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
                  200
5.03.26.   12 講(6)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

(三)、名詞解釋(續)

5.阿羅漢果

阿羅漢(arhat)是修行聖道真正得到聖人果位,就是阿羅漢果;若得到聲聞乘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也只是更接近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已經去掉五上分結(色界結、無色界結、掉舉、我慢、無明等五),永斷三毒的貪、瞋、癡。最近我把四果做了一首四句偈:「能斷三結須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五下分結阿那含,永斷三毒阿羅漢。」

「能斷三結須陀含」:一個人能夠斷身見、戒禁取、疑心病就是得到須陀洹果了,但不要有須陀洹果想。

「淡薄三毒斯陀含」:能夠斷了三結以外再加上要淡薄貪、瞋、癡,三毒的貪、瞋淡薄,你可能比較容易了解,愚癡不明因果怎麼淡薄?就是要能夠瞭解因果報應的一些現象,能夠觀微細的人際關係,也懂一些因果道理,不要去犯因果基本道理,這就是淡薄「癡」病。

「五下分結阿那含」:以三結再加上貪、瞋這五種比較微細的習氣,把它慢慢的斷盡了,那就是得到阿那含果。五下分結是前面三結的身見、戒禁取、疑心病,再加上三毒後面的貪、瞋兩個心病,這是五下分結pabca āvarabhāgīya -sajyojanāni也是另一個比較下位的,所謂下位就是指比較粗的,上位是比較淡薄、比較輕的,所講的微細,在九品的下下是最粗的就比較重,上上的就比較淡,可以極微細的這麼去分。即去除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種結惑,繫縛眾生,令其不得超脫其界。

阿那含雖然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但是五下分結,是在斷更微細的習氣,因為我們的心分好幾個層次,而前面須陀洹斷三結了,怎麼阿那含還要再斷三結?每一個心病一直承續下去,一直到五下分結盡就是阿那含;五下分結就是每一類的較粗結縛,這個結大家都知道是結縛、結使。能夠將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些微細的習氣都能夠斷除,就有阿那含的果位,阿那含果一得就有五神通俱足;如果連一通都沒有,那不是五下分結盡,也都還沒有阿那含的果位,末法時期要修到阿那含、阿羅漢不是那麼簡單的。

「永斷三毒阿羅漢」:前面阿那含的因為還有微細習氣,就像拿石頭去壓住你的習氣,不是永遠斷除,永遠斷是連根拔除,貪、瞋、癡三毒都不去犯,因果關係是不會再與眾生結緣,貪欲的種種心都已經永斷,不是像前面斯陀含的淡薄,有時候淡薄還有妄想念,那個根還有在發作,只是你定性比較強,不受它影響,是所謂的淡薄;再往下,貪、瞋、身見、戒禁取、疑心病,都能夠把更微微細的習氣斷盡,同時阿羅漢果道人要斷色界天結縛、無色界天結縛、掉舉心、我慢心、無明等五上分結。到阿羅漢時貪欲心都沒有了,不管吃、睡、喝、還有種種的淫慾心、什麼心都沒有了,瞋恚心也沒有,更沒有什麼貢高我慢心等毛病。

阿那含可能還有微細的我慢心,因為俱足五神通,不知道心地清淨的才能成就果位,常常會犯了這一種「高人一等」的慢心起來,甚至於錯認境界,沒有得到說得到了。我們要了解每一個果位之間,都是依心的清淨程度來判斷,也是所謂的「心地法門」,不是在探討佛性的用、真如性的用、自性的用,這些外道都能去體證,只是他們的心不淨盡,常常會犯因果、執著境界,常常會使壞心起來,隨緣跟一切人、事、物去造一切業,不像阿羅漢這麼永斷貪、瞋、癡三毒。

到阿羅漢境界已經能夠觀八萬劫內的眾生因果報應,以外還可以斷與眾生之間的因緣果報、心心相扯的境界,才能夠悟得無生。以這四句偈來談聲聞四果修證,你們可能比較能夠背誦,這四句不是《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是我把它整理出來的,比較好瞭解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所要斷的心病是什麼?能斷三結!馬上就能想到三結是身見、戒禁取、疑心病,這是須陀洹,但先決條件還要斷淫慾心的行為,心沒有斷也要行為不去做,因為心不容易斷,要到阿那含才真斷,僅是行為也要斷,這是須陀洹果位。斯陀含要淡薄三毒,貪、瞋、癡不能斷但要能淡薄,貪、瞋也不能斷,但變得淡薄,貪、瞋、癡剛剛我已經說明「癡」了,淡薄這三毒是斯陀含果位。五下分結能夠斷,那是阿那含果。永斷三毒是永遠滅掉貪、瞋、癡這三毒,連根拔除掉也沒有什麼微細的妄想念頭,更不可能有行為,這樣才是阿羅漢的境界,這解釋名詞是在講阿羅漢果。

關於阿羅漢之語義,有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法。(1)殺賊,賊者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去除五上分結,故稱殺賊。(2)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者已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3)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三毒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梵語為 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中性呼格,男性呼格稱arhan,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三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為適切。

關於阿羅漢 arhat arhanti是阿羅漢眾們,有很多的阿羅漢;阿羅漢之語義,依他用功、得到的果位、所應受到人家尊敬的,有三個意思稱為是阿羅漢三義,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有這三種:

(1)殺賊:賊者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第一個是殺賊,賊是我們內心裡面偷盜我們功德的,稱做賊,眼睛、耳朵、鼻子、蛇頭、身體接觸外塵境,產生種種的貪欲心、瞋心去造業,造業就是破壞我們的功德,你造了很多功德,誦經、禮佛、拜佛、發心護持道場、供養出家眾、供養諸佛菩薩等等都有世間功德,但是內心心地不清淨,不去殺這些內賊,它會偷掉你做的功德,修了半天脾氣一發,火燒功德林了,你做了很多的善因緣,但是哪一件事也許犯了心病,就是剛講的三毒,那等於被賊偷掉了你的功德財、功德錢,所以稱做賊。這是從心地不淨上講,從修證境界的執著、不執著,就要以無生、不生來說明。

為什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殺不了賊呢?沒有辦法有那麼銳利的定力、智慧,不能把這些心病殺掉,但可以控制、可以看著它,就是斷不了它;殺賊是要把這個賊真正殺死。殺掉哪些呢?見惑與思惑。見是已經有一點看到要成果位的道理在哪裡?或者見到空、證到空,證到要修三結斷,就見到三結,而得到三結斷的境界怎麼樣?你有見道了。見等於理得,看到我們修行的一種境界,但是反過來你執著它,變成是一種疑惑,五陰魔相裡面的這些境界都可以說是見惑,修行到那個境界有這些體驗,很多人不知道要捨掉這些境界,然後又去執著它,變成一種見惑,修行過程可以體會某一個境界,但是不要迷惑在那裡面。

思惑就是起心動念感知一切境所起的事,起了執著稱為思惑,有事情感知或起了心,然後胡思亂想造成迷惑,心常常都是被這些事來形成迷惑;我桌子上突然間冒了幾顆舍利子,哪一個人心又發病了?又把舍利子放到我的桌子上來,舍利子不拿回去供,放到我桌子上,哪一個人疑心病又發起了?舍利子,起碼阿羅漢的境界才有的舍利子;你們丟東西要跟我講一下,不要自己想了、自己就做,這就是思惑,被事情迷惑了,起心動念有什麼想法都認為是對的,被迷惑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要控制這些,阿羅漢就能把它殺掉,有能力把它殺掉。

