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6)
        200
4.02.21.   7(之7)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三)名詞解釋(續)

9.香塵布施:

經言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今天講香塵布施,所謂香塵境,主要都是用鼻根來嗅聞的一個塵境,至於香、臭或者辛、辣等等的這些相,都是由鼻識所分別的對象之一,我們供養諸佛、菩薩,都要用好的香,也有一些天龍八部眾生,別的東西不吃只聞食這些香氣;有的人修得好的,死的時候化成香氣,本身俱足什麼香?有些菩薩或者天龍八部來的時候都有香味,你的鼻識若有一些五蘊魔境裡面的色陰魔境,就可以聞到這個香味。

當然有香就有臭,有惡味、惡香,每個人喜歡香的味道不一樣,有的好香像檀香、沉水香、或者其它的香味,有的用我們一般開發出來的香水那種味道去做香,東南亞國家很喜歡這種香,把從植物、花木中用人工所萃取出來的香味去做香。但是這種香味香過頭了,那些味道有時候我們覺得不適合,很多東南亞、甚至印度,他們都做這種香。

談到香塵布施,這些有香味的東西,供養諸佛菩薩、護法或者天龍八部等,我們供養香味給他們。修行人本來就要去掉這些擦香水或什麼特殊味道的,不應該在身體上去加一些特殊的香味。布施香塵主要在這些有香味的樹木或樹枝,像薰陸又稱乳香,就是一種樹木流出來的樹汁結了硬塊,稱謂薰陸。修心中心法第三印正授菩提心印時,修法時要雙盤,並分開來供養三種各別的香,一種是檀香、一種是薰陸、一種是沉香,以這三種香分別來焚燒,諸佛菩薩就會降臨,正授菩提心或者是做法時候,可以得到無量的智慧,可以治一切眾生的病,這些不論是供養或者是布施,都是屬於香塵方面的。

香是鼻根所嗅之物,鼻識所分別之對象之一,香由富有香氣之樹脂或木片、木條等所製之成品,即稱為「香」。香塵可分為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種香。例如(1)香給予人心所起之快感、不快感、無覺感(非快非不快感)(2)或香能否滋養、損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養非損害五官,(3)產生香之成因是由福業、罪業,(4)由四大種勢力而來者等。四香之中,有等與不等之區別,是否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養身體,或因不平衡而損害身體,或視香力之強弱而定等。

香本是由富有香氣樹脂或木片等所製成之香品,即稱為「香」。香可分為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種香。好香、惡香是你自己可以了解的,味道好聞的稱為好香。臭味也是一種香塵,香只是一個代表,只是一個有味道的塵境,惡香味道是不好,當然有一些供養的香,人家做出來的香,你聞了不見得喜歡,像東西亞、尼泊爾、西藏那種如同香水味道的香,有的人就不習慣,因為那種味道太濃了,聞了頭會昏昏的。

平等香、不平等香,就是心的平等、不平等,若用香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或者一切有緣眾生都供養,反正就是一味供養;而不平等香就有分別了,心不平等,這種香供養什麼?哪種香供養什麼?其實也不必這麼分別,因為諸佛菩薩不見得要吃這些香,衪們連飯都不吃了,進入了虛空之間,就無所謂香、不香的執著,主要是我們心裡面的一種分別,有香就供大眾,能夠這樣平等觀一切對象,稱為平等香;或者是你的心清淨供養香塵,那也是平等香。當心不清淨,雖然供了香,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心安理得,有所求的香就不是平等香,有所布施的執著以後,這就不是平等。《金剛經》所講的無住相布施,無住香塵布施也是一樣的,供養、布施後就不要去執著要有所回報。

這個香有什麼作用?香給予人心所起之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抑或香能否滋養、損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養、非損害五官,以及產生香之成因是由福業、罪業,或由四大種勢力而來者等,我們現在講的是有形的香而製成的,從花草、樹木裡面所萃取的一些香氣而做成的香,其實我們的身體,若是打坐、修行或者守戒律也可以產生香,這種香會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稱謂是戒香,小乘行者守戒嚴格,他們就可以從身體裡面發出香味,這種香味為什麼稱為戒香?因此香就是能滿虛空無所不到的香味,不是只有我們凡夫可以用鼻子聞到,因受距離限制的香味,然而這戒香是有修證的人修戒律,他可以產生戒香,戒律守得嚴格就有這戒香,滿十方虛空,此香沒有時空距離,無有阻礙香氣到哪裡。

我們這裡所講的香氣大概都是世間所有的香塵,這種味道會使眾生產生快樂、不快樂,或者是也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依每一個眾生的因緣,所喜好的東西不一樣,有的人喜歡香味,有的眾生不喜歡香味,反而喜歡臭味,喜歡某種我們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臭味。譬如有的人覺得狐臭不好聞,有的人很喜歡聞別人的狐臭,或者自己的狐臭,這些都是一個不正常的心,每一個人的習氣、毛病不一樣,所犯的毛病都不一樣。

對於香也要針對眾生的喜好給予,他就會產生快樂,而他要這個、你給那個,他聞起來就不快樂,給一種比較平常的香,聞了以後沒有所謂的快樂、不快樂,就像我們道場的這個香,不知道聞得怎麼樣?我從來就沒有聞到特別香?不香?焚燒了那麼久,除了太過濃的味道,我都沒有聞到。有的執著心很重的,適合去當聞香師或者聞臭師,現在環保有一種專門在訓練人去聞臭味的,這臭味超過多少濃度就是違法,這是用鼻根來聞臭味的標準,這種人要很敏感,愈敏感的人其實對修行是愈不好的,就像吃藥一樣,有的人吃藥都沒有反應,有的人吃一點藥就過敏了,不然就是昏昏欲睡、或者是其它的副作用就來了。

藥的反應與外在的一切相,對你刺激的程度,就代表你這個人修得好、不好?修得好,就像食物我們吃了是一味性,酸、甜、苦、辣都一樣的,照樣都可以接受。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就是還有分別心,什麼都吃、但是什麼都沒有感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覺受;對香的喜、惡也是一樣,特別喜歡哪一種香?不喜歡哪一種香?這些都反射到自己修行的層次。

