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9)
        200
4.03.27.   7(10)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三)名詞解釋(續)

17.妙行:

今天要講第四品妙行無住分的最後一個名詞解釋:「妙行」,名詞懂了以後,有時候看佛經或是其他的,能夠知道也能觸類旁通。妙行者言三昧義,妙行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此三昧與「畢竟空」相應,而達於諸三昧之不二相。三昧者乃禪定、正定、正受之異稱。依《大智度論》言:「妙行三昧者,即是畢竟空相應三昧,乃至不見不二相,一切戲論不能破。」

此言修行上的一定境時之妙行,大乘行者的妙行,即謂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為什麼有的稱為是三昧,有的稱為正定?三昧是梵語、正定是中譯。佛法的三昧有百千萬億等三昧,世間禪定中的 定,就不能稱為是三昧,只能稱為是靜慮,因有所執的心止之境而已。三昧都是從心地上來講,心對種種的境界能夠有定力、不被境所轉,這就是有正定了,不是一打坐入定,外境的事情能夠看得開,但是一下坐就不行了,一下坐碰到看不慣的事情、對著不喜歡的人,心裡的毛病就發來了。

修證愈高的菩薩或者大菩薩境界,其三昧有千萬億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意義。大略來講,三昧之中又加上妙行,也就是從正定之中,產生種種的殊勝的心用,這個用不管用在解脫上、或者是用在轉眾生的心,很多三昧你不必去用一法,但是卻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譬如一個大水池,在很平靜的時候,你丟一個石頭進去,這代表是外來的境,但是產生的漣漪慢慢擴散,到最後會沒有了,但這石頭已經被大水所吞沒了,像這種把外來眾生的心,接納過來,容納到你的三昧之中,他的驚畏心慢慢也會沒有了。

行者修到空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很容易辦到,空是真正的三昧真髓,不管是多少千萬種的三昧,它的本質、性質都是一樣的,這裡所講的妙行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為什麼只有百八三昧?這不是只有一百零八個三昧,佛有千萬億個三昧,我們每個人也多多少少能證到有不同的三昧,有的對定、對聲音、對外境、對人事物,能夠不受它們的影響,每一個都是一種三昧,五根、六塵、六境加七大(把意根加進去),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一共有二十五個法門,衍成八萬四千法門,這是修行的法門,在這中間所得到的三昧,就是八萬四千種三昧。

這裡所謂的三昧與「畢竟空」一定要相應,我們常常在講空,一般都是在講絶對的空,解脫的人與沒有解脫的人,對空有不同的悟境。八地菩薩的解脫是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證到的時候才是八地菩薩,還沒有究竟只是七地以前的菩薩。阿羅漢的解脫並不瞭解畢竟空的道理,他只是可以摒棄心裡面的一切煩惱,不受它所左右,這一種不是真正的認識空相,只是把它絶對的空掉,就不能稱為是畢竟空。而我們修三三昧,也是要從絶對的空修起,為什麼要講 從絶對的空修起?當還沒有辦法看破一切事情對你起障礙時,你自己就要把它看成是假的,一切因緣其實都是真實的存在,但是不能真的受它左右,你也就說空、觀空,這在《金剛經》起先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到後來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有斷滅相。前者先講絕對的空證,後者在講已有三昧時,就要學習無相觀,這是相對的空,也就是畢竟空,行者才能悠遊於畢竟空裡,知一切法而無一切障礙。

一個人要有成就,所造之業一定要還,業障就是你的怨親債主要來算帳,老帳不清你怎麼能成就?怨是怨家、親是你的親人,愛你的人、愛你的祖先,怨家是你以前哪一世所結的怨,這一世剛好碰上了,你的心開了以後,很容易去感召,感召以後他就來了,怨家的目的是要你的命、要你破財、要你夫妻失和,、、、。反正你欠他什麼,他就要你什麼,在這中間你雖然有感覺了,但是不能當真,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假的、假的,人家說假話講了一百次也會變為真的,真話講了一百次也變成假的,心是很微妙的,修行不知心的妙行,那是初習者。像這種世間的一切相,由我的心來決定,我們用比較客觀的心,沒有這種偏頗的心,修行人的心都比較正直的,有一個名詞稱為質直,質直就是你的道德行為很中規中矩,不會故意想歪,不會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說成白的,而且心地很柔軟的、很正直的,這種心地稱為是質直。

我們第一階段碰到業障的時候,冥冥之中就有感覺,沒有感覺是還沒有進入修行的門檻,有感覺了但是因為定力不夠、看不開,尤其這個身體還不能夠有金剛身、也沒有金剛心,《金剛經》經文是在練我們的金剛心與金剛身,金剛身從那裏 得到?怎麼得到?在你氣通的時候,氣通是全通了,開悟的時候,再加以調理,就全部的氣脈都會通,這與道家的修行沒有兩樣的,禪修就是禪修,世間禪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都一樣。

很多不懂的人,一看到佛法就覺得特別的高貴一樣,一看到別人修外道法或者修世間禪就不屑一顧,一談到中國的經絡,釋迦牟尼佛沒有講到經絡這部份,但中國的醫學,對於觀照我們氣脈的經絡,是有獨到的醫學價值,不講只是衪不在意這些,但並不表示沒有氣,氣是隨著每個經絡在走的,當全部懂得了,就知道所有的修行人,沒有氣就修不了心,有氣把它導順了就有金剛體。所謂的金剛體,就是外來的眾生要讓你身體不舒服,而你稍微調息一下、氣通了,它就沒有辦法控制你;若是要讓你心亂,要製造你心煩,但是,因為你唸《金剛經》裡面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就把你的心空掉了,我可以感、可以覺,但是不把它當一回事情,這就有金剛心了。

有的人會受眾生來壓身,有的是不能靠近你身,但是它可以捏你一把,它可以在腳底摸你一下,這些也都不去在意,翻一個身再睡覺去,把它當做沒有這回事情,這是我們學習空的一種觀念,不要起害怕心、也不要在意、也不要起來唸咒、也不要好像要趨鬼神一樣,這些動作都不要,這樣慢慢就可以學到空無。空是無為法的基礎,修不到空就沒有辦法學到無為,沒有學到無為怎麼解脫?

