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4.11.20.   11 講(5)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名詞解釋()

8.受持:

一般受持(udgrahana)係指領受於心,憶而不忘。可分受持戒律、經典等:(1)受持戒律,無論出家、在家者,一旦領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須誓願持守,不得有違犯。(2)受持經典,受學經典之際,發淨信解,以恭敬心閱讀,並須時時諷誦、憶念、思慮。又信受佛之教法,稱受持佛語;信受某部經典,如信受《金剛經》、《法華經》,稱受持金剛、法華等。

受持係指領受於心,憶而不忘,若是心不在焉的唸經、誦經,不去理解經文的真實義,就算是讀了也不會應用。在道場《金剛經》也誦了七十幾次,對於經文中重要的內容應該都已經了解,比較用心、記憶力好的,應該可以背誦,就算不能背誦,應也可將經中重要的句子記住,當遇到境界時,能夠拿出來用;不要一碰到境界就迷糊、散亂、鑽牛角尖,進入胡思亂想的狀態,若沒認真的去管這個心,就修不到「空性」。當然要修到「空性」,就算不能完全斷掉內心的妄想、習氣、毛病,至少也要能控制八、九成,控制到不隨境轉,這樣就是受持;不是讀誦《金剛經》就是受持,要面境能夠用、能夠記住,領受於心、憶而不忘,這樣才是受持。

《金剛經》講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是要空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也無一眾生可度;做了無量的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些都是在講「空性」;你不執著才會有善的境界,一旦執著就停在那,無法往前走,所以要受持《金剛經》。一般講受持,可分為受持戒律及經典,如果你懂得佛法,就知道要以戒為師,不以戒為師的話,跟魔就沒兩樣。

(1)受持戒律,無論出家、在家者,一旦領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須誓願持守,不得有違犯。出家眾,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具足戒有三百八十幾戒。一般的戒律,沒有受具足戒,不是修律宗的,照道理是不能去翻戒典,現在網路上有,也不必好奇去看,因為那都是很嚴格的戒律,看了反而會起煩惱心。以戒得度者,要把心規範的非常的好,才不會被一切外境所迷惑。因為受持戒律的出家眾,都是很嚴格的,尤其是南傳的佛教,還是維持古代的那種以戒得度的精神;北傳大乘佛教就形成一種菩薩道的精神,是從心去守戒,起心動念有所犯戒,就已經犯戒了,更不用談去做。

但菩薩為了度眾生,有時難免會去犯戒,但不是為了自己,如果心還不淨,還執著戒、不戒,那就會起煩惱;如果修到相當程度的境界,就不會在意了,為眾生犯戒,心照樣自在,這就是大菩薩!已經到般若期或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善惡、涅槃生死、清淨不清淨、有為無為,都一樣自在,隨因緣而發,即達所謂熟酥階段。

佛法若用乳製品來分等級,可分成五個層次,愈精緻就愈精簡,最初的是奶,奶是代表一切的經典、契經,大小乘我們都依經典去學習,光學習是不夠的,必須受持,受持就是改我們的心,去我們的習氣,我們內在的一些個性、觀念,尤其是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這些都要去轉。佛法有以五味(鮮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比喻佛法的境界與層次,能轉煩惱時就等於是酪,是從牛奶裡面再提煉出來,一種比較精緻的食品,就像乳酪(cheese);再繼續製作,就會篩出更精緻的,你取到的經法,所學到的重點,三藏十二部經裡面有很多,我們不是佛,沒有辦法全部學得!

佛在當生要成佛的時候,所有的境界都要經歷過一次,所有的知識衪都要自己去開發、去懂,我們每一個人今生都是來接上一世所修行的境界;有的喜歡小乘的佛法,有的喜歡大乘的經典,都是其來有自。在任運之間,要學習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當修到有一點空的樣子,證到小乘的境界了,是所謂的生酥;再擴而大之到整部《金剛經》的重點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若這兩個重點都學到了,就進入熟酥,已經成熟了,量更少了,因為心守空,對一切法不再執著,就可以進入空、有不二的無相觀,學這些就進入心地成熟,也就是熟酥的階段,這是第四個階段;修行佛法若用現在的學制來講,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然後研究所,你能夠聽《金剛經》而且很喜歡受持,是代表你的境界已經達到熟酥的階段,也就是對一切法不執著,沒有善惡、對錯之分別心,大乘佛法主要就在講這些道理。

菩薩戒是通懺悔的,那是心還不淨的時候,一旦違犯了禁戒,還有一個罪惡感的時候,就去懺悔;有的修到一個境界,為眾生犯戒也自在無礙,這種就是已經受持《金剛經》、《大般若經》的大菩薩。為什麼稱為大菩薩呢?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大,是所有眾生之首,所有眾生之類除了佛以外,就是大菩薩,有情眾生包括六道眾生裡面的一切,包括四果位的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加一個摩訶薩上去,就變成是大菩薩,是所有還沒有成佛的這些眾生之首;大菩薩不再執著守戒、不守戒,《圓覺經》裡面所講的:「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要求圓覺故,心地清淨就沒有善、惡之心,就沒有守不守戒的問題,亦是大菩薩的行為。

(2)受持經典,受學經典之際,發淨信解,若讀了一部經,卻老是疑來疑去,代表根基、智慧不夠,還沒到那境界,喜歡看大乘經典,卻又無法了解經意,這種貢高我慢心強的人,雖修到世間禪定的境界,可以見光、可以見外世界、可以見……,還是在色陰魔相中,連一點基礎都沒有,想要讀大乘經典,又不能了解,有時就會毀謗大乘佛典。如果你讀了發淨信解,很喜歡、清淨心,而且產生信仰,也能夠了解經意,那就是智慧眼已開;智慧眼開的人,《大藏經》一看即能觸類旁通,看不懂就是智慧眼未開,未開就要多聽;但講者的層次也會影響你的知解,層次高的你就理解的多,層次低的你就理解的少,有時聽者的智慧反而比講者高,一聽即能指出他的缺失所在,但是,懂了就好了,不要和他辯論,要六根清淨,心裡明白就好,他講的不對,那是他的境界只到那。