阿羅漢能斷除三界之見、思二惑,見惑是不管欲界、色界的種種境界,好的境界也要斷;思惑是起心動念造成思想的心念也要斷,無色界更是要斷,心遍虛空於過去、未來、現在或者無所有心識的想念或者非想非非想處等等的心念都要斷,稱為是斷三界見、思二惑,做到這樣才是殺賊,把賊殺盡,這是對於不好的心病而言。

(2)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既然見、思二惑沒有了,斷了癡病(因果繫縛),沒有根本無明,就不會跟眾生結因緣或者有因緣也不受它的影響,就做到了不生,不去受它感召而去出生三界。阿羅漢內心清淨了,雖然因緣還在,但能不生。八地菩薩神通無量,但是他的因果報應的那個種子還在,稱為善惡業異熟識,。羅漢當然善惡業異熟識也還是在,但是他不受其影響。癡,因果微細牽扯的因都不受它的影響,故稱不生、也是無生,進入阿羅漢的涅槃境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稱為不生、無生,悟無生是悟到不再來受生,他就可以在天上、人間,要居住哪裡就哪裡,這不像菩薩累劫在六道中輪轉去度化眾生。阿羅漢是自己了脫、不來受生,這是依他修證的境界來講,有這個能力不受生。

(3)應供:第三種義的阿羅漢,也做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三毒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依他所得到的功德,堪受人天的供養。因為阿羅漢已經得到漏盡,一切的煩惱、心病都沒有了,稱做漏盡,所做功德圓滿、不會再有有漏法了,也沒有絲毫煩惱了。我們在講佛的十個名稱裡面有一個是「應供」,就在講阿羅漢的境界,如果成佛了,當然有阿羅漢境界或者大阿羅漢的境界,稱為應供。梵語為 arhanarhat,梵語 arhan 為無生,主格是以第一人稱來講,arhanarhat是單數,arhati變成複數,翻譯為受供養、受尊敬,應受供養、應受尊敬者。

以三義來解釋他,可以從修行的境界要做什麼?悟道的果位有什麼成就?或者是應受人家尊敬,這三個意義來解釋阿羅漢,阿羅漢心地清淨了;須陀洹還有某些病,斯陀含、阿那含還有某些病,到阿羅漢心都清淨了,才能稱為阿羅漢;阿羅漢得到什麼智慧呢?阿羅漢道智。

阿羅漢道智如是觀察之後,那阿那含聖弟子,即坐他本座,或他時為斷色()貪、無色()貪、我慢、掉舉、無明(五上分結)而無餘,及為證得第四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反覆思惟,進入觀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於行捨智之末,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之時,即於種姓之後生起阿羅漢道,與彼相應之智為阿羅漢道智。

如是觀察之後,就像斯陀含以五種觀察法去觀貪、瞋、癡,你要修什麼?做什麼?得什麼?就去做!還留下什麼?還有已經斷盡什麼?你都要懂:當阿羅漢道得到了,以為滿足了,那就沒有深入經藏去瞭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因為有很多智慧還沒有學,無礙辯才還沒有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還沒有起來,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都還沒有學得。阿羅漢要懂得這些,我哪一個行為還沒有做到?我已經做到什麼?譬如永斷三毒的貪、瞋、癡,你應該要懂。還沒有斷時是阿羅漢向,要斷貪、瞋、癡,雖然已經微細了,但要怎麼永斷?要去觀照這個心地,要怎麼去永斷?還留有什麼病?要怎麼去做?這些像斯陀含的境界一樣,都要去觀!

阿那含聖弟子,即坐於他的本座,或於一切時,都是在做斷色欲或者色欲以外的貪欲、貢高我慢心,一個心七上八下的不能安住,這些都是他要做的。無明而無餘及為證得第四地而行瑜伽。根本無明,是產生一切識心的根本,你要讓它全部做到沒有餘習,要做到沒有一切剩留下來的毛病,這樣才能證到第四地的瑜珈行。在修的過程之間還要結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智慧思惟所有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用這樣去思維,雖然每一個果位,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都是依「無常、苦空、無我」來思惟,用功的方法還是離不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這麼去思惟!

反覆思惟,進入觀的程序;你要知道這些聖人,坐在那裡入定、入定,不入定就觀因緣,觀因緣之間起什麼心?知道什麼事?要如何斷?這些心的問題能觀照,才能慢慢進入禪觀的境界,不要讓你的心起了什麼,就順著它去發作,一些不正常的行為就出來了,這就太離譜了!連須陀洹向的境界都沒有,那更不用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到阿羅漢真的讓你的心起不了一絲一毫的微細心病出來,還有就是要以「無常、苦空、無我」這種去觀,反覆思惟讓它永遠斷盡。

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於行捨智之末,由一(意門)轉向而生,由意門─第六意識心轉向而生,來產生隨順智,隨順眾生智,不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毛病的智慧,那不是智慧是煩惱;種姓智,是要到阿羅漢種姓的那種境界,就有阿羅漢的智慧,須陀洹有須陀洹的智慧,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有他的種姓智,這裡要成就阿羅漢道,當然能成就阿羅漢種姓智。即於種姓之後生起阿羅漢道,有那個種子,有阿羅漢的樣子、種子、族群,稱為種姓,種姓就是一大群有一種同樣價值的人。

另則「種性」,是指心地裡面有阿羅漢的那種境界;「種姓」與「種性」這兩個名詞是有點不一樣的,一個是本身已經擠入阿羅漢這個大家庭的族群裡面,是謂「種姓」,是家族、族群、族姓。「種性」,是心地已經清淨沒有貪、瞋、癡,這三毒都斷盡了,就有阿羅漢的種性,是心地清淨了;先有種姓智,慢慢的成就心地真的清淨,就得到阿羅漢道,與彼相應之智就是阿羅漢道智,這包括五神通、包括漏盡通、包括一切的心都要滅盡,貪、瞋、癡三毒是根本的誘發出六大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都要殺的片甲不留,心地清淨這才是阿羅漢。

證阿羅漢者是謙遜、是溫和、勇敢、熱情、活潑、積極、進取的聖賢,證得了果位的阿羅漢們,大多數從忍辱、無諍、少欲中發揚他們清淨的佛性,表現他們崇高的德性。有觀想四念住而證得果位,所謂四念住就是將念頭安放在四種問題之上︰(1)觀身不淨─五蘊色身,七竅九孔,包藏膿汁汗垢,極為不淨。(2)觀受是苦─觀照一切的感受苦多於樂,即使有快樂也不長久,歸根究底還是痛苦。(3)觀法無我─觀世間一切法,萬事萬物,沒有一件為我所擁有。(4)觀心無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濤,一波將息,一波還起,變化無窮。如此將心安放在這四個問題之探討上,久而久之可以開悟。