所以第一個要修的空就是絶對的空,不管真假的境界,都要把它觀空、沒有這一回事情,等到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你的金剛心、金剛身都練得差不多了,不再受這些眾生來欺負、來影響,而你也有智慧了,外來一個念送到心裡面來,當下知道這是外來的念,知道它是不好的念,也不會緊張、也不會在意,就把它空掉了,這就是畢竟空的境界,知而能不黏,悠遊於畢竟空之中。

畢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畢竟空其實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是可以感、可以知一切的境界,但是不去黏那個境,這才是三昧、才是正定、正受。若是什麼都沒有感覺,住在沒有意念之間,沒有痛苦、也沒有高興,每個石頭與每個木頭都是這樣的,那是三昧嗎?不是的!行者要有覺、有知,但是不受其影響,這就是達畢竟空的境界。祖師大德常常講:「遨遊於畢竟空中」,若畢竟空是沒有相,怎麼遨遊?一定是非常多、有花花綠綠、有很多的心、有很多的境,而你遨遊在這中間,但是卻不著一點一滴的念頭或者罣礙在你心中,這樣就是畢竟空的境界。

我們的心能夠空,才能夠回過來接受一切世間、或者形而上學的這些靈知靈覺的眾生,所給你的種種境界,你去跟它相應,相應之間卻不執著、卻能夠不被它黏住,這也就是畢竟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所謂三昧。不是像一般外道用協商式地來去除障礙,或用武力、道法去驅除障礙,解脫的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有慈悲心,不應對某類眾生起瞋怒心的,就是要以正定服人、以德服人,不能用一法來加害眾生。

要達到諸三昧之不二相,三昧有空、有,對空執著就偏於空,對有執著就偏於有,剛剛講絶對空可以知道了,有是講什麼?有,是可以感覺一般人心與心的相通、事情的發生、不發生,或者是眾生因緣的來來去去,你都可以感覺,這是有相,有相但是你不在意、不去講,一講就變成不空了。當然有時候閒聊,講一些比較玄機的,其實都不應該講的,大家熟了難免要談一談,幾十年前我從來什麼都不講,最近也比較會去講,因為不講大家都不能溝通。以前在修自己、要修到空,所以什麼都不能講,知道很多事都不能講,一講就有法的執著,一有法的執著就解脫不了。待翻過了這個山頭以後才可以講,而講了以後沒有罣礙,但是講也要閉著門講,也不是對著外面所有的媒體去講這些,這也 就有不必要的法執。

空與有二相,雖然好像是不一樣,其實對畢竟空是一樣的,在空本來就是空,在有是感覺從空中產生妙行,我們空體證到以後,就有這種非常殊勝的能力,去感覺未來會發生的什麼事、什麼事、、,這就是妙行,但是在妙行之中又不能去講,一講就犯了法執。

空、有這兩者都要去學習的,學習以後就是真的得到正定。這一段話我一直在強調的,要先有絶對的空證到以後,才可以慢慢的去接納有,因為你已經瞭解原來一切法是這麼生起、因緣是這麼牽來牽去的,要怎麼把它斷掉?斷掉以後要怎麼回過來再接一切的因緣?但不能受它的影響,而是轉這個因緣;能夠學到空就能轉因緣,能夠轉因緣才能真的做到三昧,做到妙行三昧。

光有定、沒有妙行,沒有轉眾生的這些業力,那還是沒有妙行;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只要接觸到祂,大小的事情都能夠解決?那就是有實修實證的大菩薩都是這樣子,不能用因果律來講,因為他修行的這些德行,就足夠來背負你的業力、可以幫你轉,該死的不死,譬如鴦屈摩羅這個惡心指鬘兇人,拜了一位外道的師父,師母誣賴這個徒弟欺負她,他的師父很生氣,叫他出去殺了一千個人,每殺一個人就把死者的手指頭剁下來,再把手指頭結在自己的頭髮上,又稱為是指鬘,要他做到以後才要教他真正的解脫道,其實他的師父也不懂什麼是涅槃的解脫道,因為那是外道修的、不究竟的,結果他為了要學到涅槃,真的就去殺人了,住在一個森林裏面,每一個經過的人都被他殺了,殺了以後把手指頭剁下來,等到風乾了以後就把它綁在頭髮上,稱為是指鬘。

當他殺到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少了一個人,等好久都沒有一個人可以殺了,怎麼辦?後來想到他的母親,殺他母親來充數剛好成一千,就可以跟他的師父來學涅槃之法。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在祗園精舍,離那個森林很近,我們開車不要五分鐘就到了,用走路也不要半小時。然後釋迦牟尼佛已經觀察到了他要殺母,因為殺母是很重的罪,祂起了憐憫之心,親自到森林裡去,鴦屈摩羅一看到佛陀走過來,就拿刀要殺世尊,結果佛發佛光一照,顯然是使不上力,到最後就投降了,然後把他收為徒弟。

