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
                  200
5.03.19.   12 講(5)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

(三)、名詞解釋(續)

3.斯陀含果

斯陀含果意譯作一來、一往來,係沙門四果之第二,又分為斯陀含向與斯陀含果,即預流果(初果)之聖者進而更斷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稱為斯陀含向,或一來果向;若更斷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後,不再受生,稱為斯陀含果,或一來果。以其僅餘下品之貪瞋癡,故又稱薄貪瞋癡、薄地。       

斯陀含sakrda-agāmin,最近發現我們發的讀音不對,發音ㄏㄢˊ 是不對音的,應該是台語音的「含(澉)」音,羅馬字是a-ga-mi就是「來」的意思,sakrda就是一,合稱就是一來,譯成中文是「一來果」,相當於三、四禪的境界,四禪有三天,生到天界以後還要來人間一次,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斯陀含是小乘沙門四果的第二個,修到三禪也等同是斯陀含向,就是還沒有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只是向斯陀含邁進,修到四禪就有一點斯陀含的味道。 

須陀洹是預流果(初果)的聖人,進一步的斷除欲界第一品到第五品的修惑,修惑總共有九品,斷了欲界一品到五品的修惑以後,就可以稱為斯陀含向或者是一來果向。阿羅漢是有九個位階,阿那含以前的總共有十八個位階,十八加九總共有二十七個賢人與聖人,十八個位階這邊還是算賢人,因為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再進一步的斷欲界第六品的修惑,尚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 

要成就斯陀含果位,你一定要從內心裡面去斷一切的習氣、毛病,世間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光開發出真如自性而會有什麼境界,那是沒有用的,若要成就果位,一定要從內心裡面去轉自己有什麼習氣、毛病?如果還觀照不到自己有什麼習氣,那根本都還沒有進入初禪,迷迷糊糊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毛病。 

所謂的九品惑,這裡所要斷的是起心意念的修惑,在見道之間的那種見惑─見道執著之惑;譬如到初禪境界,是有覺有知,知道有一個覺知的心,另外有一個在起妄想、執著一切境的妄想,也是心,真心、妄心兩個知道了,卻不知道如何去斷它,已有這個能力而不知道去斷妄想念,這樣慢慢會走入世間禪定裡面去;修佛法的就是要見道以後,要懂得是什麼?然後都要放下!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夠進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直往上進道。 

見道斯陀含是在修心,所謂心就是起心動念不執境,這叫做修惑。見惑、修惑(或稱思惑)這兩個名相,修惑就是思惑就是起心動念之間,能夠轉得到的第七意識念頭不迷執,你都要能夠清楚,雖然壓不住它,它不受你壓住,也只有觀照它,有的人說起心動念、妄想很多,那不是你在想,是第七意識執著無始劫以來的第八意識的種子,在那裡起心動念,你把這些狀況搞清楚以後,其實看不看它、理不理它都無所謂的,它想它的,你知道要生活、要吃飯、要睡覺、要做事,能夠了解這個心,這樣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總有一天,這個心會靜止下來,看你執著重不重?要讓這個心清淨下來,不是幾年的時間可以做到,但是修行沒有進入這個狀況,就沒有辦法真正修心。 

斯陀含跨二、三禪的境界,也就是進入第六、七意識的修行,沒有妄想心就沒有辦法去修第七意識。後面的附表你可以了解見惑、思惑的內容是什麼?這裡講的,若更進一步斷第六品的修惑,就已經有斯陀含的果位,但是天上、人間還要來一次,才能夠證得般涅槃,就是大涅槃,至此以後得到阿羅漢果,不再來受生,稱為斯陀含果。前面我們講四果境界時,就已經把內心要斷的毛病講解過好幾次,須陀洹要斷的是三結的身見、戒取見、疑心病。 

身見,對這個肉體看不開,還執著它就是我,就沒有辦法斷身見,這個肉體在二禪境界以後,失去了五根或者見、聞、嗅、味、觸這些自性的功用,直接進入第六意識的心,這樣就有須陀洹的初步境界,如果身也放不下、欲界天的那些習氣也放不下,就是貪吃、貪睡,還有種種五塵境的執著,修行要跟你的心地來印證,你還喜歡吃、喜歡睡、還喜歡這個肉體好不好或者是跟它美化、化粧,很執著這個肉體,這欲界天大概都是這樣子,你要把這個身體看破、隨便它,這是身見。 

satkāya-drsti是有身見,虛偽身見、壞身見、移轉身見,sat是確實存在,kāya是身體,drsti是觀見執取成意見。外道執著這個身體產生的見性、聞性、味性、嗅性、觸性等等的功用,他們很喜歡這些真如性去發揮這些功用,這樣就是執著有身根、色塵;在修佛法路上,佛陀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執著它,凡所有的境界,是無所有、不可得,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照它,終歸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一法可得是所謂無上正等正覺,有一法可得就沒有辦法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去執著所修行的境界,外道就是會這樣的。修佛法是要讓內心清淨,要先斷身見,若真執根身之功能,就是執身為邪見。 
 

戒禁取見śīla-vrata-parāmarśaśīla就是習慣、氣質、行為,vrata禁止,parāmarśa是反省、回想。一為不要執著禁戒為見,變成一種負擔,欲求解脫反受縛。第二個是不要守邪戒,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戒律,不要自己創造一些來做,認為可以成就果位,卻是不究竟的戒律,如守狗戒、雞戒等。
 

疑心病vicikitsā懷疑心,須陀洹要斷最後一個是疑心病,對佛理懷疑,對環境人事物疑神疑鬼。有時疑諸佛菩薩沒有加持,與眾生之間言談,好像對你自己有什麼批評、或怎麼樣,這些念頭都要放下,一旦起來就要警覺把它斷掉,沒有做到這三樣,須陀洹的果位都沒有成就。 

進一步的,斯陀含除了要斷三結以外,還要斷淫慾心,貪慾、瞋心、癡心要淡薄,癡心是對因果的認知心,這也要淡薄,不受眾生因緣的牽扯。這些都是要有能力控制,雖然不能完全斷,但是起碼要守得住自己,這樣才有斯陀含的果位可言。以其僅餘下品之貪瞋癡,故又稱薄貪瞋癡或稱薄地;須陀洹斷了三結,斯陀含是再加上淡薄貪瞋癡三毒;所謂淡薄就是你可能還有起心動念,但不會去做。貪慾心,有時候因緣來,面對境界,眼睛看到了,也許會起妄想,能夠警覺,然後把它滅掉,這樣就是淡薄;斯陀含有的稱為薄地凡夫,就是已經把貪瞋癡淡薄,但是他還沒有達究竟,還沒有完全得到阿羅漢果位,所以還要加上凡夫,就是天上、人間還要來一次。     

