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7.17.   9 講(10)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4.「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眾生心取相者,即謂取執於生死、涅槃或二邊之相,不知空我、法二相而妄取諸法相之惑,有時稱為取相惑。一般對執著有、無二邊,而未脫物我之對立概念之人,稱取相存見之流。不管取法相或取非法相(空相),對菩薩而言都是不對的。所以經云心取相、取非法相,均著我、人、眾生、壽者。為何我們會取法相,因有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集諦即是見思二惑,又稱見修、四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染污無知、取相惑等,故以見思惑為主,取執六道生死之相,乃稱取相惑。而塵沙惑取執涅槃之相,無明惑取執空、有二邊之相,亦稱取相惑。

若人能觀一切法無法相(空觀),也能觀一切法亦無非法相(實相觀)。這是最完美的菩薩道,也是無上菩提道。當然福德因緣有厚、有薄,今生能不能證得此種智慧,當看因緣果報及有無發菩提心,有沒有發奮圖強,一定今生要成就佛道,能不在有為諸法中去攪和。

一般福德不具足者或一般人對於四相還是會執取,所以說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是世間人必然的樣子,此等人會在周遭之間的人事物中攪和,永遠脫離不了煩惱、輪迴之流。若另一些人稍具福德,卻心取有為諸法,所以還是會取諸法相,認一切法為真,如此取了法相,當然就著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修有為諸法,當然世間事離不開我、人、眾生、壽者相,所以脫離不了因果報應的道理。

當然有根基深厚者,福德具足的人,對於世間一切相能不當是一法相,此等眾生,就會生起離四相之心態,如此不執取四相,是學解脫的去執法相空的第一步,這是過程不是究竟,還是有所偏差,祇要是會執取空無、非法相之心態。此等人雖然比上述之人好一點,但還是具有否定世間一切相的毛病,所以雖能離四相還是有執取非法相之毛病。

正確、究竟的解脫道要能知、能離,若知而不能離,或不知欲離,那佛性並不完全具足,所以最後當要學習不執法相、不執非法相,如此即是最完美的修證,也就是無上菩提道,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的中道解脫法,深得佛法中道觀的修證。

這段經文在告訴我們要怎麼修?要修離四相是怎麼修?第一階段:簡單講要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絕對的空掉這四相;第二階段,是破解、空掉這四相的執著,本來我們先修空觀的時候,一定要否定一切內心與外境,現在如果懂了、能夠空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不取一相,再抱著這種否定外在的人、我、眾生,或者內在的我相、壽者相,這樣也是另一種的執著有,現在我不執著有再回到空,進而再證到空了,你還是保持空執,就等於是在否定有相,所以教你不要再執著那種否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此種心態也是執相。你取非法相,就是否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另一種執著。

簡單總結就是這樣:修行,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第一個要先修絕對的空,空掉我、人、眾生、壽者相,等到有能力、腳跟站穏了、不被外境轉、不被內心妄想把你打倒了,你就開始可以去接受一切人相、眾生相,然後去用我相,回過來再用我這個肉體、自心,來跟眾生之間做互動,能夠這樣你就已經修到中道的空、有不二的境界;在這裡雖然沒有講「中道觀」,其實就是在表示於第一階段不要取四相,第二階段不要否定四相,讓相能夠現起不執,能夠再用「我」跟眾生因緣間能夠做互動,這樣你才能夠從心裡面、從境界裡面去懂一些事情,然後懂了也不能執著。簡單的闡述,第四段就是在講這些道理。

眾生心取相就是著有了,現在我要學習不去取相,取法相就是著我、人、眾生、壽者相,而不取法相也是著我、人、眾生、壽者相。簡單舉一個例子,我現在心不取相,當在修行中或在法會中,譬如現了觀世音菩薩的相,高大身現起來了,你看到了那個境:「我不取法相!」所以看到等於沒有看到,突然間,你有這個警覺:「我不要執著這個法相!」就是不取這個非法相─要觀空之念起,這樣的話你說:「不能執著看到觀世音菩薩的法相!」我起了這個念,這樣也是落入另一種執著─執取非法相!

一個執著有、一個執著空,兩邊都有執著,那應該要怎麼做?就是相起來的時候,我的心眼是看到了,不起心動念去說:「我看到什麼!」,然後相自己滅了,我也不說:「已經滅了!」也不說:「我看到什麼!」,也不說:「我沒有看到什麼!」,當然也不必告訴別人,反正這事情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整個過程,就是在講這一段話,你以後修行或者能夠在境性、在五根所起的異能之間,都要以這樣去處理修行的境界,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心裡面所起的相,真也好、假也好,我都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自起自滅,這是真正的觀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

眾生心取相者,即謂取執於生死、涅槃或二邊之相,不知空掉我、法二相而妄取諸法相之惑,有時稱為取相惑。上面要我們斷四相,不要有法相、非法相等等的這些概念,為什麼呢?是諸眾生,如果我們的心取相,那就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你執取有生死、有法的這一邊,有有相的這一邊。第二句就是若取法相,取相已經不對了,法相的範圍更廣,我們的心去取自心的相、或者外在的人相、眾生相或者是我們因緣所證到的一些壽者相,你證到了天界的哪一天?會感召天壽有多長?若有想長壽或者天壽,那你的心已經取了那個相。

現在更進一步的,若心起一切相,就是你取法相,那也是著人、我、眾生、壽者相,為什麼呢?因為心起一切相認為有,就執著心取相,這樣就是有生死的;若取非法相,反過來說,也是無形之中在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是採取空、不理的心態而已。涅槃,是我的心不執著四相時,心裡面能夠清淨,心清淨自然就寂靜不動,這樣在執取寂靜不動的空性,也就是取非法相,而不去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是反過來執著空,把我、人、眾生、一切壽者相空掉,那你不執著有,反過來執著空,兩邊都不對的。

取執於生死、涅槃或空有,在空、有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無礙的,我們佛性本來就是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能夠自在無礙,這一段話對你來講,就已經是把它搞通了、也做到了。我們不要去取一切相,也不要不取一切相,像剛剛我所講的,讓心自起、境自起,心自滅、境自滅,不置可否、不置真假,不去想是怎麼一回事情?要這樣自在!就是已經做到這一句經典所講的:不取相、也不取法相、更不取非法相,全部做到了。

一般對執著有、無二邊,而未脫物、我之對立概念之人,稱取相存見之流,一般開始學的人或者外道,他不懂佛法,大概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會說:「我看到什麼、我修到什麼境界,、、、。」他不知道要去空掉,第一階段連空都修不到,就直接執著一切相,執著一切有相,就跟那個相對立了,有一個我就執著有一個眾生相,有一個你看到的外相、外境,這種人我們稱為是取相存見之流。不管取法相或取非法相,都是不對的,取法相是執著有,這種人是永遠沒有辦法解脫的,因為發生在他的身體或心靈所感召的事情,他都認為是真的,就會跟一切的因緣在轉,不管是心裡面先知道、或者是境界來了你會感知,就是跑不掉的、就是沒有辦法轉,你要轉就是要學會這第二階段的「取非法相」,把一切法相看成:「不真實!沒有這回事情!」這樣你就能夠解脫,但是永遠這樣子下去,就會變成頑空,變成對空很執著。

我們修行,有時候修到一個境界,這個心很難得去活動,更不讓一切心念起滅,這樣覺得很舒服,為什麼舒服?因為是處在涅槃的境界,涅槃那種快樂是真的很快樂,也不煩惱什麼,因緣感召也不感召,有一些煩惱的心,要起也起不來,修到心開了,回到自性清淨時,就是涅槃的境界,那個空是永恆不斷的,就是涅槃境界;如果你再把這個非法相一直執取下去,那個靈知、靈覺的心就會死掉,不能夠感召因緣,不能像剛開始學空時,有那種無量的神通感應,都沒有了!就跟石頭一樣了,這樣子也不好!