阿羅漢能夠迴小向大、能夠去化導眾生,這是大阿羅漢;小阿羅漢是起碼自己內心已經清淨。證到阿羅漢的人,他的心態怎麼樣呢?是謙遜、溫和勇敢、熱情、活潑、積極、進取的聖賢!不是有什麼通、有什麼的,就搞得貢高我慢心起,阿羅漢果得者都是非常的謙和、謙卑,沒有一種看起來好像很不得了的樣子,但是他對種種事情都是非常的勇敢面對,有的不敢面對事情、面對疾病、心的疾病、面對身的疾病、面對眾生所帶來的一切問題,阿羅漢境界都勇敢的去面對不逃避,他對眾生都抱著一個熱情的心資助他們,行為活潑不是消極,因為已經證得的行者,應該活力很強,心淨不是在靜中才淨,在動中他也淨,永遠都是在動、靜中能夠自在,不是證到果位的人就獨居、逍遙自在,那是小阿羅漢,沒有大阿羅漢的這種活潑、積極、進取的境界。

證得了果位的阿羅漢們,大多數從忍辱、無諍、少欲中發揚他們清淨的佛性。《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須菩提尊者證到無諍三昧,無諍三昧就是阿蘭那行,不會去跟人家爭辯什麼,有所爭辯代表沒有去掉我見,要去跟人家爭辯,代表還有法的執著、還有法見,無諍三昧是從去掉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已證到空,也產生無量智慧,知道什麼事?什麼現象?都是必然的現象,不必去爭辯!若非要度化他、沒有具足因緣,不必跟人家爭辯;若要度化他、才要去說服他,這是無諍三昧,是在後面經典講的,下面的解釋名詞有「無諍三昧」或者是「阿蘭那」。看到人家寫文章或者是哪一種行為,還有你的意見,就不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什麼都好,你怎麼樣就代表你的一種什麼現象、因緣果報、狀況,他都可以不視、不見、不理,這是無諍三昧,沒有欲念了。當然若還有點少欲,譬如吃了、睡了這種欲望要把它滅盡,這樣才能發揚清淨的佛性,才能得阿羅漢道。

要做到無欲、無諍,要從忍辱中來,經云:「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一句話很重要!要學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剛開始都要學忍辱。境界上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照它,要不即不離,慢慢就可以回到清淨自性的佛性,才能表現他們崇高的德性。比較利根的修行人,他不必用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以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利根的行者,觀想四念處就可以得到四念住,可以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把四念安住,就能得阿羅漢果。還沒有安住以前就是要觀,身還沒有破掉以前身見還在,痛、覺受還在;真心、妄心一起來,真心有覺有知,靈知靈覺、最勝最靈之間,覺知以後沒有妄想念相隨,這樣把心安住了。

諸法無我,一切因緣所起的一切法,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光學這四念住,有的人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四念住就是將念頭安置在「身、受、心、法」這四種問題之上︰

(1)觀身不淨─五蘊色身,七竅九孔,包藏膿汁汗垢,極為不淨;這樣去觀就不會愛你這個肉體,也不會去愛別人的肉體,可以破身見。能夠直接觀,可以成就就觀,不能成就還是一步步去觀,有的去觀人死了以後,汚青、化膿、流血、肉被蟲吃掉了,剩下一堆白骨,有的人這麼去觀,才捨掉他對肉身的執著或者對淫慾心的執著。

(2)觀受是苦─一切覺受,憂、喜、苦、樂不是絕對的,有歡喜就有憂愁,有快樂就有痛苦,一切覺受是苦多於樂,樂是短暫的,在打坐所引起的色身氣機覺得很好,兩小時、三小時、四小時過去了又變痛苦了,打坐修行也是一樣,吃喝玩樂也是一樣,玩了以後就是寂寞痛苦產生,即使有快樂也是不長久,歸根究底還是痛苦!這對我們來講是比較粗淺,對初學的人、對執著世間那種快樂的人,要這麼去觀,初學的修行一段時間,有的觀的就是打坐痛苦,心倒是能安祥。

(3)觀心無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濤,一波將息、一波還起,變化無窮!喜歡打妄想,將心起心滅認為是我,是沒有做到觀心無常,一般還沒有修行的人就是這樣子,隨所看、所聽、所聞或者妄想念,一波一波的在你的腦筋裡面胡思亂想,一下子變高興、一下子變煩惱、一下子變什麼的,這樣子胡思亂想,如果你沒有胡思亂想,再進一步的觀一切法無我。

(4)觀法無我─色身苦痛,因緣所起的一切法,裡面不要安一個我在,安一個我在裡面,就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喜、怒、哀、樂的種種想法,要觀一切法無我,這在《金剛經》裡面講要破四相,就已經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包括在裡面,觀世間一切法、萬事萬物沒有一件為我所擁有,不要把我安在裡面,這樣就可以捨棄一切法,順、逆都可以接受、無所謂。這裡講的觀法無我,是因緣法,高層次的就是心感知一切因緣、境界,不要受它的感召,就要觀它一切法無我,這樣就可以悟到阿羅漢的無生、不生的境界。

這裡只是提出來四念處,去做到四念住,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如此將心安放在這四個問題之上,久而久之可以開悟自性,要這麼去修!

有觀三法印而入道,所謂三法印即(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的法門,也可以開悟得道。有五停心觀者也可悟道者,就是︰(1)以不淨觀對治貪欲,(2)以慈悲觀對治瞋恨,(3)以因緣觀對治愚痴,(4)以念佛觀對治煩惱,(5)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修行要依三法印,或者講經說法的人還是要依這三法印,一切法用這三個法來印證稱為是法印,一旦背離這三個法印的理念,就是修外道法,不是修解脫道。所謂聲聞乘三法印即:

(1)諸行無常:一切的事情、所作所為、因果報應都是無常,不要有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好日子、都很好過,不會的!今天生病了,也不是永遠都會生病,順、逆都要觀它無常。順境要警惕一切是無常,不會永遠那麼順;逆境來了面對障礙、面對身體的病痛也觀它是無常,心裡安慰一點,過幾天就會好了或過幾個禮拜也會好,因為它是無常。你要了解這些道理,當然因果報應常不常?要看你有沒有福德?定力夠不夠?沒有做到寂滅為樂,病就是病、一直病,也不會採取一個方法,讓它真的做到無常─不病。

在心地上讓它永遠生病下去也是無所謂,反正練心!「無我得成於忍」要做到無我觀,要忍辱、忍辱!要我病就生病,讓你高興也好;但是要有本錢,不堪病懨懨的、做事也做不來,然後身體愈來愈糟糕,這樣下去不行的,那你就要多用功,拜佛、唸佛、繞佛、打坐用功,把這現象變成無常,小事情就過去、幾天就過了。有時候大事情要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那是很困擾,能不能讓它生病那麼久?還是要想辦法把它克服!要用這個心念:「諸法無常」,要把它轉成是無常性。

(2)諸法無我:一切法無我,法是什麼?包括世間一切相、包括心裡所感的一切境、一切心念,外在、內在都一樣,都包括在法裡面,所感知的、現象界所現的、或者在人、事、物之間每天發生的事情,不要有一個我在裡面,若把我安在裡面就造業了,跟別人造業、讓你的心熏習更重,天天胡思亂想、愈來愈重!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真的做到,是真的做到諸法無我。

