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4.11.6.   11 講(3)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名詞解釋

3.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合一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位佛所弘化的一個佛剎土,有時候我們會想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也是千佛,這就有三千佛,其實三千佛都是從毘盧遮那佛的法身化出來的,這些我們還不能理解的範圍,在《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或者是《金剛密經》、《大乘解深密經》、《金剛頂經》《大日如來加持神變經》等這些大乘的佛典裡面,才會講比這些更大的範圍,這都已經超出我們修證的一種境界,慢慢的當你修到一個層次,修到空、無相、無願觀的話,就進入金剛密乘,應該就會慢慢的去體驗,甚至於也可以唸誦、持印,真的到其他的世界去看一看,那是大菩薩,不是只有在我們這裡世界而已,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你都可以去的!

三千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係為古代印度人對於宇宙的概觀,他們以修世間禪定能夠觀到的範圍來描述這種宇宙觀。照這樣看不止於三千大千世界而已,佛可以觀照宇宙之間的各個三千大千世界,唯有佛眼才有這種神通力,三千大千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或簡稱大千界或者大千;一個世界,我們知道有須彌山、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一個小世界,如果一千個銀河系都有這小世界的內容,那就是一小千世界(103個小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成為一中千世界(106個小世界),然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大千世界(109個小世界),簡稱大千界或大千。

大千世界裡面就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這三種千世界,你要看它全名,才知道它所含蓋的宇宙有多大?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這裡講三千大千世界,上一次我們講到小千、中千、大千稱大千,大千是1×109,或者是3×109,這還要再查證一下!經典每個地方所講的、翻譯的人不一樣,有時候會造成很多的困擾,還好現在網路的資訊很發達,所有的經典都可以上去查,這還要再去印證一下,劉同學比較有心,常常在查證這些資料。小千、中千、大千合在一起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還是小千、中千、大千變成一個大千世界?銀河系裡面有三千大千世界,這些我們沒有神通力也觀不到那裡,以後再查資料,了解各個經典的宇宙觀。

宇宙即為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不是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佛的知見是所有宇宙的世界,衪都可以觀得到,所以才稱為是佛。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量無邊。此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以後我再印證一下,是不是由小、中、大集成一個大千世界?還是小、中、大又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這樣看起來,其實也是只有一大千世界。

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根據經典所講的,佛每一次出現一位;這個小世界會出現三千位佛,過去未來現在三千佛,三千佛出現完了,小世界就會滅亡。這中間有過去、未來、現在佛。所以每位佛都可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本世界莊嚴劫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賢劫,還是第四佛釋迦牟尼佛在教化,第五是彌勒尊佛要下生,還要再等五億多年以後。而彌勒尊佛之後的未來佛是哪一位?還不知道!要彌勒菩薩預告,才知道第六位佛是誰?那差不多還要十億多年以後才知道的事情。

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的領域,稱為一佛國,虛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佛國,三千大千世界由誰在弘化?本世界最基本的就是由毘盧遮那佛弘化,祂化很多的佛,釋迦牟尼佛也是由衪所化的,最基本的法身佛就是毘盧遮那佛,哪一個時間會有哪一位佛出來?這些都是以毘盧遮那佛法身化成的,化身與彌勒菩薩之間是什麼關係?這當然都有法身、應化身所化的,我們談到個別與本體,個別之間只有毘盧遮那佛,但是衪可以化各個佛,於階段性的出現。我們看經典,有時候很難去劃分,一下子講到釋迦牟尼佛、一下子講到毘盧遮那佛,其實這是好像二,其實又合一,這是我們在看大乘經典的時候,有時候會搞不清楚,這是因為我們智慧有限,沒有辦法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如此比較沒有辦法去了解,實際還是要依經典,把所有的問題探討出來,做一個比較正確的申論。

三千大千世界的解釋,我們從世界、小千世界到大千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觀稍微要放大一點,這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很大了,西方無量恆河沙土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你看這有多遠?但是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如果破掉一切相的人,沒有時空之隔,西方就在你心中,你說到就到,而還沒修證到這個境界,會覺得很遙遠,銀河系裡面的天界好像是很高廣寬大,其實也是一念間就會到,若心清淨、不怕迷失自己,或者不怕看到什麼會驚嚇,那你可以學手印、學咒語,手印一結咒語一唸到數十萬、百萬遍,你要到哪一個佛世界,真的就去了!可以來去自如,做個大菩薩!

有生之年,我們不要得少為滿足,一山還有一山高,無知之徒或自以為是者,好像所學就是這麼樣,要抱著虛心學佛法,你就可以每天、每個月,甚至於每一年都有長足的進步,不要永遠在原地踏步,你若原地踏步,就不會進步。修行資糧從哪裡來?需從布施、持戒,從認真清淨你自己內心,然後就可以遇善因緣懂得一些法。突然間為有人家教你這個法,你就要認真去用,不要以為你打坐就很好了;禪宗學人修到定力、清淨都有了,自性明了以後,也會轉入金剛乘;此時你走到哪裡,就會發覺哪一宗派的毛病在哪裡?像密教,密教沒有顯教的修證,沒有二、三十的修證他就去學密教,那根本都是根基不雄厚,到最後都迷失掉,就是不迷失掉,也是沒有進步,因為他的心地不淨。

真正要到金剛如來乘的時候,已經要擴展到別的世界,甚至於別的三度、四度以外的空間,過去你看不到的,現在都會看到,心不淨的話,進去以後會害怕、會驚嚇,而認為心淨了無所謂,什麼法都是空、有不二,見什麼境都不會驚嚇、害怕,這個定力,都是平時禪修之間去學習的。