我們第一階段心取相是不好、是沒有解脱,心取一切法相,也是不好、也是沒辦法解脫,但是也不要做到取非法相(悟空)時,不把我、人、眾生、壽者看成一個相時,已經證到解脫了,這時候你就要放棄,不要再執取非法相,這樣才能慢慢的把我們另一個佛性功能,可以感知、可以有靈通的這一部份,再把它找回來!修行是有一定過程、層次的,你要知道過程是怎麼樣?心取相是不對,取法相更不對,這個法相範圍更廣了,取非法相也不對,因為執著空、執著沒有一切相,這樣也不好,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都是不對。所以經云心取相、取非法相,均著我、人、眾生、壽者,是你執著有,一定沒有辦法解脫;取非法相,也是執著沒有,你也是在執著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是你用反面的把它否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兩句話在講兩件事情、兩個修行的境界,是空、有的兩面。

為何我們會取法相?為何對一切的我、我的肉體、甚至於我所感知的事情,我內心的妄想,都認為有這回事情,有這回事情就是取法相,因為你還有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此三惑說如下。

見思:見就是我們對五根六塵面對境你執著有,思就是你心裡面所感應的、心裡面所起的心意念,加上你的習氣毛病所感知的、相應的,你認為是真,這都是毛病。見者見外境諸塵,見道之理念;思者妄想念或七識妄執八識種子起妄想等,此兩種根本惑讓我門無法解脫。

塵沙:就是我們不清淨的因、見思之間所引起的妄想念、或者是我們的習氣、個性、心病所執著的這些毛病,都會現起來,在我們修行時,用五根面一境,第一念之間往往都是真實的境,接著下來是妄想、習氣先念就像沙塵一樣,這是你的胡思亂想。看一個人,本來這個人看完就看完了,你在那裡打妄想。內心的一件事,本來它起、它滅,忘記了就不再想它,偏偏你對這件事情都進一步的在打妄想,這樣就像灰塵一樣,在心地裡面飛來飛去,像沙一樣滿天飛,這就是心不清淨。當然塵沙代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心結,是無量無邊的多。

無明:第三個就是執著有相,就是根本無明沒有滅而迷感執取一切塵沙相為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十二因緣觀,最根本就是無明,先對一切境感召了以後,起了一系列的妄執,然後胡思亂想下去,或執取不放地思慮,這些都是屬於心不清淨的,沒住涅槃境。

進一步講,集諦即是見、思二惑,又稱見修,什麼是集?就是我們所造的業,把它收集起來,所收集的是由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起了內心的不清淨心與它相應,這稱為是見惑。第二部份是思惑,是你心裡面感知的,這感知也許是真的有虛空之間的因緣、有的是沒有因緣的因緣,從內在第八意識裡面所儲存的種子緣,起現行以後,自己在那裡抓住不放的胡思亂想,這種屬於思惑。

見、思二惑是屬於集諦,四住也是屬於集諦,是哪四住?是天住、梵住、聖住、佛住:

天住:修到一個境界是屬於天界的果報,那是住在欲界天,譬如你修善行,減低了慾望,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慾望,就有欲界天也許是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等果報,這是所謂天住。

梵住:再往上去修禪定,已經脫離了欲界的男、女之間關係、飲食、睡眠的貪欲,就進入色界四禪天,就是所謂梵住,是你清淨的心已經住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當然果報亦爾。

聖住:是居住在五淨居天的向解脫聖人,不還果就是在五淨居天,在四禪天的上面,這是聖住。聲聞、緣覺果位者,如阿羅漢是來人間成就阿羅漢,諸佛菩薩也是在人間,菩薩就是生生滅滅、死死生生,不怕生死,也不愛涅槃,永遠這樣一世又一世的在修智慧;阿羅漢在哪裡?在清淨的道場、虛空之間或者在寺廟,或者在哪個曠野風水不錯的地點,都住著這些阿羅漢們,只是我們看不到,其實他們都在;阿羅漢在哪裡?在清淨的聖地或者道場之間,你的心離了集諦以後,就有聖住。

佛住:是佛的境界,佛性清淨就有佛住。佛在哪裡?佛就在我們的身邊,虛空間,無所不在,亦無所在。眾生思憶祂,祂才不有應化身現起應眾生緣,應緣完後又化滅了。

這四住的後面三種是比較有修行,後面二種是聖人的境界,集諦(見修)把它成就了就有這些現象,你的境界到那裡就住在那個境上,叫做住、或有四住。見、思惑不能夠斷,在集諦之間還有染法,還有染、不清淨的,這些所謂不清淨,其實來自於內心的執著,你的習氣毛病都是屬於染物質的、或者是對於境界執著有,就是取相惑;所以見、思二惑不斷時,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斷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對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的執取,你沒辦法控制,這樣須陀洹的果位就證不到。而能夠控制了,進一步再上去時,就能夠不取相,不取相慢慢的就能夠修證到不還果,或者差一點的取相取得淡薄一點的一還果聖人。

取相惑:故以見思惑為主,取執六道生死之相,乃稱取相惑,你要修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就不要取相,心不取相、不取一切法相,這是第一步的修行一定要做的,等到可以證到以後,就有辦法擺脫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所接觸的這些境,你不會去執著;再進一步的,對內心的習氣、毛病起來時,你也不去取相,就可以證到涅槃的境界,這是取相惑的解釋。

塵沙惑:是取執著涅槃之相,塵沙惑像灰塵一樣多的迷惑,你不去相應它,就有涅槃之相。如果一直執取涅槃之相,會變成執著空,無明惑取執空、有二邊之相,這樣也稱取相惑。

從這三段裡面一個是執取實際有相、一個是執取實際無相的空,無明惑是空、有兩邊都執取的,稱為無明惑;執著有、執著空,那是最無明的,你要執著空,還有一點涅槃樣子的是沙塵惑;執著有相,那本來就是有相,而根本無明就是執著空、有兩邊都執著;這個取相惑都是不對的。心取相、心取法相、心不取非法相,這些都不對的,這是為取相惑。

若人能觀一切法無法相,也能觀一切法亦無非法相,它是有法相,但是不去對它產生真的有法相的這種觀念,這樣就是最完美的覺悟之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也是學習無上菩提道,就是有法無主,一切因緣法能夠讓它生,但不去住在上面,這要相當的修證,不是今天聽了就做得到,沒有辦法的!在過程之間,經典很短的只告訴你這三段,心取相也不對,心取法相,範圍更大、也不對!若取非法相,空掉一切相也不對!但是次第就是這麼慢慢修上來的。當然福德因緣有厚、有薄,今生能不能證得此種智慧?當看因緣果報、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發奮圖強的心、是否今生一定要成就佛道?不要常常說:「我不行、我是凡夫、我做不到!」

誦了、聽了《金剛經》,道理懂了就要認真去做,昨天很晚有三位同學來,問要怎麼修?他心裡面不清淨,很執著眼睛所看到的,有的說:「師父帶領的不對!」我告訴他:「怎麼可以說師父帶領的不對!不管對不對,師父總是出家人,你都應該尊重他,不能批評他對不對!」這就是執著,正是我們心取相的一個說明;那他們又問:「要怎麼辦?應該怎麼做?」我說:「以後再起這個念、煩惱來時,你就要給它一句話,叫它不要想!」他們又問哪句話?我說最簡單的「妄念!」,心起心滅就駡它是妄念,它就不再想了;還有嗎?再一句就是「放下!」放不開的、胡思亂想的,你提醒自己:「放下!想這些做什麼?」還有沒有再第三句?我所講的都是很簡單的,第三句是「隨它去!」他想想這三句好像都很消極,我都已經下樓要離開了,他又回過來要我給個積極一點的、好激發他精進,我問他:「你有沒有顛倒啊?這三句不是既消極也積極嗎?」

「放下!」、「妄念!」、「隨它去!」等不是很積極的用在你的心地上,那在修什麼?不是天天打坐、誦經就是積極在用功,不是的!隨時隨地醒時、睡時,都要把這個心管得住、不要起煩惱,當煩惱心起來時,就覺知起告訴自己:「放下!」「妄念!」「隨它去!」它就不再想了,起碼剛開始是三分鐘、五分鐘不再想,過一陣子又冒起來第二念了,功夫不是講就能夠做到的,就這麼用功夫的去用無為法煉有為法,無為法就是用在這裡,沒有一個天生下來就可以修無為法的,那是再來的菩薩、是大根基、大利根器的,一般人都是要從有為法開始修。

