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15.   9 講(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三)、名詞解釋(續)

4.正法:(五百歲)

  這個名詞不是在經文裡面的,但是它提到後五百歲,這牽涉到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正、像、末法,佛法分成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要把這三個名詞搞清楚,雖然沒有正式出現在經典上,但是它講後五百歲,為什麼只講五百歲後,不講一千歲或者六百、七百歲?只講一個五百歲,就是佛法在正法時期僅有五百年,之後就是像法及末法時期了。

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正法又作白法 (梵 cukla-dharma)、淨法,或稱妙法。凡契當於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門,無所有、不可得之法門,大菩薩相應、不相應之法。如來正法有世俗、勝義之別,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三藏;勝義正法則指聖道,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及諸大乘經典等。

(1) 正法(saddharma)

dhama是法,前面的正sadd,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在正法五百年間,因為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經過經典的結集,雖然沒有值佛在世的眾生,有緣接觸到這個經典,然後依法修行,便能證得果位,這就是正法,你們懂得這正法的話,如果你今生才接觸到佛法,你會覺得很無奈,你說我為什麼接觸佛法今生不能成就,因為你是在末法時期接觸的,但也不能講我今生接觸到佛法是第一次接觸的,也不見得是,因為過去生或者過去好幾生,在二千五百四十幾年之間,釋迦牟尼佛在世或者入滅以後已好幾生,我真的沒有接觸到佛法嗎?那要看你現在的智慧、對佛法的了解、心有沒有解脫?可以去揣測說我以前到底有沒有在正法時期修過,甚至於有沒有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做過衪的徒弟,這個也許在你內心、在冥冥中多少都有自我認知,這個自我認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正法不管是不是佛在世,佛入滅後五百年間,都屬於正法。佛在世時值佛是很殊勝,有人雖然初發心或者剛學佛,如果去參加一個世尊的法會,衪就可以讓你證得無生法忍,馬上有解脫的智慧,因為您有佛在攝受,心開意解,能夠了解衪當下所說的是什麼道理,你當下可以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所以說非常殊勝。

佛入滅以後,在五百年以內,你再接觸到這個經典,然後再依法修行,那你也能夠學習到真正的佛法,也可以證得果位,正法有正法的好處。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當然很多論述的,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典,加以演繹,這些菩薩所講的法,以他的了解說出來的,後面的論述都是屬於這類的。譬如《大智度論》是在闡述《大般若經》,這些論述有龍樹菩薩的意見在裡面,菩薩因為不是佛,當然菩薩所講的,我們不了解的還很多,所以我們還有要多學習。從菩薩論述裡面也可以學習到一些東西,但不是絕對是對的,要看解釋的菩薩是幾地菩薩,如果是已經快到金剛如來地的,就解釋的好一點,如果不是,當然解釋出來就難免有一些盲點的。

正法又作白法 (梵 cukla-dharma)、淨法,或稱妙法,這是為了求無上心法、求解脫知見,這才是真正的正法。佛法有不正的法嗎?所謂不正法叫方便法,像不叫你去悟空的,叫你做善事、學世間禪定,這些都是方便,因為你功夫、知見還沒有到菩薩要求解脫這種智慧,講一些比較初淺的,讓你去做的。像「心中心法」十持心裡面告訴你,佛法不要有良賤之分別,你看到這個法怎麼這麼粗淺,沒有講到什麼心空、斷煩惱,只是講一些修善行,怎麼供養諸佛、菩薩就有無量無邊福報等等,這就是初基的人要做這些事情,你就要跟他們講這些,講這個福報他才會有興趣,你跟他講空無、斷煩惱,他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一聽他頭就大了,他天天在看有相,你跟他講無相,跟他不能契合。所以,方便法也不能夠講是真正正法,我們說正法,一定在講解脫道、涅槃道的才能稱為正法。如果是以義理來講,凡契當於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就是不管什麼境界,佛法無所不包,欲界天的善行或者是人道的五戒善行,欲界天的十善,或者梵天四禪天的禪修或者是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這些雖然都是不究竟,但是還是包括在佛法裡面,這樣擴大廣義來說,這也是正法。不像上面講的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菩薩道,你一定要有一個相當的水準,過去已有熏習,你才有辦法一接觸就是正法。

