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4.11.13. 第 11 講(4)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三)、名詞解釋(續)
今天要講福德性,一切性都是空,做了很多福德要把它觀空,不去執著,反過來講,以前無明造了很多業,懺悔也懺悔到「罪性本空」,這樣就沒有罪惡感了,就可以很坦然的去修佛法。這一次小瑜來,講她修了半年多的八十八佛懺悔,修到最後突然間起了一個念:「罪性本空」,哪有什麼罪?哪有什麼業?如果懺悔到這樣子,就已經差不多了!
我們修行剛開始就要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這些福德,做了這些福德要把它觀空,因為一切性都是空的,這樣才不會被黏住,有所做就會被黏住,也很罣礙你所做的事情,好的也要罣礙、壞的還要罣礙,那好的還好還有善報,不好的還有惡報,難免不修行的人或者沒有修到這種菩薩的境界,沒有修般若波羅蜜智慧,不知道這個道理,好的他很執著,壞的他很害怕、恐怖,這兩種心會造成他輪迴,一直在受報。
7.福德多
福德多是二種成佛資糧之一,此福德為福德莊嚴之異名。菩薩修持六度中之前五度,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善行,都是以證佛果、如來菩提之資糧。而六度中之般若智慧,即稱為智慧資糧。《大乘經莊嚴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修無邊際,乃至勇猛疾歸德海岸。」
行者若執著所做福德,即有形相意念之執,有此現象福德即是有限,因有一數量可度量,即是有限度的。若行者觀福德並無福德性,性本是空,無所執取,其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經文說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萬事萬物若有一個形相,這個形相不管有多大,總是有一個範圍,就不能說是多;要有多少才是多?一兆多不多?一千兆、一億兆,多不多?這數值不管多大總是可以計量出一個數字,只要有可以計量的就不算多;回歸到佛性的空、虛空,這種虛空什麼都沒有的,才能說是大、是多,你要體會這種道理,此空性福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去布施,福德要大得多。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去布施,福德是很多,但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不認為這是很多,雖然經典上因為要強調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福德是很多,但是不如你跟人家講《金剛經》、四句偈這個福德來得還要多,我要給你一個先決的觀念,福德也好,只要有數值的多,就不是真的多,你要超越那無形無相的,才是真的多。
菩薩在行六度波羅蜜,度盡無量眾生、布施無量無邊的財產、珠寶或者甚至於講經說法,做了、過了就完了,不要執取了,這樣就不會在意這些,這樣的福德才是真的多;這裡在講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供養諸佛菩薩、布施眾生,這福德真是佷多,真正的福德,有這個福德才好修行。上回我講到福德,有的同學觀念轉歪了,不再去做福德,或將已做福德要去除,這種理念要去修正一下。聽法要聽正面的,不要去鑽歪的牛角尖,修了福德多,又怕福德會有好的福報,又怕好果報一迷失要淪墜。做無量福德後,修《金剛經》就要把它觀空,這樣才對!譬如做了很多的功德、福德,這樣以後會受報,如果是還要來人間、還要在天上,就不能解脫,那甘脆不要做!有一天你會覺得,布施已經沒有必要了,那時候就不要強調去布施,只要隨緣布施就好了。
既然以前已經做過布施了,就不能反悔,你還記得很清楚,我現在只記得有人出錢,道場的法器到底是誰出的錢?我也不記得!你出了錢也就要忘記了,不要說這個是我出錢的,每一次來道場看到這個,就說這個是我做的福德,不要這麼想!出了錢就完了,完了就忘記了,這東西是佛的,天天佛在用的。這觀念是要讓你解脫的,做了很多善事,但要忘記它。不做善事又不行,不會有資糧刺激你進步,因為以前發心、供養道場,所以你才能夠在這裡一直聽法修行下去,就像你在銀行儲存錢,才能夠讓你一直有錢用下去。有的沒錢的,他可以出力,有的是不出力也行,但是他可以出心,他認真的聽法,總是有一個原動力促使你,不見得現在的功德,就是現在在這個道場,以前你在別的地方或者上一世所做的功德,可以使您善於修行。
今天你們可以來聽《金剛經》,也許你跟法爾沒有直接關係或有什麼布施、供養的,但是你卻可以來聽,這是前世所積的福德,不管福德是前一世、今生的或者什麼樣的,這個都是有其因才有其果,不然真正要聽《金剛經》,如經云:不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你才能夠聽到這個《金剛經》,不是說今生才種的福德,在過去無始劫以來,已經追隨、供養很多佛,今生才能夠在此聽《金剛經》,不見得一定要跟法爾有結緣、有供養、有布施、有怎麼樣的,這觀念要導正!
