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4.12.18. 第 11 講(8)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1.「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真是很多。布施波羅蜜多是修菩薩行之第一法門,修行此法門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捨慳吝的好方法,所以菩薩道修行放在第一波羅蜜多。一個修行人若連財都不能施捨,怎能去捨施此身,怎能得初解脫煩惱?所以初習佛法者,都要學習去行布施,往上供養諸佛、菩薩、出家眾,往下施捨貧困眾生,若能如是去做布施,已有出離世間之基本善因了。
布施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講到「四句偈」或《金剛經》的修持,先用語言來說明布施的功德,衪先問須菩提說:「你意思怎麼樣呢?如果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是人所得福德是不是很多?」我以前也講過了,為什麼世尊常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所弘化的範圍,是概括三千大千世界,等於三乘十的九次方,那麼多的銀河系,就是一個佛所弘化的國土。宇宙之間有恆河沙的無量無邊佛刹土,這個宇宙有更多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舉一尊佛所能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之七寶來譬喻。所有世界都有一個地大,地大裡面蘊藏了很多的金、銀、銅、鐵、瑪瑙、硨磲這些寶物,甚至於水晶、鑽石等等所謂的七寶。
一般人所喜愛的都是比較漂亮的、稀有的,才能夠叫做寶貝,這樣多的世界裡面所含的七寶,是無量無邊的,用這麼多的寶貝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我們修顯教的人,很少去供養這些珠寶,頂多是水晶、蓮花去供養,大部份都是香、花、水菓、臘蠋等等的。但是,在密教裡面,很多菩薩喜歡這些珠寶類的,很多修密法都是以這些來供養他的本尊,當然供養的人心要很誠意,供養什麼?是表示他內心的恭敬。也有很多菩薩供養佛或者大菩薩們的某種寶物,既然是佛或者大菩薩,對這寶物不是很在意,有等於沒有,有人供養衪們就把分成一份供養寶塔、一份供養誰,把它分掉了,因為既然是菩薩,就不再執著這些寶物了。寶物與一般的東西,還不是一樣嗎?物物平等!沒有什麼寶不寶,只是凡夫或者還不究竟的,就很喜歡這些寶貝。
你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所有珠寶來布施,當然這福德是很多的,不管怎麼樣,這裡在宣示一個波羅蜜(到彼岸的方法),就是以布施波羅蜜,你把那麼多的珠寶都全部貢獻出來、布施給別人,這是修菩薩道的第一個法門。為什麼修世間禪定的人,自己打坐、修行,不去做布施的工作呢?因為他還沒有菩薩的這種根基、善根,他不知道要去捨掉自己所喜愛的去給別人,去跟別人結善緣,受了菩薩戒以後,還沒有得到菩薩的位階,還是要以六度波羅蜜來修行,當然第一個就要先修布施波羅蜜。
為什麼布施波羅蜜排在所有波羅蜜多中的第一位?因為它是最好做,把身體或者身體以外的這些依報東西,都能夠把它捨棄,你就沒有慳貪、慳吝心。在《大乘理趣波羅蜜經》裡面就是在講這些道理,連一棵樹木它都可以布施給眾生,若修菩薩道卻捨不得要把你的錢財、衣物、藥材,甚至於你的身體不能布施給別人,那你比一棵樹木還不如,樹木它有花菓,花菓可以給人家吃、去供養人家,甚至於樹葉可以當藥材,樹枝也可以被人家砍下來做什麼,整棵樹它都可以犧牲來供養大眾,一棵樹都可以布施了,我們修菩薩道的人,沒有辦法布施嗎?捨不得布施,這樣菩薩道的第一個階段就踏不出去了。
第二個講布施,光做簡單,但是種什麼因緣?第一個是廣結善緣,佛法是講因果的,我給你甲物,以後你給我乙物。第二就是沒有以物易物,有時候結善緣後,你也可以把一些法傳給我,甚至於間接的去找到你所需要的法,也就是間接的帶你去找這個、找那個,既然結了善緣,他總是有一點罣礙你的善因,常常會在有苦難之間,幫助你去找這一位、那一位,這樣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障礙的時候,也許就因而能夠得到化解;第三個廣結善緣以後,如果你有成就了,那他布施給你,也許你就可以講經說法度他;所以從因緣的現象來講,布施是有很多的好處,對別人結善緣,對自己捨掉慳貪、捨不得的心。
再往高層次的去講布施,釋迦牟尼佛的布施就能證得如來,衪的布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衪對身外之物的布施,所有的眷屬、太太、臣子都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身體都可以布施,看到一隻老虎餓的發慌,好久沒有東西吃了,可以捨身布施衪的肉體。我們常常在想,我布施以後死了,那有什麼用?那就是不知道身、心,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身體好像死了,但是心的靈性又更高一層,且起了善心之後死了也就有善的果報。就像我們看到世間的一些事件,有人溺水了,某甲好心就跳下去救他,把別人救起來了,自己卻溺斃了,我們覺得他好笨,為什麼自己不行,要去救?但你不知道因果,他跳下去救他,雖然把人救起來了,他卻溺斃了,溺斃的這個心是善心,肉體是死了,但是他的善心是往天上升,升到天上!