很多人很執著,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一樣的道理,就是心有病,才有喜歡、不喜歡;味道也一樣,心對味道有病,喜歡好的味道,不喜歡壞的味道,其實心平等了,就無所謂香的好與壞的、臭香還是味道很香的香,若有好香、惡香之分別,也就是心不平等,因為修行本來就是在修一個平等,當然我們焚香是供養護法神或者這些有緣眾生,諸佛菩薩可以不吃這些什麼香的,諸佛菩薩進入空性中,哪裡還有什麼可以吃的?不吃了,住在空寂之間,法身遍滿虛空。

我們知道香有使人快樂、不快樂、非快樂、非不快樂的這些感覺;另外,香也能夠滋養身體、或損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養、非損害五官這三個境況,外面很多在搞香油精的、或者是花香精油的,用來滋養身體,這種有為法是對那些比較世間禪定、或者世間人,對他們的嗜好來產生的,當你的心能夠平穩、平等且能夠入定,不是因為哪一種香能夠讓你滋養、能夠資神安穩,因為你沒有修真正的禪定,所以聞到哪一種香味會讓你進入禪定。自然風在空中就瀰漫著花香,這花香精,香精一點你就享受那種香味,這有的是滋養的,有的味道是損害我們人體器官的,尤其是肺部或腦部。所有外來的東西,多少都是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正面的對你有幫助,但是正面的吸收超過頭了,又變為有副作用了;另一個根本就是壞的,沒有好的幫助,定力也沒有,還可能產生欲望的。

同樣是香塵,對各個人也不見得是一樣,當然修得好的就是第三種,沒有什麼快樂、不快樂感,沒有什麼滋養、不滋養,因為不受它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損壞、不損壞,反正對它不執著。很多人稍稍微吃了一點東西就反應,當做毒藥一樣,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這是你自己的三毒太重,貪、瞋、癡這三毒太重,吃了什麼反應就特別強 。沒有那種抗藥性,或者不產生過敏性的,如此表示他的心裡面愈是平等,不大容易受到外界的這些物質來影響。像釋迦牟尼佛、達摩祖師等,人家用世間毒藥來毒衪們,都毒不死的,毒藥照樣吃下去都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衪心清淨、平等,沒有所謂毒、不毒,沒有所謂好香、壞香,根本都沒有這些分別心。一般的人、鬼神就有分別心,才會喜歡什麼特別香味。另外,產生香之成因是由福業、罪業,福業產生香氣,罪業就產生惡氣,譬如動物也會產生某種香氣像香鹿,香鹿的肚臍眼或者公的生殖器口,會產生麝香的那種味道。有的動物本身出生以後,會發出一種臭味,像美國的臭鼠,要逃避人的追擊、或動物壓迫的時候,就會放一股臭味的屁,因為太臭了人或動物就不敢再追牠。

香塵的好聞、不好聞,這跟我們身體的福報、罪報都有關係,以前有一位修行的人,住在一個道家的宮裡面,常常坐在那裡打坐、修行,全年都不洗澡的,也不換衣服,一件衣服穿了一、二十年,表面上看起來很臭,大家敬而遠之、不敢靠近。有一天他坐在宮裡面坐化了,坐著往生了,當往生的時候,整個周圍發出香氣,空氣都是香的,這是福業。我們眾生聞到他的色身與衣服好像很臭,但是由於修行的關係,他本身有這種香,所以不能用表面衣物來看一些 內在的情形。

不管是罪業、福業,我們人或者眾生由這外在的四大種性,以他的勢力大小而來產生的,剛剛講的戒香、或者是打坐修行,死亡的時候所產生的香,有修行的師父圓寂時,去他在生徒弟身邊去趬一圈,徒弟會感覺有一股香味進來,不久就被告知他的師父往生了,這是他的師父放不下心來看他的。有個師父就是這樣子,稍微感冒卻一下子就入滅了,人要往生不一定要生大病,有些人要捨報、或修行人要捨報也是一樣,不一定要得癌症什麼的,說死就死,小小的一個病他就可以捨報,這算是很好死的。

四香狀況之中,有等與不等之區別,心的平等是我剛剛所講的,這裡講的有等與不等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養身體、或因不平衡而損害身體、或視香力之強弱而定,這些都是以世俗的眼光,來說對我們人體所產生的現象,來分平等與不平等,我們剛剛講的是以供養心對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或者諸鬼神、護法,以什麼心來供養他們?這是大略講香的種類。

若以香原料之不同而分類時,有栴檀香、沈水香(為產於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樹脂製成)、丁子香(即丁香)、鬱金香(鬱金即番紅花之花汁所壓製)、龍腦香(樟腦之一種,產於南洋之香木製成),以上稱為五香。栴檀香又有白、赤檀香二種,其他尚有薰陸香(亦作乳香,似松脂)、多伽羅(香爐木)、真盤(又作真那盤,為含暗褐色之樹脂,或指黑沈香)、安息香(為產於南洋香木之樹皮脂汁凝固後所製,或是將樹脂磨成粉狀)等。

再來講香的原料,每一種都可以拿來做香,因為每一種植物裡面含有特殊的化學物質,產生的味道都是香的,有的人認為現在燒香會致癌,因為香煙裡面放出化學物質,久了以後會致癌,那要看用的是什麼材料?我們最常看到的,有栴檀香、沈水香、薰陸香,我剛剛講的這三種香,在修心中心法第三印要修法或作法的時候,就要焚燒這三種香,這三種香要各別點,有一些菩薩喜歡這三種香味。

沈水香是用香木之樹脂製成,香木所流出來的樹脂作成的,沈水香顧名思義放在水上,會沉到水裡面去,表示它的比重比水還重,一般的檀香會浮在水面的,因為它的比重比水還輕;另外有一種丁香,亦名丁子香、鬱金香是鬱金即番紅花之花汁所壓製,鬱金香是一種花的名字,在歐洲是最美麗的,一到春天到處開滿了此種花,鬱金香是從那裡去萃取它的花汁,所製造而成的香;龍腦香是樟腦之一種,產於南洋之香木製成。