為什麼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他皈依釋迦牟尼佛以後認真修行,我們常常講的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怎麼成佛?就是要學到以前所做的,譬如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的這種影像、業力,都影響不到你的心,這個空理要不要學?能夠學到每一次打坐、禪修,面對殺了某甲、某丁、某乙、、等等的這些人的鏡頭,都現在你的腦筋裡面,都能夠把它空掉,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空觀智;有相但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畢竟空,鴦屈摩羅修到這個境界,最後證到阿羅漢果。佛陀就有這種神通力,把業障這麼重的鴦屈摩羅 加以教化,使其當生證到阿羅漢果。

不要在意以前造了多少業,問題是有沒有辦法證到空、悟到空,不執著一切?若這樣起碼有阿羅漢的境界,不再來受生了,不再來受生,而那九百九十九個人的命要不要還?除非你再墮落,不然就沒有機會還了,很多是帶業證果的,就不會再受這種業力的牽扯。

空有不二要先有空才有─妙行,妙行就是心裡面可以感知很多的事情。《大智度論》裡面說:「妙行三昧者,即是畢竟空相應三昧,乃至不見不二相,一切戲論不能破。」《大智度論》是由龍樹菩薩註解《大般若經》的論述,因為《大般若經》的名相、境界,一般人都看不很清楚明白,譬如初禪的境界是怎麼樣?我們一般書不會講到這方面,《大智度論》就論及,龍樹菩薩會依他的初禪境界的感受,寫出了初禪應該是怎麼樣、怎麼樣、、,然後碰到一些名相就加以解說,這就是《大智度論》,當然他沒有把《大般若經》全部解說完,因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已經夠厚了、夠多了,只是把《大智度論》裡面比較重要的拿出來論述。

「妙行三昧者,即是畢竟空相應三昧」,畢竟空我剛剛已經解釋過了,一定要先修到絶對的空,然後再回過來接觸有相,因為沒有空就沒有智慧脫黏,光有靈知靈覺,而不能解脫就沒有證得空。有靈覺不是只知道現在、還可以知道未來,未來事情會發生、會怎麼樣,但是共業是沒有話講,定業不能轉,為什麼稱為定業?定業就是性業,殺人這種是定業,殺人這事情己經種到自性裡面去,把自性空加了殺人種子在上面,以後一定會被這個人殺死一次,就是定業不能轉。

但是,定業不能轉不是一期的,你有修行而以前殺了這個人,這個人現在要來殺你,殺一次沒有殺成,殺兩次也沒有殺成,為什麼?因為你有修行,譬如他要讓你在開車的時候,讓你昏沉一下子,然後就去撞車,但是你偏偏都是很有警覺性,偏偏都在唸佛,嘴巴在唸佛,在無知下要昏迷時馬上就醒過來,看看前面來一部車要撞上了,差了零點零幾秒,趕快再轉過來,結果有驚無險沒有死了!

以前要害一個人讓他生病,然後病死。現在要害一個人很簡單,科學愈發達,致人死地愈快,讓你撞車是最快的,讓你一下子失去神智就去撞車,不然就是讓你心煩、讓你去喝酒,喝酒喝得身體不協調,刹車踩下去慢了一秒鐘、或者零點幾秒鐘,就撞死了,不是撞到橋墩或者開到橋下,於是把你的命拿掉了!

但是我們今生有修行,當然就要去懺悔業障,我們修行第一個階段都一定要懺悔、拜懺,懺悔以前所做的業障,還要去受戒,去受戒有諸佛菩薩給你做見證,以前無明所造的業,今生不能再犯了,然後一筆勾消,誰幫你這樣做?是佛的功德力太大了,只有祂才有這種能力,你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證得畢竟空你可能會有感覺,或者真的到最後都不感了,為什麼有感覺與不感,這有什麼不同?空掉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當障礙來時再來處理,這就沒有煩惱了!而先預知我三天以後要怎麼、要怎麼、、,這不是很煩惱?我們有的人是不感覺,但是碰到事情再來解決;有的人是有感覺,碰到事情卻沒有辦法解決,修空的差別就很大。以六結使的動、靜、根、覺、空、滅言,有覺沒有空、就沒有解脫,空了以後再來修滅,滅就是畢竟空的樣子,是有覺一切相,但是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畢竟空,也不是完全什麼都沒有覺,滅與畢竟空有點相同的意思。

我們能夠學到妙行三昧,一定能夠從空中產生妙有,這才是畢竟空,祖師大德所謂的遨遊於畢竟空之間,可以隨便去懂得很多的過去、未來的事情,但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懂得過去有什麼意思?過去是過去了!懂得未來有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事!為什麼?因為修行本來就是要擺脫業力的牽扯,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末來怎麼樣,都不加進去我執,在真我裡面去攪和,才能夠超越、才能夠解脫。若是發菩薩心再來度眾生,再來受生、再來與眾生攪和,但是菩薩心已空掉了,不會罣礙、也不會有煩惱,身體病痛是病痛;像這次摔了一跤,每看一個醫生,第一次好一點、第二次就不好了,我就認為無所謂了,反正還沒有要出運,就隨便啦,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最近又找了一位醫生,他好像很對胃,大概要出運了!今天精神比較好,氣也比較通了。每個人該還的都要還,但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來還,也是很好的,當然在還的中間要心甘情願,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最近也麻煩了很多同學,用車子載來載去的,花了不少時間。

