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4.10.23. 第 11 講(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前言
上第七品中世尊標示出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相,要悟無上菩提道者,當要了知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無所得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對於一切方法、手段、境界、心法等,都應抱著無所得的心態觀之;無上正等正覺者是不可說,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故說無所說。若世尊有所說時,是權宜設施而說,是對初機、淺機者,為未成就菩提種性者而說。行者一被導入出到菩提、無上菩提道時,即入無所說之境界。
今天正式進入第八品,《金剛經》講了四分之一,慢慢的也可以了解後面所說的道理,就跟前面這部分一直在強調、重覆,大部份《金剛經》的主要精神大概都已經顯現出來,你可以了解《金剛經》怎麼可求得智慧圓通?修行過程之間怎麼用?我們知道要成佛,都是從這《金剛經》裡面來的,要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些聖人,也是從《金剛經》的道理而來的,菩薩、佛更是要依從《金剛經》來成就,修行聞到正法,就應該知道怎麼去做!不管對外境或者對內心,我們都要把這道理用得上。不要有人是懂道理,但是就沒很用心,把它用在我們的行為、心地,或者是面對境界的煩惱上,聽法歸聽法、煩惱歸煩惱,可就浪費我們的時間,要聽要會用,要觸類旁通,不要去煩惱,不要去做一些違犯戒律或者其它行為上有出差錯,因為因果都是從你的習氣來的,習氣不斷、業力來了就迷糊掉了。
這兩個不管是煩惱境界或者是修行的境界,都可以用《金剛經》化解掉,對過去的業力也是一樣的,所造的業已經造了,受報的時候也是用《金剛經》來破解它;後面也提到,有一些人誦了《金剛經》以後,常常受人家的侮辱、欺侮,我們不要去在意,因為這就是你誦經,所得到的一些必然現象,就像你去做法會,接著下來就要生病一樣。有的人打電話來,告訴我他最近生病、不舒服,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去做什麼事?」他回答:「最近去做了法會!」做法會以後不要以為業就消了,第一個要先受報,最近有什麼因緣?諸佛菩薩把你的冤親債主調過來,然後,該要的它要多少?你就要還!給完了就還完了!因果不能不還,只是你學佛法有一個好處,在還業報時,都是拿捏得很準,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得不很痛快,這樣就是讓你很輕鬆的去還債,還完了就完結了!
面對這種境界,一者就不要理它,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再者你就用《金剛經》裡面的一些偈語,來提醒你自己不要在意、不要煩惱,誦《金剛經》會受到人家的侮辱、不尊重,這些都是在消你的業障,等到業障消掉了,就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只是覺悟而已,我們不能跟釋迦牟尼佛去相比,因為裡面還有很多的神通變化,這一部份我們還沒有學習到,《大般若經》只是告訴你如何解脫業力?如何斷煩惱?
見思二惑的沙塵惑、無明惑、根本惑這三種,我們用所學的經典,來斷這三種讓我們迷惑、喪失本性的妄想習氣。誦《金剛經》為什麼功德這麼大?《大般若經》六百卷,其中弘揚最廣的,就是這一部《金剛經》,後面又講到一切諸佛都是從這一部經出來的,這一部經的重點,是在講世尊與須菩提的對話之間,所提到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果位,是怎麼修成的?其實整部經典都在講這四個果位,菩薩道先成就這聲聞四果,然後再成就菩薩道,所講的法都是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當作目標,再轉成菩薩道。
不要被很多的名相所迷,譬如般若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或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比較突顯的名相,蓋住了我們所要得到的修行目標是什麼?得到了目標,就是得聲聞四果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果你轉成菩薩道,那更進一步就可以像諸佛一樣,累劫修無量的智慧,最後可以得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這是最後的目標,所以一切智慧,從內心起來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累劫這麼修,修到最後成就如來果位、如來菩提。
