後面說明。世親菩薩講《無量壽經》,或是觀照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表相,與諸佛菩薩的心地都現出這些莊嚴,計有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
在《大乘義章》第十九卷裏面闡釋淨土時,將國土莊嚴分為人、法、事三種莊嚴:
(1)人莊嚴:以勝善眾生居於其中,謂之為淨。不能以少善根福德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以為只要唸唸佛,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平時要積福積德,而且還要認真、誠懇的唸上七天七夜,上根者一天一夜,以清淨心唸佛,就已經與阿彌陀佛心地相交了,日後要往生時,上品上生者,祂會親自來接引,中品中生者,有三聖化身來接引,下等下生者(有造業,但很認真唸佛者),其福德還不足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方便有餘土,再聽經聞法來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很莊嚴,比任何地方的眾生心地要來得清淨,是以勝善眾生居於其中,謂之為淨,這是人淨。
(2)法莊嚴:因具諸佛法,故稱為淨。所有一切法都具足,是由佛心地裏所生出。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因共業而產生出來的世界,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化成的極樂世界。只要一個人心地清淨,喜歡去極樂、沒煩惱的地方,都可到這裏,而這個世界近乎不滅,因為阿彌陀佛的心力無量,不像我們這娑婆世界是因共業所生,經過成、住、壞、空四劫,最後會滅掉。阿彌陀佛翻成中文是無量壽、無量光,既然是無量壽,何時入滅不知,因此西方極樂世界似也永遠不滅;而觀世音菩薩也成佛了、是補處佛,但因同一個國土不能同時有兩位佛在弘化,且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心地清淨、無有煩惱,祂於是來到這最不好的娑婆世界,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維摩詰居士也如此,祂是妙喜世界的補處佛,祂也到娑婆世界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法,都是應阿彌陀佛的心地所化出來,無一物不清淨,連那裏的鳥也是阿彌陀佛所化出來的,牠們會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裏沒有畜生道,哪來的鳥?鳥是阿彌陀佛為了點綴祂的世界所化的,各種事物都具備佛法,故謂之淨,是為法莊嚴。
(3)事莊嚴:即與眾寶、光明等事項有關。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寶,我們這裏也有些寶,但埋在土裏、山河大地裏,由眾神護持。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眾寶、具足光明,這便是莊嚴淨,表相的裝飾,是謂事莊嚴。
又有人說極樂淨土莊嚴功德,除了剛剛講的人、法、事莊嚴外,另有三種成就願心莊嚴:
(1)國土莊嚴:即佛國土之莊嚴功德。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疑的,而國土莊嚴又分成莊嚴清淨功德、莊嚴量功德等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我們待會兒會詳述。
(2)佛莊嚴:又分為莊嚴座德成就等八種莊嚴。
(3)菩薩莊嚴:又分為大菩薩至十方說法利益眾生等四種功德,大菩薩不是在某個佛剎土講經說法,大菩薩隨時都應化十方一切佛剎土常轉法輪,如觀世音菩薩、維摩詰居士,基於因緣應化遍十方,教化眾生。
