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
                  200
5.03.05.   12 講(4)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

(三)、名詞解釋(續)

前言─話說「隨緣」

我們對於身體的病痛還比較無所謂,有心理的病那就麻煩了,我的身體是在生病,你們的心有的人病得很厲害,都不知道怎麼去克服?不知道怎麼去觀因緣?為什麼最近《金剛經》一直在講「四果」?四果都是依心的清不清淨來成就的,不是依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而成就,有禪的境界心不淨,連一點果位都沒有,只是有世間的天報,所以心的毛病比身體來得嚴重就不好。

身體無常,今天好、明天就壞,明天壞了、後天又好,總是好好壞壞的,也不必太去在意,但是心很重要,你有什麼毛病?聽經聞法不能去抓住重點,聽歸聽,每一次上課是上了,佛法卻用不到你的生活起居上,也等於是浪費了時間,希望你們從心地上去下手。

當然《金剛經》是在講空、有不二的修證,世尊從我們不懂佛法,慢慢的把我們帶引上來,從《阿含經》講戒律、講修行的法門,一直講到沒有轉掉心裏的毛病是得不到果位。在我們有生之年聽聞到佛法,不要只在大乘裏面講理論,要在小乘的這種真正實修上面去轉內心裏面的執著,一句話悟了、懂了就要去做。

就像前幾天有人問起什麼是隨緣?隨緣是很好的一個佛法,我是常常隨緣發脾氣,要讓我發脾氣是很少的,大發脾氣發了兩次,雖然表面發脾氣,但是內心知道是什麼事?隨緣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能有所執著,不要依你的喜怒哀樂去做什麼,有時候貪愛心不但障礙你自己、也障礙別人,心要清淨也不要認為自己所思、所想都是對的,不要講、不要想、什麼都放下。修佛法只有這樣,不去跟人家講道理,因為你的行為都受到冤親債主所控制,又沒有智慧看出來,天天都在人與人間攪和、起是是非非,對於這些 ,修行人要徹底的瞭解,所以要少講話,把那個妄心打死掉,不要都認為我是對的、我是有理的!

世間法沒有什麼對、不對,只有因緣果報的現象,發生的就是該發生,要去轉業力,業力來的時候都是受到冤親債主所左右,人家旁觀者清,給你點了一句話,您要能隨緣去做,沒有自己的喜愛、厭惡,人家要 怎麼說就隨緣去做,這就是隨緣,隨緣就能超越業力的牽扯,或者走出業障。隨緣對修行可以去掉我的執著,不會認為我都是對的、我都是有理的,世間的因果報應不是有理、無理,都是三角關係,夫妻、兒女之間再加一個冤親債主,在那裡攪和。沒有智慧看清楚這樣、又執著己意,這樣學佛法都白學了,要學空、要學忍辱,不要動腦筋去想合理、不合理?該怎麼做?別人所建議的就要隨緣去做,因為諸佛菩薩不會現身,你因緣福德夠了,祂往往會透過第三者來跟你講話,你會順著這個因緣去走,業力就會轉了。

自以為是、認為我這樣是對、我這樣是好的,因為你的執著就脫不了業力,所以不會觀因果就是愚癡,貪、瞋、癡的癡就是不明因果,沒有神通力、沒有宿命通,起碼可以學這個隨緣,師兄、師姐怎麼講?我就順著去做!有時候諸佛菩薩會透過師兄、師姐的嘴,教你這樣做、教你那樣做,只要為大家好的、為你家人好的,為什麼不去做呢?做了 ,業力就會轉,隨緣就是別人教你怎麼做?就順著去做,當然別人不會教你去跳海、教你去做壞事,都是教你去做正面的事情,但也不會花很多錢。

不要說麻煩或者想會影響到別人,其實這些都是你的業力在牽扯,隨緣自然就可以走出不如意的一家人共業,隨緣可以修我們自己的執著,修佛法本來是逆向操作,既然《金剛經》講了一大堆的道理 ,聽不懂,聽懂了又不會去做,其實不管空、有還是要隨緣,隨緣也可以闡述空、有的道理,要空四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第一個我相要空,怎麼空?隨緣就空一切的我執了。

一法通、法法皆通,因為身、心兩者,身體怎麼變化?氣通了每個人都一樣,有什麼不一樣?稍微通的、半通的、全通的,內、外道都一樣,只是佛法在求解脫,在心地上、從戒律上、從煩惱上去轉,只是這樣地不同而已,外道只是執著那種一切真如性的反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四空處定的境界、無想定的境界,有境界就執著在那裏!佛法所不同的就是不管什麼境界,對於內心種種的毛病如何把它斷掉?斷掉三結就有須陀洹果,然後再加上淡薄三毒(貪、瞋、癡),讓它微薄一點,就有斯陀含果位,斷了五下分結就有阿那含的果位,永斷貪、瞋、癡三毒都不去犯、慢心沒有了,就有阿羅漢的境界。

這些果位都是從心地裏面去印証的,不是可以發什麼通了,不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心性都起了無量的能力就有果位。無量的能力在世間禪就有了,這與解脫果位扯不上關係。佛法聽了那麼多,道理要懂!不要聽歸聽、每一節課都到了,回去卻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怎麼是修行呢?修行是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家人,讓整個家庭和樂,沒有紛擾的事情,再擴而大之去幫助親戚朋友、不認識的人,要有這種能力,要發菩提心、去行菩薩道。

 

2.須陀洹果

須陀洹為聲聞乘四果中最初之聖果,又稱初果、預流果,即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舊譯入流,又譯作逆流。小乘聲聞四果之第一,十八有學之一。意指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聲聞乘之人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達違逆生死瀑流之位,稱為逆流果。蓋預流之「流」,即指聖道之流。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預參於聖者之流,稱為預流果。此為聲聞乘最初之聖果,故稱為初果。趨向此果者,在斷見惑之見道十五心間,稱為逆流向,又稱預流向,即預流果之因位。預流向為見道位,預流果為修道位。

關於聲聞「四果」大家已經瞭解了,是從心地裡面要證到哪一些境界,才有什麼果位。所以要從心地裡面下手才是,不要在文字般若裡面看了半天,還不懂怎麼修?心要怎麼修?其實很簡單,第一個是閉嘴,另一個是行為不要亂動,另一個是心不要亂動,只有這三樣事情而已,為什麼講這麼多的佛法?其實也都離不開這三樣,身、口、意三業清淨。

現在我們細分一下,須陀洹果的修證方法跟本經典講的要怎麼修入?因為從講經說法以來,沒有從小乘的《阿含經》裡面去瞭解,很多講《金剛經》的人,也不會回過頭來去講這四果的基本修行,我們已經花了三次的時間在講這四果修行,主要還是要讓你瞭解修行,跳過小學、中學要去讀大學,雖是高材生,但是有很多你還沒有學到的,或者自以為是的認為到大學程度已經看得懂,但是基礎的課程不穩固,顯現在心、身上面的就不清淨。關於四果,經典上是怎麼講?我們再做討論!