無壽者相,不怕生死當然就無我。對眾生的對、錯,也沒有說是對、是錯,反正不起心動念,隨你怎麼樣!在實修境界上,以禪宗來講是最簡捷的,只要控制這個心念不動,諸法無我也好、諸行無常也好,對我來講都是多餘的!我在做這事情,但我不必唸這兩句話,我觀照這個心,起心動念相應我知道了,但是不用我的餘習去跟它相應,不讓事情去發展,只管制這個心去用執杖牧牛法,這野性慢慢淡薄了,就可以做到最後一個法印,是涅槃寂靜或者稱為寂滅為樂。

(3)涅槃寂靜的法門:寂滅的那種快樂才是最快樂的,以世間禪那種快樂也不是最快樂的,人世間的那種跳舞、吃、喝、玩、樂更不是快樂,回歸到自性清淨、寂然不動時,那種安祥才是最快樂的,可以去體會到周圍之間都沒有因緣在牽扯,你的心也可以感知到無所事事,那種快樂心、安祥心感覺了,那是不是覺得很快樂?我們要學習到心地真的是清淨、寂靜,這樣才是小乘行者所求的這種快樂。

這三法印要背起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寂滅為樂)」,以這個方向來做,才能夠學到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要做到賢聖裡面的最高位階,就要依這三法印的方法來做。有九種聖人、十八種賢人,阿羅漢境界就是聖人最高位,還有六種阿羅漢,以前也說明過了;要朝這目標來做這三法印,也可以開悟得道。

以五停心觀可悟道者,是說用五停心觀,也可以悟道阿羅漢道,就要看心是哪一種?要用哪一種法門,可以停止你的心病?五停心觀就是︰

(1)以不淨觀對治貪欲:貪欲心很強就用不淨觀來對治,不淨觀可以停止貪欲的心。

(2)以慈悲觀對治瞋恨:瞋恨心很重、忌嫉心很強,就用慈悲心來觀,來對治瞋恨心,不要一直瞋恨、瞋恨,發脾氣以後記恨他,一次想、一次薰習就愈重,愈重就愈恨,到最後咬牙切齒,人也不在這裡,一想到就咬牙切齒,要是讓它這樣一直惡化下去,是讓你的心病愈來愈重!他真的有錯,要用慈悲心、換個角度來原諒他;若是錯在你自己,那是無明、毛病很重,知道無明、自己個性太強,你就騙騙自已,用慈悲來取代你的瞋恨心,慈悲就是心要柔軟。

為什麼有的心不柔軟?阿羅漢的心是清淨,他還沒有到菩薩到上,或轉成大阿羅漢境界,慈悲心起不來,沒有為眾生離苦得樂心感受,就沒有慈悲心,定力是有、柔軟心不夠,柔軟心是豆腐心,眾生有所求都隨順他,眾生有苦難也巴不得趕快替他來承受,這種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悲心。你為什麼瞋恨心那麼重?就是定力不夠,所以瞋恨心重,要破掉這個瞋恨心,除了修定以外,還要培養慈悲心,讓心柔軟,心柔軟就不會怪別人,會原諒別人,甚至於會為他著想,以德報怨、對他更好,他真的對不起你,也不去計較,然後對他更好,以慈悲心來破掉內心的瞋恨,讓你的瞋恨心停止下來。

(3)以因緣觀對治愚痴:愚癡是不懂因果的,要以因緣觀來對治愚癡。還沒有宿命通,要怎麼觀因緣?雖然沒有宿命通,也可以自己想,他為什麼專欺負我?就可以馬上想到,以前哪一世,我一定欺負過他;我怎麼不喜歡這個人?以前哪一世一定是他欺負過我,所以我不喜歡他。既然因果都是喜歡、不喜歡、恩恩怨怨的攪和在一起,故稱愚癡!以因緣來觀這些因果,雖然沒有宿命通,用想的、用智慧來觀照,譬如說被人倒了債,一定是我以前欠了你多少或者是倒你的債不還,今生受得如是報,這樣就心平氣和了,能要就要、不要也算了!

反正用因緣觀,去破解愚癡不懂因果的這些現象,甚至於破解我們沒有宿命通的這種缺憾,不管對不對,用安因果來放在不懂因果、宿命現象上,也可以解決那胡思亂想的心,用因緣來觀照、破解你的愚癡病,不是百分之百的對,但起碼可以讓你的愚癡不會再繼續惡化下去!人、事、物或者每天所接觸,或者一生之間所接觸過的好好、壞壞、善善、惡惡因緣,也都是因果,無明、愚癡才會對著因果直接在發作,現在回過來以因緣觀來對治它,就不會受愚癡的愚弄,也會很心平氣和的,這個人不禮貌的對著來,雖然我不認識他,一定是哪一世我對他不禮貌,這樣愚癡會變得聰明一點,凡事都用因緣來觀照它,可以讓你心平氣和,去面對所遇到的事情,雖然沒有宿命通,也可以以因緣觀用在周遭、生活之間,這樣會讓你很自在!

沒有這種因緣觀,有時候會搞得跳腳、生氣,或你開車問路或者走路要去哪裡,不知道而去問路,去問某某路人,有的很善心的帶你去,就想:「這個人好心!」好心是只有對你,對別人可能不一定,因為以前哪一個因緣,你跟他相處的很好,今生碰到了,雖是這世不認識,我們的阿賴耶識都認知的,他很好心的把你帶到那裡去。有一點智慧的就想到這是因緣,哪一世我跟他結了善緣,今生才有現出這種果報,這因緣觀對治沒有宿命通的愚癡是很得用的。

也曾經碰到對方無心之過,說你要到哪個地方去,他不僅沒有指引出正確的方向,還讓你去繞反方向,讓你去繞了一大圈,等你再問到另一個人,才知道白繞一大圈,這個人是壞心眼嗎?不見得!但是碰到因緣果報關係的愚癡,那個阿賴耶識在發作、會影響他,該講對的卻是無意間講錯、害你走冤枉路,你馬上會想到:「又是一個緣,哪一世得罪他,今生現行報來了!」你不要愚癡的找他理論,跑回去打他一頓,這就沒有因緣去觀你的愚癡病,這不用神通,但是用因緣觀,可以把它理出一些在每一天所發生的人、事、物上,這都是有點因果道理在裡面!這樣你還會生氣嗎?你會笑笑!碰到無奈的事情,反正我還了,被耍一下、耍一下而已!

