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
4.09.11.   10 講(5)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續)

()、名詞解釋()

3.不可說:

不可說又作不可言說、不說,謂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詮釋者,均以第一義畢竟空故不可說。《涅槃經》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說法的對待與是「不可說」,雖然在經文裡面沒有提到,因為牽涉到說法,我們就把「不可說」拿出來說明一下,我們常在經文重要關頭時,就來一個:「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又作:「不可言說、不說」,如果以理地上來講,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詮釋者,因為我們真理只有「空」一個,外道或其他宗教所講的一切真理,指世間一切相,這一切相不能當真理,佛法真正的真理只有一個,就是回到空性,證到無所執著的自性空真如,自性依空而起這才是真理,證到空的時候,不能以語言、文字來詮釋,雖然經典講十八空、二十空,從內空、外空、內外空,講到自性空,這些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空」的樣子,但是你懂卻沒有辦法去證到真正的空,七地菩薩就是在學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如果這三三昧證得,就可以得八地菩薩不動地,所以要悟得真理是不簡單的。

初地菩薩根本都還是寄居在世間,連二地、三地菩薩都還是在世間裡面,沒有辦法得到足夠智慧,到四地以後才發起智慧,四到七地菩薩寄居在出世間,八、九到十地菩薩寄居在出出世間。證到空真理,當然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來說,直接從我們空性體知一切因緣,因緣起滅完了、就完了;在修行過程之間,有時候起個念,這個念就不是空真理性所感應的,也許是外在的諸佛、菩薩給你一個心念,你感覺相應了,如果是自己的覺性,空真如體感知一切境時,只知道好像是這樣,但沒有語言、文字或者念頭現起來,空真理地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均以第一義諦空、畢竟空來說明這個境界,所以沒有辦法說出來。

第一義諦空是你的覺知應緣,了解第一個意念,自己心裡面感覺了,但是不會有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起而相應。第一念覺,覺了以後放下來,不再落於語言、文字,不再跟別人講,這就證到第一義諦空的境界,當你有這種空修證,才可以體會第一義締空是什麼樣子?也就是可以知一切法,但過了以後就不再執著、不再去講這些。

《涅槃經》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說;不生,是依空性來講;生,是依因緣來講;立了六句「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1)不生生不可說─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諸法雖有生有滅,然理地本無可言,故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不生是空,空性可以依因緣而生,不生生這中間的因緣不可說,這是第一種。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諸法雖有生、有滅,然理地本無可言,故不可說。諸法皆依因緣而生;諸法雖有生、有滅,然理地本無可言,故不可說。我們的空體是應緣而起諸法,是依因緣而生的,雖然生之間有生、有滅,但從空理地來講,本無可言說,也不必去講,修行的第一階段就是在修這個,從空觀裡面去著手,只有因緣,觀它是生滅法,不必去說。

不生是空放在前面時,是說用真如不生的理地,就是空性,依因緣之結合,而生出十法界之差別相,生就生一切法,十法界的差別相就起來了,是謂不生生,從空依因緣而起法,稱為是不生生,然理地本無言說,故不必去說。

(2)生生不可說─謂諸法依因緣而生,然其本來為空無生,故稱生者本無所生,故不可說。

生生亦不可說─我們因緣起法是生生,在第一義諦空是有感知因緣,一切心念起來,這之間還是不可說,為什麼?因為你不執著,不必去對第二者、第三者說,很多內心感知的事情,沒有必要就不必再落於語言、文字去闡述、轉述,這是生生不可說。而你生生了、感覺了,再對其他人去講,這就是沒有悟到空真如的真理,就是還有法的執著,雖然靈性比較高、感覺了,但是仍然壓不住內心的法執,所以有可說。在佛法修證之間,要證到空、要去了解這些現象;有禪宗祖師大德講的;「玄之又玄,如死人舌。」玄之又玄的就是如死人的舌頭,如死人舌,體會在心中完了,過去就過去了,就不必去說,這是第二種的不可說。

謂諸法依因緣而生,然其本來為空無生,裡面本來就是空,故稱生者本無所生,故不可說,前面是不空的如來藏,後面是空的如來藏,諸法因緣而生,我們的體性本來是空、是不生滅的,從這樣去看,生者本無所生,所以不必去講,修行過程之間用體性去感知因緣,懂在心中不必去講。

(3)生不生不可說─謂真如不生之理地,依因緣之結合,而生出十法界之差別相,是謂生不生,然理地本無言說,故不可說。

生不生亦不可說─生是從外境感召因緣生的,但是依你不空的空性,就沒有可說的,有感知了以後,遇到空當然更不想說,前面的生生不可說是沒有用空性來面對它,你讓法生起,但是也不必去說。在第二種情況比較壓不住空的,你就會說,這要有一點修證,生生才達到不可說;生不生,前面的生是因緣生,是有為之法,是不空的如來藏性,不生的這一部分是空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感召因緣,又碰到你空性比較強,這種根本更說不出來,所以是不可說。

(4)不生不生不可說─謂真如之理與十法界之差別相無二,兩者本者本不生,生者以中道實相觀謂不生,故稱不生不生,雙雙本無所言,故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你不應緣、斷絶一切緣,這是我們在修絶對空的時候,沒有辦法縱容一切法在你心中生起,把真、假一切法、因緣都全部觀空,就像《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的,都不理睬它一樣的,也不去管它裡面的因緣是在講什麼的,就等於是空空,第一個不生是把故意把它斷絶掉,第二個不生是空,這根本要說也說不出來,這是第四種的不可說。

不生不生,這兩者都在空之間,在有相也觀兩者無差別,謂真如之理與十界之差別相無二,雖然有差別相在十法界之中,基本上來講,它是真如空性所應緣而起的,兩者本來不生滅,有生者以中道實相觀是謂不生,在修行過程之間,空性感召外在因緣,如果生起的差別相,你從理地去觀的話,就不會想說什麼,故稱不生不生,雙雙本無所言,故不可說。

(5)生亦不可說─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之說,然理地觀之無言說,故不可說。

生亦不可說─你沒有修到空性,因緣起來應緣了,你不執著它,就不可說,你執著它就可能會說,這是一般人最會犯的,還沒有修到空觀的人,會常常生就說,你在修行之間心起心滅,讓法熄滅都不想去說,這樣就是在修行之間的不可說。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之說,然理地觀之無言說,故不可說,就是剛剛講的,開始修行的人,都是在這裡,讓你的心生一切因緣,有相、有生的一切法相,你從理地去觀就是空的,所以不必去說,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悟到不生不生的這一部份,現在沒有!就要學習生亦不可說,因緣所生之法,要從空性去觀它是無言說。

