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2005.01.29. 第 12 講(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三)、名詞解釋
1. 沙門四果(續)
今天繼續講《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沙門四果,對於佛法懂得經文很多、就是意思了解了,但是在末法時期有的人就做不到,尤其是在末法時期有修證的人更少,不能以先知先覺的神通力量,來觀照每個人的因緣再加以度化,在佛法的傳承上,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尊者,他是在雞足山等待彌勒菩薩下生把這衣缽傳給衪,所以他還沒有入滅,把這傳承交給阿難尊者,也可以說是西天的祖師二祖,阿難尊者再傳給第三個商那和修尊者,商那和修尊者再把真正的佛法傳給四祖優婆毱多尊者,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滅的時候,曾經預言在百年之後會出現一位無相好佛,什麼是無相好佛?就是長得並沒有像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種好相、八十種隨好相,但是衪度化眾生的能力與佛無異,稱為是無相好佛。
在四祖優婆毱多尊者度化之間,成就阿羅漢道的非常多。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觀照預言優婆毱多尊者,祂開了一個長三十六尺、寬二十四尺的石洞空間,當每度一個人成就阿羅漢道時,就叫他丟一根筷子進去,筷子大概有四吋長,他丟到那個洞裡面去,等到這個石洞塞滿了筷子以後,優婆毱多尊者說自己就要入滅,這個山洞如此之大要丟滿筷子,要度多少成為阿羅漢?當然度的量沒有世尊那麼多,但是也不少!我們修行,《金剛經》告訴我們得什麼果都不要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的這種概念。但是很多人,雖然可以不要有這種概念,但是你有沒有得到這種果位?當然有, 但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又沒有此四果的境界了。所以這種真果位不是學了世間禪定者就可以成就的。
凡夫道與佛道的果位是不一樣的,凡夫道就是修世間禪定的,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常常會錯認境界,著魔的不算以外,自己認為有初禪境界好像就是得到須陀洹果,二禪境界說是得到斯陀含果,三禪境界者說是得到阿那含果,或到四禪境界者說已得到阿羅漢果。其實世間禪定的四禪與我們佛法所講的四果都沒有一點關係,佛法的四果似乎覺得很難,當然很難,但是第一個要有正確的認知,這是從心地的柔軟與習氣的解脫來判斷你證到什麼果位?以沙門四果來講,很多人動不動就認為是得到阿羅漢果,這是大妄語。
今天特別提出優婆毱多尊者,他怎麼來度化無數的徒眾來成就阿羅漢道?當然這些祖師每一個人都有神通,證阿那含果要有五神通,證得阿羅漢果要有六神通,所以優婆毱多尊者善觀徒眾習氣、毛病,再想用什麼方法才能夠來度他?祂就會創一個法來隨他的因緣出現、再來度他,但是度來度去總離不開心裡面的習氣。須陀洹要斷三個毛病(稱三結),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我們就是做不到,第一個我見結就是身見,執著色身為我,執著真有個我。第二個是戒禁取結,第三個疑結,是疑心病。這裡面最重要的,世尊曾說:若是預流果的阿羅漢,應該斷瞋心,只要斷掉瞋心就是須陀洹果。所有的果位與世間凡夫的修行都不一樣的,而《金剛經》講了那麼多,很多人都著重在其它的意義,在講空、無相或者要觀一切法會斷滅。但第九品是最重要的,經文在告訴我們沙門四果的境界以及要怎麼修證?
我們在修大乘佛法之間,往往都跳過了小乘的這些修行經文,我喜歡《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法華經》、《華嚴經》,喜歡歸喜歡,最基本的基礎你有沒有做到?這最基礎的就是沙門四果,所以每個人要反省,我修了一、二十年,為什麼都沒有斷掉一點點的習氣?這就是不知道果位與我們內心的清淨與否是很有關係的。要證明這個果位,不是自己說說就算數,一個人沒有境界來考驗,都會誤認為我什麼都可放下、都看得開,也沒有什麼慾望、沒有什麼瞋心、沒有什麼懷疑心,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關係了。
在古代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幻化,一證到識陰魔相的時候,都是在講用心可以變化,像魔術師一樣都可以變化一些人、事、物,然後來考驗他的徒弟,到底有沒有解脫?天竺四祖優婆毱多尊者,更是其中的姣姣者,在大正藏中記載有很多祂考驗弟子的一些方法。《雜阿含經》言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境界怎麼樣?但是真正用一些境界來考的時候,你有沒有做到?在《阿育王傳》裡面就舉出優婆毱多尊者很多這方面的記載,好像在講故事一樣,度了哪一個人?怎麼度法?
我們先講大家都知道的,初果阿羅漢是須陀洹果,天上、人間還要來七次,最後當生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二果是一來果,天上、人間來一次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三果不來果,他處於四禪之上的五淨居天,一般來講阿那含果一定有五神通,因為他是證到四禪境界以上,心地上斷了所有的慾望,才能證到阿那含果;到阿羅漢果最重要的是什麼都放下了,也沒有恐怖的心。《心經》裡面所講的,若對任何事情沒有恐怖,對生死、一切境界,逆境之中都沒有恐怖,你就證到阿羅漢果,當然阿羅漢也是要有神通變化。
上一次大略所講的兩段經文,所要斷的雖然是名相,但是離不開心地上的解脫,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心地柔軟,果位是沒有辦法得到。優婆毱多尊者有一位弟子,他認為已得到初、二、三、四禪,且也得佛道四果。而師父知道他什麼果位都沒有得到,就要給他考試,讓他自己知道什麼果也不是。很多古代真正有修證的這些師父都有神通,會製造一些魔術師的化境來考弟子。
有一天優婆毱多尊者就叫這位弟子,你說已經得到四果阿羅漢,不妨到處去遊歷一番,順便去弘法,結果這位弟子真的就出去了。當他走到了一個森林,看到了一些商人,商人當然沒有什麼稀奇,但是突然間又跑出了上百位的強盜,強盜把這些商人全部殺殺砍砍,最後都死了。這位弟子躲在旁邊的樹後非常害怕、起了恐怖心。然後他自己思惟,我看到這種情況都還會生起恐佈心,我根本連四果的阿羅漢境界都沒有,那沒有關係,我大概還有三果阿那含的果位!這樣一廂情願地自我安為慰著。
每個人都無知地自我肯定,這幾位商人與這些強盜都是他師父所幻化的,要讓他知道他什麼果位都沒有,阿羅漢果真的沒有,因為他光看到強盜殺人的情形就心起恐怖心;我們在唸「一切如來心咒」的BHAYA-BHAYA唸得很多了,這字是恐佈、恐怖,對任何事情、大小事情的恐怖,都要VIGATA-VIGATE要去除這些恐佈,而真的可以做到了就是阿羅漢果。現在這位弟子知道自己還有恐怖心,了解到我不是阿羅漢,但起碼我還有個三果!