須陀洹是預流果,為聲聞乘四果中最初之聖果,又稱初果、預流果,即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見惑是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外塵境,所知、所感有沒有斷掉你自己的想法?或者已經看到四聖諦的苦、集、滅、道的道理、十二因緣的道理、三十七道品的四念處道理,但是還做不到,做不到就要用功,先斷外塵再修內心,現在面對外塵境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我們簡單講,就是每天所面對的柴、米、油、鹽,外在的人、事、物是不是都很自在?如果都能自在,再斷掉身體的「身見」執著,要去突破色身。

突破色身,一個是病的時候不要管它病不病,然後打坐的時候能夠入二禪沒有身覺,身體感覺已經沒有了,只有一個心識;或者痛已經對我不造成一個痛,身體氣機旺盛、快樂,也不執著那快樂,憂喜苦樂這個心也慢慢能夠斷,這樣才能慢慢往上走。

第一個要先斷身見,第二個要守戒律,不要去守一些邪戒,不正當的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戒律,就不要去亂持,像不吃油、不吃鹽、不吃什麼的,這種不是戒的戒,對心改善沒有用 處,只是對你的行為變成一種錯誤的誤導。不吃鹽就不會高血壓,是沒有錯,但是身體沒有力氣;不吃油可以減低你的慾望,尤其是性的慾望,因為所有的性賀爾蒙都是由脂肪、膽固醇來合成的,沒有吃這個當然身體病 奄奄的沒有力氣,所以沒有淫慾心。這樣持是本末倒置,不是用這種邪戒來讓你沒有淫慾心,要從你的根本的心裡面去斷淫慾。

從根本去斷淫慾,就是我吃得再好、再多也不會起淫慾念,這才是正確的,不是用飲食來控制你的淫慾,這不正當的戒律,是謂戒禁取見;疑心病、懷疑心,是人最根本的敵人,沒有境界疑心病重,有境界疑心病更重,因為所跨的空間不是兩度、三度,甚至於四度,所感知的不是人的層次,還有非人、還有諸佛菩薩、還有過去、未來的事,而不能定下心來,自以為是的疑心病一大堆,這三個習氣如果有所見,而不能斷掉都是屬於見惑的範圍。

小乘聲聞四果之第一,是須陀洹果,是十八有學之一,無學位是阿羅漢有九位,有學位是地前菩薩或者是阿羅漢以前的,十八有學位第一個是須陀洹,須陀洹還沒有得到以前還有一個須陀洹向,也是十八有學位之一。須陀洹果舊譯做入流或者逆流,入流是入聖者之流,逆流是逆五塵境與心地不清淨之流,也就是眼睛看到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物,本來不以為然的,現在要逆向操作,不要看進去,要學這個能力,若不是為了度眾生、不是為了度他,可以不必跟人家計較,反正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而為了度他,有時候隨緣去辦,我剛剛講發脾有發脾氣的道理,發脾氣是用比較重的方法來轉你的習氣,受了我的發脾氣,也能夠自在不去罣礙,你就進步了,如果你很在意,然後慢慢轉、慢慢不在意,就是你的進步。但我發脾氣發完就完了,當下發、當下就完了,雖然表面上在發脾氣,內心一個心如如不動,這是隨緣在轉你的業力、讓它消掉,成就你的心地 ,藉這個機會讓它改進,每個人用大法,他如果能夠悟出來,這個進步就很大,表示你的死穴就在這裡!

每個人所犯的毛病不一樣,有的貪心很重,像優婆毱多尊者就會讓他破這貪心,有的瞋心很重的,尊者就想辦法破解他的瞋心,讓他不再隨便發脾氣,這樣心地自然就清淨了。有的愚癡病不知道因果的道理,像我剛才上課所提的這些事情,看不出家裡的冤親債主在那裡攪和來、攪和去,一家人天天吵來吵去,這些就是患愚癡;我們要斷的就是貪、瞋、癡這三個根本煩惱,以及邪見、慢心、疑心病,這六大根本煩惱要斷盡。

聲聞乘之人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達違逆生死瀑流之位,稱為逆流果。蓋預流之「流」,即指聖道之流。須陀洹果者,是逆流果,知道是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不關我的事、看了都自在,要幫他的就要對這件事、對這個人好好的下功夫,下功夫就是幫他處理,處理有正的、順的、逆的,用什麼法?隨緣!不刻意去安排要怎麼做?是隨因緣湊成了就去發作,發作完了慢慢去觀這個人,智慧高的過幾天就轉,智慧低的,過幾個月總是會轉,轉出來就會成就,會斷他根本的毛病。

像優婆多尊者在度化眾生,會善觀眾生的死穴在哪裡?離不開貪、瞋、癡、疑種種的毛病,他執著哪裡?就破解他那一點,他就悟道了;有的人很喜歡佈施,你教他再佈施就沒有意思了,因為他已經捨得錢財了;有的人沒有瞋心、他心平氣和的,怎麼駡他、他怎麼好,再教他不發脾氣,那就多餘了,要看他的重大毛病在哪裡?要點醒他最大的毛病!菩薩要有善因緣去觀眾生的毛病在哪裡?有的落於小乘的,要把他轉成大乘,因為一入小乘修行,可能會錯過一萬劫或者兩萬劫時間,假設你今生可以證到辟支佛果或者阿羅漢果,還要花一萬劫或者兩萬在那裡遊蕩遊蕩無所事事、以寂滅為樂,你何不在今生之間發菩 提心去幫助眾生,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就不必住在小乘果位之間!每個人所犯的、所執著的毛病都不一樣,菩薩都會懂得這些,講開來讓他能夠超越種種的這些心病,甚至於臨門一腳、踢他一下,他就上路了!這是菩薩隨因緣在做的事情。