我們學佛法就先學空,最好是空掉一切業,有空才能夠產生有,在空、有之間才會產生妙行,妙行三昧就是這麼出來的,沒有學到空就沒有辦法覺,覺了卻沒辦法自在,也是不行!一定要有空,才能夠覺知以後自在,畢竟空相應的三昧,乃至不見不二相,不二相是空、有這二相,都不去執著它。如此一切戲論不能破。什麼是戲論?就是落於語言文字,都是有相、都是世間相,只要一出口就有障礙、一出口就有破綻,當然不出口,你的把柄就不被人家抓住,不管你是辯才無礙,要被動不出口,人家先講就可以抓出他那個漏洞,把它點出來,對方就沒有話講。

釋迦牟尼佛有次與外道論道,這個外道一來就先說:「我一法不執。」世尊反問:「您一法不執著,這個不執著的執著,是不是執著?」一句話就把他點破了,這就是戲論,既然是一法都不執著,還是執著那個不執著一法的法,還說不執著?空者無言說戲論,只要落於語言文字就是有破綻,仍然要隨業力去流轉;要學空、學解脫,就不要講話,把心打死。不講話像諸佛菩薩坐在佛堂上面一樣的,不講話永遠處寂靜中,都沒有煩惱。只要話講出來,就一定有煩惱,為什麼有煩惱?你講這句話,人家中意聽、他聽得高興,人家不中意聽、覺得不高興,而高興、不高興都是結了緣,高興結了善緣、不高興是結了惡緣,這樣不都是在造業?

有時候不講話也不行,不講話像阿羅漢一樣自修自了、光修自己,不跟大家這樣談談,彼此對談大家比較有親切感。以前大家都很怕我,現在我也比較會講話,大家比較不怕我了,幾十年來我都不講話,做的對、做不對我都看在心頭裡,只要因緣成熟,獅子吼一下,把你大大的駡一下,讓你清醒清醒,也知道我還有那麼大的毛病會罵人,那是為你好,若不為你好,我管你要死要活,照顧你、駡你,你要高興,因為我還有心要駡你,表示你這個人還有救。相反的,我對你敬而遠之、都客客氣氣,不管聽了也聽得進去了,或聽不進去也學不到,您到底毛病在哪裡,也搞不清楚?這種人差太遠了也不必跟他講,有的人是有境界,迷糊在一時,獅子吼一下,他也許就清醒過來了,這都是要看因緣的,不是我故意製造一個高潮,對誰要怎麼樣,沒有這個意思。

佛法微妙就在這裡,哪一個當下要發生哪一件事,都要慢慢的去醞釀、醞釀,然後到最後發生了,發生的結果,剛開始情況可能很不好,但是到最後都是圓滿的,因為師父打徒弟,好像是不應該,但是師父打了徒弟,心裡頭自在,好像沒有打這回事情。徒弟剛開始被打好像很不甘心,慢慢的到最後不甘願的心沒有了、解脫了,念頭轉過來了,他這個毛病也轉了。

我最近有一個想法,看你們認真的很認真、護持道場的也很護持道場,但是因為我自己也很忙,也想找機會一個一個請來喝咖啡,談一談現在修得怎麼樣?現在問題在哪裡?跟你們面對面好好的談一談,有心的人每一次都出席聽課,但是,有的對於自己的習氣毛病,知道是知道就是轉不了,有的也不知道要轉,談一談到底瓶頸在哪裡?有的也跟了十幾、二十年了,為什麼都不會有所突破?今生再不突破,來生到底有沒有機會?有的人就很在意這事情,有的比較有道心的,尤其出家人,他今生沒有開悟覺得是白來一生了,但是開悟也不是很簡單,心地首先要真的清淨得差不多才有辦法,要熏習這些理念與如何修?以及轉我們內心的執著,這些都很重要。總是要找時間跟各位談一談,哪一位願意要先來,或者是怎麼樣安排都可以。我不是要駡你,只是要點醒你,走到這裏自己有沒有覺得有什麼毛病?有覺得是否要去改了?是否要去修?修要怎麼修?是否用功?這些大家都可以談一談。

有了基礎,再狠下心用功,色身一定會有變化的,就怕我們沒有辦法丟下賺錢的事,一個月、兩個月這麼閉關修,或者不怕死、不怕神經亢奮的,因為愈修神經愈亢奮,愈亢奮就愈睡不著覺,愈睡不著覺也不怕死的這麼去面對,那種在虛秏的腦筋之下,所產生的妄想、念頭都能去面對這些,這才是真正的在修行;在理智很清楚的時候,那不是在修行,因理智控制得好好的。真修行都是在神智昏昏沉沉、不清不楚的時候,妄想念一直出來的時候才好修行、才是考驗。

為什麼有的人閉關就是吃得少、睡的少,這麼用功?那才有機會!等到我有空一點,一個一個我們來閒聊,到咖啡館去喝咖啡、談一談,修了那麼久,要底是自己有沒有覺得有什麼毛病?有沒有想辦法要突破它?兩個人單獨談一談!也算我對你們的一種報答之意,不然你們這麼發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了我們這個道場,總是要有幾個修出個結果來吧!到現在還沒有脫穎而出的!沒有成就是因為有些是亂七八糟的,有點境界都搞不清楚的,不知道修行要做什麼。有的人是有基本的定力,但是都沒有再突破,這樣都不行,藉有生之年一定要突破,連我自己都想去閉關、能夠再進一步,卻沒有辦法空下目前的工作!