很多因緣果報,都在一善念之間成就的,不是我們表面看的,為了做善事,然後死掉了,好像很不值得,不是這樣的,要更深一層的去考慮這些,這樣布施的心就會大大的增加。一位修行人若連財都不能施捨,怎能去捨施此身?把身體抓得死死的,要能夠活幾千萬歲,那是仙道,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解脫是從心地來解脫的,不去布施怎能得初解脫煩惱?這一段,我們雖然知道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用來布施,福德是無量無邊,我們就要學習去布施,所以初習佛法者,都要學習去行布施。
布施有二種意義,對上來講是供養諸佛、菩薩、出家眾,對下的貧困眾生施捨,就叫做布施,給這些生活不好、三餐不濟、沒有衣服穿的,如果能夠這樣去做布施,就有出離世間之基本善因了。布施排在六波羅蜜中第一位,因地菩薩裡面的第一個,但不是去做了第一個,然後再做第二個,不是的!依《大般若經》來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多),是互相的同時混合修證的,一下子修布施,然後同時又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智慧,前面的五個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修,因為般若波羅蜜就是所有前面五度及修般若波羅蜜多的眼目,既然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菩薩修了六度,也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其無所有、不可得。
我們知道有其因、就有其果,我布施了那麼多物、結了那麼多的善緣,我跟他們結緣,那不是有果報?他們以後要還給我,如果這樣想的話,我跟眾生結了無量的緣,要怎麼解脫?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它,我所做的,我要忘記、不執著,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做了很多善事,無一善事可做,這在《金剛經》或者《大般若經》裡面就是在講這個精神。
布施波羅蜜多排在第一個,依《大乘理趣般若波羅蜜經》所講的,是因為它最容易去做,把錢布施出去、把所有自己喜愛的東西布施出去,這是最簡單的,把你的身體能夠布施出去,這是比較難;一旦死的時候,我的眼睛、心臟、內臟就捐出這些器官,給所需要的人,這也是一個心念、一種布施。
很多人在探討器官捐贈問題,如果人死了當然捐贈是無所謂,但是人在死與不死之間,就把你心臟割掉、眼睛挖掉、眼角膜拿走、腎臟拿去用,那不是很痛苦嗎?要死的時候,就不知道痛苦了,識神離開了,那不見得會痛苦!很多出家人甘願死的時候,去簽器官捐贈合約,這也是一種布施、一種功德。
但這裡面只有一個因緣,具足了福德性,做那麼多的功德,不如去好好的觀破這福德性,並沒有所做的福德性存在,去行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獲得解脫,這才是做了福德後所要得的解脫知見,以六波羅蜜的行為或《金剛經》裡面所闡述的經典意義,或者依四句偈這麼去做,比光在錢財或者七寶等物去布施的有相功德要來得無量無邊的大!這裡只是個開頭,而我們學佛法,還不能去做《大般若經》裡面的事,或者《金剛經》裡面所闡述的、或者「四句偈」的這些道理,看似懂但是還不能理解,不能去闡述給別人聽,所以還是要從布施開始修起。
用財物、寶物布施所得的福德還不一樣的,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報亦有四種差別:佛法的名詞很多,意義可能都不一樣:(1)施多得福少,指以飲酒、歌舞等事施人,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2)施少得福多,指以慈心供養有道德之人,使其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甚大。(3)施少得福少,指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之人,施物既少,得福亦少。(4)施多得福多,指有人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造立塔寺,供養三寶,則所獲福報如恆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這些說法是對世間人而說,對於初發心想求福報者而說。以上所言只是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因世間人以有相有福報而布施,非行菩薩道者所當為。
(1)施多得福少,指以飲酒、歌舞等事施人,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這就是不好的布施,就像以XO酒去請人家喝或者去請歌舞劇團來表演等等的,這些用來娛樂大眾,這種布施給人的福報是很少,所費好像很多但是並沒有什麼福報。請人家喝酒是障礙人家的慧命,給人家這種不正當的娛樂心,他的心本來安詳、平靜,你卻去找了一些穿的很清涼的,或者上空的這些女孩子或者男孩子去表演,雖然也是布施,是我花錢找人來表演娛樂他們,這些所花費的是不少,但是沒有福報可得,可能讓他心慌意亂,也許接著下來導致讓他去做了一些犯戒的事情也不一定,這樣有沒有福德?並沒有!
我們要了解,布施不是錢出了就好了,就像大請客一樣,在請客的時候,殺豬宰羊弄死很多眾生的生命,以此屍肉來給大家吃,這樣也在布施嗎?這是以其他人的生命來滿足大家的口慾,這是造業不是在布施,我們對這些情形都要把它搞清楚。有時候我們修行要特別小心,比如你善意出錢、做了很多事情就是布施,應會有布施的功德。譬如他沒有錢你給他錢,他沒有被子會寒冷,你給他被子,這樣是很好,你不要去做一些違反修行的事情,然後說你在布施給他們,這樣反而是沒有福報,本來布施就有因,有因就有果,果就是有福報,但是你這麼做的話,反而是壞了福報,我們不要請人家去喝酒、看歌舞團,去看更猥褻的、不好的表演。尤其現在旅遊事業發達,很多人出團去了,晚上沒事幹,導遊有意、無意就要帶你去看泰國的人妖秀或者一些更極端不穿衣服的表演,甚至於還有人獸表演,這些都是在造業。
很多導遊不知道這個厲害關係,有的果報會有現世報,我看到一位女導遊,我不知道她有沒有做這些事情,年紀輕輕的得到乳癌,得到乳癌第一次治療好了,但是不知道趕快反省、趕快修行,過了一年、兩年又發作了,要救也救不來,人的行為是要隨時小心。不是說我出錢、我請客、我心意到了,你要看所做的事情是好?是壞?若是不好的,沒有福報以外,還有不好的果報,你請客也不必去請人家吃葷的,像活魚三吃、……等等的,這些帳都算在你身上,我們要儘量的去吃素,我們給大眾吃的,只要儘量能飽就好了。
(2)施少得福多,指以慈心供養道德之人,使其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甚大:雖然是一點點的錢,但是所得到的福報很多,以世間法來講,就是以慈心供養有道德之人,使其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甚大。也就是說同樣一碗飯,供養一位認真辦道的修行人,一碗飯沒多少,因為他在修行,你把這碗飯供養他,延續他修行的生命、慧命,這個功德是很大。雖然我們講這些都是以世間法在講,若以出世間法講,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錢多錢少對我來講都不在意,只是代表我能力可及的這麼供養,供養完了我也不在意、執著,這樣是最好。但是在世間法來講,剛初學的這些地前菩薩們,難免會斤斤計較,不見得你出的錢多,然後能發出去就很好。譬如你出了一千萬去布施給那些非洲的難民,一千萬看起來是不少,但是所布施的對象,是那些貧窮的人,去布施給那些貧窮的人,以後他哪一世因緣轉來轉去,跟你在哪一世又碰上了,他還是要還給你,除了本金還要加利息,這種布施若沒有空掉的話,因果是沒有辦法滅的。
還沒有究竟的、是比較勢利眼一點的,我用小小的財物,可以使一位辦道修行的人能夠繼續修行,那是所施的物很少,但是因為他修行的功德很大,有一天他成菩薩、成佛就更不得了!經典上常講,有機緣去米飯一位須陀洹的人,勝過米飯千萬位不修行的人;有機緣去米飯一位斯陀含的人,勝過去供養百位須陀洹果位的人;有機緣去供養一位阿那含果的人,勝過去供養百位斯陀含果位的人還大;有機會去供養一位阿羅漢,勝過去供養百位阿那含果的人,同樣的道理去供養一位菩薩或者佛,那這福報比去供養上面所講的這些聖人的福德還要大的多,當然這是以因緣果報的現實來講,但是我們修菩薩道要有平等觀,供養眾生也一樣,我們在午供的時候:「上奉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這是我們修菩薩道的一個真正的平等觀。
一般人的供養是有分別的、果報所回報的是有分別的;經典上有記載,有一位長得很醜陋、身體又長了很多的魚鱗癬的女人,此像貌都是果報引來的,有一天有一位辟支佛比丘來托缽、化緣,這家的女主人倒是不甘願供養,但是這位下女卻很虔誠的、偷偷的供養衪一碗飯,供養完畢後,這位辟支佛就顯神通飛到空中而去,辟支佛、阿羅漢都有神通,菩薩反而沒有神通,因為菩薩在修智慧,到最後才會有神通。