只要懂得《金剛經》,是已經快修到空、無相、無願(無作謂都不作意),起心動念沒有主觀意念,都是被動應緣,這樣就已經修到解脫,再過來就要修陀羅尼,修了陀羅尼以後,才會進入天台宗所講的:「圓位」,就是圓滿空有不二的道理,這些懂了以後,《大般若經》學完了、修到解脫了,再來就要學咒語、學《法華經》、《華嚴經》,這些都是在講神通變化、講心的利用;在今生有生之年,能不能契入《金剛經》修到解脫?再進一步的學真言、密語、咒語,這些都是進一步可以利益眾生的,也可以契入諸佛菩薩的體性裡面去。
今天正式進入第八品:「依法出生分」,主要在講諸佛或者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從這一部《金剛經》裡面出來的,所以稱本品為:「依法出生分」;上一品的第七品中,世尊標示出無上正等正覺的行相,要悟無上菩提道,當要了解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闡述,為什麼佛說了那麼多的法,到最後說:無所說?你懂了以後,這法就不是法,對你來講沒有用,還沒有究竟的人需要用,它就是一個法;已經證得大菩薩境界,不必再用法,不必再用法來斷煩惱,那這個法有說等於沒有說。
我們了解世尊所講的一切法,都是對不同對象,依其根基、修行、境界、願力、背景等不一樣時,對於世尊所說法,有的了解認為可以用,有的已經修到一個境界了,也不必用了,不必用就等於是無所說。可以用的還是要拿《金剛經》的某一句,來用在斷你的煩惱上面,或者習氣毛病要改進方面的。上次我們講的,沒有一法可以稱為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絶對的一個法能求得無上正等覺,若有一個法可得無上正等覺,那就不是佛法。所謂不是佛法,就是指不是真正解脫道的佛法。經文後面又有講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是佛法,不能稱為佛法,才是佛法,這中間常常有此三段式的說法,你要把它搞清楚是什麼意思?已經出現幾次了,以後會慢慢再出現。
無所得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在講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無所得、無所有的心去觀一切法、一切方法,在修行之間不管用什麼法,都是有為法,我們要學手段、學一些心法,會現起某一些境界,你都會體會,不管是身的變化或者是心所誘起來的內、外境界的感受等等,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順、逆境界照樣的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都要抱著無所得的心態觀之。
外道之所以稱為外道,就是把方法、手段、境界、心法,都認為有一個法,由於認為有一個法,可以得到某一個境界,你就執著有相,就會受到各種不同的果報,會感召天上的天神來做你的伴侶,然後迎接你去那裡,或者是你還有什麼習氣?就依天界不同清淨心的程度,會感召到哪一天去。而在大乘經典裡面,從來都不講哪一天是怎麼樣、怎麼樣,都是在講心如何來解脫你的煩惱?因為佛法是在講心地法門,不是在講修行過程之間,可以看到天界有多美麗、天宮是七寶所鋪成的或者是景色多美,佛法都是在講心如何擺脫種種境界!不要跟它掛勾、相應,這樣才能夠不去受生、才能夠解脫。
佛法,除了沒有一個定法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以外,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也是搭配了一種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手段,講了那麼久,這一句話,般若波羅蜜智慧,以無所得、以無所有或者不可得來觀一切境界,都要抱著這種心;無上正等正覺者是不可說,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故說無所說,這在實修的境界上來講,我們講到空心,因為我們的真心最威、最靈,接著下來,你的妄想心會隨之而起,如果能夠讓你的真心感應一切境,它是非常威靈、會感覺什麼現象?
在我們一般人有這能力,接著下來就是起煩惱,感覺好境界也許就睡不著、胡思亂想,我以後要怎麼樣、為自己或者大眾、還是要為道場,胡思亂想、想了一整天都沒睡覺,這就是心不清淨、善打妄想;若真的用威靈的心去感知外境的時候,只有念起觀它、不相應,接著而來也沒有妄想心去跟它相應,念滅就完了,從念起、念滅之間,會觀照到一些消息,觀完了又把它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能去講;第二個層次,把心空掉以後,自性、真性主行,這是《金剛經》四句偈裡面的第三層次的「空性」。
