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4.10.9. 第 10 講(9)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續)
3.「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如來為菩薩摩訶薩說無上心法、如來菩提法,我們今能讀誦《金剛經》,亦要像大菩薩們這樣修學。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而如來是為發大乘者說法,為發最上乘者說法,為發無上乘者說法。所以修大乘者對於如來所說法,均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觀如來所說法,此法均不可取,亦不可說。意思是說大菩薩祇能懂得其所說法,不應取著,亦不應念意執取轉述。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要觀如來所說法為非法、亦非非法,不能把它當一個法來執著或捨棄。這是修無上心法者,要學習菩提智慧來得解脫知見所必需的修習法,菩提道是這樣來培養的,是這樣來學習各種層次的無為法的。
上一次講到:「無有定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今天早上我們也誦了《金剛經》,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在修行過程之間,不要執著有一個境界可以修得,或者是心在想、行、識諸蘊中都會起一些神通變化,這些也不能去玩弄,要放下、不要去執著,在修行過程之間,等於是有為與無為法間在互用,也可以體會心是可以起用,當然不要去用,我們第八意識也可以幻化很多的眾生出來,在行陰區宇行者可以觀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果報應,以及一千大千世界面,這些所有的現象,都不要去執著它,這樣你才可以證到無上正等正覺,若在過程之間有所執著,那就沒有辦法悟到最後的正等正覺,就是沒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一次也講了,沒有一個定法可以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一個定法可說,若眾生執著「空」,衪就教他要破掉「空」,若執著「有相」,衪就教他放下、不要執著一切相,這樣空、有不二修習,你才能夠了解,所謂修佛法,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者是如來菩提,就是沒有一個法有所得,也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這與世間一般人的看法都是背道而馳的,好像一些有為法,有一些東西可以去練,不管有相的法或者無相的法,總是要執著一個,要求如來菩提剛好都不去執著一切相,不去執著有為,當然無為法會修證到,但也不去執著。
這中間會牽涉到我們所講的,要悟得身空、心空、性空、法空,這樣就能夠證到佛性,也可以得到阿羅漢果,在心空之間,也就是心可以有些法起滅去應外在一切因緣,也可以從因緣之間去了解一切事情,但是又不能執著,這就回到自性,那行者明心見性後,回到第三層次就要空掉自性應緣諸法,自性是隨外境因緣會起見、聞、嗅、味、觸、覺心,這些不同的自性,在自性之間對外境也不能執著、對內心所起的相也不能執著,這樣去捨一切法,才有辦法證到無上正等正覺。
一般世間凡夫,雖然在修行,但是沒有這種佛法知見,所以在《大般若經》世尊告訴我們,若是菩薩,尤其是修到大菩薩的境界,聽聞到這個法門,對每一個境界、法門,你都可以去了解,但是到最後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執著它為有、為可得,這種般若波羅蜜只有兩句話可以形容它,就是對一切法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無所有」是針對我們心裡面不好的境界、業障,都可以觀它是無所有,就不會害怕、不會想要懺悔,用平常心去觀內心所起的境,不管是現地獄相、什麼相,都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是對我們所修的境界,不管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至於破掉色身以後有四空處定,你也不能說有所得到什麼,甚至於修得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雖然真得到了,但也要觀它是不可得,這樣就是在方法、手段、境界上,你所修的一切境界都要放下,這樣才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要不然在過程之間有所執著,就會迷失在五陰魔相之間,在前面的可能就會 淪墜,到識陰區宇的,可能就會生到天上的哪一天或者出生到仙道,因為仙人、天神、外道會跟你來結為伴侶。
《大般若經》是在講空一切相、不執一切相,這樣要一直走到最後;《楞嚴經》的五陰魔相,是在說明修行境界,這個心、自性會有什麼現象會發生;要求解脫或者要得無上正等正覺者,就要去受持《大般若經》或者《金剛經》,要知道「明心見性」境界就要去讀《楞嚴經》,裡頭我們也說了五十種陰魔,這兩部份都能夠修習的話,一個是可以了解修行過程之間會有什麼境界?聽了《金剛經》,有的聽了一半,有的聽了一點,以後整本講義化成書本的話,就可以讓你充分了解,世尊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怎麼去修的。
今天我們講第三點:「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從第三品開始,如來一直教我們很多的法門,譬如要你度一切眾生,到最後無有一眾生可度想,要你無住相布施,有布施了以後不要有布施的念頭;教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樣無住相布施,其福德無量無邊。然後教你要離四相,先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我相,就是我的執著,另外一個有我相就有對境、就有對象,人或者是很多人就變成眾生,你跟他、他們結緣,就永遠都在人跟人之間互相牽扯、互相出生為眷屬,就永遠沒有辦法解脫;在滅掉「我相」以後,才能夠滅掉人相、眾生相,最後談到「壽者相」,就是不要有求長壽的這種觀念。
當你修到天上的哪一天,壽命都很長,至少都是幾千萬億年,也有在初禪,不要講初禪,講欲界天的第五天化樂天可能就有二十三億年的人間壽命、他化自在天就有九十六億年的人間壽命,初禪以上更是天壽久遠,但是有壽命的要求,就會有盡,《金剛經》在告訴你空一切相,連壽者相也要空掉,沒有壽者相,這個壽命才是你能夠掌握的;若追求一個長壽,不管是幾千億年,最後天壽盡,還是要再輪迴,所以,我們要沒有一個壽者相,這是世尊在前面幾品告訴我們的。
