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11)
2004.04.17. 第 7 講(1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五)如何依本經文修行(續)
3.「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告訴我們若菩薩能行無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四維、八方、上下等十方虛空不可思量,其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菩薩有所住行布施除福德不廣大外,還不能得自在解脫,因有造諸業緣,就有因緣果報,所以又與眾生結無量因緣。然菩薩能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限量外。所布施結因緣僅是單方面的因緣,不會構成菩薩的妄執取而受報,這是行菩薩道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至於不住相布施雖然福德無量、無邊,但後面經文世尊又會告誡我們,菩薩對於所做福德,不應貪著,因福德是無福德性,故不應貪著。
上面經文世尊講無住色布施,無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第三點「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世尊告訴我們若能行無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就像十方虛空一樣,到底有多大?一佛弘化區域為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有無量佛剎土,這是我們的心所思量不出來的。而無住相布施的福德,也就像這樣不可思議的大,我們修行雖然做了一些功德也不要去執著,這種功德才會像十方虛空那樣的大。若我們有所住來行布施,其福德除不廣大外,還不能夠解脫,就是被所做的功德來牽連住了,因為我們造了有漏業,雖然是善業,但是同樣都是造有漏業,有漏業就有因緣,有因緣就有果報,因布施總是有一個對象,這樣就與人或者三個以上所謂的眾生,結了無量的因緣。
菩薩能夠無住一切相來布施的話,三輪體空:沒有可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對象、沒有布施的物,這樣才是無住相布施,這是行菩薩道一個最重要的概念。行菩薩道不做善事也不行,做了善事又怕被業緣所卡住了,自己要求建立一個無住相布施的概念,也不能去要求對方不要在意,而要我們自己本身所作所為這些善事,要儘量的忘記。《金剛經》在重覆這些觀念,從前面到後面一直出現這些觀念,用有相的布施、用無量的十方世界七寶一樣多,來供養諸佛菩薩,不如確實的去履行經典上所說的,要能無相布施,菩薩如何解脫的重點在此,或者對別人演說《金剛經》、持四句偈。
至於不住相布施,雖然福德無量無邊,後面經文世尊又告誡我們,菩薩對於所做的福德不應貪著,不要去貪著福德、不福德,因為福德沒有福德性,不應貪著,不貪著並不見得就沒有 福德,我們要的是無漏功德,解脫的智慧。若菩薩一執著就成漏業的發生,我們儘量以無住相布施的這種概念來布施,不要去貪著福德、不福德。
4.「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在上品中世尊告訴我們要如何降服自心?世尊告訴我們要如何降服自心,菩薩要能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這樣去調伏自心。先提出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就能夠去調伏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不清淨,都因為有一個我相在,有一個對象或者是很多的對象就變成眾生相,這些所結的因緣牽扯不清,我們要怎麼去調伏自心?要先離這四相,離這四相的根本是我相,自己要能夠控得住的,要控制你自己的心,要調伏自己的心,當然控制自己要無我、無我,要無我觀、無我得成於忍,要做到無我觀就要學習忍辱波羅蜜,沒有做到忍辱就是還有一個我相,有我相當然就有人相、有眾生相。
本品中世尊再告訴我們云何應住,菩薩在修世間禪中,在色界天境要能行六度波羅蜜多,在無色界定境時要能行十波羅蜜多,六度、十度中都以布施波羅蜜多為第一,故菩薩都要去修習的,因為此波羅蜜多最簡單易行。菩薩在行布施法中,不應住色行布施,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若菩薩有所住行布施,就不是在修菩薩行。我們要這樣記住世尊所教誨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故世尊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修行有一個境界了,慢慢感召天上的哪一天,修行都有它的果報,就會產生壽者相。我們對人先去掉我相,就沒有人相、眾生相;對修行的境界,有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這壽者相就不大容易去感召,不然會感召天上的哪一天、或者是感召仙道去做仙人了,搞不好會走到小乘的聲聞、辟支佛道,最不好的可能會著魔,誤進到魔道。菩薩怎麼去調伏自心?從自己開始,自己內心有個對象,當然就有煩惱,沒有對象的內心還是有煩惱,過去的事情常常會冒起來,因為習氣還轉不了,若不從內心觀照、察照來修,沒有辦法做到解脫。
在第四品裡面,世尊告訴我們:「云何應住?」要住在哪裡?先離四相以後,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菩薩在修世間禪定中,在色界天時,我們要修六度波羅蜜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因為還沒有開悟,還在色界天之間的境界。有一天突破色身了,進入無色界的境界,這時候要加修十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因地菩薩修的,十波羅蜜是金剛菩薩或因地如來佛在修的;前面的六度以外,再加上方便、願、力、智等總共十個,是為十度波羅蜜。
六度、十度波羅蜜多都以布施波羅蜜放在第一,菩薩第一個要去學的就是如何布施?要無住相布施,要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聲、香、味、觸、法,在前面解釋名詞已經有說明、或在第二項都有說明了,我們普通講的都是物施,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塵境,都可以當布施的對象,要看各個人的能力,能夠講經說法是為法布施。
若菩薩有所住來行布施,就不是在修菩薩行,因為沒有覺悟、沒有去體會有所布施而不能放下所做的功德,這樣造有漏業就會感召一切的果報,菩薩就是做了很多布施的付出工作,但都不要去執著。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住?」世尊教導我們,要做一切布施,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是世尊在第四品所教導我們的。世尊這麼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世尊就是這麼教導我們,要把心住在哪裡?要安住在無相中,在行布施以後,不要去執著那布施的功德相,要能無所住而行布施;在剛開始要離四相,然後再行無所住而行布施,我們要這樣來受教,要把這個心安住在這裡空無、不執一切境,這是世尊在第四品中所闡述的要不點。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一)、前言
「如理實見」分者係在言理地之實相,如來法身本無相之相,故菩薩最後要證得如來法性身,要能知此法性身亦是無相之相,就不能以身相來見自性如來,故世尊在本品中提出諸相非相之說明。
世尊於前兩品教導我們「云何降服自心?」「云何應住?」,現在又回過頭來闡述諸相非相之道理,為菩薩要降服自心舉出其道理所在,菩薩當觀諸相非相才能悟入實相之如來法性身。第三品中世尊說要離四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能離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在此對於離四相的必然性,世尊有更深一層的闡述。
芸芸眾生中,每個人都執受我相,一有我相就有外在的人相、眾生相等對待相,若修菩薩道行者還執取我、人、眾生相,是以假我與外境眾生因緣互動,妄取其相,如此不能得超越業力之牽引。現在世尊以自己的身相與如來法性身兩者,來問須菩提尊者,能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這是對要修菩薩道或要成大菩薩者所應該體會的實相,我們不能忽略理地如來法性身的認知。
「如理實見」分這裏是沒有說明,什麼是如理?如理若是理地,講的就是空,觀一切相是空、實相無相,如來有沒有身相?若要以身相見如來,無以見如來,我們先要了解「如理實見」這個名稱,一切相其實不是沒有相,但是你要離布施相,我們剛剛講的布施,要離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而觀一切相不用理地去觀實相無相,怎麼能夠去做了很多的善事卻不去執著,而把它觀空?