 

4.七寶

七寶( sapta ratnani)即七種珍寶,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七寶者即:(1)金、(2)銀、(3)琉璃、(4)玻梨(水晶)、(5)車渠(硨磲),經常與碼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6)赤珠(赤真珠)、(7)碼瑙,深綠色之玉,但異於現在所稱之碼瑙。於《法華經》有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為七寶者。

七寶 ( sapta ratnani) 就是七種珍貴的寶貝,在世間裡面才有這種七寶,在出世間裡面,當然對世間的一切珠寶已經不稀奇,都看成空,沒有什麼執著,清淨空相都無相了;有世間就有這七寶,這天界大都是用這七寶所組成的,以修行上來講,還喜歡這些珠寶,表示還沒有脫離世間有形有相的世界,你能夠超越這些、不執著這些,對這些珠寶看成是廢鐵,不會去產生喜愛的心,但是不能夠說天界的皇宮不能去用它,因為它要造成皇宮亮麗,福報天都是用這些七寶所組成的。

七寶裡的玻梨就是水晶玻璃,車渠(硨磲)有時會與瑪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所化生出來的。赤珠也就是赤真珠,真珠有白色、紅色的,紅色的可能比較珍貴。瑪瑙有黃色、深綠色似玉類的,這還不是我們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瑪瑙,現在的瑪瑙是黃色,像一種石臘的樣子,這是不大一樣。

每一部經典常常提到七寶,《法華經》所講的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玫瑰(指玫瑰石),是看物體所結晶狀況所顯現的寶石之類的。像《阿彌陀經》所稱的西方極樂世界、天上皇宮也都是這些七寶所組成的,每個天界的皇宮都是由這些七寶所化成的,這裡在講,若用這七寶來供養諸佛菩薩,或者是以像無量無邊須彌山那麼多的東西來供養衪,不如你去學《金剛經》;供養也是布施波羅蜜的一種,福德是蠻大的,但是,講來講去,不如你去學受持《金剛經》,你修了那麼多福報,也不如去唸《金剛經》或講《金剛經》給人了解。

很多人有分別心,譬如拜懺,拜哪一部懺比較好?沒有分別心的話,那一部懺都很好,我們誦《金剛經》,《金剛經》也是很好,但是,你要有修《金剛經》的那種修證理念,道理要搞懂。懺悔的力量最大,為什麼?它不是只有消你的業障,但在讀誦《金剛經》,如果你要墮入下三道,今生馬上會受到人家的輕賤、侮辱,天天受人家找麻煩,但是你修忍辱法,《金剛經》裡面的:「無我得成於忍」,修法,我常講《金剛經》裡面標示出三個波羅蜜—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主要的波羅蜜,要修得無我觀,去掉我的執著,就要修忍辱法,不在意別人對你的客氣、不客氣,一切法都要以忍耐對之,才能夠滅掉我的執著,我執不滅,你讀《金剛經》也修得不會很好。

業力要轉,我執一滅業力就轉,你誦什麼經都一樣,像我以前都是誦《金剛經》,早晚各一部,都是這麼誦、誦,不知過了多少年。在《金剛經》後面還附了一部大悲咒。有的誦了一、兩年,有分別心的就會認為哪一部比較好、哪一部比較不好,想要再改變。法法平等,你能夠拿到什麼,能夠很發心的去懺悔,你跟菩薩或者佛去懺悔求衪幫忙,佛的心不是只有幫你消業障,還給你智慧。有的人六神無主,人家講什麼就去做什麼,永遠沒有辦法得定,有定力的人,像祖師大德悟了以後,故意騙他或舉了其它例子,引開他原有的但他就是這樣子,你再講他也不會變。很多因緣不成熟的,常常喜歡變,喜歡變就是沒有信心,人家講《金剛經》好,我就誦《金剛經》,人家講《地藏經》好,我就去誦《地藏經》,人家講《藥師經》拜懺更好,我就去找《藥師經》,唸了沒三天又去變一部,天天變來變去的。

我們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一樣的道理,一百個師父等於沒有師父,為什麼?因為這個師父說你有那個師父,你去跟他學,你去找那位師父叫他教你,結果沒有人要教你;若你只有一個師父的話,天天黏在他那裡,他看你心地清淨,師父就會教你各種法門;若你沒有進步,當然也不會教你,心要能做到我執滅、法執滅,他才會教你真正的法。有一些法是個別教,有一些法會共同教,要看每個人的程度,這也都不一樣,同樣是受教,以釋迦牟尼佛,對於每一個得道人的智慧與定力高低都不一樣,這是你的業力關係。談到福德,修福德與布施、懺悔也都是一樣,不必去分別,能夠接觸到什麼就什麼,就是單一經懺,照樣也是可以好好懺悔,只要誠心懺悔,天天在佛前誦什麼經懺都可以,心誠則靈,最重要的要抱著懺悔的心。

 

5.福德

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據《法華經》方便品記載,於四眾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又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此種人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福德與智慧並稱時如何分辨,《成唯識論》記載,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為性者稱為智,其餘則稱為福。菩薩為成就如來菩提果,必須上求菩提(智),下化眾生(福),因其所具備之福、智二行,係實踐成佛最勝資糧,故稱為「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為,雖總攝於福行與智行,若強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中,前五者屬於福行,後一智慧屬於智行。

既然有千萬個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用來供養諸佛菩薩,這福德多不多?這句福德是這麼來的:何謂福德?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還有指有形有相的,還執著有一個法,就會去享受善果,這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剛開始要儲備資糧,一定要去造福業,過去世所造的福業,今生再受報,現在所造的福業,今世或下一生會受報,當然也有現世報的,所做的一切善行、所得到的福利,不管是有錢或者有很多房子或者生活優裕,什麼都不缺乏,若兼有智慧具足,這些都來自於修福、修慧、修德。