栴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鬱金香、龍腦香一般都稱為五香,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大概以這五種香為主。其他尚有薰陸香,薰陸是一種樹脂,把它剝成受傷以後,它流出來的乳香結塊了,好像松脂或瑪瑙一樣的,稱是薰陸香。我們道場在焚燒的,這個多放了一塊好像紅糖一樣的、黑黑的、稍微像龍腦那顏色一樣的叫薰陸香。我上一次也講過,薰陸在印度買時是很便宜,像普通的布袋一袋九千多塊台幣,那起碼也有五十公斤,但是我們買了本來要帶回台灣,佛心寺一半、法爾一半,結果我們在那裡作火供時全部把它燒掉了,前後做了四次火供花了不少錢,把它也供燒掉了,所以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焚燒的是本師父以前拿過來的薰陸,在台灣不大容易買到。

還有伽羅、真盤這些都是屬於暗褐色之樹脂,其實薰陸也是暗褐色的,有的是指黑檀香,我們台灣這種類的香比較少,在印度、東南亞方面的木材、森林豐富、種種植物都有,可以作出很多的香。像安息香有時候在化學上有一個安息香酸,它也是一種香味,是不是以它的化學成份來命名為安息香?我們不是專門研究香的也搞不清楚。

現在外面有很多人在賣環保香,就是焚燒了以後,不會致癌、不會汚染整個空氣,不會造成人的癌症,真的是有一些化學成份,焚燒了以後對人是有害處的,就像家庭主婦在廚房,當然燒這些木材之類、或者焚燒其它的種種物質,會比較容易產生癌症,這是無可否認的,問題是我們不是吃香長大的,對我們也不能營養什麼,我們人就應該吃飯,不是吃那些香氣,那些吃什麼花精、香精的人,太執著以後就會變成那些花草、樹木也說不定。很多外國人或者是號稱佛教徒的,也在搞這種生意賺錢的,這些都不屬於正派之流,只是為了賺錢而已。

修行不要依靠外來的東西,就像單極磁能寶,兩個正負極,負極接觸左手心,正極接觸右手心,拿在手裡打坐,也可以產生氣。為什麼我不教你們做這樣子?因為這是有為法,你執著那個有為法,搞不好以後變成磁鐵去了,下一世出生到哪一個世界裡面的磁鐵礦。修行不要太執著這些,修行要靠自己身體的真氣,來產生丹田的氣就夠了,不要靠外來的這些東西。用喝什麼的來幫助氣行,其實講起來也不是很恰當,以前我們也喝過的五葉松醋,本師父他做了很多這些,這些都是方便法,但是太執著這些,就變成一種不好的影響,要有喝、沒有喝,照樣打坐都一樣有氣,這樣才是正當的。

你定力沒有也不一定要靠這些香,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轉,有的靠音樂、有的靠什麼,香精。音樂與我們觀音法門所用的不一樣的,我們觀音法門是要讓你觀聲音來修行,打開腦筋裡面哪個不通的穴道,把它打通、打通,不是用一種香味來迷醉你自己的精神,死的時候可能就出生成為香精去了,不要執著這些有為的。

我們做息災、增益、降伏等法會時,所用香種類會有所不同。視所供奉尊像之部別,而有限用之香,即佛部用沈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

最後告訴你,香是在做什麼?我們供養、布施香塵,主要是做息災、增益、降伏等法會時,所用的香種類會有所不同,視所供奉尊像之部別,而有限用之香,為什麼會有不同?因為每一位人、每一位神、每一位菩薩,都有他執著的地方,其實佛不一定要什麼香、不香,大概是流傳下來的,供養佛要用最好的沉香,真的、好的沉香一斤十幾、二十萬,當然把最好的表示我的供養之心,其實佛才不會吃這些香呢!因為佛已經入空寂、沒有形象了,怎麼會吃這些?只是我們自己的供養之心,受益的也許是法會上的這些護法神、或是菩薩。

我們剛講的三種香,蓮華部、寶部、羯磨部這三種香用在心中心法第三印。當心中心法真的修得有成就的,這些都是不必要用,因為心中法本來就是無相的,所以沒有壇場,也沒有擺一個像密教的壇場,因為有形象就有被破壞的一天,有形象佈置一個壇場,那壇場你就要降伏外道、降服諸魔,有戰鬥的對象。

心中心法是無相,無相就是空無,這種力量是最大的,《佛心經》裡面也講了,阿難就問:「要建什麼壇?要做什麼城?」佛就告訴他,若是這樣就不叫佛心中心,佛心中心根本就是無相的,不必燒香、不必有壇場、也不必有什麼的供品。而剛剛講的,為什麼第三印要燒這三種香?因為有一些菩薩、護法降臨見證,要供養他們所以焚燒這三種香。

菩薩還可以布施戒香、聞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香,這香與我們用有形物質焚燒起來會發香味的香不一樣,這種香可以遍十方虛空、沒有時空的距離,哪都可以聞得到。以前有一位李同學在我們道場打坐,她的蒲團坐得會發香,有的同學說是戒香,不懂就不要隨便亂講,修得好身體會有香味是沒有錯。這裡講的戒香是真正守戒嚴格,才會產生這戒香,這戒香可以衝到十方虛空沒有障礙。我們一般焚燒的香,走遠了就聞不到了,我們這天花板原來說是香木,但是後來才知道是木頭去泡香水的香木,現在就不香了,以前剛開始這房子關起來,只要兩天不開窗,這香就可以傳到一樓,現在沒有了,這就是被人家欺騙了,真正是香木的,這香味應該可以保持很久。

戒香是無形的香,這才可以達無量無邊的虛空。聞香是聞、思、修達到三摩地的這種香,才是真正的世間香。後面講的都是出世間法的香,不是有形世界那種會產出香味的香。施香是我們布施的香,布施波羅蜜是你布施給下層的是布施,布施給上的是稱為供養,剛剛我們講的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這是所謂供施,不執著就變作一種施相,執著就變成一種福報,上面講的福業,有福業就會來受報,受報就要來受生,來享受他的榮華富貴,施香施了以後沒有罣礙、不執著、不記得,這是菩薩在修的香布施。