什麼是有為法?像剛剛所講的這三個例子也是有為法,雖然不是經典裡面的文字,但是這些是禪宗常用的話語、或者祖師大德常常講的,最簡單的、不是經典的名詞,但是很好用,這樣警覺心起滅時能用的上最好。就怕心起滅,你搞不懂,讓它去胡思亂想,想了半天、想得神經衰弱了,你才要去對治它,那已經太慢了!剛開始起了一個字、兩個字時,不管動什麼念?在想什麼事?都離不開這些人、事、物,哪一個人對他有意見?或者喜歡他?哪一個對他討厭?對他不能忍受?哪一件事耿耿於懷、放不下?或者碰到非人之類的這些物,有的人有感知,有的人沒有感知,但也受它的影響,怎麼受它的影響?本來心情很好,突然間覺得不好,不好一定周圍之間有非人,有的是本來沒事的,突然間胡思亂想起來了,雖然你沒有靈通,但也能夠知道一定是受外境的東西在干擾著。

沒有智慧的人看不清楚,就認為這是我心情不好、身體不好、疲憊不堪了,所以胡思亂想的,其實都不是這樣,都是因緣法,有因緣造成身體不好、造成胡思亂想的心、很慌亂,所以你警覺了:「有外界的因緣!」這是「物」,佛教所講的「物」,尤其是禪宗講的「物」,是指非人之類的,不是東西的東西,那是什麼?很多人喜歡講無形,你說他無形,是你看不到,對於光波長改變的人就是可以看得到,但這不是真的天眼通,是你有修行,見性開顯就可以映照到它們,你現在看不到,雖然看不到,但是你也可以感知,感知不到時,要怎麼辦?那就看你的自心,我今天為什麼會心情不好?昨天不是還好好的嗎?一定是有外在的東西在干擾,干擾時,你就用剛才的那三句話「放下!」「妄念!」「隨它去!」

隨它去就是你看不開的事情,隨它去!你多想也沒有用,想來想去對事情也沒有幫助,只要把它交給菩薩去,交給菩薩就是你要有福德、要有因緣具足,交給菩薩就會在無形中幫你處理,事情很簡單的就解決了,你專心管住自己的心。而光說不練,一個妄想念起就隨它去發展,一個邪心、邪念、害人的心起來,你也跟著去做,那你不修行,菩薩怎麼可能幫你?菩薩要看你是很用心、也很警覺,這根器不錯的,或者以後可以成為菩薩的,衪才會幫你。

這樣你用這三句話,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經典裡面正式的文句也可以,或者要背長一點的《金剛經》裡面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對物,對非人、阿修羅、毘那夜迦、甚至於天魔之類的來干擾時,你就用這句話來對付它,這麼一直念、一直念,念得沒有間雜其它妄想念,那它就被你破解掉了!雖然有法力也被你念得沒有法力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很快就沒有了,你有什麼心力、法力?我們用很淺顯的文句,就可以破解它有很強的一種心力。

顯教比密教還要好用,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必在那裡使力,不必在那裡跟它比定力,只要很簡單的默唸經典上所學習到的東西,就可以化解敵人的那種力量,它鬥不過你,鬥爭的心就失去了、發揮不了功用,就看著你!我也沒有用什麼心力?我只是背一些經典的文句,它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金剛經》會號稱金剛!金剛是無所不摧的,那麼簡單的經典,就可以摧毀一切有為法的力量,你要相信《大般若經》或者《金剛經》裡面的文句,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這樣慢慢修,我剛剛所講的這四句、或者加上你自己學到的其他經典的句子,這樣經過你打妄想時,從一天減到一小時,從一小時減到幾分鐘,有一天你起心動念,起了兩、三個字句,就馬上警覺:「放下!」,這樣就是馬上覺悟了,一念覺那個妄想就起不來,一念覺外在的這些怨親債主,要搞你的鬼也沒有辦法,甚至於謢法神、菩薩要來考你時,也起來一、兩個念,根本沒有再想下去的這種境界時,他就會佩服你:「這個人真的修得不錯!」

像昨天這三位,言談哪個人修得好、哪個人修得不好,我就駡他們不要常常這樣講,修得好的不會說他修的好,修得好讓你能看得出來,那這個人也不是修得很好。修得好的人你根本也看不出來他修得多好?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高深?可以給你看出修得好的,都是表面功夫,什麼功夫?行為自在沒有罣礙、一臉笑嘻嘻的,整個人很清澈,不清澈就是不用功的,清徹也有可能不做事、不為眾生的業障付出心力,天天看起來都是仙風道骨,不要看這仙風道骨的人就說修得好,那是自我成就、小乘的聲聞、緣覺、阿羅漢或者是不還果的聖人。當然也不能要求他,因為他的能力就是這樣子,那些真正行菩薩道的,都是勞心勞力搞得要死不活的,但是心也很自在,也不以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勞心、勞力為苦,這種才是真的所謂修得好的。

心淨、人像仙風道骨一樣,那種好是另外的一種好,但是哪一種功夫好?你懂得,就要去面對境界,你可以去克服無量的境界,順、逆境界你都可以擺平,常常聽同學講,哪個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哪一個人你未來會幹什麼?有些定力比較不夠的同學就會害怕、驚嚇,對我們修無為法的人來講,都不去講這些,講歸講,我看成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修得好的就會轉境,福德夠就該死不死、不如意的事情慢慢會轉成如意、家庭發生風波的會慢慢安靜下來,這些都是業障,不能怪誰,是我們不懂因果,這樣共同的從內心裡面突破重重的障礙,一關又一關的沒有障礙,也考不出你到底有多少功夫?障礙突破了,你心智成熟了、智慧又高了一等,以後處理事情就能夠沉得住氣。

我常常講要沉著應戰,有事時不要慌亂、要沉著應戰;而沉不著、應不了戰要怎麼辦?那就要像剛剛我所講的,起心動念就要警覺:「妄念!」、「放下!」、「隨它去!」先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你的靈力就沒有了、定力就沒有了、智慧也起不來了,你那種不起一法,看怎麼辦?反而有轉機了。你這邊求神問卜,急的不得了、都轉不了境,沉著應戰是修無為法的人才能夠懂的,原來沉著應戰是那麼好用!到最後三天、五天,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事情也沒有那麼壞,到最後是圓滿解決了。

心取相、心取法相、心取非法相,講的很快但要去修,要階段的去修,今生看因緣果報,最重要就是發菩提心這一句話,發菩提心就是我要求無上的智慧,然後我要去度眾生。發菩提心再下來的第二階段,就是發了菩提心以後,我要求得正等正覺的果,然後要為眾生離苦得樂、犧牲奉獻,這是發心菩提的基本精神;再來是修自己的伏心菩提,把我的心調伏,怎麼調伏?就是離四相!怎麼離四相?剛開始是心不要取相,第二個心不要取一切法相;第三個心是明心菩提,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做到了這空就回過來。不要取非法相,把空化解掉,就進到空、有不二境界的修證,這時候就進入到「出到菩提」的境界,就是已經有小乘的解脫智慧!這還不夠、還要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就是無上如來菩提。我們誦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就是無所得,無少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就是無為法,要懂得這些道理。

因緣已經有了,但是很多人有因緣卻不長久,你要想辦法讓它長久,我常常告訴你們,沒有一個人像比爾蓋茲這麼幾千億、幾千億的存放在銀行裡,我們修行就是要這樣常常存放資糧進去、儲存資糧。我們資糧要存就要做,要布施、持戒就是存資糧,再來修自己就是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持戒就是我們最基本的資糧,不持戒、德行又沒有,就沒有謢法神來守護你;布施就是廣結善緣、供養諸佛菩薩,有這個供養的心,種了善因下去,有事自然有人來幫你,這些講起來都是因果。

佛教講了那麼多的道理、講了那麼多的境界、層次,其實總歸一句話就是因果兩個字,你仔細去思考,什麼是因果?要從各各角度去分析因果,每件事情去分析因果、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因果報應都是這樣,那就會心裡好過一點,原來都是逃離不了這些因果!你現在度過這一段以後,就會比較心平氣和了,面對過去的比較能夠看得開,現在的都不能執著了,更何況是過去的,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就把它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現在的更不要執著,未來的還沒有來,你在想什麼?根本都不必想。