在第五品接下來,進一步的世尊在說明要離四相,然後無所住而行布施,為什麼要這麼做?先從理地來觀一切相,它都是無相,第一階段教你這樣做,也許你做不到,我所布施的都有物、甚至有聲音、有香味的東西,要怎麼來看破它?進一步再闡述這個道理。最容易做的就是從有相的去執,把它破解掉,所布施的這些東西、或者是聲、香、味、觸、法等等法,都是一個法相,先進一步要先了解到,為什麼一切相都是空?若沒有這個觀念,教你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或者要離四相,也就離不起來。
第五品建立一個如理實見的觀念,一切相都是空的,一切現象都是空,你可能就要去思考,現在世尊自己提出衪的身體來討論,身體這個色相是我嗎?衪拿一個最大的譬喻,來破掉你的相,如來法身本來就無形無相,當時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實相,這樣就是佛的身體,就不應該分段的滅掉。所以世尊這個肉身也是假的、是空的,你怎麼從現有物相之間去理解、去認識裡面那空的、沒有的相,不要去執著表面能看到的東西,認為是有相。
要離四相,要教你「云何應住?」要住於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第一個先破解,要布施的相與你自己的身心相。在這裡世尊把衪的色身拿出來討論,開悟的行者法身現起來,它是無形無相的,這個法身不是神我,神我是還有一個相,就跟鬼神的個體一樣,因為法身是無相、空的,要看卻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用心與心可以感覺,當行者靈性很高、修到沒有罣礙、沒有障礙時,身體氣機很好,長久的打坐以後,會覺得我的心與諸佛的心很相近,佛像都是瞇瞇的在笑,佛像都把衪看成是佛的報身。
佛有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清淨無相的,報身是衪修三十二相完美、八十隨好相俱足,所顯現出來一個未來衪離開世界以後,衪所有報身的法相。我們雕塑的大概都是報身佛的法相,都是雕塑得非常高大莊嚴。應化身是衪從法身之間應眾生的要求,化出一個身形出去幫助眾生。化身講得更清楚一點,稱為是應化身,應眾生的要求才化出去的,要是眾生不去 憶念衪,衪就不會化出一個化身,總是要有因果,你種這個因了─憶想佛,佛才會化個應化身出來。衪不會主動的這樣一個化身,到哪一個某某面前來幫助某某人,你要先種因果在前,衪才會起應化身來相助。
佛有如述的如來法身,是無形無相的,菩薩也是在追求這一個,要證得如來法性身。禪宗祖師大德在講的明心見性,用這個牛來代表自性,牛是神聖的,把牠看成是有形有相的,就不是如理實見,會被牛的外形所迷惑,很多人要明心見性,一個有見的牛、東西,那是錯誤的,雖然用牛來代表自性,但是要看的清淨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我們要的是這一個沒有破色身的,法身很難活起來,修行一定要打開我們的色身,要怎麼打開?一個是要長期的用功,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可能就會現起那個機緣讓你能夠打開,打開以後當然是中陰身現,而慢慢的去掉我們妄想、習氣時,清淨法性身就會現起來,我們要找的就是這一個法身,是如理實見、無相可看的這個法身。
這裡講的是要能知此法性身是無形無相的,就不能以聲相來見自性如來,不管是看釋迦牟尼佛一樣、或者我們自己的本身的佛性也是一樣,不要用身相去見自性如來。世尊在本品中提出:「諸相非相」的說明。第三品中提出:「離四相」,第四品提出:「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因為離四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總是有一個行相。
現在第五品就先討論這個相:「諸相非相」,這句話很重要,世尊一直在經文中一再重覆提出來,尤其我最喜歡引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我們修心地法門時,我們的心法一定會起起滅滅,甚至於與眾生之間的因緣攪合,也是不斷的在發生。我們要超越這種有相觀,就要觀一切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先能夠破解有相,以後才能夠創造一個相,先破解相就是對眾生因緣能夠把它化解掉,自己才能夠抽身而出,更成熟以後要用心法度眾生,難免都是要用心意念來成就,從無中來化成一些有為法,這要看你定力、心力、心念力有多強,強時是萬法唯心造,就能夠產生很強的心意念力出來,但是要先學習空,不學習空也就沒有辦法證到無相之相的法性身。
世尊於前兩品教導我們:「云何降伏自心?」「云何應住?」離四相、降伏我們的心、心住哪裡?不住福德的來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來布施,既然離四相的有相,布施也有一個東西、或者一切聲、香、味、觸、法,要把它觀這些諸相非相,才能夠離四相、才能夠無所住而行布施,若不先做這個工作,譬如明明就有一個錢、明明就有一個物,這樣去布施出去,卻要教我這樣無住這些相來布施,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先從無所有相觀起,要看諸相非相,要看這相裡面的無相之相,每一個人都有法性身,都有一個空真如體的自性,有的是能夠現出多一點,有的是根本沒有現出來,但是我們從道理上要去了解。在經文裡面,就舉釋迦牟尼佛的身相來講,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個體來講,因為我們也有佛性,只是我們沒有把它開發出來。
第五品在講諸相非相的道理,菩薩要降服自心舉出其道理所在,菩薩當觀諸相非相才能悟入實相之如來法性身,也才能破解在現實生活之間的一切相,能夠破解這個相,就能夠做到離四相,也可以做到無所住相而行布施,主要的道裡在此。第三品中世尊要我們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能離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當然都是為了要解脫、要降伏自心,要觀諸相非相,這更深一層的先從色相的法性身來談如來,真的如來?還是假的如來?