有很多人說:我喜歡大乘佛法,大乘經典我才看得順眼,你喜歡看沒關係,但是你也不要去毀謗小乘的這些法門、行者,因為你以前也修過,只是今生你已經超過那個境界,你不大喜歡去看那一個,但是有一天你要去行菩薩道時,你還是要去懂這些,懂可以不證,因為你的智慧已經超前,過去哪一世走過的方法、境界,你不一定要再去證一次,你讀一讀經典,知道原來這個小乘的法有這樣、有那樣。我以前已講過,釋迦牟尼佛當生要成佛了,衪從底下的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想定,然後破了色身,修證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世間的禪定衪都要走一次,然後再上去,八背捨、九處地定、十遍處,再上去是學三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等三昧,就是慢慢進入聖諦,進入了聖人的境界了,更要修證,然後再上去阿羅漢、菩薩道,然後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還有陀羅尼門(咒語)、所有的三摩地門(定門),然後四無礙智、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十八不共法等等的,這些快接近成佛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薩波羅智,這些都要從最開始到成佛這段,每個階段都要證一次,證一次衪才可以講得出,所以說世尊成佛時,個種法門當生都得再證一次。

你如果證到大乘階段,看《大般若經》、《金剛經》,你再回過來看小乘的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等,你也可以一看就懂,你也可以講,像四念處,你也可以懂得四念處,雖然你沒有真正去做,因為修打坐破了色身,回過來看四念處,道理都一樣,如何控制身受心法這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你也是懂,我常告訴各位不要去毀謗各個不同的佛法。良、賤不是指有好的法還是下賤的法,是依每個人的根基,恰當就是最好的,譬如說《金剛經》、《般若經》很好,但是他根基不夠,你要他來學空有不二的智慧,他沒有辦法體會,你只能告訴他:你要去吃素、布施、守戒,初基的人反而比較容易去做,對某些初學的人就需要比較粗淺的法,法是沒有什麼好壞,我們不要去毀謗佛法,因為一切法都是佛說的,衪是依各個因緣需要來講的,你廣義來講都是正法,所以一切法都是正法,除了害人、破戒的法屬於不正法。

如不取不著之法門、無所有不可得之法門、大菩薩相應不相應之法,那都屬於大乘根基的真正佛法。如來正法有世俗、勝義之別,剛剛上面所解釋的把它歸納在下面,世俗就是修善行、修心養性、修布施,然後再如何學習做人,如何學習做一個國王,如何學習做一些道德水準比較好的。如果以勝義而言,就一定要講剛剛講的常、樂、我、淨,去學習這個自性是什麼?如果能夠明心見性,心空法了,你就能夠解脫,這是真正超世俗的。

在講到《般若經》以上水準的都算是勝義的佛法,而在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三藏,你還要看經典、解釋經典、解釋戒律,你還要看種種論說,這個經律論叫做三藏。我們如果在這裡面打滾,就是還在學世間的一切,如果都證空了,不必學了,住在一境性、無執著之間,那就是勝義的正法。後面講的,勝義正法則指聖道,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這些小乘的佛法,這些小乘法可以讓你悟得解脫的,你學大乘佛法,雖然可以開悟自心、可以學很多的智慧,它不見得能讓您解脫,要到八地菩薩你才能有辦法證得真解脫,才能夠不被一切的因緣所黏住,不然你造了什麼業就被什麼業所黏,你沒有辦法解脫。但是修小乘的佛法,反而可以當生悟得解脫,但智慧比較不夠,祇可以自我解脫,你要他講給別人了解,然後也悟道,就比較難;很多出家師父,他自己修得不錯,證得解脫了,但是你要他講一些道理,他講不出來,這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就是知道如何控制心,你要他反過來教你如何控制這個心,他沒辦法,我以前就唸佛,唸佛唸得心就不亂了,他只能這樣講,你也唸佛好了,只能這樣講,你要叫他說這個心是怎麼樣,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第九意識、第十意識又怎麼樣的行相,然後你要怎麼去認知與控制妄心,然後對因緣之間的關係要怎麼去觀,然後怎麼知道外面的心跟我自己的心之間是真的、假的,是主、是客,把這些分析的清清楚楚的,讓他從義理與實證上面去了解。

反之,如果他是大乘種性,你跟他這樣講,當然是很好,如果他是小乘種性,還沒有到那種要學習智慧、增加智慧,你跟他講這些,他可能聽不進去,他要打瞌睡。愈高的法、勝義的法,曲高和寡就是這個樣子。早上有一個大陸小姐打電話來問法爾在大陸有沒有分道場,我說我們經費也沒有、人力也少,只有一個道場,你有問題可以寫mail過來或打電話問,這是有點曲高和寡的樣子。當然她不是學佛法的,因為是身體的問題或是什麼,總是喜歡問,這也是善因,能夠接觸到法爾網站,能夠慢慢這樣看看、那樣看看,也許就種一個因緣。