定香是戒、定、慧這三個本來是連在一起的,能夠守戒清淨你自己就有定,若是守戒不清淨,這個心就常常被一些內心的、或者外在的,有形的、無形的力量所牽扯,搞得沒有定力。有很多同學沒有定力就是這樣,再加上都睡不好,自己沒有定力也不好好保護色身、不好好用方便法門,睡不好就會發神經病,發神經病是講得比較嚴重,是會神經衰弱、會得憂鬱症,這就是沒有定。我們為什麼要戒、定、慧三學?為什麼會產生香?因為這是無形無相的,只有菩薩才可以做到的,所以就有戒香、定香、慧香。

戒香是守了戒,就沒有外來的東西可以來引誘你,從內心裡面產生你的幻想,這樣子就有定了。若沒有守戒,當外力來牽扯了,你就跟著起鬨也就煩惱很多,要定也定不住。戒是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要入滅的時候,阿難問世尊:「世尊入滅我們要以誰來當我們的老師?」世尊答:「以戒為師!」有戒律在身上,你不會去犯戒,自然就有智慧、有定,再聽更多的佛法、看更多的經典或書,而戒律不守嚴格,這就不會有定,這樣就是不成魔也與魔為伍。

有的人為什麼會發神精病?就是沒有戒、自以為是,所以成佛、成菩薩與發神經病,其實是一線之隔,你守戒律嚴格,不讓心去亂動,不受外在的這些因緣所牽扯,你定力就來了。當你胡思亂想,想的超過平時修行所應該守的戒律,當然腦筋被牽著亂想,那怎麼有定?看起來就像神經病一樣,這種人想了就去做、想什麼就去做什麼、現在想這樣就去做、等一下想了那麼樣又去做、明天想這樣又去做,搞得神經兮兮的,本來沒事情的也搞個事情出來了。

心能夠無所求、生活平淡,這個定力就有了,戒律產生定力,有定力就有智慧觀一切因緣,這是我嗎?還是外在的非人?或者怨親債主在耍我?還是著了魔了?很多不知道著魔是什麼樣子?有一個我清清楚楚知道,這個不能這麼做,有一個我偏偏要你這麼做,你怎麼知道這是我?都是鬼神附身,會著魔就是這樣子,沒有智慧的人就會看成那是我:「是我想這樣做!」這就是沒有智慧。

我們沒有菩薩真正智慧的人,受了菩薩戒,就以嚴守戒律為一個重要點,戒律守不住了就沒有定,沒有定你就產生不了智慧,到最後就淪墜了,很多修行歸修行、氣歸氣滿身都是氣,沒有把戒守好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慧,這戒、定、慧三學是破我們貪、瞋、癡這三惡,是我們佛法講的,菩薩可以布施這戒、定、慧香給眾生,能夠做到戒香、定香、聞香、慧香,你就有解脫的知見,菩薩可以給你解脫的知見香。而這個腦筋呆呆的、腦筋笨笨的,跟你講了又不會用,為什麼不會用?因為你前面這個戒、定、慧沒有,跟你講的道理很簡單,有的人為什麼一聽就可以做到?什麼事情放下就放下,就解脫出來了,有的人沒有辦法,以他的念頭當真,搞得天翻地覆,這個人我喜歡、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個人我討厭,哪有那麼多的垃圾?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修法修到現在,還在講這些?所以是沒有智慧。

智慧當然要累劫修上來的,有智慧的人、人家不必講,做一個譬喻就可以學到,當然解脫香就證到了,也知道如何解脫?知其境界才能夠見到其道,這是知見、是解脫知見,你光知而不能見、不能得,就是沒有得到解脫知見,要能知而能證就是解脫知見。現在《金剛經》在講無住相布施,當然要是大菩薩的,因為這一部經跨兩部份,一是善男子、善女人,指發菩提心還沒有成就的;一個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就可以布施下面這些戒香、聞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而善男子、善女人沒有這些香布施的要怎麼辦?就用這些栴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鬱金香、龍腦香、薰陸香、安息香、或者多伽羅、真盤等香來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你只有布施、供養,不管是有形象的供養、或者是無形象的戒香、聞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來布施。

現在介紹一種所謂七湯香,是以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殼、甘草等七種香藥煎沸而成之湯汁,我國民間極早即有晨飲此湯之風俗,在中國律宗稱為甘露湯,禪宗學者亦曾用之,我們於佛誕日浴佛節,煎此七香湯以供大眾飲用。

第九個香塵的布施,大概已經了解有多少香?有哪幾種香?菩薩與一般善男子、善女人所供養、所布施的香,有什麼不同?不管是對上面的供養、對下面的布施,布施完了就不要去執著。布施完了也要無住相,要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兩者都是不會來受這福報,才能夠解脫,這就是《金剛經》所講的解脫精神就在這裡,善事要做,但是做了以後不要執著,執著就要出生世間天、或人間來享受榮華富貴,那怎麼解脫?就沒辦法解脫了,無住相就是不來受生。

 

10.味塵布施

味塵梵語 rasa,依味覺器官所得知對象味塵境。即由舌根所嘗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味源可分為根、莖、枝、葉、花、果、食、飲、諸酒、苦、酢、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順捨等十八種。也有簡分為甘、酸、鹹、辛、苦、淡等六味。六味再加俱生、和合、變異等可成為十二種味。此外,攢搖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別。

布施味塵怎麼布施?依味覺器官所得知對象味塵境,是為味塵。主要由舌根所嘗之味,我們舌根接觸到酸、甜、苦、辣這些味道,後來知道舌根的功用,與你所接觸到的東西,知道這個是酸、甜、苦、辣的,若是修到平等性的是謂一味性,最後酸、甜、苦、辣種種不同的味道,吃起來就只有一味,我們現在修不到一味,吃起來有的覺得太甜,有的人覺得不甜,不甜的就是快近一味性,吃了覺得太甜的是怕甜,有的人吃辣的覺得這個不辣,這應該也是近一味性,有的人吃一點就受不了,當然不是吃辣好像沒有感覺,就特別吃的多,辣吃的多、火氣就大、心火就大、脾氣也大、講話也大,為什麼講話很容易傷人?因為火氣大,看不順眼、講話都傷人,身體太好也會傷人,為什麼?因為體力太好了,病懨懨的連講話都沒有聲音,就不會去駡人。