空性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面對境界,直接的面對那個境界去相應起了一切相,它該怎麼應付這個因緣,它會去應付!不必落於語言、文字上,有很多人在這個關卡搞不清楚,自性是不可以言說的,但是它可以感覺是這樣、會那樣,而能夠有念頭起來。除了不是你的妄想、真心反應時,除此兩個以外,還有一個外來的因緣,你感知了外來的眾生心或者感知了菩薩、護法的心,你要能夠分辨內外、主客,要搞清楚!若是真性應緣所起的心,有一些因緣自性感知了,他不會取語言、文字,只是事情該做、不該做,這事情你要怎麼去應緣?這是預知、是你潛意識裡面的預知,它不落於語言、文字,因為用了語言、文字,就代表無明相應,還有無明、根本的無明始會相應。
當你修到妄想念都沒有了,就不會主動去攀緣,不主動攀緣,自性又能感知外來的因緣,感知是一回事情,不會現一些話語在心中,很多人在這個境界就分不清楚了,你可以在行為之間,認為哪一件事情你該做,你會有一個趨勢感知這件事應該去做,未來隨著緣就去做;有的感知這件事有人說要做,但是你覺得還是不必做,沒有那個意念要去做,你就可以感覺,又沒有妄想,讓真性主行,你會感知這事情未來不會成功,不必做、做是多餘的,但是又沒有一個語言、文字跟你講該不該做?反正你就是不想動、不想做,到最後也許真的就是不必做,這就是真性主行。
正等正覺,如果不攀緣的話,不落於語言、文字,不必去說。就是落於語言、文字,你的心威靈感召的,也沒有第二個妄想念,真、假未定也無所說、不必說,像這些修行的層次,要把它搞清楚,在空心、空性之間,是很難去拿捏的,但是要修解脫法,以《金剛經》來講,不管是真心所現、妄心所起,或者真性應緣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夠把它搞得很清楚,就已經有見性的樣子了。要見性首先要明心,明心有好幾個層次,第一個是六根對外境,人、事、物的喜、怒、哀、樂是否都斷掉了?有的人六根對外境的人、事、物還放不開,那就是妄想執著的心還很重,如果空掉這一部份,再來空掉靈知靈覺的心,在它感知一切境時,又沒有第二念的胡思亂想相隨,這是達空心境界。
空心,心能空掉才能見性,所以先講明心,心明了才能見性,這兩個名詞不是同時發生的,同時發生就同一個名詞就好了,為什麼要分開兩個名詞?一定要明心在先,你的行為一定要把心清淨,得到了就是心明,才能夠見性。見性以後知道自性應緣,剛剛講的未來的事情該不該做?要不要做?這幾天也跟同學討論這些事情,有的人腦筋出現語言、文字,然後就有事情真的發生。我告訴他:如果真的是你真心所感知的因緣,那他還是有攀緣,這個心可以講是威靈的心去感知未來的事,這是一個現象;第二個不是你修行感知的,是外來鬼神、護法神、菩薩給你消息,告訴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印證的結果真的有這回事情,這些都是第二個層次,心要能空的境界。
不空就沒有解脫,感知這些事情,代表你這個心還很攀緣,還不能做到不可說,要能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要說時先把心空掉,不要讓心那麼敏感。然後再回到第三層次的修證,要空性,讓我們自性去應一切緣,去產生一切自性的反應,你在反應之間,該做嗎?不該做嗎?哪一件事該做?自然就順緣去做,哪一件事情不想做,不想做就不要去做,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原來都不必去做!
有時未達見性,但能配合自性不去強思慮,事情就能圓滿。有次外國貴賓要來參訪,要對他們做簡報,當然要準備資料。這時心在無為境界間,它就會觀因緣,貴賓就是不會來。剛開始時覺得很奇怪,人家要來參觀了,為什麼沒有心要去準備?既然心不想準備就順著他,也不著急!一日過一日的不去準備,後來過了一週以後,公文來說這團的外國貴賓不來了,他們有安排其它的節目!像這樣又沒有一個心說:不來了,又沒有語言、文字來表達出來。未來事情會怎麼變?自性已知,佛性未明,也就是未達見性之境,不能明明了了,雖自覺而不自知,不知道前因後果,只是覺得不想去做這件事情,這很明顯的就是自性也許早就預知未來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是什麼事情?最後這事情沒有發生、不會發生!
我們很多的自性是超靈感的,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去感知,為什麼?因為我們太注重我們的念頭、想法、通靈的心,若能夠證到第三個層次的把性空掉,或者讓自性、真性主行,由它自己去應緣,不要主動意念的,我要做這樣、我要做那樣,當然這樣有時候會惹來長官或老闆的不高興,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去準備,其實你自性已經了解了,這事情根本不必做,但是有時候也要應付一下,雖然知道這事情做不成,為了滿足老闆的需求,把它準備好擺在那裡,過幾天說:「不必用了!人家不來了!」也要圓融,不要在那裡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搞不清楚,若偏向於出世間法,也不可以去講:「人家不會來了!」這麼做會被老闆駡死了,做就做了、準備就準備,只是到時候真的會不來了!
