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7.10.   9 講(9)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7.九無學位

上一次我們講到二十七賢聖,後來覺得九個無學位有需要加以說明一下,我們大家總歸都要往上爬,九個無學位到底是哪幾種?還是把它補滿了。有關九無學之名稱及次第,諸經論所舉不一,也就是聲聞乘本來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果,有四果四向,我們講到四向三果,最後這阿羅漢果到底是什麼樣子?阿羅漢是分成九種,中阿含《福田經甘露味論》加以了解一下。希望今生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不管是這九個無學位的哪一個都好,我們要步步高升,不再來受生是最好的,要來受生也是來行菩薩道。

(1)退位阿羅漢:若遭疾病等異緣,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羅漢中最鈍根者。

有的修行修到境界也有、智慧也有一點了,但是一碰到障礙就會退轉,得阿羅漢果者是十信位住,未達十信位住,當然所證定力會退轉。有的發菩提心想幫助別人,但是一幫助別人,自己身體就病痛,又沒有辦法化解,也就退轉了,或者是自己發生疾病,養病以後就不再繼續去行菩薩道,這就是會退轉。

若遭疾病等異緣,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羅漢中最鈍根者,這九個無學位的阿羅漢裏面,是智慧最差的,本來阿羅漢的智慧就差一點,菩薩的智慧是多一點,但是定力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的定力比較強,越往上位的定力越強,當然智慧也越多,越在下位的會退位,一碰到疾病、碰到障礙、碰到家裏不平安,也就退轉了,有的就改信天主教、改信基督教的也都有了,這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的因緣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有智慧看破這個。

我們要有一種認知,在行菩薩道、在學佛法中,碰到障礙、遇到身體的疾病,不要怪東怪西、不要怪菩薩不幫助你,要怪自己的業力,自己的業力不因為信佛就沒有業力,它照樣要來的,對這種業力就要面對它,坦然的去承受,該病就病,但是該修行的、該打坐的、該用功的,還是要繼續用功、不能退轉!這就是不把生病,或者是家裏的不如意,當作是一回事情,這起碼就有一點解脫的味道了。

在五、六年前,我這個腰部摔得連躺著都不能躺,那時候在龍潭劉同學的家裏上課,勞動了劉同學、陳同學都用車子來載我去上課,連坐也不能坐,躺臥在車後座。講課還是照樣要講,身體的病痛還是讓他病痛,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對於我來說,似乎沒有一天身體是很健康的,但是事情還是要做,對於每天該寫的文章、該上網的事情還是要做,這就是身心要分離。身體不舒服就動一動、練一練動功,我們最近一、兩個禮拜就會出來一本書,就是講動功與打坐基礎法門方面的,人都會老或氣都會衰,年紀四十、五十歲都還不覺得,到五十五歲以後,年紀大了氣慢慢就會衰弱了,所以平時就要保持動功、保持運動,這樣才不會越來越衰老,到最後坐輪椅那就不好了!(註:《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一書,已於2004年7月、11月兩次出書結緣。)

鈍根阿羅漢除了不會轉向菩薩道以外,他碰到一些障礙,自己就退轉了,自己有了疾病也會退轉。聽說有的人讀誦了什麼經典,好像很積極,等到真的生病了、要死了,卻怪說:「我讀誦了那麼多的經典都沒有用!」好像是誦經、拜佛病就一定會好,那是要看你有沒有發大心?你要發大心,菩薩或許認為你留下來有用,如果只是為了保住你的命,那有什麼用?所以你有病時更要發大心、更要跨出去:「我要跨出去、我去幫助別人、我要去弘揚佛法,我去讓更多的人信佛、、、。」這樣佛菩薩認為你這個人還有一點毅力、還有弘法的的決心,覺得你這個人可以幫助、可以再留下來;若是光修自己,然後病就病了,病了還無所謂,卻怪菩薩沒有保佑,怪東怪西的、不知道自己所造的業有多重、所殺的人有多少?所以今生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就生病了、生了重病,甚至於要往生了,這些都要去了解因果,所以第一個會退轉的位是退法阿羅漢,是阿羅漢之中最鈍根的。

(2)思法阿羅漢:懼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殺,以保所得。

思法阿羅漢:「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果退失而欲自殺,以入涅槃者。」所以畏懼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殺,以保所得之阿羅漢稱為思法阿羅漢。」好不容易證到這無生的果位,但又怕今生一不小心會退失了,才又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在《楞嚴經》五十種魔相之中,行陰區宇裏面就有這一類的行者,在修行過程間覺得非常的艱難,之前的修行是很艱難,再往前走又沒有新的修證,所以心起恐慌,還不如自殺算了,這些都是不知道「方便」,我們修行要有「方便波羅蜜多」,身體有進步當然很好,沒有進步也要方便,內心的體悟有進步了,天天有更多的智慧開發出來;而如果有一天覺得好像什麼都沒有進展,那也要等待、要有方便,最重要的就是要再多積一點福德,以前做了多少的供養?布施?做了多少的功課?慢慢的也由於工作太忙了、上班了、或者是什麼事情,把你耽誤了,有時候這些功德都不會去做,不去做資糧就不夠了,慢慢的也就會退轉了,這就要從因果道理去思考,不要認為自己證到有一點沒有煩惱的樣子了,又怕失掉這種境界,不如早一點結束生命算了。自殺了!這是不對的,也是智慧差一點的。

 (3)護法阿羅漢:於所得之法防護不退,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

護法阿羅漢者是於所得之法防護不退,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此等阿羅漢不守這個心,而是守這個戒,若是要防護這獲得的阿羅漢果不退轉,就要戰戰兢兢的,其實用一點菩薩的智慧,多讀一點《方等經》、《大般若經》、《金剛經》,遇到困難、逢刃可以化解、不懼怕退轉,遇到了困難就用智慧:「遇到困難、我要等待一下!方便的休息一下?」當障礙過去了,再繼續加緊用功也是一樣的,所以有進有退,是每一個修行的人,一生之間難免都會這麼進進退退的,沒有幾人可以一直勇往直前的,也不可能今生就成佛了,但是我們的智慧、定力是累劫修上來的,也是在今生之間,慢慢的增長。