當此事發生不久,這位下女就嫁給一位很有錢的人,然後享受榮華富貴,這本來就是因緣果報,以同樣的東西去供養一位有修行、有果位的人,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就像我們每天在道場或家裡也好,在供養諸佛、菩薩,這樣累積下來,你才能夠世世修習菩薩道,供養諸佛菩薩是給你增智慧,讓你的智慧愈來愈聰明、讓你的道業每一世都更精進,這是供養佛的一個好處,不是供養佛以後就得到大富貴,大富貴反而不好,有時候會迷失掉,有的人今生做生意做的很好,雖然他也信佛,也很喜歡供養諸佛菩薩,但就是不修行,常常說我老了以後才修行,老了以後體力不好、心有餘力不足,有錢反而害了他。
很多再來的菩薩,都出生在環境很不好的或者父母親有變故的家庭,也就是不久就會往生的,這樣才會激發他出家修行,人生是痛苦的、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然後他潛在的種子就會出來,想出家出離去修行;釋迦牟尼佛是除外,衪已經要來成佛了,衪選的家庭是帝王的家庭,跟衪有緣、道德行為很好,迦毘羅衛國又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正中心,衪父親道德好又有緣,母親又很貞潔、貞操很好,母親跟衪也有好幾世的因緣,這樣衪就選摩耶夫人當媽媽。生了衪七天以後,衪的母親就往生了,往生以後因為生衪的功德,就出生到忉利天去了。這是大菩薩能夠選擇父母,我們這些發菩提心的,想世世行菩薩道的,每一世來都由不得自己,就隨緣受生,隨緣受生也好,因為我們每一世都與諸佛菩薩結緣,冥冥之中就會走上修行的路,回想你自己怎麼會走向修行路?有的是順因緣,有的是家人有人往生了,剛開始接觸到唸佛、有的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死亡?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父母親去哪裡?以後我死了要去哪裡?會誘發出來你去思考這些人生的問題,這時這些潛意識以前種的種子就慢慢一直發芽出來,到最後還是會走上修行的路。
講到布施,施的少但福德多的,以勢利眼來講,我們當然不必去這樣做,但我們供養出家眾、道場,比你去布施這些孤兒院、或貧窮人的功德,同樣是供養、布施,其實福德要大的多,因為你是使人修行、成就佛道,比施捨給那些貧窮的人,他的果報本來就是貧窮,因為以前都是非常慳貪不捨,今生就出活很辛苦,如果你有同情心,可以布施給他,而以果報的高低層次來講,經典這裡就告訴你有這四種不同的差別。
(3)施少得福少,指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之人,施物既少,得福亦少。若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的人,自已很慳吝不捨或者不懷好心,布施的對象都是一些邪知、邪見或外道的人,你看他們給這些著魔的人,還不算外道,著魔得人會幻化身、會有什麼功夫,一大堆的異能,布施給他一千萬、一億,你所要的是什麼?不外是要他給你加持、官位亨通、生意興隆,這種不健康的布施,雖然錢很多、對象也不對,就是一點點錢所得到的也少,若很多的錢布施所得到的也很少,就是所謂施少得福少。所以布施要選擇對象,不是我出錢就有功德,就像某些居士或者其他邪知、邪見的這些人,沒有正知見的,專門在毀謗佛、法、僧或者毀謗大乘、小乘、古僧大德或者現在的居士等等的這些人,你無知在護持、在供養他,這也是在造業,這種護持福德不會多的。
(4)施多得福多,指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造立塔寺,供養三寶,則所獲福報如恆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有很多錢的就去蓋塔、蓋廟,供人禮拜、供養,這樣福德最多。在台灣蓋塔比較少,在印度只要對各個聖人或者諸佛菩薩的事蹟,都有人造一個塔來紀念,這個福德就無量無邊的多,你去菩提迦耶看到很多小塔、大塔,這些塔都是在紀念每一位聖人的事蹟,祂示現的地方、祂做了什麼事?當然蓋塔的錢就要花得多;蓋個寺來供養三寶,讓三寶佛、法、僧住在這個寺廟裡面,讓大家能夠前來修行,這種福報就像恆河沙這麼多,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同樣一個布施,用錢少、錢多、以及布施對象,就有這四種不同的果報。這些說法是對世間人而說,對於初發心想求福報者而說。我剛講的是對世間比較勢利眼的人來講,對初發心的人,你跟他講,同樣是這個錢去做最大、最有利的福報,就可以選擇去蓋個塔、蓋個寺廟供養三寶是最好的,不然就去布施給修行的人,這樣錢少沒有關係,錢多就去蓋寺廟。
但我們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是錢多、錢少,布施了以後就要忘記你辦了這件事情。以上所言布施若執著,這樣只是布施,而非實行布施波羅蜜多;布施與布施波羅蜜有何不同?布施就是有其因,然後有果你能回收回來;波羅蜜就是要度到彼岸,我布施了,不管錢多、錢少,布施對象對了,但是我不去在意,沒有一個想要收回利息、本金的心態,把我所做的事情都忘記了,這是大乘菩薩的思想,是可以用布施度到彼岸的。
《大乘理趣波羅蜜經》裡面在闡述這個道理,六度裡面就講的很清楚。《大乘理趣波羅蜜經》就是《大般若經》裡面的《金剛經》五百七十七卷,再過來就是講布施波羅蜜,是在五百七十八卷,再過來講持戒是在五百七十九卷,《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五百七十七卷講《金剛經》以後就是在講六度,更深入一層的闡述六度的大道理,在我們基礎講義裡面,就採用《大般若經》裡面的《大乘理趣波羅蜜經》在講這個六度,一般在講布施,沒有講的那麼深入、廣博、清楚,讓你真的能夠以布施度到彼岸。
若要真的做到第一布施波羅蜜多,就要如《金剛經論》所說:「要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為第一布施波羅蜜。」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說:「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有兩種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為求人天二乘解脫,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為波羅蜜多。大智施者心無所得,無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為檀波羅蜜多,以是故知檀波羅蜜多從智慧生。」前《金剛經》經文也說,要能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正是此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說,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為空無所得,稱為三輪清淨偈。經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金剛經論》裡面所提的,什麼叫做布施波羅蜜?光以布施就可以度到彼岸,但不要去布施酒肉給人家吃,就像你結婚請客都是大魚、大肉,開XO或者什麼烈酒來給人家享用,這樣都不好,寧願給人家見怪,要吃素要藉這個機會給你兒女種福德,不要去讓人喝酒或者殺了很多眾生的屍肉來讓他們享用,這樣是不好的,在結婚宴客有的人沒有這樣的觀念,但是在父母親往生的時候,有的人倒有這種觀念,不吃酒肉,反正我就辦素食,這個大家能夠諒解,因為這不是來喜樂的,是來哀悼的,吃簡單一點人家可以接受。
若是喜宴,人家包了數千、上萬元的禮金,來吃這個素食會覺得很不高興,這是你所結的這些因緣,他們有沒有佛教的心地概念,這是很重要的。能捨財物不貪,這是必然的,有什麼別人需要的就把它轉給人,除非我沒有,我有的話,別人比我需要就給他,很多同學買維他命回來是送我,我看哪個同學有需要就轉給他,因為他比我需要,我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善存、維他命B群、維他命C、A,只要把身體弄好,身體弄好才能講經說法維持下去,不會發生內臟的疾病,你們也是一樣,學營養不是說要體力有多好、或要幹什麼,只是把五臟需要的基本營養把它滿足了,才能夠利用它來修行,不然,哪一個營養素缺多了,幾個月以後就發作,等到發作的時候再來補,可能已經發生傷害了,傷害以後要怎麼救?一個人的壽命,當然修行的人是拿不準的,該死他不死。
以前講過我媽媽的事,有算命的說她只能活到廿八歲,她廿八歲的時候,很奇怪的人家就建議她去做一尊觀世音菩薩的佛像,她就去做,而且臨時要在幾天以內就雕刻好,以常理言,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完成的,等木材乾燥了也要好久,但是她就去辦了,這個雕刻師父還不錯,告訴她有一個人雕了一尊,但是,到現在還不來取,不然這尊你先請回去供養,她就這麼請回家去供奉,她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生我弟弟老三以後,因為輸血得到肝炎、婦女病一大堆的,那時候還不知道,在廿八歲就有肝病、黃胆,照道理來講壽命該盡了,並沒有!活到五十六歲惡化一次,我父親往生,傷心勞累後肚子又脹了好大,但也度過危機!直到八十歲,那時候我在台南醫院,用心中心法想要幫助她,有聲音說:「不行了!她內臟都不行了,你要怎麼幫?」這是事實,既然這麼講了,也就作罷!過幾天她就往生了!