根據《法華經》方便品所記載的,於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又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這四種人為什麼所犯的毛病不一樣?比丘、比丘尼,他們是出家人認為我比別人高一點,因為能出家就已福德不錯,他有這個心就不好,比人高一等心就不好,不見得出家人就比在家人還修得好,不見得!但是,能出家的功德是很好,這是沒有錯,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有高高在上的覺受在,這是一種增上慢;居士男(優婆塞)心懷我慢,為什麼我慢?因為經典懂得多一點,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德性好像比人好一點,好一點也不能生起我慢心,真正清淨的人,哪裡有我慢?一切法都要拋棄,何況是不好的心!

小乘的行者對於這個心管得不嚴格,覺得好像都可以解脫了,這種慢心沒有辦法控制,這也是一個毛病,大乘菩薩隨時都在觀照這個心,有沒有傲慢心?有時候表面好像是不傲慢,但是看到這位和尚卻不想下跪、頂禮,或者看到這位比丘尼也不想下跪、頂禮,認為我是男的,你是女的,雖然你出家了,有時候就表現我們內心還有慢心在,這也沒辦法的!有時候很微妙的,以前我看到所有大、小和尚、比丘、比丘尼都要頂禮,到現在有時候拜不下去,不是我不願意拜,不知道是不是我拜下去,對他的德行會有損失?我搞不懂!這種心愈來愈少,後來也就自在了。早期二十幾年前,有出家眾必禮拜,不管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對比丘尼要拜也拜不下去,但是我們還是要去除這種慢心。有時候德行修的比你不好的,你受他拜還無所謂;有人德行修的比你好的,你受他拜了,有損你的德行,講起來是很微妙的!

早期上悟下本法師我拜他,他都不讓我拜,每次向他禮拜,他都把身體轉過去,轉過去等於是拜虛空之間的佛,懂得這些,我們自己儘量要謙卑,在家居士對出家眾的比丘、比丘尼,雖然不見得他們懂得比你多,修行的德行比你好,但是我們在家就是要遵守在家的禮節,應該拜就拜,他受不受拜是他的事,你把他看成未來會成佛就好了,也許他未來有一世會成佛,我們該要禮拜。我們主要在去掉我慢心,我慢的心很難斷,你沒有警覺就不會覺得。我們有的同學沒有具恭敬心對出家眾,常常不聽師父的,不聽師父怎麼講,有的師父自己倒無所謂,你要怎麼樣,他都能夠隨你,但是我們要自愛,不要亂出餿主意,像上傳下暢師父,他真的什麼都無所謂,你要他怎麼樣他都說好。我們幾位同學親近他,就很會出餿主意:「師父怎麼樣,…。師父那麼樣,……。」師父都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好?還是不好?隨便你想!要怎麼做!師父都隨便你!要這樣修到「空、無」的心,這是個人的修證,沒有好壞,你認為好,他也不講好,你就去做;你認為它不好,他也不認為不好,他就是說:「阿彌陀佛!」做這樣就有這樣的果報、做那樣就有那樣的果報,要自己做自己承受。

最好是自己的慢心要有警覺,不要跟師父開玩笑,勾肩搭背,不要這樣!以前在三重有幾位同學,都不注意這些小節,其實這很重要,你去受戒,對出家眾比丘、比丘尼,都要尊重他們,不管他修得好不好,若犯毀謗四眾裡面的比丘、比丘尼更不好,這部份要修福德,要把慢心去掉。優婆夷為什麼會不信呢?因為受戒後在家修的女生,這個心因為少修約五百世,智慧比較差一點,懷疑心比較重一點,雖然佛拜也拜了,誦經也誦了,布施也做了,她的命運怎麼不會轉?就開始起懷疑心,不知道她的智慧不夠、無始刼以來所造的業有多少!這是因緣還不成熟,當因緣成熟自然就會轉的!

每一個人開始修行,家裡都會不順,小孩不聽話、先生或太太老是覺得不對勁,大者吵架、小者互相愛理不理的,你要修行、他不讓你去,…等等的這些事,都是你的業力,但是你對佛菩薩的信心不能減,不要懷疑東、懷疑西;聽說,最近有一位同學的父親生病往生了,去逝是業力、因果,不能說你在拜佛,拜佛你的父母親就不會死?人死了以後就怪佛菩薩,這就是不懂因果!人總是要死的,如果這個人,活在世上也不修行,過著一般人的生活,業力來的時候,該死就要死了,還留著幹什麼?而福德好,也有子孫、親戚朋友的一些助緣,能夠幫你、能找人幫忙,更重要的你也能夠順緣,能夠去儘量改變自己,希望去爭取自己一年、二年、十年的生活,也希望修行,這樣活下來才有意義!不然活下來沒有意義,光吃世間的米飯,然後天天行為還是一樣,在那裡晃來晃去,煩惱無量、身體還在生病,那還不如早一點捨報往生!