沒有智慧的人,天天在我愛這個、我恨那個,天天都在搞這些事情,不知道因果的道理,愚癡病又加上瞋恨心重,那糟糕了,更是無明!搞得自己心不清淨、煩惱無量,跟某個人又結怨,老的帳都去不了,又加上新的帳,這是不懂因緣果報的關係,是大大的愚癡!貪、瞋、癡,這裡的「癡」講的是愚癡,是不懂因果道理。不懂因果、搞不清楚狀況,要用因緣觀來觀你與人之間、與眾生之間、與事情之間,是什麼關係?你就可以心平氣和,去彌補沒有宿命通的缺陷,也能從愚癡病裡面解脫出來。

有宿命通還不見得可以擺脫因緣的那種力量,譬如四禪天的外道行者,他有五神通,裡面有一宿命通,可以知道這樣、知道那樣,但是他轉不了業緣,他懂了因緣卻轉不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修心地法門,沒有斷掉貪、瞋、癡三毒,甚至於五下分結都沒有滅,當然他知其然,卻轉不了一切業。

有的人說今天要去站台,是否要去站台?藍綠兩邊又要亂鬥了,風風雨雨的,這是知其命不能轉其命。我們寧願在這裡誦經迴向,希望大家腦筋清楚一點,不要犯了這愚癡病,能夠腦筋清楚一點,這樣就不會有事情發生,轉業是要靠諸佛菩薩,靠我們認真修行做法會去迴向,要感動諸佛菩薩來幫忙,化解無奈的共業。小事情、個人之間的因果,不是共業是自己的業,你不清楚沒有關係,用因緣就可以轉你的業,用因緣觀來破解無明、愚癡,就不會有事情發生了。若是用你的貪、瞋、癡三毒在造業、在反應,舊的還沒有去、新的又加上去,無明加無明,所以越修就越痛苦,這是不懂得因果業緣道理。

在人、事、物之間的因果報應現象,在修行過程之間我們用因緣觀來安撫它、破解它,不要用瞋恨心、不要用其它的貪欲心,讓你的習氣一直又去發作、又去造業,要用因緣觀來對治愚癡、不懂因果的毛病,以及沒有宿命通的缺憾,要去學習觀照。雖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對,但總是可讓你的心不會再去發作,因為因果很難講,到底是新的因導致果?還是舊的果導致新的因?因因果果是沒有辦法論斷的,這一世某甲殺了某乙,下一世某乙殺了某甲,下下一世某甲又殺了某乙,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永遠沒辦法去釐清!因因果果都是互相連結,那總是有第一次,我以前跟你都不認識,無始劫以來都不認識,今生才見面,因為哪一件事情搞不攏,為什麼搞不攏?因為你心地沒有清淨,還有貪、瞋、癡,還有疑心病、傲慢心等種種毛病,兩個人就這麼碰上了、卯上了,彼此之間結了心怨,這心怨是新的因,新的因就有果,有果,你又不甘願放棄、不修佛法,下一世、下下一世永遠都是兩個人湊在一起又吵架,沒完沒了的!

有一個明顯的例子,釋迦牟尼佛與祂的堂弟調達,在過去生中的某一世,為了爭取文霸打擂台,調達先已贏一位美麗的太太,後來有一年輕梵志無意來到,參加比文才,讓調達沒有娶到美嬌娘,希望落空以後發毒誓,與此梵志就結下恩怨,此梵志就是世尊的某世。然後世尊每世中都會碰到由調達來的障礙,障礙來、障礙去,沒完沒了的。直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世,障礙還在障礙、迫害,釋迦牟尼佛是聖人,當然是不會理他,但是不理他,他還是跟著你、對著你來,破壞僧團、毀謗世尊所說的法,最後還要用石頭砸世尊,什麼事都來了!這都是有了第一次因以後,因因果果一直這麼扯不完!

如何從愚癡病裏面跳出來?要斷三毒的貪、瞋、癡,現在我們在修了,有愚癡病、不懂得因果,就用因緣觀來對治它,什麼事情都想因果、都用因緣去觀它,你不喜歡這個人,不要讓它一直不喜歡下去,要破解你的愚癡病,要改變、要變成不是喜歡,但是起碼要平常心看他,好像一般人跟你沒有關係一樣,不要都照著你想的去發展,那就永遠沒有辦法脫離三界。

(4)以念佛觀對治煩惱:五停心觀裏面還有一個煩惱無量,煩惱自己、煩惱家人、煩惱別人、煩惱國家,煩惱下雨、不下雨,什麼煩惱都來了。這些煩惱心會造成散亂了,怎麼來對治它?五停心觀是以念佛觀來攝受你的心,我講這個是萬法歸一,胡思亂想、想東想西,不如持一句佛號!或者啟動你腦筋裏面念佛的馬達,好幾個同學自己心地裏面都會自行念佛,你要讓它啟動、讓它自己念佛,用第六意識來觀照它,讓內心時時在念佛,不要去胡思亂想,想那些有什麼用?你還達不到攝受眾生的心,不要去胡思亂想。

菩薩可以攝受眾生,心可以感知眾生因緣,心起心滅、可以知道現在心是在幹什麼?你的心是在胡思亂想、想明天要去哪裏玩?去哪裏spa、到哪裏去泡溫泉?哪裏去吃飯?跟誰去玩?想哪一個人可恨、想哪一個人可愛,愛也愛不到、恨也恨不到,想這些有的沒的、搞得頭昏腦脹,不如好好的來念佛!這些凡夫的心煩惱要滅,滅不了用佛陀不請自說的「念佛法門」,讓一句佛號來取代那些妄想心,初學者最好是用念佛來對治你的煩惱。菩薩是從煩惱之間來觀什麼事情在發展?什麼事情在進展?因為他已經沒有煩惱了,在心起心滅之間,雖然有一些消息,但是他不會煩惱,懂了就懂了,一懂就放下,沒有事時他也會念佛,所以要以念佛觀來對治煩惱。

末法時期眾生用這種法門是最好的,禪修的行者有境界、沒有境界,都要用念佛來攝受一切妄想心。即使開悟了以後,大翻種子還不能靜下來時,還是要用念佛來對治這些種子法塵境,用一念攝受無量妄念,不要放牛吃草,不是坐在這裏用功才是念佛,像我們經行一步兩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有規律的這麼走得快、又念得快,不是晃來晃去的在經行,經行中心都在胡思亂想,做事用不到腦筋時也可以念佛,念佛的時機很多,除了在寫文章、做事專注在用腦筋時,不能念佛。也沒有人那麼高段,一邊用心做事、一邊還用心在念佛,你在誦經一邊打妄想是有的,第六意識在誦經,第七意識在打妄想,一邊誦經又要念佛,不可能的!

打妄想與做事念佛那是兩個不同的心,若是用思想在做事情,那妄想一定是起不來的,因為第七意識在思考事情,那妄想念怎麼起得來?當你專制在想事情或者寫程式設計或者寫文章,就沒有時間去想家裡煩惱的大小事情,沒有時間去想哪一個可愛?哪一個可恨?哪一件事情對?哪一件事情錯?不做事時盡量用念佛觀來取代你的煩惱,想什麼都是多餘的,事情不會因為你想而有所改變,你還沒有到心清淨,心想事成的那種很強的念力,想什麼都成真,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因為你還有煩惱心、心不淨,要用念佛觀來對治它。

(5)以數息觀對治散亂:煩惱是胡思亂想,然而散亂是自心感召什麼因緣,造成一種沒有穩定思緒的胡思亂想,就是屬於散亂。散亂也可以講是神經病的一種,疑神疑鬼的,稍微懂一點消息就疑神疑鬼、穿鑿附會,搞得心慌意亂,這就是沒有定力,所以要用數息觀,數息觀就是在修禪定,簡單講就是心病,胡思亂想的神經病的那種病,就用好好的打坐,把心攝受在呼吸上,對治胡思亂想的心,不要讓它一直在發作。散亂與煩惱不一樣,煩惱是主觀意念的去想一些日常生活之間的人、事、物的事情,散亂是像神經崩潰一樣,又有一種體性超越時空感知眾生心,他的因緣就造成更散亂,控制得了或者是從散亂之間走出來,你就有成就;讓它永遠散亂下去,就是輕微的神經病一樣,神經病的每個人都大有來頭,說他是三太子、五爺千歲、濟公、什麼的,都是大有來頭,不管真真假假,反正都是胡思亂想,家人若是沒有方法對治它,勢必要送到療養院,關到療養院裏面去。