福德裡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的是修廣結善緣的,有的持戒修自己的心,有的以忍辱法修自己的心,精進是一種修行的原動力,禪定,若修行不修禪定,就沒有智慧,念佛也好或者是其他的法門都好,沒有真正的修禪觀、修打坐,身體沒有氣感,你要怎麼修心?真氣要進到腦筋裡面去,才能夠誘發出來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習氣出來,或見第八意識現起,那樣才好修行!若根本只有第六意識心在修,那也才在初禪、二禪的境界,當進入一邊在誦經、一邊妄想一直出來,這還在初步修行境界。或者是一邊不想,但是妄念一直出來,那是第七意識的一種法塵,沒有這些出來,你要修什麼?修行就是要讓此妄想、妄念歸於寂靜。
很多修行人,不知道修行過程,以為表面的心平氣和就修得不錯。只有大乘佛法才敢這麼做、才能這麼做,讓你的氣旺,逼迫到心的源頭,然後對著這個心來修行,沒有妄心起你怎麼修?打坐或者練氣功,很有氣、精神很好,但是有時候吃肉照吃肉,世間法裡面的一切壞事你都做過了,也不會去改進,這叫什麼修行?佛法很奇怪,就是氣會進到第六意識巢穴去,再跟著進去第七意識的巢穴中,如果能把第八意識也開發出來,那就更好修行!初、二禪在第六意識用心,三、四禪都是在第七意識用心,開悟了後又把第八意識的法塵弄出來了,這不是你能夠控制的,在有生之年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再過了三、五年,甚或十年,慢慢讓妄心這麼清靜下來,才可以看到自性的空性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什麼福德、不福德,對你來講都是多餘的!
當然反過來講,罪業也是多餘的,你今生做的,還沒修以前難免都會做一些壞事,就是今生沒有做壞事,前生或者前幾萬生、千世,照樣造業無量。很多證到阿那含果的有五神通,用宿命通觀照到過去曾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每個行者都是非常的惶恐,今生修到阿那含果有五通,然後觀自己過去所做所為造業這麼大,也就很害怕,對於道理沒有搞懂!若用《金剛經》的解釋,你才知道福德本空、罪業也空,一切都是空、空、空。但是講空很容易,要實際去讓身體起變化,讓身體起變化以後妄心起來,妄心起來以後,不再跟罪業相應,再慢慢讓它沉澱下來,以後對什麼事情都不會在意,然後你的心慢慢就有一種超靈通力。
在《金剛經》也說:「無我得成於忍」,要修到無我觀一定要忍耐:「無我得成於忍」,第一個我們要空我相,再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觀要先空掉,只有修忍辱法,別人陷害你也不要去怪他,別人作法害你也不要去怪他。聽歸聽,我一直鼓勵你們要用功,不要只是喜歡聽,我現在講的這些例子都不該講的,以前我都不跟你們講這些,其實這些都存在我的心裡面,我經歷了很多事情,很少跟你們講這些,現在告訴你們,一方面是鼓勵你們要學這種能力,就是心要能夠淨,起心動念要能夠感應到虛空之間、眾生之間的什麼事,當然會讓你罣礙的,一定是善心夠的,自然心通法,從心裡面自然就會生起這法起來,這些基礎的功夫要做,轉你的個性、習氣毛病的種種要去做!還沒有講到:「福德多」,我先把這個自性本空的道理,再重新講一遍:
做了很多的福德要觀空,最後拜懺拜得差不多了,也覺得無罪可懺了:「罪性本空」,那也差不多了!不要常常講:「我是障礙、罪業很多,我是怎麼樣、、、。」現在你們的問題是佛法都知道了,但是,沒有非常強的信心要去轉那個習氣,要把它轉回來、要把它打死掉,不要自以為是的:「我要這樣、我要那樣、、。」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修顯教、修空觀,沒有這些道理,修密法修不進去,一方面不能接收諸佛菩薩的心地密咒,二方面心不空,還有貪、瞋、癡、慢、疑,又會去學些密法害人,我們學密法是要解決眾生的苦難,某些學密法的人,根本都不了解道理。祖師大德講的很有道理,唐密、藏密、東密都要有顯教的磨練,起碼要二十年,才能夠灌頂,再來修心中心法。現在大家學半年就要灌頂,資質好一點的還可以,以前有修一些菩薩道的還可以,有的修密法的根本不修心,不知道什麼是修行?我們修真正佛法,是要認識我們的空性,這一定要了解,空性不是用講的,不是用理解,是要從開發第六、第七、第八意識,然後諸識的罣礙事都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空,做了福德,福德多,做了就完了,沒有什麼福德性,哪裡有什麼福德!這就是我們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這樣的福德多不多?福德多是兩種成佛的資糧之一,沒有福德就不能修佛法,當然要去積福德,此福德為福德莊嚴之異名。菩薩修持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這些善行,是以證佛果的資糧位。銀行沒有存這些錢,要得到般若智慧,要成就菩提道,是沒有辦法的!布施,廣結善緣;持戒,規範你自己行為不會去犯錯,心裡面有想但是行為不要去做,心裡面等到開發六、七、八意識以後,才把心打死掉,這樣才回到空性,這時候持戒、不持戒,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有持戒似乎沒有持戒,為了要度眾生有時候會去犯戒,犯了什麼戒?不一定!犯了戒他是為度眾生而犯戒,不是為了自己種種的慾望,貪、瞋、癡、慢、疑去犯戒。
忍辱法是修空觀最好的法,然後精進,所謂精進,當然在經典上所講的意義很多,簡單一句話就是隨時關照你的心,讓它規範到正常不動,善、惡、什麼分別都沒有,這就是精進,念頭起來不隨它走,好念頭也不隨它,惡念頭也不害怕,管住你的念頭不隨它,念起不隨這就是真精進。不是早上四點起來打坐,四小時、六小時或者是每一天早、晚誦經、做功課,每一天早、晚功課都有做完,就是很精進,但心亂晃不管制就是不精進,其它時候是在放牛吃草,在佛堂打打敲敲很精進、聽課的時候很專心,其它的時間在打妄想,去做做這個壞事、那個壞事,這算什麼精進?這邊在積福德,那邊在花福德,一進一出不是就擺平了?有時候擺不平還要虧空,做了一件善事、做了兩件壞事,不是虧空。
最精進就是管制你的心,葉同學我常常告訴她,心要打死掉,不要以為自己感知、想的都是對,然後又讓它發展下去,這樣很不好,其實她好好修,早就應該很有成就了,就是太愛胡思亂想,不像蒲同學那麼用功,你要早用功,可能比她還要早一點成就,把心打死掉,不要胡思亂想,聽了這些課,有聽等於沒有進,上一次在講到福德性,她就在胡思亂想,想好的還好,想的都是歪掉的,跟我講的意義都不一樣,我以前很少給你們當面點出來,在大眾之間講出來,要讓她印象深刻,反正我能不要臉皮,不要臉皮也是一種修行!