正法很難弘揚,我說正法你已經聽過了,就是解脫道,我跟她講高層次的佛法就像是無神論者,她一聽就覺得奇怪,為什麼佛教是無神論?後來,我才跟她解釋無神論,是有鬼神,但不受鬼神所左右,我就是佛,求自我解脫,不是拜鬼神或者依靠菩薩這個樣子,她聽不大懂,因為她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其實要解脫就是要這個樣子,要練心,為什麼我們法會最後都要唱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修行很怕就是你執著菩薩在幫我、指導我,很多菩薩幫你以後,就使你擾亂了,變成是真、是假,讓你搞不清楚,不然下一次再來一個魔來跟你做同樣的事情,你就認為菩薩在幫你,你就迷糊掉了,連真假都搞不清楚。有時候出現一個善境界,善境界很好,但你不要執著它,也不要執著一定有一個菩薩、一個佛在幫我,過去就過去了,你不要再執著,否則下一次再發生也許真的是這個魔化作菩薩來幫你,你說上一次就是這個樣子,這一次好像也這個樣子,有時候無知你就會迷失掉。

學佛法完就要回歸我們自性,我就是佛,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一切法從我心裡起,雖然外面學、外面教,但是最後是不是真的產生一致性,如果學的話,以後面對什麼境界,突然間心裡面就自發性的產生要用什麼法,那就是你自性產生佛法起來了,不要在那裡學了半天,然後要用時不會。從外面學的法,嚴格講起來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真正的去面對境界。譬如以「心中心法」來講,經典是這麼講,但是現在有的人試用過了,家裡人生病,我用哪一印,唸這個咒,真的就把他的病治療好了,但是你如果碰到一個比較複雜的因緣,這中間不是只有一個印,這中間很多印要湊在一起用,這沒有人教你,但是當時你心清淨,你就知道什麼時候要用什麼印,然後最後可能要把這個怨親債主送走,又要用什麼印,這經典沒有教你,你要從內心裡面,當下一個念頭就這麼做了,這種自性而起的法,是你自己從內心裡面產生的,這才是真的。學歸學,你能不能融會貫通能夠用,要看你自性裡面如何體會這些,這些都要你真的心清淨,很用心的深入,學到「心中心法」的精髓,你有心要去行菩薩道,你要去幫眾生分憂解勞,那你就可以派上用場,這也就是正法。

(2)像法(saddharma-pratirupaka)(後五百歲)

此時期僅有教說與修行者,而欠缺證果者。雖有經典教法及修行者,但多不能證得果位者,稱為像法。像法就是相像、相似,就是相似正法,因為前面這個是正法,相似正法的那個就是像法,此時期經典是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就沒有像正法時期那五百年間,有修有證就可以成就果位,你不是覺得很無奈嗎?經典我也看了、我也依次修行,為什麼不能得到果位?因為智慧不夠,或者在這一段時間證果的人少,跟我同樣活在這個世界同時期的人,沒有辦法跟你講的清楚,他教你的已經打了折扣,你自己修再去用功,又打了折扣,這樣怎麼會得到果位,等於是說老師本來就不是很行的,然後教你的又不清不楚,你自己又依經典去修行,沒有辦法得到果位。

須陀洹果,有時候我們剛看覺得這個太簡單,這個不入流,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接觸的色身香味觸,這五塵境在內心裡面沒有罣礙,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的,這樣不是很簡單嗎?有的人就是修了十幾、二十年也做不到,你自己反省你自己,有沒有很執著,這樣做就是對,不這樣做就是不對,看了不舒服,這樣就是連須陀洹果都沒有,如果你做了,我看了說你這樣做很好,因為你這樣做有這樣做的果,那樣做有那樣做的果,怎麼都好,反正你騎摩托車、坐火車、坐飛機都可以到高雄,我管你做什麼,這麼做都可以到達目的,你看了就很順眼,你說坐飛機四十分鐘就到了,你偏偏要騎摩托車要搞多久,你怎麼那麼笨啊!對啊,因為他就是笨,你也覺得他笨的可愛,你就看著他慢慢去弄吧!也不會生氣,也不會覺得他很笨,我們很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我這樣做慣了,要別人也要這樣做,你不這樣做,我看了就很氣,這個連須陀洹果根本都沒辦法證得,我們常在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實,管你什麼我都無所謂,講起來很簡單,但是在你生活起居中,在你待人接物之間,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情。這個須陀洹果,我們說阿難尊者,好像跟世尊在一起幾十年,他跟世尊是堂兄弟,但是他的記憶力很好,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內容不要背他都可以記起來,他多聞,但是定力就沒有,那時候他才證到須陀洹果,後來因為要結集經典,大家逼著他,要他證得阿羅漢果才能夠參加,他才認真去用功,好不容易在七天裡面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是被逼出來的,心地要超越是很快,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這麼突不破呢?就是太執著,所知、所見,我主觀意念,這個我沒有打破,你沒有辦法超越,我、人、眾生、壽者,《金剛經》第一個提出來就是要破這四相,這個「我」沒有破的話,你就永遠沒有辦法在人之間,能夠斷緣,不要跟他們結這個因緣,你這麼做就有辦法解脫了,但這些在像法時期,有修有證的就愈來愈少了。