芸芸眾生中,每個人都執受我相,一有我相就有外在的人相、眾生相的這種對待相,若修菩薩道行者還執取我、人、眾生相,是以業報的假我與外境眾生因緣互動,妄取其相,如此不能得到超越業力之牽引,會產生業的互相牽引。前面一直講的,就是因為有一個我,才有對立的他人,當你做了各個事,把這個我先架空、抽空,不要讓它自以為是的有一個我在,對外在的人相、眾生相,就不容易建立起來。
要擺脫業緣,要從你內心去轉,就像怨親債主來要你的命、或者來干擾你的生活、干擾你的心、干擾你的身,讓你身體生病、讓你心煩,但我們不要去執著外面有個人、有個物,要先把我空掉,不要讓我去抓那個因緣,要修離四相,要從離我相開始修起,能控制自我成沒有我相,外面的這些人、或者眾生,就不形成一個眾生,要求解脫、要先從內心的自我解脫開始。
現在世尊以自己的身相與如來法性身,這兩者一個是有相的假相、一個是永恆的無相空真如相,這兩者提出來問須菩提尊者:「能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這是對要修菩薩道或者要成大菩薩的行者來講的,讓你應該要去體會的實相,它是無相的,如來法性身也是無相的,我們不能忽略理地如來法性身的認知,理地就是講空,從空的角度之間來觀一切相、它是空的;而從這個有相來觀的,就是我們受報的色身,或者世尊還在世的那個色身,衪還是有一個色身,如來法性身是無形無相,我們也有,只是我們沒有把它開發出來。這裡開始講時是先把三、四品與第五品之間的關係,把它列舉出來。
我們有時候讀經文,好像是雜菜麵一樣看不清楚,其實經文是有一段、一段的在闡述佛理,世尊先告訴我們:「云何應住?」要離四相、要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要住在這裡!離四相、無所住而行布施,這兩者都與物相有關,也與人體有關,第五品就提出一個如何破解這有相?不管是真的色身的相、或者是心法起滅的相,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這一段經文很短,但是它很重要的。
(二)、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因為須菩提尊者悟空第一,世尊一問他:「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他馬上就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雖然當時肉體的身,是如來本人沒有錯,但不能夠以這個肉身來見如來體性,我曾經告訴你們,釋迦牟尼佛的畫像,像印度人一樣是瘦瘦的、頭髮是捲捲的、黑黑的,我們去印度菩提迦耶大塔,所雕刻的佛陀法相都是非常的莊嚴,都是以衪的報身來雕塑,當然報身都是圓滿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俱足,但是要以肉體的身來見如來,當然不能見如來。另外,真正如來法性身更是無形無相的,徧滿虛空的,這更是不能以色相來見如來。
須菩提尊者馬上答說:「如來的身相,也不是一個身相,是為身相,應做如是觀。」這時同意須菩提尊者的話,世尊下的結語說:「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包括眼睛可以看到的,耳朵可以聽到的,舌頭、鼻子、身體可以接觸的塵境,或者心意念可以起滅的心念,這全部包括在內也都可說是「相」,有相的對待就是無相、空相、實相,那是無相。
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剛開始在修自己的習氣、煩惱,或者天天與眾生之間所結的因緣來困擾時,我們就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假、不實在,這樣去磨練、磨練,一次、兩次、千百萬次去做如是觀,就可以學習到空觀、無相觀。佛法的可貴,就在於「空」的理念要建立,而且要去實證到,不然若是光懂、光了解卻做不到解脫,就沒有辦法擺脫業障的牽扯。
很多同學在執著有相,然後自己肯定自己修得多好、多好,出去外面招搖,結果都被人家修理,反被修有為法的人作法,沒有辦法解脫了,才回來找老師。從年初到現在都在處理這些事情,而且都是大事情,有的都被搞得躺了二十幾天都爬不起來,就是因為愛說話、愛現,炫耀自己修得多好,修法不學空觀,很容易去外面招搖撞騙。學了空觀,哪有什麼修得好、不好!也不會去外面這邊講、那邊講,自己不行還要去跟外道攀緣,您與這些搞歪道他們結緣,也明知道他們都不學心清淨的,要學那個有為法,學怎麼去害人、怎麼去整人,您還跟他去講這些無上佛法的理論,當然雞同鴨講。
佛法要先學「空」,這個觀念很重要,學得才有解脫的能力,就是被整的時候,也能夠清淨自在的去應對,沒有這個功夫,還是要用什麼一法去對治一法,根本做不到解脫。我們第一個要學的這一句話,是最重要的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是鬼神被人家驅來的、或是怨親債主對你要做一些不利的事情,都可以不把它當有這回事,千萬兵馬來到門口,都當做沒有這回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體認還不夠,還要做到能夠去觀注身是空,讓對方沒有辦法去障礙到你,這是很現實的修證,也是佛法的精髓就在這裏。