發菩提心以後一定發奮圖強,今生一定要成佛道,要成像釋迦牟尼佛的那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是起碼會覺悟我心裡面的佛性是什麼?在面對煩惱時,我怎麼能夠看得開?要能夠做到這樣,起碼有小乘的,不管是不還果、一來果、或者是須陀洹的初果,天上、人間還要來回七次,那什麼境界是這樣?是不入流!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外境,你都要自在無礙;很多人修歸修、聽講歸聽講,就是做不到!眼睛看到的不舒服的、不如意的,你要學習隨它去了,或者眼不見為淨,如果眼睛看了,心裡面就起了毛毛的、或者瞋心就要起來,那你不要看!有一天練到瞪著眼睛在看他做這個事情,在以前看到就要發脾氣,現在倒也覺得還好,隨你去!要怎麼做?讓你自己去做,這樣你自己就自在了。眼睛可以這樣,耳朵也要這樣,耳朵聽到一句不順的話,甚至於聽到人家在駡你,都可以一笑置之,這樣就是不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流,真正進入解脫道之流,須陀洹還不成氣候,一還果還差不多,不還果當然就已經有一點味道了,阿羅漢更是證到無生了。

不入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修行上來講,經典上講的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界,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嗅的、嘴巴吃的酸甜苦辣、身體接觸到的軟硬堅實的東西,你都覺得無所謂,這樣才是須陀洹的境界,這很好做嗎?很多人做不到!其實很簡單,你要從心地裡面去轉,今生已經聞到佛法了,還做不到,要怎麼辦?以前講的天花亂墜,打坐可以看到光、可以感覺什麼的,也都沒有用,連一點用處都沒有。

四句偈就在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那是怎麼樣做到?四句偈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能夠做到第一句的空身,把五根面對著六塵都不在意了,把這色身打坐時都空掉、沒有感覺了、或者打坐時沒有痛、痛、痛的這些感覺,氣旺了、一入二禪境界就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識的功用,這樣才有須陀洹的境界。你現在聽到了、或者已經走了一半的,今生一定要學習到六根清淨,當然心根要做到清淨更不簡單,先做到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外境所發生的事都能夠不在意,這樣就有一點須陀洹的味道,當然還要去疑心病,今生起碼要覺悟這一點。

再愈往上去就是空法,空法就是要講思惑,內心裡面的起心動念,都要能夠用剛剛我所講的三句話「妄念!」、「放下!」、「隨它去!」你就不會打妄想,不讓它有發展的空間,這樣就證到斯陀含,斯陀含有什麼果位?斯陀含就是你再來人間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如果你把空性證得了,什麼叫做性?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覺性,都能夠隨你修行打坐之間的境界映化出真如相,映化也都不隨境所轉。譬如看到光,看歸你看,跟我沒關係,看到天上哪一天的境界有多美麗,美麗是它在美麗,跟我有何關係。或者是身體充滿了氣,旺得非常的舒服,舒服是你對肉身的執著,跟我沒有關係,這樣你自性隨不同的修行境界,所顯現不同的心裡清淨程度的不同,都把它空掉,不要去執著,那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能修到空性,就是不還果的聲聞,不還果就是住在四禪天上面的五淨居天,經典所講的不還果,實無不還,不是不還,還是要來,要來人間成就阿羅漢道。

經文還沒有講到那裡,但是為什麼我們經典要誦那麼慢?就是你要讀哪一句話,有沒有在思考?每一句話去思考,今天思考這一句話,為什麼要這麼講?為什麼須陀洹不入流?不入什麼流?有沒有好好回去思考?或者當下了解了須陀洹是不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懂了!有沒有去做?或者斯陀含為什麼要再來一次?來一次做什麼?來一次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或者阿那含是不還果,不還果實無不來,不還果不是不要來了,為什麼還要再來呢?經典上又告訴你,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不打誑語的,這一句話真正的意義,原來阿那含不還,但是要得到果位的鈍根阿羅漢,他就要下到人間來、再修行,然後當生證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是在人間,不是在天上哪一天,跟佛一樣的,佛成為佛了,在虛空之間都是衪的法性身了,沒有在天上的哪一天;利根的不還果的行者,在天上就直接可以進到阿羅漢果。阿羅漢果有九種品階,甚至於最後的俱解脫阿羅漢,他也可以馬上轉成大阿羅漢變成菩薩,這些在經典裡面錯綜複雜的,而把它融會貫通成一個理念清楚時,對佛法講起來其實不是那麼難的,問題是在於心地的如何控制?這是比較難的!

這一部《金剛經》講完的話,把整個佛法的概念結集成書,尤其是你起碼對佛法、聖人、天上、人間果報的這些道理、層次,都把它搞懂了,然後我到底要怎麼走?今生已經懂了佛法的道理,今生一定要有所成就,不要說我來生再來,不要常常抱持這種心,有生之年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定要馬上就能夠證到起碼有些樣子,有些樣子就是要用功。有的同學修心中心法一千座滿了,要修第二階段的,我問他:「為什麼第一階段不求成就,要修第二階段的法?」很多人以為第二階段是比第一階段要高,不是的!依經典所言,第一階段修得不好的,才要去修第二階段,也就是第一階段沒有證到一個相當程度的心清淨,與佛心不能相應,所以退而求其次,我再唸第二部份的咒、結另外手印,然後由佛來附你的身,來為眾生解決困難,這是有為法的部份。你真的能行的話,第一部份有六印一咒,照樣可以成就利益眾生事,起心動念都能夠為眾生做事情,甚至於也不必在那裡打手印,要做到這種境界。

我鼓勵已經打了千座的人,要找一個時間去打七,一次、兩次、三次,真的打七都試過了,今生真的都沒有辦法開悟、成就,那也沒有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再求第二部份的法。經云:阿難問世尊:「您講的心中心法很好,如果有人沒有成就的話,那這些人要怎麼辦呢?」世尊才講述第二部份的:「大隨求陀羅尼」。我們目標要放在第一部份,六印一咒已經是很好用了,有一些人心地清淨、夠智慧,但是不會用,這要時間到、再教你怎麼用?有的人已經學了怎麼用了!沒有大事情,你就沒有機會實習,有大事情、大逆境你就有機會實習,你就知道,原來佛法是碰到緊急時要怎麼用?學以致用!佛法不是光在這裡講理論,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化成可能,把不如意的事情、化成沒事,把知命要能夠達到轉命,這才是學佛法的解脫道,什麼目標呢?尤其在法爾熏習的這些人,你要有這些認知。

在本道場進出那麼多人,能夠留下來,能夠大家這樣一起研究《金剛經》、或者熏習其它的佛法,不是很多的,剩下百分之零點幾、或者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能留下來的,起碼心地清淨,起碼知見、智慧都不錯,這樣你能夠聽《金剛經》,我也把道理講的很清楚,問題是什麼?怎麼去做?這些你要記下來、要去做,不要聽完了就等於給老師看一下:「老師!我今天有來了!」交差了!把重要的寫下來,回去也不要做多,今天記了一句、兩句、三句,短短的幾個字,回去以後真的去做,就可以這樣慢慢的成就,當因緣成熟、發奮圖強,今生要去做、從心裡面真的去做,不是在外面去講來講去、比來比去,要跟你自己比,沒有外面這些人、事、物的是非,什麼都不要去講這些。能不在有為諸法之中去攪和,從內心裡面去清淨你自己的妄習。

一般福德不具足者或一般人對於四相還是會執取,所以說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一般人的常態都是這樣子,有一個我、這色身是我;就是認知這個色身不是我,起心動念的那個就是我,都不是啊!有我就有人、就有眾生。譬如你在修行,修到初禪、二禪壽命久遠,半中劫、或者一中劫、或者一中劫半,這壽命都很長,但是壽命要之即有盡,我們不要去考慮壽命,我們世世行菩薩道,就是不怕生死、不愛涅槃,死了以後再來,來了以後再死,死了以後再來,這就是沒有壽者相,不要去天上享受榮華富貴那種長壽,在定中那種壽命是過得很快的,不像我們在人間,好像都是很痛苦的,但是自在一點,也不是那麼痛苦的!是心裡面的問題,把心看開一點,什麼都沒事,都是世間人必然的樣子。

此等人會在周遭之間的人、事、物中攪和,我剛講的人、事、物,物是非人,是你看不到的怨親債主在這裡面攪和,永遠脫離不了煩惱、輪迴之流,這是若心取相的人。另一些人稍具福德,卻心取有為諸法,所以還是會取諸法相,認一切法為真,如果不認一切法為真,你所修的法就沒有神力了、沒有力量,譬如唸咒,唸咒要做什麼?還不是我要唸得定力、法力比別人要強,要鬥法時,你唸你的咒、我唸我的咒,看誰的定力比較強?

