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2005.02.19. 第 12 講(3)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三)、名詞解釋
1. 沙門四果(續)
今天看講義第(11)解釋名詞,說明沙門四果的境界,從第八品開始釋迦牟尼佛正式提出「四句偈」,有人能夠受持《金剛經》、讀誦《金剛經》或者是跟人家講《金剛經》,甚至於只要講《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其功德無量無邊,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諸佛,其功德還要大,意思是眾生只會用物質去布施,不如讓眾生增長慧命,也就是增加智慧、解脫的能力,讓一個人從三界裡面能夠脫離出來,這功德是無量無邊,他能夠有所成就,一燈可以燃千萬燈,一個人可以度很多人,然後他所度的人又可以再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當然這功德是很大的,不能夠用數字來加以說明。
我們了解第八品的第一次出現「四句偈」的重要性,「四句偈」是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第一階段能夠空掉色身,就有小乘四果位的須陀洹果位,這果位不是身體五根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甚至於心性,這些真如性所顯現的神通力都沒有用,是要你內心清淨。
上次講到向須陀洹要斷三結,才能夠證得須陀洹果,《金剛經》雖然是在講大乘的心法,但是,一切大乘的心地都要從小乘的心地清淨與否而來的,有的人不知道大、小乘之間的關係,常常互相毀謗,小乘的批駁大乘,認為世尊在世的時候根本沒有講大乘法,因為有經典可依據的、有記載的,都是在《阿含經》,但是他不知道世尊可以幻化很多的應身、化身在各個天界講經說法,在人間講世間法,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在天上就講菩薩道境界的修持,《華嚴經》是衪從人間講到天上,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五天中除化樂天外衪都上去講過,《華嚴經》被翻譯過來的部份,只有到他化自在天,在那邊顯現的神通講了菩薩法,再上去色界的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因為我們根基淺漏,龍樹菩薩雖然是背了經典,卻並非是我們凡夫所可以學習的,就沒有把它翻譯過來,所以《華嚴經》有八十卷,大概只有在他化自在天,世尊顯現化身在那邊講菩薩法。
大、小乘之間有所執著一邊,都是不圓滿的;有時候上網去看,最近看到一個網站,與古僧大德在開玩笑,自稱是維護真正正統的小乘《阿含經》,在跟達摩祖師開玩笑,說祂帶《楞伽經》來中國怎麼樣、怎麼樣的,把《楞伽經》看成是婆羅門教的,有時候無知去造業都還不知道,起念對世尊懷疑是要下無間地獄的,而每一個人都自我執著所知道的境界,對所不知道的境界,又常常隨便亂講話,隨時都在造業!我們學《大般若經》、《金剛經》雖然是大乘的心法要教你解脫、教你圓滿空、有不二的境界,但是,道德行為是離不開小乘的這些法,心地要清淨,如果這個做不到的話,雖然有大乘的智慧,戒行卻不好,這都是邪知、邪見、邪慧,諸魔、魑魅、魍魎等輩,它們學了一點佛法也會講,但是不守戒律,專門在破壞修行人的德行。
我們學佛法要有正知見,不懂就不要去講,如果全部懂了,都是釋迦牟尼佛用什麼身所講的法,這些都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你有大乘的根基,所看到的經典非常的殊勝、契合,你會覺得這就是世尊所講的沒有錯!上一次我們把講義抽換了,因為在這中間,我認為既然第八品提到了「四句偈」,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悟得第一句有須陀洹果位、悟得第二句有斯陀含果位、悟得第三句依義修行有阿那含果位、悟得第四句心空法了、所學的法都放下,用了什麼竹閥渡到彼岸,都要放下!到了對岸就要下來,你所用的法都要放下,這樣心空法了就是有阿羅漢的境界,每一個境界都代表心地清淨的層次。
我們回過來引用《阿含經》看小乘的經典,菩薩雖然有時候在行菩薩行,但是在戒律方面還是要圓滿、守清淨戒,還要讓後學者也能夠護持淨戒,讓他們得到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雜阿含經》云:「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云:「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八聖道是正見、正念、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等等的八個法門稱為是八聖道(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法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所以八聖道乃眾生從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有之力道。
(1)正見:又作諦見、正知見。即指能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之道理;能見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真有人能往至善處,去惡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所以正見者不得違誤因果,不得持取邪戒,以不說自行作為要件,專修心去惡,得善解脫之智慧,如此者是為正見。若不善自修,喜談他人悟境長短,不從心地裡去斷惡習、除心病、轉煩惱,就無所謂正見可言。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指無欲覺、無恚覺及無害覺。常要省察自己有無求名聞利養,自己五根入六塵有無瞋恚心,更要時時觀察自己言行有無惱擾眾生,或者詆譭聖人、出家眾而不自覺慚愧。尤應觀察十二因緣法,思惟如何不來世間受生之道理。
(3)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指能離口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佛言不可說、不可說,悟道者無可說,有因緣才說,說時不得違誤因果道理。若未悟言悟則成大妄語,不得言得則是大妄語;講經說法不說正理,喜愛為文弄墨批評別人對錯,標榜自己突出者是謂兩舌;口出惡言,文中詆譭出家眾者,或逞己快而亂罵他人,惱怒眾生者是惡口。無誠心之言,有拍馬屁之嫌者為綺語。以上等等都不屬正語,最好少開尊口,得入佛不可說、不可說之證悟境界。
(4)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指規範自己行為,不招感惡因成惡果業,是為正行、正業。行者能離殺生、偷盜、邪淫、不亂與取等惡業,行正因正當得正果,所以要造無漏業,得無漏果,有此知見、行為者,是有正業之體會與實際行為。
(5)正命:又作諦受,要有正當職業,即指用正當工作求護自己身命。以勞力、智慧、腦筋等工作、賺錢有活自己、家人,這就是正業,以能如法求得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用品都是屬正命。因此我們要能捨咒術、算命、依鬼神等生活,更不能以欺瞞、掩飾等用在工作上,避免此等邪命、邪因緣。
