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2005.01.15. 第 12 講(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一)、前言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一相是一個法相,任何法相都不能把它看成有一個法相,一個法把它看成非法,也不要說不是法,也不要說是法,意思是不要執著就對了,這裡所講的「一相無相分」,第九品是最重要的,修學佛法一定要修到這四果,這四果重要的觀念就是證到什麼果,都沒有什麼的心裡,不要說證到什麼境界,真的有沒有證到那個境界那還是另一回事情,而證到這個境界到底是怎麼來判斷?底下都有引用經典來說明,都是心清淨了沒有來判斷。不是有神通、什麼怪力亂神的力量來判斷,那種能力天神就有了,那種魔的法力更是無邊,不是以那種法力來判斷你的果位。
上第八品世尊闡述無上正等正覺之如來菩提,以前常常在講的,發菩提心以後有四個菩提,伏心菩提要修心,修心以後心就明了,是為明心菩提;心明然後能見性,見性以後就有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得到聲聞乘的解脫。之後要轉成菩薩道、修菩薩行,生生世世累劫修菩薩道,最後有一世就可以悟得如來菩提,此如來菩提不是由福德多而獲得,成佛道也不是做無量布施而成就,做福德僅是積存修行的道糧而已,不是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主要手段與方法,真正的手段、方法,是在於不執著,沒有一法可用、是西無為法。
行者要能成就佛道,要知道進道功程,進道功程是什麼?主要是受持四句偈,四句偈下面有引用,在上面第八品解釋名詞已經講過了,或是依《金剛經》中世尊所開示者,如:依布施、忍辱、般若波羅蜜多而修,要能無住相布施,無住相不是只有色相,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每一個項目,我們在解釋名詞都已經花很多時間說明過了;再來告訴你,要能離四相而修,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難的就是我相,一切法中若沒有我,就沒有眾生、沒有人的分別,《金剛經》也唸到了,一個人要沒有我,就要學忍辱法,經云:「無我得成於忍」,要沒有我相,要用忍辱法去修!
一位菩薩真正無我,就是真菩薩,還不能做到無我,那就不是真菩薩,什麼事情都以你為主;菩薩好像天生就是為別人而活,做什麼事情都是為別人、沒有想到自己,有這種心就是菩薩,不管是做大事、小事,大菩薩做大事,小菩薩做小事,這個我沒有拿掉,就不是真菩薩;當然要放棄的是壽者相,做善行、做福德都有因,而沒做到無住相布施,就會感召果報,這樣會進入到天道去,所以我們要離這四相而修,要發願度無量眾生,而覺得實無眾生可度想,幫了很多人,但是從來就沒有去在意,隨緣幫它,幫完了就忘了,這是我們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不執一法,什麼法都不可說、不可取,行為上是要這樣,做了就忘了,該做就去做、做完了就放下,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現在有一個問題,佛應該度盡無量眾生,為什麼眾生還那麼多在苦難之間?有的度了還沒有到不退轉位,又退轉了;有的剛開始這馬達的馬力加得很大,衝到最後沒有力量了,又退轉了,這些不究竟者永遠都在浮浮、沉沉,一下子腦筋清楚、一下子腦筋又迷糊了,眾生雖然度了無量無邊,若還在罣礙到底還有多少沒有度盡?表示還有眾生相,我們想一下這句話,不可能度盡無量眾生;像地藏菩薩一樣,不可能度盡地獄所有眾生,但是祂們度了就放、遇有緣就度了;我們今生若覺得好像度了很多眾生,但是無有一個眾生可度想,這樣就沒有煩惱了!幫了這個好像幫了一半沒有很完美,有時候你會罣礙,但是若學著說無眾生可度,該做的都做了,還沒有真正度到他,那就等待因緣!