釋迦牟尼佛在講楞嚴咒時,衪講完了,文殊師利菩薩端著這個咒語,這個咒語唸完了,要怎麼端?要怎麼端出去救阿難?阿難被這個魔登伽女迷惑了,要破掉戒體,釋迦牟尼佛很快的唸完了這個咒,文殊師利菩薩就取這個咒去救他,你會覺得奇怪,這個咒已經唸完了,怎麼取?想一想!其實這個咒一念出去,虛空之間都有那種力量,心到了,只是文殊師利菩薩假藉這個動作去把阿難捉回來,魔登伽女也跟著來,釋迦牟尼佛稍微加以開示一下,兩個人都放下、都覺悟了!兩個都開始認真修行了。

有為法,尤其不是佛法的有為法,都是講幫助別人,像氣功、望彌撒、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去幫助人去做善事的,這是積福德的第一部份,講到修佛法,都是修世間禪的色界、無色界,一定要熏習到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等等,再往上去就是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這些都是已經進入到阿羅漢修行的聲聞乘境界,雖都屬於有為法,慢慢要進入無為法的境界,導入無為法,我剛剛已經講了,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修無為法的,沒有那種能力。

若是再來菩薩真的就是這樣子,等到他心開時,他都不執取一法,自然是有菩薩在教的、有菩薩在指導你,會覺得我修行怎麼那麼輕鬆?要起煩惱時,菩薩就來了:「放下、不要想!」要不然就是「妄想!」不然就是「隨它去!」自己就不會再起念了,真的隨時有菩薩、或者佛直接在教導你,因為你聽得到,心可以感應到,然後你面對著煩惱根本不煩惱,這樣練了十年、二十年以後,自然對那種起心動念、真真假假的心,都可以不動,這樣無為的境界真的就慢慢形成了。所以下面有說明六種無為,而在有為法之間也是在修,你就認一切法為真,如此取了法相,當然就著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修有為諸法,當然世間事離不開我、人、眾生、壽者相,所以脫離不了因果報應的道理,修有為法就是還在輪迴裡面,有一點果報天的樣子,卻沒有辦法解脫。

當然有根基深厚者,福德具足眾生,對於世間一切相能不當是一法相,看是看了、好像沒有看到;聽是聽了、好像沒有聽到;跟我沒關係的更是聽不到,跟我有關係的,聽了好像也沒聽到,這樣不是很好?有的人有好奇心,不是在講你,你還要去知道是什麼事?你聽了還很高興,然而知道愈多愈煩惱,你要知道多而不去講,那知道多還無所謂,知道多了還要去講,那還不是煩惱嗎?甘脆我都不知道!我現在耳朵聽不太清楚,離開三公尺以外,我都聽不到,現在你們在嘀咕什麼我都不知道,都跟我沒關係,這樣我很好、很清淨,你們要學習這樣,不必一定要什麼事情都知道,重要的事情你心裡面多少都會知道,或者人家來跟你講大事情,不得不處理的事情,當然就會知道,不然你就無為、裝聾做啞,這樣生活也是很自在!

我們要學習一切相都不能當成一個法相,此等眾生就會生起離四相之心態,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如此不執取四相,是學解脫的第一步,這是過程不是究竟,還有第二步,還是有所偏差,祇要是會執取空無、非法相之心態,這學了一半,而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是學到半調子的佛法。但是如果沒有經過這一關的磨練,根本就沒有學到佛法,並非是法力有多強、咒語有多會唸。或者是你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那都沒有用!你不如去修離四相,還要比他更高段,一個人都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比有人講得天花亂墜,寫了多本書,都在講些神力、怪力亂神事情,其實對解脫一點都沒有用處,那都是世間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死了照樣再輪迴。

佛法到最後要滅亡時都是這樣子,都是在講一些天上的境界,在講一些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就認為已經很了不起了,講一些無色界的境界,就以為真的了不得了,根本都沒有學習到解脫的境界,佛法要學習到空、無,要不執著法相,第二部份才會不執著非法相。此等人雖然比上述之人好一點,但還是具有否定世間一切相的毛病,這種人是悠哉悠哉的,管你天塌下來怎麼樣?管別人發生什麼大、小事情,跟我都沒有關係,他自在就好,這是離四相的一種執著,要執取非法相。

正確、究竟的解脫道是要能知、能離,不要不知,知道但是還當作不知道,很多人是用眼睛去看的,看了你就認為我看到了,真正佛法修到不必用眼睛看,用心感就可以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要能知要能離,不要去執著,事情到了我再來辦;若知而不能離,或不知欲離,那佛性並不完全具足,要做到能知、能離,這是解脫的境界。能知不能離或者根本不知道而能離,那是有一點解脫的味道,這樣佛性都學一半,不好!還沒有圓滿、圓融,還沒有修到中道,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最後一定要學習不執法相、不執非法相;像剛才我所講的,起了觀世音菩薩的法相給你看,看是看到了,我覺得好像沒有看進去,法相它自起自滅。

以前有一位連同學,在美國我們修了一次大悲水法會,她在唸誦之間,就有一尊好高大的觀世音菩薩相,從門口這樣飄、飄、飄進來,她看到了,突然間她想到老師說不能著相,她就說:「不能著相!不能著相!」這就是不取非法相,但起此心念也是著相,是著了不著相的毛病,你應該要怎麼做?它起來、你看了好像沒看到,它滅了,你好像也不覺得它滅了,這是最正常的心態。在修行過程之間,不去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就是還沒有境界,而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你不把它當成一回事,要抱著這種心態。

譬如有一位同學說:「我們的香爐怎麼冒出一朵蓮花!」這同學要做到看是看了,沒有把它看進去,放在心裡就好了!一樣的,修行過程之間沒有這些事情,代表你還沒有境界、心眼還沒有開,心眼開了卻執著有相,就很容易著魔,魔就利用你這種弱點,然後控制你的身體,真真假假的,讓你的神通力愈來愈強,現在看到蓮花、下一次看到什麼佛、下一次看到天上哪一天在發光、下一次又看到未來要發生什麼事情,它可以導演這些事情,外面不知道的人,就跟著這個感覺一直走下去,到最後著魔了!說自己成佛做祖了。

為什麼《金剛經》、《大般若經》在告訴你這些道理?你看是看了、要當作是假的、不去理它,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反正都抱著這種心態,永遠都不會被騙,就是禪宗祖師大德所講的:「不即、不離」。能知、能離就是有佛性,能知但是我也自在、我能夠離,所以能知、能離是最好的;知而不能離就是著相,就是有為法,很容易出差錯!不知也要離,就是你沒有那種靈通力,但是知道一切境是虛幻不實在的,你也能夠離,看不到就是心眼沒有開,這些都是修行不完全,還是要多用功。

最後、最後還是要學習到不執法相、也不執非法相,這樣才是最完美的修證,也就是無上菩提道,就在講這一個,知了、但無一法可得,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的解脫道,為深得佛法中道觀的修證,中道觀也就是在講這一個,講這個不是理念上,是要漸次的從剛剛講的,心取相不好、心取法相更不好,然後心不執著法相、不取法相也不好,這三段都是要這樣慢慢修上來的。

5.「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對於世間一切相不能執有相,不能有取非法相()之心態,所以不要取法、非法相。講到這裡世尊又將法相引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的最後一段,在這一期上網的時候才發覺沒有講到,似乎有一點奇怪,而且這一段是特別的敏感,所有解釋的人大都引用古僧大德或者是自己參照某些解釋,關於最後這一段,聽說所講的都是在講空、有的事情,這又與本文裏面相差得太多!前幾天某禪寺一位師父,帶了一位女居士徒弟來,`此女居士問到了這一句話金剛經經文,何謂非法?非法就非法,又不是非法相,很簡單直覺的就說明什麼是非法?不相稱的法就是非法。