為什麼讀《金剛經》可以消業障?要去懂它、要去做到,要從你內心去轉沒有一個我,即使怨親債主在我面前,也要說沒有!要自己這麼去建立自己的保壘,精神建立起來後認為什麼都沒有!把它觀是虛幻不實在的,沒有的事情。我們妄想念起來,我們要觀空,就不會陷入煩惱的境界裡面去;學空就要觀諸相非相,不能從「有相」入門,從有相入門就沒有辦法解脫。
這段經文雖然很短,但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如何離四相?如何所做的一切功德觀空?若去行布施時,觀所布施的東西都沒有、都空?要先從身相觀起,在第五品就提出這一個法要:「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講的如來,也可以講是你自己的自性如來,也可以講是如來法性身。我們把這一品所出現的名相,拿出來說明一下!
(三)、名詞解釋
1.相:
相者梵語 laksana,即形相或狀態之意;乃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此地的相,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
相,天天在講相,譬如法相、所有相,相只是一個樣子,這樣子就很多形相,沒有一個形相時就表示是一個狀態意思。譬如有一個身相在那裡,那是一個形相;而心起要看也看不到,自己可以觀自己的心,但是要把它抓著,它卻沒有一個相可被抓。再過來根本沒有的一種狀態就是空,空也是一種狀態,它是不是一個相?我們剛講的理地實見分,這是在講空,空也是一種狀態,我們有時候講空相,把空與相結合在一起,這不是在講兩個東西,是在講同一個東西,空相、無相是一個空的樣子。
又相者乃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講性質是空無、本體也是空無,要與它有一個對立名詞就是「相」,也就是指諸法之形像狀態,法只要「空」以外所現的一切都是法,涅槃寂靜是我們法性身的本來面目,它應緣所現的一切心意念、或者形象、或者幻化出來的東西、或者是我們世間的現實人生所存在的事事物物,這些都統稱為法,所以宇宙萬法是確實有種種的樣子存在,但是為什麼會現起這些?都是有一個心來現起的,這要從最先的六大種性講起。一切法的根本種性就是空相,宇宙本來就是空的,因緣和合就湊合成一個世界。我們個體本來是不用來受生的,但是我們心意念放不開,執著那個業緣就會來受生、來出生做人。
這裡先提出相的概念,此地的相,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空者它也是一個相,心意念它也是一個心相,這些都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有修行可以內觀他的心起心滅,或者是已經打開色身的,可以用自己的心,來感知對方心意念的起滅,那也是一個法相;這裡提出來一個概括相的概念,就是因為有形有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一個物質形相,要了解這相有很多種說法。
2.身:
身者梵語 kaya,音譯迦耶,屬六根之第五,即身根。身根分有勝義根,指觸覺器官及其機能,故身根乃眼所不能見之精妙物質,亦即指勝義根而言。另一為指扶塵根,通常所說身體、肉體而言。死後遺骨為舍利,梵語 carira,即身骨、遺骨之意,經文中的「身相」意指扶塵根的五根色身言。
身屬於六根之第五,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身根,身根分為勝義根與扶塵根兩者,勝義根就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屬於神經傳導系統的感覺器官,它的機能、功用等就是屬於勝義根,故身根乃眼所不能見之精妙物質,從勝義根去看,看不出為什麼有觸覺器官?為什麼能夠見、能夠聽的這些功能性?你不能用眼睛去看,這些就是講勝義根,在現代的科學來講基因結構形成的機能,哪一段基因控制身體哪一部的製造及其功用,是很奇妙的,現在科學家都可以把它找出來。譬如長耳朵的這個基因,把它切出來以後,移置在老鼠肚皮上,老鼠只要接上去的有機物,此等細胞只要有營養給它,把它接到皮膚上後,血液就會輸送營養給它,細胞就會開始分裂,在老鼠的身體上就會長出耳朵出來,這耳朵還可以用人耳朵的這群基因接上去,它長起來就是人的耳朵依附在老鼠的身體上。
勝義根也可以講這一個非常微妙的基因部分,我們看不到,神經傳導系統的建立,也是這些基因所製造出來的。當然勝義根是它的功能,像神經傳導系統、感覺系統、聽覺系統或者視覺系統,這些沒有辦法用眼睛來看的機能性的,在唯識學上講稱為是勝義根;我們常常在講第八意識的空無,但是他可以顯相,可以看、可以聽都是從第八意識裡面功能現出來,這個也可以講是勝義根的部分。