到這一品來,衪就告訴我們,上面所講的這些:「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為什麼不可取呢?你不懂可以拿來用一下,還沒有修到那一個境界,拿來用一下、就放下!不能永遠一個法,從開始學佛法到最後都是用那個法,總而言之,也是真的無一法可以取,因為「無定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過程之間若執著一個法,就不能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個禮拜、每一個月,甚至於每一年,都會發現你智慧在增長,你的佛法學了又放下、放下又學新的,所以說沒有一個定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你真的要拿來用,是心不淨、煩惱起才要拿來用,若已經修證到一個境界了,就不必再取那個法來用。
在《金剛經》裡面有一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你心亂了、煩惱起來了,就觀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告訴自己不要執著那個相,這樣你的心能夠安,那個境自然就會滅,當時是取來用一下,也不可能永遠都取這句話,有一天你對著相可以自在無礙,那這個法就可以不必用;如來所說的法,是在過程之間每一個人都要去學、去用,等到有定力、有智慧了,自然可以觀破煩惱,就不必再用一個法來對治一個法,否則就是還有所執著,用有為法就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剛剛講到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夠空性是你自己自性應緣,不會去執取一個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雖然最後不可取,但在過程之間,你可能會用得到,但是用得到也不可以說如來有所說法,如果你這樣講,就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說有一個法可說,佛法是高深、微妙的,不是一般沒有德行或者以前沒有供養千萬億佛過的,是沒有辦法聽到《金剛經》經義的;為什麼在所有《大般若經》裡面的重點,都是以《金剛經》的眼目、為代表?過程之間我們學這個法,是無一法可學,我們聽了《金剛經》,不要說世尊有所說法,如來所說法是不可說的,不可說,也就是你還執著有一個法可說、有一個法可取,那會落於有為法,就不能悟到無上正等正覺。
過程有種種的現象,可以用佛法來對治,等到有一天心自然清淨,就不再用到某一個法,你就可以了解,原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如來所說法,原無法可說」,也是不可取、非法、非非法;非法,是不是一個法,是空當然是一法;非非法,即不是空,那就是有,負負得正,非非得是。什麼時候是非法呢?若心已經清淨了,就不必再用一個法,而煩惱心起來了,甚至於冤親債主來要你的債、來影響到你的念、甚至於你的身體,對心可以起煩惱、對身可以讓你生病,但是,你把它空掉,要用空無的心來面對它,一切法是無,真的是無有一法,那才可以破解對方的法,也可以破解你內心對境的執著。
「如來所說法」其實講起來,都是方便而說,那你修到的話,一切法都是非法,而還沒有修到世尊所說的一切法,你還是要拿來用,拿來用之間,就是非非法,但是,最後一定要了解,暫時用一下、借用一下,就像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肉體不是你的,是借你用的,若把這個身體當做是我,就會變成仙人,仙道是執著這個色身,黃龍禪師說這是守屍鬼。菩薩不愛涅槃,小乘行者喜歡證到涅槃,涅槃的那種空寂,對一切境界不會反應,不想起心動念去想什麼東西,那種境界是非常舒服的。
涅槃是寂靜不二、空,這種現象每一個人都要去體會,體會不是一下子,也許要一年、二年、三年,修到一個境界回到空無的體性,都不大喜歡講話,當一個人根本不用講、不起心動念,開會時是不得不講、那就講,心動凡情,針對什麼主題發表高見,完了以後也不想講話,這種空、無相,在我們修證過程之間,會有一段時間現出這種境界,你要去體會,這是在學習空、無住,是沒有執著,對一切境界讓它黏不上你,這空一定要去學習、去證,在學習之間就是非非法境界,你要拿一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來訓練你自己,讓它不執著。
我們為什麼會執著?就是第六、第七意識執著有一個我、有一個法,因緣來它就會起一切相,心裡面就會很敏感、就會應一切境,若已經沒煩惱、習氣也沒有了,外境來、冤親債主來,你可以不起一念,用空無的心對它,這樣它就黏不上你,也沒有辦法讓因成為果,你才有能力解脫,還沒有能夠做到「如來所說法非非法」時,實際是有一個法可用,你已經做到了,不必再用一個法,不必再有一個招式來破解對方,那以前所說的法就等於沒有說,對你來講不是一個法。
世間一切法有正、有邪,其實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正、邪?心法裡面沒有正邪,行為、戒律這中間就有正邪。譬如心地不正的人,他雖然學了佛法或學了一些世間的武術、招式,他會去做奸犯科,這不是法的問題,是心的問題,心不正學什麼正法也會去害人,心正的就是學了一些邪法,也會把它用在正的方面;在外面很多學符咒的,若能夠心地正直,所學的那些是用在利益眾生、解救苦難,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去斂財,這樣是邪法也變成正用,當然像這種人不可能會修到無上正等正覺,有的人問風水要不要去學?其他方便法門要不要去學?如果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都不能去學,你學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以後自然就有智慧,能夠去了解這些,甚至於不必用這些,用更高深的心法或者是如來的咒語,也可以成就一些解救眾生的法門。
到一個境界以後,不是學不到法,法是從自性起來的,可以自在的從你的心地裡面,對眾生去做一些有為法,在講四句偈的時候,什麼是自性清淨?是自性自然應緣感而遂通,有所因緣感召的時候,它靈通就現了、它就變化無窮,你自己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這中間就可以產生很多微妙的心用在教化眾生上,這是無上正等正覺。修到那裡你就會有一種心地的了解,然後就可以徹底的用它,只有在利益眾生上來用它。
如來所說法,告訴我們:「不可取、不可說」,但是先決條件是要證到那個境界,你才了解為什麼「不可取、不可說」?為什麼「如來所說法,非法非非法」?不要直接從經義上去了解,要從你修證的境界上去了解它,過程還沒有到,《金剛經》還是很管用、要拿來用,哪一句話對治哪一個境界,如果你真的自在無礙了,內、外因緣對你都沒有產生絲毫的影響,這時候《金剛經》歸《金剛經》,對你來講就不會想再去唸,為什麼?因為你已經圓通了,所要學的是《金剛經》再往上的《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大乘神通變化的經典去看,不是永遠都在誦《金剛經》,那時候就真的了解,原來「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因為你現在不用了,在開頭的時候我就告訴各位《金剛經》在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中,是大學程度的佛法,就是在講解脫、一切法不黏,再上去是研究所,就是要學神通變化、要學咒語。
