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200
4.04.24.   8(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經文大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對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您認為下列意思如何呢?是不是可以用身相來見如來法身、法性身呢?」須菩提尊者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色身見,以色相來見如來法性身!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所說的身相,雖有所見色相,但非真的如來法身,若是所見是色身,也不能執著為身相是如來。」佛告須菩提說:「是的!在修行過程中,要能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真實的。若一行者能見一切相成為非相時,即能不為此相所迷,那就能見如來體性或見自性法身了。

法身、法性身,這兩個名詞意思都一樣,為什麼用色身就不能夠見到法性身?因為法性身是無形無相的,像虛空一樣的;身相是因緣和合、四大假合而成的,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前法身是常、色身是無常。我們現在要看到佛法身,不是用眼睛看衪的雕像,而是用心來感覺十方虛空如來法身,此法身具足十方界,無所不在。這裡世尊提出來說:「您意思怎麼樣呢?能不能用色身來見如來?」經文裡面是只有講如來,其實如來後面要加上一個法性身,因為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不能以色身來間見如來。

須菩提尊者說:「世尊!不可以的,世尊!若色身是可以見的,如來的法身是不能用眼睛來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況且如來所說的身相,雖有所見其相,但也不能執著為身相。」我們有時候看佛像也是一樣的,不是我們事實的佛像,是打坐禪修、法會之中,你會看到一個佛的像,其實那個像也不是真的,那是佛的化身,真正佛的如來法性身,衪在虛空之間是無所不在的,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只能用心來感應!

最後,佛再告須菩提說:「是的!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要能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真實的。若一行者能見一切相成為非相時,即能不為此相所迷,那就能見如來體性或見自性法身了。」這裡講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講到:「若見諸相非相」,從有相來觀,這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雖然看到相,但是不要執著它,這樣也就是無相,或者是有相無住,雖然看到了相,不要住在那個相上,這裡要告訴各位的,現在講到這裡,不是用我們眼睛來看的,都是用我們見性來看的,也就是在修行到閉著眼睛打坐、禪修、或者做法會,你都可以看到一些諸佛菩薩等等的,在這裡講的:「若見諸相非相」,不要把祂當成是看到佛、看到菩薩、看到護法神,都不要去在意這些,這樣就沒有被塵相所迷,這樣慢慢地就能夠開發出自己的體性,也就能夠慢慢地讓你的自性清淨,這一句話,在後面會講得更詳細的。

這是第五品的「如理實見分」,因為在前面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住?」我們修行時要將心放在哪裡?云何降伏其心?要如何來降伏自心?我們隨時隨地起心動念,看到外境、聽到聲音,自己都有自己的分別心,難免都會起連想,有連想就會有煩惱,這些都是修行的大忌。若能「捨識用根」,只有看、只有聽,不要起心動念相應,否則你沒有辦法使心清淨。之後世尊也慢慢談到要離四相,然後度一切眾生,而無一切眾生可度、、、等等的這些修行法門,都是在說明:「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既然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先要破掉我們的色身,因為我們的色身,一方面是我相、我執重,二方面還有一個形相,一般人都執有身見,因此在第五品,世尊先提出這個身相,用有形有相的物質形相來導入無相之相,能不能見到如來的清淨體性呢?了解了這第四品的意思後,在第五品世尊先提出這個色相,因為這個色相包括一個有形有相的色身。我們每個人有一個個體,在世尊還沒有入滅,衪本身也是有一個個體,當然當時衪有一個報身,報身是莊嚴的,具足三十二種好相、八十個隨好相,若是以還沒有入滅的這個色身,能不能看到如來法性身呢?

修行人修心並且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可以感覺心很安寧,可以感覺與佛的法性身是同一個身、是一樣的安祥,這裡提出來:「如來所說的身相,雖有所見,但不能執著為身相。」當然也不能夠看到如來法性身,因為須菩提尊者是悟空第一,世尊一問他,馬上就可以清楚的回答:「不能以色相見如來!」像二十六品所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有形有相的、有聲音的,都是世間裡面的事相,要這樣去看、去超越這有相之間的如來法性身,是不可能見到的。

《金剛經》是在學習如何開發自己的如來自性?如何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破四相即是在明心,見色相非相在悟性空無執,慢慢這樣修證,當能見性。《金剛經》不是讓你學一些世間用見性可以看到的,一些有形有相的東西,因為《大般若經》已經是大學程度的人學習的,以佛法而言,從小學到大學之間,《大般若經》已經是講到最後,如何證本來面目?如何解脫?到研究所的課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心的神通變化,如何度化眾生等,一切法唯心造,你懂得這些就會進一步去應用這個心、這個法,如來的法性身是空無的,但從空無之間,如何去變化一些形相?然後去做一些佛事。

在第五品中世尊先提出這一個問題,修行要怎麼來修?我們心也是起滅、隨緣而變動,我們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等等的各個自性,都會隨因緣而感知那個塵相,把它看成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普通修行外道的人,沒有辦法解脫的道理就在這裡,他們把所看當真、把所聽到的都當真,都是有為之相,這樣就沒有辦法回到自性清淨,對諸相不黏不著。

佛法的可貴,就在於是要破四相,若是不能往這邊來走,在修行過程之間所起的心的靈知靈覺、或者是你的見性能夠超越,一般的世間人所能知能見的,都把它當真了,這樣就沒辦法解脫,雖然不是沒有相,但就是要對的觀它是無相,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能夠這樣磨練、磨練,磨練到有相也能夠看成是非相,意思是我看到是看到了,但不執著我所看到的,所謂不執著所看到的,就是不起心動意念來與它相應,這樣就能夠把諸相看成是非相,就有如來真如性會現起,真如本來就能夠應緣現一切境,但是空真如體現時,就能夠見一切相是非相,這樣自性如來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的境界像一面鏡子照一切境:「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

但是在現一切相之間,卻不會去執著它,要有這種功夫,才開發出自性如來,這裡的如來不是看到釋迦牟佛、看到阿彌陀佛,因為是自己見一切相,把它看成非相,有這種見諸相非相的能力,當然,看的是自性如來法身,開發出你的佛性出來了。

