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10)
        200
4.04.10.   7(1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五)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有的人看了經,唸是唸了,意思有時候不懂、有時候是懂了,但要怎麼來?卻都搞不清楚,所講這《金剛經》主著重在要怎?現依各段落提出來討論。

1.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修行者在能離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後,始有真正入菩薩的境界,也就是已達「伏心菩提」的第二境界,在修到菩提第二境界時,即要進入「明心菩提」,就要學習世尊所教的法,「應無所住」來行六度波羅蜜多。為何修一切善法、戒法、菩提法都要抱著無所住的心態呢?修行人若有所住於境界或體悟,就會永遠卡死在那個境界、體悟上,有境界就有餘習、因緣,就會感召諸天、外道、仙道,甚至是魔道等來做為其伴侶,死後就與他們為伍。

布施是修菩薩道的第一個波羅蜜多,也是最容易做的,故排在第一個波羅蜜多,菩薩可以用財布施、愛語布施來攝受眾生,可能的話可以做法布施,可以做無畏布施。當然後兩者要有相當的修證水平,才能來做法布施、無畏施等。但不管做了什麼布施,菩薩不要有布施想,要抱著三輪體空的修為,以沒有可施的我,也沒有可施的對象,更沒有所施的「錢財、法義及無畏施」的行相,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此菩薩已學習到第一個波羅蜜多。這是世尊應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住?」世尊所提出的修行法門,第一句話提出來的就是「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要當一個覺悟的菩薩,對一切法都不要有所執著,應該無所住在上面,再來做一些事情,做什麼事情?這裡所講的是有關於布施的事,等於是無所住的布施,在上面講的修行人要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了我相就很在意的,會跟別人多少都有衝突、對立,因為太執著我的觀念、太執著我的想法、觀念是對的,這樣的我執很重,就不能夠虛心接納眾生,不管他是對的、錯的都沒有辦法接納,這樣就永遠學不好佛法,要破掉我的執著才能夠得解脫初步。若沒有把我拿掉,我永遠做什麼事情都要跟眾生結善、惡緣。

我相、人相兩者有我就有人,因為人是與我是對立的,我與他之間結了善緣、惡緣,這以後還是有果報的。一個人是人,三個人以上就變為眾生,我今生所接觸到的人到底有多少?從出生到現在、到老了,是無量無邊的多,這中間有的不相干的、有的感情比較淡薄的、有的是很深的、有的是很厭惡的。今生中有厭惡、有喜歡的,這都是以前所結的緣,我今生還是要這樣繼續再結下去,那怎麼解脫?「我」沒有拿掉,就有「人」的對立,把這個人的樣子一直把他當做一個人,因為有了「我」所以就有「人」,有了「人」就聚眾成為「眾生」,與「眾生」所結的善、惡緣,就結了眾生顛倒的因。

《楞嚴經》裡面所闡述的,我們迷糊淪墜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與眾生結顛倒因,若是沒有我,就不會與人結善、惡因緣,一個人不會結,就不會結無量的眾生顛倒因。而有「我」就沒辦法離四相的前面三相─人、眾生與我,以我為出發點,與人結善、惡緣,再擴大之與眾生結善、惡緣,相愛也好、相恨也好,我永遠都沒有辦法解脫,因為他的心一直罣礙著你,我要解脫卻沒有練到一個功夫,會被他所牽扯住,要走也走不了,像親人一樣,死了卻捨不得親人,只有再出生做他的兒子、或者出生在他的周圍、或者再出生當做他的孫子都有可能,你沒有放下這個愛心,這與眾生才又結了顛倒因緣。

壽者相,壽者相就是壽命,在修行過程之間,修到了仙道,由於錯誤的觀念去學仙道,壽命也是幾千萬年;若是學天道,有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甚至於無想天的境界,或者是破了色身,不修佛法而進入四空處定,這種天壽都是很長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八萬大劫是最長,八萬大劫就是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但是這些壽命盡了,照樣要再輪迴。壽者相不是說我們人的壽命,我們人的壽命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修行這壽命就根據你的業力,該活幾歲就幾歲,做了善事有善神保護,該死不死,那頂多給你活到一百歲 。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五歲,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平均壽命是一百歲,因為二千五百年過去了,每百年減一歲,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平均壽命每一百年減一歲,若是戰亂平均壽命就不一樣了,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們平均壽命就回到三十幾歲,現在又恢復到正常太平時候的七十五歲左右。

經典上講末法時期,佛法要滅的時候或者末法時期愈到劫末,這男生愈墮落愈不想修行,然後女生就愈想修行,女生就愈長壽,這在經典上是有講到的。普通經典講女生少修了五百世,所以煩惱會比較多、脾氣比較差,妒心較多一點。但是在末法時期以後,男生就愈來愈墮落,要修行卻不認真修,你看現在所有在修行的,大概都是女生比較多、男生比較少,以為男生要賺錢勞累,沒有時間修行,這是一個藉口,其實命運裡就是這樣子,在往後的幾千萬億年,男人發心修行愈來愈少,而女眾雖然業障多,但是向佛的道心就比較強。慢慢地人的壽命也是一樣的,男生會慢慢的減少、女生會慢慢的增加,像現在就有這趨勢,男生平均壽命七十一歲,女生平均壽命七十四、七十五歲,就已經開始有這個趨勢了,慢慢的男生壽命會一直減少,女生會一直增加,世尊早就預言在末法時期就是這樣子。

這裡所講的壽者相,是講我們修行方面的,修行方面的人若是執著下劣欲界天天壽有多長?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壽有多長,認為這樣子就很滿意了,執著這些就有壽者相,這樣就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當阿羅漢或菩薩了。一個是人、眾生、壽者,再來一個我,這個我是主角,是否對人、眾生、對壽命有所執著?若是沒有就能夠離這四相,能夠離這四相,先決條件要怎麼修?要先修無所住來布施。布施什麼?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是在上面所講的,這樣你才能夠離四相,才能夠真正進入到菩薩的境界,菩薩是悟了一切法是因緣而生、緣滅法滅。菩薩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知道這個法但是不被這個法所黏住,有了這個能力,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現象,能夠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是菩薩,要不然沒有辦法修到解脫道,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做的, 就是世尊在這裡提出來的。

