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4.09.27. 第 10 講(7)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續)
(四)、經文大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來有得到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有得到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剛才所說的道理中,如來度盡十二類眾生入涅槃,但實無眾生可度想;又說菩薩不應住色塵布施,菩薩要能不住相布施;又說菩薩摩訶薩要能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所以不能以身相來見如來。又說菩薩在學習離四相中,不要取其法相、不要不取其法相。在此等種種所說無上義中,你認為如來有所說法嗎?」
在解釋名詞時,已經把相關的名詞做詳細的解釋了,世尊就說了:「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來有得到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有得到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嗎?」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來我有所說法嗎?如來,就是世尊自稱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嗎?如來我有所說法嗎?這就是上面幾品之間,雖然世尊提出要度盡十二類眾生,但要無有一眾生可度想。又說要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等等,又提出很多修無上菩提的這些方法,但是現在要先把它作一個段落,把這個理念搞清楚,所教你們的一些法,你們真的認為所教的這些法,是有法可得嗎?我雖然方便說了一些法,你們認為我有所說法嗎?這是在《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理念,諸法無所說,亦無一法可得。
在修行過程之間,世尊教了很多方便的法門,包括世間善法、小乘法門、大乘法門,然後修完以後,你得到了就要放棄;就像如來有沒有得到正等正覺的這個法?如來說了那麼多的方便法,有沒有說法?我們知道後面很多經文都提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有少法可得,是謂無上正等正覺,最高的佛法就是沒有一法可得,回到我們自性清淨的體,這樣才是證到不偏於有、不偏空的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把大眾從小學生教起,善導善誘、教導衪的徒弟,把他們教導到已經進入大般若經範圍,可以說是大學部的程度了,現在要告訴他們以前所學的法、或者聽世尊所說的法,要有個正確的概念,用得上就用,用完了、渡過那個河就要放下,就不要再去執著,所以衪就提出這個問題出來問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尊者也真正了解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因為須菩提尊者是證空第一的,證空也就是要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重要的一個關卡,在開悟以後,要修內心的清淨,然後心發光,得到智慧、斷煩惱,到八地不動地等等,到七地之間要修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證到以後入不動地,這中間都在捨一切所修證到的一切境界,等於是五陰魔相裡面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魔相都要度過去,這樣才能夠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之間世尊所說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這些法,都是隨眾生方便而說,所以不能講世尊有所說法。
須菩提尊者就說了:「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個絶對的法,可以稱得上無上正等正覺,從有為法去說,有為法也不能夠稱為是個無上正等正覺,有為法證得哪個境界都非究竟。從無為法來講,以唯識來講,六種不同的修證境界的無為法,也不能當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到真如無為的境界,這也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真正的體性,它是隨時可以應緣生法的,有真正的因緣來,真正的體性相應,這就進入有為的境界,空,也不能夠說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為法更不能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個法可以用來稱為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既然這樣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世尊在說法是應眾生之根基去講的,若是小乘的根基,衪就跟你講小乘法,是大乘的根基衪就跟你講大乘法,若剛開始修行的,衪就跟你講善法,講如何去布施?如何去做善事?如何去守戒?得到內心的清淨,才能夠得到果位,這些依每一個人、或者是當下哪一個法會裡面的大眾所有的需求,要講什麼法依因緣而定。所說的法不能代表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也就沒有定法如來可說;哪一個人執著「有」,衪就可能對他講空,一切法是不實在的、無實相的,會有生、住、壞、空之相,所以大可不必執著。
有的人證到「空」,衪就會跟他講,「空」只是體性的一面,它會應緣產生一切的法爾現象,這樣有因緣來,心會相應、會起法,不是永遠住在空之間,這樣會變成玩空、偏空,跟他講「有」的道理,空中產生妙有,這一關你要去學,不是只有證到空、解脫,空以外還可以讓你的心鑑照到很多的因緣,相應以後產生一切的互動,這樣你就知道很多的事情,不是像石頭一樣,什麼都不理、不相應,這樣不是全部佛性,佛性有「空、有」的兩面,要看行者證到哪一個境界,衪就跟他講不同的法,講來講去只是敍述一個事實,最後這些法都不能稱做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沒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尊者就自己解釋了:「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何以故?怎麼講呢?如來所說的法,是依當下眾生各個根基不同所講出來的,是當下可以啟迪某些人的心智,讓他沒有煩惱、讓他沒有罣礙、沒有恐怖、沒有祈求等等的心態,說完了,聽的人當下理解了,理解了若還有所得,那就不對了!很多同學說,坐在這裡聽,哪一句聽得懂,好像體會了,但是回去好像都忘記了,我講了什麼?不記得!也就是我們自性本來就是這樣子,聲音來我能當下了解,聲音過去了,我不必強記起來:「來無所黏,過無踪跡」,但是有一個很好的情況,以後我再面對什麼境界的時候,我也可以用世尊所說的法,去應用,應用完了就放下、就忘記了,這麼講起來,世尊衪就是有所說法,但都不可取,也不能夠再拿來講。
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心地裡面有緣應緣,應緣就放下,妄緣更不用打妄想,根本就不會去在意了。你學到這個無上佛法,就很輕鬆,不必像去學武功一樣,第一招要怎麼樣?第二招要怎麼樣?不必!只有簡單的,用坦蕩蕩的心去面對那個緣,該講什麼話?你自己(自性)就會講,該採取什麼措施?你自己(自性)就會採取什麼措施。或許在你的心中,會映現什麼影像、境界?它就會現起!這些都很自然的、不必學,在心中自然就會現,像這種不能說、不可說、只能用意會、體驗的,那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如來有所說,你聽了以後,沒有什麼可取,不認為如來有什麼可說的,就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經文,在平時不會罣礙,等到有境界來的時候,也許你就冒起裡面的句子,剛好可以面對那個境,化解那個煩惱境,這些是自然而然的發起,這些你說有所取、不可取,世尊講的,徒眾們能解無無住。我們現在當下聽了也沒記起來,所以如來所說法都不可取、不可說,非法(空觀)、非非法(有相)。非法是無法、是空,不可取,是無一個法可取,是空、是無,雖是空無,但是明明世尊有講,有講你要用不即不離去處理。若有體會還加以執著,就變成非非法(有相執),也就是這句話你懂了,以前沒有學過,現在很渴望的能夠得到這一句經文,你就很在意、很執著,這句話對我很有用,我要記起來、背起來,就變成不是一個非法,是真的有一個法,並不是沒有一個法,這是非非法。