(6)不生亦不可說─所謂真如空無有,不遇因緣亦不生諸法,更是無可言說,故不可說。

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一切法,等於是住在空之間,前面的生亦不可說是有,這一個不生亦不可說是空,兩者在修行過程之間都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說。所謂真如空無有,一個悟到空性的人,空真如本來就無有,不遇因緣亦不生諸法,要說也無可說,故說不可說。

這六個生、不生之間有些是有因緣,有些是內在的因緣,內在因緣就是八識裡面的種子,內緣都是妄想,沒有實際的因緣,這些都不必去說。但是若有一個實際的因緣來,執著菩薩、護法神或者冤親債主等等的,有實質的因緣來的時候,有時候是該說話、要說話。祖師大德有一個公案:「無語鬼也瞋」,就是有一些非人來的時候,它有問、你不回答,像上面的生不生都不可說,這樣鬼神也會發脾氣,要你答話、你都不回答,要看該不該說,該說就說、不該說就不該說,沒有因緣亂說就是妄語、自言自語,這六種不可說。

究竟佛法者對一切法都不可說、無有言說,所以世尊說祂無有說法,若說世尊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不能解佛所說義,這道理都是基於此。若佛法有所說,諸外道會詰問佛法為不究竟法,所以一切法生、不生都不可說。但世尊在世時卻說法百會,怎說是不可說。大家要有一正知見,佛法究竟不可說中,有所請時就得說,方便權宜而說,開示根基較差者,所以世尊說法都由徒眾有所請而說,不請而說的經典祇有《佛說阿彌陀佛經》一部,為末法時期眾生有一皈依處,不為諸魔吞沒而不請自說,除此之外都是有請才說法。禪宗祖師大德亦是有問始答,不問不答,這是依循佛究竟法不可說、不可說的道理。

在一切法中,從空與不空之間產生這六種不可說,有的是修到了一個境界、有的是剛開始、有的是還不成熟,在這六種之間,能夠以無所說的心態去修、或者去思考,這樣可以慢慢的從應緣的心,把它斷掉,讓它不應緣,而能夠達到感召懸絶,你就有能力解脫。這雖然在講不可說,其實是在講修內心裡面,空性的開頭,第二個就是空性應緣的法,能夠不執著,這樣你就可以解脫,雖然不可說,不是有一些話、秘密不可告人,主要是在你心地上有沒有執著?有我的執著,你還是會說,有法的執著,那更會說,修行過程之間能少講話,就可以學習生(有)、不生(空),這些種種不同不可說的現象。

 

4.賢聖:

謂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種聖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後阿羅漢果之九無學,合稱二十七賢聖。《中阿含福田經》云:信行、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間(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以前十八有學位)。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九無學位)。

聲聞、緣覺(辟支佛)、菩薩等三乘共攝於「十地」,而論其賢聖之別,依《大品般若經》所說「三乘共十地」,即:(1)乾慧地、(2)性地、(3)八人地、(4)見地、(5)薄地、(6)離欲地、(7)已作地、(8)辟支佛地、(9)菩薩地、(10)佛地等十地;其中,以初二地乾慧地、性地為賢人,後八地為聖人。另如《大方等大集經》列舉九種性之說,即:(1)凡夫性、(2)信行性、(3)法行性、(4)八忍性、(5)須陀洹性、(6)斯陀含性、(7)阿那含性、(8)阿羅漢性、(9)辟支佛性、(10)佛種性,則共為十性;其中,以初三性(凡夫性、信行性、法行性)為賢人,後七性為聖人。

另如《華嚴經》所說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妙覺位等菩薩四十一位,即以前三十位為賢人,十地及妙覺為聖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地前菩薩稱為賢人,地上菩薩稱為聖人,悟到阿羅漢道的,也是聖人,謂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種聖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再來本來直接要講阿羅漢,但沒有,在中間還有很多的名稱,一個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究竟、色究竟,這些都是不還天的,向阿那含果之間不等等位,得阿那含之間還有五種清淨、不清淨的內心,有不同的言說。

《中阿含福田經》云:信行、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間(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到這裡是十八種有學位,阿那含以前的還沒有成聖人,還有一些不淨法沒有斷掉,還到學習,稱為有學位;前面這些,信行、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間(一種),這些更是須陀洹果之前,比較低階的賢人;九種無學位,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這九種無學位;賢聖還是有不等的,因心地清淨程度不同而分成九無學、十八有學位。上面這些名詞,以前也都已經講過了,在這裡不必再加以說明,要佔很多的篇幅,以後如果有出單行本,這兩部份會再整合在一起。

以另一角度來看,聲聞、緣覺(辟支佛)、菩薩等三乘共攝於「十地」,把三乘法用十地來加以解說,就聖人位,聲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就等於是無學位,菩薩從菩薩地,不以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來講,只以內心的清淨與否來分的「三乘共十地」,即:

(1)乾慧地:就是智慧不是很好、很夠,更沒有定力,所以稱為乾慧,是謂乾有其慧。據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記載,乾慧地有二種,即:(1)聲聞,乃獨求涅槃,故勤精進、持戒,或習觀佛三昧、不淨觀,或行慈悲、無常等觀,集諸善法,捨不善法等;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則不能得道,故稱乾慧地。(2)菩薩,則為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者。

(2)性地: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可說從自性裡面去悟到依他起自性的道理,這種聲聞、緣覺,上面所講的因緣感召,起心意念的這些現象,你能夠清楚的了解,聲音來了,我們聞性起來,但已沒有邪心相應,能夠懂得這些就已經有心地的功夫了。(詳下述九種性地)

(3)八人地:此處的人即指忍之義,謂三乘之人共同自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之一),入於十六心見道,正斷見惑之八忍位。所謂八忍位,即見道之苦法智忍、集法智忍、滅法智忍、道法智忍、苦類智忍、集類智忍、滅類智忍、道類智忍等八忍。若此八忍悟得各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八智,即合成十六心。前四智忍與智,於欲界中修;後四類智忍與類智,於色界、無色界中修。

