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8)
        200
4.03.13.   7(之9)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三)名詞解釋(續)

14.四維:

四維係指四隅,即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隅,為東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係以四維加四方,稱為八方;八方各有護法神祇,即帝釋天主東方、伊舍那天主東北方、焰魔天主南方、火天主東南方、水天主西方、羅剎天主西南方、毘沙門天主北方、風天主西北方。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則合稱十方。吾等學佛隨願十方往生,十方淨土者指:東方之香林剎(入精進佛)、東南方之金林剎(盡精進佛)、南方之樂林剎(不捨樂佛)、西南方之寶林剎(上精進佛)、西方之華林剎(習精進佛)、西北方之金剛剎(一乘度佛)、北方之道林剎(行精進佛)、東北方之青蓮華剎(悲精進佛)、下方之水精剎(淨命精進佛)、上方之欲林剎(至誠精進佛)。

八方在宇宙之間、或者小世界裡面各個方向,都有謢法神祗在守護;帝釋天主也就是玉皇大帝是欲界的第二天,他主東方,即帝釋天主東方、伊舍那天主東北方、焰魔天主南方、火天主東南方、水天主西方、羅剎天主西南方、毘沙門天主北方、風天主西北方。

我們修佛法有時候不去講這些神祇、金剛護法神祗,但是所有的世界裡面,這些神祇是很多的,這好像跟我們學真正的解脫道沒有關係,但是修到一個境界以後,這些慢慢會跟你發生關係,修到好像解脫已經成立了,開始進入要瞭解世界,就要去學神通、就要去看,看不到就要去看,因為我們一般世間禪定的見,都是以我們的見性在看,以後要學佛法,平時可以不用看,要看時心中心法有告訴你,要看到什麼?就要怎麼去看?

譬如說結哪一印?印放那裡就可以看,要看時每一次結印以後,修法修到一千零八十遍,你就可以觀十方界,問題是你要不要去修此法?若心不清淨,給你看了會心亂。若是你的定力不夠,現出來的這些天神、鬼神或者菩薩、如來,有的看了會讓人害怕、會受不了、心會發狂,這就要有定力,要觀一切眾生都不要害怕。譬如說天龍八部裡面,有的長相很難看的,密教在尼泊爾那邊的某些佛像,顯教人看了都比較不能適應,還有比那更難看的。到了一個層次後,要見一切世間的眾生、諸佛、菩薩,這些金剛護法、或者是一般的鬼神,是心清淨以後,不是用你的見性,是用印咒我要看才看;還有一個手印結了以後,放到左邊可以看到佛、放到右邊可以看到菩薩、眾生,或者不看諸眾生、 就舉到頭頂,可以看到十方虛空,這是比較好一點,不看時把印放下就沒有了。

吾等學佛隨願十方往生,經典看得多了、或者過去的因緣,想去哪一位佛的淨土,你就可以去;這十方都有淨土,宇宙有無量佛剎土,每一佛國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刹土,也就是說一佛教化的範圍有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比較清楚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彌勒淨土,當然悟到菩薩境界的,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淨土,心淨則國土淨,心不清淨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唯一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馬上聽到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因為衪有特殊的加持力,馬上可以證得無生法忍,然後就在那裡快快樂樂的過日子。這跟天上的快樂不一樣,天上的快樂是有一個天壽,天壽盡了還是要下墜、再輪迴。

去兜率淨土是比較簡單,只要修善行、只要唸彌勒菩薩的咒語,往生心力比較強的:「要往生彌勒淨土」,當然往生那裡,有彌勒菩薩在講經說法,但是還不能夠悟到大解脫的境界,要等到彌勒菩薩天壽盡,下生人間要成佛時,所有彌勒淨土的天神都陪衪下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當時祂要下生人間成佛時,彌勒淨土的內院就有六十六億天眾在那邊,也跟著祂下生人間來,色界天的有緣天神看祂下生人間,也跟著祂下生人間,欲界眾生也是一樣的,很多天神都跟著祂到凡間來,為什麼?因為世尊證悟以後,講真正的解脫佛法時,才能夠接受衪的教化,才能夠真正成為聖人;而彌勒淨土的彌勒菩薩是等待五億多年以後,再下生人間,出生成佛。

娑婆世界每位佛好像都出生在印度,最近我看了經典覺得很玄,為什麼都要下生在那邊?佛下生要找那個地點,當然父母因緣也有關係,這是比較次要的,國土豐盛、道德行為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地理要在娑婆世界的中心點,當然那地方也不能夠有這些不平的土地。這佛下生要選地點,選來選去好像都在印度附近。彌勒菩薩下生,大概差了五、六億年,地球有一點改變還是怎麼樣,但是離不開還是在印度,彌勒菩薩下生,好像在僧伽斯(曲女城)的西北邊一點點,此地是世尊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後,下凡間的地點附近。