要以恭敬心閱讀,因為大乘經典大部分都是佛的精髓,《金剛經》所講的有《金剛經》在,就有佛在,要相信這些話。我又沒看到佛,怎麼知道《金剛經》在,就有佛在?你喜歡在家裡誦《金剛經》,表示慢慢的也可能會成佛,當然不是與果地佛相比的這種佛,但至少能夠覺悟;《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生若有幸讀誦《金剛經》,卻遭受到別人的欺侮、賤踏、侮辱,就可以知道,你還有可能會墮落到下三道,今天有幸能夠讀誦到《金剛經》,這些冤親債主變成來修理你、成就你,若你能夠逆來順受,熬到最後在當生即得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佛法不可能一路順風到底的,若是順風到底的人,那是根本還沒修到佛法;我們無數劫以來所造的業,哪一世會墮到三惡道,我們也不知道,但那些種子都在;若今生開始恭敬心、信解心、清淨心,來讀誦《金剛經》,縱使遭到外界的這些有形、無形眾生的欺負,你能夠修忍辱,到最後就能夠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覺。有些同學忘了《金剛經》裡的這句話,常對別人給的考驗放不開,有人汚侮你、欺負你,就代表你還有可能下墮三惡道,今生讀誦《金剛經》,剛好修你的心、轉你的習氣,學著逆來順受,把欺負你的這些人當作菩薩,是來成就你的;若還鑽牛角尖、起瞋心、發脾氣,那後面要講的須陀洹果,你跟本都沒有做到,再往前走的更不用講。

修行隨時都在耕莘這塊心地,內心種種的壞種子都要加以剷除、對抗,這樣才是修行。時時要奉誦《金剛經》,我早期在讀誦《金剛經》是早晚各一部,剛開始是心不定就誦,誦到心定,誦到哪一句話,重要的話就拿來用;我常常提醒你們,每次誦《金剛經》,誦到哪一句話最明顯、最突出,也許就是佛在教你,你現在需要的就是這句話,要趕快會用,這就是受持。當讀誦、受持《金剛經》,卻招來親戚、朋友、同修之汚侮,你就要知道,幸好有他們來成就你,你今生也許就有可能悟道,悟得解脫、悟得正等正覺。

一個禮拜來道場誦一次是不夠的,還沒有究竟的、心還不淨的、還看不開的,每天早、晚兩柱香各誦一部,還要憶念、思慮經中在講什麼道理?能背的要儘量背,能夠背起來最好,當面對境界時,就可以拿來用,看心在煩惱什麼就以什麼來對治。若現起一切相,如佛相、菩薩相或者眾生相,對治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四句能夠拿出來用,就不會執著「有相」,因為你所看到的相,不完全都是真的!《大般若經》講過,善友會告訴你,魔是會化成佛、化成菩薩摩訶薩、化成師長、比丘、化成你的父母,讓你沒有警覺的親近他,然後慢慢的控制你,教你做一些敗德毀戒的行為,如此,你的一生就完蛋了!好不容易修到的境界,卻沒有智慧觀破。《金剛經》就是在破解一切相,《大般若經》也是一樣,教你不要執著,用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即禪宗所謂以不即不離的心,來修過一切境界。

前面是講你的心態,要發敬信解,要發恭敬心的去閱讀,有時候我們拿經典就要舉高,代表恭敬心;不只是經典,陪我們修行用的坐墊、蓋巾、桌椅都有佛性,我們都要尊重、要有愛心對它,不是看它只是木頭,要知道它俱足佛性;誦經是要天天誦,誦了以後要憶念、思慮它的意思?這樣以後面對境界,才能拿出來用。

受持,信受佛之教法。我們智慧不足,懂得不夠多,沒有神通可以懂各種法,就要深入經藏學習智慧,光深入經藏就可以智慧如海,雖然翻譯成中文的經典不夠多,但已足夠修解脫道了。又信受佛之教法,稱信受持佛語,有的信受某部經典,稱受持某某經,現在最通俗的是《金剛經》,有的人很喜歡《法華經》、拜《法華經》,《華嚴經》是比較龐大的經典,像法華、華嚴,都屬於醍醐的境界,在講神通變化。一種是神通變化,另一種是真言,前述四個階段,到熟酥的時候,是研究所的課程,而醍醐是用佛、菩薩的真言來產生神通變化,醍醐是從乳、酪、生酥、熟酥,到最後提煉出來的精華就是醍醐。

誦咒,有的咒很短,短到只有一個梵字,像文殊師利菩薩一字咒:「覽姆」可淨虛空法界。梵字有複合字,三合、四合的字;中短的咒像心中心咒,八、九個字;長的,都是幾百句,長咒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但只要是證到空、有不二境界的,有空的底子,不會去造業的,能夠契入如來心,就能讀這些大部頭的咒語,最後得入真言陀羅尼門。如果還在顯教裡學習,就代表還在修心。若心已經清淨的,就要開始學咒語以利群生。

很多人一開始不從顯教修,也不打坐、也不修心、也不誦顯教的經典,教理搞不懂卻很喜歡唸咒,咒是會唸了,但是習氣、毛病一大堆,難免都是修不進去。以為會誦咒、氣充滿身體,然後菩薩來加持,就是在修行;菩薩加持是一回事,你心淨不淨、有沒有成就,又是一回事。今生有幸聽聞佛法,要知道佛法的作用,不是唸唸咒就結束了,要懂得修行的層次—空、無相、無願觀,這三三昧成就了,就證到實際的空體,再回過來修空、有不二,對一切法都不執著、不作意、不起心動念去思考,這樣才有一個基本的空性,才能契入諸佛菩薩的真言陀羅尼,陀羅尼門是排在三三昧之後;三三昧都未證得,就光會唸一些咒,對、不對另外講,心地還不淨、又不吃素,嘴巴臭臭的,唸咒有什麼用?很多修密咒的都不吃素,《楞伽經》告訴我們,口臭、食眾生肉,唸經文沒有效,有效的話,你早就有境界了,修行沒有白吃的午餐,又不想斷吃的慾望、不想斷男女之間的慾望、不想斷睡慾、又想名聞利養,這修到哪裡?愈修愈回到世間去,還不如不修,這種修法很容易著魔的。