(4)見地: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與地前菩薩位不退轉(阿鞞跋致)之位。見道還沒有修成,見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在聲聞乘或者菩薩道,能夠了解解脫道是什麼樣子?開始要修、怎麼去修?只是有這個知見而已,還沒有什麼一點消息,有的人把見道、見地看成是成就了,連薄地、阿那含的境界都還不夠。

(5)薄地:又作柔軟地、微欲地,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一分之位,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薄餘習之位,也是地前菩薩位不退轉(阿鞞跋致)之位。薄地還是凡夫,是習氣比較淡薄一點而已,這是在指阿那含,剛剛上面所講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涅槃、上流、色究竟,這些都是薄地凡夫,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的脫離輪迴,他還在阿那含的境界。阿那含在四禪五淨居天的地方居住,而在上界他可以回心向阿羅漢,就不必來人間,在天上就可以悟到阿羅漢道,若下生來人間悟到阿羅漢,阿那含不是不來,要成就阿羅漢道,他就要來,所以阿那含者名為不來,實無不來,最後還是要來人間一趟,這是薄地凡夫。

(6)離欲地:又作離貪地、滅婬怒癡地,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就是種種慾望都能夠斷離,而種種慾望都不能斷離,就做不到離欲地,在欲界不能離就沒有辦法解脫的。

(7)已作地:即聲聞得盡智、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或菩薩成就行不退地之位。所做皆辦,就是你該做的都做了,該要斷的煩惱也斷掉了,該要去掉慾望也去掉了,稱為已作地。

(8)辟支佛地: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已經靠近要進入菩薩地,已作地或辟支佛地也好,若在這裡修神通的話,就有五神通,也有小乘的解脫智慧,也就是證到我空的道理,法空還沒有成熟、還不究竟,如果他回小向大,就進入菩薩地。

(9)菩薩地: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初發心至金剛三昧),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此處菩薩開始學菩薩法、修六波羅蜜、修十波羅蜜,成就菩薩十地法。

(10)佛地等十地: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歸位在十地裡面的最後。菩薩地講起來,其實是沒有果位,不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他們都有解脫,但是菩薩地是累劫修智慧,為了要成佛,地地出生在菩薩道之間來修智慧,一邊下化眾生、一邊上求佛果,能夠求得如來菩提,最後有一世他一定會成就佛地。

把修行者的內心清淨、不清淨,把它連貫成三乘十地,這中間菩薩地如何劃分?其中,以初地、二地屬乾慧地,在菩薩的初地、二地智慧還很缺乏,稱為乾慧地。性地為賢人,有三個稱為賢人,菩薩八地以後稱為聖人。

另如《大方等大集經》列舉九種性之說,何謂性地?即:

(1)凡夫性:在凡夫地的心性,稱為凡夫性。

(2)信行性:在信心產生的時候,也產生一種修行的原動力。

(3)法行性:對諸法能夠了解,產生一種行為的原動力,稱為是法行性。

(4)八忍性:是具有八種忍,稱為是八忍性。

(5)須陀洹性:須陀洹是一種修行的原動力,斷三不結(身見、戒取、疑),須陀洹是不入流,不入六大的根本煩惱裡面,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不起心相應,這稱為是須陀洹性,也就是外境已經對你沒有干擾了,須陀洹在心地上斷掉了瞋心,不大會生氣,對外境的好、壞境界都不屑去起心動念相應,也就是沒有脾氣了。

(6)斯陀含性:淡薄三毒(貪、瞋、癡),他是還要來人間一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7)阿那含性:去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瞋等五),阿那含是不還果,在阿那含是要斷掉心地微細習氣,六大根本煩惱的種種貪念。

(8)阿羅漢性:已經斷掉了所謂不明因果的癡,所以三毒(貪、瞋、癡)永斷,後面還有慢、疑、邪見這三個根本煩惱還沒有斷,這些慢慢到佛種性的時候,才會滅。

(9)辟支佛性:出生於無佛之世,當時佛法已滅,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緣(先世因緣),自以智慧得道。得道之時,自覺不從他聞,或善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

(10)佛種性:指具有成佛之種子,即有佛性,為得佛果之因。此因有四種:(a)眾生本來具足之佛性,即緣起之理、中道之理、諸法性空之理等。(b)煩惱,悟煩惱之外別無菩提,故一切見解及煩惱,均是佛種。(c)菩提心,無菩提心之因,即不得佛果。(d)稱名或聞佛名,依此因則能成佛。

菩薩道就列不到這裡面,菩薩道列不到種性裡面,雖然有時候我們講菩薩種性,其實菩薩就是要進入佛的種性,那是因地佛,在很多地方菩薩沒有果位的,菩薩只是要求佛的果位,沒有證到真正的解脫以前,雖然智慧一直這樣累劫修上來,但還是沒有果位,到佛種性的時候,他就慢慢可以得到果位。

上面所講的,以種種種性來分類,就分成十種性,前面三種種性的凡夫性、信行性、法行性看成是賢人,後七種種性可以看成是聖人。在種性,八忍性以後可以稱為聖人,其實真正所謂聖人,一定要求解脫的,但是這種高規格的就很難去講,雖然每一部經所闡述的境界不見得相同,但是可以互相參考。

若僅就菩薩位次而言者,《成唯識論》立菩薩位為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1)修習大乘順解脫分之善根(即煖位等四善根位以前)之三十心為資糧位;(2)以修大乘順決擇分之善根(即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位)為加行位;(3)以見道初地之「入心」為通達位;(4)以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之「金剛無間道」為修習位;(5)以佛果為究竟位。其中,即以初二位為賢人,後三位為聖人。

若僅就菩薩位次而言者,《成唯識論》立菩薩位為五位,菩薩是沒有果位的,但是他求成佛的種性,過程即有: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1)資糧位:是還不成熟,累積福德、做善事、行布施等等的累積資糧,是為資糧位。

(2)加行位:是四加行,我們地前菩薩有四十四位階,以位階而言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再加四加行心的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法獲得就有一個機會,能夠突破色身進入菩薩位。

(3)通達位:第三位就是通達位,通達就是把你的第八意識打開來,打開來以後,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法塵都會現起來,翻種子就是在這時候,稱為通達位,雖通達還沒有究竟,還要繼續修行,稱為修習位,通達位可以說是菩薩初地,前面這幾個還不成熟、還沒有究竟的,是還要學,尤其是八地以前的菩薩,都還在學習斷煩惱,稱為修習位。最後已經得究竟根本的,起碼要到八地以後,十地菩薩的位階以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這五位來講,要怎麼劃分?