須陀洹聖弟子,即坐於他的本座,或於其他時,為使輕薄欲貪與瞋恚及為得證第二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那區別為色、受、想、行、識的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覆思惟,入於觀的程序。如是道者,於行捨智之末,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即在種姓之後生起斯陀含道。與彼相應的智為斯陀含道智。斯陀含果─在此智之後,名為斯陀含(一來)的第四聖者,他只一次來此世間便得滅盡於苦。 

斯陀含道智─斯陀含的果位要修到什麼?要修什麼?懂得要修什麼就是知道斯陀含的智慧了,要用觀照的能力,知道要走哪一條路?貪瞋癡要讓它淡薄,就要這樣慢慢去淡,如果連斯陀含要怎麼得到都搞不懂,那就是沒有見道;真的把貪瞋癡變得淡薄,等於得到斯陀含果,就有見道的智慧,這一段在說明見道的觀照能力。 

斯陀含道智生起,如是觀察後,輕薄欲貪與瞋恚及為得證第二地而行瑜伽。已斷三結的身見、戒禁取、疑心病以後,在須陀洹算是預流聖人的境界,在這本座之間再加緊用功,我知道要修,把我這貪慾心變薄、把會生氣的心淡薄了,知道了就要去做,做了就是瑜伽行,是用身體的甚至於契機、真氣來鍛練你的心,讓它對貪慾心淡薄、瞋心淡薄。 

在用功方法上,提到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在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個是四念處、第二個是四神足,第三個是五根,五根產生五力,然後七菩提分,八正道,總共加起來有三十七道品,這些就是成就小乘解脫道的主要方法。在見道以後你要修,就要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集中這些力量,以智思惟,用你的智慧來思考,如何來做到淡薄貪慾心、瞋恚心,這裡還沒有提到因果報應的認知,就是愚癡,不認知因果的,在二禪、三禪之間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可以感知我們受生,都是這因果的道理,那你對眾生的牽扯心還斷不了,但是已經可以警覺,心與心的拉扯,會造成再輪迴的根本,知或是瞭解了是一回事情,做得到、做不到又是另外一件事情,這裡只有講到淡薄,用思惟心淡薄貪慾心、瞋恚心,瞋恚心是容易發脾氣的心。 

在色、受、想、行、識種種魔相修證之間,一切法要觀它是無常、對於身體的覺受要觀做是苦的、一切法之間要觀無我,這麼來思維,要客觀的抛開肉體以外,還要把起心動念能看成「是無常、苦空、無我」,反覆思惟,入於是觀的程序,這是講沒有開悟以前的地前菩薩的修證,開悟以後直接就觀這個心,他很自然可以了解這個心本來就是無常,身體的覺受都是痛苦的,有時候雖然氣很旺,也難免的是障礙來了,色身還是要受苦的,要練到色身不以為苦,病痛好像都跟我無關,裡面都沒有一個我可以來承受病痛或者煩惱,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這裡面都沒有一個我,以無常、苦空、無我,反覆去思維。在色陰時也這麼想,這個肉體是無常、苦空、無我;在受陰時,憂喜苦樂心會起來,也要觀它是無常、苦空、無我;在胡思亂想時,也要觀為無常、苦空、無我;甚至於進入行陰區宇,可以了知眾生業力牽扯時,也還是要觀為無常、苦空、無我;進入識陰區宇,會有起心動念、神通變化,也要觀能神通變的這些心識是無常、苦空、無我,這麼的反覆來觀想、思惟,也才能夠步步往上升。 

尤其幾位同學身體有氣機了,就要這麼用心觀,這是還沒有開悟的人一定要這麼去觀。開悟的行者很自然的不觀也要觀,因為他的覺知很強,自然可以觀這些無常、苦空、無我,進一步的更不會去想,反正我就守住真我、覺知,那個妄想執著不去理它,他很自在能夠做到這件事。還沒有開悟以前的地前菩薩,智慧力比較淺薄,還有這個肉身才要這麼去修,通過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時,也要這麼以無常、苦空、無我的觀念一直在思惟,最後把它超越,能超越就可以步步的往上升,色、受、想、行、識這麼往上去;大概在受陰區宇時是須陀洹的境界;想陰區宇是斯陀洹;行陰區宇是阿那含;識陰區宇到最後超越了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在色陰區宇時,根本都沒有果位,可以看到鬼神、它世界,這是見性的功用,心地不清淨,只有在色陰區宇,可以眼見、異聞這些色陰魔相,根本都還沒有進入修佛法基本的十信位,這些觀念經文上的與修行境界要搭的上,要能夠瞭解整個概念,這樣學佛法才能學的很快。 

如是行道者,依前面所說的方法,於行捨智之末,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這一是在講第六意根,因為在初禪、二禪都是以第六意根為主,為什麼剛剛說第七意識呢?第七意識是妄想,是執著第八識而產生妄想,但是你要修還是要借靠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意念比較強,我要做好事、我要斷煩惱,這種修道的心都靠第六意識來推動,聽了那麼多,第六意識都在執著外境,色、聲、香、味、觸這些外境,都不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流時,你才有能力進到三禪、四禪的境界,三禪、四禪是第七意識的執著,還是要借靠第六意識來帶動修心;這裡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隨緣、隨順這些都是同樣的意思,在修到斯陀含境界時,等於是菩薩都可以有一種隨順的心、隨緣的心;隨順是對你的心,把它改成沒有我的執著,別的因緣、別的人要怎麼樣都隨著他,這樣可以破掉我的執著。 

我們人的主觀意念都認為我的想法最好、我的什麼最好,從來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現在不是講意見好不好的問題,現在是講你對自己意見的執著到底有多深的問題,要破掉主觀意念的執著,要去掉我的執著,你就要隨順,用第六意識來提起對眾生的話或者要求或者是祈求,都能順著他、滿足他的所需所求,就沒有我的執著,這樣就是隨緣。在捨掉憂喜、苦樂這些覺受以後,所得到的是捨,五受裡面的捨,捨就是清淨平等,憂、喜、苦、樂、捨這五覺受,去掉憂喜、苦樂時剩下的是捨念清淨,是善、是惡對你來講都一樣的,無常、苦空對你來講也是一樣的,但是常、樂、我淨其實在修行都是要去學習的,等悟了以後都是一樣的,不一定要排斥無常法、有為法或者是痛苦、快樂或者有我、無我,都是隨緣、隨順眾生,這麼去成就一切道業。 

