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200
4.07.31.   10 講(3)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續)

()、名詞解釋()

2.說法:

說法 dharma-decana即宣說佛法,以清淨心為化導利益眾生而說者。佛於一座說法中,能以一音演說教法,聽者各依其根機而理解之深淺互異,這是真說法。吾等一般人說法有說教、說經、演說、法施、法讀、法談、談義、讚歎、勸化、唱導等之義。誰能說法,《大智度論》舉有五種人能說法,為佛、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佛、菩薩或羅漢等,隱其本相,示現種種形像而說法者)。《大日經疏》所舉,說真言之法者,有如來、金剛菩薩、二乘、諸天、地居天等五種。

說法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名詞,講到經說到底是什麼意思?會說法的人有什麼方式?或抱著什麼心說法?有一些該說、不能說,有一些不該說的也不要說,這些在說法上還有很多的意義,我們今天開始講這「說法」,說法即宣說佛法,法就是 dharma,翻成中文的音就是達摩,我們法爾就是用這個英文字 dharma,達摩祖師前面的名字,加一個菩提boddhi,就成菩提達摩。decana 這個字是說,字的上面有一橫一撇,是他們發音的長度,這些是原來的梵字,把前面這個字 dharma 記起來就好。後面 decana是有教授、教義之意,翻譯成所說、言說、說法、演說等義。若是decana,除說教外,還有勸修、懺悔之義。

說法即宣說佛法,以清淨心為化導利益眾生而說者。什麼是清淨心?有清淨心就有不清淨心,我們下面會講到什麼是不清淨說法?到處都有人說法,出家眾在說法、居士也在說法,出家眾有根據、有傳承在說法,居士有的是自己修、自己弄、或者有的為了某些目的也在說法,他也是說在利益眾生,所說的法究竟對、不對?很多外面的這些居士,都會犯了這不淨心來說法還不知,一般說法都是以清淨心,目標只有一個,為化導利益一切眾生而說。

《金剛經》第七品標題是無得無說,無所得也沒有甚麼所說的,而從第三品開始,釋迦牟尼佛說要度盡十二類眾生入無餘依涅槃,但是又講說無一眾生可度;又告訴了我們做了什麼,要能無所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然後告訴我們要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能夠離這四相就是大菩薩,因已能無我、法二執。釋迦牟尼佛教了我們很多法,但是到最後卻又說無可說,這是對還沒有悟到一個究竟的人,所要對他說的法門,不然他就會不清楚,因為沒有一個人,從一出生他就懂得佛法。或者是菩薩再來,於出生以後,還是要經過學習一段日子,他學習得很快,在幾年之間,把全部經文都搞通了,他就可以說法,而搞通了本來就無一法可說,祇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他就說,這是不得不說,這些在說法時,都要以清淨心來說。

佛的講經說法跟末法時期是不一樣的,佛陀在時祂有一種心通力,祂的攝受力很強,只要跟祂有因緣的,都會參加祂的法會,不管程度有多差、智慧有多低劣,只要參加一座法會,佛於一座說法中,能以一音演說教法,祂所講的是當時的梵音、梵字,但是不管是十方來的菩薩、或者是各地方來的天神、或者是另類的眾生、護法神,、、、等等的他都能聽得懂,因為有的像中國人往生了,去印度那邊參加法會,他也可以聽得懂,雖然所講的是梵音、梵字,但是大家的心都可以意會到佛在講什麼?一種語言可以以祂的心通力,把它擴展到大家的心裡面讓他了解,這是佛在說法時能語音通能力。

演說、法施、法讀、法談、談義、讚歎、勸化、唱導

聽者各依其根機而理解之深淺互異,聽法的人各依其每個人的根機而理解,有的懂得比較淺一點的道理、有的懂得比較深一點的道理,這是真的在說法,對大家都有利益的,而我們一般人在說法,不是像佛一樣的,祂從內心裏面感覺,大家要知道什麼經義,然後在講後按一經名成為經典。

我們一般人是學習了以後才開始說,所以是依教而說、依經典而說。或者是沒有依經典,辦了某一個題目的演說,這也是說法、或者是法的布施、或者是哪一個法大家來讀誦,就像我們讀誦《金剛經》,就是法讀。上面這些都屬於演說、法施、法讀等說法。

法談是拿一個佛法的題目大家來討論,聽說外面很多辦「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研討會,大家都很有興趣去討論,而討論並不能說它不好,因為他認為有興趣去參加,他把所自己認知的佛法講出來給大家聽,當然這程度不會很高,懂的道理不會很深,大家這麼討論,只要大家有興趣,維持學佛的脈絡,那也不能說他不好;其實真正修行的人,我們是隨時觀照這個心,這個心接觸到外來的行動、語言、或者是周圍之間的人、事、物,對著我或者不是對著我而來時,我這個心起什麼念?

你要知道心起什麼念?就要有兩個心,一個是覺知的心、一個是妄想習氣、面對境界所反映的心。現在你能夠警覺這樣,就是在修行。譬如剛剛在檢討的事情,被我講到的同學有沒有心平氣和?或心有沒有起什麼煩惱來?起了煩惱,剛好對症來修,這並非是打坐沒有人來干擾我,修了一坐兩小時、四小時、六小時,修完就完了。不是的!修行是要隨時隨地觀照你這個心,這個心對境界來時,我心有什麼不平?心一定有不平才會起煩惱,或者是心有喜愛、貪著,譬如喜歡讓人讚賞,每個人都喜歡讓人家講好,但是你這個高興的心起來也是不對的,你就要看著它,為什麼人家講你好就高興?講你不好就不高興?這樣能對著它,第一個先決條件你要能看著它,若是連看著它的境界都還沒有,那就沒辦法,煩惱起來就跟它一樣迷糊了,這還沒有到初禪的境界。

打坐修行一定要修到初禪的境界,就是有一個覺知的心,可以看著我另一個心起來、滅去,起來、滅去,這樣才好修行,如果沒有這樣你就要趕快打坐、趕快念佛、趕快練氣功也好,把氣逼到腦筋裏面去,你的覺性就會開發出來,開發出來就不會迷糊了。當在煩惱起滅時,另一個覺知很清淨的、沒有煩惱的可以看著它,這樣是不是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有的在睡覺也可以修行,做夢也可以修行,夢見在吃葷食、在吃雞鴨魚肉,可以馬上警覺:「我怎麼在吃這個東西?」當然有時候是護法神、菩薩在考試,考你夢中有沒有迷糊?這也是在修行。

更何況我們理智清醒時,一些接觸的人、所發生的事、或者是你看不到的這些眾生,也稱為是物,佛教稱為是物,人、事、物的這物不是講東西,把非人講稱是物,因為說他是人也不是人,要怎麼講呢?看也看不到,但是你可以感覺,從哪裏感覺?就在我們周遭之間的生活起居,會起好、不好這些事情時,都是有這些物在那裏操縱,修行也剛好在面對這些,你要警覺!若不能有一個覺知心,那你也可以用猜的,聽這課程我常常告訴你們,要感覺:「為什麼跟我太太吵架?」「為什麼跟我先生吵架?」沒有因緣不會讓你吵架,你就要警覺,這是不是有冤親債主在哪裡搗蛋?一定是有的!