像這種未來的事情,舉一個例子給你參考,也就是很多事情,真性主行就有這種能力,去觀未來的因緣,是先知!你就會活在好像先知的這種生活上,會感覺生活很自在,好像什麼事情都不必罣礙,該來的就會來,不該來的它就不會來,有這種自在的心,自然自性就會去應對,有沒有因緣真的來?或者是假的因緣?這些不能夠以語言、文字現在心裡面;要證到解脫也是要像這樣,一切因緣牽扯之間,因為有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的這種覺悟,這樣就很自在,就等著看、等著辦,要有這種能力,生活就很自在。
我們一般人為什麼會煩惱?會神經衰弱?就是想得太多!沒有清淨心就會去感召因緣,這會怎麼樣?如果再修證到第四個層次「法空」以後,不必用一法去轉眾生的一切業緣,也不必要用一法來解脫你自己的煩惱,這又是更高一層次的「法空」境界,在「法空」境界就自在了,除了內心自在可以轉一切自己因緣果報以外,也可以轉眾生的因緣果報,這是到第四層次的一個「法空」境界,當然無上正等正覺比這個更高,這些實際上修行的心,在這裡說明給你們了解,不要只在文字、語言上去拿捏、去堆敲這句話要怎麼講?要回歸到你的心地上去揣摩、去發揮它原始的功能,才覺得其實是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這種狀態下,可以很自在的去應付一切因緣,好像是無所不知,但也是無所知,隨著因緣這麼生活,天天就是這麼吃飯、睡覺、拉屎,也過得非常的自在無礙,所以悟道以後就是這樣子,還沒有做到這境界,要把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這些觀念儘量的去用上。
若世尊有所說時,是權宜設施而說,是對初機、淺機者,為未成就菩提種性者而說;這是續第七品所講的,我已經講了好幾次,從開始度眾生,無一眾生可度;要滅四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無住相布施,還要觀一切相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能以色相觀如來,因為真正的如來是無形無相,你所觀的色相,不代表是真的;或者是教你所謂一切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像這些等等的法,把它累積起來,其實有很多的法,但是能用的、要用的,是初基、淺基的,已經悟道的就無所用,也就等於無所說了。世尊有所說法,說法四十九年,無一法所說。
再來《金剛經》會告訴你,若說世尊有所說法,就是在毀謗世尊,衪從來沒說一字,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悟道的人可以體會,其實不必說,未悟道的人,才會利用《金剛經》種種的語句來修行,在過去所有的賢人、聖人,他講了以後就忘記了、就不說了,也沒有記錄,為什麼?因為是無所說。為什麼又有經文留下來?是後來的學生、徒弟,幫衪結集,把衪所說的話、做過的事寫出來。不要講釋迦牟尼佛,連孔子也是這樣子,孔子不是自己寫他自己的書本,寫所講過的話,聖人大概都是這樣,因緣來了,他講一些道理,講完了也就算了、忘記了,有因緣再講,沒有因緣就過去了,但是後代的子孫,會把它整理變成一個經典。
嚴格講起來,世尊是無所說,也沒有強調當時你就要去記錄,這些經典都是世尊入滅以後再結集的,一次結集、兩次結集而成的。最近,在整理下面的文章,有關已經上過的網文,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個「聲」已經講過了,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有很多的聲音,有的聖人的密音,不是在人的層次講的,雖然世尊以人的層次講,但是衪可以講菩薩聽得到的聲音,衪在講一些大乘法、密教法,很多人說從來就沒有聽過,但是,為什麼有經典可以集結?不管在人間、天上,或另一次元的空間,都有菩薩、羅漢等參與,這樣後來結集出來的有《阿含經》、顯教、密教法門,、、、,這就很有意思的!
世尊有一個秘密音,有一個非秘密音,非秘密音是一般人的層次可以聽到,在參加法會才可以聽到的;那秘密音就是人的層次聽不到,只有菩薩這種心地清淨者才能夠聽到,你要了解秘密音,是對大菩薩所說,用衪的心,心傳可以遍虛空,這些大菩薩自然能夠收到,一般的阿羅漢以下的這些就聽不到,凡夫更是聽不到,這雖然不是語言、文字可以表達,但是衪的秘密音,也可以傳出衪對佛法的一些說法。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有所說?什麼是無所說?有所說是權宜設施而說的,因為根基淺薄的,你不講他不了解,講了也等到修到一個程度以後,已經用過的法,就不必再用、也不必用,修到最後「無為法」是最高的,不必用一法而去轉一切業,克服一切的業障、魔障,也不必修一個法去對一個法,你可以用很簡單的一些「心空」,或者很簡單的一些物理去保護氣脈,所有的這些外道或者是這些天、這些鬼神,也許就不能商害到您。
行者一被導入出到菩提,所謂導入出到菩提,出到,就是從煩惱的這邊到達菩提的這一邊過來,這是出到菩提;如果是第一次聽到菩提道,要了解菩提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個是發心菩提,第二個是伏心菩提,既然發了心、就要修心,就有調伏心的這種菩提,也是用智慧來調伏你的心,調伏的差不多了,雖然煩惱的種子沒有滅,但是煩惱已經沒有了,也不受它的影響,就到了明心菩提(第三菩提),心明後就能得出到菩提,這是小乘的解脫─出到菩提(第四個菩提),到最後能進入無上菩提,也就是所謂的如來菩提(第五個菩提)。
從出到菩提跨到無上菩提之間,就是要行菩薩道,累積無量的功德、度化眾生,這樣就可以有一世,在無始劫以後,就會證得佛道。出到菩提是快無所說,無上菩提更是無所說,但是無所說,在虛空之間還是有很多的法說出,這是由諸如來所攝受,有的菩薩摩訶薩,從虛空之間就可以去接收很多的秘密音,是一般人所學不到的東西,這要看你心清不清淨?到哪一個境界都能不執取其境,能夠不執著,就會有諸佛菩薩在虛空之間的法音現出,有時候自然就流到你的心中來,這是不可思議的!