有的人聽了幾堂《金剛經》的課,覺得聽不懂,當然才聽了幾堂課而聽不懂,有的人是連其他的課已經聽了好幾年了,才勉強的聽得懂,因為佛法所蓋括的太廣了,從做人的道理、欲界天的道德、色界天的禪定、無色界的破色身,再加上修佛法的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再往上是聖人一路所修的,太廣、太多了,一下子接觸了那麼多的名詞、名相,難免霧煞煞(不懂),我們光講這個《金剛經》,就已經接觸了很多新的名詞,也增廣了我們的見聞,以後也更能了解佛法。

第三種阿羅漢的「護法」,是防護他不退轉,還有一個心:「我不用心就會退轉!」其實也不必擔心,心裏面永遠有佛菩薩,或者是平時多持咒語、多念佛,那就不會退失,儘管障礙會來、一生之間哪裡會沒有障礙?就是沒有你自己的障礙,也有別人的障礙,別人的障礙也就是你的障礙,這些我們都要看淡它,平時習慣就好了,就像第一種退法阿羅漢怕疾病,當你懂得養生,大的疾病就不容易來,而不懂得養生,最基本的營養、維他命、礦物質也不補充,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也不去注意,吃素就天天吃菜,吃得真的面有菜色,當然就會生病了,外力再加以干擾了一下,也就完了。

有時候我們學出世間法,就是要成阿羅漢、要解脫,但是離不開世間法,離不開世間的這一切工巧、醫藥,這些到某個時候還是要學的,這些最後還是要懂。你處理一件事,個人的病有一個因,那個因已經把他紓解了,剩下來的復原工作、復健,這些都要智慧、都要醫學、都要物理觀念、都要有營養、維他命的觀念,這樣你不會一碰到疾病,好像就呆擺在那裏,我們最怕的是背後的那個因,冤親債主要你的命、要你怎麼樣?既然那個因已經解決了,復健就要靠自己了。

 (4)安住法阿羅漢: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性。

第四種的阿羅漢是安住法阿羅漢,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性,這種阿羅漢就是安住在那種境界。反正是到目前我覺得已經不錯了,沒有因為碰到惡因緣就退轉,沒有碰到殊勝的因緣幫你踢一腳,你也不想進步,天天就是這麼吃飯、睡覺、遊蕩遊蕩的,這種就是安住在當下的阿羅漢,很多都是這樣子─不求上進。起碼也要去多讀誦經典,多讀所有的大乘經典、、、,要多多充實自己的智慧,或者是哪裡有舉辦禪七、佛七,都盡量去參加。我們是沒有辦法去參加,有時間的要多去用功,不然就在我們自己的道場用功也可以,這麼天天用功。

若是沒有一個法會,能夠知道自己用功的就很少,沒有去辦一個斷食,自己知道去斷食,有時候是很難的,所以要有特勝之加行來刺激他,才會改變他基本的種性,這種性是你屬於哪一種類的真如性?是阿羅漢的種性就修小乘自我解脫的,是聲聞乘的也是這樣,是菩薩乘的就有喜歡幫助人家的個性,為別人忙碌、自己都無所謂,這種是菩薩種性。有的是跨在菩薩、阿羅漢之間的還不定性,也有不定性的種性,當他碰到障礙,只求安定就好了,若是沒有碰到障礙,那種熱心幫助人的心就起來了,這種還是不定,到底是要聲聞種性?還是菩薩種性?還沒有確定。

若是定性聲聞了,那就專心地修他自己不去管別人,別人的死活跟我都沒有關係,只顧自己就好了;有一些菩薩種性的,他就是很在意別人的好不好,很願意為他們付出,這種就是菩薩的種性。而如來的種性,是每一個人要去追求最後的一個目標,不管是聲聞種性、緣覺種性、或者是菩薩種性的,也都是暫時性的,雖然是定性、已經定了,但是在兩萬劫(3,360億年)以後,他還會改變、會進步,只是他進步的時間太慢了,還要花幾千萬億年,他才會改變心意,不然他就當阿羅漢一樣,個人悠哉悠哉的自在、也不去受生,這就是自我解脫了。

在《楞嚴經》裏面,對聲聞、緣覺二乘的聖人,釋迦牟尼佛還苛責他們,這樣是不對的,要由小向大、要修學菩薩道,不要把持住聲聞、緣覺這種小乘的修行。第四種的安住法,大家看名詞就知道了,就是安住在現狀,你不踢他一腳、他就不會進步,沒有退失的因緣,他也不會退轉,就是安住法阿羅漢。

(5)堪達法阿羅漢: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性。

堪達法是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性,這就進步了、也比較有動力了,能夠接受修行、磨練,使你的五根面對六塵,能夠不受外境所誘惑,這樣子認真的修行,以達到不動的種性。這不動種性起碼要對身心都能夠自主,也就是身有障礙來了,你不被它所迫害,可以保持你的金剛身,這平時都要練氣,而不練氣一個障礙來,也就沒有辦法了,當練氣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非人、甚至于某些外道、無聊的修行人、心不清淨的人,他也會害人的,看別人不順眼了,因為自己的心不夠清淨,就會使用心法來害人,這種情形都有的,對於這些你自己都要能夠處理,能夠處理就可以不動,而不能夠處理,就要求救了,這還不能夠達到不動。

行菩薩道的人,隨時隨地都要準備戰鬥、準備讓身心要自在,如何達到不動?這是很重要的,就像菩薩道,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處處都要使身心能夠自主,才能達到不動,當然這是講身體。現在是講心時,這個心有時候別人要讓你煩惱,你能夠不煩惱,要讓你家裏發生什麼事情,小孩子的事、先生、太太、或者是父母親的事,種種情況都會有,有了事你就去處理,在處理之中不覺得很煩惱,卻好像是在處理別人的事情一樣,該做還是要做,就是不煩惱,外緣直接對你的心要讓你煩惱,則要修得如如不動,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去煩惱,甚至于大事情也不要去煩惱,有的人煩惱沒有錢、有的人煩惱沒有飯吃、有的人煩惱錢不夠多、或者是怎麼樣、、、,這些也都不必去煩惱,反正做就做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就很自在了?