每一件事情要發生,現在在道場裏面醞釀,我要先感覺,然後事情就一件一件的一直發生了,這都是有因緣的,那佛法要怎麼辦?就是沉著應戰,以後你家裏發生事情,也不要慌張,你知道有因緣、障礙來了,然後要沉著應戰,就是心不要慌、放下後面對它,看要怎麼辦?這樣一件一件、一天一天,慢慢磨、磨到最後,事情總會圓滿的解決。如果你失去理智了,隨著因緣去轉,那可會搞得天翻地覆的!修行難嗎?也不難!把你的心管住就好了。不難嗎?我的心就是管不住,教我不煩惱就是放不下,教我看得開,哪裡有那麼簡單放開,所以平時要做到這樣,就要有一段時間要打坐,打坐是培養你這種定力,什麼定力?面對事情來時要能沉得住氣,這是很重要的。

當你懂了這些,就比你談論一些道理要好得多了,因為這是真槍實彈地去面對你周遭的生活,佛法其實就是在講這些,不是在講離開世間的,能夠看到天上的什麼、能夠看天、能夠看到光,有什麼意思?因為心還是解脫不了,佛法是在求解脫道;所以講到法談,順便談到這些,討論經典當然是很好,但是不如去討論一些實際生活上的佛法,佛法不離世間覺,佛法就在講你人生之間的這些恩恩怨怨、這些冤親債主、該還的還是要還,要讓他高興,在還沒有完全高興之間,難免都會有一些障礙,這障礙來時要沉著去應戰,如果以後再碰到這事情,要提醒自己沉著,沉著就是不要動心、不要動氣、不要擔心、也不要很退怯、害怕,都不用!把心沉著下來,你一沉著下來就是在應戰。

以《金剛經》來講就更簡單了,《金剛經》是在講空、無著相,把你的心都空掉了:「凡所有相皆虛妄」把它看成是虛妄,心就會自在了,冤親債主要怎麼捉弄你?也都沒有辦法,要讓你煩惱、我卻不煩惱,要讓你去犯戒,也不會去犯戒,要讓你起慾望心去做什麼事,我不會去做,這樣自然就會沉著,連帶的也就是在應戰,所以不戰而戰是最好的方法,學佛法不是講一些很高深的名詞、甚至於理論,講了半天都不會用,就學簡單一點的,要學一些經典的詞句,或者是自己創造一些句子。

有一位同學來請示,他老是不能把心調伏,四十九天的禪七也已經打了,在打禪之間還要罵師父,在心裏面犯嘀咕:「師父不會帶領,、、、。」我說:「你去打禪了,怎麼還有這麼多的心,而且都是壞心眼的,這樣修行怎麼修?你先去懺悔吧!不管師父帶的好不好、程度夠不夠,你自己要懺悔,因為你還有分別心,再來就是要學一些名句!」他說:「要學什麼?」我說:「簡單一點的標語:放下、隨它去,或者是你認為最簡單的什麼話,你不背誦《金剛經》裏面的句子,就創造幾個口號,怕忘記了就寫在紙上、貼在牆壁,隨時舉頭起來就看到了:「要放下!」舉頭起來:「隨它去!」念頭起來不是都很自在的可以用上去了嗎?順便講一些,能夠很簡單的就解決你內心裏面的煩惱,甚至於業力來時,怎麼來面對它?一切業都是無常的,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或者是一個月、兩個月總是會過去的,因為諸法無常,業也是無常,只要沉著應戰都會過去的,但是唯一的先決條件,就是隨時都要充電。

在浴佛節那天,很多人都沒有來,我心有所感地講,你不要平時都不用功,也不來道場、也沒有充電,你就沒有那種降伏周圍之間業障的能力,等到真的發生大事情了,然後再來道場,一方面是事情比較難以發覺,都會搞得很大,如果因緣不錯還可以解決,因緣不好、自己又不爭氣,有時候得了重病也沒有辦法,所以要常常充電是很重要的,充電是每一個禮拜最少一次來道場,自然就有這能量去把你的心祥和下來,那些業力起碼就可以維持五、六天的清淨,等到七、八、九天開始又要作亂了,你又來了,要維持這種真正修行的。

我們真的要修心,這是一個很好的道場,如果要趕熱鬧的,當然我們這裏是比較不適合,要辦一些甚麼熱鬧的活動、場面是比較沒有,但是也不必去做那種事情,做那些事情對你修行,今生幾十年一下子就過去了,再去做那些事情是浪費時間的,所以不如趕快隨時的,一個禮拜的充電以後,五、六天能隨時觀照你的心,這樣把你周遭之間的業緣,讓它沒有那個空隙滲透進來,這樣你的家庭隨時都保持一個祥和的狀況。

若學佛學到家裏有問題了,第一個就是你太不用功,讓冤親債主有機可乘,到最後都搞得事情大了,就比較難以處理,常常在道場進出的同學,每一個人都比較安詳,大事是沒有,當然修行不可能沒有小事的,小事情是有但不礙事,盡量不要發生大事情。譬如身體的大病,或者是家庭這些大的、不好的事情,所以平時都要多用功,工作賺錢是要,但是多一天專程的來把心充充電,這是很重要的。

這是我在上一次浴佛節所講的,時間是不多,是我有所感而發的,藉這個機會再重新宣示一下,要保持這向道的心,而且你讀《金剛經》都已經讀那麼多次了,研讀了那麼久,而最大的功德、福德是什麼?以後有一天你能夠去跟人家講《金剛經》,講四句偈,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樣你的福德,比用須彌山那麼多的珠寶去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要大,問題是你對《金剛經》懂多少?那就是要多用功了、去體會,亦或是五年、十年以後,修得有成就了,有機會你可以去跟人家講《金剛經》的真實道理。

講《金剛經》、講四句偈,這功德為什麼那麼大?就是教人家成就解脫道的,一般的打坐禪修只是講到天道的修行,那你今生能夠修到阿羅漢果,或者讓人家懂了修行中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果之間,與世間禪定的相關或不同處是怎麼樣?你的目標要選在成就阿羅漢道,不要去修到天道裏面去,這些道理跟他講清楚了,灌輸到腦筋裏面去了以後,他就知道要怎麼走?同樣是修佛法,有的念誦《法華經》、念什麼經的一大堆,念了半天也不知道要去到哪裏?不去哪裏沒有什麼關係,起碼要把自己的心修證到清淨的地步。談到法談,順便把這些關於實際上的修行,插上一段話,很多人還不知道怎麼修行?藉著這個機會講一下。

說法不管是指法談、法義、讚嘆之類的偈語,或者是勸化、倡導等之義,剛剛我所講的,也是勸化你們要如何能夠常常來誦《金剛經》?要如何能夠來觀照你的心?一方面是勸化你們,一方面是如何改造自己、以及家庭的命運。