須陀洹當然是不高的果位,但是要做到須陀洹果也不容易,預流是預入聖人之流,意指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預備進入而已,還沒有得到,得到了才是真正阿羅漢果位。如果須陀洹(srota-āpannasrotqpanna)翻成逆流,就是對修行來講,第一個一定是斷六塵境,要摒棄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這些都要自在。預流與逆流,雖然翻的名詞不一樣,但是角度不同,預流是對好的修行果位來講,已經快進入聖人之流的第一位;講逆流是修行境界的法門,是要逆流、逆向操作,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六塵境,不要在那裡攪和、在那裡鑽牛角尖,都要放下、不要在意,這樣就有須陀洹的境界。還有些外道、邪道,因心不淨而還有害心,害人之心,想用意念害人、想用符咒害人,只要有害心,就不是須陀洹果,哪怕會飛天走壁,連一點聖味都沒有。

斷三界之見惑已,聲聞乘行者要斷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見惑。見惑有兩個,大略的解釋,一則是六根對六塵所接觸的境不要去執著,二則是見了道以後,我知道方向怎麼樣?道理懂了,見道但是還做不到,我知道要斷貪,但是還沒有斷掉貪;我知道要斷瞋心,但是還做不到,我是在斷這些毛病;我知道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現象,但是我沒有那個能力知悉,沒有辦法做到心自在去應種種因緣,這是見惑。見惑去除以後,再回過來進一步的就是沙塵惑,就是要斷修惑,也就是因為我懂了道理,但是做不到這些,每一個都要用聞、思、修來讓我的心清淨,這樣才能得到一個果位。

斷三界見惑,方能夠預參於聖者之流,稱為預流果。此為聲聞乘最初之聖果,故稱為初果。趨向此果者,在斷見惑之見道十五心間,稱為逆流向,又稱預流向,即預流果之因位。預流向為見道位,預流果為修道位。見道者有十六個心,你做了前面十五心間的一個、二個或者三、四、五個等等都稱為預流向,如果得到預流果,就連第十六個心能得。前面十五個心斷了,第十六個心(如後面的附表)也斷了,就得到須陀洹的果位。預流果的因位是逆流向、預流向,預流向為見道位,預流向就是知道方向了,我要修心、我要斷貪慾心、我要斷淫慾心、我要斷瞋心、我要斷這無明的因果報應等等,這種不明了的心,這些都是預流向的聖人行者要做的。如果做到就正式成為預流果,預流果為修道位,進一步就要修道,修那些做不到的道理。《雜阿含經》每經都很短,但是裡面都是偏重戒與行,教你怎麼修行?不是大乘經典教你怎麼圓融這個心性?再舉一經闡述四果境界。

《雜阿含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境界有何差別呢?心地清淨與否,程度不同都有差別,有差別就有不同的果位,差別在哪裡?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

增上者adhipati,即增勝上進之意,亦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強大。若依增上心論道,是為經(素怛纜sutra);若依增上戒論道,是為律(毘奈耶Vinaya);若依增上慧論道,是為論(阿毘達磨abhidharma)。所以此處經雲增上戒,是以戒為主修,增上道行。

我們修佛法,常常在講戒、定、慧三學,戒是擺在第一,我們修心卻不能控制心,那只有從行為上去規範自己,你去受戒,然後依著戒律規範你的身、口、意三業,一旦在戒律上發起很大的心,在這方面使它能夠增上,也就是做得非常的好;戒律是戒律,有的人戒律是對自己來說都很給與方便。但是有的人守戒很嚴格,守戒嚴格就是增上戒學;那些律宗的行人,都有很高的修證。以前講過,在正法時期光守清淨戒都不犯,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因為守戒律清淨、心地清淨,阿羅漢果就有五神通發起,然後再證得漏盡通,這是正法時期的時候。

在像法時期,光守戒律修行就不行,因為守戒律的心在愈後面沒有辦法增上,使不上力道,都是落於方便戒,做不到就給與方便,愈方便就跟心的清淨度不完美,都被打了折扣似的,不能稱為增上戒,戒變成方便戒。如果你在守戒律方面很嚴格的話,光守不語戒,可以產生神力,得到「說話算話」,講出來的話變成真的。戒律看起來好像是一種規範你的身、口、意而已,不是的!是會產生神通力,這要自己去試,如果對守戒律很嚴格的話,才會感覺到其威力。

我為什麼講出來這句話會變成這樣?變成真的!輕描淡寫一句話,最後結果正是這樣子!戒是無上菩提本,不是只有覺悟,有時候連事情、眾生之間的因緣,你講出來就算數,對於守戒律者,若再加上發很大的心力,在戒律上規範你的身、口、意,這就是增上戒學。

「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

有的守戒是守戒,但是常常處於方便。譬如今天齋戒,有時候肚子餓了,怎麼辦?喝流質的吧!師父就給你方便,給你方便就不是真正的增上戒。我看很多同學有時候很執著,對戒律很執著,這就是增上戒,你叫他牛奶可以喝一喝,不然鈣質會缺少,「牛奶不喝,因為牛奶是葷的!」好!這就是增上戒。方便者就不是很強調這戒律;只要求得心安、只要求得對眾生能夠度他們,這種以眾生為主的,菩薩都會偏向於方便,要方便相對的心的成就會比較少。所以菩薩要無始劫以來這麼一直在菩薩道上打滾就是這樣子,不能成就!為什麼阿羅漢那麼容易成就?他把所受的二百五十戒,都用增上戒這種行為去守,是很容易成就的,五通馬上就會發起,進而得漏盡通。

「不重於定,定不增上。」

戒增上,但是不重於定,定不增上。如果光有戒律,但是不從心地、不從禪定中去學定,變成一種偏向於戒而得心不宜,這種沒有真定可言,應該要戒、定都要有。普通都是從戒之間來得到定,菩薩並非是,菩薩是用智慧之間來得到定,所謂定就是管這個心,碰到種種的障礙,人、事、物都能夠管住這個心,讓它能夠沒有煩惱、自在,這樣真正的首楞嚴大定就是在學這個,禪宗或者是大乘菩薩,都是以智慧來得定;而有戒增上,但是定不增上,這樣就不完美了。