非法(空)、非非法(有)是看你聽者的那種層次,當你懂了,就把它看成所講的是不可取、不可說;而還沒到那個境界,對你還有一個啟迪的作用,就會在意,這不是沒有一個法,是還有所說,是給你還有所存留的一個印象,如果真的到最後,應該都是不可取、不可說,應該都是非法,為什麼要加一個非非法呢?因為有的人還在學,不能說這不是一個法,這還是一個法。是法、還是非法,要看與會的這些人、眾生,他們修行的層次不同來判斷。
總結,所以者何?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本來世尊所講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但是,又說是非法、不是一個法。非非法即是一個法,負負得正,就是說也是一個法,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是聖人,尤其是指俱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他觀世尊所說的都是不可說、不可取的法,是非法;而還沒有究竟的慧解脫阿羅漢,或者是前面的八種阿羅漢,還有一點點要學習的這種阿羅漢境界,阿羅漢聖人有九個位階,除了最後俱解脫是真聖人外,其他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等聖者,多少都還有非非法(有學相)的這種感受,他們還要學習,除非己經得到俱解脫的真正阿羅漢果者,他可以說世尊所說的這種法不必用,因為已經心 澈底清淨了。
這九種聖人的前八個,他們還是有點要學習的,只是學習的多少而已,那聖人前面的賢人更不必講了,有十八種有學位的賢人,是信行、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間(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等等,世尊所講的由最初基的慢慢帶入世間禪定、慢慢帶入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法門,或慢慢帶入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或者入陀羅尼門等等的。到陀羅尼門以後,等於是比較像八地菩薩以上要學咒語的境界,之前的雖然登地菩薩,在三地以前都還寄居在世間,還是屬於是世間禪定裡面,第四地到第七地之間,寄居在出世間,等於是在學習斷煩惱、求得解脫的知見,這是跨於賢人與聖人之間,之前的地前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這四十四位階的賢人或者十八種有學位的賢人,他們都以有為法為主,九聖人才是修無為法,所以自己修有為,還是無為,可以用來分別自己修行的境界。當然要注意的是修行過程中四禪、八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徧處等都是有為之定,一入空、無相、無願三昧,即是修無為智慧。得三三昧後,又要學真正金剛菩薩的陀羅尼門,此雖是有為法,但是為利益眾生而用菩薩、如來咒語,用後又忘記了,所以還是屬於無為法的範疇。
要看一個人的智慧、要看他今生修行所接觸的經典、或者所修習的法,就可以判斷他的智慧到底是高、或低,利根智慧的人可以頓悟,當然頓悟以後,他修無為,直接趨入體性,學習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受想滅盡無為、不動無為,到最後若能夠做到真如無為,那真是最完美了。之前的這些有學位的賢人,都是在修有為法,不管是唸咒、四念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這麼去思考,或者是根本都還修不到佛法,只有在世間禪定裡面,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大玩真如性用。
世間禪與佛禪有什麼不同?世間禪是依他的心清淨與否,心不能空掉的話,就連斯陀含的果位都得不到,第七意識的妄想心,一定要把它調伏,第七意識妄想心在三禪、四禪定之間都會現起來,初禪、二禪是在第六意識分別心裡頭,斷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面對著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有沒有辦法把它擺平、不受它們左右?如果有,你所知所見,也不起瞋心,這樣才有一點須陀洹的樣子;到三、四禪,這個心可以調伏好,第七意識不起心意念在罣礙過去的、未來的這些心念都不起,這樣可以安住在心不動之間,就有一點斯陀含的味道;而在三、四禪之間,已經可以做到心清淨,第七意識不再妄執八識或者潛在的這些種子,你就不會起心動念、胡思亂想,這樣就會住在一境性之間。在一境性之間也還沒有得到果位,你要斷除一切的貪,才能夠證到阿那含的境界,阿那含是不還果,四禪的行者不貪禪定之間的境界,反過來斷內心的貪著,對於諸慾望,對於名、色、財、食、睡等等的這些世間慾望,甚至於對修行之間的善境界,也是一樣要把它斷掉、不貪著,這樣就可以證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是比世間禪定還要高,超出四禪福報天的境界,就進入五淨居天裡面去,這些從欲界的善行到初禪、二禪,甚至於三禪、四禪,若不修佛法,他們還是認為佛所說的法,都以有為法著手,還會去聽、去用,不得不用,因為心不清淨,因為禪定力不夠,所以還要再修;如果在四禪境界、三禪境界或者二禪境界之間,真正的從內心去改造你的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都要把善、惡斷盡,這樣才能夠擠入無為的境界,在整個修行之間,你到底是賢人?還是聖人?要看你所修的法,今生不從有為法下手,或者是從有為法下手,然後進入無為法的境界,這些都是利根器的,是當生可以成就無為法的;若還是在有為法之間打轉,那你還是屬於賢者。
若於無為法之間在用功,用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的,方便有多門,用方便波羅蜜,做不到慢慢的去做,量力、隨緣的去做,這樣一年、兩年、十年慢慢可以做到什麼事情都無為的境界,那你也可以悟到空真如體的境界。所以須菩提尊者把它解釋得非常清楚,佛所說的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這三個要連貫在一起,那你就是修無為法為根基之人,是屬於聖人的種性。而你把世尊所說的法,認為還有所取、有所說、非非法,那就是賢人,你還要學習,因為你心不淨,所以佛陀所說的經典,雖然現在留下來的,你喜歡觀看、喜歡跟著去做,那就是還用有為法在修。
大家要有個概念,修無為法的人,大概都是佛親自教導的,一位開悟的行者,衪都是以無為法來教導你,讓你去除內心的煩惱境界,這是世尊的願力,哪一個人進入開悟的境界,衪用身、語、意化,不必本尊來,衪本來就是法身無相、遍滿虛空,衪感知眾生的心,哪一位修行進入登地菩薩的,衪就可以感受到,可以直接以心與心對他教導,用意念、用語化直接可以指導他,一般沒有開悟的人,心不通,因為還是用眼、耳、鼻、舌、身這色身五根在修行,雖然有所見,但是心不是很靈光,眼睛見性所見,認為那就是境、那是人、那是非人、那是菩薩、那是佛,這些人大部份都是菩薩在教導的比較多。
菩薩在教導有為法,有為法就有密咒、就有手印,就有唸佛法門。真正如來教導的,都以無為法為主,自己可以判斷一下,自己是屬於修有為法根基的?或者無為法根基的?也可以看別人,他喜歡修密法、手印、念佛,念佛也是屬於有為法的一種,只是佛號等於密咒一樣的,阿彌陀佛的佛號,也是像唸密咒一樣也是很有威力,唸得好、念到心裡面去,也是可以發光,也是有無量的神力,因為跟阿彌陀佛的法身相應,唸哪一位本尊的密咒,也可以跟那一尊的菩薩相應,相應以後如果真的破色身了,密咒得利後就要修大手印,大手印等於禪宗講的,就是要修空觀,把一切法都要放下、把它觀空,所以還是回到無為法的境界,這時候就在走進入聖人的境界。
從有為、無為之間,來判斷一切賢聖,都用這個來分別,這句話說的很清楚,修行有三不等的層次,你是什麼根基、適合修什麼法?是勉強不來的!無為法很好,但是教你來修,好像沒有個東西在嘴巴或者在心中來玩一玩,你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意義,或不曉得怎麼修?這樣你就是不能修無為法。當你認為起心動念都是多餘的,你認為學什麼法,好像都是多餘的,這樣你就適合修無為法,不想起心動念,不想有一些多餘的累贅,那適合修無為法。譬如剛開始學打坐,學數息觀,學久了覺得做數息法門,此動作有點多餘,因為我的心也不去胡思亂想的,我為什麼還要數息攝心?