能夠進到醍醐的境界,都要有二十年顯教的修行,乳、酪、生酥、熟酥,這階段是免不了要經過的,有些同學一路跟我走來,也有十幾、二十年了,現在才開始學咒語,我們第一個學的是大悲咒、六字大明咒,這是比較常看到的咒;心中心咒是灌頂後修心中心法唸的咒,這咒只是「大隨求陀羅尼」中的一句而已,「大隨求陀羅尼」有兩百五十句,我們唸的只是其中一句,這一句也是全咒的精華,可以消我們的業障、可以降伏邪魔外道,讓它的心柔軟。若真的要完全清淨我們的自性,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能夠發大願心,徹底的懺悔,就能得「大隨求陀羅尼」如來咒,誦此咒結懺悔印才能懺悔的徹底,未來成佛才有望。

最後的醍醐指陀羅尼門,陀羅尼門離不開神通變化,再下去是產生智慧,有力量又有智慧,就得到四無畏、四無礙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這些智慧都來了,這樣才有一點進入正等正覺的如來菩提;今生大家要多用功,不要光聽不練,不要每個禮拜聽一次,聽一聽也不去做,雖然心中心法修一千座,也沒究竟,今生最好能夠有個究竟,要究竟就得談四句偈。

《金剛經》的重點就在講這四句偈,只要把這四句偈搞通了,而且能夠做到、能夠跟別人講,這比以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七寶,去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要大,之前所講的福德就是在講這四句偈。但福德做的夠、差不多就好了,很多同學這邊做義工、那邊做義工,差不多就好了,就該結束了,該回來修自己,雖然沒有閉關,也要好好的在家裡或來道場,天天打坐用功,進到心地裡去,才能夠悟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這四句偈早期還人能解釋得對,到《金剛經論》翻譯註解出來以後,大家才搞得懂,就是在講很重要的聲聞四果的修證心地清淨度。

不要小看小乘的四果,沒有證到這四果就沒有定力,別說你在修菩薩道,不必去守戒,因為真的是菩薩,他是修到一切法都空掉了,有所犯戒都是為眾生而犯,不是因為自己不小心、貪慾心或者瞋心去犯戒,今天講《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重點,整部《金剛經》就是在講這四句偈為重心,如何做到此四句偈,一切法都朝此方向在修證。

 

9.四句偈

(1)通義

一般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頌,佛書所載偈頌,由四句組成者,字數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故經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

(2)狹義

本處《金剛經》文中所指四句偈,係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為四句偈,依《金剛經論》言,悟得初句身空,依義而修,能得須陀洹果;悟得第二句心空,依義而修,能得斯陀含果;悟得第三句性空,依義而修,能得阿那含果;悟得第四句法空,依義而修,能得阿羅漢果。

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頌,佛書所載偈頌,由四句組成者,所以有的人就以這一句話,認為《金剛經》中的任何四句,都可以說是四句偈;然《金剛經》中真正的四句偈係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做到哪一層次,就有哪種果位,這四句組成的字數多寡不拘,只要四句就變成偈語,往往能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故經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尤其是某一部經典裡面的一段有幾句,能夠依經開演,讓眾生去了解,這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切大乘菩薩都是從這部經來的,就像《金剛經》一樣,要成就如來菩提,就要從《金剛經》這部經來悟道,要成就大菩薩,要從心地裡面去觀,你就可以成為菩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真實的渡到彼岸,我們以前提過,菩提分五種,第一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發心菩提;發菩提心,就是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心發起,就是種了這個因,最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然發了心就要去修行,然後進入伏心菩提,用智慧調伏你的心,是謂伏心菩提;心調好自然發明了,心明沒有煩惱了,是謂明心菩提;一到明心菩提,就可以見性,就可以進入出到菩提,這是小乘的果位。以後會提到「空法」,那已經是出到菩提的境界,但還沒有修到如來菩提(亦稱無上菩提)前,仍應繼續行菩薩道,由小轉大,並非自己解脫就好了!

根據很多經典所講的,修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前面的三果是權宜而說的),與世間禪天並有很大的差別,世間禪定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要修到阿羅漢果才是能得真正涅槃;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果今生不能夠全部走一趟的話,所留下來的時間,要好好用功。往後無量世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在時間上各有不同,但悟得小聖四果是很重要的,修到須陀洹果,得悟得身空-六根清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內心的第六意識,對外境的一切相、一切聲音、一切香臭味或者是嘴巴所接觸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種種境,都要能自在無礙、不會起瞋心,這樣才是須陀洹果,如此要悟到無上正等正覺,還得花八萬劫,八萬劫就是天上、人間來回七次;一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八萬劫,萬萬成億,16,800x8億,等於一兆三千多萬億,這時空是很久遠的,這期間若有佛下生,你若無因緣出生人間,聽聞佛法,證得無生法忍,就又錯過了八萬劫的時間。這還只是悟到空身而已,要悟到無上正等正覺,斯陀含要六萬劫,阿那含要四萬劫,阿羅漢要兩萬劫,如果今生超過阿羅漢境界,證到辟支佛,也還要一萬劫,一萬劫要一千六百八十億年才能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你懂了這些,即知成佛不會當生即成,證菩薩位階也不是那麼容易!阿羅漢才是在識陰魔相的第九個,色、受、想、行、識的識陰魔相,世尊還說是魔相,第十個辟支佛,即小乘行者所執著的自我解脫,也還要一萬劫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今生直接修菩薩道,起碼就縮短了一萬劫之間的時間,能縮短多少,是依你受持《金剛經》的虔誠心、恭敬心、智慧及解脫力,至於後面要講的四句偈才是真實波羅蜜,是渡到彼岸的真實法門,該怎麼修無上正等菩提?《金剛經論》已為您指出。

四句偈,係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這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一些淺基的眾生問世尊,因為在外圍的這些小菩薩或者善男子、善女人,搞不清楚世尊講的四句偈是什麼?雖然《大般若經》中講的道理都含蓋在這裡面,但是沒有真正的指出這四句在哪裡?偏偏《金剛經》中出現了七次的四句偈,後來有一次在討論《金剛經》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代表這些淺基的眾生問世尊:「這四句偈到底是什麼?是哪四句?」世尊闡述,這四句偈是依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不同的境界去修,修到什麼就得到什麼果位,這是小乘的果位。

