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5.01.15.   11 講(10)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4.「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尊者最後自我解釋說,上面所說這些無定法可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所說一切法都不可取、不可說,如來所說一法都是非法、非非法,等等的認知與實踐,都會影響到菩薩修無為法的功夫與境界。 

賢、聖位階,在以前解釋名詞的時候就說明過,總共有九個無學位,屬於聖人的境界,沒有得到解脫知見的,就不能稱做聖人;十八個有學位,這是還沒有成就解脫道的;十八加九,總共有二十七賢聖位,若以菩薩六十四位階來講,十信位有些宗派還算不了賢人,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金剛如來十地,這總共有六十四位階,扣掉前面十位(十信位),除了菩薩以上或者是聲聞、緣覺聖人,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四加行這些都算賢人,五陰滅盡才得到十信位,才是真正修佛法的開始,才有一點賢人的味道。 

有時候我們看賢人好像不怎麼樣,其實要得個十信位都不簡單,要五蘊色、受、想、行、識五陰滅盡才有十信位住,修到不退轉位,就要到十住位的第七個住才是位不退轉(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但行(利他之行)還會退轉;如何做到行不退轉,入菩薩地初地可得行不退轉,但有時念還會退轉。要到念不退轉,就是起心動念永住真如海,都不會再墜落,那要到菩薩八地以上,稱做念不退轉。我們知道修佛法懂的愈多,愈知道我們修得實在太少了,要把內容搞清楚、境界搞清楚,然後積極的在內心裡面改進。

依法相宗來講,以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識觀,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稱為位不退;入菩薩道初地,成就真唯識觀,於利他之行不退失,稱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於定散中恆常自在,稱為念不退。天台宗則以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為位不退,於此間斷滅見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以第八住以上、十行至十迴向之終為行不退,於此間破除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以初地以上為念不退,此時既斷無明之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所以各宗對於境界之判別,皆有所不同,尤其混合上大小乘時,就很難說得清楚。 

新講義後面附了一張六大根本煩惱的見惑、思惑表,那就是我們要修行的一個惡習,聖人、賢人怎麼分?簡單分別就是已經解脫了、心清淨了、不再來人世間輪迴的就是聖人;賢人是心有點清淨但還不究竟,還是地地都要往前修行的,就叫作賢人。要成為聖人又分為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個位階,這四個位階都要以無為法為根本。早上所誦的《金剛經》,要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沒有一個定法可稱之,也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因當時的境界、情況與心境程度的互動,到最後要練得自性對一切法「如如不動」,那才是真如無的 境界。

我們修行要朝著聖人的境界走,不要去修一些色、受、想、行、識魔相裡面的境界,但是沒有這些境界,也代表你還沒有一個基礎,有時候經典看了,不能夠跟內心修行的境界相印證,因為沒得印證、因為你沒有修到那個境界,也不知道經典在講什麼?都是憑我們的知見,或在別人血的書本上看來的,人家怎麼講?你就怎麼說!譬如「覺、觀」,有人講「覺」、「觀」這兩個字小乘專注在外境與心的關係,而真正覺、觀都是從心裡面去覺知一切的,還沒有到初禪境界,起心動念都不能自覺知,我們不能依身來修,身具五根、六塵,是不真實的,也不能修,外境是心的幻化相,反過來我們只能依心來修,未淨心是有邪心、邪性、邪真如,這是要加以清淨的;「觀」不是觀這個身,那是還沒有入門的人在觀的身念處,在觀腳痛、觀呼吸,再觀受念處,即觀覺受等。 

已經進去內心時即能觀自心,一個能觀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性、覺知,一個被觀的境塵、心念,就是我們對外在境界了知或者內在的種子起妄想的時候,你可以觀它,能夠觀它,它不令你起些煩惱就用觀,一觀時真實境無一法相應,是妄念時,此妄念無妄習相應即會止住;若你阻止不了此境或妄念(煩惱),就只有觀照著它,就這麼心覺知、心觀照。而能夠覺就到初禪境界,是覺我的心,聽到這句話、看到這個境,我內心起什麼心意念?高興、不高興的這些念頭,你要知道、要覺;觀是觀照它,普通念頭你覺了就不再想,想會害怕的事,覺得沒有什麼可怕的!若沒還有去掉害怕的心,你覺了、它照樣會害怕,然後胡思亂想,這表示你壓不住它,那就只有觀的份,這樣就知道我們的習氣還很重─怕事。 