數息是心會散亂、會胡思亂想,才要用一個數息法,把你的妄想心綁住,現在我的心根本不胡思亂想,我再數息幹什麼?我為什麼在那裡數一、數二、數到十又重來,不必用了,就可直接進入隨息的境界,隨息也還有一個心綁在呼吸上,如果氣很旺,根本不必再吸氣了,那心要觀在哪裡?一點點氣進來,可以悶了幾分鐘再換氣,也沒有氣吐出去,只有氣再進來,這樣怎麼觀息呢?這就不必觀了。每一個人色身與心之間,都有一個互動,到底要有為?無為?要看今生的智慧與累劫修下來,你到底是到哪裡?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你到那個境界,也不必去看不起剛開始學的,開始學的很多境界不了解,也不要去亂批評走在你上面的人,那個境界你根本搞不懂,以你的知見說東說西,這樣反而會去造業。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後面經典也在講,如果你說世尊有所說法,你就是在謗佛,意思就是在這裡,有緣方便說的法,就是因為你還沒有到一個無為的境界,才要方便說一些法。這一段話,在解釋第三品、四品、五品之間世尊教我們很多法,但你不要認為世尊有所說法,因為世尊是方便對大家不同程度所說的法。其實到一乘佛法是無法可說、不必說,你自己從佛性裡面就可以去應緣,可以產生一切的靈通變化,不必去說、也不必去學,進入無為法,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法會產生,那就是產生妙有的境界。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來有得到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有得到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嗎?梵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無上?如果有一個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高低,進入無為法的境界,就沒有一個高低,所以成佛的這些佛陀、如來,祂們不管怎麼樣都是相等的,沒有一個大的佛、小的佛,成佛就是成佛,祂們所悟到的都是一個空、無為的體性,然後可以產生無量的神變,這些都是已經成佛的,果地佛的境界,這稱為是無上。
在修有為法的人就有高低,就會比念力,中國武俠小說也一樣是有為法,學哪一派、學哪一個招式,有招式就有破綻,如果學無為法,隨心而發,或根本不發,不必有招式,你怎麼來?我就隨心而發,就會看出你的破綻,就可以點破;有為法是有念力、有神力的大、小之分,而悟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就能產生佛十力,產生只有佛才有的十種力量,一般的世間禪定或者一般的羅漢,甚至於金剛薩埵、菩薩都沒有辦法跟佛相比的這種十種力量,只有佛才有的,其他這些聖人或者賢人都不俱足。
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有法可得嗎?這是世尊問須菩提尊者。如來剛才所說的道理中,如來度盡十二類眾生入涅槃,但實無眾生可度想,如果如來還有一個眾生可度,或已經度了一個眾生,有這種想法,那 祂就不是如來;度盡了十二類眾生--有情、無情眾生入涅槃,但實無眾生可度;又說菩薩在不應住色塵布施,菩薩要能不住相布施,就是前面世尊告訴我們的第二點;第三點,又說菩薩摩訶薩(大菩薩),要能離四相,先從我相離起,再來離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離這四相就是大菩薩,衪告訴你要如何離四相?再來告訴我們,不能以身相來見如來,不要有一切有相的觀念,想成就如來道,要成就無上菩提道、無上如來菩提,就不能以有相來成就佛道,世尊一直在強調無為法的這種現象。
這是在三、四、五品之間世尊提出來的這些教法,但是,為什麼又問說:如來有所說法嗎?世尊又教我們:菩薩在學習離四相中,不要取其法相,不要不取其法相,這就是禪宗講的:「不即不離」。我們在打坐之間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你可以不必去在意它。不必去在意它,它就會下去。不必在意它,但是你卻可以了解它,這個念頭或者這個影像裡面,大概是什麼意思?你都可以有覺知,若沒有覺知的話,那這佛性就不是很敏感、很敏銳。一個念頭起來,你可以觀這念頭裡面是什麼意思,然後不再理它,等於不要取其法相,不要去取其法相,就要懂得它裡面是什麼意思,不要這念頭晃一下,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意思?這影像起來了,你不知道裡面大概是含藏什麼意思?起碼要了解到裡面的人、事、物是哪一種?只是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去相應,若起心動念相應,就是取法相,不起心動念去了解,那就是不取其法相,這樣也不好。
以禪宗的語言來講,對一切相要能:「不即不離」,這樣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在修四念處的時候,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是在觀之間,一個念頭起來,小乘的修行,一定會動念頭這是一個人,裡面有一個人,即使你知道這是某甲,你也不必起某甲的名字,只是知道這是一個人,這樣就是沒有起心跟他相應;若是大菩薩修行不必這樣,這個影像起來,我知道裡面是一個影像、裡面是一個人,也不加一個人的這種念頭起來,它自己就會下去,這就是大菩薩的境界;聲聞乘阿羅漢他總是要有一個意念,安一個名相在上面,這是一個人,好在他沒有把裡面那個人的名字,硬把它叫出來這是張三、李四,不必這樣,在修行過程之間,你在學習離四相,從心裡面或者從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你都要能知其義,但不要執著其義,也不要逃避,可以坦蕩蕩的面對那個境;這一段是不要取其法相、不要不取其法相。
在此等種種所說無上義中,你認為如來有所說法嗎?世尊就提出來問須菩提尊者,因為須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所以他又稱為慧命須菩提,從慧命須菩提這句稱呼就可以了解,一切智慧都是從悟空而來,一個人如果沒有悟到空,智慧就不靈光,同樣一句話、一個境界,悟到空的人,他馬上可以了解裡面含藏什麼禪機、意義?沒有悟到空的人,就會胡思亂想,就會用自己的習氣、思考模式,然後想一些有的、沒有的,自己製造煩惱。所以要有智慧,第一要修空觀,修到空觀以後,要用在世間智慧,甚至於用在經文解釋、理解,就可以達到非常銳利的理解力,這是從空之間來產生的。
須菩提尊者答說:「如果依我了解如來所說的意義,實際上無有一個定法,能夠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事實上也沒有一個定法如來可以來闡述。為什麼呢?如來有無上智,會依眾生根基,加以方便開示各種不同的法,所以說沒有定法。現在如來對此等大菩薩方便開示的法,對於大菩薩而言,皆是無一法可以拿來用,祇有捨一切法執著的份,菩薩摩訶薩怎可能拿如來所說的法來用呢?若能拿來用的法則是屬於有為之法,此非菩薩摩訶薩所當為。因是之故,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可取的法,對我們來說如來似有所說,實是無所說的,故說不可說。而我們面對於如來所開示的法,都要能夠以不是法,也不是非一個法來面對它,這樣不即不離如來所說的法,才是菩薩摩訶薩所應該學習與做為的。
須菩提尊者回答說:「如果依我了解如來所說的意義,實際上無有一定法,能夠來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固定的招式、語句、法門,可以說你能夠悟到無上『無上正等正覺』,一路走來,都是在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在捨棄一切境界,不管修行的方法、證到的現象、所體會的境界,都要一層一層的把它推翻掉,這跟修世間禪定,根本都是背道而馳的,這樣才能夠步步高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法就是在捨一切,捨到不能再捨的時候,煩惱沒有了、境界不見了。若你還有境界,就會受到感召,感召就會生到天上的哪一天去了,不去執著這些修行的境界,你就不會受感召,就沒有那種因緣、習氣在,就不會受到它們的感召,就不會生到天上的哪一天去,這些都是相對的。
你聞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法門,是沒有一個定法可說的,事實上也沒有一個定法,如來可以闡述的。如來衪對某一類眾生在執著什麼?衪就跟他們開導、化解,讓他們放下,所以沒有固定的法 。你在執著「空」,衪就跟你說「有」,你執著「有」,衪就跟你講一切「有」,都是虛幻不實在的,要把它化解掉。尤其是初期學密法的要觀想,觀想日輪、月輪、蓮花,能夠觀起來,又要把它化空掉,因為它是無中生有、化起來的,都是不真實的。你還是要回到空,回到大手印,用這個大手印來破解一切相。
所以沒有一個定法,可以來闡述『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呢?如來有無上智慧,會依眾生的根基,加以方便開導,衪開示各種不同的法,所以沒有一個定法,是依每一個人的心病、每一個人的執著、或者是與會的這些眾生,依他們的根基,衪會跟他們說不同的法。
小乘根基的,就跟他們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等;如果是大乘根基的,衪直接就跟他們講一切法都不用執著,一切法都是空、無,這樣去觀一切法,就會去修無為法,所以,沒有定法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現在如來對此等大菩薩方便開示的法,對於大菩薩而言,皆是無一法可以拿來用,大菩薩已經了解這些道理,世尊講的非法、不可取、不可說,他已經懂了;有時候一些大菩薩,會代眾生問一些法,那是他已經知道了,但是很多周圍之間的眾生,智慧比較低劣一點的,還不了解,世尊透過衪的神通力,要某一位菩薩起來,代他們去發問,由世尊來回答。