(6)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聲聞正精進有:(a)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b)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c)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d)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即是卅七道品中的四正勤。還有卅七道品中的四正斷更是正精進,據《雜阿含經》卷31記載,四正斷指:(a)斷斷,努力使已生之惡永斷;即於所起之惡法斷之又斷。(b)律儀斷,努力使未生之惡不生;即堅持戒律,慎守威儀,不令惡起。(c)隨護斷(防護斷),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於無漏之正道隨緣護念,令其生起。(d)修斷,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長;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長而自然斷除諸惡。以精勤行此四法能斷懈怠,故稱四正斷。四正勤、四正斷滿足,則得正解脫之見,當得永脫三界之苦。
(7)正念:又作諦意。即指隨時觀照念頭,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得四念住即是正念,有正念時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一住四念處,自得正念、正受、正定。
(8)正定:又作諦定。即指離諸欲、惡等不善之法,攝住身受心法等,得成就初禪乃至四禪定,再以正見安其身心,自能得正定,脫離一切煩惱諸法。
八正道是小乘得解脫知見、永脫輪迴的基石,基石不固,修行果位不得,雖能解說佛法,但自己做不道此八正道,說有成就是不可能的。若以船、筏為譬喻,八正道有八道船、八筏之稱;又如車輪之輻、轂、輞相互助車轉動,缺一不穩,故亦譬稱八輪。所以八正道是為聖者遊行之所,故又作八遊行、八由行。反之,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稱為八邪、八邪行。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沙門果是出家眾修行的果位,真要得果唯獨出家辦道始能獲得,所以稱沙門果,權分為四,就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那是修八聖道所得到的果位,正見排在第一,沒有正見就沒有後面的正念、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等等的七個法門。佛法是心地法門,去惡質心性,存清淨自性,即能得四果,各聖者要斷之惡質習氣如下所說。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現在大家要衡量一下,以前《金剛經》誦多了,都不大喜歡去講我得到什麼果位?因得須陀洹果者沒有須陀洹果想,得斯陀含果者沒有斯含果想,得阿那含、阿羅漢果者沒有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想,得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得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八地得到正定,也沒有地前、地上幾地菩薩的想法,這些觀念是對的。
但是我們要回過來想,迷迷糊糊的這樣誦經、學佛也沒有用,到底我內心的毛病、習氣斷了多少?所以佛指說須陀洹果就要斷三結,此三結有的經典講的不一樣,這裡所謂三結的第一個是有身見,要先斷掉身見,有身見是執著有這個色身,就沒辦法得到須陀洹果,打坐腳痛、心執身不空,就沒有辦法進入二禪境界,修到二禪境界,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就不起功用,只剩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跟身體分離,就能進入二禪的禪定中,這樣空掉身體是謂:「去身見」,而身體沒有辦法跟心分離,就沒有辦法得到須陀洹果位,有身見就是修四念處第一個要去除的身見。
《金剛經論》四句偈,第一句說要空身,《金剛經論》所講的,我們這個色身是父母所給你的,身體不淨、九孔常流不淨,把它看成是幻化假合而不實在,若不受它的影響,心不跟這個色身攪和在一起,它的痛或者種種行為上的慾望,能夠不跟它一起起哄,起碼就擺脫身對心的影響,有身見就是三結中的第一個。
第二結是要斷戒禁取見,就是我們去受戒,所守的戒是世尊所說的,不要去守那種不正當的戒,不是真正能夠管住你的心、沒有正因緣的,譬如說不吃油、鹽,就是戒禁取見,不吃油、不吃鹽只能打亂身體代謝,因身體無力產生不了欲念,但這樣做並沒有根除內心的欲念,所以成不了道業。
又譬如有眼通行者看到某動物的行為、所吃的東西,然後看到牠們死了以後都能升天,就認為去學習動物的這些行為,希望以後也可以升天,這種不正當的因,變成要得到果位的果,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雞狗死後升天,是哪一世做了善因,當畜生道果報完即得天報,不是因如夠吃屎、雞蹲睡等,死後而生天的。所以戒禁是要世尊所講的這些戒律為主,因為那些戒律都是對修心有幫助的,對於其它的那些邪戒就不必去守,要戒禁取。
三結中的第三個是要斷疑心病,每個人多少都有疑心病,但是微細的疑心病起來的時候就要轉,不要去相信它,這個疑心病轉不了,疑神疑鬼的、常常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以至於搞得神經兮兮的,療養院都是在關這些的!當然腦筋清楚、理智時,不會疑神疑鬼的,但是當氣進到腦筋裡面去,感召很多的因緣可能就會受左右,自己胡思亂想,自己想的以為是對的,修行是不管想的是真的、假的,都要把它觀空,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能去相信,就算真的也不能相信,這樣你就自在。還有對於佛法、層次等因認識不清,會產生疑心病等。所以疑病只有自己心病,有佛法認知上的疑慮等。
若沒有斷掉這三結,是連須陀洹果的味道都沒有,更不用談什麼阿羅漢果了。三結是有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這三個,當然須陀洹果者一定要斷淫慾,初禪的境界的真正行者都已經斷淫慾心了,更何況是二禪境界的須陀洹果,這裡雖然沒有講,但是在斯陀洹果就會講到。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斯陀含翻成中文是「一來果」,「一來」就是再來人間一次就能證得阿羅漢果,是謂斯陀含,斯陀含當然是已經斷了三結,因為斯陀含是從須陀洹升上來的,所以三結應該已經斷掉了,進而要讓貪恚癡薄,薄就是淡薄,但還不可能全斷掉,只是淡薄一點。貪就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色、聲、香、味、觸,包括五欲的名、色、財、食、睡等等的這些貪都要斷掉,我們要自己反省,我有沒有須陀洹的境界?有沒有斷掉身體的苦痛?有沒有去守不正當的邪戒?有沒有疑心病?如果有這些毛病,自己要想辦法轉、要斷。
再進一步進境,是貪恚癡要薄,種種的貪慾心要淡薄一點,何謂淡薄?佛在《金剛經論》也講,所謂淡薄就是念頭會冒出來,但是不會去做,有時候心血來潮,想去簽個樂透,想想又算了沒有行動,這種念頭起來卻沒有去做,表示你還有貪的念而沒有採取行動,這就是淡薄;另則念頭起來然後又去做,是實質的貪念太重了,在斯陀含境界還會有種種的貪念,但是比較淡薄。瞋恚心,每個人都會有的,但淡薄,尤其是菩薩智慧高了,有時候看眾生這樣做笨笨的、那樣做也笨笨的,難免會去駡人,這也是瞋心,我們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有神通力可以用來度人,衪可以用種種的心法來讓人上路。祖師大德對於末法眾生,有時候難免都要用駡的,這個駡是出於善意的。
一位心眼開的或者開悟的人,所顯現的外境是跟著因緣在走的,有時候生氣是隨緣在發作的,但是體性空,你會感覺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地,那裡面的我好像都沒有動,我們會應緣的個體、經絡、嘴巴、心地,應緣時就開始顯現生氣的樣子,但是裡面那個真我卻如如不動,你要去分辨哪一個是受報的身心?哪一個是真正我們本來體性清淨的自性?這兩者有別,雖然脾氣在發、瞋心在起,還是都要搞清楚。