《金剛經論》裡講到:「悟得初句身空」,空身,空放在前面是動詞,能夠把身空掉,依義而修,即得須陀洹果;能夠了悟第二句心空,依義而修,即得斯陀含果;了悟到第三句性空,依義而修,即得到阿那含果(不還果);不還果居住在哪裡?在四禪天之上,連四禪天的天主都看不到在哪?四禪天的天神應該都有天眼通,為什麼看不到阿那含的五淨居天呢?天眼可以看到一千個大千世界,連外世界都可以看到,為何看不到五淨居天?這不是因為它距離得很遠,好像在虛無空中,是因為他們心清淨,雖然他們還有行相,但是看不見;能夠悟到第四句法空,依義而修,即可證得阿羅漢果。

這四句偈在講什麼?《金剛經論》已指出其進道功程。佛法不需懂太多,將這一段搞清楚,然後認真去做,今生起碼可以做到心空法了,至少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雖然道理搞懂,心沒有煩惱了,但還是不夠,還要有神通變化。最近我們在談論到印度參訪時,在鹿野苑旁邊有一個塔,到底是什麼塔?我們沿著斜坡一直走,走到最高塔,高塔上還有一個樓梯,可到一個尖尖的磚所砌成的小塔,這小塔沒門可進去,從這往下望,裡面好像井一樣,人可以從這吊下去,底下挖了很多的壕溝,一條一條的,聽說有二十四條,一下去就出不來,因為這距離很高,起碼有十幾樓高,吊你下去,並不吊你上來,聽說要修證到阿羅漢果的境界,自己用神通出來,證到阿羅漢果,不是只有心地解脫,還要有神通變化。

像阿難尊者喜歡聽聞佛法,不常去修心,每次都跟在世尊的身邊,大小會都參與,記憶力又強,就是不好好修心地;反正有佛在,他跟世尊是堂兄弟、很要好,有佛在好像他就可以有所成就,這是沒辦法的!修行是要靠自己,不是靠佛、菩薩!世尊入滅後,第一次要結集經典,要湊五百位阿羅漢,缺了一位,因沒有阿難尊者不行,因為每一次的法會他都參與,現在得由他覆誦給這四百九十九位大阿羅漢們聽,印證的確是佛所講的道理沒錯。但他當時只是得須陀洹果,未證得阿羅漢果,因此大眾限他七天之內,必須證到阿羅漢果,否則就不能進去結集經典。

他不知道怎樣悟道?認真思考、用功攝心,愈想開悟、愈悟不了,到最後一天,他想大概沒希望了!算了!休息一下!就在他要躺下去,身體還沒有碰到床的時候,因為身體要躺下去,多少都會使出一些支撐的力量,突然間身體起了無量變化,他就通了、悟了,悟了以後,他就到結集的房間外叫:「悟了!悟了!我悟到阿羅漢果了!」裡面的人回應:「既然悟到阿羅漢果,就自己進來!」結果他真的就從鑰匙孔那麼小的地方鑽進去,湊成五百位阿羅漢,才有第一次的經典結集,相傳是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的七葉窟裡舉行。

到心空法了,悟到法空,就應會神通變化,這裡所講的四句偈,即進道功程所指的那四級,一下子要你跳到法空,是不可能做到,所以要分階段來,除非是利根的再來菩薩,可以當生開悟,但也還要先從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修證一次,只是過程會比較快些。

 

《金剛經論》云:「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復觀如來所說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

 

《金剛經論》云:「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首先要把身體空掉,修行還在用眼、耳、鼻、舌、身這些功能,還是第六意識在當主帥、在分別,這個身體根本沒有破,修行第一個要先空身,怎麼空?要先去思考,智慧比較不具足的,要從基礎去思考。

 

(3)悟身空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云何空身?如何來建立起空身的理念?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每一個人都有遺傳父母的基因,出生以後,又被養成喜歡這、喜歡那,有些父母太照顧小孩子,照顧得小孩不知如何做人、如何自己生活,離開父母後什麼都不會;我有一位同事就是這樣子,他只有一個小孩,太照顧了!大小事情、都幫他辦得好好的,不要他費心,兒子也認為父母這樣做是愛他,結果這兒子當兵了,被派到金門去,一離開父母不知道怎麼生活?造成他非常的惶恐、心裡不安,變成神經兮兮的,後來解訓回來後罵他父母親:「你們把我照顧的讓我不知道怎麼生活?我不知道怎麼去思考?連吃飯、睡覺也不知道怎麼去做?」到這種地步也實在太過份了,失去他自立的本能,修行本來就是要自力的,照顧子女是在他還沒有成年以前,引導他走對路、心地善良,但不要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凡事讓他自己去做!

亦具父母息氣:是遺傳的息氣、習氣都有,尤其是我們小時候父母親所煮的飯菜,吃習慣了就是最好的,幾十年來都變成一種習氣了,覺得那最好吃,這些都是修行間要斷掉的,要回歸到空無、不執著、不挑剔、什麼都好,從身體去思考,小乘的行者都要這麼去思考的,才會厭惡這個身體。

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兩個眼睛、兩隻鼻孔、一個嘴巴、兩隻耳朵、生殖器、排泄器,這九孔所流出來的東西,都是污穢不淨的,小乘的行者第一個要觀的是色身不淨,要修不淨觀;尤其淫欲心太強、太愛這個肉體的,就要觀這個身體不淨。有九種觀法,要觀他死了以後,青腫、膨脹、流膿、流血、腐爛了、被啃蝕、長了驅蟲、到最後剩下白骨,小乘的修行法,是這麼去觀,讓你厭惡這個身體;大乘菩薩無所謂的淨、不淨,反正是淨也不淨、不淨也淨,不在乎九孔所流是淨、不淨,有的太愛乾淨,潔癖很重,變得心理不正常的,很適合觀九孔不淨。