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住?」世尊告訴大眾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無所住做什麼事?這裡提出來是行於布施,做了布施以後,怎麼能無所住?沒有一個可布施的我,剛剛講離四相以後應該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可布施的對象,幫別人不管是幫誰,出錢、出力、用心力,做了以後就放下,沒有一個所做的事情、所做的布施的錢、或者是勞力、、等等的這些都不要去執著,這樣就是三輪體空,沒有一個布施的我、沒有一個可布施的對象,也沒一個布施的東西、或者是事情,這三輪都沒有了,就是無所住而布施,這樣你的心就自在了。

為何無所住來行布施那麼重要?譬如說菩薩對他做了一個好事,但他沒有學到菩薩的境界,天天一個心罣礙著你、要報答你,這個心永遠都罣礙著,幫了他,他放不開,他的心要抓住你,那你不是被他抓住了?菩薩是做了很多事情都不要去在意,不要認為我做了什麼、我對他做了什麼,若是還有這個心就沒有辦法成為菩薩,他要這麼做、這麼掛礙,你是沒有辦法,因為他還沒有修到菩薩境界。但是,一件事情要兩個銅板才會響,一個銅板響不起來,你能無住相布施,施後無住,不與他相應。雖然他的心要報答你,想要怎麼樣與您好處,你不會受他的影響,這個無所住而行布施,最主要的重點就在這裡!

菩薩做了很多事情,卻不去罣礙它,若有人受施後在罣礙,那是他的事情,我不罣礙才能夠解脫,要解脫就是不要和他有瓜葛,雖有善因緣但無住,甚至於下一世不要再來受生,不然再來收本金加利息,這不是無所住而布施,是有所住而布施。我們學菩薩法,第一就是在學這個:「云何應住?」應無所住!什麼都不要「住著」來做善事。後面的事情也是一樣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一樣的,都不能有所住,做可以做、做完就放下了,這樣是開始在行菩薩道的第二階段,也就是伏心菩提。

上一次,講發菩提心時,就要有五個修行的境界,發菩提心只是第一部份,像宣告我要做什麼事情,宣告了有未來的果,當宣告了卻不去做,那是沒有用,有那個因但是沒有後續的行動,就是沒有用;我們宣告我已經發菩提心了,發了菩提心以後,第二個就要去調伏你的心,要怎麼調伏?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已經告訴你了,應無所住來行布施,應無所住來行色、聲、香、味、觸、法的布施,做完了布施就不要去想什麼東西,當然這樣是第一個先行布施了,但布施與我心裡面的調伏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因為行了布施,常常都對善的行為去執著,這樣也是放不開。

我們修佛法,很奇怪的就是善、惡都要把它放開,惡的念頭要去掉,修到善的境界也要放開,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這樣子,對於不好的、內心不清淨的、或者業障來的時候,我們觀一切無所有,把它看成沒有這一回事情,就是所謂的無所有。但是在修行過程之間有很多的善境界,譬如身體能夠有氣、心能夠有定、能夠見光、或者是對什麼小事情能夠看得開、甚至於能夠知道未來,知道別人很多什麼事情,這些修行過程之間的一些能力,在我們修菩薩道的人都把它看成不可得,不要去說、去執,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剛開始我們在說明般若波羅蜜的行相,簡單的幾句話來解釋,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我再把它細分,無所有是代表不好的,不好的來把它看成無所有;至於不可得,為什麼不能去得呢?應該有好境界,應該拿回來,但你不能去抓那個好境界,要這樣一關一關的捨棄所修的境界,可以知道這個善境界,但是你不要去抓那個境界、能知能離,也是《大般若經》裡面的一個語言,或者是正性離生,真正的自性是離開一切法的生滅,這是最近《大般若經》開始在出現的一個名詞。若以禪宗行者來講,簡單的很,就是「不即不離」,對不好的現象也不即不離,對已經修證到的善境界也不即不離,這樣才能夠地地往上升,不然執著在哪一個層次上,就會卡在那裡,就不會證到最後的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剛剛講發菩提心以後,第二就要去做的,我們要做的是行為上要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內心的調伏上,要去調伏二十個隨煩惱,要調伏內心的六大根本煩惱。伏心菩提在第二階段是很重要的,伏心菩提做到了,把心調伏還不見得是有伏,因為我們的心只是好像被石頭壓住而已,你要把心明。第三個階段進入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是心明了,心可以發光了,就沒有汚垢來蓋住它,也沒有微細的潛在習氣被壓住,以至於因有習氣而修不起來了,我們修佛法真正在修的,就是把汚垢、垃圾、齷齪等不好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然後再一個一個的把它拿掉。

修世間禪定卻不是這樣子,表面上好像什麼事情都看得開,一入定就幾千萬億年,但是那種「定」沒有把第八意識的法塵打開,這樣修不到內心去。大乘佛法的修行、菩薩道的修行,都要挖到第八意識裡面去,讓那灰塵一直起來、起來,就是所謂的大翻種子。甚至於靈知靈覺的那種心,可以知道過去、未來,知道很多事情的心把它淡薄、淡化掉,不再去用它、讓它不敏感,這與一般人的修行其實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當懂得了真正佛法,才知道為什麼佛教是與其它宗教都不一樣?講起來修解脫道好像是無神論者一樣的,什麼都不管、什麼都在做自我內心的清淨,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佛,自己本身就有佛性,只是因為內心的垃圾沒有清淨,我們要做的就是這種功課,這就是在修心,不是只會禮佛、拜佛。