賢人的位階都是在覺、觀(尋、伺)之間在修,這在色界初禪到四禪之間,都在做這些事情,當你修得有點樣子,起碼要到阿那含果,阿那含果是四禪之上,就去掉身見、戒取、疑、貪、瞋等五下分結。我們今天可能會講到最重要的第九品的「四果」、「四句偈」,所有《金剛經》裡面其實就在講第九品的果位,果位得到了,才用六波羅蜜來修證菩薩境界;每位賢人或聖人,都離不開這個心,「心地法門」都是在講心,不要在色身上去強調,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講氣、會講痛、會講經絡什麼的,這些都是初學的,到《大般若經》、《金剛經》境界的,覺、觀就要講心地。 

不管你到什麼境界,目標要朝向「無為法」來修,在修行過程之間「無為法」要怎麼來修?都不用一法就是無為法。但是無為法也有層次、次第,唯識宗的六個無為是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盡無為,到最後的真如無為,無為法不是那麼好修的,迦葉尊者才修到想受滅盡無為,現在據說在雞足山裡面,要把佛的衣缽傳給未來成佛的彌勒菩薩,祂正住在禪定中。無為法是難修,但是今生我們抓住目標,要以無為法來修,實踐《金剛經》的理念;《金剛經》是在講無為法的重要經典,一切佛都是從《大般若經》、《金剛經》裡面出來的,在這裡告訴你,不要用一法,或者面對什麼境,隨便用什麼一個法去對治它,這是沒有定法。如果有一個定法,這就不是佛法,也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證到的法,當然有的人做不到,這中間我們要用方便,因為做不到真正面對法能無為,就只有用方便法門。 

方便過程三不等,有的在身體上受到障礙,可以隨便用一些物理方法、動功或者什麼健康物品來化解掉,這個障礙對你就不是障礙,心裡面的煩惱能夠覺、觀的觀照它,不迷、不煩惱、隨它去了!知道有事、但心不煩,這是最高的無為境界。而做不到就要用方便法,唸經或者呼口號提醒你自己「放下!」、「沒關係!」、「無所謂!」、「沉著應戰」,或者背背經典裡面的哪一句話,是最記得的:「凡所有相皆虛妄」,不要把它當真,這麼自己安慰自己、自己疏導自己,這是做不到無為法,所不得不用的一個方便法。真正無為法是順、逆境都能夠自在無礙的面對,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能夠做到這樣,起碼就有聲聞、緣覺的境界了。當然還沒有到大菩薩能夠神通變化無量、十方國土來去自如,但起碼我們解脫的知見有了,知道如何克服身心的障礙!如何克服外來的業力、業緣! 

有的人身體很敏感,一個外人來了,馬上感覺不舒服,只要一回生、二回熟,能夠想一個方法不去攀緣,或者是感覺了,一下子就過去了;過不去就要想一個辦法,因為每個人的阿賴耶識執著了境就會攀緣,攀緣那個境,就會感覺不舒服,就像我們人一樣,用眼睛看到一個人穿著不是很整齊、邋邋遢的人過來,你心不淨就會想要逃避、要走開一點、走的遠遠的,這是不正常的心態。同樣的我們面對著非人,雖然看不到卻可以感覺到,感覺這個氣不是很祥和、或者陰氣重、或者是讓你覺得毛毛的、讓你身心都不舒服,甚至於真的讓你身體生病,這就是阿賴耶識去抓那個境,才會感覺不舒服。一般而言,不會是很重病的,碰到非人你只要不執著境,它就不會攀緣我們。 