我有一位同事,每一張紙拿起來都要甩來甩去,不知道在甩什麼?把細菌甩掉?把污穢甩掉?心不淨、這張紙就不淨,心淨、這張紙就淨。大乘菩薩觀九孔無所謂的淨、不淨,靠智慧不去執著這個色身,尤其四大所引起的淫欲、男女身的慾望,心清淨了,自然就沒有這些煩惱;修小乘法的智慧還不夠,智慧是累劫修來的,同樣是人,為何智慧不同?同樣一句話有的人一聽就懂,有的人就是沾不上邊,兩者的差異在哪?是比量意識!若親自去證如來所說的法,不只是聽,就不會出差錯,而比量意識是依你的經驗來理解。世尊有神通力,祂住世時,可以讓每一個聽法的人都能夠了解,而且每參加一次法會,就可以悟得無生法忍,現在佛不在了,講經說法的都是出家眾或在家居士,修證多少就講多少,有的很難契合佛的宗旨。

四大假合,終須敗壞:你要再思考,用思惟修,地、水、火、風這四大,是因緣和合、父精母血,然後開始一個細胞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八個變十六個、三十二個、六十四個、、、一直變到六、七兆的細胞,形成我們這個肉體,死的時候這四大又回歸到分散了,地大歸地、火大化火、水大化水、風大化風,這四大又分散了,四大只是假合,肉體終歸敗壞。

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有智慧的男女,要觀想、要知身是幻,是四大假合、是幻化而成的,當修行打坐到二禪境界的時候,雖然呼吸還沒有停止,已進入似有若無的呼吸,這色身就沒有感覺,五根也起不了作用,但第六意識心還在,從身體四大假合來講,是證到身空了,你還沒有証到就用想的,想歸想、還是沒有證到身空,打坐痛還是在痛,因為身體還沒空掉;身體要空掉起碼要到二禪的境界,五根不起作用。修大乘佛法的,不一定在打坐時才有氣,平時氣照樣可以佈滿全身,進入二、三禪境界,這是什麼現象?僅達身空,未進入空心的境界,心還沒有空,但是第七意識的妄想心就起來了。若是還有一個覺知的心在(第六意識心),你是可以左右它的,覺知的心可以知道你的妄心在執著什麼,在起什麼念,這兩個真妄之心,覺知的心來觀照妄想執著的心,這是對第六意識而言。

當你進入三禪、四禪境界,這是七識住,第七意識的心,住在我們的修行境界上,此時妄想心就會起來,這妄想心來自於第八意識的種子,這種子從哪裏來?從你的第六意識來,日常生活間所接觸的人、事、物,過去事、未來的事,連明天要辦什麼事,全部都種到第八意識心田去。至於比較重要、比較貪愛的、比較罣礙、比較執著等等的心態,雖然第六意識已經不起作用了,但是第七意識卻執著第八意識所現的種子來罣礙,或者是第七、第六意識同時存在,譬如:誦經時,眼睛在看經文,嘴巴由第六意識在控制,但是腦筋卻有一個念頭在那裡晃蕩,晃明天的事情、晃昨天的事情,這種妄心不把它空掉,就沒辦法做到第二句偈-空心。

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我們初學的人,沒有勇猛心、很怕腳痛,一痛就受不了,這如何修身空。腳怎會不痛呢?躺下來伸直,久了也會不舒服的,更何況是盤腿;剛上座還好,為什麼四、五十分鐘、一小時,就不行了、就痛了?角度不對、血氣不通,當然都會痛,等到氣通過了,身體對痛的罣礙才會沒有,這要修多久?

末法時期幸好還有一個心中心法,在座的大部分都修過了,也都熬過那種痛,參加先修班的這些同學,現在還在戰鬥,有的修行心、企圖心很強的,就比較快通過考驗,像這一期有一位同學,一開始就天天過午不食,他可以雙盤兩小時,當然最後的三十分鐘很難撐,要有超人的意志力與智慧力的人才能做到,結果他做到了。一些比較淺機的,稍微痛一下就受不了,一痛腳就放下來;比較狠心的,就讓他去痛!觀誰在痛?氣要通不通的時候最痛,是你心還不淨,不能夠和它分離,錯認這個身體就是我,才會熬不過,把腳放下了;一放下以為解脫了、不痛了,其實是前功盡棄,隔天再來,又卡在那,很準,前一天熬到一個半小時痛,今天依舊是同一個時間,不忍過去是永遠坐不到兩小時,當你懂得色身與氣的關係,就要少吃少喝,氣會比較通,可以坐久一點,通常齋戒完的第二天,氣都比較通順,打坐起來會比較舒服、坐得比較久!

理念上,世尊已告訴我們如何去觀想、如何去理解空身-還沒有死就把這個色身當作死了一般,然後開始修學,因為這是幻化之身,等修到二禪境界時,氣很旺,這個身體自然就空掉了。所以想要做到身空,就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不是叫你都不要保養它,還是要保養,因為還要做弘法利生的事,如果五、六十歲內臟已經不行了,就走了、入滅了,很可惜!世間法還是要懂一點,其實可以再住世久一點、再度眾多一點!修行是一回事,保養又是另外一回事,至於五臟六腑的照顧,可用維他命來調理。有時碰到障礙,也會發生內臟的問題,這就要用世間法,讓血氣通順,用中藥或者維他命、求大悲水都可以讓它恢復正常,但不是因此對身體執著,此時又必須和它劃分清楚。到二禪境界的時候,可以感覺這身體真的不是我的,若是我的,但我的心仍然很清淨,痛與否?跟我都沒有關係!已經慢慢分離了,這是最初步的了解,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4)悟心空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身體克服了,再來呢?氣旺就會進到第七意識的妄想心裡面去,第七意識有審慎思量與妄想執著兩種不同心;妄想執著是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當在禪觀時,問題發生了,要仔細思考是它,要用心觀的也是它,它會審慎的去思量,起了念頭怎麼解決?這樣做好?這樣做不好?好像一個人在自言自語一般,這也是一種禪機,要看你心清淨否?否則妄想心起來,你把它當真了,所以要磨練,磨練到妄想心真的沒有了,若再起心動念時,才是你的自性應緣而起的。