一味性講起來也是不難修,只要你慢慢的去嘗各種味道,到最後好像都一樣。就像斷食,我們有一位韋大德,他斷食幾次以後,有一次復食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是一樣沒有味道,這就是入一味性。若是走火入魔了,喜歡吃酸愈酸愈好、喜歡吃辣就愈辣愈好、喜歡吃甜愈甜愈好,這都是跟修行背道而馳的,我們是什麼都可以吃、什麼都能吃,就表示你味覺的執著愈來愈沒有,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接觸到外塵境一樣,我眼睛看這個人、看這個東西,好像沒有對這個人 產生喜愛心、也沒有討厭心,對這個珠寶看起來也沒有喜歡,當然也不至於討厭,珠寶每個人都要,誰會討厭?但是沒有動心,這感受都是一樣的,味覺對於種種味道的感受,都能平淡化,這也是在修行,但是我們到底要怎麼來布施?這裡講的,不是菩薩在布施,我們先講世間法裡面的味塵境施。

味之種類,諸說有異,將味分為可意、不可意、順捨等三種心理接受狀態。可意是你喜歡,你喜歡吃甜就說甜的好,有人喜歡吃辣就說這個辣的好,這個麻辣鍋好,好過頭了;可意也不好,不可意就討厭了、不順你的意,不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不喜歡吃,你就有病出來,因為我們身體裡面,應該種種的東西都需要,不喜歡吃甜的,你的脾氣可能會變為不好,為什麼?因為你的脾臟會不健康,所以脾就不好。太喜歡吃甜的,那脾太強就會傷腎,因為脾是土,土剛好是剋水,水來土掩,喜歡吃甜的人腎臟都衰弱、意志力不夠,講話很好聽:「我做得到、我一定做得到!」但偏偏就是做不到,為什麼?腎臟不強者是沒有意志力,有的人意志力很強、說到就做到,今天說到今天就做到,有的人嘴巴講了一萬次:「我做得到!」偏偏就是一萬零一次也還是做不到,就是沒有恒心,追根究底就是腎臟不強,腎不強就是因為你吃甜吃太多了,喜歡吃可樂、冰淇淋、甜湯等等的,脾強腎就弱,因為土剋水。

喜歡吃鹹的,鹹就入腎、腎臟就強,腎強是水強就會滅火、剋火,火就是心臟,鹽巴吃多了,腎臟強血壓上升,血壓升高就壓迫到心臟,會使心臟衰弱,腎強心弱,心臟病、高血壓都是這一類喜歡吃鹹的;修行或者是觀念,把它改成酸、甜、苦、辣我同樣淡淡的都吃一點,沒有什麼特別喜歡、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喜歡的,也沒有什麼可意、不可意,反正有什麼我就吃什麼,每一樣都吃、每一樣都不拒絕。

酸是入肝、苦是入心,吃很苦的東西,你怕吃苦的藥味,這個藥一吃就覺得很不好,夏天的苦茶,為什麼夏天要滅火?心火太大,外面賣的草藥都是苦苦的,是滅你的心火,有的人一吃到苦就皺眉頭,那個苦瓜是最好的,你卻吃不下,苦瓜我們吃的最多,苦得發甜,你覺得那個太苦了、一口都吃不下。不管太貪甜、貪苦、貪鹹、貪酸、或者貪辛辣的,這些都是內臟有問題,修行更有問題,我剛已經講過,對這些外在的食物的酸、甜、苦、辣,都很在意、不能接受,這修行一定有問題,再來就是身體不健康,這是連帶的,身體不健康當然心就不平,心不平當然煩惱就多。

沒有可意或不可意的這種味道,你不特別喜歡與否,不是味道本身有可意、不可意,是你的心有喜歡、有不喜歡的這種毛病,才造成有可意、不可意這種名詞。酸、甜、苦、辣、辛、淡這些味道本來就只有味道而已,怎麼有可意、不可意?是你自己在執著而已,自己想、你喜歡什麼?喜歡甜、鹹、辣、苦、或者醋酸,這些太偏激變成可意了,心都有病、當然身也有病。

討厭它是不可意,也是心有病,心有病再來就是造成身體也會有病,因為本來要吃一點鹽巴,你說:「不行、我不喜歡吃!」我們很多同學沒有智慧,懂了一半,人家講他就信:「不能吃鹽巴,吃鹽巴會得高血壓!」什麼菜都不加鹽巴,都變成淡淡的,淡而不吃其它食物來補充鹽巴裡面的鈉,到最後也會發生問題,身體也會有疾病發生。

簡單來講,所有食物你都要吃,不管是苦的、酸的、甘的,這裡酢是當做酸的、辛是辣的,鹹的、淡的你都要吃,不要刻意去吃,有出現就吃,這對你身體有幫助,對修行一味性的培養也有幫助的,自己要反省!你喜歡吃什麼?喜歡吃什麼身體就會有病,有病就會反射到你的個性、習氣上。

我們要的是順捨,這裡的捨是平等的捨,不是把它捨掉,佛法裡面的捨有兩個意義,在行為上就是布施、這是行捨,在心地上是為平等,沒有特別可意、也沒有特別不可意,那就是隨緣,拿苦的來我也吃、拿酸的來我也吃、拿甜的來我也吃,有什麼就吃什麼,而且吃的不會過量,這種心理是最健康的。當哪一天斷食或者是修行修到吃什麼都一味性,這是從舌根證道了。味塵境是讓我們有可意、不可意、順捨這三種覺受。

味雖可分為根、莖、枝、葉、花、果、食、飲、諸酒、苦、酢、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順捨等十八種法,後面講的是三種心對這些現象的一種心態,這些味道不會無中生有,都是從這些花木、酒類、什麼來的、或者是從世間的這些食物來的。

味也有簡單分為甘、酸、鹹、辛、苦、淡等六味,前面的五味是與五臟有關係的,剛剛已經講的甘入脾、酸入肝、鹹入腎、辛入肺,辛辣的味道、辣椒的味道可以入你的肺臟、苦入心、淡就無所不入,它可入每一個臟器,淡入心包絡也可以。我們有五臟六腑,五臟少一個,因為心包絡是一個虛假的器官,這六味不要特別喜歡什麼,每一種類都要吃,不然就演成你的五臟哪一臟器特別強、而且哪一臟器特別衰弱?