這大意把它直接翻,大概是這些意思,但是要更深一層去了解,要怎麼去做到?從人的層次去講這些,你頂多還是在修行的第一階段,那時候是小學還是在修這善行,然後初中開始修打坐,在打坐之間難免都會見一切相,這個相有來自於阿賴耶識裡面所儲存的種子,今生所經歷過的事情會再現;很多人修「心中心法」、或者開始學打坐,第一個就是小學時候的同學、或者小時候所做的一切事情,會重新再現,雖然不主動的去想,甚至於已經忘記的,但是它都會再現,這是虛妄不實在的,要了解所有心地裡面,再回鍋的這些心意念,本來都是不實在的,這也是凡所有相之一。

上一次講解釋名詞時,「相」有很多,只要是世間一切都是屬於有相,然後心裡面的念頭也是法相,聲音、味道還有所吃食物的酸甜苦辣味道,所接觸的這些物相,都是概括在一切法裡面,外在的境與內心的境都包括在一切法裡面,都能觀它是虛妄、不實在,這樣可以慢慢把以前還沒有學佛、或者一念無明所造的業,就能夠超越它,不然常常就會有罪惡感,以前做了什麼事、什麼壞事,所做過的事情永遠不會滅掉。

當修到行陰區宇時,開發出宿命通,只能看到八萬劫以內的過去、未來的事情,以外他看不到,可能就會撥無因果、斷滅相這種邪知邪見,要知道一切發生的事情,所做的或者是所接觸的,都會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這些在修行過程之間,氣都會掃到它、都會現出來,現出來了對於好事可能會自在,做一些壞事情時,可能就會有一種罪惡感,要觀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的,要觀諸相非相,這樣才能夠用如來的客觀體性,來看著以前無明所造的一切業,因為這是心意念,它是不真實的,哪一個時候才真實?所造的業,當怨親債主來要債了,那時候是真實的,當下也就要坦蕩蕩的面對業,該還就要還,有能力不讓它得逞的,那就解脫了!有的是沒辦法,沒有修到那種智慧、沒有修到金剛體,沒有金剛體又氣不通,就很容易生病,很容易讓它得逞了。

修行大乘佛法,身心都要如金剛一樣,身要如金剛、氣就要通,氣不通隨時都會有障礙,心要不煩,心不管真的、或者假的境界來,都能夠自在、不迷糊,這樣你的自在法身就會現起來。這經文短短的三行,其實已經把很重要的概念揭露出來,如何應住?要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要怎麼離,一切相都以我為主,沒有我相就沒有人相、眾生相,第一個先要破自己的身相,如來提出衪的身相來說:「是不是能夠見如來?」須菩提尊者說:「不行!」世尊再告訴我們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句話要背,只要心裡碰到煩時,無明,雖然你還看不到有怨親債主,但是覺得心煩,今天覺得心不安定,就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安穏你自己,也可以給外境的這些怨親債主,把它看成是虛妄不實在,它若是不能夠加害於你、或者讓你心煩,它最後、最後都會離開。我們修行的人隨時要有這種知見,不能夠無風而起浪,心本來是每一天都很安祥、平靜,或者身體每一天都覺得很正常,當有時候開始不正常,有時候開始覺得心不定,就一定有外在的因緣在干擾,這時候就要坦蕩蕩去面對它,那是第一義諦空的修證,不用一法去面對它、也沒有煩惱起,自性自然清淨,這是最高的境界。

若是不行,心還是有點慌亂、還是有點毛毛的、還是有點胡思亂想、不定,這時候就要想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把這些感覺,第六意識這些潛意識的覺知把它空掉,因為我們第八意識能觀一切境都是如實見,但是我們與第八意識還沒有相通,第八意識的所知所覺,你不能看得清楚,只是今天怎麼心慌?其實已經照到了外在有因緣,才會覺得心毛毛的、感覺心煩,但是你看不到,只能從自性的心去感覺、去反應,這時候就要想到這句經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後面是結論,能夠看到諸相非相,能夠做到這樣,當下你也可以看到自性如來,慢慢就會度過那個境,也就是你的清淨自性會現起來。講到第五品這裡,已經把真正的身相非相,把它揭露出來,你也就要會用,在用的方面是第五點:「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闡述如下:

 

()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1.「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者在初階段修行,係面對外境而修,即以五根面對六塵起覺受時,就要觀覺受起何意境來修,這時行者當以「捨識用根」方法,只能用眼、耳、鼻、舌、身去覺知色、聲、香、味、觸等法塵,但不要有分別想。若行者此時還有好壞、善惡、對錯等分別想,六根緣六塵就會產生自己的覺受,有覺受就會引起煩惱法。當行者在日用應緣時,已能不受諸境塵所迷,即達「捨識用根」之第一階段的修行。

此時行者繼續打坐、用功,氣入腦中,即會誘發起無始劫來的妄執心。此時不管五根觸緣所生覺受,或八識現量所識知的現量相分(影像),會產生心念或影像,這時亦不能以此等塵相來見如來。除不要以身相(影像)見如來,同樣不要以聲、香、味、觸、法等法相來見如來。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佛陀說:「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也就是說,修行者見一切相時,不要有一相可見想,要能視而不見,不即不離。同時聞、嗅、味、觸一切法塵,也要能對一切境,有所覺知而不黏,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此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所問的:「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在《金剛經》裡面的三段論,在這裡算是第一次出現,三段論的用意是教我們如何以般若波羅蜜多智來觀一切世間相。是用你的覺知感知一切相,但不會執著其境,覺而不住,然後覺知是覺知,境相是境相,沒有妄習相應,這樣雖有身相,也可謂無身相矣!所謂就可以如經文所說:「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

要能做到這樣,就要能離四相、斷煩惱、見自性如來的三段論,也就是圓融空有不二的修證。上根智慧者,聞此說即能得悟,並且做得到。次根機者要慢慢去磨練,使妄習對境不相應,最後才能做到此三段論:我用如來自性可以看到一切相,但是看到這個相時,不把它看成是一個相,這樣就是所謂的身相。所以說: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也就是說你有一個覺知面對一切境,那個境並不是沒有,真的是有那個境,但是你不受它影響,不把它當真、不會起心動念、迷糊在那上面,這就是看成非身相,而能夠做到這樣,那就是所謂的身相。

我們開始在學,當然不可能看一切相,馬上可以做到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非身相,大部份來講,一定要先觀一切相是絶對的空,這樣才能夠慢慢的有定,有定力以後,才能夠慢慢進入所有相非相的這種認知,修行是有階段次第的,現在還沒有談到這裡,現在先講身相是不是身相?須菩提就講:「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以世尊在後面所講的,應該再加一句:「是為身相」就能為標準的三段論─相、離相、是稱為相(法中無我)等三。