一切如來心咒,已教了你們,有的人都還沒有背起來,要用心一點,這還是有一個法可學,因為你還沒有到一個境界,若學不上來就要多背這個咒語,這咒語是消業障,教你不要有恐怖,去除你的恐怖心,尤其是有一些人修有為法的時候,告訴他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有的人就很害怕,那我要學什麼?我最後會是變成怎麼樣?不是變成沒有了嗎?面對空也就會很害怕,現在執著一個有為,有為的方法、有為的念頭,才說我在,像這種修行的過程之間認識不清楚,你教他一下子要放下一切,他會覺得恐怖。
在《大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了一切法,然後以般若波羅蜜觀破它,是無所學,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學了也不執著,不學也不執著,在空、有之間都拿捏的很好,這時候《金剛經》才搞懂了、也證到了,就要再往前學其它的,其它的就是神通變化,神通變化不是好玩的,一方面若你往生了,成為一位大菩薩,十方世界可以來來去去;而還沒有往生,那你就以如來的這些神咒可以去利益眾生,如果你修心中心法一咒六印,也利用它成就很多的神通變化,當然現在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境界,起不了神通變化,以《佛心經》所講的,你要看,就結第二印,然後你按眼睛,每一次這麼按一下,修一座按一下,修到哪個時候因緣成熟,你就可以看十方世界,就不必像天眼通,這麼去修天眼,要宿命通、要觀眾生,都是用神咒。
修行次第之間有一個分水嶺,就是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三個正定,是開悟以後要學習的,然後學習、學習到以後,就是七地菩薩,進入第八地,然後你要學陀羅尼門,現在你要學也學不來,這個密咒、手印很奇怪,沒有人教當然學不來,大藏經擺在那裡,有時候你不想看,想看也看不懂,研究了半天,有的人都搞錯了,像有同學在三十年前學過什麼觀音法門,但還搞不清楚觀音法門要點怎麼修?他也去修密法,師父也是教他們《佛心經》裡面的懺悔印、菩提心印,不過結的方法根本都是不對的,表示教他的師父也沒有搞懂,然後經典看一看,大概是這樣子,然後就學了,也沒有正式的傳承、傳下來。
以密法,尤其是如來的印,很奇怪的!你沒有到那個資格、那種境界,就是怎麼學都學不起來,就是有的人教了你,久了你也記不起來,我們有很多同學都是這樣子,六個印修了、修了,修到最後,回過來要修第幾印時忘記怎麼結了!這就是諸佛菩薩還沒有把這個印付囑給你,表示程度還不夠,而程度夠了、因緣成熟了,自然人家教你、你就會了,並且不會忘記,如果已經教了你還會忘記,就表示境界還不夠、要多用功,怎麼用功?去掉你內在的一些習氣、毛病、個性,就是在用功,不是多唸佛、拜佛,當然這樣也可以消你的業障,去掉一些煩惱,但最重要的要去轉你內在的個性、習氣、煩惱心。
到了一個境界,真的像上面所講的對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種觀念都有的話,你自然就會開始要學密法,密咒、密印,當有所傳了,人家傳給你,你學了、會了,那是很好!釋迦牟尼佛有誰來教衪?衪沒有師父,一定是與十方諸佛同一心,或以前菩薩道中所學記下來的。如來的心咒、手印,當然是要教,心咒是遍虛空,你心通的話,馬上就有感覺,哪一個咒進到你的腦筋裡面來,在虛空之間可以傳給你法,有時候不可思議,這些就是因緣到了,你的心地也是到那個境界,無形中就要付你一些更深一層的法,尤其是在研究所的課程,那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現在所有的有相密,都是比較初淺的法,如來這些咒、這些印,除大隨求陀羅尼以外,《楞嚴經》或是《孔雀明王經》這些經典的咒語都很長,都是幾百句,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唸,有人傳了當然是很好,若沒有人傳,也可能搞了好幾十年,也沒有辦法去學到這些。
我們雖然是學了心中心法一咒六印,其實這一咒,只是大隨求陀羅尼裡面三、四百句裡面的一句而已,為什麼?因為智慧不夠,只有學這一句,你們要去用功,要從心地裡面去轉你的習氣。講到這個密咒,最近我慢慢要花一些時間,等到把五陰魔相解說弄好出書以後,再來就要花時間把整個大隨求陀羅尼全部翻譯出來,大隨求陀羅尼有什麼好處?大隨求的整個意思是:「隨求即得,成就佛道」,要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唸這個咒就很容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梵字,我們都看不懂,梵語,那更不懂,現在教你一切如來佛心咒,你學了幾個字,像你在唸佛心中心咒,學了幾個字,但是不懂它的意思,意思沒有告訴你們,其實很簡單,知道了會覺得這個咒好像太簡單了,一切如來心咒,意思也告訴你們了,因為它比較長,懂得意思就會比較容易背,平時要唸一唸,唸一唸你會覺得聰明一點、業力少一點,那是在消我們業障的;到研究所的時候,就一定要心地比較清淨一點,起碼要到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再上去就要學如來的心地法門,就是咒語。
如來為菩薩摩訶薩說無上心法、如來菩提法,你聽到這裡,應該知道什麼是無上心法?無上心法,就是無所得的法,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法是什麼法?什麼法也不是,叫做無上心法,若還有一個法,就是有相,那也不是無上;什麼是如來菩提?我們開始初發心,有一個發心菩提,發心菩提一發就是我要成就如來菩提、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這個心以後,就種這個因,今生去授戒、受菩薩戒就要發心、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以後,就是未來哪一世你一定可以證得如來菩提,可以成就佛道,發了以後就要修心,所以有伏心菩提,調伏你的心叫做伏心菩提,用菩提來調伏你的心,還沒有清淨就要用一切佛法。
心清淨了、煩惱障沒有了,那就是已經把心調伏了,是證得了伏心菩提,伏心菩提真的證到以後,就有小乘的解脫,這時候是出到菩提,也就是從煩惱裡面跳出來,到達沒有煩惱的這邊來了,是所謂出到菩提,用菩提智慧來跳出煩惱、輪迴,悟到無生,這時候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還沒有達到如來菩提,因為你只有小乘的解脫知見,你要行菩薩道,地地去累積智慧、功德、度化眾生。很多我告訴你們的法,也許在外面都沒有聽過,我怎麼會知道?是自己體會了以外,就是在利益眾生間所學到的,面對這樣可以達到什麼目的、那樣也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如此種種可以學到很多的心地法門,一切法是不必外學,都從心地裡面現出來的,然後累積無量的智慧,在以後的哪一世就會成佛,成佛是悟得如來菩提了,所以說菩薩摩訶薩(大菩薩)要學無上心法,世尊告訴我們的,什麼是無上心法?如來菩提法?