接著師父也一直出題目考他,這位弟子又繼續再往前走,突然間看到一位女孩子長得非常的美麗、標緻,這位女孩子告訴師父:「我一個女孩子走路,我非常害怕,我想跟師父同行好不好?」他馬上警覺,出家人不可以跟女眾在一起,他想到佛陀的戒律:「不行!」,女孩子即說:「不行?那好!我就跟在你後面,離得遠遠的,我只要看到你、我就安心了!」想一想和尚也不可以拒人太甚了:「好!妳就跟在我後面!」
走、走、走到一條河邊要渡河了,這位女孩子跟師父說:「您是否牽著我或者背著我過河!」師父說:「不行!不行!我接觸到女生就犯戒了,各走各的!」女孩說:「不然我走上流,您走下游,這樣可好。」就這樣女孩走上流一點,結果走到河中間,這河水很湍急,女孩被水衝走、大叫了:「師父!師父!救我啊!」這時候他慈悲心生起,不能見死不救!佛陀也說若救人,不能管男生、女生都可以的。最後還是救她了,等到拉著她的手,因為他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女孩子,第一個感覺這位女孩的皮膚很細膩,心裡面就起了不同的感覺,這個欲心起來了,他馬上想到,剛剛認為我起碼有三果的果位,現在連三果都沒有了,碰到這位女生就起了淫慾心,退一步!我大概還有斯陀含的果位吧!
終於把這位女孩子救起來,到了對岸以後,這位女孩子感謝師父說:「您救了我的命,我非常感激,可否以身相許嫁給您?」這位沒有碰過女生的師父,一下子非常歡喜的答應她:「好啊!」女孩更故意引誘他,他的淫慾心更盛,抱著這位女孩子到叢林裡面去,既然要結婚就要行淫,結果這位女孩子一下子變成他的師父,優婆毱多尊者現出他的本身出來:「你這個慾心不斷,連須陀洹的初果都沒有,你還說你修到四果阿羅漢!」這樣大大的訓駡他一下,帶回阿蘭那道場去,關入房間好好的去懺悔。然後教他成果位的法門,要求他斷三毒(貪、瞋、癡),去五上分結(色界結、無色界結、我慢結、掉舉結、根本無明結),開始再從心地裡面去修,斷淫慾心、一切的慾心、恐佈心,到最後才證得阿羅漢果。
優婆毱多尊者,因為他有神通變化,可以幻化很多的境界來考驗每個修行人。同樣的,我們有時候修行也是在受考驗,有時候護法神、有時候諸佛菩薩幻化的來考驗我們,慾心不斷是還在欲界天裡面,根本連須陀洹的果位都沒有,貪欲心不斷、好吃的心不斷,那斯陀含的果位都沒有,不是只有淫慾心,你喜歡五欲的哪一欲都不行,二、三果 ,到三果要斷一切的欲,色、聲、香、味、觸種種的欲,貪吃也不行,我有時候想想很難,這個好吃、那個也好吃,貪了飲食的欲望,吃的超多,也是一個欲望,表示你沒有證到什麼果。
再談另外一則公案,也是優婆毱多尊者教化一位弟子的例子,人家供養的東西,他沒有清淨心、沒有分別的心來用這個餐,生起了貪愛吃的欲望:「好吃呀!」我們都喜歡香積組能做一些好吃的東西,吃的嘴巴連連叫好吃!這是不淨食,因為你動了分別心說東西好吃,一好吃就已經不清淨,這連斯陀含的果位都沒有了,更別說是阿那含果;有位弟子吃了這個東西以後,常起了貪愛的心去吃這些東西,師父知道以後,馬上來糾正他:「你剛剛吃的是不淨食!」弟子也有一點功夫,馬上把剛剛所吃的東西吐出來,吐出來後裡面都含有口水、什麼東西都黏在一起,動了貪愛的心去吃這東西,還有欲心就是不淨食,吐出來以後,師父就告訴這位弟子:「以後自己吃任何東西,都不能起欲心來吃,反正吃東西就吃東西!」要這麼微細的修行,才能成就果位;並非是經文懂多少或者可以預知未來、知道過去什麼的,這些都是世間禪裡面的東西,一點解脫的味道都談不上!我在講四果,到底這個果怎麼證得?怎麼修?其實,有道行的這些祖師、禪師、大德就是這麼教化的,看你有什麼毛病?就針對這毛病幫你矯正,然後我們就要反省,我有這個毛病、我犯了什麼毛病?