《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這本書裡面錯誤太多了,我告訴編輯要弄好一點,不然會沒有臉,她告訴我:「我不要臉、我無所謂!」我說:「你那麼行,臉都可不要了,那是一種修行!但是這是對外的,人家駡你、你自己不要臉還無所謂,但這是送到世界各國去看的,看了之後,人家說這法爾出來的書,這裡有錯、那裡有錯,錯了一大堆,而且你掛名是編輯,不能這樣,要好好弄!」第一本書印刷比較急,為趕台中班上課用,匆匆忙忙有很多錯誤,現在已經送出去了,再拿回來弄,可能還有錯誤,總是要儘量的減少錯誤!
像這種修佛法,不是說散散的,你看我散的時候很散,我的桌子可以擺的亂七八糟,你們每一個看了都會幫我整理,整理完了我就搞迷糊了,不知道你把我的東西塞到哪裏去了?找不到我的東西,但是我對該做好的事情,一定做的很好,我心裡亂中有序,我的桌子上亂中有序。一旦境界來的時候,我是會自在的去面對,要學的是這樣子。再者,我對這佛堂當然是要講求莊嚴,哪個在這邊打坐後道具不收好,會被我駡,你打坐完的道具要收乾淨。剛來的都不知道,反正我下午還要坐、明天還要坐,坐完就放在那裡,一方面是沒有一個恭敬心,就像我剛剛講的那個蓮花…,他只會想到自己會被細菌感染,不會想到佛堂上有佛在這裡,要誦《金剛經》,起碼要服裝整齊、要穿海青,只想到自己,我執那麼重,還要修什麼心中心法?這是在考驗他的,最後能不能覺醒?
前面五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在積福德的,你不做就沒有後面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做這五個要用般若波羅蜜來做它的眼目,做眼睛在前導,般若波羅蜜,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做了那麼多的布施,我沒有做布施,明明做了怎麼說沒有?因為我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我並沒有做!守了戒、我不住戒,不要天天為了在守戒,搞的非常緊張,不必這樣子要很自在的,不必為了戒,天天好像生活在恐怖之間,戒變成魔鬼一樣把你框住了,不要這樣子,這樣心就不自在,要守了戒也很自然的就不會去犯戒,如此就要用般若波羅蜜,在守戒等於沒有在守戒一樣,不會造成心裡面很大的困擾、障礙。
修忍辱法也是一樣,有修等於沒有修,為什麼你要再忍,忍是心裡還不平才要忍,如果心裡面很平的話,連忍都不必忍,很多事情對著你,不合理或者過分,或者是人家要使你成就、故意修理你,你都很自在的去忍,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在忍又不覺得是忍,這樣才會有進步。精進、禪定都是一樣的道理,是用般若波羅蜜去當眼目,打坐四小時、六小時,也不要把這些修行看成是修行,我們佛法在修的是智慧,這些只是一個手段、資糧而已,這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才是智慧的資糧,前面這些銀行所存的錢,我要拿出來蓋房子、有什麼需要的時候要用的,最後所要得到的是智慧,而沒有存前面這五個資糧財,也就沒有智慧的產生,積做這五個資糧財,又不能很認真的認為做很多,再怎麼做也不謂多,只是盡量去做,做了以後不要去罣礙做多少。
我們有兩個資糧,一個是善行的資糧、一個是智慧的資糧,這兩種要具足,先有前面、再有後面,沒有前面就得不到後面,你現在能夠來修《金剛經》的課誦或者是聽法,是你以前也曾經這麼去受戒、守戒,然後慢慢的修禪定,修到現在,你可以從頭到尾一直沒有斷掉的在聽《金剛經》。有些人是三不五時才冒出來一下,這就要加緊了!不要被一些瑣碎的事情給框住了,現在要聽大乘佛法的機會不是很多,電視上到處都在講,講到這種《大般若經》的很少,《妙法蓮華經》是很好高深的一乘佛法,沒有錯!都是在講神通變化,觀世音菩薩多偉大,衪可以怎麼救眾生、可以怎麼樣、、,你又做不來,《妙法蓮花經》對你有什麼用?連根本的空性都還修不到,讀了《妙法蓮花經》對你有什麼用?真起不了作用,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徹底了解其經義。