我們今能讀誦《金剛經》,亦要像大菩薩們這樣修學。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有一個煩惱法來了,你用這個法去對治它,你說這有沒有一個法?好像有一個法,但是,又叫你不執著,不要執著一定有一個法可以用,你說沒有一個法,又好像有一個法可用,對治冤親債主、對治內在的煩惱,那好像又不是虛的,而不管實、虛,你把它拿來用,用了以後就要放下,都不必再執著,這法好用、這法有效、這法以後怎麼樣,都不必去執著這些。所以世尊所講的法,對還有執著境界的人,就要用這個法來破解它;對於不執著境界的人,對他來講是無實無虛,法來應緣,應緣完了就放下,什麼是實?是虛?就沒有定法了。
如來是為發大乘者說法,為發最上乘者說法,為發無上乘者說法。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是專門對大菩薩或者善男子、善女人講的,他們已經發菩提心,要學無上正等正覺的人而說的,衪才講這一部《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法,最上乘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來菩提是最上乘,為發無上乘者說法,這是不同的名相,但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最上乘、無上乘,都是在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修大乘者對於如來所說法,均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觀如來所說法,此法均不可取,亦不可說。如果要方便說,是因眾生還不懂,你要跟他講,讓他了解、學習,若自己還有搞不懂的,就要誦《金剛經》、要學習,已經搞通了就要記住,不必再執著《金剛經》怎麼樣、怎麼樣,因為你已經超越那個境界了。意思是說大菩薩祇能懂得其所說法,大菩薩因為已經是過來人了,世尊講什麼、他就懂,不會去執著,那小菩薩聽、聽、聽,剛開始用《金剛經》去對治一切境,等到一個水準以後,又不必用這些法、又不必執著,所以不應取著。
亦不應念意執取轉述,也不一定要去講經說法、要去講述《金剛經》的非常殊勝,但是因緣成熟,人家要你去講《金剛經》、還是要講,而你的心不必去罣礙,很多會背、會講《金剛經》,今天講的跟明天講的,不見得會是一樣,是隨性而發,因為無有定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天講到這裡,明天又換一個角度去講它,同樣是一部《金剛經》,今天講跟明天講可能是不一樣,今年講跟明年講也不一樣,當然一個是你自己體會的、還不究竟的,所以講出來就有高低不等,若已經究竟的,是要為眾生講,眾生現在的根基如何?還有小菩薩、剛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要從最淺顯的比喻去講,你就會講比較淺的一種《金剛經》的說法,都已經是大菩薩了,就直接講空、不執著,那就簡單明瞭。
一部經可以講的很簡單,也可以講的非常仔細,要看聽者的根基,那你講的人也不要執著,講完就完了,以前龐蘊居士,皇帝請他去講《金剛經》,他拿戒尺往桌上一拍,啪!有沒有聽到聲音?有!然後聲音過了以後,怎麼樣?沒有了!《金剛經》講完了,就下座了!《金剛經》本來也是這樣子,你還不究竟,所以囉嗦了一大堆、講了很多,你究竟了無一法可說,大家嘴巴閉起來;就像剛剛啪一下有聲音,這一下完了以後又沒有聲音了,這代表一切法,歸於空寂的時候,那是最完美的,不必再去講,不究竟才要去學,究竟以後這佛法、三藏十二部經,講來講去都是兜著空性、如來性、因緣法等,在闡述這些現象,若直接契入佛心的話,無有定法可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你會了解了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要觀如來所說法為非法,雖然是世尊講了一些法,但是我要學無為法,所以要把它看成非法(空),但是還沒有學到、還是半調子的時候,要把它看成非非法(有),是有一個法可學,這不是世尊講的這個法,到底是法?還是非法?要取決於你的程度,《金剛經》對你來講是法?還是非法?你把它的道理搞懂了、也做到了,那一切法都是空的,不必去說、也不必執著,不能把它當一個法來執著或捨棄,故意要捨棄也不對,執著它更不對,要捨棄的人是修到空、無相,不再執著一切境界、一切法,故意要捨棄,這種念頭也不對;那不捨棄怎麼辦?就是有因緣、有眾生、有障礙要化解了,你還是要拿《金剛經》來用一下,用了以後又不執著,不要一直執著。
有的人執著名相,又不會用,有的人執著《金剛經》裡面在講什麼,講了半天也拿不出來要怎麼用?不是懂了就好,是要拿來用,碰到障礙的時候怎麼來用它?譬如冤親債主來了,讓你心煩,我感覺到有冤親債主、我感覺到現在心不寧、或者身體不舒服,如果你感覺有一個人在作法害你、或者在周圍之間讓你氣不通、讓你心神不安寧,那就要想《金剛經》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比較被動一點!