(4)修習位:(a)修習大乘順解脫分之善根(即煖位等四善根位以前)之三十行心為資糧位,就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迴向裡面的三十心,把十信拿掉,地前菩薩位還有很多,端視每個人的心地成熟與否,在前面是分四十位階,這裡講三十心。(b)以修大乘順決擇分之善根(即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位)為四加行位。(c)以見道初地之「入心」為通達位,通達位就是地上菩薩第一個的歡喜地,常講開悟就是在講這裡,開悟以後好修行,見道是見要修行的道,將妄心能夠加以改造。(d)以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之「金剛無間道」為修習位,修習位就跨過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雖然這菩薩已經有解脫的能力,但是還有要學習的,這裡不是學習斷煩惱,而是學習神通變化這一部份的。八地以前是學習斷煩惱的,初地到七地之間是「住心」,後面是學習一些神通變化,不管學習斷煩惱或神通變化,從初地到十地之間,這五修習位之間,都把它歸在這「金剛無間道」的修習位裡面。

(5)以佛果為究竟位:究竟梵語 uttara,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前者如佛示現至高無上之真理,即稱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顯示佛教之最終目的,即稱為究竟涅槃。後者如以不退之願心而成就誓願者,稱為究竟願。

以上,即以初、二位為賢人,後三位為聖人。從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來講是聖人,各個經典的不同解釋,有時候聖人的解釋很難講,但是一般的概念,聖人一定要得到解脫,而撇開這些種性或者五位也好,我們再說明一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八地以上,才是真正的聖人,不管這裡怎麼講,從初地到十地也歸於聖人,心地其實還沒有真正的解脫境界。

另如《華嚴經》所說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妙覺位等菩薩四十一位,即以在前三十位為賢人,十地及妙覺為聖人;這是讓你了解,每一部經典所述說的內容與內涵有些出入。最後我告訴你們的,才是我們所認定有解脫味道的,是阿羅漢、辟支佛或菩薩八地,當然金剛如來地以上更不必講了,祂們就是聖人,這樣才合理一點,不然舉那麼多給你參考,也就是佛法每一部經典,都是依著他認為的這個樣子來說明,哪一位菩薩依佛的經典在論說,所見當然會略有不同。

 

5.賢者:

賢者梵語bhadra,一般而言,賢者指見道以前調心離惡之人,謂凡夫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亦未斷惑,係見道以前之位階行人。簡要分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稱為賢者。賢者十八種有學之聖人,又作十八學人,即: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一種)、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

二十七位階的賢聖,賢者bhadra指見道以前調心離惡之人,謂凡夫離惡而未發無漏智,還沒有開發出漏盡通的無漏智慧,不證理亦未斷惑,係見道以前之位階行人。簡要分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稱為賢者;用世間的有漏智慧,有為法等來修,要成佛的一切具善根的這些人,都稱為賢人。

賢者十八種有學之聖人,又作十八學人,即: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一種)、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

(1)隨信行─指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又作信行,從他人處聽聞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稱為隨信行。指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智慧比較差一點的,又作信行,從他人處聽聞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隨著信仰而開始修行,稱為隨信行。

(2)隨法行─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即於見道之階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閱經典,善作抉擇思惟,於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於成實宗,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聲聞乘的,他智慧比較好一點的,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不必聞經聽法,他自己觀內心就可以得解脫的,這種比較利根者。

即於見道之階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閱經典,善作抉擇思惟,於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有很多人沒有去聽法師講法,他寧願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什麼他看的懂?因為他的智慧比較銳利,經典有的很艱澀、有的人看不懂,但是這種人他能夠觸類旁通,因為他已經是見道,見道以後才能夠觀經典,這部經與那部經之間的相連關係,只是名詞、翻譯的不同,但是他都能夠搞得通,這些就是隨法行,是利根的阿羅漢。

八大佛教宗派,哪一宗最好?都不好!只有一宗最好,就是釋迦宗,把八宗裡面的精髓都懂了,就沒有分別了,就只有一宗是釋迦宗,只有一派就是釋迦派,就是已經悟道的人,他就沒有分密宗、淨土宗、禪宗或者有相宗、無相宗、成實宗之類的,道理搞懂了、圓融了,就沒有什麼分別。那現在隨便一些人,所創的一些什麼宗之類的,根本德行、智慧都不夠,不能成為宗。中國有分八大宗,於成實宗,在這裡隨法行是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位,這四加行沒有修的話,你沒有辦法悟道,尤其是忍與世第一,忍是對一切法能夠忍住,對慾望、人、事、物能都能夠忍,這就是修行,《金剛經》裡面講的:「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切佛法你要成就,離不開忍字訣,能夠學習忍辱,忍一切外來的逆境、在學世第一法的解脫法,這樣你就有機緣開悟。

(3)信解─依信而得勝解者,又作信勝解,為鈍根者修行階位之名。此謂諸鈍根者於見道位中,本稱為隨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則稱信解。依信而得勝解者,勝解是五遍行的第一個心所法,有的人看是看了,沒有辦法發生勝解,對於義理沒有辦法有殊勝的見解,利根的賢者,他在定中從空產生智慧,我們常常看經典,慧命須菩提,為何須菩提,稱為慧命?因為須菩提是悟空第一,能悟空的人,智慧才會銳利、才會殊勝;我們要培養慧命,其實在培養我們的空性,慢慢的擴大、慢慢的能夠回到空,做不到就是沒有智慧,養你的性命、肉體而已,很多練氣功的人,只是讓身體的氣通而已,沒有學空觀,沒有養成慧命,這樣智慧的生命並沒有,智慧的生命與你的智慧是累劫所累積下來的,一世又一世在行菩薩道之間,慢慢這麼累劫修上來的。

勝解,是要有殊勝的見解,這是要五別境的修行勝境第一,這五別境是沒有修行的人,就沒有五別境,有修行的勝解慢慢就會起來,依信而得到勝解,又作信勝解,為鈍根者修行階位之名。從性開始,不是從理地開始,那是智慧比較劣根的,比較鈍根一點的,聞經說法、人家講了才懂,鈍根者於見道位中,本稱為隨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一直修上來到住果,住到果位之間,都可稱為信解。