「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有戒增上,但不重於慧的修證,就沒有慧增上,這是菩薩才會重於慧。菩薩重於慧,但是若不重於戒,有一個危險是很容易著魔,這樣不好!不管怎麼樣,戒、定、慧三學,能夠平均發展是最好。小乘偏於戒增上,大乘是重於慧增上,邪魔外道他們也能講的頭頭是道,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守戒律、也沒有辦法得正定,最後常常落於魔道。

「於彼彼分細微戒,」

不管戒、不管定、不管慧,於彼彼分細微戒,在戒律上,每一個再把它更細微分,戒有行戒(行為)、還有心戒,心裡面認為心平,就是守戒律,菩薩是守心戒,但是什麼是心平?有的是犯了戒、不正當的,自己犯了他也是心平氣和,這種不是真的心平,真正菩薩犯戒是為了眾生的,不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來犯戒的,為什麼為眾生犯戒?為了要度眾生,讓眾生上路,但沒有大菩薩的境界,難免會犯戒。犯戒以後你自己要懺悔,懺悔到心平了,那就是所犯之戒律就不算是一個罪,就不會有罪惡感;心平就是你在彌留狀態或者碰到冤親債主的時候,它會指出你以前所犯的過錯出來,這時你是不是心平?不是說沒事的時候,理智很好、今天身體很好,我想起了所犯的毛病,結果心也很平,不是這樣子!

要真正的心平,是在苦難、患難、危急時,你對於犯戒事能覺得心平,最重要的是在冤親債主來了或者諸佛菩薩來考你,常常點出你所犯的那個戒,對所犯的那個戒,知道犯了卻能夠心平氣和,不為所犯的戒而有罪惡感,那才是心平!對於這種層次要瞭解,不是太平時,對所犯的戒心平,你說沒關係!有關係、沒關係是在彌留狀態、或者在冤親債主來時、或者諸佛菩薩來驗證你、考你時,是不是也都覺得無所謂?

最好是我們犯了什麼微細的各種戒,都要懺悔!不要認為無所謂,同學常常犯了這種白色的謊言,犯戒就是犯戒,或者是為他人好,講了違心之論,這也是不應該的;若對戒律不是守得很嚴格,譬如不妄語戒,小的不妄語戒,你常常用白色謊言去騙他一下,其實是騙你自己,不是騙他,因為你的心以後可能有一段時間不平,不會安定就麻煩了,一錯亂心就迷糊了,一迷糊哪個時候果報就來了,我們希望微細的犯戒,要有心去反省、去懺悔。

「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

我不說這些戒,你就不能好好的去受持,堪能就是去受持這些戒律,若彼戒隨順梵行,對所守的戒,都是以清淨行這麼去做,梵行就是清淨的戒律、行為去做,而且不是很勉強的或者是我做不到很勉強的要去做,這不是戒堅固。應該是做的很自在、隨意的,沒有勉強的這麼去做到清淨戒,這樣才能饒益梵行,對修清淨行才有幫助。

當我們戒還不清淨時,常常就有一點勉強去做到,譬如我不殺生,看到家裡有蟑螂、螞蟻在爬來爬去,心就很不順、又不能犯殺戒,巴不得家裡有人來把牠打死掉算了,這種就是很勉強的、不能隨順,不能隨順又怎麼成就戒清淨行?沒辦法!沒有辦法對你的梵行有所幫助;對梵行能有所幫助,真的得到清淨行,而且能夠久住不犯,久住梵行,像這樣的比丘,真的是戒堅固了。戒堅固第一個要隨順,然後對於梵行真的是正面的、有益的幫助,然後不必守戒,也久住在清淨梵行之間,這種出家人可以說是戒堅固了。

「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

以戒為師,這種心態永遠都自然的存在心中;在世尊入滅前,阿難請問世尊說:「世尊入滅後,我們要以什麼為師?」世尊答說:「要以戒為師!」有一位老師永遠在周圍之間你不會去犯錯,永遠有個戒清淨的行為在你的腦筋,永遠不會去犯錯。

碰到什麼事情,那個戒律自然就應緣起來,你自然不會去做惡事,這是很自然的,我常講守戒而不住戒,就是這意思。雖然去受菩薩戒,不管是大戒或者其他的小戒,都能夠沒有一個守戒的心,但是也沒有去犯戒的這種行為或者心意,都沒有!常順這境界而產生戒體。對上面所講的這種觀念來持戒而學,這麼慢慢做、慢慢做,會得到什麼好處?

須陀洹要斷三結,才是真正的證到須陀洹的果位,第一結是還有身見,身見為第一,你這個肉體氣還打不通或者一打坐腳就痛、或者進不了二禪境界,這身見就永遠沒有辦法滅。外道執著我有這個身、我有這個氣,五根是依我們這個身所具有的,五根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甚至於心性,它會產生一種超能力,你一直在執著這些,這些都是屬於有身見,要修到須陀洹的果位,身體所知、所見的超能力這一部份,也都要摒棄!

不是只有身體不見了、把這肉體看成不是我的,不是祇有這樣!還要你的見性、聞性、嗅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等等的真如性現起它的神通妙用時,也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在色陰魔相中,色陰魔相都是在講這些,眼睛可以超眼見、可以隔見,耳朵可以突破人的層次、可以聽眾生心或者所有的這些有形、無形的眾生心,你也能夠突破、不在意,這些才是破一切的身見。外道反而逆向操作,常常都是執著所修證的,我有這能力,覺得非常好!執著這個不放,那就沒有辦法修心、沒有辦法斷身見。

三結的第一結最重要的就是身見,小乘南傳把身見稱為是邪見,把身體當做有,把五根或者見、聞、嗅、味、觸等等的真如性,所產生的這些功能都認為有這回事情,是永遠沒有辦法突破色身的成就。般若智慧就是身能夠突破了,見、聞、嗅、味、觸、心性等等的真如性也能夠突破了,這才是破掉身見,這也就是已經進到色陰魔相的範圍。當你修了,身體沒有進入這種狀況,心也沒有從這些狀況走出來,那你這身見根本沒有破;要瞭解身體不是我,你可能可以感覺;痛不是我,你可能可以體會,但是五根所現的種種真如性的功用、超能力,有沒有辦法擺開?能夠擺開、那身見才真的沒有,在二禪境界以上有這個能力;一旦沒有辦法擺脫這些能力,色陰魔相還沒有通過。須陀洹是在二禪以上要去修的身、心或者一些超能力都要突破,不能突破則三結的第一結都沒有通過!