勝義根的另一個對立的名詞稱為是扶塵根,通常所說的身體、肉體而言或者五根這些實體物件,都屬於扶塵根,就是實質有一個東西,來發揮它的功用的器官、肉體等是扶塵根。我們的耳朵是扶塵根,眼睛也是扶塵根,那眼睛能見的功能就是勝義根,耳朵能聽的那個功能,雖然什麼聽覺、什麼耳瞙、耳規管,這些結構都是屬於扶塵根,但是它怎麼發揮它的功用?這一部分就變成勝義根,為什麼這個聲音,通過耳瞙以後,鼓動了這個耳規管,把這個聲音加大,然後送到腦筋裡面去,哪一部分它就可以認識它是什麼聲音?或者是有人在講話,這話語進到腦筋裡面去,誰來判讀這個話的語義?它是什麼意思?這些都是勝義根的功能。
認識兩個名詞,一個是勝義根、一個是扶塵根,這是唯識學上的名詞。死後遺骨為舍利,梵語 carira,英文好像是 eric,即身骨、遺骨之意,就是骨頭遺留下來的,梵語翻成舍利(carira),是死人的遺骨,每一個人的遺骨都可以稱呼,但是要能夠稱為舍利的,一定是比較殊勝的、不同顏色的,而且都凝集成比較漂亮的各種結構物,那才是舍利。而每一個不修行的人,他的骨頭燒了以後也是舍利,但只有遺骨的意思,那是沒有真正宗教價值的。一般舍利是在講有修行人死亡以後,肉體去火化後有某種結構性的變化,骨質產生質變,也有顏色產生出來的東西;其實這與身體沒有直接關係,順便列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經文中的「身相」意指扶塵根的五根色身言,這是對於身相的了解。
3.見:
見者以眼睛面境取色塵境,有觀照之作用,稱之為見。有些主張眼根能見者,稱為根見家,是說一切有部之正義。大眾部主張眼識能見,稱為識見家。大乘則取根、識和合成見之義,且係根性緣八識相分為所依緣,再由識現了知其境,是為見。
見,這裡講見只是一個代表,用眼睛面臨前面的境,取其色塵境,有觀照之作用稱為見,若把它當做一個代表,我們所說的見惑,見惑就是我們聽、聞、嗅、味、觸所面對的塵境,產生一種煩惱,那就不是只有一個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舔、接觸味、身體接觸外在的東西,過程中所產生覺受煩惱等都可以稱為是見惑,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覺受,感情領納作用的憂、喜、苦、樂的感情作用起來時,都屬於見惑,簡單講就是眼睛看到色相,觀照的功用這個稱為是見,若要當做一個代表見、聞、嗅、味、觸,以見為代表。
有些主張眼根能見者,稱為根見家,《八識規矩頌》中說,五識到底是識在看?還是根在看?愚者難分識與根,不能夠認清楚「識與根」,到底是心在產生功用?還是這根在產生功用?直接來講,眼睛這見根可以看的是根見家,是說一切有部之正義,有部是十二部,修行分很多部,沒有去把它整理,有上座部、下座部、有部,反正就是派別的意思。
從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就產生很多對經典的執著,像我們中國就分八大修行的宗派一樣,以哪一部經為主,他偏向修小乘、偏向於修什麼的,分成很多部,這根見家很粗淺的,一切有部他們的正譯,真正的經義、經典的意思解釋都是以根見,稱根見家,沒有談到心裡面去。眼睛看的見性,譬如打坐中見性真如發通,見性神通力發起時,可以遠見、可以隔見,這些以為是我的眼睛看的,其實不是眼睛看的,是你依附在第八阿賴耶識的見性在看的。所以有部所講的是根來看,那是他們對經典上的認知,也不能說他對、不對,反正就是這麼傳統下來,這麼認為是眼根在看。
還有一個大眾部,大眾部主張眼識能見,那就更進一步談心了,大眾部就比這個有部來得深入一點,它稱為識見家,用心來看外在一切東西的,稱為識見家。大乘佛法則取根,透過根產生眼識和合成見,根性緣八識相分為所依緣,再由識現相,這當然指眼識了知其境,是為見,因為我們知道前五識是依托在八識的相分上,才能產生它的見分,然後了知其境;若是光講根、識和合成見的意思,還不能把整個心能見的過程講得完美。
雖然在解釋這個名詞,你還是要思考一下,眼睛能看的,一般人講的是眼根?還是眼識?大乘是以根識和合成見,這中間是幾個識?八識也加進去,眼識也加進去,然後眼根與眼識一定有關係的,我們講根門,只是照相機的鏡頭一樣的,但是沒有它,一般人就看不到,不能以修行人且有神通境界的人來講,他們都是不用眼根也可見,都是用第八識直接映照宇宙、世間的一切相,那眼根根本是擺著都不用。要講凡夫的境界,就要講到眼根可見;要講到聖人的境界,根本就是眼根沒有它發揮功用的地方,它已經跳過去,從第八識本心去映照外境,這不是只有現實社會的人、事、物可以看到,是超宇宙之間的佛刹土他都可以看,我們要了解這些現象,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要了解第八意識的功能及現象。
4.所有相:
所有相包括一切世間相,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別。舉出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等六相。總括而言,無常等為其總相;別而言之,則地為堅相,火為熱相,乃至色等之形狀各別,而皆有其特殊之別相。上列相各有別,是為異相。但異相中其性皆同,故說同相。性者為物之本體,相則為可識、可見之相狀。