明心菩提能夠做到後,再來就是能得出到菩提,這就是已經證到自我解脫了,起碼有阿羅漢或者八地菩薩的境界,這還不夠,還要修到最後真正的無上菩提(如來菩提),那是如來的境界,這才是我們最後真正要走到的。當懂得佛法的修證階段以後,就不會妄自肯定自我,覺得自己怎麼樣了、自己怎麼了不起,會愈修愈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差勁,連一個伏心菩提都做不到,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一大堆,沒有辦法滅掉,才知道修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修到第二個境界以後,就會進入到明心菩提,要學習世尊所教的應無所住來行六度波羅密,菩薩道就是要學六度波羅蜜,還沒有開悟以前,是要學六度波羅蜜,就是六個度到彼岸的方法,第一個是這裡講的布施,再者即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波羅蜜,配合修一切的善法、一切的戒法、一切的菩提法,都要抱持無所住的心態來修,雖然這裡在講無所住而行布施,不要把它局限在布施一項,一切的善法也應該要無所住,你做了善事以後,一樣要無所住。

守戒也應該無所住來守戒,當你守戒了,卻把這個戒看成很可怕、很害怕,很害怕去犯了戒,這樣等於是拿一個東西來壓到你自己的心,這樣要怎麼解脫?當然你的心不清淨,這個戒就顯得很重要,你還有貪、瞋、癡、慢、疑的這些毛病,就覺得這個也怕犯、那個也怕犯,這個戒律就好像千斤重一樣地壓住您,若是沒有這些毛病了,戒只是一個名詞在那裡而已,你不去犯殺、盜、淫、妄、酒,不去犯二十八個在家菩薩道的戒律,你就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守戒而不住戒。

不住戒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就是你不會去犯戒;反過來講,菩薩有沒有去犯戒?菩薩的犯戒,那是為眾生在犯戒的,在他心裡面也沒有一個犯戒的觀念想,譬如為了要度眾生,然後用了說謊的妄語戒來欺騙他,讓他的心能夠安定、讓他的心不要發狂、能夠安定下來,這個到底好不好?一般人認為連這個都不能犯,白色的謊言不能講,剛開始學戒是這麼樣子的,為什麼呢?開始受戒要守得嚴格,嚴格就不會被魔、不會被魑魅、魍魎乘虛而入。譬如犯了一個小戒,若沒有大修行還不要緊,當修行已經到菩薩境界的時候,有了一絲一毫的這種罪惡感,這些鬼神、阿修羅或者是魔眾等,就會利用這個大做文章,讓你的心覺得更慌亂,我破戒了、我怎麼樣了,、、。到這個時候、到大菩薩境界的時候,你也應無所住於戒上面,不會為了自己的喜愛、貪愛去犯戒,而所犯的戒都是為了眾生來犯戒的,既然是為救度眾生來犯戒,戒性本空,這與小乘的戒律是不一樣的。

小乘的戒是永遠不能去犯,一犯戒就可能下地獄去了,但是大乘菩薩法教你應無所住一切法,這包括善法、惡法、一切法,你都要能夠自在,當然一位菩薩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怒哀樂去做毀戒事情,都是為了眾生而發脾氣、為了眾生去犯妄語戒或其它戒律,但是犯了以後,心已經有了「應住所住」的這種修練,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像《大般若經》裡面所講的什麼善、惡,其實還執著有善惡,就不是菩薩摩訶薩,還執著在清淨、不清淨,那也不是菩薩摩訶薩,當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我們聽法要搞清楚,自己的程度應該要怎麼做?這裡所講的是從善男子、善女人講到大菩薩的境界,以後要看你自己的境界去取捨。

最近常常很多人在問雞蛋到底能不能吃?連續兩、三封mail都在談論這個問題,有時候我也考慮到你這個學生也不是專門在修行,雖然吃素但是為了營養,偶而吃吃不受精的蛋也沒有關係,但是聽不懂的人,就會認為我鼓吹吃蛋,不是我鼓吹吃蛋,我是對在家居士說方便。

這個吃蛋問題很複雜,常常聽我講的就知道,不是我鼓勵你吃蛋,若是覺得營養不夠、也不是在大修行的時候,大修行是開悟的人,開悟的人是沾不了葷的,他碰到葷的就受不了、就要吐,要他吃蛋也吃不下去,大修行的人不能吃蛋的,為什麼?因為他本身覺得那個很葷腥,另一方面是有諸佛、菩薩在護持,因為進入大修行的境界,很多菩薩都是有形、無形的在護持著,你去吃那個蛋,那味道是很腥臭的,你不要覺得那個沒有味道,連牛奶都是葷的,更何況是蛋。現在爭執的是蛋沒有受精,你吃它沒有關係,蛋是很營養的,但是它是有葷味的,大修行的時候不要吃,靈性高的人也吃不下,要他吃也吃不了;感冒了你可能想吃、偶而吃吃。在哪個時候吃?在晚上,不建議在早上吃,早上是我們識神在吃的,中午是我們人在吃的,人也不必吃那個蛋,晚上是鬼神在吃的,若真的要吃那你晚上才吃,吃不要在道場吃,不要公開的吃,默默的抱著慚愧心去吃,這樣就比較心安了。

我在1981年去受菩薩戒,那位智慧無量的授戒大師,就在開示時談到這問題。因為這問題困擾到現在修行人、出家人吃素的問題,他談到這個蛋到底能不能吃?他不講能不能吃,他說:「有一天我跟某三個有名出家眾,到一個居士家去,那位居士很熱心,到廚房去做菜要供養三位大師。此居士菜做了半天,端出三、四樣菜出來,裡面就有一樣炒蛋。這三位大法師你看我、我看你,到底要怎麼辦?出家人不吃蛋的,但是出家人慈悲,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這樣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最後大家還是拿起筷子,把它吃了!」這樣他有沒有叫你吃蛋?他也沒有叫你吃蛋,也沒有叫你不要吃蛋,吃不吃是你自己決定,果報自己去承擔!我們現在不像以前的修行人活動少、能量付出少,現在每一天都是工作量大,營養需要多,你營養不平衡,很多出家人吃得不好、身體又勞累,到最後身體都發病了、這身體都有病了、也沒有氣了,那怎麼修行?到最後都把身體搞壞了,怎麼修行?