倡導,說法倡導某些行為、行動、或者是印經典、或者是對於佛教有利益的一些事情,都包括在這說法裏面,對於那麼多的名詞,有不同的意義,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什麼?讚嘆一般講讚佛偈之類的。這名辭意可用在讚嘆諸法師或佛弟子等,如果沒有錢、沒有能力講經說法,你可以用讚嘆的,讚嘆某一個人修得很好、或者某個人的德行不錯、某個人默默的在奉獻、某個人怎麼樣,、、、,光出個嘴巴也不錯,只要是讚嘆的、讓人家歡喜的,這樣也是很好的,有其功德。

我以前曾舉個例子,隨緣讚嘆他人功德,果報亦滿好的。歐那西斯是希臘船王、也是世界上的船王,他非常的有錢,他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附近海邊,蓋了一棟很漂亮的別墅,蓋好以後他從來就沒有去住過一次。是誰在住?就是那三、五個工作人員,歐那西斯花了那麼多錢,蓋了這一棟豪華的大別墅,不能去享受,給這些下人、除草的工人、維護環境的這些下人在居住,這些人前一世大概都是做這種讚嘆的,沒有錢布施、光出嘴巴布施,出嘴巴讚嘆就是不必擁有錢財布施,但是能夠享受,所以歐那西斯所蓋的房子由這些人來住。

讚嘆的功德也是很好的,有錢的可以幾百、幾千、幾億的捐獻,我們沒有那麼多錢,只要很誠心的讚嘆別人,某人很發心、某某人護教非常的用心,我們只要讚嘆人家幾句、也不用錢,像這些都是屬於說法,你量力而為,並不一定要站到台上去講,台上去講你要有那種修證,沒有那種修證又怕講錯一句話,五百世狐狸身、受不了。有的人智慧高一點,能認為五百世狐狸身也沒有關係,反正我就是跳出來講,講錯了五百世狐狸身報完以後,我以前所講的經典、功德還在,以後還是會受到好的果報,所以因果把它看清楚了以後,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學佛法的人不必要害怕,五百世狐狸身就五百世狐狸身,有什麼關係?我的菩提性不會滅掉,五百世狐狸身報完了以後,我覺悟的心還是會再出生做人、還是會再繼續修行,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悟了以後,他就不會怕出生做馬、出生做驢子,也都無所謂了,反正就是到六道裏面去打滾了。做動物也是可以行菩薩道,就像釋迦牟尼佛曾經做過五百世的仙人,也曾經出生過動物,做過大象也還可以度眾生,有一次森林裏面大火災了,大家逃難都要逃到河的對岸去,河道那麼寬,沒有辦法跳過去,弱小的動物怎麼辦?這隻大象就站在河的中間,讓這些小動物踏在牠的背上,當做踏板跳到對岸去,那麼多的動物驚慌之餘,把牠的背部都踏爛了,骨頭都露出來了,這種就是在行菩薩道,所以動物也是會行菩薩道的,腦子裏面有這種菩提心,隨時都可以行菩薩道的,所以不要小看動物,牠的靈性與我們人是沒有兩樣的。

這幾個說法的名詞,要參加什麼?要找比較有意義一點的,然後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就選擇去做!誰能夠說法?在《大智度論》裏面所講的,有五種人能夠說法:1.佛、.佛弟子、3.仙人、4.諸天、5.化人(佛、菩薩或羅漢等,隱其本相,示現種種形像而說法者)。

1.佛:當然第一個是佛陀,祂所講出來的是真正的佛法,包括世間善法、出世間(空解脫法)、出出世間(圓融菩薩法等)。

2.佛弟子:是聽佛所講的,或者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看經典所學習有成就者,都是佛的弟子(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模夷等),此等人也可以講經說法。

3. 仙人:宣說佛教經典之仙人,稱為仙人說,即五通仙人從佛入道說法化人者。另有有四種仙人,他也可以講演說法,但所說非真佛法。所謂四種仙者為:(1)迦毘羅仙,即數論師,計執一。(2)優樓僧佉,即勝論師,計執異。(3)勒沙婆仙,即尼犍子,為苦行外道,計執亦一、亦異。(4)若提子,為裸形外道,計執非一非異。當然此等仙人知見不正,所說非真圓滿佛法。

4.諸天:為什麼佛法由仙人來講?怎麼由天人來講?其實一切善行都是佛法,我們不要有分別心,還有很多同學有分別心,這是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這是什麼教的,其實所有善行都是佛法,每一個人要到哪一個層次,就有哪一種人來講給他聽,不可能每一個人都來修解脫道,這無上菩提道,是沒有辦法各個都修學的,因為因緣還不成熟。所以,我們要承認每一個人所講的法,只要不是亂批評、亂毀謗佛法、或者是導引眾生入邪道、或者是破壞戒律、破壞所有道德行為,如果不是講這些,仙人講仙道、天神講天道,他們也是可以講經說法。譬如老子、莊子,中國這些古代的賢人,雖然沒有完全解脫,但是他所講的空無,雖然是不究竟,但還是有一些人喜歡這一套,讓他們的心也能夠有一個皈依,起碼不會去走錯路、不會下到三惡道去,所以仙人也可以講道、天神也可以講道。

5.化人:另外一種化人說法是指什麼?指經由神通力所變化顯現之人。如佛、菩薩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現之人。蓋佛、菩薩、羅漢等為救度各類眾生,常隨機變化為各種形相、身分、膚色之人而現身說法。化人就有很多了,真正菩薩、羅漢他不現身的,突然間讓你自性瞄到他沒有辦法、他躲不掉,我從來就沒有看到真正的什麼菩薩來現身,都是我們自性在定中、或者在氣機比較好時去掃到、無意中掃到的。譬如每一次大悲水法會,每一個人看的都不一樣,有的看到觀世音菩薩,有的看到觀世音菩薩所化的八十四尊裏面的哪一尊相。

真正修無為的,那些佛都不會出現給你看,不要說一定要看到什麼佛,要用心感應諸佛菩薩在不在,你的心很安詳,就覺得真的是我的心與佛的心是相應的,或者看到我們這三尊佛像、以及其他尊的菩薩,如果你看到這三尊佛像,他們都笑咪咪的,你看到祂們在笑就是你的心在笑。看到佛像覺得似乎沒有靈性,那不是他沒有靈性,是你自己的心不好、不清淨,起碼是哪一天不清淨心來看這佛像,就覺得這佛像有一點沒有靈性;又有哪一天覺得精神很好了、氣也很通順,來到道場看到這三尊佛像,怎麼對著我笑了?是你自己的心在笑,不是祂在笑,因為祂永遠都是一樣的模樣,所以你的心好,看的佛像就非常的莊嚴、非常的祥和,你可以從觀看佛像的心境,可以來體會你的心裏面到底清淨與否?今天的氣機好不好?好時,你會看到周圍之間的,不只佛像連這個木板、座椅、、,都會覺得好像都具有佛性一樣,這些都是從你的心所反射出來的。