讀《華嚴經》,是能知華嚴世界,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實在太殊勝微妙了,經文講的神通實在太大的,智慧實在太廣博了,每一句話都可以用十句話來解釋一句話,十句話裡面又有一句,可以再用另外一個十句話來解釋它裡面的一句,這樣沒完沒了的一直解釋下去,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我們看是看了,知道衪是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但對你有什麼用?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回過來還是要先修空觀,先讓你的自性清淨了,最後再看這些大乘佛法的經典,現在《金剛經》是大學部的課,等到這些都搞懂了,心也清淨了,不再執著這有的、沒有的,靈性也高起來了,起心動念有一點靈通,眾生的心、周圍眾生的苦難怎麼樣,你都能夠掌控,這樣再來修《妙法蓮華經》、再來學《華嚴經》,尤其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參五十三位菩薩,去學怎麼去起神通變化?火坑跳下去不會燒死,每一位菩薩都有一個法,你去看、去學習做五十三件神通事、智慧事,這樣才做得來,不然光看,光看《華嚴經》有什麼用?
有的人很精進,拜《法華經》一字一拜,那當然很好,是可種善因,以前我們在美國萬緣寺打禪三,住持上聖下琉法師有位女居士弟子,也是拜《法華經》的,她還修彌勒法門,拜經拜到我們在打禪三時,她說沒打坐過能不能參加禪三,我說可以讓她參加。她在修觀音法門的時候入定去了,神我身升天了,看到一位和尚,她想我修的是彌勒法門,怎麼看到這位不一樣的和尚?這個念頭起,那位和尚就變成彌勒菩薩,很奇怪的。等到人家要迴向了,她入定中出不來,最後她才出定。到下午她來說:「老師!我剛才入定了,在虛空看到一位和尚,、、、。」就講這一段事。結果下午她又跑來說:「不得了、不得了!我入定的時候看到的那位和尚師父來了,已來到萬緣寺!」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有位上文下智法師的師兄要來掛單,當此法師來到萬緣寺時,她一看、嚇了一跳,趕快跟他頂禮,原來入定看到的就是這位師父,然後匆匆地跑來跟我說這件事。這是她光拜《法華經》所建立的基礎,到最後她出家了!拜《法華經》一字一拜要怎麼拜,每要唸一個字時,要加唸「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譬如說先唸經名,要唸: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妙寶」一拜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法寶」一拜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蓮寶」一拜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華寶」一拜
「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經寶」一拜
一部《法華經》約有六萬多字,您要拜完一部經要六萬多拜,以廿秒拜一拜,一分鐘拜三拜,約要拜三百多小時,每天拜一小時要拜一年左右。有心想要拜《法華經》者,去找一本《法華經》,依「法華經儀」進行禮拜即可。