(4)見至─又作見到、見得。見,指無漏之智慧,以殊勝之智慧,而達至證見真理者。受教之利根者,人於斷情意煩惱位(修道位)時之名稱。以利根者自見法而得理,故稱見得;以得由因之見而至果之見,故稱見至。又作見到、見得。見,指無漏之智慧,你看到什麼?看到無漏智慧,看到不見得你做得到,見得與證得兩者是不一樣的,指無漏之智慧以殊勝之智慧,而達到證見真理者,前面講過了真理只有一個,是證到空,空才是真理,為什麼才是真理?它是永恆不變的,叫做真理,如果落於世間一切相、隨時在變,那就不是真理,一切有為相都會變化的,不屬於真理,佛法講的真理,就一定要從空下手,要證到空。

受教之利根者,人於斷情意煩惱位(修道位)、斷情見,我們感情領納的作用,會隨我們的心,對外境產生很多的煩惱,在修道位之間,你斷了情見煩惱位的時候,就可以稱為是見到、見智、見得,這是對利根來講。以利根者自見法而得理,故稱見得,他智慧比較高超一點,能夠自己見法而悟得空理,稱為見得;以得由因之見而至果之見,知道因、馬上連想到果,這樣也可以稱為見至;見智、見得的意思內涵,大概就是這樣。

(5)身證─又作身證那含、身證不還,即不還果中,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靜樂之聖者。《大毘婆沙論》:「世尊安立身作證,名想受滅解脫。以無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說為身證。」關於身證之得名尚有二說,說一切有部以滅盡定為無心定,若於身中生滅盡定之得,即身得寂靜之樂,稱為身證;經量部則以出定後,緣滅盡定之寂靜,以此極似涅槃法,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之寂靜,稱為身證。又作身證那含,阿那就是不還,阿那含、身證不還即不還果,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好像得到似涅槃法,但不是真正涅槃,身得寂靜樂之聖者。不還果,雖然居住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不來人間,但是他要證阿羅漢一定要再來人間,不然就在天上悟道,利根行者是在天上悟道了,直接轉阿羅漢果,不然不還者不是不還、還是要來,但是他那時候所得到的寂靜樂是一種假相,不是真正的。

《大毘婆沙論》:「世尊安立身作證,名想受滅解脫。以無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說為身證。」

《大毘婆沙論》:「世尊安立身作證,名想受滅解脫:得到阿那含果,要斷種種的貪慾心,貪慾心就是想與覺受都要滅盡,胡思亂想的心沒有了,你的感情領納作用的覺受也沒有了,這兩種把受擺在前面,五陰的受陰滅、想陰也滅,五陰魔相的受、想這兩個滅掉的話,就有阿那含果這種假的解脫智慧,因為他還沒有證到阿羅漢,再下去就是行陰區宇,這裡想受滅而已,還沒進入到行陰區宇,行陰區宇的行者,一定就有宿命通,或者四禪的天神他有宿命通、或者阿羅漢也有宿命通,在這裡還沒有,他只是想受滅盡,而得到解脫的寂靜快樂而已。

以無心故(因為他已經無心),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身體的力量比較大,心的力量還不是很強),是故世尊說為身證。」:在這時候大概有三禪的那種氣充滿整個色身的狀況,但是心力還沒有解脫的那種銳利的知見。

關於身證之得名尚有二說,說一切有部以滅盡定為無心定,一切佛法的各宗各派,有部這一派以滅盡定為無心定,滅受想盡為無心,若於身中生滅盡定之得,即身得寂滅之樂,稱為身證,因為你想受還沒有滅,身中是身體上面,生滅法滅盡了,就是動、靜、根、覺、空、滅,在生滅法裏面,是偏重在身方面的證解,不是在心地上,所以在還沒有開悟以前,地前菩薩、阿那含、阿羅漢,分別以身體所得到的定力、寂滅來認證。從心地上面來認證,因為他們的心還沒有成熟,對於我空已經悟得了,對於法空還沒有成熟的知見,在這裏就解釋「身證」,比較多一點的成分。

經量部則以出定後,緣滅盡定之寂靜,以此極似涅槃法,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之寂靜,稱為身證:剛剛所講的是有部,現在是講「經量部」這一派的,在初定以後,不能在定中來判決心或者身有生滅法與否,出定以後面對在待人接物之間,你的心裏面能夠面對因緣的想受都滅盡了,這種寂靜、心空的樣子,是極似涅槃妙法,所以有這種境界所得到的智慧現前了,證得身之寂靜,稱為身證。

從這一段文字的敘述,我們有一個大概的觀念,就是不還果的行者,他還沒有破色身,但是他在四禪天之上,四禪天還沒有破掉色陰魔相,身體在出定、入定之間,滅掉想受的感情領納作用,或者是胡思亂想的心,對外境的心都死掉了,這種寂靜就稱為是身證。

(6)家家─即指聲聞四果中之一來向,一來向之聖者中,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遂須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斷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餘六品修惑而尚須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稱三生家家。若斷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則由其餘五品修惑而須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稱為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相等,故稱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不同,故稱為不等生家家。其中於天界或人間悟得預流果之聖者,稱為家家聖者;於天界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天家家;於人間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人家家。

在上一次我們也都已經解釋過了,有天家家抑或是人家家:

家家─即指聲聞四果中之一來向,一來向或者是向一來,都是斯陀含果,一來向之聖者中,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惑者,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思惑就是煩惱,有九種的次第,當然越低的、下等的,習氣是越重的,下上、下中、下下,下下是比較好一點,迷惑是下上比較差的,再來是下中是比較好一點,在下的這階層裏面,在三個裏面迷惑比較少一點的,再來是中上、中中、中下,在中等惑之間,要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這樣看起來要斷到哪裡呢?下下到中上這三品的思惑,才有一點聖人的樣子,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

家家的意思就在天界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之間,你要出生在哪一家?這是一定的,反正就是從你心地裏面去感召哪一家?就出生到那裡!這一生出生到這一家、那一生出生到那一家,一來向是來一次,最後是在哪一家?在四禪三天的哪一天?是不知道的!但是他再來人間一次,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

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這是不同的家家,一個是天上、一個是人間。

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遂須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是向須陀洹,天上、人間要來回七次,都在三禪、四禪天之間來往。

故若斷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餘六品修惑而尚須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稱三生家家:就是須陀洹與斯陀含之間,已經來回三次了,要來回七次是剩下三次,此稱三生家家;或者是四生家家,還要來回四次,或者是二生家家,還要來回二次;這不等的家家名稱,你了解它的意思,就是天上生三次,人間再生三次。