腎臟有問題的人有三種現象,第一個是手腳發冷、第二個就是意志力不堅定,嘴巴講得很好聽,我會做到、我會怎麼樣,但是永遠做不到,持續力沒有;第三個是講話中氣不足,個性畏首畏尾、很胆小、害羞,從一個人的講話、行動,就可以看出哪一個人的臟器有問題。若從味塵上面去調理的,就知道你應該吃點什麼?不是鹽巴就不好,吃鹽巴可以強化你的腎臟,當然吃得太過份就影響心臟,心臟再影響下去,就影響你的肝臟,因為肝臟是木材,火會燒木材。

六味再加俱生、和合、變異等可成為十二種味,俱生本來俱有者種的味道,就是單純的,是 pure的, 它什麼味就是什麼味。譬如檸檬原汁本來的味是鹹鹹的,把它榨出來是鹹鹹的,而檸檬水是酸的,怎麼鹹鹹會變成酸的?是你把它加了水,才變成酸的,那是和合,和合以後就會變異為另外一種味道。你們吃蘋果汁要排結石、或吃檸檬汁要排腎結石的時候,都不能加水,檸檬榨、榨、榨完了就直接喝,那是有一點鹹鹹的味道,印象中檸檬是酸的,那是因為您加水才變酸的,是和合變異以後才變酸的。

剛和合是一種味道,久了變異又變另一種味道,有十二種味道;六種味甘、酸、鹹、辛、苦、淡它本來有六種味,後來再加上兩個變素,變成十二種味道。此外,攢搖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別,這我們比較生疏,我們能吃到的是奶跟酪,而且酪是人家做完成來賣的,在西藏、尼泊爾、蒙古這一帶的國家,他們可以把牛奶或羊奶製成生酥、熟酥、醍醐,天天都是在製造這些。生吃的是奶,把它稍微分離酪蛋白出來的就是酪,再怎麼去煮攪,變成生的酥、熟的酥、或者最後變成醍醐,醍醐應該是最高段的、最好吃的牛奶製品,所謂的醍醐灌頂也就是利用這個醍醐,其代表的意義是把這個奶去精製,到最好的一個時候是謂醍醐。

剛剛講的是世間的這些味道,可以用舌根去嘗試的,用這些東西去供養眾生,不管是用哪一種飲食之類的供養眾生,也是等於在布施,布施以後也不要執著,你布施了什麼?拿了一些乳酪、或者生酥、熟酥、醍醐供養哪位師父?或者是哪位眾生?或是什麼,這都不要去執著它,因為我們要學習無住相布施,不住味布施。

菩薩所布施者為愛樂於正法而產生殊妙之味,稱為法味,或禪味。於涅槃悟境所具足之常、樂、我、淨四德,可開演為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此稱八功德水,又稱八味水。

講菩味施的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所以一個證得空、無相、無作諸行者,是已到熟酥之味,往後當要學金剛菩提道,入真言總持門,也就是進入陀羅尼門。若一個修行人 無空證,而入總持門是不究竟的,會害死他,因他的定力不足,成金剛乘不足,反而依總持門而造業。所以說要修心中心法者,在藏密、東密,都要有廿年的顯教教理熏習,才能灌頂修法,才會有成就。您們雖灌了頂、修了法,但為何沒有成就,末法時期給您種個善因而已。

菩薩所布施者為愛樂於正法而產生殊妙之味,稱為法味、或禪味;法味是講經說法,讓眾生開心、產生法喜充滿;禪味是用心感受眾生的心,給他一種他所需要的正法,讓他很愉快的、很願意的來接受這個法,這種禪味不是只有法,是要加上一種超靈力,來感知這個人現在需要什麼東西?不是你講、他就接受,禪不是單指的一邊傳授、一邊接收,因為講經說法我講大家聽、大家就接收,但是禪味就不一樣,是依每個人的心病,或者每個人所受到的周圍之間怨親債主的障礙,你要怎麼來化解?化解應該化解的部份,該講給他聽的,就講給他應該聽的那一部份,這些都是殊妙之味,菩薩應該能夠做到這樣,不然就不能稱為菩薩。

於涅槃悟境所具足之常、樂、我、淨四德,可開演為八味,菩薩在證得涅槃,我們知道涅槃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聲聞乘的涅槃是有餘依的,因為他還有一個色身還沒破,還有一個色身。無餘依涅槃是已經沒有色身了,他只有一個心,心看不到是等於與虛空一樣,所以佛就住在無餘依涅槃境界中,法身無所不在,要看也看不到。

今天早上誦《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佛已經證得無餘涅槃,沒有一個形象可以看得到,只有用心與衪感應,還可以看到一個形象的,那是有餘依的菩薩或者阿羅漢,他可以現一個形象給你看。諸佛、大菩薩要化一個化身給你看得到,衪是以空無的心,化成了一個相給你看,其實衪已經進入無餘依涅槃境界。

在修行之間,菩薩應該可以悟得我們體性的空,才能永恒的保持這空性,這就是常;無常是我們這個世間法,以上面這個味來講,譬如一個甜的東西放久了就變成酸的,變成無常;一個鹹的東西放久了,塩巴沉澱下去,上面是水、下面是塩,這些世間的有相會變;這個苦的再加酸的東西,就變成另一種又酸又苦的另一種味道,把甜的再加醋,又變成另一種味道,這都不是永恆的,世間相沒有永恆的。