須陀洹的境界還沒有通過,等於是憂喜、苦樂這些感情作用沒有辦法斷掉,天天都在煩惱、快樂中取捨,或者是身體好就高興,不好就煩惱,在苦樂之間鑽牛角尖,這些都是在須陀洹境界要超越。一進到斯陀含也是得更進一步的成就,得到捨智之末;然後慢慢的建立起種姓智。什麼是種姓智?每一種果位或者每一個世間所得到的禪定,都會形成成就那一個境界的一種種姓。譬如很執著自我解脫,不喜歡去度眾生,就會進入小乘種姓的聲聞種姓或辟支佛種姓;心很願意為別人辛苦、去度化眾生,那就是有菩薩種姓;修積無量智慧,學習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那就有如來種姓;若修的是世間禪,不屑於學佛法,以斷內在心地的毛病,那你就有外道種姓;或心不正,很喜歡開發出心的自性真如能力,那就是魔道種姓。

種姓,就是要成為哪一種人的特性;有的光說不練,說你修行境界怎麼樣高、怎麼樣不得了,但是心卻都不清淨,這都是邪魔、歪道。不正的道不是外道,外道是講世間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世禪、四空處定、無想定,他不知道去斷內在的這些根本習氣。果位,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定要跟你這一塊心地裡面污淨來加以評估。哪些不清淨的心都要把它剷除掉,剷除多少?就可以印證得到什麼果位?所要得的果位或者外道種姓或者是小乘種姓、如來菩提種姓,這些都是用你的意念要成就什麼?它不會無形中就要怎麼樣!今生,在十字路口時,要往右走成菩薩,那這個心念,就會讓你今生往右轉成就菩薩道;或者今生只要自我成就就好了,我不去管別人,這樣就會形成意念之間成就小乘的聲聞種姓,這一門在這時候很重要,隨時提醒自己要成菩薩、要成菩薩,這麼薰習久了自然就產生悲心、憐憫心,就會為眾生的離苦得樂去行菩薩道,也讓你成就菩薩種姓。在斯陀含這個重要的關鍵點上你可以轉,不轉就隨著因緣趣向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這麼去修。 

在種姓之後生起斯陀含道,斯陀含還是小乘的自我解脫的修證,現在如果沒有聽聞到佛法,你讓它自然去發展,會走入斯陀含道,這是斯陀含的種姓;當你瞭解了五下分結要斷,斷了就是阿那含的境界。你也可以把它導入今生得到阿那含的果位;同時也了解阿羅漢是要永斷貪、瞋、癡,那也認真去用功,把所有貪、瞋、癡的種種毛病都滅了,就有阿羅漢的種姓。現在在講斯陀含位,也懂得斯陀含的修證及目標,與彼相應的智為斯陀含道智,只知道我要斷三結使,然後再淡薄貪、瞋、癡,如此去做就與斯陀含的道智相應。 

一般沒有全部讀佛經的,很有可能今生就走到此為止,但是有讀佛經又有人跟你講,也就知道斯陀洹要修什麼?斯陀含要修什麼?阿那含要修什麼?阿羅漢要做什麼?而且又很認真的去做,就有可能今生會有所成就。而我也講過好幾次,這個心地要成就,有時候很難,不是說我不貪慾就不貪慾,境界來了、熱惱心起來了,也許你不去做,但是心有時候會妄想,會妄想就是沒有斷,阿那含的境界沒有,因為還有妄想,有妄想沒有去做,那是斯陀含的境界,是淡薄慾望而已,有時候累劫修下來,不是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習氣有時候是很難熬的,能夠早一點聽聞佛法,不去汚染到你的自性清淨,也許又碰到善知識給你帶領,就可以超越很多不必要的時空,而且得到該得到的果位。 

種姓,你到底要屬於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哪一種智慧?要看你發心、用功,以及累劫修之因,修到這裡到底要走哪一條路?要得到什麼果位?現在到底釋迦牟尼佛不在了,不能夠使用神通力加持眾生,立即能夠悟得阿羅漢道的,現在不多了。末法時期的無奈就在這裡,經典看了卻做不到,果位在那裡遙不可及,光理論會懂,心就是不能淨。阿那含就要有現起五神通的能力,雖然漏還沒有淨盡,但已有五神通了;阿羅漢更要具足六神通,包括漏盡通。五神通不起就不是阿那含果,五神通怎麼會起?就是三結使斷了,貪、瞋、癡淡薄以外,還進一步這個貪慾心也沒有了,也就是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貪、瞋) 

斯陀含果─在此斯陀含道智之後,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一刹那,是非常短的一種時間,有的講七十五分之一秒,或者幾十分之一秒。一念為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在斯陀含境界時,清淨心只有算到二剎那、三剎那麼樣短暫內沒有煩惱,短暫的清淨心而已,其它都是胡思亂想比較多,妄想習氣比較多的發作,都沒有定力,有定力只是短暫,用剎那來算,二剎那、三剎那的果心,也就鄉當於廿五分之一或卅五分之一秒的無妄想念。至此名為斯陀含(一來)的第四聖者,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算起來是第四個聖人。以前有修證到須陀洹的果位了,然後向斯陀含去修,知道了、見道了斯陀含要修什麼?但還沒有做到,稱為是斯陀那向,往這邊要去淡薄貪、瞋、癡,如果真的做到了,有二剎那、三剎那的斯陀含境界,短暫時間得到心地清淨,就有一絲聖者的味道。 

像這麼斯陀含果的,他只一次來此世間便得滅盡於苦,也就是證得阿羅漢果,見道是知道我要修什麼?能夠認真的這麼去修,最好用你的觀察力去修,此後的觀察,亦如前述;像我們上次講到須陀洹的觀察道、觀察果,觀察已斷的煩惱、觀察殘留的煩惱、觀察涅槃的境界,用這五個法,同樣也用在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還是離不開這五個觀察法來用功。因為重複不再贅言,可參考前面講解的所述內容。
 