若斷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則由其餘五品修惑而須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稱為二生家家:人間兩次、天上兩次,稱為二生家家。

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生天界三次、再來人間三次,或者先生人間三次、再生天上三次,是在天上悟道的,最後生在天上悟道的是天家家,在人間悟道的是人家家。

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不同,故稱為不等生家家:三生等生家家就是天上三次、人間三次,如果是不等生家家,你可以這樣子去想,天上三次人間兩次,或者是天上兩次人間三次,這就是不等生家家,這些觀念可以讓我們更深一層的去瞭解,須陀洹是天上、人間要來回七次之間,也許生天六次、來人間七次,也許生天七次、來人間六次,這些都是一樣的,也就產生種種的二生家家、三生家家、四生家家、五生家家、六生家家都是,這是舉例而已,須陀洹是天上、人間要來回七次,才能悟到阿羅漢果之間的境界,把它搞清楚一下,講是花了那麼多的時間,讓你對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了解這果位,你對佛法才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一般的解釋是點到為止,有時候一聽還是很迷糊,知道須陀洹是天上、人間要來回七次,但是怎麼來?怎麼去?搞不清楚!懂了家家以後你就知道了,原來是天上、人間這麼樣跑來跑去的,「人一天二」是人間再來一次、天上還有兩次,或者「人二天一」人間兩次、天上一次。是在天上、人間悟道的,這樣去組合起來,就有多少個不同的組合?是給你一個概括的理念,須陀洹證到阿羅漢果之間來回七次,以及斯陀含的一還果之間,最後一次是在天上成阿羅漢果?還是在人間成阿羅漢果?

其中於天界或人間悟得預流果之聖者,稱為家家聖者;於天界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天家家;於人間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人家家:最後一生來人間,證到阿羅漢果,就是人家家,他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的,在大叢林有很多阿羅漢、或者在菩提迦耶一樣的,很多當生證得阿羅漢果的,都還駐紮在那邊,很多可以看到祂們的。在清晨四點,印度大覺寺的門還沒開門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先來朝禮釋迦牟尼佛,都是進進出出的,這是人家家。在天上悟到阿羅漢果的,居住在哪裏?是居住在五淨居天,或者是在哪一天都有?這一部分我還沒有看到經典的解釋,但是人家家在《楞嚴經》裏面已經有講到。

(7)一間─舊譯一種子,又稱一間聖者,指不還向中聖者之一種,一間者係即謂尚餘一間隙在,故不得般涅槃。於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聖者雖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猶殘餘一品乃至二品未斷,尚須一度受生於欲界,以修不還之果位。《俱舍論》:「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一來者,進斷餘惑;若三緣具轉,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

一間─舊譯一種子,又稱一間聖者,指不還向中聖者之一種,不還向就是不還果,向不還與不還向的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證得阿那含果之前的聖人,斯陀含是一還果,天上、人間還要來一回,不還果有五種階層不同,這中間稱為不還向之中的一種,一間者係即謂尚餘一間隙在,在心地裏面還有一點點的不能般涅槃的毛病,還有一間隙在,故不得般涅槃,般是大、是大涅槃。

於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聖者雖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有最後一品的九品修惑還沒有滅,然猶殘餘一品乃至二品未斷,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如果是八品,就是還有一品還沒有滅,七品就還有兩品還沒有滅,把它斷掉了,尚須一度受生於欲界,以修不還之果位,這就是不還果來人間受生以後,生於欲界直接修不還果,當然在欲界,是天界的哪一天?或者是來人間?都是不一定的,這裏沒有解釋清楚,在欲界天是天家家的一種,在人間就是人家家。

《俱舍論》:「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一來者,進斷餘惑(進而能夠斷掉所有剩下的修惑);若三緣具轉(因果律的這些種種因緣,都能夠斷了,大概就剩下一點點的修惑),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無漏根是我們沒有煩惱的智慧,能夠發起、能夠得到。);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在欲界受生,剩下一生他就可以證到果位,這是一間)」

(8)預流向─預流果為四沙門果中之初果,乃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此一果位係修道位之初位。預流向又作逆流向,意即趣向預流果之因位,此位乃指初發得無漏聖智之見道位聖者。

預流向─預流果為四沙門果中之初果,還沒有得到預流果的,就稱為預流向,乃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我們現在在修博士學位,課修完了、要做實驗,在還沒有口試以前,這就是準博士,就是他論文作完了,經過口試、論文的內容審查都通過了,就成為正式的博士了,還沒有做完論文是準博士,預流向的意思也是像這樣,還沒有進入聖人之流,是預流,預流向就是進入預備的準博士這一流,都還沒有得預流果,只是向這一條道路邁進的,稱為是預流向。此一果位係修道位之初位,是在修道位裏面的第一個。

預流向又作逆流向,逆流是六根對六塵境而言,你要跟它逆流,不要跟它同流合污,眼睛看了、你要視而不見,耳朵聽了、你要聽而不聞,五根所看到的外塵境,要逆向而流,稱為是逆流向,逆流向是對我們修行的狀況來說的,預流向是對果位來講的,是預備要進入聖人之流的道路邁進,是為預流向,意即趣向預流果之因位,此位乃指初發得無漏聖智之見道位聖者,剛剛開始初發起這種無漏智慧,這還不太成熟。

(9)預流果─srotâpanna,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新譯預流,舊譯入流,又譯作逆流。預流者,諸無漏道總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意指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聲聞乘之人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達違逆生死瀑流之位,稱為逆流果。蓋預流之「流」,即指聖道之流。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預參於聖者之流,稱為預流果。此為聲聞乘最初之聖果,故稱為初果。趨向此果者,在斷見惑之見道十五心間,稱為逆流向,又稱預流向,即預流果之因位。預流向為見道位,預流果為修道位。《玄應音義》:「預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預流。一切聖道說為流,能相續流向涅槃故。初證聖果,創參勝列,故名預流。預,及也,參預也。舊言須陀洹者,訛也。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

預流果─預流者,諸無漏道總名為流,要進入無漏智慧,這種修行的果位,給它一個總名稱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得到寂靜、永恆的安祥,就是涅槃境界,意指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預備進入沒有煩惱的聖人果位,聲聞乘之人斷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見惑已,方達違逆生死瀑流之位,你要斷生死的這種瀑流,要對它逆流、違逆、不跟它同流合污,是要逆流而上,稱為逆流果。