你要去思考,這三段論是怎麼講的?剛剛已經說明了,了解是一回事情,但是不了解就沒有辦法去做,有的人是悟後再來看經典,然後把它釐清楚,有的人是先了解意思以後再來做,這兩者是不大一樣的。以祖師禪智慧銳利的這些禪者,他是先悟了以後再來修,然後再來認識經典,修到空觀以後再回過來看有相,繼續修到空有不二的境界。現在以你們來講,先認識經文,把道理搞懂,這樣可以慢慢學習看到身相,把它看成不是身相,這樣就是為身相,總歸一句話,法中無我及我所。有這種功夫的話,你是修如來禪的,如來禪是這麼慢慢的去體會、去成就,智慧不夠是不能一下子去做到,但是慢慢的也可以建立起對諸相解脫的能力。

這段在講義中說明如下,修行者在初階段修行,係面對外境而修,剛開始起修,一定都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面對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在修,看到一個東西好看,會警覺、我不應該有好看這種心,看到不好看的,也不要厭惡,不要起這個心,這就是捨識用根;每一個開始修行,一定是這樣子,從外境修,也就是五根面對六塵,五根門本來是面對五塵,怎麼會加一個成六塵呢?第六塵是意塵,就是心念,我們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時,我們加上一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心意念加進去就能了別、分別,這時候就對外在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或者聲音、或者香味、或者舌頭接觸到的酸甜苦辣等等味道、或者身體所接觸到的軟硬堅實的覺受等等,心都有一個分別想,這分別想一起,除了了知那個境以外,再加上自己的習氣,好、不好、喜歡、不喜歡?所有修行的第一階段,都是對這個在修的。

若行者此時還有好壞、善惡、對錯等分別想,那六根緣六塵就會產生自己的覺受,覺受就是憂、喜、苦、樂、捨這五受,憂喜是對心來講,苦樂是對身的感覺,痛苦?還是舒適?氣旺時就覺得很舒服,打坐久了腳就痛,這是痛若,氣不旺就更痛。有了憂、善、苦、樂這些覺受,就會產生煩惱法。

修行第一階段要捨識用根,只能用眼睛看,但是不要去加以善、惡分別想,喜歡、不喜歡、、、等等的念頭,不要去想;耳朵聽、聽到一句話、聽到音樂,也不要有好、不好,不要去分別這句話是好話?還是不好?還是在駡我?都不要去想,這樣就只有用根不去用心,就不會起煩惱。在第一階段這裡沒有修好,身體就不會有變化,因為心還不定,還在打坐之間受外在的聲音、或者氣溫的高、低、冷、熱,還在煩惱所以心靜不下來,氣就不會起來,氣不會起來,就不會進到腦筋裡面去,不會進到腦筋裡面去,就沒有辦法修內在的妄心,這是第一階段,一定要對外修,不離開這些人、事、物來修,每天生活在人世間與眾生在攪和之間來修你自己。

當行者在日用應緣時,不能離開群居去修,要跟大眾每天的人、事、物這樣接觸,這就是日用應緣,看到一個人如何與他相對應?看到他心起什麼念?是喜歡的念?還是厭惡的念?應該是緣就是緣,不要產生好、壞想,喜歡、不喜歡想,這應緣之間已不受諸境塵所迷。若被他所迷了,喜歡的就一直生起好的念頭,不喜歡就覺得很討厭,一直要逃避,這些都是心病、心不正常,要轉你自己,不要被境所迷。

我們古僧大德常常講的:「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不管這個人長得像電影明星一樣有多漂亮,看是看了、覺得眼睛一亮,也就是這麼一亮,心裡面沒有起漂亮、不漂亮想、起非分之想,這樣就是不被諸境所迷,心就定住了!就達到「捨識用根」之第一階段的修行。你要看到身相即非身相、看到珠寶即非珠寶、看到覺得非常遐意、美麗的圖畫、或者山水風光、、、等等的,不要有產生喜好想,很平常心的去對那個境。就像蒲同學她在心裡面戰鬥一回以後,她本來很喜歡花,庭院栽了很多花,看到花每個人都會從心地裡面,產生非常高興的心,經過一番戰鬥以後,自性顯露、如如不動,對花只覺得是花,沒有像以前那種衝動的喜愛,很平淡、很不常的面對那一欉花,這修行的第一階段「捨識用根」就做到了。這樣就可以說:是花者即非是花,是名為花。看身相即非身相,是為身相,這要「捨識用根」來看,看久了你不受它影響,就是即非身相,是為身相,這時候可以說是身相。

此時行者繼續打坐、用功,氣入腦中,沒有氣談不上修行,有氣太旺駕御不了,又會發生困擾。為什麼有的人打坐一、二十年,都沒有什麼氣的感覺?用功的方法很重要,普通我們都是有人教,教的人是不是使用「功用行」,也就是講的方法都非常的真確,使你如法去做,短時間就有那種效果,這是功用行,不是用功,用功是這樣被動的、消極的去用功,功用是把功效放在前面,這是功用行,講的方法都非常的銳利,讓你一聽如實的去做,馬上就可以達到功用、效果。

有的是自己買一本書隨便在家裡打坐,書裡面講的也不是功用行的方法,教你呼吸就呼吸,普通打坐久了,氣被灌滿了,就不想再呼吸,不想再呼吸,氣就停在那個似有呼吸、又不想呼吸的狀況,這樣就沒有辦法繼續讓你的氣愈來愈充滿,而認為這樣就是在打坐,每一天這樣一支香四十分鐘、五十分鐘,打完了就下來,每一天倒是很有恆心的,就是早、晚兩炷香,但也沒有什麼大進境,每一次打坐都是非常的舒服,認為這樣就是在打坐、是輕安,但是一、二十年浪費過去了,氣沒有進到腦筋裡面去,沒有辦法開發出潛在的妄想、微習。