譬如《金剛經》裡面講的四句偈是什麼意思?文殊師利菩薩在《金剛經論》裡面就是這樣問:「《金剛經》裡面,世尊!你常常提到的四句偈是什麼意思?」世尊就開導:「所謂四句偈者,就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然後就解釋四句偈的意義:「證到空身就可以得須陀洹果,證到空心就可以得到斯陀含果,證到空性就可以得到阿那含果,證到空法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那就是每一個眾生需要什麼法?當下菩薩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所以就有必要提問,世尊就依衪們的根基、所需要得到的法,來跟他們開示,但是要學得「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法,就是捨一切執著的份。
在修般若波羅蜜,告訴你就是要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你現在修念佛法門,有一點成就了,要把念佛法放下。以前在中國佛教居士會,有一位年輕人,修得不錯,大概有點開悟了,唸佛唸得氣通了,他就來這請問:「我現在很不想唸佛,我有個心很不想再唸佛。」我就告訴他,不想唸就不要唸,為什麼?因為你打開本來自性的時候,自性希望空寂、清靜,不要有一個法在那裡干擾它,干擾它就不能安祥,不能夠住在涅槃的境界,你要順著它的緣就不要唸,管它以前唸了幾年的佛,現在自性不想唸佛,想要安祥、想要住在涅槃境界,不起心動念,你要經過這段空寂的培養。
我們一般修行的法門,到最後還是要捨,所得到的境界,像剛才那位同學不喜歡動念唸佛,那也是過程之間的一種境界,過幾年以後,這個心已經學習到禪定,學習到對一切外境、內心的煩惱都不執著,這時候就可以回過來學「有」,進入有相三昧之中,然後再進入「無相三昧」,「無相三昧」就是對有相不執著,就進入有法無主的無相三昧,這樣就是空三昧證到了,回過來對有境,但不執著的這種無相三昧也證到了,這樣是不是一直在得到一個法、在捨一個法,得到一個境界、在捨一個境界,在修菩提道之間,都是這樣子的。
菩薩摩訶薩怎可能拿如來所說的法來用呢?因為他一直在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一定要聽了放下,做不到的就拿來用,用完了就把它丟了,一直在用無為法來成就他的自性清淨、來成就他佛性沒有罣礙。若能拿來用的法則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是進入無為法之間,前段的修行 。不管是唸佛、拜佛或者是唸咒,這些都是一個法門,法門有八萬四千,不能夠說哪一個法門好、不好,只要契機就好。有的人甚至不學佛法,他練氣功,練氣功練得不錯,把身體打通了、窠臼打破了,這時候心起了無量的法塵,要怎麼斷掉?沒有人可以教他,這時候他為了要解決身心的困擾,就會去看佛經、找善知識,這邊找、那邊找,最後他還是進入佛門,還沒有進佛門以前,所有的人都是修外道法。
所謂的外道,就是修有為法,不管修世間禪定、或者修其它雜七雜八的法,只要不是邪的、不犯戒的善法,這些法都是佛法,這樣修完了到一個境界就要捨掉,能夠拿來用的法都是屬於有為法。此非菩薩摩訶薩所當為,你要當大菩薩就要修無為法,從初地歡喜地到二地離垢地,去掉內心的汚垢,到三地心清淨發光,稱為是明地,到四地心清淨發明以後,就有智慧,智慧像火燄一樣,能燒毀一切煩惱,是謂燄慧地,燄慧地就有一點見道了,見道以後要怎麼來斷煩惱?見到我的自性本來清淨,我的習氣是另外一邊的東西,我要怎麼去掉?怎麼來修得清淨?這主、客已經了解以後,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
在四地燄慧地是一個重要的關卡,然後五地、六地、七地再配合禪定、配合般若波羅蜜,再慢慢的修無為法,再進入七地就要修空觀、空三昧,修無相觀、無相三昧,修無願、修心裏面根本沒有一個祈求的心,這三種三昧都修證到了,就可以進入八地菩薩的境界,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他的定力與阿羅漢相當,雖然八地以前的菩薩有慧沒有定的,而阿羅漢是有定,但是智慧不夠,沒有辦法將一大堆的道理,讓其他的人也能了解與接受,也許他只能教導你念佛、拜佛、打坐,只能夠把他懂的那一套教人。至於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為什麼不能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他無法加以闡述清楚,因為他只知道守戒、讓心不亂,對種種境界可以擺脫,可以悟到無生法忍,他自己可以做,要講一個道理給別人聽,他卻講不來個所以然。
菩薩累劫修菩薩道,累劫在修智慧,知道這個樣子、知道那個樣子,知道所有佛經的道理,他可以講得引人入勝,可以打動人來修佛法,但是他的習氣也許沒有辦法斷盡,也許戒律守的不夠嚴格,不如阿羅漢守戒的嚴格,要成就佛道,當然是戒律與智慧兩者要等持是最好的,定、慧要等持,不能偏廢,若是得到聲聞乘、辟支佛乘,世尊卻認為不好,這是薄地凡夫,阿那含的果位只是脾氣少一點而已,所以叫薄地,因未得完全解脫,所以叫凡夫。阿羅漢是有定、解脫,但是智慧不夠。菩薩還沒有到大菩薩的境界,智慧是有,但是有時候要做卻定不住,這都不是很好的!
菩薩到最後要有智慧才可以度眾生,又有定力可以不去犯戒,不去做一些世間人看起來不太對勁的事情,如此定、慧等持,就有如來的這種菩提,而不放棄一切有為法,就沒辦法做到無為法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恢復到真如無為的境界,不是什麼都不做,真如無為就是回到真正如其我們本來的自性,然後我們自性就會應一切緣,就會現一切相,這時候神通就來了、變化就來了,若沒有回到無為法的境界,就是用你的心成就一切法,這樣能力有限、效果會受到限制。
因是之故,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可取的法,對我們來說如來似有所說,實是無所說的,故說不可說。對大菩薩來講是這樣,你講的我已經懂了,不懂的人才認為有所說,大菩薩可以說是不可說,是無法可說,剛剛已經說明過了,一些還不懂的人,才認為世尊今天所講的法非常的好,我要記起來、回去以後要怎麼用!對於已經懂的人,了解在當下,回去就忘記了,以後要用的時候,才真的馬上由自性應緣,從你的心地裏面出來,馬上就會用了,所以不必記憶什麼法。
你們在學心中心法,我教吳大德怎麼用心中心法去幫助他的夫人,他問我怎麼用?我說:「你不必問我怎麼用?你去修,到時候心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沒有定法可說,吳大德剛開始用心中心法,到時候修法中要變什麼印?就會順緣變什麼印!開始要念什麼咒,他就會念什麼咒,這是非常微妙、不可思議的。若是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從心地起的,我們自性可以觀十方因緣,甚至於你對於一些其它的苦者,以及之外的眾生還在旁邊,也許是冤親債主、也許是什麼人,無形中也許要加一些什麼法,也許要把他們 皈依、也許要把他們送走、也許要做什麼,就在當下你自己心裡面就有那種念,有那個念就會現起什麼印、就會現起什麼咒語,就會心想什麼語言?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就在這裏!
佛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要能真正的捨一切法,你才能夠去體會真如無為法的好處,講那麼多,其實都是在講最後回到如來自性。至於怎麼去用?無一法、無定法!今天對這個人講這個法,明天這個人來問同樣的話,你不一定回答同樣的話語,為什麼?因為他的根基、背景不一樣,所提的問題是一樣,但是根基、背景不一樣,所講的法可能是率性而出,教他不一樣的解決方法,這是從你自性出來的,所以世尊在上面所教我們的這些法,是屬於解脫法,你把它看成是無所說、不可取。
對我們來說如來似有所說,實是無所說的,故說不可說。而我們面對於如來所開示的法,都要能夠以不是法,也不是非一個法來面對它,不一定說它是一個法、不一定說它是非非法,如果不是一個法,就表示你懂了、不必去記憶、不必聽了,從空一面去解。如果你還看成是非非法,是一個法,從有著手,就是境界還不到,你還需要這個法,所以不是把它看成不是一個法,你還要用到它,對修有為法的人來講,它還是一個法,等到有一天把它放棄了,代表已經學到世尊所講的這個法,已經不適用了,我的境界已經超越了以前境界,也就不必再記這句話。
我們開始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要這麼觀?因為我還脫離不了一切相的糾纏、脫離不了業緣的牽扯,所以我就要用這一句話、這個佛法,來幫助我脫黏,幫助我不必去煩惱這些。等到有一天,練了三年、五年以後,練得差不多了,你自己可以坦蕩蕩的去面對冤親債主,他要你這樣、你不這樣,他要你那樣、你不那樣,他要你生病、你又把氣弄通了,他根本都沒有你的辦法,你就不必去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你已經知道,實際上因緣是有因緣,冤親債主來面對,是有這回事情,我能坦蕩蕩面對它,這時候就不必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一個例子,你要舉一反三,能夠這樣去瞭解。
這樣不即不離如來所說的法,才是菩薩摩訶薩所應該學習與做為的,你還沒有究竟,要學一切法,《金剛經》裏面的句子還沒有辦法做到,就把它記起來用。等到以後你功夫練熟了,十八般武藝都熟悉,也就不必用這十八般武藝,用心的這種無為箭拿出來用,就很好用了!不必再搬十八般武藝出來了,就回到我們真正如來的自性,隨緣而去應化,所有障礙都不是障礙,就是人家念咒,使壞心眼用符咒詛咒你,也都不能得逞,這是我們自在無礙的心已現,也就是回到我們如來自性的真正能力,是可以摧毀一切的外道。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所有一切修行人,都依他修學有為法或無為法之因,而成就不同的果報的。所以修有為法者,僅能成就賢人的果位,修無為法者就能成就出世間法。再進一步講,同樣是修無為法之行者,亦有成就聲聞、辟支佛、菩薩等不同果位的。」
你開始喜歡有為法,從念佛開始,修初淺密法開始,甚至於修外道的太極拳,或者是一些香功、什麼功,也都無所謂,這些也都是屬於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到一個程度、境界,需要解脫的時候,一定要去找佛法來求得解脫,不然會淪落到世間福報天去,也就是你修有為法,修有為的世間禪定,執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四空處定的境界,雖然破了色身,你沒有辦法去接觸到佛法,而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種四空處定,你沒有辦法去用空觀,去破一切執著,今生就沒有悟到真佛法,這樣你會回歸到福報天,四禪天或者四空處定,這天壽是非常的久遠,但是你會錯失很多的佛下生來人間,而你還在天上,大概五億多年就有一位佛下生,而你的壽命是幾千億年,不是錯失了好幾位佛來嗎?