我講這個是告訴各位,有生之年要把這個內臟顧好,內臟顧不好,就是要延長壽命也沒有辦法,維他命在年輕時就要慢慢的補足,不是大量的補充,是要維持一個起碼的量,讓身體運轉正常,就不會傷害到胰臟、肝臟、腎臟或者其它的臟器,這是最基本的,你才可以用這個肉體來打坐、修行。有的人看到維生素藥丸,就說是藥、藥、藥,這種觀念沒有辦法,只能說是業力、無明,只能這樣去解釋,到最後搞出病來了。壽命不盡、肉體內臟又有問題,你到底要怎麼活?只有往生一途了,在這裡所講的。
能捨財物不貪:
我們有什麼財物?多了也沒有用,放在銀行是別人在用,兒女要用的教育費、結婚費用當然要留下來,其它的三餐能夠溫飽,天天都是一樣,每餐二、三十元就可以解決了,一塊鮮豆腐十元,二個十五元,起碼可吃二餐,再加一些花生、加一些蔬菜,所吃的不多,而你卻要那麼多?這就是不要去貪著財物。
昨天有一位先修班的同學來,他是專業的股票操作人員,股票現在很不好,都被套牢了,我告訴他專業不好,因為專業常常要用腦筋、要看很多資訊,營業時間過了還必須在那邊想,這個職業不好,還是換一個職業吧!或者是你投資下去了,就不要去在意它,不要造成一些心慌意亂,虧就虧了,虧了幾百萬就幾百萬,賺的不多,大都是虧的多,虧了你也不會去在意,那是最好的,虧多了又心疼得要命,那這修行就有問題了,錢來就來、去就去了,這都是題外話。對於不必要的財物就不要去貪著,因為不是你的,貪著了就有果報,不是現在好像拿到就好,未來還是要還的,以後哪一世還,不知道,總是要還的。
能捨恩愛不戀:
這對我們凡人可能就比較難了,父母親的愛、夫妻之間的恩愛、兒女之間的愛,這些都要能捨掉,那才是布施波羅蜜,你不愛就把這一半給別人去愛了,兒女還比較好一點,你要捨得,反正把她推出去就有人愛,女孩子推出去就有男生愛她,男孩子推出去就有女生愛他,就結為夫妻出去了,為人父母反正是義務盡了,受教育也滿了,也都長大成人了。我們難就難在夫妻之間,沒有因緣也不會湊在一起,常湊在一起了怎麼解脫?光這一點就很難,若是夫妻不恩愛倒還好,反正就是維持一個局面,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相不來電,彼此相敬如賓,這樣也做到能捨恩愛,不是很灑脫?
有的是夫妻太好了,好得難分難捨,那就會障道,《金剛經論》裏面論的比較深入一點,連這些也都要斷,才有布施波羅蜜的味道,把你的愛布施給別人、把你的太太也布施,這些釋迦牟尼佛以前都做過,而女生也要爭氣一點,不要每一世都要作女生,女生好像是男生的附庸、家財一樣,但今生已聞法了,下一生不再做女生了,要認真唸大悲咒、《地藏經》、或者《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下一世就不再出生做女生。女生好像只有被人家愛的份,為什麼我不能出生做男生?修行上男生當然是比較好修行,女生身體的體力、生理問題,這都是一個障礙,在經典上講女生是少修了五百世,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貪、瞋、癡、慢、疑種種的大毛病以外,二十個隨煩惱有很多,也都要把它斷掉,然後多誦讀轉生男生的這些經典,發願下一世不再做女生了,一定要做男生,這樣就能轉男生了。當然龍女是女生但也成佛了,做女生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柔軟、溫馴,菩薩心比較重,若是壞的男生是侵略心、佔有慾或者是比較貢高我慢、自大的也有,這都是習氣,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大概都是這樣子,大男人主義那是每一個凡夫的通病,男生大多都是這樣子,這些是沒有修行的。
有修行的應該把習氣、毛病斷盡,每一世都要往上去修行,今生有的女生也有男生的性格,就是上一世是男生,這一世出生做女生。我看個性也知道,我看有幾位同學的手都粗粗的,很像是男生的樣子,個性也很像男生的樣子,智慧也很像男生的智慧一樣,這是有時候一念無明去執著父母親,經典上所講的如果你愛父親,就會出生做女生,因為你在父母交合的時候,你所感應到的是喜歡父親,當然就會出生做女生,而喜歡母親,那可能就會出生做男生。
菩薩來受生也都找一個因緣,若是能夠保握得住,最好找一個短命的父親或者是母親,在出生了幾天或幾年以後就往生了,你在受苦之間自然就會有出離的心,深刻了解人生多疾苦、是痛苦的,能夠捨離去修行,再來的菩薩很多都是這樣子。但也不一定絕對都是這樣子的,因為在還沒有受生而你也有神通,可以算出你父母親的壽命,哪一年該有哪一位會往生,但是生了你以後,可能因為你的福德不錯影響他們,延長了他們的壽命,他們又開始吃齋念佛,也開始有宗教信仰,到時候該死不死,那你怎麼辦?有時候會迷失掉了!你又沈浸在兒女、父母親之間的這種恩愛,本來的如意算盤就打錯了,也有這種人,還好諸佛菩薩會給你安排,就是出生在很恩愛的家庭,到幾歲就讓你能夠去接觸到佛法,能夠去修學佛法,這是最後一步了。
在我們命運的背後,修行人都是諸佛菩薩在安排的,祂會幫你的,也不用太擔心,既然因果改變了,最後一招就是祂自己出來替你安排了,哪一個時候該來修行,哪一個時候就會接觸到佛法。接觸佛法有兩種,一種是順緣,一聽到就很喜歡,就一頭栽進去了;一種是讓你生病,病的一塌糊塗,然後這邊請教、那邊請教,請教來、請教去,到最後又跑到觀世音菩薩這邊來,祂把你的病也治好了,這樣你就很相信佛法,也就開始修佛法了!法不是絕對的,命運也不是絕對的,這是因緣在轉變,講歸講,如果有一個絕對的法就不是佛法,就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命運也是一樣的,也都是會改變的,佛法是相信命運,但是不能認命,一定要轉它,這裏所講的要能捨恩愛不戀。
能捨諸惡不作:
是我們修行人所要做的,從十小、二中隨煩惱,到有一點境界了就要修八大隨煩惱,然後徹底斷掉貪、瞋、癡、慢、疑、惡見的六大根本煩惱你就有成就了。
能捨人我不爭:
就是斷我相、人相、眾生相,《金剛經》裡的破四相,就在修行第一階段捨人我不爭。
名為第一布施波羅蜜:
這樣才是名為第一布施波羅蜜多,狹義來講就是布施,就是上面所講的,不管是施多得福少、施少得福多、施少得福少、施多得福多等等的這些狀況,都是在講狹隘的世間果報。佛法所講的布施後面又加一個波羅蜜,重點在波羅蜜不是在布施。這裏教我們要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斷內心的這種不好的習氣,能捨人我不爭,捨掉我相、人相、眾生相,這樣才是第一階段的名為第一布施波羅蜜。
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說:「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有兩種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為求人天二乘解脫,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為波羅蜜多。大智施者心無所得,無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為檀波羅蜜多,以是故知檀波羅蜜多從智慧生。」