這裏補充一段講解較不清楚的觀念,自心是清淨的心,這清淨的心為什麼會生、會滅?本無所生、無所滅,遇緣則生,緣滅法滅,在一起一滅之間,都是幻化的,所以是說無所生,依空而起的法,並非有所生,或者是依空而起的自性,自性應緣所產生的法性、所產生的法相,以理地而言都是不生滅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本來是空的,就是因緣所產生的生滅法,以理地而言都是不真實的,是應緣幻化而成的,從這觀念去思考,就知道有一個不生滅的空體,也有一個生滅應緣而起的法,都要觀成是不生不滅。

最聖最靈:這自心應緣而起的時候是最聖最靈,很多事情你不必去問誰?問你自己!但先決條件得看是否破了色身?妄想心是否空掉了?妄想心空掉後,自性應緣而起的心現起,這就是禪機。很多人對禪境不懂,覺得禪似乎是高不可攀、不可說的,其實禪是心的動向,怎麼不可說?只是說出來就變成對法的執著了,所以不可言說。你要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讀它,心起什麼?心滅是什麼?不去跟別人講,一講就有法的執著。自心若是不清淨,做了夢、起了念,就執著它是真的,這根本就是妄想。妄想心滅了,自心空了,應緣而起的法,產生的心念、影相、逆境都清清楚楚,此時才知道我們的空心、真心是最聖最靈,我們跟佛一樣具有這種空性,為何我們開發不出呢?一則氣不夠,二則妄想、習氣、執著太多、分別心太重,執著這個好、那個不好,執著這個對、那個不對,執著他講的有道理就去做,講的沒道理就生氣,這都是多餘的,都要放下!要修大乘佛法、修解脫道,要沒有對錯、好壞的觀念,你講你的,聽了就算,回歸到自性空,根本不會去跟它起鬨;講的不好也不生氣,也不予以毀謗,也不會寫文章去罵人,要回歸到自性清淨,這樣隨緣而現的這心,才是最聖最靈,你得去讀它。

遇境似有:沒有境就沒有自心,因為心住在空境中;境起,心就起,因為空性遇到因緣,就起了法性,法性是什麼?這樣看是什麼法?如果是意念,是外來的緣,如冤親債主、護法神或是菩薩,起了一個念,你感知了(是第六意識分別感知的,來自於八、七、六識轉依),起了心,就有念,他的念變成你的念,兩者混在一起,這就是遇境似有。

境滅還無:讀了、懂了,境滅還無。因緣是無常的,總是會滅的,滅了以後,這心念也沒了、影相也沒了、甚麼都沒了,剛剛念頭一閃,你懂得什麼?這影相一閃是什麼事?不去執著它真假,但起碼你懂了!

令悟真心:若是心清淨遇緣僅有一念,沒有第二念、第三念,就沒有妄想心了,緣起、境起、法起,緣滅、境滅、法滅,這就是真正悟到真性。要明心見性,你光在這裏就搞了老半生了,怎麼見性!很多人喜歡講明心見性,明心是要先心明了,心不明妄想習氣壓住了真心,怎麼現起自性心?就算是第一念的自性心現起,你心還不淨,馬上又被冒出來的第二念、第三念、…、無數的妄想念淹沒,一直接下去妄想,當然就進入了煩惱的境界。所謂的第一義諦空,就是相信你第一個覺知的那個念,你抓住那個念就對了,不要後來又害怕了、又後悔了、又如何如何,亂起第二念,…。

禪宗大德度眾很特殊,不知道什麼因緣?某一個人,今天我一直想要罵他,修行人怎麼罵人?罵人不好,但是我這自性不加思考的就罵了,因緣造成我罵他,罵就罵了,也不要後悔或怕人家批評,都不要!做就做了,就沒有第二念了,這就是住在第一義諦空裏;第一覺知的那個心是對的,等到你回過來後悔、細想,這樣好嗎?這樣對嗎?那已經都是第二、三、四念了,為何說這個心最聖最靈?因其不能用思考去說對、錯,第一個直覺做的,好像很不合理、好像反彈力很大,沒有關係!做了就做了,要相信你的直覺,這就是自心最聖最靈的微妙處。

事後發現,原來這種人要這麼樣刺激一下,才會轉、才會在意、才會認真去思考,他錯在哪裏?跟他講道理講了半天,有聽沒有懂,就算懂了,也不去做,而這麼疾言厲色的罵後,卻激起他的反應,對方好像是認真的,回去好好想我哪裡不對了!要相信你的自心,那個清淨的心,那個當下應緣的第一念,不是你那個第二、第三…的妄想念。有時遇到某些人,第一念就覺得他心不淨,即使他說他修了什麼什麼法、念了多少萬遍的密咒,你就是覺得他心不正;真心最聖最靈,除非你不清淨,否則應可感覺出某個人心性的好壞,但若修得還不夠、色身還沒有破,心也是沒有靈通力的。

心要產生靈通力,就要斷了妄想心,當然,第一個條件是身體要通。修心中心法,到了妄想念能夠現起時,就要斷妄想,這是一定要做的;妄想、妄念斷了,才是真心顯露的時候,才知此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遇境只能有第一念,不能有第二、第三、……,無數的念,若境滅了還煩惱,是心還不定;譬如在道場聽法,聽完了當下瞭解就好了,若回去還要再想一想,是比較淺機的,那是用你的妄想心在回想。

有的人聽是聽了、當下理解了,回去卻忘記了,之前我們提過,受持佛法要憶念、要思慮,但修行到某境界時,想思慮也思慮不來,失念了!失去了記憶的能力,這是要空你的心,修行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這裏要搞清楚什麼是空心,這個心是真心,妄想心是在空身之後,所現的妄想念,亂七八糟的、瞻前顧後、怕這個、怕那個、好的、壞的、執著的、…,這些心都要把它滅掉,才會有自心現起,自心現起才有靈通力,可以感覺外在因緣,起心動念才是最威最靈,因緣來的時候因感召境界現起,因緣滅了境又沒有了,這一起一滅了了清楚,才是真正悟到了真心,所以先決條件要明心,不明心這真心是起不了作用的。