常是永恆,永恆是只有悟到空的人,才可以講得常性、空性,講常一定是悟空的這種境界才是常,在涅槃空之間的境界,才會產生涅槃樂,涅槃的快樂比那些世間的欲樂,所產生的短暫快樂還要快樂,因為我們世間的欲樂,所產生的那種快樂是短暫的,完了以後就沒有了。譬如有人很喜歡跳舞,去跳舞跳得瘋狂了、跳得很快樂,回來以後覺得不快樂,為什麼?因為熱鬧沒有了、覺得很孤單了,快樂已經過去了、瘋狂的時刻過去了,就變成非常的寂寞,那種快樂是無常的,也不是快樂,快樂過頭了,就變不快了。

吃了搖頭丸,當時好像很快樂,一個頭在那裡一直搖、一直搖,身體一直擺動、在那裡一直跳、跳,跳了幾年,腦筋就報廢了、變癡呆了,因為被這藥物傷害了,現在年輕人都喜歡搞這一套來麻醉自己,不知道藥物的危害,這是無明、無知、沒有智慧。

真正的快樂,是要能悟到寂靜、心空,永遠保持那種靜態,那種是最快樂的,不被一切外境來干擾你,這個我是真我、不是假我,我們常常在修行之間有兩個心會產生出來,一個心是覺知歷歷,但不痛不癢,對所感知的事情沒有痛癢,不覺得好壞,只是有覺照你的妄想心,你在悲哀、你在傷心、你在慾望、你在幹什麼?只是很清楚的看著它,那是真正的我,要把他講覺知是比較清楚一點,修行到我們的真心與妄想兩個分離的時候,一個可以稱為覺知,覺一切境、知道一切境;一個是迷糊妄想,依你的習氣毛病,依境所顯現出來的心態,那是假我。

當證到、悟到涅槃境界,就具有永恆的空性,空性不是空空的,是還有一個覺知,這個覺知就是真我,真我對一切境不執著、認識一切境也不執著,是永遠保持在空性之間的那種快樂。常、樂、我這三個東西要得到,最根本是要淨,把你的習氣、毛病、一切的汚垢、垃圾要掃得乾乾淨淨,才能夠現出常、樂、我、淨這四個境界,前三個境界的形態,就是淨的一種狀態。

為什麼不能悟常?因為心不淨,為什麼不能得到那種涅槃的快樂?因為執著有為法,在有為法搞了半天,也沒有得到快樂,你怎麼能認識真我?真我是從空之間面對一切境緣,產生有一個我的覺知,若沒有境緣來,這也不在,沒有覺知就沒有我,這個我不是永遠在的,常才是空,空是永遠在的,這個樂只是在說明常的一種涅槃狀態的一種現象,這個我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面對人、事、物來的時候,空的如來藏性才會發出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來體知外境,這時候就有兩個東西會對立,一個是覺知的我、一個就是外境的假相,而你也才認識,真我是如如不動可以面對一切相,這是真我。那個在外在的境界、現象我可以讀之、了知它,但我可以不受它的影響,這樣也就做到淨。

悟到涅槃的人,一定有這四種德行就是常、樂、我、淨這四德,依據這四德把它開演下去變成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其中常與恆其實兩個都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常是劃一條線永遠沒有斷的,與永恆是一樣的;樂就是安、清淨本來是清淨、這個我可以變成不老、不死、無垢也就會有快樂,淨是清淨。把四德化成八味,我是不老的、不死的、沒有污垢的,這是真我。會死的、會老的是我們人的個體,會分段死,但是一個悟道的人,修到自性空了以後,不管是有餘依涅槃或無餘依涅槃,他的法身是不死的,為什麼不死?因為不來受生,不來受生就沒有死的問題,他怎麼可以做到這樣?因為他心裡面沒有汚垢,心裡面沒有汚垢就沒有一個妄我,沒有妄我,在涅槃之間他就非常的快樂。

這四德八味,菩薩可以依這些道理講給眾生去聽的,這就是產生殊妙的法味,或者依眾生的心病,用你的心能力、心通力或者嘴巴去開示,同時去用各個管道,讓他們能得到八味或者是得到四德,這就是菩薩對眾生所布施的有關於法味,這個味有一點變道,不是我們想像的吃喝酸甜苦辣的味道,是把它化成法味。

上面講的是用種種的花果或者飲食來供養諸佛菩薩、或者是布施給一切眾生的。下面這個味,其實不是真正味道的味,是法味、禪味、醍醐味,是解脫以後的行者,把他的道理再回饋過來去教化眾生,讓他們得到四德演變成八種道味、或者八功德水,我們常常在讚誦觀世音菩薩有八功德水,這八功德水看到就記下來,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此稱八功德水,又稱八味水,是菩薩供養諸眾生、布施給他們的,布施了以後又回歸到原來第一句的無住相布施、無住聲布施、無住香布施、無住味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1.觸塵布施:

觸塵梵語 sparca,也是分為我們人的境界與菩薩要布施觸塵的境界。觸凡有十一:即地、水、火、風四大種,與滑、澀、重、輕、冷、饑、渴等十一種。若以心法言,觸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為觸,故指根(感官及其機能)面境(對象)生識(認識)三者和合時所產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觀與客觀接觸之感覺而言。於六觸中,前五觸所依之根為有對(二物有相互為障之性質),故稱有對觸。第六觸之意觸,以名(增語)為對象,故稱增語觸。

這裡觸我們剛剛講的六根、六塵、六識,再擴大變成十一個觸:即地、水、火、風四大種,與滑、澀、重、輕、冷、饑、渴加下去一共十一種,我們色身有四大,就可以產生觸覺,這是我們剛剛講身體的觸覺,觸是講六根、六塵、六識和合這個心的狀態,另一個是身體的觸,碰到硬的、碰到木板的觸覺,這是身體的觸,這身體是四大假合,是地、水、火、風合成我們這個色身,既然合成色身會反應幾種功用,皮膚會滑滑的、澀澀的,打坐的時候氣不通了,骨頭僵硬就變成重重的,氣通了變成輕輕的,當感覺身體裡面有冷的感覺就發冷,肚子餓了就飢餓了,內臟缺水就發生口渴的現象。