做了如是無量無邊之佛事後,並無有一眾生可度,實無有一法可得想,做的好、不好、做了什麼,都無所謂,反正已經做了,實無有一法可得、可想,這樣才能自在,隨緣去做、做完了就要放下,好也好、不好也好、什麼都好,如是用功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最後哪一世我們就能夠證得無上如來菩提。
在第八品中世尊第一次提到受持四句偈,在《金剛經》中所有經文有六處提到四句偈,若不看《金剛經論》的人,可能不知道四句偈是在講什麼?其實四句偈是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四句,我們在解釋名詞已經說明過,而且「空身」、「空心」、「空性」這三段,講的最好的是「空心」與「空性」,「空身」是沒有把那種四念處在禪修痛苦現象把它講出來,可能世尊是對大菩薩在講的,此處這「空身」也太簡單了,以父母所生的氣息,留有的這些習氣,把它看成是幻化、四大假合,從根本去空掉它,但是要從打坐修行,才能做到空掉它,沒有到二禪境界是空不了身,去不了身見,碰到它就是在痛、痛。
講到心,心有妄心、有真心;真心是我們的覺知,我們覺知分本覺與始覺,我們剛剛所講的覺、觀就是本覺,是本來所具有的功能,是一種覺知世間一切相,不是只有我們凡夫的肉體而已,還可以覺十方虛空一切因緣,那是本覺;這本覺是空,空可以感知一切境;始覺,就是我們空體感知一切境,開始要起功能發揮它的感知的時候,感知時的那種動作,是始覺一切相;你要開始想、講一句話,那也是開始要動作,而我感知因緣了、我感覺了、我起反應,那種過程也是一種始覺的過程,你要真正了解到這個過程,一定要把心打開,心眼、心的眼睛要把它打開、色身要突破,不然看的都是你的妄想心,就是一個念,覺知的心找不到,覺知的心可以觀妄想習氣的心!
現在覺知的心每個人都有了,空了身以後、心眼就開了,覺知的心就會起來,覺知十方因緣,最簡單的是誰在想你?你的念頭閃過來想到他,那一定是他在想你,你感召了、也會想到他,這是你的本覺已經覺知有人在想你了,有人在想你,你有沒有第二念?問題就在這裡!我們的真心是最威、最靈、最勝,覺了以後、感知了以後,不用妄念相隨,這才是悟得心空!我們為什麼會打妄想?我感知了以後不是去相應,當某個人想你,你感覺了就打個電話給他,這就是你跟他相應,是可以感知卻不能有動作,雖不動作,但是你會打妄想、第二念來了,第一念的本覺感知了,第二念是分別相起:「他想我!出了什麼事情?真有大事情?真的發生什麼大事情嗎?」你的心就會起第三念─胡思亂想了,要不要打電話給他?剛剛不打,現在要打嗎?這種煩惱起後就無量,依心的清淨與否,來評估你自己到底修的好不好?若能夠這樣掌控你的妄想心不與你的覺知心相隨的話,就悟到心空;這是四句偈在《金剛經論》裡面,把這一段講的非常傳神,你要去把它讀熟、搞清楚。
最後一句是「真性主行」,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去應緣,它自己去應緣了,要自己能去應緣,真心感知了,真性主行去應緣而沒有妄想心相隨,就是把你的心空掉了,其實是空掉那妄想心、習氣心、好惡心,但留下你的真心,真心是永遠不滅的,永遠可以靈知靈覺外界一切事情,覺了以後用你的真性去相應,真性也是真如性,不是邪真如,邪真如是你的妄想、習氣那些,這才是悟到心空,悟到心空還不行,因為你還會去應緣,應緣應的好不好?為什麼不能把這個緣斷掉?就進入要修空性的時候,因為我們的性本來是空,外在有因緣來,自己起性與它相應,這裡起的因緣就起意念,用心念與它相應,起的是影像就用我們的見性與它相應,要怎麼做到不與它相應?能夠了了清楚的覺知,有因緣了清清楚楚的去應緣,在應緣之間非常自在,不理妄想沒有關係,也不必想我要這麼做、要那麼做,這是多餘的,它自己會去做,這段也寫的非常好,這是不是神通?是神通!但沒有你的妄想念、也沒有不清不楚、瞹眛不明的心,能清清楚楚你的自性在做什麼?這就學到「空性」,學到「空性」就有阿那含的境界。
「空法」是空一切法,經典上講的比較淺一點,是把所學的法都放下,唸佛成就了就把唸佛心也放下,打坐成就了就把打坐的功夫放下、是修心中心法成就了,把心中心法放下,把一切法都空掉,才能夠進入無為的境界;在《金剛經論》裡面的這四句,「空身」與「空法」講的比較簡單一點,「空心」與「空性」這兩段講的與實修的境界很有關係,你要去懂它、了解它!能夠懂得這四句偈,「空身」修學到就得須陀洹果位(預流果),「空心」修學到就得到斯陀含果位(一來果),沒有煩惱,「空性」修學到就得阿那含的果位(不來果),已經沒有什麼內在的貪、瞋、癡,「空法」修學到就得到阿羅漢果(無生)的境界,前面三個是方便說,只有空掉法的阿羅漢果才是真正有果位的,阿羅漢果位證得者,就破十結(五下分與五上分合成十),有身見、戒取、疑、貪、瞋(以上五下分結)、色界、無色界、我慢、掉舉、無明(以上五上分結)。