講到化人,佛、菩薩或羅漢等,會隱其本相,很少示現真的本來面目,他會化成另外一個人來對你說法,沒有看到佛也不必傷心,修那麼久了,我怎麼從來沒有看到佛菩薩?只要心安詳就與佛心相應了,有一些可以看到的、有的現鬼神相給你看、有的現一些什麼天龍八部、有的現一些你看過的這些相,像大悲咒裡面的八十四相,看到、看不到都不必在意,反正是只要有法會,一定都有佛菩薩降臨,你要去感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你會想流眼淚,流眼淚時真的就是菩薩到了。

上個禮拜天,我們在台中上課,因為我看到他們每一個人打坐都在腳痛,有的快要坐不下去了、要停了,我就教他們修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不是常常在修,這念的腔調是用我們普通的念法,但是念了不久,我有一個念頭:「菩薩到了!」再來我的腔調就變了,祂把我的音轉掉了,轉向比較祥和的音調,然後我轉、大家也都跟著轉了!只要真正誠心的,在一個清淨的法會上,諸佛菩薩隨時都會降臨,有的剛在唱爐香讚時就來了、有的是過一陣子就來了,起碼都是有護法神在,所以你不能感應這些沒有關係,只要法喜充滿、或者是想流淚,你也可以感覺是否真的佛菩薩到了?你裏面那個阿賴耶識已經感覺了,只是表面的眼睛看不到,用心感覺也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是要相信你的直覺,卻也不能太相信而執取不放,因為《金剛經》都在講無所得,當感覺了都要放下,過去了就要把它忘記,像今天感覺了什麼好事也要忘記、今天現了什麼好現象也要忘記,不要執著!為什麼佛要這麼講,就怕有一天,這些魔、魑魅、魍魎,他會假藉你抱著一種心態,想看到佛、想看到什麼菩薩,然後就化成佛給你看,化成菩薩給你看、化成羅漢給你看,你真的一看就很高興了,到最後會被他迷住了,然後給你一些超能力、越來越真,你還以為是佛菩薩在幫助你,其實都是背道而馳的。

天竺四祖優波多尊者在世尊未入滅時,即預言說佛入滅後百年之後,有一無好相佛會出現於世,度眾之能力不輸於世尊,所以度無量無邊眾生成阿羅漢道。有一次祂剛成道弘法時,被魔波旬所擾,讓其徒眾不能專心聽法,後來被尊者以死屍化珠寶來供養魔波旬,魔接受化後及即將死屍化回原形。即對魔說:「我證已佛法身,未曾晤佛報身,請魔化成佛讓尊者看看。」後來魔還是化成佛身給尊者看,尊者一見假佛像因莊嚴故,還是要下跪禮佛。連優波多尊者都沒親眼見過佛的報身,何況是我們還想要看一個真正佛陀之好相。」

修佛法是在教你捨去一切的這些能力、捨去內心的不清淨,只有捨一切相,這是真正的在修佛法,這樣最後就能開發出自己本來的如來體性,如果這境界你也不捨去,自己內心的習氣毛病一大堆也不捨去,光搞一些怪力亂神的,有時候這些真的就是魔、魑魅、魍魎來控制你的身體,所顯現出來的,正式的經典都是專門在破這些魑魅、魍魎,遮些魔想假借好心來幫助你,其實就是要來控制你。

在《楞嚴經》五十魔相也是在講這些,也講得比較具體,你修行有那個境界,體會一下也不要執著,放下就好了!《金剛經》也是在講這些道理,雖然講很多修行的道理給你聽,佛卻說祂是無所說法,修到什麼、得到什麼?、、、,佛也都說是無所得,這樣才能夠慢慢回到我們自性的清淨,那時候要怎麼玩?很簡單!起心動念就能成就,那不是很好用!有為法還要念一些咒語、要念幾百萬遍、念一些什麼的,、、、。修無為法,我們現在在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今生有幸,學到真正的佛法當然要修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一直不去執著一個有為法、有為相,一直捨去一切心裏面的境界,連能力都得捨去,到最後清淨自性。之後,你想什麼就成就什麼,那不是很簡單嗎?所以我們要學的是這個真正的佛法,所以捨的越多,壞的也捨、好的也捨,捨到最後自性如來就顯現出來了,那時候就學到真正的佛法了。

對於佛所講的大乘經典,你就能夠懂、也能夠用,那時候行菩薩道就知道,原來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們,為什麼不現身?為什麼不現前?如果要教化一個人,起心動念就可以教化,要幫助一個人也不必跑到他面前去,把他觀想到心中來,要怎麼讓他清淨?要怎麼替他解災?很自在如意!大菩薩就有這種境界。你要懂到哪裏?要修到哪裏?要看你自己的智慧、看你自己所接觸的經典,每一部經典能夠接觸,都有你的因緣,不能說:「我行嗎?我可以嗎?」大家都有佛性,只是你願不願意捨去內心裏面的垃圾?不好的習氣、毛病,堅持戒律不犯,發願一心要度眾生,如果學得好,願為眾生的離苦得樂來做付出,你有這種心,諸佛菩薩無形中都會來給你加持,讓你一步一步的走上正軌。

第五個能夠說法的,是由諸佛、菩薩、羅漢所化的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搞不清楚!有的化一個真正實際的人來到你面前,有血有肉的,你要摸也有體溫的,一下子他不見了;也有拖別人來對你講的,這同學平常很少跟我講話,或者是怕得罪人,他也不會講一些比較嚴重的話,為什麼今天特別跟我講一些意義深長、而且很嚴厲的話?這同學不見得那麼願意去做這些事情,但是有時候諸佛菩薩透過心力,要他無形中去做這種事情,這也是間接的在教化我們,您也要能懂得這些,不要光看表面事情,這個人今天講這些話讓我很反感,你不去反醒自己平時行為,卻迷糊去執取表面的境狀。

菩薩示現種種的形象,不一定要有一個影相、一個人來直接跟你講,祂可以透過朋友、透過同學之間來跟你說法。有時候要想一想,同學之間,為什麼今天談興特別好?談興特別好是菩薩給他加持,讓他大開金口,他原來都不太喜歡講話的,今天談興很高,然後就講了一堆,也許指陳你的毛病,也許是你應該聽的、應該學習的。所以別小看周圍之間的同學,好像都是一起學的,懂的也不會比較多,你聽到的、我也聽到了,不一定的!有時候諸佛菩薩就透過他來跟你說法,聽進去了這些,對於沒有做到的,好好的來加以改進,所以佛法是很微妙的,不是眼睛所見的為準,不一定的!