(3)末法(梵 saddharma-vipralopa)

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像法以後稱為末法,教法依然垂世,人雖有受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像法時期證果者少,末法時期根本證果的更少,甚至於沒有人證到果位的,你會說某某人不錯啊!這些都是再來的菩薩,不是開始從世間智慧或者禪定這麼修上來的,都是行菩薩道再來者,今生有成就再續繼行菩薩道的,不能列在末法時期的開悟、證悟這個範圍裡面。

如果是一個初學者,在末法時期,他如何成就,難怪這個道德愈來愈差,眾生的業緣愈來愈不行了,沒有辦法解脫;戒律,受戒,以前七天、五天,現在一天也可以,以前說受五戒要滿五戒,現在也不必要了,你如果現在參加二戒、三戒、四戒隨便你發心,有的人覺得這個是必然,這是沒有錯,因為我們是減劫時期,在減劫時期道德水準遞減,這是一定的。在增劫時期道德水準就愈來愈好,現在減劫時期,壞人愈來愈多,黑社會當老大、當國王愈來愈多,目前還不致於如此,過了幾千歲以後就是這個樣子,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有經典能讀,又能發心學佛,唯一就是要守戒律、持戒,持戒清淨才會成就,如果光有什麼法學了半天,不持戒到最後就走到魔道去了,末法時期應該是能夠把真假分清楚,能守戒清淨也不是沒有希望,你看經典裡面也有講,只要大家再發奮圖強,守清淨戒,佛法能懂多少就懂多少,然後就去做,其實離不開心境不被誘惑,你就可以證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甚至於阿羅漢,要不然就多誦經典、咒語,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也會有證到果位的。

末法時期如果靠自力,那當然就很少證到果位的,希望大家發心、守戒清淨,要不然就依靠咒語、經教去多誦多誦,有一天你會智慧開。戒律難免都要管你的心,你的心管得死死的話,你就有機會再進入一個果位的境界。《楞嚴經》中言,要一大阿僧祗劫才能從初發心證到開悟,如果有讀《楞嚴經》、《誦楞嚴咒》,也許馬上就可以開悟,認真誦、認真讀,你就省掉很多時間,不管過去你修多久,今生到底是修了多久,你接觸到《楞嚴經》時能夠誦楞嚴咒,也許就可以縮短你未來應該要去修的時間,你當生就可以開悟了,開悟以後,你要修到八地菩薩又要一大阿僧祇劫。現在有一個《大悲咒》,我常在講,你讀誦《大悲咒》天天上下兩部,上午下午各一部,這麼誦一誦,你幾年之間你的心就可以靜下來,你心就可以超越,這個又進入不動地的境界,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在無礙、無所謂,這樣又省下一大阿僧祇劫,後面這一段要從不動地要證到如來地,這個就還沒有看到經典可以讓我們省掉時間,馬上可以當生成佛的。

你看釋迦牟尼佛跟很多的大菩薩、大阿羅漢都印證,你未來未來幾千億年以後,在哪一個世界佛,你的名字叫什麼,不是說在可見的未來要成佛,菩薩道裡面還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度眾生,去培養你的智慧,有一天因緣成熟,哪一個佛,為你授記,你未來在哪一個世界可以成佛。

 

5.佛法三時:

即佛陀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變遷。據《悲華經》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等之說,正法原有一千年,像法為五百年。關於末法之時限,諸經論所說大抵為末法一萬年。又有一說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此乃由於度女人出家之故,正法減五百歲,所減之歲數移轉於像法之時期。

上面是講正法、像法、末法的解釋,第五個名詞是在講它的時間,佛法三時,即佛陀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變遷。正法原有一千年,為什麼《金剛經》說後五百歲?後面有再解說,現在我們先看,原來的正法一千年,像法為五百年。關於末法之時限,諸經論所說大抵為末法一萬年,但是有時候很難講得清楚,以《法滅盡經》裡面講的,末法時期,從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一千五百年起算末法時期,到彌勒菩薩下生以前的數千萬年之間,應該都算末法時期,為什麼有的經典說末法時期只有一萬年?這中間,我想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一萬年之間,能夠修、看到佛經,能夠修佛法也能夠證果的,像這樣持戒清淨,應該在一萬年之內都還有那種效果,如果一萬年以後到未來五億多年,因為彌勒菩薩下生還要五億七千六百多萬年,扣掉彌勒菩薩下生以前數千萬年之間沒有佛法,往前推,算五億好了,五億年之間是有佛法在,但是大家是不依法去修或者是懂得佛法不守戒去修的,所以沒有成就。