無為法就是這樣,不去抓外面的境,有形的境與無形的境都要放下,有時候非人比較好處理,我們普通碰到時,身體會有不舒服的,大概都是有病的人,你接觸他會覺得不舒服,這是業的共感,我們的共相,我常講每個個體是自相,共相有一空,若能同體也是個共相。《因明入正理論疏》認為在可言說法之中,包含自相與共相,此二相並有重重之關係,如色、受等五蘊為自相,而五蘊之「無常」等為共相;色蘊中之「色處」為自相,而色蘊則為共相;色處中之「青」、「黃」等色為自相,則色處為共相。如此最終以聖智所證之本真自性為自相,而以其他之假自性(以不離假智及言詮故)為共相。如一切色法皆有其各自之自相,然以「一切萬有皆是無我」來詮解諸法之空性時,此「無我」即是共相。此乃因「無我」係「一切萬有」所共通之義相,與「苦」、「空」、「無常」等,皆係用以詮解諸法之體義者,故為共相。 

若進一步講色、空不異,大家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個個體,我們常講三千佛,都是從毘盧遮那佛法身化的,一就是化三千,同樣的道理,我們人也是一樣,歸於一境的「空」,大家都一體,是在一個「空」,若與大家的個體也能夠融成、相通,那就是共相;我們沒有做到無為境界,共相是沒有辦法馬上空,也就是他的病你沒有辦法馬上把它空掉,身體接過來會變成是你的病,你是菩薩要分擔眾生苦難、病痛,要去調理你自己,這也是無為還沒有修到一個境界,雖不能像諸佛大菩薩的根本都不動,而且還可以用祂們的靈通力來化解,若這個人有善根、福德俱足、修佛法,當然要度他。 

以無為法第一個是內心裡面習氣毛病有沒有?有,你很喜歡面境,順境、逆境都想用一個法去跟它相應,這代表內心還有很多的煩惱法;第二個是身體或者心眼開了,很容易接受到眾生的氣息,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這種共相你沒有辦法用無為的心把它擺脫掉,我們還有一個第八意識的執著,不執著自己的業,執著別人的業也是一樣,有那個境你又去執著。我們有位同學,他身體常常會像針在刺,他去給人家看,說他以前是打鐵的,打鐵是無情類,鐵熱熱的,你用大鎚打它,火花噴出來,天天這樣噴,面對這火花已經幾十年都沒什麼事,但是看多了、看久了,阿賴耶識執著這些火花,業報現出來的時候,身體每個地方都在刺痛,十幾年前他來看我,我也會有刺痛,這就是在執著,執著一下子,若回到無為境界,告訴你的阿賴耶識說:「不要執著!」、「不要抓那個境!」,它就不痛、不再刺痛,說明這段就是告訴你們,不管是自相、共相,業大家是一體的,為什麼他的業,會變成你的業 ?這是我們阿賴耶識去執著那個境。 

要修無為法,做不到真如無為,就要提醒自己腦筋那個阿賴耶識,它很善於執著一切境,所以我們才一直在輪迴,若修不到第八意識裡面去,那對外境的執著,對虛空、十方來的因緣的執著,都認為是真的,也就一直會輪迴!修到初、二禪是用第六意識心修、修到三、四禪用第七意識修,第七意識是對內心,內心來自於妄想、來自於第八意識感知的種種因緣,這些若不能用無為法來把它去除掉,你還是要受業的牽扯,所以修行到底有沒有解脫?要以無為法來鑑別,《金剛經》云:「一切賢聖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也就是說,越做到無為境,其修證境界就越高。 

是否做到無為境界?端視阿賴耶識是否清淨、不執著?我們都知道阿賴耶識執著自己的身、執著自己的業、執著外來與你有因緣的業,但是還會執著大家,不是有緣的眾生,他的業你也會執著,才會將他人的業變成你的業,他的痛變成你的痛,大家痛在一起,其實你痛了,也許對方會好一點,慢慢就不痛,但是你痛了,就要去解決你的痛,若不能解決你的痛,是學的還不夠,就是阿賴耶識還很執著,這些都要去親身體驗、去磨練,不是光講佛法怎樣、怎樣地,光看經典也沒有談到這方面,告訴你有為法、無為法的名相差別而已。解脫要學無為法,要怎麼學?從心裡面去學,去捨一切法,不要執著一法,經典上所講的:「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一切法不能看做一法,若還做不到,住一個法的話,那要怎麼對治它?以方便法對治它,來解脫這個煩惱。 