既然在第八品世尊第一次提到受持《金剛經》,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其功德無量無邊,真是不可思議。佛法講了半天,有的從心地開始講,講《金剛經》很少清楚的講到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是簡單、明瞭、扼要,所以《金剛經》講完了以後,很多善男子、善女人還搞不清楚四句偈,世尊一再的提了六次四句偈,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第八品第一次提到,第九品就開始在講這四句,衪沒有把它點出來,就在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證到這四果以後,有沒有這四果想?有,那就執著有一法可得,就不是在修佛法。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金剛經》中出,《金剛經》是概括四句偈裡面再加上波羅蜜,空、有都在熏習的經典,若只有小乘的果是空一切法,身要空、心要空、性要空、法要空,全部都要空;菩薩不是這樣的,菩薩是心可以感、可以應、可以去做一切幫眾生的事,但是都沒有罣礙,所以學習證得空、有不二境界。《金剛經》經文前面講空、後面講有,或者是每一段裡面,用三段式跟你說明,譬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亦即菩薩用這個法但是不把它當成一個法,這樣才是菩薩所應該有的心態,若是聲聞就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都把它空掉了,菩薩不能完全空,菩薩要用這些心性來幫助眾生,幫助完了又把這些心性所發生的威力要把它放下,不要去執著它,這樣最後才能真正悟到無上正等正覺、空有不二的境界,「無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大的,「正等」是不偏空、也不偏有,「正覺」是覺悟、覺一切法,因緣是有、綠滅了就沒有,這等等的現象,要成佛都是從《金剛經》這部經裡面出來的,可知「四句偈」在修菩提道中是如何地重要!
《金剛經》也是累總《大般若經》裡面的精華,但是《金剛經》裡面在講菩薩摩訶薩境界,菩薩境界是基於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小乘基本德行,這一點很重要,不要以為在當菩薩、要做菩薩行,卻連一點定力都沒有,在《大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若一個人自稱為是菩薩,最基本這種聲聞乘的禪定力都沒有、解脫的知見都沒有,世尊說:「無有是處」,是說不過去!那這四句偈是在做什麼?須陀洹是以戒律為主,身沒有破以外,他都以戒在修,戒與身這兩個是須陀洹所修的一個最基本的,所以在修菩薩行、也受了菩薩戒,不要忘記最基本的還是建立在阿羅漢的解脫境界上,而連阿羅漢的解脫境界都做不到,這菩薩要怎麼當?阿羅漢不用講了,須陀洹是以戒律成就的,不會去犯戒,才可以得到身解脫,但心還沒有解脫。
戒律都守不好的話,小乘的基礎都沒有,怎麼能夠修菩薩道、可以行菩薩行呢?這就說不過去!不要去攻擊小乘的不好,你一毀謗、一攻擊別人就代表犯了戒律,去毀謗小乘的。修小乘的人因為還看不到修大乘的好處,他修自己,他看大乘菩薩為了達到目的,什麼事情都可以去做,讓他看不過去,你都沒有定、都修得也沒有神通,菩薩還沒有到一個境界是沒有神通的,是有一點心的能力,但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五神通都還不俱足,起碼要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會現這些與阿羅漢相等的定力與神通。
本品中世尊開始宣講四果位的修證,及已得四果位行者不能有得四果位等想,又號稱已經得了什麼果位、證到什麼果,可以去看看外面的這些人,常常自稱為我是得到第幾果,還跟人家印證是得到第幾果,你自己真的得到那個果沒有?都還不知道,還跟人家印證!心地若真的心清淨了、習氣毛病都沒有了才有果位,不是心開了就有果位,不是的!心開,只是要修定力的開始,不要說心眼開了,有一點可以見什麼相、可以見光、可以見人的心或感知什麼,就認為有什麼果位?沒有!要五陰滅盡才有阿羅漢的境界,在識陰魔相的最後兩個,第九個魔相是阿羅漢的境界,第十個魔相是辟支佛的境界,這兩者已經是真正有果位的,但是釋迦牟尼佛還說不行,不能住在這裡虛耗時間,要迴小向大、去修菩薩行,不然阿羅漢耗二萬劫在那裡、辟支佛耗一萬劫在那裡涅槃中,才會發菩提心、去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從初地菩薩到八地菩薩要一大阿僧祇劫,從八地菩薩到成佛又要一大阿僧祇劫,這時間是很久遠的,這樣一直在行菩薩道,當然有經典可看,你去抓到那個重點,像我們現在在教先修班用「大隨求根本咒」能夠徹底的懺悔,能夠縮短我們無始劫以來,在菩薩道之間打滾時間,有一位同學她雖然是不修法,但是天天很認真的在唸「一切如來佛心咒」,她很認真的唸、唸,唸的腦筋劈哩趴拉就會現出很多潛意識裡面的這些影像,一閃一閃的都一直出來,你們沒有時間修法,也要多唸「一切如來佛心咒」,咒文是長了一點,但是背起來以後就很好唸,有空沒空就唸、唸這是熏習,還有什麼咒語?就是根本咒裡面的一段,已經教你們三段,這三段輪流去唸,當然「一切如來心咒」主要是懺悔、不要有恐怖,世尊衪要讓你的罪惡、痛苦變為吉祥,這是最基本的,然後讓你覺悟,讓你得到與如來的心一樣的滿足。咒的意思很清楚後,你就唸、唸、唸,起碼可以把煩惱斷掉、把智慧打開。