戒取(戒禁取見),不是守正戒的,哪位師父或者法師所講的怪裏怪氣的戒,你不要去學,或者有的修打坐,能夠觀到眾生生死去處,就學狗戒、雞戒。譬如經典上所講最明顯的例子,一隻狗天天吃人的大便或者汚穢的東西,結果死的時候牠升天了,你說狗的行為,光吃人的大便或者汚穢的東西就能夠升天,你不知道因果,因為在初禪、二禪還沒有宿命通,要到四禪以上行者才有,四禪有宿命通或者阿那含果才有宿命通,阿羅漢當然更有宿命通,在這時候可以看到這隻狗死的時候牠化成一位天神,然後升天去。就要學狗戒,學狗去吃人的大便、吃汚穢的東西,希望死的時候也可以升天,這種就是戒取見。不正當的戒或者自以為是的戒,這些都是戒取見;疑是疑心病,這些都要斷掉它。

以身見、戒取、疑這三個標準來看看我有沒有犯?能夠沒有犯就有須陀洹果。當然第一個擺在前面沒有講的梵行,也要能做到,就是要斷掉淫慾心,我們在家居士難就難在這裡,如果兩個夫妻同修都能真修行,那很好!也都知道道理,能夠斷淫慾心,欲都沒有了!吃的好不好反正都是心清淨,夫妻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都沒有這些性行為,也沒有這種念頭,如此在斷了身見、戒取、疑心病,你就有須陀洹的果位。

得到須陀洹果位的行者,不會再墮落到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經文講的很清楚,雖然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但是心沒有斷掉身見、戒取見、疑心病,還會墮落到下三道,不要以為修行到四禪天、三禪天、二禪天都出生到色界高天去了,就很高興!不用高興,天壽盡了照樣再輪迴,甚至於還有機會墮到三惡道,因為你以前所造的業,這個因沒有滅,天上的果報先受完以後再墮落,還會下三惡道。在今生能夠修斷身見、戒取見、疑心病都沒有了、淫慾心也沒有了,保證你再來天上、人間七次之間,有七次下到人間來的時候,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小乘的經典講這些,講的比較清楚一點。

「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有了須陀洹的基礎,才發菩堤心就可以趣向菩提前進,往後四菩提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出到菩提,菩薩是求最後的如來菩提。發菩堤心以後,就要做伏心菩提,調伏你的內心,第一個先斷你的淫慾心、第二個斷身見、第三個斷戒取見、第四個斷疑心病,斷完了就可以初步心明,得到明心菩提,但還沒有到,就正趣向明心菩堤前進,向出到菩提前進,從世間跳到解脫彼岸的出到菩提,最後、最後行菩薩道的行者,無始劫以後將成就如來菩提,就是無上菩提,也就是如來菩提,要有這四個菩提。

每位成佛者都是得到無上如來菩提,行菩薩道的行者是跨在出道菩提與菩薩道之間,菩薩道沒有菩提、只是累積智慧,還沒有得到如來菩提的境界,但是行者既然發了菩提心、修了心、斷了三結,然後修明心,明心也見性了,明心見性以後再突破上去,是得到阿羅漢果、得到出到菩堤,出到菩提以後行菩薩道,累劫在這邊度眾生、圓滿你的智慧,佛是以智慧無量為主。得了須陀洹果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是不墮惡道,不會墮落畜牲、不會墮落鬼道、不會墮落地獄道,有機會向後三個菩提方向前進。

在得到如來菩提過程之間,或者阿羅漢、出到菩提之間,還要天上、人間往還生死七次,這七次在前幾次講課,常常講這例子,不要以為這七世來人間,好像可以過得很完美的生活,不見得!當你造了哪個業,得到很重的果報,雖然來人間還是要來受苦!像優婆毱多尊者有一位弟子,他證到須陀洹果時,已經很滿意了:「我已經可以不再墮三惡道!」他就不再求上進!尊者告訴他:「不要以得少到為滿足,你應該要繼續勇猛的前進,斷掉內心更多的毛病,得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他不為所動,以得少為滿足!

師父不得已,只好帶他去看一位得須陀洹果的人,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他現在在人間的那位行者,結果帶他去見一位首陀羅,首陀羅就是印度四個階層(婆羅門、剎帝利、毘舍、首陀羅)裡面最下賤的,幫人掃大便、清垃圾的、幫人家做一些最下賤的事情,那一些人都住在一個村莊,做最下賤的工作。剛好有一位小孩子,身體長滿了瘡,他抓來抓去、身體流膿!「你看到了沒有?那位就是須陀洹果的人,他現在下到人間來,下到人間來還再受苦,生到首陀羅這種下階層的族姓,整個身體又長了瘡、抓來抓去血還在流!」徒弟問師父,他的果報為什麼會這樣?「因果!」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但是在修行之間,難免會犯錯,犯錯就會受報。

尊者道出緣由,這個人以前在當維那時,很喜歡道場要莊嚴,大家都莊嚴地在誦經、唸佛,有一位證到阿羅漢果的比丘,身體也因為是因果報應的關係,長了什麼皮膚病,身體會發癢,他就去抓它,一抓的時候當然就動來動去、心不在焉的。然後法會完了以後,維那很不客氣就去駡他,這一駡果報就種了,你去得罪一個阿羅漢,果報就大了!又駡他身體不乾淨、又抓癢幹什麼的,駡他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果報!因為這個因果,雖然得到他已須陀洹果,他下生到人間來,出生在最下賤的族姓,身體長滿了瘡,就是現在這樣子。你以為修證到須陀洹果以後就安了,好像每一世都可以這樣自在無礙、要吃有吃、要修行可以修行,哪有這樣子?他就警覺了,不行!須陀洹果在七次下生人間來,犯了什麼錯?還是會受那果報!

另外那位小孩子也經優婆毱多尊者開示以後,當生就證得斯陀含果,進了一級,因為這位尊者很有度人的能力,把這位小孩子叫來以後給他開示、開示,斷掉他業力的執著,向前推了一步,以後再來人間一次,就可以證得阿那含果。

真的能夠得到須陀洹果位,不墮三惡趣,可以決定正趣向三菩堤,然後人間、天上來回七次,就可以斷掉輪迴,究竟苦邊,究竟苦邊就是斷掉三界輪迴。以這樣去學戒,就可以斷掉三結,然後再戒增上去下功夫,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位。

佛教所講的心地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心,這個心離不開所有的毛病,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個根本以外,從頭要一個一個的斷除,斷了多少?就可以得到什麼果位!最難斷的排到後面,最好斷的排在前面,第一個疑心病比較好斷,排在最前面,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個根本煩惱,疑心病比較輕,雖然會疑心這個、疑心那個,你也很容易把它斷掉,斷掉了很容易得到須陀洹果位,當然我講的對身、心的一些成就,不要去執著!