要如何磨練你自己能夠堪當大任,達到這阿羅漢不動地的種性,這是更進一步了,是第五種的阿羅漢,很快的能夠達到不動種性,因為不動才能夠解脫,才不被一切煩惱所左右,當然阿羅漢比較少生病,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天天打坐修行,二方面是他們不去干預別人的恩恩怨怨,不去行菩薩道就沒有這些恩怨,所以他就比較少生病。

行菩薩道的人大部分就常常在生病,像維摩詰居士,還是要示現生病,他是極喜世界的補處佛,他也是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他家的遺址就在印度衛舍黎阿育王記念石柱旁邊約兩、三公里的地方。他已經是大菩薩了,還是要示現生病,釋迦牟尼佛派了文殊師利菩薩,帶了一大堆人去問疾,怎麼生病了?維摩詰居士說:「眾生有病、我亦有疾!」為什麼?眾生生病了,他為了度這眾生,就會變成是他的病,這是每一個修菩薩道的人都會感覺、感受的,你去幫助別人然後自己就會不舒服,不舒服也無所謂,因為我們已經學習解脫了、看慣了,身體不舒服就把他調理到舒服,氣不通就把他弄通,流鼻涕感冒就吃藥,反正把它調理好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眾生有病了,菩薩也一起生病,因為天地同根、萬物同體。

萬物同體是與眾生的心身,有時候是同一個,他有病、你就有病,他心煩、你感覺到了周圍之間心在煩惱,我們今天誦經就沒有以前的清淨了,因為有一些同修有障礙了,難免就不清淨,知道不清淨就好,要以平常心去面對,這些知了,懂了、那就放下、然後去調理,照課操練、不要去煩惱、不必要去想什麼,最後就是我們要學習不動,要練到身心不動。在第五種阿羅漢的階段,就是堪達法阿羅漢,讓你能夠很快的練習,五根面對六塵境都不受影響,然後對眾生之間的身心,也能夠不受影響,這樣速達不動種性,有的人很快,一發心就很快、衝得很快、有的人是慢慢來、慢吞吞地來。

以上所講的這些懂了,可以想一想、我到底是落在哪一個階段?有沒有在九個無學位裏面的哪一個學位?或者前面所講的十八個有學位的哪一個學位?不要以為現在還很年輕,很快就老了,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要用功、要用跳階段的、一次三級跳、四級跳,不要看輕自己只修到哪裡,在十八個有學位的信行、法行、信解、見道、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這些你要趕快在今生好好的磨練,看能不能夠修到九種無學位裏面的,不要天上、人間還要來幾次?不還果還好,也有鈍根不還果的,還得來人間一次,才能證阿羅漢果。銳根不還果的,也許他在五淨居天中就可以進入阿羅漢果。我們懂得這些境界、名詞,不是只懂就好了,我們要積極一點,人身難得已得,所以要發大心來修大法。

(6)不動法: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有由本來之種性與鈍根者由修練而得其性之二種;前者稱不退法,後者稱不動法。於六種阿羅漢中,合二者為一,而於九無學中,則分別開立二名。

第六種的不動法阿羅漢已經得到心不動了,第五種還是堪達法阿羅漢,盡量要往不動地去衝,所以要認真用功、修練五根六塵境與心地清淨,去掉根本煩惱,現在已經進入不動地的阿羅漢,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能夠得到阿羅漢果的不動種性,他們智慧就比較銳利。

有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為什麼有的人會鑽牛角尖?有的人就能夠回心反觀自己:「我為什麼要執著這些呢?」,有的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情,這種智慧差別在哪裏?就在利根與鈍根之別,有的人你跟他講了他看得開,有的人跟他講了還要說:「我是凡夫呢!」還沒有做就認定自己是凡夫,認定是凡夫當然做不到,那就完了!你要學習去轉目前的困境,所以此處不動法阿羅漢是最利根的。

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得到種種的漏盡,那不乾淨的煩惱沒有了,得到無生法忍的智慧,無生智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看到的、我聽到的、甚至于衝著我來的種種逆境、以及順境,你都可以不生起厭惡心或者是喜愛心,什麼心都沒有了,好像很平淡、淡而無味的那種白開水,有時候白開水還甜甜的,也就是世間的一切法,對著你來,不管好、壞你都覺得沒有什麼好、壞心起,該這麼做就這麼做,根本沒有起心動念去分別好、壞,這就是無生法忍。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每一個人只要參加祂的某一個大法會、小法會,他們都可以馬上悟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沒有煩惱可起了,好的來他也不會高興,壞的來他也不會覺得很糟糕,什麼心都沒有了,這個心都很平常的去看世間一切事,看是看了等於沒有看到、聽了等於沒有聽到,要有這種智慧,就是得漏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得這種智慧時就真的達到不退轉、不退動了。