世尊下生在迦毘羅衛國,是現在的尼泊爾處藍毘尼地方,彌勒菩薩下生處離釋尊下生處約幾百公里的距離,但總是在印度國土裡面,印度太大了,不像台灣只有一點點。下下一位佛出生的地方大概也是在附近,那邊也是地點殊勝,像婆羅門教在所有宗教裡面的修行層次是比較高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修證比較多,他們那裡神也特別的多;我們中國的神,除了祖先以外,很多的神是很少講到,不然就是盤古開天闢地,神農氏、伏羲氏等,很少講到比較高層次的神,所指的這些十方界,都有他們的每一位神祇在守護。

這裡講到十方淨土,瞭解一下、也許很陌生,這佛號我們好像都沒有看過,東方之香林剎,有佛入精進佛;東方有一個淨土,它的國土叫香林剎佛淨土,它的佛是入精進佛。東南方之金林剎, 有佛名盡精進佛;南方之樂林剎,又佛名不捨樂佛;西南方之寶林剎,有佛名上精進佛;西方之華林剎,有佛名為習精進佛;西北方之金剛剎,有佛名一乘度佛。前面的都是清淨佛比較多,不捨樂佛,這一乘度佛只講一乘佛乘。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比較卑劣、頑固、業障重,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很辛苦,要從善行、天界德性,講到聲聞、緣覺,然後再講菩薩道、再講佛道。

我們所謂的三乘,天界的欲界天不講了,那不是真佛法,只要行善行就可以生欲界;聲聞、緣覺是小乘的,菩薩乘是大乘的,然後是如來乘,所以要講三乘,前面講的都是方便說不是究竟,到最後的《法華經》才講一乘佛法,但是在別的世界,就像西北方的金剛剎土,他的眾生根基很好,可以直接講如來地,一乘佛法是謂一乘度佛。

談到方向,在這裡給你一個觀念,四維、八方、十方都各有其天主在守護,也各個有十個淨土在我們的周圍十方,當然阿彌陀佛是恆河沙世界外的一個世界,是很遠離我們的世界,而遠也不見得很遠,心意念到了、它就到了,懂得神通的也沒有時間、空間的間隔,不管是恆河沙那麼多的國土遠的剎土,一念間是可以到達。我們一個世界與一個世界的距離就很遠,普通是日、月、星等三星加上居住地球國土,就變成一個雲河系,這雲河系中間還有另外的銀河系星球。那恆河沙剎土是多遠?在一念之間到、就到了,這是願力與心力的關係,阿彌陀佛接你也很快,因為衪有神力,所以恆河沙剎土距離之遠,就等於是在眼前一樣、很快,我們瞭解了四維在講什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這句經文是在講這一個四維。

 

15.虛空:

虛空有二義,一為空界義、一為無為義,此處世尊指的當為空界之別稱,空為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一,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場所、空間。在有部派別中,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以虛空非色法,空界是色法,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吾人所見之空為空界,非為虛空。但諸經中多將此兩者互用,不作分別。又說一切有部主張空界之色以明暗為體,即為實有,其他諸部則持否定之說。

虛空有兩個意義,先講空,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是無量的宇宙,在空間裡面安置一個雲河系,一佛國就有三千大千雲河系在虛空之間,就有三千大千的國土,這是一個空界的意義;以虛來講是無為義,一切法無實的,有生就有滅,在生之間是因緣和合而生,這個虛等於是無為,我們一般在講的虛空,不管是空界、或者是有法無實性,變成無為義,都是在講世間的一切都是空無的。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講,此處當為空界之別稱,世尊說:「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顯然這裡指的是空界,空界是指什麼呢?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場所、空間,我們世界也是一個法,它存在於虛空界上面。在有部派別中,有部派別是在小乘廿部裡面的一部,在學佛法、在讀佛教歷史,佛教的歷史就有很多的派別,各派別稱以部,什麼部,這是從小乘的理論上來解說的,譬如有一個正量部,正就是與邪之間的區分,可以用我們的心量來測量,來看清楚哪一個是正的法?哪一個是邪的法?他們認為自己主張是正的、對的,自稱為正量部。此部主張有我論,大凡事物之生滅有主因、客因二種原因。主因係生、住、異、滅等四相中之生與滅,客因即種種因緣。而法生時,須要主客二因,滅時則不同。