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現在把這靈知靈覺的心,善加培養、常覺不昧,讓它隨時清清楚楚,不隨你的妄想習氣去流轉。這一句話就是要斷你的妄想心,若是妄想流轉的心還不滅,雖然真心照樣可以感覺起第一念,偏偏妄想習氣一大堆跟在後面,這是修不好的,沒做到明心。很多人為何修不好?太喜歡胡思亂想了,遇境罣礙東、罣礙西,有些同學其實可以修得更好的,但五年、十年過去了,還是一樣!因為不用心去斷掉妄想習氣。「不隨妄想流轉」這一句話很重要吧!老上師所講的:「念起不隨」,這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是妄想心,它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現起的法塵,這個念起不要有妄想相隨;二是真心所感知的因緣、所起的念,行者體會了,也不再產生第二念、第三念,這是念起不隨的真實境界。

但依真性主行:念起不隨後呢?真心應緣所起的心,依什麼?但依真性主行。用真正的自性來反應,做為應緣的工具,當因緣來了,我們的空性才起法性,這法性是什麼?是六根面對六塵所起的性用。若是一個影相,用見性看它;若是一個心念,用第六意識的心性來體會它;香臭味用聞性來應對它,應對完後沒有妄想跟隨著流轉,這樣才是真正悟到心空。心空不是講一講,理念懂了,就可悟到,是要依你真如性,六根真如面對六塵境真如,產生六識真如相應感知後,不再打妄想,六塵過去,一切不留痕跡,這就是悟到有法無主的境界,行者真正證得心空的境界,也就有一點斯陀含果的味道了。

斯陀含果行者的境界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一次,才可證得阿羅漢果;須陀還是已空掉身不受身覺左右了,無身見了,這樣都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在三禪天要跑幾次?四禪天要跑幾次?總共加起來天上、人間還要跑七次,不管在人間或在天上成就阿羅漢道,都是要有七次來回。若是空了心讓自性應緣起法,緣滅法自滅,這樣再來人間一次,這大概到四禪天去了,因為不好好學佛法,還是又墮到四禪天裏面去了,又再下來人間一次,然後才悟到阿羅漢道,這是斯陀含(一還果),悟到了真性主行,沒有妄想心相隨,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5)悟性空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我們自性本空,這裏的自性是真如性,依不同的因緣,現不同的真如性起用。我們的自性還沒有發動、起現行以前,是寂然不動的,動了以後也是寂然不動的,這個觀念你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有一個不生滅的空體,遇緣它會起生滅的法,遇聲塵就起聞性,遇物相就起見性,遇味覺就起味性、……,等等的這些真如性,都稱為自性。自性未遇因緣前,本來就是寂然不動的,自性不管應不應緣,都是寂然不動的,所以說是不生滅法。自性應緣起性用時,因是因緣法,有法是假有、無常,不礙真空的存在,緣滅時法亦滅。

感而遂通:有因緣來的時候,空體起性,它一定會感知,因為心空,沒有妄想心了,自性主行,你很清淨可以感覺,這不是我的念頭,是外來的因緣,行者主、賓立分。若是心不空,自性的真心實性沒證到,是妄想心掛帥,這樣都是胡思亂想的心,你就永遠沒有辦法體知、感知、分別某些因緣,自性的寂然不動。禪宗祖師大德所講的:「不住一法守真空」,就是讓你的真空體性應緣→起法→不住一法→緣滅→法自滅→歸於空寂。不管是世尊所講的佛法或是中國禪宗所講的佛法,文字不同,語意與道理都是一樣的。

變化無窮:妄想心沒了,自性寂然不動,空性之體當因緣來時馬上感知、馬上連結就通了,通達後馬上產生自性的變化應緣,此變化能力是無窮的。要怎麼變化?不知道!不是我主觀意念在決定。這可用禪宗的一句話來描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怎麼傳?自性依因緣自己就產生無窮的神通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同學發生什麼事,你感知了!有的講、有的不講,為什麼?講有講的道理、不講有不講的道理,誰來決定?都是真性它自己在決定,只要隨著它,你可以很輕鬆自在地應對,沒有主觀意念的妄想,也不會說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做錯了嗎?沒有這些念頭,隨它去變化,隨它去反應,也就沒有煩惱。

威靈莫測:這自性寂然不動的空體,能變化無窮、威靈莫測。也不知道它為何會這樣?它也會起心法;很多法要怎麼用?有的是主觀意念的用,有的是突然間冒出的念頭,這次你了解了,但不見得下次還可如法炮製,它隨時都在變化。為什麼會變化?因外在的因緣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若是一成不變的法,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無有一法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它善於依你的對象在變化,拿不準的!所以才是威靈莫測,這次這樣處理、應對,下一次不見得一樣。

明明了了:在威靈莫測、變化無窮之間,你的自性與覺知間還是要能明明了了。有人自性可以應緣,但卻是迷迷糊糊的應緣,處受陰魔相間時,有一個神通變化的意生身,可以出去辦事情,但你不知道辦什麼事,迷迷糊糊的,就像睡著的人在說夢話,旁邊的人很清楚,就你自己搞不清楚,這就還沒能做到明明了了。為何未明明了了?因為還有很多習氣、妄想在流轉,你到底要不要斷掉這些流轉的妄想?這些都來自於習氣、毛病,來自於怕死、怕這、怕那,來自於愛的人、討厭的人,若把這些都拿掉,妄想流轉的心就消弭了。別人可以真性主行,達性空的境界,產生威靈莫測的神變功夫,你卻不行,為什麼?因為你常常打妄想,將妄想當成神通,這樣怎麼能夠自性應緣時能明明了了?明明是清清楚楚,了了是分別清楚,哪一件事情怎樣?其前因、過程、後果,心裏面這麼一閃,大概就可以知道了,這才能叫明明了了。

自覺自知:還不能做到明明了了,就沒有自覺自知,性空就還沒證到。因為心不空,自性應緣也沒有辦法住空,性本空,就是從空性裏面應緣以後,也要再回歸到空;過程之間你很清楚,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不會應緣了,是應了緣後,又回到空,從空之間遇緣變有相,有相無常相,緣滅後又回到空性,空性是無形無相的一個本體,應緣以後到底是色相、聲音、影相、還是香臭味等等的外境,甚至於你所修證到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種種境界,或者是四空處的境界,也都不去執著,所現的境你知道了,不執著,又回到原來的空,這過程自己都很清楚。