修行人的散亂是心入不可控制中謂散亂,但是行為還是規規矩矩的,與常人沒有兩樣,人家不知道你在散亂,你這個心在掉舉、七上八下在翻攪,外面的人看不出來,心裏面又是另一番天地,這是修行人的散亂;如果想了就去做是神經病者,這跟修行是不一樣的,修行人是心內亂,但是表面都很安祥,可以控制得了,因為他有禪定、心有定力,雖然散亂不受它的影響,不會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早期有個同學三更半夜有一念說要去高雄就去高雄,沒有公車就請計程車去,也不知去高學要幹什麼!這種行為是失常了,那就不是修行的層次,這樣不是著魔就是神經病了。散亂可以講是一種你不能控制的思緒,不是主觀意念要去煩惱的事情,但是自心卻可以感召一些因緣,然後心不定,真真假假,誰知道?若入胡思亂想時,要趕快把心攝受回來,用數息的方法來攝受散亂的心,這種都是過一段時間會發作一次,都是因緣的撮合或者是依著時間而變。

很多人常常問說:「為什麼某幾天都特別浮躁?」我說:「哪幾天?是不是守齋戒那幾天?或者是那幾天的前後?」注意看一看:「對!就是那幾天!」那幾天就是天神、太子下凡間來考察,讓你浮躁才會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想你最近做了什麼好事?做了什麼壞事?然後他就拿了一支筆在那邊記錄,因為他沒有神通能讀你的潛在心庫,他只得誘發出你的散亂,然後在你胡思亂想時,他就登記下來,你不要胡思亂想,不然會露出很多你的天機,內心的祕密都被他記走了。

有時候你懂太多會覺得可怕!可怕有什麼用?不如攝受在禪定中不要散亂,知道有人又要讓你胡思亂想,你就趕快不要胡思亂想,趕快念佛!或者趕快用數息觀入禪定。當然做善事的比較會心安理得,想的都是好事情,做壞事的這些人不知道厲害,常常胡思亂想去想一下!以為自己在想一下而已,不知道這些天神、太子下凡間來考察人間善惡,就是這樣子的!要修解脫道,對以前做了什麼善、惡事情,淨、不淨都好,要有心坦蕩蕩去面對那些境,這就是《大般若經》裏面在講的,中觀一切法,真正菩薩就是這個樣子。

這五停心觀前面是在對治你的貪、瞋、癡,後面是對治煩惱、散亂,修來修去都是在斷貪、瞋、癡這三毒,煩惱、散亂還是從貪、瞋、癡裏面所引起的,所以根本只有三毒,三毒會演變成六大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貪欲、瞋恚心最嚴重,不懂因果的愚癡,這三個能夠解決了,又有六神通了,那你就是阿羅漢。

阿羅漢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來約束自己的身心︰(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憒鬧非道,隱處是道;(3)放蕩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無厭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進是道;(7)自私非道,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還有四種方法︰(1)密護於根門(2)飲食知節量(3)勤修寤瑜伽(4)依正知安住。

阿羅漢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每一個人都有一套,每一個人的心病不一樣,有的貪欲心強的,怎麼斷貪欲?有的瞋恚心強的,怎麼斷瞋恚?或者有的愚癡病,不懂得因果的,常常人際關係搞得很不好的,也要從種種不同的方法,自己認識自己以後,要怎麼用上面所講的五停心觀去觀以外,每一種依他的狀況,都有他的一套修行方法,譬如阿那律尊者是以八法來約束自己的身心,覺得這方法不錯,用得上你可以借用:

(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希望多、欲望多,不是在修解脫道、無上道,而是要把欲望減少,出家人是不用講,這色慾是沒有,有的話也是在心裡面想,或者是打坐誘發起色身的變化,也會有此妄想心。知道了就要去斷,從多變為少、從少變為沒有。喜歡貪吃?貪吃的人都喜歡做菜,因為他很講究菜色的色、香、味具足,喜歡做、要自己去嘗試,當然就喜歡吃,對於味覺比較敏感執著的,又很喜歡自己親自來做,以滿足你的口欲,這都要加以淡薄,或隨便煮、隨便吃都好,我們道場的菜色,其實講起來是沒有什麼料理,哪裏有什麼色香味,但是做起來都很好吃,大鍋飯、菜好吃,這都要破解!

喜歡睡覺就糟糕了,永遠沒有辦法悟道,愛睡覺除非是身體不好、要調理!喜歡買什麼喜愛的東西?有的人說:「用的不多、要的不多,但是喜歡買的多!」一件衣服起碼可以穿三、四十年;我看電視報導,有的人有購物慾,看到什麼東西、沒有買就不舒服,刷卡族的、有錢的,幾間房子租人家有固定收入,坐在那裡很簡單的錢就進來了,天天逛街刷卡,衣服也不用卻買來就掛著,掛了一大堆!這是貪欲,買東西、買衣服、買什麼寶物,修行人對這些都要淡薄!這個欲有很多種,是心裡面想了以後去做,以滿足你心裡面所想的,這都是欲望。

對於這些,有時候在打坐時用一個題目來想一想?用思惟修!天天聽課了、天天誦經、拜佛、打坐、念咒,心地也改不了些許,去年跟今年一樣。祖師大德所講的:「去年貧、今年更貧」,要做到像這樣子!怎麼會貧?貧窮不是不好嗎?如果真的貧窮也是很好,只是內心所要求的欲望要貧窮一點、要少一點,去年的欲望十個,今年的欲望變成五個,去了一半了,再兩、三年剩下兩個,到最後什麼欲望都沒有了、沒興趣了!還想有一天去哪裏玩?還想做什麼事情?這真的是修行沒有成就!

修行有成就,現在所想的是什麼?哪一部經典沒有看、哪一部經典還沒有學、哪一個人如何來幫助他?如何來教化他?想的都是這些事情,不是想吃喝玩樂的事情,那是多欲非道,少欲是道,要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要做到阿羅漢,要從多欲慢慢變成少欲,慢慢變成無欲,欲斷了、什麼都沒有興趣!阿羅漢根本是一入定,一個禮拜才出定去吃飯一次,辟支佛兩個禮拜才出定去吃飯一次,一件衣服穿了好幾十年,這些欲望自己想一想!修行要做的有時候要思惟修,然後列出一個表格,我現在喜歡什麼?現在不能再喜歡什麼!全部把它弄出來,你才能夠改進身心!