什麼是所有相?諸法之相總共有一大堆名相,專門在研究的學者,把它分成十名相,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及依相等十種。在講佛法,每一種相都有它特定的意思。有相就是我們宇宙萬有,從心地裡面化成的一切有相;外面的相,它存在哪裡?若不去了知它,這個相不成為一個相,一定是你去在意它,要想知道這個相,才產生這個知相,心、識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每一識都有它的自心,八大心王各有其相,外面的有相,我們的心要來認知它,也就有後面產生的因緣,沒有因緣就產生不了相,外在是外在的形象,我們心是我們的心,現在於心與外在的形象要搭起一座橋樑,你一定要看進去,要了知這個境有人相、有增上相,有增上緣要看才能看進去。
因相:因地所造種種業的種子是為因相。
果相:會發成未來的果是為果相。
前面講的這些不管是什麼相,只有兩大類來分別就是總相與別相:
總相:是一個概括的來說。
別相:是分門別類這樣一個個分別來講。
依相:是依果就是依因而產生的,沒有因就沒有果,以增上相有那個緣,再有一個增上緣,沒有緣本來就沒有緣,這增上緣就起不來,這之間的關係都是依相。外面的有相,心要先去認識它,外面的相就給你的心來所依,均稱為是依相。
所有相:離不開總相、別相、依相,只是我們把總相、別相、依相等把它分別出來。另外,還有
同相:相同的相。
異相:不相同的相。
成相:把它看成一個已經成就因緣的稱為是成相。
壞相:已經因緣滅的,一切緣滅的、法就滅了,稱為是壞相。
還可以講到依相的狀態一個是總的、一個是各別的、一個是相同類型的、一個是不同類型的、一個是已經成就有相的、一個是緣滅了壞掉的,這相還有這六相。
總括而言,無常等為其總相,一切相都是無常,以此而言總相就是把它歸成一切相,此等都是無常相,會成住壞空之相。除了空是永恆的以外,只要現出成一法相,那就是無常相。若是各別以一個一個相來分別言之,就是各別相,譬如地相,地上有堅實的相、火相有熱相、水相有流動的性質、風相有移動、高低不平移動的這種特性。地、水、火、風各有其性,乃至色等之形狀各別,這些都有其特殊之別相。
總相是一個空、無形的相,因為一切因緣產生法相,變成有相。以各別去看它,每一個都有它各別特性的相、特殊之別相。上列相各有別,是為異相,地、水、火、風各個物質形象也不一樣,是為異相。但異相中其性皆同,故說同相,因為它的性相同,物性本質上雖然是有一點不同,基本上來講,它還是從空裡面的因緣來變成一個法相。性者為物之本體,相則為可識、可見之相狀。
只要談性應該都是相同的,譬如空性,大家的空性都一樣;水性,這裡的水與華藏世界每一個世界的水都一樣;火相也是一樣,沒有哪個地方的火沒有熱相、沒有熱性,也都一樣的。從性來講,它的本體都是相同的;從相來講,它從性所發出來的相,都有很多不同的相。最近談到所有相,我們大略講到可看見形相與不可看見的心相,或者是境界所產生的一切法都是相。
凡所有相,是要把你的思想擴大,佛法要講得那麼深,要花很多的時間,每一個名詞要去解釋、再解釋,現在大略把它列出來,一談到凡所有相,這概括物質形象、概括心、概括因緣果報,概括什麼總相、別相這些,你們能懂到這裡也差不多了!
5.諸相:
指諸法之形相狀態,諸相乃總稱一切差別之形相事物,與上所有相之意相同。所有相與諸相,意思是差不多,指諸法之形相狀態,諸相乃總稱一切差別之形相事物,與上所有相之意相同。所有相、諸相是翻譯的人,在那邊寫所有相,但在這邊寫諸相,若寫了:「所有相非相」,讀慣了就會覺得很彆扭:「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是改成「若見所有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譯者為了美化這個文字、讀音,其實意思是差不了多少。
6.虛妄:
虛妄者係指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虛妄是不真實的、是虛假的,或把它簡稱一個字稱為是妄。依它的意思就分成三個不同層次的,它又分三個層次:1.從外在的有相、境界與世間的一切法,非實在之意,這是比較粗的。2.再進入到心裡面,你的感情覺受所產生的意念分別,這是一般人。3.最後這個妄語、妄言,虛誑之意,這是一般的、心態比較不正的。其義依細別有三,即:(1)梵語 a-santa-bhava,乃非實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2)梵語 vitatha,即非理迷執之意。如妄識、妄心、妄念、妄執、妄情、妄分別等。(3)梵語 mrsa,乃虛誑之意。如妄語、妄言。
(1)梵語 a-santa-bhava,妄法、妄境、妄有,意思是非實在之意,沒有實在存在的事實,妄法、妄境、妄有都是非實在存在的。一個法是心法,一個境是境界、是形象或者是最後一個有相,世間的能看見的一切相。
(2)梵語 vitatha,是心的層次,剛剛講世間的有相是虛幻不實的,現在講心裡面所產生的非理迷執之意,沒有真正的但是迷糊去執著它,我們心所起的不實在的心識是妄識、妄心、妄念、妄執、妄情、妄分別,這為什麼是非理?心認知一個境,心念回想起今天、過去的事情,所產生的意念,這些明明是有啊!但是,修行人應看它是沒有!