再講一則故事,這故事雖然不是優婆毱多尊者,也是在同時,有一位比丘尼阿羅漢,當時她看到一位上座,就是一個道場裡面的大弟子一樣,好像可以度到阿羅漢果,她就跑到該道場去,說:「上座啊!你何不自我莊嚴 。」因為這位上座大概不修邊幅,好幾天沒有洗澡,他一聽趕快跑進去洗澡、換衣服整裝一下才出來,這位比丘尼又對他講:「上座啊!你何不自我莊嚴呢!」他又想:「我剛剛已經進去洗過澡、換過衣服,現在還不莊嚴?」他又進去,把他剛剛所穿的白色衣服,染成黃色的有色衣服再出來,這樣應該夠莊嚴了吧!結果,這位比丘尼還是講:「上座啊!你何不自我莊嚴呢!」
這位上座生氣了,瞋心就起來了,兩次給妳這麼講,該做的都做了,瞋心一起來須陀洹果都沒有了,他說:「我身體也沐浴、衣服也換了、也染色了,還有什麼不夠莊嚴呢?」這位比丘尼才告訴他說:「莊嚴者,佛法所謂莊嚴,是要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才是所謂莊嚴,你並不莊嚴,要往這條路上去走!」你天天在誦的《金剛經》:「所謂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你的佛堂夠莊嚴嗎?佛的金身、諸佛菩薩的雕像夠莊嚴嗎?這與我們都沒有關係,要莊嚴你自己就要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他一生氣連須陀洹的境界也沒有了,但是後來他自己反省,依此比丘尼指示,去親近優婆毱多尊者,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其實證四果,都是從心地裡面的心有沒有柔順來給你推證你得到什麼果,不是從世間禪定裡面,有超能力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可以神通變化,就是有這些,還是連一點果位都沒有,還自以為是的認定自己證到什麼果!什麼果!像剛剛講的那個故事,認為自己已證到四果,又從四果一直退、退到後面什麼都沒有,欲心都沒有斷,什麼果也沒有。
現在再講一些阿羅漢果的修證,如何來印證得到阿羅漢果?沒有驕慢心、恐佈心,剛剛恐佈心已經講過了,現在講一則故事,是另外一個地方的故事,有一位弟子證到了四果,但是他知道他的師父只有證到三果的果位,他覺得如果讓師父這樣入滅實在很可惜,所以要讓他的師父知道,他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但是師父認為他已經成就阿羅漢果,弟子又不能直接告訴他,因為他是師父,弟子就出一個考題來考他的師父,請示道:「師父,您會幻化嗎?」師父回答說:「會啊!」(阿那含以上及四禪天以上行者都有五神通,當然會幻化)又問:「師父!會變一隻象嗎?」師父說:「變象還不簡單!」馬上變一隻象,他又問師父:「這隻象可不可以再變的很大、很大呢?」師父說:「沒問題!」馬上就變成一隻更大、更大的象,他又跟師父講:「這頭大象會不會狂奔起來嗎?」師父說:「會啊!我可以讓牠變成是一隻奔的很快而且是很大的大象!」真的就變成一隻非常大的大象,而且奔的很快,這位弟子又跟他師父說:「現在這隻狂奔的大象,可以向著你衝過來嗎?」師父說:「可以啊!」然後就變成一隻大象衝著他師父這邊一直過來,當這頭大象快衝到面前的時候,他師父嚇了一跳!馬上驚覺:「我還有恐怖心,哎!我不是一個阿羅漢!」師父馬上開始認真修證,對什麼事情都不要有恐怖心,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無有恐佈的。
回到「一切如來心真言」裡面出現三次「恐怖」,為什麼唸這個咒語那麼重要?就是讓你要對一切事都沒有恐怖心,做不到就沒有成就阿羅漢道,一切生死、一切順逆、什麼境界都沒有恐佈心,能夠做到這樣才是成就阿羅漢果。另外還有一則故事,也是師父在考徒弟的,這位徒弟認為他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他師父說:「你證到阿羅漢果,很好!」這些證到什麼果位,每一個人都自我認證,沒有人家的印可,就說我自己是什麼果、什麼果,弟子自己說他證到阿羅漢果,師父說:「那邊有一個水池,你下去洗個澡,清淨身體吧!」這位徒弟真的跳下去洗澡了,他的師父就變成水鬼,在水裡面無意中拉了一把他的腳,把他嚇的要死,人都往下沉,於是趕快爬起來,一想:「我還怕這水鬼,我什麼果也沒有,阿羅漢果更沒有!」
講這幾個故事,就是讓你們了解,心清淨與佛法所講的四句偈才能夠搭配的上,所以你不必懂的很多,今生要獲得四果,就要從心地裡面去改造自己,反省自己還有什麼毛病?要切實去斷!而沒有瞋心、斷了淫慾,這兩者搭配去修,世尊說:「許汝得須陀洹果。」當然須陀洹是斷了淫慾,勤於打坐修行又沒有瞋心,這裡所講是斷了三結,見結就是執著有身見,把身空掉大概在二禪境界左右,才能證得須陀洹果,若沒有淫慾心、也沒有瞋心,就有了須陀洹果。
再講一則故事,有一位已經證得須陀洹果的人,已能不墮三惡道,認為自己天上、天下七次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也就不再上進。他的師父也是優婆毱多尊者,祂知道這位弟子不求上進,就說我們去一個村莊看一看,那個首陀羅,首陀羅就是印度四個階級種族(婆羅門brāhmana、剎帝利ksatriya、吠舍vaiśya、首陀羅śūdra)裡面最下賤的,都是在挑糞的、做一些不清淨的或者堆圾垃的這些人所居住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是最骯髒,那邊的人都是衛生最不好的。然後師父就帶他去,在這麼骯髒的環境之下,看到一位小孩子,他身體到處長滿了瘡,因為很癢就到處抓身體,以致於破皮出血。這位徒弟來到這個地方,心裡已經有點不適應,師父又告訴他:「剛剛那位小孩,滿身長了瘡,抓得皮破血流,他是什麼來出生的,你知道嗎?他就是須陀洹果來下生的!」徒弟問道:「為什麼須陀洹果來下生,還墮落到首陀羅的下賤種族地方呢?」