《增一阿含經》:「云何名為邠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婬怒癡薄,成斯陀含果,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猶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邠陀利花沙門。」由上知一來果之聖者亦可細別為二:(1)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稱為邠陀利花沙門。(2)修行之功較為遲緩鈍下者,稱為一來,即經中所謂之「小遲者」。 

《增一阿含經》:「云何名為邠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婬怒癡薄,成斯陀含果,來至此世,盡於苦際;」

邠(芬)陀利pundarīka,是用發音來翻譯的,譯為白色睡蓮花;這是在講須陀洹,如果有一個人斷了三結使,也就是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然後淫慾心、瞋心、愚癡的心淡薄了,也就是貪、瞋、癡淡薄,成斯陀含果。這幾周來一直在講四果位,你要修行的目標與你的心地的毛病要抓得住,身見、戒禁取、疑心病,這是須陀洹要修的,做到了就是須陀洹果,做不到、只有知道,那就是須陀洹向,然後使貪慾心、瞋恨心、因果輪迴的這種概念要認知,這樣就能成就斯陀含果。因為是一來果向行者,可以在人間這次,就可以超越痛苦,不再來受生,這就是盡於苦際。
 

「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

智慧比較小的、智慧不銳利的,還要來到此世間,才能夠斷煩惱,盡於苦際;智慧小的在今生悟到須陀洹果,然後生到天上四禪天時,還要再來人間一次,斷掉餘習,證得阿羅漢果;假設是勇猛心強的、智慧高的,當生及於此間,盡於苦際,雖然當生證得斯陀含果,然後發勇猛心可以得到脫離三界。若沒有碰到善知識來指導,我們四祖優婆崛多尊者是無好相佛,衪可以訓練一位從來沒有果位的人,把他帶到阿羅漢果,這種教化的能力與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裡不是靠他利,是靠自利。
 

「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

勇猛心堅強的、道心堅強的、不怕痛苦的這麼去修,斷內在的一切煩惱,要斷的都知道後,把內心的這些習氣毛病都剷除掉,今生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讓貪、瞋、癡永滅,像這樣剛得到斯陀含果,當生又得到阿羅漢果,這麼短的時間,這種花是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早上太陽起來時,它的花就開了,等到太陽下山以後,這種花就枯萎掉、就死了。這麼銳利的行者,是謂邠陀利花沙門,道心堅強、勇猛的,修行不餘力去衝刺,是有這種人。

其道心猶如邠陀利花,此花雪白如銀,光亮奪目,甚香甚大,多生於阿耨達池(Anavatapta)(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人世間少見,莖長一尺餘,花色、形狀極類睡蓮。此花生於泥中而不為泥所污染,故經論中每以之比喻佛性、法性之於煩惱而不為煩惱所污染。又邠陀利花未開敷時,稱為屈摩羅(kumara);將凋謝時,稱為迦摩羅(kamala);正開放時,稱為芬陀利花(pundarīka)。 

由上知一來果之聖者亦可細別為二:(1)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稱為邠陀利花沙門。(2)修行之功較為遲緩鈍下者,稱為一來。一來是生天以後還要來人間一次,才能夠證到阿羅漢果,得到脫離痛苦輪迴,這種是經文所謂之「小遲者」。這段經文在告訴我們,不是得到斯陀含就一定要生天,你這一生認真用功,馬上能證得阿羅漢果,是你要不要用功?因為到斯陀含的境界,淫慾心已經淡薄了,很容易把它剷除掉,是你做不做的問題,如果你說無所謂,反正我能生天就不錯,未來好像穩穩可以拿到阿羅漢果了。 

上次我舉的例子,證得須陀洹果的人,他認為再七上七下就可以證到阿羅漢,也心滿意足了,我為什麼還要再用功?優婆毱多尊者看到徒弟有這種念頭,尊者就帶他去看一個天上、人間七上七下的須陀洹果的人,此人現在的果報是怎麼樣?就把他帶到首陀羅地區,是印度最低下賤,專門在幫人清大便的階層,住的都非常的糟糕,裡面也有一位須陀洹果的人,今生下到人間來,身體髒髒的、身體長滿了瘡,不是七上七下永遠在享受榮華富貴,依你的因果,還是要受報,不要認為我證到須陀洹果,天上上去、下來人間再悟道。你懂得要修行,心要斷掉哪一些?為什麼還要等到去天上玩一下,然後再下來、再把它斷掉,為什麼不像邠陀利花沙門這樣,當下用功把所有的習氣毛病今生都剷除掉?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波羅提木叉(隨順解脫─身口七支戒),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何等為增上戒?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波羅提木叉(隨順解脫─身口七支戒),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住,滿足三學。」

這裡所講的修行離不開戒律,因為剛開始心沒有淡薄種種的慾望,要靠戒律來規範,一定要去受戒就是這個道理;另外一部份是要讓你發菩提心,你不去受戒,受菩薩戒或者出家具足戒,就沒有發菩提心的機會,也許你修小乘的自我解脫,要花一萬劫、兩萬劫的時間,在阿羅漢、辟支佛的果位上不能發菩提心,有時候我們雖然沒有證到聲聞乘的果位,但是今生去受菩薩戒、發菩提心,雖然心還不清淨,但是我已經在學菩薩行,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不一定要先入小乘再走大乘,理論是這樣,修行是不能棄小乘而直接由大乘得到究竟,因為斷心地裡面的汚垢,還是離不開小乘的這些心地法門。 

善攝波羅提木叉(prātimoksa),什麼是波羅提木叉?就是隨順解脫,身口七支戒,身是殺、盜、淫,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七支戒律都能夠做到,身、口、意三業裡面身、口業清淨,這樣就具足威儀行處,表面上身威儀,嘴巴不亂講,口威儀。現在差就差在心還不清淨、沒有威儀,心還在起心動念、妄想,具足了波羅提木叉時,有身威儀、口威儀;再進一步,見微細罪的能生佈畏,大罪殺、盜、淫、妄不犯,其它的比較微細的這些罪業,也要生起恐佈心,不要以為這小小小的業沒關係,微細的罪業還是要生恐怖心,這樣才能受持一切戒,能夠學戒住,滿足戒、定、慧三學,有戒才會有定、有定才會有慧,有慧學得空、證解脫。 