為什麼修行要翻種子?當然翻種子已經到第八意識裡去了,現在不要講翻種子,現在講第七意識妄執性的那個心,雖然我們現在閉著眼睛在打坐,但是你的意念還在罣礙昨天、今天、明天的事,說明天要考試,什麼心都一直放不下,這些就是我們妄執性,在執著某一件事情,連這個都還沒有調伏,更沒有辦法進到大翻種子的境界。修行也有層次的,要一個境界一個境界度過,你要知道是在哪一個境界?這些境界在唯識都要懂,懂時才能知道這是什麼現象?這是第六意識的執著嗎?這是第七意識的執著嗎?還是已經開發出第八意識一切法塵現起來?這些每一階段與氣都是很有關係,氣愈旺要佈滿身體,沒修到心沒有用!那頂多是刀槍不入的氣功師而已,我們修行要讓氣能夠進到腦中去好修行。

雖然腦不代表我們死了以後,它會跟我們去,腦是死掉就死掉了,腦死它是一堆物質,但是,我們今生所造的業、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都是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但是這在哪裡?你要找、找不到,它就是透過所有腦細胞的結構,會有一個思考區、記憶區、感覺區、語言區,…。然後五根的每一根都佔用一區,要講有一個第八意識在哪裡?不知道!但是它就可以控制所有的身體的功用與思考的功用,等到阿賴耶識脫離色身了,這些神經細胞、傳導細胞、消化細胞或者是運動細胞,都變成廢物、都不能動了。

昨天有一個mail過來,他說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大居士,這位居士講說:「只有這肉體才有覺知,修行都要靠這個肉體!」他把肉體與我們第八意識都還沒有搞清楚,來mail這位讀者才會問這樣:「對嗎?」他的意思是在講若要能夠修得有成就,就要藉靠我們這肉身來修,但是他把這個肉身,看成是這個肉身才有覺知,肉身是一個物質,怎麼會有覺知?我們修到初禪境界,就有一個覺知,這覺知可以把肉體抛棄的,進入二禪境界,這肉體就沒有感覺,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不起作用,但是他的覺知還在,這就是表示這個人不是真正在修行,也修不到一個高境界,他自己沒有搞清楚,文章寫出看的人當然會迷糊,還好有正知見的會問,沒有正知見的相信了他。這肉體是我們的?身相不是我們,肉體不是我們,當死掉了,要走掉那個的才是你,四大假合這個肉體不是我們,但是不能否認的,要成佛、要去思考、要解脫還是要有這個肉體,這個肉體就有氣,也有腦筋可思慮。當然鬼神也有氣,我們這肉體也有氣,但是加一個腦筋可以思考;鬼神、天神他們也在修了,但智慧力沒有,沒腦筋動不起思考來,所以鬼神只是判別一個好、壞與自個恩怨之間的關係,他不會去思考,怎麼從心定裡面去解脫出來?還好我們有這個腦筋、有這個氣,也可以思考,為什麼要受我的虛幻不實在的心來左右?因為凡所有相都是不真實的,我為什麼要受內心的一切妄想來左右?我為什麼要受一切的習氣,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等等的這些毛病來左右?你會去想一些經文、想一些因緣法來解脫出來。

沒有這個肉體也成不了佛,藉有生之年,一定要趕快修行,要用這個腦筋,不然沒有修到一個境界,然後受報生天了,所生的天有很大的享樂,但是腦筋就沒有像人那麼靈活,可以去思考、可以去解脫,這樣講就比較合理,不是以覺知、覺知,肉體是沒有覺知的,若肉體是有覺知的,那個靈魂又在哪裡?沒有靈魂就沒有覺知了,這個覺知與肉體是沒有關係的。修到初禪境界有覺有觀時,那個覺知就起來了,可以看到你的妄想心起來,現在想什麼?想著、想著、你看著它又不想了、心又停下來,這是覺知與妄境的對照,這與肉體沒有什麼關係的。

繼續打坐以後,讓你的氣能夠入腦中,就會誘發起無始劫來的妄執心,這是在講第七意識,剛剛我講的,當開始在打坐,氣有或是沒有,卻常常在罣礙今天要考試、或者今天還有什麼事情要做、那件事情做得不好、或者是昨天做的什麼事,明天還有什麼事要做,常常去想這些有的、沒有的,這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很重,而這些都已經沒有了,不去罣礙今天、明天比較近的、或者比較重大的,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妄執心的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為真。

第八意識的法塵永遠都在起起滅滅的,不一定是在意的、不在意的,它都在起起滅滅的,然後第七意識一直看到它,我們每一個意識都有見分,有見分就有相分來產生影像,第七意識也有見分,可以看到第八意識的相分,它執著這就是我,是我在想、我怎麼樣、怎麼樣,它不間斷的執著第八意識的起心動念為我,這是無始劫以來我們熏習得非常嚴重的一個毛病,若是能認知它,能夠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時候剛好觀它,能夠誘發出無始劫以來的妄執性時,正是好修行!這是從內心誘發出來的。

此時不管五根觸緣所生覺受,那是對外境,或八識現量所識知的現量相分(影像),是我剛剛講的第八意識的法塵,它隨時隨地都在起起滅滅,相分有時候是心念、有時候是影像,所經歷過的這些外在的影像,留存在腦筋裡面的,這樣就會產生心念或者是影像,這時亦不能以此等塵相來見如來,你在這塵相之間攪和來攪和去,永遠沒有辦法看到能夠覺、能夠知的那種如來自性,沒有辦法看到那個真如映現,是要從這些塵境之間抽絲剝繭的,這樣才能看到一個原來是如如不動的自性,與它是對立開來的,那些起心動念、影像之外的,還有一個覺知的真如自性在那裡,你要去分辨這兩個,能夠分辨到這裡,已經是到初禪的境界,有覺有觀、無覺有觀、有觀無覺或者是無覺無觀,總共有四個不同的境界,從初禪到四禪中會現出這四種覺觀境界來。

剛開始是有覺有觀,能夠覺知那個塵境,也能夠觀照它,普通是覺知以後不與它起閧,那個法就會滅,也有時候執著心很頑強時,你看著它、它還是一直不滅,這時候只有觀它、看它的份,覺、觀這兩個功夫,是在初禪時用的;而不知道修行怎麼修?對所有產生的影像、念頭也都當真,不管是真、假,都不能當真!