修佛法不是在於信仰有沒有效?業力該走就要走,要反問自己,父母親在有生之年是否在行善?還是天天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是沒有做不好的事情,或是天天晃晃蕩蕩的,在那裡不認真的生活、行善或修行,隨你的業力該死就要去死,那麼多世間人,觀世音菩薩最慈悲,也沒有辦法讓每一個人都不要死,這是因果!為什麼有的人智慧就那麼銳利?有的人就是那麼迷糊?總歸是沒有正知見,常常心懷不信,當你真的心清淨,隨時可以感到諸佛的謢持,然後你沒有自我,隨時都準備為佛教奉獻、犧牲,常常心念要度眾生、要續佛慧命,提醒自己有生之年要自修、要自力,能夠這樣的話,隨時諸佛菩薩都在你身邊,要怎麼出現?我都搞不懂,無形中都有諸佛菩薩,甚至於謢法神在謢持。

有時候我覺得很奇怪,我們常常都是主觀自我意識在起心動念,做事情好像比較順,有一次我回mail給大陸的一位男學生,他的行為不好,做一些不是正當的事情,我開了一個藥方給他,這藥方出去以後,就覺得不對了,他用這藥方有可能會發生問題,正在煩惱的時候,原來是mail抓錯了,陳同學就mail過來說:「老師!這個mail抓錯了!」很奇怪!mail是差一個月的,雖然日期一樣,但就差一個月,抓錯、送出去,送出去又發現後送回來,好在!就趕快改寫了後,才又送出去!像這種小事情,其實很多是有謢法神、諸佛菩薩守護,對這種字句對不對,事情倒比較小?因為很少有這種情況,中藥還牽涉到避開懷孕事,年齡大小,弄得好就好,弄不好就會有問題。像這樣心總是向著佛,隨時都有謢法神在保護,家裡的大、小事情,順、不順都不要懷疑,不要怪東怪西,要怪自己的業力!

家裡有人出家,不是代表好像是一人出家,萬人超生,還沒有修到一個境界,還是有障礙,不是有一人出家,就能夠讓整個事情完美。還沒有出家人的家庭,好像就非常的順利,不要有這種想法。你出家修行都還沒有成就,常言「一人得道,九族生天」,次句話問題是你要得道,你還沒有得道,要庇佑到所有的九族,是不可能的!這些觀念要有正知見,不要懷疑東、懷疑西,懷疑菩薩不愛顧你,這方面女眾比較有這些毛病,男眾修了一點境界就會起慢心,有我慢心,動不動就說證到什麼果位了,是阿羅漢、大阿羅漢了,由於無知才會有這種觀念。

我們在誦《金剛經》,要去學到很多東西,證得須陀洹果,旦沒有須陀洹的果位想;證得斯陀含果,旦沒有斯陀含的果位想;證得阿羅漢果,但沒有阿羅漢的果位想;證到菩薩幾地了,也搞不清楚是幾地菩薩,也不要去管它是幾地?反正就是在修行,要有這種觀念,才是正確的!今生永遠也不會成佛,除非是在無始劫以後的哪一個時段才會成佛,所以今生不要以得少為滿足,天天用功、天天改進心裏面的毛病、執著,一直上進。因為心中有佛,慢慢的今生最好是要有成就,今生有成就你會再來人間,再繼續行菩薩道,若是你說我今生不行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東方琉璃淨土,或是兜率天淨土,總是要有一個以佛教為相依的觀念,這樣會比較好。

據《法華經》方便品所載,於四眾中各有其毛病,以此為戒,不要犯了這些毛病,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疑神疑鬼,稍微有所不如意,怪到菩薩沒有愛護我、沒有照顧我,都不要這麼去想,我們隨時都有業障的;如此又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所以我們要常常的反省,是否有慢心?是否常常疑神疑鬼?拜佛這麼多了,誦經也誦這麼多了,即使誦經那麼多,就是仍然還不夠!此種人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法之心。

我們知道三聖眾,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三乘方便說,當你修到高段的菩薩境界了,就要去修習一乘佛法,菩薩是累積智慧,修得心空法了,聲聞乘也是證得心空法了、解脫了,再來回小向大,就可以修習一乘佛法,一乘佛法就是在講心地清淨以後的神通,就進入金剛乘裏面,金剛乘是無所不摧的斷煩惱,無所不摧的斷外道見,再學一些手印、咒語,以身、語、意三密,就會與如來心相應、就有神通,這是在一乘佛法裡所講的。

當你還有上面所講的這些毛病,不能夠加以反省、自以為是,這樣就不會進步,甚至于你在懺悔,光是懺悔、念咒語、誦經典,這還是沒有用的!要配合你的心去轉,心要轉得柔順,轉得沒有我執,沒有法執,也就心空法了!在下面所講的福德性本來就無相、性空,證得無福德相,觀一切福德性是空,那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現在你做了很多的福德,福是指布施,德是指道德、行為,是否有增上慢?是否有我慢?是否有疑心病?這些都依你的戒律清淨而獲來。

福德與智慧並稱時如何分辨?福德與智慧有什麼兩樣?福是指布施,德是指道德、行為。規範得很好,這並不代表有智慧,但是有這兩者,慢慢會產生智慧,智慧用在哪裏?是在內心的解脫,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種智慧不是用在聰明、才智的世間辯才無礙,這都沒有用!要把內心的煩惱能夠去轉,內心所有的執著、煩惱把它轉了,業力就沒有了!心空法了了,這種人業緣來時抓不到他,這樣才能夠解脫,所以福德是一個因,智慧是一個果,智慧可以轉你的業力才能解脫,初步你要有這種認知。

《成唯識論》記載,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為性者稱為智,其餘則稱為福,以智慧為根本自性的,才稱為是智。這裏的「智」,若以佛法來講,還是有為的智慧,還不是「空」;若是真正的空了,就是般若的智慧,其它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屬於是在造福,所以說其餘則稱為「福」。