一般人或不講實修行的人,瞋心起來是全神投入地在發脾氣,所謂全神投入就是失去了理智,依他的習氣去發脾氣,或者出手打架,甚至於動刀、動槍,這是一般凡夫的瞋恚心;我們修行人要淡薄,有時候因緣、習氣不得不發,但是要適可而止,發了以後要知道什麼事情都有因緣,發了以後不要讓它繼續運作下去,要稍微控制一下,這是所謂的淡薄。
斯陀含來人間一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瞋恚心、貪慾心比較淡薄,最後這個愚癡,不是講愚笨,是對因果之業緣源由,不是很清楚的能夠了解,其實你仔細去觀,一切因緣都是因果報應的現象,包括要貪心、發脾氣,有時候也是因果報應使然,周遭之間的冤親債主在作怪,有時候是諸佛菩薩在度化眾生,眾生之間的間接因緣,難免的也會障礙你,然後會顯現出你的習氣在生活起居之間,對這些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觀察到,也許你對因果都還是茫茫然、矇矇懂懂看不清楚,看不清楚也可以用思考、思慮:「我現在這樣,是不是有什麼樣的因?才會有這樣的果!」你要想一想,打妄想是可以,但也不要太當真,因為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反正不管是好是壞,坦然的去承受就好了,對於過去的惡因,未來哪個時候要去受報,也不要去罣礙,知道我現在修行、聽法、修心,我應該已種了善因,未來都有善報、不是生天就是往生淨土,這些我們要清清楚楚的去了解,儘量對不好的因緣要把它改正過來,該懺悔就懺悔,對善的因種下以後就不要去罣礙以前的惡因,這是比較有智慧的去觀因果,這樣愚癡病就會淡薄一點。
有的人忌妒心或者瞋心較強,今生也沒有辦法滅,你要反省自己,我們修行本來就是這樣,三結、貪欲、瞋恚、癡淡薄也好,隨時都要去反省,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你思惟、修,然後在打坐之間轉你的習氣、慢慢去轉,總是要讓貪、瞋恚、癡能夠淡薄,要發時,發一點點,要起無明時,無明一點點,都要淡薄一點,這樣才有斯陀含的果位,而不能做到這樣就沒有斯陀含的程度。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還果,也就是不來人間,《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不來者不是不來,因為當來時,他就要證得阿羅漢果,他不來也可以,利根的阿那含果位的聖人,在五淨居天可以直接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就不必再來人間。但是得到阿羅漢果的聖人,是天上、人間隨處都可以安住,不見得是不來,人間的聖地到處都充滿這些阿羅漢,所以阿那含者也不是不來,也可以不來,要看他的因緣。
不還果的聖人,心地裡面是怎麼樣呢?是斷了五下分結,五下分結的下分結就是剩下一點點的微習,剩下一點的微習也要斷盡,不能斷盡就沒有阿那含果的果位,五下分結要斷盡才能得到阿那含果的果位。五下分結是指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等五;身見、戒禁取、疑心病這是須陀洹果要斷的,這裡為什麼沒有辦法斷癡呢?這個癡是要懂得因果源頭才能斷,一懂就能得全解脫了,就是阿羅漢果了。雖然阿那含果的行者有五神通、有宿命通,但是沒有辦法擺脫眾生濁,是沒有辦法擺脫眾生顛倒因,證到阿那含果雖有神通,可以觀八萬劫內眾生的因緣牽扯關係,但是他沒有辦法究竟其因,這裡「癡」就沒有放進去斷的一面。
在斯陀含要把「癡」淡薄,因果報應這些看不清楚的現象比較淡薄受因果影響,阿那含是有宿命通,但是還沒有擺脫眾生顛倒因,與眾生還結善、惡緣的關係還沒有辦法突破,沒有辦法不受感召,待到阿羅漢境界才有辦法突破,這裡「癡」就沒有擺進來修行的果,還是放在淡薄這裡面來。五下分結是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須陀洹的三個是身見、戒禁取、疑,斯陀含的兩個是貪欲、瞋恚,癡(不明瞭因果)這個還沒有完全究竟做到。
五下分結要斷盡,有身見當然一定斷了、戒禁取見也斷了、疑心病也要斷了,貪慾心也要斷了、瞋心也要斷,這五個微細的毛病要斷盡,才有阿那含的境界,你看有多難!我們修行光在那些什麼心通、神通,講了半天,阿那含都有五神通,就是還沒有漏盡通,所以才沒有辦法脫離三界輪迴。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這貪慾心永遠都滅了、瞋恚心也永遠滅了,因果的牽扯力道也永遠斷盡了,這個癡,已可以觀眾生因緣源由,自能斷其癡病。在阿羅漢果,除了能斷盡行陰區宇中的眾生因緣牽扯的關係以外,他還有漏盡通,就不受因果牽扯,也就脫離了癡,這在阿羅漢果才有辦法脫離三界,在阿那含果雖然懂得這個癡,但是跟眾生之間的因緣牽扯淡薄一點而已,沒有辦法斷盡。
阿羅漢果的貪、瞋恚、癡永盡,一切煩惱就永盡、沒有了,可以脫離三界,因為沒有絲毫的這些煩惱,讓它去抓你,所以你就不會去受生;在阿那含雖然可以觀眾生因緣,但是斷不了這些,阿羅漢就有辦法。以五陰魔相來講,阿那含是在行陰區宇的階段,還沒有斷盡,阿羅漢到識陰滅,要滅不滅,已經是不受心幻化等等的影響,心是一切因果報應的根本,所以阿羅漢果的行者可以控制他的心,不再主動的去變化或者被動的去跟眾生的因緣牽扯、感召,他都能夠自在,唯一與大菩薩不一樣的,他只是斷掉我的執著,悟得我空理,對法的執著還沒有完全斷,俱生法執沒有完全滅,雖然脫離三界,但是他的心通力、神通力,卻沒有大菩薩的那麼自在。大菩薩為什麼會自在?因為他已經證得我、法二空,從空之間會幻化一切神通,這要大阿羅漢才可以做到,只有阿羅漢果的,只有煩惱永盡,永盡的意思是沒有煩惱就脫離三界。
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得阿羅漢果者有經典講,要能斷五上分結,是要能斷微微細、極微細的五個心執、毛病,什麼是五上分結,就是色界執、無色界執、掉舉、我慢、根本無明等五,當行者斷此五上分結,即是做到永斷貪、瞋、癡三毒了。這是另阿含經裡所提到的阿羅漢果心地清淨境界。
從這段你可以了解,要成就沙門四果,要以八正道來修,須陀洹要斷三結,斯陀含斷三結再加貪、恚、癡要淡薄,阿那含要五下分結盡,阿羅漢要五上分結斷,貪、瞋恚、癡永盡、永遠滅;你從這方向去思考,你自己哪一個毛病最大?要怎麼去斷、去破?要斷貪就要用布施去破它,如果你捨不得,捨不得就把它丟出去、布施出去,自己就會破掉你的貪心,瞋恚心要怎麼破?要用慈悲心,就是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想,可能就不會發脾氣;一般我們都對家人以外的比較沉得住氣,對家裡的人常常都比較難控制,因為相處久了,難免有脾氣說發就發,太自在隨意了就沒有辦法管住這個心,也就是從周遭之間最親密、最接近的家人,可以考驗你到底習氣毛病有多少?回想、思惟,可以自己秤一秤到底是在什麼果位?你會發現連一個果都沒有的!
上一次,講到天竺第四位祖師優婆毱多尊者,他常常現一些神通力,來教化他的徒眾,因為徒眾動不動就說他得到阿羅漢果,阿羅漢是永斷煩惱,沒有一個煩惱法可以讓他起煩惱的,因為這個故事很傳神,他專門在鑑定吐漕的學生誇稱自己已經證到哪裡了、哪個果位了。所以我們修行最好不要自誇修的很好、修到幾地菩薩,這樣講會笑死人!身與心地這兩者要相輔相成的,即使會飛天、會鑽地,這不得了了!但是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種種的毛病都沒有斷,說他修的很好,好在哪裡?無神通菩薩很多,但菩薩若沒有煩惱、心地清淨,這樣修的好不好?好不好看你的習氣多不多來決定!不是依神通、懂經文多少來判別。
在果地上言,認為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好,隨便你胡思亂想,說你證到什麼都可以,但是境界來考的話,你到底考幾分?貪、瞋、癡、慢、疑每一個都犯著,結果什麼都不是!須陀洹也不是、斯陀含也不是、阿那含也不是、阿羅漢更不是!所以學小乘法有個好處,是讓你知道自己的斤量到底有多少?不然在大乘佛法所講的,教你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講了半天你的心還是不淨、煩惱多多,有什麼用?其實不要小看這個基礎心地,這是轉入菩薩道的根本。要自己想一想,有沒有須陀洹的樣子?有沒有斯陀含的樣子?阿那含、阿羅漢更不用講了,很難的!