在有部派別之中,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因為虛空沒有色相,但是空界是有色相,空是虛的、沒有一個形相,但是空界來講,有的派別是說有色相,譬如我們看天上,本來天上是虛空,但是看到的是天藍藍的,天藍藍的是因為水氣聚集而成的,坐飛機飛上天,雲聚集在一起、水氣聚集在一起,你說虛空是沒有東西,你說睜眼說瞎話,我坐飛機上去看到的都有雲層,那我們在這邊是沒有雲,也看到一片的藍天,其實這些都是水氣聚集而成的,本來空界之間就是還有一些東西在。而虛空是無所見的法,空界能不能見?我們在打坐之間不起心動念,有一個覺知感覺,我現在沒有起心動念那是虛空,在他們修證中,認為這樣是可見的,可見什麼?不是一個形相,是可以見到那個空相。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動、靜之間的靜相、靜音,你可以聽聲音,至於靜音若是把心觀想內耳部份,要觀想有相之間的靜音,它也可以聽到、確實可以聽到,問題是你能不能?修得夠不夠?氣有沒有佈滿整個身體?氣佈滿整個身體了,專心住在內耳聽靜音,有時候啪一下!像菜市場那麼吵雜的聲音都不見了,只有聽到靜寂的一個聲音,靜音與動塵是同時存在的,你要有那能力去體會這個;在這木頭裡面靜的與動的,也是同時存在的,我們看這木頭是不動的,但是裡面木頭它有原子、中子、質子、電子等,所有物質都有這些,它們在裡面動,我們看不到。

虛空可是無漏的,因為虛不實在,空是無相,沒有什麼煩惱的;空界是有漏法,因為它會產生一切心、產生一切相;虛空是無為相,沒有一法,是真如無為的虛空;空界是有為法,可以起心動念,可以產生一切相,空界加上心就變成有為,虛空本來是無為,心對一切境不相應,就歸入虛空無為的境界,這在小乘部派之間,都要懂得這些道理。

有時候佛法不適於去辯論,懂就懂了、不懂就算了,但是在佛教與異教徒之間,要降伏他們就要辯論,辯論要讓他心服口服,就會相信佛法,放棄他的宗教信仰。像唐三藏玄奘大師去印度那瀾陀大學留學,那瀾陀大學是靈鷲山再上去不遠的地方,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三百多年以後,建造的一座佛教大學,聚集無量的僧眾在學習,那邊最興盛的時候,聽說有上萬人或數萬人在那邊學習佛法,不輸於現在的大學,當然裡面的佛法有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各個部派都有,在學習那些理念。

玄奘大師留學那瀾陀大學,他善於唯識方面的理論,都是在講心量方面的,然後到曲女城(僧伽斯),那邊有一位國王叫戒日王,舉辦無遮大會。所謂無遮者即不分賢聖、道俗、貴賤、上下,平等行財施及法施之法會,稱為無遮會。古印度約五年行一度者,特稱五年大會,此風始於印度阿育王。七世紀時戒日王曾邀玄奘 大師參加於曲女城舉行之無遮大會,擺樓檯開個佛法辯論會,諸多僧眾都起來辯論。玄奘大師他寫了一個關於唯識方面講心量的題目及論文掛在那裡,沒有人敢出來挑戰,最後他得到第一名,那時候在曲女城是非常風光的。唐三藏受到國王的招待,國王要留他在那邊,但是他想要把所學的帶回中國,不久就向戒日王辭行回中國。回國以後開始譯經,所以有很多經典都是由他所譯的,像《心經》、《大般若經》、《唯識學》這些都是他帶回來的一些寶貝。

我們瞭解虛空與空界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慢慢的學《大般若經》,要對一些他們的辯論、觀念要搞清楚;學大乘佛法,是自學 、自證,更要求自我解脫,那就另當別論,有機會或去講經說法,就要深入大、小乘經典,都要懂這些,人家講什麼?講的對、不對?他的觀念到第幾意識?你都要去瞭解。

如何又是空有不二,這是心法,是講心地法門中對空、有的一種修證。而空是色法一切相的根本,是謂空大,有相是依四大而起,法生起一定是有它的因緣,對這些認知了就好了,沒有什麼空界就一定是空界。無為界一定是無為界,是心空法了,不必去分得那麼清楚。一切有部主張空界之色以明暗為體,即為實有,色法有實相、有明、有暗為體,應該看成是實有的物質,但是其他部,就持否定的說法,他們要讀這些,你也要去讀很多小乘的經典,上座部、下座部、…等等,小乘總共廿部之間的理念。

對我們來講,修心已經搞得天翻地覆,還去搞這些名相,就是還沒有那種時間,也不必太在意小乘是怎麼講?但是我們既然談到虛空,把這些概念在這裡介紹一下。

 

16.思量:

思量是心識的作用,能思量者是第七末那識,故第七意識又稱思量識,全稱為思量能變識。思量即梵語 manas(末那)之意譯,為小乘俱舍宗所立第六識之別名,在唯識宗則稱為第七意識。此識對其所緣之境,具有恆、審二義,為可思量之識。若分別三能變時,第二能變即用此名。三能變是指異熟、思量與了境等三。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為能變識。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三種。

《金剛經》云:「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每兩個字、或者一個名詞、一個名相,在佛教來講都有特殊的、無量的義意在裏面,不是像我們學國文,看懂就好了。