菩薩為成就如來菩提果,必須上求菩提(智),下化眾生(福);菩提心有發心菩提,發了心以後要入伏心菩提,要把我們的心調伏,再來是得明心菩提,心明了,明心菩提以後就不受業力的牽扯,就會得到出到菩提,這是小乘的果位,也就能悟得解脫了。但是解脫並不能成佛,仍然要繼續用功,上求如來菩提,就要以智慧去求,再以下化眾生,而要求得如來菩提就要積福德,福德除了布施以外還要加上度化眾生,行者還要能下度眾生。

因其所具備之福、智二行,係實踐成佛最殊勝的資糧,故稱為「二種勝行」。缺一不行,光修慧不去度化眾生,所得到的也只是小乘的解脫,若是一邊度眾生,行自利、利他行,以後會成就很多的智慧,很多智慧都是從度化眾生而來的。一個人所發生的問題,與全部的人所發生的事,都是不會同樣的,所以大眾所發生的問題,你可以去了解、也可以去幫他解決,過程之間,你不是也可以學得很多的智慧,得到很多的概念?這樣就具備了福、智二行,能夠實踐菩薩道,以為成佛最殊勝的資糧。

菩薩一切行為,雖總攝於福行與智行,若強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波羅蜜,六度中前五者屬於福行,後一為智慧,是屬於智行。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沒有執著的心,所作所為都認為是無所有、不可得,以此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眼目,做了很多善事,卻無有一事可做,要有這種觀念,因此要成就菩薩道、要成佛,就這麼去修學,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有境界、方法都不要去執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甚至於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運轉前面五個因地的德行,但也不要有般若波羅蜜的這種概念。

在《大般若經》裏面所講的,這六度波羅蜜是用在要成就菩薩道時,若要成就如來菩提道,就要修十度波羅蜜多,六度波羅蜜多以外再加上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開悟以上的人要修這十度波羅蜜,還沒有開悟的人在修內心的不清淨之間,儲存菩提資糧,這六度波羅蜜還是要去實行,前五者屬於累積福行,後一為智慧,是屬於累積智行。所謂「福德」的名相,我們可要搞清楚了!

 

6.福德性

談到福德性,先從「性」字說起,性者有三義:(1)不改變之義(空),(2)實性之義(緣起法但能不執),(3)種類分別之義(差別智)。此性乃佛性之異名,唯識以圓成實性為之實性,而法界實性唯是「一空」。此外,就種性而言,有五種性、佛性、如來性等;就法之本質而言,有法性、理性等。又真實之性,稱為實性,其中之功德,稱為性德,福德稱為福德性,此等原來即具有者,稱為性具,其體即緣起,稱為性起。但因性本自空寂,所以功德性、福德性本是非真具有者,故修行人不能執有功德性、福德性。

福德的基本性是什麼?所有一切法性即是無性,一切因緣所撮合成的法,是短暫而有的,但是所發生的這種真如自性,是隨著因緣而現,在現之中也不能觀其有,因為它是從不生滅的空性而起的,在福德性或其他的真如自性發起的時候,好像是短暫有法,這法是無所依,是依存因緣而現,因緣滅法即滅,這性也沒有了。在生滅法、不生滅法之間,把它搞清楚以後,也就可以自在的去觀法的生滅,這是比較高深的一種理念與修證。

當你的心可以感覺,起心動念都可以知道,一個覺知的心依在空性上,無事就無事,有事就可以感覺心在動,那是因緣起法了,是自性在緣動,在緣動之間又非真實,緣滅,它也沒有了,在動的一切法之間,要能做到或觀此法都是因緣法。這裏所講的福德性,也是一個因緣法,福德性有嗎?《金剛經》在告訴我們:「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不要執著它,你做了多大的福德,若是執著它有福德,也就是執著有相,有相就會執著福德,做了那麼多就會有福報,那你就沒有辦法解脫了。

現在先從性說起,什麼是「性」?所有一切名相、一切法,各有它基本的自性,無性不起法,福德當然也有它的自性,做了很多的福德也有它的自性,所以性者有三義:

(1)不改變之義:基本上它是不改變的,臨時所起的義,是依空性而起因緣,你做了很多福德,種了福德就會產生一種「性」緣,但是基本上,對於空性來講是不增的,並不改變空性本來的樣子,空也是有一種自性,所以稱為是空性,你種了很多的如來自性,如其本來你有善心,去做了很多福德,好像生起了一種福德性,而這福德性是生滅法,不能當真,所以是不改變之義。談到不改變其性者,唯有一相是名為空相。

(2)實性之義:實性者無性,不要把這個實字,看成是真正真實的一個什麼東西,實性也可以看成是非性,也可以看成是沒有的一個基本定義,實性與實在兩者意思是不一樣的,實性者無性就是空性,依空真如體所起的福德性,是前面第一種的不改變之義所起,是依住不生滅的法,因此你做了很多的福德,是種了福德性,是實質上有一個因緣果報的因,這個因種了以後,就有一個福德性。我們對於此能觀實性、非性,有相實非,如此即能住空有不二境界,顯現實相之性來。

(3)種類分別之義:這性又有種類分別不同的意義,福德有福德性,造了哪種善因就有善因性,造了哪種惡因就有惡因性,造善惡就有善罪性等等的。人與人之間所結的恩怨,恩怨也有這種法的基性,這個基性是依種種的種子、因緣,一個是種子,一個是因緣,這兩個撮合在一起而起一切緣起法的,是屬於生滅法方面的,當然就會現起差別相。