阿那含就有五神通了,你不要去想阿那含,就連一個宿命通都搞不通了,其它的更不用講了,神足通要破色身以後就有神足通;在行陰區宇之間有宿命通,在小乘還沒有見自心以前、在行陰區宇之間没有破色身,五陰到破色身以後就進入心的狀態,就是識陰魔相,色陰魔相還有五根六塵會起功用,用眼睛可以看到鬼神、諸佛菩薩、耳朵聽到眾生的聲音,這些都是在色陰魔相裡面,不是什麼通,這是學佛法還沒有入門,到受陰盡,感情領納作用的憂、喜、苦、樂都沒有了,那才是十信位的跨入門而已,也就是十信初位。
經典看多了,把這些修行果位搞清楚,你到底有没有入門?要心清淨了,心清淨就是障礙來没有憂愁,有時候法喜充滿也不行,要保持一個平常心,憂、喜、苦、樂等等的心都沒有,這樣就是受陰盡,種種的覺受都清楚,雖然剛剛所講的要淡薄、淡薄,就是我知道、內心還在翻攪,但是没有發作起來,這是淡薄!這才是十信位的跨入門,十信位是菩薩道五十四位階的第一道門檻,而受陰不盡的話,連入佛門的小學都沒有,也許僅是幼稚園而已!所以不要常常講修得有多好,不要講這些話,哪一個修得好、修不好?我們要懂得這個心,到底清淨多少?再者煩惱也多、心也不清淨,那什麼都不是!就是五陰滅盡才十信位住,那剛好在幼稚園大班,因為幼稚園大班,雖然學了英文,但是還不被教育部所承認,為什麼?因為教育部是從小學才開始教英文的,現在就學了一大堆,教育部不去承認是一樣的道理。
十信、十行、十住、十迴向、四加行心、十地等位階,在十住位的時候才被認為是修菩薩道的真正入門,這些道理、境界我們都要懂,才不會違犯了因果,犯了大妄語戒,未證說證、未得說得,十住位在菩薩五十四位階好像也是蠻高的,很難的!十住位的菩薩就可以讓地球震動,要有那種神通力,有時候我們修佛法又經典看的不多,很容易犯下這些妄語的毛病,好在菩薩有一個好處就是心雖不淨,但是智慧多,菩薩與小乘若要強分別的話,是智慧大一點,智慧大一點會講經說法,會讓別人喜歡去聽佛法,但不見得心會清淨。
什麼是菩提薩埵?是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到底是要讓有情來覺悟呢?還是你自己覺悟以後,卻具有情的毛病?這是你自己要去思考一下!如果我來解釋的話,就是覺悟的有情,覺是覺了但是就是做不到,有情所有的習氣你都還俱足,所以才要悟後修!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心地境界都較清淨了,但他們雖然不能講經說法,卻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心地,那他心地較清淨了!菩薩為度眾生懂了很多、智慧較高,講的口口是道,要他做、做不到,差就差在這裡!如果我們也能有小乘的修證、也有大乘的智慧,那才是最完美的!不要小乘、大乘之間互相攻擊來、攻擊去,各有優缺點!雖然今生也許没有走過小乘,是直接從大乘開始,或者以前也沒有從小乘開始修心,但是我們先覺了以後,才知道我們有很多的微習還没有滅,這剛好要迴光返照,好好的修你的內心!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是《雜阿含經》裏面所講的,在說明四果之間的境界: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信根、精進、念根、定根、慧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
我們知道三十七道品的第一個法門是四念處,四念處是觀身、觀受、觀心、觀法這四念,這與身體直接修禪定的第一階段有關,而真正利根的行者,用四念處就可以把色身空掉,把覺受的憂、喜、苦、樂空掉,進而控制心的妄想習氣,並且觀一切法是幻化不實的,最後得以悟道;鈍根者沒有辦法,就要修三十七道品,剛剛所講的四念處、八聖道(八正道)以外,還有四正斷、五根(信根、精進、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七菩提分、四神足。
關於五根,就是行者有一點境界了,這五根會現出來,此處五根是指五無漏根。此五者對於降伏煩惱、引入聖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此五者皆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稱為五根,此五種依次對治不信、懈怠、放逸、掉舉、無明煩惱等之作用。
五根是信根、精進、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與唯識所講解的「五位百法」裏面的「五別境」有一點相似,五別境是勝解、欲(是勝欲、是上進的心,也就是相當於五根所講的「精進」心)、念、定、慧,後面的念、定、慧是與五根一樣的。
修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這四念禪觀就可以悟道了,當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請教了四個問題,其中有:「世尊入滅以後,初學者要依什麼來學?」世尊提示的是依「四念處」,四念處是修打坐、是修小乘的、菩薩道的行者,都要去依循的,做了以後就會產生五別境,五別境是一般人、世間凡夫所沒有的,包括世間禪行者也沒有的,就是這裏所說的「五根」,這五根不是別人起不來,你可以起來,是因為你依四念處而得到的好處了。
信根
信根是信三寶(佛、法、僧)、四諦(苦、集、滅、道)等之道理者。小乘人的信根是對佛法有信心,對自己成解脫道有信心。大乘行者除對佛法有信心外,還要對對諸佛菩薩有信心,當然對自己也要有信心。這信根與我們所談到的疑心病有什麼不一樣?一個理智清楚的人,信心很容易起來,但是對於開悟的行者,這懷疑心反而起來了,信心不見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心量擴大了,可以接觸到人以外的層次眾生,可以進入三度、四度空間,可以把你的視野擴展到鬼神、諸眾生,可以接觸到冤親債主,這時候有債該還,當家裏處於吵吵鬧鬧的狀態,沒有辦法去觀這些其實都是冤親債主在作怪,沒有智慧則永遠是以目前所發生的狀態在推理,去論斷誰錯、誰對,夫妻之間在吵架、打架,不去探討為什麼會吵架、打架的背後那個因緣是什麼,這也許就是你家裏的共業,也不要去怪你先生或太太,家裏發生事情了,要理智一點、要能思考,如果連感覺有第三者插進來了,你都還不知道,那修行就實在太菜、不行了!