我的原則是說,你不是真正在修行,是剛初發心要吃素,蛋、奶這兩個應該無可厚非,你不要去吃鄉下人家養雞的雞蛋,那個不行,那是有受精的,你要去超級市場、或者菜市場,買飼料雞那種沒有受精的蛋,沒有受精只是一個很大的細胞而已,但是它是很腥、很葷、很臭的,吃起來覺得不臭, 那是表示你功夫還不夠、境界還不夠,工夫不夠就將就點,有時候在感冒的時候想吃蛋,感冒當然就是業障來的時候,感冒了身不好、想補一補營養,難免想吃就去吃,偷偷在晚上吃,不要在早上、不要在中午吃。

講到內心,從開始初發心去做善事、或者開始打坐修行,到身體氣很旺時還沒有斷淫慾,打坐到最後還這樣是很不好的,最後都落於鬼神道、魔道裡去的,鬼神道氣很旺,它們也是在修行的,就是淫慾心不滅。若是斷了淫慾念,打坐有初禪境界時,就是有一個覺知的心,可以觀到另一個妄想的心,到了這個境界又沒有淫慾心、也沒有淫慾的行為,此人就有梵天以上的初禪境界。二禪天行者是可以見光,可以見自性光,而這時候看見白光,那大概都是天神的境界;若是佛光即百寶光,黃光、白光、紅光、黑光,什麼光都有,而且都是間雜得非常的殊勝、漂亮的,只有清白的光那是天界的,那個光可以發自我們自己,我們的五臟就有五種色光,修到哪裡它就發什麼光,最先發的大概是白光,因為肺在最上面,它發白光,就看你修到哪裡?修到脾臟發黃光、修到心臟發紅光、修到腎臟發黑光、修到肝臟就發青色光。

釋迦牟尼佛開始證悟時,祂也自己從內臟裡面發出五色光,再來慢慢的境界愈來愈高就發百寶光,兩種光雜合在一起就變另一種光,變成百寶光。我們一般修行人若是執著在這裡,就永遠沒辦法再進步,因為這只是二禪的境界而已,就是地地到底有什麼境界、有什麼現象?那是你所看到的境界,回歸到基本面,還要看你心裡面有沒有清淨?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大根本煩惱有沒有斷盡?

現在我在回外面來的mail都跟他們講清楚,雖然能發光、能看到光,你雖然氣很旺,這個是有初禪、二禪的境界,但反過來講,你心裡面清淨了沒有?心裡面沒有相對的清淨,這些都沒有用的,只有身體反應的這種氣、光、或者可以看到其它的世界,甚至於有色界的魔相,眼睛可以看到什麼、耳朵可以聽什麼、鼻子可以聞到香臭味、舌頭可以做到一味性、、、等等的,這些現象都沒有用,再回歸到你內心裡面,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心清淨?若是心清淨的,那個時候就不得了了,那個時候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所有十方虛空的一切相,都會現到你內心裡面來。

為什麼我們修行只有這些雞毛蒜皮的好境界而已呢?為什麼不能像諸佛菩薩心那麼清淨,所有的世界都映現在祂們心中?所有眾生的因緣果報,種種之間的牽扯來牽扯去的,誰與誰有緣?這個木頭為什麼會變成木頭,它以前、上一世還沒有出生做木頭是什麼?祂們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那樣?我們不要光看世間禪定的那些修行境界,因為那只有表面的清淨而已,沒有真正的清淨,要像諸佛菩薩一樣,要把一絲一毫的微塵都能一個一個把它拿掉,這樣才能夠真正修到大菩薩、修到佛的境界。

光只有表面上的這些氣、光,或者能夠知道過去、未來,這種只是很小的靈通力而已,還不能講神通,要能知道過去、未來,要能夠知道八萬劫以內的因果,那還差不多,才有阿羅漢或四禪天的境界;而只知道一點點,未來幾天、幾個月要發生什麼事情,這件事情早在一、兩月前就會知道,這只是小神通,這不能算是神通,這些都是不算什麼,你應該內心要修到真正是二十個隨煩惱都沒有了、善境界也不執著、六大根本煩惱也沒有了,那時候佛性自然會現起來了。

修行是很難,但是我們道理要懂,知道哪個人在胡說八道、在打妄語,哪一個說他修到幾地菩薩、修到成佛了、或者什麼的、、,都知道他在亂講話,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你不懂就會被他騙了,從經典中懂了,雖然還做不到,但是起碼可,哪一個人在胡說八道?我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用在這裡,雖然我們今生還做不到。

有境界就有餘習、就有因緣,有了境界而這境界講起來就是因為內心有所執著,就有那個境界的產生,譬如眼睛可以看到天上的某一個天宮,表示你還有執著天界那種善的享受心念,被感召了,被感召才會看得到,若不被感召,為什麼有些人從來都現不起那種境,因為心沒有所想;不要講天上的天宮,就講某個人好了,你心有所想某個人,那個人的心就給你感應了,他就會與你的心結在一起,心連心就是這麼來的!境界也是一樣的,天上的境界你與它有一些餘習相應,到底什麼餘習?哪一天的天界,它還有什麼毛病?那個毛病剛好足夠他去感召那一天的天神,來迎接你去那裡。

抱著一切無所有、不可得,抱著所作所為都沒有住一切心,就不會與天上哪一天感召,就不會留什麼因緣與誰結緣,你會受感召就是有餘習、有因緣,才會受諸天、外道、仙道所感召,當然今生也許沒有覺得我會是外道、我會是想學仙道,但是有的人以前不學佛法,今生一接觸到修行就是接觸到外道、仙道、鬼神道。但是你今生來出生做人,為什麼與他們會有一種因緣?有的人根本就是外道,有智慧的人不會去碰到這些,由於他們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出不對,就不會去了。仙道當然也有氣、也在打坐,但是因為你的因緣不在那裡,因為我們腦筋裡面都是佛法的種子,就不會去接觸到外道、仙道、鬼神道,甚至於是魔道。不是說學外道不好,因為他們未來所得到的果報不究竟的,既然今生已經出生做人,為什麼不去學一個最完美的解脫道呢?哪裡都不去,不會再來受生,不會再來生老病死、永遠的解脫。修到菩薩境界的人願意再來人間,那是乘願再來就不一樣,不是因為因果報應感召而來的。