這些很多經典很難去兜起來,你說末法時期只有一萬年,另一部經又說彌勒菩薩下生以前的數千萬年之間沒有佛法,那表示數千萬年以前還是末法時期,還是有經典可以看、可以懂,但是就是光說不練或者是光懂佛法不去守戒律,就沒有辦法得到果位。大家要知道,果位是依行者心淨的程度去斷定的,若心不清淨,光懂佛法也沒有果位。

《法滅盡經》佛說:如果出家比丘能夠真的守戒,守清淨戒,只要一個人這樣守清淨戒,學習無量的智慧,然後度眾生,這樣佛法就不會滅了。問題是有沒有這種人?有沒有這種在末法的時候守戒清淨的,如果有的話,佛法還是預期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給你們一個概念,其實我們沒有佛的智慧、神通,所以這裡講那裡講的,有時候我們兜不起來,應該是一萬年很快就到了,沒有佛法嗎?應該還有佛法,不然《法滅盡經》裡面這麼講:彌勒菩薩下生以前的數千萬年才沒有佛法,佛法還沒有滅,應該五億年之間都還有佛法,另外再看到新的經典,也許可能有多一點的資訊可以研判,起碼現在看到的經典這兩個是兜不起來。

我們看像法跟正法之間的年代,又有一說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上面講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五百年,像《金剛經》裡面就講「後五百歲」,顯然在講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乃由於世尊度女人出家之故,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一念慈悲,允許女人出家修行。大家說:到底女生能不能證得佛性?這個在古代就有爭論,如龍女菩薩她到底能不能成佛?龍女菩薩衪說可以,別人說不行,在釋迦牟尼佛當時,龍女就以茹身而成佛道的。當然一般女人的業障比較重,貪、瞋、癡、慢、疑,其它的十個小煩惱、二中隨煩惱、八大隨煩惱都很重。釋迦牟尼佛又在講眾生平等,為什麼我只能度男眾?那時候衪就開放女眾可以出家,因為這個緣故,正法本來可以一千年,正法為度這些女生減掉了一半,剩下五百年,把另五百年移到後面的像法時期,所以像法才從五百年變成一千年,這是好幾部經典寫的。如果你光看一部經典就會覺得有的經典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有的經典又講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這個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一念慈悲,允許女眾出家,正法才減了五百歲,所減之歲數移轉於像法之時期。

你看很多出家師父,說這裡是男眾道場,女眾不要來,我也不要收在家的女生,這樣的行為也沒有不對,他怕智慧、定力被這些業力重的女眾把他退轉了。菩薩,有時候像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一體平等,當時衪打破印度的四種階級已經是一個突破了,衪開悟的第七週碰到斯里蘭卡兩個商人,在菩提迦耶收他們為徒弟,出家人收在家人為徒弟那是第一遭,打破了婆羅門跟剎帝利才可以修佛法,這種第三等級的商人也可以學佛,等到僧團成立以後,衪又開放女眾可以出家,當初的心裡就是慈悲、平等,既然你出生是女眾也允許出家是這個樣子的,正法才縮了一半,像法就增加了一倍;當然像法時期,證悟的就愈來愈少。

這中間又牽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難道出生做女生就比較笨、修的不好嗎?你想想,我有沒有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習氣一大堆,如果真的沒有,那我很完美,我跟男的有什麼不同?甚至於我心清淨,比男的還要好。其實男女相不是絕對的,也許你上一世是男生,今生出生做女生,也許上一世是女生,今生有時候出生做男生,但是骨子裡面還有扭扭捏捏的個性也有,佛法是以通稱講這些道理,你如果仔細去分析,也不是絕對的。上一次我也提過,在未來末法時期之間,男的修佛法愈來愈少,女眾修佛法愈來愈多,現在就已經是有這個趨勢了,你去看那個大法師在演講百分之八、九十是女眾,男眾是點綴點綴,萬紅叢中一點綠,這是末法時期的必然現象,經典上也講女眾的壽命愈來愈長,男眾的壽命愈來愈短,這是一個現象、趨勢。這些,也許是女生在末法時期比較上進,男生愈來愈退轉,為何會如此,仔細思慮一下,也許出生做女生,暴力較少,被誘惑力較低,所以末法時期,女眾修佛法比較來得有利。

 

6.三時行證說:

另就三時之修行證果而論,有謂正法時期,光持戒清淨即能成就,稱為戒成就;像法時期,修禪即能成就,稱為禪成就,當然還要持戒清淨;末法時,惟依淨土念佛法門方能成就,稱為淨成就。上面講的是時間,現在講的是修行有沒有果位?