修行者一入天上是很大的損失,除非你跟諸佛很有緣,諸補處佛菩薩在兜率天內院要下生成佛時,會昭告各方天神,而你跟祂有緣也聽到了,你也會下生到人間。譬如說彌勒菩薩要下生來人間成佛,你在無色界天或者在色界天,甚至于在欲界的他化自在天…等等的只要有緣的,都可以聽到未來的世尊(彌勒菩薩)在昭告所有的天界:「我已經要下生人間成就佛道,有意願的都可以一起下來!」那時候就有很多的天神一起下生人間,然後未來的佛祂成佛以後,這些人因緣的感召,都會聚集在一起,大概都會出生在此世界的東方(印度曲女城附近),聽祂講經三會,都當悟到無生法忍。
今生沒有成就,沒有關係,這個因緣你要結,要念佛號、要供養諸佛菩薩,這樣未來也許就結了這個緣,就有機會親近未來的彌勒佛,然後一聽祂講經說法,就悟到無生法忍。我們是希望跟諸佛菩薩有因緣,不要修有為法,修到天上去,這樣果報會是不同,一生天也許壽命久遠,又沒有佛的因緣,只有外道因緣,那你就會錯失成就無生法忍的時機;所以修有為法者,僅能成就賢人的果位,在十八賢人的果位,從初發心修善行開始,都是這樣子,在還沒有開悟以前,都是賢人的果位,修無為法者就能成就出世間法,無為法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盡無為、最後能夠進入真如無為的境界,修無為法者就能成就出世間法,成就解脫道。
再進一步講,同樣是修無為法之行者,亦有成就聲聞、辟支佛、菩薩等不同果位的。修無為法有六種無為,可能會學習到聲聞乘、阿羅漢的果位、或者是辟支佛(獨覺)的果位,或者菩薩十個位階裏面,前幾個位階的不同果位,所以修有為、無為,追根到底還是跟因果有關係,就是以前修的因,今生你會修有為法,也是以前修有為法的業因,還沒有無為法的根基,而你今生能夠修無為法,也是前幾世已經開始在修無為法,所以你很喜歡《大般若經》,喜歡講空、無的這種概念,你會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自然就有這種趨勢,對一切法不是很執著要去學,只能擺脫心裏面所起的一切念、所學的一切法,能用、用完就放下,能學、能體會很多法,但都不固定在一個法。
一個真正悟道的道場主持人,一定是十八般武藝、種種法都會,不會只教一個法,而只能教你一個法的,自己都不是很究竟,從頭到尾只能講一個法,修準提法、永遠都是準提法,修念佛、永遠就只教你一個念佛法,真菩薩要能懂得八萬四千法門,身體可以感覺,產生色身功用法,這個法的好處在哪裏?就可以用!心地法門要怎麼用?他都可以知道,隨時可以變化,隨時可以跟真心創造出很多的法門,所以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從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在這二十五個根本法門之間,就演繹出八萬四千法門。基本法稍微加以變動,就變成不同的法門,所以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只是一個概括的名詞,譬如念佛法門,念的快、念的慢、念四句、念六句,念金剛持、或者是念有聲持、、,這些都是念佛法門,由意根進入的還是有所不同,稍微變化就是一個法門,因此真正的一位菩薩,所有的這些法,都是自己能夠體會,也充分的利用在眾生的根基之間,知道他到哪一個境界?就教他哪一個法!經文大意解釋就到這裏,接下來就是我們講經主要的一個主題:「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1.「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從本段經文中,如果我們要成就無上菩提道,當要知悉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者,祂是在修行過程中看成無有一法可得,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者,不能執取一個法,也不能有不執取一法的心態,若執取有個法可學,來成就無上菩提道,那是屬於有為法,是不可能來成就無上菩提道的。若故意不去執取著個法,還是有一個心在排斥此法,這樣也不對,成為反面的執著,所以要能不即不離,才是正法。
什麼是無上?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悟到”這個”大家都是平等的,悟到了無上菩提就是如來地的佛,就沒有大小、沒有高低,沒有哪一位佛比較大、哪一位佛比較小,只要成佛都是一樣大小,智慧、神通一樣,儘管每一個人因地所修的法不一樣,像彌勒菩薩是以「識大」入門的,對於講心很在行,祂的著作《瑜伽師地論》厚厚的一本書,是講心地法門入門。釋迦牟尼佛是從布施入門,祂把所有身體、妻女、王位、城市、國寶等都可以捨棄,成就布施法門,這種布施法門,我們有時候是學不來,有人要眼睛就挖眼睛給他,老虎肚子餓了,身體就布施給牠,讓牠吃掉,像這種把所有東西,都看成是可以布施的一種物質,尤其是自己的肉體,這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有時候布施一些錢財,好像已經覺得很不得了了,更何況要布施自己的肉體,或者是自己妻女,…,更覺得捨不得。釋迦牟尼佛在累劫修菩薩道之間,祂都可以捨一切,所以每個人所成就的如來因地法門,都不見得是一樣的,當然只要悟道了,就沒有所謂的高低,悟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就沒有高下,只有一法,是大家都具有的三藐三菩提,這是無上、沒有高下的。
我們要成就無上菩提道,當要知悉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者,都是學習無為法。祂怎麼成就如來道?是在修行過程中看成無有一法可得,我們要學這一句話,一般人看到這個法會覺得很害怕,沒有一法可得,那要學什麼?要把所有的境界都捨棄掉,多可惜!能夠見光、這個光我可以把它變黃光、白光,或者是百寶光,天天玩這個光,現在我把它放掉,這不是很可惜嗎?而修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這樣,放掉你所得到的,才能得到未來更高、更大的一個法,所以在修行過程之間,無有一法可得,你可以體會、可以去瞭解,身體有這個現象、心裡有各種能力,但是你不能再去用它,除非是要化導眾生,要幫眾生離苦得樂,可以去用一下,其它都不能用,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這中間,若捨不得哪一法,就會卡在中間的哪一站,在五陰魔相之間,地前菩薩有四十四位階,很多人眼睛可以看到異相、見光、見陰神、見諸佛菩薩,耳朵可以聽到異聲、異響,鼻子可以聞到異臭、異香、…等等的這些五根塵境,都是屬於色陰魔相,色陰魔相涵蓋有四十四位階的地前菩薩,地前菩薩簡稱為賢人,不能稱為是聖人,賢人有四十四位階,可以看到鬼神、有陰陽眼、或者看到什麼,這些也都屬於地前菩薩,只要能見、只要還有相可見的,是還沒有入真正菩薩佛門,入佛門都是用心感應。
從登地菩薩到五地菩薩,那是開悟以後的第一修行階段,心感然後慢慢修智慧,慢慢再斷掉自己的習氣毛病,一直在斷掉、內斷自己的習氣毛病,外斷一切法的執著,甚至于心所現起的一切能力,也都要放下,這樣看成無一法可得。不要死在半路上,如果沒有學正法、不看經典,或者是看一些沒有成就的人所寫一些解釋經典的解說,就不能夠很放心、很自然的去捨棄一切法。你是一位真正開悟的人,不是著了魑魅、魍魎而有的心通力,著了魑魅、魍魎照樣有一點心通力,有一種超能力,但是你的行為、你的願望,不是在捨棄一切法,而是在用一切法,用一切法就是要招來很多信眾,你就會去接受人家更多的錢財,接受布施、供養,然後名氣更大了。
從行為上就可以去看一個人,到底是真正佛菩薩在教導的,或者是卡到魑魅、魍魎而有的能力。主要從他的戒律上,從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可以看出來,講經說法大家都會講,要看他所講的是不是佛法、正法?是不是教導你不要執著一切?是不是教導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這是真佛法的三法印,都是在講空、講無,如果沒有依這個來講,都是講一些如何賺錢?如何改風水?如何轉運色身,…,這些都是外道。甚至于著了魑魅、魍魎、天魔之類的,更有怪力亂神之力,造成轟動。真正地上菩薩所教導你的,都是在教導無為法,有煩惱起放下不要煩惱。學了一種法,懂了就好,不要天天去玩這個。因為玩這個,其他還有很多你就學不到了。在修行過程中看成無有一法可得,這在使用的方法、修行的境界、心的能力,、、、等等的,你在體驗了以後,都要把它放下,無有一法可得,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才能步步往前走,一年又一年,也許要走十年、二十年,也都不一定!