我們修行打坐一定有氣,而氣再加上淫慾心不斷,那會幫助淫慾心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這淫慾心要怎麼斷?當然老了你自然沒有體力,但那是比較被動的,修行等到老了再修就太慢了,是在年輕的時候就要轉,要怎麼轉?一下子很難,當然夫妻之間要互相諒解,然後求諸佛菩薩加持,轉你那個念,那個念轉了,就不會去想這些,雖然夫妻生活在一起,也不會去想這些,要怎麼轉?有時候很難,要看你的因緣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有所闡述,淫慾心重的人,可以稱念祂的聖號,唸!唸!唸!唸「南無觀世音菩薩」,有天也許祂就轉裡面那個種子把它轉掉、淡薄,轉掉以後就不會再有這個念頭,雖然夫妻生活在一起,甚至於肌膚碰在一起,都不會想到那個性的關係,這樣子就是我們已經沒有淫慾念,淫慾念都是來自於心,若身體會有反應,但是心不動了,就比較好辦,也許在這種開放的社會,電視天天在汚染,總是會看到,看到能夠如如不動是最好,若是動了,心不動身在動,要好好用心去管你的身,這就是修行的實修階段。

一入魔道比較難一點,因為我們沒有淫慾心就不來出生做娑婆眾生,你要去掉淫慾心,天魔等就在管這個,就在製造些機會,不讓你去脫離淫慾心,你要跟它很戰鬥了,能夠熬過天魔這一關,才能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真正的境界。有的修行修得氣很旺,但是淫慾心沒有滅,這是很危險的,死後就與它們為伍!接觸到天道就去天道,接觸到外道,外道也不見得是天道,就是鬼神道、魔道什麼道。仙道還有一點樣子,他是真正的仙人,像我們中國古代的道家仙人一樣,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道以前,也做過五百世的仙人,但是 祂的仙人比較特別,祂可以修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時候祂就在修觀破這四相。一般的仙人不是,一般的仙人只要壽命久遠,他認為這樣就已經不錯了,不是去求解脫的。當然這些仙道是人的身,他可以活幾千萬歲,這都是靠氣來維持他的身體,但是最後總是要死掉的。

再回過來講布施,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布施於修菩薩道是第一個波羅蜜多,第一個度到彼岸的法門,為什麼第一波羅蜜是布施,把它擺在最前面呢?因為它是最容易去做,要打坐修行,有的人不見得有那個心情靜下來,但是要教那個大老闆拿錢去布施,他很願意,他賺錢容易布施也很容易,他拿去布施一百萬、一千萬、甚至一億,他都沒有什麼吝惜的,就像大富翁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幾億,那個拿一億出來的也沒什麼,但是要有真正的誠心拿出來,不要像支票一開這一億,像施捨一樣說拿去吧、我捐給你!這個不誠心的,與那個明天沒有飯吃的人,捐十塊錢給師父的那種功德,十塊錢的要大得多了,你沒有那個誠敬的心,光拿錢出去卻沒有恭敬心,這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對你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你有幾十、百億,拿了一億算什麼?人家是一、二十塊,明天要吃飯的錢,等於是全部財產捐出來,那種功德才大!因為布施很容易去做,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個。

你隨時可以布施錢財、也可以布施體力、也可以布施嘴巴,雖然沒有錢,沒有錢就用嘴巴布施,讚嘆人家、用愛語布施、講好話,人家做好事,就說人家功德無量什麼的,抱著這布施的心,不一定要錢、不一定要勞力,讓人家能夠高興、能夠結善緣,就是在布施,有能力的就去做法布施,法布施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在朋友之間講一講佛法,他願意聽的就講一講,他不願意聽就不要講,為什麼呢?因為他不願意聽會跟你抬槓,本來是不願意犯毀謗佛法罪,而你自己不犯,卻引來一個不喜歡聽佛法的,還沒有那個善因緣的,然後就跟你抬槓,讓他去毀謗佛法,我們不必要去做這種事情,我們要有智慧,要善觀因緣,這個人是不是有這個根器?是不是有因緣到學佛法的時候?否則你就少開尊口、不必那麼勉強。

最近也有mail進來,說他很相信佛法,但是他周圍之間的朋友就是不信,哪裡有六道輪迴?他就一直講得要讓他們信服。你沒有那種功夫,要讓人家怎麼信服?有功夫的人,像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還是不能讓很多人聽聞佛法的,那是他的業力,不要去轉他的業,你自己的業都還轉不了,還要轉別人的業?聽不進去你就不要講,要善觀因緣、轉識成智,轉你的眼識成。譬如在那裡講佛法,有五、六個人在聽,有個朋友在打哈欠了,你就知道這個人不適合修佛法,他聽不進去佛法,還是講一講選舉、電影或是影藝界裡面的八卦新聞,他比較有興趣,要聽佛法他就打哈欠,像這樣就不要再跟他講什麼佛法了,知道他因緣還不成熟,也許他今生根本沒有因緣學佛法。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奇怪,像阿彌陀佛我們天天在聽,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到老,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釋迦牟尼佛,或連一個菩薩的名號都沒有聽過?他天天都在為生活忙,天天都是在病苦之間,就是沒有那個因緣,為什麼?他以前沒有結佛教的因緣!這樣就不必勉強他。當然一方面法布施,多少可以能夠讓他們接觸佛法、聽一聽佛法,但是真正的法布施是站在台面上去講、去對大眾去講,當然不是每一個都可以做的,但是你們也是要自己這麼學、這麼證,有證再來看經典、再來聽,自己再從內心裡面去實修實證,再來印證經典,然後講出來的,也不會違背因果關係,就不會怕造業,這樣你就可以講,即使是講錯了也沒有關係,我造業了要下地獄也沒有關係,但是總有出來的一天,我做了好事的這一部份,永遠是不會泯滅的。有些人沒有智慧的就很怕,怕講錯一句話,就像那個和尚一樣,有五百世的狐狸身果報。他沒有看到講經說法的好處,只看到那五百世的狐狸身,他就很害怕,講錯了一句話,那五百世的狐狸身怎麼辦?這就是沒有智慧。