結果她說:看到所有解釋的人,都把非法講成是空;我說這樣的解釋似乎不太對,她就拿出寄在我門這裡結緣的書,有位法師也是這麼寫的,非法就是空,她說很多人的解釋都是這樣,只有張老師你講的不一樣!還有她也曾經看過一個人所講的跟我一樣,其他的千篇一律都是講非法即是空,我說:講空在這裏是說不過去,因為講空是在講前面的法相、非法相,這裏是在講正法、非法、邪法,已經從空、有之間衍生出來到善法、正法、非法等等的法,在這裏不能解釋像前面所講的。

也是很奇怪的!在整理上網的文章一到了這一段,怎麼不見了?怎麼會漏掉這一段?表示這一段好像沒有人講的對,特別留到現在才來講,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這兩段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一個是第六品的這一段,再來就是我們目前講義(12)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第一段的「於法有所得不?」這兩段在《金剛經》裏面都算是重要的經義,我們就再回過來看第六品「正信希有分」的最後一段:

6.「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我們首先回過來複習一下再上面的這一段:「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法相就是把法相看成是空,亦無非法相把非法相的空看成是沒有,也就變成有,這是在講法相之間空、有的道理,我們在第一階段要修無法相,要破我相,我相破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破,因為人相、眾生相有因緣果報的牽扯,就是要斷我相,才能斷人、眾生相,就沒有壽者相,所以首先要觀我空、人空、眾生空,到最後你自己的壽命、天報、未來所要去的地方,也把它空掉了,都空掉了亦即無法相,在修證過程之間,觀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也就是無法相。

再過來第二段的修證,不能把空永遠執著到底,又再看成是亦無非法相,把非法相也要空掉了,再變成有,這時候翻過山頭了,就能夠以修空、無相觀的定力,悟空以後再回過來利用我相、人相、眾生相來行菩薩道,這也就是圓融的境界,是中道觀的修證。

後面又問道:何以故?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沒有先觀無法相、觀一切法空,也就解脫不了,所以第一階段的修行,一定要修空觀,要空掉一切相,之後已經有定力了,還要把空也空掉,再來就要以度眾生為主,不能再空一切相。

接著下來的經文:「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行者一旦取了我、人、眾生、壽者的執著,即已經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於是沒有辦法解脫了,所以你要取非法相,第一階段的修行,要觀一切法是虛幻不實在,不管是真的、假的,不去加以理會,禪宗行者所謂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來覺悟了有感知什麼真、假的事情,都要加以破除、不理會,或者是假的,讓你起邪心邪念的魔來時更要斬除,佛來、魔來都要斬的片甲不留!如此你自己才能夠解脫,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取了法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所以不能取法相,第一階段一定要先修空觀。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永遠去執著非法相,執著一路空到底,也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因為逃避說我沒有了,所以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沒有了,一路永遠沒有到底,也是落於執著一個空,所以取非法相,一直這樣下去也是不對的。何以故?因為你取非法相到底,反過來也是另一種的執著,說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前面的這一段,在以前也都說明過了,只是回過來複習一下,為什麼不能取法相?不能取非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修行的過程。上等智慧者光念這些文句就懂了,而且可以做到,那是再來的菩薩,是沒話講。一般我們的修行都有階段性的,要瞭解無法相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非法相為什麼要這麼做?道理可以懂得,修證要階段性的去完成。

講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接下來為什麼在最後講到法、非法?這已經不是在講上面的道理了,再下來的最後這一段:「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兩句話是在說明前面所講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總結來講,世尊告訴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要圓滿般若波羅蜜就不應取法,這裡不是在講法相了,不應取法,法是包括一切,從法相到非法相已經衍生了在修行過程之間所用的一些法,到底是正法?邪法?方便法?什麼法?已經衍生到另一個話題來了。

一般人的解釋,就跟剛剛所講的把取法、取非法,取法認為是有相,取非法認為是空相,其實這樣講也沒有錯,但跟後面世尊所說的話就兜不起來:「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最後一句話不是在講空、有的現象,是在講世間修行過程之間的所有一切法,或者是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甚至於出出世間的所有一切法,這到底是修行過程之間,用了真正的正法?還是方便法?還是邪法?都是在講法門,是偏重於後面修行中的法門,因為所有的法是讓你度到彼岸的,所以世尊才用竹筏來比喻,這不是在講心的空、有二相的修證,在最後的這一段,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在修行過程之間用了正法、方便法、善法,也就是所謂的一切法,要修無上菩提道,過程之間現了什麼相?用了什麼法?都不要去執取它,度過去就好了,不應該去取不好的法、方便法或者是比較淺基的法,這些來講都是非法。這要先轉折過來,在講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前面是在講法相,法相是心所起的一切念,心所映照的一切影像,以及外在世間相,這些都是法相。當然法相就是法相,沒有所謂善惡、沒有所謂正邪、沒有所謂正法、非法之分,但總結到最後,修行之間所用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裏面有正、有邪、有方便、有初基的、有中基的、有比較高層次的,這些法都是你要往上修證的一種所要用的法,又以根據上面所講的執著於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時候,也都不去犯,那就要檢討你所用的法,若是正法也要捨掉,若是非法更是要捨掉,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這一句話來講,它的主要意義在哪裏?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以上面轉折過來的這一句話:「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是如來常常說的,汝等比丘,知我所說的法,當然世尊所說的法無量無邊,總稱八萬四千法門,依照眾生的根基,給予不同的法,開演了很多的法,才有三藏十二部經,這些法不是說好、不好,有淺基的、有中基的、有比較高層次的,有天道、有解脫道、有菩薩道、有如來道等等的這些法,世尊所說的法都是讓我們度到彼岸去的,像一隻船、一隻竹筏來比喻這些法,讓你度到彼岸去,度到彼岸以後就要下來了,你不要一直待在船上,能夠捨棄才能夠再修習另外一個法。

這裏就講到什麼是法了?所有能夠讓你得解脫的,世尊所說的法都是一切法,譬如說一個句子、一個法門,都像一個竹筏一樣,哪怕剛開始在講的布施,教你要布施、廣結善緣、要種福田,這是最基本的,再下來講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都是法,每一個法都像一個竹筏一樣,讓你度到彼岸,你會布施,從供養諸佛菩薩到出家眾,到你認為應該幫助的這些貧窮的、、等等的這種布施,是世尊所說的布施波羅蜜,就像你坐了這一條船度到彼岸,度到彼岸去已經捨掉你的慳貪了,也就要下船來,你沒有慳貪了,已經捨得你周圍之間的錢財了,你依然坐在船上幹什麼?還一直在布施、布施!要修心了、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進,要換另外一條船了!

這時候你要不要捨布施的船?當然要!對修解脫道的行者而言,布施是一個法,但並非究竟法,也可以講是非法,以前剛開始是對,後來就不對了,就有點成非法了。以前是我要度過去彼岸的一個竹筏,現在來講不對了,不是這個方法不對,是時空、是你的境界已經不同了,變成不是你永遠一直要執著下去的一個法,不是一個真正的好法。這樣講你可以了解,有善根的人要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去布施,去幫助別人,出錢、出力做義工,要去廣結善緣,當初來講它就是法,如果這樣永遠下去,只有得到一個欲界天的果報,佛法不要進入下劣欲界六天。識陰魔相裏面都在講你修到識陰區宇時,心雖然會神變,已經到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的境界,你一執著,於是樂變化天的天神、他化自在天的天神都會來做為你的伴侶,到最後還是進入欲界天,以這時候來講並沒有解脫,沒有解脫就是非法,但是沒有做對這一步,就沒有第二層次的修證,所以以前講的是對的,現在再來講就不對了,就成為非法了。