甭想去學一個能力以感知未來的事情,要發生什麼事、什麼相,想感知也是一種習氣,覺知未來的事情;會覺知是修行的一種善境界,沒有覺知是無覺無知,是修行還沒有到初步境界;有這個境界卻受它左右,就是沒有做到諸相非相,沒有做到把凡所有相看成是虛幻不實在,這樣就沒有辦法解脫,要把主客、真假心,把它分得清楚,要站在正義、真心、自在的這一邊,才能調伏虛幻不實在、煩惱的,要把它分開來,才能夠慢慢調伏它,使它對你沒有影響,自性如來才會現起來。

除不要以身相(影像)見如來以外,身相只是一個代表,因為經典一提到色相,一定是聲、香、味、觸、法都是連貫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十八界之間,有時候經典常常提一個代表,譬如見性,見性不是只有一個見,見性就包括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心性等等的六個自性真如。

不要以身相(影像)見如來,同樣不要以聲、香、味、觸、法等法相來見如來,不能夠超越這六塵境的,如來自性顯露不出來。我剛剛已經講了,最重要的觀念要覺知,我們一般沒有修行的人,都是認賊為父,把心裡面所起的念頭,把心裡面所產生的喜歡、討厭、、、等等的念頭,都當作是我,這樣與如來自性就永遠離得太遠了,若是外在的這些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都在,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可以感知外境,但是沒有喜、怒、哀、樂想,沒有觸覺所產生的一切覺受,不會產生憂、喜、苦、樂這些覺受,你的如來自性慢慢就會顯露,顯露出來起碼就有主、客之間的分別出來,這樣才能夠看清楚,要怎麼修?要穩住自性清淨、覺知歷歷,面對那個境還在,要如何把它看成是非相?這就是你要去用功的地方!

如何來做到見諸相非相,在剛開始是影響很大、有百分之百的影響,讓我迷糊掉了,慢慢的七十、六十、五十的受它影響,然後有覺知心,能夠有一個覺知的如來自性愈來愈強,覺知是覺知了,但沒有喜、怒、哀、樂這些覺受起來,沒有好、壞、分別對、錯等等的概念,這樣習氣這一部份,慢慢就會消下去,這時候就會看到,原來:「身相即非身相,是為身相。」只是一個身相而已!我看到如來相,只是看到一個如來相,也沒有產生非常喜愛、非常的想要痛哭流涕,如來對我實在太好了、教導我、宣講那麼多的經典、讓我能夠學佛法、讓我解脫,若能控制你的覺受、感情作用,那也只是一個佛像、一個身相在那裡,就好像不經意的看一個人坐在那裡,沒有起好、壞分別想,這個身相就是非相,我有沒有看到?有!但是沒有看進去,所謂的看進去,就是產生你的覺受,產生善、惡、喜、怒、哀、樂的分別想,這些就是你看進去了。

修行不能不看,若是否定一切世間相,這佛性是沒有辦法圓融,要看了以後,不要有自己的習氣去相應;講來講去、說三道四,修行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要控制心的毛病,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面對外在塵境的色、聲、香、味、觸,只能去了知那個境,但不要有自己的心意、好壞、、、等等的分別想,你就有一種很基礎的禪定力量。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世尊說:「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我們要如何調伏其心?要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在前面已經提出來了,修行要怎麼修?先去掉我相,我有一個肉體是沒有錯,但是裡面不要有我這種意識高脹,不要有什麼事情,我的念頭是對的、我的知見是對的、我的所知所見比你要強、你要聽我的,這樣是我執太重了,就會造成與人、眾生(三個以上就是眾生)的對立,就與他結了善、惡緣。

要把我的念頭、認為哪一個喜歡、哪一個好、哪一個對、哪一個是什麼的念頭,都要把它推翻,甚至於所學的這些一般的世間知識,都要推翻掉,不要先入為主,變成一種障礙,這樣就是看到身相,這裡所講的身相是一個代表、是一個物質形相,我看到這身相,能夠看到它不是身相,所謂不是身相,就是對你已經沒有影響了,不誘發起內在的對、錯、喜、怒、哀、樂的這種覺受去相應,那就是非身相。

我們道場的三尊佛像,每個人看了都喜歡,就一直看著祂,今天心情很好,看到每一尊佛像都在對你笑;哪天心情不好,會覺得佛像好像鈍鈍的、好像沒有靈性,是你沒有靈性,不是祂沒有靈性,祂每一天都是這樣子,所有的物相都有它的靈性、佛性,您佛性愈高、就愈有靈性,您佛性不高、就沒有靈性,這是相對的。

我們修行道理是要懂,看佛像不要著佛相,要看成身相者即非身相,這樣就是為身相,也就是說,修行者見一切相時,不要有一相可見想,要能視而不見,要認真看是可以,但是不要起內心的那種喜、怒、哀、樂的想法與它相應;不認真看就視而不見,像我現在眼睛飄過去,你們坐在那裡,我知道很多人坐著,但是,哪一個是哪一個?我不刻意的去分別,就是人坐著一堆,是視而不見,看到他做這事情,做是在做了,按照以前的觀念,我這麼做、他就應該照我這麼做,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都認為自己的習慣是最好的、最聰明的、跟我這麼做,方法是最好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每一個的工藝、技巧有比較鈍的、有比較銳利的,有的是笨手笨腳的,但還是可以把事情做好,有的經過加以作業的改善,這流程再加以調整,是可以很快改進他的速度、不良率、、、等等的,這是難免都會有這種技巧的,但是太在意這種技巧了,就會鑽牛角尖,鑽牛角尖的人不適合修行,所以要學習視而不見。

做什麼事情能這樣做也都是很好,每個人都會掃地,但是怎麼掃就不一樣,像這榻榻米,我們跟你講吸塵器要順著榻榻米的紋路,這麼吸、這麼吸,要跟它這樣十字的交錯吸,就會磨損榻榻米面,以世間法來說,看了他這樣就要駡人:「講了幾次,教你這麼做、都不這麼做!」要修行的話是要睜一眼、閉一眼,隨便你去!反正講也講了,您聽也聽不進去,要這麼做就隨你了,要這樣你才會自在,要不然會愈修愈倒回去了!為什麼?修行人的境界愈來愈高,知道哪一個應該怎麼做?就像剛剛講的那個技巧、工藝,隨著智慧都會提升,要每個人都跟著你這樣,就會很痛苦,尤其當老闆、很聰明的老闆、很會賺錢的老闆,什麼事情都是高人一等的智慧,看這些僱員,這個也不順眼、那個也不順眼,為什麼?「這樣做不是很好,為什麼你要這麼做?」一定要教他跟著這麼做,但是他這麼做已經做慣了,要他這麼做卻做不來,你看了就非常的生氣,非常的生氣就看進去了,一看進去了這身相就是身相,不是非身相,要怎麼修?