有智慧的古僧大德,總是馬胎來驢胎去,哪一位菩薩不是這樣,出生做人,出生動物,有時候下地獄也是下地獄,知道六道輪迴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做錯的我就去還,還完了而做好的這一部份,以後也是會得到的!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不要因噎廢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是也不必不能講的時候,硬是要講佛法。我知道有很多同學有那種境界,但是要講給人家信服卻講不出來,不能光說就是這樣、就是那樣,或者唸佛嘛!要講出一個道理,讓他能夠信服,有的人智慧比較高就是沒有信仰,要講出一個道理,他認為對了,就會比較容易接受,當然法布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我們做的語布施是讚嘆,另外財布施、力布施,這些都可以去做的。

法布施是偶而在私底下,能夠跟親戚朋友談一談,最重要的是要讓父母親去信佛,這是最大的孝順,不管怎麼樣,要讓他慢慢的去信佛。困難是我講他們不聽,父母親會回應:「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還要多,你還對我說教,、、、。」這樣一句話就把你嘴堵死了,那怎麼辦?你要知道因果,因果就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論,為什麼他不信佛?講了他也不聽,您就要去為他們種善因、去做法會,有法會就偷偷用他的名字去做,雖然功德你得六份,他們得一份,但是慢慢的累積起來,突然間,有一天他的腦筋一轉,你講的話他聽了,不會像以前一樣再跟你抬槓,或者是剛好有一個因緣,別人到你家裡來,跟他談一談,他聽進去了;而你講了他不聽,因為他是看著你長大的,你講什麼話哪還聽你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老一輩的父母親,他們教我們是說,小孩子最、好好,有耳、沒有嘴,我是這被教的。他們怎麼會聽你的!現在年輕的這些父母親,就比較與孩子之有溝通的情,與我們以前的教育不一樣,但是你知道因果,就去幫他種善因,因緣成熟了他們就會轉,讓他今生能夠接觸佛法,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另一回事情,起碼先皈依,有機會受戒、吃素,以後一定不會墮落到三惡道,這是今生最大的孝順。

另外還有一個無畏施,無畏施是你自己要修到一定境界以後,本身能夠空掉一切法的執著,然後用你的空性就好了,別人打一通電話給你,就覺得他的心已經安定下來了,或者你去看看他,他心裡面已經沒有恐慌了,也不害怕死亡、也不害怕生病,這種無畏施,只有菩薩才有的,只有證到空、無相的菩薩才有的,只有大菩薩們才有的,無畏施不是一般人能夠布施出去的,一般人沒有辦法,能夠做到的都是前面這些。

菩薩要無所住而行於布施,講到布施,除了色、聲、香、味、觸、法以外,還有這幾個的所謂法布施、財布施、無畏施等等的。但不管做了什麼布施,菩薩不要有布施想,要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不要有布施想,要抱著三輪體空的修為。有時候我們人都有很重的疾病,因為疾病來看了,當然這是有很大的障礙,這障礙也就自己來承受了,承受完以後,也不能跟人家講,不必去講:「你的業障有多重啊!幫你化解了,你怎麼樣啊!」也不必去講,一講就變成有法執,一講就沒有三輪體空,講出來就是還有一個法的執著,還是有這個人,幫他做了某件事、還有一個我,這是一個很確實的例子,就是這樣子,要去學三輪體空。

如此菩薩要去學習,到第一個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世尊應須菩提尊者所問的:「云何應住?」世尊所提出來的修行法門,第一個告訴他:「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我們從經典上學習到的,第一就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

 

2.「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我們大家都在修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是排在六度中的第一,有幾種功用,布施是很容易去做,大小自己所有都能捨,使我們能捨棄慳貪,六根本煩惱中貪是排在第一,若不能捨棄慳吝,那修行是不會有大進境的,您還在想擁有什麼,怎能得解脫。二是能廣結善緣,使所需求的眾生能得其所需。現在世尊告訴我們菩薩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來布施,菩薩以色布施是行財物施與;菩薩以聲布施是行法音布施,常行軟語、愛語、梵唄之音,使眾生得法喜,喜歡學習佛法等;菩薩以香布施是給予戒香、聞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開其戒、定、慧香;菩薩以味布施是行殊妙法味、禪味,菩薩於涅槃道,常開演常、樂、我、淨等四德,使得八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八味法水。菩薩以觸布施使眾生於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中,學習滑、澀、重、輕、冷、暖、動、癢等覺受,最後可與無漏法相應。菩薩對眾生能示法塵虛幻不實,不應執取為真,於六根、六塵、六識中了知其境,帶眾生修入無為法、無漏法、淨法、出世間法等境。當菩薩能以此色聲香味觸法中布施於眾生後,無有一布施的人想,無有一可施的法想,亦無有一可施的對象想,此就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第二段經文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第一段是只有布施,第二段還加進去聲、香、味、觸、法布施,聲、香、味、觸、法布施是哪一些呢?在解釋名詞已經講過了,現在在這裡把菩薩的境界講一下,菩薩境界就是我們上面解釋的最後那一段,都是在講菩薩布施的境界。我們大家都在修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是排在六度波羅蜜中的第一個,其中有幾種功用,因為布施是比較容易去做的,代表自己大、小事都能夠去捨,使我們能去捨棄慳貪,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情,都有一個貪愛的心,個別貪的都不一樣,有的貪錢就看錢很重,有的人看錢不重,這邊有錢就這邊布施,這邊有錢就這邊供養,反正都把它花光算了。

不管是財布施、力布施都是在去掉我們的慳貪,當然力布施是在積福德,因為只有出勞力,沒有損失我什麼的,什麼金銀銅鐵的,要講珠寶也好,都是一種寶物,有的人很喜歡這些,這也是一種貪愛,貪愛這些怎麼解脫?從一個人的行為上,可以看出這個人到底還有沒有貪愛心?修行的人還在掛鑽石、戒指、耳墜子、還要帶幾克拉的鑽石、還要講那些什麼寶物、還有什麼的,這還是最初級、最初級的,而沒有愛珠寶、鑽石,但是愛宗教方面的天珠、瑪瑙、什麼東西的,有的人很喜歡這些,整個就掛在身上,密教的行者最喜歡這些,講起來都還沒有看開這一些。