再者,適當的法是正法,若以層次來講,布施這並非是解脫道的法,若行善、布施不能無相去做,這也可以講不是正法。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違反戒律的就是非法,按照戒律來持戒修行的,就是正法,現在講到第二條船了,亦即持戒,要依戒律來修,所坐這一條戒律的船要度到彼岸,等到戒律已經守得清淨了,層次更進一步了,就不要永遠守在戒律的範疇,要再往前去修證,要去修內心,不要光守行為的戒律(行戒),要修忍辱波羅蜜,這時候又是換另外一條船了;若是層次已經到了,還坐在持行戒的這一條船上都不下來,在這時候也可以講,已經是一個不適合你的法,所以也可以歸類為非法了。

現在講到戒律,世尊講了很多的戒律,在家菩薩有二十八戒、五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三百七、八十戒,大大小小的可以說是五百戒,若是違犯了戒律,這就是非法,這是直接講的不是正法。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智慧不夠,常常把心裏面自以為是的去做,其實這都是非法。我們以五逆罪來講,四重五逆,五種重大的違逆人倫,或者是世尊所講的戒法之外的五逆罪,這五逆罪都要下地獄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我們怎麼會去做這些事?一個理智清楚的不會去犯,這都是業力在牽引。

你怎麼會去害佛、出佛身血呢?像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調達,在世尊成佛的這一世,也是由於業力的關係,還是要害世尊、要毀謗世尊,還要破壞僧團,還用石頭要砸死世尊,沒有砸死後來下地獄去了!講到這裏,這都不是要坐的船,更是非法!對前面所講的,是世尊所講的各種修行、修心法門都是法,這些法都像一條船,要讓你度到彼岸的,度過去了都要把它捨棄掉不要再用,連這些法都要捨棄了,更何況不是真正的法、或者是邪法、或者是你方便所用的一些世間法,這些都算是非法。非法在這邊給你總結一下:層次不對的、以前用過的,都可以歸類為第一種的非法。

第二種是違背了常理,雖然不是在戒律之內,是自己無明、腦筋不清楚、業力讓你所犯的,剛剛所舉例的五逆罪業一樣的,是不正當的也是非法,或者是邪心邪術,雖然也是法,但應是不正當的法,到最後違背世尊所講的戒律,犯了戒律的就是不正常的法,不正常的法有時候在菩薩來講他會去做,不是去犯五逆罪,方便的去違犯戒律的罪過,這些也是非法,所以你不要說這樣就是對、是有理,因為要方便、因為我要度眾生,暫時用一下是可以,但不是永遠都是對的!

現在再舉例我們大家比較容易犯的,尤其是最近美國那邊,很多環境、時空所引發出來的一些現象,如果沒有去仔細的思考,就不會去想到你犯了什麼法?這裏的非法。最近有同學未在本中心上課,因有機緣灌頂了,說心中心法很好,自己根本還也沒有修,回去就以在教人家念咒,到底有沒有在修法?就不知道!還不知道因果的嚴重性,就是好為人師,不是每個人都會犯,有一些人懂了一些法,認為是這麼簡單的法,熱心地介紹給別人,時間不對、對象不對,這也可以說是非法!

當牽涉到密教時,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上師的灌頂,你學的一咒一印,都不能隨便去修?首先要唸大輪金剛陀羅尼身咒、心咒要唸二十一遍,這是求如來灌頂,是皈依三寶、禮敬十方三世諸佛,讚嘆大輪金剛德行,這樣你才能去修!不是你懂了一點就興致勃勃的,法就是這樣,不付給你的時候怎麼看都不懂,經典放在那裡了,你怎麼看也看不懂。有人教你了,會了,但也沉不住氣,自己也沒有去體驗,然後就去教別人,好為人師像禪宗四祖一樣,禪宗四祖人家問說:「你還沒有悟道以前是怎麼樣呢?」他答:「好為人師!」喜歡把所知、所見教給別人,悟道以後呢?不再講了、不再隨便去教了!任何人在以前都跟他講,也不考慮他根基夠不夠?也不考慮他德行好不好?就有一種要度眾生的心,巴不得把所學的都教過去,如果真的學到通了,那還無所謂!

在一則公案講南嶽懷讓禪師,有六個弟子各得到他六分之一的修證,有的人得到他的毛髮、有的人得到他的皮膚、有的人得到他的肉、有的人得到他的骨髓,一個人得到他的氣(身體有氣),最後有一位得到他的心,為什麼不能六個都合在一起由一人得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只有把他一生的修證,在各個人之間去找到一部份學習。一個人要完整開悟,成就菩薩道,才能完全接收這才是最好的,為什麼他會印證六個人各個所學到的?各個福德不夠!只學到他的皮毛或什麼的一小部份,這是沒有辦法的!

再下來講另外一種人,在早期破和合僧這種事情,在我們法爾或早期的大乘精舍上課,雖不是一個正式的僧團,但也是一個團體,我舉這些歷史例子,希望你們以後做事要小心,無形中去犯了破壞僧團,我們沒有僧團,是破壞我們法爾的團體!第一個例子來講,那時候在大乘精舍上課,有一位女同學,她是有點色陰魔相的境界,見性能看到非人等,雖然在大乘精舍上課,她自己卻將師兄姐組織了一小團體,她選擇一地方聚集同修共修,她在帶領共修,是否有講經說法不得而知,這些人都是在大乘精舍上課的,等於是搞了一個小團體。

後來她就不來上課了,我問說:妳為什麼不來?她說:有一個「你」示現,叫我不要來!我說:有這種事情嗎?我怎麼都不知道!不曉得是護法神化身?還是什麼的?我都不知道!說把她趕走了,叫她不要來。我說:應不會這樣吧!但是因緣就是這樣,她不來了。雖然不來還是在那邊的小團體共修,我還是對她很關心,還去過她家裡看她。到後來聽說她不修佛法了,為什麼?碰到障礙沒有辦法處理,功夫還沒有學好,就想要另立門戶,最後退轉了!一講到佛法就怕,不敢學佛法了。這是一個例子,不管是誰趕她走的,這就是破壞和合僧的例子。

成立法爾後我們早期也有位同學,他雖然不是正式的另立門戶,但也是常會搞小團體,三不五時找了三、五個、十幾個同修,然後就跑到哪裏去共修,這也是在破壞法爾的團體,要修何不在法爾裡修,要到外面哪個寺廟去修。法爾是實修的一個道場,自己自修都來不及了,不要去搞哪幾個同好撮合在一起,成一小團體。只要你修得好,以後自然因緣具足,要講經說法自有護法神守護你,還沒有到一個究竟,就在搞這種小團體,這樣也是破壞和合僧團一樣!

這五逆重罪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都不是一個法,你懂了就不要去犯,這也是非法!我今天提出這些問題來講,是以後法爾擴展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多,你們做維那的或者是獨當一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要小心自己的行為,不要結黨結派,不要搞小團體,要做你自己去做,要到別的道場,我從來沒有阻礙你去,要親近某一位法師,也沒有阻礙你,但是你不要以法爾的名義號召同學,好像代表法爾的一種精神一樣,有的人假冒法爾的名義,雖是沒有去招搖撞騙,就說我是法爾的學生,向師父講我要怎麼樣、怎麼樣,你到底以前是法爾學生,現在還是嗎?只要沾了一點邊,來了幾個月就不見了,就說是法爾的學生!

前前後後幾千人,都是法爾的學生,若是心地好適合修行,你會一直待下來,有的根本不行了,半路已經被淘汰了,還說是法爾的學生,沒有人承認你,這種人也有!到本師父那邊,或者是到外面去講,他是法爾的學生,甚至於有的更離譜的,說是張老師印證他已怎麼樣!這些更是不應該!我看有點樣子的同學,不會說他悟了沒,反而叮嚀他,潛默修心,不會跟人說您怎樣了。

以後不管是主其事獨當一面,或者是代我出去弘法,行為舉止都要小心,因為大家認為你是代表法爾的,不要去搞這種小團體,要做什麼你私下自己去做,變成一個小團體就是破和合僧,這是五逆之一。這些事情本來不講的,怕你們以後對外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多人要獨當一面,這種權力或者是人家捧你,會修得不夠好時會讓你迷失掉,會迷失在人家尊重你,把你當作小老師一樣的,有時候我們不覺,就會迷失掉了!代表法爾出去講經說法,要保持你的覺知,不要去破壞法爾本來的形象!