得到四果的哪一果位,也不要有得那一果想,有一果可住就不能步步上升,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起碼一生天則時空都很長、很遠,我們今生馬上去受菩薩戒,然後發菩提心、盡量修證、也能夠去度化眾生,就開始內修自己、外幫助別人,這才是真正修菩薩行。世尊在闡述四果中,又能立、能破地把四果的果位又推翻,什麼是須陀洹果?得須陀洹果,能不能說得須陀洹果?不能有這種念頭!須菩提尊者自己也講,世尊說我是證到阿羅漢、是離欲第一阿羅漢,並且證得無諍三昧、是不與人家爭辯,那我有沒有得阿羅漢想?我是連一點得到阿羅漢果的觀念都沒有!得到哪一個境界或是去掉哪一個煩惱?就覺得我好像辦了一件大事一樣,不要有這種念頭,要把它當成好像是當然的這樣做,所以做了很多的好事、很多的福德或者一切的什麼,我們都不要在意!好像理所當然應該這麼去做的,也沒有什麼果位、什麼功德想,這就是在修真正的佛法。
「果位者,即非果位,是為果位」,因為執著就不能往上進,亦非不執著這果位就會沒有;這是說「果位者即非果位,是為果位」,不要在意修到哪一個果位?心清淨到哪一個境界?不必去在意這些,反正一直修就對了,一直修一直放、一直修一直放,意義與前品所述的:「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這樣才能一直前進到證得無上如來菩提,在哪一個時候我們一定可以證到無上如來菩提。若修行人常有修證到什麼境界想,然後很執著其境界或者是哪個能力,那種人永遠都不會再進步了,會卡死在那裡。今生我們有幸看到《金剛經》、《大般若經》或者其他古僧大德所留下來的著作,就要盡量的能用的就用,做完、做到了就要放開,再找其它的;譬如已經修到空一切相,我解脫了、就完了嗎?還沒有完,還有咒語、神通、還有什麼法要學,還有很多無量的智慧沒有開發出來,所以不要認為你修到哪一個境界就說好了,這是《金剛經》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二)、經文略述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一個人已經修到須陀洹的境界,能不能有:「我得到須陀洹果了!」的這種念頭?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他自己問、自己答。這裡有兩段意思,一個是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有時候是講入聖人之流,但是因為他沒有真正進到聖人的境界,有的翻成預流,是預科還沒有正式進入,因為他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好像已經是跟聖人沾了一點邊,所以還沒有真正「入」。第二個在心地上、境界上來講,對色、聲、香、味、觸、法外面的這些塵境,眼睛看了不會有好不好的想法,耳朵聽的、鼻子聞的、舌頭舔的、身體接觸的、心的起念等等都對你沒有影響,有這種境界才有一點須陀洹的樣子,要去想一想,你有沒有須陀洹的樣子?可以自己去想,看了這個好、看了那個不好,我們是可以看,可以了知這個東西好、這個人好,但是不要起分別心、不要起瞋心、不要起喜愛的心,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外境,都要抱著這個心,心不入所看、所聽、所聞、所舔、所觸覺等等的這些現象,這樣才有一點須陀洹的味道,後面還有說明須陀洹該斷什麼?是斷心病。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世尊又問:「須菩提您意思怎麼樣呢?得到斯陀含果的人,能夠做這樣的念:『我得到斯陀含果!』能不能這樣去想?」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因為不能住一法,若有所住,就不是佛法了,進一步須菩提又自我解釋了。這是一還果,也就是斯陀含要證得阿羅漢,還要來人間一次,所以稱為是一還或者一來果,一來的時候就證得阿羅漢,到底有沒有來?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的名字稱為是不來果,但是真的不來嗎?