連什麼都不喜歡了,就像我有時候看舍利子也不會很喜歡,有舍利子把它供奉起來,但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所謂不喜歡不是一定要把它丟掉,不是的!就是不會起貪愛心,有也好、沒有也好,但是有一個喜好就是佛像,這佛像看起來最莊嚴、最美感的,、、,看到好像沒有都不行,還有這個執著,若是連一個佛像都不執著了,後面經文會講到:「不以俱足色相見如來」,因為我們都還有執著一個佛像,當然末法時期看不到世尊,只有用佛像來追思 祂,表示祂還在這邊住世。當時也沒有一個佛像,是後來慢慢才出現這個雕塑佛像、來紀念佛,甚至於把祂供奉起來,當初有的人是做塔,塔就代表有佛的法身,後來慢慢就有人做雕塑佛像,慢慢佛像就代表佛的報身。

我們布施是可以反觀回來看,我到底還執著什麼?六大根本煩惱裡面,這個貪是排在第一,貪這個色慾、淫慾心,貪這個錢財、漂亮的東西、貪吃、貪睡、、、等等的都是在貪裡面,而貪了再加上一毛不拔,那就是慳貪,錢大家多少都要,但是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布施、供養、能夠怎麼,那就沒有慳貪,外面有很多不聽聞佛法的人,錢財很多也不會去做善事,這種都是慳貪。錢或者是寶物會讓我們起煩惱,為什麼?錢多了不知道要放哪裡,現在還好,可以放銀行,以前幾億、幾十億、幾百億,要放哪裡?錢多了,去問問富豪看他快不快樂?他永遠不會快樂,因為這邊有幾百億,那邊要用這個錢再去賺更多的錢,這個錢有了還要再去賺更多的錢,他永遠沒有辦法快樂。

有錢當然最好多做善事,以後才會有錢,但是有錢做善事卻不能做到三輪體空,這樣無所住的去布施,以後下一世再來了還更有錢,萬一德行不好、或者是一心把握不住,就會迷失掉了。而修行沒有飯吃也不好,沒有人家留一點點錢給你也不好,有錢賺、能夠糊口就不錯了,修行人最好是公務人員,拿這個薪水,工作也不會太勞累,公家也不會倒閉,每個月照領薪水,還有心可以來修行、或做什麼善行。說要漲死也不會,反正就是那幾萬塊,說要沒有錢也不可能,因為每個月總是會領薪水,到最後還有退 休金可以養老一陣子,這也是要有福報,比較清閒的一種公家事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有的人就是一生下來,腦筋就要賺錢、賺錢,他就是拼命要賺錢,錢是賺到了,身體很辛苦、很勞累,心也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安祥平靜,因為有錢還要更有錢,永遠沒有辦法滿足、沒有辦法停下來,要他修行:「等到退休再來修行!」每一個大概都是這樣說的,退休以後都七老八十,要修行體力已經衰微了,力不從心了。

不捨棄慳貪,修行是不會有大進境的,六根本煩惱之中的貪是排在第一,這個貪是一定要把它斷,不管是貪什麼,慢慢都要去斷,這個貪不斷,常常在想我要擁有什麼、、、,這要怎麼解脫呢?第二個布施就能夠廣結善緣,使所需求的眾生能得其所需,這廣結善緣有一個好處,供養了出家師父或者供養同儕、同修互相的有來有往,那就是結善緣,結善緣除了供養出家師父他會給你佛法、加持、無畏施,甚至於讓你種善根能夠去修行。你給同儕,之間互相的禮上往來、供養、或者什麼也可以結善緣,以後在修行過程之間碰到障礙,人一到障礙的時候,腦筋就不清楚,平時教你唸佛都唸得很勤快,有時候家庭變故來了、障礙來了,最簡單的唸佛就忘記了、最簡單的去做法會也忘記了,為什麼?人在迷糊的時候,會想不起來,然後怨親債主更不讓你想起來,這樣就一直在受苦,有一天碰到同修、朋友,提醒你怎麼不去做這個、做那個?這才驚醒,對了!我為什麼不去做些什麼來解決?

平時聽歸聽,一碰到障礙很多人都是六神無主,以前很多同學說心裡常常碰到障礙,其實碰到這個障礙,是天天在講的佛法,然後聽了就不會用,障礙來了就打電話來問老師,我就告訴他要怎麼做,要用什麼法,這麼講一講他才知道怎麼做,做了就好了。好了幾個月又過去了,因為無常嘛!過幾個月又來了,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妄想心,又好像發神經病一樣的妄想心又起來了。打電話來了,我又告訴他怎麼做?以前同樣的法,再重覆講一遍,他又做、做,做了一下又好了,第三次也一樣、第十次也一樣、第一百次也還是一樣,沒有智慧就是這個樣子!

人很難講,聽歸聽,到時候要做的時候,怨親債主讓你一亂也就忘了,也不知道怎麼去做,要有周圍之間的這些同修,有時候閒談之間給你提醒,你怎麼不去做做什麼。大家要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要隨緣,這時候都要學習隨緣,隨緣這一句話很重要,譬如拜觀世音菩薩,有事故了, 祂為什麼不出現來救我?祂不會出現來救你,祂只會教你隨緣,祂會叫某甲來跟你講一些話,為影響某甲,或者是你碰到某甲,祂就透過某甲的心、嘴巴告訴你,你怎麼不去做什麼法會、去找某某人、或者做什麼事,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而你不懂,認為拜觀世音菩薩那麼久,天天唸 祂卻都沒有來愛謢你、眷顧你,那你就錯了!隨時不如意,隨時祂都在有形、無形之間,在影響周圍之間的人,來幫你化解問題,要有智慧去觀這些因緣。