要知道《法華經》是在講神通變化,萬法唯心照,怎麼能夠變這樣、怎麼不會變這樣,要修到空觀了才能夠起神變,要先有平等性智、平等觀一切法,然後才有大圓鏡智、才有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有靈通變化了,這是一步一步這樣修的。
你現在已經念到大學部,什麼時候可以進到研究所,研究所就是學神通變化,學神通變化是心淨的菩薩了。我們不會變時,很簡單就是唸如來咒語,唸如來咒語心也要些許清淨。有一位老師,唸了幾十萬遍的大悲咒、幾十萬遍的什麼咒,唸了無量的咒就是了,但唸這些咒後,心又不清淨,心容納不下別人,所以光會唸咒不知修心者是不會成就的。
隨時每個人都要學習謙卑,我們不是佛、菩薩,很多事情不是無所不知,就是連最基本的心都沒有空掉,五根都沒有斷盡六塵對你的迷惑,即使唸了幾百萬遍的咒有什麼用?契不了如來心,把內心的這些雜貨全部弄掉,不必唸一百萬遍,我在唱如來心咒,你們腦筋已經會唱了,你到底唸了幾遍?我看你們唸不了幾十遍,腦筋也已經會唱了,八識心田自己就會唱了咒語!那一天劉居士來道場,我告訴她,最近腦筋裡又出現一個咒,她問什麼咒,我告訴她是大隨求陀羅尼裡面的一個咒。她說古代所有咒都是用唱的,唱不是一個人唱的,是用合唱,虛空之間就在唱某些咒,這個法音一直在虛空流唱,要給你聽到,你就聽的到。同樣在法界虛空流唱的法音,為什麼你聽不到?因為你心被矇閉了,心打開了、清淨了,就可以接受到很多的咒,不必在那裡一直背、一直唸,聽唱了自然就背起來了。
『大乘莊嚴論』裡面講:「福德、智慧這兩種資糧,菩薩善修無邊際,乃至勇猛疾歸德海岸。」菩薩做了很多無量無邊的這些福德,培養很多的這些智慧,培養了就可以發勇猛心,很快的可以歸到德的海岸,道德行為的這一邊,佛是福德兩足尊,衪也是修無量的這些功德,最後所得到的德行是清淨的,所以衪稱為福德兩足尊;菩薩也是修無量無邊的福德與智慧,最後也歸入如佛的這種浩瀚無邊的德海。
行者若執著所做福德,即有形相意念之執著,有此現象是有一個限量,不管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珠寶來布施,這還是有限量,不管為眾生做了多大的好事、犧牲多大的精神,只要一執著:「我有功德」,這個功德就有限,我們忙、忙,做、做,做完就不知道或者不去罣礙這些,這樣福德就是無量無邊。若常常在計算、甚至於拿一本子在記,我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做了什麼妙行,花多少錢買了什麼,記了流水帳一大筆,這功德是有,但是有限的、是福報。菩薩要修的是智慧,福德要兩足尊像佛這樣,是所作所為都要做,做了又好像沒有做一樣,天天這麼過日子,天天就這麼忙、忙、忙,忙完了還是忙,忙完了也覺得沒有什麼可忙,好像沒事一般,因為有一個數量去量它,一定是有限,一兆已經很大了、一兆還有十兆、千兆、萬兆、兆兆,再上去不管怎樣總是有一個有限量。
梵語所講的阿僧祇,是不可數的一個數字,不可數的數字還是可以講,可以講的還是有一個限量,所以要空到無邊際,只有一個不要去執著的,那就是空,空的這種福德才是無量無邊,做歸做、不要去想,又做了什麼?若行者觀福德並無福德性,性本是空,這是我們基本的理念,佛法要學的性是什麼?性有很多種,譬如人性,有吃的慾望、男女性的慾望、睡覺的慾望、穿的好、吃的好,要什麼什麼的,一大堆的慾望,這是人性;天性,欲界天的天性,他會做善事,淡薄欲望、性慾,耶和華是天主教的天主,那邊的眾生,男女的欲,是有但很淡薄,熱惱起來的時候,看對方一眼就滿足了。
今天楊小菩薩告訴我:「師公!我做一個夢,師公你在菜市場那裡賣唸珠,因為我們家在菜市場旁邊!」我問他:「你在那邊做什麼?」「我在玩!」他突然間就告訴我說:「我小鳥沒有了?」大概又是夢中境界,我告訴他:「小鳥沒有?很好啊!」「為什麼很好?」我告訴他:「證到無色界的人,就沒有小鳥了!」「無色界是什麼?」「無色界就是破色身,破色身的人就沒有小鳥。」他又趕緊大叫:「師公!師公!我小鳥不見了!」