你要比較主動、積極一點的去破壞對方的定力、念力或者持咒的力,就可以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一直在心裡面一直唸、一直唸,那個非人用一些咒、或者手印、或者用一些什麼有為法想要害你,你就瓦解他的心力,心裡一直唸默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都搞有為法,這有為法本來就是如夢幻泡影,是一下子就會消滅掉:「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也觀、你的冤親債主也要這麼觀,你跟他洗腦,這個很有意思,唸這四句來強化你的定力,你打吧!你打吧!你再打吧!也是一下子而已!因為有為法是無常!然後瓦解對方,你要用法害我,有為法是無常的、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下子就沒有了,你不要再玩了,然後他就愈來愈沒有力量、愈來愈沒有力道,兩、三天以後,他也草草收場、滾蛋去了,你這障礙不必用什麼法跟他鬥,提起經句就好了。
顯教有顯教的好處,不必在那裡唸咒、唸什麼的,還要請菩薩、什麼的來幫你,不必用!你只要唸阿彌陀佛佛號也可以,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更簡單,唸得心的定力愈強,唸得對方的心愈來愈沒有力量,所以顯教的經典,你會用就很好用,不一定要用什麼密咒,當然密咒是被動的防禦,若是要利益眾生,眾生碰到比較重大障礙的時候,冤親債主很不甘願、這一口氣也放不下,你還是要以如來的體性持那個咒,如來的體就化作你的身,你就變如來的身,所使出來的咒語、甚至于手印,那就可以化解眾生,因為對如來手印他不遵從的話,會被打入地獄的,所以每個心地非常不好的眾生,他還是要軟化,還是要接受這些如來的無上心法、密咒,然後不必再欺負人或者要抱怨、要索債務的,這些心都會放下。我們對於如來所說的法,觀它是均不可取,亦不可說、非法、亦非非法,不能把它當一個法來執著或捨棄,對於所學的不要執著,也不要故意要放棄。
這是修無上心法者,要學習菩提智慧來得解脫知見所必需的修習法,菩提道是這樣來培養的,是這樣來學習各種層次的無為法的。你要求的菩提智慧來證得解脫,解脫不是只有內心的煩惱,還要解脫與天道之間的因果,因為修證到心清淨到哪一個境界,就會感受到哪一天的果報,在這過程之間,你就放棄所修、所證的境界,不然你會出生到天道去,天道不是很好嗎?要修無上正等正覺、要解脫不再去輪迴的,這是不好的,第一個不好的是一上天,壽命就很長、很長,有好幾十、百、千萬億年,在未來佛要下生的時候,你不能夠來人間,親近諸佛、成就無生法忍,這樣你會錯失掉。
我們普通以娑婆世界的佛來講,大概五億七千多萬年,兜率天內院的菩薩會下生人間成佛,每經過五億七千多萬年,就有一位要下生成佛,如果我們能夠當生與佛下生人間,聽祂講經說法,那你當下就可以悟得無生法忍,現在你感召到天界的天壽,一上去就幾千萬億年,若也沒有因緣下到人間來的時候,你就會錯失掉了,當然這些人大概都沒有佛法的因緣,若是有佛法的因緣,念佛、拜佛、供養佛菩薩,只要有一點因緣,而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去東方琉璃光淨土、、、等等的這些佛世界,你只要有修學佛法、供養諸佛菩薩,就是在這無始劫之間一直在輪迴,未來五億多年以後,彌勒菩薩下生,你也可以跟祂一起來人間受生。
當釋迦牟尼佛要下生的時候,祂也是昭告所有天界的天神,上至色界天,下至六欲天,昭告眾知:菩薩要下生人間成佛了,要證得無生法忍、如來無上菩提的,都要一起下生人間 。所以當時就有好幾十億的菩薩,從天上下生人間,然後聽聞世尊講經說法三百多會,是講給這些有緣的、或者出生人道之間以前有因緣的,這些都是能當生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世尊的智慧與福德,祂是神通廣大,你只要參加祂的法會,不管你有多笨,都可以悟到小乘的解脫,所以親近諸佛是很好的。
很多人會感嘆,譬如道聖法師所寫的那本印度朝聖遊記,書裏面就一再的感嘆生不值佛,如來下生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同時來出生?同時來下生有好處,只要祂講經說法你參加了一會,就會有所成就。而我們自己在這邊修,有的修了十幾、二、三十年還是對佛法搞得迷迷糊糊的,對心的不清淨卻轉不了它,要把這根深蒂固的習氣破解,也真不容易!為什麼?就是不值佛、沒有一位佛在身邊,而我們依經典在講,每一部經典都是佛會付囑給一位菩薩、或者是阿羅漢,也都不一定,《楞嚴經》是付囑給阿難尊者,《金剛經》是付囑給長老須菩提,《大隨求陀羅尼經》是破惡趣菩薩,就是不會墮落到下三道的菩薩,所以你只要讀誦《大隨求陀羅尼經》,就不會墮落到下三道,當然,很多其他的咒語也都是一樣的,甚至于其他的經典,你只要唸了以後,就不會墮落到下三道去。
我們在修學無上菩提道中,均不得取一切法,也不可說一切法。當然不得取一切法,也不可說一切法,是已悟得無上解脫道,甚至於是得真如無為者的境界,才能如此地乾淨俐落。那我們初發菩提心者,雖然還不能做到此境界,但也要朝這方向境界來走,以方便善巧來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智慧,這樣慢慢觀一切經文、佛所說的法都是不可取、不可說,無所有、不可得。若有所取、有所說即是屬有為法層次與境界,故還是不能得究竟解脫,因不能得究竟解脫,所以才要用善巧方便智慧,來學習無為法的層次與境界。
我們在修學無上菩提道中,均不得取一切法,學歸學、學完了就放下,也不可說一切法,智慧還沒有成熟就不要亂講,講了以後誤導人家的這些觀念,你本來是一心的好意要幫助別人,其實會來聽法的都是跟你有緣的,但是你又講一些半生不熟的法,而你造業了讓別人也造業了,因為他誤解了經文,所以我們還沒有一個究竟,要狂慧不著,一位開悟的人智慧是很磅薄、銳利的,但是到底佛法還是無量無邊的,沒有把道理搞懂以前最好不要說法。
像我二十七、八幾年了,以前我都是取片斷的經文在解釋,沒有正式講過一部經典,《金剛經》是正式講的經典,懂了以後才能正式的去講,有的人也許是再來的菩薩,悟力比較強,看一看他就敢講了,或者是參考祖師大德的就敢講了,當然這樣他也講了,只要不違犯因果,引經據典沒有錯誤的觀念,起碼講的不是他創造出來的,這樣還好;還有的自以為是的、很主觀的,就是這樣、就是那樣,這樣會害跟他學習的人,所以你要修學無上菩提道,聽歸聽、學歸學,最後不取一切法,也不可說一切法,都要放下!