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有兩種智,這就是上面的總結,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為求人天二乘解脫,如是施者,但名布施,只稱為是布施,你布施也許得了善因可以生欲界天,或者是你也有修行,有所執著的布施,可以修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小乘果位,這種都只稱為是布施,不能稱為是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彼岸到,要度到彼岸的,度到解脫的那一岸,布施了以後反而得到這些果報,那怎麼到彼岸?不能!所以不能稱為是布施波羅蜜。
大智施者心無所得,布施了很多不管錢財多少、眾生的對象有多少,做了以後都不去罣礙,這就是大智慧的人在布施,無所得故能得佛菩提,無所得但是只要得到如來菩提,把布施的功德迴向如來菩提。修菩提有五個階段,從初發心菩提,去受菩薩戒就是初發心,如果你不去受菩薩戒,一入聲聞、辟支佛,聲聞四果,我一直在強調這觀念,你躲在那裏休息,安詳沒有煩惱,須陀洹還要八萬劫才能發菩提心,斯陀含要六萬劫才能發菩提心,阿那含要四萬劫才能發菩提心,證到阿羅漢果解脫了,還要兩萬劫才能迴小向大、才能發菩提心,證到辟支佛果,也要一萬劫才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那你何不今生直接跳過小乘的這些果位去受菩薩戒,菩薩戒是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是菩薩。
不要看人的智慧、有沒有讀書,都是看因緣,就像第五期有一位同學,年紀大了有六十幾歲,腳都很堅硬,每次來上課都很擔心,他的定力又不夠、又很神經質,打坐幾個月過去了,身體有一點順了,在課堂上常常聽到我在講,要修心中心法就要去受菩薩戒、要吃素、還要坐滿兩小時,最近元亨寺在報名受菩薩戒截止了,突然間打電話給他女兒要去受菩薩戒,他不認識字但是他經過兩、三個月的薰習,我講的他都很在意,只知道要受戒,他女兒打電話去,寺裡說已經額滿了、已經截止了,他覺得沒有希望了,奇怪的,過了兩、三個小時,這一位師父又打電話來了:「好吧!你把資料傳過來!」師父慈悲接受了,因緣成熟就是這樣子,就像當初我去八堵海會寺受戒一樣,起碼要去五天,我是第二天、第三天才打電話去:「我現在去可以嗎?」那一位師父念頭不起就說:「可以!」別人大概不可以、我就可以,順緣就是這樣子,插班就去了!有時候加上你的誠心、福德夠不夠?福德夠菩薩都慈悲、有求必應,那六百位再加兩位又差多少?這一次受戒大概有六、七百位。
發心菩提得到了,就跳過小乘的這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修行境界、辟支佛的境界,累劫、盡未來際都是菩薩,每一世來出生都是來修菩薩道、來度化眾生、來修學智慧,智慧越來越多、越來越強,這一句話人家看不懂,你一看就懂了,人家看了產生歪的理念,你看了不會有不正的知見,這些都是累劫修下來的智慧。發菩提心以後就要做伏心菩提,開始修心,每一個人都要修,斷掉前面這些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然後心發光了,是謂明心菩提,由明心再來就能見性了,再來就證到小乘的出到菩提也就解脫了,但是還不夠、還要繼續行菩薩道,到最後回向如來菩提,生生世世這麼回向如來菩提。
在《金剛經》裏面講的很清楚,未來或許會墮到三惡道,沒有關係!你所讀到的《金剛經》這一部經典,天天讀誦、唸到最後,大家都在欺負你、侮辱你、毀謗你,你都無所謂逆來順受,等到他們把你修理得差不多了,最後那一句話經文你看到了沒有?終於能悟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生就可以悟到正等正覺,那你不修菩薩道要等多久?要等幾千萬億年,為什麼今生修到《大般若經》、修到《金剛經》這種大學的程度了,還要再去跑小乘的路?當然你們大部分都受過菩薩戒了,沒有的要趕快去受菩薩戒,不要以受五戒為滿足,五戒只是保證你下一生出生做人,而生生世世要當菩薩就要去受菩薩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都是菩薩,五戒只是今生受了、下一生得到了果報,完了就完了,所以今生要把握這個機會,要去受菩薩戒,剛剛所講的那一位同學不管他認識字與否,起碼他去受了菩薩戒,菩薩戒就會有智慧了,以後慢慢的每一世修菩薩道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在修的布施。
大智施者心無所得,無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為檀波羅蜜多,檀就是布施,以是故知檀波羅蜜多從智慧生。波羅蜜多是什麼智慧?就是所作所為把它放棄不去住、不去罣礙,這就是檀波羅蜜多,是從智慧生,也要能夠不去注意它、不去在意它,就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它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做了那麼多的善事、度了那麼多的人,無一眾生可度、無一善事可為,人、我隨緣這麼自然的去做而已,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做為眼目,來做檀波羅蜜多,這樣也就是圓滿的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多。
前《金剛經》文也說,要能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正是此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說,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為空無所得,稱三輪清淨偈。經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金剛經》文說要能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正是此意,也就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行檀波羅蜜多;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我們也都已經說了很多,網路上也已經都上網了,對於「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很少人把它講得很清楚,我們花了兩、三個禮拜去講這些,一般小智慧者的布施是怎麼樣?大智慧者的布施是怎麼樣?聲、香、味、觸、法的布施,是怎麼布施?譬如以聲布施,聲都是以講經說法為主,一般的人做不來,一般小智慧者的布施,只能去印一印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去跟大眾結緣,這也是聲布施嗎?要是真正菩薩就要能夠去講經說法,這是聲布施,等等的這些,都是已經講過了。大智慧的修行者,修菩薩道的行者,第一個是以布施波羅蜜度到彼岸,並不去希求世間的果報、不求小乘的果報,為了未來要能夠得到如來菩提的果報,這就是真正《金剛經》的本意,也就是在說明這一點。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說,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為空無所得,常常一談到布施就一定要談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從這邊來的,要成為菩薩這一部經典一定要去讀誦,因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就是今生要成就菩薩道,你的心地就要像菩薩這樣子,菩薩是什麼樣子?也就是在講布施是沒有一個所施的人、沒有一個所施的對象、也沒有一個所要布施的一個物,這三者都沒有,每一位講經說法者都以這個為主,一切皆為空無所得,稱三輪清淨偈,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施者、受施者、所施物等三輪皆空。