講到戲論,在網路上有的人不懂,但是就很喜歡拿著一些不懂的經文、或者觀念來討論,對這種人我是很沒有心跟他耗下去,因為要講的都是要長篇大論,也要發很多的時間。像昨天回了一個 mail,他說祖宗牌位就像一個藝術品一樣,不知道你們的看法是怎麼?祖先牌位不是藝術品,裡面是你們祖先的靈魂都在裡面,不是藝術品!我們有一位同學,我講一下沒有關係,她眼睛一直有乾眼症,搞好久都搞不好,為什麼沒有搞好?是她的祖先在做怪,我問她:「祖先為什麼要作怪?」她才想起以前未信佛時,有天生氣時把祖先牌位給摔了。我知道後說:「原來這樣,難怪妳的祖先一直不放過妳,所以妳的乾眼症就怎麼治療都治療不好!」這是一個現實的例子,最近好像已改善很多了。

祖先的牌位是它們沒有辦法往生天上、沒有辦法去出生做人,墮落到鬼神道,它永遠都在那裡面,都跟你家人住在一起的,那個牌位就是它的家,你不要認為是沒有東西,我為什麼有這樣感覺?我是有經驗才敢講這種事,你的曾祖先、祖先、什麼名字都寫在裡面,當您把祖先牌位抽開來時,就會有股很重陰氣跑出來,這樣就等於把它們請出來,請出來以後怎麼辦?就要幫它們超渡、超渡,把它們送走,不然問題就大了!我們不懂的事太多了,要知道世間事不是你所想像的,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像昨天回那個信,就有一點不想太仔細的回他,只輕易的帶過,但是也花了我不少時間,像這種都是戲論。

最願意接受的參問是,修行到這種境界,心有這種困擾要怎麼解決?打坐到現在身體有哪些現象,要怎麼解決?我很願意回答這種事情,不要弄一個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境界,然後看到一部經典就自己想、自己來辯論,我講東、你說西,這樣有什麼用?浪費時間!這叫做戲論,不戲論就不要講話!

最近有一位去美國修雙博士班的大陸學生,他是有一點修行的境界,也可以知道人家的心是好、不好?但是對佛法還不是很懂,因為他是從道家入門的,在網路上就跟人家辯來辯去,mail 來了他跟人家辯論的文章給我看,我告訴他這根本是無事找事、道地的戲論,你講你的、他講他的,就像我們古代人講禪機一樣,其實也沒有禪也沒有機,都是互相的在互別苗頭,講的不好聽都是在耍嘴皮子,這不是佛法!佛法是真修、實修的,要把那些喜歡講話、喜歡動念頭的、喜歡執著什麼好壞的,、、、,種種的心都要把它空掉,才能夠回到空性,有空就有三昧,有三昧才能夠進入畢竟空,畢竟空就有靈知靈覺,產生一切能轉眾生的業,也就有妙行,這不是光靠嘴巴耍嘴皮子就能夠做到的。在這裡就是要先學空,《金剛經》開頭所講的都是在闡述空理。

現在回來講一些較淺機的妙行( trinisucaritani),妙行又作三清淨行,是「三惡行」之對稱。妙行指三種智者所愛樂者,能招可愛之果行。(1)身妙行(kaya-sucarita),指一切加行、根本、後繼等一切身業之善行。(2)語妙行(vaksucarita),指一切加行、根本、後繼等一切語業之善行。(3)意妙行(manah-sucarita),指一切善思,無貪、無瞋、有正見等三種意業之善行。

修行不是在搞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魔相之光怪陸離的異能事,而是在修身、口、意三業能清靜,也就是在斷廿隨煩惱、六根本煩惱,去三毒、除五蓋等。解釋名詞到此講完了,現在要講解經文的解釋。

 

()經文大意

佛陀再告訴須菩提尊者,菩薩云何應住。世尊說:「再而言之,須菩提!菩薩應該能做到無所住於法上來行布施的善行。若菩薩有所住而行布施,此菩薩即執著有相,就會感召諸人天福報,而不能得自在解脫,超出三界之境。若菩薩不行 布施,又不能與眾生結善緣,不能導眾生入學佛之途,不能做度眾之事,所以菩薩當以布施為第一波羅蜜多。但菩薩若要行布施,就要以無所住的心態而行布施,這就是所謂的不住色相 布施。同樣道理,菩薩亦應不住聲、香、味、觸、法等塵境來行布施,也就是說菩薩應離六塵相來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一切六塵相上布施。為什麼菩薩要如是 布施呢?若菩薩能行不住相布施,其所得福德是不可以用凡夫心量來憶測。」

佛陀又繼續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說說看,東方虛空之大可用心思來測量嗎?」須菩提答說:「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的,世尊!」佛陀又繼續問說:「須菩提!那南西北方,四維及上下虛空之大,可以不可以用心來思量?」須菩提尊者答說:「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的,世尊!」佛陀最後總結說:「須菩提!若一個菩薩能以無住的心來行 布施的話,其所得福德亦像這樣四維、八方界及下虛空一樣,不能用人心來思量,因其虛空是浩大無邊的。須菩提!你問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應住?現在告訴你,此等菩薩應如上所說來做,應該以無住相來行 布施,並要時時應該記住我所交待的。」

經文白話演譯,佛陀再告訴須菩提尊者,菩薩云何應住,他問說:「如來善謢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一切心要如何安住?菩薩云何應住?」世尊回答說:「再而言之,須菩提!菩薩應該能做到無所住於法上,來行 布施的善行。」