不要像以前有一個人修觀音法門、唸觀世音菩薩唸得很虔誠,看普門品看得很用心,他說:「我有難了,只要求觀世音菩薩,祂一定會示現救我!」結果有一天水災來了,水淹到屋簷了,他就爬到屋頂上去等待救援,他一直唸:「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應該來救我、救我啊!」突然間,來了一位老人,泛了一隻小木舟過來要救他:「下來、下來!我帶你走!」他卻說:「不要!現在在求觀世音菩薩來救我,你不用了!等下觀世音菩薩就會來救我!」這個老人又熬不過他就走了,過一陣子這個老人不忍心又再回過頭來:「你還吧!我帶你走!」他又不肯,仍然要等觀世音菩薩來救!這就是不會隨緣,有一些人觀世音菩薩還不會現身給你看,因為你還不到那境界,但是祂會影響周圍之間的人,讓你就是剛好那麼湊巧的,無形中就是那麼巧合把事辦成。巧合就很難講,這裡提醒各位,隨緣很重要,隨緣就能巧合。很簡單的同修之間一句話,要把它聽進去,不要在業力還是這樣擺不開時,還是以自己的觀念為觀念,還要執著你那鑽牛角尖的心,要聽別人講一句話,不管別人是順的、還是逆的一句話,你要覺醒才能擺脫那個業力!其實失控都是有業障,人家一句話,可能就是菩薩在點醒你,你要轉、不要鑽牛角尖,都鑽得出不來。像剛剛那位水災患者,一定要觀世音菩薩示現來救他,其實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的一位老人,他泛著船要來救他、他不要,正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的要救你,你卻不要,到底要怎麼樣?也只有讓大水去淹死算了!

現在世尊告訴我們菩薩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來布施,菩薩若以色布施行財布施,菩薩若以聲布施是行法音布施,就是會講經說法,或常行軟語、愛語、梵唄之音,使眾生得法喜,喜歡學習佛法等,這也是聲布施,有些法師梵唄很好,大概就是以這類梵唄之音來度眾,這也是聲布施。當然有些經典所講的,修行人不應該去唱歌、去算命、不應該去學醫、學什麼的,那是在自己修行的時候,不應該去學這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布施,就要能用聲音布施,講好話、講軟語、唱梵唄唱得很好聽,大家愛上梵唄,就會來學佛法,很多人也有可能是這樣來學佛法的,使眾生得法喜,喜歡學佛法,這是聲塵布施。

菩薩以香布施是給予戒香,戒香就是我們去受戒,戒香是無邊際的香,這戒香不是我們世間的香可以比擬的,這戒香可以透過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人守戒非常的嚴謹,他就有這個戒體,這個戒體清淨會產生戒香,這個香是沒有時空距離的,它可以遍佈宇宙的這香,不般人的香,要去受律宗的戒而且是守戒清淨的人就會有。

聞香是會聞到香味、香水之類的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後面大概都是佛法來讓他們得到知見的,這裡面包括一般燒香的香、守戒的香、佛法的香,三不等都包括在這裡面,開其戒、定、慧的香。

味是菩薩以味布施是行殊妙法味、禪味,這還是在講佛法,不是煮一餐好吃的給你吃,這是一般的人去做就好了,菩薩一定要講殊勝微妙的法味、或者是打坐入定的禪味,或者是菩薩教導涅槃道的涅槃味,常開演常、樂、我、淨等四德,常、樂、我、淨這是佛法的四根本德行,把它化成八種法味,八種法味就是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我們常講八功德水,就是在講這八種法味。

菩薩以觸布施,做什麼呢?菩薩就是在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性之中,來說法、來讓大家了解滑、澀、重、輕、冷、暖、動、癢這種覺受,這在打坐之間會產生出來的八種反應,色身四大的反應,最後可與無漏法相應,無漏法就是解脫法,就是無為法,能夠與它相應。

菩薩對眾生能示法塵虛幻不實在,不應執取為真,於六根、六塵、六識中了知其境,帶眾生入無為法、無漏法、淨法、出世間法等,這稱為與無漏法相應,前面是講身體的變化,從四大開始,打坐久了、氣旺了,不管是更年期過了沒有,皮膚就常常覺得滑滑的,皮膚乾燥就覺得澀澀的,就是氣還沒有到皮膚表皮,皮膚在氣到了表皮,一定會滑嫩的。

再來是氣還沒有通的時候,身體會覺得很僵硬、很重,有時候不打坐了,當第一次盤起來就覺得很重,坐久有氣了就覺得很輕;也有以前熏染到不好的環境,譬如下過冰冷地獄、有時候在冰冷的地方生活,腦筋裡面常把身體搞得非常寒冷的現象,今生就會發起這種反應,打坐、打坐起反應,就會感到身體發冷,這種冷不是從外面冷進去的,是從身體裡面冷出來的。我們有幾位同學就是這麼發冷的;而有幾位是熱的體質,一打坐就發熱、發熱;冷、熱這些都是不正常的現象,但就是從不正常之間,經過打坐的調理,慢慢就會恢復到中性。不冷不熱是一般人體質,沒有執著的人就不會發冷、不會發熱,若上一世執著冷,就一定在冷的環境裡面生活,把你的體質搞得身體裡面發冷。熱的也是一樣,處在熱的環境之間,阿賴耶識記憶起熱、熱、熱的觀念,反射在身體裡面,剛開始學打坐就會有熱的感覺。

痛是身體氣不通就會痛,而氣走到表皮的這種孫絡,在最表皮已經是孫絡的位置,那就促成這脂肪層有一點癢癢的,皮膚就會發癢,這每一個人多少都會的,尤其是全身經絡打通、開悟的時候,那更會全身發癢,這癢要怎處理?甚至於這八個觸覺所生之法,都有處理的方法,發癢去沖沖熱水澡就不癢了。這些覺受最後與心法相應,要學習無漏法,不要去執著六根、六塵、六識之中一切境為真,到最後證得無為法、無漏法、淨法、出世間法就解脫了,這是菩薩對於觸覺布施的範圍。

當菩薩能以此色、聲、香、味、觸、法中布施於眾生後,無有一布施的人想、無有一可施的法想、亦無有一可施的對象想,這就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雖然是講一句話:「不住色布施」,但是後面第二句話講:「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你要了解到底大菩薩布施的內容是什麼?要去了解這些。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

(2004.04.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