要擴大我們的視野,不要局限在娑婆世界內,大菩薩的境界,無論手印也好、咒語也好,只要一念就可自在來去十方佛剎土。十方有多少佛剎土?有無量的微塵數佛剎土!不可說、不可數!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在無限寬廣的虛空間,每一個世界,就當是一個星球好了,有無量的星球在這虛空中,有的沒有三惡道,有的六道具足,大菩薩是隨時可以各處應化。
以上三種莊嚴,加上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佛莊嚴八種功德、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總共二十九句,又稱為三種二十九句莊嚴。世尊把祂的腳舉起來,五根腳趾按到地下,立即示現出另外一個景觀,是祂真正心淨的佛剎土境界。你可以想像諸佛菩薩、阿羅漢,並不是住在我們這個表面上看到的娑婆世界。祂們一證得涅槃時,就進入佛的殊勝境界裏,那個世界與阿彌陀佛國土沒兩樣,所以每一尊佛所修證到的都是一樣的,只是表面所示現的不同。不清淨莊嚴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所感召的,如果你證聖而不受感召,就可以進入殊勝的佛剎土,這是經典上講到的。
這一段經典讓我們瞭解到各種莊嚴,有表面的莊嚴、心地清淨的莊嚴、佛國土的莊嚴、佛本身修證到的莊嚴、佛所教化的菩薩所具有的功德莊嚴,這些莊嚴有無量無邊的意義,智慧、有定力都包括於內。有形有相的莊嚴是初步的,清淨內心來莊嚴佛淨土,才是真實的,莊嚴完後又沒有莊嚴佛淨土的心想,那更是最上層的莊嚴!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5.佛土:
佛土梵語 ksetra,在梵文裏面,所有翻譯的都把它翻譯成兩個字,這兩個字要一口氣唸,不能分開來唸。譬如 ks 底下一點,加 a 要怎麼唸?我請教了一位尼泊爾的法師,近代梵文要唸成台語音的「尺」,用輕一點的音。悉曇則要唸成台語音的「吃」,學習咒語要儘量用羅馬拼音去唸出相近的音,用中文去唸很難真正標準。
佛土即指土地、領域或眾生之住所。每一個佛剎土都有一個領域範圍,其中有佛、眾生。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有土地領域、有眾生,但是沒有佛法,所以不能稱為是佛剎土。我們所居的南瞻部洲有土地領域、有眾生、有佛,所以是一個佛剎土。簡言之,有佛弘化的地方,稱為佛土或佛剎土﹔沒有佛的地方只是有土地領域、有眾生的居住所。
音譯為剎多羅,簡稱為剎,意譯為土,復又加一「剎」字,故稱剎土。國土有淨土、穢土的區別,淨土一定有佛報身在,無論淨土、穢土,只要有佛教化,就是一個佛剎土。像我們的娑婆世界,既不淨樂,也無七寶嚴飾,但因有佛教化,是一個佛剎土
佛土又作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虛空之間有無量、微塵數的佛剎土。當修證到四禪天時,你的心量可以覆括一個大千世界,即1×109,而一位佛所弘化的一個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是3×109。宇宙那麼寬廣,無量無邊虛空中,有無量、微塵數的佛剎土,是不可計數、無法道盡的!在經典上常常出現,從東方過去無量微塵數的某個世界,其名為何?何佛弘化?世尊祂都可以佛眼清楚的看到。這宇宙虛空無量無邊,但當虛空之間的因緣成熟時,就會有個星球、有個佛剎土產生,佛剎土這麼生生滅滅。佛剎土慢慢的有眾生、有佛來成就佛道。
佛土是指佛所住之處,或佛所教化之國土,即不僅指淨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穢土),以其為佛所教化之世界,亦稱佛土。我們娑婆世界雖不好看,也是佛土!那淨土呢?以淨土的意義而言,不單只佛土,菩薩所居住的地方也是淨土,如彌勒菩薩之兜率天淨土。兜率天淨土以前是釋迦牟尼佛所居住的,祂下生人間成佛後,彌勒菩薩入滅就往生兜率天,祂也是第五位賢劫時要下生來人間成佛的未來佛。
又如觀世音菩薩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有普陀洛伽山,簡稱普陀山,或其它的九華山、五台山、峨眉山等四大名山也都是淨土,甚至於台灣的一些大叢林,也可視為淨土,有聖人、菩薩在弘化,只是我們凡夫看不到那些聖人。這些雖是淨土,有菩薩弘化,但不能稱為佛土。佛土者謂真土、應土等二種佛所住之國土:
(1)真土:亦稱真佛土,為真佛之住處,是真正有佛報身住的地方。
(2)應土:又稱方便化身土,是方便的化了一個地方,為應身佛之住處。法身清淨無相,應化身千萬億,而祂的圓滿報身在哪裏?就在祂的化土裡。應土是佛的應化身或報身所居住的地方。佛入滅後如虛空般無形無相,你想祂、祂被你感應了,才化一個化身給你,才有一個佛相。起心動念就會現一個相,所以《金剛經》裏講的,為什麼佛可以悉知眾生心?因為眾生一起心動念就顯相了,聖人不起心動念,相就不現,一般天神是看不到聖人入涅槃的境界,當然諸佛如來是能知道聖人的境界。
在《成唯識論》裡說到三種佛土:
(1)法性土:法性都空了,再有一個土。
(2)受用土:受用身的受用土,是眾生所受用的。
(3)變化土:是佛所變化的土。
佛有三身,故所居之國土亦有三種,即:
(1)法身佛住於法性土:法身佛清淨無相,住在清淨無相的法性土上。
(2)報身佛住於受用土:自己成就自己受用。
(3)應身佛住於變化土:應化一切眾生的憶想,應化身就化出去為利益一眾生了。
這些對我們來講都太虛無飄渺了,因為我們對佛境界不瞭解,《成唯識論》這麼講,只能這麼去體會,至於真實的境界如何?末法時期也沒有大菩薩來說明。
若談佛身所依之土有五:
(1)法性土:為如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
(2)實報土:為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那就是實報土,是盧舍那佛所居處的。
(3)色相土:為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那就像我們娑婆世界了,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一起居住的地方,是所弘化的娑婆世界。
(4)他受用土:為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如來自己成就受用身,祂自己化一個受用身所居住的。
(5)變化土:為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
這裏所依之佛土比上面的三種佛土,增加了實報土、色相土。受用土指受用身所居住之土,亦稱報土、報地。就佛之受用身所居土而言,係自受用法樂與他受用法樂之淨土,自己受用或者是眾生憶想祂,祂就化一個法樂給你的這個淨土。受用土依止受用身而成,菩薩之受用土亦可謂係自、他受用法樂之清淨佛土,菩薩修證雖較低,但也有自己小範圍裏成就的淨土。
此淨土之相具足十八種圓淨,即:
(1) 色相圓淨:色相是有形有相的形相圓滿清淨。
(2) 形貌圓淨。
(3) 量圓淨:量就是心,有比量、非量、現量等三量的圓滿清淨。
(4) 處圓淨:根、塵、識三和合成十八界,十八處圓淨。
(5) 因圓淨:因地所修的一切圓滿清淨。
(6) 果圓淨:成就果位也是圓滿清淨,這是淨土的行相。
(7) 主圓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這個「主」本來就圓滿清淨。
(8) 助圓淨:助緣圓滿清淨,一切國土都有一個助緣,這個助緣包括一切國土、眾生。
(9) 眷屬圓淨。
(10)持圓淨:持一切法圓滿清淨。
(11)業圓淨:一切身、口、意三業圓滿清淨。
(12)利益圓淨:利益一切眾生圓滿清淨,包括自利、利他。
(13)無怖畏圓淨:修一切法都在離開一切怖畏,離開我們的心地,因從前所造的業而生的恐怖,離開外界的天災地變、鬼神的施害,淨土裡沒有這些恐怖,即無怖畏圓滿清淨。
(14)住處圓淨:所居住的地方圓滿清淨。
(15)路圓淨:所要走的正法道路圓滿清淨。
(16)乘圓淨:各乘圓滿,小乘有小乘的圓滿,大乘有大乘的圓滿,而佛乘更是圓滿清淨,在佛淨土就有,在菩薩淨土是沒有的。
(17)門圓淨:各個法門圓滿清淨,從善根發起到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的,每一個法門都圓滿清淨,這些都要依《大般若經》裏的名詞去瞭解,修行就是要有這些法門,有這些法門就有這些境界。
(18)依止圓淨:依止在這十八種圓滿清淨上,這才是淨土的相。
(2005.05.2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