思量是心識的作用,心有八個心,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只是面對外境了知它的外塵境是什麼?譬如眼識認知的色相是什麼?耳根產生的耳識,所認知的聲音是什麼?只是了知那個聲音,再加上第六意識就有分別,因為第六意識分別心強的人,好壞意念就很強、愛恨很深、分別心很重。但是這裡講的思量,是心識的作用,它是用思考來量知心裡面所思考的東西,這裡講的是第七末那識,第七意識是思量意識,在思考就是用第七意識在想。而第六意識是分別識、在分別好人、壞人,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那種心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是分別識。

第七意識又稱思量意識,第六意識心分別成喜歡、討厭啦、、,然後拿出來特別思量,這又是第七意識的毛病,這就是執著,第七意識思量以外還會很執著,思量意識把它用全部的名稱來講,唯識裡面稱為思量能變識,因為在思考之間,心才現起、才能變現,把你的意念變成一個心意念,所變出來的心意念稱為所變識,能變是心王的功能,所變出來的心意念的法相,那是心法作用的結果。我們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都有兩個層次的作用,以主觀或心識的主體來講是能變,所變出來的心所法稱為所變。

常常看經典或是古僧大德所寫的文章,能、所都放下就是自在無礙,能變現的心不去動、不去思量、不去分別,就沒有所謂所變現的心念、影相現起,更沒有心所法裡面的二十個隨煩惱、六根本煩惱、甚至於五別境、十一善法都不起,修行是善、惡都要滅絶,到最後做了很多的佈施、行善都不去執著,有做等於沒做,《金剛經》都是在講這個理念。在修行過程之間你打坐,會有五別境─勝解、勝欲、念力、定力、慧力等力量。

思量即梵語 manas(末那)之意譯,直接用音來翻譯為末那,末那也就是人的意思,人才會思考。第六意識稱為是分別識,其實第六意識也是末那識,末那識也是指人的意思,這兩個很相似都是講心,第六意識講人,人才會思考,所以第七意識也是在講人。小乘俱舍宗裡面有一部經典《俱舍論》也是在講心,所立第六意識之別名,第六意識剛講的是人,人才有末那的思想、意念的這種功用,第六意識翻作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末那識又把它翻成意識,那不是都一樣?所以第六意識就把它翻成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保留不翻就以音翻成末那意識,這兩個是有人可以分別、可以思量。

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這兩個心其實是很像,都是人所具有的功能,但在相似之間又有不同的內涵,在唯識宗來講,第七意識就是第七意識,與第六意識是不一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第七意識不是只有思量,它還會執著第八意識的一切種子為自我、法中有我,第七意識除了思量以外,還有一個執著性很強的心,唯識宗裡面就把第七識分類出來,當然思量是人在思量,但是執著是第七意識的特有功能,它執著第八意識的一切種子裡面有我,第八意識的一切法現起來,認為是真的,這樣就一直在輪迴、造業、輪迴、造業裡面。就以實修上的境界言,初二禪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所以說是第六意識住;而三禪是第七意識的作用,故說是第七意識住。所以修行沒有深層的妄想念起來,都是在出二禪的覺觀中,沒案法修到心裡面去。

此七識對其所緣之境,具有永恆、審慎二義,第七意識緣第八識,因為第八意識永遠都是存在,起起滅滅的心非常微細、深廣,到行陰區宇時,可以觀到內心的一切因緣種子,好像永遠的存在那裡,裡面都有一個我的存在。另外還有第七意識非常小心謹慎的去思考問題,它有這個功用,小心謹慎的去想。有的人比較粗心大意,大概都是第六意識晃一晃就完了;要思考、要規劃、設計或者什麼深一點的事情,都是要善用第七意識,善用第七意識的人要講說好的,是發明家、設計家或者什麼家都好,但是也很糟糕,因為他們很執著,要他放下、放不了,第七意識不去讓它放下,就沒有辦法讓第八意識歸第八意識,常常執著第八意識所有一切為我、我所,它起心動念、它現起什麼相,他都當真這就是我,那怎麼解脫?在唯識宗裡面,要能夠解脫是從第七意識起修,要能夠讓心清淨,不受外境影響,這還是在第六意識對外境的所見、所聞都能夠不在意,再進入修內心的妄執性,內、外心都能清淨,才有辦法講到上面的虛空無為的境界。

現在來說明三能變,三能變是指異熟、思量與了境等三能變,在我們能變現一法過程之間,它有三種行相。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的變,這能變現一切法的,有異熟識的種子,依你的因果報應它會現;第二個是思量後心開始能變;第三個是了其境開始能變等等三種,都是能變現的。

(1)異熟(vipaka)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指第八阿賴耶識能變。第八意識係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為恆常相續之總果報體,故稱為異熟體,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係由滿業而引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阿賴耶識三位而言,有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等三行相,此異熟之名即相當於善惡業果位,有時稱為善惡業異熟識。因為第八意識儲存了無量的異熟種子在裡面,哪一個要變現都要有因緣,所以第八意識係因果報應真正的本體,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等名稱。