此性乃佛性之異名,佛性是你覺悟了這個自性的原來樣子,空真如體是基本佛性的一面,因緣來的時候,你的種子與它相應緣所起的一切覺知,是佛性覺知的一面,因緣是生滅法,緣滅法也會滅;佛性可以產生無量無邊的自性,以我們的六根而言有六根性,六塵境而言有六塵性,六識而言有六識性,種種所有法之間的名相都有它的自性,這自性是從佛性而來的,不讓它如實的反映出自性的功能現那個境,這是不生滅(空)之間產生生滅法(有相),這是我們佛性所具有的,所以此性乃佛性乃是異名之說。佛性有空與不空的兩面,不改變是空的這一面,種類分別種種之義,是屬於不空的這一面,是屬於因緣起自性、自性再起法相、產生一切境,在整個法的這種生滅,把它都搞懂了,所有一切相都有一個自性。

唯識以圓成實性為實性,什麼是圓成實性?就是具備上面三種意義的,剛剛所講實性沒有了,而有一個空如真體的自性,這是不生滅的無相體。當因緣來的時候,佛性是可以隨因緣如實的化成有相,化成以後沒有你的妄想、習氣毛病加進去作用。我們凡夫壞就壞在感知以後,就用你的妄想、習氣加進去,變成一種煩惱,所以修要修到圓成實性能夠現起來,佛性就真正現起來了,這時候的實性是不能講空、也不能講有,有因緣來的時候他起了自性,然後應緣,空歸空,緣起法歸緣起法,沒有破壞它的空性,應緣這一部分,是種類分別的一種自性的產生。

因緣本來就是無常的,因緣滅的時候就會回到原來的空,一片都沒有,因緣所起的一切法,裏面有沒有真正的、實際的相?看起來好像有相,要抓卻抓不到,譬如現在有一個念頭來干擾,讓你起了一個煩惱,讓你罣礙先生、太太、女兒,、、,是因緣讓你起了這種心法,這心法你去抓它,有沒有用?沒有用!是抓不出來的,你只能看著它,讓它起但不去跟它起哄,它就會滅了,所以在起滅之間有沒有實性?若是沒有妄想加進去,它是沒有實性,因緣起它就起,因緣滅它就滅了,所以你能夠很清楚地去看著心起心滅,卻不去煩惱,這是圓成實性的樣子,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這樣子。

在唯識裏面有三個名詞,一個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是凡聖皆具有的,是自然的感知外境因緣的一種基本功能,而我們凡夫第一念現起這境界的時候,是佛性反應,但之後卻鑽進牛角尖裏面去煩惱了。聖人就利用這圓成實性與依他起自性,現起它該現的境,現完了也不理它,它自己又滅了,這第二種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凡聖皆具有,凡夫是遍計所執性,無所不執著,好、壞都會打妄想,聖人依他起自性以後,以圓成實性去對它,他的空性具顯,因緣起了一個法,聖人可以看著它,不看著它、不理它也沒有關係,它自然就滅了,滅了就沒有了,這是圓成實性的佛性,本來大家所具有的功能,你為什麼做不到?是因為有二十個隨煩惱,以及貪、瞋、癡、慢、疑等沒有辦法淨盡,所以你才有遍計所執性。

法性實性唯是「一空」,這是我們的空性,空性也是有一個性,空性是永遠在那裏不會生滅的,要抓它、看它也沒有,說它沒有卻可以感覺、緣起。最近有人問起,我們上師的三句名言:「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這是在講心用及捨報後的歸依處。我們依其精神加上兩句話,形成「以戒為師,以空為本,以禪為覺、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做為法爾禪修中心的修行目標,並且在:「楞嚴經五陰魔相解說」書中,當作是最後的結語,法爾的宗旨第一就是「以戒為師」,沒有「以戒為師」而會號稱有修行境界的,到最後不成為魔,也會跟魔為伍了,所以一定要「以戒為師」。第二個是「以空為本」,這是上師「以禪為體」宗旨基本的空,能守住「一空」,圓成實性應緣所起的一切相,你可以觀它、了解事情是怎麼進展?但不去說好、說壞,不去加以批評,就像外交辭令一樣:「無所奉告!」這樣心裏面就不會去罣礙。

不要像凡夫一樣,圓成實性在依他起自性時,現起法相的時候,你卻想想這個、煩惱這個,永遠都會搞得天翻地覆,所以第二個宗旨是要能「以空為本」,你一定要證到空性,怎麼證?不是講一講:「我證到了!」不是的!你體驗了一件事情,不去執著它,不屑去跟別人講,不屑去表達出來,擺在心裏面,這就是悟到「空」了。有的人懂了,體會了一些事情,然後又去講,這就是不空,有的人是現什麼相,根本都不理它,此人是絕對的觀空一切相。在《金剛經》裏面有講說「空、有」是絕對、相對的兩個,在修「空」的第一個階段時,真的、假的念都把它打死掉,不要讓它來亂我的心,這是絕對的空,這樣豈不是很自在?

自在以後有定力了、有智慧了,再回過頭來,偷偷的去看你的起心動念,了解裏面、讀了心起心滅的法,之後不要去執著,這才是無相的三昧,無相的三昧就是圓成實性所現起。因緣感召時我們的心就會起來,譬如美國選舉:「布希最後會出線!」這個念頭起來,然後又下去,、、,然後你知道這一次布希會贏,怎麼贏?不知道!但是最後就是他會贏。你不要去攀緣,想想他怎麼贏?他憑什麼贏?反過來如果你起了這些心,就代表你心不清淨。圓成實性可以讓你知道很多事情,為什麼你不知道?就是被你的習氣毛病給蓋住了,也就沒有這種靈通力。