有由本來之種性與鈍根者由修練而得其性等二種,阿羅漢本來就是有這種樣子,但有一種是比較鈍根的,一直很認真的修行,修到不動的這個位階。我常常告訴你,不要說:「我今生就這樣子嗎?智慧不夠就這樣子過一生嗎?」不是的!你是可以更認真的用功,第五種堪達法阿羅漢一樣的,天天用功、不恥下問,去思考問題,思考人家給你解答了、搞通了,你這個智慧轉通了,自然對什麼事情的看法就不會那麼在意,我們最怕就是鑽牛角尖,不會回觀反照:「我為什麼要想這些?我為什麼要煩惱這些?」這是智慧問題,智慧問題是鈍根沒有錯,但你更積極的去用功,每一次有法會都要能夠到,而且真的能夠用心聽,回去了好好的思考:「我這樣想對嗎?為什麼這件事情我做不到?所聽到的法能夠用得上嗎?」你要這麼去做,今生馬上可以跳三級了。

本來就有這種不動種性的阿羅漢,是銳根、是利根的,也有從鈍根這麼很認真去修練上來的,有利根與鈍根這兩種之別。前者稱不退法,後者稱不動法,前者利根的,本來就具有不動種性,是稱為不退法;鈍根的智慧比較差一點的,但是他非常認真用功,一突破心裏面的這些執著、障礙,可以得到不動,就是真正的不動,這一部分就在講,是從第五、第六衝上來,就稱為是不動法阿羅漢。

於六種阿羅漢中,合二者為一,把這利根的、已經具有不動種性的,他本來就不動了,也把鈍根的、認真修行的,堪達法位階阿羅漢很用心的突破,也練到不動了,這兩種果位的行者,合二者為一,都把他合列在一起。而於九無學中,也都稱為是不動阿羅漢,再細分下去,則分別開立二名,也有人智慧是銳利的,所以他以智慧來達到如如不動,有的人是智慧差一點,但是練到根、塵、識面對外境、對內心都不動的,這種也是有。所以利根與鈍根這兩者最後的功夫是一樣的,一個是智慧銳利、一個是這麼硬學、苦學上來的。

就像有的人根基比較差,要考大學、要讀碩士、博士,他很用心,別人就是天天玩,考試時還是一百分,但鈍根者要天天讀到三更半夜,才考到九十分而已,這是沒有辦法的,有的人天生就是這麼銳利、智慧好,有的鈍根的就要靠你用功、靠你精進,也可以得到不動位,這是第六種的不動法阿羅漢。

(7)不退法: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中阿含《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及無生智;此中修練為因而得者稱為不動,依本來種姓者稱為不退;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三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第七種是不退法阿羅漢了,修佛法要達到不退轉地,這是最重要的,就不怕上面所講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的情況,老是心裏面記掛著我會退轉的心結,就像一位林同學所說的:「我們死了以後,然後再來出生,當經過了媽媽的產道,迷糊掉了怎麼辦?」就是擔憂這些,如果你修到了不退位,就不會去想這些,因為你出生了以後,冥冥之中照樣還是會去行菩薩道,還是會去修學佛法、還是會去找回你自己,不會迷失掉的,雖然剛開始出生出來時,也許什麼都忘記、不知道了,但是年紀增長以後,你慢慢的也會走上修行的這一條路。

至於怎麼進來修行路上是很複雜,有的是生病進來的,有的是不如意進來的,有的是自然碰到善因緣,有的是自己本來就是很喜歡佛學,看了書籍導引出興趣了,有的是天生就會打坐,即使教不教他,反正是自己就會打坐,這些都是前一世所薰習來的,所以不要去言道過去怎麼樣?因為你懂得因果,過去的因就會讓我們後世得到什麼果,這是一定的,而要修證到第七種無學位阿羅漢的不退位,是最上利根者,上面的行者是利根,現在是最上利根,是他的智慧很厲害,這厲害也不是他天生就厲害,不知道已經修習了幾千萬億劫,每一阿僧祇劫都這麼在修習,菩薩道就是在修智慧的,別人看事情,跟他的看法都不一樣,這智慧是超利的,他什麼都沒有煩惱,天生就是這麼看得開,那不是學的、是學不來的,這不退位是最上利根者。

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所學、所做的這些功德,他都不會退失,不會退失是什麼意思?是無住相不去執著,這功德才不會滅失掉了。《金剛經》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沒有福德性,對於所作、所為不去執著功德,不去執著福德,既然不執著就沒有,沒有當然就不會退失,菩薩或者是利根阿羅漢,尤其是大羅漢做了很多的功德、也度眾生,對於所學的也不會退轉掉了,這稱為是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

中阿含《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漏盡智及無生智,不退轉阿羅漢,當然他的智慧是非常的銳利,不會碰到障礙、困難就退轉,是打死不退的,這種都是要你有很大的功德,這些功德造成自然的果位、果報,就成為無學聖人了,自然就能夠斷掉煩惱,一切的煩惱對他而言都不是煩惱,然後功德圓滿,無生法忍的智慧都能夠永遠的存在。這無生法忍不是只有你在煩惱時才有感覺妄想,有時候不是的,有時候你不打妄想,冤親債主或者是諸佛菩薩也會來考你,怎麼考呢?就是你最近所有發生的事情,一件一件現在腦中,第一件現出來你不動心、第二件現出來你也不動心、現了好幾件事情,繞了一圈,最近所做的好事、壞事都有,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不動智慧的無生法忍。有的人不是這樣,給你起了一個頭,然後你就鑽進去了,不曉得轉了幾圈、出不來,譬如愛你的女兒,又怕這個女兒生病,一提到女兒就想得沒完沒了的,想了三天、五天還是在煩惱、放不開,這就是沒有無漏智,沒有無生法忍。

我們修行有沒有感覺在被考試?有時候我所講的,那些四天王天的天王、忉利天的天神、太子,在齋戒日時下來考察人間善、惡,他也不必去怎麼樣做,對於過去的事情他們沒有那種神通力,祂們沒有像諸佛、菩薩有那種宿命通,而當祂來考察時是怎麼做呢?祂就讓你回想,最近做了什麼事情?你一個人就在那裏發呆,從去年想、從上個月想、最近做了什麼事情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浮現,你就在那裡發楞、在那裡回想,然後考察者就在旁邊記錄:第一筆是怎麼樣?第二筆是怎麼樣?第三筆是怎麼樣?第四筆是怎麼樣?這些當你知道了,會覺得我們實在是很笨,會覺得我們的命運都是被人家操縱著!