講欲界天,第六天是欲望很淡薄,你看天主教的教徒,像修女,都包裹著身體,它的教義很嚴格,這是天性,喜歡做善事,喜歡幫助別人,到世界各地這麼去做善事,幫助別人。翻過一個天,入色界天的天性是什麼?修禪觀,斷了淫慾以後修初禪,心起滅可以知道,是有覺有觀,這是他的心性,二禪的心可以見光,沒有瞋心,斷掉這些毛病;性,是依每個修行層次不同所現的,我們給它一個名稱是真如性。何謂真如?就是真正如其本來,它的功用會發揮出來的。像在人界,一般不修行的,貪、瞋、癡、慢、疑一大堆,是必然的!這是人性,不然就不叫做人性。如果這些淡薄了,你有在修行、有在用功,有在斷這些習氣,你有善心,那是天性(欲界)。有在修打坐,超越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每一個境界都會產生它不同的真如性出來,每一天又有三種高低的清淨、不清淨來分上、中、下,譬如初禪天它有三天,斷淫慾最好的、修得比較好的、會神通變化的,是大梵天王,是最高天;修得中間一點的,斷了淫慾,但是福德還不大夠,排在中間,就是梵輔天神,來幫助大梵天王,當做他的輔臣,來統領四大部洲的這些天下;梵眾天,是大梵天王幻化出來的這些天神,等於一般的是大梵天的子民;這三個都有它的自性真如,清淨多少?可以當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因果。
每一天的天神心地都有它的真如性,要地地高升,真如性再層次出現,這就要有般若智慧的資糧,才會在得到初禪天時把它放棄,然後修二禪天,得二禪天又把它放棄,修到三禪天,得三禪中氣充滿了整個色身,你又不稀罕這個氣,又把它放棄,就可以進入四禪天,這麼一天天修上去的。每一天界裡面,甚至於到聲聞乘的四果、辟支佛果、菩薩道等都有其種性真如,菩薩有菩薩的種性、真如性,佛有佛的真如性,這些回歸一句話就是統稱為「性」,要好好把它了解了,性是一個有境界時,才顯現出來的一個性,也稱真如性。若回到釋迦牟尼佛在入定的時候,衪是住在虛空之間,沒有一個性,當我現在想到釋迦牟尼佛,然後衪感應了,衪化了一個心意念跟我相通,衪起了心性跟我的心性相通,佛的應化身之真如性是這麼起的。
你是佛教徒或者以前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隨時都跟衪心相通。哪一生、修到哪一個境界,都會跟衪的心相通,在座的應該都會有所感受,不然不會坐在這邊聽佛法,以後若是有一天有成就了,會覺得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放棄你,因為現在都還沒有到那個境界,有到那個境界,以前跟衪有緣,衪的心會跟您的心相通的,衪教化你,衪不起座就可以用意念教你:「放下!」、教你:「不要執著!」、教你:「不要煩惱!」衪不起心動念,就在空之間都無形無相,要產生衪的心性或者化一個身出去,衪的真如性就開始動。我們人也是一樣,我現在坐在這裡不想,而有一個人用意念想我,我也意念感應到他,我起了心性,第六意識起感知,當然這感知是從第八意識源起而來的,還沒有感知以前,自性是空的,所以是「性本空」,空之間有因緣它才會起自性,這種觀念要慢慢建立,建立以後要去體會。
很多禪修的人已經可以體會,沒有實證的境界就不懂得佛法,要懂佛法,不是性本空讀一讀就懂了,要從心裡面去感應,這感應要自己去感應,不是透過鬼神通,很多外道不修行或者修了兩、三天或者吃了兩、三把青菜,就說他神通無量,就像有些人,人家問他怎麼知道事情的?他就回應是從虛空之間現出幾個字出來,我觀那幾個字就知道什麼事情,這是哪門子的神通?根本是鬼神通,自性本空,因緣所感招的,是我自己所感招的,怎麼是透過語言、念頭,這些都是不對的,只要有念那就不是你,自性是用感覺的,好像事情要發生,但是什麼事?不知道!還能有感覺,表示你的心感應力還很強,沒有入空。好像九二一那一次的地震,在那年的一月份,就有一位住在高雄的小姐寫mail來,說她感覺會發生地震、會產生嚴重的災變,她起了菩薩心要為眾生分擔這個業力,這個念一起天天生病,問我要怎麼辦?你既然有這麼大勇氣發這個願,就要去承受!