下面這一段也是《雜阿含經》裏面的,意思差不多,但是談到五根,在上一次講四果位的時候,已經稍微的提過了,也就不要花很多的時間解釋,我們念一下: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這在上一次花了一點時間,把這五根解釋了,有這五根就產生五力的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是修行人才有的,我們也不要再重複了;當然四念處排在修行法門的第一個階段,有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勝道,滿足三十七道品。真正智慧高的人,光學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能夠從這個身觀到心,觀到法,觀到覺受都解決了,也就可以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如果不行、智慧差一點,再加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勝道,滿足三十七道品,也可以成就阿羅漢果。

「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果觀苦、集、滅、道還不能斷這三結,現在觀三十七道品裏面,用四念處在禪修之間「觀身不淨」突破身體了、突破感情作用的覺受(憂、喜、苦、樂)、突破了心裏面的起滅妄想、甚至於突破了對法的執著,這樣就會產生五根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以及產生五力的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當你修到這裏,五根就可以斷上面三結的身見、戒取、疑心病,斷了以後自己知道,就可以得到須陀洹的果位,不會墮落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這裏沒有講到三菩提,但是可以向無上正等正覺,那是最後的如來菩提。這些都是在三禪、四禪境界來回七次。家家在以前也都解釋過了,這七次如果還剩下六次,最後一次在人間成阿羅漢道,就是六人家家。如果還有五次,最後一次在天上,就是五天家家,第五次出生在天上,可以悟得阿羅漢果的,稱為五天家家。還有三次、兩次同樣的道理是三人家家或三天家家,或者是二人家家或二天家家,來回要七次,有的利根的哪一世功夫比較好,或碰到善知識,也許一下子就推進了好些境界,須陀洹就度過去了。

又剛剛所講的故事,在首陀羅村莊的小孩子,聽到優婆毱多尊者的開示,馬上證到斯陀含果,這是跟你的因緣有關係,真的碰到善知識可以講一些道理,讓你馬上悟道,進而把你的習氣斷掉,就得到那個果位了。這大略的內容都一樣,只是在上面所講的增上戒,這一段在講得到五根。再下來就講六塵境:

《內六入處經》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雲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決定不墮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內六入處。雲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

修行第一個階段是入十信行,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突破了,才是信行的初位,當比丘在內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內入處時,已經可以觀察到忍一切法,對於眼、耳、鼻、舌、身所處的一切境,已經不相應時就已經得到了信行,也就是十信行的初步位階。以五陰來講,修到受陰盡,就是十信的第一個位階,開始進入地前菩薩的位階。滅了五蘊是十信位住,就是十信位已經得到了,當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滅時,就是滿了十信位的最後一位,從受進去時是初位,在色陰魔相的這些行者,根本都不入位,不是地前菩薩,沒有十信位的根基。很多色陰魔相的這些行者,看起來是修得轟轟烈烈,五根可以超能力的展現它的功用,但是以果位講連一點樣子都沒有,所謂的外道就死在這裏,末法時期更是有很多這些人。

我們佛法聽了、懂了,離不開要斷掉內心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跟你的心,接觸到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以及內心的法,於此六法來觀察,可以忍一切對內心的習氣毛病,不與之相應,就是觀察忍,這樣就是有十信行的初步位階,就是十信位你已經在進展,已經在修這個境界了。

「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超越了欲界的生死,離開凡夫地,不管是色界的四禪天、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這些都是凡夫地,修佛法是從內心斷內在的習氣毛病的時候,馬上就可以得到須陀洹的果位,須陀洹在這裡起碼斷了欲界的生死,凡夫地不管是人或者是欲界的這些凡夫,低下劣天就超越了,甚至於初禪、二禪的境界也超越了,才能得到須陀洹的果位。

乃至未命終就得到須陀洹的果位,當生還沒有死掉就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位,有的是死的時候得到,須陀洹果是升天了,有的是在人間馬上證到須陀洹的果位,有沒有證到?就觀你有沒有斷身見、戒取見、疑心病?有沒有斷淫欲心?

在剛剛所講的「內六入處」,再繼續觀察、功夫更高,以前是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看是看了內心有一點要忍,要忍就是心還不定才要忍,用一法去對一法。譬如這個人講這一句話,聽了不舒服,在內心冒了一下子不以為然的心,那還是有反應。而我警覺了、觀察了,再繼續用功!人家再怎麼講、講同樣的話、或者是講罵我的話,我心平氣和都不動,這是增上忍。

每一個法都有層次的,譬如第一次你的反應滿一百分那是迷糊了,第二次對這個法的反應做到八十分,第三次慢慢的一直降下去,這就是在增上觀察忍,要做到最後,碰到這個法、這句話,根本都是心平氣和、不動心了,你講什麼我都無所謂,這樣子就成就了。而現在還在增上觀察忍,忍是面對境界時,內心還有習氣,反應出來的,你知道不對,我不能有所反應,又把它壓下去,這就是忍。若所面對的是逆境,衝著你來能夠忍辱,雖有一個不甘願的心,但是知道我在修行、我要成就果位,也就把它忍下來了。剛剛所講的從一百的反應能力,慢慢的一直降到三十、二十,到最後沒有了,這是最好的!所以信行再來是法行,能夠增上你的六入處,覺知以後更進一步的可以把它忍下來,不讓你的習氣跟它相應,這就是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越了欲界的生死,離開凡夫地。還沒有得到須陀洹果,因為你還要增加功力去忍,但是已經進步了,比剛剛的十信位未得須陀洹果,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現在是增上觀察忍,得到法行。再繼續用功也許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決定不墮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

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處,對著你來的時候,內心有什麼不舒服?要如實的以這種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禪宗講的很簡單,就是執杖牧牛,對著外境,你這個攀緣的心、或者是習氣相應的心,都能夠警覺、也能夠控制的住,這就是正智觀察。