你有沒有辦法做到無生法忍?他出這個問題、你都不動心,他問說:「你做了什麼好事?」你說:「沒有做什麼好事!」都沒有做什麼、忘記了,做了什麼好事?上面所講的,一切都是無所得、凡所有相皆虛妄,也不必想,做了什麼壞事?也不去想我做了什麼壞事,做都做了還有什麼壞事,也不起心動念。這種事是很有意思的,我只是透露一點消息,讓你平時不要去常打妄想,這妄想不是你在想,是別人要知道你最近做了什麼?有沒有做一些違反修行的事情?有沒有障礙別人的修行?你有沒有怎麼樣?不要自己想、自己都覺得對,做了很多、卻又胡思亂想。

你要練到不退位,得漏盡智及無生法忍智,斷一切煩惱,智慧是到了不退位時才有,這時打死都不退。就像某些大師,我們非常的佩服,身體有病甚至於經過手術,病後照樣到處弘法,這種都是行不退菩薩。此中修練為其因而得者稱為不動,依本來種性者稱為不退。

在這中間還要經過修練,然後才得到不退位的,是從不動地升上來的;還有一種他本來就是這種不退種性的,菩薩再來的時候,本來就有那種種性的,自然就永不退轉。一種是從第四種安住法開始一直衝上來的,智慧差一點,但是他修到不動位,就是打死不退,碰到障礙也不退,因為要弘揚正法,有很多的魔障一直要障礙你、一直要讓你不能夠順利的弘法,要弘法、要出書也都會有很多的障礙,障礙歸障礙,永遠是該做的還是要做。

一個正法的道場,要發展是很困難,而一個邪魔歪道的道場,沒有三、五年全省每個地方都有分道場,要看他的法是什麼法?這是很無奈的,末法時期就是這樣邪教興起,或者是邪魔歪道假裝出家人、穿著袈裟,破壞佛教的名譽,或者是所講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這些冥冥之中都會被破壞。我們要保護正法,這是修行到一個境界的時候所要去做的。但以阿羅漢本身來講,可以從修練之間,有這個因、然後得到不動位,進而達到不退位;另一種本來就是有這種不退位的,那是從好幾劫修上來的。

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三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前者在前面因認真修行而上來的,不再敗壞所得的三昧,當他修到種種的三昧以後,不再退轉,最主要不再去破害這德行,也就是戒律;後者不退位種性的,本來就不退失所得之功德,做了無量無邊的佛事,可是他並沒有什麼功德這些概念,沒有這些概念,功德永遠不會失去,這是不退位的阿羅漢果。

(8)慧解脫:了斷慧障之煩惱,於慧得自由。指僅由無漏之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而慧解脫則係未得滅盡定,僅以慧之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

修學佛法最好是用智慧來得解脫,不要用忍辱、禪定這些都不究竟法,到最後一定要用智慧得解脫,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佛法所特有的,外道並沒有這種智慧。慧解脫位是了斷慧障之煩惱,於慧得自由,指僅由無漏之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這裏面有兩件事情要說明,有一種智慧是世間智,或者是佛法學來的,所有能夠學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也是智慧,是文字般若、或者是名相般若、、、,這些都是還在有為法的範圍。阿羅漢的智慧不夠,所以會從這邊去學習,他沒有像菩薩學習到不動,學習到真如無為的這種境界。

阿羅漢都是從有為法這樣去學習,從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去觀,這麼去思考,從四念處去觀身、受、心、法而解脫出來,這種都還是有為的境界,而你要斷掉以前所學的,了斷慧障之煩惱,有所學就會有薰習的機會,你不必學就能夠真的回到自性真如無為的境界,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但是第八地慧解脫位的阿羅漢,他開始慢慢把他所學的這些,能夠讓他不退位的這個功夫,都把它斷掉了,也就是不必再用四念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來得到自由,真的不必再想這些法了。

有時候碰到障礙了,心還有一點看不開、還在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麼再思考一下,才猛然一醒!我還在煩惱這些幹什麼?講了半天,還是要把老師教你的那一套,再拿出來用一下,然後才能夠解脫,這也都還是有為境界,要把這些所學的放下,當真的事情來了,要坦蕩蕩的面對它,不必再用什麼慧來斷煩惱,所以《大般若經》也是這麼開示的,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行布施、行持戒,行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然後沒有般若波羅蜜的這種概念,這才是最高段的。

為什麼要用般若波羅蜜?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方便、善巧的去用它,做到了以後你還要把它丟掉了。就像我現在坐小船要度到彼岸,現在已經渡過去了,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渡到彼岸了,我又要把般若波羅蜜丟掉,丟掉以後怎麼辦?就是真的面對事情來時,不必用什麼法,可以坦蕩蕩地面對它而自在無礙,這才是真正的慧解脫,這種無漏的智慧就是在這裡現起來,自然得到無漏的智慧。這種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因為你還有煩惱,當煩惱來時,我以前是不動位也好、不退位也好,還是用一些方法來斷這些煩惱。到了慧解脫時,連這些都不用了,自然的都不必去運用,用無漏的智慧來面對一切的煩惱,得到這種位階的阿羅漢,已經是第八位慧解脫位,境界已經很高了。