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依他起性,這個他不是只有人,還有虛空之間的因緣,家人的因緣,其它什麼因緣都會現,你有沒有那種超客觀的心,看著它起、看著它滅?也不必提早三個月,提早三年去判斷它,不必要!就依事情來的那一天,像這次美國總統的大選,前一天念頭起來:「布希會贏」之後,永遠就沒有他的念頭,只是懂了一下:「布希會上!」至於他真的會上嗎?兩邊競選過程怎麼地吵鬧法,也都不要去管它,要等待最後的結果是不是這樣,結果真的就是這樣子,這就是告訴你佛性有先見之覺,凡夫性無明只能依判斷,如此你可以知道如何去認識佛性!如果能夠這樣去掌握佛性,你也會有靈通,感知而不宣,這就是佛性,管他誰起高樓,誰又衰敗了。凡夫都有能覺心,壞就壞在習氣不滅,尚有懷疑心、傲慢心、貪心,或者是二十種隨煩惱的心,或者是想錢想的瘋了,或者是被家裏的什麼事情所煩惱了,大小事情不順,搞得佛性都不見了,這些事你都不要去煩惱,佛性才會顯露。

佛性就是能感應很多的事情,之後你不要執取它,讓它起、它自然又滅。不然就變成遍計所執了,而遍計所執性就仍然是凡夫,所以要讓你的圓成實性現起來,然後依他起自性的時候,它會起法但不要去執著它,它起來又滅、起來又滅,你可以讀很多世間相的事情,可以掌握先機,不要像有一些人知道,卻做不到圓成實性,接著下來他犯遍計所執,心又迷糊了!所以我們自性第一念是真,第二念隨起他就煩惱了,若是沒有好、惡心,就能自在地觀世間相。

我們所要學的就是這個佛法,這是要訓練此佛性的,怎麼訓練?就是撇開那些胡思亂想的,遇緣起法不要有第二念,打一個妄想起來的時候,不要繼續去想真的?假的?等等的第二念頭,這樣磨練到最後,起心動念就很自在的起來又滅、起來又滅,這樣就百分之一百的可以相信它,相信也不是拿出來講,是擺在心裏面,讓時間去印証,事情是否真的是這樣?印証幾次以後,你已經有一點心通了,能夠了知佛性運轉的本來了。當然這跟我們是沒有直接的關係,其實可以用你的自性,他不是故意要去探討這事情,探討所發生的事情,心自然的會去應這個緣,也就會起念頭,起念完讓它起、讓它滅,這種唯一從一空性起來的法,是沒有時空之間的分別;這個空也是有一個自性,所以稱為是空真如性,空真如性就是依空、依因緣如實的現起那個法,這空是不生滅的,因緣現起的這一部份,依他起自性是為有,在空、有之間不要去打妄想,把遍計所執性滅掉,你要學的佛法讓這佛性活起來,要這麼去練習。

此外,就種性而言,有五種性、佛性、如來性等;種性是基本的種子,然後依其他的修證,慢慢地形成一個種子,這種子依它的特性就形成一種性,這性依外在的因緣就發揮它有為的部分,這五種性、佛性、如來性等,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法之本質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理地就是空,法性就是依外在因緣,所要產生法的基本功能的特性會發起,沒有法性就不會產生法相,沒有法相起就沒有各個心來認知它,等於是沒有因緣了,所以法的本質只有一個理性的空,一個法的法性是它的自性、因緣所起法的。

又真實之性,稱為實性,實性不是實際上有一個樣子,不是的!是真正的空性才是真正的實性,所謂的:「實性者非性,實相者非相」,非相不是什麼都沒有相,談到因緣起法,這個法是因緣法所產生的有相,有相要抓也抓不到、留也留不住,最後緣滅還回歸到空性,空、有依因緣而現起依他起性、依他起法性、依他起法相,這種法的生滅你要了解它。

其中之功德,稱為性德,做了很多好的事情都有它的功德,也有它的一種性,這裏稱為性德。做了很多的福德,這福德稱為福德性,依你所造的福德,建立的一個根本的果報因,當哪一個時候因緣來了,福德性就開始發芽、產生法相,你就要去受報。福有福報,德行有德行報。福報就是去享受榮華富貴,德行是修證到哪一個境界,有哪一天的境界,就會生天去,福德性就會讓你有一個果報的歸依處,對於修佛法最怕的就是這樣,修了福去受福報,小者做國王、總統,大者可以生天,這樣很危險的,有時候一迷糊又完蛋了!所以佛法是可以去做福德、功德,但是不要執著,這裏在講福德性的基本概念。

此等原有者,稱為性具,具有福德就是具有福德性,具有功德就是具有功德性,具有罪性就是造了很多的罪業,具有很多不善不惡業的性,不痛不癢也成為一個果報,還是有一個基本的性在,具有就變成性具。其體即緣起,稱為性起;這個性是你所做的一切法,把它形成一個性以後,是等待因緣,這個性體依因緣就會起來,稱為性起。如果你做了福德性,有一天就會感召起這福德性,果報是生天、做人、做國王、做總統,這是性起,開始依他起性;但因性本自空寂,不管是福德性、罪性,、、,都已經造成一種基本的性具在那邊了,但是不去動它,或者是修得好的,他根本是屬於空寂的;修得不好的,依因緣產生功德性以後,你隨緣就去受報了。

功德性、福德性是做了很多的好事、有好報,罪惡性是做了很多的壞事,罪惡性具足了,依邪真如應緣才會起這惡報,所以功德性、福德性本是非真具有者。以修大乘佛法而言,不要認為它是真的有,說它不具有並非就沒有,還是會感召,修到好的時候,當有一天開悟了,很多護法神、天神就來了,你就知道了,糟糕了!我死了、也許要到哪一天去,不曉得幾千萬億年不值佛,佛下生人間來了,他就碰不到佛。有的人說是五府千歲,或者是哪一天的天神,這些並非是沒有這回事情,因你的德行,所造成的福德性,會依因緣牽扯,以後感召生天去了。