很多同學左邊耳朵聽了、右邊耳朵出去,回去都沒有留下一句話,等到要用的時候才會想起來、拿出來用,這是最好的,讀誦了那麼多部的《金剛經》,如果每一個禮拜都有來,一年多已經有七十幾部經了,你讀誦完就忘記了,要用會拿出來用,把重要的拿出來用,用完又放下!所以沒有一法可以去執著的。當然不可取一切法、也不可說一切法,是已悟得無上解脫道,甚至於是得真如無為行者的境界,才能如此地乾淨俐落。而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就要看成是非非法,要執取一點來用,大菩薩就不必這樣了,在還沒有悟道以前,就有時候要用、有時候要收,當以後悟道了,就可以對這一句話很自在的做到。
我們初發菩提心者,雖然還不能做到此境界,但也要朝這方向、境界來走,怎麼走呢?我學不是要把它記起來嗎?能記憶當然是很好,但也不要死背,死背了境界來卻不會用,也沒有用,要自然會用!你很認真學習、讀誦《金剛經》,很心平氣和、法喜充滿的讀誦,哪一句經文又明顯地跳出來了,那一句就是你今天要學的,為什麼今天特別注意這一句話?也就是今天要教導你這一句話,你就要特別的去研究一下,或者特別把它記起來以後要用。下一次再來唸,又跳出來哪一句話你特別在意,就是佛要教你那一句話,你就要記起來而會用;有的讀誦《金剛經》幾百遍了,還是不會用,碰到境界也不知道拿出來用,只喜歡看、喜歡讀,當然薰習你的腦筋有這種子,這樣也是很好的,以後有障礙也可以幫你化解,但是你要學習實際上《金剛經》的真實意義是什麼?不要在字相上去執著。
我們初發菩提心者還是要學習,以方便善巧來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方便善巧這四個字要會用,也就是地上菩薩所要學習的,地上菩薩一下子就要學習到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要觀一切境無所有、不可得,但是沒有辦法,因為你理智可以做,而無始劫以來,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還很強,所以他還是會感應、會跳出一些煩惱出來,會罣礙這件事情出來,甚至于有因緣來了,還是會現那個境出來,而你做不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沒有辦法做到觀一切境無所有、不可得,做不到還是要慢慢去做到,這就是要用善巧方便。
譬如最明顯的例子,有的人修心中心法開始要吃素了,但是家裏的人反對吃素,我有這個心卻不顧家人的反對硬是要做,讓家人起了煩惱心、讓他認為不孝、認為你怎麼樣、、、,很多人都遇上這種困擾,這時候要方便善巧,你就慢慢來、方便的在外面吃素,回家就不吃素,在吃素的時候維他命、礦物質要補充好一點,也沒有顯出貧血、沒有病奄奄、要死不活的樣子,久了以後也改變了家人的觀感,看到你吃素也不錯,精神、體力越來越好了,相對的也就會同意你吃素了,這就是善巧方便。
佛法是很圓融的,一件事情要做都要善觀因緣,不要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那樣,有時候要慢慢等待,等待並非是妥協,要怎麼做?你要看著去做,做到最後你所要的目的,因緣成熟對方也就會轉,他不同意最後也會同意,甚至于他最後也會轉過來,也許比你更積極了,吃素可能比你更用心,也來持過午不食了。剛開始也許你跑步比較快,你的家人一進入以後,也有比你更積極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這種善巧方便,來修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或者是般若波羅蜜,你用般若波羅蜜去修般若波羅蜜,我在作般若波羅蜜,自己把它破解掉了,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而連這個心也要把它破解掉,也就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破解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佛法就是這樣能立、能破,不要執著我在修般若波羅蜜、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但是你已經有一些境界要你去學了,要你去有所得了,像這寶貝要付囑給你,這手印、咒語要付囑給你了,卻還說:「不行!我要行無所有、不可得。」這不是障礙自己的前進嗎?所以修學佛法要靈活去運用、要方便善巧,要到哪一個時候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到哪一個境界就是有所得,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些都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這樣慢慢觀一切經文、觀佛所說的法,你要了解真的都是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說,也可以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若有所取、有所說,即是屬有為法的層次與境界,過程之間這一條路總是要經過的,要到高雄你直接就能到嗎?一定要經過台北出站、板橋、新竹、台中、彰化一直下去,比較大站的,我們就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來比喻,你這些都還是要經過的,在過程之間經過這些,不能在這四禪中間取一個相,在台中、台南之間去執取一些境界,不必這樣子,這樣你才能夠走到最後。
在修學無上菩提道中,均不得取一切法,也不可說一切法,在這一條路上若犯了這毛病,故還是不能得究竟解脫,你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最後還是沒有辦法得到,因不能得究竟解脫,所以才要用善巧方便智慧來學習,道理懂了,走在路上旁邊的花不要亂摘,在走到目的地之前,有好多風風光光的這些天界,進去可以卻不要待在那裏,這樣你就是在用善巧方便,做不到就是要用善巧方便,來達到你要走到最後的目的,不要迷失在中途上。要用善巧方便智慧,來學習無為法的層次與境界,無為法是最後的一個目標,無上正等正覺是最後的一個境界,過程之間有很多風光的,你都要去體會,體會以後又要把它放下,這是修佛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由本經文我們也可以學習到,自性本心有所感知的境界,也要能觀其不可取、不可說,有所取、有所說即是內在還有我執、有法執,這非學無上菩提道者所應為。同學中若有能體知、感知一切境況者,都當要觀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體會一下後即刻放下,如此即能訓練此妄心不執,真如自性就會慢慢顯現出來,將來因緣來時,起心念都能如實現其境,但不會去妄執此境界,這樣就是自在無礙矣!