經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這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裏面的一首偈語,你就要以這個為目標來做布施的工作,能施的是我自己,所施的不管是金錢、財物、勞力或者是什麼,以及所施的對象,是富有的、是貧賤的、是師父、是出家眾、或者是諸佛菩薩,一樣的這三者都沒有、都無所得,於三世中無所得;然後要安住最勝心,最勝心就是忘掉一切你所布施、所做的一切事情,供養一切十方佛,把它迴向給十方一切佛,其作用、其好處就是祂可以幫助你成佛,可以增長你的智慧,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要修的第一布施波羅蜜多。
2.「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一切佛菩薩或者是眾生,這福德是很多了,但是多不多?這一段就是在講到底有多少?如果是有一個可限量的數字說出來,那就不多!就是有幾千萬億兆、兆、兆,能夠講出來的就是不多,雖然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以佛法而言還是不多,哪一個最多?是福德的福德性把它觀空,一切無所得、沒有!這就是最多,空無已經是無量多了,要多大它就有多大,這裏回過來是在說明福德性的問題。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每一個法都有它的一個自性,這自性是因緣而起的,所做的功德就有功德性的產生,做了福德有福德性的產生,只要把功德性、福德性化歸為空,那就沒有了,也就是三輪體空了,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去布施,結果都把它觀空了,有沒有福德性?沒有福德性!沒有福德性這個福德才是多,這一段就是在說明此一論點。
談到福德性的成立,就要先談一談諸性原有的如來藏及真如門,宇宙萬有根本是如來藏性,絕對空無的如來藏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這也就是諸佛的佛性,佛的如來藏性能生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忘失法、陀羅尼門等善法,現起莊嚴法身、報身、化身等。吾人雖也有如來藏性,但若是做善惡業執取其有,不能以般若波羅蜜多觀其無所有、不可得,就會成為業性,善業也善業性,惡業有惡業性,此業因性若成就,未來就有諸法生起的時候。凡夫、三聖眾能生起諸善惡業法就是已成就阿賴耶識,進入真如門,眾生依真如自性產生種種果報,凡夫感召生六道中,聖人感召空無生聲聞、緣覺果報中,菩薩依此真如修習如來菩提。
如來藏本具有空、不空的如來藏性,諸佛才能全顯的如來藏性,依其空性映現宇宙萬有,或依眾生所求由如來藏產生神變,因諸佛無性業,所以雖有不空如來藏性,緣生起法都是以化度眾生為主,具足上述佛十八不共法等相。聲聞、緣覺雖也有如來藏性,但因偏執空理,得小乘果位。菩薩因心未淨盡,所以在諸菩提路上學習智慧,因還未究竟故,所以不能完全了知諸佛如來藏空、不空二性真實。凡夫雖亦有如來藏性,更從無聞其名,見其影。所以如來藏是諸佛所證、所有、所用,諸菩薩、聲聞、緣覺聽經聞法,雖能知如來藏性蹤,但可惜不能完全彰顯,不能證得全貌。所以眾生未能得窺如來藏全貌,如來藏又是萬法緣起之處,所以修學者盡量學習讓如來藏能不依業緣而生法用,守住諸識不執而能住涅槃、得解脫。凡夫依如來藏感召因果,如來藏起法後妄執為真成就六道眾生,因果如實報,真實不虛。
既然菩薩以下未能證得如來藏真實,就只有先來認知真如性用門,真如依如來藏性而住,所以兩者是一、是異。當一個菩薩成佛時,真如性就是如來藏性,是謂一,具足空、不空的真如性、如來藏性;當聖眾(諸天、聲聞、緣覺、菩薩)未成佛前,依真如性用產生種種果報境界,不同業緣感召不同性用,是謂異。契經云:「諸法之體性真實不變,稱為真如。」此真如是依空性而說,此意是在講空真如體或空如來藏體。我們亦要認知不空真如性緣起諸法,此空真如體能生起緣起法,當法生起時,行者若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它,則此真如性用成就:(1)無相真如,是謂法之體無遍計所執之虛相,有相不執之真如。(2)無生真如,是謂諸法由因緣而生,諸法幻有,故不為實生。(3)無性真如,諸法之真體不落言詮,棄絕思慮,故無妄情所執之實性。以上三立正智真如相,這是《成唯識論》所立的三無性真如。能證得諸法三無性說,定要有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雖未成佛,是真的認知如來藏真實,也可以證得自我解脫的境界。
但真如係依妄熏習而成,所以有所謂真如、邪真如、無記真如等。諸天、聲聞、緣覺、菩薩等眾,因各自修善、打坐、習禪,讓真如自性產生種種法用,就有產生善根、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處定,有四靜慮、八背捨、九次地定、十遍一切處,有四無量心、三三昧、陀羅尼門、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礙智、四無所畏、…等等法,若眾生無知執取其真如性用結果,當往生天界,或成為聲聞、緣覺,終不能成正等正覺,更不用談要證入如來藏真實境界了。菩薩依真如性用自利利他,在菩提道上前進,希能成就佛道,證得如來藏真實境界。凡夫依邪真如,造種種惡業,所以善惡真如性用隨眾生善惡成就其法。在《雜集論》中立三真如為:(1)善法真如,是謂真如隨緣為善法,世間禪行者習此善法真如。(2)不善法真如,是謂真如隨緣為不善法,凡夫地造惡業,隨惡業墮入三途。(3)無記法真如,是謂真如隨緣為無記法,不落善惡業緣中。所以真如者亦可說依其真如性而產生其特有之功用,就有以上所述說的善境界、惡境界及無記法境界。
回過來談福德性,眾生造了福德,因執取而成性,就有福德性,最後當有福德真如性成就善的果報。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多,所以以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寶布施,並無所布施想,三輪體空,則福德不能成為福德性,無性根自然成不了善業性,當然能擺脫業的牽扯。