有兩種,一種是在天上,直接證得阿羅漢果、他是不來;一種是來人間成就阿羅漢果、他是來,不是來人間受難,他來人間馬上證得阿羅漢果,來等於沒有來,阿羅漢是居住在世間,阿那含是居住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最後世尊又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須菩提您認為如何呢?證得阿羅漢的行者,能不能這樣想:『我得到了阿羅漢果!』」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在沒有一個法可以稱為是阿羅漢。」
上面都沒有說沒有一個法叫什麼、什麼,祂只是說:「須陀洹是無所入;斯陀含名一來而實無往來,有來等於沒來,他來是成就阿羅漢道的,有來、等於沒來;阿那含說不來,其實也不是說不來,還是來了」。這些名詞不是你想像的這樣就是這樣,不來果還是來,一還果實無所來,這在說明兩者的實際意義,這果位不是可以用確定的定義去把它說明清楚,名稱是一來,但是有來嗎?名稱是不來,但是卻來了,不能以這些名詞來說明他的境界;唯獨這個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阿羅漢已經到真正解脫境界的人,一到解脫境界的人,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明他是什麼果位?什麼樣子?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阿羅漢作是念說我就是阿羅漢果者,有這個心就已經著了我相,因為有一個我可以得阿羅漢,著了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眾生相、有眾生相就有壽者相,著了阿羅漢相,有那個心地的清淨,就有壽者相,這個壽到底有多久?阿羅漢要二萬劫以後才會發菩提心,這代表他大概要在那裡耗二萬刼,雖然比八萬大劫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神壽命,轉成菩薩道要短的多,但是他虛耗二萬劫在那裡,若認為我是阿羅漢的話,已經著了這四相;從一開頭世尊就一直講,菩薩要怎麼做?要離四相!現在說:「我得到什麼果位?我得到阿羅漢果位!」其實有這種想法,就已經在執著四相的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讚嘆我得無諍三昧,得到一種三昧(正定),從來不與人家爭辯、懶得與人家爭辯,這是定,為什麼他有這種能力?因為他學到空,學到空的人就不會與人家辯,你這個對、你這個錯、你應該怎麼樣,沒有這意念!第一個是他懂了、第二個是他對法的不執著、第三個是心清淨了,不必去跟人家抬槓這些,所以他從來不與人家爭辯什麼,在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裡面,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還會起心動念、有自己的意見、想法,要怎麼做、怎麼做,這些都還是有自己的主觀意念,難免都會跟人家爭辯那個好、那個不好,在修行上什麼都好,就是無諍、不必去執著,但是在人界裡面或者世尊徒眾裡面是最高的,所以須菩提是世尊徒弟裡面證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種種欲望都沒有了,阿羅漢應該斷什麼習氣?後面都有引用經典,我們那時候再來講。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我雖然已經離了種種欲望,但是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想法:「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肯定不會說須菩提是很喜歡在那種曠野之間修行的大行者;阿蘭那就是曠野道場、叢林道場,有的修行是在荒山野外,也可以講是阿蘭那,有叢林道場也可以講是阿蘭那,以前修行大部份都是在荒郊野外的聖地,風水很好的地方修行。
以須菩提對我來講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很自在的安住於阿蘭那的修行上,是樂阿蘭那行。
這裡面的四段,除了說明四果的樣子以外,教我們不要著相、住果,沒有果位想,清淨自心也沒有我心清淨想,當然煩惱習氣,自己應該要清楚,自己的煩惱習氣都還搞不清楚,那也不要想有什麼果位。
(三)、名詞解釋
1.沙門四果