我們的心也是最聖最靈,當你第一念感知以後,不要再加上妄想念去思考、去推測,這就是自性應緣,它是非常威靈的,可以隨緣去化一切境,所以你也不必什麼特別的加持、灌頂,這種有為法都是短暫的,給你加持清淨心只一下子,過幾天以後就又用亂了,給你灌個氣,一下子也會沒有了,你為什麼不自己這麼練、每天這麼修証你自己的觀念?讓你自性去應緣,你就會有一個明明了了的覺知,要怎麼去應緣?現在大概有什麼事情?為什麼看不到我們自己的佛性?一方面是心沒有打開、二方面是妄想習氣很重,讓這個心、這一面鏡子不夠清淨的鑑照外境,當然就觀照不到這個心、自性應緣這種清清楚楚的境界。
說來說去、看經文時懂了,但是回去以後,如何從心地裏面的那些垃圾,去把它倒出來?那是最重要的!若是沒有辦法去倒掉內在的那些垃圾,即使學了那麼多的經文也不會進步,執著哪一點?你要去破解它,而開始學的是從十小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陷、害心、憍),這些小毛病都是從根本煩惱所現起來的;要斷掉二中煩惱的無慚、無愧;有一天有境界了,要斷掉八大隨煩惱,這個斷了才來斷六大根本煩惱,執著在貪、瞋、癡(不明瞭因果)、傲慢心、懷疑心、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見取見),離不開六大根本煩惱,當六大根本煩惱真的比較淡薄了,你就有清淨的心鏡可以映照外境,因緣來了去應緣,在應緣之間也清清楚楚的去應緣。
這時候也是禪宗祖師大德常常提起的:「不要讓你的心,落在無事匣子裏面。」就是無所是事,沒有在行菩薩道,這個心自己也偷懶讓它安詳,不為眾生的苦難著想,有的人仙風道骨,這一定是光修自己,不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去幫忙;有的人卻是非常的勞累,也都顯現在臉上,一看就知道有在做事,怎麼做事?他也搞不清楚!就是一個心永遠都是在動,在動之間都是為了眾生在動,這也是非常傷神的,等於是我們磨刀子一樣,磨刀了又去砍,砍了都會出現缺口,而又沒有時間磨刀怎麼辦?當然會顯現在臉上很疲倦、很勞累了;有些人就福德比較好,固定一年、兩年就閉一次關,充充電、磨刀,磨完刀了再出來,殺不死的就再出來,菩薩就是這麼樣的,還有一些不是真正到一個境界,不會用心力,嘴巴講一講,反正我講你聽,聽完就完了,也不必去動到心力,不必去應付眾生的恩恩怨怨一大堆的事情,當然他看起來就很輕鬆、紅光滿面、瀟灑自在,另一個角度來講,這樣是修的很好嗎?並不見得是很好的,心是沒有在用。
我們學習到自性本心有所感知,你要到達這個境界,若還沒有所感知,什麼事情也都不知道,看是第一關,你看也看不到,能用眼睛看、能用耳朵聽、能用鼻子聞的、能用舌頭舔的、能用身體感覺的,這五根還是在前面,四十四位階的地前菩薩境界,有的初基還沒有入佛門,也有的沒有入菩薩道,不要以為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有什麼境界了,是還沒有佛教的境界,要用你的自性本心去感知,用心感那才是破色身,不必用眼睛看,用眼睛看還是地前菩薩的境界,一進入地菩薩以後都是用心去感應,這個心才沒有時空的限制,這個人在美國、歐洲,照樣可以感應到他的心,這個人在地獄、你在人間,一樣可以感應到地獄眾生。與你有緣眾生之間的那種心,當你自性清淨以後,對於因緣就很敏感,因為很敏感才要去觀一切不可取、不可說,這是悟道以後的人所必須去修的,不要去批評這個法是真的、這個法是假的,一切都要能觀其不可取、不可說。
若還有所取、有所說的境界會現,即是表示內在還有我執、有法執,還在有為法的堆裏面打滾,修無上正等正覺是要修無為法,要能觀其不可取、不可說,但是一下子做不到怎麼辦?就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盡無為,種種方便讓你慢慢的這麼方便善巧去做,做到最後你要證到真如無為,才是進入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所以做不到那是當然的,做得到就是佛了,但是要善巧方便去學習,道理懂了、做不到,就要慢慢來。而我執、法執沒有滅,對一切經文還有所說、有所取的這種觀念,這非學無上菩提道者所應為,道理懂了要知道不可取、不可說,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做。
同學中若有能體知、感知一切境況者,都當要觀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要這麼去磨練你自己,煩惱法來也是一樣不可取、不可說,不必去跟別人吐槽,自己的煩惱自己把它觀空,就沒有了。有的人就喜歡講,我現在感覺怎麼樣?還在煩惱什麼?有人吐槽、倒垃圾就比較好,很多同學常常不管是雞毛蒜皮的事也要吐槽,只要不去講佛法,講一些生活上的問題,我都不太願意聽,有的同學就很喜歡來講,這些生活上人家對她怎麼樣?鄰居採摘了一些蔬菜給她也要講話、不給她也要講話,我說:「你跟我講這些做什麼?要去轉你的心!這不是給你磨練嗎?」不講不行!要自己從內心裏面去轉,自己喜歡講的這種心,要把它打死掉,垃圾就擺在自己的家裏就好了,不要吐給別人。
佛法不懂給你點一下,要不可取、不可說,聽了、學了,以後就心裡感知,不管真的、假的,皆不可取、不可說,你會說就是已經取了,取了以後就會說,這樣你就沒有辦法破掉,所以在第一階段的修行,根本就不太喜歡講話就是這樣子,是不可取、不可說,有一種是被動的去做到,你要主動的去做到,就是心要住在自在無礙空了,也不想講話了,就是天天這麼生活,眼睛做個表示、頭擺一下、做這個、做那個,嘴巴就不想講話,當那個心現就是禪宗所講的:「把心打死!」把它打死掉、大死一番以後,學佛法就很快、悟力就很強了,因為心空以後智慧就來了,我們沒有智慧就是心不空,心不空就是看到一個相、聽到一句話,就在那裏鑽牛角尖,不會去破解這些,當你心空掉了看到一個相、聽到一句話,也都不想去講、不取,自然就沒有什麼可說的,反正內心的境界可以感受一下,體會一下以後要即刻放下,不要去講、不要去取,要學習這樣,做不到也要這麼儘量去做,到最後沒有必要的話語,也不必要去講,沒有必要表達、溝通的這些話語都不必講。
現在舉一個實際的狀況,有時候在修行,我們的身體難免都會有那種修行的樣子,什麼樣子?在非人、鬼神看起來,我們一定有氣、有光,走到哪裏都會感召它們這些會圍上來、會靠近過來,有的人就比較有忌妒心,或者懷疑它們是什麼用意的,當然也有好心的,會來考你,考你什麼?就是給你一個念頭,這念頭都很惡毒的,也有好念頭的,就是專找你的弱點,譬如:「你的家裏失火了!」這個念頭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而我有神通、有靈通,心能感知,好的沒來、就來壞的,你要不要聽?教你體會一下就放下,你可以即刻放下嗎?可以即刻放下就是上等智慧,就是不可取、不可說的,有的人猶豫一下,會是真的嗎?不會吧!