第一句先從布施講起,修世間禪定的人與修佛法、佛禪的修行人有什麼不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後者在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多。而修世間禪者專修打坐,他不去管別人怎麼樣,他只要到深山裡面或者是獨居一個房間,然後天天打坐、呼吸、練氣功,氣愈來愈旺,產生身體潛意識的真如性反應,每一個境界都有一個真如性反映出它的現象,真如不是只有一個,真如依你的不同境界就會化成好幾十個、甚至於好幾千個,但是回歸到一真法界,就是一個真如。

譬如一個初學的人,他開始產生善心要想去幫助別人,這是善心真如發起,從原來的空真如發起了一個善心真如,這是第一個,這是空真如化成一。再來第二個空真如化成二,二是什麼?這個人開始要去學打坐,打坐從呼吸體會了安那般那沙第法門的境界,有了輕安的感覺,這個輕安的真如會現起來,就得了第二個真如,從一真如化成二個真如。在修行的第三個境界,從斷了淫慾心,進入梵行真如就沒有淫慾心,進入初禪的境界,初禪境界是有覺有觀、有覺無觀、有觀無覺、或者無覺無觀這四種真如性會現起,到此總共現出六種真如性出來,從空真如現六個真如。再修下去二禪境界,可以見光、可以見少量光、見無量光、見遍一切光,又多了三個真如,總共加起來空真如又現了九個真如,這是修行的境界。

現在再回到我們人體來講,我們有六根真如,我的眼睛可以看,這也是我見性真如的本來功能,我的耳朵可以聽,這也是我聞性真如本來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就有六個真如,我們所看的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也是六個根真如所顯現出來的相,就有十二個真如,我們看了六根入六塵所產生的六種心,這六個心又產生六個識的真如,這合有十八個真如性,這些都是我們真如體所發出來的,我們沒有修行的人也有真如在作用,只是真如發出它的功用以後,常常看到這個人喜歡的,就喜歡得要命,喜歡得要命就是我們的業力在作怪,看就看了,這個人好看就好看,為什麼要好看?人就是人,有什麼好看、不好看的,看到喜歡的人,一個心碰碰跳,不管是他好不好,他做什麼都認定是好的,不可以這樣子的,要看他跟別人一樣,只能看但是不能起喜愛、厭惡心,沒有二心只有根面境等現象,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性功能。

除了真如性以外,所加出來的東西都是你的習氣、毛病、心裡面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要修行的,這樣也就很清楚了,我們六根真如、六塵真如、六識真如,再來是六根緣觸塵,所產生覺受真如的憂、喜、苦、樂、捨這五種真如性,我們要找的是這個真如性,能夠控制我們的真如性,不要讓我們的習氣、毛病加進去。我常講的第一義 諦空,看到這個人、只知道是人,但不會加上你的感情、覺受進去,加上感情、覺受進去就是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毛病,我們要斷的就是這個,看了生氣、為什麼要生氣?是以前跟他結過怨,所以要生氣,但是生氣今生就要轉成不生氣;看到這個人喜歡,卻不能去喜歡,因為以前的習氣與他有善緣,這個也要把它拿掉,不然喜歡的,下一世又再結緣、再輪迴,又搞在一起了,永遠都沒完沒了的。

真如與世間相要劃分清楚,世間相是我們執著才有世間相,若沒有執著了,真如性所現的一切相就是相,不要再加以分別善、惡、美、醜,、、。這個觀念與學佛法講得很清楚了,修行的境界有修行境界的種種真如性現起,凡夫也有凡夫的真如性起作用,最簡單的像六根、六塵、六識等真如大家都有,但是真如現起功用後,所加進去的各個習氣毛病,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些是邪真如性,就是要斷掉的、要修的。

眼根見性真如看到了世間相,譬如打開電視機,看很多人拿國旗在那裡搖啊、搖啊!您就眼睛靜靜看、沒有用感覺的看著它,搖啊搖啊!那些人很生氣、那些人非常憤怒,看著他也無動於衷,那種就是我們眼根真如看到東西,不受它所左右。你不要看了後在那裡跳腳,不要在那裡生氣、鬱卒,這些人在幹什麼?股票都已經跌了快一千點了,您還在那邊搞!不要起這個心,反正跌都跌了,要平常心去面對這些,這就是在修行!我們能夠保持這種真如性所產生的能看、能聽、能聞,但不要有第二念妄想相應,修佛法不是很簡單嗎!

這與世間禪定不一樣的,是在於我們要加修六度,世間禪定是自己心定的禪定,那種禪定是假的,是會退失的。佛禪為什麼要能面對諸境,能夠在行住坐臥之間、在萬人之間,都能夠保持心清淨自在?那就是心地裡面的智慧來轉我執、法執,我的心不被外境所黏,不被我所聽到、所看到的東西來黏,要學這個就要先行 布施、廣結善緣,在這裡講的,是要無所住而來行布施的善行。

無所住而布施,為什麼要布施?布施第一個是與人家結善緣,第二個是斷絶我的慳貪,貪、瞋、癡三毒,再加上其他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大根本煩惱,後面這三個為什麼不講?後面這三個根本煩惱還是由前三者而來。前面這貪、瞋、癡是一般人的毛病,貪心、瞋心能懂,不知因果、輪迴的道理就叫癡、愚笨,不是一加一你算不出來的這種問題,是不瞭解我今生為什麼會這樣?我今生為什麼會那樣?你瞭解因果了才知道,原來為什麼有些人幾十年永遠都跟著我不走,因為我們以前都有緣,為什麼有的人來了幾次就不來了,這就是緣淺;要懂得這些因果,再要有神通那就更不用講了,本來以前就是互相有緣的,或者在夢中也會出現,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時空,扮演的是哪一個角色,總是有緣的。