修佛法就是做了這麼多的功德性、福德性不要看成真的是具有這些,做了要放下!這才是要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故修行人不能執著有功德性、福德性,當然,當你懺悔到罪性都沒有了,那這懺悔就成功了。前幾天李大德的女兒到這邊來修法,以前我教她拜八十八佛的佛懺,她拜了幾個月了,拜到最後她終於悟了:「罪性本空」,這就是《華嚴經》裡頭所說的真懺悔了!這就是真的懺悔了,懺悔到覺得我以前所造的罪業,身體不好、這裡不通、打坐都打不來,很痛苦的!她悟到了福德性也空、罪性也是空,這是在《圓覺經》裡面所講的:「福德、罪性兩皆空」,真悟得者,那時候是對業力的牽扯,已經有能力可以看得開了!

這是從福德性、從罪性裏面去觀,好的也沒有了、壞的也沒有了,但是講歸講,身體還是在生病,若是不把身體的病痛當病痛,不要很在意,慢慢就會好了!有的同學就很在意,身體不通一定要把它打通,身體氣不通、哪裡痛,要花一倍、兩倍、三倍的時間去把它打通,其實不必要!你就不要太在意它,還是天天這麼用功,打坐兩小時就兩小時,時間到了管你通不通,就下來了!像我以前,劉同學帶我到陳師傅那裡去推拿,沒事卻推拿出腳底弄出一個好硬的硬塊。糟糕!老是罣礙這是什麼經絡毛病?我的內臟哪裡有問題了?那個應塊也再去看了,也再推拿了,腳底按摩也弄了,搞了兩、三個禮拜,後來想算了,不理它!不理它反而沒有事了,過了三、四個禮拜就不見了。這些身體的執著與修心都是一樣的道理,你很在意它、它就像魔鬼一樣卡著你,你不在意它,算了,不理它!隨便你!過不久它就不見了。

我們的業力也是這樣,福德性本空、罪性本空,不要觀它有,觀它有、會變成一種執著,而罪業本空,不去理它、時間久了,慢慢的因緣成熟就沒有了。越執著業也就越有業緣,不執著沒有就沒有,業力就是這樣,阿賴耶識越是執著它、越是有,要學習把它放空,罪性本是空,身體氣不通也當作是通,這樣慢慢去轉你的腦筋,腦筋不轉時,現在弄通了,明天又不通了,這本來是無常!能夠自在的觀自性是空、罪性空,慢慢不會去注意身體到底通不通?現在我這個身體有時候老是很不靈光,不靈光也靈光,每一天還是照樣的上班、下班,不要太在意它,吃一吃藥,有時候要照顧它一下,只要能工作就好了,真的不行就放下、不要理它,不理它最後因緣過去就好了,隨時好一點就有障礙來,障礙來耳朵又聽不到了,今天又覺得好一點,好一點也不要高興,明天可能又不好了。這樣學習就是你不要去執著福德性、功德性、罪性,、、。隨緣它要產生什麼現象,要處理就去處理,不處理丟著也沒有事,過幾天就好了!

再下來是「以禪為覺」,這是上師「以禪為體」的性用部份,禪心是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心空自然就可以感召世間的一切事情,有緣的大事就會現於心中。然後第四是要「以密為用」,老上師所講的要「以密為用」,以後你要學咒語、學手印,這就要進入金剛乘,如果我以心用,可不可以?是可以!但是很傷神,禪宗行者都用意念,用空體去度化一切眾生,這樣比較會受傷。而以密為用,以我的心體與如來的心體相應,結如來的手印,唸如來的咒語,這樣好像是如來作法在幫助眾生一樣,跟我的身體沒有關係,做完以後我還是很健康,這是進入有為法的境界。修行應該要修入無為,以空為本,那時候還不能有這個空體現時,只有用逆來順受,忍字訣來行,這些有時候都要去體會一下。

老上師說:「以禪為體」,禪得體為空,禪的相為覺知,空有二相具足就是「以禪為體」。以禪的境界去幫助眾生的因緣,不如以密為用,就是以如來的手印、咒語,藉以為眾生解困,這個你就要學,要學時問自己修到空了沒有?修到心清淨了沒有?心清淨就可以去學這以密為用,到最後要「以淨為歸」,你要歸到淨土,有的不以淨為歸,可以嗎?可以!你再來人間受生、行菩薩道。每個人的修證不一樣,今生悟到菩薩道了,生生世世要為菩薩,就不在意涅槃了,或要去哪裡的淨土了。

上述這就是法爾的五個宗旨,以戒為師,開始要以戒為師,最後也要以戒為師,不然所作所為跟魔沒有兩樣,也是很危險的!不要以為你修到空了或修到什麼了,最後所做的總是離不開因果,還是要以戒為師,最先的還是最後的,這是不能放棄的戒律。

在中間修行過程之間的階段,你要去體會,你們要修空觀的,要先修空,修到絕對空,做到了,他打不死我,就能活法身了,就可以變成修相對的空,你才會有禪的境界,那時候一真皆真,不然都是妄想,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自己都搞不清楚?以禪的覺或者以禪的知,那是智慧,是真心的一種自然狀況,應緣所感召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然後以密為用,你要慢慢的學習密法,現在慢慢的教你們密法,咒語要背、要念,手印以後要能用,有一天你長大了,要開始出去行菩薩道,就要慢慢的去用此密法!

(2004.11.06.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