第八品比喻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寶來供養,福德多不多?福德是很多!但是還比不上你懂得《金剛經》、天天誦《金剛經》或者為別人講《金剛經》,甚至於只要講四句偈,對人家說明這個甚深道理,這功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七寶去供養,其福德要大得多的多,也就是你去創造一個無為的聖人,比你用有形的物質去供養人家的功德要大的多,講經說法能夠培養出聖人出來,這功德比你去出錢、出力要好的多,這是菩薩應該去學的。 

四聖眾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雖然自修無為解脫,但層次不同,到阿羅漢得真正解脫,但是他沒有智慧去講給別人聽。當修到阿羅漢境界要轉成菩薩,這中間的果報感召,還要二萬劫以後才會發菩提心;我鼓勵大家,今生就發菩提心,受了菩薩戒就等於是發菩提心,有能力或者能力差一點也沒關係,找機會講,講久了、講多了,教學相長就會懂得更多,也許因緣成熟,人家一句話你也真的悟了,這就跨出自我解脫的境界! 

聖人分兩類,一個是自我解脫、一個是菩薩自利利他;當然佛是覺行圓滿,自利、利他以外,還有覺行圓滿。菩薩希望能夠發心去幫助別人,從講或者熱心的為大眾解除苦難,這是菩薩精神;若今生發了菩提心,起碼省掉幾萬劫的修行,一萬劫出辟支佛、二萬劫出阿羅漢,若今生證到須陀洹境界,還要八萬劫,須陀洹是什麼境界?等一下會說明。 

我們先認識賢、聖要如何分別?我要怎麼做?當然目標要放高一點,放高一點才能往前走!把目標放的低低的,你要得六十分就好,也許只能得到三十分,把目標放在一百分,也許你就能得到六、七十分,把目標放大,不是我們好高鶩遠,要以聖人的目標去修行,今生儘量的能夠去行菩薩道,這樣可以節省好幾萬刼的修行時間。       

修道進程可分成賢人與聖人之境界,所謂賢人者是修有為法者,是根基較為淺薄者,雖有善心但思惑多多,不能斷除者,所以所得的果位亦僅是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而已。若是行者善根具足,又有利根性,在禪修行為中都能修學無為法,再經六波羅蜜多熏習,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過程中若不能一下子做到不執一法,那就要方便善巧來實踐到,所以才有六種無為法的層次與境界。 

修道進程可分成賢人與聖人之境界,一般的賢人都修有為法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甚至於四空處定,都還是有為境界,多少執著真如境界的一種能力,是根基較為淺薄者,雖然有善心都是以行善為主,但思惑很多不能斷除者,也就是煩惱很多,所得的果位亦僅是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定的境界而已。若是行者善根具足,又有利根性,智慧比較銳利者,能夠聽了就會做或者舉一反三,有這種能力的,在禪修過程之間就直修學無為法,有的面對什麼事情,都能夠不用一法去對治它,如果真的不行了,身體受不了,才用一些方便法。若是心不煩了,身不舒服倒還無所謂,忍耐就忍耐、吃藥就吃藥,根本沒有把它想做是面對什麼逆境或者什麼,這樣是慢慢可以學習忍辱波羅蜜一樣,可以修到無為法的境界。 

若再經過六波羅蜜多熏習,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在逆境中觀一切法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要在意,不要把所感知的當真,好像有壞人要打你,你說真的有人打?就是真的有人打你,也不要理它,把它當做沒有人在打你一樣,其實我們身體要病痛,都是有因、都是有外在的力量在牽扯,只是有的人有感覺、有的人沒有感覺,有感覺的人可以裝儍、裝不知道,那就是觀無所有,反正知道病怎麼來?病就病,過幾天就好了,若有一些色、受、想、行、識之間的魔境,魔境都是善境界,是怕你太執著才會著魔,不執著的就是善境界。 

有一些靈通力的,如想陰魔相、識陰魔相,都是心能有些神變,你想什麼?它就會成就什麼!這些去體驗一下就好,不要去抓住它,天天在搞那些,要觀它不可得;在行陰區宇都是你的心清淨了,自然會現出宿命通境界來,誰與誰之間的恩恩怨怨,或者是依你的心的清淨程度,感知多少?當真的想陰盡了,我們胡思亂想的心沒有,就沒有夢境、不會作夢,有的人根本就沒有進入色身破、心眼開,他說不會作夢、從來都不會作夢,這是還沒有進去,想陰根本都起不來,那是假的空,腦筋沒有把它敲開,一敲開這個心很敏感,八識心田的種子都會去想,你要練到都不想,就沒有夢境,八識種子就不會起現行,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 