《大日經疏》所舉,說真言之法者,有如來、金剛菩薩、二乘、諸天、地居天等五種。一個人修證到最後,當要入陀羅尼門,即從鮮乳、乳酪、生酥、熟酥,到最後的醍醐境界時,就要學習陀羅尼門。一個人自己未到八地菩薩,不能自己說出自己的咒語,那就只有學習諸佛、菩薩的咒語。

《大日經疏》云,說真言之法者,有如來、金剛菩薩、二乘、諸天、地居天等五種,真言就是咒語,修密法的是念咒語。有時有些咒語是如來直接從虛空間教授,學到很多如來所具有的佛咒語,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了那麼多的咒?而且那些咒語有的都長得不得了,現在翻譯成中文,我們最頭痛的就是發不出音來,現在很多大部頭的這些經典,讓我們一看很害怕,其實懂了後也很簡單的。如果都像六字大明咒這麼簡單,我們一定懂:「唵 嘛呢 叭德彌 吽」就是唵、摩尼(寶珠)、蓮花、吽的意思,我們懂了梵字,這個咒語就很好記,偏偏翻譯那些中文字的,有時候由於不同的人所翻的,其實音是一樣的,所寫的漢字卻又不同,到底是要採用哪一個?我們又看不到真正的梵文,若是把梵文全列出來了,就會知道原來是同一個字、同一句話、同一個詞,但是古德他翻的,為什麼同一字就用這幾個中國字?他翻的這幾個中國字老是兜不起來,以為這個又不是那個、以為那個又不是這個,其實都是同一個。

如來是從虛空之間去接收到很多咒語,如來心通如來心,佛佛都是相通的。金剛菩薩也能夠有自己的咒語;聲聞、緣覺的二乘行者,也可以學到自己的咒語;諸天也有諸天的咒語;地居天也有地居天的咒語,什麼是地居天?就是須彌山的四天王天是第一天,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四天王天、忉利天這兩天是地居天,須彌山的山腳下有一個阿修羅宮,要把它看成是天神也可以,這三個就是地居天。

如來、金剛菩薩、二乘、諸天、地居天等五種都有它各個的咒語,我們修心中心法就是如來的咒語,「一切如來心祕密寶篋印陀羅尼」、「楞嚴咒」、「孔雀明王咒」、「大白傘蓋佛母咒語」、、、等等的,也都是如來的咒語,以及其他比較大部頭的咒語,都是如來所講的咒語,只可惜流傳比較多的大概是「楞嚴咒」,「楞嚴咒」前面的這些咒語,都是在請諸天、天龍八部、河神、山神、海神、風神,一切鬼神之類的名稱、、、,一直列下來,列到最後時才講到真正咒語。

若是你把佛心中心咒一直念,念到腦筋可以自己念時,碰到了障礙,你就不會六神無主,因為這個咒語很簡單,但是可以柔化魔的心,它本來是要來搗蛋的,或者是怨親債主要來害你,這心中心咒你一直念,念得它的心會柔軟了、會捨不得來害你、不會來害你。為什麼可以不修法只唸咒?心中一定要一直念這個咒語,就能發揮其作用,修法是要幫助別人才要修法;有一些同學我看他根基不錯,而且也很有心跟著我,我就會提醒他,什麼時候做什麼法?某同學家人這次的大難過後,後來不知怎麼接下去調理?我教他修心中心法,要怎麼修?我教他先修第一印,接著下來隨心要變哪一印?你就變哪一印!後面接下去他是照做了,也給了他一個實習的機會,做了然後真的事情就會慢慢的轉了。所以你對這心中心法已經花了三年多修法,到底有沒有把這個咒語念得滾瓜爛熟?種到你腦筋裏面,心可以自念了,此同學已經是念到腦筋裏面可以自己從心念了。

還有中部某同學,他耳朵的聽力是比我更差的,他修心中心法時是要補考試,腳功都是不及格的,與吳同學是難兄難弟一樣,他們兩個人打坐用單盤,都考不到兩個小時,但是他們兩個人最後的成就,以那一期的同學裏面,這兩個人起碼都還跟我有聯絡,有聯絡起碼代表這兩個人是還不錯的,很用心、很謙卑,人家報告早就不交了,尤其此同學到現在還一直在寫報告,現在耳朵已經聽不到了,他是戴耳機的。但是,他腦筋裏面有佛號在自念、有咒語在自念,你要修到這個境界。同學用不用心是很重要的,等到碰到障礙時,念這個心中心咒、或者是我們的CD 片,你聽多了會唱,天天這麼的灌到腦筋裏面去,他就用唱的,唱的是比較柔和,連冤親債主被你唱得心都柔軟了、捨不得再害你了。

修法都要用心,你學了一個很簡單的如來心咒,為什麼不好好的用呢?楊同學說要修大隨求陀羅尼,我教他先把心中心法先搞好,不然就去參加禪七,你要先試試看能不能開悟?光要修第二層次的大隨求陀羅尼,那是次根基的人在修的;當修到一個基礎有心力時,碰到事情就會能用法,自己的心就會與佛的心相應,佛就會教導你要怎麼用?問題是有沒有進去心中心?後來吳同學向我報告,他有時候變第六印、有時候變第幾印、又變什麼印的,甚至于連我們誦大悲咒的手印也比出來了:「對了!隨著當時要轉什麼就去轉什麼!也許觀世音菩薩到了,就轉了你的手印。」後來他說打坐時也會來轉,我說:「打坐時就不能再來了,你不修法、不用法就不要隨便亂比,有時候假的菩薩,或者鬼神來了,把你耍起來了,還以為是真的!」

不是用法時,自己要身心能自主,不要隨便亂比,亂比就失去理智了,就已經是迷失掉了,我真的要作某一件法事時才用到手印,這是我腦筋所控制的,不要在打坐時,突然比起手印來了!這有兩種現象:一個是你潛意識裏面的哪一世有種進去這個種子,很多人都是這樣子,台中有一位年輕人也是這樣,當他打坐或者修六字大明咒,到一個境界時他就會亂比,以前他是修密法的,比什麼?不知道,比完就忘起了,不曉得在比什麼?這是很不好的,會迷失自己的。

第二是自己學過的,要用時就會比手印。若是今生有人在教導你,像心中心法你學過了,一座有六印,你會用的也不用怕,要把它實習一下,家裏哪一個人不舒服、哪一個人生病了,你既然已經修了三、五年了,為什麼不能用心中心法治病?你就用用看!能用,就代表這三年、五年,你修得有成就了,不一定要開悟,開悟要有因緣、福德、有智慧,沒有開悟也沒有關係,我的心地稍清淨與佛的心相應了,我也可以來用心中心法,所以我鼓勵你們這些老生,不要學了法就放在那裡不會用,也不要怕辛苦,菩薩都是磨練出來的。

像前幾天有位同學打電話過來,她的夫家亂糟糟的,她用心中心法、心中心咒一直念,去承受這種亂,在亂中才能學到好的佛法,不是用講的,是用你的心實際去體會,要用什麼法,才能克服眾生之間的障礙?最親近的是你的家人,要能夠以學來的法、學以致用,你學來的能致用了才是你的。不然,我講是我的,你聽了半天也是我的,所以以後你要學習試試看、不要怕!不要懷疑我行嗎?我這麼做夠力嗎?你要心清淨,頂多人家念了五分鐘馬上進入狀況,而我多花一點時間,我修一小時、修兩小時,然後再進入那種狀況,那也是可以的,頂多差別在這裏,已經修了一千座以上的,你可以這麼去做,找一些實習的對象,抱著菩提心,幫助你周圍之間的這些親戚朋友,從他們救起,能夠救了他們,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了。