修行與世間做事情要背道而馳,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身相即非身相,就是不即不離,那個身相是在那裡,把它承認在那裡,但是我沒有一種內心的覺受、好壞、分別善、惡等等的念頭加在它上面,就是不即不離。所以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有幾個概念,一個是對於心裡面的煩惱境界,看成無所有;對於修行的種種一層一層的善境界,你都會體驗,要看成不可得,過程之間的一切事情,心裡面的一些垃圾,都把它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

這無所有、不可得一句話,相應、不相應是一個階段,相應是身相,不相應是非身相,相應是這身相我是看到了,是有相應;但不相應是內心沒有善、惡分別,喜、怒、哀、樂想,就是不相應、是非身相,看到了身相,我不加以批判、分別,那就是非身相,是相應、不相應有這兩個階段,這樣做到了就是有身相,但就是能不即不離,這樣就是非身相;不即不離是禪宗在講的,對一切境、一切相,不管是煩惱法、或是善境界,每一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等的境界,都抱持一個不即不離的心,即就是去取那個境,離就是要離開那個境,覺而想離境也是病,會即、會離都是一個心病,要學習到能不即不離。

以前常說不要著相,有的人境界比較好時,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會現起來,現起來剛開始還看進去了,觀世音菩薩的相就飄、飄、飄過來了,不行!我不要著相,這種不行也是離,想離就不對了,「不要著相」你起那個不要著相的心,其實就是著了離相,不即不離的意思是若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出來,你看著衪也不要看進去,也不要說不要看,怕會被衪迷糊掉了、被衪迷惑掉了、或者看著喜愛心起來了、歡喜心起來迷失掉自己,這樣也都不對,讓衪從左邊飄、飄到右邊,自己飄不見了,我都沒有動念!這樣就是不即不離,這樣就是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做法會,有時候諸佛、菩薩、護法神都會現,看了不要把祂當成看進去了,要有這種心態,那就是不即不離:「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

進一步的,講到聞、嗅、味、觸一切塵境也是一樣,有時候有的人覺得好臭!好臭!這裡沒有死老鼠,哪裡有臭味?也許是哪個眾生死掉了,死在水溝裡被淹死的,他脫離不了那種境界,那種味道還在,但是他跑來跑去,跑到周圍之間你又看不到,但是你的鼻子又有一種異能,可以聞到好臭、好臭就一直找,不要找了,要找也找不到,那是另一個空間眾生的臭味,碰到這個時候要不即不離,「是臭味者即非臭味,是為臭味。」不要起心動念有好臭、或者要怎麼樣!

還有一種香味,天龍八部有類是吃香的,當然香味吃多了,走到那裡都是香的,諸佛菩薩當然也有出現香味,無形中聞到這些香、臭味都不要去在意,要學習是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是香味者即非香味,是為香味。對一切境、心念也一樣,要不即不離,內心的念頭起,讓它自己滅下去,不要去理會這念頭在想什麼?接著下去想第二念、第三念變成你自己的妄念,第一念是潛意識裡面一個因緣現起來的,要看著它,它沒事自己就下去;若是執著它,開始就有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的一直想下去,就進入妄想的境界,是你自己的妄想。很多初學的,都會在這裡面繞了一大圈以後,腳痛才會曉得幾十分鐘過去了,這是打妄想,一起妄想呼吸就不順,呼吸不順了氣就會沒有、發不起來,胡思亂想到最後都浪費時間了。

總結一句話,就是要能對一切境,有所覺知而不黏,不是像駝鳥一樣,我怕一切境,我什麼都不要去知,這樣不好,佛性本來就有空、有的兩面,空是我們自性真如體,真如體是空的,應緣會現起境,漢來漢現,譬如觀世音菩薩化身到時,你映現到了,我們內心裡面就會看到這個相,這是佛性本來的面目,漢不來漢不現、胡不來胡不現,漢是漢人、胡是胡人,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來了卻現不起來,表示這個鏡還沒有磨光,所以看不到。

很多人開始學打坐,心一片混沌、一片黑暗,就是心眼還沒有開,這個鏡要照,有東西來了卻照不出來,現在能照到了,不要用內心的善、惡分別去批判,妄想、習氣心要把它打死,這樣覺而不黏,能夠到覺而不黏時,就能夠「見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就不受它所左右了,這樣空、有不二的現象能夠圓融,就是修佛法最後的一個解脫境界。

一般的世間禪定的人,只會黏那個境,只會知道那境,然後把它黏著,看到什麼就認為真,修佛法的人看到什麼,都把它看成是虛妄不實在的,是因緣和合,和合看到了,因緣滅了、這個法也沒有了,看到最後也等於沒有看到,要學到這種能夠脫黏的功夫,這要用在哪裡?用在以後你的業力之間的牽扯,與某甲、某乙、某丁、某丙等等的這些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心與心念之間互相感召時,你要怎麼看它?不受它左右?你受它左右、黏上去了,又去出生做他的兒子了,就沒有辦法解脫,你不來受生都不行!

練這個功夫,雖然經文剛開始提出來「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是舉一個例子讓你去磨練,如何看到一個身相,不把它當成是一個身相?如何看到一個念頭,不把它當成是一個念頭?如何看到心裡面一個影像,不把它當成是一個影像?要讓它自起自滅,要能知這個概念,還要能做得到,然後能知能離,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而能知卻離不了,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能相應卻做不到不相應,也就是還沒有學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這樣都不是佛教徒所要修的,這最後都是世間禪定那些人修的,果報生天了、天壽盡了又再輪迴!我們今生能夠聽聞到佛法,尤其能夠聽聞到無所不摧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摧毀掉一切業力的牽扯,業力的牽扯要摧毀,第一個要學:「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這種概念要把它慢慢的建立`起來。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修行者面對所有相---包括能見、能聞、能嗅、能味、能觸等法塵境,及不能見聞嗅味觸等的心法,都要看成虛妄、不真實的,這一點對修解脫道、菩提道的人是很重要的。以眼根、見性為例,若一行者能見諸相為非相,即能現起自性法身,即能見空體無相之自性,當然也可用空無的心,去體知諸佛的清淨無相之法性身。