這就講到因果了,有其果必有其因,師父有宿命通就告訴他:「這個人以前也證到須陀洹果,卻不求上進、瞋心不滅,他看到一位證到阿羅漢果的比丘,這位比丘長癬、長瘡,皮膚常常發癢,在做法會的時候,常常動來動去、抓來抓去很不莊嚴,裡面有一位維那,他看了很不順眼,在這麼莊嚴的道場做法會、做功課,有人動來動去抓這個手、抓這個身體很不莊嚴,他瞋心一起來,把他趕走:「你以後不要再來做法會!」這阿羅漢就說:「你要懺悔!我是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你這樣對待我,這果報可不好呀!」他也不管、也沒有懺悔,還是把他趕走,因為這個因緣,雖然證得須陀洹果,他下來人間就墮落到首陀羅最下賤的種族,因為針對罵這位比丘之故,同樣的毛病也長在他身上。
所以,師父對他講:「你對須陀洹果滿足了嗎?如果滿足了,以後七生要生人間也不一定很順,你造了什麼業就受什麼報。雖然證到須陀洹果,經文所講是不墮三惡道,不會出生到畜牲、餓鬼、地獄,一定出生到人間,但人間也有三不等,榮華富貴也是人間,像最低賤的種族,身體長滿了瘡疤也是人間,所以你要發奮圖強,不要以須陀洹果為滿足!」回去以後,他真的就開始發奮圖強,改造內心的種種心病,最後也是證得阿羅漢果。
再講到阿羅漢果的印證,優婆毱多尊者他看到一位弟子,學了世間禪定也很會祈雨,但他卻認為自己已經證到四果了,師父要怎麼來度他?師父想了一個辦法,他知道當地會有十二年不下雨、乾旱,之中百姓真的是痛苦萬分,大家請優婆毱多尊者來祈求下雨,尊者說:「我不會求雨,但是我有一位弟子很會求雨,最好去請他!」大家就到會求雨的弟子這邊來:「聽說你對於求雨很靈驗,請你為大眾祈求下雨!」當然他很高興也就開始做法,真的不久雲霧起來就下雨了,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潤,大家非常的歡喜,然後供養他的人很多,他的心就生了一念,我慢心就起來了:「我師父也沒有我這樣子風光!」但是,他馬上警覺了:「我沒有阿羅漢果!」為什麼沒有阿羅漢果呢?因我自己還有慢心,阿羅漢若自認為阿羅漢,最大的毛病出在於傲慢心、驕慢心、比別人行的心,這種心起來他馬上警覺,回來以後痛下苦心的修這個心,最後也是證到阿羅漢。
阿羅漢果是很難得的,除了斷了淫慾心、五慾心、貪慾心以外,驕慢心都不能有,這裡面還有一則故事,也是自己認為證得阿羅漢果的,優婆毱多尊者製造了一個機緣讓他去化緣,告訴他:「現在道場缺少資糧,請你出去化緣!」他想:「我何德何能?那麼多的住眾要吃,我怎麼可能一下子化的這麼多呢?」師父說:「你就出去看看因緣如何!」他真的出去了,結果一出去,剛好有五百位居士在那裡做法會,他就進到這個法會去,告訴他們:「我們道場住眾比丘短缺食糧,拜託、祈求你們能夠發心供養!」想不到這五百位居士,一下子答應:「我們這些人供養你們住眾一週所有的飲食!」然後他就非常高興,一位比丘出去化緣,與他的福德因緣有關係,福德夠這供養就源源不斷進來,化緣只要一出口就有了,結果他回來以後報告師父,心裡面很高興:「化到了這些東西,比師父以前受人家供養的還要多的多!」心裡面起了我慢心起想到:「是不是我比師父高一點?」馬上警覺:「不對!我還有慢心,我連阿羅漢都沒有證得!」這也是一個證道有沒有的例子。
怎麼去了解有沒有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優婆毱多尊者在印證各個弟子之間,因什麼習氣,然後他用什麼方法?讓他證得阿羅漢果,當然這些師父不得了,都有神通,才能夠去製造一些因緣。我們在講沙門四果或者居士得果,當然也可以得到這四果,但是心要清淨,淫慾心斷了沒有?心病都要境界來磨;瞋心斷了沒有?要這些同儕、兒女、父母來磨你,有沒有斷了瞋心、不耐煩的心?如果沒有,這初果好像很粗淺,卻都沒有辦法得到,學了二、三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初果都拿不到,要怎麼證得果位?很簡單!要改造你的心地,以後再碰到人、事、物,瞋心就要轉。
像這位須菩提尊者,他證到空第一、無諍、人中最為第一,他證空到什麼程度?空到在一個法會之間,維那說:「這邊人已經太多了,你到外面去坐!」他就到外面去坐;外面的人又說:「你是坐在裡面的,裡面在別的地方還有位子,你進去裡面坐!」他也進去坐,誰要他坐哪裡?他就坐那裡!他根本都無所謂,像這樣隨緣、隨眾生因緣,你講怎樣、我就怎樣,沒有一個法的執著。世尊印證他得阿羅漢,無諍是沒有爭辯,哪一個對、哪一個錯?這些心都沒有;講沙門四果也好、居士四果也好,我們對這四句偈好像高不可攀,其實從這些經典的印證來講,我們也是今生可以做到的,只是你有沒有要去做?有沒有反觀自己?我心有沒有柔軟?
所講的斷了九品的見惑、思惑,在後面也附了一張講義,看起來是一大堆,其實就是內心裡面六大根本煩惱的貪、瞋、痴、慢、疑、邪見,你要底斷了多少?修佛法就在於這裡,真的能夠做到了、斷了,然後再轉向菩薩道,去好好的講經說法、去度眾生!也常常鼓勵你們要打坐修行,其實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阿羅漢的境界?除了這些習氣沒有辦法斷盡以外,就是不痛下心好好反省,把這些習氣真的都斷掉了,應該就有神通變化,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從內心裡面去斷掉經典上所講的這些毛病,你就能夠心清淨,心清淨自然神通隨意變化就會出現。當然在末法時期是不簡單,雖則不簡單我們也要做,不要待在自以為是的這種修行種種枝節,認為心中心法打打坐就完了,最重要的就是斷習氣,如何讓心地柔軟?如何讓心的所有的這些毛病斷盡?對人能夠沒有好惡觀念,隨緣而去應對,不要用習氣去應對,這樣慢慢修才有辦法有一個果位。