另就三時之修行證果而論,有謂正法時,持戒即能成就,在釋迦牟尼佛在時,你只要持戒清淨就有果位,要持戒清淨就控制你的心不要胡思亂想,沒有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持戒清淨,果位就出來了,這很簡單的,稱為戒成就;你看小乘行者修行,釋迦牟尼佛當時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七十五戒等等的這些戒律,用戒來規範行者的心,讓你不去犯這個、不去犯那個,不去受誘惑,守戒不是被動的守,其實它有積極的意義,你守了這個戒以後,你對外在的誘惑就不會動搖,不會動搖你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當然就有果位,所以在正法時期時,持戒就可以成就。

像法時期,禪修即能成就,又稱為禪成就,這樣我們就比較放心一點,你說像法時期有經典也悟道的少,那不是完了嗎?現在何況是處於末法時期,像法時期雖然已經過了,現在是二千五百多年,像法時期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間,那他禪修也是可以得解脫,這個是禪成就;當然禪修時要依世尊的經論去除心垢,這樣才能真的得解脫成就。

末法時期有沒有希望啊?惟依淨土念佛法門方能成就,這個也是末法時期的一個好消息,末法時期眾生業力重,阿彌陀佛的願力剛好發揮衪的功用,只要你一天很虔心的在唸阿彌陀佛佛號,沒有雜念,你就可以悟道,要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來接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有另一法門,就是可以修「般舟三昧」,就是你不躺下來睡覺,你天天就在一個小房間裡面站著一直唸佛、唸佛,走香、走香,唸到整個人氣通了,入禪定了,所有十方諸佛都現在你的面前,站在那裡給你看,這叫般舟三昧,末法時期能成就的是淨土法門為優勝。

現在為什麼有的人說唸佛不好,唸佛是很好的,你說禪修才好,禪修到最後有成就,一樣的還是要以佛號來增加你的定力、維持你的定力。唸佛也是可以開悟,如果你是心清淨、守戒清淨,那諸佛、菩薩跟你加持,你也有開悟的可能,有開悟成地上菩薩的境界,雖然初歡喜地、二離垢地,看起來好像是很低的菩薩位階,其實已經要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得到呢!那也是不低了,如果是在末法時期,唸佛還是比較好一點,如果把像法跟末法時期合起來講,那禪淨雙修不是很穩當嗎?很多師父就弘揚禪淨雙修。現在末法時期以唸佛為成就,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唸佛不成就?沒有唸到心裡面去,沒有很虔誠的發持戒的心,然後沒有善因緣感招諸佛菩薩來加持,有的人唸佛唸了十幾、二三十年都沒有成就,如果我從像法時期之間的打坐禪修,這樣把身體的氣機練起來,把戒律守好,心能夠規範好,這就是禪定,那這樣有一個基礎後,諸佛菩薩應該會給你機會,當生應該也可以成就。

唸佛,其實是很好的,一方面可以藉諸佛菩薩的威德力來消我們的業障,二方面你在心亂或者業障來的時候唸佛,也可讓你心清淨擺脫業障,甚至於你光唸佛也可以當生開悟,其實要開悟都還要諸佛菩薩的加持,把你的身體製造一個機緣,讓它色身氣機通了,然後就可以開悟。我們雖然修「心中心法」或者早期的禪修裡面都摻雜很多唸佛法門,意思也在這裡,不要放棄唸佛法門,因為末法時期的成就在於淨土,淨土其實是專指唸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你一天到七天之間虔心唸佛的話,衪就會來給你加持,往生時會來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在這裡當菩薩那也可以,但是你要先自己有成就證得開悟,然後繼續地地菩薩的修證,往上去成就。

這樣我們從正、像、末法時期的意思解釋給你們知道,然後三個時間,你要修果位要依靠哪一種?你要選擇好一點的,這樣你對三時成就就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光知道三時,你說末法時期有沒有希望?也不是沒希望,我們就依唸佛法門來成就,當然不能忘記持戒、禪修一同。

 

7.持戒:

戒,梵語s/ila,音譯尸羅,六波羅蜜之一。持戒即護持戒法之意,與「破戒」相對稱。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觸犯。尸羅有清涼、安眠、數習、得定、嚴具、明鏡、階陛、增上等義,就清涼義而言,惡能熱惱身心,戒則使之安適,故稱清涼。為什麼要持戒?因為剛開始修行,我們很容易受誘惑,很容易發作內在裡面一些習氣,藉守戒來改善我的內心,要護持我們這個戒法。有持戒就有破戒,有破戒就有持戒,這兩個是對待的名詞。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觸犯,就是持戒,這是從字意上去講的。律宗或其它經典專講戒律的,講了很多的戒律,像比丘尼三百七十五戒,總略稱五百戒,這個戒律是很嚴格,早期,在社會不發達時是有可能的,你說現在這種科學發達的社會,有時候你很難去把這個戒律像古代那樣分清楚,然後守得很清淨。譬如有時候,晚上太陽一下山,男的就不能跟女的在一起豁一屋簷下,女的不能跟男的在一起,現在有電燈,有法會男的、女的還不是在一個屋簷下,這些實在很難去說。