有一位網友修行者,他看到網路上「公案禪機」裏面的前言,他認為自己破本參的樣子已經有了,破重關的樣子,好像也有了,但是他破重關跟我所講的意義,好像是不一樣的,因為我說要修十幾年、二十年,始能到重關。他說沒有,他當下好像就有那種境界,我就跟他講:「你根本都沒有打開,根本都沒有真開悟,還是在世間禪定,進入那種氣很旺不能起念,但在重要的第八意識沒有打開,並沒有得到大翻種子,要能大翻種子後,修到了心清淨下來,才始到重關。禪宗六祖是很聰明,有無師之智,不必有師父教就有這種自我成就的智慧,他也修了十五年,才出來弘法。而你剛破初參就有重關的樣子,這是什麼重關?重關就是把我們的垃圾倒出來,在我還沒有迷糊以前的境界,本來心清淨能不執著一切法,那種境界顯現出來了,那才是所謂的到重關。所謂的『重』就是我以前本來就有的,是後來退轉了、迷失掉了,執著有為了,執著一切世間相了,所以才會迷糊掉了。現在我又回到自性清淨了,不執著一法的那種本來具足的佛性,這才稱為是到『重關』,而你還沒有修,當下就有那種樣子,表示你根本還沒有打開。」
他本來主要在問,最後牢關怎麼破?我說:「你第一關都還沒有破,最後牢關你要怎麼破?」他很用心地跟外道在研究,要怎麼破牢關?我說:「牢關不是你用功就行,是要諸佛菩薩來幫你破牢關。」這些有的人不懂的,就在公案裏面自己胡思亂想,什麼是破牢關?就是你還有無始劫以來的種子、業力在,這些都是因果報應的種子,你現在如何把它轉成不再去感召?要達到這種境界,只有依靠著諸佛菩薩的加持,禪宗所謂的:「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閉關是要做什麼?閉關就是要求諸佛、菩薩來跟你加持,來破這牢關。自己不懂在那邊胡修瞎練,練了半天說要破牢關。開悟也沒有開悟,就說要破牢關,這是不可能的!破牢關以後,把斷要津,不通凡聖,凡夫的境界不能再墮落回去,聖人的聖境不能滯留。不離人間煙火的那種道行,也不要顯現出來,顯現出來表示你還沒有圓融,不能夠接受世間眾生這些煩擾現象。所以不通凡聖,凡不落於凡,聖不住於聖,這樣就可以圓融你的自性,眾生的心地雖然每一個人都不清淨,照樣可以跟他們攪和在一起,但不為他們所為善惡而執著。
有的人是要度人家,但度不了,反而被人家度走了,表示你沒有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我們這個心如果動得太厲害了,他還是會回到凡夫的境界,所以要守住定境、涅槃的境界。而永遠守住涅槃的境界,就不能跟眾生接觸在一起,就不能教化他們。涅槃與有為兩者之間如何去拿捏?就要有一種很高的智慧,動、靜都要能夠把握得很好,這是在破了牢關以後的一種境界。禪宗當然是中國的佛法,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很簡潔!但是要懂得更多的道理,還是一定要深入經藏,懂了中國佛教的禪宗,很多道理搞不懂,所以還是要回歸到深入經藏,才會把道理完全的整理出來。中國的佛法證自己是可以,而要成就菩薩道,要成就智慧,還是要深入經藏。有的人到最後不深入經藏,以為不必看經典了,只要一部《金剛經》就夠了,也不能這樣講,到了一個層次以後,要擴大你的智慧,也只有進入經典裏面去探討,而因為你已經懂得太多了,這邊看、那邊看,可以把它完全融會貫通,這是以後有一天能夠進入到那種境界,就要深入經藏。
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者,不能執取一個法,也不能有不執取一法的心態,你不去執取一個法(空觀智),久而久之會變成頑空,否定一切世間相,所以也不能不執取一法,你總是要有一個法,因緣來時該用就要用,在空、有之間,怎麼去拿捏得非常的完美?就是禪宗所講的這一句話:「打斷要津、不通凡聖。」若是太用一個法,心用得太多了,就會有點定力不夠,智慧不足,就像我們這一把刀,若是天天這麼去用、去砍,砍久了也會鈍的。講經說法天天講,卻不去充電、修行,不去打坐用功。或者有的參訪的人多了,你都不去打坐休息,每一個來的都有障礙,這障礙也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又不去做調理,這樣身體不行,靈性會越來越低,就沒有辦法保持一個最高的水準。這些用在身體也是一樣的,用在心靈的清淨程度也是一樣的,用在法的執取也是一樣的,都要隨緣運用,用完放下。不要一定要去取哪一個法,也不要一定不去取哪一個法,這種心態都不能有,這樣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該取就取、該用就用、用完放下,能這樣跟我不執取一法,不是一樣嗎?這種體驗你要一層一層的這樣往上推進,就能夠有更大的體會了。
若執取有個法可學,來成就無上菩提道,那是屬於有為法,是不可能來成就無上菩提道的。一開始就是用有為法,因為你的因緣就是這樣,但是要以有為法為中心目標,要用功到一個層次以後,突破了色身,你就要開始學無為法的境界。修密法的如果沒有突破色身,你就去學什麼大手印,大手印就是在講空觀,就是在講無為法,法門宗派都一樣的。可能這一生的根基,只能修到念念咒、修修氣,死的時候以頗瓦法脫離,死亡了再去投胎,今生又耗盡了,又走完了!
我常常鼓勵同學,道理懂了、修法的層次也懂了,今生要如何把這色身打破?不管是練氣功,不管是斷食,不管是幾天的禪修,這麼把身體空掉了,當作是幻化而有的,這麼去磨練它,讓身體的氣全部打通色身經絡。這時候就要開始學無為法了,而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頭到尾執取一個法(執有)就能成就的,也不能夠不執取一個法(執空),就能圓滿的。到底要怎麼來做?不能 夠說絕對要這樣、要那樣,要觀因緣隨順而轉。有的人學密法學到一個境界,就要另外拜師學另外一個法,有的在這道場學、卻聽不來,就像法爾所講的這些法我聽不懂,聽了就想睡覺,表示法不相應,不相應就要到外面去流浪,聽那些比較淺機的道場去混混,混了三年、五年、十年,你知見有進步了,希望能聽無為法了,這時候再回過頭來聽,就能聽得懂一點了,這就是與你的根基、因緣都有關係,一切不必強求,因為認為法很好、強求了,心地卻不相應,有什麼用呢!