佛之說法乃應眾生之能力、根機等,各施以適當之教法,以達完全效果。所以佛以五力分五種說法,即:(1)言說,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說,說三世、世間與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等法。(2)隨宜,指隨應眾生之能力、性質而說偏圓、漸頓之教法。(3)方便,即善巧方便,說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眾生修之,而得以脫離苦海。(4)法門,即宣說殊勝法,顯示菩提道路之行法。(5)大悲,指為救度眾生,以大悲心導引之,為執著於「無」者說「有」、執著色身慾望說不淨觀,執著於瞋恚者說慈悲觀等。佛法者有粗細、深淺等分別,如來為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空,要證出世間之妙理者,故稱為細。如來為諸眾生說法,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等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世間一切諸法,即稱為粗。

佛之說法乃應眾生之能力、根機等,各施以適當之教法,以達完全效果;因為佛的智慧、神通力太大了,哪一個眾生的能力、根機怎麼樣?祂只要講什麼法?他們都能悟到無生法忍,以達完全的效果。所以佛以五力分五種說法,五力就是五種力來說法,即:

(1)言說: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說,說三世、世間與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等法。

我們度眾生不一定要用心力、用神通力、動用什麼力,有一些用嘴巴講一講事情就解決了,就不必用什麼,所以有的同學身體的問題、心理的問題,你來或者是電話講一講,他就解決了、不必用心法。有一些碰到障礙了,當然就要用心法;沒有障礙的、自己心理的問題、身體的問題,只要嘴巴講一講,他自己就能照著去做,這是所謂的順緣去做,如果他的業力比較大的,講了他不相信,講歸講,言者諄諄、聽者杳杳,是他的業力在障礙,使他產生信心危機、不相信,不相信就是被他的業力所轉了,這是他的果報沒有辦法。當然佛能善觀因緣而找出問題所在而讓他悟道。

若善因緣具足,同時也在修佛法、吃素、誦經、念佛,你的理智力,又有諸佛菩薩的加持,你一定是什麼都聽得進去,而且產生信心,會照這樣去做、會這樣子去做;有的人跟他講了卻不去做,不去做沒有關係,還有自己的理由,還講了一大堆。也可以從這裏來觀眾生,是善因緣?是惡因緣?是順緣?是逆緣?這有時是沒有辦法的,有一些眾生的根機不雄厚的,雖然有緣但是不能究竟,只要因緣是善緣,那用講的,他能夠聽得進去的,把雞毛當令箭一樣,很認真的去執行,去執行就會有好處,這就是用言說的就能成就。

佛也是這樣,以後你行菩薩道也是要這樣,看哪一個人善根具足,言談之間可以解決的。這邊還有一個尾巴,就是有一些表面上,人來跟你談了,背後還帶了一大堆的冤親債主,談完了以後,這些冤親債主會留下來了,留下來你就要有能力,去用一些法來克服這些障礙,這是要行菩薩道者,你要有百般武藝,樣樣都要俱全,不是光靠嘴巴能講,能說不能行是不行的。所以能說要能行,所謂行就是背後的那種能力,化解冤親債主的這些障礙;有的這個人來了,業力、病痛就留下來給你,留下來的你就要自己去處理。處理用有為法、用所學的氣功、用你的寶瓶氣,把身體氣脈打通了,氣通了事情就沒有了。哪裡不通了把它打通就好了!這些你要身心都能自主,才能行菩薩道,不要光喜歡聽講都不去做,有時候要去做一做,這些老同學要跨出去、要行菩薩道,已經到了聽《金剛經》的程度了,要能說能行。

世尊說法以契合真理之言說,說三世之法,三世者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說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善行、天道,或者是色界的禪定,出世間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法,是求解脫的;《金剛經》就是在講出世間法、與出出世間法的。或者是說有罪、無罪法,你先認有罪,但是再跟你講一切罪本來沒有罪性,罪性本空,所以無所謂最、無罪,這樣你要能夠懂得這些經典的意義,一切法無自性,所以諸法不可得故。

執著有的人認為我犯了錯,是有罪的!如果你從罪的本性去看它,罪性本空、有什麼罪?當然不要執著就沒有罪,問題是你要練習到不執著才有可能,那是很難的!以前所做錯誤的事情,一直冒在腦筋裏面,你有沒有辦法坦蕩蕩地面對它?能夠坦蕩蕩地面對它,原來一切罪無自性、本性空故,這樣認知應該無罪,無罪認知後你不要有罪惡感,如果還是有著罪惡感,你還是有罪,有罪就會受報;要感覺心裏面沒有罪、我坦蕩蕩的,要能做到這樣就要修行。還有現在未面臨死亡,您認為坦然面對罪業,但一個人在彌留狀態時,是不是還有不這種坦蕩蕩的理智,還能說你無罪、罪性本空?到時候逆境界來了,迷糊掉了。不是像現在腦筋很清楚,要面臨死亡時,當您處心一片混亂、胡說八道、境界迷糊了,那時候你說有罪、無罪?一個影相給你,你殺了一個人、或者是你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一直在腦中現出來時,你到時有沒有罪惡感?這時還是真正重要的時刻,才是驗證您說得好不好的時刻。

一個人進到潛意識裏面去時,雞毛蒜皮的事情,會變成像千斤重那麼重,像千斤錘一樣的。舉我有位同事的例子給你們聽了,依規定不能將實驗室的蒸餾水拿回家當茶引用,他有次將蒸餾水拿回家當茶水喝了。蒸餾水是在實驗室裏面化驗用的,他偶而一次偷拿回去,這本是小事一樁。然而有一陣子他發神經病了,內心一直罣礙著這件事,這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會在神經最脆弱的時後,變成他的罣礙:「我犯了這種罪!我偷了一瓶蒸餾水!」一直在意、一直要懺悔。人在最迷糊、彌留狀態時,感情是最脆弱的,你自己審判對、錯的這種心特別敏感又強大,你如何來對著這些心說:「我沒有罪!?」平時不修無為法、不修佛教的這些道理,你說無罪但就是做不到!

能夠練到在平時打坐修行,這個念頭起來,我以前做了這件事是不對的,但是我沒有動心,然後它又消下去了,過一陣子它又起來,起來了我又看著它,也沒有罪惡感,它又消下去了,腦筋清楚的時候這麼磨練著,是不是腦筋迷糊狀態時,你還能夠這麼清楚的看著它?一般人一切的罪惡,永遠都會有受報的一天!為什麼聖人不受報?因為他就是在練習這個:「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無實性故。」講歸講,你做得到嗎?這就是未什麼要禪修,平時要練習心的無礙,平時要練習禪定,平時在人、事、物應對間,人家罵你、人家講你,你都要能夠自在,要以這種平實的心去修佛教的阿道理,以後再碰到在腦筋裏面冒出這種是是非非、對對錯錯,以前無明所造比較重的罪業,你還是能夠觀它、不受它所左右,這是實修的境界,不是光嘴巴講一講,罪性不空,到緊要關頭您空不了,有什麼用。