懂得越多而定力不夠、智慧不夠,起初的信未成根會開始發生動搖,是菩薩沒有在保護我嗎?佛沒有給我智慧嗎?在《金剛經》後附頌偈裏面:「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壽普昌隆。」為什麼要教你斷疑?一位開悟的行者心通虛空,冤親債主一大堆的都來要債,以至於心不寧,家不和,懷疑東、懷疑西,該還就要去還債,心平氣和的去還,不要怪先生、不要怪太太,要怪你的業力,要多多去懺悔,天天誦懺悔文!現在也教了你們懺悔印、一切如來心咒,就是要讓你回過來發露懺悔,而你卻不去好好的修、好好的懺悔,天天都跟先生、太太、兒女吵來吵去,不會回心返照的觀我的業、障礙,都是由於第三者進來攪和的,越是這樣、越是熱鬧,你更顯得沒有智慧、很可憐!所以修到一個境界時,就要觀現在家裏不平、不合,一定是有業障在那裏障礙,而不管碰到什麼障礙,對諸佛菩薩的信心都不能有所動搖,他就是要讓你產生信心危機,要上課不讓你去上課,要念佛不讓你念佛。
前幾天有一封mail進來,說他父親本來有打坐修行,坐到最後魔障來了、冤親債主來了,搞得他神經兮兮的、真真假假搞不清楚,到最後念佛也不唸了,佛也不拜了,冤親債主就是要讓你這樣,這樣就要反向的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修行發生這些事情,就是因為冤親債主在搗亂,不要在夫妻之間指責誰對、誰錯,也跟著在那裡攪和,這就是沒有智慧。有時候要敲醒你,或用棍子來打你們,其實也打不下去,要怎麼打?沒有智慧就沒有智慧,打死你我還要上法院去!你要反省自己,然後多拜懺,不要常常在警察局裏面進進出出,這都不是辦法!不如去好好的懺悔,天天讀誦懺悔文,讓冤親債主放你一馬!這些是題外話!
精進根
進根,又作精進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精進根要成立,定要能詳細懂得大小乘佛理,修行的次第,這樣才有根,有根才能精進,才能成為精進根。然後依對於修行的次第,知果修其因,這樣信、解、行、證,好好去精進地用功。
精進心在五別境裏面是勝欲,是殊勝的欲望,就是要上進能讓你勇往直前的欲望。有的人因緣俱足,一接觸到佛法,勇猛心發起永不退轉,這是已經得到了佛法的原動力,繼續地往前走,但是總難免會碰到障礙,碰到障礙不能退轉,是可以休息一下,但不能退轉。譬如以前天天打一座,或者清晨三、四點就起來用功,現在卻懶洋洋的也不想打坐,但是向道的心不能退轉,是要休息一下子,這是有障礙,障礙來自於你看不到的,若能夠感覺那是最好;當修到心可以通外境,可以知道障礙來了,更要保持精進心,能隨時觀照你的心也是在精進,並非全然是在表面很精進的拜佛、禮佛、誦經,雖然不做這些,隨時觀照心地的起心動念,不要讓它有所煩惱,執杖牧牛一樣,念頭起來就打死它,這就是真正在精進,不是天天放牛吃草,念頭晃來晃去、飛來飛去。若要擺脫困境,就要做功課,要認真起來綽,拜佛念佛很用功。功課做完後,不要一個心又亂七八糟的,讓它亂飛呀飛的,這是不精進,真正精進的是在管你的心。
念根
念根經文說,能憶念正法者,且已根深柢固,讓深根成為念力。其實念力還有從心力來的,修行到一個境界以後,起心動念有時候就會發揮它的威力,而有這種能力的行者就要小心,不要常常亂動念頭,動善念則善念成就,動邪念則邪念成就,起念就造惡業了。念根當然就是念力之根,我們修學佛法不去學這個,學這個是在想陰魔相裏面會有,學了這心力會成就怎麼樣、怎麼樣,但是這樣不好,因為是有所執著,所以在想陰魔相裏面,是教你體會一下這心念力就好了,不然內心不清淨,貪、瞋、癡、慢、疑都沒有斷除,然後這個念力起來很強,是會傷害到眾生,這念根、念力把它轉成好的譬如念佛,念就是憶想佛,產生善念之根本,這樣對於修心是有幫助的。唯識裡的五別境中的念,如果是心頭的念,那跟未修行者的念有何分別,既然放在五別境中,就是非凡夫所能有,就如底下的定、慧一樣,也非真實修者所能有。
有時候動不動我們會觀想法爾的三尊佛像,或者有的同學印度回來了,常常說又想去印度,我說我天天去印度,你為什麼要再去印度?你要觀想大塔的佛就去印度一次了,祂的影像可以觀想起來你就去一次了,這就是念力,心力的根本。你要是會用隨時要做什麼事情,不在於時空之間的有無,而在於起心動念間成就佛事,會不會用?就像在讀誦《金剛經》,光會念:「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次,嘴巴在念,心也沒有在動,有去過印度的,你同時觀想一下祇園精舍,再念:「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你就觀想起來了,那邊的阿羅漢、聖人就與我們同在了,也跟我們一起在讀誦《金剛經》,或者心量再更大一點,每一個世界裏面都有祇園精舍,十方虛空所有一切佛剎土也都有祇園精舍,那不是所有十方虛空一切祇園精舍聖眾,都跟我們一起在讀誦《金剛經》?!
這心量、念力要用在好的,要用在為眾生離苦得樂,別用在胡思亂想、要害人、要發脾氣、要發瞋心,這恨心射向妳的先生、兒女、公婆,他會不好受的。人家射向妳、妳也不好受,所以一個很不好的人,大家對他的印象都很壞的,然後想到他,隨時都會給他一個不好的念,這個人的身體會健康嗎?心會自在嗎?不可能的!因為你常常在恨人家、人家也在恨你,在虛空之間的念交雜,是很可怕的!而你不懂得這些現象,身體為什麼不健康?心為什麼不安寧?都是因為你心不清淨所感召來的!也有一些同學已經有這能力了,能心念心聞,第八意識會念佛、會念咒,你可以體會它,如果唸佛、唸咒,唸的很安詳,就代表平安無事、一切太平,若唸得很快、很急躁,那就代表障礙在進行中。
從心地裏面也可以知道你的心與十方虛空之間的關係,現在與諸緣是處於安詳或者是戰鬥的狀態?還是處於備戰的狀態?有時候備戰的時候就不想吃飯了,因為要戰鬥所以不能吃飯,這樣才有靈力,有靈力才有定力,也就是五根的定根,這些都是在實修過程之間,有時候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現在心這樣、知道現在心那樣,卻不知道是什麼狀況?要有智慧去對它了解、去體會一下,不要讓你的心天天在那裏鑽牛角尖,煩惱永遠都斷不了,你還在那裏攪和,為什麼不讓你的心清淨下來呢?