另則,法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你卻還耗費在那裡,不再去轉進,那你這一生又耗盡了。有時覺得不好意思,這位師父對我這麼好,但是我已經學好久了,已經沒有一法可從他處再學,請示他也講不出一個更高的道理,那你還耗在那裏幹什麼?也不要對這個不好意思,甚至於把你框住了,你要轉就 該轉,在有為法、無為法間善決擇,到底該修有為到什麼時候?才能轉為無為?就要看修行過程之間,你自己的因緣。若執取有個法可學,根本是不可能來成就無上菩提道的。
若故意不去執取著個法,還是有一個心在排斥此法,所以要能不即不離,才是正法。當已經懂了一個法,有一個因緣,眾生有苦難了或者是什麼事,其實你可以用這個法來幫他化解,但是這個法很傷身體,會傷靈力、體力,所以就不想幫助人家,這樣也是不好的,只要是有緣前來,你就去執取這個法,要去用一用,用過以後就要放下,在有為法、無為法之間,到底要用什麼法?只要用身、意生身或去攝受,觀自心這個念頭,就能依緣而作。譬如要度眾生解除他的苦難,這個人來了,要用什麼法?不知道!來了談了一陣子,心起了要用什麼法?然後順著因緣就去做,再來要變什麼法?再來要變什麼印?再來要念什麼咒語?隨你心所欲,要行菩薩道就不要執著固定一法。
你只有學一個法,從頭到尾就學某個法,只會念某個咒,當然就只有從頭到尾都是這樣,這樣可以解決眾生的苦難嗎?也不見得!所以你就要學如來法,如來法就如「心中心法」,還有很多法,在這中間有時候諸佛菩薩因緣降臨的時候,也許祂插上一腳,現在就用觀音菩薩的什麼法,也都不一定,也許你就比祂的手印出來了,也許就念大悲咒出來,就這麼用如來法時,也念起大悲咒來了,這就是隨緣,像這樣不去執取不用哪一個法,也不去執取要用哪一個法,是隨心性這麼去應緣,那你就可以成就這一堂的法會,就可以把眾生的問題解決掉; 以上是順便講一些以法如何幫助眾生,以後要去幫助別人,要怎麼去用?
禪宗有句話:「要不即不離」,這才是正法,該用就要用,對一切現象、境界、一切法,都是要如此。在度眾生之間,也要抱著不即不離的態度,不即就是不要去抓那個境,譬如在禪定之間,現了觀世音菩薩的法相出來,你又不去抓它,就是不去執著它。有的人不去抓它,警覺這是幻境:「我不要這幻境!」這就是離了,你也不必去說這是幻境,這是真的、那是假的,這種心態都不必要,要以不即不離,會現起什麼影像?現起來影像,然後影像自己又消滅掉,從來就沒有起一個心要即、要離,這種念頭都沒有,這就是不即不離,是修行最高層次的,修行境界就是要這樣子,也已經是菩薩才能夠這樣做。
小乘行者卻是執著:「我看到觀世音菩薩了!」然後內心起了歡喜心,這已經著了境,也是不好的!心要坦蕩蕩的讓境自己現、自己滅,不要起心動念跟它相應,這種在修行過程之間,你看到人、物,以前所經歷的畫面,或者是看到前幾世所留下來的影像,看到什麼都一樣,要保持這種心態,不即不離,這樣才能夠慢慢的度過去,才能夠步步的往上爬。
另外修行人在其修無上菩提道中,又難免有層層的境界會出現,行者又要能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要以為實有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實際上是無有一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不然執著有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會迷失在有為法中,行者會迷失菩提自性了。
無上菩提道又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菩提心,就是「發心菩提」,意思是要求如來菩提、要求無上菩提、要求最上乘的佛道。發起這個心以後,就要開始修心,修心就是第二階段的「伏心菩提」,把你的煩惱心、內在不清淨的心,害人的心、忌妒心、貪、瞋、癡、慢、疑、邪見等,什麼心都要把它滅掉,甚至於所修到的善境界,也要把它推翻掉,這樣就能得伏心菩提。做到了伏心菩提,就要得明心菩提,唯識學法相中有五別境,這是我們修行的一種善境界,不修行的人是沒有的,有真修行者就有勝欲、勝解、念、定、慧別境,連這些善法也要把它推翻掉,現在我們修行之間所成就善的心念,也要把它推翻掉,修無上解脫道上,善、惡法都要去掉,如此「明心菩提」做到了,加上有聲聞、緣覺的神通變化及小乘解脫智慧,那就是第四階段的「出到菩提」,就是我們從煩惱的彼岸,出到解脫的對岸來,從我們世間的、芸芸眾生的輪迴裏面,出到解脫的無生法忍,證到聲聞、緣覺的這一岸邊來,稱為「出到菩提」。
第五種是「如來菩提」,「出到菩提」還是小乘的境界而已,還沒有究竟,所以繼續發菩提心,要成就佛道,就要求得「如來菩提」,這樣就會進入菩薩道的修習,菩薩道沒有菩提,菩薩道只是要追求「如來菩提」的一種修行過程;我們修菩薩道的人,就是要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如來菩提;在其修無上菩提道中,又難免有層層的境界會出現,行者又要能觀其無所有、不可得,方法、手段、境界、五根所現的一些色陰魔相、心靈通力、、等等的,都要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不去執著它就不會再現,一執著哪一個能力,就會一直再重現那個能力,譬如一執著能見光,天天想要見光明,其他的你都不想,那每一天都會現不同的光給你看,這樣你就死在那裏,就忘記往前走了,所以要能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不要以為實有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無有一法,可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是無有一法稱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不然執著有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會迷失在有為法中,行者會迷失菩提自性了。我們要追求的是菩提自性,現在你為了追求一個有為法,就會迷失在半途上,這不是我們要修無上菩提道的行者所該有的行為。
再來如來在前數品中,已說出很多大菩薩當學習的重點,為什麼又問說,祂有所說法嗎?我們要認知佛是無所說的,無上心法是無一法可得,既然無一法可得,所以如來也是無所說法的。如來若有所說,是有請而說、是方便說,說給不懂的善男子、善女人聽,但大菩薩們聽了或已懂了,也等於沒有可用的法,所以等於無所說亦無所聽了。
如來祂有所說法嗎?我們要認知佛是無所說的,這是從理地上來講,因為還沒有到佛的境界、還沒有到解脫的境界,佛就方便的開示一些方法,讓你去學習,學習到了,原來佛是無所說,有所說的就不是佛法,無上心法是無一法可得,既然無一法可得,所以如來也是無所說法的,也就是如來常說的法不可說,諸法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生不可說,不生不可說,以上共有六種不可說,悟道者應有此種體悟,不應動一凡心相應,但在不可說中有因緣時,亦可說。如來若有所說,是方便說給還不懂的善男子、善女人聽的,還沒有證到大菩薩境界的小菩薩們聽的,但大菩薩們聽了或已懂了,也等於沒有可用的法,不必去用了,說了等於沒有說,等於是無所說亦無所聽了,這是對大菩薩來講。
有一天你證到這境界了,三藏十二部經對你來講,也等於是沒有用,除了一些高級的密法,當有一天證到大菩薩的境界,無形中你的心通虛空,這些咒語自然就會進來心中,不會結的手印自然也會結了。我們教你的懺悔印,誰去教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行無數劫的菩薩道,非常久遠的菩薩道中,內心老是懺悔不乾淨,沒有辦法成佛,有一次祂就大發慈悲心,當這慈悲心發起的時候,感應十方諸佛如來,無形中祂就會結這懺悔印,然後很奇怪的就有一個咒語,從虛空之間進到祂的腦筋,祂就會念這大隨求陀羅尼,這懺悔印一結、大隨求陀羅尼一念,祂馬上就證得十方如來的印可:「你未來一定會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修佛法不是光用心、用功,還是非常的虐待自己就可以,你要發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無量眾生在苦難之間,我如何來替他們分擔這些苦難?要有這個心念起,如果沒有經典,也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什麼會被授記?現在懂了,釋迦牟尼佛也傳授下這懺悔印,這大隨求陀羅尼有三、四百句,一般人是學不來的,但只要念一遍,懺悔就一定會清淨,我們智慧還不夠,有時間我會把整個咒句梵字經典整理出來,現在整理了一部分,只能教你裏面的一點點,就是:「一切如來心真言」,總是 聊勝於無!能夠結懺悔印,再念這一部分咒語,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污垢、不清淨的心,稍微能夠把它清淨,以前雖然教了你們懺悔印,沒有教你們:「一切如來心真言」,有機緣再教你們這一個,這樣才能夠徹底的懺悔,也才能夠得到好處。