不知道的人認為想陰沒有,好像就很高了,但五陰還沒有滅盡呢?像這些魔境裡面的現象,要觀它不可得,不要去抓它,抓它是有所得,就像上面所講的,一切法有可取、有可說的話,就會沒有辦法走下去,會落到仙道、天道、魔道裡面去,我們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很重要的!般若智只有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就是在面境時要觀心,以這六個字去看它,佛法不是很簡單嗎?這六個字就可以修無為法,修到最後什麼都可以黏不住你,你也不主動的去黏外面的境。 

過程中若不能一下子做到不執一法,那就要方便善巧來實踐,分階段的來做,這講好幾次了,上一次也提到方便,一下子跨不到十個階梯,你就一個階梯、一個階梯這麼踏,但是所要走到的目標要清清楚楚!方便不是放棄理想、放棄目標,是碰到阻礙或者能力所不能及,我稍微繞一下彎、稍微暫停一下、稍微休息一下,然後還是繼續往前衝、往無為法的方向去做,有一天你真的練到「金剛身」、「金剛心」,那無為境是很簡單,不用一法去面對諸境。 

過程之間你會透過六種無為的層次,我剛已經講了六種層次的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擇滅就是選擇性的能夠做到無為就無為)、非擇滅無為(沒有選擇性的,就以無為的心態面對一切法,這樣可以慢慢的進到順逆境,都以忍辱的心去面那個境)、不動無為(不動無為是心已能不動)。你的心還會想、還會有感情的覺受、還有憂喜苦樂的覺受,這就要把它滅掉,沒有胡思亂想的心是想陰盡,沒有感情覺受是受陰盡,沒有這兩者就進到想受滅盡無為,最後能夠做到真如無為,讓我們的「真性主行」去應一切緣,這時候的無為並不是沒有法,所以經云:無為常為,是謂性空。 

上一次在說明「四句偈」的時候,告訴大家「無為、常為」,既然無為是我們的空體,後面為什麼加一個常為?常為就是去應緣,用自性去應一切緣,就很自在的可以去克服一切境,稱為「無為、常為」,無為不是不動,在修行過程之間是不用一個法去修到無為境界,等到心清淨、有了靈通力,它會依各種因緣去應各種境,不用你去煩惱,它自己就會處理的很好,這種解脫的知見,要修到真如無為的時候,就可以很自在的、好像無所事事,但對每件事情都可以慢慢的克服!       

我們已從名相中得十八有學位賢人,九種無學位聖人,合稱共為廿七賢聖,這樣我們在學習無上菩提道時,就能以賢人或聖人為目標,當然今生有幸得聞佛法,如何抓住機會在心地、習氣上用功夫,使我們能早日悟得無為法的境界,以六種無為法為目標,希能悟得想受滅盡定無為,或是真如無為做為今生、未來世的目標。 

這樣我們在學習無上菩提道時,就能以賢人或聖人為目標,當然今生能夠聽《金剛經》就要以聖人的境界為目標,今生有幸得聞佛法,如何抓住機會在心地、習氣上用功夫?懂了就要做!要狠下心來,把那個妄心打死掉、把習氣也能夠轉掉,修佛法不離世間覺,一定在人、事、物裡面這麼去擾和,然後看你的心是否能夠自在的去應付?能夠自在應付就是習氣已經慢慢的淡薄了,這樣使我們能早日悟得無為法的境界,以六種無為法最高的真如無為目標,以六種無為為次第,一步一步往前去修證,若能悟得想受滅盡定無為,那已經很高了,或者是以真如無為做為未來世的目標,因為真如無為是已經快成佛的境界,我們不可能修證到今生成佛,要看你對一切法如果能夠很自在,也僅是自己看的開而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分別」我們要盡量修無為法,不要在有為法裡面去打滾、浪費時間,因為修有為法,到最後都有所執著,甚至於有果報,好的果報生天,就不能去修到解脫,這樣又走錯路了!

(2005.01.1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