一般人就是把它看成有,所以隨它在起閧,是為迷執,迷惑而且去執著它為有,說有、它就變有,一個東西把它放在那裡,你看是看了,但是不強加分別,也就不會起煩惱了,偏偏你就喜歡去把它分別,分別後不是真的就沒有了,都是依你的個性、習氣,會產生分別心,喜歡就歸類在喜歡的這邊、不喜歡就歸類在不喜歡的那邊,這就是妄情所起的分別、不能當有,所以心裡面的意念都是不真實的,哪怕在回想過去、回想未來,那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概括在凡所有相裡面的心境。
(3)梵語 mrsa, 虛誑的語言,誑是用嘴巴講出來的話,覺得很虛、很假的妄語、妄言。
我們一般人都生活在第一、第二項之間,其實這都是因緣和合成境,然後你內心面境產生的心意念,若不加以去分別時,「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沒有這妄分別的念,境、有相,萬法在外面,不去執著它、不去強拉到心裡面來(凡夫境,聖人境內外合一),兩不相干就不會在那裡打妄想,就不會產生情見;第三部分是比較不正常的心態,所講出來的話都是妄語。
7.非相:
此處非相者謂有相卻能觀其無相義,不為其相所迷,是謂非相。此處之非相與無相約略不同,無相者梵語 animitta,係無形相之意,為「有相」之對稱。無相者如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此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無形相可得,故稱為無相。一行者入涅槃即無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壞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稱無相。
所以此處非相者不是無相,謂有相卻能觀其無相義,不為其相所迷,是謂非相。吾人生活在人、事、物之間,你用平常心,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那也是無所謂,相就相但可以稱非相;若是要修解脫,在理論上就要建立一套系統,對外在的相面對它時,要不要起情見?要起情見,就看進去了,等於是著迷了,而你面前有一個相,看是看了,不起好、惡這種心,把它觀成是無相、非相,不是那個相沒有,是你的心不受它所影響,那它就是非相。若是內心起了意念,你不修行,當然就會這麼胡思亂想讓它去。但是要修行、要看破心起是在想什麼?罣礙什麼?若不從裡面這樣去轉,把它看成是非相,怎麼修行?修不來的!
對外境可以不去認知,如何把它看成是非相?對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也是一樣,不加以喜、怒、哀、樂的情見進去,這個人看是看了,這句話聽是聽了,但都不起心動念去判斷對、錯,或者聽了是喜歡、討厭,都沒有這些的情見,你本身就有這能力把它看成是非相。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非相?明明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妄,因緣幻化而成的,你不理它、它過一陣子就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沒有修到那個境界,就永遠有一個執著的心要去抓它,永遠都做不到諸相把它看成是非相。
虛妄,以這樣去思考,一切外在的實境與內心,要不要產生一個心意念與它相應?若不起一個分別心、情見與它相應,對外相虛假也不理它,只是虛妄、虛假,本來就不動,因為現在在教你解脫的方法,所以要觀一切相是虛妄。《金剛經》後面所闡述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不應該有斷滅相,那時候就已經要進入「無相三昧」的修行了,現在剛開始學《金剛經》,經文在教你「空三昧」的修行,這要從有相之間觀成是非相,觀成是虛妄不實在的,打坐時也要去思考,我為什麼對這件事看不開?我為什麼對這個人看不開?然後好好的去分析一下。
對外境的人、事、物,我內心不去執著它,諸相與我有什麼相關?把它看成是虛幻的;而喜歡去執著它,會變成是一個實境,這可是要訓練了,你所接觸的任何事物,有發生感情作用,對人、事、物所發生的情見,要把它轉成它是虛幻的,要一直這樣去訓練你自己。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練了而且可以做到,以後看到人、事、物,看到喜歡、不喜歡,都不起喜歡、不喜歡想,這一句話唸過去,很容易做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可以做到!若還做不到,常常還在那裡很彆扭的製造一些生活的爭端,這就要稍微思考一下,為什麼看到這個人我會那麼氣?要思考我氣的原因,是我內心裡面還有這種分別很強的現象,哪一世與他結了善緣?還是惡緣?怎麼心裡面一看到他,就會起這個念?這是我心裡的問題,心裡的問題要去磨練你自己,去轉自己。
修行人面對的人、眾生都要去轉它,要離四相,第一個無我觀,一直強調要無我,經文云:「無我得成於忍」,那你就要忍,忍就是不要起分別心,不要執著對、錯,不要執著什麼,要自己轉自己,不要轉外面的人讓你喜歡,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那樣子就是那樣子。
這些名詞,雖然把它兜成文句,要去思考它,為什麼你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理論上來講,它是因緣合成的一種物相、合成的一個人,或者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好、壞關係,這些都是因緣。在修行過程之間來講,我要有一個心不能解脫,就要觀它是虛妄;心能夠解脫的,我才不管它是虛妄、不虛妄,就是一個人在那裡就在那裡,一個物件在那裡就在那裡,根本不影響到我的心,那時就不必去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樣慢慢可以了解如來自性,它是真如體可以應一切緣,到最後你也不必要把前面經典所教導的語句,要把它好好去用,不必用!因為你可以自在的不起分別心、也沒有妄情,可以很坦然的去面對外在人、事、物時,讓那個人、事、物確實的存在那裡,此時也不必要有斷滅相,這些名相與修行都是有層次的差別的。現在告訴你要離四相,要怎麼離?也是在內心,對一切相有沒有執著?有,就要把它看成是虛妄不實在;沒有,就承認它事實存在的物相、人物、事物,才會進到第二個層次的無相三昧觀。
此處之非相與無相約略不同,非相就是有那個相,要用沒有分別心的來看它,是有相而不去執著,是為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表示有一個相在那裡,因為要求解脫,希望我的心不要與它擾和在一起,把它看成是非相。無相,是沒有一個相在那裡、是空的,或者回過來講,就是有一相,從理地去觀,它的本質上面是空無的,是為無相。
無相者,梵語 animitta,係無形相之意,為「有相」之對稱。a 是沒有,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法只要從空性之間現起一切法、一切相、一切物、一切境都是屬於法,它的本性都是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在講真正的佛法,性者都依各個對象產生自性,譬如我的自性有見、聞、嗅、味、觸、心等這六自性,如實能夠見外在的境界,那是見性,要產生見性所產生的這些物相,要讓這些物相現在你的心裡面,才會產生前面的一切諸法,沒有看到外面的一個物相,這自性是不存在的,是自性無性或者是無性性,這就是你要怎麼去觀它?