有時候,在思考一個問題,經典有講,這個佛法要滅的時候,就像蠟燭一樣,蠟燭燒到快沒有時,有一個現象,就是特別明亮,佛法要滅時也一樣,就是佛法特別興盛,然後,啪一下沒有了。我常在想現在這個印刷術、電腦對於佛法弘揚很有幫助,以前要讀一部經,要一個人在那裡刻、寫,寫一部經的功德真的無量無邊,你寫了這部經好多人可以看。現在不用了,印刷術不用講,用電腦一拷貝,你要幾部經都有,然後世界上的人一進到網站,你要讀什麼經都有,這樣不是有點像火花最旺盛的時候,我不知道以後佛法有沒有像這麼簡單取得,我也擔心是不是最後佛法要滅掉了,當然是妄想,因為還有五億年,應該還有佛法,未來的科學是不是更發達,以後都是機器人,用“0101”來操控你。戒律,其實就是佛法一個最根本的,佛法根本是什麼?就是因果,因果引申下來的就是行為,行為就是戒律,你戒律守得嚴格,你做的都是善事,你就不會去犯這個錯,就不會去結惡緣,這樣戒成就,應該是一切佛法的基本。釋迦牟尼佛衪在入滅前,阿難去問四件事情,這個很重要的,第一個有關世尊所講的經典,第一句話要安什麼?世尊說:「如是我聞,一時…」;第二件事情,世尊入滅以後,我們沒有導師,那是不是由這裡面的誰來當導師,還是以誰為師?衪沒有說誰,衪說「以戒為師」,你有這個戒律,隨時帶在身邊就是你的導師,你碰到誘惑時,我不能動心,如果菩薩觀心在動,然後不動,那是最好了。那小乘的行者心動,但是行為沒有去做,那還守得住,這是第二個疑問要「以戒為師」。

以前在大乘經舍上課,有個女孩子,不知道去聽那一個法師講的,說應該以法為師,她說學佛法應該就以法為師,我說釋迦牟尼佛沒有講以法為師呀!她好像很堅持,你自己想一想,什麼叫法?法有善法、惡法、邪法、無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我舉一個手也是法,我打個噴嚏也是一個法,所有一舉一動都是法,那個木頭也是法,有相的都是法,無相的也是法,空也是法,那你要以哪一個當老師,那就是不懂得佛法。她就以為我學射箭,練得很精準就是箭法,以那個為師,這些都不能夠解脫的,要以戒為師,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守戒、守戒,你就會有成就。

第三個他問,如果我們僧團裡面,有人犯戒了,我們要怎麼規勸他,如何來處理這些事情,因為世尊在時,衪神通廣大、福德具足,講一句話大家都心服,沒話講,現在世尊入滅了,每一個人,對於有修有證的當然不管這些事情,就怕那些還沒有成就果位的人在那邊擾和,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在那裡互不相讓,那要怎麼辦?世尊回說:默擯之,就是默默的不理他,把他排斥在外,這樣讓他自我反省,我犯了這個戒大家都不理我,等他反省好了,有反省的心大家再慢慢的接納他,這是第三個問題。

最後一個問,世尊入滅以後,如果有初學者,我們要用什麼法來教導他修行?世尊衪就提出三十七道品最基本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覺觀法門;正法時期也是一樣,修行還是從四念處下手,像法時期的禪觀還是從四念處下手,末法時期的禪淨要雙修,不然你不能成就,還是要以四念處下手。

四念處就顯得很重要,四念處其實南傳又把它變成一個內觀禪名詞,內觀禪初學者沒有辦法內觀,還是觀身體的痛、觀還是有個我,然後慢慢觀自己的覺受麻、脹、痛、熱,慢慢觀心的起滅,慢慢觀一切法,自己內心的、外在的、周圍之間的人事物,你怎麼去看它,其實這四個身、受、心、法能觀成就的話,起碼就有小乘的果位,如果悟了以後從內心去修六度,慢慢把無始劫種子翻修讓它清淨下來,也可以得到清淨自性。這四個問題是阿難尊者在世尊入滅前,這些大阿羅漢要他不要光在那裡哭,要趕快去請教這些問題。