為什麼眾生會輪迴?是有一個總果報體,異熟識、異熟體在這裡,這裡面含有無量無邊、各個不同的種子在裡面,哪一個先成熟,哪一個先受報,這是第一個異熟能變。我們修得不能夠控制異熟能變,就沒有辦法夠解脫。阿羅漢與八地菩薩為什麼異熟還沒有滅,但是他們卻能夠不去受生呢?因為後來的思量能變這一部份把它控制了,不讓它去胡思亂想、不讓它去看到一切境,把它執著為真,胡思亂想就是第二能變(見下文);第一個能變是沒有辦法控制它,因緣感召它就會現,現出來以後,能不能成就業報?就要看後面這些思量能變,要解脫就要能控制這思量的能變心。

異熟識裡面的種子它會變現,以前認識一個人,種在你的腦筋裡面,變成一個與以前不一樣的種子就是異,哪一個與你因緣成熟了,能夠見面、或者能夠結為夫妻、或者朋友、同學,這是異熟識。異熟識是一個種子,依因緣感應會起它的現行,起現行就是要受報了,這能變現的在有生之年,第七意識執著異熟識的種子,會變起所認知的這些人,與腦筋裡面的相對起來,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覺受,起好壞、喜歡、不喜歡心念,這些感情作用加進去,永遠沒有辦法脫離這些能變現,此能變現對你所造成的影響,修行永遠沒辦法得到一個清淨、無礙、無為的境界。

(2)思量(manana)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以第七識為恆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能審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因第六意識接觸外緣生識,所以不接觸就無能變,所 以說有間斷。雖然第六、第七識能審思量,然以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故不稱思量能變;反過來講,第七識為恆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一切法的根本。

第二個能變就是指第七末那意識,第七末那意識很執著第八意識異熟識裡面的這些種子為真、或所起的法塵裡面都是有我、我所,這些毛病透過審慎思量,然後該怎麼變?就讓它特意去變現的,這就跟一般人一樣,沒有辦法修得解脫,隨自心、習氣去能變。修行上思量能變是很重要的,你不要無事找事、常常去打妄想,讓它能變起一切心意念。在諸識中,雖然第六意識、第七意識能審慎思量,但是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第七意識是沒有間斷的,剛剛我們所講的恆,是永遠的審慎思量去變現。

第六意識的思量是有間斷的,怎麼間斷?譬如看到前面有一朵花,看到花我才開始思量,閉上眼睛花不見了,我就不會再去思量,所以這思量是間斷、有分別的,譬如我們在唸咒,你在罣礙明天的什麼大事情要去做,這種心念一直放不下,你是可以放下的,把咒語念大聲一點,就可以擺開罣礙明天的那種心了,第六意識恆久思量的那種心不是很強,是可以控制它的。

我常常在講的,你罣礙昨天、今天、明天的這些事情,其實不是永遠的,是對比較重大的罣礙放不下,這是我們心的毛病,有的人可以對明天的事情,明天要做就去做了,為什麼現在要去想?明天還沒到,我去煩惱幹什麼?有的人就是這樣,對於昨天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我為什麼要拿來回鍋?一直在想!有的人根本都不想,昨天的事情擺在那裡、明天的事情擺在那裡,我現在活在當下、這樣就自在了!一般人都沒有辦法做到,初學心中心法、或者唸佛,難免都有這個毛病,但這是第六意識有間斷的思量,你是可以控制它、可以放下的。

現在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才可怕,它是沒有間斷的,一直抓著第八意識裡面的一切,剛剛異熟的、變現的東西,抓著它一直在思量,然後認它為真,是真正的思量意識。能變現的是思量,一種是有一種因讓你去思考一件事情,在思考之間就會現起那心意念,甚至於是邏輯的推演、或者事情要怎樣來做?都是思量意識在發揮功用。

(3)了境能變,對外境、對內境要能夠清楚,我常常講到底是你內心的妄想?還是異熟所現的種子?還是外來的念頭?這三個方向,你到底搞清楚了沒有?異熟識的種子現起一個意念就是內緣,種子的變現產生心意念,瞭解了我內心有這個種子,譬如還有瞋心,聽到了一件事,起了一個瞋心的念,可以感覺我的瞋心在那裡冒火,這是了境。你的妄想與瞋心其實是沒有兩樣的,因為它是不實在的,所儲存的因果報應的種子起現行,你不與它相應,但了其境而不與它相應,就不會形成一連串的法相出來。

譬如剛剛講的,一句話勾起你內在的瞋心要起來,但是你有了境,看著它、它就起不來。若是不能了境,把瞋心、那個我要生氣的心當成是我,讓它去發起,這樣就是不能了境,是隨你的瞋心讓它去發作。

虛妄不實在的法,要了其境是用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是潛在的意識,要能夠觀它了其境;這用第六意識是看不到的,第六意識是對外,現在從外來一個心意念,與內心的境界又不同了,臨濟禪師說:「不容擬議主賓分」,擬議就是商量,是不用思考、思量就能夠了其境,了什麼境?了這個心意念,是從外來飄到我內心裡面來的,這是外面的菩薩、護法、鬼神、怨親債主等心念飄進來我心中的念頭,這不是我起的妄想念,也不是第八意識的種子異熟所起的一個念,然後思量變成我自己的心念,也不是潛意識裡面的。