大乘佛法來講,要從空之中得到定,由空之間所得的定,才容易產生智慧,學世間禪定的那種定,是依戒律不取之心得到的,但是沒有智慧,那種適合於自我解脫,我們佛法是要用智慧來求得無上解脫。何等為三?戒有三不等,你要怎麼去求得在戒律上得到好處?第一個先在戒增上(adhipati),行為上在守七支戒,不殺、不盜、不淫這三個身戒,口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在這身、口七支戒上面守得很好,讓你的威儀具足,這是增上戒;增上者有增勝上進之意,亦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其作用,令事物更形強大之勢。 

再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你的慧門能夠增上,在你的心地上也要能夠增上,對煩惱能夠放下,對痛苦也能夠自在的忍受,不是很痛苦的忍受,這是增上你的意,對一切煩惱的解脫;有的人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習氣?因為被你的妄想習氣所蒙蔽,為什麼看不到因緣,你跟某某人吵架,這之間吵架的因在哪裡?誰在作怪?你看不清楚!就是沒修空觀,不修空觀、妄想被控制、身體被控制,你都看不到背後的陰影,這就沒有智慧。 

身、口二業清淨,意業不讓它動的那麼頻繁,讓心清淨下來,回到空的體證,這樣慢慢就會有智慧,可以不一定要用神通,這時候還沒有神通,到阿那含才有神通,神通看不看都無所謂,看也只能看到人,跟我感覺也還不是一樣,我感覺有人在中間讓你們夫妻打架、吵架,我用智慧來想也知道,不一定要看,像這種從你的戒律之間,然後增上益,讓你的意念減少,不再胡思亂想,回到自性空,這樣就產生無量的觀照智慧,很多人隨心講出來的事情就是這樣,他怎麼會知道?這是法爾現象! 

釋迦牟尼佛的境界不是用觀的,要問衪什麼?衪隨心而能講出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衪隨念而出來,不必去觀了半天,要是幾萬千億劫的事情,衪要觀了半天才跟你講?不必要!這種無上的智慧,修到佛的境界,更是清淨隨性而出的,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在守戒之間妄想少一點時,也有這種解脫智慧,這種是增上慧;講了半天解脫也解脫不了、觀因緣也觀不清楚,沒有智慧。這裡再重新回過來講,何等為增上戒?戒律上面的增上,又是什麼?光守那個戒就好了嗎?光守那個戒律之間,會產生負的功能?讓你從戒律上得到更大好處及力道,就是增上戒。 

是比丘戒滿足,一位比丘只會守戒律、滿足戒律,但是定力不夠、智慧也沒有,這當然沒有得到增上戒的好處,如果滿足了比丘戒以後,於彼彼分細微戒,再把它細分上面所講的身、口七支戒,再把它引申到其它很多更微細的戒律方面,進一步受持學戒,不要光在戒律說身威儀,我不殺、不偷、不盜、不淫這三身業清淨,然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四口業清淨,你光守這七個,不會去仔細想一想更微細的,我從意業上來把它斷掉,我貪慾心就可以斷掉殺、盜、淫,要這麼微細的去分析!造一切業都是意,身體所造的業都是意來控制的,我不要光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應該管住這個心,不起殺、盜、淫的行為或者有殺、盜、淫的妄念、慾望時也要把它斬斷! 

進微細的分析,到底戒律是在幹什麼?不要看表面的那種戒律,經典上所講的,有一個淫慾心強的人,想要拿刀割斷他的生殖器,割斷算了就不會淫慾了,那不見得,你看那些古代太監有沒有淫慾心?有!只是他不能做。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本末倒置,應該回過來說,讓你起淫慾心的那個心、種子,不是身體具足的生殖器,是你那個心,不去斷心的意念,反而去割那個生殖器有什麼用? 

這樣對於戒律要怎麼思考?不要說你在守不殺生戒,我不食眾生肉,卻對於煮飯的鍋子一沾到葷食就看不開,要知道我不殺生的本意是什麼?是慈悲心!對眾生產生無量的慈悲心,求諸佛菩薩能夠協助眾生離苦得樂,你有這種慈悲心,這就是不殺生、不食眾生肉的最根本的道理,不是在吃素或不殺生這方面去執著那表面的戒律,要去思考微細、微習的進一步意義在哪裡?這樣再來受持學戒就有定力、就有智慧,慢慢的就會產生增上利益出來。 

有些人呆呆的守戒、守戒,看起來很威儀,是沒有錯!但是,當面對境界時,心裡面的習氣還是起來。像上回我舉優婆毱多尊者,在印證他的弟子,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自己誤認為是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尊者用一位女孩子來考他的弟子,這位弟子從水中救她,一摸到這個女孩子皮膚細滑,他潛在的淫慾心馬上就起來,沒有摸到光看,當然就沒有慾望。有時候這些古僧大德,要斷心裡面的淫慾心,故意會浪跡於妓女戶,去那邊是不是真的能不動心?不是把自己關在門裡面,異性也看不到,什麼也看不到,然後說我心清淨了,這些都是意念沒有辦法增上解脫,只是在戒律儀態面,表面說我守的很好,這跟智慧有關係。 

走小乘的南傳戒律,他守的很嚴格,為什麼很嚴格?因為他守行為,因為不會去想,一切的行為都是由意識來控制的,要斷行為不做,我把意念控制好就好了,要看智慧,智慧不夠的就乖乖的依照前面的戒住,然後要再讓戒增上,要從意念上去增上,從利益上去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才有辦法斷三結,就是身見、戒禁取、疑心病,然後淡薄貪、恚、癡,得一種子道。你看到這六個東西、三個斷、三淡薄做到,那就是斯陀含的果位,得一種子道,就是一來果的種子道,天上人間還要來回一次,才能真證果。
 

「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

在上面所講的這些戒律上在修證時,沒有體會到要斷三結、淡薄貪、恚、癡三獨的,就沒有辦法做到斯陀含的果位,頂多是斯陀含向,更差一點的就是須陀洹名家家。須陀洹還要人間天上七上七下,如果七上七下,他已經上下一次,剩下六上六下稱為六家家,剩下三上三下稱為三家家,最後一個地方到底是在人間悟到阿羅漢果的?還是在天上悟到阿羅漢果的?就在「家家」的前面再加一個字,「天」家家就是在天上悟到阿羅漢果的,「人家家」就是在人間悟到阿羅漢果的,因為得到須陀洹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來回,如果連須陀洹都做不到,沒有辦法做到什麼?身見也去不了、戒禁取見也去不了、疑心病也去不了,還具有淫慾心。
 