修行者能聽得到《大般若經》或《金剛經》時,是已到了要學習空觀、無相觀時。修空觀時就要把所有相,當做虛幻不實在的,那怕是感覺實有其法在,也要觀成虛幻不實在,不要執取其境。這樣對自己的業障才能擺脫,對發展出現的境界也不會執取,前者是觀法無所有,後者是觀境不可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這樣修下去,就能讓自性顯露,達覺知一切境,卻能不著、不黏、不取一切境,不為一法所縛,最後就能夠見自性如來,或體知諸佛法性身的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與上面那一段有什麼不一樣?其實上面那一段是圓融的階段,看「身相者即非身相,是為身相。」把是為身相」這個字先不要安下去,把第三句稍微拿掉,因為身相者,即非身相」這是第一階段的修行,就是否定一切所知、所見;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若是馬上看到這三段式修行時,就是不即不離的境界,可以做得到,那是圓融解脫了。

有些未得空觀智者,既然做不到就要分階段的去做,第一階段是要全盤否定一切,不管真、假,內心雖然有一種靈知靈覺,可以知道過去、未來,感知眾生的心是怎麼?、、、,等等的這些能力,但是您要把它看成都是虛幻不實在的,能夠先否定一切相,你才有辦法得定力,最後才能做到不被黏住、不被一切境界所黏;第二階段才能夠見諸相非相,是客觀的來承認有一個事實的境界在那裡,但是我能夠心空來容納那個相,這樣自性如來就是這樣子,有覺的一部分是真如,也有空的本來體性功能,空、有不二才是佛性的本來面目,但是,修行是要分階段去實踐的。

修行者面對所有相,包括能見、能聞、能嗅、能味、能觸等法塵境這些色、聲、香、味、觸,及不能見、聞、嗅、味、觸等的心法,外境與內在的心都要看成是虛妄、不真實的,尤其是一位剛開悟的人,其實《金剛經》是剛開悟的人在持誦的,第一個要斷業障,第二個要斷內心對業緣的牽扯、執著,第三個破解自己靈知靈覺的心,因為一位心眼開的人,對十方虛空的眾生都可以感知,對於每個人的心起心滅也都可以知道,甚至於對於這個人的好、壞,心都可以感覺,能夠知道這麼多事情,不是煩惱一大堆嗎?要怎麼從裡面抽身出來?

要從《金剛經》這些字句,來學到不受它的影響,這時候就要看一切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就是真的有那麼一回事情,也要把它看成是不實在的,這一點對修解脫道、菩提道的人是很重要的,與外面世間禪定、或者是鬼神道這些人所修的有為法,都是背道而馳,他們要認真的去知道很多事情,然後加以宣揚、加以傳說,我們修佛法剛好反過來,知道很多事情,卻一直要看它是假的、假的、不真實、不真實,為什麼?要去掉會黏一切境、會黏一切能力的心,我們的心有很多的超能力,為什麼會有超能力?本來就具足,若是不把它訓練成比較鈍、比較不敏感,不然什麼都隨業緣感召流轉,怎麼解脫?

《楞嚴經》的五十陰魔相,開始就在講一位開悟的人,世界消殞了、破滅了,菩薩心非常的精脗通合而不受影響,為什麼不受影響?祂們是經過這麼磨練上來的,以前靈知靈覺一切境界,都把它看成是虛妄不實在的,祂們這樣磨練、磨練,覺知的心會慢慢鈍下來、不敏感了,所以這世界要破滅,破滅就破滅,與我有什麼關係?但是鬼神、天魔他們有神通力,有神通力卻沒有解脫的能力,沒有像這些大菩薩修解脫道,他們就很害怕,怎麼這個世界可以讓它被摧毀?就會興起擾亂這些行者,天魔、鬼神就會作亂。

一位修行的人還不被外來的東西干擾,就表示修得還不夠一個境界,等到有人來干擾了,表示你未來會有成就,會讓他們害怕,所以要干擾你,能夠修得解脫,你就可以帶很多人去修解脫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宣講很多的經典,然後大家依經典去修,就能夠修到解脫,一解脫就脫離欲界天,欲界天以內的都是天魔在管的,沒有斷淫慾都是他在管的。你若能斷了淫慾又修解脫道跳出三界,當然跳出他的勢力範圍,他怎麼會甘心呢?當然就會興起這些魔擾來困擾你。

修解脫道、一個心眼開就有這些能力,不必要破色身,入無色界境界。《楞嚴經》所闡述的五十種魔相都是實際修行的境界,但過程間卻要把它看成是不真實、看成是虛妄的,這樣才能夠脫黏;因此菩提道是無所有、不可得,到最後終歸是無所得,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滅盡,什麼都沒有學到、得到,回歸到我們原來的如來體性而已。修解脫道與外道不同的就在這裡,要有正確的認知,所覺、所知不管是真、是假,第一階段要把它看成是虛妄、不實在的。

以見根、見性為例,就是以眼睛的見根、見性來講,若一行者能見諸相為非相,閉著眼睛可以看到一切相,這些相都不是相,不受它的影響是非相,不是沒有相、是有那個相,你不受它的影響,就是內心的憂、喜、苦、樂、七情六慾都不加進去作用,就能現起自性法身,清淨的法身就會現起來,自性身的法身是無相的,無相卻可以現起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心性,法身清淨無相,但是,那功能都具足,見、聞、嗅、味、觸覺、心等等的都具足,是從法性真空之間,產生它原有的功能,而且比一般人的功能還要大,可以超越時空。

修行者能夠聽聞到《金剛經》或《大般若經》時,是已經到了要學空觀時,從一路走來,從開始小學生去做善行、去行布施波羅蜜,然後開始學打坐、禪修、開始慢慢的進入經典的學習,大乘經典、小乘經典、或有打坐境界的體驗,在心地法門有一些經典,有《方等經》來讓你學習,得到初中、進到高中,這樣一路走來,在高中時就要學習空三昧,修空觀時是要把所有相,當作是虛妄不實在的,哪怕是感覺實際有一個相在、有一個心念在,都要把它觀成是虛妄不實在的,不要執著其境,就是觀它是虛妄不實在;若執著這個境,就是看進去了。