(2)憒鬧非道,隱處是道:這是對小乘行者來講,這一句話對大乘行者來講是不適合的,去菜市場照樣能夠心安理得,那是最好的,常常喜歡隱靜、沒有聲音在打坐的,我是不太認同,即使聲音很大的,對我來講都無所謂,在靜、鬧之間都是道,因為在這裡所講的是小乘的修行,就怕被吵到了!所以在熱鬧的地方沒有辦法安道,只有跑到比較隱蔽的山林去打坐、修行才能證道。

(3)放蕩非道,制心是道:你的心不要讓它胡思亂想、放蕩不羈,第六意識不起心動念,有時候很好做,氣一進到腦筋開發出第七意識出來,它要想、你也壓制不住它,因為它是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或是執著所感知的因緣所現的一切相,這是壓制不住它。修行之間不要讓第六意識去浮動,分別心強有我見、就有法見,當然是晃蕩不羈,導致沒有辦法修行,所以把心制止在一處,限制在一個範圍裡面,這樣慢慢去修才能成就道業,要修到第六意識清淨。

(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念頭很多、思想很多,這在第七意識心起心滅、還不清淨下來時,你沒有定力,如果可以觀真心與妄想兩者分離,雖然心不定,但是一個覺知的心安祥,這樣可以讓它慢慢靜下來,有一天這些灰塵會慢慢的沈澱下來,若沒有進到這裏面去修大乘佛法,是沒有清淨自心,沒有妄想念起,沒有一個現象、境界。從自心被控制了,但是又引起多念,然後又變成無念,那才是過程,這是對的!有的行者修到第六意識控制了,第七意識卻起不來,誤認為那就是定,在倉庫裏面的垃圾都沒有清掉,那種定是假定、那種空是假空,這過程都要懂得。

(5)無厭非道,知足是道:這跟多欲其實是可以擺在一起,不要什麼事情都好、什麼事情都要、貪求無厭,這樣永遠沒有辦法修得好,要什麼都夠了、都滿足了,要很知足!這是成就道業的基本,小小的道場也很好,弄了那麼大的一個道場,一個不夠、再兩個、兩個再弄幾個,你也照顧不來,那麼多的道場做什麼?那些外道、歪道,在每一個鄉鎮都有一個道場,又不是他在搞,都是交給徒子、徒孫在那裡搞,就沒有辦法成就道業。不要貪求無厭,什麼事情都要知足,唯一不能滿足的就是你的道業不能滿足,修行的境界不要以得少為滿足,欲望可以無厭求,道業、修行的層次都要一步一步的去追求,永遠不懈怠的去追求。

(6)懈怠非道,精進是道:已經不想用功了,不想用功有兩種,一種是業障來了障礙你用功,造成了懈怠。一種是你的資糧沒有了,銀行所存的錢花光了,所以會懈怠。哪一個人喜歡懈怠?沒有!哪一個人喜歡好像被開除了?沒有!都是你本身資糧不夠,都是沒有發起布施、供養諸佛菩薩的心,有的話就有護法神、諸佛菩薩在攝受,這精進的心永遠都在的。小乘的是不講求這樣,小乘的是靠自己、硬撐著,想睡覺就拿著錐子刺自己的肉體都可以,不讓他睡覺地去用功!修大乘佛法的,有一些是要靠諸佛菩薩、護法神來幫忙,所以布施、供養、積福德你不能不做,不去做而資糧花光了就沒有!

懈怠可以變成迷失,不迷失要看自己的功德夠不夠?還有一個就是你的根基,因為這裏所講的都是自修阿羅漢的法門,只有懈怠與精進兩種,福德夠當然可以去出家,福德不夠的要修佛法怎麼辦?修大乘佛法要求諸佛菩薩的保佑,能修多少就修多少,有因緣在同修之間互相提攜、鼓勵,哪一個人在懈怠了、哪一個人要脫班了、哪一個人已經好幾天不見了,就要有助緣來拉他一把,結善緣就有這個好處,自己的功力不夠、定力不夠、福德不夠,但是你好結人脈,很多道友很久沒有看到你、想到你,就會把你再抓回來,抓回來又精進了幾次,以後又不見了,這是福德不太俱足,所以這懈怠、精進,能夠有諸佛菩薩的攝受,得以天天精進用功,精進心很強;如果靠自力,有時候一累了休息幾天,要再精進起來就很吃力。

要認真用功、精進用功,保持一個固定的習慣,有的人說:「我每一天打一座已經是固定了,時間一到了沒有坐這兩小時,覺得今天的事沒有辦,就很不舒服!」這也就是固定的精進,一旦停了一次,下一次再從頭開始,下一次也不曉得是哪一個時候?停了兩天、三天、五天以後就沒有了,等到你要發起精進心來,因緣也不曉得在哪裏?所以我們從頭到尾,十幾、二十年了,能夠在這裏一直坐下去的,數一數有幾位?有的是後來進來的,有的脫班到那裏去了,也許轉到別的道場、轉到別的因緣去,緣不在這裏!

在自修的精進、懈怠上,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以因緣觀來想一下,我們不是出家做真正的修行,有的出家後放蕩也有,有的出家以後很精進,那種人我們一看在眼裡都很讚嘆。有的出家了不曉得在幹什麼?幫忙打雜!打雜了一、二十年,時間耗光了,老了怎麼辦?這是很無奈!跟對人就好,不對的話叫你做東做西、辦一些雜事,根本沒有時間好好地修身、修妄心,又沒有給你講清楚,也不知道怎麼修心?其實做事也可以修心、待人接物也可以修心,如果沒有跟你講清楚,也搞不懂怎麼修?真正要能夠修,也要從打坐開始,身體有變化、能空掉此身才能修心。

修行持戒當然是很好,光持戒能夠成就,那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的這些出家眾,每一位都是禪修的外道,再加上守戒清淨以後,當然就很容易成就,因為他已經有禪修的底子,有那個境界、甚至於有五神通,現在要把三毒拿掉,那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他們悟了以後,很快就能成就阿羅漢道,婆羅門道的修行,不管色界天的境界、無色界天的境界,聽聞到佛法能修心地法門,把三毒、六根本煩惱淨盡了,他就得到阿羅漢果了,加上他有五神通俱足,現在再加一個漏盡通,功德圓滿,當然馬上就悟道了。

在像法時期以後,悟道者越來越少了,末法時期光修念佛,念得好、還是要守戒,受了菩薩戒,還能不能受出家戒?還是要修這個心,修這個心還是要有禪修的門路,末法時期就是要守戒、禪修、念佛,念佛可以保證你不會走錯了路,不然末法時期禪修,魑魅魍魎很多,都是顯現一些神通異能,一耗在這上面不知道要修心,很容易著了魔道,心裏面有念佛號,永遠都守住這一句佛號,不會走錯路的!就是魑魅魍魎也待不下,末法時期念佛是很重要的。

(7)自私非道,為公是道:天天想的都是自己、好處是自己,都沒有為大眾去想,自私自利是沒有辦法成就道業,因為第一個我見都沒有破,法見、非法見更是沒有辦法體會。首先要破掉我見,才有悟道的機會,悟道以後才有證道的機會,而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你沒有辦法為公,當然就沒有辦法得到好處,就是你在某一個道場也是一樣的,有的說在哪一個道場感應比較深,感應深不深都是你的因果,但是要看那個道場是正法?還是邪法?是外道?還是歪道?你在結緣之間要去分清楚!不要跟那個歪道結很深的緣,最後要脫離都脫離不了,這又牽涉到因果,譬如有的人在法爾感受很深,有的感應很大,有的說他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但心有感覺、有向心力那還好,有的身心都沒有感覺,偶而出現一下,其實有其因必有其果,他對這道場身、心付出了多少?有的付出多的,當然受到諸佛菩薩的眷顧,這是因果!而你沒有付出,只聽一下,聽又聽不進去,教你坐又坐不來,當然就起起伏伏的,沒有感應!