在無所說間也有不同層次的不可說,即無為之證。唯識以六種無為來闡述不可說之層次:(1)虛空無為、(2)擇滅無為、(3)非擇滅無為、(4)不動無為、(5)想受滅無為、(6)真如無為。所以世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唯識以六種無為來闡述不可說之層次;在上面也講過了,行者要觀一切法如遍虛空一樣,稱為虛空無為,在心起心滅之間,要擇滅、要選擇哪一種應該要把它斷掉的,因為心有病,對某一種比較特別的還會去相應,你就要用一些法來對治它,某一種你已能自在無礙的對著它,就能夠住無為境,所以擇滅無為是心還有所選擇。若是心法愈來愈成熟了,不必選擇了,心已經沒有病的時候,就沒有哪一個境界、哪一個障礙來干擾到內在的「空性」,你既然悟到空,就沒有必要用一個法去滅這個境界。這現象最重要的是內心的習氣要斷盡,斷盡以後就不會感召外在的因緣,就不必要去選擇哪一個要滅、哪一個可以自在的不理它、讓它自然滅,這是第三個非擇滅無為。此就比第二個擇滅無為更成熟、心地更清淨。到最後進入不動無為,不管是順逆、善惡什麼境界,你都可以不動心、不相應,才有不動無為;在不動無為之間,雖然有一些還會有念頭起、還會有感情覺受起,但是你可以不動;第五個層次是想受滅盡無為,是連想念,連你對於因緣所起的這種憂喜、苦樂的感覺也沒有了,是為想受滅盡無為,是一切法對你來講,根本是等於不痛不癢,有法等於沒法,有什麼現象等於沒有現象一樣,雖然可以自在的看一切境、心可以感知一切因緣,但是都可以放下!過了就沒事了!
這種磨練要在你實修的境界上去體會,有的人心可以感知一些境界,但是還會起念,等於覆誦一下,甚至於表達一下,周圍之間有眾生存在,是要讓它知道:「我知道你存在!」有的人會起這種不必要的念,就是還有一個心要動,你可以感知,但不必起心動念,因為不起心動念,人家不知道你到底知不知道?因為一起心動念,另類眾生它是有心通的,你起心動念它也可以感知,你不起心動念,它不知道你到底感知了沒有?想受滅盡根本是對外境有感知,但是沒有念頭,也不起喜、怒、哀、樂想。到最後一個是真如無為,是真如性應一切緣,但是沒有一法去相應,這是諸佛菩薩的真正境界,如果你不求祂現一個化身,來度你、要幫助你,法身完全住在一個空寂之間,禪修真如無為的境界。
但是六種無為要階段性的去修學,要了解這六種無為,是每個人必然要經過的境界,當然心不打開,要修無為很難,心打開以後,有心的靈知靈覺,再來修無為,不然現在只有一個心,像凡夫的心,像一般人色身還沒有突破的這種念頭在應緣,沒有辦法用你的自性、用你的真心去應緣,這要做到無為的修證就比較難。
在修行過程之間,我們目標要拿對方向,就是要朝無為法去做,結論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那你還用有為法,只能做一個賢人,還不能得到聖人的境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已經慢慢的在朝聖人的境界去做,到最後若進入菩薩境界,更加可以體會這種無為、常為的境界,無為是我們的自性清淨、不相應,常為是為了化解眾生的障礙,或化解自身的障礙,而去起一切自然的法相應,這些不必去學什麼招式、去套招,若學了什麼招式,無有定法名為無上正等正覺,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用哪一個法?去對治當時哪一個境界?要讓自性真心去應緣,也都不必你去操心!學佛法的好處就在這裡,不必去學一個固定的法,但是卻可以見招拆招、見法化法,去化解一切境。上一次所講的,再跟你們複習一下!