靈靈寂寂:靈靈是有因緣的時候所感召的一種境界,寂寂是無為的空體行相,永遠住在那裡不動,在空有、在應緣之間,都能清清楚楚,這樣才有一點見性的樣子。要不要學什麼法?這只是在修解脫的過程而已,還沒到學陀羅尼門的時候,但是你心是可以用,為什麼要用?它要應緣,應緣時它會變化無窮,它威靈莫測,修行到這一階段,都是用你的自性去應緣,禪宗所講的大部分都是這一方面的心用。

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這個心用,依無為之體,依各個不同的事情,然後產生有為的性用。至於要怎麼用?不是用想的,是依它無窮的變化這麼去用。無為常為!處無為體遇緣現有為之性用,無事不辦,能做到此,名悟性空。你悟到自性本空,知因緣起自性應緣,應緣之間因它無常,應緣完了,又回到空,這過程間你卻能清清楚楚掌握,這才是悟到了性空,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性是具有空、有兩面,問題就在這,禪宗的行者是善心用,禪機從這現起,若是用這樣的禪機去應緣、去解決事情,就如祖師大德所言:「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無心是沒有妄想執著的心,就是我們自心寂然不動的無心,應緣來時,剛好恰恰發揮它的功用,無為發揮它常為的這種功用來。

「常用恰恰無」,遇大小因緣都用自性去應緣,常用之時靈力推失,自性功能就不彰。今天遇到五個因緣,空性一失性自性就鈍了,行者應緣後也不去打坐、也不去練功夫,這刀子砍了一次、兩次、幾次後,自然就鈍了。所以未達究竟前,刀用後就要去磨。禪宗行者在這一階段,依靠它應緣的這種神通力,要學習心空、性空,最後到醍醐階段時,是用真言即陀羅尼門,就不必用我們的體性來應緣;但是在修行之間,這過程一定要去瞭解,以前禪宗的祖師大德,如果是學到這裏,甚至於學到下面法空的這一階段,不知道往前還有個陀羅尼門,還有四無礙辯,…,還有很多的佛法,如佛的十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他們既然有大成就,為什麼不一氣呵成,當生就把它修成?

佛教每宗都有每宗的缺點,禪宗行者是智慧最銳利的,可以悟到心空、性空、法空,真言他可能不想學,就入滅去了,下一世再來;一些有相宗、唯識宗都是在談理論較多,談這心、談名相怎樣,講一些很高的層次,如來、金剛菩薩的境界,講了半天,自己也沒有實修的境界,習氣毛病也沒有斷,這就不如小乘行者或禪宗。禪宗行者或小乘行者最切實,可以自修這些境界,若懂得佛法,在修行過程之間如何如何?自己即可知悟到那個境界?應該再學什麼?冥冥之中佛菩薩也會安排,讓你更精進,若要證得性空,就得知道性空是什麼境界。

到時應是明心見性了,明心悟得心空,見性悟得性空,以自空體應萬種緣之時能明明了了,自覺自知其過程,這樣子才是有見性的樣子。明心見性還未成佛(覺者),因還未具有解脫知見,要到悟得法空,才是真的成佛,有阿羅漢果的修證。

最後一個是法空,這裏經文講的比較簡單,空掉一切法,空掉你以前所學的一切方法及體驗;要怎麼空掉一切法?法是用來斷內心的妄想習氣、斷內心的執著,現在內心已經清淨了、心明見性了(心空就是心明,性空就是見性),所以就把以前所學的都要丟掉,就是要捨掉法的執著、根本的執著,才能得法空。

 

(6)悟法空

「復觀如來所說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你所看到的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從小乘的、方等大乘經典,《大般若經》、大乘經等,如《華嚴經》、《妙法蓮華經》這些大菩薩修行的境界,講解給我們聽,甚至於金剛密乘的密法、咒語,也是在另一個時空之間傳。你學什麼?依你的方便來引導你,各個法門都是要洗滌你內心的疾病、垃圾,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你有什麼病就拿什麼藥給你,令你證得心空法了。心空了,以前所拿的藥及水,是為了洗你內心的不淨塵垢及疾病,現在病好了,讓你的心回到空,讓所學的一切法都拿掉,過了河就該下船了,不要過河還在船上不下來,以前用過什麼法,體會體會就好,不要再用了。

病退藥除,名悟法空:沒有一法可用了,到最後要用什麼?這樣沒有一法可用怎麼辦?就進入如來心地法門的真言宗,用咒語去產生神通變化,或者用手印與如來心相應,微塵世界來來去去,辦什麼事情都可以。修行過程中小乘的這些法,都要丟掉,要學如來法,當悟到法空,就會捨掉所用的法,什麼都不用了,得自在心了!

悟得法空就有定力、解脫力,如《金剛經論》中又云:「復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功者,得阿羅漢果。」所以悟得法空者,定有無窮定力、解脫力,才能脫離三界輪迴。

 

(7)結語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此四句大開諸佛門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文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

此四句偈的意義,就是凡夫入聖所必經的過程,所以稱為進道門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依這四句偈而成佛,不是依世間禪定而成果位。何時講到世間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方便說,四空處定也是方便說,處世間禪定時,要入心地法門修去妄習。這四句義都是從心地法門入手,都是在講心的修行;空了身以後才能空心,空了心以後,要把性空悟到,悟性空後要入法空了,要捨棄一切法,這樣證得心空法了,就入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境界,若不是有因緣難得開其尊口。

十方菩薩依此進道功程而修,所以菩薩是從小乘中來,要證到菩薩的位階後,得無上正等正覺才能成佛。所有《金剛經》裏面就這一段最重要,要抓住這一段的精闢要點,其他法門都是要悟得此四句偈之功用行,知道怎麼去做,擴而大之再配合六波羅蜜中《金剛經》所講的三個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三個波羅蜜多,一個是因、一個是行、一個是智慧,如此就可悟到無上正等正覺。

(2004.11.2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