蓋預流之「流」,即指聖道之流。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預參於聖者之流,三界的見惑能夠斷掉,見道惑有時候是見了修行無漏道的這種障礙,你才能夠去修,你沒有見到要修無漏道迷失的地方,就不知道怎麼去修?所以稱為是見惑,見了以後才能夠去修惑,稱為預流果。此為聲聞乘最初之聖果,故稱為初果。趨向此果者,在斷見惑之見道十五心間,這總共有十六心,逆流向是斷十五心,再斷第十六心就得到了預流果,所以僅稱為逆流向,又稱預流向,即預流果之因位。

預流向為見道位,預流果為修道位,預流向是你已經看到了無漏智慧的障礙是在哪裏?所以你剛好要去修,預流果是已經修了、得到了,得到是初果而已,還沒有得到阿那含果,也沒有得到阿羅漢果。

《玄應音義》:「預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srotâpanna,此言預流。一切聖道說為流,能相續流向涅槃故。初證聖果,創參勝列,故名預流(能夠殊勝的列入聖人之果位,稱為是預流)。預,及也,參預也。舊言須陀洹者,訛也(好像是有一點錯誤的樣子)。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其實講的都是一樣的)。」

我們看了這些,不管是逆流,就知道這是在世間講,以五根對六塵境,你要跟它為違逆,不要同流合污,預流是對聖人這邊來講,要擠入聖人之流,或者是已經到了,就稱為是預流、入流,這些意思、兩個方向搞懂了,逆流是在人世間修行的,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不要跟它同流合污,要能夠超越它;預流是對果位這邊來講,你已經可以擠進去了,可以列為預流果、初果。

(10)一來向─即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入般涅槃,故稱為一來。然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

須陀洹上來是斯陀含,斯陀含是一來向、一來果分這兩個:一來向─即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剛剛我們看的阿那含的天家家,已經有斷到七、八品,這裏是斷掉前六品,就是一來向,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入般涅槃,故稱為一來。然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是趣向而已。

(11)一來果─斯陀含為聲聞四果之第二,係已入預流果,既已斷滅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須自天上至人間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聖人。

一來果─斯陀含為聲聞四果之第二,係已入預流果,既已斷滅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須自天上至人間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聖人。一來者無所從來,因為他最後會證得阿羅漢果,他要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還要再來,不然就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在經典上你不懂得這些果位,有時候《金剛經》唸歸唸,不還者不是不還、一來者不是一來是為來,這都會搞不清楚,把這些果位搞清楚了,才知道經典是在講什麼?

(12)不還向─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下上、下中、下下),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不還向─是阿那含果,阿是不、那是還,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下上、下中、下下),最後越來越淡薄,越往下越淡薄,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一間、一種在上面已經說明過了。

(13)不還果─anagamin,即聲聞聖人第三果,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則稱阿那含果;若斷除七品或八品,則稱阿那含向;若斷除七、八品,而所餘之一、二品尚須對治成無漏之根,更須一度受生至欲界,稱為一間。不還果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種不還,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

不還果─即聲聞聖人第三果,是真正的阿那含,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則稱阿那含果;若斷除七品或八品,則稱阿那含向;若斷除七、八品,而所餘之一、二品尚須對治成無漏之根,更須一度受生至欲界,稱為一間。不還果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種不還,雖然同樣是不還果,心清淨與否?還是分為五種層次,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

(14)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中有是什麼?是中有身、是有中陰身,中陰、中有的意思是一樣的,能夠在色界的中陰身之間,能夠悟道、然後進入般涅槃的,簡單講就是中有,或稱為是中有般涅槃者。

(15)生般─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無色界是無色了,但是他先生於色界,不久就能起聖道,進入無色界,斷除無色界裏面種種心的迷惑,而入般涅槃者,稱為生般涅槃。

(16)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就是還要經過一段時間去修行的,色界是有身的,是勤修加行位的,而入般涅槃者,稱為是有行般。

(17)無行般─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這就是智慧比較銳利的,是未加行勤修,就直接在色界之間跳過,到了無色界的境界,當然在有生的時候,他修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方才斷除無色界的這些種種迷惑,而入般涅槃者。我們可以了解的,諸佛菩薩在人間,可以歷經色界、無色界的修證,但是祂的肉體還是在,到最後捨報的時候,就可以證的無餘依涅槃了,就是無行般。

(18)上流般─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a)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b)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c)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

上流般─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的二禪、三禪、四禪,在每一禪天之間都有三天,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色究竟天就是五淨居天的最高天,這是一流一流的往上爬,稱為上流般。

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你對於智慧非常的執著、喜愛,就是樂慧;你對於定中比較喜歡就是樂定,上流般可分為這兩種,在色界之間,有的偏向於喜歡智慧、有的偏向於喜歡世間禪定,那種定的快樂。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

(a)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然後這麼一天一天的往上爬,要全部走過各天,就稱為是全超般,是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色界的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三天,就有十二天了,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如果是前面色界的十二天,無色界的四空處天,十二加四是十六,扣掉梵眾天,從梵眾天開始爬起,要爬十五層,最高天(非想非非想處)這一層不算,要爬十四層,這稱為是全超般,全部都超越了。

(b)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假設你已經走過一段時間了,現在只剩下一天要爬、或者是剩下十三天要爬,中間走了一半,就是半超般。

(c)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都沒有超越哪一天,就是每一天都要到,是一階一階這麼上來的,稱為是遍沒般。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上流般,一個一個往上界一直進入般涅槃境界的。

以上是十八種有學位的,再下來是講六種聖人:

 

6.聖者:

聖者arya係即指證見諦理,捨異生性之人;謂捨去凡夫之性,發無漏智而證理斷惑,屬見道以後之位。簡要分之,以無漏智證見正理者,稱為聖者。於聲聞之第四阿羅漢果有六種阿羅漢,細分為九種,故有九無學之名稱及次第,諸經論所舉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經甘露味論載,有下九種。聖者 arya 係即指證見諦理,見到我們所有的無漏智慧被障礙的部分,這稱為是見諦,還沒有發起無漏智,但是知道無漏智是被哪一些所障礙,已經了解了,捨異生性之人,不再有異生了,異生是一世又一世的分段生死,謂捨去凡夫之性,發無漏智而證理斷惑,屬見道以後之位。簡要分之,以無漏智證見正理者,稱為聖者。於聲聞之第四阿羅漢果有六種阿羅漢,細分為九種,故有九無學之名稱及次第,諸經論所舉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經甘露味論》記載:

(1)退法阿羅漢─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彼等逢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證之果。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彼等碰到疾病、碰到惡緣,即退失所證之果位,還可能退轉的阿羅漢,表示道心不是很堅強,悟的不是很強的這種解脫,所以還可能退位。

(2)思法阿羅漢─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果退失而欲自殺,以入無餘涅槃者。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果退失而欲自殺,以入無餘涅槃者。已證得阿羅漢果者,又怕失去了,所以想趕快了結自己的生命算了,這種是思法阿羅漢。

(3)護法阿羅漢─於所得之法防護不退,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故於己所證得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於所得之法防護不退,有能力學種種方法,在阿羅漢道之間不退轉,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比較疏忽了、沒有加以防護,有退失的恐懼心,故於己所證得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得到了什麼法,很喜歡去愛護這些所得到的,害怕退失掉了,這是護法阿羅漢。

(4)安住法阿羅漢─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性。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某一種特殊的能讓你退惰的這些因緣,你可能就會退轉了,沒有,你就不會退轉,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性,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也不會退;如果沒有特殊的加行,把你推動一下,你也不會進步,這是不進不退,這稱為是安住法阿羅漢,是安住在這阿羅漢的法上面,退也不會退、進也不會進,這是第四種的阿羅漢。

(5)堪達法阿羅漢─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性。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性,這是第五種的堪達法阿羅漢。

(6)不動法阿羅漢─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得盡智(所從生之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等,皆稱為盡智;若如實知已盡除欲漏、有漏、無明漏等,稱為盡智;若如實知已盡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稱為盡智。)、無生智(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對得盡智而說,即不起任何法,亦即無生法忍智。)而不退動者。有由本來之種性與鈍根者由修練而得其性之二種;前者稱不退法,後者稱不動法。於六種阿羅漢中,合二者為一,而於九無學中,則分別開立二名。

不動法阿羅漢者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可以證得盡智,所從生之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等,皆稱為盡智,種種智慧都能夠得到,稱為是盡智,這智慧包括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等;若如實知已盡除欲漏(種種的慾望)、有漏(善、惡業都能感召輪迴根本的,是謂有漏業)、無明漏(根本無明是我們輪迴的一個最根本的)等,這三種漏都能夠把它去除了,可以證得無漏智慧,是無所不知的智慧,稱為盡智;若如實知已盡除一切結縛(結是結使、縛是綁住了)、隨眠、隨煩惱、纏,這些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就是煩惱法,你能夠斷掉一切煩惱,可以證得無漏智慧,稱為盡智。

同時可以證得無生智,什麼是無生智?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苦諦(這是在講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已經知道苦了,就不讓他再生,就是無生智,不復當知是不必住在苦諦上面,我們在修行之間知道苦,今生為什麼會苦?是因緣果報所得到的,今生會苦的果報,你知道了以後能夠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不復當知,就等於是無生;而你知道苦了也覺得很苦,那就是還有生,所以苦沒有滅掉。我已斷集諦,已經知道種種的因緣,造成種種的果報,因緣果報就是聚集一切的業緣而成就的,能夠斷掉了集諦以後,你就不必有一個心要再斷,已經斷掉的人就不必再說,我要斷不要斷,沒有這種概念,不復當斷,這種也就是無生智。我已證滅諦,已經滅掉一切的業緣,或者是身口意三業,或者一切種種的牽引之間的業緣,讓它感召懸絕,這樣已經得到了,你就不必還要再證一個滅諦,連這種心都沒有,這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你已經得到什麼,就不要在那上面去執著,沒有要斷、要得的心,也不復當證,就能得到無生智。我已修道締,苦、集、滅、道的道締,也已經得到無漏智慧了,不復當修無漏智慧;還有一個心要修,表示你還沒有修到道締位。已經證得苦、集、滅、道了,對得盡智而說,即不起任何法,亦即無生法忍智,已經證得無生法忍智,就沒有所謂苦、集、滅、道,要證到與否?對你來講都已經沒有罣礙了,這就稱為是無生法忍。

而不退動者,證得盡智、無生智,就可以得到不退轉位,稱為是不動法阿羅漢。有由本來之種性與鈍根者由修練而得其性之二種,你本來就有阿羅漢的種性,這是比較銳根的,或者是比較鈍根的,由修練而得不動法阿羅漢的種性,有這兩種種性;前者稱不退法,前面這種銳根的,智慧比較銳利,他不會再退轉,稱為是不退法。後者稱不動法,是由修練而得不動法阿羅漢種性的。於六種阿羅漢中,合二者為一,而於九無學中,則分別開立二名。

(7)不退法阿羅漢─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中阿含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及無生智;此中修練為因而得者稱為不動,依本來種姓者稱為不退;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三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中阿含《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及無生智;此中修練為因而得者稱為不動位,依本來種性者稱為不退位;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三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這就是不退法阿羅漢。

(8)慧解脫阿羅漢─了斷慧障之煩惱,於慧得自由。指僅由無漏之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而慧解脫則係未得滅盡定,僅以慧之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了斷慧障之煩惱,於慧得自由,用智慧得到無限的自由,不再有煩惱了,指僅由無漏之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這就是慧解脫阿羅漢。而慧解脫則係未得滅盡定,滅盡定就是想受滅盡這種定,已經是在六種無為法的最後第二個了,是想受滅盡定無為,最後一個是真如無為,以慧之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雖然未得想受滅盡定,但是用他的智慧可以斷掉一切的煩惱,這就是慧解脫阿羅漢。

(9)俱解脫阿羅漢─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所謂俱解脫,指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俱是兩種都有,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也具足定力不是只用智慧來解脫的,普通菩薩大概都是用智慧來解脫的,沒有得到這種定的解脫,到了八地菩薩才能夠定慧等持,定解脫也有、慧解脫也有。所謂俱解脫阿羅漢,指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是定、慧兩者都具足了,是真正的不動法阿羅漢,當然,俱解脫阿羅漢是最高的。

這些雖然以前都講過了,這一次只是再把它整理一下,大家比較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對於二十七賢位,前面的十八種是有學位,與後面的九種阿羅漢,有的還在學習、有的是怕斷掉了、有的是很精進、、、等等的得到不動阿羅漢,或者是俱解脫阿羅漢,才是真正的阿羅漢;今天講到第六種的賢聖,下一次再從無為法開始講起。

(2004.09.1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