再來這一段,都是在講世尊所說的法,對象是誰?初基的是講欲界天善法,進入色界境界的就講禪修的四禪八定,進入聲聞乘的就講四句偈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進入菩薩道的就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十地菩薩、十地金剛如來,進入佛道的可能就講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謂、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相智、十地菩薩、預流法、一來法、不還法、阿羅漢法、獨覺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菩提法、、等等的,這些都是佛所說的法,都是階段性的,前面的不能講的太細,後面的我們搆不到,但總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法。

到了哪一個境界就用什麼法,就把它當作一條船一樣,要度到彼岸去,度到對岸以後就要下來,所以法要捨,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要捨!若是比較高階的,要用方便法,甚至於外道法、邪法;何謂邪法?會讓我們執著身體,譬如道家所修的,讓身體的氣機發動。一些怪里怪氣的種種法門,都可以歸類為邪法,邪法也是一種法,如果是短暫用它,用完了就放下,也是無可厚非的,不能說它不好,氣功、太極拳、瑜伽這都是外道法,這能不能用?身體沒有氣機當然可以用,有的人根基比較差一點,要她常常練呼吸,沒有氣就是沒有氣,這方便法能不能用?可以用!但是你不要坐上這一條船以後,就永遠不回頭了,也就變成非法,真的是非法!

有一些同學的年紀也大了,真氣不足,是否可用一些方便法?沒有方便法誘發不起來氣機,當然這不見得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些外道、一些道家法,甚至於其它的各種世間裏面的一些法,其實都可以用,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的二十五個法門所演化出來的種種八萬四千法門,即使不是真正佛所說的法,就是不正常的邪法,我們所用的,希望得到什麼好處?得到了以後就要放下,不要再去執著它!譬如磁能寶,我為什麼不鼓勵你們用磁能寶放在手上去打坐?我們有一塊20cm大磁能環,你坐在上面打坐會幫助氣機發動,為什麼不讓你們去用?怕你們用多了執著這種磁鐵,到最後變成磁鐵去了,下一生、搞不好或者是下一次地球毀滅了,大家的共業要成立另一世界時,你要變成磁鐵,阿賴耶識積集這種東西的觀念太強,要變成無情類了!我們只能在有病的時候暫時用一下,氣不旺當然偶然用一下,也不要天天去用它,這種方便法若把它變成一種常態,坐了這一條船不下來,就變成不是法,是非法!

再回過來總結一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非法不是絕對的不好,一個是時間不對,第二個是境界不對,已經在修入禪定要求解脫了,卻還在大行布施?行布施當然是好,但是你不要執著,要無住相行布施,做了很多布施的工作,做完就忘記了,不要耿耿於懷,不要去執著我做了什麼善事?我捐獻哪一個道場多少錢?執著一個布施的法這樣就不好,所以不契機的、境界不同的、早期已經用過,後來還可以用,但是不要去執著它,不然就變成不搭當,就變成非法了!在這一段講的很有意思,在講空、有之間又轉入你所用的方法對不對?以前所用的契機就是對,而你永遠坐在這一條船不下來,那就不對了,這一個觀念希望大家都能懂!

再來就是外道,其它的世間裏面你所接觸到的這些法,在身體上發揮功用的、對心沒有幫助的,也可以說是非法。因為佛法是在講心地法門,最後都是要修心的,要斷身見,結果你去執著身體,譬如密教的七輪、修脈輪,早期有一位同學,我們在淨緣講堂舉行禪一,他是動了七輪中的幾輪,修到最後他人都倒下去了,在那邊喘氣不止,教他不要喘,把氣閉住才化解此困境。他只知道走這一條脈輪,其它的脈他都不走,這對修無上解脫道的來講是非法。仙道的人把這氣充滿身體,去練這個氣、不修心,死不了!為何?因為氣太旺了!障礙來他都可以化解,根本的習氣沒有辦法斷,也沒有進到阿賴耶識的潛意識裏面,去斷那些微細、微微細、極微細的這種執著煩惱,當然沒有辦法解脫,這樣也是非法。

若是著魔了,在淫欲心之間打滾,有氣相對的淫欲心會高,這在五陰魔相裏面也有講到,氣進到骨髓裏面去,會誘發出你的淫欲心,也不知道去斷那個根,會走到行淫欲,天天以這個為樂,本來要求解脫的,卻栽進去淫欲心裏面去,變成魔子、魔孫,這更是非法!所以光一個身體的突破,沒有身見,要得到沒有薩迦耶邪見,要從心裏面去下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善法,是方便導入修心的境界,那才是正法,其它的方便法,其他中間的外道或者是世間禪定,每一個都要走過去的,並非說它不好,既然坐上那一條船,過了以後就要放下!

若去假借外道,或是外面的這些方便的誘發丹田、或者是身體氣機的什麼法,是無可厚非,但這是非法,去執著色身就是非法,你要早一點把它捨掉,誘發出來以後就要放下!對於世尊所講的法都要捨棄了,更何況不是正確的法,更是要捨棄,這一句話就是在講這意思!所以從身體、從心理、從正邪之間去判斷,世尊所講過的當然是沒話講,它是一個法門,你該用、用的上、覺得現在用的很好,那就是坐上這一條船,要好好用!已經沒有這些毛病了,就要換另外一條船,連這些法都要捨棄了,何況你所學到的不是正法的法,不是正法是包括戒律以外的邪見、戒取見這些都不是正法,是屬非法。

講這一段是讓你瞭解,世尊所講的法都是方便、淺基的、中等的、高等的、解脫道的、菩薩道的,你到底現在修什麼法?那都是對、是一條船!你坐這一條船度過去以後,就要把它捨掉,不要再去執著它,才能夠換上更大的一條船,然後去度更大的一條河,這樣才能步步往上修!這樣修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你就永遠在那裡滿足了?這樣也是不好!你要進去陀羅尼門,因為根據《大般若經》所講的修行境界,四禪八定以後就進入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就要進入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就是在講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執著法相,不執著不是法相,取了中道觀以後,就要往前推進去修習咒語,陀羅尼門才能發起大慈大喜大悲大捨的心,這個心是為眾生所發的,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去盡心盡力,發起這四大無量心,才能跨入菩薩摩訶薩的境界,要以度眾生為己志。

古代的禪宗表面上修到解脫了,甚至於具有神通,但是在公案裏面很少談到咒語,也表示他沒有再往前推進一步。若進入咒語以後,就有五眼、六神通、甚至於可以得到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佛不共法、產生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相智、、等等的這些都是要讓你去學的,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一條船,得到了就要放下,初基的比較會接觸到不是佛法的法,若是境界已經超越了,你還執著以前所做過的善法,那也就是非法。

度眾生也是一種結緣,在這中間又要去學如何不被黏住?要感召懸絕,不被黏住,後面也講到無眾生可度,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在第二、三、四品已經說過,為什麼後來又講無眾生可度?就怕你看不開、被黏住了!這時候又變成非法了,一個心為眾生離苦得樂著想,很喜歡去幫助別人是很好,但是別人的這個心念永遠都放不開,那就被黏住了,他也黏你、你自己也沒有辦法甩掉,就變成一個累贅,本來要圓滿菩提、求解脫,結果又栽進去了、又被抓住,被業緣抓住!

把《金剛經》讀透了,在與眾生打滾之間,要如何做到離四相?如何做到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卻無一眾生可度想。或者度不了眾生,你有沒有很在意?很在意也是不對,能度就度了,否則也罷!度不了、能力不夠,也不要太在意,不然耿耿於懷我沒有做到,變成一種執著。

這一段我講的很廣,希望除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理念,能夠沾一點邊以外,不要把世尊所講空、有的法,空也是法的一種,無法相就是空,無法相也是一切法裏面的法,講空也是一個法;無非法相是有相,有相更是一個法,空、有都是法,勉強把它塞在這一段裏面,是講不過去的。這裏是在講修行過程之間,世尊所教你的法,可以去取它來用,用完了就要放下,不要去取不正常的法,或是方便的拿來用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世尊所講的正法像一條船,坐了以後該下船就要下船,所以要把它捨棄掉,何況是你方便去學的一些不是世尊所講的外道法、世間的方便法,這些都是非法,這更是要捨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整個的意思是這樣!

(2004.07.1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