參加禪三或者先修班的同學報告,有的人感應很大,為什麼我沒有?在別的地方有、在這邊沒有?別的地方是外道?還是歪道?跟它結了很深的緣,對不正當的道場你又放不下,來這邊好像就沒有感覺,像我一樣也沒有什麼感覺,有感覺是好、也是不好,要修到都沒有感覺,身、心兩忘!當然沒有感覺身心,難免做法會都會有感覺,感覺什麼現象,也不至於去講,一個事情的發生就是要解決一個事情,解決就好了,事情發生也發生了,這都是在解決事情,事情的惡化,就是事情好轉時,事情的表面化就是開始要結尾時,這些你要去體會。

對你們來講是感應在心、感應在身,依你自己投入多少因?會得到多少果?一旦自私自利,也許在任何道場都不能得到好處,或許自私以外對某個道場卻護持最大,也許你可以在那裏得到最大的好處,這是種多少因、得多少果!如果這個心都沒有了,一切為公都沒有去執著我到底做了多少?做了也沒有去執著,原則上是為公,這樣就可以悟道!

(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難就難在我要智慧,就是沒有智慧,誰希望愚闇?但是怎麼去掉愚闇?把你的妄想習氣空掉了,智慧就來了,那種貪、瞋、癡、慢、疑種種的毛病都捨不得放,怎麼會有智慧?教你不要疑神疑鬼,偏偏就是疑神疑鬼,怎麼會有智慧?你回不到空!須菩提尊者是智慧第一,因為他是悟空第一,在《大般若經》他當主角、代表發問,可以跟世尊一問一答。所以不空掉內心的種種習氣毛病,沒有辦法顯現智慧,當然就愚癡、昏闇,雖然知道愚癡、昏闇不是道,問題是我如何得到智慧?就要空掉內心、不要執著一切法,「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這樣無我觀、無常觀去修,無為觀做到智慧就來了!這是阿那律尊者以這八法來約束自己的身心,作為修行的一種準則,練兵精進的一種方法,適不適合你?就看著辦!哪一種方法適合,就拿來用!

另外還有四種方法︰

(1)密護於根門:六根門要綿綿密密地守護它,眼睛看是看了、耳朵聽是聽了,都不要加上你的習氣毛病去發作,不要眼睛看了看不進去,耳朵聽了就起反應,甚至於再去傳述、講給第三者聽,這樣就沒有密護於六根門,修行的第一關都沒有做到。

(2)飲食知節量:身體要成就、要飲食知節量,氣機與你的飲食成反比,吃得越多、身體的氣機越沒有,大修行是不吃不睡的,剛開始還是要少吃一點,吃多了丹田氣機會被堵死。

(3)勤修瑜伽:瑜伽就是我們打坐修行、練心都是屬於瑜伽行,隨時隨地、天天都要做。

(4)依正知安住: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見,要安住在正知見上,你們哪一位到農禪寺當義工,介紹了一個人,昨天來了一通電話,她是跟某位居士學打坐,講了很多,我說:「妳就是沒有正知見才會跟上他!」也不是跟上他本人,是跟他的徒弟學,這位徒弟心不正;她幸好知道不對、轉方向到農禪寺修禪坐,一個心也被控制了,沒有正知見的人就會去接觸到歪道的道場,禪師應該解決徒弟的問題,他的徒弟發神經病都沒有辦法解決,怎麼會是個真禪師呢?

有的人為什麼正法進不去?因為有外道的種子,又根本沒有正知見,但是別人所講的又有一點不對,她也聽不進去,才有一個心要轉到佛法這邊來,最後我教她怎麼收魂,她有個魂被控制了,有時候外道是胡說八道的,把魂說是自性,告訴她:「自性要不要?」她問到:「有什麼自性?」「妳不要,我就不給妳!」控制她的一個魂說是自性,自性本空、因境而起自性,外道、歪道搞不懂這些佛法,然後去迷惑那些沒有正知見的,還好有的會跳出來、有的就死在那裏。

正知見很重要,看一個人的動作、行為、一句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正的?是邪的?是外道?是歪道?要有正知、正見,是修佛法最重要的,這也是看你的因緣,又回歸到基本面的因緣,有佛教正知見的因緣,就會走到正確的路!沒有的,在佛教也有很多的層次,有的要求解脫道的、有的要求小乘的,有的是念佛要往生西方的,反正是有那麼多的法門,各個法門就看你的知見到底在哪裡?知見不夠的,就念佛跟著諸佛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知見夠的,自己要當生成就、悟道,然後發心行菩薩道,最後要成佛,要有這種知見的那就對了!

阿羅漢的修行方法,尚有其他種種法門,多則為八萬四千細行,修行法門有無量無邊,剛剛所說的這些法門都是,簡單而言之則為四聖諦、十二因緣或三十七道品的種種類別,總歸還是要依個人根器不同而揀擇契機者,加以實踐力行,則離道就不遠了。

這四果、四句偈,我們為什麼花了那麼多的時間?要把它搞懂了,瞭解修行是要修心地裏面的貪、瞋、癡三毒,或者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是要斷哪一些心病?做到了就有這個果位,才能得到無生法忍,如果光知道要修行、要念佛,念了半天也不知道去斷心地裏面的毛病,是不懂得心地法門。以外道的那些世間禪定行者,與佛法的解脫道,其差別在哪裏?主要是在心地上,不是在佛性的應用上。

世間禪定的那些外道都會用真如自性,現初禪的真如自性、現二禪的真如自性、現三禪的真如自性、現四禪的真如自性,現四空處定的真如自性;但是,就不知道拿掉我們根本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種種的心病,與佛法的差別就在這裏!所以心地法門不是什麼神通、怪力亂神,是教你把心的毛病拿掉了,就是所謂的心地法門,把它搞懂了,然後也做到了,即使沒有神通,起碼有須陀洹、斯陀含的境界,進而證到五神通,就有阿那含,得六神通就有阿羅漢的境界。

地前、地上菩薩有的是沒有通、是無神通,要到心淨才有神通,菩薩是一個慈悲心要度化眾生,但是心比阿羅漢還不清淨,有情的毛病還是俱足,還是在貪、瞋、癡、慢、疑裏面打滾,要斷就是斷不掉,道理懂得很多,教我斷貪沒有辦法,貪吃就永遠貪吃,能夠講給別人得解脫,但是自己還沒有辦法做到阿羅漢的境界,還是在修心,還是在累劫修,但是他成就無量智慧是從度眾生而來的!把這些每一個位階、果位的理念、修證的層次,都釐清搞懂了,你就有正知見,才知道要修什麼?才知道哪一個人講對或者是講錯了!所以正知、正見是能認知佛法行的次第,道路、方法、手段都能如實知,然後如實地去做到,這樣就是有正知、正見了。

(2005.03.26.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