所有六大根本煩惱所現起的一個境,這三種境要能了知,這就是我們的妄心或真心,其實就是覺知所具有的功能,你要去瞭解它;在三個能變現一切法之間,異熟、思量、了境有三個功用,你都要去認識它,這樣修行就很簡單了。

外來的東西可以讀它,不要去受它影響,這是外來的!內在的東西起來,是不清淨法的,知道還有這個垃圾、還有這個毛病,我不能讓它去發展,發展就是凡夫又再造業。異熟識所起的種子、看著它,因為它只是一個種子,不會發揮威力,除非無明起又與它起哄,然後一連串的煩惱就一直想、想、想,這是沒有辦法了其境;修第六意識斷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對你的影響以後,可以用第七意識來觀內心,在能變現與所變現之間,把它搞得清清楚楚,就不會隨你的心在那裡胡思亂想,或者外來的心念進來,與它相應、可以不與它相應、不要理它;種子起來更不用怕,以前哪一世殺人了,那個影相起來,以前殺人的影相現起來是過去的事情,在怨親債主還沒有要來殺我以前,何必去煩惱這些?不必煩惱、看著它,了其境就好了。

種子透過思量,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境現起,種子不透過思量,不讓它起變現,種子現就滅、念頭起就滅。這思量是能變現的動力,異熟是能變現的種子,了其境是我們覺知的本來功能,這三個要不要讓它變現?端視您修得好不好?有的人聽一句話能如如不動,好的、壞的都沒有分別;有的人聽了就受不了,有的人聽了就高興,這些都是能變現的心讓它發作,所變現的法又很執著為真,依你的個性讓它在發作,這樣永遠學不了真佛法,永遠沒有辦法做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我們剛剛講空能夠透過識,變現成世間一切法,變現內心主觀認識的作用本體,就像探照燈一樣,剛剛的了境其意在此。

唯識講識有四種相,一個是見分、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自證分、一個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我們的空體,一個了了的覺知,能覺知萬種緣,能鑑照外界事物。自證分是有個功能能開始感覺外境,要發起一切法的功能時 唯有它具足,要發動變現成一切法時,就是自證分的功能。知道萬法能力的就是證自證分,而自證分是起功用的,讓它產生一切法變現的動力,這是修行人在此用功的地方,如何讓證自證分所感知的一切相不感知,感知後自證分不讓它起現行,這就需要解脫的智慧與定力。一般人現在內心主觀意識的見分,對內可以觀照內心種子的一切行相、或者是內心的六大根本煩惱、或者是二十個隨煩惱。修得好的,對外境可以看到鬼神、諸佛菩薩、甚至於可以看到外世界、千世界都可以看到,這個能看到的是自證分的主觀功能,識所能見者是謂見分。證自證分(八識體)、自證分(八識用)、見分(六、七、 八、前五識等)能現的法就是見分,而見分所現的境就是相分。若證得圓融的菩薩行者,證自證分的空體映現一切境,自證分讓它起功用產生法相,則見分即能如實了知其相,對於這些過程菩薩都能無礙,無覺無知是解脫,有覺無住是圓融,得空有不二之境界。

第七意識也是一樣,也是能夠內心主觀的觀照一切事情,是謂見分,所見都是源於第八本識之相,然後七識見了八識法塵中的一個念頭、一個影像,就會產生它自己的法相了,這就是客觀認識作用的一個主體。像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你們坐在這裡,其識知您們的過程是:第八意識心湖先映照到您們,八識先見外相,外相即是八識心中物,兩者是合一的,凡夫才有內外境之分別,這種理念您們要搞清楚。然後此八識心中物為七識、六識、前五識所緣,而各別產生其識用。你們的影像現在我的心湖裡面,我能見的這個主體就是見分,除八識見分先映照您們外,還有七、六識見分,及前五識見分,所見者都是第八意識的法塵,前五識依八識法塵境 依托生識了知其色、聲、香、味、觸,第七識認知後轉第六識起分別,才知道您們坐在我面前。

我的眼睛看到你們,在我看到、認知,不是我的眼睛看,是我的第八意識一個鑑照的功能,先映現到你們,然後我的眼根,雖然看到你們,但是我要認知你們,是透過第八意識,它已經存在那裡,把你們的個體存在我的腦筋,然後第六意識 依托第八意識的影像,第八意識是超時空可以見一切相的,它也有見分,第八意識現影像以後,我的眼識,透過眼睛看到你們,其實它是透過眼識,再抓第八意識所依托的相分,來產生認知你們的影像現在我的心中,好像是看在我眼裡,不是的!是看在我心中。