菩薩如何行觸塵布施?觸塵是心所法之一(心之作用),觸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根、塵、識和合在一起就變成觸,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六識,這根、塵、識三個合一,所產生出來的過程是謂觸,因為這個觸了以後,就產生覺受,覺受以後就產生愛,愛以後就產生取,取以後就產生有,有了以後就產生了生,生了以後就老、病、死,這十二因緣法裡面的。你對名相產生了觸,就會有覺受,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的觸。

菩薩應能將我們打坐會有八觸的現象講清楚,用來布施給眾生。這裡講的滑、澀、重、輕、痛、癢、冷、熱這八觸,這裡講的七觸是對身體來講,不是對打坐來講,不管七觸、八觸你要能夠了解它的現象,最近很多同學都有進步了,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氣?有的現在用功、用功、打坐六小時,就知道什麼叫做氣!我常常講身體會發癢,現在有的感覺身體表面會發癢了,這是氣走到孫絡,氣脈的最小的孫絡,經絡、然後別絡、再孫絡,孫絡的末端就接觸到我們的表皮,氣到了表皮就會癢,癢、滑是對皮膚來。澀也是一樣的,皮膚澀澀的,一個女孩子不打坐、不修行,過了更年期以後,荷爾蒙不分泌的時候,這皮膚摸起來就澀澀的。有打坐的人,這皮膚有氣的保養,摸它就永遠是光滑的、滑滑的,不會因為經過更年期,這皮膚就會澀澀的、皺皺的,不會的!還是有滑嫩。

這個骨骼不通,就會覺得身體很僵硬,一個姿勢坐久了,就會覺得重,重下去就會痛,有時候氣要通也要酸,這些都是在你打坐二小時、三小時、四小時之間,或者是一炷香、一炷香連接下去,都會發生的事情,氣充滿了就會覺得很輕安、很舒服。冷、熱、飢、渴這都可以說是觸,在感覺方面的。

另一種單獨講起來,是我們色、聲、香、味、觸、法的觸,是身體接觸到東西了,這木板是硬的、軟的,這是冷的、熱的那種觸。這裡先講心所法裡面的觸,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是謂觸,所指的根,是指我們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跟它的機能,機能是看不到的,眼睛的功用都是神經系統在傳導而你看不到,但是知道眼睛它是眼根;面境的境就是外在的對象,生識,就是我們認知那個東西或者認知那個聲音,這三者和合時所產生之精神作用,就是心的感受是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觀與客觀接觸之感覺而言,主觀是我的心面對外境,客觀的是這種外境,我感覺所產生的精神狀態,當然每一個人會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不清淨、毛病在哪裡都不一樣。

於六觸中,前五觸所依之根為有對,二物有相互為障之性質,故稱有對觸,眼根對色相,耳根對聲塵,這五根下來可以有一種聲塵可以對的,是謂有對觸,眼睛不可能聽聲音,除非證到六根互用的時候,才可以有這境界,否則眼睛就只能看東西、不能聽聲音,耳朵只能聽聲音、不能看東西。一個悟到最後識陰滅盡的時候,六根互用就不限眼睛才可以看,耳朵、身體也可以看,是要怎麼看?不是像眼睛這樣子看,是有東西來,我可以感覺有東西,我的心也可以看,有沒有非人在我身邊?我可以了解,有沒有非人起壞心眼?也可以看,這種看超越眼睛所看,這才是真正的在看,一般人眼睛只能看到色相,這是東西、這是人、這是什麼,四度空間以上的人你就看不到、三度空間也看不到,因為他在後面也看不到;心就超越了這些空間、甚至於時間的限制,可以觀過去、觀未來,他隨心而講出來,這是悟到無色界境界以後,修佛法的人就有這能力。

第六觸之意觸,眼、耳、鼻、舌、身、意這第六個意觸,以名為對象,我們《大般若經》講了很多增語,增語就是一個形相,為了要分別講清楚,故安一個名稱在它上面就是增語,譬如我們剛剛講的常,常的意思是什麼?為了要說明這常的意思是什麼?把常就用寫的寫出來這是常,常就代表永恆、代表什麼的、、,用一個名稱把它安下去,就變成世間裡面的一個東西,本來常、樂、我、淨是不可講的,要在世間法裡面跟各位用講的來闡述,就把它強安一個名,唯識裡面講的一句話:「性空唯名」,性本空、本來就是永恆常的性空、不起一切相,現在空之間會產生性,為什麼?因為有因緣來會產生性,性是依空而起,來認知外境是以真如體來認知外境,這一個過程之間產生外境的時候,為了要來說明這現象,就要把它安一個名稱,這就是增語。

若是性空唯名,是去執著名的這部份,就是增語的意思,要把它安一個名在上面才可以解釋,其實安名稱下去就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進入現象界,不執著現象界就是性空唯名,而執著現象界就是性空唯名以外,再加上一個執著,執著是妄想習氣的這部份,每一個人煩惱都煩惱在後面習氣這一部份,不是從性空唯名這一部份產生的煩惱,都是自己養成的一種個性、習氣、毛病,所產生的一種煩惱法,這裡講的第六意觸是為語觸,安增名,用名字安增下去是為增語觸。

我們現在了解《金剛經》一句:「不住色布施」,所廷伸下來的:不住聲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不住觸布施、不住法布施,不住一切相布施。我們看了這麼多解釋,才能了解、也才知道,菩薩原來不是只有錢布施、財布施、法布施,我們還有這些聲、香、味、觸、法等布施,已經擴大了你的視野,普通大家在講的,都講到三輪體空的布施,頂多講到無畏施這裡,我們為什麼要把這些其它能布施的東西都拿出來講?就是要讓你了解,布施不是只有那麼狹窄的,我們菩薩還有這些布施,佛法其實是很浩瀚的,要懂一部份也是可以,要把它再廷伸下去,也可以從不住色布施廷伸成不住聲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這麼一直下去,你大概也有一個了解了。(待續)

(2003.02.2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