大乘經典講那麼多,回過來再講這些最基本的,在大乘經典為什麼不講這些?因為那已經是大學的課程,我們直接進到大學去讀,我們是天才兒童,就因果而言,其實以前是學過了,今生會比較喜歡大乘經典的,但是,我們忘記了基礎,現在還是要回過頭來,再了解沙門四果到底是要修什麼?剛剛所講的這些故事,給你們一個概念,沙門四果不是很深奧的,只是要斷除我們的習氣,要實際上去做,就可能有這果位。《金剛經》也講了,就是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不要有我證到了什麼果位想,若是真的有人給你印證,怎麼罵你?怎麼不合理的對待?都要以一個平常心去承受,沒有恐怖心、沒有委屈的心、沒有不甘意願的心,很坦蕩蕩的好像沒有這麼一回事的去承受,這所有的習氣都沒有了,就有一點阿那含的味道了,阿那含是斷了所有的色、聲、香、味、觸種種的欲望。
經典上種種的這些名詞,三結斷、淡薄三毒、五下分結盡、永斷三毒、斷除五上分結等等的,這些只是一個名詞而已,但我們也要去了解;再簡單的講,就是要從心地上如何來加以搭配?是要反省,對這個人、事、物,我產生了什麼反應?若是有不正常的反應,要慢慢的去轉,心地上自然就能步步高升、清淨,雖然講這些並非是言論的佛法,但這卻是真正的佛法,講理論就偏向於以前的講理論,某些法師有個長處,能把無上的佛法理論,用故事去講的很平淡,從故事裏面去總結,大眾也學到了佛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並非是在佛學院裏面把這些名詞讀了滾瓜爛熟,什麼上座部、大眾部派別,都要搞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談起修心者,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還是要回歸到心地法門,今生能夠接觸到佛典,要從心裏面去反省,要柔軟、要逆來順受,要去掉我的執著、法的執著。
四果聖人進一步說明:
四種果位聖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即是居出世間,故稱「出世間法」,可把它區分為九種類,即是正在斷除煩惱的狀態,稱為須陀洹道和已斷煩惱的須陀洹果,這是一對的,道和果一對;另一對是斯陀含道和斯陀含果; 再來是阿那含道和阿那含果;最後是阿羅漢道和阿羅漢果,合稱為四雙八輩,加上涅槃,一共九種,稱為初果聖人、二果聖人、三果聖人和四果聖人,都是在聖人的境界。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即是居住在出世間處,故稱「出世間法」。可把它區分為九種類,一個是道、一個是果,有的人說是向,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有的人說是道,道就是見道,見道須陀洹要怎麼修?就要斷掉我執、我見,斷掉戒律的戒 禁取見,被戒綁死了,更有甚者被邪戒綁住,斷掉疑心病,見道是我知道了要怎麼做?但是還沒有做到,做到就是得果了,所以見道與得果,這四果位都各有兩位,稱為是四雙八輩,即是正在斷除煩惱的狀態,稱為須陀洹道(有時候稱為須陀洹向),或者稱為須陀洹果,已經斷掉某些煩惱的須陀洹,就是得到須陀洹果,道和果這是一對的。
另三對是斯陀含道和斯陀含果,阿那含道和阿那含果,阿羅漢道和阿羅漢果為四雙八輩,一個見道的、一個得到果位的,最後再加上涅槃道,總共有九種,稱為初果聖人、二果聖人、三果聖人和四果聖人,雖然這裏稱為聖人,但是要到真得阿羅漢果者,才是真正的脫離三界,證到須陀洹果大概是在二禪的境界,證到斯陀含果,是在三、四禪的境界,證到阿那含果的是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證到阿羅漢果的,天上、人間的聖地都隨便你去居住。其實阿羅漢才是真正的聖人,前面三者聖人是方便說,是對世間禪行者相對說,表示他已經有這個善因了,不管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或來一次、或者是不來,最後都可以證到阿羅漢果。
1.初果阿羅漢
初果阿羅漢,譯為須陀洹,又名預流果,或稱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聖賢之流。初果阿羅漢仍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 升降,才證得阿羅漢果位。預流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明瞭四聖諦的道理,就建立了理論基楚,從心地上去斷煩惱,而得到無漏的清淨法眼,再也不墮落於三惡趣的果位行者。
初果阿羅漢,或稱入流、逆流,逆也就是逆生死之流,入流是入聖賢之流。初果阿羅漢還要天上、人間來七次,仍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證得阿羅漢果位。在七次之間有天家家,是在天上能夠證得阿羅漢果的;在人間證得阿羅漢果的,是謂人家家,他要幾次再來回呢?六次、五次、四次、三次,各稱為六人(天)家家、五人(天)家家、四人(天)家家,四人(天)家家,還要四次在人間(天)成就阿羅漢道的。
在這裏不要像剛剛所講的故事一樣,認為已經斷了淫欲心了、已經去掉了瞋心,我應該有須陀洹果了,也就在那裏一直等,我要人間、天上來回七次,你為什麼不再往前進呢?我再加以踢一腳,今生為什麼不能證到阿羅漢果呢?所以要好好地精進用功!要從心地裏面下狠心去用功,要先得四果然後再來講菩薩道,自己都沒有解決問題了,卻一直要去行菩薩道,有時候會再迷失掉了。
預流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我見結就是薩迦耶邪見satkāya-drsti,薩迦耶是有身見,執著這個色身為我,在二禪境界以下的行者,都還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這些五根的功用,是依身見所發起的功用,也變成了一種毛病,結就是把它打結了,並且執著為真,因此要加以斷除,所以在打坐的時候要不要斷這個結?當打坐氣旺、空掉了身,沒有我的執著才能見心性,你不執著這個身,這個痛去不了,就沒有辦法去掉我見結,雖然心地上已經斷了淫欲心、斷了瞋心,但是禪坐還是要坐!