這種過程主觀能看的是見分;見了以後能產生客觀的個體、或者心念,這是相分,所有心都有這個功用,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都有這功用,但是它所觀的、與所現的會不大一樣,為什麼會不大一樣?因為你的心不清淨,所看的是同樣一個東西,但是所產生客觀的影像、念頭,這就是相分,卻不見得是一樣的,這是再加上你的妄想、習氣在裡面。而第六意識得清淨、第七意識也清淨,第八意識本來是沒有所謂的清淨、不清淨,它只要能夠看到一個東西,就百分之百的把它轉給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然後大家應該同樣都沒有分別的,百分之一百的相像,當有白的變黑的、本來沒有喜歡、不喜歡,卻變成喜歡、不喜歡的念頭在,都是你自己內心的妄想習氣,改變了這種相分。這個人看了本來就是一堆肉,人都是肉堆成的,但是,你為什麼會喜歡?為什麼會討厭?都是心裡面的覺受在產生對這個人的喜歡、對那個不喜歡,這都是心裡面的毛病,修行就是在修這些、轉這些。

很多人搞不清楚修行在修什麼?讓你的心意念一直在發展,喜歡的讓它發展喜歡,不喜歡的發展成不喜歡,這樣就永遠沒有辦法證得解脫。不管是內觀能見或者是所觀所現的這些相分,這在變現過程之間,是謂能變識。若要不能變,是只有可觀的心體,面對那個境、只有照那個境,而不要去產生心意念相應,它就變不起來,能、所既亡,一切太平,能變現的心不去變,就沒有所變現的相,那不是天下太平嗎?你所看到的人、事、物就沒有所謂的煩惱、不煩惱;若是討論能變現、所變現的相,超人間進入天界境界的禪定功夫,你不能夠改變那能變現的心,還是讓它變現,天神就是這樣子,他得到一個功夫,讓他的心能變現,就映現很多的相分,然後又執著這是我的功能、這是我的所知、所見,產生了喜歡就會生到哪一個天界去。

譬如二禪天的天神,心清淨能夠發光,對光很執著、很喜愛,死了就往生第二天的二禪天去,是看光發的大小,心清淨就發無量的光、心中等清淨就發中等的光、心清淨一點點就發少量的光,這三天就依光所發出程度大小,與心清淨的多少,也都有關係!不讓能變現的心起變現,要發什麼光?從來我都沒有發什麼光,自己都沒有看到什麼光!很多人可以看到我在發光,我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在發光,執著就會看到別人在發光、自己在發光。當然要先超越這些,到了佛的境界進入甚深禪定會發百寶光,那是從自心發出來的,不是因為自性的五臟六腑產生的。

釋迦牟尼佛在證道後第四週,在菩提樹旁守護神為祂所蓋的一座小寺廟,祂就在裡面入定,然後發出五種光芒,是從內在裡面發出來的,這是在剛開始證悟時所發的光。後來就不一樣、後來祂是發百寶光,那是從心量開始擴大了而發無量光,這光可以徧十方界,不是我們自身那有限度的光,這是能見與所見變現之間的關係。

(3)了境能變,又稱第三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香等)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第七、第八識則無了別顯著對象之作用。唯佛之前六識,對於如「真如」般之對象(細境)亦能加以了別。以上,初能變之識由先世之業及名言之實種變現實境,故稱變現為變,其中,若就所藏之種子而言,稱為因能變,就識體之自體分能變現而生見、相二分之果而言,稱為果能變。

了別境能變,能夠分辨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接觸到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境時,所產生的了知其境,這是前六識的功用。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香、味、觸、法)之作用,故稱為了別境能變。但是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則無了別顯著對象之作用,對這一點搞清楚以後,是了別內心不是那個境界,不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是了別心境的,第七意識能夠有一個覺知,來觀內心的煩惱,還是來觀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你前世殺人放火、或是做了什麼壞事、或者做了善行,這些念頭它起來,或是看到哪一世認識的哪一個人會起來,這些能夠了知,那是第七意識去了知的,外境的心意念送到你心裡面來,這是無形無相的,不能夠像聲音、香臭味、酸甜苦辣、或者身體感覺軟硬堅實的這些東西,不是感覺這些,都是用心意念的感覺,這是第七意識。

有的人為什麼可以與諸佛菩薩用心語?是已經修到第七意識裡面去了,第七意識就可以用心與心交通,第六意識都要透過用眼、耳、鼻、舌、身去交通,眼睛看不到就沒有,當心意念送過來也不知道,因為要能夠看、能夠聽,你才能夠了知,這是不一樣的境界。我們把三個能變現的說明清楚,也把它們的相同、不相同地方講清楚了,第六意識是針對外境,色、聲、香、味、觸去了別、去了知,第七意識是對於心意念,可以了知內心的境界、或者是內在種子的境界、以及外在心意念送進來的境界。