我們講戒,它有很多的意思,一個是可以清涼,在你碰到引誘時,你一想到戒律,它就可以讓你心清淨下來,就不會在那裡胡思亂想到底要、不要?不用了,安靜下來,你就清涼了。戒稱安眠,可以讓你好好睡覺,如果這個眠,當成煩惱時,就是讓你的煩惱安定下來,心沒有煩惱就可以安靜下來,就可以好好睡覺。其實這個眠,有時候我們說隨眠,在古代翻譯時,眠有迷糊、煩惱的意思,安眠就是讓你的煩惱清淨下來,這跟清涼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看近代的意思安眠好像是可以好好睡覺,你沒有胡思亂想,當然可以好好睡覺。戒是數習,習如果是數你心裡習氣毛病,你可以清楚的來分辨它。戒是得定,如果是已心清淨,呼吸能夠順,那也是數息,從呼吸間,如果數息清淨,就能夠隨息,能夠得息,就能夠得定。戒是嚴具,莊嚴具足,守戒清淨的人,樣子看起來就莊嚴具足,你守戒可以像明鏡一樣,可以照很多外境,看得清清楚楚,對、錯都能隨意而知。戒是階陛,就是你心清淨、不清淨,還有很多層次的,你能夠很清楚的說內心裡面如果不住戒有哪一些毛病,也許你對貪沒有了,大、小貪我都不在意,我都不想那個念頭,那你就是貪沒有了,有的是犯在瞋,菩薩都最容易犯在瞋,因為知道的多、看的多,但是脾氣不去斷,看了就生氣,對外在的人、事、物就老是覺得不如你的理想,你就從這個守戒之間,到底犯了貪、瞋、癡、慢、疑等什麼毛病,你要歸列在哪一階?你自己就能夠清楚的去了解。持戒是增上,本來是心不淨,你現在讓你的心更清淨,本來心清淨,你可以讓你的德行更往上推,讓你的執著更少、讓你的妄想心更沒有,這樣你自性清淨就能慢慢的增上,讓它愈來愈顯露。

戒依不同的解釋,有很多不同層次,你可以把它安放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在身心上面可以把它下一個定義,這些其實都是廣義的在說明戒的意思,不是我們以狹小的在解釋戒律,局限在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什麼守這五戒?守了以後有什麼現象?我們就是廣義在說明這些現象,你就了解,原來戒有這些功能,可以得到這些,從身、從心、從你的自性清淨方面去分析,有很多層次不同的。就清涼義而言,就是更進一步來說明這些意思,惡能熱惱身心,一切的不清淨,能夠讓你的煩惱發作,身發作難免都有淫慾心,心發作熱惱難免都有煩惱心,這個熱惱,你要翻譯作煩惱或者慾望都可以,因為慾望一起來我們身體就發熱,然後煩惱就來了,尤其是我們人的淫慾心,人的淫慾心起來,你就感覺整身發熱,然後好像沒有去行淫就得不到心安一樣,一般人都是這個樣子,你如何能夠讓他清涼下來,不犯邪淫,或者是連夫妻之間的正淫都不去犯,甚至於出家人更沒有這個對象,沒有對象,意念來了還會起煩惱,如何轉意念,如果根本連意念都沒有,那這個就是真正根本種子都沒有了,就是真正熱惱都沒有了,是心有熱惱,身就沒有熱惱,那心有貪、瞋、癡、慢、疑或者其它種種的毛病,當然身體就會去做,這是一切惡源,你用戒來讓它清涼下來,故戒使之安適,故稱清涼。

另外,《大智度論》將持戒之人分有四種:(1)為得今世之樂,或為怖畏、稱譽名聞而持戒,是為下人持戒。(2)為富貴、歡娛、適意,或期後世之福樂而持戒,是為中人持戒。(3)為求解脫涅槃而持戒,是為上人持戒。(4)為求佛道,憐憫眾生,了知諸法求實相,不畏惡道,不求福樂之持戒,是為上上人持戒相。

(1)為得今世之樂,或為怖畏、稱譽名聞而持戒,我今生如果持戒的話,我今生好像就可以得到福報,為得今生之樂我來持戒;有的人說因果報應非常的可怖,我來持戒;有的人為了得到別人的讚歎他的守戒嚴格清淨,這個戒律嚴格而守戒的人,以這樣心態去持戒的,這些都是下下等人持戒,為了今世的福報、快樂、可怖、給人讚歎,所以去持戒的,這些都是有目的去持戒,叫做下人持戒。

(2)如果為了求富貴、歡娛、適意,或期後世之福樂而持戒,一般人大概都是屬於這一級的,是為中人持戒。

(3)上等人持什麼戒呢?為求解脫、涅槃,不為未來得往生天上享樂或者今生可以富貴、榮華,只要求現在能夠心安,能夠涅槃、寂靜,解脫一切煩惱,為了這樣守戒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上上智慧的人在守的戒,是為上人持戒。第三,這是聲聞、緣覺,求自我解脫的持戒。

(4)為求佛道,憐憫眾生,了知諸法求實相,不畏惡道,不求福樂之持戒,這個更上,是為上上人持戒相,這是第四種菩薩持戒,他守戒不是為自己,他還要憐憫眾生、去度眾生,因為經文裡面講到持戒清淨者能怎麼樣、怎麼樣,所以提出這個持戒的內容,讓大家了解一下。今天就上到這裡。(待續)

(2004.05.1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