有關於優婆毱多尊者,是在世尊百年之後所出現的一位無相好佛,他是教授禪第一的,讓你在打坐之間怎麼去步步高升?雖然心清淨了,但是身體、禪定還是要有那個境界,不是光把心清淨了,因為禪與修心這兩者是要絕對搭配的,也在於你的觀念,不要認為我得到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果位,這種觀念都不要有,而心的毛病也知道了,還是要由禪定之間來慢慢斷掉這些,光說卻做不到是沒有用的,教你不要生氣,看到這個不順眼照樣生氣,教你不要貪吃,吃多過飽三更半夜又要起來吃胃藥,終歸還是貪吃,還是要警覺、要修這個嘴巴,雖然是一味性沒有錯,什麼都好吃,這樣也很糟糕,雖然一樣只吃一點也會太飽,而我們知道了,就要去守齋戒、要去斷食,就像阿羅漢、辟支佛一入定,七天、十四天才出定,才去托缽一次,阿羅漢是一個禮拜,辟支佛是兩個禮拜,辟支佛的境界比阿羅漢果高,禪定力更高,兩個禮拜不用吃飯就一直坐在那裏,出定以後就去托缽、吃飯,所以吃也要減少。
知道要怎麼斷心結?還是要搭配禪坐!須陀洹第一個已經斷了我見結,執著有一個薩迦耶邪見,執著有一個身。第二個是戒禁取結,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無願近障,如外道之人,於非戒中謬以為戒,如持雞戒、狗戒等。還有就是我們去受戒,受戒以後很執著這戒律,這個不能犯、那個不能犯,變的很彆扭,又把你綁的死死的,應該是要很自在,心自然不去犯戒,不要因為這個戒來綁住你,你要解脫就沒有辦法,反而被戒綁死了,因為處處怕去犯戒,也代表心不定常常想去犯戒,知道了就要從根本去下手,從禪定之中去斷,我常常在妄想什麼?所妄想的就是還有蠢蠢欲動的潛在意識,就要從根本去轉,不要被戒律來綁住你。
第三個是斷了疑結,懷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一般人未入道更是有疑心病、疑神疑鬼,生病了就懷疑是不是有人作法在害我?是不是菩薩沒有保佑我?、、、,種種的疑心症狀就來了,還有這疑心病,就不能證到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已經斷除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明瞭四聖諦(苦、集、滅、道)的道理,以得到無漏的清淨法眼,始能得到須陀洹果,再也不墮落於三惡趣。得到什麼果?要從自己內心去瞭解,不要亂去印證得到了什麼果位?
前幾天上網路,突然間看到一則:「要成就阿羅漢果的請進來!」想這是那門的狂徒,我就進去看了一下,是一個bbs 站,原來是在評論某居士,他四十幾歲就已經往生了,生前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該BBS站在討論有位居士自稱證得阿羅漢果,此某居士也印證數千多位居士弟子證得阿羅漢果,這不得了了,末法時期阿羅漢果還有這麼多呀!阿羅漢果要像優婆毱多尊者這樣會神通變化,那才有一點樣子;後來此居士自認為著魔了,死前雖然也寫懺悔信了,但很可惜走錯了路!聽說給他印證阿羅漢果的人,又往下去印證他的師弟們已到三果;層 層印證得三果、二果、初果者真是無數。想想這種果位哪來那麼多可得,好像在吃飯一樣很簡單就可得到。當然就有正知見的人,寫這樣一篇標題的誘人進網站看看,其實他本人是不同意某居士的這種知見,不管他怎麼樣?各人的因、各人的果,各自要去承受、去受報,因已犯了大妄語罪!
2.二果阿羅漢
二果阿羅漢,譯為斯陀含,又名一來果。還須一生天上,再來人間受生一次,故稱一來果。二果阿羅漢雖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有少分地薄有貪瞋痴三毒。斯陀含心要怎麼清淨?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我們沒有從佛學院這麼讀上來,有九品修惑(貪、瞋、慢及無明等四煩惱對色、聲、香、味、觸等境,生起染著、憎背、高舉及不了之行相轉,稱為修惑。)裏面的前六品的修惑,前六品修惑是什麼?附了一個表格讓你們去參考,起碼後面這一句話要看一下:「但是尚少分地薄有貪、瞋、痴三毒。」少分地薄有貪、瞋、痴三毒也就是貪、瞋、痴三毒已經很淡薄了!
貪有五欲,有名、色、財、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境,你到底貪哪一種?喜歡歌聲、喜歡唱誦,這也是一種貪,貪吃、貪睡、貪聲音、貪名聲、、、就像剛剛所講的做了一件事,好像比師父的名聲或者是所得到的供養都大過師父的,在心裡面就產生了一個傲慢心,這也是一種貪欲。台中有一位同學,有一天突然起一個怪念頭:「我一定要超越張老師!」這一念頭起來他馬上呸!呸!呸!我怎麼會有這種念頭?不對!不對!他打電話來講這件事情,我說:「對!你要隨時注意,不要有這種貢高我慢心!」在五陰魔相裏面就有這一個魔相:「在一念之間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馬上要成佛!」這種勇猛心是很好,但是要知道不是光勇猛就好,內心的習氣毛病有沒有斷盡?契經云,阿羅漢道行者,有我已得阿羅漢果,只要一講出來,就是我慢心生起,所以四果不能有得四果想,一想除著四相(人、我、眾生、壽者相)外,就是 已有慢心在心地中。
我們知道貪、瞋、癡三毒斷不了,斷得了起碼就已經是阿那含果的果位,但是你要少分的、薄薄的,不要那麼厚重,會打妄想但是不要去做、瞋心不要發作,有時候對同學做這個不對、做那個不對,我的語氣要大聲一點,這到底是好不好?我是不在意!也許你也能不在意是更好,在意的話表示被罵得很不甘心,有的被我罵了就捲鋪蓋不來道場,當然沒有慢心、沒有瞋心,要回來就回來,法爾是大眾的、不是我的,回來了也是要乖乖的、像大家一樣坐在那邊聽,只是要有懺悔心、要謙卑、不要有慢心!也有幾位突然間會冒出來一下,然後又不見了,隔了一陣子又冒出來,其實這些講起來都是由於貪、瞋、癡不清楚,你自己把這些都打死掉了,哪裏不能去?不要有一個好面子的心,或不知道因果的,其實被我罵的、出走的,不是今生才有,過去世也出現過,這些習氣是無始劫以來都是這樣子的,還是沒有改過,拗一下就出去!