「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

這是地前菩薩十八賢位的更往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本來就還沒成到聖人的果位,但是已經很靠近阿羅漢果。連這個也做不到,淫慾心也沒有辦法滅、嘴巴也沒有辦法斷貪吃的行為、睡覺也沒有辦法不睡,修行境界再往前推,隨法行、隨信行,這些都是地前菩薩一種修證的境界,在十八個賢人之間隨法行、隨信行;而守了戒以後,再微細的去用戒增上、意增上,來提高你的知見,來斷掉內在的不清淨心,這樣增上學戒,才有辦法增上意、增上慧,不然光會守戒,呆呆的去守那個戒,也不知道如何增加戒的威力、功夫,回心反向,還是把這個戒律反向修心,戒律只是一個表面的儀禮,不要在表面上做的很好,卻沒有把內心的這種習氣或者支配色身、口的這種意業把它清淨,就沒有從戒增上。 

這裡講的都是戒增上、意增上、慧增上,也就是知道要如何來修心、戒成就、意成就、然後產生智慧,徹底斷掉內在這些不清淨心,能斷多少就得什麼果位,這是很現實的,是自己得到的果位,是諸佛菩薩來印證,不是你說了就算了,諸佛菩薩怎麼來印證?像優婆毱多尊者,會現一些境界來印證你,這境界怎麼現?現在有神通變化的不多了,也許有神通變化會變成非常轟動,也許他會假借周圍之間的人、事、物來考你,或者假借一些妄想來讓你內心裡面起不起執著?修佛法隨時都是在受考驗,在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個考驗,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是一種考驗,或者諸佛菩薩化的一些境界給你一個考驗,隨時都在受考驗,考驗及格了沒有?你自己最清楚,對一件事情還有瞋心,很顯然的瞋心沒有淡薄,貪慾心也沒有淡薄,因果報應的觀念還搞不清楚,也沒有辦法淡薄,這些都是從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裡面去探討你內心到底清淨幾許?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解釋如前,三學是戒、定、慧,如何要能夠修習滿足這三學?不是光守戒,然後有定、然後有慧,不是!都要從增上戒去得到增上意、增上慧這三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上面講增上戒的意義,要從心裡面去思惟,要斷掉種種戒律的對象,把它細分下去,戒以外還有心,心以外還有什麼?還有習氣毛病,這些都能夠把它搞清楚,徹底的去執行,就能夠慢慢的得到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這裡要去學這三學,不是戒、定、慧,是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這三學。要怎麼滿足?何等為增上戒學?世尊這麼講,是比丘戒為滿足。

守比丘戒,光在戒律上滿足,但沒有定、沒有慧,就要於彼彼分細微戒,把這戒律再微細的分下去,乃至受持戒學。從戒律之間去思惟,如何思惟?在第一段經文已經提過了,如何去斷?思惟以後就要去斷,觀無常、無我、苦空,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之間去轉,來回這麼去破內在的執著與內在的妄想習氣、心病。彼如是知、如是見,微細的去分析這些戒律,然後戒律與心之間的關係,心清淨以後所產生的智慧等等,你有這些正確的知見以後,再拿來斷內心的毛病,先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 

斷此三結,得須陀洹,得到須陀洹果的人是不墮惡趣,不會再墮落到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最少、最少出生人間或者是天上,不墮惡趣,你要破掉身見、戒取、疑心病,就有不墮惡趣的能力了,決定正趣三菩提,邁向無上正等正覺的路上或者次第邁向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來菩提,因為我們初發心時,沒有發菩提心,都在學小乘的須陀洹、斯陀含,在這時候你發心了,就可以邁向菩提道,然後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以得到伏心菩提、可以得到明心菩提、可以得到小乘的出到菩提,然後繼續修菩薩道,可以得到如來菩提,這裡只是講決定正趣,一定可以往菩提道這方面來走,可以走但不見得你已經走了,還沒有走是因為現在還在須陀洹、斯陀含這裡奮鬥。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如果得到須陀洹了,斷三結得到須陀洹果,究竟苦邊是七次往返出生人間天上,就可以脫離三界,得阿羅漢果,這是戒增上學。你要注意不是這這七個戒,要微細去體會它這個戒的本意是什麼?回到基本的意業去斷,不要光在戒律上、嘴巴上、行為上去斷。有很多古僧大德,行為看起來瘋瘋癲癲或者好像沒有在守戒,其實他內心戒律已經非常的自在,他從內心去守那個戒,要看不同層次的境界,比較智慧差的守行為戒,智慧高的守心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什麼是增上意學?要是這個比丘守戒滿足時,身三、口四這個戒滿足以後,三昧滿足能夠得到定,三昧就是正定,如果守戒沒有定,只是我戒是守了,但是守的很痛苦,沒有很自在、安詳的去守那個戒,守戒不住戒你做不到,那就沒有三昧,三昧就是守戒而不住戒,戒對你來講不會變成一種很痛苦的鉫瑣一樣把你綁住,你就很自然的不會去犯這個戒,這就是有定。定是滿足了,但是智慧少少的,所以要增上意,要把戒律引申到你的意念上,意念清淨回到空,回到空就會產生智慧,所以增上意,三昧滿足,定是有了但還沒有智慧。這個時候再去對微細的戒,細細的再加以去分析了解,我守這個戒,在幹什麼?譬如我守不殺戒,我要起心動念不去犯殺業,連意念都不去殺了,這是增上意,把它引到意念上來,不要在行為上,小乘的人都守行為戒比較多。 

如果把它引到意念上來的話,犯是一定會犯,這時候須陀洹境界的淫慾心還會起,只是淡薄而已,起來馬上警覺把它轉掉,就已經犯了,以意念來講,守戒的起了念就已經犯戒了,犯了就要去懺悔;守行為戒的話,我行為沒有去做、我身體沒有去碰異性,就沒犯戒;以守意念戒的,意念起的這種淫慾心,已經犯了戒了,這時候就要去懺悔;到底意念守戒是很難,但是沒有從意念下手,就沒有智慧,這裡要讓你增上意學,就要斷掉意念上的心戒,做為一種守戒的主角。 

守心意念的戒隨時都會犯,犯了就要懺悔,乃至受持學戒,以這樣的方式來受持你所受的戒,不殺、不偷、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樣身、口七個戒律,把它引用到心地裡來,從意業根本三毒貪瞋癡下手;要如是知、如是見,能有這樣的知見就可以從上面斷掉三結,淡薄貪、瞋、癡,進一步就能夠斷了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是斷了前面三結的身見、戒取、疑心病,本來在斯陀含是淡薄瞋恚心、貪欲心,在這裡把它斷了,這個斷是暫伏、不是永斷,阿羅漢的境界才是永斷貪、瞋、癡,這裡還不是,雖然斷五下分結,比較微細的還留有尾巴,還沒有完全清淨,也就是拿個石頭壓住它,是不究竟、沒有辦法永斷,是所謂暫伏。
 