佛法常常在講空有不二、不執著,若是執著有就不多,執著空是沒有,卻變成頑空是不好,最後要到空、有不二的境界,這三段論一直出現在大乘佛法的理論裏面,所以慢慢要把你培養成修到空,有解脫的智慧了,然後再用你的靈通力,依空性而起一切法性真如時,又不去受它的影響,也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而現在你在積福德,所以講到福德性,修到空也把空、空掉了,修到相對的空所謂的有法無主,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有不二的圓融境界。
我們已知菩提道有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來菩提,而如來菩提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無上正等正覺者是不偏於空,執取聖境;不偏於有,執取凡境。聖凡兩忘,以真如面境自然反應,而能無餘習為之相應,這就是如如佛。
初發心菩提後就要修心,入伏心菩提,就是要調伏內心的二十種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你要斷六大根本煩惱是不太可能,但是悟心後就能知道我有什麼毛病?但是不會依我的毛病去犯錯、去造業,這樣就不錯了。而伏心菩提再進去就是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既然明了心,雖然心不淨,但是我知道不會跟它起哄去造業,那就有初步的解脫,也就做到小乘的聲聞、緣覺的出到菩提,從世間輪迴的理念跳出來,到解脫的境界裏面來,有這種智慧就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小乘的境界,還沒有得到金剛如來地,或者是真正最後的如來菩提。
在這中間若一般修行,還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到像如來菩提這樣圓滿的菩提,所以菩提道是無窮盡的遙遠,要生生世世都這麼去做,這五種菩提你也可以知道修行就是要經過這五種,而你要小乘的修行就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到如來菩提不是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了,都是在學習智慧,學習無量的神通變化、學習無所不知、學習智慧能夠遍滿宇宙十方一切世界,這就是佛的境界了。
如來菩提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無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尚了,正等是不偏空、不偏於有,沒有分別、沒有痛苦快樂、沒有善惡之分、沒有合理不合理等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為什麼觀一切法平等?因為內心已經沒有喜、怒、哀、樂的感覺,所以對世間一切相,就能知道這是因果的道理,讓它產生這種現象,你也不會痛恨、不平、煩惱、喜愛、……等等的,一切法都是很平常心地去觀它。
昨天來了一對夫妻,他太太在抱怨先生看電視,看就看了還要在那邊開罵,只差沒有把電視砸壞掉。不適合你聽的,就是心有毛病,不喜歡聽你就轉到另一台,這不就好了嗎?偏偏你又喜歡看,看了以後又不服氣,就在那裏開罵,這就是心還有不平,所以你要超越這些,修佛法就是要保持一個平常心,正等觀一切法。
正覺就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要說空我可以解脫,我永遠就在空裏面,而佛性還有很多的神通變化、還有很多覺知的能力、還有八萬劫或者是無始劫的能力都可以觀照到,你要去修習,因此空要把它轉為有,再慢慢去熏習如來菩提的無上智慧,如此最後才能成佛,要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當然這時候神通無量了,對十方一切世界能無所不知、能無所不看到,十方所有的佛剎土眾生的因果報應也都能知道。
無上正等正覺者是不偏於空,空就是執取聖境,聖境就是如如不動沒有煩惱了,就是聖人的境界,這不是學佛法學一半了。不偏於有,不執取凡境,讓我的心能夠感知一切因緣,但不去跟它相應,可以知道這因緣但不去相應,因緣果報是凡境的現象,你不去執取凡境,是以聖凡兩忘,忘記了!是能夠感覺,不是不能感覺,能夠感覺但是能把它放下了,可以知道但是不去罣礙。有些人說沒有修行,卻也有一點修行,有一點修行的毛病,就是沒有做到聖凡兩忘,有時候親情,父母親又往生了,就很罣礙、捨不得,或者是家裏發生了大小事情,不能用因緣觀去觀它,然後又起了煩惱,聖人的境界不見了,對於所學的空無的心沒有了,就偏於凡夫的境界,凡夫就會鑽牛角尖,然後拿一個法來煩惱,這都是還沒有修證到最後,所以不偏於有,執取凡境,也能夠擺脫一些凡夫境界的因緣感召。
以真如面境自然反應,每一個法都有一個真如性,福德也有福德真如性,做了福德就有福德真如性,福德真如性就會產生福德的果報。眼睛也有真如性,眼睛可以看見,眼根就有眼根真如性、耳根有耳根真如性,所有一切法裏面的自性,都是依真如性而發揮它的功用,真如是依其本來所具足的功能,如實的去發揮它的功用,就是所謂的真如,真正如其本來的功能,凡夫的真如就只有在六根、六塵、六識,生活在這種環境下。而有禪修的人有其境界真如,他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就可以超越凡世間人,可以看到四度空間,我們看不到的種種這些山河大地、天宮、地獄之類的,這是真如性去發揮出來的。
小乘的解脫菩薩沒有智慧,佛就有無量的智慧,這智慧從哪裏來?是從真如性出來,就有無忘失法,對於所經歷過的事情,或者是從神通所回想過的事情,也都不會忘記,現在我們修行,二地菩薩常常忘記東、忘記西,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要斷煩惱,所以不要去記憶太多,今天的事情有時候也常常忘記,如果你記憶力還太好的,是還沒有一個境界,尤其是恨某一個人的記憶力都還放不開的,那還差得太遠了,這恨真如就是邪真如,是不正當的真如,本來真如都是善的,無始劫以來去熏習一個邪的習氣,變成一種真如,讓它如期一到時間就去發作,沒有看到這個人,一想到這個人也要去恨,恨得咬牙切齒的;看到這個人更是怒目相向,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巴不得撲上去給他一個巴掌,這就是邪真如在發作,所以,真如本來是好的一面,卻薰習成一個邪真如,這邪真如會滅掉,因為習氣毛病斷盡了,就會悟到清淨的真如性,都依你的能力修到了哪一個境界,就有哪一個境界的真如性會出現,我們要掌握真正的真如,要去掉邪真如、不乾淨的習氣毛病的真如。
能夠修到聖凡兩忘,這個人就不是普通的人了,他自己本身就有各種神通變化的真如,能夠脫黏一切煩惱的真如就會現起來,讓它自然去反應,這就是真性主行,這在四句偈裏面,你妄想心沒有了、真心現起,有因緣來真性主行去應緣,應緣就起了真心,真心又自然反應,而能無餘習為之相應,也就斷掉二十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能夠斷掉六大根本煩惱就是佛的境界了,我們不能做到,但是要淡薄它,雖然不能像如來佛,但也能夠心地如如不動。也有一種覺悟因緣就是這樣,這件事情有這個因,因為有這個緣,現在有這個果,我能夠如如不動的去面對它,能夠這樣做到如如佛的境界,果報該來它現不起來,有初步的解脫就是這樣子,現不起來!因為聲聞、緣覺乘的或者是菩薩道的,內心還是沒有完全清淨,只是功夫練到一個境界,他有一種解脫的能力,解脫就是脫黏了、桶底脫落了!