癡是不明因果真實,我們無明看不到因果,因果都是一直重複再重複,今生會這樣,其實前生也是這樣,只要有智慧就不會愚癡了,知其果就知道以前的因了,現在就要反省你自己!癡是看不出、不明瞭因果的關係,你現在碰到這些障礙,不是只有今生才碰到,應該無始劫以來就碰到這些障礙,為什麼沒有辦法把它打開?要把六大根本煩惱的貪、瞋、癡、慢、疑、惡見(邪見)斷除,今生犯了疑心病,在前幾世也是犯了疑心病,現在仍然疑神疑鬼的,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為什麼打不死呢?為什麼那麼愚癡不懂因果呢?貪、瞋、癡這三毒,在經文上所講的三學就是斷這三毒,才能產生戒、定、慧,慧是慧講的很簡單,慧是般若的智慧,亦即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而為什麼不能觀因果之間所現的現象是無所有、不可得?卻讓歷史重複再重複的出現!在斯陀含向的境界就要去反省這些,對於貪、瞋、癡這三毒要淡薄,才有斯陀含果的味道,斯陀含是在三、四禪的境界。
3.三果阿那含果
三果阿羅漢,譯為阿那含,又名不來果、不還果。此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餘三品,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到這境界的行者應該已經有神通變化(五通具足),因為修佛法已經到四禪的境界了;此三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剩餘三品,上面在斯陀含的境界已經修了六品,剩下的三品就在阿那含的境界斷除,當然九品裏面又分了上、中、下品,可以參考後面的表格(修惑)裏面的內容,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界五淨居天中,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沒有破色身、只是心眼開,就生於色界是居住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破色身者生於無色界,隨處都可居住,要在人間、要在天上、要在哪裡都可以,不來的時候就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利根的;若是再來人間才證得阿羅漢果,那是在人間成就阿羅漢道。
《金剛經》云:「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若是沒有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就要來人間再修,然後當生就證得阿羅漢果,在這時候內心該修的都修完了,所有的「欲」都斷了。在經典裏面也說到:「斷一法(欲)許汝證阿那含果。」對於色、聲、香、味、觸種種的欲望都要斷掉,就像剛剛所講的優婆毱多尊者,考驗他的四禪弟子一樣,讓他知道哪一果的果位都沒有證到,從四果一直退、退到初果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得到,這些是要從心地裏面去印證的,處在於人、事、物之間,你的心到底有沒有這些毛病?就像柳下惠古德一樣,即使女生坐在懷中都不亂,這是真正證到離淫欲。
優婆毱多尊者還考驗一位弟子,他很怕女生,尊者吩咐他到某一個村莊,這位弟子看到女生都不敢正眼瞧一下,尊者故意讓他去磨練,因為出去總是會碰到女生,漂亮的女生一大堆,這位弟子繞了一大圈回來了,尊者問到:「看到村莊裏面的女生嗎?」「有!」、「漂亮嗎?」「漂亮!」、「是否動心?」「沒有!」「沒有!你就考及格了!許汝證阿那含果!」都是這麼從心地上在印證的!而涉及佛法,讀了浩瀚無量的大藏經,都不如從內心裏面的這些法來印証你自己心裡面的毛病,到底還有沒有這些念頭?這是最踏實的!若是連這些都做不到,嘴巴卻講得天花亂墜,真的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4.四果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即阿羅漢果,意為應供、殺賊、無生。應供者,應受人間供養;殺賊者,即殺除六根煩惱諸賊;無生者,永久進入涅槃境界,不再於迷惑的人間受生。阿羅漢果是聲聞四沙門果中,最終的理想境界,已經再無他法可學,因此又稱無學果。此果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無論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或者人情來往上的處世接物,乃至個人的毀譽得失、衰老病患等,在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永生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之中。
阿羅漢的殺賊義,即是殺除煩惱諸賊,這個賊也就是六賊,是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賊,六根對六門然後產生煩惱,要把它殺的片甲不留,也沒有一個人、事、物能夠讓你生起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煩惱,看是看了、聽是聽了、聞是聞了、嗅也嗅了、覺也覺了,都能不動心、沒有煩惱,這是殺賊者;無生是行者所修證到果位的境界狀態,也不必再來受生,已經悟得無生法忍了,所以你要悟得無生,不是功夫有多高,就是所有九品的見、思二惑的毛病都已經斷盡,這時候就悟得無生,像這種阿那含果的行者,都已經有神通變化、五通俱足,阿羅漢更是不用講,還加了一個漏盡通。
無生者,永久進入涅槃境界,不再於迷惑的人間受生。阿羅漢果是聲聞四沙門果中,最終的理想境界,已經再無它法可學,因此又稱無學果,不必學了。真的不必學了嗎?並非是!後面的菩薩道、如來菩提還有很多要學的,當證入阿羅漢果不迴心向大去修習如來菩提,一住入涅槃,一待就要兩萬劫,待在那裡無所事事、心是清淨無為。若是聽聞到佛法,就直接跳過這一關去修菩薩道,就縮短了兩萬劫的時間,兩萬劫是很長遠的,彌勒菩薩下生是三十五劫以後的事情,這中間有幾位佛出現了?兩萬劫除以三十五劫 ,一除已經有很多位佛再出現了!這時間是很久遠的,證到辟支佛果還要一萬劫,才能發菩提心,所以今生要從內心去修為,也一定要去受菩薩戒,這樣直接跳過阿那含、阿羅漢去行菩薩道,當然還有阿僧祇劫要去修成佛;阿羅漢果雖然是無學,還是要去學更大的神通變化、還有更大的智慧,這都是還要去修學的。
阿羅漢果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無論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或者人情來往上的處世接物,乃至個人的毀譽得失、衰老病患等,在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心地不去相應、如如不動,永生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之中,這是阿羅漢的境界。有些師父示現病,但能不以病為苦,因心已無煩惱了。還有人問泰國大師阿姜查尊者不是很有修證嗎?為何晚年十幾年都在病中?聖人不是沒有因果,過去造的因現起,還是要示現,當示現病時,他們都能自在無礙去面對,這才是解脫的真實境界。
5.世間禪與聲聞四果之關係
《雜阿含經》云:「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云:「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