念根的作用要讓它多憶想佛成為有根,哪一尊佛你對祂印象最好的,天天在法爾進出,這三尊大佛或者旁邊的幾尊佛像,憶想祂,會與祂心通,這是念力。若是用在自心對眾生的念力,也可以發揮威力,想什麼它都可以成就好的,不要去想壞的,想壞的是在造業,也是一樣的會成就,這念力一般人講是念頭,其實要以唯識來講,是要加一個「力」是為念力,念力是比較通俗的名稱,就是在意念之間有一種力量,這力量是要善的、不要惡的,惡的成就糟糕了、造業了,想害死人、想讓他好事成不了,有這種心態是不好的心念,要讓你的念清淨、空或者是善念,這才是念的根本,所以稱念根,可以讓眾生感召跟你一樣的心空法了,無形中他也會清淨。
定根
定根是定力成為一根本,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以四念處打坐修行以後就有定力,為什麼一個心會胡思亂想?為什麼碰到冤親債主來了,搞得一塌糊塗?天天跟家人這個吵、那個吵,又沒有定力,沒有定力來自於沒有智慧,定力來自於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斷了沒有?貪、瞋、癡、慢、疑有沒有淡薄?貪、瞋、癡、慢、疑是在講心,淡薄了就有定力,所謂的淡薄是有起心動念,但是不太離譜地行動,念頭冒一下!然後回心轉向,氣這個人、馬上:「不行!」趕快轉回來,剛要起煩惱、馬上:「不行!煩惱這個幹什麼?」這就是定!這裏的定大概都是世間禪的定,或者是小乘人的定,真正佛法所要修的是智慧的定,佛法是修智慧定,以智慧來得定,所謂般若智慧是。
慧根
慧根智慧形成根之意,是由定中起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者。佛法戒、定、慧三學,從戒律之間得做到行為不出差錯、不受誘惑,這種定是世間禪的定,而要超越三界就要用智慧,因為智慧可以觀眾生心與心之間的因緣攪和,可以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可以觀一切法都空,可以觀實相非相,《金剛經》裏面都在講這道理,也就是智慧、是般若的智慧。
「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
修四念處、修打坐,就有這五根,這五根做到了,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果,智慧可以破一切煩惱、一切的業緣,當然就得到阿羅漢果。不是很堅定的得到上面這五根,或者是根本還不行、差一點,就有阿那含果的味道。若軟若劣是說再差一點的,依百分比來講,「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起碼有九十分;「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起碼有八十分;「若軟若劣,得須陀洹。」起碼有七十分,雖然「若軟若劣」的名詞都一樣,是在於上面這五根(信根、精進、念根、定根、慧根),到底哪一部分比較強?哪一部分比較弱?在這中間取捨之間,就會分別得到這四種果位,如果全部都做到了、滿足了、滿分了,一百分了就得到阿羅漢果。
「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
這五根都做到了、全部滿足了,當然就成就阿羅漢果,不必學了,已進入無學位。這五根裏面成就了信根,光有信心卻不堅定無根就沒有用,光有精進心無根,心力發不起它的威力,也沒有力量,或者是要憶佛卻想不起來,要觀佛像也觀不起來,這是還不滿足者。很多同學修打坐也已經很久了,教你觀一個影像也觀不起來,能觀起來就代表心靈有一點開了,雖然沒有全開也差不多有一點樣子,你可以觀父母親的影像、可以觀大覺寺的佛像,應該都可以觀起來,不然相片天天在看,看久了也可以觀想起來!
你到底證到了、滿足了多少?定力滿足了多少?智慧滿足了多少?滿足與否就劃分成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若是根本都沒有,你只是會做善行,與欲界眾生一樣的,可能是欲界六天裏面生到哪一天?若是這樣不如趕快去兜率天內院,以求往生彌勒淨土,到彌勒淨土很快,今生佛也拜了、也念了,你只要唸彌勒菩薩的咒語,觀想兜率天內院的殊勝,你就可以往生那裏,這是最簡捷的!當然要去我們凡夫界之間的淨土也是可以的,南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五台山等等的這些也都可以,那邊的阿羅漢、菩薩很多,他們都不入滅的。
「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這五根不能成就,或成就也不能成根,就是沒有辦法做到,也就得不到什麼果位,做到了、俱足了,少分俱足就是須陀洹、多一點是斯陀含、再多一點是阿那含、全部俱足是阿羅漢。
若於此五根一切都沒有,根本就是外道凡夫之流,世尊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雖然有什麼神通力、什麼五通也都沒有用,對佛不信、沒有精進去斷內心的煩惱,沒有念、定、慧,那是外道凡夫,外道是不修內心的,雖然有世間禪定的功夫,可以看到光、整個身體可以充滿氣、甚至於會飛行、有五神通,就是沒有俱足佛法所講的這五根,最重要的是智慧,一切無者就沒有辦法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是講三十七道品裏面的五根,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不還)。於彼若軟若劣,得見道。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於彼若軟若劣,得一種。於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於彼若軟若劣,得家家。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於彼若軟若劣,得法行。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減少者作減少事。彼諸根則不空無果。若無此諸根者,我說彼為凡夫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因為這《阿含經》經典,是一段一段的一直記載下來,這中間每經都有所差別者,下面講的是不一樣的。
「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
這五根(或唯識的五別境)會產生五力,從五根就會產生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的這種力量,這五根是最根本的、建立基礎的,若能夠再加以增上、全部明利滿足五根者,就得到阿羅漢果,上一次我們也說明阿羅漢分成好幾個等級,有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不退法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等九種。
阿羅漢俱分解脫,是了斷定障、慧障,斷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所謂俱解脫,指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是定、慧兩者都具足了,是真正的不動法阿羅漢,當然,俱分解脫阿羅漢是最高的,是滿足、完全的真正阿羅漢果。
在二十七賢聖位階中,依次為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間(一種)、向須陀洹(預流向)、得須陀洹(預流果)、向斯陀含(一來向)、得斯陀含(一來果)、向阿那含(不還向)、得阿那含(不還果)、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以前十八有學位)。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九無學位)。阿羅漢是分九種等級,前面賢人是分十八等級。簡要分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稱為賢者;用世間的有漏智慧,來修成佛的一切善根的行者,都稱為賢人。
「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不還)。」
五根若軟若劣者,得是得到了,但是不堅固,或者是哪一根比較缺失、比較衰弱一點、不強,依不強的結果會得到不同的果位,因此若軟若劣者得身證,身證是不還果裏面的一個名詞,身證在上面解釋名詞已經說明過了,是又作身證阿那含,阿那就是不還,阿那含是身證不還即不還果,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好像得到似涅槃法,但不是真正涅槃,身得寂靜樂之聖者。這不還果雖然居住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是不來人間,但是他要證阿羅漢一定要再來人間,不然就在天上悟道,利根行者是在天上悟道了,直接轉得阿羅漢果,不然不還者不是不還、還是要來,但是他那時候所得到的寂靜樂是一種假相,不是真正的。
「於彼若軟若劣,得見道。」
見道是什麼意思?是十八有學位賢人之一,受教之利根者,人於斷情意煩惱位(修道位)、斷情見,我們感情領納的作用,會隨我們的心,對外境產生很多的煩惱,在修道位之間,你斷了情見煩惱位的時候,就可以稱為是見道、見智、見得,這是對利根來講。以利根者自見法而得理,故稱見得,他智慧比較高超一點,能夠自己見法而悟得空理,稱為見得;以得由因之見而至果之見,知道因、馬上連想到果,這樣也可以稱為見至;見智、見得的意思內涵,大概就是這樣。
見道是我們已有一個修行概念,知道我要怎麼修行、以及方向,但是尚未做到,只是知道、看到了此「道路」,知道我要修佛法的解脫道,知道苦、集、滅、道,是我所要修學的,但是沒有真正斷掉苦、也沒有斷掉集,只是見道而已,現在知道要修不要有身見、不要有戒禁取見、不要有疑心病,知道須陀洹要修這三結,但是還沒有完全做到,或者是只做了一點點,也就是見道是知道了、尚未完全做到。
已開悟的行者是入道位,入道位以後才能真正見道,不進入佛法的門檻,也就看不到佛法的真諦,雖然你能看到所有佛教的經典,仍然是一片的朦朧然,佛法是在幹什麼的?是在拜佛的?佛法並非只是在拜佛的!佛法是要學佛如何把自己內心的這些種種的毛病斷盡,要斷的是有那些毛病?用什麼方法?釋迦牟尼佛都在經典裏面一一的告知我們,毛病也舉例出來了,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它?「五停心觀」就是在對治,貪心要用「捨」來對治、瞋心要用「慈悲心」來對治,執著色身淫欲要觀身不淨來對治,心浮亂要用四念處來對治,等等的這些法門,都是在破解你對於哪一種的執著?這些在你還沒有入道以前都看不懂,入道、聽經以後才知道原來毛病是甚麼?原來要斷這些毛病要用哪些法門?然後再慢慢去做、去實行,做到有一點消息了,就能夠見道,最後證道就有果位了。
見道是尚未悟道,若以菩薩道而言,開悟的時候是初地歡喜地為入道位、二地菩薩離垢地、三地菩薩發光地,心發明了、心發光了,到四地菩薩燄慧地,智慧如火焰,是謂見道位;五地菩薩難勝地、六地菩薩現前地、七地菩薩遠行地,以上都還是有學位,要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還沒有做到都還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做到了就成為八地菩薩不動地,心不再被一切重大的或者是順、逆種種的世間法來煩惱,不去執著與罣礙,好的不去執著好的,面境不起歡喜心、高興快樂,不好的也能自在去應對,我們更忌諱面對好的,面對壞的你會警覺,逆境會很小心的去武裝自己,要去戰鬥不能倒下去!順境很容易讓人家萎靡,讓你想什麼都很順利,這時候你就要小心呢!是否毘那夜迦天天是在你旁邊,你在想什麼?它就滿足你!你在想:「沒有錢!看看父母親、兄弟姐妹是否塞一把錢過來!」想一想幾天以後真的實現了,或者是在想甚麼好事?真的發生了!這要小心了,這是很容易使人著魔的!