慧解脫則係未得滅盡定,僅以慧之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這時的阿羅漢還沒有達想、受滅盡,我們所謂的滅盡定是感情的作用、憂喜苦樂的覺受、還有胡思亂想的心,這是屬於覺受、想陰,受、想這二陰會造成你的煩惱,而現在用智慧力可以克制這兩個,無漏的智慧自然能夠對治這兩個毛病而得到滅盡定,這是第八位慧解脫的阿羅漢。現在的迦葉尊者,是已經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他還沒有到真如無為的境界,這功夫已經很高了,這已經真正靠近俱解脫,定、慧等持的阿羅漢,不必用智慧可以面對一切的煩惱,不起感情作用、不起胡思亂想的心,所以滅盡定就是受想滅盡的定,斷掉我們的煩惱障;這是第八種的阿羅漢。

(9)俱解脫: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所謂俱解脫,指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

第九種的阿羅漢是俱解脫,是真正的阿羅漢,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所謂一切的定業,定業是比較重的業,殺、盜、淫、妄這種大罪,這是性戒,你犯了這種性戒,一定是轉不了的,我們知道定業是不可轉,若是真的不能轉,那如何解脫?要轉也要受很大的困難,要有諸佛菩薩的護持,才能慢慢的渡過去。內心裏面用定來斷掉一切的業障,對你沒有影響,還同時可以用智慧來轉你的一切業障,了斷定障、慧障都不必用,所以自性能如如。以前所學的是用定來滅一切業障、用智慧來轉一切業障,現在你可以不必用它了,可以很清楚的、來就來,你心都不與它相應,也不必要斷、也不必說不斷,好像跟我沒有關係,這就是最高的境界,上面還有用一點你所學的一些智慧、無漏的智慧,這裏根本都不必用任何的智慧。

斷不染污無知,我們還沒有清淨以前,多少都還會再受到污染,這是薰習,阿賴耶識都還有薰習性,薰習了多少?就是記憶力還留下了多少!我們要去掉阿賴耶識裏面的受薰、持種、根身器,這是它的三種特性,它是有受薰性,受薰性就讓你一回薰、兩回薰、三回薰,變成一個種子,現在不讓它變成一個種子,那只有用來無所黏、過無蹤跡的功夫,這個人見是見了,但是不留在我的腦筋裏面,這件事情做是做了,但不留在我的腦筋裏面,而這樣不就變成癡呆了、沒有記憶力了?又不會!因為很重要的事情,他自己還是會記憶,其它那些雞毛蒜皮、不重要的事情,不再與人家攀緣,不再與人家結緣的這種事情,倒是能夠放得下!

你自己要想一想,有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很多人記憶力很好,很好要修到如佛陀的無所不知的境界,知了以後又沒有煩惱;現在我們在修斷煩惱,難免在過程之間,都不去記憶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有時候二地菩薩也是這樣,就是不會去記取你做了什麼事情?就像謝同學,他現在的記憶力也是很差,我們禮拜天要回來,他在那裡想了半天:「我車子放在哪裏?」在那裏很頭痛地想,到底車子放在哪裏都想不起來,想了半天才想起來,他還沒有將車子開出去、走路回來;潘同學聽說也有這個樣子了。

這就是你在修行過程之間,難免都要斷掉這些不被污染,不被污染就與記憶力有關,記憶力已經慢慢的失去,就是所謂的失念了,念頭都不再去記憶,這是過程之一。到如來地時,什麼都會記得很清楚了,我們現在盡量的去排除那些不必要的記憶,不去記些雞毛蒜皮的,這樣就不會再來污染清淨的自性。到佛的境界就不一樣了,佛有無礙智,就可以去記很多的東西、去懂很多的東西,去開發出以前因緣果報的這些現象,但又能無所不住,那境界又不是現在修解脫的境界了,是在修智慧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法自然都從腦筋裏面蹦出來了。

以第九種俱解脫的阿羅漢,與上面第八種慧解脫的阿羅漢,有什麼不同?俱解脫者是了斷了定障、慧障,不必用禪定、不必用智慧,也不會再受到污染,得這樣的滅盡定,這定力比第八種的慧解脫要高了,不必用一法,也不必被薰習,就可以得到受想滅盡定。於定、慧能自在,因為他不用定,自然就能夠定,他不用智慧來轉煩惱,自然不會煩惱;這與上面要用無漏智或什麼方法、智慧、所學來斷煩惱,似又高了一等,是最大、最大俱解脫的阿羅漢。

所謂俱解脫,指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之阿羅漢,煩惱是要斷,解脫好嗎?是要解脫!但是執著解脫,又變不好了!要進入涅槃,就變成執著涅槃,就不怕生死了。你說很怕生死,現在就是儘量要涅槃、要解脫,既然解脫證到了,就不必說:「我一定要解脫!」我還是可以再來出生!所以俱解脫這一部分,就會轉變成菩薩,沒有煩惱然後還可以不怕生死、不愛涅槃這種境界,再下去就是大阿羅漢了。

 

第八慧解脫與第九俱解脫分別之說明

修到第八種慧解脫的阿羅漢與第九個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與俱解脫這二者有五義之不同:

(1)就觀照而言:慧人修性念處,俱人修共念處。

慧解脫的人修性念處,我們不是在修四念處嗎?慧解脫的人修到四空法─身、心、性、法等之第三關的空性,所以是修性念處。俱解脫的阿羅漢是修共念處,什麼法都無所謂了,修共念處可以觀一切法沒有什麼選擇,身、心、性、法都可以同時去觀、可以同時能得無礙,這是共念處。

(2)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斷惑,俱人則正助兼修。

以修證的行為上來講,慧解脫的行者修行正道斷惑,正道是三十七道品裏面的正道,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範圍是比較少,他所要斷的煩惱障,當然就不能夠全部蓋括。俱解脫的人則正助兼修,是所有的正法與輔助法,他都一起修,也才可以完全的解脫,譬如四念處,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裏面的,其他還有四正斷(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俱解脫的人全部都修,這有什麼好處?是大、小都修,有什麼壞處?其實真正智慧夠了,利根的人他只要修四念處就夠了,就可以得到解脫,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這四念處去觀,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把三十七道品裏面的全部都修,智慧就越大,因為是要以俱足全部的法來得解脫,所以他全部都可以修。