怎麼能夠觀它是虛妄不實在?所看的一切相,在內心所看的一切相,一定要看成是虛妄,為什麼?因為諸魔會化成菩薩或者佛等身給你看,不要認為我看到的都是真的菩薩、或者是佛,在修空觀時,一位開悟的人看不到、都是用心感,用心念感一切境都是不真實的,還沒有開悟但心眼已開的人,他是可以看到影像,開悟的人不用見性看,就看不到嗎?也不見得看不到!他第八意識的那個空可以映現那個境,不是用見性去看,是用第八意識的那個鏡子去照,在打坐之間不用見性看、不用眼根看、在心裡面就會映現一個影像出來,然後慢慢又沒有了,你也可以看到,看到周圍之間有鬼神、有怨親債主、有護法神,、、、等等的,也是可以看得到,但是它的映現不是用看的,是用映照出來的,那境界是不一樣的。

大部分不去在意的,看是看了都無所謂,用心去感應了就知道周圍有沒有眾生?當菩薩降臨時心就祥和,是怨親債主來了心就不祥和、有一種不安寧的心會被感知,要這樣去感覺外境,不是用看的,用看的還是沒有破色身的人在看。這樣對自己的業障才能擺脫,要觀是虛妄不實在的,才能擺脫業障。尤其是一位開悟的人,他的心遍十方虛空,然後與你有緣的怨親債主、親人也好、怨家也好,他們都會隨緣被感召來到你這裡,要討債的就來討債、要親情割不斷的也來這裡捨不得,在這裡攪和,你要怎麼辦呢?要解脫,這些已過去的因緣,都要能夠擺脫掉,要擺脫掉只有觀空,先空自己、外境就會空,空掉自己與業緣之間的那種感召力量,雖然單方面還會有感召,但是,因為你這邊空掉了,兩條線搭不起來就只有一半。

我們一般人會輪迴、會受感召的,都是不設防的這樣去心與心念之間的交通,才會愈牽扯愈重,這感召的力量愈強,譬如恨,這恨的心一直投射過來,就愈絞愈緊;對於愛,這愛慾的心一直想念、想念,愈想念就愈緊,要斷你自己的業,就要學一切都是空,這是有它的必然性,不然你怎麼解脫?解脫不是用講的,不是經典看得多、講得頭頭是道,沒有用的!是實際來試試看,對於內心能夠感召到的因緣,有沒有辦法如如不動的定在那裡?讓外面的因緣在那裡嗡、嗡,在那裡一直想湊進來,你都不受它影響?

這個空觀智要這麼一直磨練、一直磨練,當然能夠第一階段否定一切相,這是必然的,因為我們剛開始修空觀都很脆弱的、智慧很薄弱,等到事情經歷多了、事情看多了,胆量就大了!有業緣時,反而可以看著它、觀著它,都不跟它起閧,這樣就是「見身相即非身相」,這時候慢慢就有一種定力。

對於發展出現的境地也不會執著,境地就是修行的一種善境界的出現,也不要去執著、執取;一執取就成因,有因就有果,你就會出生到那一界去,不能去執取那個境。前者是觀法無所有,對於業障要觀一切都是無所有、是假的;對於境界那都是善境界,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每一天都有三個層次,初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再加一個無想天,再加一個五淨居天、四禪有九天,這色界四禪天總共有十八天,哪一個境界你一執著,就會出生到那裡去,所以後者的境界要觀它是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到最後你才能拖過去業緣的牽扯。

就像以前舉的例子,要摘採一個最大、最飽滿的麥穗,從田地的頭一直走過去,這個蠻大的應該是最大的,可能後面可能還會有更大的,所以沒有摘取,再往前走,一直走、一直選,選、選、選到最後,田地的末端走到了,連一個也沒有選上,連一個也沒有擇取。沒有擇取是虛無的,虛無那個就是最大的,空、無就是我們的自性如來,空無那是最大的;後面會講身相,大不大?身相是很大!須彌山王的身,大不大?很大!但是有大可以講的就不夠大,只有我們自性如來的空體那是最大的,這可以說明我們修行的境界,要抱著這種心態,不要去觀境界是有所得,把它看成是無所得,這樣才能夠證到最後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如如的自性、空無的自性,這時候悟到佛性了,你要怎麼樣?解脫也證到,要進一步去學一切的咒語,去產生一些神通力,這樣神通也就會起來了。

修行都要一層一層的這樣一直上去,你不了解而中間覺得我修到這境界,覺得很好玩、就去玩這個境界,就會卡在中間某一階段,尤其是外面的外道、歪道修行人,對經典不了解,稍微有一些超能力,就去玩這些、去玩自己的心,真的是自己的心還無所謂,很多是鬼神心通的,鬼神附身給他這些能力,修不了幾天,沒有真正在修,突然間有一天就有這個能力、有那個能力,都是鬼神附身還搞不清楚,到最後死了都跟他們搞在一起,就迷失掉了。

這樣修下去,就能讓自性顯露,達覺知一切境,佛性有覺知的一部份,有的一部份它能覺知一切相,卻能不著、不黏、不取一切境,不要去執著那個境,不要被那個境所黏。不著是自己主動的不去著,不黏是不被外面的來黏你,你也能夠不取一切境,不為一法所縛,最後就能夠見自性如來,或體知諸佛法性身的存在,這只是被動的,佛法修到這裡不是就完美了,還沒有!只是有了初步的解脫能力,而菩薩境界的神通變化,是另一部份還要學的,甚至於虛空之間有很多的咒語,你能不能學到?那還是要學的!不要滿足現在所知、所修,今生不可能成佛,因為大家知道未來佛是彌勒佛,但是能夠成為覺者,不被內心的一切業障所迷惑,能夠解脫也不錯了!

在第五品之間,前面提到要離四相,要怎麼離?第一個是先觀有色相的身相是非相,然後觀有色、聲、香、味、觸、一切法、或者是內心起心動念的一切法相,不管是善、惡、或者是潛在意識裡面的一切法塵,都要觀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這樣觀、觀久了日久功深,自然就會「見諸相非相」,可以看那個相,但是不會被那個相所迷惑,這自性如來身也現起來了。

光是讀經典可能就沒有辦法分段,但是,我們這麼拆開來,才知道世尊所闡述的法,都是很有次第的!先是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就說要離四相、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可度,這些要怎麼做?這一品就是告訴你,先提出來要這麼去做,已經拋出一個修行的方法出來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就要照這個法去做!今天就講到此為止。

(2004.04.2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