唯佛之前六識,對於如「真如」般之對象(如微細境)亦能加以了別,以佛陀來講,對於修證到佛境界的人來講,六個心是前面的六識,可以用祂的真如性,來現出非常微細的境界,而且能夠了別一切境。譬如眼根的根真如,只能看到我們可見的範圍,但是佛眼就不是這樣,祂的六根真如、六塵真如、六識真如就超越這時空,祂可以看十方界,當然在肉體還沒有入滅之前,執著這肉體也有這個功能,用祂的第八意識,也可以看無量無邊的世界,但是當生的六根,不像我們的六根,如來還有更深一層的真如性現起。

以上,初能變之識由先世之業,是種子異熟是以前所造的業,以及名相、語言之實種變現實境,故稱為初變現為變。八識種子是能變現的根本,是先世的業,語言、名字是一種變現的實境,把它安一個名稱,就可以分別那個境而有其實境,不然都是人、人、人,安以張三、李四、王五就分清楚了。其中,若就所藏之種子而言,稱為因能變,這種子是異熟裡面的因能變,就識體之自體分能變現而生見、相二分之果而言,稱為果能變。譬如說存在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它是一個因、能變現的因,晚上有時在作夢,那個夢根本有一些與現在的人、事、物沒有直接關係,只有間接關係,譬如張三,是以前哪一世認識過的,但是出現在夢裡面的張三,他不是現在看到的張三,是著古代時裝的張三,但是我認知這個人是張三,這個先世種在異熟裡面的種子,是能變現的因,這因是以前已經認識張三,張三跟你是什麼因緣?不知道!或許是一個很親近的因緣,才會留下張三的影像在心裡面,但是現實的張三是現代的人,而在夢中所見的,是穿著不同時代的衣服,在潛意識卻知道這是某某人,此人是心所變現之果。

異熟裡面有能變現的因,瞭解了這個在,以後輪迴時,這因都是要去還債的對象,還什麼債?結了善緣,就去結為夫妻、兒女、或者親戚朋友之類的,異熟是個能變現的因。當這個能變現的因,在變起來時,能控制見分產生的相分,不起內心的妄想執著,果能變卻不見得能變得來,這就是聖人的境界;沒有修行的人就照樣地變,能變現的因,當這個因緣牽扯要變成果變現的緣,這時候就要去受報了。

我們修行就是專門在斷這些思量能變,不讓它思量能變,要如如不動的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要看一切相,是有!但是不執著為有,因為都是幻相,都是過去所結、所造的業,這樣才能夠超越,不是以前所結的善因緣,以後就一定要去實踐,要去繼續這種因緣,若是這樣要怎麼解脫?修行就是要斷這些,能變現的因是已經沒有辦法轉它,但是能變現的那個思量,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控制的方法是了境時不要迷糊,了境意識變現時,不要執著它為真,我認識它可以,我不要變來變去,思量意識不要去相應,這樣就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能夠在心感召萬種緣時,卻可以如如不動的定在那裡。

譬如修行人常常會受到考試,最近幾件事情,關於日常的人、事、物,會造成一般人困擾的事情,當它出現在心裡面,卻能夠看著它,沒有好、不好、喜歡、不喜歡,這些心都沒有,那你就解脫了。心裡面現起的念,都沒有執取也就解脫了,思量意識變不起來了,這了知、了境是本來的思量功能,是不能沒有的,是我們的真如覺性;另異熟種子本來就已種進去的,不能把它滅掉,就是果報完了,它還是存在那裡,果報完了會變成為下一世的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永遠都沒完沒了的,我們就是這麼迷糊的在輪迴裡;現在能變現的思量意識,不要讓它思量,以這樣的心態去對著事情,就能做到無礙。

我常常被考試,你們也常常被考試,為什麼我可以考及格,你們考不及格?很多最近發生的人、事、物現在心裡面,不管是誤會、不管是討厭、不管是順緣、惡緣,現在心裡面卻一個心念都不動,那就自在了!平時會煩惱、會喜歡、會討厭,對這個事情、對那個事情,在考試的時候,現在心中都沒有動起思量識,那就自在了!一個問題出來沒有答案、兩個問題出來也沒有答案、三個問題出來也沒有答案,這樣就自在了,有沒有辦法練到這種地步?

現在講思量要把修行的功夫放進去,就是在控制不要思量;要工作當然要思量,不工作就不要打妄想,要工作、要賺錢、要吃飯,當然要用腦筋去工作,要針對工作去做,做完了就放下了,做得好、做得不好都沒有關係,放下!要練習這種功夫,不要常常去起心動念、常常去思考,去用好與不好的感情作用,喜歡這樣、喜歡那樣,這樣思量能變現,就沒有辦法去控制它,那還是凡夫的層次,怎麼修也修不來。雖然講的是這些名詞,與金剛經似無直接關係,但修行時難免會用到,也要把它解釋個清楚,在《金剛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也是在講能不能控制思量、不思量?思量能變把它控制成不能變,只是了其境就好了,這樣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93.03.13 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