我們都喜歡大乘的經典,有時候對小乘的經典都跳過去,但是小乘的經典,等於是小學的基礎課程,若沒有把這些搞懂,有時候我們天天在看這些名詞,都沒有真正了解它的意義,所以回過來,把這「沙門四果」熏習一下、讓大家了解,這四果到底是怎麼得到的?修什麼心法?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第一個引用《佛說四十二章經》裏面的一段,經云:「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是出家修行、專心辦道的這些出家眾,他應該離開親人、出家去修行,然後要認識本性,達到清淨的本來,在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過程之間,要了解到無為法,什麼是無為法?心無所執,心淨無染。若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沙門,不是出家就是沙門,有的出家根本沒有成就,這與在家有什麼差別?只是換個身,把頭髮剔掉;反過來講,有的人沒有出家,但是他也有這個境界,身不出家、心出家,內心也有沙門的境界。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
這些沙門,第一個從戒律開始,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進退或者是行止之間都不會去違犯所有的戒律。
「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四種真正的道行,哪四種?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最後是成就阿羅漢,先從後面講。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
他的壽命多長?不知道!因為他不來受生,所以壽命久遠。
「住動天地。」
住於天地間或者在天地之間,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天上哪一天他要去就去,很多阿羅漢動不動就跑到五淨居天最高天的色究竟天,有一位阿羅漢跑去那裡,色究竟天的天神跟他講說這裡就是最高涅槃,他聽了以後就跑下來問世尊,色究竟天就是究竟涅槃天?佛就告訴他實際的狀況,是暫居在那裡而已,不是真正的涅槃天!連阿那含果位的人都搞不清楚什麼是涅槃?因為還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而阿羅漢也搞不清楚,色究竟天的天神所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可以上天、住地,大部份的阿羅漢都住在我們人世間的清淨叢林道場或者風水好的地方,這是第一個真正果位者。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果。」
第二個阿那含是不還果。死的時候他的靈魂很神,上生到十九天,色界有十八天,怎麼會冒出十九天出來?這不是五淨居天之外又一天,色界四禪有四天,每一天有三天共十二天,再加一個無想天,再加五淨居天,就是十八天,把下劣天加進去,它就變成在第十九天,本來五淨居天是在第十八天最高的。真正阿那含還有五種,因為他有五淨居天,最高的色究竟天,這才是真正的阿那含果,其它阿那含果還有分五等不等的,依他的心清淨與否分為五等,真正的阿那含是在第十九天,把下劣天(六欲天)當一天。他可以在天上轉成阿羅漢果,這是利根的,鈍根的還要來人間證得阿羅漢果。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斯陀含是一來果,斯陀含者,一上一還,死的時候生天,到底生哪一天?在三禪天?還是四禪天?可能在四禪天,我還沒有看到經典在說明這一段,因為他還沒有入五淨居天去,所以還在四禪、三禪裡面,一上然後還要一還,就證得阿羅漢果。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道。 」
須陀洹果是四果之中最低的。他死了以後生天,生到二禪天中,這中間要來回七次,生三禪、四禪天中,最後才會證得阿羅漢果。以前講的二家家、三家家已經說明過,最後一生在天上證阿羅漢果,那是天家家;在人間證得兩次,證得阿羅漢果是二家家,就是人家家是在人間成果位。在這七次之間,永遠都在往前的清淨內心,然後愈靠近阿羅漢的境界;當然這中間到最後一世就是能證斯陀含的境界,第七生的時候應該是斯陀含的境界,斯陀含是一上一下便證得阿羅漢果。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要證得阿羅漢或者要證得這四個果位:「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愛欲斷者,就像斷我們這四肢不要用它了,是什麼意思呢?要得到這四果,一定要斷所有的愛欲,斷了以後就得到這四果,同時也不要再去用這四果的果位,得什麼果?就要斷什麼果念!