修行人要以平常心,不要有這種貪欲、貪心,起心動念也不好、好處得到了也不好,要有所警覺!那些會著魔的大概都是處在順境裏面才會著魔,很多這裏捐一個道場、那邊又捐一個道場,一下子全省有一百多個道場,哪裡有那麼多發善心的?都是背後這些毘那夜迦去鼓舞別人發心的!佛法也是一樣的,佛教寺廟很多,都是佛教護法神去招幕的。而邪教、邪法法也是一樣的,邪的是黑道分子一樣的,也有一些護法,而且它們更是不擇手段,只要這個人有那名利心:「我這一筆錢捐助出去,能夠讓我的公司更賺大錢!」有這種心態是很快的,它就能滿足於你!這邊的道場也越來越多了,捐助的人也得到了好處,各取所需,因為都有這些黑道兄弟在打點,因果就是這樣子。
以真正修解脫道的行者,是很平常的、淡而無味、簡簡單單的。有的mail進來問到:「法爾到底有幾個道場?哪裏還有道場?」我說:「沒有!只有台北一個道場!」一個已經搞得頭昏腦脹了!還要有幾個道場?要以平常心,我們所要的是智慧!在網路上有緣的就來,你可以從裏面去學,雖然我們不能夠到每一個地方,就是其它這些大山頭,真的要向某位師父學法,卻學不到!有的來了就是放錄影帶給你看,他講了一個課題錄影下來就到處去放映,當然這也可以如同電視一樣,但是面對淺機的是可以如此,真正已經進到一個境界的,要面對面的請教,否則很多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這時候你找不到他、看不到他,很多在外面有修行境界的卻找不到師父,最後都找到法爾了,不然就上法爾網站的小參裏面去找到了網路師父,也解決了他的問題,很多是沒有辦法獲得解決的!所以道場多是照顧不來的,修行境界越高的越有問題,當然不是很多,但也並非很少。
有的外道有那個境界能夠接觸到正統的佛法,知道入道了、見道了,然後要怎麼來修?也就不會一晃盪又幾千萬劫過去了,剛剛教你:「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又會想:「百千萬劫到底有多久?」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難道那麼久才碰到這一次佛法嗎?就是因為你修行上天去了,天壽都是算幾十、百、千、萬劫的,例如在欲界天的他化自在天,到天主教的耶和華那邊去,就有九十三億年天壽,將它除以一千六百八十萬年,有幾劫過去了?若去到了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更不得了了,最多有五百三十七兆年,算一算有幾劫?有八萬大劫!這個劫各個說法不同,有的說八十小劫是一大劫,有的說二十小劫是一中劫,二十中劫是一大劫,20×20=400,400÷80=5,有五倍之多,有時候各個經典所引用的不一樣,看到「劫」又造成很模糊了,但是時間總是很久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而你今生已經看到了,尤其是在聽聞《金剛經》,更是要能入道、見道,然後再好好的得道,光看了經文,看是看了,也不去做!聽是聽了,都不去做,是沒有果可得的。有時候對同學我不知道怎麼講?天天是來上課,碰到家裏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這不就是每天在講的嗎?就是不知道應用,智慧就是這樣子,是勉強不來的,頭敲打下去了,仍然是不開竅,有什麼辦法呢?