在沒有因緣來時,這自性是不存在的,譬如這東西、物相,我用見性看它,然後看進去就產生認知這個境的一個法,但是,這法滅掉了,這能見的自性也沒有了,所以它有沒有自性?自性是依存在因緣上面才產生的,根本上來講,它因緣滅了,它這自性也沒有了。以佛法來講,稱為是無性性,雖然可以依外境產生自己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等等,但是法滅,這些性也沒有了,表示它是不存在的,是臨時因為有外境,你產生了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等等的自性,其實這些若沒有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塵境,這自性本來就不會產生的。要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對這「自性無性」要修得好、要認知它,不要一直要看進去、要聽進去,可以有聽沒有聞、有視沒有見,、、、。
若空無性,就像空無的性一樣,這自性無性,就像空無的性一樣,本來就沒有;彼則一相,空無這個性也是一個相,把它講成是無相。現在進一步講有相、無相,這無相的解釋。
無相者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無形相可得,故稱為無相,無自性,無自性因為是因緣所起的一切法,沒有空的體質、本質,這也是因緣幻起的一個法,它沒有本質,法滅它也就沒有了,這空的本體是永遠不會滅,就是產生有相,它也不會變、還是空,這與我們在意念上有一點出入,譬如這架子站在我面前的虛空裡面,這架子是佔了一個空間,空裡面怎麼會沒有破壞掉?沒有!這空還是滲透到這架子裡面去,這空不會因為有相產生,而破壞空的整體結構,不會!
空可以生萬種緣,產生一切法,這法有沒有自性?它是無性的,若是有性的法,它應該永遠都存在,只有空才能夠永遠存在,因緣所起的法它是無性性,最後因緣滅了,它又歸於空,雖然,短期間所產生的一切相,它是無性的。這麼去體會,可以去觀世間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有興趣的在打坐時,這麼去想一想、觀一觀,而一看就懂了,就不必去想這些。
如何從內心裡面去體會一切因緣法的起滅?體會以後怎麼去超越它,而不受它的影響?這中間你要怎麼去擺脫這些,要我不要去理它,剛開始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譬如人家已經動到你的身體來了,要讓你的身體氣不通、造成哪裡有障礙,而明明就有這回事情了,要怎麼去超越?這與你的妄分別有關,有這回事情是沒有錯,但是要如何來調伏你的身體?讓你的身體氣能通,氣能通它就沒有你的辦法了,不要在意外在的東西、或者是怨親債主怎麼樣?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持身體的氣通順?可以藉著運動、物理、手印、修法、禮佛都可以,不要在意外境所給你的現象,要做的就是如何解開被干擾的身體部份,心靈當然最好練到不受它的影響,要用平常心去處理肉體上的障礙,肉體所遇到的障礙,把它排除的時候,一切法對你來講,就不能夠永遠障礙、阻礙到你。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過不了三天、五天它就起不了作用,在這三、五天當中,要怎麼順利的讓你的身體復原?這是你要去學的!有時候世間的智慧還是很好用的,因為我們到底不像阿難尊者他們一樣,無事一入定,就是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三個禮拜都不出定,也不必吃飯的在那裡入定,我們到底是每一天都要生活,每一天所接觸到的因緣很複雜,又沒有辦法長期的入定,世間法才可長期入定。我們都是用心去轉我所面對的境界,光講沒有用!我的肉體已經受影響了,不要理它也是可以,若是氣旺倒是可以不受到影響,氣不旺是身體哪裡氣不通,氣不通就會變成一種障礙出來,所以要幫助身體如何讓氣通,這就不要去想心裡面對外在的困擾不起分別,但是,事實上身體的問題還是要去化解。無相在理論上我們是可以了解,但要真正做到無相,身心都要能夠自主,無相才能夠成立,不然在那裡講了半天的無相、無相,真正身心還是已經受到客邪影響了,要無相也無相不起來。
一行者入涅槃即無色相,他本身也不見了,因為我們這個肉體,好像人才可以看到,其實無常鬼要來抓你,不是抓你這個人的肉體,是抓裡面那個神我,另外有一個形相的我、那個靈魂,像金碧峰禪師一樣,他每一次一入定,無常鬼要來抓他都見不到,而這肉體永遠沒有辦法空掉,怎麼會見不到?無常鬼是要抓住你另外一個神我身;我們修行的人一進入不起心動念也是一樣的,也是那個神我都不現、入空了,沒有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壞相、男相、女相。
一進入涅槃什麼相也都沒有了,無相又稱涅槃,故涅槃又稱無相。現實的一切相都會變成沒有,前面講色、聲、香、味、觸,這成、住、壞、空是講法起滅的過程,生起(成)、住、壞,最後變為空,成、住、壞或者是生、住、壞,這是法的起滅過程;男相、女相,當然一入寂滅就沒有這些相。這裡說明非相與無相之間有一種差別,但是,不管是有相把它看成是無相,就進入空無的境界。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的解釋名詞有七個,有興趣的回去稍微再思考一下,今天上課到這裡。
(2004.04.1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