(二)第八品
本第八品世尊闡述無上正等正覺之如來菩提,不是由福德而獲得,成佛道也不是做無量布施而成就,做福德僅是積存修行的道糧而已,不是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主要手段與方法,行者要能成就佛道,主要是受持四句偈,或是依《金剛經》中世尊所開示者,如:依布施、忍辱、般若波羅蜜多而修,要能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要能離四相而修,要發願度無量眾生,而覺得實無眾生可度想;做了如是無量無邊之佛事後,並無有一眾生可度,實無有一法可得想。如是用功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最後當證得無上如來菩提。
行者要能夠成就佛道,要依什麼去修?主要是受持四句偈,或是依《金剛經》中世尊所開示者來修,已經講過好幾次,在《金剛經》裡面,六度波羅蜜一直出現的只有三個,是布施、忍辱、般若波羅蜜多這三個,而且做這些要能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布施的時候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來修,以前世尊也講過,你要發願度無量眾生,但是度了無量眾生,又覺得沒有一個眾生可度,要怎麼來解說這句話?若度了所有眾生,為什麼眾生還度不盡呢?
眾生本來就是無量無邊,眾生不是只有在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只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其中之一而已,其它的國度也是有眾生;在宇宙之間,一位佛可以化三千大千世界,另外一位佛又有另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虛空之間有很多的世界,是我們所不可度量的,這眾生不是在這裡出生、就歿在這裡,別的佛剎土的眾生,也可以來到這個世界,有永遠都度不完的眾生,度了也不要說度了多少眾生,有沒有度?到底有沒有度?就是當生度了,他一念無明又墮落了,以前度過也讓他覺悟了,覺悟不代表永遠不再迷糊,我們每一個人以前也都是因地菩薩,有時候一念無明,造了業就墮落,然後又到六道再輪迴。離四相也好,然後發願度眾生,覺得無一眾生可度,就是做了什麼好事,要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這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它。
做了如是無量無邊之佛事後,並無有一眾生可度,實無有一法可得想,有這種基本的概念,你就是在用功,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最後當證得無上如來菩提。這裡在講的,把重點講出來了,「依法出生分」,是在講要成佛、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受持《金剛經》,或者受持《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須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羅漢這四個果位的修證,要懂得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夠證得這四果位,比你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的功德還要大;有的師父要你不要去布施、不要去做法會,只要把這四句偈搞懂,然後好好去修就好,這樣的說法對不對?也對、也不對!
智慧夠、已經親近過千萬億佛,你可以跟他講這一句話,看到《金剛經》要依這四句偈去修,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的根基淺薄的,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教他不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法會、不要去消業障,這是不能適用的。佛法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的人沒有把《金剛經》搞懂,也許他不讀《金剛經》,然後他會講這種話,也很執著這方面的知見,這些都是有所偏頗;我們要了解什麼法,是不能絶對說對或是不對,這個法對這個人來講是對的,但是對別人來講就不見得是對的;對某些人來講,不能跟他講:「你不必去做法會、不必去消災、不必去布施,你直接從心地裡面去下手就好了!」
問題是要他從心地下手下不來,他煩惱無量,每一天都想得一塌糊塗,如何教他從心地下手去修?起碼要有禪定的力量,你跟他講這一句話,他可以聽進去才有辦法。對初學的、業障重的,從來沒有聽過佛法,今生有幸!在某一個因緣之下,才來聽聞佛法的,可能連一尊佛都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他就聽得很吃力了,這邊跑一跑、那邊跑一跑,就是穩定不下來,沒有一個他可以適應的法,像他業障這麼重,你教他不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要他直接去修般若波羅蜜。我們修學佛法要方便、善巧,要智慧開廣,要看眾生的根基,再加以指導,不要主觀意念太強,這是前言的部分,把上一段與這一段加以連接一下再重覆說明一下,我們再看第二段的經文:
(二)、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一個雲河系是一個小世界,千個小世界是一千世界,二十個小世界就變成一個中千世界,二十個中千世界就變成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三乘十的九次方(3×109)的世界,這是一位佛所弘化的一個佛世界。有時候我們從經文去加以了解,當初以為宇宙只有三千大千世界,最近理解不是這樣子,這只是一位佛所弘化、所涵蓋的一個範圍之內,其他的佛還是另外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宇宙之間到底有多少佛?有千萬億微塵數不可數的佛!所以這虛空等於是無量無邊的大,很難去想像的。