(3)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習事禪,直緣真理,俱人兼修事禪(事禪分為有漏根本四禪、無漏禪、滅盡定等三種,其中,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慧人實際上亦修觀禪)。

以所依的法來講,慧解脫的人不修禪定,這與禪宗所謂的頓悟是一樣的,只要念頭一懂他就通了,但是做得到與否?又是另外一回事,是直緣真理。俱解脫的阿羅漢,是兼修事禪,事禪又分為有漏根本四禪、無漏禪、滅盡定等三種禪,他全部都修了,也就是修有漏的色界四禪天、無色界的四空處定也修了,然後把所有受想的這些念頭都滅了,是受想滅盡定,在六種無為裏面,滅盡定已經到第五種無為了,再下去就是真如無為了。

俱解脫的人,為什麼可以斷煩惱、所知二障?甚至于連解脫都不愛解脫,因為他修了很多的法;慧解脫的人,是直接用道理去懂,沒有真正去修,所以要慧解脫的人來講佛法,他講不出來,因為他只有智慧懂了,但是方法、階段、境界都搞不大懂,這就有差別了。

其中,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慧人實際上亦修觀禪,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用心觀、用境界來磨練、熏習好的就是念佛,轉你的邪心性就是修,修性念處,練你內心的煩惱,煩惱起來時再來修,等於是前面都在用功。而慧解脫的人,實際上他也有修禪觀,但是沒有像俱解脫的人,練得那麼雜,所以樣樣都要,真正一位菩薩,就像俱解脫的人這樣,什麼事情都要去面對,人家問你什麼、你都懂,慧解脫的人修內觀禪好不好?談到內觀禪,你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一談到大乘佛法的禪,你就講不出來,破了色身以後,這個心怎麼樣?怎麼變化?第六、七意識怎麼樣?第八意識怎麼樣?也搞不清楚!所以修多、有修多的那種智慧與定力,其實這種情況也不能勉強。

(4)就神變而言:慧人有十四種神變,俱人有十八種神變。

以神通變化而言,又有所不同了,現在修當然不去講這個,但是修到了菩薩不動地時,修到阿羅漢慧解脫或者是俱解脫就一定會有神通,要有神通就要去修,不修怎麼會有神通?因此在修神通時,就有不同的境界了。所以慧解脫的人,只能修到十四種的神通變化,俱解脫的阿羅漢可以修到十八種的神通變化,這十四種、十八種的神通變化我是沒有列印出來,有一天你要修神通,也可以找到資料了,我是有印但是沒有發給你們;希望你們今生能夠修到慧解脫、或者是俱解脫,越年輕修到越好,然後可以去修神通,一定要先修到解脫了、沒有煩惱了、心定了,才能夠從定中、心空之間,去開發出神通變化,這裡講有十四種、十八種的神變,去瞭解一下。

(5)就三明八解脫而言:慧人雖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脫亦不全具,俱人則三明八解脫皆具。

最後是以三明八解脫而言,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慧人雖有一明、二明,然不具足三明,慧解脫的人可能有天眼明、宿命明,但可能不全部有漏盡明,其八解脫亦不全具。我們解脫有八種解脫道,就是八背捨,他并不能夠完全做到,某一部分就是不能完全看得開,八背捨是已經修到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色界及無色界的境界了,再上去就是八背捨、十遍一切處,十遍一切處是你的光可以發百寶光,可以遍一切處、一切地方,十方虛空要到哪裏就到哪裏;八背捨就是你對某一種煩惱可以解脫,違背我們自性不清淨的那種煩惱,你可以把它捨棄,是為八背捨,有時候稱為是八解脫。所以慧解脫的阿羅漢,對這八解脫還不是全部能夠做到、是不全具,但是俱解脫的阿羅漢,則三明八解脫皆具,他可以得到三明,也可以得到八解脫,俱解脫的阿羅漢已經是很像大阿羅漢了。

講這個:「九種無學位的阿羅漢」,我覺得很有意思,希望你們是在這裏面打滾,不要在十八有學位的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等等的這些階段,或者是還在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道、身證、家家、一種等等的,這裏面是地前菩薩的最前面,不要還在那裏排隊,你要去修阿羅漢這九種無學位的。

 

下面繼續講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第四段經文。

4.「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相就是取法相,就有著四相,若有一心想離四相,也是著四相,菩薩當要能不即、不離四相,這樣才真是離四相。要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發大心,要成為大菩薩,第一個首先要學世尊的精神,要度盡十二類眾生,卻無一眾生可度想,這是要先發大心;第二個是要如何調伏其心?就是要離四相,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做一切事離不開這四相,你就不是大菩薩。而你做一切事,做完了也忘記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你就是大菩薩,所以從這第四段經文裏面,我們要去學習,其中的意義是什麼?