有罪、無罪在天界以內是這些天神、閻羅王在審判的,到色界、無色界以上的人,是誰在審判?都是你的心,自己在審判自己的,因為這些天神已經管不到你了,因為你的層次已經高出他的管轄,大梵天以上的範圍,欲界天道管不到;第一道的閻羅王管不到,因為你修行的善因緣先受報了,而不下地獄,沒有地獄的因,所以閻羅王沒有辦法管著。

最近寫了一個公案,有關金碧峰行者的那個公案,我懷疑金碧峰大德不是真正的佛教禪師,可能只是世間禪定裏面的一個公案,金碧峰大德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兩個鬼卒要來抓他,當他一入定時神我相入空,這兩個鬼卒就看不到他,就空掉了!後來這兩個鬼卒去問土地公,要怎麼才能抓到他?土地公說:「他有一個心愛的玉缽,你敲這個玉缽,他一聽到聲音,以為人家要偷他的玉缽,他就會出定,一出定就會現形,一現形你就可以抓到他!」這兩個黑無常、白無常,就真的敲他的玉缽,這玉缽是皇帝所送的,非常的精緻,他非常的喜愛,以前他從來沒有一個喜愛的東西,也就什麼都沒有罣礙,現在有此缽後,偏偏就罣礙這個玉缽,所以當玉缽被敲時有聲音出,以為有人要偷他的玉缽,也就出定了,一出定,這兩個鬼卒就要抓他,他一看不對!不對怎麼辦呢?他就把這個玉缽拿起來摔破了,然後又入定去了,人一入定就又入無形無相了,肉體是在、識神不見了,識神不見這兩個黑無常、白無常就抓不到他了。

一位修禪宗的祖師大德,不應該還有這些鬼卒來抓他,要抓他一定是在前面、開始修而未有成就時,在生死關頭要抓、抓不走,若能抓走那早就已經把他解決掉了,到後來還有這種現象,就不對了!因為他已經修到智慧與解脫能力和觀念都很超越了,他對於什麼有罪、無罪,這些世間、出世間都已經了悟,有很高的修證了,不應該再感召這些鬼卒來抓他;所以我對這個公案有一點抱著懷疑的態度,也許是這些世間禪定的人,我們說的是道家的人所寫的,因為我查了禪宗的書籍「五燈會元」,沒有這一位大德的名字,也找不到他的語錄。

世尊所講的有罪、無罪當然都是講空,最後做得到與否?要從心裏面去修證,世尊跟你講:「罪性本空」,做不到是你的事情。最後這有漏、無漏法,漏是不清淨的煩惱,無漏就是清淨;一切有為法、煩惱法都是屬於有漏;無漏是功德圓滿、沒有煩惱、道德行為都很好,當然心就能夠清淨。這是佛在說法的,用言說所講說的道理,離不開這些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2)隨宜:指隨應眾生之能力、性質而說偏圓、漸頓之教法。

佛陀說法隨宜的說,這個人根機比較差一點、理解力比較不夠、定力比較不好,所以就跟他說偏於有,偏於有是講什麼?可以念佛、可以修有為法、修一些什麼方便法,、、、。用這些有為法來修心、讓他無為,或者是講一些圓通法門,你可以修直接驅入我們自性,體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直接觀你的心,就剛剛所講的有罪、無罪,直接觀你的心,有一個覺知了了的心,這覺知的心不會覺得有罪、無罪,都是我們另外一個妄心,害怕有罪、害怕過去做了什麼壞事,這一個妄想心、習氣的心,是這個心在起鬨。我們的自性清淨,本來就是清淨,這佛性本來就是清淨,我們所造的業與這個自性能夠分離時,我們就從圓教裏面來觀,一切的妄想、習氣是不真實的,依眾生的根機來教化,不是每一個人都跟你講《金剛經》、講《大般若經》。講歸講、有人聽不進去,有的人來幾次就聽不下去,我有時候還講一些故事、講一些比較實際修行上相應的,給你聽一聽,不然從字義上來講,這陳義太高了,能夠接受的人不是很多的。

這個人根機不是很雄厚,就用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教導他,這稱為是漸法,你先學什麼、再來學什麼,慢慢的讓他悟了一點,一點一點的悟,有的人累劫修下來智慧很高了。六祖他到山上去撿材,經過富有人家的房子,聽到人家這麼在讀誦《金剛經》,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進去了、他就悟了,這是頓悟。當然,頓悟是道理悟了,他教你不要把心放在每一件事上來煩惱,這樣所顯現的另一個心,那就是我的心;有一個覺悟的心、有一個會胡思亂想的妄想心,這兩個心一般都是合在一起的,認為我只有一個心,修行到初禪境界時,這兩個心就會分開。

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在煩惱、習氣、毛病的這個心上,然後聽到一句話,我了了清楚知道這一句話的意思,但是沒有生起我的煩惱、我的分別、我的好壞思想的這種心念起,而我有一個覺知的心,知道這一句話裏面在講什麼意思?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六祖一聽到這一句話,他意解了、這是頓悟了,而頓悟了能夠真正的用在你的行為上,那也是可以的,但是用在行為上,跟實地的開悟去做到了,又有什麼不一樣的?用在行為上修的是比較粗的那種習氣、觀念,開悟以後要修的是比較微細的習氣。

譬如你的貪心,佛陀曾經講過,如果你斷一法,世尊證汝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還果,斷一法是什麼法?斷一法就是貪,如果你對大小事情、物件、金錢、或者是什麼事情,都不犯貪這個字,釋迦牟尼佛說:「我證汝得不還果!」不還果就是出生到四禪天再上去的五淨居天那裏,那裏有五個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裡都是不還果的聖人所居住的。他們斷掉貪,只有斷掉貪這一項目,就可以出生到那裏去了。

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你的習氣、或者是對周遭之間的人、事、物所顯現的這些法當對著我,或者是對著別人周遭之間而來的事情,都能夠沒有喜、怒、哀、樂的心,沒有要逃避、或者是很討厭的心,那個心才是你的真心,要去找回那個心,有這種智慧比較高的,一聽這道理他就會去做,智慧比較低的,聽歸聽、或者是小毛病、小障礙來了還可以,大障礙來他就迷糊了。所以迷糊掉了這種要漸修、漸漸的修,但是你要越修越進步,不要越修越退步,退步就是心越來越亂,本來心是一年亂一次,現在越修越亂了,半年就亂一次,甚至於後來一個月亂一次,那不是越修越退步?