桶底脫落是因緣來感召了,桶沒有底一下子透過去了,我感覺是有東西從這個桶通過,但是不讓它留下來,因為沒有妄想、習氣毛病,一下子也就掉下去了,知道是什麼掉下去,但是不去在意它,這就是桶底脫落。很多人對這桶底脫落搞不清楚,又是說開悟了、桶底脫落了,其實就是在說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不黏一切境,過了就算了,以後你們修行也要這樣,什麼大小事情都有、好壞事情都有,知道了以後過去就好了。有的還不成熟會很罣礙,來問這是什麼道理?這是沒有道理的道理,要問我、也只是告訴你不要理它,懂一下就好了。像幾十年以來所發生的事情無量無邊,我也只是懂在心裡,以前在三重那邊根本很少去講這些,最近比較會講一些給你們聽,讓你們了解修行本來就有很多的順、逆的種種事情在發生,而怦一下!桶底脫落過去了,不但不黏、過去就好了,也不必講了。除非為了要度眾生去舉一個例子,原來諸法是這樣子的,我講這些是讓你了解,以後碰到了這些事情,也要這麼去做,最好也不必去講,要了解在心中,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悟道,為要求心自在故,我們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如此就真的沒有一法是可謂「有定法」的。禪宗亦講「能破能立」、「不落兩邊」,也就是跟上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一樣。再來是要修得如來無上菩提道,是要以修各種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修解脫道者當以空無的心去面對一切境,也要以忍辱的心去修菩提道。這樣也是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告知訴我們要有這種認知。
我們修學《金剛經》的基本精神,要朝無上正等正覺去修,心要把它回歸到平等性,覺悟的心要有所覺而不黏、不著,沒有一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法可說,你所體會的要不要去說?心裏面感覺就好了。而真的初學的人有很多的境界搞不懂,那就要問,問了就要對他開導,智慧夠了只要抓住這一句話,要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去悟道,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要抱持一個平等心、沒有執著的心,這樣還有什麼可講的?
智慧三不等,有的人就要講、要問,問了才放心,有的人不知道方便,事情發生了未來要怎麼走?總是要問出一個底子在哪裡才會安心,其實這麼裝聾作啞的吃飯、睡覺、窩屎,這樣天天過日子,保養你這個心不會造業,然後回到中性,這樣就是在修行,佛法也沒有什麼高深的,要是能夠做到這樣,五陰之間的種種魔相不去執著,這是大智慧的人,不像外道不看經典,這樣都會死在半路上,尤其還沒有入佛門的色陰魔相裏面,這些人就已經搞得天翻地覆了。
真的開悟的行者,從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進入的,他能夠有智慧觀《楞嚴經》裏面經文,他就知道怎麼修?而更有智慧去看中土的佛法,對一切法「不即不離」、「執杖牧牛」,這兩句話就足夠你一路走到底了!法不在多,只要你能夠抓住一、兩句,並且確實的依它來做,就可以走到最後,五陰滅盡終歸無所得。同時我們知道《金剛經》在闡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道理,我們為了要求心自在故,我們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有就是你能夠感覺一切因緣,不是你現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根所接觸的這些有,談到《金剛經》還在講這些的話,講經說法的人似乎是沒有境界了,已經要講超能力的有,你怎麼有?譬如時空距離是有,但是你可以感覺哪一個人在修法之間有什麼障礙?這就是妙有!障礙之間怎麼去幫他?也是妙有!這種不是從理念上去講的,是教你來嘗一嘗,來嘗試佛法是在講什麼。
昨天有位同學,他的兒子好心,卻碰到一個外道專門在搞些有為法,外道說:「你媽媽最近會有大災難了,要幫她做法!」為了要顯示他很了不起、很有法力,兒子當然關愛母親了,結果不做還好,一做下去身體病痛都來了,身體發冷了、人也沒有力氣了,打電話過來了問我,我教她:「修行中心法!你不是會修心中心法?開始要怎麼修、……。」我教她怎麼修?她在修法,修得好不好?修得心淨、不淨?她很罣礙、應該繼續修下去,修不到四十分鐘,腰也不痛了、身體也不痛了,都不痛了認為都好了,她說罣礙我在等她的電話,沒有心情再繼續修下去,她說:「謝謝老師!修了第三印病痛都沒有了,身體也熱起來了,什麼都好了!」
後來不講則已,一講又開始痛了,我說:「你從打電話到現在只有四十分鐘而已,就可以化解一個障礙嗎?」「我還要不要繼續修?」她修法蓋著手巾,我說:「這是除魔障,怎麼能蓋著手巾修法?手巾要拿掉!」她才又開始繼續修,剛開始修我想:「這傢伙心在亂了!」我打電話過去:「你心在亂了!」「沒有!心沒有亂!」「沒有嗎?為什麼我覺得你心在亂?」然後她修了兩個多小時,她說打電話給我,但我的手機已經關掉了,今天早上我又打電話給她了:「到底昨天怎麼樣了?有沒有解決?」因為我的心已經沒有罣礙了,沒有罣礙本來就是已經解決了,但是我也要確定一下。她又跑出去了,跑到某一個寺廟去了!她說昨天修了兩個多小時已經好了,今天又出去亂跑了,能亂跑就好。
像這種在修法之中修到空,就有能力去對治一切有,哪一個人在流年之間都會碰到障礙,直接障礙、間接障礙都會有,你如何去把它化解掉這些?這些都是修行之間覺悟的法,而你要用什麼法?當然是用空無的法去對一切法是最好的,但是同學總是還在修行過程中,空還沒有證得,仍然還是要用有為法去對抗這些障礙,如果修到最後聖凡兩忘,什麼都沒有了,你要作法來害我,我也無所謂讓你去作法,也不必修心中心法來跟你對抗,人法兩忘他使不出真力出來了、沒有力量了!有為法是以無為空為母,無為空才能產生有為法,兒子要打母親,怎麼打得過?打不過的!所以你只要回復到空無的自性清淨了,一切有為法都對你沒有辦法,自然以真如去相應,相應以後我們又沒有餘習去跟它相應,而能無為之相應,這樣就是解脫了,這就是如如佛,什麼法對你都沒有辦法了。
(2004.12.18.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