每一個眾生的心念起,或者是他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他就取那個相,就是已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凡夫;凡夫看到一個人卻看進去了,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這個人我喜歡嘛!喜歡就生起喜歡的情見,不喜歡就生起不喜歡的情見,有一個人在那裏,你就與他對立了,所以先有我、才有人,面對一個、兩個、三個、、、,你都這麼執著,芸芸眾生也都是你的對象、結緣的對象,若是你心取有我相,免不了後面就會有人相、眾生相。

眾生心取相者,心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就是凡夫成不了大菩薩,為什麼?因為取法相,把裏面有我當作是真的,是取我的法相了,也就有我,有我就有對立、對方的人,有這個人就有人相,你也取了人的法相,一個、兩個、三個,三個以上就是眾生,好多的人就變成了眾生相,所以你也取了眾生的法相,也就有眾生相了;對壽命來講也是一樣的,壽命我講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層次、一個是天界的層次,你執著與否?你執著壽命的法相,就有壽者相。

人壽不執取,若有人到人壽七、八十歲,甚至於百歲還很不想死,不想死就有壽者相,而你對天壽不去執著,當然就不會執著人間的壽命,這是絕對的!天壽者修行修到某一個境界,譬如你做善事、是修欲界六天的,或者是修打坐,修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或者是今生能夠開悟,進入無色界天神的境界,突破色身了,就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而你執著所面對的這些境界,就落入有壽者相,會想生天、生天就有長壽。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八萬大劫壽,五百卅七兆六千億年的壽命,你都不稀罕、不去執著了,怎麼會去執著這個肉體可以活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不會的!死了還可以再來受生,這就破解了你對壽命的這種執著。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心裏面還有「法」的執著,執取此四相,尤其是我相,就有其他三相,就會成就一切輪迴之因。當然首先要沒有我相想,然後就沒有人相,無人相就無眾生相,最後連我相都無,壽者相當然也能不求了。所以我們要修大乘佛法、要解脫一切,就不能夠有我相,心中不要有一個我相,要破掉我相怎麼破?有吃的別人吃、有穿的別人穿、有好處先想到別人,從來就沒有先想到自己,那你就是沒有我相了,雖然我這個肉體還在,但是思想、觀念從來就沒有以我為主,你要有這種精神,才能夠成為大菩薩。

很多人為了這佛教忙得一塌糊塗,從來就不管家裏的大、小事,這就是為了佛教而忘我,我是包括家人,這種精神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你要能成為大菩薩,首先就要有這種觀念,這種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一旦到大菩薩的精神發出來的時候,天天所想的都是別人,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這就是無我相,而心裏面執著有一個我,你就跨不出菩薩道這一行道。

要斷掉四相,最重要的首先要斷掉你自己的執著,凡事不要先想到我、想到我的家人,再想到其他的人,這樣永遠成不了大菩薩,你要先想到別人,對於自己的事情,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很好處理,家裏的事情能夠有最少的安頓就好了,反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福報,不見得讀很高的學位,讀到博士了他的命就一定會很好,也不見得!也許他會過勞死在哪個研究室裏面,而小孩子讀書不是讀得很高、或者不是很如意,也不見得他的命就不好,賺錢誰能比皮爾蓋斯更有錢?他也只是一個高中生,是腦筋與福報的問題,這些你要有因果的這種看法,你要自在一點,對家裡小孩基本的照顧好了,不要去學壞就已經可以了。

有的人對小孩子很照顧,照顧是對的,因為他尚未成年,但是你也不必填鴨式的,要去學英文、鋼琴、古箏、小提琴、管弦樂、、、,等等一大堆的,反正什麼時髦的都要去學,要先看看他有沒有興趣?他不是那個料子?不是貝多芬,你要他去彈鋼琴,那都是多餘的;如果小孩子真的有興趣,你就是再沒有錢,也要拿錢出來讓他去玩,而他沒有興趣你逼著他去學:「你看張家的小孩學了七、八種才藝!」學這些以後你要看看有沒有用?學鋼琴學了十幾年,結果到後來卻去搞電腦了,你這鋼琴不是白學了嗎?只是偶爾心情不好彈一彈,花了那麼多錢、那麼多時間,在小孩子最活潑的時候,填鴨式的去虐待他,這樣子到底對不對?美國人沒有這樣教育法的,只有我們台灣人才有這樣。

台灣人就是那些有錢人,或者是死要面子的:「輸人不輸陣!」你兒子學十樣、我兒子才學三樣,這一口氣怎麼嚥得下!我一定是要跟你一樣的,這種阿修羅道的精神,阿修羅就是這樣子,做什麼事都要比!其實你這小孩子對那個根本沒有興趣,你硬是把他塞到那裏去,有什麼用?要對他有興趣的,有興趣的你不必去逼他,他自己就會去學。像我們讀書,我父母的教育程度并不高,哪會告訴你怎麼讀書?讀書是自己的興趣,他只會告訴你:「不要再讀了!趕快睡覺罷!」現在不是!小孩子都不讀書,搞電腦、搞什麼的、、、。不過有一技之長也好,但是也不必每一樣都去學,你看我們學了什麼數學、化學、物理、、,到現在用上的有幾個?沒有!只是這中文最有用了,看書看得懂,其他都沒有好好的去用到!這還要你自己有興趣去讀、就會了。你對營養有興趣,自己找了很多營養的書來,從最基本的去讀,你有基本的智慧,這樣去讀就可以成為一位專家。

你學了很多,到最後今生都沒有學到,錢是浪費很多了,不是一千、兩千,都是一個月兩萬、三萬這樣,一般人可以這樣嗎?有一次我聽了電視節目,在討論富有大企業家在培養第二代,一年花多少錢?兩、三千萬!一般人可以這樣去花費嗎?送到國外吃得好、穿得好,還要有保鏢,還要學社交禮儀、打高爾夫球、還要學什麼的、、、,一砸下去就是幾千萬,也不見得以後他真的就過得比我們自在、快樂!

對於自己的觀念,不要心裏面常常有一個我相在,心裏面有一個我相,就有一個對象,有一個對立人相、眾生相,成就眾生顛倒因,然後並會對壽者相產生執著,就變成眾生顛倒因的因果輪迴的聯手─世界顛倒因。壽者相是修行境界一定有一個果報,你也要放開,不要去出生天上的哪一天去。若是不怕死,就是有菩薩不愛涅槃的境界,菩薩可以再來受生,受生七十年就七十年、八十年就八十年,死了以後再生、生了以後再死,這就是菩薩不去執著壽命有多長?

(2004.07.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