《雜阿含經》云:「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云:「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安那梵語 āna是入息(吸氣),般那apāna是出息(呼氣),合稱為ānapāna數入出息,就是安那般那得定法門。敘述坐禪時行數息觀,默數入出息,令心隨息而定,以之收斂散心。打坐、修行,佛法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要破色身,就是要從呼吸中修安那般那念,然後讓身不疲倦,氣充滿就能讓身不疲勞。眼睛也不會去看到花花綠綠、光怪陸離的事物,見根所看到的外境不要去執著,不患就是不要患眼睛裏面的那些異能。樂隨觀住,心很快樂的隨所看到的境界、所觀的境界而安住,這樣身心都會覺得快樂,所以樂覺知;有樂覺知的時候,不染著這個樂,大概在三禪的境界就有這樂受。初禪未到地禪,二禪是喜俱禪、三禪是樂俱禪,於三禪境界不染著其樂。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在禪修數息得定之間得到大果利。出家人應該要求除去種種的欲望、各種的惡法、不善法。用覺知能夠觀粗的心、能夠觀細的心;離生喜樂(初禪境)的這種境界,已經離開欲界的生死,從內心生起喜樂感,這個離生是離開欲界天的生死,進入色界天的境界,這樣是得到初禪具足住。若是連初禪的覺、觀都沒有,只有一個妄想念,沒有兩個心可以感知心,不覺知身痛或者妄念似不相關,都沒有能力去這樣觀的話,是連初禪的境界都沒有,那更不用講!
「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
雖然得初禪具足住,但是還要繼續修。不能離開禪定,還是要繼續修打坐,二禪有二禪的喜俱禪境界、三禪有三禪的樂俱禪境界、四禪有四禪的一境性境界。到四禪以後的行者會生起慈悲喜捨心,對眾生有這種慈悲喜捨心;而心還沒有產生那種對眾生的慈悲心或者很喜歡去施捨的心,還沒有動了菩薩心腸的話,是還沒有到四禪的境界。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另外一條路,是破色身進入四空處定的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心已經可以離開色身、破色身了,以禪宗來講是法身就活起了,在這裡就講要清淨什麼心垢?在四禪或者四空處定行者,若三結盡得須陀洹果,而有四禪或者四空處定的境界,三結不盡那就是天神,這三結很重要的。三結者即是身見或有身見、戒取見、疑病。所以四空處定中斷三結者,始有須陀洹果位。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除了三結盡(身見、戒取見、疑病)以外,又將貪、恚、癡三毒淡薄了,這種人就得到斯陀含果。我們把它搞清楚,三結盡是須陀洹,三結盡又加上瞋心沒有、貪心沒有、愚癡的不懂因果的道理,也都淡薄了,這種人就得到斯陀含果,是一還果。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進而修心,能將五下分結(身見、戒取見、疑病、貪、瞋)斷盡的行者,就得阿那含果,就有無量種的神通力,可以證到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這與四禪天的天神一樣,四禪天的天神就可以證到五通,阿那含果因為是四禪天再上一點,他也有這種能力,但是他一定要斷五下分結盡,差別就在這裡!四禪天的天神有神通、心一境性,但是心病沒有盡,所以五下分結沒有盡,或連三結都不盡,就什麼果位也沒有,還是凡夫,天壽盡還要受輪迴。所以一般出間人或居士,當修習安般數息法成就道業。
「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以安般數息法要繼續再修數入、出息後,將能得大果、不服利。從打坐數息之間,就可以得到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起碼已經可以修到阿那含的境界了。
三結是身見、戒取見、疑稱為是三結;五下分結盡是盡較微細的習氣,到最後當要斷五上分結及永斷三毒,就能得阿羅漢果,以後這些心病會慢慢的來解說。起碼要修到須陀洹境界,第一個沒有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就是我見先去掉,普通的我見是指肉體的身,心裡的那個我見、那個我執,那是心裡的也要斷,才能斷除身見。還有戒取,須陀洹是以戒律得到果位的,但是把戒律變成障礙他前進的話,就不會有進步,要自在的去守那個戒、自然的不去犯戒。還有不要去守對修心沒有意義的戒,世尊所說的戒以外,不要去取為戒。疑,是疑心病,疑神疑鬼的毛病不去,是根本連須陀洹的果位都沒有,或是認識不清把四禪境界認為四果,色界四禪與四果沒有相等,四果定還有四禪境。以上是這稱謂是三結,身見、戒取見、疑等三。
今天就講到第二段,先了解一下這三果的境界是怎麼樣?都是與心有關係的,修行是修心,不是在修各種真如自性的功能,那是世間禪定的天神,就會有的境界,就是得色界四禪境界也不會有脫離三界輪迴的果位!所以說佛法是心地法門,要從心性中去做個了斷,妄想、習氣要斷,對於真如所現一切善境界又要能離,不要有執著的心態,這要才能回歸到自性清淨。
(2005.01.15.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