第一種是上等人,聽到這一句話沒有第二念,放下!第二種是猶豫一下、想一下,大概不會吧!第三種是要不要打電話問家裡,真的有沒有這一件事?想歸想,算了不會吧!有的人就真的打了,家裏有人說沒有的事,知道又被耍了!像這種修行過程之間,隨時諸佛菩薩,也會出考題考你,到底有沒有不可取、不可說?有沒有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用這種逆境、用這種不好的念頭來考你,考你的親情、你的子女怎麼樣了、家裏怎麼樣了、父母親怎麼樣了、、、,當然有沒有怎麼樣,自心、本心有感知的境界,稍微觀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觀得起來,一觀他、他馬上起來,心心相應就代表他起碼沒有事。而觀不起來,是否生病了,或碰到障礙了,這又是另當一回事。你要自性清淨靈性高,所有像都可以觀得起來,並且現在你心中,那就是代表沒有事。像現不出來表示他有障礙,有障礙你不必去問他,用心法去化解,有時候會教你們心法,有的人會用,有的人聽歸聽也不去用。或不會用。不會用當然是沒有心力,你自性沒有現露出來,當然就顯不出它的功用,所以要修、要打坐、要練功就是這樣,要讓你自性能夠感知。
現在是在講修行,感知以後體驗一下,馬上就要放下,大好的事情、壞的事情都一樣的要放下,懂在心裡面,有時事情你先預知,一個靈感哪一件事情會怎麼樣?不必去講,講了你就犯了有所說、有所取,到時候該現它就會現,該發生它就會發生,整個心態就要這樣。就是你懂了,但還是要放在心裏面,讓整個事情去發展,發展到哪一刻,真的就是這樣子,而你提早就料到了,也不必去執著,你一講就變成有法的執著。有些人就是這樣,懂了、知了,到底是自己知的?還是鬼神通知的?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自性清淨了知是一個境界,有的是鬼神通而知,鬼神跟你講,然後你就講出來,這種人都是比較會講出來,鬼神通就是要讓你有此超能力,讓你有所表達,一定會讓你去講,讓大家知道你能通靈,什麼通靈!是通鬼神之靈。
要懂了你能夠放下,代表沒有執著,我們修佛法就是要這麼修,沒有人問就不必講,有人問起就講,你看禪宗的祖師大德有人來參問,你不問他就不講,有人問就講,在一問一答之間很簡單,短到一問一答僅有兩句話。若多到可以討論的話,這個人根基是不錯,可以講到十幾句話。一個公案頂多都是兩、三句,三、四句話,長一點的十幾句話就完了。有問才回答,不然就像一灘死水一樣,有人丟石頭進來才起漣漪,漣漪就是回應,回答完了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況,是水平、無浪,就代表心永遠保持那種心平氣和、平常心的境界。
如此即能訓練此妄心不執,上面所講的感知或者是心通,你都要放下,皆不可取、不可說,當然,不去分辨真假,到最後會證實真假的,在《圓覺經》所講的,地上菩薩要明隨順覺性:「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不去分辨是真的?是假的?在平時不打妄想,表示心清淨了,如果心常常打妄想、內心不清淨,下面這些境界就沒有辦法做到,第二句:「於諸妄心亦不熄滅」這境界是在講自性本心感知境界、起心念了,這並不是你妄想,打妄想的是打妄想,心不打妄想,自性感召到外在的因緣,他自己念頭會現起來,這時候亦不能熄滅它,你不必壓它,可以觀照它。有的人剛開始學,不懂得這意境,不懂得修的境界之前後秩序,所以會當妄想加以壓抑。
開始修心中心法,有一位同學他就來問了:「有時候來個念頭會壓它,有時候不壓它,不知要怎麼樣?究竟要怎麼分辨真妄?」現在若還現妄想心,當然要壓它,剛開始學當然是妄想,你去想這些做什麼?《圓覺經》經文是地上菩薩已經開悟的人在學的,所謂「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是教你不要胡思亂想,這個你就要練習好久了。又說「於諸妄心亦不熄滅」,這個妄心講起來也是你的無明感召外境,所起的念頭,所以無明與菩提,這兩者是永遠分不開的,如果你把無始無明拿掉了,你就不會起念了,不會起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無明不是不好,無明是讓你去應緣,然後你的心就會起,就會知道什麼事,這時候「於諸妄心亦不熄滅」,就觀你的心起心滅,到底是什麼事情在發展?是什麼因緣?有什麼事?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無了知就是不可取、不可說的境界,不要去分辨,讀了它就好了,了知就是要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念頭起來當然知道,它在講什麼?然後又下去了,但是已經閃過你的心,就知道你在想什麼?這時候是最後一句話:「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到底這事情、這個心念起、這因緣感召的念,是真的嗎?是假的嗎?不管它是真、假都不要在意,如果你能夠照這麼去修,不驚、不怖,沒有恐怖心,就很容易修到隨順覺性。如果你在這四段中間卡在哪一段都有習 氣在。卡在第一段,根本是沒有什麼境界;卡在第二段是還有法的執著,雖然有心通、感通,但是你放不下;卡在第三段你要把它搞清楚,到底這事情是怎麼樣?還是有所執著,第三段、第四段是合在一起的,於無了知不必去分辨是真的?假的?不去分辨當然就沒有後面真、假的分別心,這是在講修行過程之間,你要對禪宗的修持,或者《圓覺經》求圓覺,或者是禪修的境界,這些來講都是相通的,沒有什麼不一樣。
再這麼訓練你的妄想心不執著,真如自性就會慢慢開始顯現出來,真如就是真正如其本來的功能,它自性的功能就會如實的現起,遇到什麼因緣,就會現什麼境,將來因緣來時,起心念都能如實現其境,現在你為什麼現不起來?一方面是心沒有打開,色身沒有突破,二方面是妄想蓋住你這一面鏡子,所以不能如實的映現真性出來。有的人是可以映現出來了,但是第二念、第三念妄想執著就一直跟著跑,就沒有辦法清淨,而起心動念要現實際的境界,是一回事情,然後你看的開、看不開,又是一回事情,知道的事情不去執著、不去講,過去就過去了、忘記了,這才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但不會去妄執此境界,這樣就是自在無礙矣!
不知不覺當然就是心眼沒有開,身體沒有突破。而有知、有覺卻罣礙,就是還有我執、法執,知了以後當作不知,不必吐槽、不必轉述給別人聽。要慢慢這麼去練,練到最後好像是愚癡一樣,痴呆痴呆的,知而不知、不知而知,這樣就自在無礙了。所以這一段:「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是有很深的一種意界,你要以這個目標來做,做不到就善巧方便去做,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它,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就可以做到、體會到世尊所說的法,做到了真的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的境界。今天就講這一段,要好好的去應用,雖然講的是目標,但是現在也把過程告訴你們要怎麼去做了!
(2004.10.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