現在以一位佛所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裏面所有的七寶,到底多不多?不要講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的七寶,這麼多的七寶拿來布施,這樣所得的福德到底多不多?這是做福德,當然須菩提說:「甚多,世尊!」。一個娑婆世界的七寶就已經很多了,更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裏面所有的七寶,世尊就講了:「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講到福德多,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把它化空這福德才是無量無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說這個福德有一個福德性,有性就有一個範圍,有名相就有一個存在的現象,也就會受到限制,譬如福德是與三千大千世界等量齊觀,那你的福德性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而已,還是有限制的。若沒有福德性就變空了,這個空的福德有多大?就是無量無邊了,所以這一句話就是在破解一切的名相,後面還會提到色身到底大不大?若說天神的身很大,你說大那就是不大,若是沒有形象的這個身,那就可以大到無量無邊,這道理是一樣的。
所做的福德,若把它看成真的有福德,那就受到限制了,所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功德即非功德性,名相即非名相性,等等的道理都一樣的,在上面所講的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或者是度眾生、無眾生可度,或者是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就是波羅蜜,這些說法,除非是在破解你對世間一切相的執著,你做了或者是認為哪一個境界,只要是執著有,也就成就一個相,也就沒有辦法化空,而能夠把一切現象都化空,好的也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好,壞的因為它是空,變成沒有什麼不好,因為罪、福本空,這是在《華嚴經》裏面所講的。
在剛懺悔時也許是痛哭流涕,以前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的在剛懺悔的時候,我今生也沒有做什麼大事?為什麼要懺悔?但是你越懺悔越進入自性裏面,感召無始劫以來,所做的大、小事情,雖然你不知道,但是你的內心就真的起了懺悔心,就會痛哭流涕!這是真懺悔,剛開始懺悔還迷迷糊糊的,跟著念也不曉得在念什麼?念是念了卻沒有感覺,這麼天天拜八十八佛懺,拜到最後真的有所感觸了,等到有一天也就會痛哭流涕,那已經是懺悔念進入腦筋裏面了,感知了無始劫以來所做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種種的五逆重罪,最業無量無邊,那罪惡感就來了,就會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慚愧、懺悔!
這樣一直再拜下去,慢慢的拜到你也不想哭泣了,看到罪業,一般人看了就會害怕,你看到罪業、地獄相,也沒有甚麼可怕的!這時候你的罪性就空掉了。《金剛經》就是在闡述這個道理,福德,講福德就好了,反過來又說罪惡,我們的過錯,既然福德即非福德性,罪業即非罪業性,這是同樣的道理,現在講因為是要你學好,要你去做功德,做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就不要去執著,這種無相的功德才是多!若是有相的功德不管有多大,總是有個限量,這種名相會框住你自己的知見,大小範圍你自己要建立一種觀念。
已修得的佛法就要把佛法放開,修了哪一句名相?也要把名相放下,這樣你才不會越堆積越多,你說我沒有學到什麼?但是要用卻是無量無邊的,連綿不斷的佛法就出現了,佛法的可貴就在這裏,越是學不到東西,越是有東西可用,學了一句就是一句,學了一百句就是一百句,學了一千個法就是那麼一千個法,那也就只有那些。而什麼法都沒有,當隨心起念現一個法,就出來一個法,面對一千萬個境,就現一千萬個不同的心意念,即能化解千萬億個不同的境界,這才是不可思議,所以無為法的可貴就在這裏,無為、常為,你慢慢去體會這種回到空性以後,無為卻能應萬種緣的現象。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世尊為什麼說福德多呢?若是把福德看成沒有福德性,這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多,若是執著我做了這個功德,很執著一億、十億、千萬億,、、、,有數字的出現就不多了,因為總是可以講出一個數字。你把福德看成本來就沒有福德性,空掉了!這福德才是無量無邊,這種道理你把它引伸到所學的佛法一樣,把它引伸到你所做的罪業一樣,無始劫以來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等到有一天懺悔到福德與罪業兩者皆空的時候,什麼是罪?什麼是無罪?都沒有了!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在上面所講的,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首先告訴你:「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樣子才是多!而要應付福德即非福德性,就導入後面這一句話,不要做這麼多的福德,做了當然福德很多,你現在有這麼福德多,觀它非福德性,是很多的福德,但還是不如受持於《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四句偈就是在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所修證的一個境界,也就是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你只要是去受持。整部經去受持當然是很好,但是整部經的手段、方法都是朝著要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這種果位來做的,所以整部經去受持也是可以的,或者是縮小到你去闡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或者是如何去悟到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這四句偈,不是只有你自己做,還要能為他人去說,那你這福德更是無量無邊,比你觀福德即非福德性,已經是福德多了,還要有更多、更大的福德。