這就是有覺,沒有空,有覺沒有空,這些天神每一位都有,佛法差別就在這裡,我們修佛法,就是要修到性本空,然後有因緣又不應緣,要做到這樣,我寧願不知道,事情來了,才面對事情去應緣化除,這樣不是很輕鬆嗎?因為要有智慧化解一切事情,不管是什麼事情,這是學佛法要學智慧,般若智慧波羅蜜就用在這裡,不要去預知,為什麼要預知?當然最後回到諸佛菩薩的境界,當然可以觀很多事情,有時候你不能去轉共業。
有時想某些事情該不該教你們?就像上一回,為什麼要教你們佛心中心咒?本來是不想教的,這是有因緣,有人來請法就是這樣,你不教都不行,懂的就有人把你逼出來了,這個咒語就是佛心中心咒,真正的名字是這樣,要是唸得清淨會與佛心相應,我們修心中心法是什麼咒?是心中心法的咒,但是那咒語不是稱為心中心咒,那個咒是如來的隨心咒,什麼是隨心咒?就是唸這個咒就可以隨如來的心這麼清淨,然後成就佛道,不是世俗所想的能中六合彩等,要成佛你唸這個咒,可以很快成就佛道,你們有的已經唸了三、五年,甚至於六、七、八年了,有沒有成佛?沒有!回歸到基本面,就是心有沒有空掉?腦筋有沒有空掉?有沒有發菩提心?願意去為眾生分擔苦難?
「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你把福德看成有一個福德性在那裡,這福德就不多,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拿去供養,還是有一個限量,這就是不多,把你所作所為的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這六波羅蜜,做了以後都不去想它,遇事才去解決,那這種空性,你要講福德,這福德才多,福也多、德也多,然而福哪裡有多?我三餐不過溫飽而已,像我們道場就是這樣,說有錢也沒有,說沒有又好像有一點,那就好了!就像我口袋有一百塊,這一百塊拿出來花完了,又有一百塊,源源不斷又有一百塊,這是最好的、花不光!要像某些富翁有錢有什麼用呢?人家說有錢、沒錢,只差十萬塊,為什麼只差十萬塊?因為死後他的棺材好一點,多了十萬塊,沒錢的就買便宜一點的上萬塊而已,錢帶不去的!不要太在意有沒有錢!用錢去做很多福德,卻不去在意它!
我很喜歡講四句偈,四句偈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不要看簡單的佛理,就覺得沒有意義,你也聽的很受用,那就好!從最簡單的道理去悟很深的佛理,有時候我重複再重複講,好像錄音機放送一樣,你聽了也不覺得不耐煩。有的人會告訴我,老師哪一些事你上個禮拜才講的,今天又再講,我是想到哪裏?就講到哪裏!我以前上班的時候,天天在聽中廣的新聞台,我早上也聽、中午也聽、晚上也聽,聽來聽去都一樣,一直重報再重報,我還是一直聽,也不會覺得聽過了,不要再聽把它關掉,打開來還是一直聽,每個小時都一樣,有時候內容增加一、兩個,雖然一直在重播,我還是一直在聽,要這麼無心的去聽,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空性,空性就是這樣,你出聲音,我就用空性去聽你的聲音,了解了聽進去也好,沒聽進去也好,反正有聽沒有進。
下回講:「四句偈」,佛法與世間法差別就在這四句偈,把這四句偈搞懂了,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夠把它搞懂了,今生趁還沒有死以前把它證到,那你就不虛此生,要發大願!要好好用功、不要光說不練。今天就上到此為止,下次講四句偈。
(2004.11.13.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