「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前面三個一定要永斷身見、戒取、疑心病,對於貪欲心、瞋恚心似用石頭壓住它沒有永斷,但是不起作用,這就是斷五下分結,斷五下分結就可以產生大涅槃,哪種大涅槃?是屬於阿那含果的這種涅槃境界。不復還生此世,就不再來人間受生了,出生到四禪之上的五淨居天以後不來人間。但是經典上講,不來者實非不來、實無所來,他不是不來,阿那含anqgāmin就是「不來」,ana是不,agami是「來」,得到不還果者,卻還要來人間,為什麼?因為比較笨的、智慧比較不夠的,他還要來人間悟到阿羅漢果,是謂不來者其實不是不來;智慧比較高的、有銳根的,在天上就直接悟到阿羅漢果,這真是不來了,但若轉成菩提心,還是要來人間度眾,最後還是了。 

《金剛經》云:「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就在講這個意思,好多經典湊來湊去,才能完全了解整個《金剛經》的意思,《金剛經》、《大般若》都是大學的程度,現在在講《阿含經》都在講小學的程度,小學、初中、高中所講的課,在講最真實的心地問題,我們學般若經是跳過去了,現在回過來講,天天我們在看的聲聞四果是怎麼修的?是在斷我們內在的習氣,天天在講《金剛經》這些三段論,講了半天內心這些習氣沒有辦法斷,只會說、做不到,借此在講四句偈來講這四果,同時來複習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從意念上去斷這五下分結,你就學到了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什麼是增上慧或者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學了戒滿足了,學了剛剛講的增上意滿足了,就是定滿足了,當然這時候就有智慧,定滿足了,這裡的意念沒有了就回到空,回到空性就產生了無量的智慧。《金剛經》所講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都是從空之間所產生出來的,沒有修到空的智慧,就有沒有辦法滿足所謂的般若智慧,不要靠定力去規範你的行為,要靠智慧來獲得對事情、對業力的解脫,所有的大菩薩最後都是以智慧來度到彼岸的。這中間所學到的定,是以求智慧而得到的定,不是那種在世間禪定,坐在那裡沒有煩惱,一下坐就煩惱多多。在生活起居能照樣生活,照樣可以跟眾生一樣的,但是遇到事情來時,可以用四兩撥千斤,不會誘發起你的煩惱。從上面你已經學到了如何在戒、定、慧三學之間滿足斯陀含,甚至於也提到了阿那含的境界。

 

4.阿那含果

阿那含道智如是觀察之後,那斯陀含聖弟子,即坐他本座,或於他時,為斷欲貪與瞋恚而無餘及為證得第三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那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覆思惟,進入觀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於行捨智之末,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即在種姓之後生起阿那含道。與彼相應之智為阿那含道智。  

聲聞三果,雖然沒有正式得到阿羅漢的解脫痛苦的果位,但是已愈來愈近了,阿那含道智如是觀察之後,觀察就要回到須陀洹、斯陀含那五個觀察的方法,那斯陀含聖弟子,即坐於他的本座,或於其它的任何時候,為斷欲貪與瞋恚而無餘及為證得第三地而行瑜伽。他也一樣的集中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智思惟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覆思惟,進入觀的程序。這裡沒有再提出五蘊身,因為阿那含果已經進入行陰區宇,在斯陀含時,他還要五蘊身裡面來回的用無常、苦空、無我的心,用反覆思惟,然後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這麼去思惟,進入種種心對境的境界,能夠悟道。 

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行捨智之末,捨智是最後要得到的一種心的平等行,沒有憂、喜、苦、樂、七情六慾等等的毛病,回到自性清淨的捨念清淨,這裡還是要用意門,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在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之間與阿那含道相應,生起阿那含道的種姓,也得到阿那含道智。
       

阿那含果在此智之後,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至此名為阿那含(不還)的第六聖者,即於彼化生之處而般涅槃,不復還來──依結生而不再來此世間之故。此後的觀察亦如前述。        

阿那含果在此智之後,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至此名為阿那含(不還)的第六聖者,第五是阿那含向,第六是阿那含果,已經證到第六聖者果位,四聖八輩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八輩再加四個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這裡講的是第六,第六聖者即於彼化生之處而般涅槃,阿那含果證到的人,他化生天上五淨居天,五淨居天依你的心清淨程度,又可以分成五個淨居天,一、二、三、四、五,愈高的、他的心清淨程度愈高,也就是智慧愈高,智慧愈高起碼在第四、第五,比較利根的,他在天上就可以證到阿羅漢道,斷除五上分結(色界結、無色界結、掉舉、我慢、根本無明)。比較下劣的,心比較鈍的,雖然去掉了五下分結,但是智慧還不具足,像第一、第二、第三,這三天的可能還要來人間,才能夠悟得阿羅漢果。 

因為人有這個腦筋可以思惟、思考,依經典或者看了經典以後思惟、思考,就可以擺脫剩下的那個不清淨心,可以得到果位,聽到這《阿含經》、《雜阿含經》以後,是否有一個感覺?跟以前在看大乘的經典來說,是比較踏實一點,也知道修行層次。以前天天在講空三昧的空、無相、無願,你不知道聽了幾千萬遍,但就是空不掉,現在知道空就是要空掉身見、空掉戒取、空掉疑心病、空掉瞋恚心、空掉貪欲心、空掉我對眾生因果牽扯的癡心,你懂了也有一個方向,知道怎麼去用功?譬如阿那含是要斷貪欲心,連一個淫慾心的念頭都沒有、都起不來,才是阿那含果,如果還會起的,那只是淡薄淫慾心而已,是斯陀含的境界,這樣就可以去印證,你到底是差不多到哪裡? 