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要成佛、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是要修《金剛經》,或者是要修學這四句偈,朝這四句偈的修行層次去做,就可以悟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現在先考慮一下: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什麼不一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法,只是佛覺悟的一部分,這是解脫了,但是佛解脫以外的智慧,神通變化、無量無邊的這一部分,不是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就可以了,還有很多要學的,所以這兩者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悟到無上正等正覺好像就跟如來一樣了,其實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果地佛,還有無量的神通變化,祂可以遍滿無量虛空界,祂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要祂講一部經典,可以講了幾千萬年都講不完,每一句都可以重重的剖析,有無量的法相出來,這些不是只有悟到正等正覺就可以了,正等正覺只是不偏於空、有,是可以解脫了,但是佛還有很多的這些能量、能力,是還沒有去修學的,所以說佛是妙覺位。
我們看般若的名相裏面,就知道後面所講的這些,譬如五眼、六神通、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不共法、佛十力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薩波羅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等等的,不是悟到了正等正覺就行的,還要繼續的累世去修菩薩道、去度眾生,才能累積無量的智慧,有一天才能成就果地佛,所以你做了很多的福德,現在縱使你觀福德性是空,這福德已經是夠多了,但還是不如受持於《金剛經》乃至這四句偈等,因為這一部經典或者是四句偈,都是一切諸佛及諸佛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這一部經典出來的。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這裏的段落可能跟前面有一點搭不上調,但是又把所提出來的現象,告訴你要修習《金剛經》、要修習四句偈,又有一個法讓你去學,現在又再加以破解掉了,深怕你會執著,一執著說有一個法可以成佛,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豈不是又互相矛盾了?所以最後再補上一句話,須菩提!剛剛所闡述的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裏面的無上正等正覺,要受持《金剛經》、要受持四句偈,這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吧?但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把它太當真了,就抓住這一句話這麼去修,佛法並無定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不要觀佛所宣說的佛法就是佛法,要觀它即非佛法,這樣才是名為佛法。
是名佛法怎麼解說?就是有那個名相,要用就去取來用,用完了就把它丟掉了,這就是所謂的佛法。而你不必用,佛所宣說的佛法,就等同不是佛法,因為你用不上、也不必去用,也可以去用,用了就要丟,才是真正佛所宣說的法。不然用了仍然抓著這個法不放,就如同從這一岸要度到彼岸去,所坐的這一條船,用了這個佛法,結果已經到彼岸了,你卻不下來,怎麼辦?永遠坐在那一條船上也不下岸,永遠就度不到彼岸了。所以佛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也都是在闡述這種道理。
世尊告訴我們很多法,在上面第七品所講的、所重覆的,做歸做不要太執著了,用了是暫時用一下,用完就把它丟了,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所謂修佛法。後面還有提到,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很有意思了,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包括了什麼大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無量無邊的法都是佛法,這裏面更複雜了,要去抬槓就有很多可辯論的,這一句話先把它安在這裏:「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正法可以正面的去用,邪法可以反面的去參考,不是教你去做壞事,這也是一種佛法,當然正面的教材是很好,也有反面的教材;有智慧的人看到因果報應,看到別人的負面教材,不行!我不能去做這事情,可以警惕自己不要再去重蹈覆轍,去造這個業,沒有智慧的人,只看到因果報應,做了以後再去後悔,所謂的佛法一切都是佛法,卻又說:「即非佛法」因為怕你有所執著,一執著就會卡死在哪裏!不執著才能一路的走下去。
這經文簡單的講出三個概念,一個是要布施,去做很多的福德,卻要觀它無有福德性,這樣福德才是多;第二個是提示你要受持《金剛經》乃至只有這四句偈,更能夠去對別人講述,這福德比你去用所有世界七寶,有形相的福德去布施,觀無形相的福德性,其福德更是要大很多,因為一切佛、一切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都是從這一部《金剛經》或者是這四句偈裏面出來的;第三個是現在所講的法,又要再加以破解掉了,所以最後又闡述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能立能破,這是佛法最基本的一個觀念,不要永遠執著一個法,沒有一個絕對的,世間法裏面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若有絕對的法,佛法就有所矛盾了,因為現象界裏面,是一切因緣所起的,你所用的一切佛法,也是如實的現象界裏面因緣所撮合而成的,只是拿來用一下,用完了就歸到空。
已經有障礙來了,你用了一句話來化解這場障礙,化解完了還抓著那個法不放,怎麼辦?你就卡在那裏了,有障礙來了一直念著阿彌陀佛的聖號,念了一萬遍了,而這障礙已經被你這佛號的佛光照射到不知跑哪裏去了,而你還一直在唸佛號,變成多餘了,壞人、冤親債主都已經跑掉了,也不必了!就把念佛的心放下,回到自性清淨,緣已經沒有了,就不必在那裡自找一個因緣,變成是妄想了。這是經文的大意,先大略的了解一下,接著下來就是解釋名詞了,出現了幾個名詞,以前雖然常常在聽講,現在要加以了解一下。(待續)
(2004.10.23.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