今後我們行菩薩道,是要上求佛果(無上菩提)、下化眾生,當有機緣方便隨緣說法時,也不要認為自己有所說法,或認為自己說法說得多好、多妙,或說自己所悟的法是最好的,別人所悟的法都不對的,若還有這種觀念,就是還沒有究竟,沒悟得真正佛法在講什麼,所以若行者還有所說法,這樣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道的。
菩提道是要累積無量的智慧,這也是從度眾生來成就的,為什麼經典不教導你這些?經典只教導你解脫的知見,但是這智慧、一切法,你要去跟眾生應對之間去學習到,在下化眾生之間可以學習到很多的佛法,所以古僧大德所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除非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無形中諸如來教祂一個手印,無形中虛空之間如來咒語直接進到祂心中,之外所化導眾生的心法,這種小神通,你要去接觸眾生,慢慢就會學習到很多的東西。
當有機緣方便隨緣說法時,也不要認為自己有所說法,說了就忘了,對誰講了什麼法也忘了,我常常聽同學講:「老師!你幾年前對我說了哪一句話,對我很受用,這一句話我一直沿用!」不要說幾年前,有時候昨天、前天對你講什麼話?我都忘記了!當然聽的人記得很清楚,我說了還是應緣隨性而講,講完我就忘記了,所以不必去認為自己有所說法,或認為自己說法說得多好、多妙,或說自己所悟的法是最好的,別人所悟的法都不對的,這種都是沒有真悟者。
我們有位同學,他很有趣,自己不學自會講經,他講了好多經,講的比我還多得多,《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藥師經》、還有什麼經都講了。我真正第一部講的經典是這部《金剛經》,這是正式開講的,而且講了兩年了,才講三分之一。有天他問說:「六祖為什麼要說禪不在坐?」他認為這是要反駁神秀大師,因為神秀大師是漸修悟道的,所以他在弘揚漸修法門。他說六祖講頓悟,所以此同學自認為六祖在標榜禪不在坐,是在反對神秀大師。我說:「我們六祖大師若有這個心態,他根本就沒有悟道。」為什麼沒有悟道呢?大乘根基的人是跟六祖學的,小乘根基漸悟的人要跟神秀大師去學的,怎麼可以說我的法好、別人的法不好,我悟的是對、別人的是不對,這表示你沒有悟道,所以六祖才不會這樣,這是他自己在胡說八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是知見有誤。
我在批示裏面就跟他這樣講:「你不要誤會六祖是針對神秀大師在講禪不在坐,兩個人所悟的法門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漸修、一個是頓悟,其實兩個都跟因果有關係。」漸修也好、頓悟也好,今生如果很用功,最後都可以成就無上菩提道,不能批說頓悟就很了不起,漸修都是笨蛋,剛開始是笨蛋沒有錯,等到他認真修到一個境界,智慧跟你一樣了,有沒有入門?入佛門智慧就來了,不管是頓悟或者是漸修,外道為什麼稱為是外道?因為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要真正的開悟,一定要有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常常跟你們講的,學佛禪所走的那一條經路很特別,那一條經絡的路一定會進到智慧眼,一入智慧就會無量,你要講什麼都能講,看什麼經馬上就可以了解,這才是無量的智慧,這學是學不到這裏的。
若是用世間人的智慧要來解釋經典,永遠沒有辦法去契合世尊所講的心意,差別就在這裏,不管是頓悟或者是漸修,只要是悟了,我所講的是真悟,不要那種邪悟,邪悟的人就是行為犯戒,或者是胡亂批評一大堆人。外面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說他悟的是最好的,別人的都不對,這是不尊重別人,別人卻不理他。
修行那麼長的一條路,人家悟到了哪裏?所教的是他底下有緣的眾生。能夠悟到高一點,所教的也是跟你有緣的眾生,利根的人接近六祖是很好的,鈍根的人接近六祖有用嗎?沒有用!所以他要神秀大師來指導。就像法爾一樣,所講的法是比較高一點的,有的人來聽了就想睡覺,或者是有的看到打坐要兩小時、四小時,他平常打坐幾十分鐘已經很不得了了,他一來道場看看馬上就回去了,第二次不會再來了。所以你適合哪一個道場,是因緣的關係;而適合六祖教化的,他就會去找六祖,適合神秀大師教化的,他就會去找神秀大師,這不能說哪一個法好、哪一個法不好,所以我跟他講:「若是這樣,六祖就沒有悟道了。」六祖才不會像他講的這種心態,六祖他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怎麼會說我的法是針對神秀大師來的!他只是說,利根基的來跟著我學:「禪不在坐」。
反過來講:「禪不在坐」,那你有沒有進入禪的境界?進入禪的境界才不要坐,如果沒有進入禪的境界,要不要坐?沒有打開本來,不打坐、不練功,怎麼會打開第八意識?很多人對於修行境界不懂,然後就憑自己的主觀意念來思考,思考其實也沒有關係,卻變成一種所知障了,造成他現在心裡上有一些偏差,他自己也在反省,要改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那已經是很久的薰習了,認為就是這樣:「禪不在坐」,所以他很不喜歡打坐,而禪不在坐,要你改一個習氣卻改不來,氣進不到腦筋要改習氣是不可能的。
當然也有人說我們在強調「氣」,其實我們在有氣後更強調「修心」。你身上沒有氣就不用談修行了,只有氣進到腦筋裏面去,把你潛意識裏面的習氣、毛病現出來,才能夠轉它,窠臼破不了,潛在的習氣現不起來,你根本不必修了,修是有在修,隔靴抓癢,抓不到癢處,所以有的人念了二、三十年的佛號,他沒有打坐、沒有練功、沒有禪修,一邊念佛、一邊可以罵人,這根本都沒有修到內心裏面去,眼睛看到人家行為不好,就一邊詛罵一邊唸佛:「夭壽仔,阿彌陀佛!」這種有用嗎?根本都是沒有用,轉不了!因此氣一定要讓它進到腦筋裏面去,我們無始的窠臼把它打破,妄想念現出來了,那時候不修也自然會去修,當它慢慢清淨以後,那才能見到空性,修心與身體是離不開關係的。
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修的,或者講的才是好的,別人的都不好,要懂得別人所講的是什麼境界?放在心裏面就好,也不要去批評別人,如果你批評別人犯了戒,尤其是批評到出家人,更是犯了毀謗出家眾的罪,犯了毀謗四眾罪是不好的,連白衣都不能毀謗了,更何況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代表世尊,袈裟一穿上,你怎麼可以去批評他?自己犯戒了都不知道,那表示你也是外道一個。
若還有這種觀念,就是還沒有究竟悟得真正佛法在講什麼,所以若行者還有所說法,這樣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道的。講歸講,講完就算了,對某個人講了什麼法?是需要對他去講,講完就算了,也不要炫耀自己講的有多好,別人講的都不好,這些都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所應該有的行為。今天就上到這裏,下一次再繼續講第二段。(待續)
(2004.09.2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