是否真的斷?諸佛菩薩有時候在夢中考你,給你製造一個淫慾念、淫慾的夢出來,你有沒有馬上警覺?或者做了以後、夢完了,這個境界都搞不清楚?隨時都在考你,因為你有這個念,才會疏於防範,在夢中是半昏迷時來考你才是最好,若在腦筋很清楚時來考你,當然你如如不動。在夢中是半昏迷,因為在夢中有這種迷糊,在死亡時是全昏迷,當然都搞不清楚,有以前的因緣感召時就去受生了,哪裡能不生?現在不管是斷三結使,還是另外三個貪、恚、癡淡薄,或者是斷了五下分結,你到底做了多少?起碼剖析知道,到底還有哪一些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是在哪一個果位?是須陀洹向,還是連須陀洹向都沒有?還是已經有須陀洹的果位,就是斷了身見了,不受身體的病痛、痛苦所影響,或者一入禪定失掉身覺,或者不再用種種的見性,所看到的人、事、物都能夠自在,這些你自己可以去瞭解,小乘是讓你能夠懂得也。 

有比較踏實的瞭解,大乘講的課是一個小學沒讀的,就直接跳到大學去,人家已經在上那些比較高級的課程,他不會再回過去講。沒有這些祖師大德的論述,像《大智度論》就在解釋《大般若經》,很多人一接觸到《大智度論》,沒有辦法看到《大般若經》,《大智論》到處都可以買到、請到,這是龍樹菩薩在解釋《大般若經》裡面的名相,因為是大學課程,不能把小學一加一等於什麼?重復再講一次。現在講到沙門四果、四句偈,借這個機會給各位瞭解一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在修什麼?
 

《雜阿含經》云:「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於慧。前段參考上面,這跟上面的斯陀含最後一段有一點接下去,因為戒滿足了、定滿足了,等於是增上戒學滿足、增上意學滿足了,但是慧還沒有滿足,特把這一段列在阿那含果以學慧。
 

「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如果在五下分結能夠完全斷,就得到中般涅槃,如果未得呢?於彼未等覺者,沒有覺悟到這些也不能夠完全斷,就得到生般涅槃,愈往下是愈差。 
 

「於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於彼未等覺者,就是沒做到斷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於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在對於戒律上,把它回歸到心意念的基本念頭時,你做到多少?做到多少就得哪幾種涅槃。做的最好的是斷了五下分結,就得到阿那含果,就有中般涅槃,差一點的就得到生般涅槃,再差一點的就得到無行般涅槃,再差一點的得到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 

中般涅槃是證到阿那含果者所有的寂靜,做得不好的,也許是阿那含向,做的不好的,就得生般涅槃、或者是無行般涅槃、或者有行般涅槃、或者上流般涅槃,得到這五種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去得到的;最後、最後,如何得到增上慧學呢?我剛講的,悟到意念空,就有心地體性空的顯現,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在增上意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智慧也滿足了;如是知、如是見,有這種知見的話,欲有漏心解脫,對種種欲望的有漏心,在這時候得到解脫,所有的貪欲心斷,才得到阿那含果;淫慾心斷了,但是還貪吃,貪吃東西美味,那表示阿那含果還沒有得到;如果不貪吃了,但貪睡,表示阿那含果還沒有得到,還沒有入禪定中。貪名嗎?名、色、財、食、睡更不用說了,阿那含果連這些念頭、什麼都不能有,貪欲心全部都不起,才是真的斷五下分結,但是根還沒有完全斷,只是像被石頭壓住一樣不起。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欲有漏心解脫了,各種欲望的有漏之心,不再受它所左右,有受生的這種有漏心也解脫了,你為什麼會來受生?就是與眾生的因緣之間的心牽扯,有生這裡的有,代表有生、有生命、你會去受生。一旦這種心也沒有了,他就不再來人間了。無明有漏心解脫,在十二因緣觀的根本無明,你不再受阿賴耶識對外境感召的因緣,然後執取它為真,這種無明心解脫了,有的人慢慢修,修到第七意識妄想沒有了,第八意識有兩種功用,一個是無始劫以來所種下的種子,第二個是心空時,可以感召十方一切世界,可以鑑照十方一切世界與眾生心,鑑照了、知道了,這個心有沒有起無明的去執著它?如果到阿那含的境界,他不再執著,無明心沒有了,所以有的人可以超十方見,但是沒有把十方所見的放在心上,因為無明已經有明了,沒有那種妄執心去執著那個境。 

一切如來、佛、大菩薩,衪們的心是遍照十方虛空一切境,但沒有無明心去執取,連阿那含果位的行者都有這種能力,無明心沒有了,但是第八意識的鑑照能力是有的,有了以後,你有沒有辦法不去執著?聖境界還執著不放,那還是生於天界,對煩惱境界去執著,那你是凡夫界,也許出生人間或者下三惡道也有可能。根本無明在阿那含境界一定要斷,所以無明有漏心解脫;再下去一個煩惱,是無明無漏心,這是阿羅漢境界,有時踩錯腳步進入執著空,無漏心執著無漏不放,變成進入空亡的境界。 

阿那含行者要斷掉欲有漏心,斷掉有生、有漏心,斷掉根本無明的有漏心,該解脫的都解脫,解脫知見初步見立,我生已盡,在阿那含的境界解脫,已經都能夠做到了。進而梵行已立,清淨行已經成就了,所作已辦(作)。該做的內心不清心的心除,該做的我都做到了,就是阿那含境界。 

須陀洹要做的是什麼?要斷身見、戒取、疑心病。斯陀含要加上淡薄貪、瞋、癡。到現在五下分結已盡,對於眾生間的因緣果報,阿那含果者雖是知道,可以觀八萬劫眾生的因緣果報及因緣的牽扯,知道但是還沒有辦法脫黏,也就是知道但是沒有辦法放得下,只能不來受生,但沒有辦法知悉眾生因緣的源由,這要到阿羅漢果時,才能夠修證到證得空觀,把這些因緣果報全部都空掉。生死己盡,梵行已立,內心都清淨了,這就是所謂的增上慧學。 

到這時候的,行者自己知道已經不再來受生,如果你再來受生,除非是菩薩心,再來人間要行菩薩道,有的在這時候,迴心返向發菩提心,要去行菩薩道,不出生五淨居天去了,就在人間再來受生,那是他已經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做到這樣是名增上慧學,是要用智慧來悟到欲有漏心解脫、有生有漏心解脫、根本無明心解脫,能夠得到無量的智慧。能夠把受生的這種結打開的話,那是學到增上般若智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在《阿含經》裡面所講的,修行的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意、增上慧,所得到的戒、定、慧三學,你大概瞭解一下,用在修心地清淨時,是什麼樣子?今天就講到這裡。

(2005.03.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