漸修是智慧不夠,讓你漸漸的了悟、漸漸進步,然後悟到了無為法的境界,也是可以悟到有餘依涅槃的境界,頓悟的人智慧比較高,同樣一句話,聽了他就能做,有的人聽了他做不到,由於業力的關係、智慧的關係,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佛法在修什麼?是要捨一切法,其實在捨一切法以外,就是慢慢地培養你的智慧,累劫修無量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3)方便:即善巧方便,說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眾生修之,而得以脫離苦海。

第三個說法是要方便說法,要善巧方便,有時候這個人不能用硬的,如果我一視同仁,哪一個人該罵、哪一個人不該罵,都依照同樣一個標準來做,會造成有的人很痛苦,這個人已經有一點神經兮兮了,然後你又罵他,豈不是造成他更加的神經兮兮?回去放不開的一直想:「老師為什麼要罵我?、、、。」有的人不能罵,看在眼裡也不能罵,只能對他加以開導;有的人貢高我慢心很高,以為自己很行、很了不起,這種人就要好好的修理他,要善巧方便,是以善為出發點,對你是有好處的,不是真的要整你、要害你,巧妙的用各種技巧、方法,有意、無意,用話語、用行為、用什麼,總是要有一個方便的方法,來對你講示佛法。

佛法一定要講嗎?不一定!用行為、用心也可以;有的人在外面胡說八道,不懂一個事實,話又隨便亂講。此時我們一個心對著他、不理他,他的心會感應了、會覺得難受。上一次有講到「默擯」,默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不理他。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在僧團裏面有一個人犯戒了,而世尊也入滅了、不在了,大家都誰都不服誰,那怎麼辦?世尊回答說:「默擯!」用默擯來面對著他,就是默默的把他摒棄在外、不理他!如果一百人之中有一個人犯了某一個戒律,大家都不理他,這樣九十九個心意射向他時,他會很難受的,你要去感覺這樣的心境!所以有的人自己造了過錯,來了大家都不理他,你看他有多難受呀,當然他就不會再來!而我們這裡不是僧團,僧團裡也不能把他趕走,用不理他、他就會慢慢的反省,我為什麼犯了這個戒?我為什麼做了這個錯事?我要修正自己!然後你一修改了,大家看著你在修改,慢慢的大家都會再接受你。反之,我就是犯了!我就是這樣子!你們要怎麼辦?這樣大家繼續不理他,要怎麼辦?所以他就會很難受。因為同樣修行人,大家心與心都很敏感的,哪一個人舉心動念,哪一個人的心清淨與否,哪一個人以為然與否,都能知之。

去台中上課時,剛開始上課很多人抱著一個懷疑的心:「這張老師是何許人物?」有的是抱著崇敬的心、有的人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有的人是看著你,心裡想到底有幾把刷子?、、、。等等心態一大堆的,我在有意、無意之間,就會一個一個的點出來,過了一個多月以後,情況就比較好一點了。這就是善巧方便,你不能直接講,當時光為了一個吃飯問題,就搞得天翻地覆了,這一家的便當不好吃,有一位同學就跳出來講:「那一家的便當比較好吃!」某某素食館又是他的朋友,結果叫便當吃了以後,真的是比較好吃沒有話講!

我就借題發揮了,須陀洹是什麼境界?須陀洹是不入流,不入哪幾個流?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都不起心動念說好、不好,這才是須陀洹的境界,須陀洹的果位是什麼?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這個目標已經有了。現在講這個吃飯的問題,今天的飯覺得好吃的,舉手看一看!嘿!有五、六個人舉手了,對!連我也覺得很好吃,但是你有沒有反過來想,好吃是否會造成我們的一種欲望:「喜歡吃好吃的!」,要你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舌頭對於味覺都不要有分別心,不要分別好吃、不好吃,您們當下還在好吃、不好吃起分別,那怎麼辦?怎麼修?為了這個吃飯聞題,換來一個機會教育,到最後大家慢慢的才知道,原來連吃飯也是在修行!

不是要吃好吃的嗎?就講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禪師,他的弟子煮了一鍋很好吃的竹筍稀飯(其實煮什麼並不知道,這是杜撰的。),剛出來的竹筍是很脆、很好吃的,這位禪師可能是在修斷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執著塵境,要斷掉這五根沒有分別,結果今天吃到這一碗稀飯,不經意的說:「嗯!好吃!」口味太好,不覺就叫出來了!但是他馬上警覺:「我起了分別心了!」這竹筍稀飯好吃對嗎?他就跑到廚房的爐灶裡抓了一把爐灰,放在碗裏面攪拌一下再繼續吃,又說:「這樣也是很好吃!」修行人是要破掉味覺對味道的執著!

我們修行就是這樣,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到什麼東西?你都要能夠沒有分別心、照單全收,這樣你就是在修行,這樣搞了半天、做到了,才是須陀洹果,四果裏面還沒有入流,是不入流的。《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是教導我們不要去受這些塵境的影響。第二個意思就是你還沒有入聖人之流,到了斯陀含才有一點聖人的味道,須陀洹還沒有入聖人之流,他差不多是二禪的境界而已。

修行有多難嗎?不難!但是知道修行的人,真的太難了、太少了!為什麼?認為我這樣打坐氣很旺,我看到佛菩薩、我看到光、我知道別人的事情,這樣就不得了!以為這就是在修行,這不是在修行!這是副產品,不是你主要要得到的,主要要得到的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外境時,我是不是能夠解脫、脫黏?能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在意,對於好吃、不好吃也都不在意,這樣就是在修行!每一個人的智慧不一樣,有時候我們該講就講、不能講就不要講,哪一個時候講?抓到機會就講,這些就稱謂是善巧方便,開悟的菩薩是開始修第七個波羅蜜,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再來就是修方便波羅蜜,菩薩到這裏時,他有智慧能方便的開導一切眾生,這是善巧方便說法。

說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眾生修之,而得以脫離苦海。你不要說升欲界天不好,這個人根本是福德不夠,能夠生欲界天已經不錯了。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為了生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功德,生了祂以後七天摩耶夫人死亡了,生到忉利天,欲界天的第二天而已,而生了佛為什麼不生到色界天去?只有生到欲界天的第二天,玉皇大帝那裏去呢?這就是她有沒有修行的關係,因為欲界天還是要從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麼去修,修學得差不多的境界了,才有這些天的層次境界。

摩耶夫人因為生了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功德,生到忉利天,釋迦牟尼佛還特別找了一天(一去卻是三個月),升到忉利天宮為他母親說解脫道的法,世尊下來的那天是11月16日,祂失蹤了將近三個月,但是祂只去一下子而已,已是人間的歲月將近三個月。我們2003年11月去印度打坐時,奇怪這幾天怎麼那麼多人來朝聖?一票一票的從世界各國都湧進菩提伽耶來!打聽之下,原來那時候是11月16日左右,各個宗教、婆羅門教也有、佛教也有,從世界各國都來朝聖,非常的熱鬧。

有一些人教他打坐,他打不來,只有教他去做一些善行,從修這些福報開始,若心地清淨了、智慧慢慢開衍出來了,就教他念佛、學打坐,什麼法都可以、都可以修到心裏面去,要看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的人來,要能隨順根基來說法。有的人他的情況怎麼樣?能說不能說?所說的時間在哪一點?毛病在哪裡?因為說的人沒有善、惡,他都是抱著一個善心,不是特別要侮辱你、不是特別要出你的洋相,不是特別要給你一個什麼不好的狀況,這是要讓你知道,從言說之間才能學到您心裡的毛病。您要注意什麼?應該要怎麼來做?學法、學解脫?內心有障礙也好,菩薩都是要這麼隨宜來說法的;我們就講到說法的第三點方便而說。

(2004.07.3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