「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
雖然沒有見道,於彼若軟若劣,得到次一等級的階位是為得信解脫,依信而得勝解者,又作信勝解,勝解是唯識家五別境的第一個心所法,有的人看是看了,沒有辦法發生勝解,對於義理沒有辦法有殊勝的見解,利根的賢者,他在定中從空產生智慧;我們要培養慧命,其實在培養我們的空性,慢慢的擴大、慢慢的能夠回到空,做不到就是沒有智慧,養你的性命、肉體而已,很多練氣功的人,只是讓身體的氣通而已,沒有學空觀,沒有養成慧命,智慧的生命並沒有,智慧的生命與你的智慧是累劫修所累積下來的,一世又一世在行菩薩道之間,慢慢這麼累劫修上來的。
勝解,是要有殊勝的見解,這是要五別境的修行勝境第一,沒有修行就沒有五別境,有修行的勝解慢慢就會起來,依信而得到勝解是信勝解,為鈍根者修行階位之名。從自性開始,不是從理地開始,如果從理地,那是智慧比較劣根的、比較鈍根一點的,聞經說法、人家講了你才懂,鈍根者於見道位中,一直修上來到住果,住到果位之間,都可稱為信解。
「於彼若軟若劣,得一種。」
於彼若軟若劣,沒有得信解脫,得到一種(舊譯),又稱一間聖者,指不還向中聖者之一種,不還向就是向不還果,向不還與不還向的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證得阿那含果之前的聖人,斯陀含是一還果,天上、人間還要來一回,不還果有五種階層不同,這中間稱為不還向之中的一種,一間者係謂尚餘一間隙在,在心地裏面還有一點點的不能般涅槃的毛病,還有一間隙在,故不得般涅槃,般是大,故又是稱大涅槃。
於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聖者雖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有最後一品的九品修惑還沒有滅,然猶殘餘一品乃至二品未斷,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如果是八品,就是還有一品惑還沒有滅,七品就還有兩品惑還沒有滅,把它斷掉了,尚須一度受生於欲界,以修不還之果位,這就是不還果來人間受生以後,生於欲界直接修不還果,當然在欲界,是在天界的哪一天?或者是來人間?都是不一定的,這裏沒有解釋清楚,在欲界天是天家家的一種,在人間就是人家家。
《俱舍論》:「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一來者,進斷餘惑(進而能夠斷掉所有剩下的修惑);若三緣具轉(因果律的這些種種因緣,都能夠斷了,大概就剩下一點點的修惑),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無漏根是我們沒有煩惱的智慧,能夠發起、能夠得到。);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在欲界受生,剩下一生他就可以証到果位,這是一間)」
「於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
是進入二果了,之前就有很多種名稱。於彼若軟若劣,能得斯陀含果。
「於彼若軟若劣,得家家。」
家家是須陀洹以後、斯陀含果以前的境界,證到須陀洹還要七次天上、人間來回,要落在哪一家是不一定的,生在人間是人家家,要經過兩次才悟道,是二家家,才能悟到阿羅漢果,三家家是來三次,才能悟到阿羅漢道;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生天界三次、再來人間三次,或者先生人間三次、再生天上三次,在人間悟道的是人家家,在天上悟到阿羅漢道的是天家家,這在以前解釋名詞也都解釋過了,現在稍微複習一下。
「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
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是得七趣(天趣、神仙趣、阿修羅趣、人趣、畜牲趣、餓鬼趣、地獄趣),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範圍裡面,也包括無想天。
「於彼若軟若劣,得法行。」
於彼若軟若劣,得法行。法行也是十八有學位賢人之一,在這裡法行是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位,這四加行沒有修是沒有辦法悟道,尤其是忍與世第一,忍是對一切法能夠忍辱,對慾望、人、事、物能都能夠忍,這就是修行,《金剛經》裡面講的:「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切佛法要成就,是離不開「忍」字訣,能夠學習忍辱,忍一切外來的逆境、再學「世第一」法的解脫法,這樣就有機緣開悟。
「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
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這裏的「信行」與上面「信解脫」的名稱是不一樣的,亦作隨信行,指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智慧比較差一點的,又作信行,從他人處聽聞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隨著信仰而開始修行,稱為隨信行。
「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
若是做到上面這五根了,更加精進用功更為明利、更為滿足,這就在二十七賢聖位階裏面得以滿足度到彼岸,是所謂的根波羅蜜因緣,充分認知五根義,也能同時做到,就是謂波羅蜜,是以五根度到彼岸的因緣,這只是講因緣,不是講六度波羅蜜,若是有這些因緣,才有機會未來會去修六度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成就菩薩道的因緣,會做到這五根,是種了六度波羅蜜的勝因,因緣成熟就會去修六度波羅蜜。波羅蜜或波羅蜜多在此再說明一下,波羅蜜多是pramita,是指知道其真實概念,也同時能做到的,就叫作波羅蜜多,一般只說度到彼岸。
「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
有了因緣波羅蜜就有辦法去知道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是因為知人波羅蜜,知道了因緣果報都是成就佛道的基礎,但是不管是天上、人間,要證到彼岸的,一定要來人間成就佛道,不管過去世修了什麼因緣?到最後要成佛、成菩薩道、成阿羅漢道,一定要來到人間,當然阿那含在天上也可以悟到阿羅漢果,但是菩薩都是在人間進進出出、生生死死,佛更是要來人間成就佛道的。
「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
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等等的一層一層的、種種度到彼岸的法門也都能夠去瞭解、認知,也能做到,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能夠滿足五根增上明利,五根裏面哪一個優?哪一個劣?甚至於俱足六波羅蜜的因緣,能夠滿足者當然就能成就阿羅漢果。
「減少者作減少事,」
不能夠滿足諸波羅蜜,減少者作減少事,減少者是次一等果位的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
「彼諸根則不空無果。」
這五根不能俱足,就得不到果位。
「若無此諸根者,我說彼為凡夫數。」
這五根連一根都沒有修證到,是為外道凡夫,所謂的凡夫是還有因緣果報的,在六道裏面輪迴的,所以佛法裏面所講的色界天雖有色界天的天報,但仍然是凡夫,因為天壽盡死了以後,還是要去輪迴的,若是修了色界的身體或者五根真如、諸信真如有那種功用,同時也知道原來佛法是要修心,是要斷貪、瞋、癡、慢、疑,然後開始去斷這些習氣毛病,讓根本的心清淨,心地法門就是在耕作這一塊心田,有貪心嗎?有瞋心嗎?有忌妒心嗎?種種的不清淨心,怎麼把它斷除?能夠斷了也就是修心地法門。
外面很多在講心地法門的,他們所謂的心地法門不知道在講什麼?其實心地法門很簡單,就是你這一塊心地裏面有貪心嗎?有瞋心嗎?有忌妒心嗎?有疑心病嗎?有不明因果道理的癡嗎?等等的這些都知道了,然後再加以拔除掉,心地法門就是在拔除這些不清淨的心病,若不是這麼做,就是凡夫之數,是為世間凡夫,哪怕修得會飛天鑽地,也都沒有用,死了以後照樣輪迴;佛法的心地法門都是在清淨我們的這些污垢,污垢清淨了、五淨根俱足了,就能成就多少的果位。這說來都是不空的,不是像古書所說的常空,常空就不好了,要不空,得了五根或哪一根的或多或少,一定會得到那一個果位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在《阿含經》裏面所講的經文都很短,都是在講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四聖諦,這是最根本的佛法。
世尊在菩提迦耶那邊安了金剛座以後,開始打坐在第六天就開悟證道,開悟以後馬上現起祂無始劫以來,過去每一世的生死輪迴現象,哪一世出生做什麼?回想起無始劫以來每一世的事情,之後開始思惟,為什麼每一世要這麼去輪迴?這一世出生做某甲、下一世出生做某乙,天上、人間、地獄道、畜牲道這麼來回出生入死,思惟出四聖諦都是脫離因果輪迴的道理,如果要斷掉生,就不要來出生,開始思惟如何解脫?在第二週是思惟這些,所以創立下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解脫法門,這些都能夠脫離輪迴,是所謂的正知見;不要輕視小乘的這些法,這才是真正的根基,大乘的佛法是在講圓融以外,要有智慧、要度眾生,最後求得如來菩提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
今天總算把沙門四果所相關的佛法,給你們一個總概念,就是沙門四果的真正阿羅漢,是滿足了八正道(八聖道)、五根、五力,修法是要從四念處下手,這整個的概念,對於每一個果位,所要斷除的毛病是甚麼?也都已經列舉出來了,你就要去做、去實行,不要只懂得很多、但是煩惱仍然是無量,每一個人的修行都有障礙,讓障礙早一點過去,不要天天受這些障礙所左右而走不出來,如果發菩提心、去講經說法或度眾生,有時候很快的,這業力就比較早一點度過去,而不發菩提心,有時候修起來好像菩薩都沒有照顧你,因為你發心不夠,當然所受到的照顧就會少一點,再碰到智慧不足、不夠,更是天天都陷在煩惱裏面!
(2005.02.1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