把我們的身見、戒取、疑心病這三結斷盡了,你也知道了,有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修行就修行,修什麼?不知道!現在已經知道了,小乘的法都跟你講的很清楚。要修什麼?要修身見、修戒取、修疑心病,如果你已經知道了,也已經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名為須陀洹。

後面的這些都一樣,決定不墮三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也就是天上、人間七次,究竟苦邊,不在三界裏面,當然究竟痛苦了。用正確的智慧來觀察我內心對外境種種的執著,把它斷掉了,不會再起種種的煩惱,諸漏就是諸多煩惱法,有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

這樣步步往上,到最後離欲解脫,一定可以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要斷貪、瞋、癡,三毒全斷、不留絲毫的痕跡,斷了貪慾心、種種的欲,不管是名、色、財、食、睡,不管是六根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等的塵境,對他來講都沒有欲望、沒有意思、不執著了。瞋心、我慢心都沒有了,因為在這時候已經懂得因緣果報的能力,有宿命通又可以擺脫眾生顛倒的因緣牽扯,擺脫掉「癡」已經脫離因果報應的範圍,連一點點餘習都沒有,貪、瞋、癡這三毒全斷盡,這樣就得到阿羅漢果。

「諸漏已盡,」

阿羅漢果的境界是怎麼樣?諸漏已盡!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加上在修行上的種種善境界,都要滅盡、不執著。

「所作已作,」

如果還在執著即所作未辦,所作已辦就是該作的、該斷的都斷了,不然做了好事會生到六欲天、得了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不同的真如性所反映的善境界,你又去執取、執著,就有色界天報。又會得到這四空處定的果報,如果你破了色身進入四空處定的修證,又去執著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樣又感召到四空處定的天神境界裡去,或者是不胡思亂想,進入無想定。沒有破色身但是在四禪境界執著阿那含的境界、不修心,不斷三結、不讓你的貪、瞋、癡淡薄,也不永斷三毒,不斷五下分結,就走到世間禪去了,不管是在煩惱法的內心不清淨斷盡了,更進一步在修行過程之間的善境界,所現不可思議的這種境界也是要斷了,這樣才能說所作已辦,該做的也都做了,你要做什麼?這是內心的不清淨,把它拿掉了,也不執著善境界,這樣才是所謂的所作已辦,或者是所作已作,該做的已經做了。

「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輪迴都是讓我們挑不起的重擔,當然你到了諸漏已盡這個境界,是可離諸種種的重擔。阿羅漢果得到自己所應得的利益,因為他還沒有辦法成就眾生,所以他逮得己利,只有自己得到利益。所有的結縛、所有的心病,在這時候都把它斷盡了。要真正的做到能夠解脫,要有正智慧的心,不要鑽牛角尖、鑽偏的心。我在上課前所講的話,其實就是正知見,有正知見的人永遠是一個境界來,能夠很有智慧的控制自己,不犯貪、瞋、癡、慢、疑所有的種種毛病、心病,不被內心種種的個性、執著、見解來迷失掉自己的知見,如實知、如實見,自己有正確的見解,這件事情這樣,有智慧不隨境界去轉,而有一點靈力,你已經知道背後的因緣是怎麼樣?不會隨這些因緣去起哄、起惑,更有正智慧這樣去觀,當然就能善於解脫內心所面對人、事、物的種種因緣果報的關係。

從須陀洹的信行位到法行,這樣一直慢慢上來,當然中間跳過了斯陀含、阿那含,但是也講到阿羅漢的境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再下來,經典舉例完了,現在闡釋要怎麼修?

佛弟子具備四法,即成聖弟子,即成為須陀洹,不墮法,決定成正覺者。四者為何?佛不壞淨,諸比丘!(1)於此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所謂「彼世尊乃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2)法不壞淨,對法具備不壞淨,即所謂「法乃為世尊所善說、可現見、無時間性、來見、引導、智者可自知者」。(3)僧不壞淨,具備不壞淨,即所謂「世尊弟子眾,是妙行者、真行者、應理行者、和敬行者、四雙八輩者,彼等應受尊敬、供養、恭敬、合掌,為世間無上之福田」。(4)戒不壞淨,彼具備不敗壞、不切斷、無斑點、無雜色、不拘束、為識者所讚賞、不執著、能引起禪定的、為聖者所愛的完美無缺之戒。

「佛弟子具備四法,即成聖弟子,即成為須陀洹。不墮法,決定成正覺者。」

很多佛弟子只會拜佛而已,他也自稱是佛弟子,歸依、可能也受戒了,但就是不知道怎麼修行?天天就是哪裏演講就趕著去聽,哪裡要做善事就出錢、出力,國內做得不夠,又跑到國外去做,好像做得轟轟烈烈的,都號稱是佛弟子,真正在修行的才可稱為是佛弟子、才是聖弟子,聖弟子要具備四個條件,具備四法即成聖弟子,聖人的弟子。能被稱為聖人一定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須陀洹是有一點入流的樣子,這是初步的聖弟子,不是真正得到的,即成為須陀洹。不墮落三惡道法,一定可以得到正等正覺的菩提智慧。

「四者為何?佛不壞淨,諸比丘!(1)於此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所謂「彼世尊乃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四種法到底是什麼?佛所俱足的清淨行,我們要向佛修學、學佛的行為,正因為我們做不到。做得到我們就成佛了,對於佛的修為、功夫,都要遵循去做。諸比丘!第一點提出來了,(1)於此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如果你已經有一點須陀洹入流的樣子,對佛具備四種不壞淨。

世尊是證到阿羅漢果的,而且是大阿羅漢,阿羅漢翻成中文是應供,當然是悟無生了,阿羅漢也可翻成是無生,阿是無;以果報的層面來講,翻成是應供,也就是應該接受凡夫地眾生來供養,有資格來接受供養,不然沒有到一個果位,接受人家的供養,還是要還的!聖弟子對佛的這十種名稱,要向佛學習。

所有的種種智慧或者世間的一切相,譬如欲界怎麼樣?色界怎麼樣?無色界怎麼樣?這個世界怎麼樣?別的世界怎麼樣?因果報應怎麼樣?都能清楚了知,這都是佛所修證的。智慧無量、福德俱足圓滿,佛是福、慧兩足尊,佛的福報很大,很多人都依靠祂活命、生存,在享受祂的福報,雕刻佛像的、賣佛俱的、賣香、蠟燭、念珠、、等等的,有多少人在依靠祂、享受祂的福報?世尊當然是無所得、不依這些,但是很多人拜祂、禮敬祂,進而得到心安或者是福報轉到你身上來,明行足是俱足一切的修行境界。