還有個觀念我想到就講,有的人問:「這個世界未來佛還有1996位佛,那怎麼可能輪得到我成佛?我們有五十幾億的人,再怎麼用功也輪不到我!」但《金剛經》裡面講到,能夠讀誦《金剛經》,已經不是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下善根,已於千萬億佛所種下善根,這個世界也不過才有過去佛1004個,我怎麼種了千萬億佛的善根?我們的思想不要常常局限在:「我就是地球人」,我在這個宇宙間,這個地球生、那個地球滅,我們人都是來來去去在這十方世界上面的,這樣子想宇宙觀才會擴大,才不會局限在這娑婆世界裡;若不懂這些而在解釋經文,有時候真的不曉得要怎麼解釋?除非請佛再現身跟你講,當有基本的智慧,開悟以後智慧就來了,就會打開你的視野,菩薩不是今生一定要在這娑婆世界,可以十方世界來來去去,沒有成佛、沒有成菩薩,在 1996 位佛出現以後,我們這個世界就要滅了,我等是眾生,世界滅了我們這些眾生要去哪裡?會依緣感召又到別的星球去了,眾生是不會滅的,我們個體永遠不會滅的!整個宇宙之間的眾生不增不減,只是地點、六道、時空間世界這樣變來變去,我們如何覺悟?不要在六道裡面受苦,起碼要當個大菩薩!

菩薩可以十方虛空來來去去,哪一個世界在講什麼經?啪一下!我趕去參加,哪一個世界又在講《法華經》,我趕去參加法華聖會,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在講什麼重要經典,十方世界的菩薩都向他們的佛請示:「哪一個世界在發光?」他們的佛就說:「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在發光!祂發光現瑞象要講《妙法蓮華經》」「我們能不能去聽《妙法蓮華經》?」「當然可以,現在就去!」大家都去了,一念之間就到了,你要修到那大菩薩境界,不要局限在這地球的觀念,要擴大視野,以後有菩薩境界了,來來去去哪一個世界都可以去。

為什麼妙喜世界的維摩詰居士會來娑婆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會來娑婆世界?當然祂們都是大菩薩,都是補處佛,補處佛沒事做了,因為他們的佛還沒有入滅,沒事做所以就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堪忍世界,就是眾生業力最重的地方來協助教化眾生,有的世界根本沒有三惡道,也沒有什麼可教化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六道裡面三惡道很多、人心很壞,大菩薩都來這邊幫忙教化。在《悲華經》中,寂意菩薩問佛陀出現於此穢土之理由,佛陀告以出現於不淨國土,係由於大悲心以及前生之誓願而來,所以世尊因大悲心才在此勘忍世界成佛教化眾生。

布施是捨去我們的慳貪,給眾生結個善緣,修行人沒有結善緣是很孤單的,為什麼修小乘的行者或者是修世間禪定的人,打坐、修行有境界了,就是三餐不繼,沒有人供養他?只有修慧不修福。 經云:「修慧不修福,羅漢供養薄。」為什麼?因為不去跟人家結善緣,人家也不供養,要先供養人家或者法布施給人家,人家才會供養您,這是因果嘛!你連這個因都不去做,當然你有智慧、有解脫能力,但是三餐不繼沒有人來理你。而「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纓絡。」有一位修行人,他光會 布施、光會結善緣,不去修智慧,沒有智慧就墮落出生做大象,這大象福報很好,被皇帝選為皇宮裡面的寵愛大象,幫牠穿戴得非常漂亮的衣服以外,還把金、銀、珠寶、瑪瑙等穿戴上去。就像你家裡現在養的貓狗一樣,除了給牠穿戴衣服以外,還要送去動物用的三溫暖去洗澡、再戴耳結,、、,這些貓狗是有修福、沒有修慧的,才受這種福報。

修佛法第一關要破的就是你的慳貪,慳貪破掉同時就是能結善緣,供養了諸佛、菩薩,在苦難的時候衪就會現身,平時好像沒事,但是在苦難的時候,就是大難不死、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好好的時候與同修之間結善緣,一到苦難的時候,人都會迷糊,平時講得頭頭是道,等到自己碰到苦難、苦境的時候就會心慌意亂,我要幹什麼?呆住了!像有位同學前幾天慾望心又起來了,然後心慌意亂,要怎麼解脫?有幾次打電話又找不到我,後來找到,我告訴她:「你不會從頭開始?以前學了什麼,碰到魔障就要持咒、誦經,連最基本的都忘記了?」這麼一講才知道要怎麼做?昨天又打電話來,我問她:「魔障消除了嗎?」她告訴我:「好了!好了!」最簡單的、怎麼開始修的?剛開始修就是從誦經、持咒下手,碰到魔障來的時候,就忘記佛的經典、忘記佛的咒語了,自己在那裡搞得天翻地覆,等到有同修提醒你:「你怎麼不去唸誦、持咒或者去見某個人?」這樣提醒你!也是你平常所結的善緣,這是助緣,也是平時結的善緣,所以修行不要閉關自守!