初禪具足住,是有初禪的境界,在上面所講的,你有沒有證到心裡面的毛病去掉?這裏要搭配修入息、出息去走一還,就是修安那般那沙第法門,回歸到原來的打坐修行,見道了知道要斷什麼?要去除什麼?就要去修、要去打坐、去觀內心、身體的變化與心之間的互動到底是怎麼樣?有一天打坐身體真的都不疲倦,當你通過酸痛以後,打坐就很自在,沒有我的見解、沒有薩迦耶邪見,不被這色身來困住,氣不旺身體當然就痛,能夠一炷香、兩 炷香,一天好幾炷香這麼熬下去,到最後有一天覺得不痛了,身不疲倦。
「眼亦不患,」
眼睛會起種種的影像、觀照到什麼境界、現象?都不要有過患,有患就是不要去執著,因為五根都會起一些異能,眼只是一個代表,耳朵也是一樣,眼睛是可以遠見、隔見,甚至於可以進入四度空間,看到有一些眾生,耳朵可以聽微細的聲音。有一位同學他把鬧鐘放在旁邊,有一天把它放得很遠,但是還聽得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而且是很大聲,到底是什麼聲音?四下尋找,原來那聲音來自於手錶,手錶那麼微細的聲音,聽起來為什麼會變成那麼大聲?就進入色陰的魔相,這還是有身見的境界,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現起的超能力,都不要去執著。
「樂隨觀住,」
慢慢的身體會產生氣機,氣會使身體產生快樂感,所起的快樂感不要去執著它,要如如不動的住在那境界上,樂覺知但不染著樂,這是在三禪的境界。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沒有一位成道的人不去修禪定的,雖然正法時期每一個人守清淨戒都可以悟阿羅漢道,但是他們每一天都還是專心辦道,我們常常看到:「所作已辦,具諸佛法」,到底是做了什麼?譬如要斷三結的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也都做到了,就是所作已辦,這三結斷了,你還要斷貪、瞋、癡三毒,淡薄一點就得斯陀含果,所作已辦就是貪、瞋、癡三毒已經淡薄、剩下一點點,等等的都斷掉了所有修惑九品,也就是所作已辦,當然就住在不還果。所作又是作什麼?起心動念就是所作,作是作意,心有何病就作意什麼?已辦者把它所作的心病都以調伏,就是已辦了。
所作已辦都已經辦完了,阿羅漢要辦什麼?是修色界執、無色界執、我慢心、掉舉、無明等(又稱五上分結)。最主要是我慢心,只要稍微有一個念認為我做的比誰都好,那就不是阿羅漢,剛剛所講的故事去化緣的或者是去祈求下雨的,要讓他得到很大的成就,事後會突然間起我慢心:「我做的比師父好!」但是這個念頭一起來就完了,才知道我還不是阿羅漢,因為我還有這個慢心!這些都是你所要去辦的,要去做所作已辦。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在初禪住了以後,要繼續修二、三、四禪,四禪得到以後自然慈悲喜捨的心就會起來,這是修佛法要真正斷內心,不是只有在世間禪,若是修世間禪你認為得到了果位,那是剛剛所講的優婆毱多尊者的弟子,他修到四禪認為一定有這四果,那是凡間的 道,不是解脫的果;所以有了四禪境界行者,自然會生起慈悲喜捨的心,這是菩薩心地,然後再進入四空處定,心若不能脫離色身,就不能修到阿羅漢的境界。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俱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俱足,是四空處定俱足,色界、無色界境界證得,還要三結盡才得到須陀洹果,剛剛所講的須陀洹果不是在二禪境界大概都可以得到了嗎?這裡都是在講一連串的果位,所以在這四禪之間,二禪境界差不多要三結盡。三毒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五下分結盡是什麼呢?是謂身見、戒 禁取、疑、貪欲、瞋恚。癡、疑、貪欲、瞋恚在須陀洹只是淡薄而已,是在斯陀含要斷的,五下分的下分就是在粗習的部分,已經在斯陀含的時候斷了,現在剩下少一點點的就是這五個,是須陀洹、斯陀含的境界所留下來的尾巴,這些一點點的習氣,是所謂的微習把它斷盡,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即身見、戒 禁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中般涅槃在前面的講義,也都已經說明過了。
「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得阿那含果的行者,就有無量的神通力,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生死智、漏盡智這是證得阿羅漢果者一定要得的,因為斷三毒,斷五上分結、九品修惑都已經盡了,就有漏盡的智慧: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在《雜阿含經》裏面都是在講最基本的要斷什麼的這些名詞,為什麼在大乘經典裏面不講這些?因為在小學、初中都已經讀過了,在大學部就不能再講這些,其實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我們以前沒有從這基本去學,既然在講四果位,所以再回過來,讓你瞭解一下在四果之間所要斷的,是心裡面的什麼毛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今天只是講了四果沙門的一些故事,主要的意思是讓你知道果位端視心裏面的習氣毛病去除程度,從而來印証的,並非是你能感知什麼事情?可以感知過去、現在、未來,有什麼通這些都沒有用,最重要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要斷盡見、思二惑,能夠所作皆辦,這樣就有果位的。今生打坐、修行是在反省這些毛病,大家常常在講我又不是聖人,所以我犯這個習氣好像是應該的,也不能這麼講,要把自己當作聖人一樣,不能再犯這個毛病,要斷除了!
今生要求得一點果位,當然真正得到了也不要去講,哪一位護法神或者是菩薩,要出考題或者是因緣也很難講,有的法師、師父、甚至於我,有時候出考題考你,有沒有考通過?要如如不動就成功了,被罵了也罵的心平氣和、被挑剔也挑剔的心平氣和,身見沒有了、守戒不住戒、自在如如、沒有疑心病、對於色、聲、香、味、觸的種種欲望也都淡薄了、斷盡了,瞋心、愚癡都沒有了,等等的就有一點果位的樣子,並非是那麼難!但是得了以後要有人來給你印證,印證了以後雖然沒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顯現神通來考你,隨時都有謢法神在考驗你!
我們現在所學的從上一節到現在,為什麼一直在講沙門四果?我的意思是要讓你們瞭解《金剛經》的精華就在這四句偈,在神通變化的部份不去講它,心要清淨、要真心現,就要斷這些結使,這些結使斷不了,就是有靈通也沒有用!要心地對境來磨的時候都不上當!這樣才能有一點修行的樣子,所以我一直例舉小乘的經典,來讓大家瞭解,得到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不要有得到什麼果想,要是簡單的帶過去,也許你還搞不清楚,有時候連我也不會去記憶這些,現在為了要講解,我去把它整理出來了,讓大家能更清楚地瞭解。
下面的部份還會講到更細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的各自境界是怎麼樣?雖然在經典上是重複再重複,今天世尊所講的話要記起來,也許再過幾天所講的話,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只是字詞上有相差一些,裡面意思稍微變一下,所翻譯的又不太一樣了,這又是經典結集,一段一段的從來沒有漏失掉,都是這樣子的;所以回去要好好的思考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是怎麼樣?然後能好好的從內心裏面去反省、能夠所作皆辦,起心作意把它辦成了,這樣就不虛此生了!
(2005.01.2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