善逝者意即進入種種甚深三摩提與無量妙智慧中,一般的凡夫境界是善於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死的時候輕鬆愉快。而佛是無所來生、無所滅,只示現一下來度化眾生,所以佛的十種名號,有時候稱為是善逝。

世間解:佛能了知眾生、非眾生二種世間之一切,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了知出世間之道。世間的一切現象無所不知,要請問世尊這木板為什麼來到這世間?他可以從頭講起,木板果報以前是誰?為什麼會變成木頭?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無始劫以來種種的因果報應、輪迴,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對佛瞭解以後,才更明瞭佛具足哪種德行?世間的一切現象要懂得、出世間的一切現象也要懂得、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也都要懂得,如何從世間裏面解脫出來?也要懂!這意義包含很多,剛開始解說《金剛經》,佛的這十種名號以前我們也都說明過了,這裏只是補充一下一般的概念。

無上士:有的說開悟的人稱為是大士,也就是大菩薩,大士就是在講佛,小開悟的是小菩薩、是小士,無上士的上士已經是最高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修證,這就是佛。有些邪魔歪道亂冠名稱,明明知道這是沒有知見的,還不能說他們是邪魔外道,是邪魔歪道。外道不見得是不好,外道就是世間禪定那些人,執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的行者,去追逐真如自性所產生的能力、境界,稱為是外道。我所講的歪道是心地不正的、學一些法會害人的、會貪人家的錢財或者是騙財、騙色或者是不正當的,就是所謂的歪道,不是真正修行的,修行得還好稱為是外道,外道總有一天會走回來修佛道,因為他還是心地清淨。這些歪道根本不是道的道,是歪道!如果再毀戒壞律,把佛法搞得亂七八糟的,那是魔道,這些名詞你們常常聽我在講,先把它定義一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上士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修證,我們天天在誦《金剛經》,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沒有高下了,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哪一個大?兩者應該一樣大,只要真正成果地佛的佛,就沒有高低!祂們都有能力成就這十種名稱,不是哪一尊佛有高、有低,都一樣的!除非是如來地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在這之間的哪一地?當然還不俱足成就果地佛,就有一點高下了,只要修證到這十種名稱俱足的,都是無上士,沒有比這個更高的。

調禦丈夫:哪一個人要用什麼方法來加以調理,讓他走入正法,佛就有這種能力讓你上路。我最近常常舉的優婆毱多尊者,他會觀察你有甚麼心病?犯了貪心很重的、瞋心很重的、忌妒心很強的,就從這裏面把你矯正過來,如果貪心很重、愛財如命,尊者就讓他把所有的的錢財捨棄,他有一位弟子帶了五百兩的金子來出家,出家還帶來那麼多錢?天天為這錢財煩惱,要擺在哪裏?出去還要如何妥置?師父看見他愛錢財,就讓他破解這個守錢財毛病,進而他就會成就了!所以每一位佛菩薩,都會觀眾生是什麼心病?然後這心病轉了,他就能成就阿羅漢,這就是所謂的調禦丈夫,要有這能力把你調禦成一位大丈夫,把不行的料子調禦成有用之才,這樣才是佛、調禦丈夫。而我們不行,看這個人我度不了、我沒有他的辦法,算了去找別人!佛不能這樣子,祂一定有能力讓你成就。

優婆毱多尊者對這五百兩的金子如何來處理?要他的弟子把這五百兩黃金全部佈施來供養僧團,他的弟子當時很堅持、很執著這錢財,這是他的生命根!不去破解他的執著,慳貪永遠斷不了,尊者給這位弟子開示:「只要佈施給僧團以後,你所得到的錢財還要比這些錢更多!」所謂多,是在於果位的成就上,那才是多!空才是最大的、空才是最富有的;這樣開示以後,這位元弟子真的把錢全部拿出來,供養僧團所有的修行者以後,他的心地變成很清淨,不必再為這五百兩金子起煩惱,自然捨去慳貪,馬上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調禦丈夫所能做的。瞋心重就讓你瞋心發作,把你的瞋心調伏得沒有,你就成就了!淫欲心強就用什麼方法,讓你斷掉淫欲心,一念之間覺得所有色身都不淨,九孔常流有什麼好呢?

就像有一位弟子捨不得他的太太、也捨不得出家,優婆毱多尊者就讓他做夢,夢到他家裏的女人死掉了,死了以後全身發黑、瘀腫、長蛆、肌肉都被蛆吃光了、屍骨裸露、醜陋得不得了。他從夢中驚醒:「這肉體有什麼可愛的?」慾望慢慢就沒有了,等等的,哪一個眾生有什麼毛病?佛一定有辦法度他,這就是調禦丈夫,沒有這個能力,還不能成就果地佛。優婆毱多尊者是無相佛,他雖然沒有長得三十二好相、八十隨好相,但是他的智慧度眾生、觀眾生因緣,也是一樣的非常銳利,知道他有什麼毛病?就把它破解掉,讓他馬上成就果位,這才是真正的調禦丈夫。

天人師: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定,佛都有資格當他們的老師,為什麼?因為佛所有的智慧與神通力都比天神高,這些天神都還沒有的,就是菩薩也沒有像佛那麼大的智慧與神通力,所以祂可以當一切的天神或者是當我們人的導師。這經典一直出現在這裏,有的人就會想,佛對於非人、鬼神能不能度它們?當然也能度,但是鬼神看到的陰神或者是地獄眾生,好像地藏王菩薩是最威靈的,佛的境界對所有的眾生祂要度當然就能度,但是因為天人的智慧比較高,諸佛菩薩幾句話就能讓他們成就佛道,所以佛的十種名號裡面有天人師。

佛、世尊:是本來的名稱,有時候自稱為如來佛,我們尊稱祂為世尊,在這娑婆世界裏面最珍貴的,以前在解釋名詞裏面也講過了,「世尊」不是祇有講佛教的,婆羅門教的師父有時候也尊稱他師父為世尊,這個不講了,因為真正的娑婆世界裏面最高貴的,是釋迦牟尼佛、或者是過去已經成佛的、未來要成佛的。

(2005.03.0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