要修佛法的解脫道有很多的障礙,我們無始劫以來,造了很多的業,哪一個業,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知道!發生的時候要有人跟你提一把,前提是你要去結緣!當然,有的人 布施去向下布施給貧窮人、乞丐,那是去積福德,但是我們布施是要無所住而布施,這是最重要的!不要做了善行,布施了卻念念不忘,這以後除了來收本金以外,還要加收利息回來,您說 在幫人家,其實若不執行無相布施,您是在放高利貸一樣,那一生他得回報您。很多沒有佛教概念的人,問我:「你們為什麼去給寺廟供養、捐錢、拜佛,怎麼不拿去給那些貧窮的乞丐、孤兒院?」我告訴他:「 布施給他是可以,但是現在給他,以後他還要加利息來還給你,因為捐助的人不知道修行,不知道無住相布施,你做了這種事情,不是在壓榨他,讓他以後來還您嗎?」所以無住相 布施是非常重要的,您幫窮困人家後,不要去掛礙您所做的善事。

當然只要發善心都是好的,幫助誰都好,下一世有錢還你也好,但我們修佛法,就是做了多少善事都要忘記,很多人用無名氏捐錢,那種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個代表。像有些山頭大雄寶殿的大柱子,一根都是上百萬,一百萬就能在柱子上刻上他的名字,他見人會說:「這柱子上有我的名字!」那就是有相 布施,有相布施未來會有福報,會有福報是會愈來愈有錢,有錢時您就會做怪、就會迷失掉!有的今生很聰明的,老爸賺了很多錢,到最後全部把它都捐給慈善機構,不留給他的兒子半毛錢,要錢自己去賺,這是最好的,但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留一點錢讓他不要那麼辛苦,有一個地方住,生活費要自己去賺,這是人之常情,有的是太極端了,什麼都不留給兒子全部捐掉,捐掉以後又沒有行善的觀念,我們做善事也是要這樣,不然以後會來收本金加利息,然後錢多了就做怪,一個太太不夠,還要娶好幾個,最近新聞就有一個人搞得很慘,年紀輕輕就死掉,乾女兒什麼的一大堆,反正這種人錢太多了,到最後落得很不好的下場。

若菩薩有所住而行布施,此菩薩即執著有相,就會感召諸人天福報,這是很現實的,我們修佛法要超出三界,做了布施去執著有相,就會感召出生做人或出生做天神,做人有時候還做國王,做小國王、大國王、做總統、做什麼官這一類的,不要看人家當一個總統賺了幾億,眼睛就很發紅,這是人家的福報;也不要看人家有幾百億的財產,眼睛很發紫,這是人家老爸留下來的,一定有福報的,但是這些還是在人世間裡面打滾。我們修佛法就是要解除煩惱,要解除煩惱就不要在三界裡面受生,這樣就要無所住而行 布施,這是第一個所要去學的佛法概念。

執著有相而不能得自在解脫,超出三界之境。若菩薩不行布施,又不能與眾生結善緣,以後當菩薩要度誰?這是一個問題了,要當菩薩但是沒有人來聽你的課,沒有一個人要給你度,為什麼?因為你跟大家都沒有結善緣,有錢就結大善緣,這邊丟那邊丟,這是廣結善緣。

不與眾生結善緣,就不能導眾生入學佛之途,不能做度眾之事,所以菩薩當以布施度到彼岸為第一波羅蜜多。但菩薩若要行布施,就要以無所住的心態而行布施,這就是所謂的不住色相 布施。同樣的道理,菩薩亦應不住聲、香、味、觸、法等塵境來行布施,這些聲、香、味、觸、法是布施什麼?在解釋名詞時已經講過了,回去再看看那些解釋,不能回頭再來講這些了。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一切六塵相上布施。為什麼菩薩要如是布施呢?若菩薩能行不住相布施,其所得福德是不可以用凡夫心量來憶測的,並非不執著布施的功德,就沒有功德了,不是的!有所執著出了一千萬,這一千萬的量還是有一定的數,去 布施一億,這一億還是有一個定數,什麼數值最大?空是最大、無是最大,做了很多的福德,不去執著福德,這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大。上面所講的與眾生結緣的事情,你會覺得做了那麼多的事情,就沒有福德?不是的!所做的福德不去執著,這種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大;後面告訴你,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但此福德之大,是用在要成菩提道用的,不是要得世間之福報。

佛陀又繼續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說說看,東方虛空之大可用心思來測量嗎?」須菩提答說:「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的,世尊!」佛陀又繼續問說:「須菩提!那南西北方,四維及上下虛空之大,可以不可以用心來思量?」須菩提尊者答說:「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的,世尊!」為什麼?虛空本來是無量無邊的,是空無的,我們光一個雲河系都搞不清楚,最近又發現一個行星繞著太陽在轉,我們沒有發現的還有多少?到底雲河系擴展到多大?都還搞不清楚,何況是我們宇宙之間有無量個三千大千雲河系在上面,怎麼去思考?不去思考把它化為空,這個空最大是涵蓋整個宇宙。這裡講的不管是東方虛空、或者南西北方虛空、或者四維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與上下,這十方界到底有多大呢?能不能用心來思量呢?須菩提說:「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的。」

世尊最後總結一句話說:「須菩提!若一個菩薩能以無住的心來行布施的話,其所得福德亦像這樣四維、八方界、上下之虛空一樣,不能用人心來思量,因為它是浩大無邊的。須菩提!你問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 云何應住?(第二句說云何降伏其心?)現在先告訴你(云何應住?)此等菩薩應如上所說來做,應該以無住相來行布施,並要時時應該記住我所交待的。」

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樣就不會與眾生結緣,然後你的功德又是無量無邊,未來成佛資糧就有了。第一段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第四品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再來講,從這裡面我們又學習到什麼?每一段經文的意思是懂了,但是我再把它特別的舉列出來,從這經文裡面的學習重點為何?我們講《金剛經》,是以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很多只有解釋,沒有把修行的重點提出來。今天就上到這裡!

(2004.03.2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